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模板(10篇)

时间:2022-05-07 07:48:06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1

几个近义词有某一共同语素,那么这类词的差别就主要体现在不同语素上,比如“边陲―边疆―边境”有共同语素“边”。从这一共同语素可得知它们的相同意义是:“靠近国界的地方”,而其差异则要从区别语素来分析,下面将这类近义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分别举例说明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

一、结果―效果―后果

(1)……而应提前考虑到这种贪婪的行为造成的结果。(后果)

(2)……多沟通,多探讨,一定会有满意的效果。(结果)

(3)……喝酒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的效果。(后果)

(4)如果三个和尚能够分工合作,那后果就不会像上面所写的那样……(结果)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分别为:

结果:名词,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①698

效果:名词,①由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多指好的);②指演出时人工制造的风雨声、枪炮声(音响效果)和日出、下雪(光影效果)等。①1504

后果:名词,最后的结果(多用在坏的方面)。①569

从词性上说,它们同为名词,从语素来看“果”是其共同语素,因而都含有“事情最后产生的状态”的意思。但从理性意看来,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效果”侧重于外在因素,而“结果”、“后果”是事物顺势发展的一般态势。其次,在适用范围上也存在差异,“结果”的适用范围较后两者最大,包括好的和不好的结果;“效果”的词义范围也较大;而“后果”词义范围最小,专指不好的结果。再次,就色彩义来说,“结果”为中性词;“效果”为中性词,且多用于好的方面;“后果”为贬义词,用于不好的方面。色彩差异实际上是这组近义词语的主要区别,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学生掌握近义词的区别时,应帮助学生抓住它们最主要的不同以帮助学生正确运用。最后,在《常用词辨析选编》这本书中,编者还提到了句法功能问题,指出“‘结果’可以单独用于句首或句中,意义相当于‘最后’,其表示间接的状语作用”,②但“效果”、“后果”没有这种句法功能。

综上所述,外国学生学习这类近义词时,应抓住其最主要的区别,比如上面讲到的这组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感彩意义的不同,抓住了这一点,学生便不会在例(1)(3)中使用中性词“结果”和“效果”,也不会在例(2)(4)中混用这三个近义词。

二、帮―帮助―帮忙

(1)……便劝我应多留在家里帮忙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帮)

(2)能帮助什么?(帮)

(3)父亲一生很快乐,注重友情,乐意帮忙朋友,大家对他都有好评。(帮助)

(4)所以应该互相帮而生活,不要再发生这样子的事。(帮助)

(5)那种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帮助。(帮忙)

先看这组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帮:动词,帮助;从事雇佣劳动。①40

帮助:动词,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给以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援。①40

帮忙:动词,帮助别人做事,泛指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给以帮助。①40

首先,在句法功能上,“帮”、“帮助”是及物动词,后面可带宾语,而“帮忙”是一个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表示人的宾语,但可带表示行为动作的宾语,这是它们的主要区别。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帮”、“帮助”这两个动词可以重叠成“帮帮”、“帮助帮助”,而“帮忙”则不可以构成“帮忙帮忙”,不过可以说“帮个小忙”、“帮倒忙”、“帮一次忙”、“越帮越忙”等等。知道了这一区别,学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例(1)(3)中不能说“帮忙妈妈”、“帮忙朋友”了;例(5)中由于“帮助”是及物动词,不应单独置于句尾,如果要用“帮助”就应该在其后面加上宾语,或者用不带表示人宾语的“帮忙”。

其次,这三个词还存在语体色彩方面的差异,刘智伟在《含同一语素的同意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中提到单音节的动词比双音节的动词口语色彩要浓厚,指出了“帮”多用于口语中,而“帮助”多用于比较正式的场合或书面语中,例(2)(4)中正好混用了这两个词,“帮忙”亦多用于口语。

从以上的辨析中可以得知,在辨析近义动词时应首先从句法功能来考虑在句中其能充当何种句法成分,能否带宾语,带何种宾语;其次再考虑其他方面的不同,就上面提到的实例,我们知道其还存在语体色彩的差异,其他的近义动词,比如“作梗―作祟”主要是词义的轻重不同、“尊敬―尊重”主要是搭配对象不同等等,总之具体某一组近义词究竟应从哪几个反面进行辨析,应视情况而定。

三、轻易―容易

(1)……再说看到的人会很轻易感觉不舒服。(容易)

(2)可是我这不是容易得出来的想法。(轻易)

(3)我希望我们不要容易放弃,而要永远坚持下去。(轻易)

这组近义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

轻易:①形容词,简单容易;②副词,随随便便。①1111

容易:形容词,①做起来不费事的;②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①1111

首先,从词性上来分析,“轻易”、“容易”都是形容词,但前者还兼有副词的作用。其次,从词义上来看,都有做事情容易的意思,但是“轻易”作为副词时含有做事轻率、鲁莽的意思,“容易”没有这一含义。在汉语习惯中“轻易”的词义着重点在于“做事情轻率、随便”,而“容易”则侧重于“做事简单容易”。在例(2)、(3)中根据语境应使用“轻易”,而非“容易”。从词典的解释中,“容易”还有“发生某种变化的可能性大”这一含义,根据例(1)的语境,应使用“容易”,表示某种可能性。再次,从搭配习惯上来看,“容易”还可以跟“好”搭配,例如:“人这么多,好容易挤到楼上。”③是一种修辞上的反语,表示“很不容易”。而“轻易”无此用法。

当然,形容词性近义词的辨析肯定与名词性近义词存在一定的差别,名词是对事物概念的解释,在辨析时侧重于事物外延的大小,比如“结果―后果”;动词是对动作行为的表述,侧重于从搭配习惯的角度辨析,分析其能否带宾语,比如“帮忙(否)―帮助(能)”;而形容词则侧重于搭配对象的差别,比如“沉重―繁重”。这只是在理论上粗略地介绍了一下名词、动词、形容词近义词辨析的差异。就具体情况来说,范围大小、个体与集体的不同、搭配习惯、语义轻重、句法功能、色彩义的差别等在名词、动词、形容词辨析中都会涉及某几个方面,而不是说某一辨析方法只是适用于名词或动词、形容词。

注释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② 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常用词辨析选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8:95.

