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12 11:23:49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1

(一)清产核资专项审计阶段的工作设计应考虑的

1、全面了解清产核资公司的基本情况。由于清产、核资的审计及提供经济鉴证等工作涉及的资产庞大、情况复杂、审计风险高,在审计计划阶段必须对客户基本情况作全面了解。

2、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组织协调。鉴于清产核资投入的人力及参与审计的事务所较多,时间上也有要求,故一定要合理地安排好进度及人员的搭配,同时要与参与各方进行很好地协调,要发挥好作为主审所的组织协调作用。

3、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的信息传递。为加强沟通,以利于统一思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建立起一套信息传递办法。这套办法应保证审计过程中公司内部、公司与中介机构、中介机构之间、中介机构项目组成员间、相关职能部门间的信息畅通。信息传递与反馈贯穿于清产核资审计工作的整个过程。

4、明确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主审所与参审所、审计单位与被审计单位等的工作职责。

5、制定总体方案应包括的内容。总体方案是整个清产核资审计工作中起指导和控制作用的。

6、掌握清产核资的相关、法规及规范性文件。与清产核资有关的文件,主要包括国资委下发的五个文件,包含清产核资办法和清产核资工作规则。

(二)清产核资审计计划阶段工作内容

1、组建确定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工作小组,确定领导小组的组成(包括副主任师、部门经理、项目负责人)。

2、向公司相关人员调查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了解的主要内容为: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经营情况及经营风险;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财务情况说明书、会计核算办法(包括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等)、内部控制制度、具体的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包括组织机构图、业务流程图、详细地址、联系方式、到达所需时间等)、行业特殊情况说明等。

3、建立信息传递与反馈相关工作机制,如:例会制度、工作周报制度与重大问题请示报告制度等。

4、制订《清产核资审计总体方案》(简称“总体方案”)及设计清产核资程序和审计工作底稿,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讨论。总体方案中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清产核资的目的、清产核资工作范围;损失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按报表项目分项列示标准及相应应获取的相关证据);信息传递与反馈机制;人员、进度的安排及工时的预算;具体审计计划及总体方案的调整或修改程序、权限;项目的监控办法及证据索引号的编制要求等。以下对某些项目作出具体说明:

(1)关于确定清产核资工作范围。一般应包括客户总部及所属全部的子公司(含下属二级核算单位、分支机构等),除根据《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规程》的规定可以不列入清产核资工作范围的单位外,全部列入清产核资范围。

(2)关于设计损失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工作底稿。为了便于审计人员和客户相关人员掌握标准、提高工作效率,应根据《国有企业资产损失认定工作规则》,分别按坏账损失、货币资金损失、存货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在建工程损失等设计认定及经济鉴证的相关技术标准,设计工作底稿。

(3)关于对公司参与清产核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工作实施方案、总体方案及清产核资软件的使用等。

(4)向被审计单位下发《所需资料清单》等工作资料。应按照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的特点设计《所需资料清单》。并说明清产核资范围及确定依据清产核资工作方案;企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的产权证明;企业清产核资清查明细表及申报资产损失相关证据(包括企业及其他相关机构出具的专项说明);企业认为有必须提供其他资料,包括与清产核资基准日相关的、以前年度会计及其他资料。

二、清产核资审计实施阶段

1、项目监控及现场审计工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作为项目领导小组及项目工作小组负责人,应对项目总体方案的调整、审计人员的调配、进度的推进、重大问题的把握、技术标准的解释、是否需要出具经济监证证明等进行监控。

2、在清产核资审计实施过程中,参与的审计人员及协作所应按总体方案的要求,及时将审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至项目领导小组。由项目领导小组定期与客户清产核资办公室人员召开例会,进行充分地沟通、协调,达成一致意见。同时,对遇到的一些政策性问题、一些共性但现行政策又不明朗的问题及时与国资委进行沟通,取得权威部门的意见并及时反馈至各项目组。

3、项目领导小组及时完成审核,并及时书面反馈意见(EMALL、传真等方式)至项目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现场执行领导小组的意见。

4、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工作底稿的初步整理、获取审计证据、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完成一级复核。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外部证据情况下,审计人员需要根据职业判断和客观评判考虑是否出具资产损失经济鉴证证明。其中,我们认为对原制度损失挂账鉴证,可按以下原则把握:

(1)资产损失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尚未发生的不能确认为损失;

(2)当年发生的技术性差错不能确认为损失,以前年度发生的,经核查确认为损失,可以作为资产损失申报;

(3)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投资确认原则:一般不能确认为损失,如果是破产清算的子公司、已不存在的子公司其投资损失通过核查,取得合法证据的可以申报损失;

(4)内部往来不能确认为损失;

(5)违规经营的损失不能作为损失申报;

(6)有的负债比照资产处理(如外欠债长期无法支付的一潜盈;长期挂账的赤字,如:应付福利费);

(7)专项固定资产报废和毁损可以以企业内部技术部门鉴定为依据,但其必须是集团级的;

(8)盘亏、报废和毁损的存货应转出的进项税,应该随同资产损失一同上报。

5、各项目工作小组现场完成审计、清产核资报表(含清产核资软件内报表勾稽的审核及数据的拷贝),撰写审计报告草稿。

三、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

(一)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应考虑的问题

1、对于申报损失的证明材料不足的,与客户清产核资领导小组进行沟通。对疑难问题向国资委进行请示。

2、撰写专项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

3、协助客户按国资委的要求完善相关制度。尤其是对经同意核销的各项不良债权、不良投资,协助建立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对同意核销的各项实物资产损失,制订资产处置制度。

(二)清产核资审计终结阶段工作

1、协助客户向国资委申报清产核资结果并按国资委反馈意见进行回复。虽然清产核资的主体是企业,向国资委申请的主体也是企业,而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我们应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协助客户撰写清产核资报告与国资委进行沟通,主动地向国资委汇报资产损失,准备并回答国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完善证据或补充材料。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2

中图分类号: R17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实施清洁生产是控制污染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它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强调废物的“源削减”,即在废物产生之前即予以预防,企业从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进、技术进步和生产管理等环节着手,调整产品、原材料、能源结构,更新工艺设备,强化企业管理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水平,最大限度的将原材料和能源化为产品,减少资源的浪费,并使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的环境影响最小化[1]。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生态省建设。某化肥生产企业积极响应清洁生产的相关政策,在公司内部开展和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审核小组严格按照国家清洁生产审核的7个阶段和35个步骤[2],认真实施,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和员工八个方面分析了整个生产流程的状况,抓住每一个清洁生产机会,找出了能耗高,污染严重的环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清洁生产方案进行改进或治理,为公司创造了明显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树立了良好的公司形象,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清洁生产审核实践

2.1筹划与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第一阶段。此阶段的任务是提高广大员工的思想认识,使之对清洁生产审核程序有初步的了解,审核小组采取的形式有:组建领导机构,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宣传教育。[3-4]通过宣传形成广大员工从关心清洁生产、参与清洁生产到为清洁生产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使员工从原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过程控制、设备、产品、管理、废弃物、员工素质八方面提出清洁生产合理化建议。

