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2-26 02:59:21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114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选取了包括《滕王阁序》在内的三篇古代抒情散文,其中《滕王阁序》是传统名篇。在以前的教学中,笔者主要是采用学生预习,课堂精讲的方式学习。其主要原因是:一怕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这篇精品佳作的思想内容,二怕学生体会不透文中写景抒情的艺术特色。但是其结果是:笔者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而学生则因生字句意的困扰,听得味同嚼蜡、昏昏欲睡,体会不到名篇佳作的美感享受。

所以,在这次教学中,笔者准备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改变这种教师掌握课堂话语权的做法。《滕王阁序》可谓千古绝唱,而对如此出色的篇章,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得其深呢?笔者认为就一个字:“读”。以读入文,采用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

于是,笔者首先布置学生进行了课前预习,以扫清诵读全文的障碍。同时,把学生分成四个诵读小组,每一个小组推荐一位同学为组长,在下面做诵读的组织工作,笔者对他们分别提出要求:第一小组要求完成读准字音,理解全文思路的目标。第二小组要采用创新的方式诵读,读出花样,可以创设情景。第三小组是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音节奏,平仄抑扬,语气急缓,音调高低。第四小组要求能就重点句能读出情感并分析为何这样读。

在课堂开始时,笔者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激发学生的兴趣:火红的晚霞在山头、天边飘动自色的孤鹜在空中翱翔,一望无际的浩荡江水依山而流,碧蓝的天空倒映水中。这是一幅多么关妙和谐的动静结合、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壮美画卷啊!还有那“老当益壮,宁移自首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志向和追求,曾激励了多少奋斗的志士啊!这就是26岁的王勃南下探父途经长沙时,在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宴请宾客的盛人宴会上即席写下的著名骈体文――《滕王阁序》中的句子。文章百读不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篇美文。

此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迫不及待地想要翻书,笔者首先进行了一遍深情的示范性朗读。在笔者读后,笔者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各组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已经准备了两天,笔者让他们开始展示自己的成果。四个组的表现各不相同。

第一组找到了一个范读录音先放了一遍,接着进行了仿读,他们的特色就是在咬字等方面比较标准,就几个重点语句字音笔者进行了强调,接着笔者引导学生就全文的思路进行了简单的归纳。

第二组采取各种方法进行诵读,感觉像表演。有齐读、单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各种形式交叉,在这当中笔者看到了学生的投入,每个人都积极地融入了进来,虽然在诵读效果上效果不太理想,但却改变了死板的课堂气氛,给大家带来了轻松愉悦,笔者还是肯定了这一组的付出。

第三组准备得比较充分,有齐读和单读,也有男女生交叉读,效果不错,首先齐读了第一段,造就了声势,渲染了盛况,然后女生齐读,用清亮的声音体现了滕王阁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富丽堂皇的魅力,接着始一位声音宏亮、音质清脆、吐字清晰的女生单读,用声音传达出滕王阁所处的山清水秀、霞飘鹜飞、色彩艳丽、渔舟唱晚、雁阵高飞的美妙环境,读到落霞句时,所有同学齐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秋高气爽的壮阔之景,接着始一男生用低沉的声调朗读第四段,读出景色和感情由欢快到悲伤的变化,第五段是由一位音质浑厚、低沉有力的男生朗读的,表现出作者悲而不哀的人生感悟和对理想抱负的执著追求,男生齐读第六段后,集体朗读最后一段,体现出作者对主人盛情款待的感谢之情。这组表演后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笔者也给予了积极的肯定。

第四组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重点研读。笔者认为通过最后的研读,《滕王阁序》这篇文章生动鲜活的生命力,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正缓缓流入诵读者的心田,不断激荡着我们的胸怀,陶冶着我们的性情。此时,我们一同读出了感情,读出了韵味,整个朗诵达到了高潮。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2

