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模板(10篇)

时间:2023-01-18 03:39:08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1

[教材简介]

宋宁宗庆元五年(1199年)冬日寒夜,北风呼啸,冷气逼人,诗人却浑然忘我,沉醉书房,啃读诗书。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涌的情感,毅然挥就了八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告诉小儿子子聿做学问的道理。这首诗就是其中的第三首,短短的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且意境深远,余味无穷。

诗的前两句“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赞扬了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以及做学问的艰难。说明只有少年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竭尽全力地打好扎实基础,将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陆游从古人做学问入手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切清新,如沐春风。其中“无遗力”三个字,形容古人做学问勤奋用功、孜孜不倦的程度,既生动又形象。第二句阐述了做学问应当持之以恒的道理,同时也强调“少壮工夫”的重要性。他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趁着年少精力旺盛,抓住美好时光奋力拼搏,莫让青春年华付诸东流。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言切切,情深深。

诗的后两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是做学问的诀窍。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不凡的真知灼见。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

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这首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品味诗句的大意,努力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

语文阅读,“得之于老师课堂讲的占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还适时地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使课堂教学效果得以延伸。

[设计思路]

《冬夜读书示子聿》寓理于诗。为了帮助学生读懂诗意,我采用了“适度延伸”的方法:如由“古人学问无遗力”,交流古人勤学的故事;由“纸上得来终觉浅”,联想到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等。

这首诗还在一个特点,就是比中明理。在教学中,我将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领悟事理一是“少”与“老”的对比:古人读书不遗余力,十分刻苦,少壮时下了苦工夫,到老时方能有所成就,可见做学问多么艰辛不易;二是“知”与“行”形成对比:少壮时下苦工夫读书,固然可贵,但如果止于读书,到后来未必有成,要获得真“知”,关键在于“行”,必须亲自实践。

[教学过程]

(一)轻松谈话,引入课题。

1、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诞生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诗人,你知道那些?(自由畅谈自己所了解的爱国诗人)

2、关于陆游你知道多少?(联系第四课学过的《示儿》来谈陆游,感受他的爱国情怀。陆游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洋溢着爱国热情的诗,今存九千多首,荣登中国古代诗人诗作数量之最。)你还背过哪些陆游的诗句?

3、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一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题目中有个生字,指“聿”,是哪些字的一部分?该读什么音?子聿是陆游的小儿子。

引导讨论:诗题中心词是什么?“冬夜”点明了什么?“读书”则交代了当时的环境。“示”可作什么理解?他在读书时会把什么感受来告知儿子,教育儿子呢?下面看诗的内容。

(二)适度拓展,理解诗句。

1、反复诵读。

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小组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熟读古诗。

2、自主学习。

(投影出示关键词语的注释,学生借助注释)

“学问”,指读书学习,有做学问的意思;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一点也不保留;

“始”,才;

“终”,到底、毕竟的意思;

“绝”,表示程度,极、最的意思;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亲自;

“躬行”,亲自实践。

3、畅谈感悟。

从陆游的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入相应的诗句)

4、拓展理解。

第一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一句,由“无遗力”引出成语“不遗余力”,引出古人学习十分刻苦。交流描写古人学习勤奋的成语。(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借光、十载寒窗、闻鸡起舞、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囊萤映雪……)综合学生的发言,激励他们简单讲一讲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切实体会古人读书做学问真是不遗余力、孜孜不倦。

第二句:指名学生背出第二句,由“少壮”到“老”引出学习需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第三句:背出第三句,理解“纸上”、“浅”,由“纸上”联系“纸上谈兵”中的赵括为什么兵败如山倒?再说出这句诗的大意。第四句:指名背出第四句,理解“绝”“躬”再说出句意。5、创意表演。

表演要领点拨:陆游为什么要说这番话,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子聿听完后会说些什么? (同桌互练,注意人物语气和态度,以此加深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三)运用对比,感悟道理。

1、抓“少”与“老”,体会学习要孜孜不倦。

“少壮工夫老始成”要使年老的时候有所成就,年少时候我们应该怎样无遗力的学习?(结合古人的学习,来谈今天的学习)

可结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等诗句来感悟,将短短的七个字读厚起来,随之学生的体验也就深刻起来。

2、悟“知”与“行”,明白读书学习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结合刚才“纸上谈兵”的故事,接着让学生谈谈感受:赵括如此精通兵法,为什么会打败仗?引导学生认识到读书学习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3、从“古诗”到“生活”,进一步明理。

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这首诗。

学了这首诗,你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引导从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人身上总结得出: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四)课外延伸,加强阅读。

1、陆游的诗作很多,课后搜集几首,读一读,试着把它背下来。

(推荐阅读:《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书愤》)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2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3

一、关于描述春天的诗句: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树阴里白沙堤。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忆江南·江南好》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二、关于描述夏天的诗句:

《首夏》

【唐】白居易

孟夏百物滋,动植一时好。

麋鹿乐深林,虫蛇喜丰草。

翔禽爱密叶,游鳞悦新藻。

天和遗漏处,而我独枯槁。

一身在天末,骨肉皆远道。

旧国无来人,寇戎尘浩浩。

沉忧竟何益,只自劳怀抱。

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浔阳多美酒,可使杯不燥。

湓鱼贱如泥,烹灸无昏早。

朝饭山下寺,暮醉湖中岛。

何必归故乡,兹焉可终老。

《夏夜叹》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

安得万里风,飘飖吹我裳。

昊天出华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虚明见纤毫,羽虫亦飞扬。

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

念彼荷戈士,穷年守边疆。

何由一洗濯,执热互相望。

竟夕击刁斗,喧声连万方。

青紫虽被体,不如早还乡。

北城悲笳发,鹳鹤号且翔。

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

《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无名杂诗》

【明】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三、关于描述秋天的诗句: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秋夜曲》

