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1-02 01:18:11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1

导言: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近年来,旬邑县旅游工作在省市文物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于“旅游兴县”战略,立足旅游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创建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县为载体,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渭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三大旅游品牌,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一、旅游资源概况

“屏山南耸拱文台,汃水西流环玉带”,旅游资源的禀赋和品质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石,旬邑县拥有一批量质俱优的旅游资源。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传统意义上旬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可概括为“红、古、绿、俗”四类。

(一)红色旅游资源:旬邑县是红色的土地,马栏曾是红色土地上最亮的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旬邑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在这里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而马栏曾是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现在的马栏革命旧址已经成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物旅游资源:旬邑县历史悠久,是古国故里,周人先祖在此开疆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泰塔建于北宋嘉估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七层八角幞阁式,塔身精巧玲珑,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家民俗博物馆原为唐氏地主私宅,建于明末清初,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外观宏大建造精美,是渭北高原的汉族民居瑰宝。

(三)绿色旅游资源:旬邑县生态资源持色鲜明。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1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居关中各县之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境内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台耸翠、四季景色分明,林茂草丰,景致优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四)民俗旅游资源:旬邑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素养深厚、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礼仪之乡的传统民风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使旬邑旅游开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彩色剪纸、面花、布艺、石雕等民间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唢呐、庙会、打格、十三花宴等民间传统活动体现了旬邑自成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二、旬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子午岭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和绿色屏障,域内河流众多,水域面积较大,相比于周边黄土高原地区,旬邑生态优势凸显,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古豳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在此聚集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旬邑县历史悠久,周人先祖在此开眼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赵家洞石窟、泰塔、秦直道等历史遗存: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马栏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

(三)旅游资源等级高,唯一性突出:秦直道被誉为中国最高的高速公路,是世界最早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黄河古象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发现最大的大象、犀牛化石: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赵家洞石窟群绵延百里,为周人穴居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锥形。

(四)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虽散布全境,却又相对集中在东部与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的马栏镇和职田镇集中了大部分的红色历史遗迹,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而生态资源大部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区域大部。

(五)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具备多样利用方式:旬邑各种旅游资源组合优良,生态与人文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相互依存,且资源特色明显,具有观光、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如文物古迹类资源有泰塔、文庙、唐家大院、马栏革命旧址,民俗活动有传统庙会、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等。

三、旬邑县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经过多年建设,全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石门山、马栏革命旧址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具体包含有以锦绣山城为中心,涵盖古象犀牛化石馆、泰塔、文庙、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等景点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焦点,包括柏龄寺水库、姜塬湖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关中特区阳坡头旧址、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万亩果园、万亩草场、特色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在景区质量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建设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已建成为 3A 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近年来,旬邑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地位快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旬邑县整合开发旅游景点 21 个,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 26 户,建成大中小饭店、旅店 180 多家,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娱乐项目 20 个,组建了旬邑县旅游集团公司。在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年 8 万人(次)、4500 多万元急剧增长到 362.7 万人次、33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15%

和 137%,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从 1%急速增长到 31%,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旬邑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在 2009 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年份

接待游客总数

(万人)

旅游年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

2006

4

2000

1.4%

2007

5

3000

1.6%

2008

5

3000

1.06%

2009

5.5

3600

1.03%

2010

6.5

4500

0.91%

2011

10

6200

0.98%

2012

30.3

11200

1.30%

2013

40.2

15800

1.5%

2014

352

320000

27.9%

2015

362.7

330000

31.7%

2016

330

300600

28.2%

2017

410

356000

29.2%

注:数据来源于旬邑县经济统计公报

(三)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旬邑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建设。近年来陆续建成了 211 国道至唐家民居和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路,开工建设了马栏至照金、土桥至照金旅游公路,将县域内重点景区景点连接起来,形成境内旅游环线,提高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依托唐家民居、石门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成了唐家、小塔、石门等 30 多个,农家乐接待村,发展了 126 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在县城建成了县城邮政宾馆、王子酒店等旅游饭店以及全都超市、美乐多购物广场、翠屏市场等大中型商场,极大地方便了游客饮食、住宿、出行、娱乐和购物。

(四)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旬邑县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推广方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多次组织旅游宣传小分队,在主要客源城市进行旅游推介会;并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对旬邑进行宣传报道,其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习仲勋在马栏》编创组、九州文化《汪锋传》摄制组、央视科教节目《家乡记忆》摄制组和《寻访》栏目组来旬拍摄、陕西著名艺术家来旬采风,有力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并开通旬邑旅游网、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吸引了一大批都市游客来旬邑休闲度假。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专题活动,至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醉美旬邑·春韵花海”旅游节、陕西汽车越野拉力赛、“红色之旅”自行车拉力赛、第二届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在丰富旅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旬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旬邑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的强力主导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自 2007 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了旬邑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产业、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和谐产业”的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制定了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旅游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在 2009 年旬邑县提出“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大干三年,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要求,制定了《旬邑县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旬邑农家乐管理办法》等。2011 年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创建关中最美县的县域目标和“放大品牌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工作思路,提出坚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石化能源三大开发步骤。2014 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多部门组成的旬邑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域的旅游发展工作。旬邑旅游的发展始终按照有步骤的政府主导来进行,旅游政策在旬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旬邑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旬邑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环保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全力打造“美丽旬邑”。目前县域森林面积达到 13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了 336 天,年均降水量达到 630毫米,日照时数达 2313.3 小时/年,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陕西省各县市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旬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美化城乡环境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文物、国土等部门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为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旬邑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元并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优势独特的产业资源,使得旬邑县发展旅游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个,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古迹,以及多处境内自然旅游景点。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丰度较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优势特色的产业为全域旅游提供产业融合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旬邑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旬邑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基地。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菜、果、药、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有粮、油、果、药、草、烟等,是享誉全国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关中牧草种籽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生产大县之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的主导经济,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油气开发、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修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太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这些多样化的产业没有与旅游发展相冲突,能够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域旅游提供经验基础

近年来,旬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三大产业之一来培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依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实现了旬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继 2005 年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2008 年旬邑又获得了“省级旅游强县”的称号,2011 中国旅游品牌(上海)峰会上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年被文化部评定为 2011—201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 年马栏镇、太村镇和唐家村分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旬邑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位居咸阳市县区前列,一系列的旅游发展成就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经验基础。

五、旅游开发的空间区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将整个城市空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由景区为重心的点线空间格局,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为重心的板块发展格局。板块发展格局则能将原本位于“点”“线”之外的发展要素都接纳进来,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资源,这将扩大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产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全线突破,促进城市的旅游化有力生长。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论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旬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类型,旬邑县旅游资源应分为四大发展板块,由四个特级旅游资源单体引领,分别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古豳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古豳国农耕文化体验区、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以唐家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在相应的板块打造相关旅游产业聚集区,来引领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大旅游发展板块与各镇区协同发展,通过交通、水系、绿道串联多极旅游目的地,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效应,实现旅游全域网络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旅游资源主题

旅游资源亚类

代表性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

山地生态源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马栏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蚂蚁沟生态示范园

水域景观资源

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汃河水利风景区、柏龄寺水利风景区、苍儿沟水库、姜塬湖、胡家水库

气候、生物资源

万亩草场、马栏林场、石门林场、马栏农场、十里桃花川、渭北凉都秦直道及一号兵站遗址、秦石窟遗址、古象化石出土遗址、安仁瓷窑遗址

遗址遗迹

故城遗迹、悟空洞遗迹、马家河石窟、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黑牛窝石窟、寺佛沟石窟、北门城遗址

文化资源

文化建筑

泰塔、文庙、唐家大院、百灵寺、石门寺、柏岭寺、大相寺、原底寺、丈八寺、侯君集墓、大象犀牛化石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库淑兰剪纸纪念馆

红色文化

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关中分区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红29军部旧址、旬邑县革命暴动纪念馆、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崔景岳烈士故居、马栏七孔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贴剪纸、唢呐、咪子戏、御面制作、荞面、民间执事说唱、十三花宴、石雕、打格、石门爷传说、布艺、刺绣、芦蓆

产业资源

能源产业

中达燕家河煤矿、虎豪黑沟煤矿、中达旬东煤业公司、八达留石村煤业公司、华电风力发电厂

工业园区

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村能化工业园区、石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秦农业观光园

特色农业

土桥特种养殖观光园、唐家矮化苹果示范园、台湾农业观光示范园、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底庙现代农业园区、后掌底塬子农业园区

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

唐家村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富村剪纸体验、马家堡影视基地、车村果乡体验、镇头村新村模范、马栏回村民风、马栏村农家体验

节事活动

石门镇扶苏庙会、马家河石窟寺庙会、姜嫄圣母庙会、千佛洞庙会、文庙会、马栏汽车越野赛、马栏自行车邀请赛、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

旅游商品

饸 饹 、荞面、御面、暖锅、十三花、五谷丰登

库淑兰剪纸、王兴科民俗彩墨画、万政银石佛画像

马栏苹果、甜瓜、底庙大葱、五谷杂粮、石门土鸡蛋

人文设施

亚洲第一墩、书香公园、县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时代广场、旬邑剧院、商业水街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红色旅游开发板块行政范围上以马栏镇和职田镇为主,呈东西狭长状,地形以山地和塬地为主,主要的旅游资源为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关中分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影视城、马栏革命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等,本区的旅游中心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马栏革命旧址,主要旅游产品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等。该板块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由于该区域距离延安革命根据地较近,始终处于红色延安形象遮蔽下,红色旅游发展始终处于竞争劣势状态。旬邑县红色旅游发展要作好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普查工作,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整合出拳头产品,高标准建设马栏红色小镇,把马栏从现有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成 5A级景区,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看春宫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等周边景点开发,构建“一心多极”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另外要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红色旅游演艺、军事文化体验、军事体育拓展训练等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红色旅游业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的结合,最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产品内容多样的复合型旅游发展板块;同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积极融入到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筑、协同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生态旅游板块呈现组团状,行政范围以清塬镇大部、马栏镇和城关镇东部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此处山脉是子午岭南段余脉,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5%以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板块内主要旅游资源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苍儿沟水库、秦直道文化苑、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其中石门山森林公园为该板块的核心资源,面积达165 平方公里,公园内层峦叠嶂,林草丰茂,有 300 多种植物,120 多种中草药和 50 多种珍禽异兽,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在该板块的开发定位中要以满足关中城市客群的避暑度假需求为前提,依托石门山、三水河湿地公园、姜塬湖、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东部石门山高海拔地理地势、凉爽的气候条件和高富氧离子含量,紧扣“避暑度假”核心主题,构建集山水观光、度假养生、科考教育、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北方的莫干山”。在整个板块内要依据自然差异和资源禀赋分别打造石门关休闲度假区、瓦房川运动康体休闲区、桃花川生态养生体验区、赵家洞-柏龄寺田园山居度假区四大主题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内要打造附符合主题的旅游项目,要完善建身步道、汽车宿营地、露营区、旅游休憩点、旅游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农家乐、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形态,实现旅游富民。利用毗邻照金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通过耀旬公路的链接,实现区域旅游联动。