其次,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难为易,让传统教学方式中的难点变得浅显易懂。比如,《滕王阁序》中第二、三段所描绘的景物让人如痴如醉,写景的手法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北方的学生,没有去过南方的话,按照自己的在北方秋天生活体验去感受滕王阁的景色,这和原文是有很大的出入,甚至个别同学会感到滕王阁的秋景不过如此,怀疑滕王阁怎么会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如此的经典美文,绝妙的写景手法,按照传统的讲解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想象,身临其境地体会滕王阁的秋景的美妙,更不用说培养美感了。如果运用多媒体展示出滕王阁秋日美景的图片,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滕王阁的秋景,就很容易让学生发现它的美,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美。在讲解写景手法的时候,用多媒体播放动画,图片和声音相结合,就像拍电影一样,有远镜头、近镜头和中镜头,也有全景镜头和特写镜头。随着镜头的变换,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描写景物时远近错落有致、上下浑然一体、色彩变化、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和视听结合的手法,并真正的赞叹王勃的才华。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3

一、深挖细嚼知典故

典故含蓄而精炼所以更需好好品味,要求学生先明其源,再知其意。或赞来此贤才,或表失落之感,或言报国无门,或作自我宽慰,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表达相同意义的典故进行了归类,既方便了识记又明确了诗人用典的目的,做到了条分缕析,了然于心。这个环节是面向全体学生展开的,必须做到人人熟知文意,知晓典故的含义,这样也为下面的认知品评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不拘一格评人物

在对文意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接下来放开手脚让三个小组的学生尽情书写对王勃的认知,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人其情。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写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就好。结果还是出人意料的,可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给王勃的一封书信,致辞者宣读时语调抑扬顿挫,又不失幽默,引得满堂喝彩。

对联:

烟柳繁华南昌郡,魂牵梦萦滕王阁;风景美,诗篇美,志向美,美美交融;宾主情,友人情,父子情,情情相通。

诗歌:咏王勃

文曲初降显才华,名动京师扬天下。时运不齐命多舛,哪能平步上青云?

长安城内虚度阴,滕王阁中著佳作。初唐四杰夺魁首,俗世心中留美名。

墓志铭

一身孤寂,两袖落寞,命薄如纸,世人皆叹。倚楼听风雨,淡看世俗路,诗者虽不败,却也消散去。惟愿你名垂青史,终不负浓墨重彩活一场!

书信:致王勃

子安先生安好:

余幼时即闻公之大名,佩服之至。少时常闻旁人之论,皆慕公之才华。年至十七,习《滕王阁序》,公之才华横溢令人惊叹,不负初唐四杰之名。然吾欲语公:才虽盛,谦为根基,华虽盛,仍需低调,公之仕途不顺,非无由也。年轻气盛,《檄英王鸡》惹祸端,混迹官场,城府不浅,人在世间,谨慎不可缺。为王爷作檄文,致家人受牵连,何必?才华横溢虽重要,谦虚谨慎也不轻,总之就是一句话,收收你那臭脾气。

鄙人愚见,听后则罢,一笑而过,不必纠结,不必回函,不要吓我。

千余年后一小生敬上

三、言辞恳切诉真情

王勃的才情,王勃的际遇,王勃的命运等等都值得慨叹的,接下来的课堂活动笔者又安排三个小组完成小片段的写作。小组内成员各尽其才,各显其能,上演诉真情环节,写好后再由小组选出代表在班内诵读分享,学生们或深情或慷慨或深沉或婉转,且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收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致词1:满纸苍凉,叹英才薄命

时光冲淡了历史的印记,流水洗涤了岁月的沧桑,收集历史的碎片,跟随先行者的脚步,一个伟大的诗人与历史在此刻相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方显你的乐观与豁达;“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方显你的缠绵与深情。你以沉默待喧嚣,得一场现世安稳,殊不知,天妒英才,闲看旧事前缘,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只落得千年一声叹!