【唐】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子夜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四、关于描述冬天的诗句: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咏梅》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冬日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放船闲看雪山晴,风定奇寒晚更凝。

坐听一篙珠玉碎,不知湖面已成冰。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二):

一、关于春的诗句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4、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5、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6、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9、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0、春风双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舟》

1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1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二、关于夏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李清照《如梦令》

3、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苏轼《浣溪沙》

4、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山亭夏日》

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

6、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虞世南《蝉》

7、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一)

8、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1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六月七日望湖楼醉书》

1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王昌龄《采莲曲》

12、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王安石《初夏即事》

三、关于秋的诗句

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6、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8、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四、关于冬的诗句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落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3、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陆畅《惊雪》

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6、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7、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8、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杜甫《野望》

9、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王维《观猎》

10、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11、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12、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东方虬《春雪》

春夏秋冬的古诗精选(三):

(一)描述春的诗句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6、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8、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0、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二)描述夏的诗句

(二)描述夏的诗句

1、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4、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杜甫《夏夜叹》)

5、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戴复古《大热》)

6、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李昂《夏日联句》)

7、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8、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范成大《喜晴》)

9、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杜甫《江村》)

10、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阳阴正可人。(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三)描述秋的诗句

1、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3、常恐秋节至,j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7、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8、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四)描述冬的诗句

1、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微《四气诗》)

2、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陈毅《梅》)

3、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董思恭《守岁》)

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5、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白居易《冬至夜思家》)

6、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7、南邻更可念,布破冬未赎。(陆游《十月八日风雨大作》)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4

1.由易到难

从一些内容浅易,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古诗入手,指导学生诵读。例如,《小儿垂钓》《池上》等,这些诗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且活泼有趣,这样学生就会感到学习古诗并不是很难,还很有意思,从而避免产生学习古诗的畏难情绪。随着时间的推移,再由易到难。

2.以点带面

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以作者为“点”,当教材中出现某个诗人的作品时,要引导学生以这个诗人为专题,收集他所写的诗词,或者由教师收集推荐给学生。如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推荐《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经过整理对比就会发现李白的诗飘逸洒脱,属于豪放派。如此这样,杜甫的沉郁顿挫,王维的诗中有画,李清照的婉约含蓄……学生自会了然于胸。这样,学生在大量诗句的体验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以题材为“点”,对于学生学习的古诗,教师可引导学生与其他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古诗联系起来诵读。以时间为“点”,是根据古诗词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它能让学生结合所处的季节特点,更好地理解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从而达到增强学习兴趣的效果。例如,春天里可以推荐《早春》《春江花月夜》……,夏天就推荐《夏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秋天推荐《秋浦歌》《秋思》……,冬天就推荐《冬景》《江雪》……。学生们赏析背诵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寂静的冬,更能进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二、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有帮助,学无定法,但贵在有法。教学诗词时,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以求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灵活学习诗词,有效积累运用。

1.熟读成诵法

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如,学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地读,读出诗的节奏感和韵律美。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诗画结合法

有的教材中配有插图,就可以利用这一资源进行诗画对照。如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师问:贾岛风尘仆仆地来寻找隐者,在松树下遇到了隐者的童子,他们会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发挥想象,把贾岛的语言神态以及由“满怀希望――失望――燃起一线希望――彻底失望”的心理描述得生动传神,这样的诗画对照必然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诗句,体会意境,从而培养鉴赏能力。还有些诗词没有插图,却能给人以诗中有画的感觉。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诗词所蕴含的图景用画笔表现出来,学生定会异常兴奋,异常投入。

3.体裁互换法

诗词语言精练,一个故事或一幅画就凝聚在这几十个字中,可谓字字珠玑。因此翻译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简单的翻译是枯燥的,学生也很难进入意境,所以不妨对古诗词进行体裁的改变,让学生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诗词所描写的内容再现成现代版的故事或写景的美文,再对照原诗词进行对照品读。学生也就能突破看似狭窄的语言空间,得到另一番美的享受、美的熏陶。这学期我让学生将所学的《寻隐者不遇》改写成故事,好多学生将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就连平时作文不怎么样的学生也写得绘声绘色。

4.名句吸引法

名句是诗词的亮点。往往在教学一首诗词时,若问学生最欣赏哪句诗,他们往往能答出名句来。于是我们就可以由名句入手,从而拉动学生对全诗的欣赏感悟。

以上种种,都是为了引领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美、音韵美、情趣美、意境美,从而促进学生在美的熏陶感染中获得知识上的丰富和精神上的成长。

三、有效督查,激励促进

为了促进学生的诗词积累,教师要通过考查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外力,否则,积累容易流于形式,达不到效果。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5

作者简介 崔玉霞,(1966-),女,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江西南昌 330046)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候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在二十四个节气背后,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习俗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曲赋,无不鲜明地带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成为我国农耕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据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到秦汉时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24节气的概念。

从天文上讲,二十四节气就是把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给每个等份起名,这就是24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与季节、温度、降水及物候有密切的联系,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无论是文人还是民间百姓,多有通过诗词歌赋来反映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和习俗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二十四个节气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便于人们记忆和传诵,人们还把二十四个节气编成一首歌谣在民间传唱: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署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这首诗前四句是二十四个节气缩略的集成,依次称为:

立春、雨水、惊蛰、眷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后四句为各节气的时间。通过“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这两句对仗巧妙,指出了如果以阳历来推算节气的日期,那么7月份以前,每月两个节气的日期,多在阳历6日或21日,下半年每月的两个节气多在阳历的8日或23日。有时也相差一两天。所以口诀中又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一句。

此诗的巧妙之处在于把二十四个节气取其中的一个字贯穿起来,组成一首七言律诗,同时指出了节气之间的间隔规律,简单易记,朗朗上口。

二、二十四节气与谚谣

谚语源远流长,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的文献里就有不少“引谚”的实例,在《易经》、《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孟子》、《史记》等古籍中,都提到并且记载了谚语,宋代以后还出现了关于俗谚的专著,如《古今谚》等。

