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练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1 07:51:51

教练培训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例1

一、中队党支部高度重视及时动员部署

为保证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中队在接到支队文件通知以后,及时动员部署。在动员会上,中队长沈泰霖同志传达了文件有关精神,讨论并研究制定出了具体的方案和措施。官兵们还针对目前中队存在的一些问题各述己见,会议气氛十分活跃。通过动员,官兵们充分认识了此次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

为切实加强对这次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的组织领导,中队成立了以中队长陈杰同志为组长,副中队长为副组长,xx、xx、xxx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突出深化安全教育、抓好驾驶员管理、解决突出问题和健全制度措施四个重点,不断提高中队车辆安全管理水平。并组织全体官兵认真学习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处理工作和活动的关系,充分利用白天和晚上的时间,确保工作、整治两不误,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三、统一官兵思想认真组织学习安全专项活动有关规定

在动员教育阶段。中队为提高官兵对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每一个官兵熟悉安全防事故的有关法规和本职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安全专项教育活动,使安全专项活动意识深入官兵头脑。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第一阶段,中队认真组织全体官兵学习了《安全管理规定》、《事故防范细则》、《执勤战斗条令》、《抢险救援勤务规程》、《作战训练安全要则》、《灭火抢险救援行动安全十要素》等规章制度和安全常识有关内容。中队主官真正做到掌握安全专项活动有关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掌握本单位防安全专项活动的重点、特点,在研究、布置、检查工作时把安全专项活动列入工作内容之一,并定期进行检查分析。中队主官还积极督促战士们熟悉掌握安全安全专项活动中的有关法规、拟订相关制度、本岗位的安全规程以及易发生的事故及防范措施,发现隐患及时进行排查。

四、针对突出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建立和完善中队各项安全规章制度,促进部队规范化管理

在落实措施阶段。中队内部进行了一次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针对查找出来突出的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建立和完善了涉及车辆管理,防训练事故、防作战事故、防食物中毒事故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规章制度,中队在完善各类规章制度的同时,还明确了在安全防事故工作中的奖惩和事故责任追究,严格要求,严肃纪律,增强预防事故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官兵们对开展安全专项教育培训和整治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使每个官兵熟悉掌握训练、执勤方面的安全操作规程,牢固

树立官兵们的安全意识,坚持用中队各项规章制度来规范自己,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进一步促进中队规范化管理。

五、强化培训提高官兵安全施救和应急避险能力

教练培训总结例2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沈阳和大连市13—17岁足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北京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刊、杂志100余篇,对其归纳整理,确定本研究的依据和起点。

1.2.2调查法

1.2.2.1访问法

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走访了体育界专家、学者10余人次;走访了辽宁省体育训练局主管领导、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训练队领导,获取有关青少年足球队训练方面的有关问题。

1.2.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业余足球训练队及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3.8.15—2003.9.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

1.2.4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对沈阳市和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因素,与北京市中国足球学校进行比较,以获得全面分析的依据。

1.2.5数理统计法(平均数、百分数、相关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cel电子表格进行录入,并借助excel软件提供的函数计算功能进行百分数、平均数等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l3~l7岁足球运动员中,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l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说明在实际训练中,能成为真正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少,这种注册人数少的现象会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训练情况分析

2.2.1训练内容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成材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训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专门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城市的训练内容集中在身

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这3项内容在足球队运动训练中基本上超过了60%的比例。传统的训练方法是重视足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没有或很少有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在本次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年龄的跨度,笔者针对训练内容的年龄差异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发现,教练员对年龄小的足球运动员多采用身体素质、足球技术、主观能动性训练,重点培养他们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年龄较大一些的运动员多采用足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足球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一tl,理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关于训练方法,笔者没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而是走访和观察了一些足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情况。两城市整体上训练方法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有时结合启发诱导进行训练。启发诱导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方法。据资料显示,巴西足球教练员在训练孩子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足球技术和比赛中的规律性东西告诉孩子,让他们自我琢磨,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启发孩子们对足球的悟性。由于足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绝对抛弃传统灌输式,也不能完全采用启发式训练。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把握两种模式训练度,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tjli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2.2.3训练时数分析

青少年足球训练是一个连续、深化、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时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主要调查正式足球训练时间(早操时间不在本调查中)。调查中发现,两城市周l~5每天4小时训练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6.92%,训练3小时占61.54%,训练时间2小时11.53%。训练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或放学后。训练4小时的运动队是在下午进行,而训练2~3小时的运动队是在放学后进行。训练时间长的是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运动队,训练时间短的是业余足球训练队。

双休日tjli练情况,两城市约有42.3l%的运动队在双休日训练,有57.69%的运动队双休日不训练。对于这种训练时数安排,目前笔者还无法判断其是否科学,也无法规定什么样的训练时数安排最合理。但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ucf~q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3比赛情况

比赛是训练工作最好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

教练员训练的有力依据。国外足球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球员要经常参加比赛,他们的经验是注重参加比赛的场次,比赛结果次之。

对沈阳市、大连市共52个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进行了调查得到:国际间的比赛仅仅大连市有3场,全国比赛两城市共有20场,省际之间共有40场,校际之间共有107场。从比赛场次分析,各种层次的比赛年平均3.3场,也就是说每4个月才能有一场比赛,可见这种比赛频度太低。如果计算省际间的比赛,年平均0.77场,校际间的比赛年平均2.06场。这与中国足校青少年队的年平均比赛45场相差太多。如果与巴西青少年球员年比赛8o一90场,更是无法比拟。从查阅资料了解到,青少年足球队比赛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年足球队每年参加各种层次比赛不少于20场较为合适。相对比较,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场次和层次要快速提高,有关部门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球员多参加比赛。

2.4教练员情况分析

2.4.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4.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中所示各年龄段教练员的比例,与中国足校教练员

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两城市3o岁以下的教练员比例偏高,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方面可能经验不足,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年轻教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经验。

2.4.1.2学历结构

学历是教练员自身整体训练水平的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总体能力的初始认可程度。表中所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说明足球教练员高学历比例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教练员的学历和中国足校教练员的学历比较,也存在高学历教练员比例低的现象。可见,足球教练员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2.4.1.3执教级别结构

教练员的执教级别是教练员自身专业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足球教练员的执教级别在国外,尤其在德国受到非常重视。它从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教练员个体的认可程度。表中所示这两个城市初级比例较高46.49%,高级相对较少18.42%,还有一些无级别的教练员在执教。从两城市足球教练员配置来看,就已经存在足球教练员配置少的现象,如果教练员的执教级别低和无级别教练员存在,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

2.4.2教练员的配置

从图1中看到,沈阳和大连市专、兼职教练员

的数量和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置情况。这种比例与北京市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配置比例相差很多,说明辽宁省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配置比例偏低。从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方面来说,这种比例需要改变。

2.4.3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足球教练员从事训练、比赛和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调查中,两城市有58.77%的教练员认为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需要学习,有51.75%的教练员认为在足球专项理论方面需要提高,还有50%的教练员认为在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需要提高,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在体育理论、保健学、运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需要提高的教练员人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总体上分析,辽宁省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我们还调查到,两城市有96.49%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教练员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然而,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54%,有30.70%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现象与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需要培训之间的矛盾要尽快解决,多给教练员一些参加培训的机会。

2.4.4工作能力情况分析

工作能力是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教练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调查得到,有57.02%的教练员认为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的工作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其次是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需要提高,足球专项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排在第3位,比赛指挥能力排在第4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5位,社会交往能力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教练员开始注重对足球运动员个性方面的培养,注重身t~,tjl练;也说明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逐渐的被科学的训练方法取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城市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时数不等,训练内容、方法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3.1.2两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均参加各种比赛场次少,级别低,使训练和比赛不能紧密的衔接,因而不能产生互补和互益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和快速成长。

3.1.3两城市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大多来自国家队和省市体校的退役运动员,学历水平低。而且,教练员配置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执教级别低,年轻教练员占多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对自己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工作能力和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方面的培养。

3.2建议

3.2.1要加大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力度,积

教练培训总结例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

沈阳和大连市13—17岁足球运动员。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先后在国家体育总局信息所、北京图书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等收集、查阅国内外有关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报刊、杂志100余篇,对其归纳整理,确定本研究的依据和起点。

1.2.2调查法

1.2.2.1访问法

关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走访了体育界专家、学者10余人次;走访了辽宁省体育训练局主管领导、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业余足球训练队领导,获取有关青少年足球队训练方面的有关问题。

1.2.2.2问卷调查法

对沈阳和大连市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业余足球训练队及教练员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03.8.15—2003.9.1,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见表1。

1.2.3逻辑分析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归纳、综合等逻辑学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探讨。

1.2.4比较分析法

本研究主要对沈阳市和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中的一些因素,与北京市中国足球学校进行比较,以获得全面分析的依据。

1.2.5数理统计法(平均数、百分数、相关分析)

本调查问卷的所有原始数据在计算机上采用Ecel电子表格进行录入,并借助Excel软件提供的函数计算功能进行百分数、平均数等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l3~l7岁足球运动员中,沈阳市共有4888人,注册1663人;大连市6335人,注册177人。这两个城市拥有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总数是辽宁省其余l2个城市的9.35倍。从注册运动员的比例来看,沈阳市34.02%,大连市28.04%,两个城市运动员注册总比例30.64%,注册人数比例偏低。说明在实际训练中,能成为真正足球运动员的人数少,这种注册人数少的现象会影响我国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在这些运动员中,女子足球运动员总数仅仅占运动员总数的15.59%,注册女子运动员仅仅占1.68%。以上调查数据说明,辽宁省在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2.2训练情况分析

2.2.1训练内容分析

青少年时期是足球运动员成材过程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也是他们学习足球运动技术、技能的黄金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训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本课题主要针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过程中,训练内容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专门调查。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两城市的训练内容集中在身

体素质、技战术以及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这3项内容在足球队运动训练中基本上超过了60%的比例。传统的训练方法是重视足球技战术训练、身体素质训练,没有或很少有心理素质、培养个性发展和主观能动性方面的训练。在本次调查中,由于调查对象存在年龄的跨度,笔者针对训练内容的年龄差异进行了专访,在访问中发现,教练员对年龄小的足球运动员多采用身体素质、足球技术、主观能动性训练,重点培养他们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提高整体身体素质和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对年龄较大一些的运动员多采用足球战术、专项身体素质、心理和主观能动训练,重点培养他们足球战术运用能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一tL,理素质水平。以上数据表明,对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内容已经完全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关于训练方法,笔者没有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而是走访和观察了一些足校、足球俱乐部和业余足球训练队的训练情况。两城市整体上训练方法以传统灌输式为主,有时结合启发诱导进行训练。启发诱导式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要方法。据资料显示,巴西足球教练员在训练孩子时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把足球技术和比赛中的规律性东西告诉孩子,让他们自我琢磨,自我发挥、自我创造,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启发孩子们对足球的悟性。由于足球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方法上不能绝对抛弃传统灌输式,也不能完全采用启发式训练。因此,要求教练员要把握两种模式训练度,同时结合青少年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安~~tJlI练内容和训练方法。

