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1 17:24:42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1

历史学科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是历史学特有的价值及其教育功能的发挥。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更是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初中历史是学生初步正式接触历史学科的开始,课本内容相对简单,但是其中不乏些许重难点。其中的历史重大事件则是初中历史学习中的重中之重。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如同一个框架,撑起了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而初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大都根据历史重大事件的框架往上增添血肉,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学科体系。所以,可以这么说,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是学好初中历史这门学科的重中之重。也只有抓住了这一重点,才能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中不难总结出初中历史的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一、运用时间轴记忆法,让学生学习更高效

所谓历史,我们可以理解为历代史实。无论中国历史,外国历史,都是在人类发展历程上演变过来的。所以,自然就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时间轴记忆法。此方法适合学生课下自己学习或者复习时使用。学生在学习初中历史的重大事件时,首先把要所学的重大事件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起来,按照发展演变的进程来记忆,自然就轻松许多。更深一步,观察这些重大事件的其中内外的经济,政治,人文的联系,从而梳理出一个完整的历史框架结构。例如:“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从1840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到1945年中国抗战胜利这百年间依次把,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公车上书),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抗战胜利这些大事列举出来。把这一百年间发生的大事按照时间轴方法排列出来构成框架,再根据课本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经济政治联系填充进去。只需牢记这个时间轴框架,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便牢记于心。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古代历史,近现代历史,每一个时间段都可以用时间轴的办法整理出框架结构。各个框架之间的联系,构成了整个初中历史的内容。由时间轴记忆法牢记历史重大事件,进一步又能依据重大事件中的联系到课本中来。从而达到牢记历史重大事件,学习初中历史的目的。

二、运用纵向对比记忆法,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有比较,才有区别,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找出异同,才能不会混淆相类似的历史事件。初中课本中中外古今的历史,对初入历史学科的学生们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挑战,其中各个地域的发展历程总是免不了的相似。只有把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拿出来做出比较才能更明了地看出区别,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避免犯错误。例如:学生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就可以把相关内容用列表的方式让学生记忆。比较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况。列举出其中要点:原因,开始时间,标志,文献,结果,相同点和不同点。纵向对比,从而更加清晰明了地看出这三次革命的异同,达到区分背诵的目的。此方法适合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和学习中使用。教师在课堂上列举出对比事件的要点,让学生在课文中寻找要点答案,对比事件异同,锻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能力。教师在学生学习中更重要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动手,达到的效果才会最好。在学生掌握此学习重大事件的方法后,对初中历史的把握程度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提高。

三、运用内容梳理法,使学生学习条理更清晰

初中历史重大事件在课本中总是不厌其烦的详细。在对重大事件的学习中此方法适合教师更深一层次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教师把重大事件内容梳理整合,融会贯通,压缩记忆单位,以便更适合学生记忆,帮助学生最有效地掌握这一门学科的真谛。课本在对重大事件解释总是十分详细,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完事件内容后,要及时梳理出要点,以便于学生的记诵。在学生学习能力稍有提高后,此工作可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这一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例如:八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辛亥革命》中,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以及,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性质和作用。1911年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和结局。教师在课堂上讲述完以后,需及时帮助学生梳理出辛亥革命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等。帮助学生整理出课下自我学习历史重大事件时的记忆内容。此方法是学生学习初中历史重大事件最难也是最有效,最能升华的方法,需要反复学习掌握才能真正地达到对历史中重大事件内容的梳理。运用这几种方法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要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要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中更要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只有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历史这门学科。这三种学习方法对整个初中历史重大事件这一方面的学习至关重要,也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三种方法结合使用,联系整合初中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才能彻底掌握初中历史中重大事件这一重难点。学会了这三种正确的方法才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历史学习中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参考文献】

[1]梁永恩.关于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水平的研究[J].学周刊.2014(02)

[2]李绍庆.当前西部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现状之我见[J].甘肃科技.2014(03)

[3]鲁德文.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策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7)

[4]黄燕.初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02)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2

前言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科学的主要内容,对历史的学习、了解以及思考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思想深度,并进而对其他科目学习以及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在新课标要求下,历史教学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效果提升显著,探究其具体内容和方式可以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概述

翻转课堂是指教学活动主体的翻转,是教育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为提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师将教学的基本内容以课件等电子资源的形式预先发放给学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和重点知识有所了解,课堂上只需针对重难点向教师进行请教,并就思考所得和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即可,这种模式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明显的培养和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提出、完善于美国,并很快在其他各国得到推广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被我国引入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

较之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模式的最突出优势是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考虑到初中历史课对思考能力的需求,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初中历史在历史教学中处于起步和衔接阶段,主要内容是将一些基本历史知识教授给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一定的思考方式和能力,由于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所学的知识是在课堂教学前提前得知的,可以更好的进行了解,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自主思考,从而使思考能力得到提升。

2.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新课标的要求是改变现有教育中教师占据主体的情况,由于历史知识基本是固定的,这使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模式、改变教学主体有了更大的实现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将内容告知给学生,当进入课堂环节后,讨论、交流和针对性的请教就成为了课堂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讲解已经在课下完成,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了教学活动主体的转变,针对性的教育也变成了可能。