③ 来自语料库在线.

参考文献

[1] 张志毅.简明同义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2

词语解释:形容极短的时间。霎,短时间;一会儿。

近义词:转瞬、顷刻、瞬息、刹那、瞬间、顿时

用霎时造句

1、风和日丽的早晨,霎时间天就阴了起来

2、刚才老人的委屈在一霎时间一扫而空

3、雨过天晴,霎时间出现了一条彩虹

4、一阵乌云来,霎时间树木东倒西摇,飞沙走石,天暗下来。

5、走在路上,我被一霎时的小雨淋湿了衣服。

6、天灰蒙蒙的,霎时间,下起了暴雨,路上的行人纷纷躲避起来。

用霎时的近义词造句

转瞬:小学的生活还来不及我们的细细品味,就已经转瞬即逝了。

顷刻:顷刻间,地动山摇,整座城市变化成了一片废墟

瞬息:就在瞬息间,一只小狗被撞到了

刹那:取得好的成绩需长期的坚持,不是一刹那时间就能实现的。

瞬间:瞬间他就消失在我的眼前了。

顿时:他顿时愁眉锁眼,露出了无限深沉的忧郁。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3

一。解题:

2004年的《考试说明》将词语这个考点解释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我们把它分解为“近义实词”、“成语”、“熟语”三个点来个个突破。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近义实词的辨析。

高考对近义实词的考查,近几年形成了比较固定的题型,即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现代汉语词汇丰富,近义词也数不胜数,要掌握每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要学会一些辨析近义词的方法。

二。讲析

近义词辨析,主要是弄清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安静和平静

安静,侧重于没有吵闹、喧哗。平静,侧重指平稳,没有动荡不好。

熟悉和熟习

熟悉,侧重于知道得清楚。熟习,对某种技术或学问学习得很熟练,了解得很清楚。

不只和不止

不只,不仅,有递近义。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

2.词义的轻重不同

例:轻视、藐视、蔑视、鄙视

轻视,看轻,一般程度。藐视,小看,程度重些。蔑视,轻蔑唾弃地看,较重。鄙视,把对方看得十分低劣,更重。

担心、担忧

担心,放心不下,牵挂不安。担忧,发愁,忧虑(前途、命运等大事)

批评、批判

批评语义较轻,批判较重

3.词义范围不同

例:边界、边境、边疆

边界,指两地或两国之间的界线。边境,靠近边界的狭长地带。边疆,远离中心的地方,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大。比较抽象。

时期、时代

时期,指一段时间(多指具有某种特征),范围较小,时间较短,如“抗战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时代,指历史上以经济、文化、政治等状况为依据划分的某个时期,范围较大,时间往往比较长。如“封建时代”、“新石器时代”。它还指人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如“青少年时代”

从词义方面辨析,主要看近义词语的不同语素,通过分析不同语素,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二)从感彩方面辨析

1.感彩不同

例:谋取、牟取

谋取,通过正当渠道设法取得。褒义。牟取,往往指谋取名利,含贬义。

还有如:团结和勾结、赞美和奉承、爱护和爱戴等

2.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等

如商量和磋商、办法和措施、害怕和胆怯,都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像“盐”和“氯化钠”,则是一般用语和专业术语的区别。

(三)从词的用法方面辨析

1.搭配习惯不同

如:执行、履行

执行,多和任务、命令、协定等搭配。履行,多和条约、诺言、义务搭配。

爱护、爱戴

爱护,对象既可是人,也可以是物。爱戴,只限于人,用于下级对上级。

(立场)坚定(意志)坚强(话语)含糊(字迹)模糊

2.词性成分不同

如:担心、担忧

担心,可以接宾语。担忧,不能带宾语。

阻碍、障碍

阻碍,动词。做谓语。障碍,名词,做主语或宾语。

蜂拥、簇拥

蜂拥,只能做状语。簇拥,做谓语

三。小结

近义词的辨析方法很多,也并不是一组近义词只能用一种方法来分辨。在辨析中,我们往往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来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但无论如何,我们要选准答案,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所选词的具体意义,其次是对上下文的内容要有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把所选词与具体语境联系起来思考,看二者是否协调一致,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结构,看搭配关系。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4

