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0 15:40:19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1

1、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趴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这个老师叫杜正香,她是一名代课老师,她永远48岁。

2、5月15日10时40分,在被废墟掩埋68个小时之后,11岁的四川汶川县映秀小学四年级一班学生张春梅被成功救出。过去的68个小时里,有一个人一直陪在她身边,一直对她说:孩子,千万别睡,老师陪着你。这个老师叫唐永忠。

3、5月16日,四川江油县公安局女民警蒋小娟在地震灾民庇护所为一名地震灾区孤儿喂奶。蒋小娟义务为一些急需哺乳的地震灾区孤儿喂奶,却狠心把自己才六个月大、同样需要母乳喂养的孩子交给父母照料。

(来源:文章屋网 )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2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汶川县公安局副局长刘东正走出办公大楼,他本能地抱住路边一棵小树,使自己不要摔倒。同时,他发现大街上有位5岁左右的小女孩呆立在街中央哭喊。

此时,街道两边建筑物的砖块因剧烈摇晃不断掉落下来,眼看这名小女孩就要被砸中。刘东冲上去,将这名小孩揽在怀里,共同抱住那棵小树。

2分钟后,大地暂时停止了摇晃,铺天盖地的灰尘从四面八方袭来,叫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10多秒钟后,才逐渐看清眼前的一切,刘东迅速把小女孩交给她的亲人,立即在县公安局前组织在场的民警展开救援。

与县公安局比邻的桑坪中学此时传出阵阵哭喊声,刘东马上意识到县城的2所中学、2所小学、1所幼儿园、1所中专、1所大专院校师生的安全。他立即对身边聚集的10多名民警进行简单分工,在频繁发生的余震中以最快速度分别赶赴这几个学校,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他自己迅速地赶到学生最为密集的威州中学。

通过1个多小时的冒死营救,刘东带领民警共救出遇险学生和群众130余人,并成功将1200多名师生和避险群众转移到姜维城避险。

雷震宇:组织学生安全转移

5月12日14时10分左右,正在值班的汶川县威州镇派出所副所长雷震宇接到新桥村一位农民报案:家中被盗现金1000余元。他立即和同事钟成驾车出警,到达现场正准备进行勘查时,地震发生了。

报案者家背面靠山,地震将山体震得大面积滑坡,大量飞石滚落下来,他们立即将报案者及家人转移到了公路中间的安全地带。

地震还在继续,阿坝师专对面的山体不断产生大面积滑坡,顷刻间天黑了下来,伸手不见五指,大量的灰尘扑来,使人不能前行。等天稍亮后,雷震宇发现前面有200多名学生惊慌失措地从已倒塌的学校围墙处跑到公路上,雷震宇和钟成大喊:“有没有学生会的干部,快站出来!”

这时,有几名学生干部站了出来。他就和他们一道组织学生在公路中间蹲下,并叮嘱他们待在原地,不要乱跑。他和钟成安顿好学生后又跑向郭竹铺村,组织逃生的青壮年一起把村民转移到田地较为安全的地方。

张勍:连续奋战在救援一线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城威州到映秀的道路全部中断,正在执行巡逻任务的民警张勍,连忙通过,对讲机呼唤本中队民警:“地震了,请大家疏散群众,迅速到学校。”紧接着,上级指示也通过对讲机传了过来,“立即到学校!”张勍和战友们迅速跑到威州中学,此时这里哭声一片,幸好当时学校正在操场开全校师生大会,没有造成人员死亡。

张勍见此情况又马上奔向幼儿园,途中遇到了他二姨,二姨对他说:“你外婆在菜市场门口被人撞倒了,快点去救!”与此同时,旁边又有人在喊:“我们的老人被困在屋里了,求求你帮忙营救吧!”

张勍二话没说就同呼救的人一道跑向居民楼,从3楼救出1位70多岁的老人。救出老人后,对面建行营业厅有个营业员在呼救,他又跑进营业前厅。营业室的门口被垮塌的山体堵死了,而前厅窗口则是厚厚的防弹玻璃,被困者无法逃生。张勍见状,便抱起一块大石头用力去砸,全然不顾手被石头划破,最终砸开了玻璃窗口,将4名营业员一个个地救了出来。

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张勍听有人喊:“建行背后山上房子里还有3个被困老人。”在1名男子的带领下,张勍跑步来到山上的房子门前,由于门打不开,他便和这名男子搭起人梯进入2楼救出了3位老人……

