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感恩教育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9 11:15:53

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例1

星期四上午,我们小学部全体师生在操场上举行“感恩教育活动”,由刘志老师演讲。

操场上人山人海,刘老师缓缓地上台来,给我们讲了几个生动感人的真实故事。是啊!多少伟大的英雄母亲在汶川大地震中为了救自己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老师让我们全体学生站起来,面对生我们养我们的母亲,看看母亲那斑白的头发,看看那已经被鱼尾纹霸占的脸颊,我紧紧地抓住妈妈的手,看着妈妈为我日夜操劳的双手,我哭得更厉害了。

母亲,一个伟大的名词;母亲,一个需要感恩的名词。

感恩教育例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感恩教育例3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面对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这是我们懂得感恩之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1感恩教育的内涵诠释。

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我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实施感恩教育,首先需要了解感恩教育的内涵,这是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前提和条件。

2感恩教育实施的必要性。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现代社会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现代教育强调让孩子们“张扬个性,自主成长”,但这绝不是让孩子们自觉成长,过于强调个性的凸显而忘本,容易使孩子们失去起码的道德准则和历史责任感,为所欲为。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费时,早已经忘却了“粒粒皆辛苦”,把父母为之的付出看得理所当然,他们记得住自己的明星、偶像,却记不住自己父母的生日;他们知道麦当劳、肯德基价格却不知父母的疾苦。自私自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这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来说,是多么的危险,多么悲哀,难道还能够说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吗?

3感恩教育的实践体验。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同时,感恩教育也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三者的合力才能够顺利完成。

3.1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

很多现象和调查表明,多数的孩子不懂得去关爱他人,对来自父母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攀比心理强,不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者寒心的事屡见不鲜,这些都说明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感恩情怀。“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

3.2培养“感恩”教育的感恩意识。

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3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在积极开展“八荣八耻”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认真搞好感恩教育作为荣辱观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感恩报德”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努力营造一种全民知恩图报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映霞。大学生的“感恩”教育与责任感的培养[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

感恩教育例4

一开始,刘老师与我们进行了一个互动,“每位同学和家长,请把右手举起来,摸——后脑勺……”同学和家长们虽然都不明白,但还是学着刘老师的样子做了。就这样连续了三次后,刘老师又说:“摸——额头!”可自己却摸着下巴,结果许多同学都像刘老师一样摸错了。过了一会,大家才反应过来,连忙更正过来,样子滑稽极了。这时,刘老师又用他那幽默而富有哲理的的话语解释:“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对,那么他的孩子也会学着做的。”

之后,刘老师演讲了“言传身教”,“感恩祖国”,“感恩教师”,“感恩父母”等多个使人受益终身的话题,同学们都深受感动,不少同学都在红旗下励志改变自己。

在人生的成功征途上,每个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自己取得了成功后,除了要感谢自己的努力付出之外,更重要的是时时刻刻都不要忘了感恩曾经给我们机会和扶我们走向成功第一步的人,因为,是他改变了你的一生。

感恩教育例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1-0099-02

积极心理学兴起以来,感恩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备受学者关注。经过近几年的心理健康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感恩教育恰恰是贯穿于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一条红线。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1]

一、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感恩应该是社会上每个人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目前社会上一些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正逐步腐蚀着人们的心灵,一味的索取不知回报使得一些年轻人变得自私冷漠,道德水准滑坡。对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们经过了解会发现,学生对父母、对老师、对社会、对恩人的主流感情是好的。但中职生正处于身心发展不成熟、自我意识淡薄的特殊阶段,加之社会的发展,在新旧价值观的撞击下,独生子女享受了太多的爱和给予,从而养成了自私任性、坐享其成、牢骚满腹、冷漠欺诈、推诿指责等缺陷性格。表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就是迷失自我、漠视生命、冷漠恩人等心理特征,这些都是感恩缺失的一种表现。