3.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得到突显、应用

读史使人明智,无论何种学习时期,历史学习都可以使学习者的思想更具深度、头脑更明智,初中生处于思想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翻转课堂,可以使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得到突出和应用[1]。翻转课堂模式下,学生接触历史相关知识的时间更长、内容更为丰富,这可以直接影响其对历史的理解,只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取的引导,保证方向的正确,学生的思想就可以更为完善,这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的优势。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1.内容不够丰富

内容丰富性是初中历史教学应注意的首要问题,翻转课堂模式下同样如此,由于我国历史悠久,既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资源的筛选更加困难,部分应用翻转课堂的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过度重视书本内容,使翻转课堂的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比如在部分教学资源中的明史部分,由于现代社会有很多不够严谨的明史读物,教师一定要注意将详实的历史内容客观的教授给学生,这不仅体现在史实方面,更体现在严谨的治学态度方面,教师一味重视书本内容,忽略治学态度,这对于历史学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横向纵向排布混乱

横向和纵向分开原则是指翻转课堂模式下,教学活动中应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排布,即同代比较和纵向发展,由于中学生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有限,横向、纵向排布上出现问题可能造成学习的混乱。以军事历史教学为例,目前应用翻转课堂的部分历史教学活动中,往往将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地区历史内容相混合,如果学生对史实掌握较差,很可能无法充分掌握知识,引起学习的混乱,比如在唐代兵役制度中加入宋代兵役制度,又在唐代文化中加入西域文化和秦代文化,过于复杂、多样的知识对于初中学生学习来说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其无法掌握,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观点取向不够正确

历史学习的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丰富的知识,二是客观的态度,翻转课堂模式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明显,教师进行课件制作时,观点的选取必须慎重。比如教师所选内容为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历史,就应注意对民族关系的态度,西晋灭亡后,北方地区出现了五个主要少数民族建立的十六个政权,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和汉族发生了多次激烈战争,造成了平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著名的“杀胡令”,部分翻转课堂课件中,存在过度强调汉族或者少少民族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而忽略另一方所受灾难的情况,由于初中生价值取向、世界观尚不完善,思想很容易受到影响,养成不客观的态度,这对于长期学习甚至成长均是十分不利的[2]。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分步应用

1.准备阶段的应用

准备阶段的应用包括两个方面,即总体计划和具体教学,总体计划是指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具体教学的准备阶段是课件的制作。教师对历史教学的长期规划,该项工作与翻转课堂的联系在于教学整体的衔接性、手段的固定性等,通常来看,历史教学是采取按年代进行的办法,即以人类出现为开端的社会史,总体计划的制定也可以遵循这一原则,每次进行课堂教学前,均将所选内容以课件形式发给学生,教师应养成课件制作的习惯,并对相关工作快速适应。课件制作包括内容选取、排布以及制作技术。如前文所说教学内容的选取、排布遵循知识丰富性、横向纵向分开以及观点引导三个原则,在相关原则指导下,教师进行内容选取和排布时,可以更为从容。课件的制作技术是准备工作的重要内容,该工作带有一定的技术性,教师应注意学习和掌握,制作中,使音频、视频和图像高度结合,同时教师所用的语言也需简练明确,避免不必要的赘述。一般来说,课件长度以10-20分钟为宜,学生的注意力则往往在5-15分钟时最为集中,知识重点安排在8-10分钟处较为妥当。课件制作时,教师要将教学重点进行必要突出,并在课件最后将重点、习题等罗列出来,以供学生把握和思考。

2.课堂阶段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阶段的应用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实现,一是学生的分组讨论,二是师生的互动,三是教师的引导和总结。以师生的互动为例,假定该课时的主要内容为官渡之战,互动需要由教师引导,在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前,教师先设定讨论问题“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有多大的影响?”学生讨论后,教师选择每个小组的学生就讨论结果进行发言,并对其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进行肯定,由于中学生的思考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对于讨论结果乏善可陈的组别,教师也不应单纯的给予否定,可以选择其中的亮点进行鼓励,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需要注意的是,该环节可以不设标准答案,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开放的治学态度。鉴于课堂时长有限,讨论可能无法顾及到所有学生,如果学生的热情不减,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内容,指导学生进一步的学习。

3.结束阶段的应用

结束阶段的应用主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二是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引出下一阶段内容。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总结非常重要,由于初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总结能力较弱,教师的总结是使其抓住教学重点的关键。比如文化历史教学,所选时代为商周时期,教学重点为青铜文化,教师应在结束阶段将青铜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将其文化内涵、制作过程、价值等进行简短介绍,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更好的掌握知识[3]。下一阶段内容的引出,应遵循教学计划的整体安排,同时课堂内容具有一定的延续性或者连接性,比如当前课堂重点是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的重点可以是三国军事史,在结束阶段通过基本的年代延续性使学生对下一课时内容有基本了解。连接性是指如果本课时内容为汉代军事史,下一课时可以选择教授汉代文化史,也即同时期不同模块知识的教学。引导方式为平行引导,比如以军服为例引起学生对于汉代织布文化的兴趣。教师也可以将课件提前做好、并在该阶段将资源发放给学生,使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循环进行。结束阶段是翻转课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最后一步,是对阶段教学的总结,也是引导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式。