一、无共同使用语言跨语种交际中话语解码方式

在无共同使用语言跨语种交际中,听话者解码话语的唯一依据是发音,也就是说我们研究的中心也是声音即音素。结合上面的分析,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同音词、近音词。这里要明确的是我们指的是跨语言中的同音词、近音词。词是音意结合体,失去了意义,剩下的发音只是一种物理现象。此时只有近音词、同音词对于听话者来说是有意义的,听话者通过赋予这些音在已知语言中对应的意义,使新意义和声音再次结合起来产生了非正确的语言符号,完成词的解码。其次是听到该声音时引起听话者最直接的喜、恶感觉。喜、恶感虽然具有个体不定性因素,但具有相同民族性格的同族人在习惯、喜好方面具有相似之处,也是不可否认的。我们暂时忽略矛盾的特殊性,着眼于矛盾的普遍性,研究同一社会团体内多数人对音的喜恶取向。下面我们就以俄、汉语为例从这两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三、同音词、近音词对听话者话语解码的影响

在无共同使用语言交际中,同音词、近音词的解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的近音词是可被赋予意义、解码的完整语言符号。受由近音词在听话者所使用语言中的本意和文化伴随意义影响,听话者根据所使用语言中该声音对应的概念做出带有积极、中立和消极感彩的解码。从交际目的出发,带有积极或中立感彩的解码结果至少无碍于交际目的的实现。所以我们只详细分析与带有消极感彩解码结果有关的因素。主要体现在:1.与詈语语近音;2.与不祥的迷信征兆相关。

詈语是一个人过分冲动,言语行为失于检点时讲出的伤害被辱骂者名誉,并使之蒙受侮辱的词语(脏话)。詈语也是一种说话人用来表示对谈话内容涉及的某人、某事的粗鄙评价或修辞色彩低俗的感叹词语。是民族文化中消极文化现象的载体。话语中的词与听话者所使用语言中詈语同音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词对于听话者尤其刺耳,在交际中容易引起误会,甚至冲突。例如,在中俄合作项目施工中,中国工人议论俄罗斯人鼻子大(与 近音),俄罗斯人误以为受到了辱骂,最终导致了肢体冲突。汉语中的hui(辉,慧等)与俄语中 近音,而这两个字恰恰是中国人名的常见字,如果在交谈中常提起含有该发音的名字,也会使俄罗斯人觉得谈话对象没有修养甚至认为受到侮辱。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像苏卡( )等。在任何正式的交际场合这些词音的出现都是不合时宜的,因此我们要对这一类词有所掌握,避免尴尬情形发生。

谈及“与不详征兆有关”,主要是说话者使用语言中的词与相关事件、听话者已知语言中对应的近音词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说话者语言中某一词寓意相关事件朝好的方向顺利发展。而在听话者已知语言中该词本身并不具有贬义色彩。但对于相关事件来说却是不好的预兆。例如汉语中的词“努力”(nu li),与俄语中的 发音十分相近。我们经常说“努力达成某事”,而俄罗斯人听到这个生声音会联想到“零”“没有”等等。俄罗斯是一个多共存的国家,信仰东正教的人数就达到了7000多万,约占人口总数的1/2。相应的俄罗斯对与宗教相关的迷信征兆相信度也较高。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对交际产生的影响。

四、结语

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在无共同使用语言交际中影响听话者话语解码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听话者所属社会共同体对音的好恶;话语中近音词在听话者已知语言中的本意和文化伴随意义。本文以俄、汉语为例围绕这两个主要因素进行分析论证,找出俄罗斯人喜欢、讨厌的音,同时概括出影响俄罗斯人对无共同使用语言交际中的近音词做出带有消极感彩解码的原因。

在中俄各领域合作进一步扩大的今天,我们与俄语使用者交际的机会比以往更多。众多俄语人才也应运而生。有交际需要却无共同使用语言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了使双方合作平稳、顺利的发展,我们有必要研究此条件下俄罗斯人对话语的解码方式,避免交际中发生不愉快。在对俄贸易公司、出口商品命名时,本文也能提供一些有参考价值的信息,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参考文献:

[3]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5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一、引言

最早关注“连”类虚词的是冯春田先生(1991),他列出了“连”类虚词产生“包括义”的历史时期。但是,没有解释“连”类虚词语法化的路径和演变机制。钟兆华(2002)系统地探讨了“连”类虚词介词产生的历史时期,因为这类词在历时演变中都产生过“包括义”,钟先生把它们称为“牵涉介词”。马贝加(2002)在《近代汉语介词研究》中根据语义分类,把这类词划分为“范围介词”的大类,“连带”介词的小类。马先生提出,“带”在南北朝时期就位于“N1+V1+N2+V2”格式的“V1”位置,且在发展中与“连带”介词“连,和”对举而用。在“V1”的位置确实为动词“带“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类推的作用也可能使“带”由动词向介词转化。但是马先生没有进一步分析。史金生 胡晓萍(2007)认为介词“带”只出现在宋代少量的文献中,“带”后又退回动词的用法,可能是使用频率低,且动词性过强,妨碍了它的继续语法化。但是史,胡也没有对“带”的语法化机制做出明确的深入的解释,笔者认为有必要厘清。

二、动词“带”

“带”在先秦文献中多为名词,但是也有动词用法:

2a1. 仆者右带剑。(礼记 少仪)

2a2. 带麻于房中。(礼记 丧大礼)

2a3. 为带甲三万[一八],以势攻,鸡鸣乃定。(国语卷第十九)

2a4. 吾先君阖庐不贳不忍[三],被甲带剑,挺铍铎[四],以与楚昭王毒逐於中原柏举[五]。(同上)

2a5. 南带泾、渭[二]。(战国策卷五)

