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2 19:18:47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1

1.2教学质量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调研和分析发现,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与影响。为了排除这种相关性对各因素分析结果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重新划分,进一步分析各教学质量因素与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程度,对各教学质量因素按重要程度排序,进行显著性因素的进一步验证。

1.2.1KMO和Bartlett检验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是各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虽然这种相关性是客观存在的,但要对其进行验证,验证的方式是对各因素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根据检验的结果,判断主成分分析(或者因子分析)是否适用。对问卷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KMO度量值为0.72,p值小于0.05,表明检验的结果与实际吻合,适宜进行主成分分析。

1.2.2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对各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因素的特征值的碎石图,根据碎石图中的特征值,提取出4个主成分,研究各因素对每一个主成分的贡献度。研究获得了第一个主因子主要由教师职称、到课率及课堂规模三个因素贡献,这三个因素都是反映课程或教师等课程实体的某些属性的因素,将之命名为实体属性主因子a;第二个主因子主要由学生基础知识和学科动态两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知识主因子b;第三个主因子主要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学习兴趣贡献,将其命名为兴趣主因子c;第四个主因子要由课堂考勤、考核方式和课堂互动三个因素贡献,将其命名为考核-互动主因子d。

1.2.3主因素的影响程度由主成份分析得到教学质量影响的4个主因子,由于剔除了各个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因此,可以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依据回归系数来判断4个主因子对课堂教学效果满意度(S11)的重要性程度,得出各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次序。统计分析结果可知,兴趣主因子c对课堂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然后依次是实体属性主因子a、考核-互动主因子d及知识主因子b。结合教学质量因素的显著性检验的结论,需剔除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职称、学科动态、课堂到课率4个因素,再对剔除后的各因素的主因子系数乘以因素的贡献度,则得出各课堂教学显著性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次序如表2所示:综合单因素方差分析、层次分析法线性模型结果: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符合当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学习兴趣、课堂互动、课堂考勤、对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程度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正向相关性;课堂规模、考核方式对课堂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负相关性。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2

著名教育家、大学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指出,当前大学语文课改革,最迫切的问题不是教材改革。而是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大学语文课教师的整体水平。大学语文的教学。不能教师站在讲台上一人讲到底,要采取互动式、启发式教学。这要求授课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师生在课堂上或课堂下平等讨论,各抒己见。读完一文后,有何启发,有何疑问与心得,大家交流探讨一下,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相长”。因此。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在于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更在于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在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学语文课堂也不只是教师对文章的精彩分析.更应该使学生对文章的深入思考。不只是教师一言堂.更应该是所有每一个学生参与的课堂。合作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学生心理气氛.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之一.被誉为“近十年来最需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和当今社会最有效.最进步的学习方式。这一理论运用到大学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学习需求得到极大的满足。

一、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的观念和实践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国古典的教学名著《学记》中就有“相观而善谓之摩”,“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之说。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交流但作为一种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理论在2O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是美国教育家SlavinR.E.,JohnsonD.W.NIDavidson等提出的。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合作学习理论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的异质性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评价为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的目标。它侧重于以群组为主。以学习者为中心来组织教学,强调学习者的自我指导、个人发展、个性和内在的动机及其合作意识。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积极建构,改组自己的认知结构而进行学习的,学习涉及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效仿。协助和激发。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只能理解到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到事物的某些方面.教学就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们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的基础。而且。学生在与比自己水平稍高的成员的交往中.有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更大的发展的可能。

2、群体动力理论

群体动力说的创始人考夫卡指出.群体是成员之间的可以互赖变化的动力整体后来勒温对其进一步阐述。他认为:(1)群体的本质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问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的变化:(2)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群体达到共同的预期目的。我国学者称之为来自集体内部的一种“能源”。在合作的集体中.个性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的成员互相交流,产生新的认识在平等、自由、依赖的环境中,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合作学习充分借鉴了集体动力理论形、,丰富和发展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3、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

Johnson.D.W..Johnson.R.T.和Holube.E.J.于1993年提出了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五大要素:(1)积极互赖——每一个成员对小组的成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相互依赖就没有合作学习。(2)互相互动——每个成员的学习都有别人的支持和帮助,相互促进,达到彼此促进的目的。(3)个人和小组责任——在合作学习中必须明确制定小组和个人两个层次的责任。(4)人际及小组交际技能——合作学习本身比竞争型和个体化学习都要复杂.有建设性地解决冲突的技巧对学习小组的成功尤为重要。(5)小组自评——小组成员讨论他们之间是否维持着有效的工作关系,如何改善。只有在学习环境中系统地构筑这些元素,才能确保有效的、长远的合作学习的成功。

二、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结构

与传统班组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共学大大增加学生交往,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品质。激发其学习兴趣。发展其语言综合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起着积极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其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个人独立学习,又在小组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小组同伴共享学习资料.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并互相影响互相信任.共同努力以实现小组目标。小组成员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让信息流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多向交流。

三、合作学习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合理的分组是有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合作学习主张“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学习能力等主要方面进行合理搭配划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学生也可以根据彼此之间的关系、兴趣爱好等自行组合。在宽松、和谐的合作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除此之外.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着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一)角色分配

角色分配确保小组内每位组员都能担任一定的角色.并负起每个角色应承担的责任。例如。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为便于团结协作和培养各项能力还规定组内成员应定期互换角色,体验不同的学习责任。

合作学习小组首先要有全体组员的目标.即要求学生运用正确的阅读策略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准确地查找有效信息。为达到这一共同的目标.学生问必须要通过分工合作、资源共享、角色轮换、集体奖励等手段形成和谐有效的依赖关系。小组目标是合作学习的内在动力.共同的目标是形成小组凝聚力的前提和关键。以《大学语文》(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62课为例,合作学习目标可设计为:1.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慷慨激昂的词风:2.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的创作基调;3.鉴赏《贺新郎》(“把酒长亭说”)。合作学习任务可分解为:1.辛弃疾生平;2.辛弃疾的词作及创作风格;3.《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创作背景;4.陈亮生平及创作;5.辛弃疾与陈亮的关系及“鹅湖之会”:6.辛弃疾与陈亮之间的诗词唱和;7.前人对《贺新郎》(“把酒长亭说”)的评注等。