2.2.3训练时数分析

青少年足球训练是一个连续、深化、渐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训练时数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训练包括很多方面,我们主要调查正式足球训练时间(早操时间不在本调查中)。调查中发现,两城市周l~5每天4小时训练时间占调查总数的26.92%,训练3小时占61.54%,训练时间2小时11.53%。训练时间段集中在下午或放学后。训练4小时的运动队是在下午进行,而训练2~3小时的运动队是在放学后进行。训练时间长的是足球学校和足球俱乐部的运动队,训练时间短的是业余足球训练队。

双休日tJlI练情况,两城市约有42.3l%的运动队在双休日训练,有57.69%的运动队双休日不训练。对于这种训练时数安排,目前笔者还无法判断其是否科学,也无法规定什么样的训练时数安排最合理。但是,我们的训练对象是青少年,在训练时间安排方面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成长的特殊时期,要给他们留有一定的uCf~q进行文化课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和成长。

2.3比赛情况

比赛是训练工作最好的检验方式,同时也是指导

教练员训练的有力依据。国外足球强国的实践经验表明,青少年球员要经常参加比赛,他们的经验是注重参加比赛的场次,比赛结果次之。

对沈阳市、大连市共52个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构

进行了调查得到:国际间的比赛仅仅大连市有3场,全国比赛两城市共有20场,省际之间共有40场,校际之间共有107场。从比赛场次分析,各种层次的比赛年平均3.3场,也就是说每4个月才能有一场比赛,可见这种比赛频度太低。如果计算省际间的比赛,年平均0.77场,校际间的比赛年平均2.06场。这与中国足校青少年队的年平均比赛45场相差太多。如果与巴西青少年球员年比赛8O一90场,更是无法比拟。从查阅资料了解到,青少年足球队比赛少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专家指出,青少年足球队每年参加各种层次比赛不少于20场较为合适。相对比较,辽宁省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比赛场次和层次要快速提高,有关部门要创造机会让青少年球员多参加比赛。

2.4教练员情况分析

2.4.1教练员的基本情况

2.4.1.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段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中所示各年龄段教练员的比例,与中国足校教练员

年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这两城市3O岁以下的教练员比例偏高,这些教练员在训练方面可能经验不足,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高年轻教练的训练水平和训练经验。

2.4.1.2学历结构

学历是教练员自身整体训练水平的直观反映,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他们总体能力的初始认可程度。表中所示教练员的学历结构情况,说明足球教练员高学历比例低。与北京市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学校教练员的学历和中国足校教练员的学历比较,也存在高学历教练员比例低的现象。可见,足球教练员学历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需要有关管理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2.4.1.3执教级别结构

教练员的执教级别是教练员自身专业训练水平和训练能力最直观的反映。足球教练员的执教级别在国外,尤其在德国受到非常重视。它从主观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教练员个体的认可程度。表中所示这两个城市初级比例较高46.49%,高级相对较少18.42%,还有一些无级别的教练员在执教。从两城市足球教练员配置来看,就已经存在足球教练员配置少的现象,如果教练员的执教级别低和无级别教练员存在,会严重影响青少年足球训练质量。

2.4.2教练员的配置

从图1中看到,沈阳和大连市专、兼职教练员

的数量和教练员与运动员的配置情况。这种比例与北京市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配置比例相差很多,说明辽宁省青少年足球队的教练配置比例偏低。从提高青少年足球训练水平方面来说,这种比例需要改变。

2.4.3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是足球教练员从事训练、比赛和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在调查中,两城市有58.77%的教练员认为在心理学、教育学方面需要学习,有51.75%的教练员认为在足球专项理论方面需要提高,还有50%的教练员认为在管理学、体育社会学方面需要提高,说明他们在这些方面的严重不足。在体育理论、保健学、运动医学和生理学方面需要提高的教练员人数没有达到半数以上。总体上分析,辽宁省足球教练员知识结构是不完善的。我们还调查到,两城市有96.49%的教练员认为参加教练员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说明教练员也认识到了需要通过培训来提高自己。然而,有机会参加培训的教练员只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7.54%,有30.70%的教练员没有机会参加培训。这种现象与教练员知识结构不完善需要培训之间的矛盾要尽快解决,多给教练员一些参加培训的机会。

2.4.4工作能力情况分析

工作能力是教练员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综合素质的外在行为表现,是教练员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备的职业素质。调查得到,有57.02%的教练员认为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的工作能力方面需要提高,其次是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需要提高,足球专项训练实践能力的提高排在第3位,比赛指挥能力排在第4位,组织管理能力排在第5位,社会交往能力排在最后一位。说明教练员开始注重对足球运动员个性方面的培养,注重身t~,tJl练;也说明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逐渐的被科学的训练方法取代。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两城市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训练时数不等,训练内容、方法已经抛弃了传统的训练模式,正在向先进、科学的训练体系靠近和发展。

3.1.2两城市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年均参加各种比赛场次少,级别低,使训练和比赛不能紧密的衔接,因而不能产生互补和互益的效果,不利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发展和快速成长。

3.1.3两城市青少年足球教练员大多来自国家队和省市体校的退役运动员,学历水平低。而且,教练员配置不足,年龄结构不尽合理,执教级别低,年轻教练员占多数。但是,他们已经开始注重对自己在培养足球运动员个性工作能力和制定科学训练计划能力方面的培养。

3.2建议

3.2.1要加大培养女子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力度,积

教练培训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士官队伍作为军队人才战略工程人才建设“五支队伍”之一,在武器装备保障、试验任务和部队培训、管理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部队战斗力生成、巩固和提高的重要基础。随着士官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成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围绕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根据总装部队建设需要和士官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梳理了当前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研究探索了适应总装部队建设需求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路子,旨在提高总装部队士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为加强部队建设和提高战斗力,培养一大批满足岗位任职要求的新型士官人才。

一、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种岗位任职训练,具有继续教育的功能和属性,是在按纲施训的基础上,根据士官衔级、职务和培训基础,逐步提高培训标准,提升士官等级的一种分层分级递进式训练活动。包括两方面含义:从某一职务开始,按照培养目标,进行逐级提升培训;在培训课目上,按先基础后应用,先简单后复杂,先低级后高级的程序实施。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标准性。升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士官任职能力,前提是科学区分培养目标和标准。根据士官编成等级,结合各类专业岗位,区分不同级别士官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对能力素质的要求逐级升高,且需要相关业务部门和部队各级量化确定。二是规范性。晋级必训,将升级训练纳入总装部队士官训练总体规划,未经升级培训的不得晋升高一级士官;承训资质,初级晋升中级的士官由军以下训练(教导)机构承训,中级晋升高级的士官由军队院校和大单位训练机构承训;结果认定,对经过升级训练考核合格的士官颁发统一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结业证书。三是灵活性。落实中需要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充分利用晋升高一级前的服役空间,结合部队遂行各种任务的最佳时机,统筹安排、分批选培不少于年训数量的骨干苗子达到晋升高一级士官的标准。积极推开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贯彻军委总部深化士官制度改革,加强士官人才队伍建设要求的一项具体举措,是以培训方式变革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健全完善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机制的创新实践,是提升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训练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士官训练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探索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和总装部队建设需求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问题,是当前军事训练领域急需解决的新课题。

二、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

面对未来武器装备发展和技术含量增多的新需求,建立一支高素质、技术精的士官队伍势在必行。当前,总装部队士官人才队伍“级升技不长”的问题日显突出,士官岗位升级训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了部队战斗力水平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一是升级训练目标不明确。不同层级士官的训练目标定位比较笼统,没有具体区分,致使士官训练着眼岗位急需急用多,立足递进培养、长远发展少,士官训练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二是升级训练内容缺乏规范。现行训练与考核大纲中明确的训练内容和标准对不同层级的士官没有区分,初、中、高级士官培训同内容同标准,同训同考,各级培训内容衔接不紧,交叉重复培训、漏训、偏训等现象较为突出。三是升级训练机制不够完善。先培训再晋升的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各承训机构职责任务区分不够明晰规范,没有形成统一的计划、协调、管理和保障机制,士官分层训练难以有效衔接,院校与部队合力育人机制有待完善。四是管理使用不够规范。遴选制度不落实,部分单位重使用轻培养,送训热情不高;送训时机不合理,缺乏岗位基础,存在训用脱节。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大打折扣,不仅难以形成健康高效的士官训练机制,而且无法构成连续稳定的士官人才链。因此,必须把士官岗位升级训练作为事关总装部队长远建设的战略性工程来抓,纳入规划、形成制度,不断提高士官训练的层次和水平。

三、总装部队开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措施和对策

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组织士官岗位分类分级训练,其本质是“因材施教”,关键在于对不同层次对象的训练内容、标准进行科学区分,研究可操作、可考评、可调控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断打牢士官训练基础,提高训练质量和层次。

(一)着眼岗位任职需求,科学定位升级训练目标

各级士官的服役时间不同,人员数量和职能任务各异,对其能力素质结构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因此,应针对总装部队各专业实际,结合训练大纲对士官的专业技能要求和士官群体递进式升级的特点,可以3年为一个升级周期,细化量化不同级别、不同年度、不同专业士官的具体训练标准,逐年拓展训练内容、提高训练标准,使升级训练做到“有的放矢、按需培训”,防止“升级不长技”。根据总装士官编成等级,宏观上可区分为初、中、高三个级别的培养目标和标准,对士官能力素质的要求逐级升高,即初级士官以“技术过硬”为标准,按照专业熟练、胜任本职的目标,着眼所属专业和岗位的需求,重点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且训练标准逐年提高;中级士官以“一专多能”为标准,在初级的基础上按照善组训、会管理、能指挥的目标,重点强化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士兵的骨干、军官的助手;高级士官以“专业精通”为标准,按照技术士官用修双能、指挥士官一专多能的目标,重点强化知识结构的改善和多种技能的储备,使其成为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中坚力量。

(二)着眼部队客观实际,优化完善升级训练内容

从近年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情况来看,内容设置还存在起点不高、低水平重复,层次不清、重点不突出,内容不精、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影响了士官升级训练的质量。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对现有训练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构建与训练目标相适应的内容体系。要按照训练内容难度系数与士官衔级相对应的原则,初级士官主要应对技术含量较一般、操作技能要求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基础应用课目和装备故障排除为主,理论学习以政治文化理论和专业基础理论为主;中级士官主要应对科技含量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各类重点难点课目和实装训练为主,理论学习应以专业应用理论、管理教育理论和组训为主;高级士官在完成中士训练内容的基础上,主要应对部队科技练兵和新装备生成战斗力所急需的、高新技术含量高的培训,专业训练应以突出装备故障检修、重点难点课目和专业型技能的教学和训练为主,理论学习应以新知识、新技能、新装备训练为主。指挥士官升级训练的侧重点应放在组训任教能力、专业技术素养和管理教育能力等方面,专业技术士官升级训练的侧重点应放在装备操作技能、武器维护保养、组织指挥能力和管理教育能力等方面,形成具有总装部队特色的初、中、高级士官配套的培训标准体系。