2.2预审核

2.2.1企业产品生产现状

公司主要产品是合成氨、碳酸氢铵、半水物湿法磷酸、磷酸钙,生产量呈现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审核小组将公司的产品情况与《清洁生产标准 氮肥制造业》(HJ/T188-2006)中的产品指标进行了对比,从指标的对比来看,清洁生产水平较高。

2.2.2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现状

公司自投产运行开始,水的单耗一直稳定在1.12t/t,电的单耗2012年比2011年减少了13.9%,预计2013年电的单耗会比2012年增加0.05%。这是因为增加了各项除尘设备,使得吨焦耗电量有所增加。根据《清洁生产标准 氮肥制造业》(HJ/T188-2006)中的资源能源利用指标,除了氨利用率、水循环的利用率达到一级水平,新鲜水用量只是达到清洁生产三级水平,尿素生产消耗量、综合能耗指标均处于二级水平,清洁生产潜力很明显。

2.2.3企业产污、排污以及治理现状

为了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我厂多年来在抓生产管理的同时,坚持在技术改造中采用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节能设备先后花大资金建造了造气余热和全厂施放气回收,造气污水改造,合成氨水循环系统,“三汽净氨”,合成施放气提氢,造气炉渣回收利用。

2.2.4审核重点的确定

通过对现场的考察以及与清洁生产标准中的相关指标的对比,审核小组与咨询机构清洁生产审核师以及行业专家商量,将磷铵分厂、合成氨分厂、硫酸分厂定为备选审核重点,采用权重综合计分法,从污染物产生量、资源消耗量、污染处置费用、清洁生产潜力及公众压力和车间积极性五个方面,对这三个备选审核重点进行了打分,据权重总和得分计算排序,以磷酸车间得分最高。审核小组与审核机构遵循“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基本原则,并结合上表确定磷酸车间作为本次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

2.2.5部分无/低费方案的产生与实施

随着工作的开展,产生了一些节能与避免浪费的无/低费方案。结合公司情况,对这些方案进行了筛选,并进行了实施。例如,矿粉输送漏风维修,矿仓布袋收尘器的维修,氟硅酸循环泵和喷头的维修等。

2.3评估

确定磷酸车间为审核重点后,审核小组对物料平和进一步分析,并从原辅材料和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和员工八个方面对废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2.4方案的产生

经审核小组初步讨论,此次经过筛选共提出了36条备选方案,其中无/低费方案17条,中/高费方案19条,经过初步筛选,所有17个无/低费方案均可行,中/高费方案19条中,有12个方案是可行的,其余7个方案为不可行方案。从筛选结果来看,清洁生产培训的进行以及公司采取的奖惩制度,确实使清洁生产工作落到了实处,并且调动了全体职工的积极性。为在预定条件下,达到投资目标,对筛选出来的中/高费方案需要进行技术、环境经济可行性分析和评估。

2.5方案可行性分析

技术角度分析发现共有10个中/高费方案在技术上均可行。环境评估的结果是方案A-1(原料配比优化)、C-2(改变矿粉输送条件,改造除尘设备)、C-6(改造除尘设备)、F-6(废水资源化)为最佳环境方案。从经济角度分析,C-2在经济指标上较好,A-1经济效益一般,C-6经济效益良。从分析结果来看,C-2、C-6、F-6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能力,A-1在目前技术条件下,经济效益一般,具有较好的环境生态效益。综合技术、环境和经济考虑,首先应实施F-6、C-2和C-6。A-1为远期持续清洁生产实施方案。

2.6方案的实施

在全体职工的通力合作下,17个无/低费方案全部得到了实施,3个中/高费方案已经得到了实施。 无/低费方案共计投入5.6万元,直接或者间接经济效益达9.3万元,节约用电11.75万kW•h,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中/高费方案共投入资金1245万元,产生经济效益125.67万元。

3结语

本轮清洁生产的确为公司带来了实际的经济、环境效益,总计节约资金134.97万元。达到“节能、减污、降耗、增效”的目的,通过采用一系列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方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胡海舰,王健.推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意义及举措[J].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21(3):60-62.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3

二、改制范围和形式

2.除国家和省明确规定暂不实施改制的企业外,全市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以下统称企业)均在改制范围之内。

企业改制可采取兼并重组、合资合作、转让国有产(股)权和实行股份制等多种形式。

三、改制工作程序

3.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及提出申请。企业改制必须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制定企业改制方案(包括职工安置方案)。企业改制方案应主要包括企业基本情况、改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改制的形式及其可行性分析、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权债务处置,改制后企业党团组织关系接转及建立完善工会组织等项内容。

企业引入非国有投资主体(本企业职工除外)的投资,必须在财务状况或资质、商业信誉等方面对非国有投资主体提出条件一般也应在产品、技术水平等方面提出要求,同时确定改制后企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企业改制方案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组织改制企业履行内部决策程序后,以正式文件形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改制申请。

企业改制方案上报前,应按规定进行土地权属、规划等审查,并由市或区、县(市)国土规划部门出具《国有企业改制规划土地审核意见表》。

4.企业改制方案初审。企业改制方案连同企业改制申请按照企业隶属关系或国有资产管理关系分别报送市或区、县(市)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审批(审核)部门进行初审。审批(审核)部门主要审核企业改制是否符合国家、省市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是否符合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否符合出资人利益,是否妥善安置职工。对初审合格的由审批(审核)部门出具初审意见,明确改制方向及形式、企业改制方案(实施方案)的最后审批(审核)主体。

5.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根据审批(审核)部门对企业改制方案出具的初审意见和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聘请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组织对改制企业进行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企业前期开展了清产核资工作的,清产核资结果经审核确认后,自清产核资基准日起3年内有效。在清产核资结果有效期内,企业进行改制不再另行组织清产核资。

改制为非国有和非国有控股的企业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由政府审计机构组织或由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不得以财务审计代替离任审计。在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基础上,企业财务审计和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可由经政府审计机构委托的同一中介机构承担,但应分别出具审计报告。

企业改制涉及的无形资产(含土地使用权)必须纳入评估范围。没有进入改制企业的实物资产和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改制企业不得无偿使用;有偿或租赁使用费用标准要以资产评估结果为基础,考虑市场等因素。

企业资产评估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履行核准或备案手续;土地估价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到土地管理部门履行备案手续;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报告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备案手续。

6.落实债权债务。企业改制方案要征求主要债权人意见,通过承接、和解等方式落实债权债务。

7.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和通过。企业改制方案应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安置方案须经职工(代表)大会以无记名投票方式审议通过并报同级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8.公开市场交易。企业改制涉及国有产(股)权转让的,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的有关规定,明确转让条件和受让要求,公开信息,竞价转让。交易底价的确定主要依据资产评估结果,同时考虑产权交易市场的供求状况、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职工安置、引进先进技术等其他因素。

在产权交易过程中,当交易价格低于企业资产评估结果的90%时,应当暂停交易,在获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同意后方可继续进行。

9.企业改制方案(实施方案)正式审批(审核)和资产处置审批。企业主管部门或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根据企业产权市场交易结果及其他调整事项,修改、调整和完善企业改制方案(包括职工安置方案)并正式上报审批(审核)部门,对符合要求的企业改制方案由审批(审核)部门予以审核批准,并出具综合审批(审核)意见。