在认识自我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学生对自我认识不清,定位不准确,甚至角色紊乱。十六七岁的生理年龄却配套10岁左右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说自己还是个孩子,不想长大,长大了太无聊太可怕等,只期望别人对自己的赞许,却容忍不了别人的批评教育。在情绪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做情绪的主人,就要打消学生“糟糕至极”、“必须一定”的不合理信念,就要打消学生只注重“个人利益”、“一味索取”的思想倾向,就要增强学生对他人的同情与关怀,仁慈与宽容、理解与谅解的情感教养,才能换位思考,感恩于人,抑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再看看我们的学习,当下智能手机成为学生的“掌中宝”,“不懂不问只找百度”成为学习的应对方式。试问:这样不负责任的学习是否在感恩父母?是否在感恩老师?所以,感恩教育就是贯穿于心理健康的一条红线,学生若懂得“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从而实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总目标。

二、感恩教育的有效开展

研究表明,在校学生中女生比男生更有亲社会性。因此,女生更容易体会到他人给予的帮助,女生的感恩得分也高于男生。[2]由此可见,针对陕西省电子工业学校目前男生数量多于女生数量的现实,利用学校这块肥沃的土壤,及时加强对男生的感恩教育,增进其亲社会行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知恩记恩于心,报恩知恩于行。从2008年邹越老师在商丘六中分校的演讲《让世界充满爱》,到2010年一横感恩走进咸阳彩虹中学,再到2013年于丹教授关于《感恩教育》的讲座,都深深触动到师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与方式,让学生在这些名家讲演中受到熏陶,有所领悟,才能更好地知恩记恩于心,报恩知恩于行。

2.校园环境,熏染感恩氛围。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学校始终将良好教育氛围的营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和教育途径,强调学生在共同参与这种文化氛围的营造过程中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提供良好的环境。为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校园布置着手,从教学楼的标语、图片,到宣传橱窗里张贴的展板,都紧紧围绕“感恩”这个主题精心设计,以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述说着感恩”的话题;班级里通过黑板报、教室布置比赛,使“让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充满感恩的气息”;提倡学生设计“感恩画、感恩卡、感恩诗、感恩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校每一个活动都充满感恩,富有生机。

3.孝心作业可大可小,贵在坚持与落实。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连锁教育。在课堂内外,笔者会持续布置一些孝心作业,如在挫折教育中,让学生感谢父母给予自己健康的体魄;在与人交往中,感谢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朋友等;在社会与我的教学中,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心灵,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的美好,之后循序渐进,再让学生亲口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导之恩、同学朋友的帮助之恩,帮父母做家务,理解老师教学、帮朋友分担忧愁等。让学生先识恩、知恩,而后再感恩、报恩和施恩。

4.感恩是一种美德,它无所不包。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的情绪,是受惠者在接受到施惠者的恩惠后内心产生的一种冲动,它促使受惠者为已受到的恩惠做出回报。[3]但感恩并非“还”债,即便没有机会报答帮助的施与者,也要乐于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它无所不包,大到大恩大德,小到举手之劳;它可以是经济金钱和物质上的帮助,也可以是感情上的给予、支持,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片肺腑之言,都可以是恩惠。让学生理解感恩的涵义才能有效开展报恩和施恩。

5.收集或编写感恩语句,时刻告诫学生。学生自己的智慧之光是一种助燃气,曾经“潇洒一支烟,父母半身汗”的语句令无数学生触动,甚至自惭形秽。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智慧,及时收集或编写感恩的语句,作为促进感恩教育的手段显得很有必要。在教学中,学生收集的语句,如“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欺人是祸,饶人是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三、借鉴国外研究,促进感恩教育的本土化

目前,西方心理学家已对感恩干预进行检验研究,其中,“细数恩惠”(counting blessing,即细数生命中值得感激的人或事,并把它们列举记录下来)和“感恩拜访”(gtatitude visit,即要求参与者写一封感谢信并把它邮递给施恩者或在施恩者面前阅读信件)的干预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幸福感状况,[4]学校可以将此研究成果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如,2013年9月,山东科技大学团委针对青岛校区2013级新生启动“写一封家书”的感恩教育活动,就很值得借鉴。但中国人的感恩与西方的感恩存在巨大差异,加之中国人在情感表达方面向来比较含蓄和内敛,所以,促进感恩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将成为一种趋势,也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者研究的又一主题。

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怀着感恩之心,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

总之,“种植什么,都没有种植感动来得愉快”,感恩教育作为贯穿于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红线,其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04).

