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心理健康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1 03:38:37

大学生心理健康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1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一

这次学校对我们大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让我有不少的感触,感觉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很重要,也需要去重视,因此参加了这次的活动让我有了体会。

我们进入了大学,时间越来越充裕,很多的时间都是自由的,而且我们都成年了,所以不再需要被老师去严格的管理,因此差不多我们大学的生活是很放松的,但恰恰是这种放松的生活,会让大学生的我们迷失方向,以前尚有老师去监督,现在是靠我们自己监督,就很难了,我们大部分人会觉得不上课的时间有些长,有些无聊,不知道要去干什么,想要学习,可是又想出去玩,或者玩游戏,这就让我们很矛盾了,于此就会让自己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这是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在活动中,老师给我们展示了比较常见的几种心理不健康的行为,比如喜欢单独,不合群、不能与人相处融洽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常出现的现象,这是需要去改变的。

大学的生活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样轻松,大学也需要去努力,也不是他人以为的可以肆意,恰恰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因为这时期最是靠近社会,对自己未来出校门工作是很重要的一个时期了,因此很多的大学生会在学习和玩乐上产生矛盾心理,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有压力,逐渐的让自己陷入一种不好的境地,也就容易让自己的心理变得不健康,这是需要去注意的。当我们在大学时遇到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学习为主,如果学习不被重视,最后等待毕业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会后悔,可是已经很难去改变了,如此就会把自己的压力放大,这不利于自己的心理。因此在进入大学,就要对自己的大学进行一个规划,把要走的每一步都详细计划好,才不会在大学里走失,失去了自我,变得不像自己。

大学需要的就是自我的管理,不是他人去管理自己了,一定是要去成长,而不是去依赖他人。大学里,竞争十分强烈,要知道学习不好,能力差,是会让自己的压力上升的,这就会造成自己的心理不平衡,进而也会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因此大学里是一定要去重视自身的健康心理,一定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行,才能去克服遇到的困难。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二

通过上了这么多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一名大学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义与标准,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原则,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备比较正确的认知、良好的情绪情感、坚强的意志品质与健康的个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我们都是从高中升到大学,面对新的环境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情绪,例如烦躁、压抑、苦闷等,当面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千万不要独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钻牛角尖,要积极主动调试自己的心理,知道适应环境;要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学会改变学习方式,使学习轻松愉快,然后确定一个切乎实际的目标;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学会从心里去接受现实中的一切,既来之,则安之,使自己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

二、人际关系的处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人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促进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压抑和紧张,承受孤独与寂寞,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大学生更要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要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恋爱中的矛盾问题

在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在恋爱中应遵循:以爱为基础,以高尚情趣为恋爱发展的动力,在恋爱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选择、自由与权利以及人格,同时信守责任,忠贞专一,以诚相待。要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大学生要避免恋爱的消极影响,学会运用爱的技巧要学会澄清爱情价值观,做出爱的决定,注重爱的交流,并履行爱的责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重要保证,有了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益于终身的发展。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可以阅读相关的心理辅导书籍,有需要的可以进行心理咨询,定期进行体育锻炼,计划好自己的时间,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三

健康的定义我们应该要知道,它不仅仅是说身体上没有受伤或者疾病,还时候心理状态上没有任何的问题。所以我们关注一个的健康状态,不仅仅要了解他懂得身体情况,还要了解他的心情和情绪等等,心理健康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重视起来,忽视了这个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危害同样是非常大的,我们在新闻上能够看到心理问题造成的事故也同样不少,这都是证明。