(三)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位于三水河以东,石门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由城关、丈八寺、土桥等乡镇构成。板块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泰塔、文庙、安仁瓷窑遗址、侯君集墓、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资源,其中古豳文化博览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涵盖了古象犀牛化石展厅、明文庙、北宋泰塔、库淑兰剪纸纪念馆、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等景点,被誉为旬邑会客厅。在古豳国农耕文化开发板块中,依托旬邑县农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优势,积极打造古豳文化休闲旅游区。要充分挖掘古豳国文化内涵和周文化遗韵,继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版块内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景观改造、旅游活动开展、旅游新村建设、旅游商品开发中来。在继续高标准做强古豳文化博览园的县域文化符号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泰塔古豳文化风貌区、安仁瓷窑遗址公园、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景区,恢复古豳国历史文化节点。在节点周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博物馆、农民创业孵化园、农产品作坊街、蔬果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展现古豳国农业历史文化、农耕技术文化、地域农业文化,打造豳原—豳国—豳风文化名片,形成集文化休闲、遗产旅游、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古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板块位于县域西部,三水河以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由郑家、张洪、原底、太村等镇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该板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资源点有西头新村景区、富村剪纸体验、太村唐家大院等,也包含覆盖全域的饮食民俗、建筑民俗、民间土特产、民间礼乐、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黄土民俗文化开发板块中,充分依托唐家大院文化景区和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景区,发挥南宫村—背擎,张家村—高跷,杨家村—舞狮子,富村—剪纸等民俗文化聚集优势,将该板块打造为关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在版块内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载体,利用泛博物馆、文化旅游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巡演等文化手法,对旬邑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演绎,吸引游客体验旬邑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乡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村,把彩贴剪纸、彩墨画、石刻像、根雕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旬邑特有的旅游产品。在此板块每个特色村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黄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红色旅游热潮到来时,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要求。县城和一些景点都没有停放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没有满足300人以上大团队住宿的宾馆、景区内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稀少,致使旅游高峰期吃饭难、住宿难、停车难。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马栏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秀丽、气候凉爽,在景区建设上只注重了红色景点建设,缺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沿途的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尚未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滞后,红色景点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不能更大的发挥红色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三)景区景点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石门山景区没有景区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景区的旅游工作由石门林场兼管;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也没有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管理由文体局派人临时负责。二是各景区景点都存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的问题,随着景区景点规模的不断扩展,景区日常管理显得顾前不顾后,无法跟进,有些景点在日常管理上鞭长莫及,无人值守。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始终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县各景区景点都没有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石门山部级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流动性极强。即将投入使用的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也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紧缺的难题。

(五)旅游招商引资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力度不大,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赵家洞景区开发目前都由于资金紧缺尚未启动。

(六)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一些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私抬物价、以次充好等欺客宰客现象,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损坏了我县旅游想象,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景区后续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阳坡头关中特区旧址修复建设和转角红26军军部旧址的前期建设任务。完成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陈列布展任务。二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编制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加快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有机结合,互相拉动,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采取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红色旅游景区、唐家大院、赵家洞崖居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全力开发民间剪纸、民间唢呐两个民间艺术品牌,开发农林土特产品、地方小吃及石刻、布艺、刺绣、根雕、民俗画、出土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提高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三)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高校引进旅游专业毕业生,充实旅游行政和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我县旅游工作提出专业指导,整体提升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贯穿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切实把宣传促销工作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印制旅游宣传画册,在各大中城市召开旅游新闻会、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广告,邀请知名旅行社来旬考察,举办“书画名家走进红色马栏”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红色马栏,人文旬邑”,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广泛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旬邑、了解旬邑,打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另外,加强旅游区域性合作,尽快融入西安、咸阳旅游经济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旅行社联手,广泛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2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5.02.001

1.昆明分院:《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为贯彻落实云南省“科教兴旅”战略,充分发挥旅游科研工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智力推动作用,中国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暨云南省旅游规划研究院携手部分云南高等大学研究单位,组织云南有关旅游专家、学者并邀请相关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业界的实际工作者共同参与,合力研究、编写和推出了《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

《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年度报告(2013-2014)》全书分为五个章节。根据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形式和要求,分别从旅游产业运行、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开发建设与投融资、旅游改革发展与开放合作、旅游行业发展与管理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在认真梳理2013年的运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全面总结经验,客观评析存在的问题,用新视角、新观念和新方法预测了2014年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对当前云南旅游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形成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实际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云南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2.旅游市场与目的地营销研究基地:《国家旅游形象——战略研究与中国实践》

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旅游业也是国家文化交流与输出的重要载体。2014年8月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旅游业要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要求,创新发展理念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并举。发展旅游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越来越清晰,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国家旅游形象的战略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2013年9月,国家旅游局正式委托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开展“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推广战略”课题研究,本研究专辑是该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研究专辑从国家战略层面识别出国家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入境旅游市场连续下滑、正面临严峻考验;外国游客入境过境旅游签证手续繁琐;国家旅游形象不够清晰、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国家旅游形象的营销推广投入不足、效果不够显著;旅游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尚未形成等等。这些问题导致我国旅游在国家战略中的角色还尚未充分发挥。

以系统化和战略思维来研究和解决国家旅游形象的重大问题是本研究专辑的出发点和核心思路。本专辑在整理国内外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旅游形象存在的具体问题,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入手,从地方旅游部门和国家目的地角度开展了国家旅游形象的概念和维度研究,开发出国家旅游形象的测量工具,分析了入境旅游市场的开发重点和潜在市场,并对营销策略运用、保障机制与措施等进行研究,最后研究借鉴了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西班牙、泰国、香港、台湾、法国等八个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开展旅游形象推广的经验。

本研究专辑既是关于国家旅游形象研究的一份比较系统化的学术成果汇编,也对我国塑造国家旅游形象的若干战略问题开展深入探讨,为提升我国国家旅游形象、打造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旅游强国贡献思路和策略。

3.旅游影响研究基地:《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Insights from insiders》

Thi s paper pre sent s an up-to-da te and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ourism research by Chinese scholars residing in China, through analyzing Chinese journal publ icat ions and conduct ing interviews with members of the academic committee of the China Tourism Academy (CTA). There has been an imbalance in the type of research on tourism in China:most research has ref lected applied work whereas little priority has been given to theory development. In addition to this imbalance, tourism research in China still faces challenges such as the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earchers and the raising of the status of research on tourism to a level in line with research in other academic disciplines. Mastering cutting-edge research methods is also critical to helping China’s tourism scholarship.

4.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现代大众旅游》

该成果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基地主任谢彦君教授于2014年4月出版的一本译著。全书包括9大部分主体内容,分别是旅游研究中的剪刀危机、全球旅游系统、后现代范式、不期而至的旅游研究者、解放神学、东南亚的白面孔、漫步哲思之路、旅游的语言、为现代大众旅游另谋出路。这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著作,对旅游现象的整体思考以及对旅游理论研究的系统梳理集成化地浓缩在一起,书中探讨了科学研究的种种话题,展现了后现代范式在旅游研究中的滥觞与发展,触及了旅游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和经济议题。同时,这也是一部充满批评意味的著作,批评构成了作品的特色,在目前实证研究在中国旅游学术界大行其道的情况下,作者从方法论层面所展开的批评的态度、角度和深度是我们难得的稀缺思想资源。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经典的旅游学著作,作者以其独特的思维与研究风格为技术导向占主流的国内旅游学术界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范式。

5.饭店产业研究基地:《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2007—2013》是由中国旅游研究院饭店产业研究基地受中国旅游饭店业协会委托,从2007到2013年长期开展的追踪研究成果。本着记录历史、服务产业的宗旨,本报告以客观、理性的数据勾勒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进程,同时为未来发展提出基础数据依据。

根据2007年9月召开的中国饭店集团联席会议决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于2007年10—12月首次对在中国大陆具有影响力的21家饭店集团进行了相关调查,之后连续7年开展调查。2013年调查企业规模扩大到60家(实际有效数据企业44家),分别是(按拼音顺序排列):北京东方嘉柏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国宾友谊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北京首都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天伦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贝斯特韦斯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城市名人酒店集团、福建中旅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广东白天鹅酒店集团有限公司、广州碧桂园凤凰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广州岭南国际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海南海航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河南中州国际集团管理有限公司、湖南和一酒店连锁有限公司、湖南华天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华住酒店集团、锦江国际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凯莱国际酒店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开元酒店集团、凯悦国际酒店集团、康年国际酒店集团、雷迪森旅业集团有限公司、绿地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明宇酒店(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东蓝海酒店集团、山东银座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陕西旅游饭店管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衡山集团饭店管理公司、深航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世纪金源酒店集团有限公司、石家庄国大酒店经营有限公司、四川锦江旅游饭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四川岷山集团有限公司、速伯艾特(北京)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管理有限公司、维也纳酒店集团、厦门建发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阳光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远洲酒店集团、粤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宁波南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省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世贸君澜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调查采用自愿原则,按照中国旅游饭店协会要求设计相应调查项目下发饭店集团企业,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填写上报,数据在审核后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中国主要饭店集团的相关数据。

饭店集团的规模、成长力、空间布局、运营业绩、品牌和管理体系、运营数据是饭店集团化实力及发展力的主要衡量指标。本调查基于上述要素将其分解为各项具体指标,共计6大类236个数据点,如饭店集团成员饭店数量、客房数量、饭店档次分布、地域分布、合同签订时间、品牌使用状况、国际化经营数据、外派经理构成、薪酬水平、培训、饭店集团组织机构、集团管控指标、信息系统采纳、集团化预定比例、网络预定比率、按照最高值和最低值计算的运营中的数据如出租率、平均房价、各项收入、成本率等。

根据以上指标,每年对当年我国饭店集团化发展的总体规模进行排名,同时对发展产业结构进行剖析,对发展中的进步进行追踪,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报告基于客观数据得出结论,分公开版和内部版两个部分。公开版在每年举办的“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对社会公开,内部版在中国饭店集团30强(2014年扩大到60强)小型会议上公布并研讨。从2014年开始,本报告还收录了《中国饭店集团化年会》上的主旨发言、嘉宾研讨的主要观点,同时还对当年排名中的饭店集团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获得发展中的质性研究数据。

以 2013年数据为例,报告对44家集团为代表的中国饭店集团在2013年度的业务活动进行了总结,发现在新的市场格局中,饭店管理集团“三分天下”(旅游饭店管理集团、国际品牌饭店管理集团、经济型饭店集团)的态势更加明显,呈现出快速扩张、市场分化以及收入下行压力较大等特征。

(1)旅游饭店集团营业收入下降较大,经济型饭店的营业收入不降反升。人力成本、能耗费用居高不下的压力仍在持续,旅游饭店集团成员饭店由于经营收入下滑,导致经营毛利率低于2012年水平;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由于各项成本、费用的上涨不得不重新考虑在三、四线城市的布局;经济型饭店同样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的上行压力,但租金上涨是经济型饭店的“痛点”,2013年租赁经营的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三个“阵营”的市场营销及行政等支出比例均有所下降。

(2)整体上呈规模快速扩张趋势,但旅游饭店集团规模扩张速度相对较缓。产业集中度继续提升,集团间的规模对比依然呈两级分化趋势;旅游饭店集团的国内规模扩张速度继续高于国际饭店集团的全球规模扩张速度,但在成员饭店和客房的绝对数量上,与国际品牌饭店集团的差距并未缩小;经济型饭店实现从租赁经营向特许经营的华丽转身。

(3)在品牌结构方面,2013年旅游饭店集团的多品牌发展战略得到进一步发展,高档(四、五星级)饭店占客房总数的半壁江山,其中部分集团虽然开始布局豪华市场但仍处于建设过程中,未见明显效果;中档饭店的集约化程度和品牌建设略有起色,但需经历市场考验;本土经济型饭店集团在市场上呈现出绝对优势。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在国内不断丰富品牌谱系,但在三、四线城市的扩张面临挑战。