总结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变革,该模式使教学实现了主体的转变,对学生学习效果、思考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使教学效果获得提升,目前看来,注重翻转课堂模式下各个教学阶段的具体应用和总体教学计划的安排等可以使翻转课堂得到更好的应用,在下一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加以注意。

参考文献:

[1]龙丽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6.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3

高一新生的认知水平基本还停留在初中阶段,进入高中,面对全新的教材、更高的要求,出现不适应是很正常的。但认为历史很难,甚至有同学开始决定要抛弃这门课程,这就比较严重了。为什么会在衔接上出现这样的状况呢?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大部分高一新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和理论认识,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主观原因。这种状况是由功利观念所造成的。功利性使得初中历史所有的教与学都围绕考试指挥棒进行。历史教学中,中考要考的就教,否则就不教,同时,在中考总分中,历史科所占的比重有限,这就在学校部分领导、教师和部分学生及家长心目中,历史似乎是“副科”,由此,使初中历史课的地位和受重视程度大打折扣,学生态度上的轻视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中考范围一般只选取中国史、世界史的部分单元进行考核,学生最后只需对较少的零碎的考试内容进行强化复习、训练,从而使学生缺乏必要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把握。

第二,初高中课程设置的巨大差异和跨度,这是影响初高中历史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这种差异和跨度主要体现在:

1.课程体系的设置:初中采用通史体例,中国史、世界史分编,基本按照从古至今的时序,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而高中则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采用模块+专题的体例。这种体例跳跃性大,时序颠倒,没有连续性和系统性,对学生的知识储备要求很高。

2.课程内容的编排:初中课程重中国史轻世界史;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内容编写浅显易懂、生动有趣。而高中课程中外历史权重大致相当;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占一个模块,三足鼎立;内容偏深、偏难,涉及的基本理论、概念比较枯燥、深奥、抽象,可读性不强。这样的差异和跨度,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高一新生来说,学习是有一定的难度,而一旦由此产生畏难情绪,则十分不利于历史教学的进行。

针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成为高一教学中的首要任务。

二、有效的解决措施

第一,做好课程内容的衔接。教师在面对高一新生时,要对初中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要求和特点、中考的范围等都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知晓学生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学习状况,心中有数,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第二,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针对高一新生历史知识零碎,缺少知识结构的状况,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量将三个模块的内容融会贯通,将中外历史在宏观空间中联系。比如在讲授必修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前,可以先给学生整理一个中国古代史的朝代更替表,接着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三个方面,把必修三个模块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构成整个中国古代史的全貌。同样,对于某一个单元甚至某一课,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构建知识体系。拥有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好地学习、复习,还能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4

引言

初中历史作为一个学生在正规的历史学习中的起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更好的给初中的学生打下一个基础,就需要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使用一个良好的、易于学生理解和分析的授课方式,而图示法就是其中一个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得到了一个较好的使用效果,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

1.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图示教学法的优点

1.1激发学生自身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 图示教学法的板书不仅仅改变了初中传统历史教学方式的提纲式、呆板的传统形式的板书的面貌,同时这种图示教学法不会受到环境以及条件的限制,其取材相对较为灵活,并且其形式也多种多样,让板书变得更加灵活,同时也让学生更加喜欢课堂,在使用图示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可以使用不同颜色的笔来进行强调,这样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的注意力。

1.2构建一个教学的体系 图示教学法可以完整的去揭示历史教材中的内在联系,并且这种方法可以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习的历史知识进行一个完整的梳理,得到一个相对于较为清晰的线索,从而达到构建知识体系的目的,在完成效率和完成质量上都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1.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初中的历史课堂中,使用图示教学法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老师可以列出大致的图示,其他的细节让学生自己去进行填充,这样就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进而把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变成一个成纵横交错的结构图示,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很轻松的梳理所学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在强化记忆的过程中进行思维和智力的训练,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

1.4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在初中的历史课上使用图示教学法可以让老师把语言的讲述与图表的演示两种方式进行相结合,以此达到一个“图”“文”并茂的效果,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去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并且传递信息,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让其进行一个积极地思维,从而来达到强化学生的记忆的目的。

2.如何有效的将图示教学法应用在历史课堂中

2.1由教师去编写历史图示,以此来展示图示教学法的优势

在历史课堂中让老师使用图示教学法来进行教学,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最多的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快速的理解老师所讲述的内容,让学生更加清晰的理解历史知识的体系和重点,如在讲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由于这一内容的知识点相对较多并且较杂,学生很容易记得这个就忘记那个,而使用图示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不仅仅对三次工业革命讲解可以这样,另外老师在讲授三国时期的历史的时候也可以这样,由于其国家和战役较多,并且这一时期的形式相对于复杂,很多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理清所有的线索,而图示教学法则可以很快速的将这些知识点显露出来,其中主要包括了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曹操、孙权、刘备先后崛起,在经过了官渡之战以后曹操打败了袁绍,并且在不久之后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中孙、刘两方合作击退曹操,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的形成。

曹操官渡之战(200年)统一北方

东汉末年

刘备?坨 ?坭魏

军阀混战 联合抗曹 赤壁之战(208年)蜀

?坭 ?坨

孙权J K吴

三国时期的图示

2.2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编写历史图示,提高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