这个学期我有一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这也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这也能够看出来大学对心理健康方面的重视,见解说明其重要性。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原来我们身边的很多现象都是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的,可是我们现在很多的同学对这个都不重视,甚至是还没有这个概念,我也就是其中之一。以前在网络上看到别人说抑郁了什么的,我心理还是比较怀疑的,抑郁症和其危害性我都是知道的,也十分重视,但是我并不清楚哪些东西属于抑郁的现象,所以网上看到每个人都说自己抑郁了就会产生一种不相信的感觉,觉得哪有那么多,上课后我才了解到,原来抑郁的现象真的特别多,许多人一直没有关注罢了。比如有的人看待一个问题会用特别悲观的监督去看待,也有些人对某些事情的执念特别深一直沉溺进入不愿意忘却,这些都是有一些抑郁的轻微症状的,老师说很多人包括我们在坐的同学都是这样对一个事情看不开,就容易产生不好的心情,然后又不能及时得到疏解,久而久之就容易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一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知识点的,也给我们讲了许多的疏解的方法,还通过许多案例让我们来分析怎么取开解他们,我影响中最深的是这对情侣恋爱的问题,就是一男一女恋爱,然后男的后面出轨了,因为女生是初恋,所以一直忘记不了想不开,后面还割腕了,虽然后面没有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但是让我有很大的感触,爱情本来是美好的事情,可是成为了这样的结局真的让人感伤,老师跟我们分析了其中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一方出轨了,但是还有一方面是那个女生性格比较内向,然后分手后也没有人陪她聊天什么的,不开心的事全都憋在心里,所以久而久之就导致自己郁闷、抑郁了,所以才发生后面的事情。这就告诉了我,我们在遇到心里想不开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去找别人倾诉或者通过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千万不要一直憋在心里,最后明明是别人的错误却伤害了自己。

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的重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注意,我们可以适当的运动,让自己的心情得到放松,或者去找玩的好的朋友聊天,说出自己的郁闷,再或者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开导,千万不要闷在心里惩罚自己。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四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范文五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2

一、心理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提出的。它是指人的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和谐、协调,体现在理想境界、智能发展、情绪、情操、意志、性格、人际关系等方面。

“亚健康”是近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指身心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故又有“次健康”、“第三状态”等称谓,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达到明显病理性反应的程度的一种状态。

据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人生目标茫然,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目标随波逐流,自卑与自负两极振荡,恐惧失败,对自我发展的心理预期也会变得不确定,内在潜能不能够充分发掘。

二、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表现

(一)在环境变化后产生心理焦虑。主要表现为在生活的环境发生变化后不能很快地适应,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愿与外界接触,产生焦虑的心理现象.在大学生中容易出现这种心理状态的是大一新生,他们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折,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周围的生活场景也变得完全陌生,和同学都要从新朋友做起,因此心理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对于环境的变化不能适应。

(二)在人际交往中偏执易怒。大学生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和与人交往的阅历, 因为自小到大受到的教育都是与陌生人保持距离,因此难免经常对一些事无端生疑、猜忌;或无中生有的把一些无关联的事联系在一起怀疑;或者经常不顾事实和现状,凭自己情感任性行事,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目标或一再受挫,表现为极易生气发火,情绪非常不稳定,自控力差,并且严重者出现一些不计后果的行为。

(三)缺乏学习的激情。大学生完成了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转变,中学的被动学习转变为大学的主动学习, 许多大学生不能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感觉人生目标茫然,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价值是什么,因而,在学校中无所适从,像无头苍蝇一样,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自律性比较差,不能进行自主地学习,因此在学习内容、学习难度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变化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 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因素之一。无目标感是指缺乏成就意识,因而导致人生缺乏导航系统、无方向感。许多女大学生生活随波逐流,常有无意义感、无力感伴随。

三、高职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 紧张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一边在努力的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的技能,一边积极寻求工作机会,使大学生遭受严重的心理负担。而普遍存在就业时 “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更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亚健康的现象。

(二)学校原因。大学生来到新的校园环境,远离熟悉的父母、师生和朋友,开始独立自主的生活, 对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只能自己解决。稍遇困难就会引发失眠、食欲不振、焦躁等亚健康的症状。

(三)家庭因素。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 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受到父母的宠爱,生活条件也比较优越,因此心理成熟时间会相对较晚,容易产生孤僻的性格。另外,我国部分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对于子女的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用提供存在一定的难度,有的家庭贫困的学生心理自卑,怕别人讥讽,因此会造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出现心理亚健康的问题。

(四)个人原因。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学习方法不当,导致考试出现“红灯”,于是产生较强的失落感、挫折感。另一部分学生在人际交往和集体生活中出现这样那样的矛盾,于是采用自私、冷漠的态度对待别人和集体,其智力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幼稚形成很大的反差,内心又经常处于矛盾心理之中,常常是在内心焦虑中度过。

四、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对心理亚健康最有效的办法是调动个体自身的积极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在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识,把握自己的心理状态,激发其自我调控的潜能,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基本方法。