由于我国是农业发达的文明古国,对农业社会的人而言,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一年中的大事。因此对气候与季节变化,须有一套准则或方法来遵循,二十四节气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制定出来。为了便于记忆,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有关节气的内容加工总结、凝练压韵,形成民谚民谣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这些民谚民谣形式多样,活泼生动,意象鲜明,流传甚广。例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惊蛰一犁土,春分地如筛”“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下种,谷雨栽秧”“立夏小满,雨水相赶”“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三朝遍地锄”“过了芒种,不可强种”“夏至进入伏天里,耕地赛过水浇园”“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小暑惊东风,大暑惊红霞”“大暑大落大死,无落无死”等等。这些农家谚语短小精练、实用具体,至今还在农村流传和使用。

比民谚形式更高级的形式是民谣,关于节气的谣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如有一首五言节气歌,将每个节气中的典型物候与景色以及农业生产、民风民俗编在一起,通过阳气转、乌鸦叫、滴水干、封河等外在景物描绘出鲜明的季节变化,通过种粟、种大田、动刀镰提醒农民到季节该进行的农事活动。大家乐、不着棉、忙买办、要过年写出不同季节的民风民俗。全诗如下:

“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幕,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署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失雪芟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流传于四川地区的《节气百子歌》,则每句以“子”结尾,描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民风民俗:

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账主子。

这首诗一共写了十二个月,每个月份中重点选取有代表性的节气民俗,其中吃麻饼、吃捞糟烘笼子等习俗带有浓郁的四川地方特色。

三、二十四节气与诗词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广泛和深刻,在中国浩如烟海的诗词中,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很多,多愁善感、触物兴情的诗人们对季节的变化尤其敏感,通过诗词借景抒怀,驰骋想象,施展才华,表达不同阶层,不同时节的情感,反映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生活生产和民风民俗,写出情景交融并深刻体现民族文化传统的佳作。

二十四节气诗词主要表现的内容有:

一是反映炎黄子孙在不同季节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和农家生活的场景。

这些诗词宛如一幅幅优秀画卷,不同朝代的不同农耕图和农家乐组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最早的一首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诗歌是《诗经》里的《七月》。作为《诗经》中最优秀的篇章,《七月》描写了先民们随一年四季节气的变化所从事不同的农事活动。诗歌从一年最寒冷的十一月、十二月“无衣无褐”的冬日生活起笔,写了“春日载阳。鸟鸣仓庚庾”的春天万物复苏景象;接着写夏季芒种的繁忙;然后的秋收冬藏,一年四季不停歇的劳作。其中写道“六月食及,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寿眉。七月食瓜,八月断壶。

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这一段写先民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同的果实,丰收喜悦的情景。

农事诗在此后各朝都有杰作出现,田园诗人陶渊明、孟浩然、范成大都有与节气相关的农事诗佳作。宋代陆游的《时雨》也是不可多得的一首节气诗佳品,“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香,处处菱歌长。”文字短小精焊,清新自然,不仅写出了节气时令、物候现象,而且突出地渲染了田家插秧、采菱时的繁忙与欢畅。

第二类是通过描写农家生活的艰难和辛苦,反映我国农民吃苦耐劳、辛苦劳作的精神及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事活动是国人生存根本。很多文人出身就是农家,也有的是躬耕垄亩的田园诗人,对农村生活有切身的感受。而中国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也让他们特别关注农民的悲苦,关注百姓的生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诗歌开头就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一段非常逼真地写出了芒种时节田家麦收的劳累和辛苦。为了抢时收获,全家老少一起出动,脚踩滚烫的热土,头顶炎炎的烈日,不顾劳累,不怕流汗的精神。

范成大是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其晚年所作《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如其三十五“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写农夫被租税所迫无力买田耕种,只好在七月采菱为生的困苦和愤怒。

这类反映农家被剥削和压迫的诗歌在历朝历代都有新作,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诗人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爱民的情怀。

第三类是随景寄情、四时感怀之作。

战国公孙尼子《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感物说是中国古代诗学中最基本的艺术创作触发论。“感物说是建立在中国古代的”“气本原之说上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古代文人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中感受到季节更迭、时间的流走、人世的变迁、年华的逝去,由此触感,他们通过节气诗或抒发感慨、寄托心志,或吊古伤今、怀乡念友、或人生悲愁、忧国忧民等等,情感均随诗词表达出来,为诗词领域增加了丰富的内容。

春有梅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一年四季景物的变化都会引起诗人无限感怀,伤春、苦夏、悲秋、枯冬均成为文人创作的由头和契机。五代南唐后主李煜借春分日来写离愁,其在《清平乐》中这样写道:“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该词撷取春分天最易让人伤感的落花来融情人景,情景交融。春风吹又生的春草在作者看来却成了离恨的象征,将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春草,生动而贴切,富有创意。

“自古逢秋多寂寥”,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我国文学中的传统主题。而在四时感怀的节气诗词之中,悲秋的诗词所占份量最多。“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诗人触物兴词,以白露季节水边的秋景营造出凄清哀婉之氛围,烘托出为追求爱人历尽艰辛而不得的怅惘和凄苦的心境,全诗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在以悲秋为主题的诗作中,杜甫的《秋兴八首》被誉为律诗中的精髓,是“裘领之作”,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其第一首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该诗通过悲自然之秋来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全诗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义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第四类写节气变迁时的自然之景及百姓在不同节气里民风民俗。

在二十四节气中,民间特别重视立春、清明和冬至等几个节气。这也许是这几个节气物候变化较明显,其中关于这几个节气的传说更多、习俗更多、其所蕴藏的文化底蕴比其他节日更深。在涉及到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也尤以这三个节气的诗词为多。