感恩教育例6

一、感恩教育提出的背景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然而,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注重空洞的说教,注重于点。感恩教育就是就基于感恩,进而构筑学生包容的灵魂,构建健康的人格和和谐的氛围。适时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

二、感恩教育的内涵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它应该是整个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感恩教育的意义

首先,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孔子曰:“仁者爱人”。只有懂得爱的人才会懂得珍惜,才会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珍惜自然、爱护自然和保护自然。所以不仅仅是感知恩德,它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和公共意识。

其次,感恩是一种心态,一种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而当今中国社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越来越多的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走向迷失,过多的包办和过多的呵护,让越来越的孩子失去了健康的“行走”能力。“芦苇”越来越“脆弱”。正如北京四中的赵燕梅老师说的:“不让孩子品尝饥饿,他们就不会知道食物的价值;不让孩子品尝寒冷,他们就不会知道温暖的可贵;不让孩子品尝挫败,他们就不知道成功的美妙。”没有人生的不平坦,就决定了没有负面经历的教育,是不健全的教育。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

四、学校感恩教育的操作方式

孩子冷漠、自私、脆弱等人格弱点的形成,关键在于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和负面经历的感恩心态。而缺乏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恩,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因此,感恩教育中,识恩是最重要的步骤。现实社会中,它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生活。

具体来说,我们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通过话剧表演、现场辩论、真情演讲等活动,让孩子体味到什么是“恩”,哪些人、事、景、物是需要我们感谢和感激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的“惨痛”经历,谈谈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引导学生换个思维,感激曾经的“惨痛”。

(二)以团体活动为手段,让学生感激他人他物

团体活动是集体合作的项目,任何一个人离开他人都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一个人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整体的失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曾说:“没有人是座孤岛,每个人都是一座大陆的片,是大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小块泥土被海卷走,欧洲就是少了一点,如同一座海岬少了一些一样;任何人的死亡都是对我的缩小,因为我是处于人类之中;因此,不必去知道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丧钟为自己而鸣,集体活动是达到孩子认识到这点的最有效的方式。如果每个孩子都有如此的认识,就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博爱的心。

(三)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把每位学生都教育成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的人,是我们教育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汀祖镇王寿小学王海燕老师说:“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在感恩意识日益淡薄的今天,语文教学理应担负起自己的历史使命,让感恩教育与语文教育相得益彰。”

例如在实施《鲁本的秘密》一课时王老师这样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我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小鲁本对母亲的感恩之心,如:“母亲的家务似乎永远也没个完。日复一日,在那破旧的缝纫机上缝缝补补;……全家人健康、幸福,就是她唯一的也是最大的企盼了。”学生在反复读句子体会鲁本的内心活动,他感激母亲,理解母亲,他深爱着他的母亲,进一步体会鲁本是多么理解母亲,体谅母亲,感恩母亲。

(四)要建立感恩教育的长效机制

李晔是北京一所重点学校的高三学生,他说:“不少人说我们是‘草莓族’,外表看起来色彩鲜艳,里面却苍白绵软,稍一施压就变成一团稀泥,表层还疙疙瘩瘩的挺有个性。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多经历风雨,尽快地成熟起来,可是大人们却很少给我们机会。”既然孩子有这样的需求,而在教育上孩子好动的特点有决定了在感恩问题上孩子的反复性。我们在实施感恩教育时就要建立长效机制,持之以恒地开展。同时给予孩子更多的感受和体验的机会,让“被爱”深入学生的内心,让“恩德”包围在他们周围。只有如此,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才能真正能让学生知恩、感恩,进而施恩、报恩,健全人格。