小组预习与合作讨论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小组合作任务.并布置给各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有目的地预习。在小组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教师的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辨明是非,培养能力。在理想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总在不断地产生智慧碰撞和思想交融。学生慢慢摆脱自我原有的狭隘认识和片面思维.超越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力水平。在讨论时,学生参与并聆听。组员可逐个发表意见,也可一人发言为主。其他人补充为辅。同学们应鼓励互助,取长补短。教师要控制好小组讨论时间.监控组员行为,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效性。组长集中并整理好成员的发言后,进入“小组报告”环节。各小组讨论后,可以个人自述、全组合作陈述、甚至是角色表演等方式将讨论结果向全班汇报.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同时记录报告中的精彩和不当之处.以便作深层交流和讨论。在小组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组内中交流过渡到组际交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适当的讲解,起到点拨的作用。

作为合作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评价以小组总体表现为评价依据。鼓励学生合作互助、共同进步。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合作小组的学习态度、方法、能力、效果(测验)等。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合作共学教学体系中.对小组总体成绩的评价和奖励是很重要的。合作共学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个人间竞争的评价模式改为面向小组的合作性评价.使获得成功的机会人人相同。这样,能促进同伴中的群体资源得到开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地。学生把学习不只是当作课内任务,课外时间也可相互合作、开展活动。有效地保证了课内外综合式教学有序地进行。

(二)教师角色

1、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学生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一定的组织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某些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有教师的参与,由教师组织。管理课内外学习活动。

2、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本身也时刻充当学习者的角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从主宰课堂的绝对权威变成组织和参与学生探讨知识的一员。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参与学生的讨论。经常了解自己的学习方案的有效性.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3

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传播模式分析

教育是“教”和“学”的结合。教师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要成功接受知识,教育才是成功的,知识的传播才是成功的。由此可见,课堂传播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所以课堂传播是不成功的。这种直线性的单向传播被称为“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这是由信息论创始人、数学家克劳德•香农和他的同事沃•韦弗于1949年提出的。这一模式最早用来解释电报通信过程中的传播模式,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包括用于教育教学研究。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包含“噪音”因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指影响学生接受知识的干扰因素,比如生词的出现、社会文化背景过于陌生、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等。根据《要求》的精神,理想的大学英语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接受教师的信息之后,将教学效果和教学评价反馈给教师。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都发出信息,也都接受信息。这种双向传播符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威尔伯•施拉姆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他认为,受传者都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他们在接受和传播该信息时会受到其他群体成员的影响,信息传播是双向循环的过程,每个成员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三、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有效性的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有传播学者针对教育教学展开研究。90年代初期,已有一些教育传播学的教材与论著问世。教育传播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近年来,课堂教育传播模式与效果成为教育传播学研究的核心问题。那么,基于对大学英语课堂传播模式的分析,如何利用传播学理论,来增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传播的有效性呢?从传播因素的角度来看,传播活动是从传播者开始的,要想增强传播有效性,就要先提高传播者的素质。首先,教师是大学英语课堂的行为主体,教师良好的教育背景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够保证其传播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权威性。其次,教师要和学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对教师不反感、不排斥,才有兴趣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再次,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要“备学生”。传播心理学表明,信息接受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范围,包括知识、经验、立场、历史文化知识来接受信息。所以教师要把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融入到教学中,扩大师生的共同经验范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传播效果理论分析,首先,认知一致理论认为人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和一致,如果某人的观点与其他人不一致时,他有压力形成新的观点,达成一致。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部分学生能够成功接受教师的信息,而另一部分学习基础薄弱、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不能在相同时间接受信息。后一部分学生通常会感到紧张,有的会加快步伐,追赶上其他学生;有的则出现放弃或者逃避的念头,表面看起来接受了教师的信息,其实则不然。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点对面”地教学,而应该采取“点对点”的教学方式,把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理解能力,让所有学生不仅接受信息,还要理解好信息。在大众传播学中,议程设置指大众媒介加大对某些问题的报道量或突出报道某些问题,能影响受众对这些问题重要性的认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承担着设定议程的责任,比如,哪些内容该讲,哪些内容不该讲,哪些内容要重点讲,哪些内容要简要讲。大学生的思想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议程”时,要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演讲等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课堂活动的效率和可控性。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合理使用传播媒介是达成有效传播的基础。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教师传递的信息是英文,这对母语是汉语的学生来说是具有难度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应该科学利用传播媒介来辅助教学。在教材的选择上,既要有基本功的训练,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在电子课件的设计上,要做到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生动活泼,充满感染力和现场感;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上,教师要多操作、勤练习,熟能生巧。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4

人本主义教育观是现代西方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以A.H.Maslow及C.R.Rogers为主要代表人物。人本主义教育观重视人的价值,把学习者的情感、动机摆在了突出的位置上,在教学活动中更加注重教学的人文化和对学生全人发展的关注,形成一种以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核心、以情感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动力、以良好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师引向学生,把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和行为看成是教学主体的教学新模式。Rogers和Freiberg指出要解决学习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的问题,学习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受教育者。人本主义理论强调的是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而不是认知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提供安全环境而不是增加焦虑,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能力的发展。人本主义教育观符合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到的“因材施教”及“个性化”等理念,这也与大学英语教学兼具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价值取向一致。根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教师的关键作用就在于为学生提供一种良好的促进学习和成长的环境,教师应以“学生乐学、教师乐教”为切入点,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融入情感因素进行设计,与学生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新型关系,使师生共同体验教与学的乐趣,乐在其中,自然教学相长。

(二)体验式教学理论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明确倡导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培养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倡导释放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个性化、互动性的英语教学环境,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功能完备、内容丰富的网络学习平台,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外语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跨文化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体验式大学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在实践中学,使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习有关知识内容,实现自我教育,是一种新的语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在建立学生主体课堂,创设接近真实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加大信息输入,促进语言产出,为学习者提供交流互动、意义协商机会,培养自主性、用语言做事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潜能和价值进一步受到大学英语教师的关注和首肯。

