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训词剖析材料模板(10篇)

时间:2022-01-31 03:42:00

学训词剖析材料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1

专业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专业剖析是对专业建设与发展实际状况与现实水平的理性分析和系统总结,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和度,专业教学条件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专业实际培养效果与原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判断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水平,揭示学校办学指导思

想和专业办学特色、客观反映学校办学资源、条件与利用水平,以及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人才培养水平,简而言之,专业剖析着重从“三个符合度”的角度,分析评价专业建设现代,总结成功的经验,指出存在的不足,进一步理清思路,优化方案,进而形成特色,建成精品专业。可见,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对于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加强专业建设档案的编研,实现电子档案管理,将专业建设有关资料,如专业建设总结、经验、优秀教案、优秀课件、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实践实训#教学过程等。上网提供共享,对于促进专业建设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为此,高校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建设档案的建设、剖析和编研工作。

一、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设置与专业培养剖析、编研,是专业剖析编研中最关键、最具基础性的工作,主要论证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与社会需求的符合程度,其主要内容是:1专业名称是否规范、科学,专业口径宽窄是否适当;2专业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3专业论证是否科学可靠;4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符合职业、职业群、岗位的要求、社会需求要求及就业要求;5专业知识、能力、素质规格是否与目标定位相一致。

二、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课程体系与结构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课程结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2课程体系是否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3实践教学课程与理论教学是否相辅相成,并符合人才培养规律;4是否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课程改革、课程整合或开发新课程;5是否有一套科学规范、相对稳定,又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适时调整更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或专业教学计划。

三、科目课程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科目课程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大纲、实训大纲、考试大纲是否科学;2科目课程是否采用多种课程规型,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特点;3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素质教育课的结构是否合理?理论课教学、实践实训课教学、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时间安排是否科学;4教材选用是否合理;5将优秀教案、精品课程课堂教学录相、优秀课件上网。

四、教学环节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节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包括:1教学管理是否规范有序、教学运行是否平稳;2教学各环节档案是否规范齐备;3教学改革是否有思路,教研活动是否有计划;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否合理、效果是否显著;5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是否得法;6课程考试形式是否灵活多样;7课堂教学是否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五、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

专业素质教育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素质教育是否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得以合理体现,是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2素质教育改革措施是否得力,成效是否明显;3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效果如何;4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质教育对提升学生关键能力是否有效。

六、教学环境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环境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专业必需的实验室实训软硬件保障情况如何;2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及保障情况如何;3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作用;4专业建设经费支持保障情况;5图书馆生均面积#馆藏图书册教、开放时间、电子阅览室建设对专业建设有何作用;6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否完善,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何作用。

七、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产学研合作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校企人员互兼互聘对专业建设的作用;2校企合作对专业建设的重要作用;3产学研合作在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哪些重要作用;4专业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及为企业解决技术攻关、项目推广中对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提高有何作用;4理论课教学与实践课教学结合最佳的切入点在哪里?

八、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教学改革与建设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的体会;2课程改革、学分制改革的经验;3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对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作用。

九、师资队伍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师资队伍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师资队伍整体梯队结构状态及专业带头人、课程骨干教师科研教研成果对专业发展、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2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及经验;3学生管理队伍情况及对专业建设的影响;4教风、学风建设经验。

十、学生素质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生素质方面资料剖析编研的主要内容是:1实际培训效果与原定培养规格的符合程度;2学生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的经验总结;3专业建设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4专业建设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关系。

十一、学生就业方面资料的剖析、编研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2

一、搜集史料是培养史料实证的前提

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前提是史料搜集。没有史料就没办法进行实证,在日常课堂上,师生没时间也不可能大量查阅史料。因此,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要注意收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积累史料的主要途径如下:

11..学会甄别史料,,科学运用教材及其他书籍中的史料,,积累有效史料

教师要指导学生能够区别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学会甄别一手和二手材料,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理解和解释历史“证据”的能力。例如在讲述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时,为了让学生理解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可以展示《广州十三行》(油画)及两广总督奏定的《防夷五事》《民夷交易章程》等资料,归纳对贸易限制的措施以及闭关锁国的实质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通过一手文献史料来实证闭关锁国政策的消极性。另外教师要经常阅读,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充分用好手中的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钻研历史知识的主要工具,也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重要载体。利用好现行2017年部编版初中历史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重视其中的材料研读、相关史事、知识拓展等参考资料。例如讲述第9课《辛亥革命》时,可以利用45页的知识拓展“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让学生用现有的资料证实武昌起义后的形势。这些现有的资料可以很好地引领学生探究“证据”。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材及其他书籍的作用,充分发掘其对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价值。

22..网络是获取史料的重要途径,,要善于运用网络搜索史料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网络作用不容忽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网络多关注时政热点,搜索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并将之引入课堂教学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例如讲述改革开放的内容时,结合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可让学生上网搜索改革开放前后的邮票、粮票,通过史证对比,体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及成就,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给社会及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提升学生在社会服务方面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展示新时代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利用网络引入史料,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3..拓展资料来源渠道,,从历年试题中收集史料

各种试题,特别是近两三年的中考高考试题,应该作为获取史料的另一重要来源。这几年来,中考高考试题基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史料分析能力越来越重视。各种复习资料也从这一培养观念着手更新史料,以多种史料组合的形式呈现。这些史料体现了命题人的目标和思路,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价值取向,能真正发挥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剖析史料是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关键

怎样客观正确地对史料进行剖析是史证意识培养的关键。例如讲述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局限时,结合雷颐《洋务运动为何未触及制度层面》和李鸿章甲午战败后的反省“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等资料,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对比分析这些资料后,让学生知道洋务运动是通过学习西方技术来达到巩固清朝统治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对史料实证素养最好的注解。有效历史信息的提取是史料剖析的基础。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语文阅读方法中的精细阅读法进行强化训练。首先,对材料进行泛读,了解材料所包含的大致信息(材料层次结构、材料的出处和各种符号等)。其次,对材料进行细读,注意反复出现的词组,提取其中的关键词,提炼所给材料的中心观点。历史材料的关键词多以名词为主、动词为辅,若是以外文翻译材料呈现的则要重视描述性词语。最后,把史料同利用教材、教师课堂上讲述的内容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比较,甚至还可以将史料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思考,以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资料《复兴之路上》(改编):香港的水坑口街(原名叫“波些臣街”“占领街”)……那片宽阔且美丽被冠以维多利亚女王名字的香港海湾,用以纪念英国对一个古老文明国家的胜利。这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充满欺辱的中国近代史的开始。史料素养考查分析:本题以历史遗址为切入点,体现了对史料实证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正确分析史料,找到相关的知识点。由“香港的水坑口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可判断该材料与鸦片战争有关。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B-0076-02