总之,实施感恩教育,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同时克服奢侈、攀比、享乐等毛病。对我们的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学校目前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让孩子们在温暖中学会感恩,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悟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养成健康心态,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感恩教育例7

感恩的情感体验理论认为感恩的核心是受惠者在收到恩惠之后产生的愉快情绪,认知情绪理论的Heider(1958)也认为,当人们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决定人们是否感恩的关键因素是恩惠的意图,即受惠者能识别出他人是一种由衷的帮助,才能体会到感恩的心情。孤儿频繁的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帮助,但是一些慈善随着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也开始逐渐变味,不再出于纯粹的善意和慈悲心理,这些倾向于作秀式的帮助孤儿不但要被动的接受,更被要求感恩,结果适得其反。当然大部分帮助还是善意的,但是帮助孤儿不仅是为了满足施惠者的道德需求,更要注意恩惠的方式和艺术,照顾受惠者的心理。帮助也应该是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保护孤儿的自尊,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以优越者的姿态对弱势群体的怜悯,这样不仅不会使孤儿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感恩,甚至会使本来就敏感的孤儿受到心灵的伤害。

1.2感恩教育的缺失

孤儿学校的老师表示,学校的感恩教育仅在低年级的课程中带过,流于表面,并未形成系统渗透到孤儿的生活中;另外研究者(黄春莲,2010)也发现在孤儿的感恩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居高临下、挟恩示惠、威胁驱逐型的感恩教育因其震慑性被普遍应用,但这种感恩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2、如何对孤儿进行感恩教育

2.1建立完善的感恩心理辅导机制

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孤儿性格冷漠偏执,极度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人存在戒备心理,这些性格缺陷是孤儿感恩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因此,除了常规教育之外,应对孤儿进行相关的心理辅导。但是有研究发现,孤儿的“无感恩意识”通常是隐性的,个人无法察觉,另外,由于孤儿对外界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在心理上更加敏感,因此针对孤儿的心理辅导机制应该具有特殊性。首先通过心理教育课程来解决他们的普遍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其次可以对感恩意识缺失严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个体心理辅导,着重从人格特质的完善入手,帮助学生克服童年的阴影遗留的心理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感恩的团体心理辅导、心理讲座、心理剧等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最后可以借助朋辈的力量,例如班级心理委员,改善班级的人际交往,提高班级凝聚力,在朋辈的交流与督导中,学会关心理解他人,从而善意的解读他人的行为,感恩他人。

2.2在生活和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孤儿大部分甚至全部时间都生活在福利机构,因此校园几乎就是孤儿的全部生活环境,校园文化的建设对感恩教育具有重大意义,大到教学楼的设计,小到一条标语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孤儿的人格特质,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阵地,例如校报、校园网、楼道标语、黑板报、校园广播、规章制度等进行宣传动员,例如在橱窗展示学生的感恩心得文章等。还可以以节日为切入点开展感恩的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在国庆节开展演讲活动感恩祖国赋予我们今天的环境,在教师节感恩老师照顾我们的生活、传授我们知识等。各个学科也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资源,例如语文、政治、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充分运用教材中隐性的感恩教育内容,在学科教学中不露痕迹的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例8

一、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

1.家长不知感恩,榜样缺失

不少家长自身缺乏感恩之心。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小节,在家或在外,不管别人为他做什么,很少说:“谢谢”,稍不顺心就牢骚满腹。殊不知父母的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孩子不懂感恩,受父母养育之恩而不知回报就在所难免了。

2.孩子学业繁重,无暇顾及“感恩”

现在的孩子学业繁重,虽然刚上幼儿园,但是却忙着学习英语、识字、乐器、美术等。望子成龙的父母根本没有想到要在宝宝的心田留下一片空间,让感恩之心驻扎。

二、学会感恩的意义

对幼儿个性品质的培养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包括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小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别人,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同时也学会尊重自己。只有这样,将来才会怀有感恩之心,会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在人格上才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做善良的人,诚实的人。