2a组表明动词“带”的原始意义多为“携带,连接”等义。

到了唐代,“带”所出现的句式复杂化,而且“带”后面的宾语语义抽象化,不再是具体的事物。

2b1. 在京诸司及诸道带职奏官,或非时佥替,考限未满,并却与本资官。(旧唐书卷一九上 本纪第一九上)

2b2. 当今发一卒以御边陲,遣一兵以卫社稷,多无衣食,皆带饥寒。(旧唐书卷一一 列传第五一)

2b3. 中书舍人兼吏部侍郎崔漪带酒容入朝。(旧唐书卷一二八 列传第七八)

2b组的“带”处于“NP1+V1+N2+VP2”结构的“V1”位置,但它的词义仍是原始义“携带”,即只要的事物携带次要的事物。“V1”的句法位置的出现,为其语法化提供了句法条件。

三.“连带”义动词的产生

3a1. 凡日月带蚀出没,各以定法通蚀分。(新唐书卷三上 志第二上)

3a1的“带”在句法层面上是位于“NP1+V1+N2+VP2”中“V1”的位置,语义上,“带”可以是“携带”也可以是“连带”,即“日月”是主要事物,“蚀”是“连类而及”的次要事物。与2b组的不同之处还在于,2b组的“VP2”是“主要事物N1”发出的,次要事物“N2”不具有“VP2”的性质,但是3a1的例子中,“VP2”是“主要事物N1,次要事物N2”共有的性质。即3a1的结构即可以分析为连动结构也可以分析为状中结构。“带”由“携带”义产生“连带”义也符合人们认识世界的认知原则。“携带”义的宾语不参与“VP2”的行为,但当其宾语为不可“携带“之物,且参与了“VP2”时,“带”就演变为了“连带”义。

四、由“动词”到“介词”的演变

钟兆华(2002)在阐述介词“带”产生的时期时举了宋代的例子。笔者认为介词“带”在唐代就已产生。在动词到介词演变的历时分析中,笔者拟用N1,N2语义演变的方法来界定介词“带”的产生。

根据N是施事与受事的关系,笔者拟分为两大类:

A. N都是施事

A1.主要事物N1在前,次要事物N2在后,且都在V2前面

即:N1+带+N2+V2

4a1. 夹岸朱阑柳映楼,绿波平幔带花流。(全唐词 徐铉 柳辞枝十二首)

4a2. 惆怅墙东,一树樱桃带雨红。(全唐词 冯延巳 采桑子)

4a3. 孤屿含霜白,遥山带日红。(全唐诗卷一 重幸武功)

4a4. 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同上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A12.带+N1+N2+V2

4b1.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全唐诗卷一 辽城望月)

4b2.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全唐诗卷一 远山澄碧雾)

A13.N1省略 即:带+N2+VP2

4c1. 年光离岳色,带疾卧南原。(全唐诗卷七百十六 赠胡处士)

4c2. 经秋少见闲人说,带雨多闻野鹤鸣。(全唐诗卷七百二十四 赠王山人 唐求)

A2.动词“V2”在主要事物“N1”之前 即:带+N2+V2+N1

4d1. 带岫凝全碧,障霞隐半红。同上 远山澄碧雾 (带+N2+V2+N1)

4d2. 带星飞夏箭,映月上轩弧。(全唐诗卷四十五 奉和九月九日应制)

4d3. 带火移星陆,升云出鼎湖。(全唐诗卷六十 龙)

4d4. 流声集孔雀,带影出羊。(全唐诗卷六十五 咏井)

B. N都是受事

B1.主要事物N1,次要事物N2都在V2的前面 即N1+带+N2+V2

4e1. 花眼绽红斟酒看,药心抽绿带烟锄。(鉴诫录 卷八)

4e2.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鉴诫录 卷九)

4e3. 数首新词带恨成,柳丝牵我我伤情。(全唐词 薛能)

4e4. 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全唐诗卷七十八 赋得白云抱幽石 骆宾王 )

B2.次要事物N2在V2的前面,主要事物N1在V2的后面

4f1. 趁风开静户,带叶卷残书。(全唐诗卷五百三 酬吴之问见赠 周贺)

4f2. 带火遗金斗,兼珠碎玉盘。(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拟沉下贤 李商隐)

4f3. 带文雕白玉,符理篆黄金。(全唐诗卷五百四十八 送西川梁常侍之新筑龙山城,并锡赉两州刺史及部落酋长等 薛逢)

B3.V2只对N2起作用

4g1. 卧稳添睡,行迟带酒酲。(全唐诗卷四百四十 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白居易)

4g2. 一色青松几万栽,异香薰路带花开。(全唐诗卷五百六十一 过象耳山二首 薛能)

4g3. 渡口和帆落,城边带角收。(全唐诗卷六百二十七 夕阳 陆龟蒙)

从以上8组(a―g)中,a―e组都有可能被理解为动词,f组有更接近介词,但还是不能完全排除动词义。这说明,介词“带”来源于“连带”义动词。g组就演变为了真正的介词,g组中的“N1”不再具有“V2”的性质或者受“V2”支配,N1,N2也不再是同一种类别的事物或性质,动词“带”的“连带”义消失,“带+N2+V2”只能分析为“[带+N2]+V2”的状中结构,介词“带“引介的宾语“N2”是“V2”支配的对象,“带”演变为“连带”义介词。

介词“带”萌芽于唐代,在“N1+带+N2+V2”的格式中发展演变,在“带+N2+V2”格式中产生定性,语义来源是“连带”义动词。在其演变过程中,N1,N2的次类变换对于介词“带”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界定作用。

“带”的介词用法使用频率极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它的语法化。介词是功能词,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出现功能专一化的结果,加上“带”的使用频率低,它的介词功能在宋代只偶尔见到,也符合语言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冯春田. 《近代汉语语法问题研究》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2] 马贝加. 《近代汉语介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2001.