5月14日晚,汶川县公安局决定成立5人突击小分队徒步到重灾区映秀镇,张勍主动请战。5月15日清晨,他和范昌都、明宏卫等5人组成的突击小分队出发了。

威州镇距离映秀镇58公里,按照要求,他们三天之内必须到达映秀镇。为节省时间,他们沿着滑坡最严重的危险河谷地段前进。在行进途中,遇到了许多从重灾区逃生出来,多天没有喝水吃饭的受灾群众,他们将自己所备的饮水和干粮全部送给了受灾群众,而自己则忍着饥饿口渴向重灾区映秀进发。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3

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灾害无情人有情,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迅速形成抗击地震灾害的强大力量,并取得了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阶段性成果。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和群体,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无畏精神,挺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应该说,在地震灾害中,所有活着的人都是幸运的,而能够走上演讲台的这些英雄们,更是幸运的。他们不但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徐才厚同志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而且还成为了我们的民族英雄和时代楷模,成为了新时代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

这七位英雄在演讲中,用朴素无华但是饱含深情的语言,为我们演绎和再现了一个个“生死时速”的战斗历程,给每一个场内和场外的听众、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聆听英模报告的过程中,我的眼睛一次次地湿润,一次次地被英模们带到那令人难以忘怀的救灾现场……

生命诚可贵,奉献价更高。在大灾大难面前,英雄的中国人民没有倒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没有屈服。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光辉在灾害面前得到了尽情绽放和升华。面对生死考验,无数的人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这里有我们的军人、公安战士、老师、学生、医务人员、干部、群众、记者......他们都是可敬可亲可爱可歌可泣的中国人!巨震面前让世界看到了我们有强大的祖国和伟大的党!有压不垮的中国人!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无私奉献的中国人!勇往直前的中国人!我骄傲,因为我是中国人!

这七位英雄,只是抗震救灾英雄谱中的一小部分,但是正是因为有了如此可亲可敬舍己为人的老师和那些可爱而又坚强的同学,有了如此镇定、从容、自信的指挥将才和顽强拼搏、不抛弃、不放弃的救援人员,有了舍小家顾大家的无数的无名英雄,才让我们真切看到了灾难中的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彰显了一种无畏而又不屈的民族精神,从而折射出了一个民族的伟大,一个国家的坚强。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4

5月12日原本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因为一场千年难于的大地震,降临在四川省的汶川市,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汶川,地动山摇、房屋倒塌、山体滑坡等等灾害来到这里, 到处都是废墟,似一片狼藉。

在这次地震中,有一个抗震英雄少年,永远印在我的心中。他就是—— 林浩。5. 12汶川大地震时,林浩没有逃出这场劫难,被困在废墟中了,身为班长的他并没有惊慌,而是在废墟里带领同学们唱歌,鼓舞士气。然后不断的在废墟中展开救援,先后救出14名同学。在救援过程中身上受到72处重伤血流不止。此事过后,人们一直推选林浩为“抗震英雄”,林浩还被授予了“抗震英雄少年”美称,中央电视台还为他特意创建了“热心网站”,许多人们都在那里谈论林浩的英雄事迹。抗震少年——林浩时常荡漾在我的心中。

林浩在抗震中的那种不畏牺牲、勇于助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作为现代少年,我们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乐于助人、勇于挑战。在生活中,道德无处不在只要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它。一旦发现,我们就要好好把握住它,好好运用它!就能使我们终生受益!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5

就说5.12汶川大地震中那些被压在废墟下的人吧,救援的人迟迟未到,但自己总还是要活下去的,而活着就需要赖以生存的粮食。但废墟下的他们莫说粮食,连一滴水都没有啊。于是,很自然地,在废墟中挣扎的人们嚼土充饥,饮尿解渴,不仅大人如此,连学校里的小学生也这样做了,但这本领可是老师没有教过的啊!试想,哪个老师会教小孩子喝自己的尿的呢?由此可见,生存还真是不需要学习的。

但静下心来往深处想,隐隐约约地又觉得生存还真是需要学习学习的。还是说汶川地震中的例子吧。那些被压在废墟之下的灾民,并不是每个人都依靠嚼土、饮尿得以存活下来了。排除人的身体素质有强弱之分的因素在外,能否存活下来,关键还要看面对困难的时候人们是如何应对的——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有不少人惊慌失措,慌不择路地当即从三、四层甚至更高的楼房中往下跳,后果可想而知!地震没能夺取他们的生命,因为他们的生命早在那一跳之后就已经消失了,他们也因此丧失了创造生命的奇迹的机会了。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6