(4)在品牌支撑方面,由于2013年互联网企业快速发展,旅游饭店集团开始注重支撑平台(如中央预定系统、人力资源系统)的搭建,但仍处在初级阶段,这些支撑平台的贡献率还有待提高,需向国际品牌饭店集团和经济型饭店集团借鉴和学习。(5)在空间“布局”方面,各饭店集团虽然在布局上有意向非总部所在地的城市进行扩张,但总体规划受多方因素的影响,难以执行或实现,最终仍然体现出布局的随意性和不合理性,较2012年未见明显变化。

(6)各集团规模成长性普遍保持较好的增长态势,中档饭店显现出明显的向好趋势;品牌管理的稳定性,普遍好于往年,管理费收取较为顺利;对于企业管理制度,大部分旅游饭店集团正在由传统向现代缓慢过渡,远不及国际品牌集团和经济型品牌集团。

《中国饭店集团化发展报告》是国内延续时间最长、采集数据最全、涵盖企业数量最多的饭店集团发展研究报告,已经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旅游安全研究基地:《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

保障旅游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也是维护旅游者基本权力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关联度高、产业链条长、涉及环节多、抗风险能力弱,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可能给旅游者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害,都可能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遭受重大挫折,旅游业是泰安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泰安市委、市政府、市旅游局及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旅游安全,为了在《旅游法》实施后的新的形势下,提升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水平,泰安市旅游局与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就编制《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达成合作协议,在不断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三易其稿,完成了体系的编写。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以新颁布实施的《旅游法》为主要依据,全书分为六章,第一章总则,提出了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法律依据、监管原则、监管目标;第二章以旅游安全监管体制创新为主线,明确了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组成及各组成部门职责;第三章从旅游安全监管本质需求入手,系统的提出了旅游安全监管的范畴及主要内容;第四章从泰安旅游安全监管重要工作的角度,制定了日常安全监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旅游安全专项整治、考核问责等四大重点工作监管机制;第五章从行业安全监管角度,提出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旅游交通业及高风险旅游项目的监管主体及职责、监管内容与要求、监管形式及手段等规范;第六章制定了旅游安全人才保障、科技保障、公共信息保障、文化保障等六大旅游安全监管保障措施。

《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是中国旅游研究院旅游安全研究基地与地方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安全管理研究与合作的重要成果。专家团队在撰写过程中,认真研读“旅游法”与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结合泰安市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历时半年,撰写了8万多字的《泰安市旅游安全监管体系》,此研究成果以《旅游法》的相关条款为依据,本着依法行政、依法兴旅、依法治旅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基本方针,创新了泰安旅游安全管理体制与机制,构建与完善了泰安旅游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旅游行业安全管理的常态化、规范化与制度化,进一步保障泰安市旅游业安全、健康、持续与高效发展。研究成果在理论上严谨、规范、有法可依;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易懂、标准、可操作性强。对于政府相关部分的安全监管提供了操作性规范,有利于打造“安全”的旅游目的地品牌。

本研究成果为目前国内首个“市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旅游安全监管体系与规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7.武汉分院:《武汉城市圈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定位及对策研究》

中三角是我国承东启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地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引擎。区域旅游一体化作为创新型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合理、有效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建设,是政、产、学、研共同追求的目标。随着中三角区域之间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以及旅游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无论是政府、企业,都希望区域之间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谋求共同发展,实现旅游资金、旅游信息、旅游者以及诸多要素在区域之间自由流动。开展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以及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定位研究,有助于推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发挥区域旅游整合效应;有助于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提高武汉城市圈旅游空间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大武汉的复兴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从而为长江经济带建设和中部崛起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本课题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有区域旅游一体化经典案例进行分析与总结,归纳出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从区域旅游一体化的驱动力、主要内容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构建旅游一体化系统;继而对中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沿革、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认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存在驱动力不足、规划不清、特色不显、发展不均、机制不活、核心不明等问题;提出中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战略取向以及战略重点。课题最后落脚武汉城市圈,结合武汉城市圈旅游在中三角旅游一体化中的优势,就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提出倡导并推动旅游发展联盟建设、积极组织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以武汉为凝聚核,着力建设三大中心、牵头构建运行模式与平台、示范引领旅游标准化建设等对策建议。

8.都市旅游研究基地:《上海旅游资源图志》

2008年5月开始长达三年的上海旅游资源调查工作。调查工作覆盖了上海所有的区县,被调查的旅游资源单体数量超过1000个。

调查工作内容包括对各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实地考察、采集地理位置数据、摄录影像资料、了解开发保护状况和周边交通情况等。在调查工作开展期间,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基本原则,调查依据和分类体系。

2010年11月6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专家评审会。为了使上海旅游资源调查的成果能得到广泛的使用,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辑了《上海旅游资源图志》一书,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高水平特色项目“上海旅游资源与文化发展创新基地”、上海市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内涵建设和上海市旅游局给予了出版资助。

该套书籍分上中下三册,已经于2014年6月正式出版。

9.西部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研究》

本书以中国西部入境旅游时空规律为研究对象,在时空分异、管理科学和人地关系等理论指导下,依据实证主义方法论,利用时空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市场调查分析、地图分析、文献与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和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在作者先后主持完成的三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境外游客时空动态模式研究”(49571027)、“中国不同群体入境游客旅游行为模式研究”(40271037)和“中国典型区域入境旅游流东—西递进空间演化机理研究”(40771058)的基础上,结合目前主持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41271158;2013-2016年)已取得成果,以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内蒙的入境旅游为基本研究省域,按照划分的五个旅游区:成渝旅游区、泛湄公河旅游区、陕甘新旅游区、青藏旅游区和宁蒙旅游区,以西部省区市的入境旅游为研究案例,从全国尺度、西部区域尺度和省区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入境旅游发展整体演进、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旅游产业要素演进、旅游目的地供需平衡演进、入境游客评价等为多维研究视角,系统梳理西部入境旅游近20年的发展和演进过程,对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进行比较分析,探求西部入境旅游目的地建设的路径优化和客流调控。主要内容包括西部入境旅游整体分析、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进系统分析、西部入境旅游流集聚扩散分析、西部旅游产业要素分析、西部入境旅游供需平衡演进分析、西部入境游客旅游设施及服务评价分析以及西部入境旅游五大空间区域的入境旅游成长分析。

本书撰写的主要宗旨是深入、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时间断面入境旅游的客流演变规律、结构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等,从而揭示我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成长。本书对我国西部旅游经济、管理、扶贫具有很大经济、社会和文化效益。

我国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研究总体上较为薄弱。从改革开放之初开始,我国就一直致力于发展中国的入境旅游,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但“东快西慢,地域发展不平衡”一直是困扰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瓶颈”。学界和业界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关注不如对东部入境旅游的关注,对西部入境旅游发展演变的研究更是少见。

从时空视角研究西部入境旅游可丰富拓展旅游学理论。我国国土面积大,西部地区更是地域辽阔。从时空视角,系统、深入地研究我国西部地域入境旅游发展的客流规律、时空动态、旅游经济动态、空间集聚与扩散、旅游空间选择、旅游供需平衡状况、旅游空间格局以及演变规律趋势等,可丰富与拓展旅游学特别是旅游地理学理论。

形成本成果的基金项目由马耀峰教授主持,本出版项目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2014-F经济10)和陕西师范大学优秀著作出版基金资助。本书在撰写过程中,突出和强化了如下特点:(1)以西部泛湄公河、成渝、陕甘新、宁蒙和青藏旅游区等五大旅游区和12个省区市为研究案例地,以过去与现在的实地调查资料和成果为依托,建立样本点模型,从而尝试揭示整个西部入境旅游的时空动态规律和发展历程。(2)从西部入境旅游发展的时间序列中,选取1996年—2012年的时序尺度界面,反演出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历程、变化趋势、节律,建立相应的模拟模型,借以分析其发展趋势与前景。(3) 对12个省区市研究案例地入境旅游的分析,撇弃传统侧重资源、现状讨论研究等内容,而是着重利用亲景度、竞争态等数量分析手段,以“瓶颈问题分析为导向”,研究各地域入境旅游存在的限制性关键因素,并提出了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发展对策建议。(4)充分利用丰富的实地市场调查资料、数据库信息,利用数学建模、地图分析、计算机处理、GIS等技术手段,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使定性和定量研究紧密结合,提高成果的科学性。(5)有效借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展示方法,以20幅彩色附图直观反映西部入境旅游的发展规律与演变特点,努力做到图文并茂。

10.台湾旅游研究基地:《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效应与路径选择》

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民族国家的重要事务、海峡两岸共同发展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本项目研究围绕如下方面对海峡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诸多方面展开研究:

首先,在文献分析与现状调查基础上梳理两岸旅游互动与合作的发展脉络,思考两岸旅游互动新形势、两岸旅游关系与市场新走向、两岸旅游发展前景等,讨论两岸旅游合作发展存在和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寻找两岸旅游发展的共识性认知与话题。特别在充分调查基础上,分析“赴台旅游”开放后两岸旅游市场的发展演变、旅游意愿与消费需求、旅游市场规模与结构、产业要素组合、产业运行及其社会环境差异等基础性问题。重点从八个方面分析两岸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的效应,分析了两岸旅游互动发展十大趋势。其次,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思考两岸特殊政治生态背景下两岸旅游合作的内在动力根源,从驱动机制、传播机制、执行机制、反馈机制、保障机制五个方面尝试性地构建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动力机制模型。再次,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的合作模式、对接路径与渠道选择,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探讨了两岸旅游产业三个层面的对接、四大合作对接机制;多方面研究两岸合作对接的路径,特别是在旅游产品、旅游投资、旅游交流平台、旅游市场、旅游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与对接。再次,以闽台、厦金为个案探讨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思考两岸旅游发展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重点问题和原则,并从业务角度和政策层面提出学者建言。最后,重点思考了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及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的影响,特别是以“反服贸协议”为代表的突发事件对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进程的冲击与影响,提出在政治突发事件与特殊形势下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该把握的重点与原则、政策与建议等。

通过研究,大致形成如下基本观点和立场:(1)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是两岸发展的历史选择与必然趋势,对两岸和平发展产生多层面的正向效应,不仅将推动两岸旅游经济的发展,还将对两岸发展民众交流了解、社会文化融合乃至国家统一有特殊贡献;(2)两岸旅游产业与社会的现实差异应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得到尊重并引起足够重视,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应成为两岸发展的常态;(3)两岸旅游与社会差异及其引发的管理“真空”、合作与对接障碍将使两岸旅游产业合作与对接模式、路径研究从各个层面推动两岸旅游合作发展;(4)两岸特殊区域旅游合作与产业对接研究将丰富旅游学理论、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并将为全球范围内的区域合作和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

项目研究注重调查与访谈,特别注重对台湾局势及旅游发展状况的了解,注重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兼具理论与应用双重品质的创新性思考,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有理论价值、现实意义与社会政治价值。从现实应用层面将为两岸旅游发展乃至两岸特殊区域合作及其政策制订提供建议与策略,对推动两岸旅游发展乃至民族国家统一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政治价值;在学理上可回应全球化语境下的两岸特殊区域社会发展问题,为特殊政治背景下的产业合作与发展提供海峡两岸的突出范例,为区域合作研究与产业经济学提供新的理论思考。

11.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

《中国旅游职业教育年度报告2012》由国家旅游局人事司、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托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牵头,会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6所旅游院校共同编写完成。《报告》由总论篇、分论篇和改革创新案例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总论篇包括旅游高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中职教育年度报告、旅游教育培训年度报告等4个部分;分论篇包括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特色与品牌专业建设专题研究、中国旅游职业教育院校合作办学专题研究等7部分;案例篇则包括了16个鲜活的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实例。可以说,本报告既有我国旅游职业教育的总体概览,也有热点部分的具体分析讨论,同时又不乏贴近实际的院校及企业提供的真实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形成了从总到分再到例证的研究思路。