立春在每年的2月4日。据资料记载,历代王朝对立春这一节气都相当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对立春的到来寄予了厚望。在《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齐。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还返赏公卿大夫于朝。”后世历朝历代都有不同形式的迎春活动,有的朝代还举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到唐宋时期,立春日还有盛大的春祭活动,从京师到县城都特修专供祭春用的宽阔的“春场”。立春这天,人们穿着同一颜色的春服。打着旗、幡、伞盖,牵着纸糊的春牛春象,用彩杖鞭打,意为打春”,送小春牛,载歌载舞;明清以来,又发展了民间食青菜,迎土牛,浴蚕种,喝春茶等习俗。立春这一天,民间还有吃春卷的习俗。据说这是为了祭奉春神句芒,请他督促耕牛努力干活,催促庄稼快快成长的意思。

苏轼在62岁时被贬到海南儋州,对于一个年近古稀老人来讲,海南这样一个荒蛮之地已近乎是葬身之所了。但我们从达观的坡《减字木兰花・立春》词中,看到的却是欢欣鼓舞,清新活泼的春的气息:“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工,染得桃花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胜雪花。”全词写春风吹暖,桃花盛开的春日景象。词中还写了农人在立春日举行鞭春牛插春幡等民俗内容。

清明在阳历每年4月5日前后,是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开始的。据《岁时百问》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据统计,《全唐诗》《全宋词》中,内容中包贪“清明”“寒食”字样的作品有850多首。有些诗词已成为妇孺皆知的千古名篇,如杜牧的《清明》诗,几乎家家尽知,无人不晓。

清明节的主要习俗是祭祖扫墓,清明前后,他乡游子不论多远都要返回故里,到祖先亲人墓前祭祀洒扫,寄一腔哀思,以慰地下亡灵。唐戴叔伦的《清明日送邓芮二子还乡》就是写清明及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习俗的。“钟鼓喧离日,车徒促夜装。晓厨新变火,轻柳暗翻霜。传镜看花发,持杯话故乡。每嫌儿女泪,今日自沾裳。”在外为官的戴叔伦为仕途羁绊不能回乡,清明之日送儿还乡祭扫,离别时说到家乡触动思乡之情,忍不住泪湿衣襟。诗中“晓厨新变火”一句指的是我国寒食节习俗: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禁火,家家冷食。至次日清明方举火做饭。此习俗传说为纪念春秋时期的忠臣介子推。

清明又是一个郊游踏青的好日子。古代民间有植

树、插柳、放风筝、打秋千、蹴鞠(踢球)、斗鸡等多种有趣的民俗活动。宋代吴惟信的诗《苏堤清明即事》写苏州清明美景“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表现了万人郊游、尽兴方归的宏大场景。

冬至古称“至日”、“日短至”。冬至在阳历的12月21或22日。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自昼最短的一天。 在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冬至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文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冬至诗以唐宋时期为最多,宋黄公度《至日戏题天福寺》“去年至日老夫家,呼儿具酒对梅花。今年至日空奔走,岂止无花亦无酒。薄宦驱人无已时,客怀牢落强裁诗。君不见杜陵老诗伯,年年至日长为客。”全诗运用对比手法,写去年冬至过节的欢乐及今年过节的冷清,抒发宦游生活的无奈。通过由已及人,想到杜甫遭遇的对比,突出诗人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宋范成大的《满江红・冬至》借写冬至日节序的变化,抒发一种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清昼永,使眠熟。门外事,何时足。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四、二十四节气与曲赋

由于二十四节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广泛影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还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作为弹词的开篇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其词云:

西园梅放立春先,云镇霄光雨水连。节气名:立春、雨水;戏目名:《西园记》、《霄光剑》。

惊蛰初交河跃鲤,春分蝴蝶梦花闲。节气名:惊蛰、春分;戏目名:《跃鲤记》、《蝴蝶梦》

清明时放风筝误,谷雨西厢好养蚕。节气名:清明、谷雨;戏目名:《风筝误》、《西厢记》。

牡丹亭立夏花零落,玉簪小满布庭前。节气名:立夏、小满;戏目名:《牡丹亭》、《玉簪记》。

隔溪芒种渔家乐,义侠同耘夏至间。节气名:芒种、夏至;戏目名:《渔家乐》、《义侠记》。

小暑白罗衫着体,望湖亭大暑对风眠。节气名:小暑、大暑;戏目名:《白罗衫》、《望湖亭》。

立秋向日葵花放,处暑酉楼听晚蝉。节气名:立秋、处暑;戏目名:《葵花记》、《西楼记》。

翡翠园中零白露,秋分折桂月华天。节气名:白露、秋分;戏目名:《翡翠园》、《折桂记》。

烂柯山寒露惊鸿雁,霜降芦花红蓼滩。节气名:寒露、霜降;戏目名:《烂柯山》、《惊鸿记》。

立冬畅饮麒麟阁,绣襦小雪咏诗篇。节气名:立冬、小雪;戏目名:《麒麟阁》、《绣襦记》。

幽闺大雪红炉暧,冬至琵琶懒去弹。节气名:大雪、冬至;戏目名:《幽闺记》、《琵琶记》。

小寒高卧邯郸梦,一捧雪飘空交大寒。节气名:小寒、大寒;戏目名:《邯郸梦》、《一捧雪》。

冬去春来天渐暖,白兔鸟飞又一年。戏目名:《白兔记》。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6

文章出彩自题始,一个好的题目不但应具有统摄全篇、引领全文的功能,而且应有新颖简洁、凝练含蓄、文采斐然的特点,让人过目不忘,这正是诗歌的特征的体现。巧妙运用诗句,拟出一个充满诗意的题目,不仅能捕获读者的“芳心”,抓住他的阅读欲望,而且能直接表现作者的文学素养。