1.学会感恩,让孩子具备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品德

现在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是让孩子尊重他人,当得到他人的帮助时,知道说“谢谢”。这个谢谢不是嘴上说,而是“心里说”,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快乐生活离不开别人的付出,要知道感恩。

2.学会感恩,让孩子拥有“奉献”的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我每天都无数次提醒自己,我的内心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和死去的人的劳动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的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这就是让孩子学会感谢生活,而不是埋怨命运的不公,要学会奉献而使他人得到自己的帮助。

3.学会感恩,是让孩子拥有更宽广的胸怀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生活中的智慧。如果孩子拥有豁达心境,无论是在生活的低谷和顶峰,都可以坦然面对,从而获得更多的有益于人生的珍贵体验,使自己的人生永远充满阳光。

三、让孩子学会感恩需进行感恩教育

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1.教育要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开始,加强与孩子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

建设家庭民主化,即让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的权利和地位得到尊重。尊重儿童在家中的权利、地位,不是一味地宠爱娇惯孩子,置其于“小皇帝”的地位。对孩子百依百顺,不是尊重而是溺爱。教育要身教重于言教。在家庭中,孩子是在家长的影响和教育下,在认识周围的世界中成长的,家长对待人生、事业、生活以及对待他人的态度,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要言传身教。

2.在幼儿园也要进行感恩教育,并贯穿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

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是幼儿眼中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让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因此教师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应该时常关注幼儿,经常对幼儿说“谢谢”。幼儿的天性之一是爱模仿,当教师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有感激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如:“请某小朋友帮老师拿本书,谢谢你。”在值日生小朋友为大家分发餐具时,小朋友们要有礼貌地对他说“谢谢”。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还要给幼儿创造一些机会,如:擦桌子、扫地、学穿衣服、照顾动植物等,这样既锻炼幼儿做事的能力,又培养幼儿独立生活、为他人服务、感恩他人的能力。

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感恩。收集一些与感恩有关的故事,如:《蚂蚁报恩》《小白鼠救大老虎》等,对幼儿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引导,促使幼儿感恩情感的养成。通过学唱《感恩》的歌曲,学做《感恩》的手语操,在潜移默化中对幼儿进行感恩的教育。

我们幼儿园充分利用一些节日,如雷峰纪念日,组织大班的小朋友为小班的弟弟妹妹穿衣服,叠被子。到小区收拾卫生,捡白色垃圾,为绿化社区作贡献;在母亲节对妈妈说一句好听的话,为妈妈做一件自己能做的事;邮寄一张自己亲手做的贺卡给妈妈等等系列活动。让孩子通过这些活动来回报妈妈的养育之恩,让孩子深切体会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无私的奉献和关爱分不开的,从而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和回报。

3.加强家园联系,使感恩教育无处不在

感恩教育例9

现在的学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在这种优越的生活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们,个性品质存在诸多问题。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其健康成长,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对学生很有必要从小进行感恩教育。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进行感恩教育,是培养合格公民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理解人、帮助人、团结人、善待人的良好品质,提高他们和谐相处能力、友好交往能力、化解矛盾的能力、排解困难能力,有助于中小学生正确地认知社会,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感恩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我国现阶段要全面构建和谐的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最根本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l展,形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社会风气。当前社会上产生的恶性事件无不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诚信缺失,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此外,法制观念的淡薄和对自然的冷漠,导致人们肆意损坏自然生态,滥捕珍贵野生动物;极端利己主义助推着某些利欲熏心的矿老板,不顾矿工死活,因违章违规开采而造成矿难事件;用黑心棉加工被褥,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等。这些行为严重伤害着老百姓的身心健康,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此情此景,何谈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纯正的社会风气,经济有序发展呼唤社会良知和诚信。在学生中进行感恩教育,就是倡导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形成健康向上、文明活力的社会风尚,营造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进行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近几年频频曝光与学生相关的令人发指的案件,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折射出了道德教育的乏力导致学生人格缺陷的产生。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反过来,公民的文明素质又促进了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各行各业中有很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个社会和国家才会更兴旺。社会中还有很多好心人在默默无私地帮助着别人,如为陕西省岚皋县民主小学捐资建校的已故台胞王永庆先生和“朝阳行动”的好心人,我们要懂得对他们感恩。引导学生认识自私与贪婪是相伴的,偏极蕴藏危险,利己必定损人,玩物必定丧志的种种危害。学会感恩,就能摒弃这些不良行为,懂得感恩,就能宽容与善待,就会珍惜与尊重,学生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也就形成了。