《报告》的出版为全面深入研究我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为旅游职业教育从业者、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12.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旅游标准学》

为了配合国家旅游标准化,规范旅游标准化活动,规范,旅游服务,将标准的科学性和系统思想植入旅游业,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普及旅游标准和标准化知识提供服务,使旅游业朝着规范化、高品质的方向发展,花了近三年的时间编写了《旅游标准学》(基础篇)。

本书的编写坚持P-D-C-A的循环理念,达到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本书体系的目的。

编写这本书的现实价值在于有效规范旅游服务标准,使得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能够标准化,借此提高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质量,促进我国旅游业可持续、高品质发展。

13 .边境旅游研究基地:《云南大百科全书·旅游卷》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3

在中国“十一五”计划实施的开局之年,在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和中国旅游教育的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配合国家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安排,配合国家旅游局 “十一五”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及服务全国旅游院校和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特组织了本次研讨会,以促进中国旅游教育和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会议传达了教育部及教育部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领导讲话的精神;通报了教育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调查分析情况;总结“十五”期间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与会代表就新形势下旅游管理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全国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品牌专业建设和评估、核心课程设置与关联延伸专业建设、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硕士点建设等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就旅游专业建设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并达成共识。本次会议是一次新时期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总结和指导专业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会议。

二、主题报告内容

会上有4位嘉宾作了主题报告。这4个报告全面客观、系统分析了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与微观层面考究了中国旅游教育与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发展走向,勾勒了中国旅游教育未来的发展宏图。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组长马勇教授的主题报告是《工商管理学科建设与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马勇教授通报了新一届教育部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后对“十一五”期间旅游管理专业发展规划与建设意见。马勇指出:建设旅游管理专业要认识到充分利用教育口各级别各种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如重点学科建设(校级、省级、部级)、品牌专业建设、高等学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等等;同时专业建设要与旅游行业有效接轨,充分接受国家旅游局的领导和指导;积极开展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的研讨;设立《旅游高等教育通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旅游专业组田里教授主题报告为《中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面分析研究了新世纪旅游业发展对旅游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系统剖析了我国旅游专业高等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分别从战略与战术层次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与阐述,提出对策。结合评估具体的指标体系他提出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旅游院校培养的本科毕业生必须按照大学的标准化培养目标与模式,不能一味屈就于企业的标准,必须保持知识的独立价值,高校旅游教育应该有自己独立的培养制度。

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院长高峻教授作了题为《中国旅游业“十一五”人才规划》的主题报告。报告依据历年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等进行了预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国旅游人才规划的的重点、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Tourism Science旅游科学面向21世纪的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湖北大学旅游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名俭副教授作了题为《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建设与发展探讨》的主题报告。报告全面调研与分析了全国旅游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情况,介绍了目前唯一一项部级旅游本科精品课程《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成功创建经验,并为全国旅游院校建设精品课程提供了有益的发展思路及实施工程计划。

三、会议主要成效

参会代表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专业评估、专业拓展、精品课程建设、博士硕士点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热烈探讨,基本达成以下共识:

1.重新定位旅游学科发展方向

会议认为,目前全国旅游管理专业本科院校有393所,专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迅猛,在中国学科体系中已独树一帜,应该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规模不断扩展、旅游学术积累不断丰厚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专业建设和学科行为,使之在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逐步成熟化。会议提出把全国旅游院校本科旅游教育分为应用型(技术)和科研型(理论)的两种类型,教指委制定相应的分类指导方法,把本科旅游教育与高职旅游教育在学科发展上加以区分。

2.制定旅游管理专业评估标准

会上讨论了由田里教授负责起草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评估方案初稿。会议认为,专业评估很有必要,既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水平的一次检阅行动,也是对全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一次提升过程。专业评估要“以评促建,重在建设”,发挥其规范管理、提升整体实力的重要作用。专业评估标准要进一步作调整,兼顾不同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

3.提升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质量

会议代表希望,在教指委的指导下,提升教学、科研、师资、人才培养等专业建设质量。一是积极争取教育部门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支持,努力申报教育部门提供的各类专业发展资源,如国家(省)级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重点学科、品牌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名师、重点试验中心、文(理)科试点班等等。二是加强旅游科研,积极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各省市各类旅游科学研究项目,并积极参加科研成果的评奖工作,增强旅游管理专业整体实力。

4.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内外合作

一是加强国内旅游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合作。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与国外联合办学,创造旅游学校师生到境外培训、实习的机会。目前有很多旅游院校开展了非常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同时港、澳地区的院校也有意与大陆院校进行广泛合作。三是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尤其要更注重与管理学科横向的合作,与历史、地理、经济等传统学科的合作,教指委将在一级学科的基础上推动二级学科领域的合作。

5.调控旅游院校的总体办学层次

一是在全国旅游管理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从战略上严格控制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规模,保证毕业生高就业率和良好的专业形象。二是大力推进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支持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院校积极申报硕士点,提升旅游管理学科形象。三是适度发展旅游管理博士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科积淀和学术积累,提升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地位。

6.建立高等旅游院校的交流平台

一是形成教学指导委员会为中心的“旅游教育会议”制度,每年举办专业建设和发展研讨会,及时通报信息、交流经验、研讨对策。二是出版《旅游高等教育通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负责刊印;《旅游科学》等专杂志设专栏刊登国内外旅游教育和旅游学术会议的重要信息,加强信息交流。三是教指委旅游专业组建设“中国旅游教育”网络平台,展示成就,通报毕业生供需情况、国内外访问学者、博士后流动站等各种信息,整合资源,全国共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担网站制作维护工作。

7.拓展旅游学科的专业延伸领域

目前学科目录“旅游管理”只有一个专业方向,从某种程度限制了旅游管理学科发展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在专业设置问题上,许多旅游院校做了不少探索,积极向休闲、会展、娱乐等领域拓展,实行校内的优势资源整合,突出院校和地域特色,创立特色品牌专业,如华侨大学整合体育系设立“运动休闲娱乐”方向,中山大学设“休闲与俱乐部管理”等专业。

8.建设旅游专业核心精品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关于制定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和规范,积极申报部级、省级和校级旅游类精品课程。会议提出规划,争取用3-5年内,建设部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00门,校级精品课程500门。旅游涉外性强,专业标准应与国际接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形成具有国际化特色的核心精品课程体系;积极倡导开展双语教学,加快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

9.筹备旅游硕士研究生培养会议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4

关于xx年度述职报告 中共江津市旅游局党组 江津市旅游局 中共江津市委: xx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党政一班人率领旅游系统全体职工,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旅游兴市”发展战略和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励精图治,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新发展,圆满完成全年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在体制创新、招商引资、规划发展、产品定位、宣传促销、市场体系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为我市打造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开好了头,为江津旅游赢得了较好声誉,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健康发展的xx年 (一)旅游大发展经济大振兴 xx年,全市旅游经济继xx年非典重创、xx年恢复后实现全面振兴。全市今年接待游客10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旅游综合收入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四面山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3%;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同比增长15.2%。无一例有效投诉,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 (二)旅游大发展实现大跨越 1、体制大创新。一是今年8月,成立了市政府正局级特设机构——四面山管理委员会,由市领导兼任党委书记,形成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匹配,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新模式。全面理顺了景区管理体制,使四面山进入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加快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良性发展轨道。体制创新经《中国旅游报》、《重庆政协报》、《重庆经济报》等媒体报道后受到业界人士广泛传授和学习。二是成立了重庆区市(县)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旅游监察执法大队,使旅游监察执法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强。 2、招商大突破。为全面开发四面山,抢占“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的制高点,我们把合作开发四面山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在重庆、江津市两级领导的关心和各个部门的努力下,成功引进重庆新华书店集团公司合作开发四面山旅游资源,为实现“两地一中心”奋斗目标,打造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引进重庆高投司对四面山景区公路进行建设,渝南精品线全面开工。 3、规划大手笔。一是配合重庆市旅游局、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做好《“渝川黔生态旅游金三角”旅游发展规划》已通过评审,上报三省市审批。二是编制完善《江津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三是邀请了新加坡规划大师刘太格博士专程赴江津进行旅游规划指导;聘请深圳锦绣时代旅游投资顾问公司对四面山进行整体策划,对四面山重新进行定位,提出了“千瀑千姿、赤壁丹峡、先巴文化、原始森林”新四面山概念。四是编制完成了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和中山古镇、塘河古镇旅游发展规划。 4、文化大挖掘。今年我们对红色文化、名人文化、先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开发。尤其是开展中山古镇主题形象和楹联征集活动,共收到海内外30多个地区以不同形式寄来的作品2750件,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提升了旅游的文化品位。同时,开展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课题工作,组成调研组对中山古镇深入调研,形成了《保护开发中山古镇,打造江津旅游亮点》的调研报告,引起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媒体广泛关注。中山古镇已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 5、区域大整合。为加强区域合作,提升我市景区内涵,我们积极探索并创新区域旅游合作新路,初见成效。一是江津旅游融入三峡大旅游圈。其中四面山风景名胜区被纳入了重庆十大旅游精品线近期开发的五条线之一;二是以聂帅陈列馆和聂帅故居为核心的“红色旅游”项目已纳入国家红色旅游100条旅游精品线。同时,我们完成了“红色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并通过重庆市评审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三是按照渝川黔金三角发展规划积极策划旅游产品,推出旅游线路,强化宣传促销和找准市场定位,争取在区域合作中抢占制高点。 6、设施大改变。加大了旅游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一是四面山客运车站、游客接待中心已投入使用,为游客提供咨询、休闲一站式服务。二是对四面山龙潭路进行了硬化改造。三是新修四面山停车场,整治洪海码头,规范旅游景区(点)的商品摊区管理。四是望海公路5.6公里完成硬化并投入使用,对付家至四面山公路加装生命工程。五是硬化中山古镇入口公路520米、修建停车场1个、公厕2个。六是双福至四面山旅游观光线的综合整治成效显著。七是完成中山至水口寺公路的可研,初次协助完成部分相关手续。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入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机制,重庆高投司已介入我市旅游公路建设,将进一步加快旅游发展。 (三)旅游大发展形成大格局 1、领导重视保障有力。去年12月王鸿举市长在重庆经济工作会上提出“要将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后,市委审时度势,在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两地一中心”发展目标,明确了在“十一五”期间及今后一个时期努力把以四面山为龙头的江津旅游业建设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宏伟目标。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集中精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13

1 前言

1.1 全域旅游的提出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步入大众旅游的阶段,公众对于旅游的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传统的旅游模式通常只注重景点景区的建设,与社区建设之间相互独立,已不能满足现代大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相互独立的模式,可以借助全域旅游来实现,将景点景区所在的社区作为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

所谓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各项资源特别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系统化、全方位地优化、整合和提升,最终实现区域内各项资源有机整合、产业之间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模式。

1.2 乡村旅游是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脱贫目标时间紧迫且任务艰巨。为实现这个目标,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首先需要先打破当前体制机制带来的阻碍,抓住全国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这一关键性的战略机遇,整合扶贫开发资金和旅游发展资金,发展乡村旅游。

《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范围内从事乡村旅游的农民大约为2000万人,该行业已经带动超过7000万农民从中受益。乡村旅游已成为城乡交流的重要方式,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旅游投资和消费的热点领域。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建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从事乡村旅游经营的农户将达300万家,该行业接待国内外游客将达40亿人次,营业收入将达2.3万亿元,届时,约8000万农民将会从中受益。