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或区、县(市)根据审批权限对企业改制中的资产处置和产(股)权变动等事项履行审批程序。

10.企业改制方案的组织实施及后续工作。企业改制方案经审核批准及履行资产处置或产权变动审批程序后,由企业主管部门或产权持有单位按要求组织实施企业改制方案及履行产权交割、企业产(股)权变更登记、注销以及工商变更登记等相关法律手续。

四、改制事项审批(审核)

11.所有市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的改制方案均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进行初审。

12.市直各部门直属企业和市属集团公司的改制方案(实施方案)履行正式审核程序时,均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进行审核。市直各部门直属企业和市属集团公司下属子企业(子公司)的改制方案(实施方案),根据其在地区和行业中的地位和重要程度,分别由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或企业主管部门(母公司)审核。

13.由企业主管部门(母公司)审核的改制方案,须报市国有企业改制审核小组备案。

14.所有市属企业及其下属企业改制涉及资产处置及产(股)权变动审批的,按国有资产处置有关规定执行。

15.区、县(市)属企业改制方案及资产处置、产(股)权变动等审批(审核)由区、县(市)根据上述原则自行确定。

16.审批(审核)企业改制事项的单位应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简化手续,公开办事时限,实行限时服务,并在内部建立有关批准程序、权限、责任和相关资料归档保存等制度。

五、职工安置和调整劳动关系

17.制定职工安置方案。企业改制时必须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制定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主要包括:企业职工(含离退休及其他人员)基本情况;职工分流安置的政策依据、指导思想、原则和办法;调整劳动关系的时点和费用测算情况;职工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和支付办法以及资金来源;企业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药费、采暖费等内债处理意见;职工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及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职工安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18.职工经济补偿金计算办法。企业改制时,对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职工,应严格按照《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劳部发〔1994〕481号)和《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1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或非国有控股企业时,应对全部在册职工按企业改制调整劳动关系时点测算经济补偿金。

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前12个月的本人月平均工资。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本企业月平均工资标准计算。本人月平均工资高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不高于本企业月平均工资3倍计算。企业月平均工资无法确定或低于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按我市最低工资标准计算。

19.职工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企业改制时,应在企业改制相关协议或合同以及职工安置方案中明确,由改制后企业与所聘用的原企业职工依法理顺劳动关系。经协商一致,继续留在改制后企业工作的职工,由改制后企业与职工或继续履行原劳动合同,或变更相关内容,或重新签订劳动合同,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期限由改制后企业与职工协商确定,但最短不少于3年。对改制后企业未聘用的职工,改制企业应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按规定一次性支付经济补偿金。

20.妥善处理拖欠职工内债。企业是偿还拖欠职工内债的主体,拖欠职工的内债应由企业偿还。在企业改制时能够一次性偿还的,应一次性偿还;一次性偿还确有困难的,应与职工协商偿还办法,约定偿还时间。

21.做好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安置服务工作。确保企业离休干部“两个待遇”不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由区、县(市)成立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中心,对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实行统一归口管理与服务。

22.全面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认真执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沈委办发〔2003〕50号)规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所需管理活动经费、采暖费、基本医疗保险、大额补助医疗保险、其他有关费用,原则上应当一次性缴足10年费用。困难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和市政府批准,可采取分期缴纳或一事一议办法妥善解决。

23.妥善安置改制企业中的特殊人群。特殊人群是指企业中的工伤、残疾、患病、市级以上劳模、“三期”内女职工、现役军人配偶、烈士遗属、内退职工、“三方面人员”(建国前老战士、抗美援朝老兵、干部)和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以及职工遗属等。企业改制时,应按照国家、省市现行有关政策规定予以妥善安置,可以采取建立托管中心等灵活、可行的办法落实相关待遇。

24.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企业改制后未聘用人员,档案移交本人户口所在地的失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职工在与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后、档案移交失业保险经办机构前的各种社会保险费以及按规定应享受的各种待遇,由国有企业改制收益中支付。对改制后企业留用的人员,改制后企业应在新企业工商登记后30天内与其重新签订或变更劳动合同,理顺职工劳动关系,并按规定及时为职工接续各种社会保险关系。

六、其他事项

25.全面贯彻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意见》中的各项政策规定及其配套的具体实施细则。

26.设立市属企业改革职工安置专项资金。由市财政筹集一定数额的资金,专项用于解决市属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的职工安置费用。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4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严峻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清洁生产是降低排放强度,减少工业污染,缓解环境压力,实现由末端控制转向全过程控制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由于长期沿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投入多、产出少、消耗高、浪费大,也使资源供给不足和环境压力问题越来越高。另一方面问题是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用于环境治理的投入大大增加,然而就治理模式看,末端治理投入多,治理难度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难以实现统一,企业积极性不大,清洁生产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产生量为目标,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的统一起来,是目前最佳的模式。清洁生产体现的是“预防为主”从改造产品设计、替代有毒有害原材料,优化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物料循环和废物综合利用多个环节入手,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引导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在第二次全国工业污染防治会议上,环保部就提出了工业污染防治必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实行清洁生产。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减少能源资源的浪费,保护环境的同时,在企业内、外发展优势互补,相互影响,形成社会化运行网络,最大限度地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实现环境、经济效益双赢。

盘锦市实施清洁生产已12年,全市大中型企业85%以上已完成清洁生产审核,虽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但是在审核过成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

1 企业思想观念守旧

企业环境管理不够重视,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粗放生产经营的传统观念没有扭转,观念尚末更新。没有把清洁生产理念应用在产品和生产过程中,企业普遍存在追求贷款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和片面认为技改就是清洁生产的狭隘思想。

多数企业从设备工艺上思考的多,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考虑的少,对新兴的清洁生产理念拒不接纳,并简单的把清洁生产看做清洁文明生产及技术改造,认识不到清洁生产是一种管理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但可以大幅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可以使企业实现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

2 企业资金短缺,技改投资严重不足

实施清洁生产方案的资金难以筹措,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又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国家没有投入,企业自有资金缺乏,单靠企业内部资金积累实施清洁生产的难度很大,贷款困难,在没有优惠政策,虽然辽宁省可以申请清洁生产周转金贷款,但是企业还是难于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

3 企业计量设施不完善

在审核过程中,由于需要实测输入、输出物流,建立物料平衡,而实测必须在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进行,一般我们都按连续生产72小时的生产数据作为依据,但往往我们会发现企业没有或者缺乏中间的计量手段,大多数企业一级计量比较完善,二级计量有所缺乏,三级计量更有大量企业没有。致使一部分数据需要理论估算,不能真实有效的将清洁生产前后变化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核算。企业正常生产是在动态条件下进行的,变化的因素较多如生产条件、价格、原材料、产品种类等,致使企业对清洁生产的效益分析困难。方案实施后实际效益是多少,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企业难以确认从而行成一笔糊涂帐,这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要问题,也成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个重要瓶颈。

4 企业生产技术、设备落后

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是能耗高、资源消耗、污染严重的又一重要问题,通过审核我们发现,大部分国有企业设备陈旧,有的甚至处于报废边缘,即使有些水平较高的企业,也面临不断技术改造的需要,这也是企业清洁生产审核遇到的一个重要技术障碍和困扰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的辣手问题,也是企业出现片面注重技改的技术根源,制约了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的工作。