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感恩教育例10

古训曰:“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孟子言:“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更是表达了儿女对父母的恩惠报答不尽的感情。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感恩被表述为仁、义、孝等,是社会成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是社会文明发展、人与人和谐融洽的重要因素。

一、现状分析

当今的中职生正生活在一个信息开放且多元的社会环境中,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碰撞,使思想本就不成熟的他们深受影响。笔者通过长期跟踪班级学生心理、情感的发展,发现个别学生因急功近利而忽视感情;因不善沟通而待人冷漠;因我行我素而无视、无礼父母、教师;因不懂感恩而变得冷酷自私,甚至打架斗殴、扰乱校园秩序;因不懂感恩而憎恨社会,甚至仇恨一切。

1.青春叛逆,冷漠自私

中职生正处于人生的特殊阶段――青年初期,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容易产生心理叛逆、心理冲突的关键时期。有些学生喜欢用夸张的服饰、发型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用逆言逆行顶撞老师,用孤高冷漠的姿态对待同学,以此强调自我的存在,引起其他人的关注,获得异常的自我满足感。他们因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很少考虑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要求别人关心自己却不懂得如何去关心别人;在意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尊重自己的感受,却在遇见老师时视而不见;在集体劳动中,斤斤计较、拈轻怕重等现象时有发生。

2.家庭宠爱,重技轻德

我校有一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是整个家庭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渐渐形成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不懂感恩、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在这种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中职生不占少数,他们很少有感恩的情感体验,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据我们做过的一次随机调查显示,有一个班23位同学中竟只有4位同学能准确说出自己父母的生日,但这4位同学都表示从未在父母生日那天亲手送上一份礼物甚至一句祝福。

3.环境影响,急功近利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转型,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变得更加重视事情的结果和自身的利益所得,有时甚至可以忽略友情、爱情和亲情。这种社会现象和文化偏差,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越来越少,人类之间的相处变得更为冷漠、无情。

以上在班级德育工作过程中发现的个别学生的心理现状,着实让人感到心寒。所以在“三有三讲”德育工作开展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感恩的心、争当德育美少年显得尤为重要。

二、方法实施

1.开展主题活动,营造感恩氛围

以“感恩”为主要内容,开展主题黑板报评比、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征文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宣传“感恩德育”以及我为他人、集体、社会的行动故事,或者是受到感恩教育熏陶后的感悟。从而更好地营造感恩氛围,构建和谐校园,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提升德行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2.发放国家助学金,感恩国家和社会

我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政策,由班主任了解调查班级家庭困难的学生,最后是由学生提供证明,最终确定受助学生的名单。

助学金发放虽然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些学生的家庭困难,但是却能让学生无助的心感受到来自国家、社会以及爱心人士给予的温暖关怀,也给了他们前进的动力,很多学生表示一定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回报社会。

3.利用传统节日,增添民族感恩情

利用五月的母亲节,开展“我为母亲点个赞”主题教育活动,旨在了解母亲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艰辛,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懂得感恩母亲、关爱亲人、关爱社会。另外还可结合“五一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感恩”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清明节”“学雷锋日”节日开展文明礼貌主题教育活动;结合“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的独特时机,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使孩子能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长辈的辛勤劳作,结合“国庆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等,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提升民族感恩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