比如想表现中国文人个性的多样化,就可以“万紫千红总是春”为题,“万”“千”二字道出人物代有才人出,“紫”“红”二字形象表明人物鲜明的个性,“春”字写出了中国文人性格的影响,正是这一朵朵姹紫嫣红的“花”迎来了我们精神世界的春天。

又如,“海棠依旧?绿肥红瘦?”这一标题,一看便知是从李清照的《如梦令》演化而来的,由于用得巧妙别致,富有诗情,令人拍案叫绝。充满诗情画意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是来自孟浩然的“花落知多少”,充满过往岁月里淡淡的忧伤。

二、巧借诗文活语言

恰当地引用、化用古典诗词,可以使文章增色,使语言添彩,也从另一个角度巧妙地展现作者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

最常用的是在一组排比句中,嵌入古诗词名句,它可以使文章摇曳生姿,更有诗意。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哪去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飞鸟怎么不见了踪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的星空为何变得模糊?“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江水为什么现在是如此的混浊?……那些曾在美丽诗句中真正存在过的美丽景象,在今天人们对自然无情地破坏中消失了,人们在滥砍滥伐式的前进中埋葬了自己的过去,为何我们不能与自然和谐地相处,留住这些流逝的美好?

选用人们熟悉的诗句,却翻出了新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情合理令人信服。语言显得优美鲜活,充满了灵动之气。

还有一种对作者审美眼光和语言变通能力要求较高的,是对诗句巧妙化用,使之和自己的叙述语言融为一体。由于兼容古今、语言典雅,常能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如:“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2008年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缤纷成就和谐》)

这段文字化用丘迟《与陈伯之书》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叶绍翁《游园不值》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作者把它们用自己的思想有机地勾连起来,带领我们进入似曾相识的诗歌意境,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和谐”的心声。

三、巧借诗文明结构

作文要脱颖而出,除了内容深厚、语言精美外,出彩的结构也是不可或缺的。古诗言简意丰,音韵和谐,化用古诗词中的相互关联之处布局谋篇,不仅能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更能给人以典雅优美的感觉,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打动读者。

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琵琶行之父母有情》将《琵琶行》一诗中有关音乐描写的诗句,“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座上泣下谁最多,掌上明珠双眸湿。”等作为小标题,既体现了文章行文转换的标志,使行文结构收放自如,又巧妙地串起了从小到大父母对“我”爱的生活细节,读来有别样韵味,叹为观止,力夺高分。

四、巧借诗文增意蕴

此种作文受台湾作家张晓风发表于1999年《读者》上的《不朽的失眠》和边建松的《永恒的悲怆》的影响,它能使考生的作文富有文化色彩和文化底蕴,理所当然地拥有文学与历史、时间与空间的厚重与浪漫。比如《诗――中国文化的亮点》:

诗,是唐朝的一株柳,摇荡在古风河畔;诗,是宋时的一尾鱼,游弋在清澈柔波;诗,是元时的一首曲,传颂在天山草原;诗,是明时的一股风,悠扬在深深胡同;诗,是清时的浣纱女,在河边唱着绝代的歌……――题记

华夏五千年,二十四史间,人才辈出惊世绝,诸子百家齐争鸣。不必说夏时的古老传说,不必说商代的甲骨铭文,光是古代的著作文化就足以让我们骄傲良多,铭表、辞赋、杂说、诗歌……在这万古奇妍中,惟有诗歌是万古不倒的青松,是万千瑰丽的亮点,长存于世,永不消逝……

“等闲识得春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诗中是景物,诗中的春景,在朱熹笔下幻化千万光彩,这是春的灵感,这是春恋歌,诗中的情,诗中的景,诗一样的春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的奇花,诗中的夏花,在杨万里的笔下妙趣横生,这是夏的生命,这是夏的标志,诗中的花,诗中的夏,诗一样的夏景。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的红枫,诗中的秋叶,在杜牧的笔下深邃悠远,这是秋的精神,这是秋的天籁,诗中的叶,诗中的秋,诗一样的秋暮。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的梨花,诗中的冬雪,在岑参的笔下漫天飞舞,这是冬的灵魂,这是冬的乐曲,诗中的雪,诗中的冬,诗一样的塞外雪天。

……

诗,是在这尘埃中绽放的绝世之花。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7

中图分类号:G613.2

幼儿时期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最佳时期。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可以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然而,当前幼儿园古诗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要想使幼儿在古诗教学中有所获,就需要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对其采取有效的古诗教学方法。

古人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有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顾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的诵读。从语言角度来看,古诗在遣词造句中力求体现作品的文学性,讲究平仄、对仗、韵律、节奏,富有音乐美。而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记忆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时期能大量记诵古诗,既可以锻炼幼儿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又能让幼儿品味诗的优美意境,熏陶情怀,启迪智慧。

对此,《纲要》指出:教学既要适合幼儿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教育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必须遵循发展性原则,让所选的内容适应幼儿需求、适应时代需求,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适合幼儿身心发展,适应幼儿最近发展区。

古诗在遣词造句中讲究平仄、对仗、韵律。古诗内容丰富,春、夏、秋、冬,写景、咏物、抒情,应有尽有。而幼儿学习古诗一方面可以锻炼口齿清楚伶俐、吐音准确流畅,另一方面能大量积累词汇,能丰富自身的文学语言。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诗,多背诗,能为其今后高雅风趣的谈吐、妙笔生辉的写作打下结实的基础。

为此,幼儿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对其进行古诗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选择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点的古诗教学内容

1.分主题选择、整理适合幼儿特点的古诗。如春天:《春晓》、《咏柳》、《春夜喜雨》、《清明》;夏天:《河阴道中》、《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秋天:《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西兴马上》、《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秋思》;冬天:《冬景》、《江雪》、《问刘十九》。

2.选择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意境美妙、感染力强的古诗。如《咏鹅》、《一望二三里》、《悯农》、《望庐山瀑布》、《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忆江南》等。