1.3 昭苏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重要意义

昭苏县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南部,与哈萨克斯坦交界。2016年2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了262个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昭苏县榜上有名。2016年7月13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局在昭苏县召开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会,会上提出自治区旅游局要全力推动“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以期带动全疆全域旅游建设与发展。

昭苏县在创建全域旅游的基础之上,已建成规模较大的哈萨克民俗文化馆、昭苏镇灯塔知青馆等,并且县政府牵头挖掘村史文化,斥资720万建设完成52个村史馆体,其中包括村级独立馆、村史墙、村史廊厅等形式,这些乡村史馆也作为文化旅游点,成为昭苏乡村旅游的亮点和看点。这对于昭苏县借助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基于全域旅游角的昭苏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机遇

2.1 昭苏县全域旅游发展现状

昭苏县完整的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格局已初步形成,成立了“全域旅游、全民兴旅”工作领导小组,创新全域旅游体制机制。该县目前已完成智慧旅游平台基本框架的搭建,主要景区、酒店及服务区实现免费WIFI全覆盖;安装360°智能摄像头,建立昭苏县智慧旅游专用监控中心。景区电子门票检票系统完成电子检票、二维码扫码器硬件设施建设,设计了昭苏县全域旅游智能电子导览图,实现旅游地图与平台数据的无缝对接。

2.2 昭苏县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2.2.1 交通网络逐步完善

昭苏县通过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等,全面提升全域旅游运作和服务水平。目前,昭苏县已建成全县旅游标识系统和2个县级入口服务区,13个全域旅游停靠点即将全部投入使用,县城至各重点景区景点的旅游专线和定点旅游车也正在努力完成建设中。修建一般农村公路101公里,完成整村推进通村油路54公里,种马场和昭苏林场客运站、夏特乡综合客运服务站竣工。

2.2.2 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以旅游全域化战略,引领全民广泛参与。截止到2016年8月,昭苏县的农牧家乐和大小餐厅已达730家。其中,农牧家乐220家,达到A级、B级标准的农牧家乐分别占到了20%和50%。这些旅游点带动了1700余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也为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奠定了良好基础。完成17个贫困村产业扶贫“双百工程”,实现2052人脱贫。

2.2.3 政府扶持力度加大

昭苏县积极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普查与保护,支持有条件的乡村镇利用农村闲置房屋、集体建设用地、“四荒地”、可用林场、牧场和水面等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组织宣传力度,强化对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村镇,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魅力乡村和休闲养生的自然生态景区。

2.2.4 全域旅游背景下的美丽乡村建设

昭苏县围绕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先后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项目8个,涉及34个村,惠及62652人。启动了美丽乡村之“发展庭院”活动,上千户村民、牧民在庭院内种花和经济作物,使庭院焕然一新,千户牧民结束了庭院杂草丛生的历史。

2.3 全域旅游视角下昭苏发展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2.3.1 经济基础差,旅游设施投入乏力

目前昭苏县面临经济快速增长动力不足、下行压力大等问题,加之县级财政力量薄弱,旅游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昭苏已经在完善交通网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离伊宁机场距离200多公里,又无航班可直接抵达,昭苏旅游受到了极大限制。酒店等基础设施也相对滞后,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酒店住宿餐饮等出现了“一房难求”、“一餐难求”的局面,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对昭苏旅游目的地品牌形象的树立和定位产生了不利影响。

2.3.2 乡村旅游产业链过短过窄

乡村旅游产业链实际上是以核心的乡村旅游企业为基础,承担为游客提供不同消费需求的价值创造功能的相互内在联系的产业共生体,通过对信息流、客源流、物质流的链条连接,形成具有一种内在相互联系企业的集合。目前昭苏乡村旅游产业培育不足,产品形式单一,缺乏精品,上下游的a业部门互动不够,从业者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总体竞争力较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乡村旅游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弱。

2.3.3 高层及旅游人才不足,人才引进困难

昭苏县地处边远,高层次旅游人才严重不足,且难以引进和留住高级人才,大多数乡村旅游的从业者均由农民及村干部担任,服务意识不够,服务质量较低。

总的来说,昭苏乡村旅游目前仍处于低端旅游业态的状态,且已遇到了其发展过程中的瓶颈。因此,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对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上的一种转型升级。

3 昭苏基于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旅游的对策研究

3.1 借助相关政策,实现基础设施全域化

国家旅游局在其的《中国旅游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出,对全域旅游示范区将推出“优先纳入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支持对象;优先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等八项支持措施。

昭苏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可借助报告中的支持政策,争取中央及自治区、自治州的资金支持,继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加大对酒店业的投资力度,解决旅游旺季住房难、就餐难等问题;改变目前形式单一的景点景区、酒店餐饮的模式,借助全域旅游整合乡村旅游资源,优化乡村旅游服务,打造让游客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借助国家旅游局的支持措施,创建国家重点旅游品牌,如马文化产业品牌等,扩大对昭苏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尽可能消除基于地理位置的客观不利因素。

3.2 借助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实现转型升级

全域旅游的涉及面广、关联性高,需要全社会相关部门与相关产业、行业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昭苏乡村旅游各自为战、分散经营,经营模式雷同且单一,上下游部门之间联动不足,未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难以实现经济效益。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需借助全域旅游,创新“旅游+”“+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加强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摈弃各自经营的理念,探索以合作社、农业旅游综合体、家庭农场等方式参与发展乡村旅游,推进旅游扶贫开发。

为拓长拓宽产业链条,昭苏县政府部分可大力扶持几个特色乡村旅游经济,创建乡村旅游精品,深挖独具特色的农牧业模式,避免乡村旅游同质化竞争;形成规模化、企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加强与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养生医疗业、娱乐和新闻传播等的联动融合,形成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全面整合。

3.3 强化社区居民全域旅游观念,提高其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

当前中国的旅游正走向大众旅游时代,旅游消费主体和旅游消费需求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80后”、“90后”已逐渐成为旅游业重要的消费主体,这个群体更加注重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和参与,渴望释放压力,获得印象深刻的旅游经历。这个变化要求旅游从业者及相关利益者具备更开放的理念,因此,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加强对社区居民全域旅游理念的普及尤为重要。用全域旅游观念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将整个乡村生态环境都纳入到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打造“全域乡村旅游”。调动社区居民发展乡村旅游的主动性,融入现代化创意,引进一批不同行业的高层次新村民,建立乡村创业基地,发展乡村现代化酒店,带动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与转型升级中来,提高社区居民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和实际收入,以缓解相关利益者之间的矛盾。

3.4 解决人才引进问题,加大人才培训力度

昭苏县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经济、教育等相对比较落后,造成了该县人才引进难等现象。笔者认为昭苏县应树立人才至上的理念,主要通过引进+培育模式解决此问题。对此,结合目前国家旅游局的对于全域旅游区实施的支持措施,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高薪、高待遇引进农业、旅游业等高级人才,同时聘请疆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专家学者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及讲座,培训内容包括当地的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介绍、本土文化解读、乡村旅游经营的现代化理念、乡村旅游服务意识的培养等。此外,加强校企合作,吸纳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实习生参与当地旅游发展事业,也可以作为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4 结语

乡村旅游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重要举措,在全域旅游的发展契机下,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时期。然而,目前关于昭苏县的乡村旅游如何在全域旅游理念的前提下健康发展,也仍需针对实践问题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李金早.全域旅游大有可为[EB/OL].国家旅游局新闻办.国家旅游局网站.2016-02-07.

[2]王思超.新疆全域旅游贯穿百业千态[N].中国旅游报,2016-07-20.

[3]魏莹.全域旅游带动昭苏农牧家乐迅速发展[N].伊犁晚报,2016-08-25.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6

1.郑汴一体化形成历程

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郑汴一体化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郑州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支持郑汴新区加快发展,加快郑汴一体化。郑汴一体化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 提出阶段

1990年,在研究制定“八五”计划时,提出构建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焦作、新乡、开封等市在内的核心经济区的初步设想。2000年,编制“十五”计划时,形成了中原城市群正式概念。2004年,国家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原城市群发展研究报告》建议:“十一五”时期,应优先推动郑汴一体化发展”。由此,郑汴一体化正式提出。

1.2 形成阶段

2005年,在《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开封定位问题日益凸显出来。2005年12月,郑开大道开工建设标志着郑汴一体化进入实质阶段。2007年9月,省十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郑汴产业带总体规划》,标志着郑汴一体化发展获得法律地位。

1.3 深入推进阶段

该阶段经历了郑汴新区的提出、郑汴新区的规划、郑汴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及郑汴都市区的提出三个阶段。2012年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议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郑汴都市区和郑汴一体化发展,尽快实现通信、金融同城和资源共享”。正式提出了郑汴都市区的概念,郑汴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

2.郑汴一体化发展现状

自2005年郑汴一体化工作启动以来,郑汴一体化发展受到高度重视。两市均受惠于该政策,实现了共赢,尤其对开封的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2.1 开封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开封市借力郑汴一体化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得到显著提升。“十一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30.2亿元,年均增长12.9%,比“十五”期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十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以来,均跃居全省前列。特别是2011年,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居全省第3位。

2.2 两市一体化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2.1 完成了相关行政区划调整

为加快两市城区对接,开封市于2005年完成了城市区划调整工作,实现了开封市区直接与郑州市接壤。

2.2.2 商务活动实现联手合作

两市商务部门签署合作协定,共同编制《郑汴一体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共同对外招商项目,共同举办“郑汴一体化项目推介暨招商引资会”,联合推动劳务输出,策划会展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

2.2.3 强力推进开封新区建设

开封新区科学利用郑州发展的辐射、溢出效应,加快推进两市产业合作,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良好,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省级十强开发区”。

2.2.4 两市实现了部分功能对接

2006年郑开大道建成通车,郑开城际公交的开通,为两市居民文化、商贸、旅游等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文化旅游产业迅速提升。同时,郑州市民可享受开封市旅游一卡通待遇。2012年1月18日,两市公交卡互相通用。

2.3 推进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郑汴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郑汴一体化意义的认识有待提高;一些体制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对一体化如何深层次发展的研讨还需借力更多专家及资深人士,深入研究,寻求对策及突破口。

3.对策措施和建议

3.1 推动通信、交通的一体化进展

尽快使郑州、开封两市本地电话网并网使用统一区号,加快推进郑汴电信同城。

随着郑汴一体化的发展和两市居民交流的深入,目前郑开城际公交的运营理念,已不能满足两市的往来需求,将城际公交向两市市中心延伸,与两市城市公交实行“零”对接,使城际公交城市化,实现郑汴公交一体化。

3.2 加快推进郑汴金融同城

建议建立专门协调机构,负责协调、组织、推动郑汴金融同城进程。实现金融产品、要素、劳动力和资本等资源要素在郑汴两城内的自由流动及优化配置,使郑汴两地金融产业得到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得以共享,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高,形成郑汴区域金融合作体系,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促进郑汴区域实体经济的共同繁荣。

3.3 提升开封旅游业层次

文化旅游业是开封的特色优势产业,为了在一体化过程中保持开封旅游发展的优势地位,建议制订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文艺院团发展。此外,在融资、人才队伍建设等亦应给予政策支持。

着力打造宋都、菊会、水城三大品牌,抓住历史文化、旅游节会、观赏、休闲娱乐、饮食购物几个方面,促进文化旅游转型升级。逐步改善旅游软环境,秉承真诚、热情、规范的原则对待每一位旅游者,打造开封特色宋都文化旅游名片,实现开封从旅游观光地逐步向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转变。

借助郑开大道,将开封旅游进一步延伸。打造郑开大道两侧景观,让郑开大道之行成为欣赏美景之行。同时,可在大道两侧开展采摘农家乐、体验式农场、有机果蔬菜栽培观赏园等,丰富开封旅游资源,满足不同旅游需求。