在老师进行几次图示法的讲解之后,可以让学生自行动手来进行学习和使用图示法。老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来进行总结,例如:针对我国的抗日战争来进行图示法的总结。老师首先需要教会学生去掌握好基本的编写方式,然后让学生自行选择树状图或者是概念图来进行编写历史图示,其中树状图的优势是可以将历史知识的层次性以及结构性有效的展现出来,而概念图则是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不同概念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如在老师讲解完五代十国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让学生仿照之前所讲述的三国时期的图示方法来进行图示的总结,以此来帮助学生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历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总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和讨论可以知道,图示教学法不仅仅是一种相对于轻松的记忆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这种方式也有效的改变了我国在进行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的去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充分的去发挥出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进程和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去记忆和学习。

【参考文献】

[1]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苗登.初中历史教学中素质教育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S1期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5

一、探索有效的知识掌握法

(一)探索知识点记忆的便捷途径

知识的获取速度、记忆的持久性及重现的准确性是学习效率的重要体现。不同的知识点、不同的概念具有对应的记忆方法,如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处理信息并探究其记忆方法,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此时不但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记忆技巧,引导学生学习,更需要学生举一反三,并通过自己的研究发现,掌握有效的知识点记忆技巧,熟练并准确地记忆各历史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我国近代史侵略战争史时,可通过总结的方法,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战争史连成线,通过不同条约的不同内容,了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二)探索知识点掌握的基本要领

历史也是故事,因此不同的历史事件往往都具有不同的背景、原因、经过、影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应该善于总结,提取要素,掌握重点,通过了解不同事件的中心思想了解并记忆历史事件,掌握不同事件的基本要领。

(三)探索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

历史的各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并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善于对不同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将点连成线,线连成面,进而掌握整个知识体系。这需要学生做到如下两点:掌握专题线索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特征。在专题线索方面,学生应该善于分出不同的专题并对不同专题进行归纳总结,例如经济专题可分为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方面;在历史阶段特征方面,学生可通过对不同专题的概括,了解不同的阶段特征。

二、深入挖掘教材,了解其中关联

(一)挖掘教材的隐性知识

学习教材时,学生不仅要了解各部分文字、图标等内容所展现出的显性知识,还要深入挖掘其在某种程度上所反映出的隐性知识。例如1865年前苏联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表面上显示的是美国1865年正在进行领土扩张,隐性则体现出前苏联在1865年之前是地跨欧亚美三大洲的大国。

(二)探究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首先,要进行历史原因的探索,包括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等多个方面;其次,要学会由表及里,通过事物的表象深入研究事物的本质,并归纳总结出事物发展的规律。例如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直接原因,袁世凯的篡夺和对革命的背叛;具体原因,包括纲领、政党农民、军队等多个方面;根本原因,中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具有一定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通过革命的失败还可得出一条结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三)总结知识的内部关联

对历史学科知识内部联系的整理,是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是历史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考试时命题的重点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从横向、纵向等多方面对不同区域、不同方面、不同专题等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其关联和异同点,并尝试对各部分内容进行重组,充分提高归纳概括能力。

(四)探索知识的渗透关联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对考试,学生不仅要了解历史学科知识的内部关联,还要重视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以历史知识为立足点,联系其他学科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并正确运用到不同问题中。例如教学改革开放时,可以联系如今改革开放的成果,并思考改革开放在当今是如何实施的这一时事问题。又如教学美国西部开发时,可联想到我国西部大开发这一时事问题。

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难题

考试是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检测的重要手段,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锻炼一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总结归纳不同题型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难题。

(二)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学习历史,是为了通过历史把握现在、了解未来。因此,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的经济、政治、生活等多方面问题,加深对当今社会现象的认知,并作出正确判断与合理预测。除此之外,学生还应通过历史经验剖析自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三)学会自我分析评价

在解决了考试难题与现实问题之后,学生应多进行自我评价与分析。通过分析考试与生活中的错误和问题,总结失败原因,为自己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

(一)学生自己设计能力训练题

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应善于将思考方式由被动转为主动,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自行设计能力训练题,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命题者的理解,又锻炼学生的开发创造能力。设计训练题时,学生可先参照相关考试题进行改造,熟练后再自行设计题型,突出题型的创新性与综合性,同时可增强题型的趣味性。

(二)编写研究报告与论文

在锻炼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中,要适当地让学生编写历史研究报告与论文,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研究,在报告或论文中归纳总结所学知识的异同点,理清不同历史事件背后的必然规律,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对不同历史事件的研究,可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综合能力。

五、打破权威

(一)对教材、资料与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

由于历史教材、资料等编制体制及编制者知识水平的局限性等多方面原因,历史教材与资料并非完全正确,有时存在错误或者某些观点上存在质疑。同样,有时由于教师认识的局限性,不免会出现错误。因此学生应该敢于打破权威,对教材、资料和教师的某些观点提出质疑,并共同讨论进而解决问题。

(二)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在对书本观点或教师提出质疑之后,学生要将认识提升到某一高度,敢于大胆做出推理与假设,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总之,在学习初中历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考虑问题,通过双方努力,共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B-0046-01