二、大学英语新模式下的情感因素分析

大学英语新模式下的情感因素具体可以分为个体因素和交互因素两类,个体因素包括焦虑、自我抑制、自尊、语言学习动机等,而交互因素包括课堂交流、合作学习、跨文化交际意识等。

(一)个体因素

语言学习是一个受许多复杂因素影响的心理过程。作为影响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避免的心理因素,外语焦虑与外语学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随着网络教育的学习格式(教学方法、学习过程、著作工具、学习环境、评价策略等)越来越统一,学习者,尤其是性格外向的学习者兴趣降低,学习动机减弱。此外,面对网络学习这种高结构化、统一的学习形式,许多学习者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容易产生不安、沮丧、自我怀疑、忧虑、紧张等焦虑情绪。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下英语学习者的焦虑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焦虑和网络自主学习焦虑。课堂教学焦虑涉及教师提问、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过程中出现的焦虑。网络自主学习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身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学习者自我控制力不够,又缺乏外在的监督和约束,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就很难得到发挥,网络信息甄别困难,在线测试设计人性化不足,师生互动交流缺失等问题都会导致学习者产生焦虑、自我抑制、学习动机缺失等情感。

(二)交互因素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过程,学习参与者进行人际交流的社会环境需要师生双方经过“教师输入—学生理解—学生输出—教师指导”等环节来完成,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一方或双方不满。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师生和生生之间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时不在影响着语言学习课堂的氛围、课堂活动的模式和学习的效果。作为教师,如何利用庞大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已成为每位教师面临的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要探索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相互协作又敢于竞争的能力。教师可利用学习者的电子档案对影响学习者语言学习的情感因素进行评估,对学习者自主学习管理能力、心理和行为展开干预,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创造更多的师生间的沟通机会,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创造轻松、和谐的网络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采取鼓励小组讨论、自我评估等方式,避免过多使用测试或公开问答等传统语言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更有意义和实用的指导,鼓励和支持有利于网络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自信,消除孤独和焦虑心理,使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三、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启示

自20世纪后期以来,信息技术已越来越深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与学习中,使外语教学与学习的手段和方式都发生了相当程度的变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的个性需求与目标,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构建知识整合的环境来帮助学习者构建新的理解。教师将要承担一种新型的更进步的更具挑战性的角色,教育信息化关键在教师。从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看,课堂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在师生和生生互动教学环境中积极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在大学英语情感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体现,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换位思考、调节课程设置等措施来满足学生情感和智力两方面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反思课堂教学,激活课堂活跃因子

在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学生个性张扬、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教师如果不反思自己的教学,不重视教学研究,改变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就很容易跟不上时代步伐。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教学要求教师在做好课堂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关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理论,形成的教学理论反过来又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此外,教师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通过优化教学互动,调节师生关系及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因此,优秀教师总是通过反思课堂教学和情感因素,想办法创建与优化教学环境和课堂心理气氛,使课堂成为师生共享知识的乐园,并把外语确实当作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不至于当作一种焦虑和负担。教师不单单要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到精彩的求知世界,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夯实他们的理论基础和人文修养。

(二)换位思考,适时纠错与提问

换位思考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情感调节方法。师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多重身份的建构使得双方深刻体验到“教师的辛苦和学生的不易”,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双方的人际交往更加和谐。新的教学模式多鼓励学生采用多媒体网络来展示个人或小组的学习成果,然而由于性格、情感以及学习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每位学生对自己展示的实践无法做到精准预期,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提醒、纠正,做出合理干预,适时纠错。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以自尊为前提,满足自尊成为学习动力的第一源泉。如果学习者的动力是单向的,语言学习也很难成功,还需要教师外在动力的配合。新的模式下,交际恐惧、负面评价恐惧和测试恐惧等传统因素仍然会使学生感到焦虑。教师如果不能忍受学习者的少量语言错误而立即给予消极的评价,学习者就会在语言输出时产生焦虑感。过高的焦虑使学习者瞻前顾后,出现行为失常和思维混乱的状况,极大束缚其认知能力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害怕他人批评或者由于出错而自责时就会回避没有把握的语言运用。学生没有足够的操练时,其语言发展会因此严重受阻。不管是正面反馈还是负面反馈,都具有情感的特征,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不能使学生产生胁迫感和疏远感。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必须是展示性提问和参考性提问的有机结合。参考性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需要做出更长且更复杂的回答,而过多依赖于课本的展示性提问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甚至使其产生厌烦情绪。作为处于中高级阶段的大学英语课堂,课堂提问比重应向参考性提问倾斜,同时又适度保留展示性提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研究学生心理,创新课程教学设计

大学英语教师往往被认为是教学型教师,其主要任务是从事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关的人才培养工作,但新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针对教学如何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专业建设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的前提下,教师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研究所教学生的心理,调整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习者一起协商教学方案,共同设计教学任务与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的课程设计应为学习者提供自然的语言使用环境。当学习者试图完成任务时,他们有充分的互动机会、合作机会和独立探究机会。由于学习者必须设法理解对方和表达自我,这种互动、合作和探究能够促使他们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建立新假设,修订或重组原有的语言系统,进而促进了第二语言习得。有效的课堂互动可以将课堂变成师生、生生之间在语言、情感、行为和认知等方面进行相互影响和交际的场所,使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意义建构。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建立英语QQ群,定期解答学生疑问,通过书写英语EMAIL,关注学生的情感要求等方式,延伸出英语教学的第二课堂。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5

一、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意义

语言和文化之是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因此,对于我们英语教职人员来说,对于文化教学应该包含在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对于文化教学的理解和有效的掌握对于他整个语言水平的提高和英文素养的锻炼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化源自于语言,语言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就是要使学生在全球化的语境下,突破地域的限制、本民族文化的限制,加深语言文化领域的交流。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对学生进行健康的文化教学对于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来说,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目的。

二、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学习英语国家文化

在教育学界,一些成功的语言学家给我们总结了语言教学的经验: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和教育都不能脱离该种语言的文化环境而进行交流,如果脱离了语言文化的整体大环境,那么我们所学到的知识符号和单词,而并不是真正的语言。正因如此,我们在开展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英语的文化环境,这种英语文化环境的创造可以通过电影大片、英语信息,英语辩论赛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真正的语言文化大环境,这样不断的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热情,从而发自内心的想要了解英语文化,进而不断增加自己的英语水平,促进这种良性循环的不断发展。