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中级技术工人。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各中职学校开展了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活动。大量的中职学校通过强化实训课程,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提高了办学质量。而基于行动导向理论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成为职业学校工科类专业教学改革的热点,其实施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行动导向理论,其最初的教学模式是师徒制的学习模式。中职学生理论基础较弱,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是中职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教师想教给学生的东西一一细分,即把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任务。采用“师带徒”,最先是教师带学生做,学生模仿着做,边操作边讲理论,这样既解决了单纯学理论的枯燥乏味的说教,又更加实际地解决了学生不知怎么做的困惑。其次,当学生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由学生独立完成工作项目或工作任务,最后由学生完成校内外生产性实训任务。笔者在电工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探索与实践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一、课程内容改革

以电工技能训练课程为例,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七个方面:(1)安全用电常识;(2)常用电工仪表的使用;(3)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基本操作技能;(4)照明与动力线路的安装;(5)常用电动机的拆装与检修;(6)常用低压电器。我们需要把传统的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然后细分为若干个子任务。下面以最简单的照明电路安装项目为例。

二、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的原则是项目必须细化,目标明确。教师课前要充分备课:备知识、备技能、备学生、备过程。教师通过分解项目知识点,学情分析,明确任务要求,撰写教学设计,并准备好项目教学材料:导线、开关、灯泡;工具是测电笔、一字螺丝刀、十字螺丝刀、尖嘴钳、电工刀等电工工具一套。

教师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训操作的教学目标,确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实施方法,分析出7个知识与技能点的学习步骤:分辨火线零线;开关装在火线上;认识简单的电路图;认识工具;正确使用有关工具;能正确剖削导线;能正确连接导线;会安全用电(先安装、检查后无误再通电测试)。

三、课堂组织实施

在实训课中如何解决“教”、“学”、“用”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学生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下面就有关学生实训方面谈一下个人浅见。

首先,教师边示范边讲理论(解决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其次,学生练习(教师指正学生实习期间出现的错误),待每个学生都操作完毕,教师再抽出做得较规范的代表和有典型操作错误的代表展示,师生共同观摩并共同归纳成功的经验和错误之所在,最后由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与总结,这个实习项目就完成了。

四、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教学情境建设

理实一体项目教学法,不可能像传统的教学那样在教室完成,学校应为教师提供理实一体化教学场所或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其既能方便教师进行理论讲授,又有利于教师进行实训演示,还需为学生实训操作提供具体操作的设备。

五、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提高教学效果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索式教学方法,以“任务”为线索,驱动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它让学生讨论、感悟,教学过程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明确任务,二是完成任务,三是评价任务。

以“导线连接与绝缘”项目为例,可分解为三个子任务:导线线头绝缘层的剖削;导线的连接;导线绝缘层的恢复。在教师的引导下查阅资料和讨论,学生要完成好上述三个工作任务,就要分析理论与实操的学习步骤,完成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任务。如该项目细分后成为以下几个学习步骤。

1.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塑料硬线绝缘层可用钢丝钳进行剥离,也可用剥线钳或电工刀进行剖削。芯线截面积不大于4平方米的塑料硬线,一般可用钢丝钳进行剖削,步骤如下:(1)用左手捏导线,根据线头所需长短用钢丝钳口切割绝缘层,但不可切入线芯。(2)用手握住钢丝钳头用力向外勒出塑料绝缘层。(3)剖削出的芯线应保持完整无损,如损伤较大应重新剖削。

芯线截面积大于4 平方毫米的塑料导线,可用电工刀来剖削绝缘层。(1)根据所需的长度用电工刀以倾斜45度角切入塑料层。(2)刀面与芯线径保持25度左右,用力向线端推削,但不可切入芯线,削去上面一层塑料绝缘层。(3)将下面塑料绝缘层向后扳翻,最后用电工刀齐根切去。

2.塑料软线绝缘层的剖削。塑料软线绝缘层只能用剥线钳或钢丝钳剖削,不可用电工刀剖削,其剖削方法同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

3.塑料护套线绝缘层的剖削。用电工刀来剖削。(1)按所需长度用刀尖对准芯线缝隙划开护套层。(2)向后扳翻护套,用刀齐根切去,在距离护套层5~10 mm处,用电工刀以倾斜45度角切入绝缘层。其他剖削方法同塑料硬线绝缘层的剖削。

4.花线绝缘层的剖削。(1)在所需长度处用电工刀在棉纱纺织物保护层四周切割一圈后拉去。(2)距棉纱纺织物保护层末端10 mm处,用钢丝钳刀口切割橡胶绝缘层,不能损伤芯线。然后右手握住钳头,在手将花线用力抽拉,钳口勒出橡胶绝缘层。(3)最后把包裹芯线的棉纱层松散开来,用电工刀割去。

5.导线的连接。导线连接的基本要求是:电接触良好,机械强度足够,接头美观。由于铝极易氧化,且铝氧化膜的电阻率很高,所以铝芯导线不宜采用铜芯导线的方法进行连接,铝芯导线常采用螺钉压接法连接和管压接法连接。

6.导线绝缘层的恢复。导线绝缘层破损后必须恢复绝缘,导线连接后,也必须恢复绝缘。恢复后绝缘强度不应低于原来的绝缘层。通常用黄蜡带、涤纶薄膜带和黑胶布作为恢复绝缘层的材料,黄蜡带和黑胶布一般宽为20 mm较适中,包扎也方便。