进入初中阶段,历史课程作为副科,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态度和学生学习态度,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问题,本文详细分析原因,提出实施策略,为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一、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原因

(一)考试的影响因素

历史虽然作为副科出现在初中,但是在中考的时候是必考的科目,因此,其学习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学习中,由于受到教师或是往届学生的影响,认为历史只要考前背背就能考到很好的分数,不用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学习,致使很多学生持有侥幸的心理,临阵磨枪,不注重平时积累和学习,学习效率低下。

(二)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

学生普遍反映历史教师授课以纯讲授为主,课堂讲授枯燥乏味,尤其是历史悠久的知识点,学生们更是无法想象和理解,使得学生产生退缩和畏惧学习历史的心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陈旧,没有吸引力,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因素

初中学生喜欢哪个老师就愿意听哪个老师的课,学生们普遍不愿意死记硬背。尤其是历史事件,很多学生很是头疼,总是记不住,记混了年份和事件,对于问答题目缺乏逻辑思维能力,没有形成逻辑性强的语言构架体系。

二、 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构建知识框架,便于学生进行预习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足功课,把要学习的章节进行知识体系的建立,帮助学生梳理即将学习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学生的大脑里形成一种知识的脉络,便于下一阶段的学习。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也要强调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困惑点和疑难点,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重点听这些不懂的知识点,从而提高听课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进行专题性的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历史知识的复习是学生们反映最为头疼的事情,他们用一个“背”字来形容历史学科的复习。高效地进行历史学科的复习,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辅助措施。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复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水平,按照时间、事件、年代、人物进行专题性知识的总结,在总结的同时不仅能将知识点重新梳理一遍,还能锻炼总结的能力。有的同学将这些作成年卡或表格帮助记忆。这些创新性的做法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习得学习文科知识的学习方法,便于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

(三)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善于变换花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诠释难以理解的知识。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竞赛,增强学生们对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们参与历史课堂教学的体验感。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纪念馆的参观和红色旅游胜地的观光,在观摩中,增强学生们对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深刻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增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设定与课程适宜的题目进行发散性的讨论,从而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改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的问题就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方配合,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授形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学生要不断地通过学习历史了解祖国伟大的历史,增强自豪感和荣誉感;学校要合理设置历史学科的考查方式,以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为目标,进行高效教学目标的设定,以便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晓鹏.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4,(3).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7

    初一时,学生初接触历史,对历史较好奇,有一种新鲜感,因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知历史,以了解一些事件和人物为主,让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新鲜感成为一种持久的动力。

    初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经过两年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学生的思辩能力也在提高,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初三历史应重视社会发展史教学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为优秀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作铺垫。

    因此我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

    1、重视历史发展观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欧美历史按时间顺序有一个系统认识。如欧洲史: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史)中古欧的主要封建轻视的形成及政治经济特点城市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扩张及矛盾一次大战等。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跳跃式历史时就不会无所适从。

    2、重视对高中教材中重点内容的补充

    如罗马的宏伟,通过它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建筑艺术和辽阔的帝国版图得到印证。高中教材的重点在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因此初中教材应该对辽阔帝国版图的形成,罗马式建筑风格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对初中教材小字中涉及的罗马法略作提示,让学生对罗马的宏伟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如,高中教材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一带而过,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即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度、欧洲大陆的代议制),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资产阶级革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初三历史教学中可以在这方面作文章。

    3、重视课本中《活动和探究》部分的作用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8

初三是学生备战会考最重要的一年,不仅学生学习任务重,教师教学任务也很重,如何全面、系统地提高初三历史复习的有效性,保证学生复习效果,是很多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初三课程任务重、课时有限,复习时教师往往采用讲练结合的传统复习模式,以致学生感到厌烦和疲倦,无法掌握、理解、应用重要的历史知识,且极易遗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从而导致复习效果差。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改善复习模式,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

1.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

初三复习时,学生共需复习六册历史教科书,所以有必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详细复习计划。制订和实施好的复习计划意味着成功了一半,但由于每个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其制订复习计划。此外,教师还应兼顾班级大多数学生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整体复习计划,例如:初三上学期讲完这一学年需学习的上下册历史内容,下学期则进行循环复习。初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的阶段,为保证在上学期讲完上下册历史内容,且保证教学质量,教师要结合考试范围和教师目标要求,向学生讲解重难点内容,对于其他较为简单的知识点可适当简化。初三下学期复习过程中,教师至少应进行两轮复习,第一轮复习应结合《会考说明》要求,系统地复习初中所有历史知识;第二轮复习注重专题复习,即教师拟定专题题目让学生不断练习,并记忆知识点。结合第一轮和第二轮复习,可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初三学生历史复习效果。

2.激发学生复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复习时教师要采用多媒体课件、联系实际生活等措施,激发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兴趣,进而调动其复习积极性,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初三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应用多媒体课件有效结合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复习,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例如,复习人教版初三历史上册《俄国十月革命》时,教师可向学生展示并串讲俄国十月革命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图片,也可组织学生根据图片记忆学过的历史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复习范围内深入了解和掌握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历史意义及该章节的重难点知识。