[3] 钟兆华. 汉语牵涉介词试论 〔J〕.中国语文,2002,(2).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6

一、引言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注重单个词的讲授而不是词汇的融会贯通;教师在教学中较少教授词汇学习策略。教材中对新词的重复率低。对于学习外语者而言,读是第一位的,可以大面积呈现外语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和百科知识。胡文仲教授尤其强调外语学习中,注重和加大阅读量,增强语言知识量的积累。因此,广泛阅读中除了提高英语理解能力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附带收获就是词汇的附带习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通过大量阅读来习得新的词汇,或旧词汇的新意。

语言学家们普遍认为,第二语言中的绝大多数词汇是学习者在泛读过程中偶然习得的。这种词汇习得方式之所以被某些语言学家称为附带词汇习得,是因为这种词汇习得不是阅读活动的指标,而是阅读活动的附带成果。词汇附带习得(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Hypothesis)是Nagy和Herman(1985)在研究儿童学习母语词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Laufer(1998)认为,“词汇附带习得”是相对于“刻意学习”而言的。“刻意学习”是指学生刻意地背记单词,如通过背词汇表或做词汇练习来记忆单词;而“附带习得”则是学生在进行其它学习任务时(如阅读文章、听英文歌等),附带习得了词汇。

关于阅读促成二语学习者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涉及的方法很多,但在阅读中如何习得词汇,读者通过阅读主要习得了哪些词汇,研究较少。如果读者了解语篇词汇衔接方式和手段,阅读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衔接关系猜测生词、巩固旧词、扩展旧词新义,就能达到词汇附带习得和语篇理解双赢的效果。语篇理解能够促进读者对生词的猜测和习得,同时对新词的破解又加深了语篇理解。

二、利用语篇衔接方式促进词汇习得

在英语阅读中,大部分读者实际上在有意无意地利用语篇词汇衔接方式来理解语篇,同时附带地习得了一些词汇,尤其是开放类词汇。由此可见,理解和利用语篇词汇衔接方式有助于词汇附带习得。西方首先提出词汇之间存在衔接关系的是弗斯(Firth,1951)的“搭配”(collocation)理论(胡壮麟2001)。韩礼德(1961)基于弗斯的观点,在《英语的衔接》(1976)一书中提出“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这个概念。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比较全面地解释了词汇衔接的含义:“词汇衔接指语篇中出现的一部分词汇相互之间存在语义上的联系,或重复,或由其他词替代,或共同出现在某一特定语境中。只有词汇的相对集中,才能保证语篇的主题和语义场取得统一。词汇衔接处理的是开放性词类。(胡壮麟,2001)”

英语词汇大致分为封闭类词汇和开放类词汇。封闭类词汇主要是指功能词,又称结构词或虚词,没有多少独立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或功能意义,如冠词等限定词、介词、连词、助动词等,主要用于表示与别的词的关系或功能,通常没有形态变化,数量不多,便于掌握。开放类词汇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类词汇有屈折变化和派生形式,词汇量很大,并且新词不断增加。开放类词汇是我们记忆和掌握的重点。这类词汇和其屈折变化或派生形式有相似之处,基本意义相差不大,经常在相似或相同的语言环境中出现,因此具有语篇衔接力,经常在语篇上下文中起到衔接的作用。

词汇衔接方式是指使语篇语义连贯词的复现关系(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关系。词汇的复现关系指的是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同义词与近义词指具有同样意义或相近意义的不同词项。同义词组如:begin和start,近义词组如great,wonderful等。下义关系的主要意义是内包,即意义概括词内包意义更为确定的词,两个下义词的关系为共下义词(co-hyponym)的关系。如:animal和wolf,tiger,deer等,其中wolf和tiger构成共下义词。概括词在语篇中指遇到有关人、物、地点或事情时,可用一些泛指上述概念的词语替代,如person,thing,place,fact等。

词汇同现指的是词汇共同出现的倾向性(co-occurrence tendency)。词汇同现包括词汇一致关系、互补关系、反义关系、局部整体关系等。词汇一致关系指词汇之间的搭配组合关系,这些词在同一语境中出现,比如cook,kitchen,dishes往往在同一语境出现。互补关系只有两个对立项组成,因而对一个词项的否定意味着对另一个词项的肯定,如begin和stop;live和die等。反义性是指两个词项之间存在一种意义有区别的对比关系。如big和small;long和short等。局部整体关系,如head,shoulder,arm,leg等组成部分和body的关系。

三、结论

词汇是一门语言的基础。词汇的掌握是语言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词汇的记忆和掌握应该遵循科学合理的方法。在阅读中附带习得词汇不仅是掌握母语词汇最基本的方法,同样可以在外语学习中,通过阅读巩固所学词汇以及习得新词汇。学习者利用语篇衔接方式既能够更好地理解语篇,又能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可以达到语篇理解和词汇习得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Laufer,H. & Hulstijn,J.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in a second language:The construct of task-induced involvement[J].Applied Linguistics,22/1,2001.