致词2:王子安——我心中的神

你从初唐走来,诗篇是你的风采,你向未来归去,旷达是你的魅力。报国无门,你壮志不坠;处境困顿,你情操不移;遭遇逆境,你更加坚定。你的达观,你的勇气,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你用你短暂的生命,演绎了属于你的永垂不朽!我们为你慨叹,我们被你折服,王子安——我心中的神。

致词3:永远的铭记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了断井残垣---”,平静的河倒映着你,你的风尘仆仆,你的淡泊名利,你的满腹才情,你的不同天赋,你离开那庙堂后眼里的清明,都可以让历史铭记。岁月河山,瞬息万变,你留给我们的是一片情、一片意,不管是高居庙堂还是赏着行云流水,依然保持着世事洞明,你留给世人的绝美华章——历久弥新。这就是你,才情满身却英年早逝的你,子安!

四、由彼及己叹人生

通过对王勃的认知来反观自己对人生的认知,也算是一个思想的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由发言,对其人是颇有体会的,而笔者也赋诗一首,作为课堂的总结: 怀王勃

滕王建阁赣江前,画栋雕梁白玉栏。

显贵达官求文墨,风骚雅士出奇篇。

王勃作赋辞好友,众客臣服拜俊贤。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4

高中语文课堂只有真正实现开放和高效,才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对古文的热爱,从而使班级的学风醇厚。所以,语文教师要善于构建课堂情境,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创新教学方式。

比如讲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时,我创设了这样的课堂情境:在课堂上给学生播放2016年里约奥运会颁奖仪式的视频,学生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都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敬慕感。”然后我进行总结:“同学们,奥运健儿们都是为国争光的英雄。英雄,在人们心中是伟大的,他们为民排忧,为国解难,殚精竭虑,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今有之,古亦有之。春秋时期郑国的烛之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学习选自《左传》的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然后我告诉学生阅读古文的重要性,阅读是走近作品中人物心境的最好方法。我给学生播放课文录音,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古文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进而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二、 增强师生互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也不能真正发挥高中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师必须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比如讲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文《阿房宫赋》时,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活动。首先提问:“根据内容,文章可分几大部分?结合‘赋’的特点说说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学生思考和讨论后得出:“文章可分两大部分,第1、2段为第一部分,第3、4段为第二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写志’,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再问:“文章的第3、4段能否对调?”学生思考后回答:“不能对调,第3段感慨是从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

三、 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它在古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下载古文的相关视频资料,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古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制作内容丰富的电子课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讲苏教版高中语文《滕王阁序》时,我在课件上出示《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以诗导入新课,增强了古文的艺术特色和文学品位,也有利于拓展高中生的知识面。然后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系列滕王阁的美景图,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滕王阁的雄伟和壮丽,对学习课文产生兴趣。接下来在鉴赏诗句的时候我也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比如欣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大屏幕上出现一幅青天碧水,天水相接,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的绝妙图画。学生沉浸在美景中,学习欲望高涨。

四、 组织文言文鉴赏活动,培养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教材的讲解和训练,还要定期组织课外古文的鉴赏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古文活动能充实高中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自我人格的完善。教师在选择古文时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以脱离实际或者高于学生的理解范围,避免给学生造成误导和困扰。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5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A-0040-02

纵观整个作文教学过程,小学三年级的起步作文既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拐点,因为在这个阶段的作文教学中,一旦教学得法,必将为学生以后的作文能力奠定基础。所以,加强与文本对接、为学生搭建读写平台,成为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的引领目标。

一、模仿精彩语段,搭建写作框架

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富有意蕴的经典案例,这些文本中的优美语段都可作为学生写作训练的参照。对于低学段学生而言,仿写是重要的练笔途径,坚持模仿文中的章法结构、美词佳句练习写作,必将收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同时,借助范文指导学生进行仿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以苏教版三下第八课《李广射虎》教学为例,笔者抓住了文中的景物描写“一阵疾风吹过,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先请学生自由朗读这段文字,然后再让学生细品句中的象声词“沙沙”,让人形象地感受到风的疾速。象声词在句子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往往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事物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用象声词仿写《春天的郊外》。一位学生笔下的春天是这样的:“‘沙沙沙……’这是春雨的声音,她好像在绿色的叶丛中弹奏着欢快的乐曲,弹着弹着,小草变绿了,小树长高了。‘呼呼呼……’春风吹来了,柳枝随风舞蹈,桃花、李花、油菜花……竞相开放。‘嗡嗡嗡……’春天的田野里,勤劳的小蜜蜂正在花丛中快乐地采蜜。‘唧唧喳喳……’小鸟们在开演唱会,它们的歌声是多么美妙,多么动人……”通过这样的随堂练笔,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写作素养一定会不断地提升。

