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25 23:23:38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F830.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5)-0064-03

一、庆阳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现状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

(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罩中。

(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

(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

(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 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

(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t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带动作用。建议政府针对当前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渠道、方式单一的现状,积极构建“政府+银行+企业+农户”的协同发展模式,由政府部门按照“1+20”的精准扶贫工作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养殖、林果、蔬菜、小杂粮等多元化产业项目,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应认真落实金融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要求、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以点带面,不断整合现有金融资源,优化信贷结构,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金融支持。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营主体应立足主业和自身优势,积极扩展上下游产业,带动当地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就业。贫困户在政府政策、致富项目、金融资金、企业的全面支持与带动下,树立脱贫致富信心,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产业,与其他农户和企业抱团发展,改变贫困现状。

(二)不断强化扶贫贷款的风险控制。一是加大金融精准扶贫宣传力度。大力宣传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信贷资金的有偿性,强化农户的法律意识。二是大力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优势,切实重视和加大信用乡(镇)、村和农户建设,建立良好的金融精准扶贫信用生态环境。三是加大扶贫信贷资金投放、回收考核力度。设立政府扶贫类贷款风险保证基金和考核奖励基金,对金融机构精准扶贫中形成的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进行补偿;对金融机构当年扶贫贷款增量按市场占比给予奖励;对既脱贫又守信用的贫困户给予奖励;把各级政府清收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情况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之中,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四是出台“贴费保险”政策。由保险公司开发扶贫保险产品、创新扶贫保险服务。由政府比照“贴息贷款”出台“贴费保险”政策,为扶贫产业、扶贫项目和贫困户生产提供必要的“贴费或免费保险”。

(三)切实提高政银精准扶贫凝聚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金融机构的通力合作。一是突出政府扶贫主导作用。政府要明确支持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群体,建立扶贫项目库,做好扶贫特色优质项目、重点发展产业的推荐工作。对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精准扶贫提供政策支持,大力维护金融债权,全面调动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性。二是凝聚金融机构精准扶贫合力。政府、金融监管机构、司法部门与金融机构要形成精准扶贫合力,全力推进扶贫工作。人民银行分支机构要灵活运用再贷款、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贫信贷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要建立精准扶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机制,把金融精准扶贫和普惠金融结合起来,定向精准支持贫困村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户就业创业。政府和司法部门要坚决打击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确保扶贫贷款的完整和合理增值,形成良性的金融扶贫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白雪艳.金融支持地方精准扶贫的探索――以永登县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6,(10):66-66。

[2]盖永和,孔令儒.金融精准扶贫要完善“信贷+”[N].金融时报,2016-3-21。

[3]胡东生,精准扶贫战略与金融创新支持模式探究――以福建省三明市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例[J].福建金融,2015,(10):

39-43。

[4]苏畅,苏细福.金融精准扶贫难点及对策研究[J].西南金融,2016,(4):23-27。

[5]徐玉鹏,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探索――以古浪县为例[J].甘肃金融,2015,(12):54-56。

[6]许爱萍.农村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与对策分析[J].中国商论,2016,(11):95-97。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Status of the Targeted Financial

Poverty Alleviation in Qingyang City

ZHENG Furong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2

庆阳市是甘肃省唯一的革命老区,属六盘山贫困片区,为国家扶贫重点地区之一。总面积2.71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66.47万亩,约占庆阳市总面积的16.39%。全市辖7县1区、116个乡镇、1261个行政村、896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4.19万人,占84.47%。截止2017年3月末,庆阳市贫困人口17.42万人,贫困面7.59%。金融系统精准扶贫对口帮扶行政村68个、2106户、9477人,其中贫困村31个、贫困户1126个、贫困人口5628人;参与精准扶贫人员1462人,占系统从业人员总数的34.98%。各金融机构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级精准扶贫政策,努力通过金融精准扶贫“信贷+”模式,积极解决贫困村实体经济组织和贫困户的生产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有效发挥金融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助推作用。

(一)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叠加出台。近年来,人行庆阳市中支引导辖内各金融机构研究制定金融精准扶贫具体实施意见或办法20多个,精准实施“双联惠农”、“牛羊蔬菜”、“精准扶贫”、“金桥工程”、“易地扶贫搬迁”等农户贷款,及“惠企通”、“果业通”等小微企业特色扶贫信贷产品,全面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先后制定、推行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示范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主办行制度和“降、让、贴”、“一对三”(即“行对村”、“行对企”“行对户”)等精准扶贫工作措施。

(二)农村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边。截至2017年3月末,庆阳市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11家,基层金融机构380个网点,从业人数4477人。全市涉农金融机构共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772个、转账电话3291个,全市1261个行政村的平均保有量分别为1.41个和2.61部。金融网点、金融支付、农村助农取款服务点、转账电话、便民服务点等现代化支付机具布设加快,金融信息等金融服务覆盖所有行政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都纳入现代化金融服?罩?中。

(三)金融扶贫资金投入规模加大。截至201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642.04亿元,同比增长9.74%。其中各项涉农贷款余额达412.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4.30%;农户贷款余额达214.58亿元,同比增长4.38%;全市各涉农金融机构发放的各项精准扶贫贷款余额为205.11亿元,同比增长26.42%(详见表1)。

(四)金融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是积极创新金融信贷产品。全市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信贷管理特点,加大产品创新,竞相推出了适合贫困户的双联惠农、食蓄草业等不同类型信贷产品,深受贫困户欢迎。二是积极改进信贷服务流程。各金融机构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项目,加强信贷政策宣传,提高办事效率,有效缩减了信贷时限。三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效率。为有效解决“排长队”、“等服务”问题,各金融机构均实行了网点转型和系统升级改造,在营业网点设立了客户理财室、高柜区、低柜区、客户等候区、自助服务区,配备了专兼职大堂经理和排队系统,对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进行有效的分流疏导,提高了临柜业务的处理效率。各家金融机构加快了农村自助机具的布设,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客户也不断增多。据统计,截至2017年3月末,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共安装布放ATM机1006台、自助查询终端、存折补登机等其他自助查询终端500台,POS机10047台,特约商户9538个;累计发行各类银行卡633.75万张,信用卡26.47万张,人均持卡量为2.94张,极大地方便了农民群众办理金融业务。

二、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脱贫致富的途径单一。一是庆阳市生态脆弱,自然条件恶劣,境内沟壑纵横,土壤贫瘠,气候干旱多灾,全年平均降雨量在480-660毫升之间,且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差异化分布。作为典型的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贫困人口众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养殖业,但因水资源匮乏,严重影响种养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多数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无技术支撑,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多为家族式管理,缺乏产业化带动能力。三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积极主动脱贫的意愿不强、措施不多、干劲不足,不找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金融扶贫信贷风险控制难。金融精准扶贫的商业属性决定了金融信贷资金并非无偿。一方面,受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的制约,涉农金融机构很难全面、及时掌握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需求和信贷运行过程中的相关信息,无法跟踪贷款扶贫对象的信用和风险状况。另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信息不对称以及部分农民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将金融扶贫信贷资金等同于政府扶贫资金,还款意愿降低。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弱质性,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还款来源得不到保证,导致金融机构扶贫类贷款信贷风险频发。调查发现,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集中投放的“双联惠农”3年期贷款,2016年3月份已到期应收回524户、4505万元,实际收回361户、3190万元,收回率仅为70.81%;2017年3月底应收回1124万元,收回836万元,回收率为74.38%,均未达到要求的95%以上。