2.通过将教学内容与课外阅读材料之间的融合,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作为大学英语教师不能仅仅把教学内容限定在教材上,为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们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需要,引进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课外阅读材料来补充教学内容,从而向学者展现和感受更加多元的英语文化。举一个笔者在实践过程中曾经应用过的一个案例:在关于某节日的相关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启发,带领同学共同探讨这项节日的由来、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相关影响等问题。课上讨论和学习以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相关任务。组织学生针对其他的节日进行自我的学习和分析,并将自己学习的成果带回到课堂上供下节课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于相关知识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也十分激烈。很多学生的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被大大的激发了,对于西方文化也进行了多方位的了解。这样在一方面拓展了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另一方更加促进了英语学习的效果,增强了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印象,这些都将对学生学习英语产生促进作用。

3.通过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结构的特点和特色来强调文化交流中的敏感性

这第三种方法是本文所强调的一个重点方法。结合笔者近年来的实践经验,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结构的特点和特色,从而更加生动和真实的展现英语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种对比比较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英美文化特殊性的印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如何对待失败的对手”的这一问题上,中西方的认识差异很大。在中国的文化中,给失败的对手的地位很低,没有尊重之意。而在西方文化中对“失败的对手”却充满了宽容与博爱。例如,在阅读课外补充材料《美国人理想的伟大领袖》(The American Ideal Of A Great Leader)一文中有如下的一段文字:“Lincoln had many personal qualities that made him dear to the hearts of his countrymen.He was generous to his opponents.There are many stories about his thoughtful treatment of southern leaders.When the war was over,he showed the South no hatred.Since generosity toward a defeated opponent is admired by Americans,Lincoln fitted the national ideal of what is right.”从上述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总统对于反对者的宽容和仁爱。而这也正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体现。而林肯本人也正是凭借这一人格魅力,不断赢得民众的支持,奠定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三、大学英语课堂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代表,其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举世瞩目。随着我国加入WTO,北京奥运会的胜利举办以及上海世博会上“中国形象”的优秀展示,都给世界人民留下的深刻的印象。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迫切的需要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全面的掌握和了解中西方文化,能够在中西方文化之间建立一座交流沟通的桥梁。目前西方文化借助“电子网络、流行音乐、电影大片”等形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年轻人,如何指导他们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是我们英语教学工作者的职责和必须给与重视的方面。因此,文化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6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7

(一)评估客体

课堂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包括教师、学生(生源)、课程设置、使用教材、教学设施等。

1.教师教师作为评估对象,即评估课堂教师授课过程中的各类行为。在课堂上,主讲教师起着输出知识、传递知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学会“明白事理”的方法和技术的作用。评价的核心内容当属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等。

2.学生这里主要指生源问题,各类大学录取的分数线不尽相同,总体而言,得高分的学生相对更愿意认真听课,更愿意与教师在课堂中互动,并在互动中启迪自己。对于垄断型生产的大学来讲,毕业生就业相对容易一些,因而更容易引发学生学习懈怠。

3.各类教学辅助工具与设备等该类因素包括教材的选用质量、多媒体等设备的质量等等。这些多属客观指标,比如教材的选用是否国际或国内最好最新的版本。多媒体设备等只能说是辅助工具,但对同一位教师来讲,有辅助工具其授课可能会更加精细、省时乃至精彩。

4.大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该因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变量。

(二)评估主体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主体不外乎其利益相关者,即直接益损者———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各级管理者(主管部门、大学各级领导及督导团成员)、同行(尤其是校外教师)、专业认证机构、自评者等。这些评估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立场及其评估价值,实施评估主体多元化,方可形成均衡的结果。

1.利害关系最为密切的评估者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直接益损者。他们对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最有发言权,当然,如果利益关系再直接一点,就应该是学生的家长,因此家长自然希望课堂教学质量优良。

2.深受大学产品影响的用人单位大学的主要产品之一就是毕业生。学生毕业后是要就业的,因此用人单位当属重要的评估者。诚然,在市场选择就业的领域中,一般单位只是通过招聘中的测试———结果评估来检验各个大学的学生质量,它们自然不愿意在日常培养中付出过多的成本。但在非市场领域中,因为用人单位处在非竞争遴选中,所以学生质量的高低就显得并非特别重要。

3.与生产过程相关联的利益相关者这里主要是指大学产品生产的监管者、生产者以及服务者等,具体包括行政主管部门、大学的领导者、教务处或院系部的领导者、校内督导团成员、校内教师等。这是一个大学的生产流程,即行政主管部门出台部门规章或行政规范性文件,大学领导班子设定校级课堂教学规章制度,教务处出台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校内督导团成员和校内教师同行听课评估。从大学公共资源配置权力的视角看,除了最后一类评估人员之外,其他的评估主体所做出的大学制度安排及其实施听课评估的结果,可谓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4.相对比较超然的评估者这类评估者包括专业评估团体或独立认证机构、校外专家(或督导团)或同行。之所以说它们相对超然,是因为它(他)们与某一被评估学校的产品———学生质量———利益关系不大,因此,如果能够采取公开透明的方式以避免合谋现象,那么它(他)们容易站在相对公正的、超然的、更加专业的立场上看问题,并评估出相对客观的结果。

5.自我评估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尽管其被视为课堂教学评估的客体,但对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估也是一种权利。当然,教师的自我评估还可能是一种自省的过程。正是通过自我评价,可能会督促教师本人发现自己授课中的优势而继续发扬光大,同时发现自己授课中的缺陷并及时改正。

(三)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规章要求与设置原则

1.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规章要求我国教学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90年国家教委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4年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普通高等学校评估工作。2004年,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正式成立”[2]。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教育法》对评估也作了原则性规定。教育部于2010年7月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调研方案(试行)》,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文件,以及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教高〔2011〕9号)。至此,我国的教学评估工作有了一定的制度保证和要求,并且教学评估工作已经引起各个大学及其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但遗憾的是,目前这些文件中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和要求,尚未提出普遍性的具体指导意见,也未将教学质量与大学的相关管理制度、服务制度关联起来加以考虑。