2012年4月,郑州黄河滨河公园总体规划已通过评审,开封可结合郑汴黄河沿岸生态环境特点,通过郑州黄河滨河公园的开发,做大黄河沿岸旅游业发展,打造沿黄河的郑汴一体。

3.4 推进资源共享

使开封新区与郑州综合保税区实行功能联动,以促进郑汴区域性综合产业增长带的形成和发展。同时积极推进两市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科技、信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

4.结语

郑汴一体化是中原城市群建设的起步工程,其发展步伐正不断加快,为实现中部崛起和中原城市群建设起到了带动和示范作用。郑汴一体化作为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也是做大做强郑州和促进开封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利用好这一战略决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一步推进郑汴一体化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398

[2]卢展工.在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报告.河南日报,2011-10-27(4-14)

[3]郭耕茂.2009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日报,2009-1-23(2)

[4]郭耕茂.2010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日报,2010-2-2(2)

[5]郭耕茂.2011年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日报,2011-1-26(2)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7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7)04-0010-10

Doi: 10.3969/j.issn.1002-5006.2017.04.007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旅游经济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将旅游经济运行分析纳入宏观经济分析体系,按季度形成分析报告。课题组自2008年开始承担我国旅游经济运行分析的专项任务,本文致力于将上述研究实践进行理论化和模型化,构建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的监测与预警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1.1 问题的提出

要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平稳健康运行的目标,既取决于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市场主体的基础作用,也取决于政府部门加强对旅游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这些都要求全面掌握旅游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特别是其发展趋势,使政府和行业各方面加强预见性,制定宏观指导政策、加强预警、引导产业发展。然而,我国现有的旅游统计体系只有旅游市场和旅行社等部分产业的历史数据,缺乏旅游经济的全面数据,特别是及时性、趋势性等动态数据,加上分析预测方法和专业队伍有待完善,导致无法反映旅游经济运行全貌,无法进行形势判断和宏观决策。因此,在旅游领域开展经济运行分析具有必要性,只有建立一个统一的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将分散的旅游市场、产业、区域、环境、国际等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学的分析模型,并对旅游经济运行状态进行刻画、描述、推断、评价和警情预报等方面综合分析,实现对旅游经济态势进行综合监测和预警的功能,才能为我国旅游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建设和分类指导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实现。从理论上看,在中国开展旅游经济运行的分析,具有创新性。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研究及其与宏观经济研究、国际旅游研究的经验交流,不仅影响着实践发展,也将对旅游经济学的方法和内容产生影响。

1.2 研究现状

当前宏观经济监测与预警研究相对成熟,例如我国有代表性的“中经指数”和“高盛(中国)先行指数”等。国家统计局的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经过建设,已经开发出中国经济运行景气监测系统,并中国经济景气运行月度报告。从行业层面来看,一些行业根据自身运行特点和规律开发了预警体系,如金融[2-4]、房地产业[5-6]、价格[7]、纺织行业[8]以及钢铁业、农业、互联网行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旅游经济领域的监测预警研究也有所探索。近年来随着旅游安全事件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开展了较多旅游危机的预警研究[9-12],还有研究关注了目的地发展[13]、旅游企业经营预警[14],以及针对某一具体旅游行业或者旅游市场的景气研究,如饭店产业景气指数[15-18]、旅行社景气周期的指数化、旅游市场景气指数[19]等研究。张凌云等[20]在回顾国内旅游景气指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旅游景气指数编制的方法。值得关注的是,应用研究也在官方和非官方旅游组织和商业机构的推动下开展,例如世界旅游组织“全球旅游晴雨表”、国际旅游联合会定期的世界旅游经济报告。美国旅行协会数据中心定期的年度旅行力指数,对美国全国和各州旅游产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并预测发展趋势。一些主要的旅游咨询机构、大型旅游企业也定期针对整个旅游产业和具体行业经济运行和市场状况的研究报告及数据,为战略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上述宏观经济、相关产业和旅游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为建设中国旅游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模型。

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将研究对象从传统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扩展到包括旅游需求、旅游供给、政策设计与行政监管、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整个旅游经济系统,开展对旅游经济基本面的数据分析和发展预测。2013年,课题组出版《中国旅游经济O测与预警研究》一书,全面介绍了研究工作,同年筹建国家旅游经济实验室。2015年年初,获得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尤利西斯研究创新奖,根据国家要求筹备旅游统计与经济分析中心,建设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建立游客调查体系等。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有必要对中国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研究进行理论总结、模型化和实证检验。

2 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2.1 模型设计

构建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首先要明确其原理、内容和方法等一般问题。模型设计必须建立在我国旅游经济运行规律和经济景气监测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成为准确、有效反映旅游经济运行态势的预警工具和方法。

2.1.1 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内容

基于旅游经济理论研究和产业实践两方面的考虑,课题组将旅游经济的内容定义为CTE,所包含的市场基本面定义为TM,产业基本面定义为TI,发展环境定义为TDE,信心判断指标定义为TWC,得:

式中,TELaI为旅游经济运行滞后指数,TMLaI为旅游市场运行滞后指数,TILaI为旅游产业运行滞后指数。

2.1.3 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指数

预警指数综合反映计算期内旅游经济运行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状况,由旅游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指标构成,既要考虑到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信心指标等旅游经济运行的各方面,也要考虑到先行指数、一致指数和滞后指数共同构成。

式中,TEEAI为旅游经济运行预警指数,f为预警指数与各项构成指标之间的函数关系。

研究设计还包括旅游预警灯号图和宏观调控措施、产业对策等分析内容。研究结果的范围包括内部和外部,形式上有内参、产业分析报告、新闻稿、旅游经济周报等(表1)。

2.2 指标体系的确定

监测和预警是通过旅游经济的指标体系来实现的。指标体系构建应符合科学的原则和全面反映我国旅游经济运行特征,相关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明确的经济意义,对旅游经济运行的变化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指标数据应具有充足性、时效性和可用性,通常应可以获得月度或季度数据。

本模型筛选、确定的反映旅游经济运行的市场、产业、环境和信心等4大方面指标体系,总体上涵盖了旅游经济各个层面的主要指标,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归纳出相应的旅游经济运行景气指数,即先行、一致、滞后指数。

旅游经济预警指数的确定,是根据指标代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等原则,分别从先行、一致和滞后指标组中选择若干项重点指标,结合统计特征和专家经验,确定了表2所示的预警指标体系。

表2列出上述模型中的部分指标。在这些指标当中,也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例如国内旅游市场指标包含国内旅游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按消费主体划分,国内旅游人数可以分为城镇居民旅游人数和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分为城镇居民旅游花费和农村居民旅游花费;按消费时间划分,国内旅游人数可以分为国内一日游旅游人数和国内过夜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可以分为国内一日游旅游收入和国内过夜旅游收入。相应地,还可以统计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情况。依此类推,模型涉及的旅游经济指标逾千个。

2.3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建立比较稳定的数据来源渠道,实现对旅游经济运行数据的掌握具有主动性和独立性,满足项目预先分析的需要。目前课题组获取数据的主要来源渠道有以下5个方面:(1)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即时和月度的统计和调查数据;(2)国家旅游局统计部门和行业管理部门定期的统计和调查数据;(3)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如国家外汇管理局、交通部等定期的旅游相关数据;(4)行业协会或行业研究组织例等定期的统计和调查数据;(5)自行开展的旅游市场和旅游行业调查数据,其中又以产业景气调查获得的一手数据为主。

在我国旅游经济统计调查的内容和及时性尚不能满足监测和预警需要的条件下,本模型为此补充了一些指标,收集各类替代数据,模型获得的数据类型多样化。其类型除了可分为旅游市场、产业、信心、环境等之外,还有主观数据、客观数据;绝对数、相对数;成本型数据、效益型数据等。为了最终形成同质数据,需要根据我国经济景气指数的数值介于0~200之间的基本划分标准1,具体研究每一个指标数据标准化算式。

本文根据课题组公开至2014年的数据,对模型涉及的主要指数进行分析。由于数据指标较多和时间序列较长,以及许多数据可公开渠道获得,因此原始数据没有直接写入文中。指数的合成公式和方法在文中已有列出,参考文献包含详细合成过程,可实现可重复性的研究原则。

分行业监测与预警指数主要体现在表3中。旅游各行业运行情况等可以行业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专题调查研究进行分析。课题组开发了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国内、入境、出境和休闲等市场年度报告,住宿、旅行服务、景区和集团等产业年度报告等。旅游投资是本研究的重要指标,作为先行指标的关键内容,在监测分析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季度性分析中,投资也作为专门领域形成专题分析报告。旅游经济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学术界已经有较多的研究,因此研究报告体系尚未专题关注,但随着时间序列的延长和数据的增加,进一步探讨两者关系已经成为必要。

2.4 计算结果和检验

2.4.1 预警指数

根据式(1)、式(6)、式(7)、式(8)、式(9),得计算结果如图1。结果显示,综合反映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情况的预警指数,2009年处于100以下的不景气水平,2010―2012年回升较快且总体处于100以上的景气水平,2013年再次下降至100以下。上述波动与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及此后我国刺激旅游消费、扶持旅游产业发展相一致,十以来,我国旅游经济受政策转型的短期影响,也相应步入转型期。

从景气指数信号灯(表3)来看,2009年之后,基本是绿灯,显示旅游经济总体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从构成指标的信号灯看,我国居民的国内消费和出境消费快速增长,景气较高;企业经营业绩较好,对前景相对乐观,这些都是预警信号灯相对稳定的有力支撑。

2.4.2 旅游经济构成指数

2009―2014年,尽管国内旅游特别是出境旅游快速增长,但受入境旅游规模波动的影响,市场指数一直较低,总体处于冷或偏冷的不景气水平(表3)。产业指数则总体较高,处于稳定或偏热的景气水平,主要是受国内、出境旅游消费,以及行业创新活跃等因素推动。上述“市场冷、产业热”是近年来旅游经济运行的显著特点,显示入境旅游问题亟待解决,产业面繁荣的基础有待夯实1。数据还显示2009年之后,旅游发展环境也相对稳定,各季度的有利因素相对较多。受此影响,居民出游意愿、旅游企业家信心保持在较高水平,旅游经济运行总体相对乐观。

2.4.3 旅游经济运行指数

分析表明,先行指数、一致指数c基准循环波动序列的波动趋势最为接近,先行指标和一致指标有明显的时差关系,先行指标的波动开始明显领先于一致指标,先于一致指标两个季度抵达第二次谷底,波峰的领先趋势也比较明显。图1显示,一致指数和预警指数走势大体一致,并且多数转折点出现在同一时点上。针对两个变量的统计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4,结果可以看出,一致指数和预警指数时间序列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40,具有强正相关性。

2.4.4 指标预测结果

对每个季度、年度做出下一时期内诸多经济指标的相应预测,是旅游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内容,特别是三大旅游市场的规模和收入预测尤为重要。课题组采取综合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构建不同的预测模型进行了相关市场预测,表5选取2009―2014年的相关预测结果和实际值。从MAPE值来看,只有2010年第一季度的国内收入误差超过了10%,其余预测结果精度都比较高,但总体略为保守。将上述预测值和实际值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测算预测精度,结果发现MAPE值仅为3%,小于10%的较高精度要求,预测结果比较理想。在各项指标预测的过程中,使用了包括RMSPE、MAPE等运算、检验。由于本研究成果的季度周期连续性、政府实际应用性等特点,特别是旅游经济概念、旅游统计口径的持续变化等影响,因此本研究也将实践检验、行业人士评价作为准确性的基本方法。从模型方法本身来说,异常情况不明显。过去数年的监测计算显示,结果的异常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冲击,如宏观经济、流感疾病、安全、国内外形势等;二是对旅游经济的认识的变化及其带来的统计数据、统计口径等的变化。从研究经验看,决定对旅游经济运行分析工作有效性的因素,不完全是模型计算,而是工作体系完善、各类相关数据充足、日常分析积累以及经验形成和成果应用等多重因素。