(三)金融精准扶贫缺乏聚合力。目前各金融机构在开展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上往往是单打独斗,对项目选择、风险评估、机具布放各自为阵,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往往形成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信贷资金堆积、一些贫困村和贫困户出现信贷盲区、一些赖债户重复贷款,或“甲贷乙用”的问题。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关系也有断层现象,金融机构虽有开展精准扶贫的意愿, 相关部门配合不力,遇到金融机构信贷项目组织、核实、管理和贷款回收、贴息等具体工作时,往往存在嫌麻烦、怕担风险、怕担责任等消极行为,挫伤了金融机构扶贫的积极性。

(四)扶贫信贷资金风险保障乏力。一是政府风险保障措施落实不到位。在支持金融机构投放扶贫贴息类贷款政策落实力度上,随着贷款开办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小甚至终止。调查发现,庆阳市某县部分涉农金融机构于2013年开始发放“双联惠农”贷款,之前由省财政全额贴息,期限3年;而2015年之后财政?t只贴息50%,且期限降为一年;于2014年8月开办“草食畜牧业贷款”业务,此项贷款在2015年6月前执行7.38%的年利率,由省财政和县财政分别贴息4%和1%,农户仅需承担2.38%的利率,而2015年6月以后虽利率由之前的7.38%下降到6.3%,但省财政不再贴息。个别财政贴息类贷款承贷金融机构至今未到得政府的财政贴息资金补偿。二是保险扶贫基本缺失。当前金融扶贫过多强调银行信贷支持,忽视了保险扶贫,保险对扶贫产业和项目跟进少,扶贫产业和项目抵御价格、市场和各类灾害的能力不强,扶贫项目和投入风险大。

三、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3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1.061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虽然河北省扶贫事业近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多重因素制约,目前贫困县总数仍然较多、区域较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

1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对于精准扶贫,学者们主要围绕扶贫瞄准的范围和瞄准精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2015年6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定义、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对于金融扶贫,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又有国外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大量资金被注入到了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曾康霖突破了金融总是“嫌贫爱富”的思维,提出“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机制、金融减贫的作用、金融扶贫的具体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河北省金融扶贫的阜平实践

河北省阜平县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实现金融服务网络、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四个全覆盖。

2.1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

为解决农村金融人力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阜平从县一级自上而下地成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县一级整合县长、常?崭毕爻ぁ⒅鞴芊銎豆ぷ鞲毕爻こ闪⒔鹑诠ぷ髁斓夹∽椋幌缫患墩?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依托乡财政所设立金融工作部;村一级整合村支书或村主任成立金融工作室。

2.2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全覆盖

阜平通过与股权交易所合作扩宽融资渠道,引导适当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组织筹建村镇银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扶贫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旨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资金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企业或产业项目倾斜。

2.3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全覆盖

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的作用。阜平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覆盖全县主要种养业品类的农业保险险种,形成结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办共保”模式,收入共享、风险共担,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盘活了财政扶贫资金,也对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创造了积极条件。

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阜平采取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在采集农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并实现各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依托这一信用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在严厉打击恶意欺骗等行为的同时,进行“信用也是财产”的宣传教育,从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阜平的金融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扶贫目标指向宽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不够、风险把控不足、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些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是关键。

3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

3.1目标识别

河北省在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但这种识别模式并不能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更多的是针对不同扶贫项目提供不同的金融支持。因此,可以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贷款需求等标准将农户进一步划分为无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残障人士)、有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虽然目前经济上较为贫困,但有通过创业项目脱贫致富的意愿与能力)和有扩大生产需求农户(通过前期创业项目已经基本脱贫,但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需求资金)。针对精准目标识别的结果,精准定位其扶贫方式,积极促进三类贫困户之间的转化。

3.2模式创新

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扶贫成果,可以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大规模种植业资金需求;“贷款+保险+技术培训”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高风险的养殖业资金需求;借鉴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输血”――“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造血”――“流转易”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发”――“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帮助贫困村庄实现安居;进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共同参与”模式,探索“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融资方式。

3.3绩效考核

普惠金融服务效果评价不应只针对政府机关开展,《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和《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办法》(冀扶[2016]5号)都对金融扶贫提出了要求,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其作为广泛地影响着扶贫效果。因此,应将扶贫开发社会责任纳入金融供给机构的考核体系,甚至针对一些重点金融机构,要从扶贫信贷资源、贫困地区网点和服务覆盖率、扶贫金融产品创新、扶贫带动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升其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加速脱贫的功能和作用。

3.4支持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4

(二)扶贫信息共享不充分。扶贫信息的共享程度影响着影响金融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程度,通过对实际的运行情况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扶贫信息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一方面,相关的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等对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汇总和分析,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漏洞,导致各个部门在扶贫信息方面难以进行有效的沟通,限制了扶贫工作开展的进度和识别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主要体现在各个贫困地区的自身差距上,由于贫困地区所处的地域、环境等普遍不同,在扶贫需求、扶持对象等方面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具体的金融扶贫工作中,相关部门没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类管理,对各层次的贫苦原因、贫困对象以及贫困的程度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

(三)扶贫金融生态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目前的金融扶贫环境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家庭人均收入以及社会教育程度三个方面。首先,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方面,通常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与该区域内的经济水平高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就影响了扶贫工作的针对性,由于贫困人口的占比有限,在总体扶贫工作中造成的经济压力有限,就使得相关的地方政府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政策难以针对性的、有效的落实下去,相关的风险补偿金或担保基金也就难以进行切实的完善。其次,目前贫困地区的家庭人均收入在该区县或市内的占比较小,分布缺乏规律性并且较分散,尤其是边远的深山区、高寒区、少数民族集中区等,生存环境较差,大多老弱病残且就业创业能力差,文化水平普遍较低,金融机构近很难参与到他们的扶贫建设工作中去。最后,扶贫区的社会发育程度落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脆弱,生产力发展滞后,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较大。加上地方财政的不富裕,难以拿出足够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加大金融精准扶贫的相关建议

(一)搭建平台,构建金融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1、积极创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示范区”,支持片区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创新,人民银行、扶贫办、财政局、金融办、银监分局共同制定专项工作方案,明确重点领域和具体措施,加快推动工作开展,切实发挥示范带动效应。建立定期或不定期会商机制,共同研究区域金融支持扶贫开发政策,并督促、引导金融机构贯彻实施。2、将扶贫开发工作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工作、农村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创建和培育工作相结合,突出扶贫开发重点领域,加强扶贫、财政、金融政策协调配合,大力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贫困地区特点的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创造经验。

(二)银监部门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1、放宽网点设立条件: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对在贫困地区设立银行分支机构和服务网点,实行更为宽松的准入政策;2、强化利率监管:各级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允许上浮扶贫小额信贷利率,切实减轻贫困户负担;3、强化基础设施监管:银监部门应进一步要求各地进一步规范、提升正在实施的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逐步充实查询、银行卡、小额贷款申请受理、基础信用信息收集和多种业务等服务功能。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5

土右旗是包头市农业大旗,是内蒙古自治区首批扩权强县试点之一,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土右旗人民银行协调各金融机构立足帮扶村实际,结合单位职能,将践行“两学一做”有机结合起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等务实举措,准确把脉民情民意,认真落实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服务到位、关怀到位,扎实推进地方扶贫工作的开展。

一、基本情况

土右旗共有金融机构25家,其中包括1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4家保险业金融机构、1家证券业金融机构,78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金融从业人员1399人。土右旗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8.61亿元,同比增加9.41亿元,增长11.88%,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6.85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48%。辖内289个行政村设立助农金融服务点383个,覆盖率100%,完成了“助农金融服务点”全覆盖工程,共设置自动取款机119台,布放POS机1051台。

二、具体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扶贫思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工程