2.建立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在管理学界流行着一个确定绩效指标的SMART原则。其中,S表示具体(Specific)的且易被理解、接受与执行;M表示可度量(Measurable),即绩效指标是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A表示可达到的(Attainable),即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达到;R表示现实性(Realistic),即绩效指标是客观存在的;T表示时限性(Timebound),即是指目标是有时间限制的。显然,这一原则也可以应用在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的设计中。

(四)建立大学课堂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指标是指一类指示器,它显示某一事物在某一方面的信息。所谓客观指标,主要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能够显示某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指示器或某种属性的客观存在。这类指标作为一种基本事实的存在,一般不容易受评估主体偏好的影响。所谓主观指标,主要是指依据评估主体的感受,或曰以评估者满意度为基准测度出来的某一产品或事物在某一方面的基本属性。它会受到评估主体偏好的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则是指检验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行为以及师生互动行为及其结果的基本属性的指示器,它显示的是教师的授课行为以及师生互动行为符合教育规律的诸多信息,它可以被理解为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出质量的规范化了的量的显示。

1.对教师的评估指标(1)对教师评估的客观指标第一,教师的专业和学历(毕业学校)。一般情形下,一位教师的毕业学校、专业和学历等因素决定其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也基本上体现其专业知识存量的大小,以及所受教育的年限。在教育部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11〕2号)中,有一条就是关于专职教师的学历学位的要求,即“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比例≥50%”。这种硬性规定是有其一定道理的。第二,授课专业年限。一般情形下,授课年限即为教学经验,它意味着授课年限多要比授课年限少的教师的教学经验更丰富。它当属一个客观指标。第三,授课选用教材。选取这一客观指标的直接意图,主要是鼓励教师选用国内或国际一流教材,同时也是为了避免个别教师为了评聘职称,放着一流教材不用,而用自编教材的行为(国内无此教材的情形除外)。第四,教师公开发表的期刊文献的数量与质量(如一般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它所反映的是教师的知识存量、知识创造量及其质量。第五,教师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的数量与级别。它反映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并且此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师知识存量的一个客观反映。但考虑到人情世故的影响,应当仔细甄别科研质量。此处虽说讨论的是课堂教学质量,但不能不提及课堂教学质量与科研的关系。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高等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曾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只有他才是活学问的本身,跟他来往之后,科学的本来面目才得以呈现。通过他的循循善诱,在学生心中引发出同样的动机。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3]钱伟长院士也指出:“做科研的教师和不做科研的教师的差别就在于,做科研的教师能时时处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所以我是强调教师要进行科研的。”[4]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客观指标见表1。表1中的各项指标可以设立分值,然后相加,所得分数最高者,应该是其客观分数。这里的客观因素基本上都是客观事实,不以评估者个人的意志为转移。之所以强调这些客观因素,是因为这些因素是做好学术的重要素养,更是构成教学能力的基础。(2)对教师评估的主观指标评估主体的不同可能会导致测度结果不尽相同,甚至出现较大的差异。在本文中,课堂教学质量指标体系包括8个一级指标(见表2)。

2.学生评教的主观指标除了上述情形,还可以通过学生评教获得教师授课质量的相关信息,以此判断学生学习的效果如何(见表3)。

这组指标测度的是教师课堂讲课质量的一个侧面。通过这组指标可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收获,进而了解教师的课堂授课质量。

3.对教学设备的评估指标教学设备指标与授课教师无关,该组指标属于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非关键指标,但与学校相关部门有关,当属一个辅助指标。但不可小觑这组指标,它更多、更直接地反映的是师生互动场所中设备与条件的优劣,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教学工作在大学诸多工作中的地位及受重视的程度(见表4)。

4.用人单位②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用人单位作为大学的最终顾客,对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当属最为重要的评估指标和标准。考虑到一般大学的用人单位的非针对性,这里主要是针对专业(职业)性较强的大学而言的,比如,公安院校、政法院校等单位(见表5)。

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构建

(一)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要素机制

将上述要素予以组合,生成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机制。

1.硬件系统这里谈及的硬件系统,主要是指评估机制中所涵盖的人财物信息等要素。2.软件系统这里谈及的软件系统,主要是指评估机制运行所必须遵从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以及评估的方法、技术与程序等规定。

(二)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流程机制

1.建立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指标体系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作为评判教学质量状况的指标,必须具有全面性、客观性、可测度性、针对性等特性。课堂教学质量的指标设计得越是科学合理,就越是有利于真实地评估出授课教师的知识存量与授课水平,越是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就越有利于剥离“假大空”之类的课堂敷衍现象。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尚存各类二级、三级甚至四级指标的细分等。

2.确定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主体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主体主要包括:学生及其家长、用人单位、教师、同行、学校管理者、专家、独立的社会评价或认证机构、行政主管部门等。多元化的评估主体利于从多个层次、多个方位、多个视角去评估大学课堂教学质量,防止片面化结果的产生与形成。

3.评估主体根据相关规定与指标评价体系进行评估一是随机抽样听课的方法。一次性请全体评估主体共同参与,将所有教师的课评估(听)一遍,并公开被评估者的信息,公开评估结果。为了避免在一些工作环节出现不必要的差错,聘请的评估人员最好是与被评教师没有利益关系的校外专家或独立评估机构。二是授课录像抽查的方法。有条件的大学可以考虑将每个教室安装摄像仪,将所有教师上课的音像全部录下来,然后随机抽取一次录像,请全体评估主体共同参与评估测度,并公开评估结果。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针对常态下的客观的教学信息资料(现场、录像皆可),请各类评估主体依据各自的评价指标予以评价。

4.大学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观指标的评估技术与方法评价信息的收集分为纸式问卷调查表的收集和电子网络式问卷调查表的收集。纸式问卷调查表的收集常见于每堂课后的学生评价和专家或领导干部的随堂听课(或观看课堂教学音像等)评价,电子网络式问卷调查表的收集多用于学期中期或末期的网上评教。当主观指标数据获取后,可以采用常用数学模型(加权平均法量化模型)方法求值[5]。