企业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清洁生产不单是一种防治污染的手段,更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只要把这种理念在企业深深扎根,企业才能持续开展好清洁生产工作。

1用清洁生产审核的实例,有效的开展宣贯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的宣贯工作是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审核企业领导及广大员工的重要手段,更是企业能否实施好清洁生产审核的前提条件。宣贯工作是否搞的透彻,直接关系到全过程审核的成效和质量。在宣贯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投影设备直观、清晰的效果,采用了之前清洁生产审核的化工、石油炼制等行业的实例,结合审核的基本原理、方法、步骤,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比较好,一改过去就审核谈审核,泛泛的讲解目的、意义、方法步骤的宣贯的方式,使大家听得懂,看得明白。加深了对清洁生产审核目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并且直观的学习了如何编制好物料平衡,如何分析原因,找到物料流失部位,如何制定好、实施好无/低费、中/高费方案。为保证企业审核质量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及技术基础。

2注重调研、执行程序、实施好审核工作

清洁生产审核是通过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的,工作实践体会到,要实现全过程的控制,真正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标。编制好“物料平衡”及“物料流程图”,从中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是审核的关键。

首先,根据企业不同情况,将节能、降耗做为切入点,进行实测,再确定物料平衡评估方法,解决企业单耗不清的具体问题。其次在物料平衡及“物料流程”的基础上,围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查找问题,制定方案。再次、根据审核企业确定的无/低费和中/高费方案。督促企业实施好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中/高费方案本轮不能实施的进行可行性分析,列入项目库,做为今后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的内容,使企业形成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控制,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减少物耗、污染总量,实现了企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建立和完善审核企业管理及档案制度,巩固审核成果

在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在分析物料损耗的原因后,制定了方案,通过无/低费、中/高费方案的实施,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这些成果,如果没有制度保证,很可能流于形式,因此,把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作为重要内容,企业用文件的形式将制度固定下来,并建立岗位责任制。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清洁生产。

资源不断减少,污染排放标准不段提高,致使“高能耗、低产出、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企业必须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用清洁生产理念促进工业发展和深化工业企业污染防治,使企业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朱慎林,周中平。清洁生产导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5

一、提出申请

1、拟定改制的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向主管部门书面提出要求改制的申请和改制设想。

2、企业主管部门决定企业改制后尽快向区国资办提供以下材料:(1)改制书面申请和改制设想;(2)工商执照复印件;(3)改制基准日的财务报表;(4)上年年度财务报表;(5)改制单位简介;(6)房地产权证复印件;(7)涉及房地产在镇区或工业区的要提供符合规划要求的有关部门证明。

3、区国资办经全面审核,对符合改制条件企业单位进行批复。

二、明晰产权、核准资产

根据企业改制实际情况确定改制基准日,进入改制程序后,应抓紧落实、尽快完成产权界定、清产核资、不实资产核销、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工作。

(一)产权界定

如企业产权有纠纷不明晰的,在区国资办指导下,按有关产权界定文件规定进行产权界定,明晰产权关系:

1、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企业的主管部门在2个工作日内向区国资办提出书面申请;

2、区国资办在5个工作日内向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作出批复;

3、区国资办指定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产权界定查证,具体时间为8个工作日;

4、企业主管部门根据中介机构产权界定查证的结果,在2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向区国资办提出产权界定结果确认的请示;

5、区国资办在5个工作日内对产权界定结果作出确认通知书。

(二)清产核资

企业在区国资办(清产办)和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国务院国资委和市有关规定进行清产核资,也可委托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全面的清查工作在12个工作日内完成。

(三)不实资产核销

企业如有不实资产的应按有关不实资产核销的文件的要求程序进行核销:

1、企业向主管部门提出核销不实资产的书面申请,并填报不实资产核销申报审批表及不实资产明细表;

2、企业主管部门在5个工作日内向区国资办提交如下材料:(1)核销不实资产的书面申请;(2)企业填报的不实资产核销申报审批表(由企业的主管部门负责人同意签字并盖章);(3)产生不实资产的原因分析报告和处理意见。

3、由区国资办先初审后,再由区审计局(或由区审计局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不实资产进行专项审计,并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计工作;由区审计局对所审计的不实资产作进一步审核后由区审计局负责人和区国资办负责人在不实资产核销申报审批表上分别签字并盖章后,向区国资委提出核销申请;

4、企业将不实资产核销情况在本单位公示7个工作日以上,并在公示结束后在2个工作日内将公示情况报区国资办;

5、根据金府[]13号文的审批权限分别由区国资管理的分管领导和区国资委审批;区国资管理的分管领导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意见;区国资委在10个工作日内召开专题会议予以审定,并形成会议纪要;区国资办根据区国资管理的分管领导审批意见和区国资委会议纪要意见在3个工作日内向改制单位的主管部门作出批复;

6、企业应在收到批复后5个工作日内将批准核销的不实资产移交资产投资经营公司处置。

(四)财务审计

1、企业应委托由区国资办指定的具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并完成财务审计;对不实资产的专项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时一并进行,但审计报告中须专项说明。

2、如企业经营层受让企业产权的须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财务审计、不实资产的专项审计时一并进行,但审计报告中须专项说明。

(五)资产评估

1、区国资办按规定程序选择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在20个工作日内对企业资产进行评估并出具评估报告;

2、企业对本单位的资产评估结果情况在本单位公示10个工作日以上,并将公示情况报区国资办;

3、区国资办对符合要求的评估报告,在7个工作日内对评估结果进行核准备案,并出具核准通知书;

三、改制方案的制订、审议和审批

1、企业应及时召开总经理专题会议对改制方案、职工安置方案进行酝酿讨论,并形成企业改制专题会议纪要;

2、企业主管部门、区国资办、区体改办、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和总工会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共同商议制订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并进行会审;

3、企业改制方案要提交职代会讨论,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职工安置方案要在企业公示7个工作日以上,提交职代会或职工大会讨论通过,企业主管部门应在3个工作日内将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方案上报区国资办,委托指定的律师事务所出具对改制单位改制的法律意见书;

4、改制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审批意见。

四、产权交易

根据审批权限经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批或区政府常务会议审批后,委托有资质的产权交易中介机构按规定实施上网挂牌,挂牌时间不得少于20个工作日,征集到一个受让意向人的,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征集到两个以上受让意向人的,根据产权交易标的具体情况采取拍卖、招标或者竞价方式确定受让人和受让价格;产权交易的办理时限按市产权交易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办理产权和工商等部门的变更

1、产权交易后,由企业主管部门在3个工作日内到区国资办办理国有(集体)产权注销或变动登记等相关手续;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6

一、清产核资,托清家底

2008年和2012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石臼街道在全街道16个村改居社区中进行了社区“三资”清理清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三资”清理工作中石臼街道转发了《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意见》,根据实际制订并下发了《石臼街道社区集体资产清查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配档表,成立了街道“三资”清理清查清查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办公室,配齐了办公设施,做到机构、人员、场所“三到位”。在这两次“三资”清理工作中我们主要做到了五个强化。