总之,电工技能训练教学中充分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把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更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书本的理论知识,更能让学生懂得如何灵活应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余春辉.电工技能训练与考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4

动物解剖生理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进入大学接触的第一门专业类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动物解剖生理的基本概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动物解剖生理不仅是畜牧兽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先导,还应为学生拓宽知识面和提高其适应能力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期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和直观的形态学基础。动物解剖生理实训课程约占50%课时,能巩固和演练课堂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随着学生特点的转变和知识的更新,以往的实训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探索新的实训模式,不仅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更是因生施教的要求。

一、动物解剖生理传统实训模式的缺点

1.以老师为主动、学生被动的填鸭式教学

传统的实训模式中,老师掌握着整个过程的主动权,将知识一次性灌给学生。在实训开始之前,老师将所有需要的器材准备齐全;实训中老师主要是讲授理论和演示;实训后由老师负责整理实训现场,并批改学生上交的实训报告。整个实训过程中,老师掌握着绝对主动权,虽然知识已经传授,但是这种实训没有考虑到学生因素,把学生当做了“客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没有得到调动和培养,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训形式单一

动物解剖生理是高职高专畜牧兽医专业的基础课,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由于学科的局限性,实训内容只能以验证理论来进行开展。实训形式都是以随堂实训+实训周的形式开展。这种实训形式对知识的联系训练不够,每一个系统学生都能掌握,但是由于实训周时间有限,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将各个系统联系起来。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掌握的知识孤立,理解的理论难免片面。

3.实训考核体系简单、机械

学生实训成绩的高低是由实训考核的结果来体现的,动物解剖生理传统的考核方式和其他科目的一样,以实训报告的结果来衡量。这种考核方式虽然能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但是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动物解剖生理来说却显得有些局限。首先,这种考核方式不能避免学生过分依赖课本的情况,也就是说有些学生部进行实训也能完成实训报告。其次,这种考核方式难免有抄袭的情况出现,懒惰的学生直接抄袭表现好的学生的实训报告,导致实训报告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学生真实水平的两级分化。最后,传统的考核不能体现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成绩,实训过程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成绩,传统的考核方式过于简单、机械不能将学生在小组中的地位在实训报告中体现出来。

二、动物解剖生理新型实训模式的特点

1.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的引导式、项目化教学

学生是老师的施教对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中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扮演角色的潜力。让学生像演员一样尽情表演,发挥自己的才能,老师充当幕后导演无疑是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新型教学模式将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实训内容分为不同的体系,每个体系细化为不同的实训项目。实训前,老师讲解实训目的和原理,学生自己准备实训器材。老师实训步骤讲解完成之后,学生检查自己小组的器材是否完全;实训中,学生自己根据实验原理和步骤进行操作,疑惑之处及时提问,辅助以适当的演示;实训结束后,学生不仅要自己整理实训现场,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实训结果进行分析,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实训形式的多样化

实训形式的多样化,不仅能帮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能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新型实训模式将实训分为随堂实训、实训周和随机实训,和传统的实训模式相比较,主要是引入以动物医院为依托的随机实训。随堂实训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单个知识体系知识和单项技能,实训周的任务是将不同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掌握的理论和技能系统化和整体化。利用动物医院解剖诊断后的动物尸体,讲解动物解剖生理的理论和技能即为随机实训开展的形式。每一个随机实训都是解剖实训周的缩影,让学生不断地理解理论操练技能,并将之系统、整体化。

3.建立新型实训考核体系

新型实训考核体系的建立,不仅能监督实训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都有重要的作用。新型实训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实训过程,体现学生的角色作用。实训报告只是参考之一,实训结果的分析更加重要,并时刻关注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表现。

4.注重加入人文教育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适的人类关怀,表现对生命的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就畜牧兽医领域而言,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善待、尊重畜禽、让生命得到呵护。首先,入学教育中加入人文渗透:通过参观畜牧场和解剖生理实训室,让同学们初步明白自己珍爱动物、善待生命的重大责任。其次,把动物解剖生理课堂变成加强从业人员人文修养的阵地:第一,通过解剖动物,培养学生的细心、爱心和同情心,让学生感悟动物的生与死,更加珍爱生命、善待动物,不能因为实验对象是动物就粗心大意、动作粗暴、甚至草菅生命;第二,在课堂中适当加入非专业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放下心里负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培养对专业的热爱。

三、新型实训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

新型实训模式打破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和模式,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一,真正实现了学生主动,教师主导的实训形式。在实训课上有老师主导,学生展现自己知识和才华的小舞台,及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二,开发了学生智力,提高了学生综合思维的能力。学生通过在组织实训、主动实训、分析实训结果中的磨练,改变了原来无计划、盲目地做实验、超报告的现象,锻炼了学生围绕主题思考、组织材料、分析结果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开发散性思维,也锻炼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改掉了原来粗枝大叶、毛手毛脚的不良习惯,养成了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细心善良的良好从业品质,并且对专业有了收入的了解,能热爱专业、主动宣传专业。

动物解剖生理新型实训模式从学生角度出发,采取了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形式多样化、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加入人文教育等措施,使课堂变成了学生的小舞台,开发了学生智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专业素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建军.《畜禽解剖生理》课程教学初探[J].新课程,2010,(10):51.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5

一、生物图表题的概念、高考中的类型

生物图表题,是指凡是含有图形或表格的生物试题。

生物图表题按概念分,可划分图像题和图解题,前者是指含有生物图像的试题,是涉及生物体形态、结构的图,如叶绿体的亚显微结构图、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图等;而后者是指含有图解的生物试题,它往往是表示实验数据、实验结果和某一些生物学现象、过程或规律的图表,其形式包括数据表格、直方图、二维坐标图等主要有生理功能图解、遗传图解、进化图解、曲线图解和综合图解等。

二、解析生物图表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应对策略是: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心理素质;二是重视和强化双基教学,夯实基础;三是加强针对教学,拓展图表知识;四是强化训练,熟悉典型题型;五是强化典例分析和错题分析,以错题促能力提高。