(二)建立学生心理健康互助机制。同学和朋友是大学生首选的倾诉对象,他们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导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自发的、随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培训,在大学牛群体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机制,以此来及时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状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鼓励学生通过正常方式宣泄情绪。大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常常通过不良情绪表现出来,宣泄是在大学牛调控不良情绪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绪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则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不良情绪。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各种健康的活动。让学生的情绪通过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四)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危机是心理亚健康状态的极端表现,表现为个体应对问题时感到无能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地干预,就可能出现自杀、伤害他人等极端反应。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干预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机向心理疾病转化的风险。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3

一、新的健康观

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人是生理、心理与社会层面的统一。人不仅仅是一人生物体, 而且是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完整的人。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是一种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并进一步指出健康的新概念:一是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工作和生活,而不感到疲劳和紧张;二是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开阔;三是精神饱满,情绪稳定,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四是自我控制能力强,善于排除干扰;五是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六是体重得当,身材匀称;七是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八是头发有光泽,无头屑;十是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步伐轻松自如。因此,健康是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统一,二者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经常用心身疾病或身心疾病。当生理产生疾病时,其心理也必然受到影响,会产生情绪低落,烦躁不安、容量发怒,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同样那些长期心情抑郁、精神负担重、焦虑的人易产生身体不适,因此,健全的心理有赖于健康的身体,而健康的身体有赖于健全的心理。

二、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说,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一般有四个标准,一是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己的健康,研究者凭借自己的经验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进行判定;二是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三是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四是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事实上,心理健康与否其界限是相对的,企图找到绝对标准是非常困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掌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把握标准?我们认为应掌握三个标准,即相对性、整体协调性和发展性。我们在研究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时,应将目光投向发展的健康观,即更多的大学生在发展中面临许多人生的课题,心理危机与心理困难也都是在发展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在实践中,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1.智力正常。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时,关键在于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情绪健康。其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

3.意志健全。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所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作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言行,而不是行动盲目、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4.人格完整。人格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即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一是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5.自我评价正确。正确的自我评价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事实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低于别人而自惭,面,能够自我悦纳,喜欢自己,接受自己,自尊、自强、自制、自爱适度,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6.人际关系和谐。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其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自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工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7.社会适应正常。个体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秩序。做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对应环境中的各种困难,不退缩,还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进行协调,或改革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与年龄与角色相应的心理行为特征。

四、心理健康辩证观

正确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标准的相对性,事实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也并无明显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化的过程,如将正常比作白色,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与黑色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世间大多数人都散落在这一区域内。这也说明,对多数学生群体而言,在人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心理问题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应积极加以矫正。与此同时,个体灰色区域也是存在的,大学生应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人的健康状态的活动在于一个人产生了某种心理障碍并不意味着永远保持或行将加重。这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反映到心理上形成心理冲突是非常正常的。许多发展性问题是可以自行解决的。二是整体协调性,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从心理过程看,健康的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协调体,这种整体协调保证了个体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的高度准确性和有效性。事实表明,认识是健康心理结构的起点,意志行为是人格面貌的归宿,情感是认识与意志之间的中介因素。从心理结构的几方面看,一旦不能符合规律地地进行协调运作时,可能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困扰或问题,从个性角度看,每个人都有自己长期形成的稳定的个性心理,一个人的个性在没有明显的剧烈的外部因素影响下是不会轻易发生变化的,否则说明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变化。从个体与群体的关系看,每个个人在其现实性上划分成不同的群体,不同群体间的心理健康标准是有差异的。三是发展性,事实上,不健康的心理可能是人的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其症状随着发展而自行消失。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4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

何谓良好的人格品质, 这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准。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应该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能够悦纳自我,能够不断完善自我,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挫折能力,能够理性面对困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处于成长关键期,对于他们而言, 在大学时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非常重要。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意识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方式。

笔者作为在高校中工作的教师, 不得不说现在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都不太健康, 身体一般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生活方式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科学研究证明, 心理健康需要科学的生活方式提供载体。所谓科学的生活方式,具体为生活有规律、能够做到劳逸结合、能够科学用脑、不吸烟、少饮酒、注重健康饮食。相较于其他群体,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负担较重, 心理压力较大,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所以容易导向不科学的生活方式。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 优秀的人才或者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人一般都具备科学的生活方式。

科学的生活方式每个人都能做到, 关键在于自身认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作为心理健康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到科学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帮助他们能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通过劳逸结合,提升自身全面素养。