5.分析评价结果并公开加以利用评估结果应及时公布,一般可在公告栏张贴通知或在网上予以公布,以便使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能够方便、及时获取。(1)利用评估结果激励教师教学和科研的积极性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得分,加上科研数量与质量的得分,排出名次后,直接进入晋职晋级环节。使用该评估结果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应该成为教师职称评定的核心依据。因为这里既有教师科研数量和质量的评估依据,也有其教学质量的评估依据,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这当属对教师最大的激励。二是应该成为教师评聘晋级的基本依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是第二激励。三是应该及时公布评估结果,作为学生选课参考的依据。(2)利用评估结果督促差评教师整改评估结果有优劣、好坏之分,在对评估好的教师实施激励的同时,并非一定要对评估差的教师实施处罚。从大学发展的视角来看,查找成因,对症下药,促使广大教师提升科研和教学水平则是必然的。当然,如果差评教师的工作意愿没有问题,则意味着其能力存在不足,此时就有必要审视其师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鼓励进修、攻读高学位,鼓励其增加知识存量和提升教学水平。针对水平低、又不愿改进的教师在做工作无效后,只能取消其教师资格,实施转岗了。这个过程如图3所示。图3 大学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核心流程机制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8

二、有关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高、教学成效显著的课堂,强调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要素方面的有效突破。就教师层面而言,指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及教学方法的高效运用;而就学生层面而言,则指学习预期的有效突破,其中包括语言学习预期和有效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其社会性情的有效培养等;而就社会层面而言,则强调该课堂的社会影响力及其产生的社会效益。简言之,即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三、大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等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基础的教学体系。作为英语教学的主要阵地和学生学习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的好与坏一方面影响学生的成长,也影响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此,构建高效大学英语课堂势在必行。首先,树立正确的英语课堂观,切实转变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的课堂观和教育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作用和效果。当前,在实行素质教育和着力构建高效课堂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下狠功夫,努力改变现有状态,积极主动的调整教学策略以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一个语言学习与情操陶冶共生的情境,帮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示其主体角色,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应该跳出传统课堂的束缚,拥有更高的视野,了解到语言教学的流派,了解英语课堂的现状和动态,关注国内外外语教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与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丰富自己的教学实践,以适应当代大学英语教育的要求。其次,充分诠释教材内容,为高效课堂的生成注入情感因素。第斯多惠曾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发展和培养别人的情感。”因此,“怎样使自己预设的课堂目标最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搭建什么样的平台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点”、“针对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怎样调整教学进程以引导学生走出困境”……这一系列问题应该成为广大教师在准备授课内容过程中思考的重大问题。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不论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大学英语》、外教社的《大学英语》还是高教社出版的《大学体验英语》或者清华社出版的《新时代交互英语》等大学英语教材,其内容基本按主题进行单元划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不仅仅要完成语言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将情感分析渗透到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分析中,以更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能能力,增强情感体验,充分、全面地掌握课文的主旨要义,实现大学英语课堂的育人功能。最后,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实现高效课堂氛围创设。教学工作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与“学”,也包括情感教育,即师生间在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通过近十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经过高三题海战术的熏陶,许多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预期存在一种误区,要不希望在大学英语课堂继续接受语言点讲解,要不希望大学英语完全跳离语言知识讲解而达到一个“未曾有”的高度,当然也存在不少对英语完全不感兴趣的学生。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还是以过级为目标。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中的特殊群体———职高生,更是对大学英语教师和课堂有一种为难情绪,逃课、缺课、课堂睡觉成为他们应付大学英语的首选。这就要求我们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消除焦略,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比如引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加强大学英语课的互动性和交流性,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与学生进行有效情感交流,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确保大学英语教学的高效进行。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9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学生所要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是专业课程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知识载体。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主动性不强。近年来,以“学”为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教师所认同,并对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理论与实践探索[1-3]。翻转课堂的基本要义是教学流程变革所带来的知识传授的提前和知识内化的优化[4]。与传统课堂相比较,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为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探究者[5]。在目前国内(包括我校)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自制课程视频投入很大,虽然网络上可供使用的高等数学教学视频很多,但是找到合适的视频并不容易,并且不够连续;二是教师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导致目前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规模做不大,只能进行小规模试点;三是如何保证学生按时完成课前视频学习任务,提高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自觉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谢菲尔德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Sam Marsh博士在其负责的“工程数学”课程教学中借助Mole教学平台使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笔者有机会到谢菲尔德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教学及学术交流,在交流期间,对大一工程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进行了调研学习,获得了一些有效开展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

1 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数学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谢菲尔德大学工程专业大一数学课一般是每周两次课堂授课(Lecture),通常200人以上,一次习题课(Problem Class),通常40个学生左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缺课学生多,最后不能通过课程考核学生较多。针对工程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尝试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试点教学。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基于于微视频的课前知识传授

教学视频是翻转课堂模式教学中的重要前提,课程负责人Sam Marsh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利用很简单的工具完成了相关视频的制作。教学视频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吻合,但不要求大而全,突出教学重难点,每个视频10分钟左右。所有的教学微视频制作成视频授课系统(Video lecture system),学生在每周的习题课(Problem class)前进入视频教学系统观看3个左右的教学微视频。视频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由安排,且可多次重复观看。为了督促学生自主进行学习,每段视频结束后都设置了和该视频相关的在线测验,测验的成绩计入总评成绩,占15%。另外,在系统中设置了在线讨论版,学生遇到问题可以及时在线交流,老师定期查看并解答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1.2 基于习题课的课中知识内化

在习题课教学过程中,辅导老师利用例题展示、交流、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习题课由以前的每周1节增加到2节。每次习题课主要包括三个部分:5 minute review, Class warm-up, Problems,具体见图1。5 minute review部分辅导老师会对本周观看的教学视频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性复习回顾;然后通过Class warm-up部分的例题,引导大家进行讨论,辅导老师进行讲解及示范。最后Problems部分会给出几道和视频内容相关的习题,学生在课中解答,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向辅导老师提问。

