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太原古城模板(10篇)

时间:2022-12-07 16:59:06
太原古城例1

这里是一个有历史积淀的村庄,相传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族妹下嫁此村,这里还是明代太原县屯军的“九营十八寨”之一。近几年,古寨村又多了一位名人――村长孟玉金。

“名人”村长与失地农民

属于孟玉金的头衔有很多:“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山西省优秀村委会主任”、 “太原市十佳带头人”、“三晋杰出村官” ……2007年与2008年,孟玉金连续两次被央视“三农人物”组委会评为全国先进人物,荣获中国农村改革30年30名人物之一的“先锋奖”。在孟玉金的带领下,古寨村也被列为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及太原市新农村改造的重点村之一。

孟玉金在上世纪80年代离开古寨在外开公司、承揽工程,2006年回村竞选村长成功,按照他的说法,是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振兴古寨”。有村民至今仍保存着孟玉金2005年底竞选时的“告村民书”。孟玉金承诺“在我任职期间内,决不轻易占用村民的土地,更不会重分口粮田……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占用地必须得给村民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和实惠……”但是上任以后,承诺的事有了新变化,在这四年里,村民们几乎都失去了他们的土地。

日期为2007年1月26日的古寨村土地调整方案显示,考虑到“人口变动和地少人多的实际情况”,又由于山西省奥林匹克运动场占地100亩,滨河西路贯通规划红线占地300亩,高速绿化带占地300亩,全村当年可用的土地丈量为800亩,按照全村在册人口2500人计算,人均分得的土地应为0.32亩。原本人均7分口粮田被调整到3分半。

2009年2月村民们又收到一份村委会下发的“关于土地收回的征求意见函”。函件说“根据市城建总体规划,奥体中心、滨河西路、蒙山大街拓宽改造已占用我村大量土地,又面临着300余户房屋拆迁”,在这样的情况下,“村民以人均1.5分耕地是无法生存的,必须转型发展才是唯一出路”,为此村里要将剩余土地收回统筹规划“绿色生态园”。人均1.5分耕地的确让村民感到无法生存,多数人签字“同意”交出土地。

在古寨村不断调整土地的同时,村里成立了村民集体所有的山西古鑫集团,孟玉金任董事长。该集团下辖公司,分别为:山西古鑫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山西金磐混凝土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金岩工程施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佰金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旺金门窗业有限公司、太原市宏正达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皇姑寨豆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太原市晋源区美景苗木种植园,另外还设有古鑫保安大队、古寨沙场等集体企业。

这些业绩为孟玉金带来了诸多荣誉,其个人生活也蒸蒸日上,村民们关注到的一个显著变化是,2006年孟玉金开着桑塔纳2000回村竞选,四年以后他的车换成了奥迪Q7,儿子开保时捷,儿媳开沃尔沃,女儿开奔驰600……村长的家就在以村民集体名义修建的美景苗木种植园里,在这片占地近130亩的土地上种植着漂亮的花草树木,俨然古寨村的世外桃源。而村民们失去全部土地得到的补偿是:每人一年5袋白面、1袋大米、两壶油以及100元蔬菜补贴。

古寨村的怪现状

越来越近的城市马路,高大富丽的体育馆,使得古寨村愈来愈接近现代城市生活,这里正在变成令人羡慕的市区。晋源区远郊的村民们正在羡慕古寨村人的命运之变。

但是古寨村人的生活并没有变得更美好,在失去了土地之后,他们接着遭遇了一系列令人难以相信的怪事。

村民孟翠平在10月21日收到了一份太原市晋源区行政执法分局下达的“拆除建设通知书”,上面写着孟翠平的房屋“位于滨河西路南延工程规划范围内,严重影响了市、区政府重点工程”,告诫孟翠平“即日内将此建筑物自行拆除,逾期不拆,将由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这份标注着“晋源拆字第6001号令”字样的官方文书在被通知人的位置却写着孟翠平的乳名“孟二平”。而事实上他自己的房子早就拆掉了,通知书上标明的这套房子的户主是其父亲。

几乎就在孟翠平收到通知书的同时,原本在村子里昼夜巡逻的保安队被撤走了。到了23日,村里的电工又将村东拆迁户周边的路灯撤下了十几个,接着十几户拆迁户的电表在夜里被人偷走了。27日夜里,有人把汽油瓶扔进孟翠平家的院子里,险些酿成火灾。

村民任亚婷的丈夫张英峰是10月26日被警察带走的。张英峰在接岳父岳母回村的路上,被一辆白色的轿车拦下后,被直接带到了金胜派出所。夫妻二人偷偷通上了电话,任亚婷才知道丈夫被抓了。她赶到金胜派出所,得到的回复却是“今天根本没出警”。情急之下,任亚婷连打了三遍110报警,接线员告诉她:“有些话不能说,你去晋源分局看看吧”。后来,任亚婷在晋源分局见到了丈夫,有警察与他们夫妻谈话,警察说“(拆迁)给的钱不少了,区里盯着呢,你想要多少啊?”丈夫张英峰赌气地说要300万,警察又说:“永远不用想,你就在里边住着吧!”

张英峰的罪名是“寻衅滋事”,因为一年前他“在拆迁办公室的门上踢了几脚”。直到现在,任亚婷也没有收到丈夫的拘留通知书。相同的罪名也被安在了村民赵巧芳的头上,也是因为一年前她“推搡了拆迁办公室的保安人员”。赵巧芳的丈夫武建国说,他们在10月23日收到了传唤证,24日他和妻子主动去了金胜派出所,赵巧芳被扣下,此后他就没再见过妻子,取保候审的申请也被太原市公安局晋源分局驳回。

因为拆迁的事,镇政府一个叫贺玉林的工作人员来过武建国家里几次。武建国把自己的难处都告诉了贺玉林,老母亲多病、儿子年幼,没有安置地他搬到哪里去呢?并且,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还保留着人均1分半口粮田的农户,住楼房也不现实,总不能把田里的玉米都扛到楼房里去吧?所以他明确提出来想要一块宅基地。贺玉林对他的话听得也很有耐心,不过却没有提供什么解决办法。每次来都说着同样的话,滨河西路南延工程是“公益事业”,请武建国尽快签字拆迁。武建国不觉得自己的要求过分,与古寨相邻的庞家寨村也同样面临着拆迁,庞家寨村民在得到补偿款以外还有一块宅基地,他要求得到相同的待遇。他说:“我们不是刁民,也不想跟政府对着干,可是总要有生活的地方。”所以他没有签字。妻子赵巧芳被抓走后,办案民警和贺玉林曾明确告诉武建国,只要签字拆迁,人就能放回来。

到了27日,村民张廷清的房子在夜里被人偷偷拆掉了。这位因“积极配合拆迁”而受过拆迁办表扬的村民,早在去年就在拆迁合同上签了字,然后以每年4800元的价格租下了邻村一个院落便搬离了古寨村。可是当他拿着拆迁合同去拆迁办领钱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拆迁办以各种理由推脱,直到今年房子被偷拆掉他也没能拿到近28万元的拆迁补偿款。更为奇怪的是,他找过村长又找到拆迁办,房子是如何被拆掉的?人人都答以“不知道”。

10月30日夜孟福贵的死打破了原本愈加紧张的形势,拆迁的动作停滞了下来。然而没有人敢掉以轻心,武建国自妻子被抓后就整日呆在家中守护体弱的母亲,每天只外出两次接送年幼的儿子上学。晚上他不敢脱衣服睡觉,床头床尾各放着一把斧头和一柄镐把,武建国说,如果有人闯进他的家,他就和他们“拼命”,决不能像孟福贵那样被人活活打死。

拆迁能否让“龙城”抬头

“大拆迁,龙城龙抬头”这是2003年太原当地媒体上最为醒目的标题。

这个被称为“龙城”的城市,曾经有过2500年的辉煌历史,但是在中国近30年的快速发展中却名落孙山。在2003到2010年间,主政这里的官员曾两度变更太原市的发展思路,但唯一不变的城市发展方向却是――向南。

这座城市快速发展壮大的路径中,只有不断向南,才可以把经济开发区、新兴商业区、甚至规划中的省政府、市政府的办公地点安放下来。随着城市的南移,古寨村的人不断听说大马村、小马村、小王村、大王村这样的农村,因为拆迁,转眼间人人变成百万富翁的故事。他们也曾梦想着有一天这样的致富奇迹能发生在自己身上。

但是当这一天来临的时候,他们却发现故事的逻辑没有按照想象的剧本上演,而实际上的遭遇则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按照太原市的城市规划,滨河西路南延工程北起长风桥,向南一路延伸至晋祠宾馆附近的迎宾路,全长约20公里,计划在2009年底建成。但这个宏伟计划却一度搁浅,按照太原市规划局的说法,没有按时完工的阻力就来自于途径古寨村和庞家寨村不足1公里的路段,涉及村民的拆迁安置一直没有做好。

但是太原市向南发展的雄心却很难阻挡。事实上,太原市的一位官员在当地调研后,曾明确表态要实现“年内通车”的目标。要加速前行的另一个因素是,第六届中部博览会将于2011年9月在太原举办,这条路滨河西路作为重点工程再也不能被耽搁了。