2015年,土右旗人民银行按照旗委旗政府的“四个切实”和“五个一批”扶贫开发工作要求,以提高贫困人口增收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特困地区产业发展为根本,以改善贫困村户生产生活条件为前提,着力在一个“准”字上下功夫,创新扶贫思路,加快推进精准扶贫“三到村到户”工程。从20个精准零分项目村中筛选出有代表性的贫困户290户、772人,提供给旗委、人大、政府、政协有关领导。具体做到“五到村到户”和“四落实”,即贷款贴息金融扶贫到村到户、产业扶持到村到户、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结对帮扶到村到户,进一步明确了帮扶任务、措施和帮扶时限,全面实现了组织人员、建设规划、管理机制、资金投入“四落实”。

(二)积极组织协调各金融机构,全力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工程稳步实施

以“三式”、“五带”、“六结合”为扶贫新举措,实施“杠杆式”扶贫,推出“金融扶贫富农贷”工程,以专项扶贫资金作为风险担保金,撬动信贷资金,集中向项目村和贫困户投放,贫困户只出1厘利息,剩余利息给予补贴。为全旗计生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28万元,为精准扶贫项目村计生户发放金融扶贫贴片贷款246万元,慰问贫困计生户85户。2015年“金融扶贫富农贷”工程,发放贴息贷款4242.5万元,扶持贫困户进行玉米新品种种植、发展畜禽养殖及加工服务业,实现14625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三)以农牧业为抓手,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

2016年,人民银行土右支行按照旗委旗政府的“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开发工作总目标,全面落实“四个切实、六个精准”的扶贫开发工作具体要求和“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大力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并做好11个村整村推进项目的贷款工作,发放贴息贷款达到5000万元;依托“农户自立服务社”发放小额信贷资金3000万元;组建“农户互助服务社”发放互助资金200万元,积极向上级扶贫部门申请并与农发行对接,做好15亿元产业扶贫贷款工作;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打造农牧业金融借贷和产品营销平台。探索推动土地经营权证抵押贷款工作,在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市级检查验收的基础上,选取美岱召镇瓦窑村和苏波盖乡新营村率先开展抵押贷款试点,共放贷21户、97万元,力争年内贷款达到1000万元以上。积极推进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抵押贷款业务,全年计划担保贷款60户以上、1000万元左右。

(四)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努力扩大涉农信贷资金投放

截至3月末,土右旗各项贷款余额886158万元,同比增长11.90%。其中,涉农贷款余额668456万元,同比增长25.29%,涉农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75.43%。当地涉农金融机构计划发放春备耕资金97000万元,同比增长16.73%,已发放春备耕资金38222万元。

三、建议

(一)将财政资金和金融资金有机地结合,充分发挥金融资金在地方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形成集中攻坚的强大合力

在整体扶贫工作中利用财政资金支持地方扶贫工作同时,更主要的是引导和支持扶贫产业,积极主动通过贷款等利用金融工具进行自主性脱贫致富。因此,做好金融扶贫,必须不断完善和改进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创新,进一步发挥金融在扶贫开发中的支撑作用。

(二)按照自治区党委的要求做好金融扶贫工作,建立高效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以扶贫富民为出发点,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为主导,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基础,以建立有效风险防控机制为支撑,以扶贫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解决贫困农牧民担保难、贷款难的问题。放大扶贫资金效益,做大做强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加快贫困地区、贫困农牧民增收致富步伐。要明确辖内各级金融办为金融扶贫的领导机构,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自治区关于金融扶贫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方针、政策。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推进金融扶贫的政策、地方性法规草案、规章草案以及相关金融政策,并组织实施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

(三)实施金融扶贫,必须发展和壮大金融扶贫机构,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是将金融扶贫落到实处的关键

在工作中发挥国有银行的作用。人民银行应积极联系争取这些国有商业银行在支持扶贫攻坚中的政策和资金,解决农民、农户、涉农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重点发挥基层农村信用社、辖内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作用。让这些金融机构都能够积极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深入实际,切实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发展农村各类金融和股份制小型金融机构,建立一大批能为农户提供信贷支持的小型金融机构,提供小额贷款,满足农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加大贷款投量、拓宽贷款投向,改变以往过去的贷款投放“垒大户”的方式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6

做好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是贯彻执行中央金融扶贫决策部署的战略举措,是加快脱贫攻坚进程的有力手段,更是金融系统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为了推动金融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人民银行等七部委专门下发了《关于全面做好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金融扶贫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加强金融扶贫等七项扶贫行动,突出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信贷政策的精准性。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也在2017年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发挥金融扶贫重要作用,切实提升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获贷率。宁夏固原市不仅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更是革命老区。作为宁夏唯一的全域贫困市,全市5个县区均属部级贫困县区,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占全区一半或以上。按照固原市扶贫攻坚整体?划,全市到2018年要实现现行标准下的26.7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35个贫困村全部销号、5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2016年宁夏固原市实现地方生产总产值为240亿元,仅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7.6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为7646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1.85%,地方公共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为22.5亿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0.25%,因此,仅仅依靠财政扶贫、产业扶贫等扶贫手段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宁夏固原模式”是充分发挥金融系统在扶贫攻坚中的主力军和先锋队作用,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加大扶贫信贷投放力度,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全力支持贫困农户早日走上致富的道路。研究和推广“宁夏固原模式”对在国内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宁夏固原模式”的主要做法

(一)管理机制科学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支持效率

为了深入推进全市金融精准扶贫工作,宁夏固原市专门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组长,人民银行等45家单位为成员的扶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门制定出台了《固原市金融扶贫实施方案》等,加强对金融支持扶贫开发工作的规划指导,建立金融扶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指导和统筹推进全行精准扶贫工作,确保扶贫信贷投入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精准扶贫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建立金融扶贫信息数据库,开发了《固原市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系统》,为实现金融扶贫信息“精准采集、精准对接、精准支持、量化考核、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二)信用等级分类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无缝对接效率

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宁夏固原市以村为单位,在全市824个行政村专门组建了由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第一书记、包村信贷员等为成员的村级信用协会,以“五有两好”(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愿望、有贷款需求、有经营项目、有收入保障,遵纪守法好、信用观念好)贫困户为主体,以综合诚信评价、家庭劳动力和人均纯收入作为主要量化评价指标,分A、B、C三个信用等级,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信用评级授信系统,为不同信用等级的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建立失信行为修复机制,专门建立了“黑名单”农户分类释放制度,对以前进入信用“黑名单”的贫困户进行认真识别,实施特惠政策,分类释放。对不属于恶意拖欠,逃废银行债务的农户,采取减息收本等措施,在清偿贷款本金后,重新评级授信。对担保人进入黑名单的,本人愿意偿还担保责任应承担贷款的,先解除黑名单贷款限制,放宽参考不良信用记录贷款标准,重新评级授信。

(三)支持方式县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产业带动效率

一是加大对县域主导产业的“输血”力度。为推动实现扶贫开发政策效用的最优化,当地人民银行全面推行“扶贫再贷款+小额信贷”机制,探索建立扶贫再贷款与金融机构信贷产品挂钩制度,充分发挥扶贫再贷款的杠杆撬动作用,引导低成本资金投向带动贫困户发展力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具体扶贫过程中,宁夏固原市重点围绕全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扶贫产业链,全力支持多元产业带动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增强金融资源承载能力。目前,已初步形成原州区“冷凉蔬菜+马铃薯”、西吉县“马铃薯+西芹”、隆德县“冷凉蔬菜+中药材+花卉”、泾源县“苗木+肉牛+中蜂”、彭阳县“菌草+辣椒+经果林”的“一县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不断增强对县域主导产业的“造血”功能。从建立完善扶贫机制激发贫困农户的内在活力入手,建立完善了“主办行、示范行、示范点”制度,引导各金融机构科学确定金融扶贫支持重点,大力开展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退耕还林还草土地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并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金融服务方式,如原州区建立的“涉农企业+贫困户”的订单融资方式,彭阳县建立的普惠金融综合服务方式,西吉县建立的托管代养融资方式,泾源县建立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全产业链融资方式,隆德县建立的资产收益融资方式以及“两个带头人+贫困户”的熟人融资方式。