1.3 基于多种辅助环节的进一步知识内化

除了课前的视频学习和课中习题强化之外,还设置了课后练习、答疑、集中复习、阅读周等多个环节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强化、巩固。(1)每周会给出一份习题供课后练习,习题的详细答案会在一周后公布供学生参考,练习过程中如有问题学生可以及时在讨论版中提出,供组内同学讨论或指导老师定期解答;(2)辅导教师每周会有一小时的时间(Office Hour)留给学生答疑。另外,期末考试前学生可以报名参加课程组安排的集中辅导、答疑。(3)每学期安排2到3次集中授课,任课教师根据习题课、讨论版及每周固定答疑时间学生出现问题较多的问题集中进行复习,讲解。

1.4 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新的教学模式解决了以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1)出勤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新的教学模式下习题课的学生出勤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始终保持在70%以上。(2)参与问题:每个视频后紧跟的在线测试可以促使学生必须完成视频的观看,并保证视频观看效率。(3)理解深度问题:习题课中辅导老师会简要概括视频内容,强调学习的重点、难点,并定期进行阶段性的复习,通过多个环节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强化。3年的考试成绩统计显示,平均分数提高了5%,不及格人数下降三分之二。(4)学生体验: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时间上

具有更高的自由度,且视频可多次重复观看。98份学期末有效调查问卷显示,92%的学生对该教学方式满意或非常满意。

2 对高等数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与借鉴

(1)课前微视频设计是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必备条件

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来完成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必备条件。教学视频的内容应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吻合,但又不是简单的将课堂授课内容移到课堂之外。虽然网络上可供使用的高等数学教学视频很多,但是大多像课堂再现,如果用于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很容易中途放弃,难以保证课前的自主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对教学视频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上进行适当的取舍,为学生提供适合自主学习的高质量的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应以知识点为单位进行,且长度以10分钟左右为宜。视频的制作工具和视频网络平台应方便使用且具备交互的功能,学生在视频观看过程中可以实现及时反馈。视频的录制可以由多位优秀教师分工合作完成,在同一课程教学过程中实现视频资源共享。

(2)教师是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关键要素

教师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效地应用于高等数学教学的的关键因素。教师一方面是翻转课堂教学必备条件微视频的设计者、制作者,也是课前视频观看、习题课教学的组织着。因此,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教师必须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对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有深刻的认识,并且需具备一定的信息化素养。特别是对高等数学这样一门抽象程度较高、逻辑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该首先尝试选择部分适合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充分准备学习资源,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而对于像“微分中值定理”等抽像性较高的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演示,效果应该更好。在习题课阶段,教师必须能够高度把握教学内容,具备准确、到位的归纳和解析能力,从而能够起到“醍醐灌顶”的效果,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内化。

(3)信息化支撑环境是实施翻转课堂的基础

多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保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手段,其已远远突破“辅助教学”的概念而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谢菲尔德大学工程数学翻转课堂的成功得益于学校完善的在线学习平台Mole,以及配合课程自身开发的视频学习系统。在Mole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利用该教学平台实现课程的管理,学习任务,上传学习资源。并可以通过讨论版和学生进行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通过教师在Mole上的视频学习任务通过连接进入视频学习系统,完成课前自主学习,并完成相应的在线测试,在线测试结果可以通过评价系统及时反馈给教师。因此,优秀的教学管理平台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过程控制,显著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4)使学生达成教学目标是实施翻转课堂的根本

大学课堂教学论文例10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的通用语言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和经济资源。在全球一体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外语在国际交往中发挥着战略性作用,国民的外语能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核心竟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标准之一。(王守仁,2014)作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的大学英语教学,教育部1985年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1999年进一步修汀,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2015年公布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新的《指南》在课程价值、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师发展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指南》把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分为基础、提高、发展三个等级,对应不同的教学要求,各有侧重,相互衔接,着力培养大学生听、说、读、写、译等五个方面的语言技能。

很多学校,尤其是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模式发展比较成熟。但是我们的分级教学只是简单地把程度好的学生分了出去,其他的学生还是要放到80人左右的普通大班中去教学,这些学生在英语基础、学习能力、认知水平、学习策略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特别是藏族、维族等少数民族同学或边远地区同学的基础较薄弱,基本跟不上进度,而外国留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都很高,汉语却又很差,根本应付不了翻译训练或测试。因此,学生英语水平的巨大差异常常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云里雾里、一窍不通的尴尬局面。同时,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偏多,而学校对课时又总是不断地压缩,从而给教学带来很大的困境,课堂教学的气氛难以活跃起来,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最佳调控的探讨

(1)系统控制论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秋芳,2012)系统是由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体,所以一个系统应该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和目的性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当然,一个系统还常常具有其他特征,如系统的动态性、环境适应J陛、层次性等。必须注意的是,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从某种功能来说一个系统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从更为广泛的功能来说,它可以是另一个系统的子系统。而控制是为了改善系统的某些功能、特性或为使系统完成某些预定目标而对系统的一种外部作用。在控制论中,将作用者称为“控制器”,被作用者称为“被控装置”或“被控系统”。被控系统与控制器组成一个总系统,称为“控制系统”。(金观涛、华国凡,1983)通常,将外部对系统的作用称为控制系统的“输人”,将控制系统对输人作用的特定反应称为系统的“输出”。对于一个控制系统,我们总是假定一定的输人会有一定的输出,反之,任何输出都对应于一定的输人。在这种前提下,一个控制系统可以理解为输人和输出变量间的映射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一个活的灵敏的反馈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J陛、有序性及动态性。大学英语教师是“控制器”,而大学生相对来说就是“被控装置”。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就组成一个控制系统。有关英语语言的听、说、读、写、译等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师“输人”给学生,学生相对地作为“被控系统”对“输人”的特定反应就是系统的“输出”。听、说、读、写、译等的“输出”即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这一系统要实现有效的控制离不开不断的反馈,而控制和反馈都要依赖教师和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和信息的不断交换。(束定芳、庄智象,1996)只有有效地协调好诸方面的关系才能组成一个高效率的整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系统控制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国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TEFL)中,通过对我国应用型特色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在十余年的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依据2015年教育部的新《指南》,系统控制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和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