二、实现形象教学,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

每次教新的古诗,我都准备了形象的背景图、下载了有动感的FLASH,用讲故事、情景讲述、观看画面的形式让幼儿理解古诗文的意思。有时,我会一边指着图景一边诵读相应的古诗文;有时针对一些较易理解的古诗,我会和幼儿一起讨论诗句的意思;稍有难度的古诗,我会通过自己生动形象的语言、肢体动作结合图片或是画面,讲解诗的内容、体现的情感或是意境。如在教《问刘十九》时,我给幼儿描绘了这样的场景:这是寒冬里的一天,天气很冷很冷。到了晚上,眼看着就要下雪了,白居易赶紧将炉火生得旺旺的,并斟满了新酿的米酒。可一个人喝酒多没意思,于是他问他的好朋友刘十九:喂,你要过来喝杯酒吗?因为形象性强,孩子们很快就学会了。

教幼儿学习古诗词,应该由简单的到复杂,为了让古诗的含义容易理解,让古诗变得通俗易懂,可以结合图片、文字、音乐等多种措施进行教学。

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要提高幼儿古诗教学效果,就应当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通过想象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能够身临其境,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 “芙蓉向脸两边开。”描写荷花像小朋友粉嫩红润的笑脸。“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仿佛感觉到白雪飘飘的寒气中阵阵袭来的梅花独特的香味。当然,有些古诗比较深奥,对于五六岁的幼儿来说,古诗中的许多意境确有不能完全理解的,我们要求不宜过高,幼儿现在也许不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但谁能断言在不久的将来孩子不会幡然领悟此诗中开阔的意境和那份浓浓的友情?

四、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

《纲要》指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每个幼儿提供学习与表现的机会。环境创设得好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墙面上,我布置了“唐诗宋词”专栏、图文并茂的“中国名画与名诗”专栏,集美、雅、趣为一体,视觉环境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利用上午来园、中午餐后、下午离园前的时段,播放不同作者的古典诗词磁带、碟片,培养幼儿欣赏的兴趣;还把古诗教学渗透于其它活动中,如让幼儿学习旋律流畅、曲调优美的古诗吟唱(如《静夜思》、《春晓》、《锄禾》等),幼儿唱起来特别的投入和有感情。

五、在实践中巩固古诗词学习效果

开展古诗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幼儿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髓,更重要的是要让幼儿通过古诗学习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和文学素养。因此,在幼儿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鼓励幼儿在交流实践中恰当运用古诗句,增强自己的文采。比如在春天砹僦际,教师可以举行“春天的诗会”诵读比赛,让幼儿搜集与春天有关的古诗,并在课堂上诵读出来,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和古诗的魅力。

六、联合家长的力量,实现亲子共读古诗

为了使幼儿古典文学课堂更广泛,我们努力取得家长配合,通过召开家长会进行“古诗词对幼儿发展的作用”等专题讨论,利用家园栏、联系册等与家长沟通,达成教育的共识,构建了家庭学习共同体。在我们的指导下,家长到书店购买了相关书籍,和孩子共同学习,还教孩子认字。孩子与古典文学的接触天地更广泛了,文学熏陶的时间多了,喜爱之情和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家长在孩子进步的表现中感受到了读古诗词的好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有效的沟通。

总之,幼儿教师要抓住记忆力最强的幼儿时期,针对幼儿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古诗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古诗教学,使幼儿在古诗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8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9

abstract: 《a quatrain》 is a famous composition by du fu wrote(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which be read with admiration by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lots of readers express various appreciation and feel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on this poem.the poem describe four seasons in the sichuan province, which express the love of nature,the love of real life and joy of feeling.

key words: du fu;《a quatrain》;“two golden orioles sing amid the willows green”;four scenery

宋学家程颢有《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1]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怡然自乐的人生观,其中的“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更是道出了一种“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的人生境界。每读这首诗便总是不由自主地想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虽然历来对这首诗的解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都离不了借景抒情的普遍看法。的确,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4句话写了4幅风景图,通过对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高尚情感和积极乐观的美好心态。但是对于这4句话彼此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作者是怎样构思这4幅画面的,却很少有人探究。经过多次的反复阅读,尤其是在前引程颢诗的启发之下,笔者认为杜甫的这首绝句中的4句诗绝不是简单的一时的景物堆砌,而是选取了一年四季中每个季节里最富有特征的自然物象加以传神地描写,从而构成4幅美妙的四季风景图。也就是说,作者是以概括的笔触描写了他所生活的成都草堂之四时美景。众所周知,杜甫一生大都在辗转漂泊,穷困潦倒,正如他在《登高》一诗里所写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只有在他晚年,由于朋友的帮助,他在四川成都的浣花溪畔才勉强修建了一座简陋的草堂,从而度过了一生中虽然短暂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最难得的安稳日子。由于生活境遇的稍微好转,杜甫的内心便有了一种难得的闲适情趣,因此这个时期所创作的诗便呈现出萧散自然的风格特点。在他笔下,安静明秀的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便成为这时期他诗歌的主要特色。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诗便是这时的代表作,下面笔者作一具体分析:

首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春回大地草长莺飞的阳春三月的美景。其中,鲜艳亮丽的色彩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鲜明的印象。“黄鹂”对“翠柳”,黄鹂鸟儿不一定是黄的,但翠柳一定是绿的,这样的搭配在视觉的感应方面极富吸引力,令我们想到春天来临之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的局面。春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但作者并没有一一呈现,而是只写柳树上边的鸟鸣,这鸟也不是一群,而是只有两只,两只鸟的叫声似乎有点单调,不足以传达出春天的繁华热闹,但是我觉得有这两只美丽鸟儿的叫声就足够了,清脆而又悦耳,完全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不是吗?实际上透过这两只鸟的叫声,我们完全能够联想到“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3]的热闹景象。但是叫声写得太多了,就只能是“呕哑嘲哳难为听”[4],那样就令人不堪忍受了。所以此处应以简洁为妙。