汶川震灾一线,中华民族精神高扬!成片的废墟,崩塌的山坡,数以万计的灾民,每一个中国人深刻记住一个个抗战震灾、为民奋力,为民忘我的救灾壮举……08年五月这场少见的地震灾害中,汶川抗灾人挺身而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与震灾搏击,高扬了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谱写了不朽的民族史诗。

狂风啸,灾情急。全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空前团结,用赤热的忠诚来抗震救灾,用无边的热情来温暖灾区。国家领导人如焚心系,纵深在一线靠前指挥救灾。广大武警官兵无疑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严酷的灾区环境里,他们战斗在第一线,冲锋在前,连续奋战,忘记了自己的安危,有的写下遗书赴灾区,有的舍身跪求军令抢救灾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中华民族的精神高扬。他们用自己的双肩,扛起了灾区群众的安危;他们用普通的双手,撑起了灾区的天空。

越是困难,越见高贵的民族精神;越在危难的时刻,越能显示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越是灾难深重,越能挺起不屈的脊梁;这样的国家,是英雄倍出的国家。2008年5月的这场震灾,又一次折射出中华儿女永远传承的民族精神,98抗洪精神、03抗击非典精神和08抗冰雪精神之后,我们见到汶川抗震灾精神;看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又一次弘扬和升华。中华儿女知道什么是一个民族真正的美德和灵魂,什么是支撑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软实力,知道什么精神在中国的骨子里不屈地支撑民族,知道什么精神在心里该永远铭记和弘扬。

扑面一股立马横刀的英雄气,沧海横流,尽显中华儿女精神。在大灾面前,汶川抗灾人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抗灾一线涌现了无数感人至深的事迹。“抗震灾、保人民”的呼声在灾区响彻云霄。一种万众一心、奋力昂扬的抗灾救灾英雄壮气高扬在四川上空,尽显中华民族的精神。“抗震灾、保民生”的过程,汶川抗灾人深知民众在危难之中,抗灾人员不畏艰险、将胆识与策略融入行动的过程。在这场生与死的考验中,他们忠于使命,勇挑重担,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颂歌。拥有攻必克、战必胜的信心,在关键时刻彰显一往无前、不怕牺牲、赤诚奉献的勇敢,表现中华民族精神的磅礴之气。

汶川抗灾人,他们只是一些平凡的人,是日常生活里普通的人。在抗击地震灾害的关键时刻,他们的行为选择是相同的。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选择,才使他们做出不平凡的贡献,成为人们难忘的英雄。在自我和国家的取舍上,只要是人民需要,他们一定会选择挺身跃出,选择舍弃小我,忘掉个人得失,赤诚奉献一切。这是人生价值的选择,这种选择意味着:在危难时刻,在情况紧急不允许犹豫,必须在瞬间做出决定的险难关头,中华民族精神依靠他放射光芒。抗灾人不图回报、不讲条件,坚持如一,和灾区人民在一起。他们将责任和使命执着接力,奋斗不息,硬是在灾区大地、在危情时刻给成千上万群众送去了温暖和希望。汶川抗灾人的事迹,是史诗,是壮歌,扣人心弦。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7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都江堰、映秀等好几个城镇发生了8级大地震。那时,地震突然的来临了,所有的人都不知之所错,拼命地向外跑。与此同时,映秀镇某小学某班的9岁小班长———林浩,一边自己向外跑,一边拉着同学向外跑,等他从学校里逃出来后,他本来可以躲到安全的地方,可是他还看见有的同学没出来,便又急忙跑进废墟里边救人,可他刚拉着一个女同学准备往外跑时,教学楼塌了,但林浩并不害怕,为了不让女同学慌张,他还让同学和他一起唱歌。终于林浩被救出来了,它还英勇地救了两个同学!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8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地震,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都纷纷给予报道。地震等自然灾害是突发性事件的一部分,而突发性事件是动态新闻的主要题材,因此也是任何国家的新闻媒体所重点关注和报道的对象。

《人民日报》海外版从第二天开始聚焦这次地震。本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统计了从2008年5月13日到5月26日两个星期(除了5月18和5月25两个周日)的时间跨度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对这次地震的所有报道,包括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新闻以及文艺版的诗歌共555篇。

一般说来,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拥有三个可资报道的面:灾难性事件本身、灾难性事件的受害者和灾难性事件引发的政府或社会行为。本文主要从后两类报道中分析《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中所呈现出的特点。

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英雄一词的通常含义,是指做出业绩的杰出人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在部落或民族的战争中打败对手,另一种是征服自然界中的某种自然现象。但是,英雄形象在继承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真善美标准的变化而转换变形。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报道呈现出很典型的英雄色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领袖人物承担起英雄的责任,同时也突出领导集体的作用。