⑴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很多同学一看到生物图表题,心理就非常紧张,心理发毛而无从下手,甚至有些不知所措。针对学生这种解题的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严重不足的特殊心理,教师应对这些同学在平时要加强图表题训练,以题来促使学生掌握图表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信心,从而通过大量的解题训练使自己明白――其实图表题并不怎么可怕。

⑵加强双基学习,建立合理知识结构,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基本理论是教学知识最重要的核心,纵然图表题材料千变万化,但知识点还在书上。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把书本放在第一重要位置,正确理解和把握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以本为本,这是教学活动最根本最重要的。针对一些同学对基础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应按《考试说明》的要求逐一疏理知识点,把遗漏的知识补上;而针对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则要加强重点知识的学习,下决心认真看书。

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的土壤。在教学中,我们应要时时把新的知识“嫁接”到已有的知识树上,通过知识间的交联点,把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知识网络。要特别注意生物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知识内容保持联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分工与衔接。

⑶针对性教学,拓展图表知识

人们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规律通常是用文字和图表来描述的,与文字相比,图表描述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具有直观形象性,因而常被各类科研文章和高考新情境试题所采用,解答考查这类目标的试题,要求考生能读懂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能看懂图表所包含的信息且能从图表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并能从中找出规律。这要求学生在平时就培养好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因此教师应注重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教学和辅导:

①加强生物图像运用能力的培养。生物图像运用能力包括生物图像的判读、再现、填绘和分析能力,尤其要重视读图、析图和用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生物图像和图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收集、筛选相关生物资料和相关信息,进而综合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作出科学决策的能力。

②将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有机综合,归纳成图解,全面系统复习和巩固。如:细胞与生物的生殖和发育;新陈代谢与生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生命的延续、发展与进化等。在教学中以一幅图、一个图解、一张图表等材料为题,围绕该部分内容展开讨论,对该部分知识进行整理,提高综合能力。

2.在学习中培养和提高图表题的解题能力:

生物图表题解题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解题策略是:一是树立信心,提高解题的心理素质;二是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三是积极思维,联系教材知识点,理清知识点内容,详细分析和解决问题;四是先易后难;五是依据题意和知识点,规范化答题。

⑴树立信心,相信自我

这是解图表题的前提之一。

生物图表题创设了知识的新情景和新情境,往往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障碍和解题信心的不足,对这类学生关键是树立自信心,相信“其实图表题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有些同学看图表题粗心大意,图表中一些关键的地方经常被忽视。对这类学生关键是克服自身缺点,培养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审题能力。

⑵静下心来,认真审题,剖析图表

这是解图表题的关键。提取知识主要是通过审题来完成的,审题是要最大限度地获取出对解题有用的信息。

首先,要静心通读。审题时烦躁不安、心不在蔫、心烦意乱则审题时最易出差错。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注意找出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如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几个还是几对、至少还是最多、一个还是多个、多少种还是多少个等等。

其次,是要剖析图表,学会辨别试题的指向,学会分析有效信息、干扰信息、无关信息,明确各种条件,学会找出隐含条件,用全已知条件。首先理清图表中呈现了哪些条件?思考题目中还隐含了哪些条件?(即由呈现条件还可以推出哪些条件?)图示是动物细胞还是植物细胞?是DNA还是RNA?基因中的两条链是哪一条链转录的?再如绿色植物在光下,说明既有光合作用又有呼吸作用,在暗处就只有呼吸作用,谁强谁弱等等。而隐含条件往往在后面要问及。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6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次教改选取2017级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2017级高职护理专业6个班作为实验(教改)班,共362人;6个班作为对照(传统教学)班,共353人。在试验班教学中使用“工学结合”的人体解剖学校本教材,作为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重点内容[3]。以下是对6个试验班实施“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成效的问卷调查过程及结果。

1.2调查方法及调查内容

1.2.1基本情况问卷调查

从试验班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度、校本教材的评价、今后教学与学习模式的期待和本次教改的认可率4个方面进行课程改革成效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62份,收回问卷362份,回收率100%。

1.2.2校本教材靓点的调查

“工学结合”的人体解剖学校本教材,把系统解剖学的九大系统依次设计为教学模块,每个教学模块分为若干个护理工作过程,将护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导入相关解剖学知识,并辅以实验操作技术和精选习题。“工学结合”的人体解剖学校本教材,内容分为工作任务及学习任务、学习领域解剖知识、实验操作、精选习题4个部分。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各部分的接受程度。

1.2.3学生学习能力变化的调查

学期结束后对试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对“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自我评价。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22.0版本,计数资料、计量资料分别描述为例(%)和均数±标准差(x±s),行χ2检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问卷调查分析

2.1.1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

认可“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比认可“传统教学”形式的学生人数分别为54人(14.9%)和48人(1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部分学生选择两者结合的教学模式,有260人(71.8%)。分析其原因有两点:①传统教学的学习思维习惯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新的教学模式。②由于试验班教学条件有限,工作任务展示不够充分,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加之新生还没有学习临床课程,工作任务陌生,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2.1.2学生对校本教材评价

“工学结合”的人体解剖学校本教材4个组成部分中,48.1%的学生选择“实验操作”为校本教材之最大靓点,该调查结果进一步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获得的人体解剖学知识点印象深刻。以后课程改革应当更加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实验技能培训和考核,着重提高学生在活体、标本及模型上的辨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对接[4]。有18.2%的学生选择“学习领域解剖知识”,有7.2%的学生选择“精选习题”,而本次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是工作任务与学习任务,用“工作任务驱动学习”,只有26.5%的学生选择该项。说明学生对这种学习模式还有待适应,需要进一步引导。

2.2学生成绩分析

试验班期末成绩为(65.11±19.55)分(2人无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46.23±25.51)分(3人无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试验班与对照班总体率的假设检验分析,分别从及格率、70分以上百分比、80分以上百分比、90分以上百分比依次分为几个分值组,将试验班成绩与对照班成绩比率进行对比分析,各分值试验班比率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班期末考试成绩无论从平均分值还是各阶段分值都明显高于对照班,更说明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能更有效地做到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5],期末考试成绩也得到显著提高。