次句“一行白鹭上青天”给我们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如果首句以五彩缤纷繁华热闹而取胜,那么,这次句就是以淡雅素净视野开阔为特色了。“白鹭”对“青天”,天是蓝的,鹭是白的,两者相衬,既对比鲜明,又简洁疏朗。同时,作者这里用了一个极富力度的动词“上”,这“上”字的运用令我们联想到刘禹锡的那首著名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5],这两句诗都用了一个“上”字来写鸟飞的姿态,“上”给人的感觉是排除各种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其中既包含了鸟儿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但实质上更传达出诗人的豪情壮志,所以这两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既然刘禹锡这首诗写的是秋景,那老杜这首诗难道不也让人想到秋天的景象吗?秋天,天高气爽,令人心旷神怡,但秋天也是候鸟南飞的季节。记得小学课本里学到写秋天的文章,里边有这样几句话,“秋天到了,大雁要飞到南方去了,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这里的“一行白鹭”不正是让我们联想到秋天南飞的大雁吗?所以,笔者认为第二句是写秋景的。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提到雪,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白雪皑皑的冬天,虽说从成都往西往远处望,是常年积雪不化的川西高原,红军翻越大雪山的情景至今令我们难以忘怀。但杜甫这里写的不可能是其他季节的雪景,而应该是冬季。其理由除了雪是冬天特有的自然景物外,还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推论:其一,前边两句分别写的是春秋两季,而接下来的第四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则使人直接联想到的是雨水充足、水涨船高的特有的夏天景象,那第三句也只能是写冬天了。其二,从作者的观察位置来看,此时是作者坐在屋里从窗户向外望去所看到的景色,一个“含”字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一点,这正是于尺幅之中见千里之景;再说,作者为什么要坐在窗前向远处望,而不是如下句一样尽情地站在门外观赏西山雪景呢,难道还不是因为天气严寒门外难以久立而只能蜷缩于一隅吗?

结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正如上句所分析的那样,夏季雨水充沛、水涨船高,正是水上交通运行的黄金季节,这船不是附近的渔民打渔的小渔船,而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南逆江而上的大商船。作为久负盛名的锦城,地处天府之国的成都正是唐代商业非常发达的大都市,虽然自古就有蜀道难的传闻,但因为成都地处岷江上游,周围又汇集了好多的河流,水上交通十分便利,东来西往的船只经常汇聚于此进行各种商业贸易,所以杜甫自然而然地将这一夏季常见的景象置诸笔端。

综上所述,杜甫这首《绝句》正是选取成都四季特有的自然景观,加以准确传神的描写,从而向我们展示了4幅非常鲜明生动的画面。杜甫虽然地处一隅,但他心情愉悦、生活悠然,故此他能“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6],这岂非“思理之致”乎?

参考文献:

[1](宋)谢枋得、(明)王相.千家诗[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91

[2]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23

[3]王长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53

关于冬天的古诗句例10

一、词义解释方面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臭”字有两种读音:读音一为chòu,读此音时,其基本义是“难闻”,跟“香”相对,非名词性;读音二为xiù,其基本义是“气味”,属名词。臣鉉等曰:“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臭”的解释是:“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朱骏声先生在《说文通训定声》说:“人通于鼻者谓之臭。臭者,气也。”据此,与《现代汉语词典》对“臭”字的两种注音和解释相对应可以看出,“臭”字的原始读音应该是xiù,其本义应该是“气味”,词性应该是名词。与白居易并称“元白”的唐代诗人元稹,极为推崇杜甫,有诗《估客乐》:“归来始安坐,富与王家勍。市卒酒肉臭,县胥家舍成。”其中“酒肉臭”(酒肉飘香)也许正是受了杜诗“朱门酒肉臭”之影响;“未进君家门,先闻酒肉臭”,是明代诗人叶敬来拜访友人时所写诗句,其中“酒肉臭”亦作“酒肉飘香”解;《周易·系辞上》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等等,其中“臭”皆作“气味”解。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杜甫在途经“朱门”时,对“朱门”里的“酒肉”,闻到的必定是其味,所以,且不管“朱门酒肉臭”中的“臭”是“香味”还是“臭味”,但它一定是一种“气味”,应该是一个名词性的词,而非“难闻、腐臭”这样的非名词词性。因此,“朱门酒肉臭”之“臭”读“xiù”音,定是没错。据此,我们就有理由把“朱门酒肉臭”解读为:“富贵人家的家中飘出酒肉的气味。”至于杜甫当年途经“朱门”闻到的究竟是酒肉的“香味”还是“臭(chòu)味”,只需了解途经 “朱门”的地域和时令就可略知一二。

二、背景诗意方面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月,杜甫被任命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十一月,他从京城长安起程,去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探亲,被沿途所见枯荣之殊及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感发,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首诗。从诗歌创作时令看,是冬季;从诗歌内容所指地域看,陕西蒲城处中纬度,在我国西北;从诗歌内容看,反映的是冬天之景象,有本诗诗句:“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重压香橘”为证。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如下分析:首先,北方的冬天,酒肉一般不会臭(chòu),即使发臭(chòu)了,按照生活常理,其味也只有就近方可闻到,杜甫途经“朱门”,难道会主动走到“朱门”旁,伏在垃圾桶上,嗅闻发臭的酒肉?其次,既然是“朱门”,生活于其中的达官贵人、老爷财主,他们的生活,理应追求环境的整洁与品质的奢华,他们也许有喝不掉、吃不完的酒肉,但一定不会任凭“酒肉臭(chòu)”而继续保存,更不至于任其臭(chòu)气四处飘散,竟让过路的杜甫嗅闻到了。再次,酒越陈越香,岂能臭(chòu)?即使“酒肉”为偏义复词,以“酒”陪 “肉”,只指“肉”的“臭(chòu)”,而北方寒冬里的“臭chòu肉”也一定是冻结的,怎能散发出“臭(chòu)气”,让赶路的杜甫嗅闻得到?最后,“酒肉飘香”的气氛,更符合寒冬中北方的生活图景。基于此,我们不妨走进“朱门酒肉臭(xiù),路有冻死骨”所描写的意境:寒冬中,大诗人行走在蒲城一带回家的路上,空气中不时飘来缕缕酒肉的香味,抬头一看,又过“朱门”,由此他想到了“朱门”里奢侈糜烂的生活场景,这与他一路看到遍野饿殍之惨象形成强烈反差,于是禁不住感慨万千,吟出了这千古名句。故此,诗中的“臭”,定是读xiù,“香味”之义也。