(四)信贷创新精准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资金供给效率

宁夏固原市建立11.49亿元扶贫产业担保基金,充分发挥信贷担保基金对金融资源引导、放大和风险补偿功能,利用乘数效应为金融扶贫融资需求提供融资担保服务,有效克服了财政扶贫规模有限和效率不高等难题。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当地主导产业和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按照农户、农村专业大户、农村集体经济、企业和经济联合体等类别,分类建立多种形式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有效解决了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问题。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先后建立了2.37亿元就业创业贷款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创业就业;建立1000万元特色农业发展担保基金,专门用于支持马铃薯、冷凉蔬菜、中药村和苗木等特色产业发展;建立1500万元中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门建立2000万元肉牛养殖融资担保基金,用以引导撬动信贷资金重点支持养殖企业、家庭农(牧)场和养殖大户等。

(五)宣传教育基地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能力提升效率

为了教育引导贫困农户转变思维观念,克服“等、靠、要”等依赖心理,充分激发贫困农户“穷则思变”的自我反贫困潜能,激活脱贫致富内在动力,宁夏固原市坚持扶贫先扶智,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六个”(校园基地、农村基地、旅游基地、宗教基地、社区基地和网络基地)基地,构建金融扶贫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努力打造“金融扶贫宣传教育基地”样板工程,扩大金融扶贫政策和信贷政策宣传的覆盖面、普及率,促进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

(六)风险防范系统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风险保障效率

一是主动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防范扶贫贷款风险,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金融扶贫风险补偿机制,对贷款损失实行分类分担补偿。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已建立风险补偿金1.16亿元,专项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损失补偿。二是全面开展脱贫保险。为了增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宁夏固原市以政府全额补助的形式,积极开展精准扶贫“脱贫保”,兜住因病、因灾、因意外伤害返贫的底线,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撑起扶贫脱贫的保险“保护伞”。 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脱贫保险参保农户9.8万户,参保人数15.79万人,占贫困户总数的139.01%,占贫困人口总数27.2万人的58.08%。三是探索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为建立农业灾害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增??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宁夏固原市充分利用国家农业保险政策,采取国家补助(中央、自治区、县区)和农户自缴的方式,在全市全面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截止2016年12月底,宁夏固原市农业保险参保基础母牛、母羊2.1万头,参保小麦、大棚等农作物131.1万亩。四是积极探索小额贷款保证保险。通过保险为贫困户增信,为贷款安全提供保障, 2016年宁夏固原市累计农村小额扶贫贷款人身保险参保农户达5.13万户,投保额15.38亿元。

(七)服务体系的网格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服务满足效率

为了增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宁夏固原市主动探索建立以便民金融服务点建设为综合平台的金融扶贫新模式,实现金融扶贫资源精准到村到户到人,助推全市精准脱贫。当地人民银行将100个便民金融服务点选择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提出的100个美丽村庄中。按照统一外在标识、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要求,通过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自助存取款机、三农服务自助终端以及其它非现金支付工具,让农户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取款、转账等金融业务,基本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

(八)考核方式最优化,提升金融精准扶贫评价奖惩效率

为了真正发挥脱贫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宁夏固原市专门建立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对于地方政府部门,宁夏固原市逐级建立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制定了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和监督清单,将脱贫攻坚在目标管理考核中的考核权重由7%提升到45%,并把贫困县区贫困人口减少数量、贫困人口收入增加程度、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状况作为考核的“硬指标”。对于金融机构,宁夏固原市专门制定金融扶贫考核评估范围和标准,将金融扶贫在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年终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由40%提高到50%,金融监管部门制定了金融精准扶贫政策效果评估、统计监测和分析报告等专项制度,专门出台了扶贫小额信贷尽职免责制度,并将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不良率容忍度提高到3%。同时,加大对金融扶贫成绩突出优秀机构和个人的奖励力度,对于金融扶贫工作不力的金融机构,在通报批评的基础上,当地政府部门还将建议其上级单位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调整。

三、“宁夏固原模式”效果评析

(一)“宁夏固原模式”取得的主要成效

1.有效扩大了金融精准扶贫综合效应。截止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信用贷款18.37亿元,增长328.21%,已获贷款户4.73万户,占固原市贫困户总数的67.09%,在金融精准扶贫的有力支持下,2016年固原市150个贫困村,9.6万贫困户实现脱贫,分别占全市贫困村、贫困户总数的34.48%和35.93%。

2.有效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完成评级授信14.57万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5万户,占贫困户总数的100%,通过失信修复机制共释放贫困户1.52万户,重新予以信贷支持的贫困户达到2084户。

3.金融扶贫信贷风险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没有发生一笔扶贫不良贷款,不良率为0,低于固原市银行业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1.06个百分点。

4.农村金融服务环境显著改善。截至2016年末,宁夏固原市共有助农服务点1268个,覆盖村级行政区820个,行政村覆盖面达95.13%;全市农村地区共有特约商户4417户,同比增长38.1%,累计布放ATM机390台,POS机5835台,同比分别增长52%和40.5%。全市农村地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客户数为108万户,办理借记卡246.3万张,办理贷记卡11.2万张,办理惠农卡10.3万张,富农卡5.44万张。

(二)“宁夏固原模式”与国内其它金融扶贫模式的比较

比较“宁夏固原模式”与“新疆模式”、“甘肃陇南模式”、“湖北模式”、“内蒙古模式”、“福建宁德模式”等国内典型金融扶贫模式发现,“宁夏固原模式”与这些典型模式在模式主导方、组织机制建设、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金融+”组合扶贫、风险管理等方面均不同(见表1)。“宁夏固原模式”通过八个方面构建起涵盖“财政+金融+产业+扶贫”四个维度的全方位金融扶贫模式,有效解决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资金不足、担保难、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防范了金融风险,为精准扶贫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服务保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相对其它模式更为全面成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政策建议

(一)关于“宁夏固原模式”推广的政策建议

作为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宁夏固原市建立的“宁夏固原模式”对包括六盘山集中边片特困地区等14个中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均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建议各地区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试行“宁夏固原模式”。一是建立金融扶贫的常态化管理机制。二是信用等级评定是改善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已被实践证明的可行方式,能有效降低金融机构和贫困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金融扶贫的信用风险。三是金融扶贫要围绕扶贫地区的优质特色产业展开,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四是通过金融产品创新,满足贫困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将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金融资源的配给效率。五是金融宣传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既能提高扶贫户的金融素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也能从根本上改善扶贫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六是金融扶贫的风险防控是金融扶贫长久开展的基础,关系到贫困地区的金融稳定和金融供给方的供给信心。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7

: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中,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是如何提高金融扶贫的精准性的?

戴季宁:金融扶贫机制,一定要是可持续的, 不能搞大水漫灌、大而化之,要有所为、有所侧重。扶贫工作越往后难度越大,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找准贫困根源、摸清扶贫对象、用对扶贫方法、开展精准扶贫。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紧密联合省扶贫办、省农委、金融监管等有关部门,代拟了《关于全面做好金融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着力推广以扶贫对象精准、金融机构精准、金融产品和服务、扶贫信贷风险补偿与分担精准以及组织保障平衡的“四精准一平衡”的金融扶贫新模式,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扶得好”的问题,让贫困群众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过去5年,贵州省三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中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6大领域的投资总额达3.02万亿元。按照当前各贫困县的存贷款增长水平进行初步测算,在考虑项目资本金匹配、有效信贷需求等因素后,全省2015年末扶贫开发资金缺口约为300亿元。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缺口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做大总量,增加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投入;另一方面也要算好细账,提高扶贫的“精准度”。

:在金融精准扶贫过程中,金融机构会遇到哪些困难?