2.3学生学习能力提高自我评价

为了进一步了解教学改革的效果,学期结束后对试验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其对“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自我评价。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在学习兴趣、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整体理念、评判性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综合能力[6]等多个方面中有所进步、自我感觉有明显提高的人数均超过55%以上。

3讨论

3.1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成绩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及格率由对照班的51.89%提高到75.76%。平均成绩由对照班的46.23分提高到65.11分。说明采用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材因材施教,整合教学内容,这种形式的教学改革起到了显著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3.2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增强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7

记忆单词的方法很多,如:强记硬背、边读边默写、循环记忆、分类记忆、逻辑记忆、串联比较、同义词、反义词记忆等。就笔者的经验看,比较科学、高效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剖析单词构造,理解记忆法

英语单词虽然属于拼音文字,但也有它本身的特殊构造。解剖字形、分析词义、研究单词构造是帮助学生通过已知的成分推知词的词性和含义,从而有效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词汇的一门科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通过剖析词的构造,引导学生,使之学会分析研究单词的结构、理解词根的含义,熟悉前缀、后缀、同根词派生等用法。如:前缀:dis-表“否定”如:dislike ,disbelieve .后缀:-able 表“能够”、“值得”如: forgettable ,loveable.半后缀:-land 表“国家”如Finland England .同根词派生:literate illiterate illiterateness.合成词:grow-wormhardware .混成词(杂交词):smog=smoke+fog, Japlish=Japanese + English。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出下列后缀,表示“做┉事的人”:-or, -er, -ar, -eer, -ant, -ent, -ian, -ist,如:actor, waiter, beggar, engineer, attendant, correspondent, musician, moralist. 以及有些表示人或动物的名词接后缀-ess构成阴性名词,如:actress, authoress,lioness等。

英语单词通过上述解析后,就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了。把单词的形、声、义结合起来就是对单词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具备了对单词的解析能力,熟悉了构词方法,就能够根据判断和推理达到“望文生义”、“以形说文”的效果。

二、替换字母,联系记忆法

替换字母实际上是词和词之间的一种差比联系,这种联系在英语词汇中大量存在。“联系是记忆的桥梁”,一旦抓住了联系的关键,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量、迅速、牢固记忆英语词汇的功效。具体方法归纳如下:

(一)替换单词首字母。如:hook, cook, rook.(二)替换单词中字母。如:male, mare, maze.(三)替换单词尾字母。如 :cab, can, caw.

三、复习巩固,运用记忆法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记与重现密切相关的几个过程,要提高记忆力,必须实现这几个过程才行。记忆的首要问题不是大脑中储存多少,而是把储存的东西加工整理,正确使用。教师的任务就是发展和训练学生记忆,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复习巩固、重现学过的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加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实践证明,阅读是吸收信息和对学生学过的词汇得以复习、巩固、提高记忆力的最好方法,而说和写是复习巩固运用的最佳手段。

(一)阅读不只起扩大语言知识面的作用,而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复习巩固单词的措施。因为,阅读材料词汇复现率高,学生见到的词都和语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阅读学习词汇不仅可以了解其概念意义和语法意义,更重要的是学到其活用形式和搭配习惯。从而克服了只记住单词但不会使用,即“只见树木不见树林”的不足。因此,教师应通过阅读使学生弄清单词、词组、句子及文章的点、线、面的关系。应指导学生把单词放在搭配、句子、上下文中去理解和记忆。如:记influence,要记have influence on或the book had a great influence on his life。这样既理解了意思又记住了用法,而且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因为整个短语、句子、段落都成了一个有联系有意义的单位,而不再是毫不相干的一个个独立的生词。同时在阅读中教师还应启发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对比同义词、反义词、近义词、词语搭配等在阅读材料中的用法,把学过的单词从各方面归类,使记忆的单词系统化,找出词与词最本质的联系,造成多个联想条件,使学生成串地记单词,从而提高学生联想能力、对比能力、辨别异同的能力。

在阅读中应要求学生不要查字典来弄懂每个生词的含义,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的语言联系和内容联系,学会结合自身经历、构词等方面的知识、词义关系、上下文线索、语法关系以及社会文化、历史、习俗、、生活方式、道德观念等方面的知识来猜测和推断词义,不断积累逐渐提高词汇量。这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语言现象的能力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英语词汇的吸收和扩展收到良好效果。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8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2-001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2.006

溶解度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沪教版教材在2012年修订中,删去相当多的难点,而偏偏在溶解度概念相关内容中增加了“常温下固体物质溶解度与溶解性关系”的内容和“粗盐提纯”实验,溶解度概念在溶液教学中的地位可见非同一般。溶解度概念教学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其逻辑严密,表述复杂对学生学习要求高。甚至教材修订和编撰过程中作者稍有不慎,也出现不甚严密之处,可见溶解度概念教学难度了。

鉴于溶解度概念教学的以上特点,笔者借鉴江苏省化学特级教师金惠文老师提出的化学概念教学的PADA模式(Perceive―感知;Analysis―分析;Distinguish―辨别;Application―应用)进行较为有效的尝试。

一、 PADA模式

化学概念是化学学科最基础、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首要前提,它是人们对化学研究最本质的概括和认识,深刻反映了物质变化过程中最本质的化学特征。在布鲁纳看来“概念就是思维过程的核心”。依据布鲁纳概念获得理论,化学概念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搜索一般属性,在大量的一般属性中抽象出关键,然后通过实验和例子等不断强化化学概念的关键属性,最后再根据关键属性进行多方面的迁移。[1]

金惠文老师提出化学概念学习的PADA模式,即化学概念学习一般经历下列4个阶段:感知材料(Perceive)、分析概括(Analysis)、辨别剖析(Distinguish)和应用深化(Application)。其正好与布鲁纳知觉过程的四个阶段(初步归类、搜寻线索、证实检索、结束证实)[2]相匹配。

(1)感知材料。其实就是提供一些一般属性。这些材料可以是:①化学实验及其现象;②课本提供的实例或说明性材料;③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等。