三、诗歌对仗方面

《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是一首七言古诗。一般来说,古体诗是不要求对仗的。但我们知道,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我国近体诗创作的巅峰时期,唐代诗人所写诗歌,也主要是以有严格格律要求的近体诗为主。作为“诗圣”的唐代大诗人杜甫,他的近体诗“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化,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作品颇丰,造诣极深,这一特点也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古体诗创作,正如朱庭珍在其《筱园诗话》中所言,杜诗“无所不有,众体兼备”。在杜甫的古体诗中,运用对仗的就约有七十二首,接近三分之二;同样,在一首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也颇多,如他的古体诗《洗兵马》,全诗四十八句,就有三十四句运用了对仗,几乎占全诗的四分之三。虽说这些对仗句大多属于宽对,但其“整中寓变,拙中见巧,灵动活泼,往往成为诗篇中的华彩乐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对仗,也许就属于此类。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律诗的对仗,惟求其工;古风的对仗,惟求其拙。”可见,运用对仗,不求“工”对,因“拙”而“巧”,应该是杜甫在其古体诗创作中独具匠心之所在,是杜甫古体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就《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而言,全诗像“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类型的对仗句亦不下二十句,这些诗句同样也体现了杜甫古体诗运用对仗的特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从诗句格律看,“骨”(名词)对 “臭”(读“xiù”音、解“香味”之义时为名词),名词与名词相对;“酒肉臭”和“冻死骨”虽不能构成“严对”,但亦因此各自构成偏正关系而相互对仗,即“酒肉之香味”对“冻死的骸骨”,句法规范,合情合理。否则,如果将“臭”读成“chòu”音,解释成“难闻”时,就无法形成句式上的对仗和意思上入情入理。

四、误读原因方面

我们知道,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历史中,曾经历过几个深受左倾思潮影响的非常时期,尤其是在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这段时期,左倾思潮几近狂热,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学的走向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准则。我们且不说普通人,就连我国现当代诗人、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对中国文学的认知也深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他著书《李白与杜甫》评价杜甫,认为杜甫的诗歌《新婚别》把新娘写得不像“贫家女”,“贫家女”不应该具有地主阶级的生活情调;对我们耳熟能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思想内容也作了如是评价:“屋顶的茅草有三重,这是表明老屋的屋顶加盖过两次。一般地说来,一重约有四五寸厚,三重便有一尺多厚。这样的茅屋是冬暖夏凉的,有时候比起瓦房来还要讲究。”好“现实”的解读分析!不可想象,这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对一首诗的解读,他还拿其中的“群童”“为盗贼”,跟“娇儿”对比批评杜甫,于是乎,杜甫在当时的中国成了批判的对象。至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郭沫若先生在其著作中也作了评价,认为杜甫的阶级立场不明确,杜甫不作为等等。可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人们对古人作品的误解、误读现象是比较普遍的,由于误解、误读而导致一些字词发音出错,流传至今,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因为把“臭”读成chòu音;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理解成“富贵人家的酒肉喝不掉、吃不完,即使让它腐烂发臭,他们也不愿拿出来救济穷苦百姓,穷苦百姓饥寒交迫,饿死冻死在了路上”;把“臭”解释为“发臭、难闻”之义,更能表现贫富差距,更能表达当时贫下中农对富贵人家的仇恨心理,富贵人家的酒肉怎么会有“香味”呢?富贵人家的酒肉怎么会配得上用“香味”一词呢?等等,如是理解,也许更符合当时国人的政治心理与诉求。有诗《人人说她脏》:“头发梳得光,脸上搽得香。只因不生产,人人说她脏”为证。或许自那以后,“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朱门酒肉臭”之“臭”误读为chòu至今,“其皆出于此乎”?

综上所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臭”,不论从词义、诗意方面,还是从写作背景、误读原因方面推究,都应该读“xiù”音,解“香味”义;“朱门酒肉飘香,路边饿殍遍野”,如是理解,既可去读chòu音,解“难闻、臭味”之俗;又可达诗歌形式美,内容雅之效。故此,唯臭(xiù)出真意。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本文对“一字一音一义”的探究,也许正是这种“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体现。在当今这个比较浮躁的社会背景下,作为语文老师,要能更好地在传承中华文化中起好导向作用,就必须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把根须深植于中华文化这块广袤的沃野之中,做到必要的“咬文嚼字”和“较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广泛思考,深入思考。唯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会少一些“谬传”;只要这样,我们的学生方可弃“不如无书”的“尽信书”,他们的“深思、质疑、求真、创新”之意识才可得到培养。否则,我们的学生可能又会像读“朱门酒肉臭”之“臭”(chòu)一样,把“乡音无改鬓毛衰”之“衰”读作shuāi了,这岂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悲哀?臭(xiù)出真意,是一种需要,更是我们语文老师的一种责任。

参考文献:

[1]陈才智.杜甫诗精品赏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2]《杜甫研究学刊》编辑部.杜甫研究学刊[J].2010,(2).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戏剧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