中国有着重视思想教育的优良传统,“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以德为先”是中国大学和教师教育活动的宗旨和根本,我们要始终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2016年11月在深化教育督导改革暨第十届国家督学聘任工作会上指出,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勇于担当、肩负历史责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内容主体是语言,而语言是人类的文明标志、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指南》在前言中明确指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目的,一是“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即“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二是满足学生个人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即“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要”。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世界变得愈来愈小,国家之间、个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愈来愈近,英语成为了社会和个人发展的基石。

掌握作为国际交往工具的英语,不断吸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先进经验,并最终全面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充分调动大学生参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开放的环境是一个竟争的环境。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是竟争的“武器”。在全球化的时代下,只有掌握了英语,我们才能更加有效地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竟争。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融合思想性、知识性、工具性和发展智力等几个方面,并不是四者择一的关系。作为“控制器”的大学英语教师要把思想性、智力发展、知识性和工具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使学生在获取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受到思想情感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交流,通过教材中的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来开拓视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素养,同时对比我国相应的文化知识,加深对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增强我们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比如,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五单元Never Judge by Appearances时,我们对比了美国新任总统当选人特朗普和中国的颜回,讲述对一个人评判的复杂性。漫画家布莱克(Michael工anBlack)执笔的讽刺绘本《孩子第一本有关特朗普的书》(A Child's First Book of Trump)中,把特朗普讽刺为一只大土豆,描绘成嗜财如命、自吹自擂的商人,再配以一头凌乱金发的形象。书中写道:“他的名字叫美国佬特朗普,皮肤是亮橘色,身形胖嘟嘟的。”2016年西方盛典万圣节期间,各种特朗普造型的南瓜灯极其流行。人们不仅使用传统的雕刻方法还运用夸张的想象设计特朗普造型的南瓜灯。这种雕有特朗普头像的南瓜甚至还有个特殊的名字,叫Trumpkin,即英文“特朗普”(Trump)和“南瓜”(pumpkin)结合而成的新词。这位言行不羁、常爆粗口、观点极端的大嘴“土豪”,原本在共和党大佬眼中,只是美国大选中陪跑“打酱油”的角色。但出人意料,特朗普异军突起,在民调中一路领先,一举拿下共和党候选人提名,并最终成为美国新任总统当选人。而在中国,《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颜回攫食”的故事,就是孔子和子贡误认为颜回在煮饭的时候偷吃。而实际情况是,颜回见有块熏黑的灰土掉到饭中,他想如果留在饭中则不干净;假如扔掉,又很可惜,就把它吃了。孔子曰:“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

②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气氛

著名心理学家赞可夫说:“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吸引学生进人知识的殿堂,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最佳调控就是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气氛,构建活泼生动上进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将课内课外、线下线上等多种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尽情享受轻松活泼的课堂,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最佳的课堂教学一定是在愉快有趣的氛围中进行的。当然,层层递进的启发式教学也是打开学生快乐学习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在问答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特别是,我们的大学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活动始终和社会语言环境紧密相关。在“互联网十”时代,面对2000年前后出生的新一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调控线上线下资源,融人移动学习和网络学习中的精华,营造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强调教学效果。比如,我们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二单元Smart Cars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十个小组,如果有汽车工程学院的同学就以他们为负责人,一起探讨智能汽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人汽车生活的十年变迁。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做汇报。最后,教师再把自己搜集的各种图片、视频和最新智能汽车有关的科技新闻分享给大家。对此话题,大多同学都比较感兴趣,从而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能以良好的、愉快的心态来进行课堂学习。

③扎实打好基础,掌握英语交际能力

运用语言的能力建立在语言知识基础之上,只有通过掌握扎实的语言知识和灵活运用语言知识才能完成。《指南》指出,“输人为基础,输出为驱动”。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语言知识是语言交际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同时,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获得巩固。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之间的平衡,使其成为相辅相成的统一体。(王胜利,2003)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要重点关注基本功操练,但更需要反复运用语言知识的交际活动才能掌握。《指南》中的教学目标都是以学生“能做什么”的形式来描述的,有关语言知识部分的描述也是有关具体能力的描述。《指南》引导大学英语教学由应试型向应用型转变,引导学生由“学英语”向“用英语学习”转变。所以,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最佳调控手。比如,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一单元Fighting with the Forcesof Natur。时,教师把学生按照兴趣分成两个大组,一组代表拿破仑,另一组代表希特勒,每组再分为五个小组。教师首先解释分析第1一12段的语言点和重点词汇以及第一部分的结构,然后两个大组一个负责第二部分(13一62段)(有关Napoleon的部分),另一组负责第三部分(63一113段)(有关Hitle:的部分)。每个小组分别对该部分的语言点和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分析,并对该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并分析文章的最后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语言,使双基训练和交际性操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④视听说领先,读写译及时跟上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大系统,听、说、读、写、译等又构成了一个个独立的系统,都是大学英语教学综合应用能力系统下的子系统。在我们整体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听的能力有专门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来培养,而说的能力有专门的大学英语口语课程来培养,各自形成各具课程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在处于主体地位的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中教师还是要注重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当然要特别体现读、写、译方面的培养,从而实现对整个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最佳调控。

辩论是对语言最佳的综合性学习,但是课堂教学中的辩论不同于辩论赛,他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二者都是为了说服对方接受自己观点,但是课堂辩论就像好友对战,重点是交换观点、沟通交流、增进友谊、追求共识和真理,而辩论赛犹如竟技场比赛,是纯粹的竟争,目的是取胜,其他一切均为此服务。我们在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中灵活使用辩论的方式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学习《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版)第四册第四单元Globalization时,提前一节课把学生分成匕八个小组,每个小组十人左右,每个小组分为正反两方,对全球化进行辩论。同学们课前准备了大量的资料,大多谈及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竟选、希拉里和特朗普的反全球化观点,以及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语言承载文化,而文化影响思维。对一门外语的学习是一个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对目的语的文化和思维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在教师的调控下,辩论不仅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也使教学的质量得到最大化地提升,因为辩论使学生进行立体式的、交互式的积极学习,即通过交流、合作和探讨等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

⑤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