(2)分析概括。其实就是抽象出关键属性的过程。通过对背景材料的比较、分析,抽象出化学事实或现象的本质特征,这是初步形成概念的关键。

(3)辨别剖析。其实就是对概念进行辨别剖析,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多角度多层次的领会概念,并不断强化,以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4)应用深化。这步是对关键属性应用和迁移。应用所学概念对化学事实或现象进行解释、判断,或解决一些生活或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在应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二、PADA模式下溶解度概念教学的实践

1. 感知溶解度。

由于溶解度概念抽象性极强,有必要让学生在已有的化学认识基础上,通过实验及现象的观察、分析中引出概念。在教学中考虑设计如下探究实验:

同学们通过探究活动中讨论与实验分析可以明确:比较固体物质溶解性必须在相同温度下、相同的质量得溶剂(或者:相同质量的溶质),溶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下,比较方法至少可以有两种,方法一:在两相同体积,相同温度的水中,逐步加入少量的等质量的糖和食盐,并且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有剩余。方法二:将等质量的糖和食盐放入烧杯中,然后逐步加入少量的等体积的同温度的水,并充分搅拌。多次加入后判断哪个先溶解至没有剩余溶质存在。

在上述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比较深刻地认识到一种物质在水中可能溶解的最大数量与温度、水的质量有关,因而要定量比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就自然而然要规定温度、使用的水量,并在溶解达到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来衡量。从而让学生把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概念内容相联系作用,以获得真正的领悟,对溶解度概念产生较好的感性认识,但为不完整的认识。

2. 分析概括溶解度

分析概括正是布鲁纳理论中抽象关键属性,摒弃无关属性的过程。学生认识概念,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上,死记硬背,应帮助他们进一步的剖析理解,使他们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概念的本质。教会学生抓概念关键词,是领会概念本质的好方法。如何帮助学生抓关键词呢?在溶解度概念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系列问题:

(1)溶解度概念的建立源自西方,请同学运用英语学习的方法,找出溶解度定义中主语、谓语和宾语。

(2)请同学们找出溶解度定义中其他修饰语。

(3)概括溶解度的本质是什么?单位是什么?

(4)建立溶解度概念的条件是什么?

(5)请同学们说出“20℃时,氯化钠溶解度为36g”的含义为什么?

(6)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中20℃时,氯化钠和蔗糖溶解度大小比较出两者溶解性强弱。

(7)请同学们依据课本“20℃时几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并结合“常温下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表判断在常温下,哪些物质为易溶?哪些物质为微溶?

问题(1)、(2)的分析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抓关键词,提取关键属性的过程。问题(3)、(4)的分析实质是将溶解度概念与其物理意义、与感性认知的探究实验建立紧密的联系,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问题(5)、(6)、(7)的分析实质上是理解溶解度概念各关键属性是相互联系的,进而明确溶解度概念四要素是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

通过以上分析过程,学生不仅仅能深刻地认识溶解度概念的各个属性以及各个属性间的有机联系,同时也能学会如何提取概念关键属性的方法,这不仅仅对学生溶解度概念学习产生有效的帮助,同时对学生终身学习提供了方法。从而实现了“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升华。

3. 辨别剖析溶解度

辨别剖析概念就是要对概念进行变式训练,多角度多层次理解概念,进而能达到灵活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对溶解度概念的变式训练很多,但必须重视变式训练的层次性,一味在同一思维层次上的训练,并不能帮助学生构建准确的概念要素,也不利于后续的概念的应用,因此可在教学中可使用以下变式训练:

练习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用红笔改正。

(1)在20 ℃时,30g蔗糖溶解在了100g水中,此时蔗糖的溶解度就为30g;

(2)在20 ℃时,30g蔗糖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达到饱和,此时蔗糖的溶解度就为30g;

(3)将204g蔗糖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蔗糖的溶解度就为204g;

(4)在20 ℃时,204g蔗糖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因此蔗糖的溶解度就为204;

练:已知:20℃时,SNaNO的溶解度是88g,40℃时,SNaNO的溶解度是100g。

(1)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表:

(2)研究表格数据后,你对溶解度及饱和溶液有什么新认识? 。

练习一的训练实质就是对溶解度概念的四要素的辨别,因此该题是一个基础训练,在训练中充分认识四要素之间的关系。练的训练本质是溶解度概念的全面分析,认识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认识溶解度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各个组成的关系,认识溶解度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同时尽量避免概念迷思现象的发生。尤其是练中第(2)问题的开放性设计,能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的思辨,同时又切合溶解度概念特点,强化学生对“温度与固体物质溶解度”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两大重要关系,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 应用深化溶解度

应用深化,这是对概念的关键属性的一个应用和迁移的过程。学生学习概念,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用而学。应用概念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做适当的练习。学生学完一个概念要及时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有层次多角度的练习。二是在实际中应用,应用于解决日常生产生活以及具体实验中实际问题。

(1)“溶解度及结合溶解度曲线”适当的练致可以有三个层次问题:

Ⅰ. 基本概念的理解。

a.结合溶解度曲线理解某一溶质的溶液“不饱和状态”与“饱和状态”转化的问题;

如:将20℃接近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变为饱和,你有什么方法?

b.理解各种溶质结晶方法的问题;

如:①已知:20℃时,S硝酸钾=31.6g;80℃时,S硝酸钾=169g。现在在80℃时,将160g硝酸钾放入到100g水中,所得A溶液 (“饱和”、“不饱和”)。而后将A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出现的现象为

,剩余溶液 (“饱和”、“不饱和”);

②已知:已知:20℃时,S氯化钠=36g;80℃时,S氯化钠=37.5g。现在在80℃时,将37.5g氯化钠放入到100g水中,所得A溶液 (“饱和”、“不饱和”)。而后将A溶液降温到20℃,溶液中出现的现象为

,剩余溶液质量 g;

③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溶解度曲线归纳氯化钠和硝酸钾各有怎样的结晶方法?为什么?