1.强化思想认识。街道党委、政府多次研究和部署“三资”清查工作,把“三资”清理工作作为当前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举措,集中时间,集中人力,有步骤地扎实开展工作。

2.强化措施。在组织上,主要领导亲自抓,纪委书记协调抓,财政、经管靠前抓,社区两委具体抓;在指导上,街道成立了“三资”清理业务指导组;在清查上,各社区清理小组逐物逐件进行清查;在公示确认上,力求扩大知晓面,最大限度地征求意见,街道“三资”清理办公室详细审核通过,以防重、漏、错现象发生,力保准确、公平、公正。

3.强化调度。这次“三资”清理工作由各工作片书记任工作组组长,督导组不定期到社区督导。对各社区“三资”清理工作实行每周一调度,街道“三资”清理办公室统一制定调度表,社区每月调度情况由包社区干部和工作片书记签字后报街道“三资”清理办公室,由办公室汇总报街道领导,领导根据工作进度情况每周一安排布置下一阶段工作,同时把这项工作列入和谐石臼考核中。

4.强化重点。除按“三资”清理统计表规定统计好相关资产外,还针对实际,突出街道社区“三资”清理的重点,特别是工程清理、工资核算和社区集体为工作人员购买的养老保险等,单独设计表格进行清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强化会议程序。在整个“三资”清理工作中,石臼街道始终坚持开好四个会。一是开好社区两委成员扩大会议。会议要求由部分居民、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居民代表参加,组织他们学习有关文件,统一思想认识,搞好这项工作。二是开好清理小组会。要求“三资”清理小组认真组织清理清查工作。三是开好核实会。核实小组对照《山东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清产核资统计表》逐项逐笔调查核实。四是开好公示确认会。各社区对“三资”清查结果以书面、公示栏形式在社区公示栏内公示10天并设立意见箱,对公示情况进行实景拍摄,留存档案;经区、街道审核后,开好党员、居民、监委会主任、居民代表参加的居民代表会,学习有关文件,由社区清查、核实小组组长宣读清查结果,进一步征求意见,对“三资”清查结果进行确认。

二、深入异地审计,学习先进经验

为巩固2008年资产清查的结果,2009年3月份开始,根据区的统一要求,街道经管站业务骨干到秦楼街道进行乡镇对调审计。在对调审计工作中,街道骨干积极探索有效的审计方法,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作任务。

1.详细了解被审计街道情况,进行分类审计。由于秦楼街道村多,工作量大,各村情况又不同,在审计中,根据土地性质将其所属村居分为三类进行审计。一是农业村,审计重点放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四荒开发、粮食直补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方面。二是城中村,审计重点放在土地开发、土地赔偿款和城中村改造及非生产性开支等方面。三是既有地又搞开发的村,审计重点既有土地开发、土地赔偿款、城中村改造,又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及粮食植补等方面。

2.进一步细化分组,分清责任。针对区局提出的工作方案,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各负其责。从三类村居中先各选择有代表性的1个村居进行审计,基本掌握了三种类型村居的村级经济状,摸索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方法,起到了“干中学”的良好作用。在统一审计方法后,把工作人员进行进一步细化分组,分别由两名业务骨干任小组组长,分两个审计小组同时进行,保质保量地完成审计工作任务。

3.严格程序,照章办事。在审计工作中严格依据《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山东省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条例》及区农业局下发的审计方案进行,每审计一个村,首先查封现金库,与出纳员认真清点库存、核对存款,然后查看村账簿设置和使用情况,查看会计账簿和会计凭证,对债权债务管理、土地补偿款的管理、集体资产的管理、农民负担、合同管理及资源性资产的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情况等进行详细认真的查看。

三、实行网络化监管,建立“三资 ”动态管理

2011年根据东港区《关于推行农村会计委托 实行农村“三资”网络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成立了石臼街道社区“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并挂牌成立了“石臼街道三资监管办公室”,负责社区的“三资”网络监管工作。

1.搞好硬件设施的配备工作。鉴于街道16个社区财务人员基本具备电脑操作能力,加上社区业务较多的情况,“三资”网络操作平台由社区财务人员自己操作,经管站对财务单据每月进行例审,对“三资”进行网上监管。社区财务室硬件配备齐全,为搞好“三资”网络操作平台打下了良好基础。

2.账实核对办法,核实核准社区“三资”情况,托清“三资”底子。以2008年资产清查为基础,以近几年动态管理为依据,将各社区“三资”初始信息录入电脑提供最有效、最准确的数据。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搞好社区会计人员培训。为便于搞好这项工作,街道在原有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清理,重新修定了《石臼街道社区财务管理规范》。“规范”对财务管理各项制度、票据使用、收入管理、档案管理、各项非生产性开支管理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4.针对实际分类进行,先易后难逐渐展开。针对各社区的具体情况,将社区分成四类。第一类是旧城改造社区。这类社区业务多,合同少(因为大多数合同牵涉拆迁,不能签订书面合同)。第二类是旧城改造已结束的社区。这类社区合同比较规范,工程建设较少。第三类是旧城改造还未启动的社区。这些社区业务较少,比较单纯。第四类是有实业公司的社区。这些社区居委跟公司有往来账,比较复杂。

总之,通过两年“三资”清查,基本摸清了街道社区集体“三资”存量,为建立社区“三资”台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社区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实行“三资”网络化动态管理,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及时传递、随时查询、时时监控、提前预警,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有效避免了社区干部随意决策,进一步控制压缩了非生产性支出,从而赢得了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有力地促进了社区经济社会的优质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7

中图分类号:X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115-02

1989年,联合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展清洁生产试点,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颁布,并于2003年1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将清洁生产定义为: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者避免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2004年8月16日的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中的对清洁生产审核定义是:清洁生产审核是指按照一定程序,对生产和服务过程进行调查和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提出减少有毒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降低能耗、物耗以及废物产生的方案,进而选定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的清洁生产方案的过程。

清洁生产和清洁生产审核相关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渐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我国从2008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泥生产国,2013年,全国水泥产量达到24.1亿t,《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中水泥行业已是我国产能严重过剩的五大行业之一。2013年,湖南省水泥产量11264.7万t,其中,新型干法熟料产量5006.5万t,同比增长10.1%。水泥在生产过程中不仅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且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物,环境污染严重。目前,湖南省大多数水泥生产企业已完成第一轮清洁生产审核。

1 湖南某水泥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例

1.1 企业概况

湖南某水泥生产企业,目前拥有一条4500 t/d熟料带余热发电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熟料139.5万 t,年产水泥产品160万 t,同时配套有9000 kW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水泥生产线工艺采用新型干法旋窑。生产线烟粉尘的治理主要采用袋式除尘器和电除尘器,在原料的储存、破碎、磨机、水窑等烟尘主要排放点布置有98台除尘器,以控制烟粉尘的排放。该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时间为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该企业特点是:与《清洁生产标准,水泥工业HJ467-2009》[3]对比,生产工艺设备是先进的,绝大部分指标为国际先进水平,极少数指标为国内先进水平。但部分能耗指标仅为国内先进水平,因此,企业存在节能的清洁生产改进潜力。从对标为三级标准的指标和不达清洁生产三级标准的指标来看,企业需改进的指标主要集中在环境管理方面。由此可以看出,该企业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和环境管理方面具有较大的清洁生产机会,也是本轮清洁生产审核的目标所在。