(三)着眼训练质量效益,改革创新升级训练方法

总装部队士官队伍专业多样、岗位分散、军衔不一,专业性强,组织升级培训难度大。科学地选择和运用训练方法,对优化训练过程、盘活训练资源、确保训练质量、提高训练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一是确定分级模式。按照“免训不免考、先考后训、过关升级”的方法,在入伍训练结束后,组织专业等级考评,区分训练对象层次,制订针对性训练指标;以专业综合考评成绩为依据,将各专业士官分配至相应承训单位,区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训练编组,依照连队式管理方式,分别赋予相应训练管理职能、能力指标要求;结合实际梳理不同训练等级的具体内容,针对初级士官的偏训、漏训、弱训等问题进行补训,针对中级士官的重点难点课目进行强化训练,针对高级士官进行交叉和扩容训练,实现“等级晋升、梯次衔接”。二是活用升级训练方法。岗前集中强化训。训练预备期,依托教导机构组织各级新选(晋)士官封闭集训,依据士官的技术等级进行编组,重点强化政治理论、军事理论、军事法规、专业教学法、武器装备试验以及岗前任职等训练,为士官的升级训练打好基础。区分专业分级训。入伍训练阶段依据不同专业士官岗位的编配情况,采取大专业小集中、小专业大集中的方法,针对士官专业和技术等级,区分专业和级别编组,由总装部队司令部统一制订训练计划,统筹安排教练员和训练场地器材。定期换岗交叉训。结合专业训练计划安排和组织士官之间互换岗位、交叉训练,分级分年确定其专业的训练内容和标准,优化知识结构,丰富技能储备,使士官成为多技在身的“多面手”。选送院校专项训。可针对新型装备器材对操作人员的技能要求,抽调综合素质好、有发展潜力的士官,选送相关院校、培训机构和装备生产厂家进行专项培训,培养一支技能过硬的尖子队伍,带动和促进士官训练整体水平的提升。三是升级训练手段。抓好共同课目培训基地和各专业培训基地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训无场所”的问题;对现有模拟训练场所进行扩容改造,将各类制式与非制式器材整合利用,以解决“训无器材”的问题;对现有信息网络资源进行探索性整合,加快专业系统集成升级和士官训练管理数据库开发,以解决“训无平台”的问题。四是把握升级时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式,结合训练阶段转换或半年基础课目考核时机定期评定;根据各个受训者训练实际情况,采取个人申请、营连主考、机关督察的方法,按申报等级不定期评定。

(四)着眼长远建设发展,建立健全升级训练机制

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是实现士官岗位升级训练制度化运转、精细化管理、常态化落实的保证。一是完善等级晋升机制。重点是规范院校、训练(教导)机构和部队在士官培训中的职能作用,完善院校与部队“联教联训”合力育人机制,充分发挥部队装备资源、任务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在士官培训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士官资格培训、升级培训和岗位分级训练有机协调的机制。二是完善升级培训机制。按照总装部队士官专业技术等级标准和能力结构特点,依据现行编制、装备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针对士官队伍基础现状,按系统、分专业制订士官升级训练规划,明确各级抓士官训练的职责,规范不同服役期限、不同专业岗位士官升级训练的内容、方法、时间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使士官升级训有方案、练有依据,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健全升级考核制度。士官的升级,必须经相应的院校或训练(教导)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升级,并且每升一级均要组织一次培训和考核,增强士官岗位升级考评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实效性。要把升级训练考核成绩作为晋升士官等级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对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晋升上一等级。考核要充分发挥“训考分离”新机制的积极作用,建立制度健全、结构合理、任务明晰、职责分明、符合实际的考核组织,确保考核机制的正规运转。四是建立训练奖惩机制。细化奖惩内容,把训练成绩、过关升级情况与个人的切身利益挂钩,实现奖惩措施制度化、规范化,真正把等级晋升和资格认证考核的成绩作为树立训练标兵、士官转改、评功评奖的主要依据和硬性指标,切实发挥岗位升级的导向作用,确实达到以考促训、以考定用的目的,激发士官训练成才的紧迫感和自觉性,实现士官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

四、结论

积极推开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提升总装部队士官队伍整体素质,健全完善士官教育训练模式、机制,增强训练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士官训练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分析总装部队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基本内涵及意义、矛盾与问题的基础上,从科学定位升级训练目标、优化完善升级训练内容、改革创新升级训练方法、建立健全升级训练机制四个方面对总装部队如何开展士官岗位升级训练进行了探讨。士官岗位升级训练是一项长期性、动态性的工作,任重道远,今后还要继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补充、完善士官岗位升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寻找出更加有效的提高士官能力素质的方法,为加速总装部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进程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级指挥院校建设[J].指挥学报,2006,(8).

教练培训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D523.34

目前,国防生已经成为部队干部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总装为加强和规范总装签约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组织专家进行了研究论证,针对国防生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科学合理、系统规范、体现总装特色的《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该方案既区别于地方大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军事课教学大纲,又区别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培养方案,着重突出了军队及总装的特色,作为总装签约高校国防生军政训练教学指导性文件使用。下面谈一下我们研究该方案的工作思路和体会,供各个国防生培养院校的同行们参考。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指对国防生实施的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国防教育、军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训练活动,包括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和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国防生军政训练应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着眼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总装部队对人才的要求,在不影响国防生完成正常学业的前提下,坚持学历教育与军政基础训练相结合、集中训练与日常养成相结合、统一标准与灵活施训相结合,突出重点,科学施训,严格管理,努力实现军政理论教育院校化、军事训练基地化、训练教材规范化、训练保障制度化[1]。

国防生军政训练是国防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防生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的重要手段,是保证国防生毕业后尽快适应、胜任部队工作的基础性工作。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情况

一是摸清当前入学国防生的政治素质基础,在高中和大学阶段地方组织的军训基本情况,以此为起点,决定军政培训方案的起点。

二是了解在校国防生的学习管理模式和特点,以此为依据来设计军政培训的内容和结构。

三是明确毕业后用人单位对军政训练的需求,结合毕业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军政训练的情况,规划军政训练的目标和方向。

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以充分调研在校国防生军政基础为工作起点,以方便签约院校实施教学、方便集训单位的暑期集中军训为工作思路,以达到军人所具备的基本军政素质为培养目标。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实施方案的设置思路

(一)、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目标是使国防生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官素养,为其毕业后尽快适应任职岗位需要奠定基础。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国防生,通过实施军事、政治的基础训练,应具备基本的军人素质和军队干部素养,从而为培养合格军队干部奠定基础[2]。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政治素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熟悉人民军队性质、宗旨及职能使命、光荣传统,树立献身国防和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信念,具备良好的军人思想品德修养和较强的法纪观念。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军事素质:打好军事共同基础,初步掌握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和一定的军事理论基础知识、技能,具备一定的军人气质和作风;了解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了解总装部队各主干专业的总体知识及基本特点;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在校的国防生应具备的身心素质:身体强健,精力充沛,达到规定的体能标准;心理健康,冷静理智,乐观自信,不怕艰难困苦,能够经受紧张、艰苦军事工作的考验,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内容。军政训练纳入各签约高校教学内容,作为国防生必修课或必选课计算学分。国防生军政训练成绩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毕业时应达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在校日常军政训练主要进行军政理论课程教学和体能训练。军政理论课程包括人民军队导论、革命军人思想品德与心理品质修养、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总装部队光荣传统、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等。

暑期集中军政训练重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条令学习训练、军事技能训练、部队概况、科研试验技术讲座、基层连队认识实习、参观见学等内容。

军政训练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人们军队光荣传统教育、使命任务等特色内容有机融入国防生军政训练中,增强针对性,提高国防生投身武器装备建设事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在校日常军政训练应当贯穿于国防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军政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座和自学的形式开展,军事训练中《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由各签约高校组织实施,体能训练结合体育课、晨练或体育活动进行,军事高科技专题讲座主要由部队协调安排。暑期集中军政训练安排在国防生的第二个暑假,为期三周。

组织国防生军政训练应当因人施教、循序渐进、科学施训、形式灵活,确保训练人员、内容、时间、质量落实。

要坚持对国防生军政训练进行考评,以考促训,以考促管。考评未通过者,应随下一年级国防生进行重修,重修仍未通过的,按有关规定处理。注重探索、创新考评模式,提高考评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三、国防生军政训练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地方签约院校教学计划与军政训练计划的关系;要考虑签约院校的实际情况;与学校的教学计划相结合。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是与其他学生统一管理的,人员分散在各个专业之中,并没有单独的教学培养计划。如果这个关系处理不好,签约高校就很难实施军政训练计划。这个关系处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国防生军政训练的实施效果。因此,这是国防生军政训练工作的核心问题。

二是处理好日常军政训练与集中军政训练的关系;要体现部队的特色;讲座与讲授相结合。军事技能训练、集中军政训练为主,签约高校的国防生日常训练为辅,利用集中军政训练的时间,使国防生了解、体验部队的一日生活制度。并利用这段时间走进、了解部队,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做好扎根部队,奉献国防的心里准备。同时,把不便于在签约高校内学习的内容在集中军政训练时间内完成。

三是处理好国防生军政训练与入伍后生长干部任职培训的关系;要区分层次,不重复设课,考虑国防生是后备的军队干部,还不是军人等问题。因此在军政训练的内容安排上要考虑按后备军队干部的要求进行体系设置。

总装的三所国防生签约高校按照方案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安排在校国防生的日常军政课程教学。从各个高校选培办掌握的情况来看,军政训练趋于规范,解决了各个高校在军政训练课程设置上不统一、总装特色不突出的问题,有效提高了国防生的思想政治基础。

教练培训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1―0009―07

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竞技篮球全面发展和快速提高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是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发展过程中最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文献研究,前贤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提出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发展策略。但是,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缺乏专门的探索,而剖析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却是解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系统工程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围绕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等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探究,以期为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竞技篮球一二三线教练员为研究对象,选择管培矛盾、学训矛盾、培养理念、培养路径、培养效果为内容,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矛盾根源与基本问题进行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矛盾根源分析