Ⅱ. 结合溶解度,分析溶液在饱和状态与不饱和状态相互转化时各物理量变化的问题。

如:已知:2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31.6g;80℃时硝酸钾溶解度是169g。现在在80℃时,将160g硝酸钾放入到100g水中,所得A溶液。若分别对A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处理,则A溶液中各物理量如何变化?请在下表各物理量的表格中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Ⅲ.结合溶解度曲线考虑点的意义及点的移动的问题。

如:左图为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M、N两点分别表示A物质的两种溶液。下列做法不能实现M、N间的相互转化的是(A从溶液中析出时不带结晶水)

A.从NM:先向N中加入适量固体A再降温

B.从NM:先将N降温再加入适量固体A

C.从MN:先将M降温再将其升温

D.从MN:先将M升温再将其蒸发掉部分水

(2)“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在实际中的应用。

溶解度在实际生活和实验中应用很多,但具体实验中的问题是最能考验学生概念结构牢度的。

如:在完成教材“基础实验6―粗盐的初步提纯”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用托盘天平称取5g左右粗盐,并用量筒量取10mL蒸馏水,将粗盐和蒸馏水转移到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粗盐充分溶解。”[3]这段表述有何不严谨?并且请同学们设计最合理的实验改进方案。

通过以上变换情境而进行的学习过程,就能使学生主动、及时地将概念各部分内容有效的归纳并应用,从而避免教师采取某种信息组织方式进行化学教学时,学生以习惯性的同样的组织方式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这也就导致,如果教师教学内容的组织过于单一,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也就造成学生解决具体问题时因思维方式单一而提取记忆信息困难。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情境,将化学信息呈现给学生,使概念各关键属性成为认知结构中有效组织起来的、稳定而清晰地固定点,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参考文献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9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侧重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英语阅读就是学生对整篇文章内容的感知,结构的把握,思想与观点的提炼等活动的一种综合语言理解能力。在每次英语考试的试题中,阅读理解能力题占相当大的比率,固有“得阅读者得天下”之说法。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英语阅读教学又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主要表现如下:学生掌握的词汇量有限,成为他们理解上的拦路虎;学生的知识面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还有很多学生难以区分英语中的句子结构成分,因而无法理解结构复杂的句子;再者,学生还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形成正确的阅读技巧,致使很多学生有恐惧阅读的心理。结合中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笔者认为可尝试从以下几面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一、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训练

目前,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渠道还是课堂教学,教师都是以英语教学大纲为指导,立足课本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新教材教学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把整体教学理论运用到教学中,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读(Reading)―练(Practice)”的整体阅读教学模式。“导”――感知预测教材内容,即读前阶段,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阅读材料相关的信息,如重点词汇、知识结构、人物背景、文化特征等等,这样既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又能让学生对材料内容有一个大致的心理感知和预测,为阅读语言材料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读”――理解教材,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辨证过程。理解教材,这是阅读的中心阶段,学生要完成对材料内容、结构、观点等具体细节的理解与掌握。这一过程主要是与“任务型教学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通力思考,积极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来逐步实现对文段的剖析与理解。“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练习,使知识在记忆中的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实践表明整体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细剖析材料、获取信息和语言知识的能力,主要适合课堂教学阅读训练,也可用于其它英语精读文段的阅读训练。

二、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较强的阅读能力形成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是师生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以法,从阅读习惯抓起。

2.1培养学生踊跃参与,认真预习的习惯

对学生来说,认真预习是及其重要的,先学而后教。要创造良好的参与条件,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互设情景,就他们感兴趣的话题以小组为单位全班展开讨论, 以达到全员参与的目的。

2.2培养学生放眼材料整体,前后贯通的习惯

很多学生阅读时总是断章取义,习惯于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词法、句法,结果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因此,在阅读时要指导学生要从大处着眼,宏观把握,注意句子之间、意群之间的关联,从整体到局部,首尾相应,前后贯通,逐步抓住文章中心主旨和段落大意,在此基础上再对材料进行一定的细节剖析,以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

2.3培养学生课后反思的习惯

在阅读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根据不同题材、体裁的阅读材料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归纳材料内容,快速、准确地猎取文章信息。特别是在进行“精读”训练之后,要指导学生对文章体裁、结构特征、阅读方法、解题技巧等做出归纳,引导学生及时反思和总结,形成宝贵经验,为以后的阅读提供参考。

三、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扩展学生英语阅读空间

扩展学生英语阅读空间,教师还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通过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开阔视野,还有利于学生了解英、美等国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及英语特有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时,也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3.1认真选好读物

读物的选择对阅读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如果读物选择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选择读物时尽量选一些内容健康,思想性强的文章,使学生在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且所选文章内容要广泛、新颖,体裁和题材多种多样,语言质朴生动,情节引人入胜,寓学习于娱乐之中,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最重要的是所选材料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难度与课文相当,内容尽可能与课文相联系。难度易适当,使学生读得轻松愉快,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增强了他们搞好阅读的信心。

3.2老师做好对学生阅读的跟踪指导,把阅读的辅导落到实处

阅读基本上是在课外进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但是没有得力措施就很难保证课外阅读持续有效地开展。为了扎扎实实地搞好阅读,除对学生的阅读量、完成任务情况严格要求并记录在案进行评比以外,还设置答疑小组,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一定的帮助。当学生碰到一些疑问时,可递交到答疑小组进行商讨、释疑。如果答疑小组内部不能解决,则由小组长充当联系人,以小纸条的方式交给老师,再把老师的解答及时传达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解决学生阅读上的困难,增强他们阅读的信心和阅读实效。

四、结束语

在英语初学阶段,引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是我们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英语老师,我们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阵地,立足课本,组织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技能,再加以课外阅读与辅导,通过各种手段和阅读实践,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训词剖析材料例10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59-02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占重要地位。教师和专家学者们对识字写字教学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丰富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认识,拓展了研究领域和思路方法。本文以中国大陆地区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文献为对象,综述了国内近十年识字写字教学研究的成果。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综述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的相关文献主要包括对教材用字和教材文本的研究,其中又侧重于文本的研究。关于教材文本的研究,集中于我国传统蒙学教材的研究和古今中外汉语识字教材的比较研究。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用字的相关研究