1.2 确定审核重点

审核小组根据清洁生产审核的方法学理论,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报告数据和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对比水泥工业的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确定了企业主要生产过程中的熟料工段和水泥工段作为备选审核重点。

根据企业总体规划,按照污染物产生量及排放量的多少、环境代价的大小及清洁生产潜力的大小,部门关心配合程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审核工作组采用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对备选清洁生产审核重点进行排序,以最终确定清洁生产审核重点。

各备选审核重点得分情况见表1。

通过权重总和计分排序法的分析,将熟料工段确定为本轮清洁生产的审核重点。

1.3 确定清洁生产目标

根据企业的要求、清洁生产标准的指标达标情况、《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04)达标情况以及《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设置清洁生产目标。结合企业实际清洁生产现状较好的现状,近期目标设定为《清洁生产标准水泥工业》(HJ467-2009)中的一级指标基准值和《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的限定值。中远期目标设定为《清洁生产标准 水泥工业》(HJ467-2009)中的高于一级指标基准值和《水泥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GB16780-2007)的先进值。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主要定量目标的设置见表2。

1.4 审核重点概况

本轮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是熟料工段,熟料工段的工序为:石灰石、砂岩、冶炼废渣等经过破碎、预均化及配料后,生料经生料均化库喂入预热器,通过预热器和管道逐级增温、预热、干燥,在分解炉中进行分解,然后喂入窑内煅烧。出窑高温熟料在水平推动篦式冷却机内得到冷却,大块熟料由破碎机破碎后,会同漏至风室下拉链机的小粒熟料,一并由熟料链斗输送机送入熟料库储存。熟料工段物料平衡表见表3。

通过熟料工段的物料平衡及项目组现场踏勘的情况分析得出:熟料工段粉尘产生量偏多,但大部分粉尘为有组织排放粉尘,被收尘器回收,重新利用,此外,仍存在有部分粉尘1.4 t/d从各除尘器出口随气体跑出,结合现场调查,应为部分滤袋破损造成粉尘排放量偏多,造成物料的流失。部分滤袋需维修或者更换。

1.5 方案产生与筛选

审核专家对审核小组成员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发动企业广大员工积极参与清洁生产方案的产生,通过现场的调查,与车间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座谈,鼓励员工提出清洁生产建议和方案,并就有关技术和参数咨询了行业专家。经发动、动员,并经审核专家的指导,审核小组共收集到清洁生产方案33项,其中,无/低费方案28项,中/高费方案5项。经可行性分析阶段及方案实施阶段,截至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完成时间,26项无/低费方案和3项中/高费方案实施完成,1个中/高费方案正在实施,预计2013年12月底前实施完成。暂未实施的2个无/低费方案将于2014年12月底前实施完成;暂未实施的1个中/高费方案预计2013年12月底前实施完成。

1.6 方案实施后的效益分析

企业清洁生产方案的实施,效益体现在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两个方面。其中,经济效益方面:所有方案总投资为632.8万元,其中无/低费方案合计22.8万元,中/高费方案610万元。已实施的26个无/低费方案投资12.8万元,已实施的3个中/高费方案投资240万元。已实施的无/低费方案创造的效益为26.6万元/a。已实施的中/高费方案创造的效益为83.64万元/a。预计所有无/低费方案和中/高费方案全部实施完毕后,无/低费方案创造的效益为31.6万元/a,中/高费方案创造的效益为355.44万元/a,合计为387.04万元/a。环境效益方面:所有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能实现节原煤7106 t/a,节电450万 kwh/a,减少粉尘排放120 t/a,减少氮氧化物的产生量864 t/a,减少氮氧化物的排放1080 t/a。

2 结语

通过以上对湖南某水泥生产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全过程的实践,总结得出如下经验。

(1)清洁生产离不开领导支持。

清洁生产审核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方面有足够的储备并互相协调、配合。企业领导为了搞好这次清洁生产审核,请专家到企业来进行培训,提高骨干人员清洁生产审核意识和能力,并委派有丰富清洁生产经验的专家担任审核组长。对于方案的实施,企业拿出资金来进行改造,并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计划,所有这一切充分说明领导支持是搞好清洁生产的关键之一。

(2)清洁生产离不开外部审核咨询机构的指导。

企业顺利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必须有人员精通清洁生产审核的有关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要求,并将此要求作为生产工作中的准则。

清洁生产审核和国家及地方的法规政策有紧密的联系,只有熟悉相关的法规政策要求,才能更好地完成审核工作。清洁生产审核的评审有标准程序和规定,不了解这些要求,是很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所以外部审核咨询机构的全过程审核指导、清洁生产培训宣贯,在此次企业清洁生产审核过程中也是关键之一,发挥了巨大作用。

(3)要抓好日常监督工作。

清洁生产不是专项活动,不能把其作为一项专门任务,而是可持续的,流动性比较强的。清洁生产要融合在日常生产工作当中,要抓好平时的日常工作并做好监督。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制定有效方案,把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使清洁生产真正做到实处,并为下一轮清洁生产作铺垫。

(4)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清洁生产审核工作涉及到生产和服务的各个环节,需要全员参与。因为员工是处在生产第一线,对企业哪些地方是产污、排污的,哪些地方是可以改进的,他们最有发言权,只有充分调动了他们积极性,才能使清洁生产落实到实处。如果只有审核小组的积极性,没有员工的积极性,清洁生产工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是相当重要的。

(5)要做好员工培训工作。

要实施好清洁生产,首先要让员工了解什么是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有什么意义,清洁生产与日常工作、生活的联系,以及清洁生产最终目的(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只有给员工做不断的培训,让他们清楚了解清洁生产的内涵及给自己带来的益处,才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加强员工培训,这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8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9

清洁生产审计(CleanerProductionAudit)也称清洁生产审核,是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正在运行的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通过对企业的具体生产工艺、设备和操作的诊断,找出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重的原因,掌握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生产原因的详尽资料,提出减少有毒和有害物料的使用、产生以及废物产生的备选方案,经过对备选方案的技术经济及环境可行性分析,选定可供实施的清洁生产方案的分析、评估过程。

清洁生产审计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和工具,也是实施清洁生产的基础。由于世界各国对清洁生产经常使用不同的术语或表述,清洁生产审计在不同国家也有着不同的名称。例如,美国环保局最早针对有害废物的预防,建立推行了废物最小化机会评价,后来将这一技术方法推广为对一般污染物开展的污染预防审计;联合国环境署(UNEP/IEO)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将其称为工业排放物与废物审计。我国自开展清洁生产工作以来,清洁生产审计一直是这项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许多清洁生产项目都是首先从清洁生产审计入手,找出污染和浪费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清洁生产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清洁生产审计只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一种主要技术方法,这种方法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上的便利,但它并不是惟一的方法,对于一些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明了的企业,清洁生产审计方法显得过于烦琐,没有必要。因此,在一般情况下,是否需要进行清洁生产审计由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决定。但是,对超标排放污染物和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必须实施强制性的清洁生产审计。