2.1.1管培矛盾 管培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责――权――利之间所存在的冲突关系。管培矛盾的本质反映的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探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管培矛盾的历史性根源,离不开对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背景的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现行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可以分为两大体系,即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机构。“政府主导”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模式,1998年国家政府机构改革和调整之后,在原有自上而下设立的体委系统基础上,经过调整成立国家体育总局一省(直辖市)体育局一地方体育局三级政府管理机构。目前,我国的社会组织机构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全国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等。第二种是社会群团组织,如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等部门中设置的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这类组织的管理权限也仅限于本系统内部。第三种是民间体育组织,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职业俱乐部。项目管理中心是我国竞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过渡性质的特殊组织机构。项目管理中心既是国家体育总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同时又是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具有双重性。显然,通过上述我国竞技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基本反映出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在“管――办”过程中的性质,这只是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初衷。

竞技篮球运动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体改革方向与大环境保持一致。事实上,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管理主要由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共同管理。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作为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的管理机构,在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执行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义务。从某种程度上讲,关于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竞技体育发展后备力量培养的重大性战略问题,这样的战略性任务应该由国家的政府组织机构承担。作为民间组织的篮球运动协会只能负责本组织内工作事务。然而,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赋予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既具有政府事业单位的属性,同时也具有民间组织的特点,集“官――民”于一身的双重属性。篮球运动管理中心本质上仍然是一个“国有企业”,行政力量是其运转的主要动力。篮球运动协会成为了体育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与篮球运动管理中心的关系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职责不清,官民一身”的背景下,面对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当遇到利益冲突的时候就会出现“大家都有责任,大家都不负责任”的现象。

同时,由于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内一二三线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极为复杂(如图1所示)。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政府系统(各体育局),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社会群团组织(部队体工大队),还有一部分教练员的人事产权在民间体育组织(各职业俱乐部)。但是,教练员人才的使用权并非这样简单,关系错综复杂,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有的人事权在部队,使用权在体育局;有的人事权在体育局,使用权在俱乐部。教练员人才的人事产权一人事使用权的复杂性,无疑增加了在教练员人才管理和培养过程中由“谁负责”的难度。

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管培矛盾的根源在于:两种管理机构的性质不同,权利和责任也不一样,利益诉求也存在差异;同时教练员人才本身人事产权的不明晰,增加了两个机构的管理难度,导致在利益冲突情况下,相互推诿。这种矛盾突出表现就是一方面提倡“政事分开”的领导原则,一方面却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保留行政权力。在责一权一利矛盾关系冲突下,面对人才培养这样一个浩大、繁杂的系统工程,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篮球运动协会都要负责任,但是两者都没有尽到责任,最终受伤害的是教练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问题至今仍然成为制约我国篮球运动水平提高的“瓶颈”问题。

2.1.2学训矛盾 学训矛盾是指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青少年运动员成长时期所发生的文化教育和运动专项训练之间的矛盾冲突关系。学训矛盾的根源在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竞技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关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是由优秀运动员退役之后转型而来。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运动经历,同时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即所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学训矛盾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影响非常深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来源于三个方面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如图2所示)。学校教育在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核心的作用。

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的成长时期,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基本上都要经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培养历程(如图3所示)。从理论上讲,如果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运动员成长时期都能和其它的学生一样接受正常的文化教育,那么教练员们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应该处在一个正常的水平。事实上,由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接受文化教育培养时期基本上都是在少儿体校――青年体校――国家队接受运动专项训练。并且,最佳专项训练年龄和接受文化教育培养的年龄存在冲突,例如篮球运动项目青少年进入专项学习的最佳年龄为12岁左右,而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也正是进入初中学习的主力军。学习和训练成为他们人生抉择中最大的矛盾。

根据我国有关学者的研究显示绝大部分教学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都开设语文、数学、英语、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但课时的权重和普教不一样,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特别是进入初中或中专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运动水平的提高,经常需要集训和参加比赛,上课出勤率更低,且不进行补课。调查报告进一步显示,优秀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相当长,而文化课学习的时间却要少得多。整体来看,优秀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呈现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到了大学阶段,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出勤率更低,由于训练和比赛的任务繁重,身心疲劳导致学习效果很差。

现代教育规律以及竞技体育训练规律同时表明,要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水平,需要时间保证;同样,要使运动成绩到达高水平,更需要有足够的时间。然而,从“人”的角度出发,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对于绝大部分优秀运动员来说“鱼翅和熊掌不可兼得”,既要文化学习好又要专项训练水平高,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我国竞技体育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为了“为国争光”和“奥运争光”,优秀运动员们必须舍弃文化课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到专项运动训练中去。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优秀运动员成长时期同样也逃不脱文化课学习与专项运动训练冲突的矛盾。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都具有较高的专项运动水平和丰富的运动经历。但是,从受教育(仅指全日制)的经历来讲,他们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严重缺失。

文化素质教育不系统,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缺失的这种现状给后期转型为教练员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致命的障碍。从竞技运动的发展规律来看,教练员的执教理念深刻地影响本项目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指出现代篮球竞赛不仅是运动员的体能、技术、战术、智慧、心理、经验和意识等诸多因素的综合较量,更是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之间的竞争,从各种级别的比赛中反映出国内教练员的篮球理念与篮球强国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是什么因素制约了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理念的发展,从而影响执教能力的提高?追根溯源,教练员有什么样的训练理念并不完全取决于具体的训练行为,而主要在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对运动训练的感悟水平以及是否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众所都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在篮球专项运动训练过程中不缺乏对运动训练的感悟和执着的敬业精神,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问题的关键恰恰就是受学训矛盾的影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掌握的文化知识数量和质量不高,文化素质和人文教育存在缺失。然而,文化知识却是理念形成的基础,对于竞技篮球教练员来说,文化知识不仅是训练理念的组成部分,更是促进训练理念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动力源,文化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训练理念的是否正确和先进的重要因素。如果教练员缺乏文化理论知识的支持,不仅很难形成正确的训练理念,而且还会缺乏对本专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现代运动竞赛中占据主动权。

2.2基本问题分析

2.2.1培养理念 理念是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基础上所表现出的一种理性观念。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理念就是对我国应该培养什么样类型教练员人才的基本认识。岗位培训是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为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我国体育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国家体育总局从1989年起正式施行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并提出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正是基于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评估之后总结出的深刻认识。

事实上,“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需要建立在一个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群体之上。但是,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运动管理层的相关领导进行访谈,了解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群体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就是“素质”较低,特别是“文化素质”低。因此,要真正实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要解决“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在我国,竞技体育就是看成绩,为国争光就是看金牌,看第一。竞技篮球教练员的“素质”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一个综合体,素质是基础,能力是表现。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能否进行“素质教育”的尝试。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整体上提高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更多的是接受“专才式的教育”,比如岗位培训、专题学习等。“专才教育”的特点就是过于强调“学以致用”,这在教练员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尤其突出。它的缺陷表现在基础理论知识面不宽,文化素质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很显然,“通才教育”的特点正好是通过“百科全书式”的教育来培养个体各方面的能力,但是知识总量的增加与教练员学习时间较少形成尖锐的矛盾冲突,很显然“通才教育”是很好的方式,但不是很好的选择。这就是为什么提出“素质教育”理念的原因。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培养坚持素质、知识、能力并重的价值取向。增加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体教结合”文武并重,全面发展;“通专结合”扬长避短,突出能力,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素质”低下的局面。

由此可见,中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以“能力为本位”,就必须给教练员打下厚实的基础,丰富他们的知识,才有可能实现能力提高的目标。忽视教练员人才的素质教育,知识学习,一味追求“能力”提升,将会陷入“欲速则不达”的困境。

2.2.2培养路径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主要包括两条路径(如图4所示):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进入教练员学院学习。

1987年中国开始实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迄今为止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体育教练员培养上已经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但就集体项目来说,我国竞技篮球运动项目教练员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中国篮球运动协会组织教练员岗位培训这条培养路径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管理体制。篮球运动协会是一种社会民间组织,代表民间组织的权益。在国家行政权力和民间组织利益产生矛盾冲突,又缺乏完善制度机制的情况下,容易造成管理失效,培养路径不畅的困境。其次,培训主体。主要指每期接受岗位培训的教练员。部分教练员岗培意识淡薄,把岗培当走过程。由于职前、在职缺少系统学习,教练员本身事务繁杂,在短暂的岗培时间里,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再次,培训客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长期以来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云集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教练员进行授课。但培训师资没有固定的人事编制,没有形成有效的师资梯队,师资人员不固定,整个师资属于“临时组合”,阵容豪华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最后,培训载体。主要指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课程、大纲、教材、内容等。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载体存在的问题表现在课程设置目标不明确,教学大纲不具体,课程内容不科学,教材陈旧。

我国第一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6月16日在山东济南正式挂牌成立。为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教练员学院挂靠山东体育学院,为其二级学院,位于山东省体育训练中心内。教练员学院直属山东省体育局,山东体育学院承担主要教学任务。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拟定并实施山东省体育教练员培训教学计划;组织省体育系统教练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负责省退役运动员转任教练员岗位培训及其他职业培训;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和山东省体育系统其他人员的培训任务。同时也负责对基层教练员的培训,每期学员培训时间为半年。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学院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揭牌成立。国家教练员学院挂靠北京体育大学,为国家教练员学院提供人才支持和人力保障。教练员学院是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家队教练员的知识更新、素质提高和部级教练员的岗位培训的专门机构。教练员学院在国家体育总局教练员培训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启动学院建设,完善学院功能,周密设计国家队教练员的培训计划,加快培训课程建设和专家团队建设,注重培训质量,为各省、市教练员培训提供支持和帮助。教练员学院要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培训视野,引进先进理念和人才资源,注重培训成果的总结、提炼、转化和推广,提高培训效益。各省市体育局和各项目中心、国家队要高度重视教练员培训工作,通过提高教练员素质来促进训练质量的提高。全国各高等体育院校要积极参与教练员培训工作,为教练员培训工作贡献力量。国家教练员学院的主要任务是:主要负责承办部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组织开展教练员教育培训体系和科学管理研究等。

通过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进行分析,发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面对竞技篮球教练员培训工作不完善,教练员整体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培训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个性化水平不高的现状。教练员学院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可以说,教练员学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教练员在职培训工作迈入正规化、系统化和制度化的轨道。但是,通过“国家”和“地方”教练员学院两个案例不难看出,我国成立教练员学院进行教练员人才培养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需要完善的地方;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管理体制,培训对象的层次有所不同,但总体目标基本相近。同时,本研究认为作为两种培训机构,教练员学院和教练员岗位培训班两者之间的关系,体育相关管理部门没有明确的界定,而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