戴季宁:金融精准扶贫的难点在于精准地摸清扶持对象及其金融需求。全省623万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群众是扶贫的目标对象,也是基础金融服务应该加快覆盖的对象。要用有限的金融资源有效开展扶贫,需要精准到这623万人中优先支持谁、重点支持谁、支持谁能带动更多人脱贫,不同类型的贫困群众需要何种金融扶持措施等等。这些问题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的解答不一而足,因此我们借鉴了国内外的许多经验做法,如大力推动妇女创业贷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但其效果距离精准扶贫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金融精准扶贫的途径在于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要有精准的措施。目前,省内多家金融机构都在围绕扶贫开发工作积极地出台政策、创新产品、改善服务,其中不乏许多有效的措施。但从总体上看,金融机构仍然缺乏精准有效的措施,一些好的做法也只是在点上见效,还没有形成连片推广、广泛复制的燎原之势。

:在贵州,金融扶贫的关键点是什么?

戴季宁:是坚持商业可持续的原则。2014年,贵州省71个贫困县平均存贷款余额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特别是非法人金融机构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较低,345家非法人金融机构中有132家这一比例低于50%,资金使用效率不够“精准”。金融扶贫要遵循市场规律,低效率和高风险的投入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如何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通过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密切配合,制定精准的扶贫措施,建立合理的风险补偿与分担机制,确保金融扶贫资金使用有成效、风险有保障、投入可持续,是我们面临的主要困难。

深化县域经济

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如何增加县域经济的资金供给,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戴季宁:对金融机构而言,需要围绕“投得更足、投得更准、投得更好”的思路做文章,一是要拓宽贫困地区融资渠道,保证投得足。发挥银行信贷资金主渠道的作用,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倾斜,切实提高贫困县非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新增可用资金用于当地的比例,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争取对扶贫项目融资主体设计专门的债务融资工具,专项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和生态环境等规划项目;制定特惠的财税优惠和奖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

二是优化金融扶贫结构,保证投得准。总体思路是“产业发展引领、新型主体带动、小额贷款助推”推广贫困农户专属或受益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围绕满足623万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深入推进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助学贷款、创业贷款、农房保险、大病医疗保险等产品,满足贫困农户生产生活需要;开展金融扶贫能人带动工程,为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等农村能人设计金融支持方案,将能人带动引入到精准扶贫攻坚行动中来,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扩大贫困农户抵(质)押担保范围,加强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将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县纳入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等抵押贷款试点范围,满足“三农”大额资金需求,助推扶贫产业“接二连三”;有效降低扶贫融资成本,灵活运用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财政扶贫贴息资金等降低扶贫开发融资成本。

三是建立风险分担机制,保证投得好。整合财政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保险部门创新扶贫开发金融产品,以点带面,逐步探索解决扶贫信贷风险较大的问题。

四是加强组织形式创新,保证做得好。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金融扶贫协同机制,加强创建工作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金融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金融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普惠金融

实施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工作推行以来,全省金融部门探索出哪些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做法和经验?

戴季宁:全省金融部门深刻领会发展就是最大的扶贫这一思想,主动对接国家金融扶贫政策,加大对资金、规模、综合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今年71个片区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贷款余额突破5000亿元,金融服务实现乡镇100%全覆盖,大量资金的注入,有效推动了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民生发展。

不仅如此,全省金融部门还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在支持对象的选择上聚焦重点,将具备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农户、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作为支持重点;坚持底线思维,在支持方式上倡导绿色金融,重点支持贵州“十大扶贫产业”,推动贫困地区持续快捷健康发展。如2014年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在贫困地区创新开展“支农再贷款+配套贷款+利差补贴”的运作模式,引导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匹配自有信贷资金,以优惠利率水平发放扶贫贷款。截至2015年3季度末,全省共有10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累计发放涉农贷款97.3亿元,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49.1亿元。其中,借入支农再贷款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6.1%,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3.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使用支农再贷款匹配自有资金发放涉农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8.9%,比其他涉农贷款利率低0.6个百分点。杠杆化操作已累计带动全省千余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3万余户农户发展生产,带动周边10余万人就业。

: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近阶段具体做了哪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戴季宁:一是专门成立了扶贫统计小组,对贫困地区融资规模、金融精准扶贫进展、贫困地区金融服务水平、货币信贷支持政策、贫困人口收入五方面情况进行监测。组织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召开《精准扶贫统计框架》座谈会,就统计具体指标定义、设置、采集等内容展开讨论。

二是召开了“金融精准扶贫问计专家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就贵州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61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虽然河北省扶贫事业近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受多重因素制约,目前贫困县总数仍然较多、区域较广。要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不断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构建以精准脱贫为目标的金融精准扶贫机制。

1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对于精准扶贫,学者们主要围绕扶贫瞄准的范围和瞄准精度进行研究,并提出要提高扶贫资金和扶贫政策的“精准度”。2015年6月,全面阐述“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六个精准”。国内学者对精准扶贫的定义、机制、模式、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进行了系列研究。

对于金融扶贫,麦金农和爱德华・S・肖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欠发达归咎于金融抑制。又有国外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由于实行优先发展的战略,使得大量资金被注入到了工业当中,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地区无法脱贫。曾康霖突破了金融总是“嫌贫爱富”的思维,提出“扶贫性金融”的概念。国内学者对财政扶贫资金的运行机制、金融减贫的作用、金融扶贫的具体对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河北省金融扶贫的阜平实践

河北省阜平县金融扶贫的主要做法是实现金融服务网络、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四个全覆盖。

2.1金融服务网络全覆盖

为解决农村金融人力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阜平从县一级自上而下地成立了覆盖全县各乡镇、村的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金融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现有行政资源建立,县一级整合县长、常崭毕爻ぁ⒅鞴芊銎豆ぷ鞲毕爻こ闪⒔鹑诠ぷ髁斓夹∽椋幌缫患墩合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成立金融工作领导小组,并且依托乡财政所设立金融工作部;村一级整合村支书或村主任成立金融工作室。

2.2企业发展经营支持全覆盖

阜平通过与股权交易所合作扩宽融资渠道,引导适当的中小企业进行资本市场融资。同时,积极组织筹建村镇银行、商业性融资担保公司、扶贫开发股权投资基金等新型金融机构,旨在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资金向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的企业或产业项目倾斜。

2.3农业保险和扶贫贷款担保全覆盖

保险作为风险补偿的重要一环,在扶贫工作中可以发挥精准定位的作用。阜平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立能够覆盖全县主要种养业品类的农业保险险种,形成结构合理、品类齐全、运行规范、保障有力的农业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创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联办共保”模式,收入共享、风险共担,不仅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盘活了财政扶贫资金,也对农业保险的全面铺开创造了积极条件。

2.4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全覆盖

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阜平采取激励和惩戒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边采集、边办理”的方式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在采集农户信息数据的基础上,逐步为农户建立信用信息电子档案,并实现各区域内金融机构信息共享。依托这一信用体系和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管理机制,在严厉打击恶意欺骗等行为的同时,进行“信用也是财产”的宣传教育,从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阜平的金融扶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扶贫目标指向宽泛、金融机构支农惠农力度不够、风险把控不足、财政支出过大等问题。若要改善这些扶贫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精准”是关键。