不断膨胀前行的城市需要压缩的却是村庄的权利。拆迁工作在此背景下强势展开。其时,按照2009年的拆迁补偿标准,砖木结构的房屋按1500元/平方米补偿,砖混结构1600元/平方米。按照这样的标准,连加拆迁费、过渡费及其他补偿费用,村民孟翠平177.8平方米的住宅共得到了377894元补偿金,他在一张黄色的协议书上签下了名字,而甲方签字一栏,只有一个模糊的名字,没有公章。孟翠平的房子随即被推倒,他搬到了父亲家里,不料父亲的房子现在也面临着拆迁。

今年古寨村委会又提出了新的优惠措施,房屋按2700元/平方米补偿,但是“补偿款明年年底兑现,也可作为优惠房的预交款统一结算”。另一项诱人的措施是拆迁户可以优先分配安置房,每人将无偿获得30平米,余出的部分,以低于市场价4400元/平方米为基础,优惠900元出售。

像孟翠平家一样不肯搬迁的村民仍有60多户。孟翠平的想法很简单,要么给一块宅基地,要么给足够的赔偿金买楼房。随着太原市的南移,古寨村周边的地价和房价也在不断上涨,附近的楼房要4000~5000元/平方米,连村民之间私下交易的一块宅基地也要60多万,30多万元的赔偿金他怎么能接受呢?至于村里给出的拆迁安置优惠措施,他甚至不敢相信,因为安置房的事已经伤透了村民的心。

2008年年初开工建设的回迁安置小区,开发商正是村集体所有的山西古鑫房地产集团公司,小区在村庄南面占地300多亩,不少村民还为此迁了祖坟。村民孟吉伍注意到,房子还在建设中,回迁安置小区的牌子就换成了“水域金岸”。房子的主体框架出来以后,他才明白,安置小区变成了别墅区。“水域金岸”号称“户户临水、独立庭院”,可享受私家入户电梯和阳光车库,户型面积小的也有300多平方米,总价不低于300万。今年9月“水域金岸”偷梁换柱的做法被央视曝光,但至今没有下文。

太原古城例2

青龙古镇现名青龙镇,是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的一个行政村。该村南距太原城区18公里,北距阳曲县城4公里,现有居民500余户,人口近3000人。根据现有的历史遗迹和文物考古判断,青龙镇早在西汉时期既已形成村落,唐宋直到金元时期,这里已有城堡存在。明清时期,青龙镇是山西乃至全国有名的商业荟萃之地,民国时期逐渐衰落而为一般村庄。青龙古镇是旅游开发后景区之名称。青龙古镇最早以其军事位置建镇,至今保存有汉代烽火台、千年古堡、古代军寨、古代地道、近代碉堡等大量的历史军事设施。此地位于太原盆地通往忻定盆地之峡谷要冲,为我国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接地带。东西两边高山丘陵,中间河谷低平的特殊地理地形,使青龙古镇的战略地理位置更加重要,春秋战国以来,这里既是太原北部防务的前哨阵地,又是古代游牧民族南下的军事据点。近代以来,不论是军阀混战时期,还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攻占太原,直至解放战争时期的太原战役,青龙古镇都是军事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险要的战略位置,众多的军事遗存,曾经硝烟弥漫的战场以及民间传述的战争故事,显示出青龙古镇的历史军事旅游资源特色。明清以来,晋商崛起,青龙古镇是晋中商人北上走西口的必经之路,这里店铺栉比,商户林立,商品麇集,成为闻名全国的商品集散地。有商业发达的背景,占风水宝地的灵气,古镇出现了以“百万绳中”出名的王家为代表的晋商大家族。于是一座军事性质的古镇在和平时期又转变为一座著名的商贸集镇。青龙古镇地处黄土高原,受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草原文化的双重影响,种植养殖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经济来源,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方式已经形成了古镇生活的主旋律。这里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节庆、传统制作、民间工艺、无不沉淀了北方农耕民俗民情。这种珍贵的民俗文化特色,为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加大了开发价值。千年古镇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战略位置、古代战场,烽火台、古堡碉堡,战争故事凝聚成为军事文化;古老的佛寺道观,彩塑壁画、民间信仰为后世传递着宗教文化信息;传统民居院落、私家园林及其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构成建筑文化;宽广的商街店铺,著名的富商大贾是晋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清末统治中国的慈禧太后、晋商富豪王绳中、民国将军王嗣昌以及诸多的进士、举人等历史名人曾在此活动和生活。青龙古镇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镇。

二、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现状

据初步调查统计:青龙镇现有自然景观资源4处;历史人文资源50余处。其中既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显在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也有潜在开发价值的民俗文化。按照国家旅游局制定的有关分类法,青龙镇旅游资源可分为8主类、24亚类、63基本类[1]。青龙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早就引起了旅游界的重视。太原市提出“旅游强市”的新理念后,市、县、乡各级政府对古镇进行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年,青龙古镇被确定为太原市政府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之一,2006年3月被列入太原市“十一五”时期产业调整第一批融资项目。2006年9月10日,青龙古镇开发一期工程开工,2007年8月30日竣工。到目前为止,已完成千佛阁———真武阁———大水沟1750米主街,风子坡、长梁坡600米辅助街道两侧的127座院、8座堂、九窑十八洞、8座花园、3座阁、4座牌楼、环镇城墙、明代古堡、古代军事设施,2处停车场建设及街道整治、景点布展等的建设,共投资6465万元。青龙古镇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旅游景区,已经初步具备对外开放的条件。

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近年来为地区或企业发展和管理提供的一种行之有效分析方法。该分析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尤其是在旅游行业,已经成为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战略管理的重要分析工具。对青龙古镇旅游开发进行SWOT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发展前景、开发优势以及存在的困难与困惑,为下一步景区建设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撑。

(一)优势分析

1.政治优势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系列文件和措施,不仅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而且也为新农村建设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政治优势。最近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标志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到来。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对旅游业发展越来越重视。2009年底国务院通过并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明确了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对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古村古镇作了详细规定。新近制定和通过的《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对未来五年农村和农业发展进行了规划,要求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引导区域产业集聚。坚持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政策扶农,重视发展特色产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充分释放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以上一系列相关文件的制定和出台,在宏观上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极好的政治优势和机遇。

2.经济优势旅游业属于复合型经济产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该地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基础产业的发达程度。太原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778.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7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798.49亿元,增长12.0%;第三产业增加值948.19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42.47亿元,增长5.5%;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增加值303.44亿元,增长16.4%;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77.96亿元,增长12.9%[2];太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太原市开发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提供了先决条件。

3.区位优势区位优势对于青龙古镇旅游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行政区划来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市尖草坪区与阳曲县之间,紧邻太原,同时又是太原市北部县域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青龙古镇位于省会太原与阳曲县城之间,属于城郊型农村,由于受城市大环境的影响,基础设施如医疗、教育、通讯、交通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和便利,因而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村庄。受城市影响,其生活方式、价值观、伦理观等更容易和城市接近,青龙古镇本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为其旅游开发创造了条件。从自然地理形态区域看:青龙古镇位于太原盆地与黄寨盆地交接地带,东有板寺山连接巍巍太行,西有棋子山为吕梁余脉,杨兴河一湾清流绕镇而过,境内盆地、台地、山峰、丘陵、河流、水域、河滩各种自然地理形态多样,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形成和开发。从旅游区域位置看:青龙古镇是晋中晋商民俗文化旅游区与晋北宗教古建旅游区的结合地带,是太原市北上大同、五台山的必经之路。从中国北方旅游大区的划分看,更是中原文化旅游区通往内蒙古草原文化旅游区的交通要道上,区位优势显而易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学术界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为青龙古镇这样的城郊型农村发展乡村旅游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理论基础。青龙镇旅游开发可以借助与太原大都市毗连这样的区位优势,利用山西省建立“一核一圈三群”城市格局,即太原城市核心区、太原城市都市圈和晋北(大同、朔州)、晋南(运城、临汾、侯马)、晋东南(长治、晋城)三大城市群的极好机遇,与太原的商务会展旅游、工业旅游、修学旅游、文化旅游等相结合,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旅游产品,共同提升太原市,乃至山西的旅游形象,增强旅游吸引力,跻身于山西旅游品牌景点景区之列。

4.交通优势旅游交通是旅游发展的先决条件。青龙古镇在交通方面的优势更是得天独厚。太原盆地北缘通过一个狭长的杨兴河谷地与黄寨盆地连接,青龙古镇位扼河谷瓶颈处,是太原北上忻州、朔州、大同乃至连接内蒙古、北京等地的交通要地,就是晋商走西口的必经之路。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相继建设,青龙古镇成为太原通往北部地区的交通要冲之地。北京经太原通往昆明的108国道和集宁经太原通往长治的208国道由此经过;对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南北大通道———大运高速公路穿越古镇;正在规划建设的太原到石家庄的又一条高速公路以离此不远的阳曲县城为起点。铁路北同蒲线、京原线、即将建成的大(同)西(安)高速铁路都从青龙古镇经过;太原到忻州的城际列车也将开通;规划中的太原轨道交通城域7号线,经青龙古镇,到达阳曲县城。密集的交通线路,通过青龙古镇,连接四面八方,大大地加强了该旅游区的可进入性。