二、添补文本空白,拓展写作空间

留白原是绘画中的艺术手法,现在引用到文学表达中,用来为文本中含蓄的表达服务,大量的“留白”给学生的思维创造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面对文本的留白,教师要不断尝试利用这些“空白”去唤起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补白”,为补白练笔创造无限的空间。

以教学苏教版三下第七课《菩萨兵》为例,课文第一自然段写道:“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早就躲进了深山,谁也不敢露面。”笔者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藏族同胞躲红军的情景,下面是一位同学的练笔片段:……听了朱老总交待的话,翻译毫不犹豫地带着几个红军战士进了山。刚到山脚,一个红军战士看到几个藏族妇女在河边挑水,连忙跟她们打招呼。可这些妇女一看到红军战士就大惊失色,如同老鼠见了猫,赶紧提着水桶往山里奔去。红军战士们傻了眼,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一个小战士奇怪道:“咦,藏胞们为啥一见到我们就跑呢?”“不行,这里面一定有问题。”一个红军战士接过话茬,“咱们到前面看看吧。”于是,他们继续往前赶。途中,他们接连碰到了几个避让他们的藏胞。转眼间,战士们来到了一个大峡谷,他们正准备在这儿休息,突然,一个眼尖的战士看到一个用茅草半掩的窑洞里藏有许多藏胞,正准备上去打招呼,谁知这些藏族同胞一看到红军和翻译,就立刻搬起东西跑开了,一眨眼功夫跑得无影无踪的……这样的练笔充分利用文本中的空白,唤起学生的想象,有利于填补学生习作能力的不足,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编课文插图,丰富写作形式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几乎每篇都配有生动活泼、个性鲜明、意蕴深远的插图,其中有些课文在内容上对插图作了较为细致的描绘,而有些插图的介绍只是随笔带过,这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文本中的留白艺术来创生教学资源,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尝试创编插图内容。

以苏教版三下第九课《少年王勃》的教学为例,文中有两幅滕王阁的插图,一位教师在课文教学结束后设计了这样的习题:请同学们联系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整修一新”的滕王阁。一个学生这样写:我看到滕王阁大厅正门屏风上挂着装裱一新的《滕王阁序》匾额,可别小看这篇文章,它可是出自唐朝著名诗人王勃之手,正是它令滕王阁名声大震、百年流芳。读着这篇序文,仿佛江西近千年的人文胜景、风物人情都展现在我们眼前。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在楼阁的第二层,有一幅人杰图,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名人画像,有陶渊明、王安石、朱熹、欧阳修……最值得一去的要数第五层,只要进了眺望厅,楼阁周围的名胜古迹均可一览无余,清澈见底的赣江从我们脚下流过……这种看图写话式的创编作文迎合了儿童的心理特征,使学生的写作热情更高涨。

四、续写悬念结尾,激发写作思维

儿童的内心世界总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们的习作教学就是要抓住儿童的这一特质,真正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很多课文的结尾处都给人留下了预设的悬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结尾,鼓励学生去展开合理的想象,创编自己喜欢的结尾。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6