在两个星期的时间跨度中,除了两个星期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8天的报道主题是“或在抗震救灾第一线”,11天的报道主题中有“中央政治局或中央领导的其他成员在指挥抗震救灾”。党和政府的最高领导人、走向救灾的第一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不是靠个人的力量孤立行动,而是在一个领导群体的协助下共同完成救灾任务。

2、救援行动中,淡化个体的英雄事迹,突出了职业群体的作用。

对于参与救援行动的英雄,《人民日报》主要是将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来报道和赞扬,个体英雄的地位和作用则相对淡化。如:

①地震引发病人恐慌 医生护士镇定安抚(5月14日第二版)

②汶川地震 举国支援

军队武警冲在第一线 通信电力企业力保畅通 全力抢修受损交通路线卫生医疗人员紧急施救(5月14日第四版)

③保孩子 教师舍身挡住水泥板

救伤者 私人诊所用尽库存药

④成都近千“的哥”驰援都江堰(5月15日第二版)

⑤十万铁军筑起灾区生命通道(5月26日第五版)

对这些救援英雄的报道淡化了个体的作用,主要区分了职业(医生、教师、军人、“的哥”、个体户等),而军人又区分了各个兵种(侦察兵、装甲兵、空军、炮兵、武警官兵、消防战士、陆航飞行员、特种兵、海军陆战队)。

3、个体英雄遵循同一个模式,并有从权力精英向普通群众转化的趋势。

在对救援英雄个体的塑造过程中,《人民日报》海外版几乎遵循着同一种模式,即英雄个体不顾个人安危,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继续投入战斗,挽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

①儿子呼救未能救 三十个娃娃获新生

教师保护全班学生脱险 目睹爱女遗体放声大哭(5月16日第二版)

②10位亲人确认遇难 忍着悲痛奋战一线

女警蒋敏晕倒救灾现场

幼儿教师不畏险境 独自救出52个孩子(5月20日第二版)

③局长:痛失儿子等15位亲人救灾让他没时间伤心

村支书:老父没顾上搜救 跪在遗体前哭求谅解(5月23日第二版)

同时,对个体英雄的塑造从精英转向普通群众――隐喻了普通人也有成就英雄事业的潜力和途径。

①初三学生救同学 手刃刨挖4小时(5月16日第二版)

②农妇卖羊 捐款赈灾(5月17日第二版)

③灾区乡民援救外地游客(5月22日第七版)

4、英雄人物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在这次地震灾难中的救援英雄更多的是关注受灾群众的日常生活,尊重普通人的生命。

①考察救灾过渡安置房生产(5月26日第一版)

②吃上了名厨做的饭菜(5月26日第四版)

5、受众群众成为塑造英雄的一个来源。

在统计的555篇报道中,对灾难事件中受害者的报道只有32篇,其主题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表现受灾群众的恐惧和对救援的期待;②突出受灾群众的坚强、勇敢,创造了生命奇迹;③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④礼赞灾难中爱的伟大。这些主题不仅把受灾群众置于需要被救助的弱势群体的位置,同时也把他们作为创造生命奇迹和爱的英雄来塑造。

①孕妇被埋50小时 成功获救母子平安(5月16日第二版)

②40小时生死救援――广东边防官兵营救绵竹女学生杨柳纪实(5月17日第四版)

③老人被埋164小时获救(5月20日第二版)

二、浓厚的家的氛围

1904年,陈独秀在谈到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时说:“中国人最重的是家,每家有家谱,有族长,有户尊,有房长,有祠堂。”①天下之本在国家,国家之本在家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国”近乎是“家”的倍增和延伸。

在震惊世界的灾难面前,灾区群众或者经历家园的丧失,亲人的伤亡,或者自身遭到伤害,幸存者往往很悲伤、无助、担心乃至恐惧,而轻灾区和无灾区的很多人则处于巨大悲悯之中。这两种狂热的感情很快转化成强烈的爱国热情,表现为“同是中国人”、“乐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人民日报》海外版营造出浓厚的家的氛围,使世界华人很容易找到一种同根同种的认同感。

1、《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仪式传播强化了民族国家的认同感和集体归属感。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对民族作出如下的界定:它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是享有的共同体②。正如休・赛顿・华生所说:“当一个共同体内部为数众多的一群人认为他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民族,或者表现得仿佛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时候,一个民族就存在了。”③