三、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自我调节包括调整自我认知结构、自我情绪调节、自我反省等。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其突出特点在于人的生理结构逐渐成熟,心理则起伏不定。原因在于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欠缺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心理发展远远落后于生理发展,所以大学生心理发展在这个时期往往会发生很多令人尴尬困惑的事情。鉴于此,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社会转型期,社会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科技日新月异。这对于即将走入社会的青年人而言, 必定会在繁杂之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冲突。这些心理冲突的产生,解决不仅仅在于学校家庭,也在于学生个人的调节能力。所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传授心理学相关知识,最重要的在于将保持心理健康的理念给予学生,帮助学生在挫折和冲突中学会自我调节,学会正视现实。

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拓展社会交往。

随着国家的发展,作为个体人的社会化程度会越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谁能脱离社会存在,只有很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个性。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应该多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了解社会,拓展社会交往。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只有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的碰撞和信息的共享,才能激活内心的世界,丰富人的经验,这样更有利于心理健康。

五、给予学生心理学基础知识,使其正确对待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教师具有专业的心理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经验, 对于学生应该有良师益友般的魅力。遗憾的是,现在的大学生对于心理教师的认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误区,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就是无所不能的神,过于依赖他们,忽视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另一种认为心理教师或者心理咨询教师和算卦的一样,就是故弄玄虚,不值得信任。

作为心理教师和心理咨询教师要让学生产生信赖感,一方面相信心理学,另一方面信赖心理教师。

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心理咨询教师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作为心理教师应该将这个理念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能解决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降低心理问题发生几率,减少心理障碍,进而保障身心健康。

六、推动生命价值教育,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5

根据各大院校反映,近年以来,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而引起的暴力、凶杀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且案件发生率有连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且相关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开始。如果能及时有效地对存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作出鉴别和有效干预.同时对大学新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行为困扰进行及时疏导,那么不仅可以减少大学生中极端事件的发生。也将为广大学生愉快而有效的学习奠定一个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基于以上考虑,结合通化师范学院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对2007级入学新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并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整体描述和细致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问卷调查中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具有建设性和实效性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通化师范学院五系部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oo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197份,有效率为98.5%。其中男生64人.女生133人。

2.研究工具

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是鉴别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使用的量表,具有易操作、实效强的特点。该量表考查内容涉及到个体感觉、思维、情绪、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具体包含躯体化(12个题项)、强迫(1O个题项)、人际关系敏感(10个题项)、抑郁(13个题项)、焦虑(10个题项)、敌意(6个题项)、恐怖(7个题项)、偏执(6个题项)和精神病性(1O个题项)等九个因子和作为其它(7个题项)来处理的第十个因子。该量表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没有,2代表较轻,3代表中等,4代表较重,5代表严重。分数越高表示健康状况越不乐观。

二、研究结果

1.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统计

由表可见,我校大学新生在在SCL一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是一致的,但在强迫因子上得分较高,应给予关注。

通过对新生SCL一90因子均分超过2.5的频数分析发现: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2.男女新生在SCL一90因子均分的差异检验

为了进一步明确男女生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本文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3。

由表可以见,男女新生在人际敏感、焦虑以及敌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人际感敏和焦虑两因子上,女生均分高于男生,而敌意均分,男生高于女生。

3.不同系部新生SCL一90因子均分的差异检验

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不同系部在强迫(F=6.859、P=.001料)、人际fF=7.030、P=.00l料)、焦虑(F=4.958、P=.05*)、敌意(F=9.454、P=.oo0料)等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明确系部间具体差异,进行事后假设检验,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在强迫因子上.美术系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各系,其他各系之间无显著差异。在人际敏感因子上,中文系显著高于音乐系,其他各系无差异。在焦虑方面,中文系和美术系显著高于体育系,其他各系无显著差异。在敌意方面,体育系高于中文系和数学系,其他各系无显著差异。

三、讨论

1.大学新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我校大学新生在SCL一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是一致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因子是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这个结果与吴枝兵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出现这个结果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首先,在被试的选取上,由于被试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心理素质和自身素质的不同。在被试数量上相对于其研究被试数量少。其次,许多高中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过适应能力、交际能力等各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使其心理素质有所提高。最后,本测试是在新生入学后三个月进行的.在这段时间里被试可能在三个月能逐渐适应大学的生活。在这期间,我院对大学新生进行了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和心理健康活动月等各项活动来帮助学生分析、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大学新生的各方面心理素质。