2.2.3培养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是指培养过程及结果对培养对象和周围环境发生影响的总和。简单的说,就是指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以及培训结束后所产生的社会效果。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过程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对待岗位培训的认知和态度以及岗位培训机构对教练员培训完毕后的考核评价两个方面。笔者通过教练员岗位培训和跟队期间对不同层次的教练员进行访谈。其中,绝大部分篮球教练员非常希望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弥补在执教和训练方面的不足。同时,有2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参加岗位培训所得到的与自己期望的不一致。另外,有15%左右的教练员认为岗位培训所讲的内容理论性太强,理论与实践有点脱节。甚至,有5%左右的教练员对岗位培训所传授的训练理念有抵触,坚持自己的训练理念。通过对篮管中心、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受聘于教练员岗位培训讲师团队的专家和教授进行访谈。专家、教授们认为在岗位培训期间,绝对大部分篮球教练员认真严肃对待岗位培训工作。在培训期间,能够及时的完成布置的作业;积极参与相关讨论的话题,并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专家、教授们同时也反映有些教练员在培训期间不遵守纪律,晚上出去应酬,影响培训学习效果。从整体上讲,我国不同层次和级别的竞技篮球教练员希望通过岗位培训来提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态度表现积极认真。从这一点是来看,反映出的培养效果较好。笔者通过岗位培训团队的专家教授了解到,当前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岗位培训,一般都是通过交作业的形式来结束本次培训学习。教练员岗位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通过培训结业典礼直接发放岗位培训结业证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教练员凭一份作业结束一期岗位培训,是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出他们培训效果的,这种考核评价方式不够科学,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据一位资深的培训专家讲,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团曾经尝试过采用考试的手段来检测学员们在培训期间的学习情况,结果很多学员都不能达到所设置的考核标准,同时学员产生考试惧怕心理,影响下期教练员岗位培训正常开班。从竞技篮球教练员培养考核评价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应该不是很理想,考核手段不科学,不能充分反映教练员在培期间掌握知识能力的实际情况。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的社会效果主要表现为教练员人才在实践带队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社会业内外的“口碑”两个方面。从我国竞技篮球运动发展的现状来看,我国青少年篮球在国内和国际上取得的成绩还不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在这一个层次上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另外,我国有很多具有篮球天赋的运动员都来自于基层,这也反映出在基层还是有不少高水平的教练员。但是,从国家队以及职业篮球俱乐部的这个层面来讲,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不高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年在我国篮球教练员岗位上不断增加的外籍教练员数量,反映出我国本土教练员存在的现实差距。笔者针对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设置问卷,按照“非常认同――认同――不认同”的量级,对篮球运动训练领域的专家、教授;篮球运动管理部门的行政人员、管理者;体坛周报记者还有资深球迷共20人进行调查,描述性统计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从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的调查结果来看,65%的调查对象认同,只有35%的调查对象不认同,由此可见,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的“口碑”还不错,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练员人才培养效果还是比较令人满意。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必须明确中国篮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篮球协会两者“责――权――利”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教练员人事产权,确保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学训矛盾致使教练员丰富的运动实践经历与接受的文化教育不系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缺失之间的矛盾关系,严重制约了教练员后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提倡“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创新理念,首先必须提高教练员人才素质,厘清“素质――知识――能力”发展关系,即:素质是基础,知识是本源,能力是表现。目前仅仅依靠社会民间组织对教练员人才进行培养还不能满足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的需求。教练员学院具有明显的“皇家血统”身份,可能导致竞技篮球教练员为选择岗位培训路径带来困扰。我国竞技篮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过程效果比较理想,但考核评价手段缺少科学合理性;从社会效果来看,与国外教练员相比,本土教练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总体评价“口碑”较好。

教练培训总结例7

(P.E College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450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research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competition training system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football team in China, using experimental method,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hree-level” college football league system and the “two-level” “race education” training system and other measures, builds “a foundation, four-level, three goals"”“race education” training target system and two actual combat training model, and cracks down the two bottlenecks of the development in “Grade-two players” and “Team backbones” and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football team and department football team, which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optimization of student football team-building, enrichment of campus sports and cultural lif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mpetitive level of the school.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personnel training of public PE and special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otball team; system construction

足球是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普通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已经普及,[1]但专项教学竞赛培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校代表队”建制和“竞赛教育”培训体制。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内虽有“选项课”和“校联赛”的设置,但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与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需求上差距较大,“选项课”教学效能与“校联赛”竞技技能之间缺少合理过渡、有效转换,中间缺少一个“年级联赛”环节的过渡;在专项顶层设置上,没有“校代表队”建制的高校比例约占70%,“竞赛教育”培训仅限于少数学生裁判方面、缺乏参赛学生运动训练和竞赛方面的指导。现实中,有“选项课”普及而无“校代表队”提高,有“校联赛”组织而无“竞赛教育”培训,这种重视课堂、忽视课外、忽视竞赛教学培训的思想倾向和部分教师对体育专项教育培养目标层次的模糊认识,以及教学与赛制不能系统衔接的现状,直接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功能的整体发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未来10年,“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提出学生足球专项团队“竞赛教育”培训目标,完善高校足球教学竞赛制度,建立“竞赛教育”培训以及校院团委管理体制,在探索高校体育专项教育整体改革、培养学生体育优秀人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目前,在全国中文期刊文献资料中,对此方面的研究非常少。为此,将我们多年专项教学、竞赛教育培?实验的结果总结出来,供参考。

1研究方法

根据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和课程目标、任务以及学校体育竞赛工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专项发展的潜能和需求,我们将构建学生足球团队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作为研究对象。

1.1访谈法

课题组通过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的校院代表队员,正在北京、南京、广州、西安、湖北、四川等农业院校和上海交大、西南财大、重庆工学院、天津商大、河南大学等22所国家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攻读农工、财经等学科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以及对河南省10所高校的调查,了解该校体育教学和足球竞赛培训情况。

1.2实验法

2000年3月至2010年11月,通过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赛前采用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专题理论讲座、分析比赛和准备比赛、执法比赛、联赛总结等方法,对河南农业大学的99--09级足球项目的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组织者”、“裁判员”和校代表队员进行“裁判员”和“教练员”的培训。

1.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的各项数据和实验所得的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1.4逻辑分析法

根据足球教学竞赛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专项发展的需求,从建立校园“三级联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出发,探讨竞赛培训体制建立和实施培训教育对学生体育人才成长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揭示其内在的成长规律和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逻辑发展关系。

2 结果与分析

学生足球基础不同则发展目标各异。在我校,大学一年级参加足球选项课学习的人数达780人占年级总人数的16.6%;大二时学生足球技能提高则参加比赛的需求增加。通过建立“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养学生裁判员833人,其中主裁判323人、助理裁判510人,获得国家二级裁判员53人,自1999年实施“双裁制”以来,学生独立执法比赛600多场,成效显著,开创了大学生自我管理“校联赛”的新局面。其次,培养学生教练员438人,其中院队教练306人,校代表队员132人,“校联赛”评选最佳射手8人、最佳阵容运动员88人。在上述1270余名体育骨干中,有83人考上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2人考上博士研究生,还有毕业留校、高校任教等10多人。在2000-2006年期间,校代表队在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中,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获评“体育道德风尚奖”。

2.1建立高校“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和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培训学生裁判员、教练员,拓展参赛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多年竞赛实践,在体院支持和专项教师指导下,逐步完善“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的“三级联赛”竞赛制度,建立专项教师指导、院团委管理“大二联赛”、“校联赛”以学生工作为主培训“裁判员”制度以及院代表队参加“校联赛”和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专家指导院队组织者、校代表队员培训“教练员”的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如图1所示:

第一、培训学生裁判员:主要采用师生组合、学生以老带新的“双裁制”培训方法[2-3]。

(1)低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由专项任课教师指导、足球教研室管理培养低年级学生裁判员,15个学院可培训校内“助理裁判员”60人。

(2)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培训,组织“校联赛”,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裁判员,可培训校内“裁判员”60人。

第二、培训学生教练员: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竞赛指导与总结等方法。

(1)院队助理教练员培训,在“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院团委管理组织院代表队组织者培训学生“教练员”30人。

(2)院队主教练员培训,在“高校联赛”中,由专家指导、校团委管理组织校代表队训练、指导校代表队员(部分院队组织者)培训“院队主教练”25人。

第三、提高学生运动员比赛技能:举办“大二选项班联赛、校联赛”,组织校代表队参加“高校联赛”,发展参赛运动员技能,形成“二年级队、院代表队和校代表队”的运动员层次。

2.1.1创办“大二选项班教学联赛”,建立学生裁判员培训制度,发展大二年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参赛学生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各个高校足球竞赛体系还不完备,校内仅有一个“校联赛”, 而参加“校联赛”的院代表队员主要是高年级学生。普及的“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不能很好地结合,两者在参赛人数比例和竞技水平上差距较大、中间缺少一个“基础”环节的衔接。

在我校,通过对大二足球选项课的调查,有89%的学生希望参加正式比赛,以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专项训练、备战与指挥比赛的知识和技能,其中12%的学生希望学习裁判知识、掌握执法比赛技能。因此,我们在大一足球选项课基础上,创办“大二教学联赛”,将足球选项班教学与校联赛衔接起来;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为“大二教学联赛”的开展奠定了基础。10多年的教学竞赛实践证明,“大二教学联赛”在选项班与校联赛之间架起一个桥梁,为选项班学生提供一个发展平台,可以弥补足球课中竞赛学时的不足,也为学生裁判知识技能“实践”提供机会,拓展了体育专项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了教学内容和方法[4]。

2.1.2建立“校联赛”以培训学生裁判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院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院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普及的专项选项班教学和大二教学联赛为“校联赛”的开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技能基础和“骨干”人才储备。“校联赛”为“大二教学联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校级竞争的舞台。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校联赛”安排已成制度,各个院系都非常重视并提前予以准备,学生足球干部已经成为各个院系代表队训练和比赛的“教练”。但是,“学生教练”处在专项选项课教学和校代表队培训之间,学校没有安排专门的培训。因此,我们以“校联赛”的准备期为主,建立院代表队备战“校联赛”培训“学生教练员”制度和“校联赛”由学生裁判员工作、实行“双裁制”方法培训“学生裁判员”制度[5-6],提高院队骨干训练竞赛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以弥补高校体育专项竞赛院代表队“教练员”、“裁判员”知识技能培训的不足;建立“校联赛”团体名次奖、学生最佳裁判员、最佳射手和最佳阵容运动员评选奖励制度,逐步形成“校联赛”学生工作、教师指导和院团委协调一致的“绩能效”管理模式,促使校园足球运动健康发展。

2.1.3 建立参加“高校联赛”以培训校代表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为主的培训制度,发展校级团队协作配合意识、拓展校队运动员实战技能

根据22所高校的调查,平时能够坚持“校代表队”培训的学校不多,有7所高校能够赛前组建“校代表队”、参加本省市的高校联赛,另外,还有70%的学校存在日常没有“校代表队”、而不参加高校联赛的情况。在我校,自2000年以来,在举办“校联赛”之后,我们注重选拔各院核心队员和表现突出、有发展潜能的运动员,组建学生校足球团队包括最佳射手、最佳阵容运动员和最佳裁判员,安排“校代表队”训练和对外比赛,建立专家指导、校体委与院团委管理、参加“高校联赛”制度[6-7] ,见图一,我校共6次参加飞利浦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河南赛区比赛,连续三届获得名次奖和连续五届被评为“体育道德风尚奖”。实践证明,“高校联赛”后,校代表队员回到各个院系组织院队参加来年的“校联赛”,带领学生进行的课余训练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明显增强,促进了院队整体竞技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以校队员促院、以院队发展促校队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提高了学校整体竞技水平。