历史的功能是服务于现实社会,初三历史复习中联系实际生活,关注时事热点,可激活历史复习课堂,转变学生接受历史复习的心态,即由“要我复习”转变为“我要复习”。例如,2012年9月11日,日本政府签署“购买”合同;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供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些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中日关系,教师可将此时事作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复习中日关系专题。

3.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

与初中其他学科相比,历史需推理的知识少,需记忆的知识多,尤其是初三复习阶段,没有科学的复习方法,仅靠记忆无法复习好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间地点等。历史是一门知识有特点、有规律的学科,即每个历史阶段、历史事件都有一定的联系和前因后果,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规律性,应用先分后合法、集中归类法、一石多鸟法等进行复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复习效果。

先分后合法是指化每个重大历史事件为零,先分头记忆再整合记忆。例如复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历史事件时,分别掌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背景、经过、结果、历史意义,之后根据事件内在联系整体把握,并进行综合记忆。

集中归类法是指按一定顺序、规律集中归纳相同或相近性质历史知识,之后击破式地进行学习和记忆。例如,复习改革变法时,可按历史发展顺序列表集中归类关于改革变法的历史知识,该表内容包括朝代、时间、人物、改革变法内容、影响、意义等方面。

一石多鸟法是指复习相关历史知识时,由此及彼地联想扩充,有机结合和掌握同类历史问题。例如复习《南京条约》这一历史知识时,可联系《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这三个条约不仅丧权辱国,影响也逐渐加深,使中国从开始、加深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复习初中历史过程中,完成基础架构搭建和弄清基础知识点后,需对基础知识、重难点知识进行强化,才能牢固掌握基础和重难点知识。对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的强化,不仅能强化学生复习效果,而且能培养其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三复习历史时,教师要注重复习历史基础和重难点知识。例如复习《侵略与反抗》时,侵略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等不仅是基础知识,而且是重难点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侵略对中国的利与弊,即侵略破坏了中国文化、资源、经济等,并导致人员伤亡,同时侵略也摧毁了中国旧制度,唤起了民族意识,发展了部分地区商品经济。

总之,初三历史有多种复习方法,每次系统复习均有一定侧重点和连续,复习时由于基础知识巩固、重难点知识突破相互渗透、掺杂,导致学生难以取得复习效果。为提高初三历史复习有效性,教师要采用适宜学生的有效复习对策,即在复习过程中,制订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知识规律复习,强化基础和重难点知识。

参考文献: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9

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首先是理论的变化。理论是思想在认识上的属性,是一个时代在方向上的坐标,是一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意识形态,它们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哲学是历史的范畴。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历史从这里开始,是从中国梦开始。马克思说:“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由此必然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精神的和历史的基础。”中国梦是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为实现二个一百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中国梦有其必然的逻辑性。它的逻辑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初级阶段是中国梦的历史起点,每一种新思想体系的理论形成过程,立足点都源于一切理论形态在初级阶段的历史范畴。中国梦从思想属性上的形成,是先前历史过程的意义和当前历史活动的价值的高度统一和辩证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哲学范畴

哲学的范畴是历史意义的表现。历史是每一个时代的思想印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价值观是历史的哲学范畴,它从三种意义上证明其发展的科学性,创建的合理性,科学的建设性。一是时代的意义,时代是每一历史时期的哲学结论。二是历史的意义,历史是所有时代的终结。三是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是检验思想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志。

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世界,人给自己构成世界的客观图画。”时代就是一种客观图画,哲学是时代的颜色。

历史是时代的结论。这个结论在于,历史是一切思想的结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初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创建,则又解决了实现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一切思想体系的形成,总在从一种存在的问题中,解决一个时代性的问题,决定一个时代的历史性方向,形成一种新的历史格局。

现在,我们正从理论体系的哲学高度,围绕中国梦创建新的思想体系,解决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在历史逻辑和思想逻辑上的辩证关系,解决的是如何把五千年的文明凝聚成正能量用于当今社会如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问题,把握的是社会主义如何科学发展,中国共产党如何科学发展的历史性规律,从历史的周期律上探索和谐社会在构建上的基本因素,从马克思主义何以可能到重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逻辑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向,决定了中国道路的发展方向。从实质上讲,解决的是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什么方向的问题。

有三个基本的事情是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体系的主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连接点。一是理论自信,它是所有行动的指南。二是道路自信,它是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三是制度自信,它是一切发展的根本保障,这三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立足点和历史范畴,因此形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党的思想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格局和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个角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从三大意识形态上解决了社会在发展中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而这三种意识形态,一是自然的共同体,二是经济的联合体,三是人的自由结合体。理论的属性给社会发展形成框架或轮廓,而理论的从属性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解决了社会怎样发展的问题,即历史的趋势的问题。中国梦正是从这种理论原理中,辩证地解决了科学发展何以可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何以可能,改革开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只有将这三大历史性课题加以解决,我们的理想才会达到历史性的高度,这就是中国梦。

学社会主义历史规律的思想学说新表述

恩格斯说:“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的存在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等的观点。”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应该建立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之上,因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有一个基本的特点,那就是不断结合国情,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找出规律性的事物,形成新的思想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的新表述。