3 结论和建议

从实证分析来看,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旅游经济运行景气水平波动较大,总体不高。2010之后,预警指数处于平稳水平,运行趋势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好,发展潜力始终充足,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具体地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十以来国内政策转向等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外部因素并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在国内市场和出境市场的推动下,我国旅游经济平稳运行,产业运行和创新水平较高,但入境市场波动大,对模型指数产生较大影响;模型也显示,我国旅游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比较明确,突发因素冲击、三大市场结构失衡、产业体系相对单一、消费热点相对不足以及运行质量有待提升等。

从应用效果来看,模型基本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分析的要求,体系比较稳定。模型可以为面向政府的政策建议奠定实证基础,推动国家和地方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微观规制和市场推广等传统工作,并以全局意识、宏观思维和行业变量对旅游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从本课题的持续研究来看,研究缺陷主要体现在理论凝练、开放性的统计分析、数据广度深度、非线性处理、细化指标、变量关系分析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随着国家旅游局数据中心、旅游经济统计与分析中心、旅游经济实验室、旅游经济宏观调控理论体系建设和产业报告等工作的开展,正在逐步完善。

基于以上结论,本研究的持续性、开放性以及理论化应当是未来研究的基本方向,建议加快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的应用并纳入我国各级旅游数据中心,建立我国各级政府的旅游经济调控和分类指导体系。具体要将该系统作为基础的旅游研究项目持续加强支持,增加研究队伍,优化模型方法、指标体系和研究体系,加强预警系统在宏观经济体系、地方旅游发展、行业交流和国际交流方面的应用。完善预警系统的政策转化效果,坚持以预警信息为导向的政府旅游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体系。建议以本模型在研究旅游经济、服务政府和产业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旅游经济学研究的理论认识和方法创新等为基础,推动以旅游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模型为核心的旅游经济学构建,推动旅游经济学不仅在于解释现象,更在于指导和推动实践,在与实践的交互建构中实现理论创新。

致谢:感谢旅游经济预警课题组成T陈旭、周晓歌、杨宏浩、战冬梅、何琼峰、吴丽云、夏少颜等人的工作。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Yu Genqian. User Manual for Intelligent Chinese Economic Database and Monitoring System [M]. Beijing: Economy Science Press, 2007: 8. [余根钱, 智能型中国经济数据库及监测系统用户手册[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8.]

[2] Zhong Bin. Chen Hao. Theory, index and method of financial stability monitoring[J]. Shanghai Finace, 2004, (9): 33-35. [仲彬, 陈浩. 金融稳定监测的理论、指标和方法[J]. 上海金融. 2004, (9): 33-35.]

[3] Tang Kexin. An empirical study on financial business cycle early warning based on BP algorithm[J]. Economy Problem, 2010, (11): 109-112. [唐可欣. 基于BP算法的金融经济周期预警机制实证研究[J]. 经济问题, 2010, (11): 109-112.]

[4] Gunther W J, Moor R R. Early warning models in real tim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3, 27(10): 1997-2001.

[5] Huang F L, Wang F. A system for early-warning and forecasting of real estate development[J].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2005, (14): 333-342.

[6] Ma F, Feng Z Y.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al estate early warning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stem core and coritivity: Taking Peking for instance[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08, (4): 1-5.

[7] Zhang Huazhong. Price Monitoring and Forecasting[M]. Beijing: China Market Press, 2006: 4. [张化中.价格监测及预测预警[M]. 北京: 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6: 4. ]

[8] Karfunkle R. Statistical indicators of the textile cycle [J]. Business Economies, 1969, (5): 13-17.

[9] Prideaux B, Laws E, Faulkner B. Events in Indonesia: Exploring the limits to formal tourism trends forecasting methods in complex crisis situ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03, 24(4): 475-487.

[10] Ren Xuehui, Wang Yue. Designing the system of precaution and emergency rescue decision for touring safety accidents of coastal city[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5, 24(4): 123-128. [任W慧, 王月. 滨海城市旅游安全预警与事故应急救援系统设计[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4): 123-128.]

[11] Zhao Huaiqiong, Wang Mingxian. A study on tourism security system[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06, 16(1): 17-21. [赵怀琼, 王明贤. 旅游安全风险系统预警[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6, 16(1): 17-21.]

[12] Xie Chaowu.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tourism security early warning system[J]. 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 2010, 26(8): 170-176. [谢朝武.我国旅游安全预警体系的构建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6(8): 170-176.]

[13] Huo Songtao. Research on Tourism Destination Early Warning System[D]. Kaifeng: Henan University, 2006. [霍松涛. 旅游目的地旅游预警系统研究[D]. 开封: 河南大学, 2006.]

[14] Li Feng. Research on financial warning of stock market tourism enterprises based on BP neural network[J]. Coastal Enterprise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2007, (6): 142-144. [李锋.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上市旅游企业财务预警[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6): 142-144.]

[15] Dai Bin, Yan Xia, Huang Xuan. A study on the industry cycle index of China travel services[J]. Tourism Tribune, 2007, 22(9): 35-40. [戴斌, 阎霞, 黄选. 中国旅行社产业景气周期的指数化研究[J], 旅游学刊, 2007, 22(9): 35-40.]

[16] You Hao, Wu Jin, Zhang Fang, et al. Research on systems to evaluate the cyclical fluctuations of star hotels[J]. Tourism Science, 2008, (12): 20-25. [游灏, 伍进, 张芳, 等.星级酒店业景气波动的评价体系研究[J]. 旅游科学, 2008, (12): 20-25.]

[17] Yan Xia. Research on China Hotel Industry Cycle Index[D].Beijing: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8. [阎霞. 中国饭店产业景气研究[D]. 北京: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8.]

[18] Qin Bingwang. A. Study on Composite Index of Chinas Economy Hotel Industry[D].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2009. [秦炳旺, 我国经济型酒店景气指数研究[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9] Ni Xiaoning, Dai Bin.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research of composite index on tourist industry of China[J]. Journal of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2007, 11: 1-4. [倪晓宁, 戴斌, 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计算与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 11: 1-4.]

[20] Zhang Lingyun, Pang Shiming, Liu Bo. Tourism prosperity index research: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 Tourism Science, 2009, (10): 21-28. [张凌云, 庞世明, 刘波. 旅游景气指数研究回顾与展望[J]. 旅游科学, 2009, (10): 21-28.]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8

二、述学

积极参加机关集体学习、委员培训班,干部网上学习成绩在全省,积极参与自主选学活动,着重学习领会中共xx大、xx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发展战略。参加全省政协系统学习工作座谈会和全省政协文史工作座谈会,通过专题讲座和研讨,学习人民政协理论,深入领会新时期中央和省委关于政协工作一系列文件精神。同时,广泛学习各方面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三、述职

一、结合政协实际,组织和推动广大政协委员学习

组织政协委员学习,是人民政协的光荣传统,也是提高政协委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水平的需要。作为负责学习和文史的专门委员会,我委始终把委员学习摆上突出位置,并把两项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组织学习中,我们强化学习意识,拓宽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法,取得学习实效,为人民政协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智力支持。一是协助市政协办公室做好市政协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等有关学习的服务工作,制订了详细的学习计划,为全年的学习工作提供保障。二是配合市政协办公室,制订市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的年度学习计划,指导和推动委员的学习活动。我们充分利用每周二机关干部集体学习的时间,认真组织开展讲学活动,机关每名干部围绕中心工作、部门发展、热点难点、个人特长精心选择讲学题目,按时上报讲学主题,实现了全员讲学,创造性地推进干部讲学工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三是为委员订阅了省政协学习委主办的《学习资料》,为部分常委订阅了省政协文史委主办的《钟山风雨》,作为委员学习的载体和阵地。20xx年11月8日,我们还邀请省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程xx为我市驻县区市政协委员、市政协机关干部作了题为《协商民主与人民政协》的主题报告,使新委员对人民政协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主题要求等相关内容有足够的认识。通过学习培训,委员们进一步加强了对政协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效提升参政议政能力,为他们更好地投身我市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活动创造了条件。

二、立足xx实际,推进文史资料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xx于1996年成立地级市,是xx省最为年轻且发展最快的城市。在岁月和历史的长河中,17年不过是短短的一瞬,然而,这17年却谱写了xx历史交响中的华彩乐章。xx,这一昔日贫穷落后、苦不堪言的小县城,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徐守盛、仇和等一代代富于改革创新精神的实干家带领下,经过17年的改革开放和持续发展,实现了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商贸、交通、信息、对外开放全方位的提升。17度春华秋实,6000多个日日夜夜,xx的发展和变化写在这块古老而又崭新的土地之上,写在所有注目着这座城市的目光之中,成为这座城市崭新的历史。回顾和纪念这段历史,意义重大。我们特意撰写《建市之初那些事》,从胚胎、童年、兴旺的青年到成熟的今天——这个城市丰富、多磨而独特的过程全都默默地记忆在这本书里。它纵向地记忆着城市的史脉与传衍,横向地展示着它宽广而深厚的阅历,并在这纵横之间交织出这座城市独有的个性和身份。该书已经定名为《xx旧事》,即将出版发行。

xx既是充满活力的改革之城、开放之城,同时也是独具魅力的旅游之城、生态之城,自古便有“北望齐鲁、南接江淮居两水中道、扼二京咽喉”之称,乾隆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赞xx为“第一江山春好处”。我们围绕xx旅游开发,充分发挥文史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xx年5月,我们与xx市诗词协会联手,共同编印了《江山流韵》一书,该书共征集、整理古今诗词800余首,楹联130余副。内容包括xx市区、三县主要旅游景区27处,景点70多个。古今诗人用生花妙笔,形象鲜明地歌咏了xx地区的历史底蕴、文化内涵、自然风光。凸现了xx集湖光山色、运黄新姿、人文景观、建筑艺术于一体的森林式、环保型、园林化、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充分挖掘并展示了xx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把地方、历史的东西变成为服务社会的文化遗产,集可读性、知识性、文学性为一体,为不断提高xx旅游景区及景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xx的软实力,创造了和谐的文化氛围。同时,我们还与xx市历史文化研究会联手,编辑出版《xx历史文化研究》二册,即将修订出版《古今诗人咏项羽》一书,并征集出版《经典xx》系列丛书。

三、定位发展全局,组织开展视察和调研活动

围绕发展献计策,服务地方做贡献。按照市政协机关统一安排,本委通过积极联系学习文史委员会委员,帮助委员参政议政,积极鼓励委员撰写提案和社情民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助力。我们采取专题视察、分点考察、专题座谈等形式对我市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生产生活的热点问题,深入调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委员的主体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进行理性思考,形成了较好的调研报告,报送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近年来,xx在旅游工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文章,旅游重点项目推进步伐快、品位高、形势好,项王故里景区、皂河乾隆行宫景区、真如禅寺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景点,吸引了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的朋友慕名而来。为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再接再厉,全力推进,我们积极组织学习文史委员会委员,围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特别是地域历史文化在旅游开发中的独特价值及利用情况进行调研,形成《关于发挥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报告建议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内涵,积极走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之路,全面提升项目建设的品位和特色,着力提高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提升现有项目的品质和内涵,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的展示。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力度,加强资源保护,大力走特色化、生态化、内涵化旅游发展之路,提升景区品位,促进达标升级,强力宣传推介,努力把xx打造成黄淮海地区一流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