2.1.4建立二级“竞赛教育”培训体制,制定完整培训计划,确保竞赛教育培训成效

根据大二教学联赛、校联赛和参加高校联赛“三级联赛”制度的安排,我们以教练技能和裁判技能培训为主,主要采用专题讲座、技战术训练、热身赛、联赛实战与自修、联赛总结与指导等方法,建立实战培训模式,确保二级“竞赛教育”培训成效。在培训实际工作中,我们将学生教练、裁判“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安排如下:

(1)在训练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位置技能与战术训练、体能与技战术训练,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取胜规律与整体攻守方法,自修内容是基本技术训练;

(2)在竞赛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赛前对手技战术分析、布置本队比赛阵型与打法,必修补充内容是比赛观察分析、比赛阵容调整与指挥,自修内容是局部战术训练;

(3)在保健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比赛的自我保护与损伤预防处置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合理安排运动负荷,体能疲劳、恢复与营养,自修内容是体能、身体机能评价;

(4)在裁判指导方面,必修内容是专项竞赛规则与裁判法,裁判员哨声、手势、旗示技能和选位跑位原则与方法,必修补充内容是双主裁判与助理裁判的配合,自修内容是裁判执法分析与总结[10]。如表1所示:

在培训的课时安排上,

(1)在培训教练员方面:学生“助理教练”即“校联赛”院队组织者的培训课应达到13次,每次60分钟。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方法指导4次应占总数的31%,余下的69%为指导球队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学生“主教练”即“高校联赛”校队队员的培训课应达到41次,其中专题理论讲座、技战术训练22次占总数的54%,其余46%是在专家指导下准备比赛、执行比赛方案、参与比赛、总结比赛的实战锻炼。

(2)在培训裁判员方面:学生大二联赛“助理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中,比赛执法场次和赛后小结37次应占总数的88%,余下的12%为专题理论讲座和裁判基本功训练;学生校联赛“裁判员”培训应达到42次,其培训方法和次数与“助理裁判员”培训相同。

经过多年培训和比赛统计,学生裁判员比赛执法场次两届联赛相加在8次以上、助理裁判执法场次在6次以上,均能胜任校联赛的裁判工作[8];学生教练员由于他们自身专项技能发展、主持院代表队工作实践和参加校代表队的培训经历,使他们由低一级层次逐渐向高一级层次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个人特点兼有院队特色的教练指导技能。

2.2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破解“二年级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

根据竞赛培训实验的结果,我们提出建立“一基础、四层次、三目标”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即以选项班(爱好者)为基础、“二年级院队(助理裁判员)、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裁判员、助理教练员)和校代表队(院队教练)”为四个层次、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三个目标。如表2所示:

在构建“三级联赛”塔式“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中,我们以“选项班”为基础、以校代表队为最高层次,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为突破口,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两个瓶颈,弥补足球选项课中竞赛学时不足和院队骨干缺乏培训的不足,优化“院代表队”建设、促进“校代表队”发展,形成学生“教练员裁判员二级、参赛运动员三级”培养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足球发展的特殊需求,将选项课教学效能持续发展成为联赛实战技能,巩固足球选项课教学效果、提高足球竞赛培训成效和体育人才培养质量,为高校实施健康教育、专项技能培养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服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提出建立普通高校学生足球团队“以足球选项班为基础,以二年级院队、学院代表队、院队骨干和校代表队为四个层次,以学生教练员、裁判员、运动员为目标”的教学竞赛培训目标体系,强化课内与课外、普及与提高结合,巩固体育教学效果和提高竞赛培训质量。

3.1.2通过采取创建“大二联赛”、“校联赛”制度和参加“高校联赛”等措施,建立专项教师指导“裁判员”和校队运动员、院代表队“教练员”的“竞赛教育”培训体制,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生活,提高校联赛执法管理水平和院代表队整体竞技水平。

3.1.3确定“竞赛教育”培训内容和二级实战培训模式,拓展体育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补充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专项选项课教学与竞赛培训的协调发展,提高实战技能,培养高等教育兼有一技之长全面发展的体育骨干人才。

3.1.4专项选项课教学、院队骨干培训和校代表队建设是高校体育发展的“三驾马车”,采用以“大二联赛”培训年级骨干和“校联赛”培训院队骨干的方法,破解“大二院队”、“院队骨干”层次向上发展的瓶颈,完善高校体育专项教学竞赛培训体制,培训校院级优秀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

3.2 建议

教练培训总结例8

在新的一年迎头走来之际,蓦然回首昨年的点滴工作,心底更多了一份厚重和责任,激发了我在新的一年里不断努力和进取的信心;回首20xx展望20xx;让太极精彩我的生命!

自20XX年接手拳馆(总馆)以来,我在全力经营拳馆、圆满完成公司交付的经营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活动。现总结如下:

3月份,接康戈武老师的通知到广东顺德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陈式太极拳的拍摄工作。这是陈氏太极拳发展的重要事件,所以我既感到兴奋又感到责任的重大。后又到北京进行教程的修改和演练,务必使新段位技术能够科学、完善。

4月,在共青团焦作市委举办的“我与焦作共奋进——寻找青春的榜样纪念五四系列活动”中被评为“青春榜样”英模称号。

5月初,到云南昆明参加首届西南地区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推手班教练。公司以广阔的指导思路,在昆明举办培训班以弘扬太极拳,我作为主教练之一,积极准备,在教学中认真授课,圆满完成授课任务,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5月23日,到香港参加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成立四周年暨第二届执委就职典礼并连任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副主席。香港陈式太极拳总会的影响力颇大,在弘扬和普及太极拳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本次连任,使自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更好的传播陈氏太极拳,实现“弘扬太极、造福人类”的宏大目标。

6月13日,为了促进陈氏太极拳在当地更好的发展,扩大拳馆的影响力。倪世清举行开馆三周年的活动,应邀到合肥参加合肥陈氏太极拳馆开馆三周年活动,支持了师兄弟的发展并积极宣传我们的八月份培训班,后倪世清共8人参加了郑州八月培训班。

6月底,和泰州武协主席夏平一起到新加坡参加活动并讲学。为了陈老师拳架为标准的陈氏太极拳,在新加坡的推广、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8月6日—10日,在河南大学参加首期全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培训班并任陈式太极拳班教练。此次的培训聚集了学院派的精英,通过培训使我积累了经验,为下一步对陈式太极拳段位技术的推广普及打下了基础。

8月下旬,参加第十一届国际陈氏太极拳高级培训班任弟子班教练。本届培训班因为陈老师不在国内,不能亲临培训班,所以以陈斌总经理为核心的教练员队伍更应该拿出十倍的努力和汗水把此次培训班办的更好。从结果看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成功的。

8月30日,参加20xx年中国河南太极拳文化研讨会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授予“国际太极拳文化传播大使”。

9月4日,在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主席办公会上被增补为协会副秘书长。能得到组织和领导的信任,顿感肩负的责任更大,推广和普及陈氏太极拳的任务更重,今后将加倍努力做好协会的培训工作,为协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9月9日,作为特邀嘉宾应邀参加由国家武术管理中心主办的中国贵州清镇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并参加名家表演。陈氏太极拳在贵州的发展是相对薄弱的省市,此次大赛在很大程度上是太极拳在当地发展的良好开端,也为陈氏太极拳在西南地区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

10月29日—11月16日,应法国太极学院的邀请到法国中部、南部等地讲学,收到良好效果。此次法国讲学更多地是针对初学者,让更多的人领略、认识陈氏太极拳。让他们受益于陈氏太极拳,通过个人的努力使陈氏太极拳在法国有了更为广泛的习练基础,为更进一步的推广开了个好头。

12月20日—25日,出任由河南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河南省陈氏太极拳协会联合举办的河南省首期陈氏太极拳段位技术培训班主教练。本次培训班是在国家武术研究院制定出完善的理论和教学程序后,为尽早的推广和普及陈式太极拳段位的教程,协会做出了举办有针对性的此次培训班。从实际效果看来,本次培训班的举办是成功的。为今后协会举办类似的培训班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12月31日,赴广州参加第三届华南地区陈氏太极拳高级研修班并担任推手班主教练。

回顾xx年,其中有奔波之辛苦、传拳之劳累,亦有收获之甘甜,成功之喜悦。既负弘扬太极之责,当竭毕生之精力,为太极大业之大发展,大成功而努力!

新入职教练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二)

来翻斗乐担任平二教练工作,将近三个月,逐渐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了解到了解,确实有很多东西需要总结、摸索。

自从带领这支球队以后,虽然在各方面比较辛苦和劳累。但我觉得队员在翻斗乐“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使小队员们在各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显著的进步。对我教练来讲,就是最大的欣慰和回报。

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和比赛,在各方面有待于很好的总结。特别是在上次参加的上海市u9精英赛中,有所提高,得到了锻炼。但也看出了很多不足之处。比如:有很多队员在场上对抗中的合理冲撞能力差,不如对方。踢球没有霸气,太老实,不象对方队员拼抢很凶,动作大,比较粗野。所以往往我队队员在场上比较被动,造成传球失误多、不积极、跑动少、踢闷球。队员在场上显得非常“嫩”。加上平时的训练对自己要求不严,做技术动作不结合实战。不从实战出发,随心所欲。只要自己玩的开心,一旦到了比赛场上,给对方队员一撞一抢,什么都没了。存在着比赛中队型保持不够好,场上紧张,在对抗中传接球能力差,有效的跑动和插上不够,拼抢不足等问题。通过总结,看到了队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训练中要求队员每堂训练课必须努力认真,积极开动脑筋。要明确是“我要练”还是“要我练”的目的意义。

在翻斗乐“做好人、读好书、踢好球”的宗旨指导下,自带队以来,狠抓了队内的生活作风。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变。特别是寝室的卫生、晚上的作息制度、每天的早操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得到了校领导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得到了这次评估上海市传统足球学校评考组的一致好评。

在平时的工作中、训练中,由于自己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但离俱乐部领导对我提出的要求还差的很远。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在新的一年里更加努力,虚心向兄弟球队优秀教练员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在业务上要精益求精,不断钻研,处处以俱乐部的利益为重。

作为一名多年带队的教练员,自己有决心和信心在5个月里使队员的思想作风、技术水平、战术意识等各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在队伍人员的调整中,要花一番功夫,为平二足球队、为翻斗乐俱乐部作出新的贡献。

新入职教练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三)