3构建金融精准扶贫机制的路径

3.1目标识别

河北省在对扶贫对象的具体识别上提出“五看、五不录、六优先”,但这种识别模式并不能作为金融精准扶贫的目标。金融精准扶贫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在个人身上,更多的是针对不同扶贫项目提供不同的金融支持。因此,可以在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按照贷款需求等标准将农户进一步划分为无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及残障人士)、有项目发展需求贫困户(虽然目前经济上较为贫困,但有通过创业项目脱贫致富的意愿与能力)和有扩大生产需求农户(通过前期创业项目已经基本脱贫,但缺乏进一步扩大生产需求资金)。针对精准目标识别的结果,精准定位其扶贫方式,积极促进三类贫困户之间的转化。

3.2模式创新

根据河北省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扶贫成果,可以创新更具针对性的扶贫模式。“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大规模种植业资金需求;“贷款+保险+技术培训”模式可以对接贫困地区高风险的养殖业资金需求;借鉴广东清远市的“输血+造血+开发式”的经验,“输血”――“农改贷”助推村户整体脱贫,“造血”――“流转易”解决农户贷款抵押物不足问题,“开发”――“移民搬迁项目贷款”及危房改造贷款帮助贫困村庄实现安居;进一步开展“股份合作、共同参与”模式,探索“土地流转+产业扶贫”等扶贫新模式,创新扶贫融资方式。

3.3绩效考核

普惠金融服务效果评价不应只针对政府机关开展,《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银发[2016]84号)和《关于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实施办法》(冀扶[2016]5号)都对金融扶贫提出了要求,金融服务供给机构作为资金的提供方,其作为广泛地影响着扶贫效果。因此,应将扶贫开发社会责任纳入金融供给机构的考核体系,甚至针对一些重点金融机构,要从扶贫信贷资源、贫困地区网点和服务覆盖率、扶贫金融产品创新、扶贫带动效益等多个方面进行考核,以提升其参与扶贫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加速脱贫的功能和作用。

3.4支持

首先是支付环境的建设,在平稳扩大农村地区支付清算系统覆盖面、继续推广助农取款服务站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创新便农惠农新型支付产品。其次是信用体系建设,在大数据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以建设“诚信河北”为契机,依托人民银行征信系统,集合公安、法院、国土资源等多部门信用信息数据,建立多级服务中心,推进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小微企业等主体的信用信息建设。再次是发挥政策引导作用,综合运用再贷款扶贫支持、再贴现优先、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措施,构建财政促进金融支农的长效机制,实行涉农金融机构差别化监管政策,同时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智力支撑。最后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金融创新业务为重点,针对非法集资等易发高发事件开展金融风险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农户的风险和维权意识。

4总结

河北省正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时段,建立金融精准扶贫机制刻不容缓。在精准目标识别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分类分层,发挥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业机构的不同服务作用,规范发展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融资担保机构等各类新型机构,完善多种形式的保险体系,构建多层次的金融扶贫组织体系。同时通过包含社会价值实现的绩效考核机制和多种政策实施、组织活动的支持,共同激励金融供给机构的能动性,推动金融精准扶贫事业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William L.Waugh Jr.Valu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Policy Making[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02,(5).

[2]Finance,inequality and the poor[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7,(1).

[3]叶初升,邹欣.扶贫瞄准的绩效评估与机制设计[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6369.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9

巴中市、达州市绝对贫困人口分别为31.83万人、49.85万人,贫困发生率10.5%、9.2%。致贫的主要因素有因病、缺技术、因残特别是外出务工致残后返乡、因子女上学、缺劳动力、缺资金等。贫困户脱贫标准为人均纯收入超过贫困线,有吃穿保障、有安全住房、有基本医疗、有基本教育、有安全饮用水、有生活用电、有电视。

在党中央扶贫攻坚的号令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及其十个专项方案。巴中和达州市党政领导、市场主体、金融机构、定点帮扶单位、基层干部和驻村干部、贫困户和广大农民正积极投身于精准扶贫开发。

构建了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巴中、达州分别制定了脱贫攻坚规划和若干扶贫专项方案。实现了“扶贫对象、扶贫项目、扶贫资金使用、扶贫措施、驻村帮扶、脱贫成效”精准落实。

有效探索了扶贫攻坚和精准扶贫新方式、新办法。巴中市创新建立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收支登记簿”和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及精准扶贫数字管理系统,探索了全要素扶贫资源整合投入机制,出台了“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管理办法”,统筹规模55亿元。达州市率先建立扶贫开发专项基金、产业扶贫信贷基金、农产品深加工风险共担基金共11.72亿元。

形成了地方经济增长与精准扶贫的良性循环格局。巴中、达州市主动推进经济转型发展,2016年前三季度GDP分别增长7.5%和7.3%,财政收入保持良性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开工建设红鱼洞水库,加快巴中机场、光雾山旅游景区、巴中到陕西高速公路建设进度。

金融扶贫支撑作用明显。巴中市、达州市金融部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支撑作用,全力推进金融扶贫工作。信贷投放增量倾斜,信贷增速高于平均贷款增速。人民银行充分利用扶贫再贷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扶贫贷款。开行、农发行提供了易地搬迁贷款支持,巴中市2016年已经获得40亿元。全面开展了扶贫小额贷款发放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并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发放1―5万元不等的财政贴息贷款,巴中市2016年已经发放5.6亿元,达州市发放4.8亿元。商业银行还加大了对巴中和达州市交通、水利、电网、旅游、能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个人消费的融资服务。

社会扶贫初见成效。巴中、达州市非常重视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定点扶贫单位的扶贫功能。21年来,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定点扶贫巴中市的南江县、通江县和达州市的万源市,采取了一系列扶贫措施,_展教育、卫生、饮水安全、贫困学生救助等系列活动,树立了良好形象。达州市开展了“百企帮百贫困村”行动。

2016年以来,巴中、达州市加强了农村宽带建设和电子商务服务站建设,扶贫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贫困村道路硬化、农村电网和广电网、水利设施建设、集中移民易地搬迁、农村义务教育、卫生事业、饮水安全、医疗保障和救助、低保政策落实、农业保障保险等相关扶贫事业推进有序有力,基层干部特别是驻村第一书记表现了责任担当,展现了优秀的干部形象。

二、当前精准扶贫与金融扶贫的主要难点、热点问题

(一)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

专项扶贫资金用途限制与统筹必要性的矛盾。据调研反映,目前市级财政与扶贫主管部门每年得到用于扶贫和涉农资金、项目有十个以上类型,每个专项都有项目、条件以及用途等附加限制性约束,同时要求地方提供配套资金支持。由于地方政府了解当地扶贫和涉农项目、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深感有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提高资金脱贫攻坚效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但这又往往会与专项资金安排和相关部门规定与约束、后续绩效评估产生矛盾。

易地搬迁重建集中安置问题。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基层地方政府按照精准扶贫要求,对需要易地搬迁重建和贫困户危房改造的项目推进力度较大。但是,实施中遇到了几个突出问题:一是资金保障问题。二是虽然基层严格执行了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硬性规定,但是,普遍反映,这个面积标准没有包括其附属设施需要(如农机具储存、必要养殖副业需要等)的建筑面积。三是农村危房改造与集中搬迁重建的国家补助标准差异明显,社保兜底标准、医疗报销标准等政策设计存在缺陷,局部出现了新的矛盾。

如何通过产业扶贫保持脱贫持续性问题。调研中发现,目前贫困户中因为缺资金、缺技能致贫的占比不高,相反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比例高。金融机构根据不同信用等级,发放1―5万元不等的小额信用贷款或者其他商业银行创业贷款,帮助部分贫困户发展特色种植业如辣椒、中药材,特色养殖业如黄羊、巴山土猪等,特色旅游业如农家乐等。这些贫困户收入增长的稳定性往往取决于与之相关联的核心龙头企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经营稳定性、成长性,加之在一个贫困地区具有明显的同质趋势,因此,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脱贫隐含脆弱性风险。