5.客源优势区域位置优越,交通快捷便利的条件,决定了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客源优势。青龙古镇紧邻省会太原,这座拥有42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是青龙古镇的第一客源地。数据显示,太原市非农业人口及其所占比重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这为太原市城郊型农村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提供了巨大的客源。根据对太原市民的调查,约67%的人对乡村旅游有兴趣,约41%的人表示愿意在适当季节去农村做短期的停留,体验农村生活。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偏好,加之青龙古镇的北方农耕民俗民情旅游特色,其客源优势将更加显现。

(二)弱势分析

(1)知名度较低。青龙古镇由于开发时间相对晚,景区处于初创阶段,宣传力度不大,还未形成产品。(2)服务设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青龙古镇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住宿、餐饮、洗浴、厕所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加大其古镇特色。(3)建设资金相对不足。现有一大批在建和拟建项目,而这些项目建设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融资渠道过于狭窄。资金严重不足将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瓶颈。(4)体制尚未理顺。在青龙古镇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多头管理、多方参与的复杂局面,管理体制成为景区开发建设的重大障碍。

(三)机会分析

(1)国家对农村政策的倾斜和“乡村旅游”、“和谐城乡游”主题的提出为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09年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合理利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依托部级文化、自然遗产地,打造有代表性的精品景区。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引导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建设。国家对乡村旅游开发的积极鼓励,对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无疑是一次极好的机遇。(2)2011年3月1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是青龙古镇开发与建设的又一机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获得,是太原市第一个由国务院授予的称号。国务院批复指出:太原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历史遗存丰富,城市建设特色突出。山西省及太原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要求,正确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保护好太原市的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历史建筑。要编制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保护的原则和重点,划定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制订严格的保护措施。要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好重要保护地段的详细规划。青龙古镇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独特,是太原市历史文化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与建设青龙古镇旅游区,完全符合国务院《同意将太原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批复》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有关要求。(3)山西百镇建设工程是青龙古镇旅游开发的重要机遇。省政府决定,从今年开始,将每年选择20个镇,作为百镇建设工程的示范,重点扶持、加快建设,为小城镇建设树立标杆和样板。“十二五”期间要把100个省级重点镇建设成为集聚产业、吸引人口、服务三农的中心镇。青龙古镇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遇,积极准备资料,取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申报百镇建设工程。这样青龙古镇的开发建设将会赢得更大的历史机遇。

(四)挑战分析

(1)同类型旅游景点景区对青龙古镇旅游存在挑战。近几年来,随着山西省交通的改善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升温,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开展各种现代化农业观光、采摘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乡村旅游带来较大的冲击,给青龙古镇旅游开发以挑战。此外省内的晋商民俗旅游已经成熟,并形成了全国乃至国际旅游品牌,尤其是像《乔家大院》等影视文化引起的晋中晋商大院旅游的井喷现象使青龙古镇旅游开发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2)环境污染问题也为青龙古镇旅游的发展带来挑战。虽然古镇原来为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之地,但过度的开发及城市发展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也成为破坏青龙古镇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而,青龙古镇要发展,必须加大投入,努力创造优美的环境,使古镇恢复原来山清水秀的古朴田园风光。

四、旅游开发策略

(一)目标: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凭借青龙古镇旅游资源禀赋,将青龙古镇建成省内乃至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点景区。目前山西的旅游品牌线路有:宗教古建、晋商民俗、寻根祭祖、太行山水、黄河文明、红色经典等六条,这些线路特色明显,设施完善,较为成熟。“十二五”期间,山西还将推出边塞风情旅游和乡村旅游两大品牌。青龙古镇旅游资源既有晋商文化内容,也有边塞军事性质,更具乡村旅游特色。这样容易形成综合实力,努力打造国内独具特色的旅游景区。

(二)定位:影视城基地

太原古城例3

故唐城是远古时期的建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涿鹿……后又都晋阳……”(见《帝王世纪・五帝纪》),是“尧所筑,唐叔虞之子燮父徙都之所也”(见《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早在1300余年之前的唐代已是遗迹。唐李泰所撰《括地志》有载:“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城记》云‘尧筑也’。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其城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城墙北半见在’。”故唐城的遗迹至今远隔千年,其城中建筑布局和城垣周回长短已不可稽考,只能从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窥其大略。

《括地志》和《元和郡县志》两书都有“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的记载,所以要想得知故唐城的位置,必须先了解并州城和晋阳县的具体方位。并州城为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环绕春秋晋阳古城扩筑而成,又经东魏、北齐、隋、唐诸朝修葺成为唐代北都晋阳的西城(唐代北都晋阳有东、西、中三座外城),唐玄宗李隆基曾于开元十一年(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并州城遂有西城、府城之谓。历史文献对晋阳府城所载甚明,《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云:“府城,故老传晋并州刺史刘琨筑。今按:城高四丈,周回二十七里……”今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古城营村是晋阳城遗址的中心,村西1公里处有长约500米的古城墙遗迹,俗称“西坡上”,正是刘琨所筑并州城西城垣中间的一段。从这段城墙往南至南城角村二郎庙、往北至罗城村老爷阁旧址(今太祁高速公路收费站)均有城墙痕迹,此为历史学家和所有晋阳城垣研究者们所共识的并州城西城垣。古城营村东的东关村为并州城之东关遗址,该村北面沙河堰上有地名“视汾楼”,传为城墙角楼遗址,顺此往北至罗城村老爷阁旧址,是为并州城之北城垣;北城垣的西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尚有城墙残迹,残墙东端有“城北村”,应是并州城北门遗址。东关村北的视汾楼往南一线分别有“城墙地”“东阳旱地”,应是并州城的东城垣和“东阳门”(《永乐大典・太原府》有载)遗址。南城角村呈“L”形状基座于并州城西南角隅,出村庄之东600余米皆有古城墙痕迹,顺此向东延伸与视汾楼、城墙地、东阳旱地一线汇合之处,当是并州城之南城垣。并州城(府城)遗址四至已明,南北长4公里余,东西宽约2.5公里,周回正好符合史载“二十七里”之数。晋阳县设在并州城中,《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云“晋阳县……本汉旧县也……在州南二里。”其大致方位可以确定。

并州城和晋阳县的位置既已明确,那么根据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南半入州城……城墙北半见在”等史载,可以推断出故唐城遗址的“南半”被圈入晋阳城中,“北半”当在古城营村之北风峪沙河再北的罗城、城北二村之间。尧为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的“五帝”之一,朴素节俭与民同甘共苦,自己居住的房屋仅筑有土台阶(素有“尧阶三尺”之说),是古代人民心目中理想的贤君良主,那个时期筑成的故唐城断无后世城池宫苑之豪华奢侈。我们根据《永乐大典・太原府》中“古(故)唐城……存者五百步……南半入州城,中削为坊墙,北半见在”做一个推算:假如南半、北半各为五百步,故唐城的南北长度当是一千步。唐代“五尺为步,三百六十步为里”(见《古代文化常识》,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算下来故唐城的南北长度不会超过1.5公里。其东西宽度无考。

“唐叔虞封地”探讨

唐叔虞姓姬,名虞,乃是西周成王之弟,古时兄称伯、弟称叔,姬虞的封地又在唐国,故称之为唐叔虞。据《左传・定公四年》所载,周成王分封叔虞时“分唐叔以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怀姓九宗,职官五正;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

唐叔虞封地的问题,也就是唐国地理位置所在的问题,历代学者对此都比较关注。明清以前的史学家们多数认为唐叔虞的封地在晋阳,如《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索隐》注曰:“唐有晋水,至子燮改其国号曰晋侯……唐本尧后,封在夏墟,而都于鄂。鄂,今在太原是也。”《汉书・地理志》云:“太原郡晋阳县,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左传・定公四年》杜预注:“夏墟、大夏,在今太原晋阳县也。”《水经注・晋水》云:“县(晋阳),故唐国也。”《括地志》云“故唐城,在并州晋阳县北二里……”《元和郡县志》云:“故唐城,在县(晋阳)北二里,尧所筑。”唐代徐坚《初学记》云:“太原府……又为唐国。”《明一统志》云:“唐城,即太原县治……唐叔虞祠在县(太原)西南十里,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明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太原故城……古唐国也,相传帝尧始都此,又夏禹初亦尝都焉。周成王灭唐,而封其弟叔虞,虞子燮以唐有晋水,改国号为晋,亦谓之大卤……盖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凡六名,其实一也。” 时至清初,顾炎武对唐国的地理位置提出异议,认为唐叔虞的封地不在晋阳故唐城,而是在晋南翼城县古唐村。他在《日知录》中说:“按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括地志》:‘故唐城在绛州翼城县西二十里,尧裔子所封,成王灭之,而封太叔也。’北距晋阳七百余里,即后世迁都,亦远不相及。况霍山以北,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又《史记・晋世家》曰:‘成王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翼城正在二水之东,而晋阳在汾水之西,又不相合。窃疑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自从顾氏得出“唐在翼城”结论后,随即有全祖望、阎若璩等学者持反对意见(见《日知录集解》《潜丘札记》),但也有徐继畲等人赞同(见《晋国初考》,清光绪版《山西通志》)。近代,同意顾炎武观点者大有人在,李孟存、常金仓的《晋国史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王志华的《姬虞》(见《三晋一百名人评传》,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李元庆的《三晋古文化源流》(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陶正刚的《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见《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等都持翼城说;但也有晓山的《唐叔虞封地问题的商讨》(见《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一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张亦彭的《晋祠文物辨证》(见《山西地方史研究》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孟繁仁的《太原史话・序二》(见《太原史话》,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等坚持“唐在晋阳”说。笔者在研究地方文化时,反复查阅许多有关资料,认为唐叔虞的封地应在晋阳,理由有七:

一是根据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及《宗国都城记》等史载,当时晋阳城的北面确实有故唐城遗迹存在,唐代人写唐代事,自然确凿无疑。晋阳既有故唐城,而且是尧所筑,那就有可能是唐尧、夏禹的初都,更不能排除叔虞封唐国都的可能性,看起来《汉书》《帝王世纪》《水经注》等史载并非无稽之谈。但是也不应该完全排除“唐在翼城”之说,因为《括地志》上同书载有晋阳、翼城两个故唐城。

二是《汉书・地理志》对叔虞封唐和后世子孙徙都记载得比较清楚,“太原郡晋阳县”条下云:“故诗唐国,周成王灭唐,封弟叔虞。”又在“河东郡闻喜县”条下云:“故曲沃,晋武公(侯)自晋阳徙此。”(见《二十五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据此可知,唐叔虞的封地先在晋阳,其孙武侯时徙都晋南,辗转于曲沃、翼城等地。这样就把《括地志》中“两个故唐城”之疑迎刃而解了:一个是叔虞初都时的故唐城,另一个是叔虞后世子孙徙都后的故唐城。 晋阳古城遗址发掘文物

三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素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誉称。该书中关于唐国“在河、汾之东”记载,看起来与位置在汾西的晋阳不相符,但也没有说唐叔虞封地不在晋阳。太原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汾东王庙”之称;今叔虞殿廊下有《重修汾东王庙记》碑刻,为元至元四年(1338年)太原路举提学校官弋彀所撰,上有“……王祠之在此其来远矣,自晋天福六年封兴安王,迨至宋天圣后改封汾东王……”之载。若按《重修汾东王庙记》所载,“叔虞封唐于晋阳”与太史公《史记》之说不悖。

四是叔虞封唐时,周成王命以《唐诰》,让叔虞“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见《左传・定公四年》),意思是既维持夏民族的文化传统,又尊重戎狄民族的风俗习惯。山西晋南与太原晋阳相比,前者是“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文化政治中心”(见李元庆《三晋古文化源流》),定然不是诸戎群狄游牧之地,根本就用不着“疆以戎索”;而后者却是“……盖大夏、太原、大卤、夏墟、晋阳、鄂,凡六名,其实一也”(见《读史方舆纪要》)的华夷杂处之地。由此可见唐叔虞封地在晋阳的可能性,要比在晋南大的多。

五是晋阳古城遗址西南有晋祠风景名胜区,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即有“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之载,是后人纪念唐叔虞所建祠堂。晋祠再南数里,有一大一小两座古墓,正是《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二》所载“唐叔虞墓,在县(晋阳)西南十六里”的唐叔虞与其子燮父墓。这些都是唐叔虞封地在晋阳的有力佐证。

六是“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晋南发现8组17座大墓,初步推断,是自晋武侯到晋文侯8位前后相继的晋侯及其夫人之墓。墓中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其中50余件铜器有铭文。特别是1981年出土的饕餮纹方鼎,根据鼎的铭文,证明是商王朝的宗庙之器,于西周初年流落到晋国”(见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晋南的考古发现恰恰没有唐叔虞和其子燮父的墓葬,正说明《汉书・地理志》中“晋武公(侯)自晋阳徙此”的可信与准确。那些出土的“商王朝宗庙之器”均是晋武侯迁都时从晋阳带至晋南,尔后又成为晋侯们的陪葬品。即使晋南发现了叔虞封唐时的“大路、密须之鼓,阙巩、沽洗”等物,也不能排除随同唐叔虞后世徙都时一同迁移的可能。

七是考古工作者曾于1979年观察、清理晋阳古城遗址附近的唐叔虞墓,其结果是“此二陵均是明清时期堆积而成。特别是燮父墓,在揭完表面浮土后,内中是由土坯堆积在一齐,并出土了明代青花瓷器片等,土冢下均无墓室和棺椁,证明是一处明清时期的土冢”(见陶正刚《晋国早期都城“唐”地考》),似乎肯定了叔虞封地不在晋阳。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同样是考古工作者又于1999年发掘出土了隋代汉白玉浮雕石椁墓葬(墓址在今太原晋源区王郭村),墓主人虞弘的墓志碑上刻有“……薨于并第,以开皇十二年十一月十八日,葬于唐叔虞坟东三里……”字样,难道说隋代开皇年间就存在的唐叔虞墓能埋下“明代青花瓷器片”不成?可见考古工作者尚未找到真正的唐叔虞墓。类似这样的事并不少,1980年文物部门写报告申请发掘东魏丞相斛律金墓,结果却是北齐东安王娄睿的墓葬(墓址在今晋源区王郭村)。目前,晋阳遗址只是没有找到真正的唐叔虞墓,并不能说明晋阳遗址没有唐叔虞墓,更不能说明晋阳不是唐叔虞的初封之地。

太原的“城龄”问题

太原古城例4

欢迎词: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光临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太原。我是太原四季风旅行社的导游xxx。为我们驾驶旅游车的是太原xx车队的x师傅。在此,我代表太原340万人民热情欢迎大家的到来,祝福大家在山西度过一个美满快乐的旅程。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是山西旅游的主题口号。据第六次全国文物普查,山西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271处,占全国总量的11.5%,位居全国第一,正所谓30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五百年中国看北京,三千年中国看陕西,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沿途介绍:大家刚刚走出的机场是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位于太原市所辖六区之一的小店区,机场始建于1939年,原为大军阀阎锡山的军用机场,后改为民用,曾于1968年,1992年,2007年进行改扩建。机场拥有3600米的长的4E级跑道,两座航站楼,年设计旅客吞吐量600万人次,可备降世界上最大客机A-380飞机。武宿机场是国内的干线机场,北京首都机场的备降机场。2号航站楼造型别致,犹如一架展翅欲飞的三角翼飞行器,以“起飞·三晋”为建筑主题。很有特色。当前,(2010年1月)原1号航站楼正在紧张施工中,造型与2号基本一致,又是太原的一处双子座建筑。

我们面前的立交桥,于95年10月1日建成通车,96年获得了国家建设部“鲁班奖”,是当时华北地区最大的一座立交桥,是山西省第一条高速太旧高速的龙头,是太榆路,东山过境,南环高速,机场一级公路,5条公路交汇处的定向互通三层大型立交枢纽工程,是当时国内建成的建筑面积最大的(4万多平米)的城市立交枢纽工程。

龙城大街:现在我们走上的是太原的龙城大街,也叫机场大道,这条大道2007年建成通车,龙城大街的沿线将集中发展商业、金融、商务、新闻出版等行业,还将新建龙城公园,并以此为核心大力开发建设龙城新区。现在加紧建设的有山西大医院,太原最大完全中学等省市重点工程。山西大医院净用地355亩,设计床位2000张,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山西大医院在建筑风格上融入山西地域文化特色,呈现九宫格布局,气势恢宏,古朴典雅。将会成为山西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座综合性医院。新建的太原完全中学,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规模最大的中学,这所中学将完全由政府投资兴建,投资总额约2.6亿元,是我市“百校兴学”工程中新选址建设的一所中学。学校位于龙城大街中段路南,东临唐槐路、西临针织路,校园净占地面积175亩(11.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建成后学校将成为太原市城区内有史以来占地面积最大、设计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中学。有朋友问了,这条路怎么叫龙城大街呢,在此,我需要把太原的几个别称和历史沿革给大家介绍一下。

历史沿革:太原辖1市3县6区,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345万。“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大平原的意思。太原古城“晋阳”,公元前497年,晋国重臣赵简子赵鞅令家臣董安于,尹铎负责设计兴建了晋阳城。当时的晋阳城在今天的晋源区古城营村,因位于晋水之北,古人称水北的地方为阳,所以叫晋阳城。,以此为始,太原建城已有2500多年了。秦朝时,始皇帝在全国设置36郡,晋阳属于太原郡。汉武帝刘彻当政期间,全国设置13个刺史部,晋阳为并州刺史部治所,晋阳因此又称“并州”,太原简称“并”即由此而来。说来说去,还没提到龙城,别着急,听我慢慢道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北齐,虽然没把太原作为首都,但却是别都,大力营建太原,留下了众多古迹,如蒙山大佛,天龙山石窟等。隋唐时期,太原迎来了他的辉煌鼎盛时期,隋文帝杨坚把太原作为“北门锁钥”的军事重镇,先后让自己的三个儿子晋王杨广、秦王杨浚、汉王杨谅驻守晋阳。当担任太原留守、河东抚慰大使的李渊镇守晋阳时,他的儿子李世民从小在晋阳长大,人称“太原公子。617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起兵,第二年就攻取了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李唐父子对太原很有感情,认为太原市“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所以唐朝把太原定为北都、北京,与西京长安,东京洛阳并称为“三京”。有李白诗为证:“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五代十国时期,晋阳先后涌现出后唐李克用、后晋石晋瑭、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4位皇帝。因为他们都是在太原开基立业的,出真龙天子,所以叫太原为“龙城”。龙城大街的得名也源于此一典故。