自从我XXXX年XX月从事驾校教练员工作以来,凭借多年的驾驶教练工作经验,使我深刻的明白这是一份考验技术、意志耐心与社会责任感极强的特殊工种,不但是杜绝道路交通事故的发源地,更是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幸福指数。从教以来,我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以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严格按照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曾经历很多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通过长时间的磨练,刻苦钻研,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技术过硬,品学兼优级的技术人才。同时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回顾过去,放眼未来,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在大连宏程驾驶员培训学员工作以来,跟据每个学员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上车是师生下车是朋友调动每位学员的信心。在我和同事以及学员的努力配合下,不仅学员的考试通过率高,而且对每位学员的因材施教前提下,每期学员考试及格率都超过了98%以上,在学校学员和社会之间中都有良好的口碑。

教学管理方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真加强对学员的管理,严格学员纪律。在道路行驶中,严格遵守交通规则及安全操作规程,提前预防,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一视同仁,让学员在轻松友好的环境氛围中学习训练。

车辆是教学的重要工作,自己首先要带头爱护设备,才能带领学员树立良好的爱护车辆设备意识。在日常教学中,带领学员搞好车辆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保持车容整洁,车况良好,并组织学员对机动车的构造进行讲解,常见的故障的诊断排除及车辆例行保养作业的实践指导。

培训指导方面:做好一个教练员的工作关键是怎样教导好自己学员,而教好学员的关键就在于把握住教学、教具和教学方案以及教学手段,及时掌握学员的动态,学员的心里素质学习方法和学习进度情况,积极与学员沟通,了解学员对现有教学的满意度。认真观察学员的学习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驾驶动作和不良习惯,结合实际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政治思想方面: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八荣八耻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和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洞察能力,树立牢固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服务社会、服务学员的意识。坚决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驾校组织的活动,积极参加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学习。认真负责的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团结同事,尊重领导,团结协作,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技术传授水平和服务于驾校、学员的工作能力。

遵纪守法方面:我严格遵守道路安全相关法规和有驾校培训章程,并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在严传身教中逐渐树立起“严守规章、安全第一”的观念。在驾驶员培训规章中:必须做到勤政,廉洁,严禁收受学员的现金与实物、接收学员宴请,严禁向学员摊派各种款项,如有违纪行为,学校将严厉处罚,学校还利用结业考试的机会不时找学员交谈,了解教学情况,由于教学情况,由于加强了教练员的管理,驾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同时社会的评价,知名度也不断的提高在教学工作中也是我本人进一步得到学习的过程。另外:在教受学员道路驾驶中时严格遵守交通规程;场地训练时。提前做好安全操作规程的宣讲以及做到及时提醒,避免发生意外。以身作则,言伟身教,严厉杜绝向学员收取贿赂。为护驾校的声誉。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得到了驾培领导、校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我的工作以及培训技能不断的提高进步,以后还要不断的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培训能力,俗话说的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还要把好的培训方法、培训技巧推广出去,为社会、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的、技术过硬的驾驶员。

看过“新入职教练员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的人还看了: 1.新入职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2.新员工入职培训个人工作总结

教练培训总结例9

一、培训对象和任务分工

本次培训对象是全市普通中小学(含民办学校)、职业学校、幼儿园所有干部教师。

学校负责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的普通话诵读全员培训和校级“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体局负责在校本培训中担任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市教师技能大练兵“普通话诵读”比赛活动;市教育局负责组织在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中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教师和全市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的培训。

二、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1.培训方式:采取分级分类的培训方式。各学校(幼儿园)均派一名普通话水平较高的老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培训后的老师承担本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全员培训任务;各单位的普通话诵读培训以校本培训为主,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申报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级乙等教师将在暑假进行集中培训,由市教育局组织专家对参加培训的教师进行点对点指导,培训结束后由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组织测试;进入市级总决赛的教师培训在暑假期间集中举办培训班,采取集中授课、小班指导的方式培训。

2.培训内容: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内容主要以单音节字词、多音节词语的正确读音及方言辩证,朗读文章的技巧及命题说话的构思技巧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应试技巧为重点;各单位的校本培训,一方面要根据教师教育教学需求,加强普通话训练和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提高普通话应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结合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等活动,以红色经典、中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诗词歌赋及散文为内容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培训,举行诵读比赛和展示活动。

三、时间安排

教师教学技能大练兵活动普通话经典诵读培训活动的总体时间为4月-9月。市局的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教师培训安排在4月份进行(另行通知);市教师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安排在6月(另行通知);各校的校本培训在4-9月份进行;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安排在10月份(另行通知);8月份,市教育局对进入全市中华经典诵读决赛的选手进行培训并组织竞赛活动(另行通知)。

四、有关要求

1.各单位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强化过程,加强管理。将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作为教师评优评先、职务晋升聘任、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2.各单位要认真做好培训计划,于4月20日前通过邮箱报市语委办。对于整个培训活动要做好过程性录像和文字记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效果进行分析,写出书面总结,于10月12日前将总结、培训及评比活动录像光盘报市语委办。

教练培训总结例10

关键词:教练员;知识需求;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0)06-0081-04

1、问题提出

教练员是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指导实施训练的基础是蕴藏大脑中的知识,因此教练员的知识及结构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竞技运动训练、比赛的走向和效果。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的社会,影响竞技运动的因素越来越多,这客观上决定了体育教练员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广博的基础知识,因为专业知识直接指导竞技运动训练、比赛,基础知识则是竞技运动训练、比赛管理和创新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研究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培养策略无论是对我国竞技运动理论还是实践都有着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选取篮球、足球、水球、体操、田径五个项目的国家队的30名教练员(含助理教练员)和30名部分省市教练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参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SPORT DISC”等数据库,以“知识需求、结构”、“教练员知识需求”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与问卷设计。

2.2.2 问卷调查法

2.2.2.1 问卷的设计

在对本研究课题和相关文献的分析,以及对我国教练员情况进行摸底了解的基础上,设计了研究的调查问卷。

问卷编写完成后,聘请10名专家对问卷效度进行检验。请不同运动项目的15名教练员进行了试验性填写,填写后征询其对问卷的意见。根据专家审议意见和试填人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最后编写成调查问卷,每个问题采用5级量表,每个问题按重要程度或相似程度分为5个等级。

2.2.2.2 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聘请了9名有关专家对教练员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进行检查,检查问卷内容效度的专家组成情况见(表1)。9名专家对问卷内容效度检查的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教练员和运动员调查问卷设计和内容效度基本上是有效的。

本研究采用重测信度的方法估计调查问卷的信度。前后两次问卷调查相隔时间为1个月,从第一次被测者中抽取30名教练员进行重测,并将两次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调查问卷的重测信度系数在O.85以上,具有较好的信度。

2.2.2.3 问卷调查的抽样

本研究将调查抽样的范围限制在国家队和部分省队以及相关竞技体校的教练员。共抽样60名教练员。回收教练员问卷56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5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7%。

2.2.3 数理统计法

首先利用Excel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处理,得到相关数据。然后应用Matlab软件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教练员的知识要求、职业角色与结构特点

3.1.1 知识的概念及类型

知识,作为一个被广泛使用的词,其内涵和外延因使用者不同而异。人们对知识最一般的理解是把它看作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如《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就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根据韦伯斯特(Webster)词典1997年的定义,知识是通过实践、研究、联系或调查获得的关于事物的事实和状态的认识,是对科学、艺术或技术的理解,是人类获得的关于真理和原理的认识的总和。通过对国内外知识概念的考察,孙向军博士在哲学层次上把知识定义为:知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是人类认识的成果,也是人们根据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而制定的能够直接付诸实施的实践观念知识可以通过特定符号系统表现出来。

关于知识的类别和类型,国内外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按照知识的演进形态分,可以把知识划分为:数据、信息、认知和智慧;按照存在形态可把知识分为:主体形态的知识、流动形态的知识和凝固形态的知识;按照作用可以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依据知识是否可以被编码把知识分为:意会知识和可编码知识。根据知识来源可以把知识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为了有利于经济分析,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广义的知识按内容分为如下四种。关于“知道是什么”的知识,记载事实的数据;关于“知道为什么”的知识,记载自然和社会的原理与规律方面的理论;关于“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指某类工作的实际技巧和经验;关于“知道是谁”的知识,指谁知道是什么,谁知道为什么和谁知道怎么做的信息。美国学者Dr.R.R.Apache博士根据教练员执教特点把教练员知识分为:默许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研究之所以对知识概念和类型进行梳理目的就是为了探讨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和类型,为教练员的培养内容寻找借鉴之径。

3.1.2 运动员竞赛成绩产生涉及条件决定教练员的知识要求

关于运动员竞赛成绩产生涉及的条件,国内外专家学者是各持己见。德国专家迪.马丁把运动员竞技成绩的产生条件总结为个人条件和非个人条件,个人条件包括:可直接观察到的个人条件,如身体素质、运动技术、运动战术等,可间接观察到的个人条件如身体素质、心理状态;非个人条件包括:社会条件,如父母、家庭、朋友、训练对手、比赛对手、社会的经费和理想支持,物质条件,如运动器材、运动装备、运动场地、气候条件、地质物理条件等等;我国训练学专家田麦久认为运动成绩决定于运动员个人的内部因素,如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比赛智能,外部因素包括对手的能力及发挥、裁判及评定手段、地理条件、设施、社会因素等;另外也有学者把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体能、技术、心理等。国内外专家对于影响运动员成绩的具体因素虽有不同的表述,但都认为运动员竞技运动成绩的产生是多因素的整合,成绩产生过程涉及众多因素。由此可见作为运动员成绩生产指导者的教练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化层次、较厚的文化基础、较宽的文化领域。单一、浅薄的文化水平已经适应不了当今复杂的高水平竞技运动训练及运动员培养。

3.1.3 教练员的职业角色及要求

教练员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带领运动员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要使训练走向预期目标,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就必须扮演多种职业角色。角色的不同决定了教练员知识结构和知识类型的差异,对于教练员角色的定位,钟秉枢博士认为,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扮演:采购员(亲自采购最适合需要的运动员, 即选材)、设计员(根据运动员特点和全队比赛需要涉及其发展方向)、指导员(对运动员的切l练和比赛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给运动员传授知识和思想)、导师(对运动员施加影响,是运动员人生的向导)、训导员(对运动员的表现进行奖赏和惩罚)、管理员(全面负责运动员日常生活的管理和组织)、外交家(同外界保持良好接触和关系,处理来自外界的压力)、朋友(和运动员建立良好关系)、学生(时刻反省自己,不断自我完善)、科研人员(对比赛和训练进行分析、评估,总结经验教训)、推销员(善于将自己培养的运动员推荐的更高水平的运动队以及再就业)。美国内华达大学的Dr.R.R.Apache博士把教练员的角色总结为:教师、管理者、顾问、教练员、同事、导师、守候者、沟通者、激发者、朋友、长者、纪律维护者、媒体连接者等。可见教练员执教过程中要承担多种角色,多角色、多身份的特点决定了教练员单一的知识结构在日益复杂的竞技运动训练中是远远不够的,一名优秀的教练员要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除了专业知识外同时还必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知识、社会学知识、心理学、管理学等深化科学知识。