[2]盖淑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7).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7

陆剑明教授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从教学内容上来讲,词汇应属于重点教学内容,尤其是初级阶段;第二语言学习者要学好汉语,重要的是掌握大量的词汇,有足够的词汇量。由此可见,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下面就将结合生词英译与词汇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以供参考。

一、英译之外的生词讲解方法

1.生动形象的方法讲解生词。这里所说的生动形象的方法,即实物、图片、肢体语言。这些是语言教学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表达具体实物的名词、可展示其动作的动词等。比如:(1)“桌子”、“椅子”、“黑板”、“电脑”等,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堂上能看得见,摸得着的。(2)某些动词,“提”、“扛”、“拿”、“擦”等,也是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直观地做给学生看的。(3)“钉子(名)nail”,为了避免学生将英译词对应为“指甲”,老师可以拿一个“钉子”,利用实物向学生讲解。(4)图片作为最直观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投影仪等向学生展示图片,尤其是遇到生活中少见的实物词汇时,图片比语言更能准确传达词汇的含义。比如,“馒头”、“饺子”等表达食物的词汇。

2.利用语境教学。在前面我们提到语境对于词汇的重要意义,语言离不开语境,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利用语境学习语言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一定的语境来讲解生词。对于近义词及有多个含义或者多个词性的词汇来说,利用语境教学是再必要不过了,因为通过语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词汇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用法。例如,(1)“房租(名)rent”,该英译词存在几方面的偏误。首先“rent”既可以作为名词,又可以作为动词,其次除了有“房租(名)、租(动)”的含义外,还有“裂缝(名)”等其他义项,如果只这样单纯地依靠英译词是很难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的,教师就可以利用语境教学法。例如:西蒙想在学校附近找一套房子住,他在报纸上看到王老师有一套空房子,于是就联系王老师,王老师说如果西蒙要住的话,就得每个月交给老师2000元钱。这2000元钱就是我们这里要学的“房租”,也就是住别人的房子要付的钱。(2)“方法”和“手段”,两词都有表示未达到某种目的而采用一定的方式的含义,但是我们知道它们在用法和含义上还有少许的不同。如果我们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学生就很容易体会了。比如,老师说:①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法,有些方法是可取的,但是有些方法就不那么有效了。②现在很多人为了赚钱,采取了一些违法的手段。简单的两句话,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方法”是中性词,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不好的;而“手段”则指的是不好的。老师也可以利用学生所熟悉的语境有效地避免一些理解上的偏误,利用语境,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这也是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最好的方法。

3.利用简单易懂的汉语讲解生词。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听、说、读、写,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慢慢地减少留学生的母语,而应该越来越多地用汉语跟他们交流。吕必松说:“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由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意思就是培养学生利用第二语言思维的过程,而利用汉语讲解生词的方法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对于一些有一定语言基础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有些生词,我们可以利用简单的汉语来向学生解释,比如“陌生(形)”被译为“strange”,而“strange”还有其他义项,为了避免学生误解,老师可以用简单的、通俗易懂的汉语来解释汉语生词:(1)你不认识这个人,那么这个人对你来说就是个陌生人。(2)你以前没有来过武汉,所以武汉对你来说很陌生,还包括在前面提到的,很多词汇,尤其是有一定出处,含有一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从字面上很难真正地理解其含义,更别说通过英译词来理解了。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化大量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及文化,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选择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或者学过的词汇讲解,这样也能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如果遇到教材生词英译不恰当时,我们就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具、肢体语言,以及设定语境等方法来教给学生生词,不仅能使学生快速理解,而且能加深他们的印象,更能避免不当英译词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英汉对比的方法

认知语言学认为,词语是以网络的形式储存于记忆中,孤立的词不容易记住,也不容易回忆起来,因此在词汇教学中,要多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方法,使单个词语间产生联系,进而形成一张网络存储于大脑中。

1.反义词对比。在讲解生词的过程中,有计划地给出一些学生学过的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会起到一箭双雕的效果。例如“长处—短处”,“优点—缺点”,“舍得—舍不得”,“幸运—不幸”等,讲一个词,同时也习得它的反义词。也可以利用反义词的相关练习,使学生习得词汇。比如,教师给出一定的词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反义词。老师说出“长”,学生能说出“短”;老师说出“秘密”,学生说出“公开”对比。反义词因为含义的区别清晰明了,学生更容易接受。

2.近义词、同义词对比。汉语的近义词非常丰富,常常给学习者带来困难,区别近义词和同义词也成为学习的一大难点。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无非是重在解异。第一,重在分析基本词义;有些近义词在指代范围、程度轻重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老伴儿”和“爱人”都可表示夫妻中的另一个人,但是指代范围不同,“老伴儿”一般只用于老年夫妻中的另一个,而“爱人”可用于所有的夫妻间来称呼对方;第二,重在区分词性。例如“如才”和“刚才”,前者是副词,后者是名词;第三,重在区分词的附属义。比如“后果”和“成果”,前者带有贬义,后者带有褒义。

教师在利用同义词对比时也可利用例句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同义词的区别。比如在讲“结果、成果、后果”这组近义词时,老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几个例句:(1)这次实验的结果不太好。(2)我劝了他半天,结果,他还是没来参加。(3)化验结果正常。(4)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5)这项科研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经过对这些例句的比较,学生就不难看出这组近义词的区别了。“结果”既可以表示成功,又可以表示失败,适用范围较广,“成果”强调的是付出辛苦劳动后得到了所期待的收获,带有褒义,而“后果”显然带有贬义,表达不好的结局。总之,在讲解同义词时,老师不能照本宣科,一带而过,而应多举例子,从词的含义范围、感彩、褒贬义等各个方面进行对比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同义词的异同及用法。