到了宋代,晋阳古城迎来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宋朝皇帝赵匡胤、赵光义哥儿俩攻打晋阳,直到第三次才攻打下来,当时宋朝已经建立20年。赵光义打下晋阳后,生怕这座龙城再出所谓的真龙天子闹独立,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就下令水淹、火烧了这座历经春秋至隋、唐、五代等十多个王朝的城市,同时命令大臣潘美在当时的唐明镇修建了现在的太原城。刚刚我们路过的大南门,就是宋朝太原城的一个城门所在。同时,潘美还在太原修建了丁字街,取其钉死龙脉之意。现在的建设路还有很多丁字街,就是当初建城留下的遗迹。聪明一时的赵光义毁掉晋阳古城,只想到赵宋王朝家天下的安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晋阳古城被毁,就使得中原大地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护卫屏障。140多年后,金兵便南下太原,长驱直入汴梁,即今开封,掳走了他的子孙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使中原大好河山再度陷入破碎混乱的局面。历经金元两朝300年,明朝朱元璋的第三子朱h受封晋王后,宋建太原城迎来第一次扩建。当时的夯土城墙外包城砖,周长12公里,高12米,开有8门,均设城楼,气势磅礴,巍峨壮观。“花花正定府,锦绣太原城”的谚语即由此而来。

特色文化名城--太原:华夏文明看山西。三晋文明聚并州。太原位于山西中心区域,自古就是边塞屏障,国之藩篱,京畿近地,北方重镇,曾经发生在晋阳城的“三家分晋”、“刘恒治代”、“北朝称雄”、“李渊起兵”、“五代更迭”、“北宋毁城”等众大事件,直接影响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

太原地处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处,历史上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蒙古、女真、契丹等少数民族在太原一代生存发展。数千年来,太原始终是三晋大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才杰辈出,文俊迭起,帝王巡游,将相登临,晋阳山水孕育了众多文采飞扬、书画并长、思想深邃、开拓创新的才子学者,也吸引着封建帝王们的目光,他们的活动对三晋文化的形成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重大。故有学者称:“太原是当之无愧的晋文化荟萃之地”“是三晋文化的核心”。

太原是九朝古都,龙兴之地。自公元前497年太原建城以来,太原先后是赵国、前秦、李晋,北汉四个政权的都城,是北齐、唐朝、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的陪都:古代太原虽然多为少数民族和割据政权都城,或者只是中央王朝的陪都,但建都的时间跨度之长,王朝政权之多,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之重要,在中国古都城市中异常显赫,是除七大古都外,其他古都所不能比拟的。

太原遗存丰富、文物众多。太原市现有馆藏文物20余万件,古遗址、寺观、宫殿、石窟、古塔及石刻、雕塑、壁画等各类文物近千处,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8处。其中,国保单位13处,省保单位32处,市保单位46处。从全国来讲,有如此众多文物资源的城市是少见的。晋祠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之一,聚合了整个中国古建园林要素,浓缩了中国历朝历代的历史符号及佛、道、儒三教精华,展示了太原几千年的发展。晋阳古城是太原2500年文明的有力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与现实意义;历经20余年建成的蒙山大佛,是太原文化的精神支柱之一,距今已1459年(截止2010-1-28),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早。所有这些,都激励着太原人要把自己的城市建成一个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集三晋文脉与现代气息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名城。将来,在太原西南,将会形成一个以晋阳古城遗址展示为主题,以古墓葬,园林寺观 ,石窟艺术为烘托的特色景观,彰显太原城市的魅力。

滨河东路:现在大家走上了滨河东路,该路由太原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为太原量身打造。道路全长16.5公里,南至小店,北至柴村桥,全程无红绿灯,设计时速60公里/时,是贯通太原市南北的快速通道,城市景观大道,太原旅游通道。如果有人问你,从南至北怎样快速通过太原市区,回答无疑是滨河路。现在大家看到的是火炬桥, 火炬桥总长1490米,西起汾河西岸的新晋祠路,东接汾河东岸的太茅公路,道路设计标准为城市一级主干道,主桥道路的路面按双向八车道设计。火炬桥在设计上采用了国际上的最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三根弯塔柱组成斜拉桥主索塔结构,将桥面的荷载通过拉索分布到三根塔柱上。最重要的是,这三根弯塔柱也是对“三晋大地”的一种表象性总结,三根弯塔柱形成了三维变化的结构组合,它如同一朵迸发灵感与创新精神的火焰。此外,桥体的夜景灯光又采用了最具有吉祥意义的红色泛光灯照射塔柱,斜拉索采用白色灯光。夜幕降临,红色的灯光,象征着熊熊燃烧的火炬,用白色灯光连接起来的斜拉索,仿佛是千万只握着火炬的手,预示着太原人民团结一致,欣欣向荣。

说到滨河,自然是紧挨着河的意思了,哪条河呢?山西的母亲河--汾河。在汾河两岸,修建了两条城市快速通道,滨河东路和滨河西路,姊妹路。道路的通畅,为两岸区域疏通了血脉,打上了强心针,使两边区域迅速升值,宜人的环境令人向往,商住两相宜,成为了太原的热点楼盘,太原市的目标,是要将这片区域打造成为太原的“外滩”。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南中环桥,南中环桥是连接太原南部汾河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该桥主线全长2608米,分为东引桥、主桥、西引桥三部分。其中,主桥全长300米,主跨180米,桥梁标准宽度为52.5米,最宽处71米;西引桥为高架结构,东接主桥,西跨新晋祠路后落地,全长1114.74米。南中环桥工程还包括东西立交桥、人行天桥建设等。南中环桥主桥为拱梁组合结构。主拱高40米,向外倾斜16度,副拱高48米,向外倾斜26.82度,为钢叠合梁组合式系杆拱体系。南中环桥主桥桥型设计构思源于太原市八景之一的“蒙山晓月”。在夜景中从侧面看该桥,仿佛一弯新月从波光粼粼的水面升起,配上汾河开阔的水面,更表现出“明月罩龙城”的美景,体现出“汾河晓月”的旷远悠长。从桥的两端看,又如一只大雁。其技术难度与同类型桥梁相比,堪称世界一流,被建筑业内的人士称之为一只展翅高飞的大雁。

汾河公园:从长风大桥下穿过,我们左手边看到大片水面地方的就是汾河公园。有句话说,“欢欢喜喜汾河湾。哭哭啼啼吕梁山,凑凑乎乎晋东南,死也不过雁门关”。充分说明了汾河湾人民的富足。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就是环境的污染恶化,汾河也未能幸免,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人们掩鼻而过,避之唯恐不及。1998年9月,太原市政府决定对汾河进行治理美化,2000年9月首期工程完工并对外开放,形成了现在的汾河公园,公园总技资5.6亿元。景区北起胜利桥上游155米,南至南内环桥下游125米,全长6公里,宽500米,占地300公顷。设计为人工复式河槽,由中隔墙分成东西两渠,东侧为清水渠,宽220米,由四道橡胶坝分为三级蓄水湖面:西侧浑水渠,宽80米,排泄上游洪水和水库灌溉输水。东西两岸各布置一条箱形排污暗涵,接纳沿线城市排污管道和边山支沟来水,送至下游污水处理厂进行净化处理。

汾河景区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建设积极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围绕“人·城市·生态·文化”的主题,把河道治理、环境保护、市绿化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保持了城市滨河区良好的自然生态,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城市发展与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

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今天又紧跟时代的步伐,以水为墨、以绿为彩,绘就了一幅新的汾河画卷,建造了具有北方园林风格和汾河地域文化特色的滨水园。今天的汾河变样了,相信明日的汾河会更加美丽宜人。我们将传承汾河母亲博大的胸怀和勤劳的品格,为太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汾河晚渡为“古晋阳八景”之一。此处位于西山最佳观赏点。与对岸的小木屋和水中的鸟岛相望,入口耸立的石坊为码头标志,几何构成的景点,当夕阳斜照、红霞满天,河面浮光耀金,舟行景随,游人泛舟其间或凭栏远眺,如画胜境,可一览无余。

太原汾河公园是在汾河太原城区段内经过水利治理和绿化美化后而形成的滨水公园,绿化总面积为130万平方米,水面170万平方米,共栽植183种2.4万株乔灌木,82万平方米草坪,1万余株(丛)露地宿根花卉,形成了两岸宽百米、长6公里的绿色生态长廊。一个个构思新颖、寓意深刻、建造精巧的景点星罗棋布,掩映在绿树花丛之中。