3.1.4 世界优秀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

教练员的知识结构是指教练员知识的构成状况。知识之间的相互协调以及由此形成的整体功能。对于教练员知识结构的研究,Kreber&Cranton,于1997把教练员知识的知识系统划分为:Sport Specific(运动专项知识)、“ologies”(“学问”)和Pedagogy(教学)三块。Dr.R.R.Apache博士把当前教练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分为:①默许性知识,默许性知识主要是从练习经验和解决日常问题中获得的,即经验+专业知识;②陈述性知识,这种知识用于解答“是什么”的问题,对于教练员来讲主要包括:运动学(解剖学、运动处方、营养、动作学习与控制)、生理学(基础生理学如新陈代谢、氧交换、生物物理基础,运动生理学,临床运动科学)、心理学(发展过程,如学习领域、生长和成熟、认知发展,动机理论,如运动心理、教练行为、沟通技能,)、社会学(文化方面如家庭影响、文化影响、自我确认,社会影响如国家自豪感、期望、接受性);③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通常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是陈述性知识专业化的转化,如从理论到实践,诸如运动处方的制定、运动训练的调控、运动员状态诊断、恢复方法手段等。关于世界优秀教练员三类知识的结构搭配,笔者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处理以及对国内专家的调查汇总后发现,世界优秀教练员三类知识的结构比例为:默许性知识占37.8%、陈述性知识占30.4%、程序性知识占31.8%,即三类知识结构趋于平衡,相对来讲默许性知识稍稍占优,后两者基本持平。明确了世界优秀教练员三类知识的结构搭配特点和发展趋势,对当前乃至未来的教练员培养中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减少以往教练员培训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培训结果低效率的现象发生。

3.2 我国教练员知识结构及其培养现状

3.2.1 当前我国教练员知识结构

对篮球、足球、水球、体操、田径五个项目的国家队教练员进行调查,教练员的知识结构应包括默许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调查的五个国家队的项目特点和专家意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本研究取“专业训练经验”、“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以往知识经验的反思”、“解决训练问题的经验与对策”、“选材经验”、“对运动员的管理”作为教练员的默许性知识。取“生理学”、“运动医学”、“社会学”、“生物化学”、“营养学”、“测量与评价”作为陈述性知识。取“教学训练方法、手段”、“运动员学习方法手段”、“状态诊断”、“调整方法、手段”、“恢复方法、手段”、“管理方法手段”作为程序性知识。因项目差异本研究突出教练员宏观的知识结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教练员默许性知识(指经验性知识,内心的感受、直觉、抽象推理等)占41.67%、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知识)25%、程序性知识(解决“怎么办”的知识)33.3%(图1),各具体专业知识比例见(表3)。我国教练员群体大多来自退役的运动员(占94%,82%的教练员运动训练年限8-15年,缺乏系统的文化教育),其知识、经验的获得主要来自:做运动员时的经验(30.38%),教练员自身的执教实践和反思(33.28%),以及和同行的日常交流(28.72%),是教练员形成基础知识的3个最为重要的途径。而阅读专业书刊(3.44%)和岗前教育(4.18%)是次要的2种途径,结构示意图(图2)。

当前我国教练员的任职来源情况主要来自于退役的运动员,纵观当前我国教练员群体对自己知识结构的打分情况,其结构特点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较强、专业陈述性知识缺乏、程序性知识不足,我国教练员知识结构就总体而言:专业教学训练技能、经验较为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训练等操作性知识一般,存在知识配备不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纵观世界体坛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浪潮,对于教练员的知识结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教练员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在知识结构领域也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要求。

3.2.2 我国教练员培养现状

我国教练员培养从1987年在田径项目开始试点。1992年全面推开至今几十年,虽然为教练员培养摸索出了“教练员培养应该注重教练员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特点,‘三个结合、三个突出’的教学原则以及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可以说为我国教练员培养教育和教练员发展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不能否认,我国教练员的培养目前仍然具有“缺乏培训的动力机制问题,培训的内容和形式问题,学历教育、岗培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关系问题,教练员分类培训问题”等等不足。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十五”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的意见中也一针见血的指出,我国教练员培训中存在:“教练员培训制度尚未规范化、制度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培训数量与质量还不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不够重视教练员培训的现象还没有根本解决;教练员培训投入不足问题仍然存在;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各地区、各运动项目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我国教练员培训之所以效果不佳,可以说既有“形式”的问题,亦有“内容”的问题。所谓形式问题就是培训制度、体制、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内容问题就是培训的内容不能适应或不能满足一线教练员的执教需要、不能有效提高教练员综合素质水平。

4、当前我国教练员的培养策略

教练员的培养目标就是使新手教练员向专家教练员过渡(具有专门结构性知识以及人际和环境知识,并在执教过程中经常取得优异业绩的教练员)。使新手教练员获得更多的陈述性知识,以便于在工作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提高他们的思维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更有效的程序性知识,提高陈述性 知识的应用效果,增加对经验教训的分析总结能力,提升默许新知识的科学性。有鉴于此加强教练员岗位的培训是有很必要的,也是提高我国教练员综合素质和执教水平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当前我国教练员培训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4.1 加强教练员培训动力问题增强和完善知识储备

研究表明:“我国教练员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教练员的自身经验、自我学习和探索。这些依赖于他们对前人和自身经验的积累、反思和实践。而教练员主动获取基础知识意识不够,获得基础知识的渠道狭窄”。因此加强教练员的培训是提高我国教练员素质的重要途径。实行教练员岗位培训首先要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和有关方面对教练员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教练员培训的动力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两部分来抓,①内在激励。通过对教练员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其固有思想观念,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和平时期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中的作用,认识到2008年奥运会的机会与压力。认识到科学文化在提高训练质量、训练创新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岗位培训对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作用,提高培训的内在积极性;②把岗位培训和考核作为选拔和聘用教练员的条件之一。在选拔和聘用教练时,除了考虑其自身运动经历、执教经验外,还要加强对其基础知识、职称、胜任力的评估和考核,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加其职业危机感,另外对于教练员的职称晋升严格履行“先培训、后晋升”的原则。

4.2 加快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建立,促进教练员知识结构的合

理配备

通过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目前我国教练员素质和过去相比虽有很大提高,但是从学习和培训的要素来看仍存在5种学习智障:“个体化学习、共性化学习、适应性学习、单程化学习和制度化学习”。石岩等认为:“在国家队建立学习型教练员团队有助于解决这些智障,其内容更具时代特征,更接近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发展的需要;更多考虑运动训练工作绩效的提高,形式更加多样化,符合我国“奥运争光计划”的精神,在情感和文化传统上更易被国家队教练员接受”。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建设是知识经济社会、终身学习发展理念下我国教练员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选择,但是目前,由于主客观原因,我国上至总局下到教练员还没有认识到未来社会具有的特征、没有认识到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建设的重要意义,当然目前也就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加强学习型教练员团队建设。摸索、总结经验并进行推广不仅是我国教练员队伍健康发展的也求。也是适应社会、提高我国教练员整体素质、能力的要求。对于教练员的培养,Dr.R.R.Apache认为:新手教练员应该广泛学习与运动训练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加强对专业领域内程序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向成功或专家教练员学习。根据本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点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较强、专业陈述性知识缺乏、程序性知识不足。目前我国教练员专业教学训练技能、经验较为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训练等操作性知识一般,存在知识配备不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根据这种现象我们应加快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建立,在培训中针对问题建议加强陈述性知识学习、提高程序性知识能力、增加默许性知识,使知识结构比例与世界优秀教练员知识储备特点相吻合。

4.3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

制,使教练员培训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发展

我国教练员培训从开始到现在几十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教练员素质有一定提升,训练科学化也已经逐步纳入训练过程并逐步渗透,培训制度、体制亦初步成型,运动项目中心工作主动;培训时注重质量和效果,培训层次也全面铺开并且培训制度建设趋向“个性化”(即建设有项目特点的培训制度)等。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教练员培训制度尚没规范化、制度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机制尚没形成,没有与国际教练员培训、资格认证、职业化发展等接轨。为此必须尽快推进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使我国教练员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及培训制度等与国际接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我国优势项目更要重视教练员培训”知识产业”的作用。加速本项目教练员培训规范化、制度化、国际化。

4.4 加强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考核,重视执教能力培养

对于教练员培训,国家体育总局一直以来都是作为竞技体育总体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比如2D01年以来国家教练员培训就多达十多次。但是从最终效果来看,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培训监督机制、没有相应的培训考核制度,教练员培训只是挡官差,只要签名,学不学、过不过结果都一样,都能领到相应的培训资质证,培训组织者也都是例行“政事”,结果就造成国家教练员培训走过场、低效率的不良现状。对于教练员和执教者而言实质上都是花国家的钱办别人的事,所以对于我国教练员培训中出现的既不讲效率也不讲效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怪。因此今后在进行国家教练员培训时必须对培训内容进行严格的考核,并制定相应的标准以及奖惩措施,并以此作为教练员考核、晋升、选聘的重要指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练员队伍中有志者、有抱负的教练员水平,剔除不思上进、滥竽充数之流。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应积极采取“内联外引,重点培养”等措施,为教练员创造较多的出国学习机会,使教练队伍不仅在数量上,更重要的在质量上适应我国竞技体育实现奥运战略的需要。

5、结 论

教练员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教练员执教水平、执教能力的基础与保证,教练员培训又是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的基本途径,因此,本研究对新时期承担多种角色的教练员成功执教必备知识、知识结构、教练员有效培训途径、需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1)我国教练员的知识结构特点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较强、专业陈述性知识缺乏、程序性知识不足;(2)目前我国教练员专业教学训练技能、经验较为丰富-专业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教学训练等操作性知识一般,存在知识配备不合理、结构失衡的现象,这与相关研究相吻合。世界金牌教练员的知识储备需求比例是默许性知识占37.8%、陈述性知识30.4%、程序性知识31.8%,即三类知识结构趋于平衡,相对来讲默许性知识稍稍占优,后两者基本持平,才能胜任日益复杂的教练职业,才能向金牌教练转化。有鉴于此,当前对于教练员培训应解决以下问题:(1)加强教练员培训动力问题增强和完善知识储备(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使教练员培训向着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发展;(3)加强和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考核制度;(4)加快学习型教练员团队的建立促进教练员知识结构的合理配备,建议培训过程中要加强陈述性知识学习、提高程序性知识能力、增加默许性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2

[2]迪・马丁,运动训练练习手册[M],1990

[3]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钟秉枢,教练员的工作目标及角色定位口],中国体育教练员,2003,(4):2-3

[5]吴飞,等,我国高水平乒乓球教练员的知识结构[J],体育学刊,2007,(5):135-137

[6]史康成,新形势下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