研究识字写字教材用字情况的相关文献数量不多,主要集中于字量确定、字种选择、字序编排、用字分布四方面。但研究对教材用字的科学性、合理性研究不足,其观点和看法也不尽相同,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孙聪在《小学低段识字教材中生字教学用字分布的合理性研究》中,对小学低段学生静态识字与动态识字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把调查结果和人教版低段教材生字教学用字进行对比,剖析了字量、字种、字序这三个影响生字教学用字分布合理性的因素,提出要根据“最近发展区”、“汉字效用递减”等理论和儿童认知特点来合理分布字量、字种、字序及编写教材。王露莹在《汉字简化与汉字教学研究》中,通过研究我国汉字教学的历程,主张“简化字更适合当代汉字教学”,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识字写字教学要遵循“识简写简,多识少写”的策略。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相关研究

我国研究识字写字教材文本的文献涉及范围广、著作数量多。它们以时间为线索,阐述教材文本的历史演变进程和阶段特征;以不同标准对我国传统识字教材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其内容、功能、特点、作用等;以不同时期和地域的教材文本为研究对象,审视剖析其内容形式、发展传承、存在价值及借鉴意义;以纵向或横向为维度,比较分析古代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汉语识字教材,取长补短,以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关于识字教材发展历程的研究。蒙学读物的编写大多以时间为线索,对于蒙学教材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其观点相当接近或一致,大致可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三个阶段,只是在具体历史时期的起迄点上略有出入。

2.关于识字教材类型的研究。蒙学教材主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或教育功能分类,但由于蒙学教材多是综合教材,即使是以识字为主的教材也包含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若按照其内容或功能划分会出现重叠或交叉,因此对其分类不能绝对化。

3.关于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研究。古代识字写字教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蒙学读物。专家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蒙学教材的内容、功能、特点、演变、价值等的审视与剖析以及它们对当代识字写字教材编写、使用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郭长华在《从“三百千”看古代蒙学识字教材的科学价值》一文中,通过对我国传统蒙学识字教材“三百千”的分析研究,阐述了它们在内容选择、教材编写、传授知识、激发兴趣、习惯养成、人格塑造等方面的科学价值。

4.关于识字写字教材的比较研究。这类比较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纵向比较,将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与现代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比较研究;二是横向比较,在我国现行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之间,也可以在中外现代汉语教材或者中外古代蒙学教材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此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与异同处,从而引进借鉴、取长补短。

张静在《人教社课标实验版教材低中段识字训练序列编排衔接性分析》一文中,从生字学习、汉字知识与识字能力训练、写字训练三个方面分析了小学低段识字的序列性;从汉字音形义联结训练、词汇训练、写字训练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年段字词训练的序列性。作者研究发现,人教社课标实验版教材低中段识字训练总体序列编排基本合理,但具体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年段写字上的支架设置笼统、针对性不强,字词系统具体序列性不足等。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综述

识字写字教学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育专家、学者研究工作的重中之重,它既有理论思辨的价值,又有指导实践的意义。研究者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思考和经验总结,分析其长短得失;开展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剖析现象、分析问题,提供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一)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方法的研究

汉字是构成汉语体系的基础材料,汉字的识写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汉字的教学进行了不懈探索。进入21世纪以来,汉字识字写字教学方法更是推陈出新、层出不穷。其中颇有影响的有:词串识字、情境识字、成语识字、童话识字等。这些方法可能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它们都能够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接受、促进学生发展成长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

1.词串识字。张庆在《“一专多能”词串识字》中分析了“词串识字”所具有的整体性、形象性、可读性三大特点,指出其功能在于“一专多能”,“一专”是指识字写字,它居于第一位;“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能为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做好铺垫。

2.情境识字。赵蒙成在《情境识字教学法刍议》中提出掌握字义是识字的重点,而字义受到其具体使用环境的制约。语境在识字教学中具有制约汉字意义、规定汉字用法、影响字形掌握的作用,识字教学要在具体语境中进行,要创造出具有生活化、应用性、互动性、趣味性、规范性等特点的语境。

3.成语识字。莫彭龄在《识字方法的大胆创新和成功实践――评陈凯“中国成语识字”》一文中指出“中国成语识字”具有教材的成语性、教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这些显著特点与创新之处,其基本的教学结构分为五个部分,即趣味导入、感知韵味,创设情境、感知故事,图文对照、感知故事,演练结合、趣味识字,布置作业、巩固识字。

4.童话识字。童革在《童话引读,立体识字,综合发展――小学低年级童话识字教学研究》一文中基于母语习得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及儿童心理学等理论,针对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语言能力发展滞后的问题,提出“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演故事―玩故事―汉字”的“六环节”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学以知识技能为中心的训练式教学,构建以言语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课程评价标准。

(二)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以识字写字教学的某个方面或某个地区、学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访谈、测试量表等展开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采用SPSS等工具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剖析现状、发现问题,以便寻求对策。

胡田在《小学低年级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为例》一文中以从青海省西宁市两所小学的一二年级中随机抽取25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对他们的汉字笔顺书写现状展开调查,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发现:从性别上看,小学低年级男、女生的具体笔顺总分的差异并不显著(sig值为0.186,大于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但是女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男生大;从年级上看,一二年级学生之间的具体笔顺总分差异很显著(sig值为0.007,小于0.05,表示差异显著),即二年级学生的具体笔顺总分明显要高于一年级学生的总分,但是二年级学生笔顺总分离散程度比一年级的要大。

(三)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大多阐述、分析识字写字教学的整体现状或某个方面的实际情况,指出其存在的实际问题与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卢谦在《识字教学科学性的现状与实践思考》一文中分析了当前小学识字教学“五轻五重”的现状,即重数量轻质量,重字形轻字义,重文字轻文化,重形式轻内涵,重识记轻书写。指出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教学目标把握不准,教师缺乏汉字知识,对儿童认知特点了解不深,对不同识字方法的整合运用不够等。进而提出制订科学的识字量和字序,教师掌握相关的汉字学知识,融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掌握儿童识字的认知规律,遵循识字教学自身规律等五条对策。

(四)在识字写字教学中运用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