1205 年,元好问赴试并州,适逢捕雁者捕得两雁,一死一脱网。脱网者悲鸣不去,竞自投地而死。诗人感慨,遂购得两雁,葬于汾河之畔,垒石为识,曰“雁丘”,并赋《雁丘辞》。写出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2001年8月21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太原汾河景区视察时指出:“……这个绿化带对于城市太重要了,这项工程对城市的环境功不可设……”。

太原古城例5

Abstract:Shanxi Province is in the grassland and farming culture confluence. The ancient city of Jinyang gave birth to the broad and profound of Jinyang Civilization. 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s the main content of Shanxi regional civilization. The Jinyang city located between Han and minority joint strip, its cultural diversity, with a variety of uniqu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It already ha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universality, but also has the particularity of Shanxi regional civilization. It is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 the main body and the mainstream culture of Shanxi.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Key words:the old city jin is positive;Shanxi region civilization;national fusion;historical city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2)-10-38(5)

太原古称晋阳、并州,简称并,古有唐、大夏、龙城、唐明等别称,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其特殊的政治、军事地位,宏伟的建筑规模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使晋阳城声名显赫,成为历史名城之一。 公元前497年,晋阳城初现于晋水之阳。战国初期,曾为赵国都城。秦统一后,初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汉武帝时,又称“并州”。晋阳是北魏与北齐的霸府、别都。隋朝时,文帝杨坚为防御北边突厥的侵扰,封其子杨广为晋王,驻守晋阳。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兴于晋阳,李渊、李世民父子从晋阳出兵夺取隋朝天下,定国号为“唐”。唐朝皇帝为发挥晋阳的重要战略作用,把晋阳扩建为东、西、中三城,后又称晋阳为北京、北都。五代、后唐、后晋、后汉等王朝都肇基于晋阳。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广义平北汉,火烧、水灌晋阳城,遂成废墟。晋阳古城遗址在今晋源区古城营村一带。晋阳城从公元前497年,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等朝代。古城晋阳见证了山西区域文明发展一千多年的历史。

1 古城晋阳的兴衰历史

古城晋阳孕育的博大精深的晋阳古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位置。晋阳最早出现在史籍中的记载是《春秋·定公十三年》:“秋,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春秋末年的晋国名存实亡,公元前497年前,权臣赵鞅派家臣董安于修筑晋阳城,并凭借晋阳城有利的战略地位消灭了范氏、中行氏,扩大了实力。此后晋阳城由赵氏的另一家臣尹铎接管,他励精图治,苦心经营,从而奠定了晋阳城最初的经济和战略地位。“三家分晋”后,赵襄子建立赵国,都晋阳。

太原古城例6

3、春秋末期,晋定公十五年显赫于世的晋阳古城问世于汾河晋水之畔,迄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4、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

5、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

6、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城,又引汾、晋之水夷晋阳为废墟。一座历经1476年悠久历史的古城遭到彻底破坏。三年之后新的太原城在距古晋阳北四十余里的唐明镇崛起,嘉佑四年,设太原府治。

太原古城例7

蜿蜒流淌800里的滏阳河,自古以来就是一条滋养着两岸人民生生不息的益河。滏阳河,古称滏水,因“泉流奋涌,若釜之扬汤,故以滏名。”至北周时,置滏阳县,滏水因此改称滏阳河。据《山海经》记载:“神麇之山,滏水出焉,东流注于欧水”。

滏阳河发源于河北邯郸市峰峰矿区鼓山南麓及神麇山下的黑龙洞,为常年性流水河,既能航运,亦能灌溉。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地区工业的迅速发展,上游用水量逐年增加,再加之连年干旱,河流由常年而变为季节河,通航亦随之中断。

地处滏阳河上游约80公里处的永年洼为河北省四大洼淀之一,洼地面积4.6万亩,在河北四大洼淀中,其面积位居第二。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水生物繁多。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陆面平均海拔41米。广府古城,即坐落于永年洼的中心部位。

未踏入广府,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城外的碧水萦环,长堤相绕,芦苇连天,宛若江南水乡。有水,古城就有了灵气,就不同于一般的北方古城。但这里又不同于江南水乡,看那雄浑大气的古城墙,正显示着北方的豪情。

这片碧水叫永年洼,古城就坐落在洼的中央,广府因此也成为了北方唯一的旱地水城。古城的形成、兴盛乃至延续了上千年的繁荣,无不与水密切相关。永年洼常年积水,水质优良,总面积20多平方公里,是继白洋淀、衡水湖之后的华北第三大洼淀。它南临滏阳河,东有支漳河,东北有留垒河,北有牛尾河,洼地南高北低,水能自流。

在水中乘着小船看古城,可以领略一番别样风情:蓝天碧水,芦荡荷风,头上有水鸟在啾啾鸣叫,身旁有芦苇摆动着婀娜的身姿,真是北方少有的惬意。

广府古城周边水多,历代地方志都不乏兴修水利,抗洪排涝的记载。其中最早记述的要数毛遂治理滏阳河的传说。毛遂是战国时期赵平王手下的门客。关于“毛遂自荐”,随平原君赴楚国,劝楚王发兵救赵的典故,后人皆耳熟能详。毛遂后来被赵王封为谏议大夫,其封邑就在广府古城。毛遂上任时,这里的水利设施十分落后,一下大雨就发生洪涝灾害,于是毛遂即带领百姓挖沟开渠,疏通河道,消除水患,使周边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现毛遂之墓位于古城西门外,且常见祭祀的百姓流连于此。

明朝中叶,古城进入兴盛时期。为适应农业的发展,万历16年间广平知府蒋以忠、知县张可久等大兴水利设施,沿滏阳河先后建起惠民闸、济民闸、便民闸、润民闸等八座农田灌溉闸。因为八座灌溉闸均匀地分布在广府古城西面,被百姓统称为“西八闸”。“西八闸”陆续完工后,引滏阳河水灌溉城西四万余亩土地,从此这一片不毛之地,变成水稻丰产区。“西八闸”是古代滏阳河上重要的水利设施,现“西八闸”保存完好的有七闸,其中四座闸门仍在不知疲倦地灌溉着千畦稻田,默默地为黎民造福。

古滏阳河除灌溉农田外,另一大益民作用便是交通运输了。滏阳河属运河水系,古时陆路运输不发达,滏阳河便成为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广府古城亦成为商贾云集的水码头。

有河必有桥。弘济桥位于广府古城东2.5公里处的东桥村,东西横跨滏阳河上。史料载:始建于隋朝。它与赵州桥的建造年代非常接近,建筑结构和风格亦基本相同,被公认为赵州桥的姊妹桥。

弘济桥用大青石砌成,主拱似长虹飞架,全长48.9米,宽6.82米。千百年来,无数车辆马匹,从桥上辗压驶过,把桥面磨损的凹凸不平,但桥梁整体结构始终坚固如初。从相关碑文得知:弘济桥经明万历年间整修后,再无一石一次的修缮。桥面上几块被专家称为有着4.5至5亿年的古化石,刻记着弘济桥历史的沧桑。桥的栏板和两侧,为装饰而雕凿的狮子、猴子、麋鹿、龙凤等图案,依然栩栩如生。历久以来,由于桥下南来北往的舟船太多,纤夫的纤绳在桥洞的石墩上刻印出了条条深深的印痕,也随之成为滏阳河这条黄金水道的历史佐证。

2006年,弘济桥被列为部级重点保护文物,经当地政府的努力,弘济桥已被人为地保护起来,结束了它历载千年承受着万千车马行者的劳顿,静静地横卧在滏阳河上。

古 城

广府城外的水景足以让人惬意了,古城里竟还有许多景物令人惊奇。

广府古城墙,不但颇具规模,雄伟壮观,而且保存完好。望着广府的城墙,不禁使人想到了其他很多古城的城墙,或因历代战乱或因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大多已残破不全或荡然无存,这更衬托出广府古城墙的珍贵了。

这古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不过唐时为土城墙并初具规模,到明朝嘉靖年间,修砌了砖城,又增修了四座瓮城,也就是现在的规模。城墙为正方形,这在我国古城历史上是少有的。古城的护城河,宽度达到140米,这也十分罕见。

古城的历史比城墙的历史要古老得多,可上溯至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隋朝末年,雄踞北方的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建立的大夏国,于公元619年在永年城定都。窦建德在城内建万春宫,设置百官,分治郡县。由于年代久远,大夏国王窦建德精心修缮的万春宫已不复存在,但近年来城中挖掘出当年窦建德为隐蔽调动军队而修建的重要军事设施藏兵洞,据称这个洞全长四十五里,通往城西北的洞头村,现在由于洞内积水严重,且多处坍塌,已无法通行。

据《广平府志》记载:“广郡古城创自李唐以前,元时始扩而大之,明自成化后迭加增修,规模益具。”即该城始建于唐以前,据记载,旧为土城,周长六里二百四十步。元朝侍郎王伟做郡守时,增筑扩大,将土城周长增为九里十三步,即现在的规模,城为方形,高三丈五尺,宽两丈五尺,当时建有四门:东曰阳和门,西曰保和门,南曰阳明门,北曰贞元门。