一、 运用多媒体使枯燥的文本教学充满乐趣

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为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断努力,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不断前进,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建立高效课堂、提升学习氛围已经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中也要与时俱进,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动”起来。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荷塘月色》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缺乏多元化的教学表现形式,只能局限在音乐渲染、图像显示、文字诠释的阶段,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收效甚微。运用多媒体的力量,会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探究释疑搭建桥梁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如果能把多媒体这一现代教学技术巧妙地运用到教学中,会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利用电教媒体将生动的画面进行情境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也可以使复杂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教师还可以把文章重点内容加以突出,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知识重点,从而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例如在学习《滕王阁序》时,学生预习全文后,往往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可利用多媒体将滕王阁序的配乐朗诵和滕王阁的壮丽景色结合起来,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学生的审美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然后向学生提出质疑:作者笔下的滕王阁在今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学生在审美和质疑中解读文本,全文的教学难点也会不攻自破。

三、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科学家们曾研究得出:人脑的神经细胞必须通过各种视觉、 听觉,、触觉等感官的经验刺激才能逐渐形成连结。让孩子体验各种不同的环境, 接受不同的刺激, 能让孩子的大脑神经网路分枝更为茂密、更加四通八达。因此学生接受外界的感官刺激够多, 神经间的联结也会愈紧密, 讯息也会传递得愈快, 学习能力及思考能力也会愈敏捷。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提供丰富多彩且有互动性的外界刺激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四、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动力

写作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由于学生对于写作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写作训练中缺乏真情实感。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缺少写作兴趣是无法写出优秀作品的主要原因。只有产生了写作欲望,才能用心写好作文。我们要改变传统的语文作文教学死板、机械、沉闷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媒体工具和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探究周围自然和社会问题的兴趣,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写作主题相关的素材用图片、文字、影像等形式加以展示,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参与,让他们在欣赏的同时加深印象,感悟事物表面现象背后的真实。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自然地就提高了。

五、多媒体中真情实景的展示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创造力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想象力,阅读教学更是这样。多媒体可以弥补学生生活阅历的不足,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只有观察能力提高了,才能在平常的学习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如在学习《荷塘月色》时,可以找出一些符合月色环境的图片,配上最接近原文风格的《春江花月夜》,进行情境导入。当荷叶、荷花、荷塘、荷波等有声图片展现出来的时候,同学们感受到的是一种凄清、宁静的意境,从而与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的心情产生共鸣。这些多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调动了同学多方面的兴趣,提高了审美能力、文学鉴赏力,开阔了同学的视野。

同时在电教教学实践中又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忌方法类同,要做到恰当选择;忌千课一面,要做到常用常新;忌一成不变,要做到灵活运用;忌搭花架子,要避免为电教而电教的形式化倾向。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做到恰到好处,精心安排电教媒体使用的时机和内容,对建立高效课堂模式、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因特尔未来教育》。

[2]林荔《电教手段在德育方面的价值》.2007。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7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在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的,由此看来,学习环境的创设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情,决定着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是否发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是否提高教学效率的问题。因此,作为教育者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加工和设置优良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心情愉快,激情四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正是通过对环境的利用与创设来引导并促进孩子的主体性等多方面得以发展。更要引导学生进行创设互动的学习环境,力图让学生通过材料的丰富性、多样性和不同的层次性来促使学生去参与学习。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进行营造愉悦的教学环境。比如,我们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激发学生学习情怀、感染学生学习的激情;可以利用导语的艺术性进行情趣的激发;可以运用故事、歌曲、名言、对联、猜谜语、做游戏、设悬念、巧用成语等方法导入新课。我在教学《陈情表》一课是这样说的:“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历史上著名的‘至情至性第一文’”――《陈情表》吧。学完了的《沁园春・长沙》诗词后,可以让学生去仿照其格式进行填词;还可以进行其他诗词的编写,也可以通过赛诗会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学完了曹禺的《雷雨》,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分析剧本上,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学生去编排这个话剧,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剧情、人物、主题思想等等,还可以通过“竞赛”的形式营造学习环境。他们积极热情的学习状态所营造的气氛是课文分析、鉴赏很难达到的效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的,也将学生带入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更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二、利用多媒体增加趣味教学