如何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问题。尽管提出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扶贫攻坚目标,贫困人口也都发自内心感激党和政府的关怀,但是,由于绝对贫困人口量大且成片区分布、致贫原因多种多样、创业与就业技能差距明显,地方政府在进一步激发贫困人口自身脱贫愿望、增强创业与就业能力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贫困人口的奋斗精神、主动性、生产技能会明显影响脱贫成效以及是否会返贫,也会影响是否能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

(二)关于连片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方面的问题

巴中、达州市都位于川陕渝鄂交界地区,都没有纳入各自省市的发展重点;交通建设与投入严重滞后,巴中市、达州市目前还没有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农村路网建设等级低、通行效率低;巴中目前没有高速铁路规划,品牌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开发;尽管达州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但是优质龙头企业少,目前仅一个上市公司,工业结构偏传统产业。巴中市基本没有现代工业体系。达州、巴中市人均GDP水平低,财政支出主要靠上级转移支付,约占80%,是典型的“输血式”财政,财政收入脆弱。与此同时,地方债务负担重,主要是各类工程欠款、地方商业银行贷款、政策性银行贷款,特别是农村路网建设、安全饮水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历史债务负担沉重。

(三)关于金融扶贫方面的问题

调研中深感金融机构在金融扶贫中表现了良好的社会责任,对贫困地区经济建设与精准扶贫的支撑作用在逐渐显现。但是,我们也感到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

政策性银行金融扶贫作用发挥空间还很大。贫困人口易地搬迁建设、农村水利建设、广电网、电网建设、公路网建设、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急需国家开发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给予强力信贷支持。

涉农商业银行对农村产业发展和精准脱贫的金融扶持力度明显不够。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体系(含农信社)对贫困户小额信用贷款落实力度不够,支持精准脱贫的成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扎根农村、服务农业农民的金融服务意识与能力还需增强。

非涉农的商业银行对县域金融服务特别是农村金融和精准脱贫的金融支持需要进一步提升。工行、建行、中行、交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参与金融扶贫的力度与强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相关金融支持手段、渠道、产品创新力度不强。

金融服务制度与产品设计问题。商业银行针对农村经济和精准扶贫的金融产品、信贷标准、业务流程、审批效率、风险管控措施、激励机制与问责认定、渠道与网络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存在明显差距,急需迅速调整与优化,否则会严重影响金融扶贫成效。

金融监管协调性较弱,连片贫困区金融供给严重不足。两个城市的贷存比明显偏低,GDP与社会融资存量之比明显偏低,金融渗透度弱。证券市场融资与股权融资、各类债券融资、租赁融资以及其他多层次金融市场融资占比相当低,有的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

三、关于精准扶贫和金融扶贫的若干对策建议

(一)关于巴中、达州市连片贫困区经济建设问题的对策建议

在两市试点农村财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一系列农村经济要素的交易体系,让连片贫困区农民成为有产者,有效转移农业经营风险。迅速试点建立区域性(以省为单位最好)的农村宅基地转让交易系统,探索实施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合建模式完成农村危房改造。迅速建立贫困地区与经济富裕城市(跨省、跨市)的农村宅基地土地增减挂钩交易系统,构建土地增减挂钩土地级差收益资金+易地搬迁重建+金融扶贫+贫困户脱贫的特殊模式。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交易体系,开展农村宅基地与住房抵押试点。构建规范、高效的以省为单位的林权交易系统以及伴生的碳排放吸收交易系统。实施连片贫困区荒地、地产土地以及各类废弃土地再利用的产权制度与交易制度。建立规范的各类主要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构建稳健和风险对冲的农产品价格环境。

强力加大连片贫困地区交通与水利建设投入。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四川省加快南充至巴中高速铁路规划与建设,加快成都―南充―达州―万州高速铁路规划与建设。建议尽早开工建设巴中―万源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巴中汉中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加快巴中市红鱼洞水库建设,建议将达州万源市鲜家湾大型水库列入国家规划。建议使用政策性贷款和使用特别国债等方式迅速加大国家对贫困地区农村二级公路、三级公路路网建设,提升等级,实现高标准的村村通、村社通、村与集中居住区通公路目标,大幅提高补助标准,取消地方配套要求。

结合资源优势,有效发展特色产业,壮大贫困地区经济实力,增强造血机能。建议整合平台重点发展以巴中光雾山、达州巴山大峡谷为主的旅游产业,与优质企业合作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优质种养业,利用绿水青山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建议达州市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发挥紧邻重庆的优势,发展一批优质机械、电子加工I和现代物流产业。

(二)关于精准扶贫方面的对策建议

优化调整易地搬迁集中重建、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贴政策,缓解好利益矛盾;同时建议允许经过审批后优化人均建筑面积管控,充分考虑配套生产附属设施面积。

进一步加大基层农民的基本医疗、低保兜底覆盖面,充分注意对贫困户各类优惠政策与其他相关人群的政策协调性。

允许基层政府统筹使用各类扶贫资金,以提高统筹效率。

鼓励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精准扶贫。鼓励大型企业结对扶贫,有效推进产业拉动型扶贫;推进教育、医疗共建扶贫,鼓励名牌大学、医院对口联建、共建医疗与教育;推进电子商务下乡、宽带网络、广电网络、司法环境、农村环境与风貌、美丽乡村等工程同步建设,共同构建扶贫脱贫社会氛围;鼓励社会民间资本、资金通过慈善捐赠与结对帮扶、商品交换、城乡联建共享、权益分享等方式参与扶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

(三)关于金融扶贫方面的对策建议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社会融资规模倾斜。建议通过特别金融债等方式迅速加大对扶贫移民搬迁集中建设、农村路网建设、重大水利设施建设、重点和特色集镇建设的政策性项目融资。建议各类大型商业银行积极支持连片贫困地区的高速铁路、公路、清洁能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建议涉农金融机构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和农村产业发展融资支持。加大各类金融创新的融资服务。

金融监管部门制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农村金融的特殊政策安排。建议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制定有关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及其特别优惠利率、金融扶贫贷款利率、信贷条件、贷款风险损失容忍度与贷款拨备覆盖率、问责与考核、资本金约束监管、金融与产品创新审批、各类金融机构准入审批和网点下乡延伸、不良资产处置、资产证券化、发债标准、上市标准、保险收费与保险赔付、风险补偿等一系列特殊政策安排。

金融精准扶贫工作总结例10

甘肃拥有两州五县的民族地区,这些地区是甘肃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民族地区相对于其他地区发展相对落后,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基础、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民族地区的贫困较其他地区更为严重。因此,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是甘肃省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关系着全省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为了对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择了L县A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A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总结经验,为其他地区精准扶贫提供借鉴。

(一)A村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A村是L县的一个山区村,该村居住着汉族、回族和东乡族三个民族,人口共有10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63.4%,全村由7个社组成,共有245户。2015年底,A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111户,占总户数的45.31%;贫困人口498人,占总人口数的49.8%。该村的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有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动力、因病等,根据致贫原因对该村的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进行分类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A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多样,但是资金缺乏是致贫的最主要原因,有87户次400人次的致贫原因是资金缺乏,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78.38%和80.32%。其他致贫原因中,缺技术33户次153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29.73%和30.72%;因病致贫的有22户次98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19.82%和19.68%;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有16户次31人次,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14.41%和13.65%,这些贫困户主要是因为家庭变故、长期贫困等,在思想上经受了一定的压力,缺乏摆脱贫困的信心。此外,还有缺劳动力、因学致贫、因残致贫等。通过对这些致贫原因分析可以看出,A村主要的致贫原因是缺乏资金,因此,金融扶贫是A村摆脱贫困、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