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概念,有其的基本内涵和逻辑体系,也有其的基本规律和社会角度。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在模式和制度框架上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存在只是一种政治含义,是一种理想的体制框架,只有注入具体国情这个因素,才能从本质上为一个国家的制度定性。现在,我们从中国梦这种理想的表述上,以马克思主义原理积聚正能量,以建立最大公约数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做到为人民服务,从公平、民主、正义的刻度上实现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的基础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一个认识上的问题。对此,同志说:“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实现中国梦已是一个创建理论体系的问题,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社会主义上的新表述,表述的意义是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一种和资本主义制度有严格区别的制度。

人类社会制度的存在,就是存在于以史为鉴,独立发展的模式中。科学社会主义也是从资本主义的制度中借鉴、比较而来的,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把握住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创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探索出一条新的中国道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创建了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社会制度本原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条件,使科学社会主义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社会主义上不断探索,赋予了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的政治内涵,初步形成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科学社会主义。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用“中国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特征,使科学社会主义成为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动力和实现途径。

从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中国梦的理论轮廓

恩格斯说:“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完全不同的意义是,理论要与时俱进,要从一个时代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其特征,形成新的原理。

说:“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在十之后,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发表了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成为一种新的理论起点。

中国梦的理论内涵有正能量、历史周期律、最大公约数等要素,也有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等因素,还有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等因素,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本质特征上,构筑起具有时代意义的中国新思想。

中国梦是一个实践的梦。同志说:“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而实践就在于从制度上解决社会热点的问题,使社会的认识和时代的发展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共识,这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特征。

十以后,针对社会热点的问题,党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从制度上制止腐败的萌芽,从本质特征上解决社会中存在的矛盾。这是作为凝聚人心、积聚正能量的最好办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表现和历史反映。

一切管理,皆是从实践中进行创新,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时代意义的理论归宿。而从哲学角度上讲,马克思主义分为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重要部分,结合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创建的质量互变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否定之否定定律三大定律的发现,结合恩格斯的哲学基本原理、世界可知性原理等要素,从历史的脉络上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理论在归宿问题上的一种社会实践。现在,十已决定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历史性方向,阐述了中国梦的时代意义,从理论上形成了“中国梦”这个思想新体系,从科学发展的高度解决了如何实现中国梦的问题,以历史的视域构建了马克思主义新原理,使马克思主义形成新的表述。这种表述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在思想理论上的确立。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我们以中国梦作理论原理,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形态上,以马克思主义的战略高度,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是历史的趋势,也是科学发展的理论归宿。构建新时代的理论体系,立足点就是中国梦,中国梦的形成过程,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形成过程,首先要导入哲学的因素,用哲学的问题解决时代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必然性

建立新思想体系,是一种哲学的规律,也是一种历史的高度,从而是一种理想的高度。而从哲学的角度上讲,建立新思想体系,就是建立一个新的领导核心的问题。

解决创建思想体系的问题,要回顾历史,用历史的思维形成新的战略,以历史的视野分析各种理论体系的失得,在凝聚力量中创建出新的思想体系。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从两个角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方向,一是在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会见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他说:“所以,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另一个是在一九六月十六日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在谈话时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集体是靠不住的。”并又说:“要有意识地维护一个核心,也就是现在大家同意的同志。”还说:“国家的命运、党的命运、人民的命运需要有这样一个领导集体。”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在当代有必然的现实意义。说:“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每一个历史的每一个时期,社会总要产生新的问题,形成新的矛盾,这就需要我们积聚正能量给予解决,否则,社会将在意识形态上是落后的,也将导致生产力的落后。对此,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是问题的关键。这个关键就是,我们必须建立新的领导核心,以核心的思想凝聚力量,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产生指导中国前进的理论体系,形成系统而科学的理论自信,解决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在理论上的问题。这就是建立领导核心的时代意义。

建立核心,有一个本质的问题必须解决。那就是要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邓小平同志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已经给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定好调子。我们的一切改革,是从中国道路这个方向上建立的改革制度,形成的改革理论,自然都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方向进行,脱离了这个方向,将使我们迷失方向。对此,同志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道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歪路。”中国道路是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上坚定不移的历史性选择。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关键要掌握一种规律,就是要从建立新思想体系的战略高度,要围绕中国梦的基本原理,建立一个权威的核心。而这种规律解决的就是我们在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中的发展性问题,从而保障我们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有其产生的科学路径和实践方法。

重申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核心是要使其形成新的时代意义,解决时代在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根本矛盾。当然,这个核心就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这个核心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思想高度和信仰方向,用于团结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用于凝聚各种思想体系,用于把各种社会认识形成一个时代的共同理想,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根本力量。这个核心就是以同志的中国梦作新思想的理论阐述,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上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使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孕育出具有时代意义的价值观和新思想,用于解决我们的思想信仰问题。这是哲学的结论,也是时代的结论,还应该是中国梦的结论。

创建新思想的时代意义

实现中国梦有三个必须是开创新局面的思想起点,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此基础上,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上保障每个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从哲学角度上讲,中国梦是一种新的理论体系,其是一种新理想的标志。我们的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每一个中国人的中国梦,中国梦既是一种历史性情结,也是一种政治理念。一个国家,没有理想是落后的,没有思想是停滞的,只有产生了理想,思想才有时代的高度,只有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理想才能高扬起来。

党的十后,选举产生了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国在科学发展的征程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这个转折的时代意义就是我们产生了中国梦这个战略思想体系,形成新的理想高度。