强迫、人际敏感、焦虑等仍然是大学新生所面临的主要困扰。主要可能因为大学新生进入大学后,必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学习任务、新的人际交往及新的社会角色。大学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人际交往的需要逐渐增强。但由于同学来自不同的地方,其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不一样,再加上一部分学生从小在家就“自我为中心”,只想从交往中获得好处,而不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了大学生渴望交往又害怕交往的心理恐惧,产生强迫、焦虑、不安的不良反映。

2.男女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调查研究发现:男女生在SCL一90的因子F2f强迫症状)、F3(人际敏感)、F4(抑郁)、F5(敌意)4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主要原因可能在于人们对男女的社会角色期望不同,传统观念认为男性是家庭的支柱、责任的化身,理应承担更多的义务。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优秀女性跻身职场,激烈的社会竞争使男性承受更大的生存压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在男性大学生内心产生激烈的冲突,而他们较少主动倾诉宣泄和寻求社会支持,因而男生可能会存在更多心理隐患。女生在人际敏感、焦虑因子上高于男生,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女生以自我为中心,固执任性。在家里习惯了他人的照顾,人大学以后,几个人同住一室,难免产生矛盾,认为他人不理解自己、同学关系肤浅、宿舍关系紧张、感到孤独等。处理不好寝室同学之间的关系因而不能很好的调节自己,内心矛盾,心理压抑而导致内心焦虑。

3.不同系别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经事后比较检验发现不同系别在SCL一90个别

因子上存在差异,美术系在强迫因子与其他系存在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美术系专业特点所决定的,美术系的学生更注重完美。在人际敏感因子上中文系得分高于音乐系.这可能是中文系学生喜欢安静。很少与同学交往,沉积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而音乐系同学由于学习音乐,开朗活泼,乐于交往。在焦虑因子上中文和美术要高于体育系。这可能是由于强迫因子和人际交往因子所引起的。在敌意方体育系高于中文系,这可能是由于体育系学生爱运动,善于做挑战,中文和数学系的同学则喜欢安静,喜欢运用大脑。

四、建议

鉴于本次研究的结论,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6

体质是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包括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心理功能水平、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心理发育水平、适应能力等5个范畴。从体质定义来看,心理因素是体质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测量方法的争议、精确性及难心界定等问题,心理健康与体质关系的探讨长期被人忽略。

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头号题一直困扰着社会、学校和家庭。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逐年上升,2002年为27起,19人死亡;2004年为68起,48人死亡;2005年,媒体报道内地大学生自杀事件达到116起;2006年则进人自杀“高发年”,增加到130起之多。因心理方面的问题而导致身心疾病已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仍至产生犯罪或轻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独生子女、贫困大学生日益增多,大学生因学业方面、经济方面、情感方面、人际交往方面及职业选择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重视大学生心理健的维护是一个迫切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本研究旨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和测试大学生体质成绩的基础上,深人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体质状况水平的改变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苏州大学、常州建设高专、江苏工业学院和常州工学院4所高校的07级男女学生各400人的体质测试成绩为初样本,对体质优生(男102人,女92人)和体质差生名(男49人,女68人)进行健康问卷调查,最后将收集到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将体质优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和体质差生组的(男45人,女62人)作为最终样本进行研究。

1.2主要研究方法

1.2.1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量表的选定进行咨询,以确保量表的有效性及可靠性。

1.2.2问卷调查法

心理调查采用教育部统一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4个心理量表和相应软件组成。

在各校辅导员及学生干部的帮助下,笔者亲自将问卷发放到体质优生和体质差生的手中,采取现场发放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用于测量心理困扰症状。为了减少量表名称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故用此名。该量表从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性心理障碍、偏执、强迫、依赖、冲动、精神病倾向等12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心理困扰状况。

(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共分为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5个维度,即从以上5个与大学生最相关的应激源评价大学生的相应应激反应,该量表还可区分正性和负性事件、生活事件和日常生活琐事等。

(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由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7个维度组成,用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

(4)((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从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评价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有助于培养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等良好作风。此外,体育锻炼可以消除、宣泄不良情绪如抑郁、焦虑等症状,调节心态,放松身心。表1表明:男子体质优生组在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体质水平与大学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反,体质状况越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女子体质优生组除依赖这个维度上较体质差生组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参与体育锻炼较少有关,也可能扣女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及自身性格有关。男女体质差生在躯体化这个维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与女生重视自身形态的心理因素有关,使得体质差的女生在躯体化维度较体质差的男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应激是由应激源引起的机体非特异性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应激反应状态是机体适应环境的一种以心理变化为主,同时伴有生理变化的特殊反应。当代应激理论认为,适度的心理应激对于人的身心健康和功能活动具有促进作用,而长期的、超过个体适应和应对能力的应激则是有害的。