二、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内容

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存在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因此环境问题不是仅存在于生产环节的终端,而是贯穿于与产品有关的各个阶段,包括从原料的提取和选择、产品设计、工艺、技术和设备的选择、废弃物综合利用、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等各个环节,而这正是清洁生产的理念之一。清洁生产审计作为推动清洁生产的工具,也需要覆盖产品的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从生产的准备过程开始对全过程所使用的原料、生产工艺,以及生产完工的产品使用进行全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以实现污染预防、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标。清洁生产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主题:

(一)生产过程中耗用资源的审计

1、能源审计。能源利用,特别是燃煤造成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危害人类环境的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煤引起的。开发利用对环境危害较小甚至无害的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审计的内容包括:企业清洁能源的利用情况,企业开发降低污染或根绝污染的能源替代技术情况及其效果,企业能源的利用效率等。

2、原材料审计。原材料作为加工的对象,一方面原材料毒性大小对生产产品的毒性大小有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原材料耗用数量与废物排放数量呈正比关系。原材料审计的内容主要是查明企业是否尽量选用对环境无害的原材料,否则,应分析企业所用的原材料毒性或难降解性;查明产出的产品对环境是否有危害及其危害程度;检查企业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回收利用原材料及其回收利用程度。

3、工艺技术审计。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技术水平对生产过程产生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状况有重大影响。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设计合理的工艺流程,不仅可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而且可以将减污任务分配到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减污成本。因此,审计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不断进行工艺技术改造,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检查企业是否开发减污工艺流程,注意是否在生产工艺流程的上游进行污染控制;评价工艺技术改造的实际效果。

4、设备审计。作为技术工艺的具体体现,设备的实用性及其维护、保养情况均会影响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因此,清洁生产审计应对设备的使用、更新、维护、保养情况进行审查。

(二)清洁产品审计

清洁产品,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少用昂贵和稀缺的原料的产品;利用二次资源作原料的产品;使用过程中和使用后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的产品;易于回收、利用和再生的产品;易处置降解的产品。清洁产品审计的内容包括:检查企业清洁产品的设计情况,选择最佳的设计方案;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高效地利用资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是否对用户及其用户的环境有不利的影响;产品在废弃后是否会使接纳它的环境受害;企业是否注意回收与利用技术的开发,变有害无用为有益有用;产品的包装物是否对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及其包装物的回收利用情况。

(三)清洁管理审计

任何管理的缺陷都是产生废弃物的重要原因。审计人员应检查清洁生产管理系统的建立健全及其运行的科学性、有效性;检查清洁生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核实清洁生产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检查清洁生产政策和措施的落实和效果。

三、清洁生产审计的主要程序和重点

清洁生产审计作为管理审计的组成内容,主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施,通常由专家或者企业技术人员按照一定的技术规程进行。考虑到清洁生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且不同行业所适用的清洁生产审计方法会有所不同。根据国外清洁生产审计方法,结合我国清洁生产审计的实践,可以将整个审计过程分解为具有可操作性的7个步骤或阶段,即筹划与组织、预评估、评估、备选方案产生与筛选、方案可行性分析、方案实施以及持续清洁生产等7个阶段。

(一)筹划和组织

筹划与组织是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准备与策划阶段,这一阶段关系到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开展宣传教育,排除清洁生产审计的障碍。为使企业全部人员了解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意义,需要安排专人负责清洁生产的宣传工作,通过厂报、板报、有关会议、印制宣传材料等方式,组织工段、班、组长学习清洁生产知识,鼓励全厂员工填写合理化建议表,调动全厂职工开展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二是组建清洁生产审计小组,推选审计组长、选择审计组成员、明确审计任务。审计小组的成员数目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时制成员由3到5人组成,应具备的条件是:(1)具备企业清洁生产审计的知识或工作经验;(2)掌握企业的生产、工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以及新技术信息;(3)熟悉企业的废弃物产生、冶理和管理情况以及国家和地区环保法规和政策等;(4)具有宣传、组织工作能力和经验。三是制定审计工作计划,包括工作目标、工作内容、进度安排、预期效果等。

(二)预评估

预评估是清洁生产审计的初始阶段,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起点。主要任务是调查工艺中最明显的废物和废物流失点;耗能和耗水最多的环节和数量;原料的输入和产出;物料管理的状况;生产品、成品率、损失率;设备的维护和清洗等。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制定清洁生产目标,初步提出实施无/低费方案并实施。同时对已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有两项:一是进行现场考察。现场考察的主要内容有:厂貌、原料的购置和贮存、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的利用与维护、产品的性质与销售、环境污染的控制等。二是确定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重点的原则是:该审计重点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方法可采用权重总和法,该法主要依据各备选审计重点在各因素中所占的权重总和来确定。一般应考虑6个因素:(1)物耗、能耗大的生产单元;(2)污染物产生和排放量较大,超标严重的环节;(3)生产效率低下,严重影响正常生产的环节;(4)易出废品的环节;(5)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影响大的环节,及生产工艺落后的老大难部位;(6)事故、维修多的部位,以及难操作且易造成生产波动的部位。

(三)评估

该阶段主要是对已确定的审计重点进行物料、能量、废物等的输入、输出定量测算,对生产全过程(从原材料投入到产品产出)全面进行评估。寻找原材料、产品、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及其运行与维护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物料、能源损失和污染排放的原因。主要有五项工作:一是准备审计重点资料,包括收集资料、编制审计重点的工艺流程图、编制单元操作工艺流程图和功能说明表、编制工艺设备流程图。二是实测输入输出物流。三是建立物料平衡。包括进行预平衡测算、编制物料平衡图、阐述物料平衡结果。四是分析废弃物产生原因。包括原辅料及能源、技术工艺、设备、过程控制、产品、废弃物、管理、员工。五是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四)方案的产生和筛选

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评估阶段的结果,对产生的各种方案进行筛选归类,推荐可实施的多个中/高费方案,对前阶段无/低费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核定和总结,并继续实施无/低费方案,并编写清洁生产中期审计报告。

(五)可行性分析

在无/低费方案实施的基础上,对推荐的中/高费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对筛选出来的备选方案进行技术、环境、经济评估,并分析对比各方案的可行性,推荐可供实施的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方案进行技术、环境、方案确定后,对于一些无费或少费、容易实施的方案,应立即付诸实施。一般情况下,管理类、包装类方案较易得到实施,对于投资大、回收期长的方案应作详细的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进行市场调查,包括调查市场需求、预测市场需求、确定方案的技术途径。二是进行技术评估。主要分析其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指标、所需要的技术培训及在本行业中推广的价值等。三是进行环境评估。主要分析污染物种类和量的变化及可能削减的环境保护治理费用等。四是进行经济评估,主要评估其投资支出、运行费用、效益、投资渠道、投资分配等。包括清洁生产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经济评估方法、经济评估指标及其计算、经济评估准则。五是推荐可实施方案。

(六)方案实施

清产核资审计工作方案例10

一、关于改制方案的制订和批准

监管企业改制为多元股权性质的公司制企业,监管企业下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合计50%以下,含50%,下同),必须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委托中介机构或改制企业(原企业经营管理者计划受让国有产权的除外)制订改制方案。