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思想体系,皆源于二大部分,一是其思想底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其思想高度是由中华民族和中国道路的因素所为。中国梦理论体系的产生也不例外。

中国梦的理论体系的创建,是从改革开放的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艰辛探索中,近代170多年中华民族的历史制度变迁中,中华民族5000年悠久文明的历史脉络中总结而成的。百年一脉,千年一理,这上下5000年中,中国梦始终是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不懈奋斗,是精神上的理想高度,思想上的理想制高点,为了这一梦,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品质,奋斗气质。

创建新思想体系,就在于从中国梦这个理论体系的战略高度,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思想体系,使之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改革开放顶层设计的里程碑文献。这就是其的时代意义。

创建新思想体系,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要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要把握科学发展的时代意义这个基本规律,要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重构具有马克思主义品质的基本理论,要从科学发展观这个指导思想的属性中延续党的思想。这是创建新思想的哲学结论。

新思想的历史脉络

当《共产党宣言》诞生时,一个先进的理论体系让人类进入了历史新纪元,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有本质区别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萌芽了。这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论,也是关于社会制度的变迁如何科学发展成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方法论。

实践就是社会发展的原点。而实践的先决条件由阶级基础所决定。阶级基础就是一种感情的倾向。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感情决定信仰,信仰产生追求。共产党人的理论体系,无论诞生于什么时代,思想的轴心都是为人民服务。结论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为感情始终是人类的精神情结。

实践是一切问题的起源,也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从实践中我们才能寻找规律,也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能产生规律。规律是思想的结论,而思想是规律的实践法则。实践是所有理想的形成条件,这种条件就是探索。当前,我们最大的实践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既是我们的实践,也是我们的理想高度,还是我们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积极因素。

历史的结论可圈可点。说:“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邓小平说:“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说:“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时代的发展给我们描绘出一个美丽的春天,以中国道路为元素的中国画卷的展开带我们走进中国梦的新时代,使我们国家发生了伟大的转折,形成了气势磅礴、波澜壮阔的改革新图景。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初三历史重点总结例10

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历史知识,而且要有较高的历史理论素养;不仅能准确传授教材上的知识,而且能通过史实传授,提炼观点,用理论指导教学和实践。这样教师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轻松地驾驭教材,熟练地运用教材。初中教材侧重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要求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识记性掌握;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初高中教学能有机地衔接,有必要在初中阶段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能力要求,适度加强理论教学,使学生学会初步评价历史人物、分析历史现象、比较历史事件、揭示历史发展规律。例如,秦始皇与隋炀帝两人的共同点是什么?秦朝与隋朝有何相似之处?学生经过思考回答,教师总结概括。两人的相似点:有名的暴君;实行过暴政,〖HJ2.15mm〗对历史发展有贡献;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两个朝代的相似之处:分裂后的大一统,“短命”的王朝,继往开来的王朝,被农民起义。通过对这两人、两朝的比较,学生对秦、隋历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从感性认识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初中历史教学一般不涉及理论教学,但坚持历史唯物史观是我们教学的思想基础,我们在教学中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这些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社会制度的变更、朝代的更替、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资本主义萌芽等内容都是要涉及这一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这个理论高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教材,避免教给学生一些空洞的结论,使学生明白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统一

传授知识是手段,培养能力是目的。布鲁纳认为,不要把学生训练成一个活动的图书馆,要培养他们能像数学家般思考,历史家般研究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仅仅传授点知识,这不符合当今的素质教育和时展的要求,要逐步提升学生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达到此目的,必须改变“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指导思想,要根据不同的课题、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设计不同的教法、指导不同的学法、提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开启学生的灵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重庆谈判》这一课题时,在学生预习了教材后,教师设计以下问题:为什么要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问题?其真实目的和用意是什么?为什么会接受其邀请?其目的和用意又是什么?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分析总结,使学生逐步明白中国共产党这么做,一是为了揭露集团真内战、假和平的阴谋,二是为了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丢掉对的幻想。这样,经过层层递进的分析后,学生对重庆谈判就有比较深刻、具体的理解,避免了教师枯燥无味的说教,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此外,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尽量保持课堂的活跃、愉快,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再辅以有趣的历史故事演讲、历史知识竞赛、问题讨论、历史情景剧演出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能力培养与问题训练结合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具体反映。要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变为解决问}的能力,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手段――训练,适当对初中生进行材料题、问答题练习,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把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变为较严密的逻辑思维,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照搬书本,答题一字不漏、一成不变的模式。教师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会学生审题。审题是答题的先导,也是答题的关键,必须认真推敲问题的范围和要求,特别要注意重要字词。二是教会学生选材。要在纷繁复杂的史实中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内容,这也是列提纲的过程。三是教会学生组织材料、运用材料、史论结合。没有史实,只谈理论,那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只摆史实,那是材料的堆砌。只有史论结合,摆事实讲道理,使观点和材料相统一,才能把题答好。必须注意的是,对初中生进行材料题、问答题训练,不能离“标”超“本”,尽量以教材内容为准,随意拔高要求或设计些无价值的题目,均达不到培养能力的目的。因此,设计练习题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知识,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二是问题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