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了课堂教学,它集图像、文字、声音于一体,具有全面刺激人体器官,并以其视觉性、听觉性、形象性、立体性等特征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从多角度轻松、愉悦地接受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扩大了学生视野。所以,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取得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效果。比如,我在执教《滕王阁序》这一辞赋时,师生都会感到文章语言凝练隽永,但也不免存在难懂晦涩之语,所以深感文字的生疏难解,这对鉴赏它的美有了阻力。因此,我就把著名播音艺术家孙道临配音朗读的《滕王阁序》给学生播放,然后又用多媒体把滕王阁的壮丽美景播放给学生,这样学生从视觉、听觉上都能感受到滕王阁的美,更引起了学生对这首辞赋审美的兴趣,获得审美的愉悦,对文字的理解也自然而然地解决了。更主要的是学生对学习这样的辞赋深感兴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动机,真正把“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8

比较是人们将新旧事物相互联系,加以区分的手段。通过比较,人们能够对新事物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新事物的本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将已经学到的知识与新知识进行比较与融合,才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在语文教学中,比较阅读法在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如教师可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进行比较阅读。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描绘了兰亭的美景,如山岭蜿蜒、清流映带等。在优美的环境中,群贤皆至,增添了高雅的韵味。猜拳行令,举杯畅饮,“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兰亭的雅致尽收眼底。而《滕王阁序》则描写了山水、宴会之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潦水尽而塞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些词句均体现了滕王阁的雄伟壮丽。随后,作者由外景转而描绘内景。“层峦耸翠,上出重霄”、“桂殿兰宫”。在聚会上,既有长辈,也有童子,胜友如云。在如此良辰美景中,有贤主,有文人,作者发出感叹:“四美具,二难并”。此外,王勃从山水的壮阔联想到了自身的渺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感叹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倾吐自己有报国的壮志与决心。而王羲之则从“曾不知老之将至”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以为陈迹”,感叹人生苦短,天下没有永恒的幸福。幸福可能会破灭,生命也会有终点。王勃与王羲之都有乐极生悲的历程。在对比阅读中,学生能够从类似或者同类课文中掌握规律与共性,提升阅读能力。

二、横向比较,体会作品特点

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比较要求教师以不同作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可对比片段或者整篇资料,还可对比字词或者写作风格等。通过对比来总结作品的共性与个性,由此判断与划分作品的特点,探究作品出现差异的原因。

例如,可对比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通过对比阅读寻找作品的特点。两部作品的共性是肯定了生命的顽强,描写了自己从逆境中感悟生命,最终都以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描述了对生命的渴望,第一天希望看到经常鼓励她,温柔的人们;第二天则希望看到黑夜变成白昼的奇迹;第三天则希望迎接黎明,体会温馨迷人的生活。作者告诫人们应当珍惜生命,珍惜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作者对自己遭遇不幸后的思考,同时悔恨母亲去世后才理解母爱的无私。两部作品的特点在于《我与地坛》阐述了史铁生的逆境观,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敬仰。

此外,《我与地坛》描述了地坛在作者生命中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母亲去世后,地坛逐渐成了作者的精神支撑,作者更是将其当做了知心朋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则采用通俗的语言描写了对三天光明的向往与最想实现的愿望,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敬仰。

三、反馈总结,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在对比阅读中,教师还应当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与互动,进行反馈与总结,由此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将《归去来兮辞》与《定风波》进行对比阅读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由此得出作品的相似之处或者写作的特点。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9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看来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可以动些脑筋。不过现今的语文教科书已经规定了相应的古诗文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绝大部分都是古诗和古文分单元的编排体例,而且这些古诗文相对缺乏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情节,完全按照这种编排进行古诗文教学很容易导致审美疲劳。该怎么办呢?根据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教学建议”一栏“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等文字的指导启发,笔者试着在古诗文的教学内容上进行一些补充筛选、搭配、调整,使诗文配合,相互辅佐,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此不揣冒昧举例做一下简单介绍。