明朝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调集所辖九县民工,历时十三年,将土城修为砖城,并增高城垣,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铺舍二十六座,垛口一千七百五十二处,内置二十九条甬道。现今西城门洞下有“大明嘉靖二十一年知府陈俎修砌此城”碑刻,保存完好。嘉靖四十三年,知府崔大德为防水患和战争,又增修了四座瓮城。

广府城内经历年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形成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个拐弯的布局,城内主要街道直通城门,并保留了边角空地和排涝消防的水塘。当时城内官署棋布,店铺林立,是方圆数百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建筑主要有:府署、县署、城隍庙、东宫街、迎春街、县阁里、院前街、城外古建、清晖书院、演武厅等。

广平府古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达2600多年,其中作为明清两朝的府治长达545年之久。府衙作为封建时代的官僚机构,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文化遗存。目前,在清代215个知府衙门中,较完整保存下来的府衙只有两处――河南南阳府衙和江苏淮安府衙。与其他地方相比,闻名遐迩的广平府府衙在历史上更为辉煌,且更具特色,这源于广平府府衙独特的地形地貌。

历史上,广平府府衙是一座城内城,他是在隋末夏王窦建德“万春宫”的基础上建立的。“府衙”较好地利用了“万春宫”原有的地形。“府衙”四周环水,大门外左右两个池塘,府衙坐落在一处台地之上。每逢夏季,暴雨而至,府衙被雨水冲刷的洁净如新,四周池塘盈水,蒲苇荷花争艳,鱼蛙相戏,蜻蜓低飞,燕儿喳喳。府衙建筑群规模宏大、错落有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显得景色宜人、气象万千。别处的府署衙门气氛森严,让人望而生畏;唯独广平府府衙既庄重威严又显得辉煌大气,且处处体现了“水乡”的风韵。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种四周环水的府衙地貌还清晰可见。晚饭后,学生们常常在此背诵语文课文和英语单词,这包括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惜,后来由于永年二中扩建学生食堂和宿舍,把这些池塘填埋了。大门外左右两侧的两个鱼塘,如今也被填埋变成了民居,风光不再。

“广平府府衙”的复建,将再现广平府辉煌的明清建筑群。如果能够恢复府衙昔日的地形地貌,再现府衙四周环水、池塘密布,“景色、排涝、安全防护”自然与景观的和谐统一,这对于研究古代城池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广府古城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又增添了一项自然人文景观。

广府古城的城隍庙位于广府古城西大街中段路北,是一座远近闻名的古老庙宇。历史上,城隍庙气势恢宏,香火鼎盛。庙宇内外,有牌坊、戏楼、碑亭、长廊等,亭台楼阁,殿宇高耸。据说,城隍爷十分灵验,有求必应,因此前来上香的人络绎不绝,甚至还有百里以外的人前来上香。因此,关于城隍庙的神话故事十分丰富,这也是城隍庙远近闻名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而广府城隍庙,庙高神灵;所以直至今日,尽管广府的城隍庙早在中已被拆除,但老百姓在原城隍庙旁边新建的城隍小庙依然香火鼎盛。城隍文化也是广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武术、中医、京剧和书法”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位于西大街的“太和堂”,作为一个具有300多年历史的老堂号,与“武术和中医”这两大国粹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这里传承了太极与中药。“太和堂”由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继参于明崇祯七年(1635年),在广府古城西大街创建至今,历经了八代人、370多年的历史变幻,至今仍然在经营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太和堂”不仅是中药名店,在武术界她依然名声显赫。原因是太极拳正是从这里逐步登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当年“太和堂”药店的掌柜、伙计都是从河南温县老家过来的,大多练过陈家沟拳,也就是现今人们所说的陈式太极拳。太极宗师杨禄禅当时由于家贫受雇于“太和堂”药店,在陈氏师徒练拳时,他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德瑚师傅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药店东家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十年后,年越六旬的陈德瑚喜得贵子,取名陈本格,字备三。这时杨禄禅已长大成人,拳艺也学有所成,于此其间,陈德瑚以厚礼相赠,命禄禅返回故里,在永年一带以授拳为业,其后又经陈德瑚、武汝清将其推荐于北京恭王府授拳,于是太极拳逐渐发扬光大。

然而“太和堂”毕竟是药店,它经营的是中草药和一些秘方成药,规模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广平府的“太和堂”,与天津府的“达仁堂”、顺天府(北京)的“同仁堂”,三堂齐名。“三堂”是安国药市的最大买主,每当安国药市开张,“三堂”缺一不开市。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太和堂”的影响犹存。

太极之城

当今世界,有一种健身运动风靡全球,它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太极拳。但很少有人知晓,太极拳其实就是起源于广府。

太原古城例8

现存太古仓码头及仓库是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建设经营,是广州近现代对外贸易的一个历史见证。据考证,太古仓码头区的历史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1904年,太古仓码头由原英商太古洋行开始建设,建成后,由太古洋行的黑烟囱轮船公司经营远东、中南亚以及来往于广州至香港、上海、海防(越南)等航线,船只达30艘,在当时南河道两岸各码头仓库中,无论是航线、船舶到港数量还是货运量,均以太古仓码头为最高。1953年,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奉命征用太古仓所属码头及仓库,移交交通部广州港务管理局接管,后由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港务局)经营。1955—1960年间,太古仓码头每年操作量均达100万t以上,是当时广州内港区各码头作业点中生产最繁忙、船舶到港密度最大、吞吐量最高的一个码头。1965年,经国务院批准,广州港成为对外开放港口,太古仓码头成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装卸实行内外贸并举,外贸航线通达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国内航线通达全国沿海各港口。改革开放之后,太古仓由于拥有东南亚、香港、海南和北方沿海的航线,成为当时广州港的枢纽码头,粮食、糖、水泥等大批的杂货从各地先集散到广州再发到其他地方,太古仓发展进入最鼎盛时期。随着现代运输方式的转变,海上运输船舶越来越大型化,对于码头的水深和设备要求越来越高,广州港的货物运输以新沙、南沙港区等的建设为标志,逐步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港的跨越。广州港的货物运输逐渐东移,太古仓的货物吞吐量也日渐衰落,太古仓不得不面临转型。

太古仓工业建筑基地特征

太古仓码头区位于广州市海珠区革新路段,珠江后航道西段的东岸,洲头嘴以南,鹤洞大桥以北,遥望白鹅潭,与芳村酒吧街,信义会馆隔江遥相呼应,是广州市珠江沿线重要的滨水地区和景观节点之一。太古仓码头所在地东面革新路为中国船舶工业物资华南公司,南为天鹅湾住宅小区,西面临珠江,北面为金碧湾住宅小区。太古仓码头规划区陆地面积5.25hm2,水域面积1.87hm2,总面积7.12hm2。码头岸线长312m,水深5.4m,基地内现有沿江的7座英式建筑仓库和3个丁字形码头栈桥,另有保税仓1座,堆场约1.14hm2,码头后有4座办公楼。其中7座英式仓库外立面比较陈旧,受阳光暴晒和雨水冲刷,墙面有明显的剥落,暴露出立面的砖墙泥沙,建筑铁门、水管、窗口大部分生锈。内部光线不足,比较昏暗,大型的梁柱结构保存较好。3个丁字形混凝土码头栈桥保存较好,只有部分边缘有些损坏,码头的结构也保存较好。用来支撑码头的钢筋,是英国曼彻斯特联合钢铁公司的产品,至今质量仍然良好。现在的太古仓周围为一些新规划的住宅小区,小区内公共空间较小,并且大多只对内部开放,而北边主要是城中村,建筑密度很大,公共空间小,整体空间环境质量差。新老建筑鱼龙混杂,各自的联系较弱,建筑周边环境品质较差,因此,太古仓周边区域对良好的公共环境需求非常大。

太古仓再利用的价值分析

首先,太古仓再利用符合可持续建筑的发展观,旧建筑再生利用是对生态学概念里的5R(再评价、可更新、可再用、可循环、减少能耗和污染)思想的具体实践,是可持续发展和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欧美国家的统计,通过再生利用的建筑可比新建的节约1/3~1/4的费用,因此,太古仓的改造再生符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观;其次,太古仓再生利用具有环保价值。建筑在建造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垃圾,据统计,全世界的固体垃圾有35%来自于建设工程。同时,建筑物建造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SO、NO、甲醛等有害气体及噪声、灰尘等。对旧建筑进行改造再生,能减少建设工程量,因而具有环保价值。

旧工业建筑是城市产业发展、空间结构演变、产业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以及城市风貌的重要景观。太古仓码头作为清末民初时期外资进驻广州的历史见证,作为近代广州海上对外贸易文化的传承,历经了战争年代的洗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社会历史变迁,更为广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太古仓码头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12]。太古仓作为20世纪广州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空间尺度、建筑风格、材料色彩、构造技术等方面记载了我国近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历史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反映了当时我国被动接受西方文化,以及寻求外来西方文化与本土传统文化融合的情况,是广州“城市博物馆”关于工业时代的“实物展品”,也是后人认识广州在近代港口运输及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线索。