3.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语言的学习最终是要为使用服务的,所以正确使用语言才能说明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只是认识某个词汇,而不知道该词的语用特点,导致不会使用或者错用、滥用词汇,那么语言学习注定是失败的。由于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中英词汇语用的对比有时变得必不可少。例如,(1)“嫁”和“娶”都可译为“marry”,如果学生只知道它们都有“男女结婚”的含义,而不知道两词的语用区别,即“嫁”的主语是女方,“娶”的主语是男方,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玛丽娶了西蒙。”或者“西蒙嫁了玛丽。”(2)“老头子”,如果学生只知道此词是用来对于老年男性的称呼的话,就会说出这样的句子:“王教授是个老头子。”殊不知,“老头子”一词是用于非正式场合的词语,并且带有轻蔑、不尊重别人的含义。(3)称呼在中国是非常讲究的,而英美国家由于文化的不同,对长辈有时可以直呼其名,比如,在电影《拜见岳父大人》里,未来的女婿可以直接称呼未来岳父的名字,这在中国是不可接受的,也因此使得英语中对家人称呼的词汇变得很缺乏、笼统,不像汉语分得那么细致。比如,“grandpa”既可指“爷爷”,又可指“外祖父”,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因此,我们在讲解称呼语时,一定要跟学生讲清楚,不同的称呼语的语用是不同的。

4.中英习惯性表达的对比。

不同文化中的人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这就造成了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受到民族文化及观念的影响,在对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1)汉语词汇“红茶”被译为“redtea”,这很显然是忽略习惯性表达而做的直译,英文的“红茶”表达词汇是“black tea”;(2)英语中的“strong tea”对应汉语中的“浓茶”,如果照搬,把“浓汤”译为“strong soup”的话,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就会认为很别扭,因为英语中“浓汤”应该译为“thick soup”;(3)“方便面”被译为“instant noodles”,汉语突出“方便”的含义,面不用煮;而英语强调的是“快”,开水一泡就能吃,节省时间。(4)中国人见面习惯问:“你吃了吗?”这是一句客套话、问候语,但是外国人的问候语是“How do you do?”“Hi”等,如果我们直译成“Have you eaten your meal?”就会引起误会,因为直译的句子在英国人看来,是你要请他吃饭。(5)“茶几”译为“coffee table”,历史上,西方社会多饮用咖啡,而在中国,人们多饮用茶,这也是由于不同的文化习俗所产生的习惯性表达。在语言的习惯性表达方面,我们不能从语法角度来简单的评判其对错,因为在语法上,这些都是正确的,只是习惯性的搭配不同而已,因此只有通过对比中英文习惯表达的差异让学生明白词汇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他们真正掌握词汇,确保正确使用。

对于上述词汇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有所取舍。不同阶段的语言学习者,词汇学习的任务是不同的。同一个词汇,初级学习者可能只需要认识,不需要会用,或者只需要掌握它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不需要掌握其附属义和附加义;但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来说,除了基本义之外,还需掌握引申义,且会正确使用。因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刘颂浩.对外汉语教材中翻译的功能和原则[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4,(3).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8

词语解释:惬意指心情舒畅,感到愉悦或者高兴。

近义词:满意、称心、舒服、舒适、舒畅

用惬意造句

1、炎热的夏季,吹来一股凉爽的风,使人非常惬意

2、她是穿着睡衣躺在自己惬意的床上。

3、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冰镇西瓜汁,那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4、阳光的午后,手捧一本书,喝着一杯咖啡,这就是一种惬意的生活!

5、黄昏时一杯清茶,闲看清风,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6、大床很暖和,柔软的胳膊搂着他,他感到很惬意。

7、此刻,四周很是宁静,窗外微风轻轻吹过,心情安宁而惬意。

8、炎热的夏季,吹来一股凉爽的风,使人非常惬意。

9、我躺在小船上,听着溪水的叮咚声,感受着自然的美妙,真是惬意极了!

10、公司在讨论年度旅游时,大家都说乘轮船是惬意的旅行。

11、春雨微醺,斜日懒照,品一口佳茗,舒几呼太息,惬意非凡。

12、这些颜色给人一种幸福和惬意的感觉。

13、我漫步走在公园的甬路上,边欣赏美景边欣赏音乐,十分惬意。

14、我在我家的庭院里静静地拼着茶香,那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啊!

15、看着这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谁能不感到惬意呢?

16、当然,这种惬意的断言只是指基本的原则。

17、惟有舒适惬意、没有纷争与喧哗的环境才能让我心旷神怡

18、风夹杂着火苗从风箱中蔓延开来,让我感到一阵惬意,这景象很好地诠释了我的工作。

19、我们要好好地学习,为的是有一天我们可以惬意的生活。

20、炎热的夏天,能在树荫下乘凉,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21、觉得再穿上灰衬衫倒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

22、午后手拿一杯香浓的咖啡,坐在舒适的长沙发上懒懒的晒着太阳,多么惬意

用惬意的近义词造句

满意:期末考试我考了第一名,妈妈对我的成绩很满意。

称心:这里测量,那里修路,混来混去没有办成一宗称心如意的事情。

舒服: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我已感觉舒服多了。

舒适:走在上学的路上,一阵阵清风从脸上吹过,感到心情十分舒适。

舒畅:春暖花开了,我们在海边散步,海风轻轻地拂在脸上,感觉真的很舒畅。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9