一、诗以文辅

不少语文教师喜欢在读解诗歌之前做个简单的作者介绍,笔者觉得补充一些古文中有关作者介绍的段落比如作者的传记、轶事、传奇等更好。一方面既介绍了作者,又培养了学生的古文理解能力,还因为这些补充的材料有不少故事性的因素,能唤起并维持学生阅读的兴趣,还能为学生把握诗歌的内容提供背景,给学生提供作文材料,甚至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比如很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都节选了屈原的《离骚》,作为一首政治抒情诗,本来就难以理解,再加上文本中较多的楚地方言,“香草美人”的托物比兴,使得这篇诗歌的理解难度又增大了不少。学生对于屈原的了解,也就停留在端午节吃粽子的地步,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够的,况且语文考试中还有对古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考察。基于以上考虑,笔者在教学《离骚》时,就补充司马迁《史记》中屈原传记的相关内容,文字艰深的地方加以注释或讲解,让学生对屈原创作《离骚》的背景以及屈原的人格加以了解,有效地促进了这篇诗歌的学习理解和掌握。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笔者也加入了元代辛文房写的《白居易传》和学生一起阅读,了解到白居易因为尽职尽责反而遭到诬陷,因而被贬到偏远的江州,同学们对于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千古慨叹和他“江州司马青衫湿”的不寻常的表现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文以诗佐

与古诗相比,古文相对有多一点的情节因素,尤其是传记类叙事类的古文,比如《郑伯克段于鄢》、《鸿门宴》等等,文本里面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学生读起来也有兴趣。但是像《滕王阁序》、《兰亭集序》这样偏重于描写抒情的名篇,因为华丽的辞藻或深刻的人生感慨,让平日热衷于读娱乐新闻、过快餐式生活的学生觉得理解上有难度。而且考试中除了考古文的理解还会考古诗的鉴赏,如何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文又能兼顾古诗鉴赏的训练?笔者发现可以补充入这些文章的相关诗歌来帮助达成这一目的。于是在课程进行时就加入了王勃的《滕王阁诗》和王羲之的《兰亭诗》。王勃的《滕王阁诗》:“融情于景,寄慨遥深,以凝练、含蓄的文字概括了序的内容,气度高远,境界宏大。”与《滕王阁序》相互参看,相得益彰。王羲之的《兰亭诗》中“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寥朗无厓观,寓目理自陈。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这一首虽然文字上稍显艰深,但其中表达的回到自然、享受自然的畅快心情与《兰亭集序》中“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如出一辙。这些诗歌的加入,让同学们对所学课文有了更深的印象。

三、诗与诗伴

除了诗文相伴,在读解古诗的同时补充入相应的诗歌也能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较好的帮助。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有七首,大部分教科书只选了其中的第四首(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首诗主要抒写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敌报国的壮志豪情,读来让人热血奔涌,豪情满怀。确实易于血气方刚的高中生理解并唤起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过同组诗中暂未选入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中结句“无那金闺万里愁”运用曲笔,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从深闺妻子的愁怀反映出来,非常独特。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虽然也是表现边愁,但只是截取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段,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结句“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也别出心裁。其三(关城榆叶早疏黄)表现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情等等。这些同组诗从不同的侧面来反映边塞生活,既互相补充,又有很独特的表现手法。补充入这些诗歌,既能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边塞诗的内容,也能使他们了解到一些古诗词独特的表现手法。可谓一箭双雕,一举两得。

四、文与文参

滕王阁序课文原文例10

1.模式单一

导学案的作用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但是,从语文导学案教学现状可以看出,导学案的模式过于单一,教师把问题简单罗列出来,这样就失去了导学案教学的意义。单一模式的导学案无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学生也无法抓住学习的重点。

2.缺乏创新

很多教师在制作出一份导学案以后,无论讲解任何内容都是用这一份导学案,没有任何创新和调整,这样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要想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创新导学案的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学案,这样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只有不断创新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不明

在制作导学案之前,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确定导学案制作目标。通过导学案,学生可以了解学习的内容和重点,教师也可以利用导学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但是,很多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把教学目标作为学习目标,这样就无法发挥出导学案的作用。要想充分发挥出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必须明确导学案的教学目标,详细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导学案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不能盲目。

二、解决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