表2表明:体质优生组男生在心理应激各维度得分上均低于体质差生组,这说明体质优生组学生在心理应激方面优于体质差生组(得分越低,心理压力越小),且体质优生组男生较体质差生组男生在发展、正性事件和负性事件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因此,我们认为体质与心理应激呈负相关的关系,体质状况越好,心理应激程度越小。这主要是因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展,提供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性,从而增强大脑皮质的分析、综合能力,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提高适应应激的能力。

而女生方面则表现出体质与心理应激关系的不确定性,除正性事件不同体质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维度得分均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女生缺乏体育锻炼有关,也可能与女生方面心理应激与体质状况无相关性有关,尚待进一步深人研究和探讨。

男女生之间,体质差生男子组在发展度上显著优于体质差生女子组(P<0.05),而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体质男女生之间的心理应激水平基本一致,不同性别之间的应激水平与体质状况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

2.3不同体质大学生心理适应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他们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克服困难以及耐心有恒的意志品质,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互相接触、切磋、合作、对抗等,使得人际关系交流更为直接和广泛,从而使参加锻炼的人克服孤独感、逐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提高灵活应变能力。表3表明:体质优秀的男女学生在心理适应和维度得分上均高于体质较差的男女学生,体质优秀男生在择业适应、情绪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3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男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体质优秀女生在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人际关系适应4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女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体质男女心理适应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表明性别对不同体质状况和心理适应的关系无影响。

2.4不同体质大学生人格与体质状况的关系

人格特征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以外,影响智力活动和能力发展以及身心健康的那些具有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人格因素的积极特征对人具有调节、控制、补偿的功能,它是介于心理应激源和情绪困扰之间起重要中介和调节作用的心理因素。表4表明:在人格量表的各维度上,除坚韧维度上,体质优秀组的男女大学生较体质较差学生呈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因为体质锻炼能培养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有关。因此,人格与体质状况的相关性较弱,两者无因果联系。在性别方面,不同体质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虽然人格因素并不直接影响体质,但在体育实践中,发展个性、健全的人格心理品质,对于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3结论

(1)体质优秀组男生在心理健康各维度的得分均高于体质较差组,且在焦虑、自卑、依赖和社交退缩四个维度上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呈正相关;体质优秀组女生只有在依赖这个维度上较体质较差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各维度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状况的关联度不大;男女体质差生在躯体化这个维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7

引言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常常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加上自己的主观意识,从而导致自卑、嫉妒、以及恋爱与性问题。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大学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尤其在大学校园里,外貌出众,身材姣好,学习成绩优异,家庭地位显赫。而有些同学家境一般,成绩一般,相貌平平,这样他们就产生了自卑心理。

(二)嫉妒心理

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具有如下特点: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好多校园惨剧也是有这种嫉妒心理导致的。例如,清华投毒案,复旦投毒案都是由嫉妒心理引起的。所以,具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更应该引起老师和学校的关注,对他们施以正当的教育方法,让他们走出这个心理误区。

(三)恋爱与性问题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事情。有一些学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与异往时总感到要比与同往困难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异往。这些大学生主要因为不能正确区别和处理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部分大学生划不清友情与爱情的界限,从而把友情幻成爱情。大学生的年龄本来就是一个情愫迸发的年龄,对异性的渴望本是正常的事。如果要摆脱异往的困惑,就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建立自然、和谐和纯真的人际关系,其次要讲究分寸,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主要措施

(一)适当的开展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有利于同学之间彼此联系与沟通,扩展交流圈子。现在的大学生的交际圈往往仅限于寝室内部,而和其他寝室同学的联系较少。另外在大学中,人际关系比高中要复杂的多,要求学生学会与各种类型的人交往,逐步走向社会化。但部分学生不能或很难适应,总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人,因而造成人际障碍。人际关系不良会导致沟通缺乏,心理紧张,情绪压抑,产生孤独感,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课程或者咨询教室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发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促进身心发育,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各个高校也应该开设心理咨询教室,每周安排老师值班。