四、述法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9

关于洞头县羊栖菜营销的社会实践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制度研究述评

游客对武汉市旅游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和影响研究综述

关于宝丰县财源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依法治国:西方法学概念与中国法治问题

关于湖北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关于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长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跨区域污染治理:一个复合行政理论的应用

中美交叉上市股票的价格波动引导关系分析

任重而道远:房地产税税基批量评估研究综述

关于武汉市旅游标准化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基于环境约束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美式期权定价的前向蒙特卡洛模拟方法

济南都市圈城镇化质量分析——基于主成分分析法

关于长兴经济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经济学的人性回归:行为经济学研究综述

关于“营改增”背景下我国开征零售税的思考

法律董事专业背景、地位特征与财务报告质量

自主创新、FDI技术溢出与技术进步关系研究

我国人口、经济与环境区域协调性的差异比较

经济类研究生英语教学与商务外交能力的培养

优化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税收饶让的实证分析

关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程序的实证调研报告

公民“闹大”的行为逻辑及其合法性评价标准

外部治理对于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功能探析

城市适度人口规模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近年来国内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若干问题的争议

基于状态空间模型的武汉市房产泡沫的测度

社会转型中的建设与中国宪法学的转型

弱势群体保护的意义——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

管理者异质性视角下的媒体关注与盈余管理研究

对产业空心化现象的分析和反思——以浙江省为例

中国养老模式优化选择——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

可持续的中国城乡居民养老金体系的数学模型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沉默的螺旋”的理论困境与研究路径

金融危机后我国货币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分析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我国食品安全分析

基于旅游者个性的“灵秀湖北”旅游品牌塑造

基于GWR模型的我国房地产行业供需状况研究

负面主题下声音与卷入度对广告态度的影响

我国开放式基金羊群行为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医改背景下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分析

全域旅游发展调研报告例10

(本刊记者陈家莉报道)12月2日,环渤海及北京周边地区九省(市、区)区域旅游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北京市市长郭金龙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河北省副省长杨崇勇、山东省副省长才利民、辽宁省副省长李佳、北京市政府秘书长黎晓宏、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安钢、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助理崔国柱、山西省旅游局局长籍振芳等省、局领导出席会议。会议采取座谈形式进行,杜一力、丁向阳、崔国柱、天津市旅游局局长佘清文、陕西省旅游局局长董宪民、辽宁省旅游局局长武虹剑分别做了发言。

杜一力在发言时指出,旅游市场是一个流动的市场,以线路贯通、市场一体化为主的区域旅游合作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下出现的必然现象。环渤海及北京周边地区九省(市、区)旅游市场具有互补性和关联性,由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参与的区域旅游合作,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不可低估。

与会代表认为,面对当前金融危机,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强区域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整合,共同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品牌;进一步加强区域内旅游要素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旅游企业紧密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目标。

九省(市、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抓住后奥运发展机遇,不断提升当地旅游产业水平,实施大区域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开放市场,共同制订市场开放计划,共同搭建信息平台,共同培育和壮大市场,保障区域合作健康发展。会上,北京市与天津市、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分别签署了《双边旅游协作意向书》。

香港旅发局成立

“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

(本刊记者胡珊珊报道)值“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在上海举行之际,香港旅游发展局(简称旅发局)近日宣告成立“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部”(“Meetings and Exhibitions Hong Kong”,以下简称“MEHK”),并将展开连串工作,深化会展旅游业的推广,维持香港在全球会展旅游业当中的竞争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事务专员(后任)方舜文女士、香港旅发局中国内地总监叶贞德女士以及香港特区政府驻上海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陈子敬先生出席了11月20日当天在上海举行的“香港会议及展览拓展”推介午宴。

据悉,MEHK属旅发局的部门之一,辖下分为三个团队,分别向企业会议及奖励旅游、大型会议,以及展览活动这三大界别,提供专门服务。MEHK将会集合香港社会各界的力量,携手为会展旅游活动的筹办机构,提供最合适的支持服务和增值款待项目;此外,亦会与“联合工作小组”的成员(包括香港特区政府经济贸易办事处、投资推广署及香港贸易发展局)紧密合作,以发挥最大的协同效应。

在市场推广方面,MEHK将采取重点的推广策略,并会在高潜力市场,例如中国内地、印度、韩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委任推广代表。MEHK将以名为“无尽机遇盛汇香港”的推广平台,通过广告、直邮、业界展销会、公关活动、研讨会及工作坊等多元化的途径,强化香港的会展旅游品牌。

过往30年,旅发局一直与政府和香港旅游业界紧密合作,推动会展旅游业务。政府在2008-09年度的财政预算内,额外预留了1.5亿港元,让旅发局在未来五年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推广工作,为此,旅发局特别成立MEHK,加大宣传力度。

北京市投资旅游产业780亿

“对冲”金融海啸

(本刊记者陈家莉报道)12月2日,首届北京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京召开,明确了未来三至五年内本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其中旅游产业项目推介将涉及780亿资金的投入。据北京市旅游局局长张慧光介绍,这是北京市第一次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旅游产业发展大会。

第五届茶博会

金秋绽放北京国贸中心

(本刊记者王贞扬、冯东升报道) 10月12日至15日,以“关注消费,打造品牌”点燃中国茶产业“后奥运经济”之火为主题的2008第五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以下简称“茶博会”)在北京中国国际贸易中心隆重举行。茶博会主办单位分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中粮集团中国土产畜产进出口总公司、三利广告展览有限公司。

“茶博会”创办于2004年,作为国际性专业茶业展会,历经四年的积淀,它已经成为打造茶企品牌形象,促进国际间茶业经贸往来、交流合作的重要舞台。

本届“茶博会”的参展企业不仅在数量上达到了空前的400多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体现出“品牌展会、品牌企业、品牌参展”的特色。来自贵州、陕西、四川、湖南、江西、福建等主要产茶省份组团参展,以整体形象亮相“茶博会”;同时,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和许多省份的知名企业,来自尼泊尔、印度、斯里兰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红茶、乌龙茶品牌企业也带来品牌产品参展。

2008第五届“茶博会”,不仅仅是一届品牌企业的盛会,也是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盛宴,更是坚持品牌之路,服务品牌展商的实践之举。“茶博会”举办了多种活动。北京・世界茶业论坛暨中国茶乡发展论坛,关注的焦点是“茶叶品牌营销新战略”,云南普洱市、四川雅安市、福建福鼎市等市领导介绍“政府职能转变”务实高效的服务,携手广大茶农和中小茶企业,共同探索发展特色农业和创立茶叶品牌的经验,著名经济学家和品牌理论权威艾丰也应邀出席,做一对一点评;2008国际名优茶评选以专家评审与大众评选相结合,甄选出消费者认可的真正的名优好特茶,以此扩大品牌和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开拓市场;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继续坚持“改变、促进、提升中国茶叶包装整体水平”的宗旨,推动茶叶品牌的发展;中国国际茶艺表演大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品牌文化内涵,提升茶产品的文化附加值。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无论是对参展企业还是专业参观商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些参展商表示,茶博会上收获的不仅是实实在在的效益,更是从管理、生产、加工、文化等环节给企业发展带来全新的理念。

安化黑茶香飘世界

益阳在京举办茶叶推介会

(本刊记者王贞扬报道)10月13日,湖南省益阳市人民政府借第五届国际茶博会召开之际,在京举办“安化黑茶”品牌推介会,向参会的客商、参展商和消费者推介安化黑茶。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茶叶协会名誉会长庞道沐、益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茶叶领导小组组长李稳石以及来自中粮集团、国际茶博会组委会、茶界各社团组织领导、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推介会。益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彬主持会议。

在“安化黑茶”品牌推介会上,庞道沐把益阳黑茶喻为“迟开的黑牡丹”。他希望益阳能够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质量监管和品牌保护力度,加深产业开发力度,尽快让这朵迷人的“黑牡丹”走出全国、走向国际。

李稳石在推介会上表示,益阳市为了推进黑茶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对现有茶叶品牌进行整合,力争把“安化黑茶”打造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力推进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全面提升工艺水平和茶叶品质。拓展生产领域,引进和发展茶叶机械、包装、茶具等生产加工企业,提高产业综合效益。加强与科研院所等单位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茶叶专业人才,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大良种培育、工艺改造和新茶品种的研发力度。建设湖南黑茶工程研究中心,完善茶叶良种繁育体系。全方位引导和支持茶叶生产企业直接进入国内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销售网络和渠道。

益阳市安化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肖力争介绍了安化黑茶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发展前景。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作了“湖南安化黑茶,健康茶饮珍品”的主题报告,重点介绍了安化黑茶的保健功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已取得了的科技攻关成果。据研究表明,黑茶中独有的两种新的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B具有显著的降脂减肥和降糖功效;长期高剂量饮用黑茶是安全的;在中国西部新疆、内蒙、青海等黑茶重点消费区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长期饮用黑茶对人体的血脂、血糖、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体重、体形具有良好的调控作用,并可显著增强人体体质、延缓衰老。

益阳地处北纬25―30度,境内雪峰山脉和资水沿岸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气候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是我国得天独厚的宜茶区域,且茶叶品质优良。茶叶是该市一大传统优势产业,安化、桃江是全国著名的产茶大县。安化种茶制茶历史悠久,在全国享有“唯茶甲于诸州(县)”的美誉。安化黑茶历史以来畅销我国大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区,远销蒙古和俄罗斯已有600多年历史,至今保存完好的安化茶马古道曾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益阳是全国边销茶的重要主产区,至今还承担国家50%以上的边销茶生产任务,为维护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2008中国国际旅交会

11月20日上海举办

(本刊记者胡珊珊报道)亚洲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国际旅游盛会――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于11月20日至23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旨在促进中国旅游业与各国旅游业界的深入交流与友好合作。本届国际旅交会展出规模进一步扩大,展位数量比上届增长21%,展台设计更加新颖,参展商更加注重突出自身特色。参展商数量再创新高,使旅交会影响力更加深远。其中,国际展台及参展单位大比例提升,使交易会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快。随着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多年连续举办,国际旅交会对中国发展入境旅游、增加旅游外汇收入、提升中国旅游业国际地位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中国南京(高淳)

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隆重开幕

(特约记者左连生、本刊记者孙介军报道)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的特殊日子,由中国老年报社、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南京(高淳)全国中老年才艺大赛,于2008年10月28日上午在著名江南圣地――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隆重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40多个团队700余名中老年人欢聚一堂,展示才艺,起舞放歌。

生态文化放异彩 陶都高唱旅游歌

2008中国陶都(宜兴)生态休闲旅游节

(特约记者范双喜、本刊记者孙介军报道)2008年中国陶都(宜兴)生态休闲旅游节于10月21日隆重开幕。江苏省旅游局局长周乃翔、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立人、无锡市委常委、宜兴市委书记蒋洪亮以及来自上海、浙江、安徽等省市地区40多位旅游局长和各界旅游代表近300人出席了开幕式。

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隆重开幕

(特约记者魏方滔、许建梅报道)12月2日至4日,广东禅宗六祖文化节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国恩寺举行。此次文化节由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广东省云浮市人民政府、广东省佛教协会主办,今后,韶关市南华寺、广州市光孝寺等禅宗著名寺庙将轮流承办。

禅宗六祖惠能于公元638年诞生于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在海内外影响巨大,被称为岭南杰出伟人。此次文化节紧紧国围绕“弘扬禅宗优秀文化,共建和谐美好社会”的主题开展活动,突出了禅宗文化和地方特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