太古仓在空间上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空间宽敞高大,建筑平面形式规则、简单、整齐,立面为现代风格,造型简洁平整,可塑性强,为建筑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有效地缩短了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避免了如重建主体结构、拆迁建筑、清理建筑垃圾等开支,节约了成本。太古仓所在的白鹅潭板块乃是广州市政府重点打造的“城市客厅”,地处珠江后航道西段的东岸,地价的飙升使其所在地段具有较大的商业价值。而其占地大,室外场地宽,建筑层数少的特点,使其空间具有较好的再开发潜力,空间功能结构改善容易,可投资开发的回报率高。另外,通过对太古仓的改造再生,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带动周围地区的发展,起到社区复兴的作用。

太古仓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分析

太古仓是广州工业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发展是太古仓乃至整个广州工业遗产要思考的问题。从城市层面,广州应该保留作为港口城市百年发展历史的工业建筑,以创意产业引导的运营方式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区域层面,太古仓产业园应与周边区域形成互补发展的关系,带动地区整体发展;从社区发展考虑,太古仓周边小区内公共空间较小,整体空间环境质量差,太古仓的改造再利用能够满足社区居民休闲文化活动需求;从太古仓来看,其建筑的再利用利于工业遗产保护、历史文脉的延续。在研究广州历史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太古仓的历史与现状特点,《太古仓码头转型改造整治规划》的主要的策略是:在保留原有码头区的完整性、真实性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设计和建设码头区域环境,修缮维护、改造利用太古仓的仓库建筑,保留其独特的近代工业建筑符号和历史内涵,注入新的历史内涵,注入新的文化和城市生活内容,运用现代运营方式打造出一个既能承载广州近代码头工业文明,又能体现时尚风情的滨水空间和商业文化景区。#p#分页标题#e#

太古仓功能改造与复兴

太原古城例9

太原曾是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同时又是历朝历代的军事重镇,古称“晋阳”,又有“北都”“龙城”“锦绣太原城”等美誉。太原位于山西省境中央、太原盆地北端,西、北、东三面环山,自古处于华夏民族与草原民族交往和冲突的中心地带。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太原一带“人性劲悍,习于戎马”,形成了尚武、强悍、侠义的民风。悠久的历史给太原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自然造化赋予太原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得太原在文化上极富个性和风采。

我对太原的了解,其实并不算多。第一次接触太原,大约应当追溯到小时候听郭兰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歌唱家清甜圆润的嗓音,加上民歌婉转流畅的风味,使得太原这片“地肥水美五谷香”的热土,在我心中幻化成为一位扎长辫、着花袄、肤色黑红健康的乡村少女。长大之后,对许多城市都心存向往,繁华现代如北京、上海,风景醉人如杭州、桂林,古韵悠然如南京、西安。中国的城市万万千,如同一位位淡妆浓抹的名媛,虽风格各异,却都让人意乱情迷,魂牵梦萦。太原,从来都不在向往之列。她不善修饰,少言寡语,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黑乎乎的煤矿和酸溜溜的陈醋,也总难登大雅之堂。在看客眼中,她是那最不起眼的小妹,躲在墙角看“姐姐”们争奇斗艳,自己却连露脸的机会也没有。

从来不曾想过,她居然也是从历史中翩然走来,她居然也有过这样辉煌灿烂的文化。唐尧故地,万千华夏子女引以为傲的大唐盛世居然名由她始;2500多年的建城史,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盛衰浮沉她居然参与了多半;九个封建政权的都城,历来的雄藩重镇,贤臣名将辈出,使她平添了许多豪迈和悲壮;文人墨客荟萃,少不了的诗画风流,又给她笼上几许妩媚与多情。

原来,是我一直误解了她。她不是唱着山歌的烂漫少女,而是真正的名门之后。她蒙着轻纱从历史的烟尘中款款走出,经过那样多的沧海桑田、人事沉浮。跨越历史长河的艰辛跋涉,使她的衣饰不再华美,使她的声音不再甜美,但是雍容的气度不会丢,满腹的才情不会少。她只是骄傲,骄傲地不肯将自己的风情展示于人前,骄傲地等待着属于自己的钟子期。我愿成为她的钟子期,向世人诉说她的美。

她,古称――“晋阳”。古体的“晋”字,犹插着弓箭的箭袋。远古时期,这里位于中原和草原的交错地带,人们素有崇武尚箭之风,故而把自己的居住地命名为“晋”,境内有水,自然为“晋水”。晋水之北崛起城市以后,依照古老的惯例,山南水北谓之阳,“晋阳”之名应运而生。

山河来天地,人物变古今。观离合而兴怀,谈盛衰而吊往。古城晋阳哺育出的千古风流人物,与她的名号一样壮怀激烈,荡气回肠。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贤德仁义,视死如归,昭示了君王为人为政的基本原则;死士豫让,狷介刚烈,无畏无惧,只为向世人诠释知恩图报的深刻内涵;战国名将赵奢、李牧、廉颇,更是人中豪杰,个个魄力非常。汉文帝刘恒,大业由太原始,开启了汉王朝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文景之治”,千古流芳。三国时孤胆英雄刘琨,闻鸡起舞,死守晋阳,最终英雄饮恨,可叹可敬。

这些仁人志士中,最杰出的当然是“太原公子”李世民。当年的李世民,面对苇泽关外狼烟四起、群雄争霸,汾河两岸仙楼耸峙、气象万千的景致,心中勃发起万丈豪情。因了太原,他的雄韬伟略、经世才干喷薄而出,惠泽中华大地。因了他,太原城也备受瞩目,永载史册。大诗人李白游历太原时曾写下这样的千古名句:“天王三京,北都居一。其风俗远,盖陶唐氏之人欤?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剧镇,非贤莫居。”所谓贤城与贤人的相得益彰,大抵如此吧!

太原城经历了这样多的历史激荡,孕育了如此多的英雄豪杰,却并没有变得粗犷不耐,只因她是傍水而生的城市。“临汾水而濯心”――太原的文人们在汾水的洗濯下,心灵澄澈,妙笔生花。曾有人开玩笑说,太原诗人支撑起了半部《全唐诗》。话虽有些夸张,却不无道理。王维、王之涣、白居易、王昌龄、温庭筠、米芾、元好问、白朴……无一不值得在中华文化史上为他们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王维,是唐代中国诗人中的性灵派大师,更是传统文化的灵魂之一。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他的山水诗,被后人奉为山水诗中的极品,有一种阅尽人生、返璞归真的沧桑感;他的画,更是被尊为文人画的鼻祖。坡曾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盛唐诗人王之涣,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成为唐代五言诗的压卷之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名垂千古,妇孺皆知。太原白乐天,“肯把黄金买白诗”,继承白话传统,抒发人文情怀,故而成就了《琵琶行》《长恨歌》这样重比黄金的优秀篇章。“金元诗冠”元好问,以诗论史,以史入诗,反映太原的兴衰荣辱,是一位“雄浑高雅、博古通今”的大诗人。元曲大家白朴,一生创作数十部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演绎爱情故事的大家……太原,将她的灵性毫不吝啬地赠与她的子女,传承着中华古老文化的悠悠血脉。

不知不觉间,太原已经在历史中行进了两千五百年,这是多么久远而又沧桑的岁月。两千五百年的太原,她的兴衰史,竟然与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惊人地合拍,可以说古城太原是古老中国最好的缩影。两千五百年的太原,随着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今天,却少了豪迈与霸气,多了沉默与无奈。但,纵是沉默,也掩饰不了她眸中的坚韧与灵动。

宋代词人沈唐曾留词《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两千五百年的太原,你的内心深处是不是还时刻描画着自己昔日的风姿绰约,怀念着儒将才子云集的似锦年华?

太原形胜在历史,太原灵脉在人文。太原,你从历史中走来,洗尽铅华;你必将继续走进历史,上演一幕又一幕盛世传奇。

渡桑干

唐・贾岛

客舍并州已十霜,

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

却望并州是故乡。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并州道中

唐・杜牧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

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

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晋祠

宋・欧阳修

古城南出十里间,鸣渠夹路何潺潺。行人望祠下马谒,退即祠下窥水源。

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并州自古事豪侠,战争五代几百年。

天开地辟真主出,犹须再驾方凯旋。顽民尽迁高垒削,秋草自绿埋空垣。

并人昔游晋水上,清镜照耀涵朱颜。晋水今入并州里,稻花漠漠浇平田。

废兴仿佛无旧老,气象寂寞余山川。惟存祖宗圣功业,干戈象舞被管弦。

我来览登为叹息,暂照白发临清泉。鸟啼人去庙门阖,还有山月来娟娟。

(高中生课外阅读古诗文)

演习演练

阅读李白的《太原早秋》,然后回答问题。

太原早秋

唐・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1. 诗歌前两联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歌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又是用了哪些方法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原古城例10

截至2014年底,太原市辖6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为是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 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

太原,山西省省会,简称并,别称并州,古称晋阳,也称龙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国际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的历史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自北向南流经,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中国北方军事、文化重镇,世界晋商都会,中国能源、重工业基地之一。太原的城市精神是包容、尚德、崇法、诚信、卓越。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