(一)改制方案内容。

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本部及其全资和控股企业的名称、组织结构和股权结构、产权归属和资产状况、主营业务和生产经营情况、近三年财务情况、改制前或上年末对外投资和担保情况、应付工资结余情况等。

2、改制基本思路。包括改制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改制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改制的进度安排和组织领导等。

3、股权设置。包括改制后股权结构和国有资本增减比例等。

4、职工安置和资产处置。包括职工基本情况、就业岗位安排、富余人员分流、职工补偿标准和补偿办法、费用支出测算、离退休人员管理办法、对企业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土地使用权、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及后续管理的意见等。

5、改制后发展规划。仍保留国有股权的企业,要制订改制后的发展规划,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内部改革、增加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内部资源整合的计划等。

(二)改制方案的报批。

改制方案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后,按批准权限报批。

1、监管企业改制,由省国资委审核,报省政府批准。

2、监管企业下属子企业改制,由监管企业审核,报省国资委批准,其中重要子企业改制,经省政府同意后由省国资委办理批准手续。

3、涉及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持股单位产权变动引起国有股性质变化的企业改制方案,由省政府决定,报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审批。

二、关于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改制方案经批准后,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按照《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国务院国资委令第1号)、《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国务院令第91号)及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改制企业组织清产核资,并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

1、改制企业应制定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组织账务清理、资产清查等工作。清产核资的范围应当包括企业本部和下属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事业单位。如企业在改制前一年内已按要求进行了清产核资,经省国资委同意,可不再进行清产核资。企业清产核资中产权归属不清或有争议的资产,应按规定进行产权界定。

2、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财务审计。改制企业改制前待处理财产损溢、待摊费用、递延资产等科目的潜亏挂账,财产清查过程中新发现的资产盘亏(减盘盈)、毁损、报废等资产损失,因债务人死亡、破产以其法定财产或遗产清偿后仍然不能收回的款项,三年以上的无法收回的应收账款(不包括个人借款),以及需要剥离的学校、卫生机构、职工宿舍、食堂等非经营性资产,应由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董事会(未设董事会的企业由总经理办公会议)提出意见,报省国资委批准核销和剥离。核销的资产损失,由省国资委按照非关联原则,指定非关联单位进一步清理和追索。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应根据其用途,采取移交地方政府、划归有关国有产权持有单位或委托改制后企业管理等办法处理。

3、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离任审计。离任审计结果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是否有资格受让本企业国有产权以及考核任用的一项依据。

4、在清产核资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由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决定聘请具备相应资质的资产评估中介机构,对企业的全部资产进行资产评估。监管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的资产评估结果,报省国资委核准或备案,其中股份有限公司的资产评估结果,必须报省国资委核准。审计、评估不得委托同一家中介机构。重大的改制重组项目须通过招标方式确定中介机构。

5、土地使用权由具备土地评估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报省国土资源厅备案。土地使用权具体处置方式可参照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江苏省省级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调整劳动关系费用提留和国有净资产处置办法〉的通知》(苏财国资[*]41号)执行。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同时报省国土资源厅核准。

6、企业财务审计(包括资产损失等)和资产评估结果在报送前必须在企业内部公示,时间不少于7个工作日。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应接受企业监事会的监督。

三、关于职工安置和调整劳动关系费用(资金)提留

监管企业及其下属子企业改制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好与职工的劳动关系,制定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并参照省财政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国土资源厅苏财国资[*]41号文件的规定提留有关费用(资金)。

1、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职工分流安置办法,调整劳动关系费用测算和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情况,拖欠职工工资、医药费和欠缴社会保险费情况及处理意见,方案实施效果的评估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等。

2、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审议前,方案至少要提前7天发给职工或职工代表;决议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必须有全体职工代表或职工三分之二以上出席,方案必须经全体职工代表或职工过半数同意。审议通过后的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以及职工的年龄、工龄、企业工作年限、月平均工资、调整劳动关系费用的测算金额等基本情况,应按有关规定进行公示。

3、经审议通过的职工分流安置与劳动关系调整方案,连同职工名册、离退休人员管理方案、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及公示情况等相关说明材料,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审核后,由省国资委对相关费用(资金)的提留进行批复。

4、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通过增资扩股方式变为非国有控股企业,应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

5、改制后企业应在新公司工商登记后30日内与留用职工重新签订劳动合同,按规定为其接续养老、失业、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同时做好离退休人员管理工作。

四、关于国有产权转让

改制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按照《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令第3号)和省有关规定进行。

1、非上市公司国有产权转让必须进入经国务院国资委或省国资委认定的产权交易机构,采取拍卖、招投标、协议转让等方式,公开信息,竞价转让。

2、国有产权持有单位应在省级有关报刊和产权交易机构的网站上公开披露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广泛征集受让方。产权转让公告期为20个工作日。

3、经过公开征集产生两个以上(包括两个)受让方的,原则上采用拍卖、招投标等市场竞价方式转让,交易价低于底价或低于评估调账价90%时,须由省国资委审核确定新的底价后,再次组织竞价交易。经公开征集只产生一个受让方,可以采取协议转让的方式。

4、对于国民经济关键行业、领域中对受让方有特殊要求的,以及企业实施资产重组中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给所属控股企业等国有产权转让,经省国资委批准,可以采取协议转让方式。

5、非上市公司国有产权向原企业经营层转让,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发现和确定转让价格。

6、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产权转让底价,或以存量资产吸收非国有投资者投资时国有产权的折股价格,由省国资委根据企业资产评估结果,并考虑产权交易市场供求状况、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职工安置、引进技术、无形资产和企业盈利能力等综合因素确定。涉及上市公司国有产权的转让仍按国家现行规定办理,其转让价格在不低于每股净资产的基础上,参考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合理定价。

7、监管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由省国资委收取,监管企业子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收入由监管企业收取。

8、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认为不宜转让的国有资产,不予转让。

五、关于办理有关手续

企业凭有关批复文件和产权交易证明等材料,到相关部门办理下列手续:

1、办理国有资产变动产权登记或注销产权登记;

2、办理房屋、土地等资产权属变更登记;

3、办理工商登记;

4、履行其他有关法律手续。

六、关于监督检查

为确保企业改制规范操作,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省国资委将加强对企业改制的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的重点是:

1、国有产权转让是否公开透明,查验产权交易有关手续和转让协议、合同。

2、资产处置是否规范,检查转让资金和新增资本金到账情况、房屋和土地权证变更登记情况、国有股本金确认情况、剥离和核销的资产移交管理情况。

3、职工劳动关系是否调整到位,检查劳动合同解除、变更、重新签订情况,以及各项费用支付或落实情况、提留费用管理和职工就业安置情况。

4、金融债权是否落实,查验企业与金融债权部门签订的债权债务处置协议。

5、对改制后国有仍控股的企业,检查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情况、内部配套改革和经营机制转换情况。

省国资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对在改制中转移、侵吞、隐匿国有资产,提供虚假会计资料,买卖双方恶意串通低价转让国有产权,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以及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等违法违纪行为,认真进行调查处理,其中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对在企业改制、国有产权转让的审计、评估和法律服务中违规执业的中介机构,提请行业主管机关给予处罚;对出具虚假报告的中介机构,从发现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委托其从事监管企业及其下属企业的审计、评估等业务。

七、其他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