1、性质归类

比较“几乎”和“简直”二词,首先要清楚其在现代汉语中的性质和地位。

1.1“几乎”的性质归类

“几乎”一词的性质分类一直存在争议,李泉在《副词和副词的再分类、词类问题的考察》中将“几乎”一词划入程度副词;冯传强、方颐、张谊生也认为应把“几乎”归入程度副词;而杨德峰在《汉语水平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把“几乎”归入语气副词。本文将“几乎”作为程度副词来进行分析。

1.2“简直”的性质归类

对于“简直”的归类问题主流说法主要有两种:将“简直”归入实词,如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周建设的《现代汉语教程》等;将“简直”归入虚词,如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赵元任的《汉语口语语法》,熙的《语法讲义》等。本文把“简直”作为语气副词进行分析。

2、语义分析

2.1“几乎”的语义分析

1.《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几乎”归为程度副词,语义分析如下:

⑴表示非常接近,差不多。

例如:几乎我们班所有的人都参加了本次献爱心活动。

⑵表示眼看就要发生而结果并未发生;差点儿,用在动词前。

例如:事情几乎就要办成了,最后却功败垂成。

2.《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1984版)把“几乎”归为副词,语义分析如下:

⑴有将近于的意思,表示所说的同实际情况差不了多少,强调相差细微。

例如: 大家都说,我和妹妹长得几乎一模一样。

⑵有“差点儿”的意思,多指不希望发生的。

例如:如果他刚才不提醒我,我几乎全忘了。

2.2“简直”的语义分析

1.《现代汉语八百词》(1999年版)中对“简直”的解释是:副词,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张语气。例如:我简直地不知道怎么才好。

2.王自强编著的《现代汉语虚词用法小词典》(1984年版)把简直归为副词,语义分析如下:

⑴有“完全是”、“实在是”的意思,带有夸张的语气。

例如:这件事如果你不提起,我简直忘得干干净净了。

⑵有“竟然、真是”的意思,表示强调。带有肯定的语气。

例如: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简直叫人无法相信。

⑶同“是”连用,表示惊叹或者不满。

例如:你简直是胡说八道!

3、“几乎”与“简直”的比较分析

“几乎”和“简直”两词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对副词,它们有相同之处,语义特征中都呈现出程度义和主观性,而且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可以换用,因为人们经常从口语中感觉不到两词具体有何区别,意思也不深究。但是在很多的情况下,“几乎”和“简直”两词是不能互换的,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叙述。

3.1语义的差异

从“几乎”和“简直”的语义分析可以看出,“几乎”的义项是表示差不多,接近于某一事实。而“简直”的义项是,强调完全如此或差不多如此,含夸张语气,是强调某一事实。“几乎”和“简直”两词都有程度义,但它们强调的重点不尽相同,“几乎”表示的是接近所说意思的程度,而“简直”表示的是强调所说意思的程度。 “几乎”后面的加周遍性词语表示接近周遍意义,“简直”后面加周遍性词语表示强调。以“老师要求他做的这几道题几乎都做错了”和“老师要求他做的这几道题简直都做错了”为例,“几乎”则表示错题的个数几乎接近所做题的总数,没有明显的强调意味,表述很科学;而“简直”则有强调这一事实的意思,带有些许的夸张。

3.2语用差异

“几乎”和“简直”两词不仅在语义上有差别,在语用上也存在着差异。不仅在程度意义的深浅方面有差别,而且在语用的上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上也有区别。

3.3程度意义深浅方面的差别

从整体上来说,“简直”所表达的程度意义比“几乎”的强,因此“简直”所修饰的成分基本上都有程度意义。有些自身本来没有程度义的成分在受到“简直”的修饰时就会获得临时程度义。

例如:①他们的人简直没一个靠得住,不然的话我也不会到下级去调人了。此例中“几乎”可以代替“简直”,但换掉之后,语气就没有换之前那么强烈了。

例如:②除了夏威夷、阿拉斯加,她几乎把美国转了个遍。

“她”并没转个“遍”,而是接近,因为“夏威夷、阿拉斯加”是例外。上述的句子一般而言不会使用“简直”,这充分说明了“简直”的程度比“几乎”高,“简直”表达的是没有例外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7,(7).

[3]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

带有近义词的成语例10

中文发音:固执[gù zhí]

词语解释: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轻易放弃。或是坚持成见、不懂变通的心理现象(即冥顽不灵)。

近义词:顽固、执拗

用固执造句

1、爸爸不让我去春游,我却一定要去春游,爸爸说:“你太固执了!”

2、思想固执会使人停步不前,只有思想变通,才有进步。

3、他是我所认识的最固执己见的人。

4、如果人太固执的话,不仅会吃亏,还交不到好朋友!

5、做人是不可以太固执的,要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来完善自己!

6、我们老师有时很固执,有时很随和,还真可爱。

7、同学小明为人随便,但在讨论问题时会表现的很固执。

8、即使非常随和的人在某些原则问题上也会表现的很固执。

9、他谁的话都不听,真是太固执了!

【扩展阅读:浅谈近义词的辨析、使用】

一、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有些词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

二、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正确使用词语就要求掌握初中涉及的汉语词汇含义和正确使用的条件。主要涉及到近义词的区分,易混易错词语的正确选择,以及实词、虚词等各种词性的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选择。

三、词的感情: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实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角贬义词;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