(二)A村精准扶贫的措施

A村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要求和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精准扶贫措施。从宏观上,改善基础设施,为精准脱贫奠定发展基础;从微观上,根据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精准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在宏观上,主要是改善基础设施。2014年起,A村通过多方筹资,共投资482.3万元改造危房125户,易地扶贫搬迁30户,有效地解决了村民住房问题。饮水安全是制约A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A村把饮水安全建设工程作为村集体的首要工程进行建设,实施了全村饮水安全管网建设,全村245户全部进行了饮水安全改造,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同时,A村共投资412.8万元进行村社道路改造,硬化村社道路13.94公里,门台巷道20800平米。通过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有效改变了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微观上,A村为了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按照精准扶贫的相关要求,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措施,主要包括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低保、危旧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圈舍改造、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帮助贫困户和贫困人口脱贫(见表2)。由表2可知,91户贫困户共415人得到了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81.98%和83.33%,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贫困户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生产,提高脱贫能力。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91户贫困户中,其中55户将扶贫资金用来发展养殖业;15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开拉面馆;16户将扶贫资金用于贩卖蔬菜、牛羊肉买卖、运输等;4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和外出开拉面馆;1户将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由此可见,精准扶贫专项贷款提高了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为精准脱贫奠定了基础。但是,有20户贫困户没有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其中8户的致贫原因是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脱贫致富的发展思路和项目;5户的致贫原因是缺劳动力;3户的致贫原因是缺技术,缺乏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使用基础与条件;2户的致贫原因是因病致贫;1户的致贫原因是因残致贫,还款能力较差;1户的致贫原因是因学致贫,属于短期资金缺乏。由此可见,这些贫困户中,资金缺乏也是贫困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自身原因没有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除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之外,A村采取了其它的精准扶贫措施。危旧房改造77户涉及贫困人口351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69.37%和70.48%,同时有22户进行了异地扶贫搬迁,其余的12户贫困户中有8户的住房不属于危旧房,另外4户因为缺乏资金未进行危旧房改造。此外,还有低保、圈舍改造等精准扶贫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同样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甘肃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A村虽然通过多种措施进行精准扶贫,特别是通过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等金融措施,为贫困户脱贫奠定了发展基础,但是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项目缺乏创新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A村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获得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的贫困户将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养殖业、开拉面馆、做生意、发展种植业等,这些产业的发展仍然是以传统产业为主,这些产业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发展养殖业或者种植业过程中,后续产业发展不足,使贫困户仍然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如果这些贫困户受市场风险的影响,那么将来的还贷就困难,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开拉面馆、做生意等项目同样面临一定的风险,这些项目仍然没有稳定的收入预期,因此对精准扶贫贷款的还贷同样具有一定的风险。因此,精准扶贫专项贷款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具有相对稳定收入的项目较少,造成一定的潜在金融风险,导致各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不高。2.金融支持精准扶贫中精准度不高。精准扶贫要求“六个精准”,这就要求对所有的贫困户,根据其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措施,保障贫困户的精准脱贫。A村在金融扶贫过程中,虽然对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但是在对贫困户实施扶贫措施过程中,有些贫困户被排斥在金融扶贫措施之外。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有些贫困户虽然致贫原因是因病、因学、因残等,但是其中资金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这些贫困户由于自身原因,没有获得相应的金融支持。在危旧房改造项目中,虽然有4户贫困户住房属于危旧房,同样因为资金缺乏而未进行改造。这表明,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精准度不高,没有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3.金融生态环境差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发展。甘肃民族地区大多是经济发展落后、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缺乏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缺乏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条件。这些地区面临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缺乏脱贫致富的条件,返贫现象严重。金融机构进行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是要保障扶贫资金的安全,因此在发放各种扶贫贷款时应该有相应的抵押或质押。但是这些贫困地区以传统农业为主,当前又没有相关的政策可以用其他生产要素进行抵押,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这样导致了金融机构发放相关贷款的风险加大,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发展。此外,有些贫困户对精准扶贫贷款认识不清,特别是一些贫困户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将扶贫贷款和无偿的扶贫资金混为一谈,这加大了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4.精准扶贫贷款监督困难。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后,为了信贷资金安全必然要对信贷资金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在精准扶贫各种贷款中,虽然也有相应的资金使用要求,主要是保障资金用于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能力、增加收入来源等方面。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民族地区贫困户得到相应的资金后,金融机构很难进行准确监督。贫困户没有详细的会计账目,金融机构无法准确了解资金的使用去向和使用数量。因此,导致有些贫困户在拿到精准扶贫贷款后,只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生产等,其余资金反而又存入银行赚取利息,降低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5.精准扶贫资金宏、微观不协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过程中资金主要是对贫困户专项信贷支持,这种资金支持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户的贫困状况,但是缺乏宏观基础。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基础较差、生态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社会发育程度低等典型特点,但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关注较少,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困户的生存条件,“返贫”风险较高。因此,在提高贫困户脱贫能力的同时,从宏观上加大投入,促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宏观环境的改变,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奠定基础。

二、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金融支持甘肃民族地区精准扶贫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效率,进而促进甘肃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一)通过“金融+民族特色产业”,促进精准扶贫发展

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贷款,但是当前精准扶贫贷款的各个环节大多数采用传统贷款的方式,同时扶贫资金使用仍然集中在农牧业等传统产业,资金风险较高,这制约了金融机构实施精准扶贫的积极性。因此,应根据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创新金融机构扶贫方式,通过“金融+民族特色产业”的扶贫方式,一方面促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另一方面降低扶贫资金的风险。例如:A村的肉制品加工具有民族特色,但是家庭作坊发展方式无法产业化,因此通过金融支持该产业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不仅可以提高贫困户的收入,同时可以形成稳定的脱贫基础。

(二)通过“金融+人才培养”,提高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能力

精准扶贫这种“滴灌式”的扶贫方式是以人的脱贫作为核心,而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由于文化素质低,脱贫能力较低。由前文分析可知,技术缺乏是造成A村贫困的第二大原因,技术缺乏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贫困人口缺乏掌握脱贫致富技术的能力。因此,采用“金融+人才培养”的扶贫模式,从根本上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通过金融支持贫困人口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学习相关脱贫致富的技术,增强其脱贫致富的能力,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三)通过金融创新,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精准度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民族地区贫困户由于自身原因而未得到金融支持,这降低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度。这些贫困户大多数是因为缺乏发展思路、脱贫致富基础和条件等,影响了精准扶贫的精准度。因此,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根据这些贫困户的特点,制定金融支持与其他支持相结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户脱贫,提高民族地区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精准度。

(四)加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虽然这是由客观的自然、经济等条件决定,但是其制约了金融支持精准扶贫的发展。因此,加强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创新,改善民族地区金融生态,金融机构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制定符合民族地区实际的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措施,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金融机构充分利用地方政府的权威,实施“金融机构+政府”的精准扶贫资金发放与监管,改善民族地区金融生态环境。

(五)促进民族地区扶贫资金的宏、微观协调投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单纯依靠增加贫困户的资金投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在增加贫困户发展资金投入的同时增加宏观发展资金投入,特别是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基础的改善;增加生态建设投入,保护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环境;增加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投入,提高少数民族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等。金融机构根据民族地区特点,探索促进民族地区宏观环境改善的金融政策,形成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有利宏观环境。总之,资金缺乏是甘肃民族地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金融机构在支持精准扶贫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金融创新途径,促进精准扶贫的发展,进而实现民族地区的精准脱贫。

作者:李长亮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从家计特征探析宁夏精准扶贫〔J〕.中国国情国力,2016(04).

[2]陈辉,张全红.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贫困精准识别〔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03).

[3]姜再勇.对新时期金融支持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认知〔J〕.甘肃金融,2016(01).

[4]郑长德.基于包容性绿色发展视域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减贫政策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