(三)定期开展心理调查

有些大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有心理问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形成了心理问题。定期开展问卷调查有利于随时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三、结语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地方,大学生也是祖国建设的不和或缺的重要力量。而如今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形式不容乐观,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应该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其心理健康发育,引导其走出心理误区,促进身心发展,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21世纪的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8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9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

大学生心理健康例10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4]。另外,美国着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和麦特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有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恰当的估计;生活目标,理想的确定要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度的情绪控制和表达;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的发展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部分国内心理健康教育专家认为心理健康应该包含以下几点:

    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恰当的接纳自我;协调和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正确认识环境,并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2.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与众多因素相关的。如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就大学生而言,其主要诱因有以下几点:

    学习与生活的压力。大部分大学生都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长期处于高度学习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目前,我校在校生中约15%是贫困生,其中4%—6%是特困生。调查表明,45%以上的贫困生认为自己承受着巨大的学习、生活压力,造成较大的心理困扰,而且不懂得如何缓解。

    情感困惑和危机。情感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众多个案表明,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

    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造成的后遗症。独生子女群体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主体,长期以来对他们教育不当是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又一诱因。专家指出,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甚至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该情况频频出现在大一新生中,这种不适应如果得不到及时调整,便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的学生还会因长期不适应而退学。

    交际困难造成心理压力。“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吱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宿舍里面不吭气,互联网上诉衷肠。”这些顺口溜反映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交际现状。现代大学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不会独立生活,不懂如何与人沟通,缺乏交往的技巧。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随波逐流。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比如不当的教育方式、单亲家庭及学校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对贫困生的歧视、学习节奏过于紧张等。

    教育部调查显示,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我校也存在此种情况。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但与大学生自身缺乏心理健康常识有关,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变化、急速转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新生最易受“心理断乳期”困扰。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广州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查测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着重体现在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焦虑、恐惧等症状。研究人员还发现,来自外地的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遍比内地生差。调查报告认为,大学新生离开自己所在地区或学校,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求学,地域文化和生活环境的差异,使他们极易处于心理应急状态,存在的心理适应问题相对较多,反应出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也比较突出。这些心理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3.1自我意识的模糊与困惑。我校在新生心理状况调查中发现,23%的学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有一部分进入大学后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认识自己不足,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我。心理辅导中心的老师指出,在大学阶段,新生的个体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调查还发现45%的新生特别关注周围人给予的评价,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3.2环境改变与心理适应障碍。调查中有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中学教师总是把大学描绘成一个“人间天堂”,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唯一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跨入大学校园后,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一部分学生还发觉身处高手如云的新集体内,昔日那种“鹤立鸡群”的优越感荡然无存,失落感由然而生;另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专业学习的困惑。与中学相比,大学学习更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探索性。有些学生感觉突然从中学的严格管教中“松绑”,但又不知如何安排学习,以致心中忧郁、焦虑;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生活环境的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的小家庭过渡到相对自立的大学集体生活,心理上产生一种孤独、空洞感。

    3.3人际交往困难。调查中35%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压抑和焦虑;有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巧,譬如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害怕与人沟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这些学生经常处于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很容易导致孤独、抑郁或自卑。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上的不合群,在新同学中不被理解而遭排斥,其中一部分人便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就产生一种受冷落或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大学生心理教育对策

    4.1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离不开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和教育。学校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为新生营造一个乐观、积极向上、尊重、友善、宽容、朝气蓬勃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这对于一个新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帮助。新生入学后,可以通过报告、座谈会等活动,向学生讲述大学与中学的不同之处,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提高心理预测力。带领学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组织有意义的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出现波动的同学,对症下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给予集体的温暖。

    4.2开展多种形式的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心理咨询的宣传工作,让广大学生掌握咨询的途径和方式。如果新生了解了心理咨询的作用,他们可以主动去心理咨询,在辅导老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可以较快地缓解心理压力。建立新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并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心理讲座、心理沙龙,出版心理健康读物等。

    4.3拓宽思路、发挥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

    过去的教育渠道主要是由学校到学院再到班级。由于学分制的推广和公寓制的实行以及不及格率的产生,大学生的班集体观念淡化,责任心不强,只关心自己的事情。加强新生的心理,必须拓宽思路,开辟新的渠道,充分发挥中立渠道、平行渠道、科研渠道等横向渠道的育人功能,使新生能够多参与有益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沟通,增进他们之间的友谊。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学习,让新生了解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换,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