《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对地震的报道中,多次重复“同胞、血浓于水、真情永在、同胞爱骨肉情、华夏儿女、同根生、同文同种、血脉浓厚、手足之情、爱国之举”等关键词,消除了“家――国”的空间距离,在情感上拉近了全球华人的距离,真实而深刻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这个“想象的共同体”。

詹姆斯・W・凯瑞将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④。传播的“传递观”追求的是空间的速率与效率,其精神含义是以控制为目的在地域范围内拓展信息;传播的“仪式观”则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以及共享信息的表征。

在很大程度上说,《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一种仪式化的传播。它成为个人与国家意识对话的一个语境,一个中介。在这一语境中,国家、民族是中心,《人民日报》则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通过评论、通讯、消息、图片新闻、报告文学、诗歌等载体将国家、民族的概念具体化。《人民日报》作为党报,掌握着党和国家的政治资源,在专栏“望海楼”发表评论:《危难之时 “国”就是 “家”》《同胞 同根 两岸情》《大灾有大爱 国难见国魂》《祖国 我为你自豪》《国旗彰显生命的尊严》《世界华人血脉相连》等,营造浓厚的家的氛围(大到国家,小到家庭),共同抗灾,使受众实现心灵的回归,一种消除了地理空间距离的回归,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全球华人对国家、民族这一想像共同体的回归,一种游子对家的回归。

2、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和融入世界的渴望。

《人民日报》海外版通过对外国政府、组织对我国汶川大地震受灾群众的慰问、援助,对遇难者的吊唁等行为的报道,以及摘录众多国外媒体对我们抗震救灾的盛赞,体现了“世界大同”的思想。在灾难面前,世界与我们同在。同时,也表现出我们从以往的在灾难中封锁消息、拒绝接受国外援助的行为开始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

三、结语

可以说,汶川地震报道是我国新闻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里程碑。报道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及时性、透明性和人文性,实现了媒体话语机制的历史性跨越。《人民日报》海外版作为“中国对外开放最具权威的综合性中文日报,是海外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的窗口,是沟通海内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在这次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1、从多个侧面发出了相同的声音。《人民日报》海外版在555篇报道中(只有两篇负面报道),通过直接报道,或者摘录外国媒体的声音的方式,证明中国抗震救灾的团结一心,信息公开及时,彰显政府的领导才能。

2、突出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海外版在对英雄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更加突出领导集体的智慧、救援团体舍己救人的精神,个体则退居次要地位。

3、体现了人本主义的趋势。在这次报道中,不管是以对灾难事件的救援还是受害者为主题,都突出了生命的重要性,他们共同完成了生命奇迹的创造。

4、在当前的政治框架之内,重复民族共同体的想象,尤其是台海一家的观念。《人民日报》通过海外版这个平台,营造了浓烈的“家”的氛围,消除了全球华人的空间距离,将他们在感情和血缘上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想象的共同体。

5、体现了积极融入世界的渴望。“灾难面前,世界与我们同在”,这是报道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在全球化语境下,《人民日报》海外版不仅将华人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在寻找更大的回归――世界。■

参考文献

①陈独秀,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三联书店,1984,53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吴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9

记得抗震救灾时,有许许多多的抗震小英雄,使我印象最深的是:小英雄林浩。他不顾自己的危险去救别的同学,因为小林浩说:“我是班长,我应该去救同学们!”这句话使全场的人都被震撼了......这样的感人事迹还有许多许多,只要你去发现。

汶川地震英雄事迹例10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 地震。这次特大地震灾害中,涌现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小英雄事迹,在大灾面前,这些小英雄们,的身上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的精神,不正是祖国的希望吗?,明天一定会更美好。在这些小英雄中,我最敬佩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玉石乡实验学校六年级学生—陈浩。

他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年仅12岁,在地震来临时,陈浩和同学们赶紧向楼下跑,穿过楼边的升旗台,到达了安全地带。他转头一看,身后的一个女同学还站在升旗台的高墙前,陈浩奋力跑过去,一把将她推开。就在此刻三四米高的砖墙倒塌了,女同学安然无恙,而他却被埋在瓦砾之中。被救后陈浩的双下肢骨折、背部多处受伤,但陈浩说,“我不后悔,能救而不救,我肯定会惭愧的。”

听了他的事迹,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或许成年人都不一定做不到,可是一个我们的同龄人却做到了。我也很惭愧,我们生长在优越舒适的环境中,过惯了惟我独尊的生活,临危不惧,助人为乐精神正在逐步消失。他的事迹唤醒了我们他是我们心中的榜样,中国人的骄傲。我很敬佩他,我会向他学习,向所有这次地震灾害中涌现出的小英雄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