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5 12:02:59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1

寄宿制学生补助资金,是国家为了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学生生活,减轻广大农牧民负担,提高广大农牧民子女入学积极性,使广大农牧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平等、兼顾效益原则,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二、补助对象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家庭贫困且边远的农牧民子女寄宿制学生。

我县实行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寄宿制学生向高中教育延伸的原则,继续对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补助。

三、补助标准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标准为每生每月170元,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1700元。

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每生每天3.00元的免费午餐补助,按每月24天、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720元。

四、严格申报

符合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条件的学生,由本人或监护人提出申请,由学生户口所在村、组和乡(镇)人民政府逐一审查并签注意见后,确定享受生活补助的对象,再在学生所在村和学校分别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一周,公示结束后上报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定执行。

五、各司其职,加强管理

1、寄宿制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在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对办好寄宿制学校负有全面责任。各校要建立健全制度,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做到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2、要选派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高度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负责寄宿制学生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

3、凡属寄宿制的学生,学校要严格建立学生学籍档案(贴有个人照片),造具学生花名册,并在学生学籍档案中注明生活补助标准。

4、寄宿制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保质保量完成各学科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示范作用。

5、寄宿制学校要加强晚自习和课外活动的组织管理。学校应组织寄宿制学生开展丰富健康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效益。

6、加强寄宿制学生的居住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和卫生安全教育,层层落实责任,并签订安全责任书。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2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创建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为手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校,处理好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切实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二)工作原则。政府统筹,规划先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确保入学,提高质量;鼓励创新,科学发展。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必须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及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适应。

二、目标任务

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范围,开展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扶贫工作。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项目等教育专项工程建设资金,按照自治区基础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总体部署,在贫困地区重点实施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学校装备建设和学校信息化建设三大项目,到“十二五”期末,实现项目县每县城区建设1-2所寄宿制初中,每个乡镇建设1所寄宿制小学,共计建设466所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初中66所,寄宿制小学400所),建设校舍面积41万平方米;为46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6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392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3390台,增添5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基本满足当地初中及小学高年级学生寄宿需求,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实现学校合理布局。

三、工作进度安排

2012年,建设寄宿制学校93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3所,寄宿制小学80所,建设校舍面积8万平方米;为210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0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162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1390台,增添2428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3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4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4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为256所寄宿制中小学购置图书馆藏书31万册,装备教学仪器设备;为230所中小学校增添计算机2000台,增添3000个班级的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

2014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17所,其中寄宿制初中17所,寄宿制小学100所,建设校舍面积10万平方米。

2015年,建设寄宿制学校142所,其中寄宿制初中22所,寄宿制小学120所,建设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

四、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3〕19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履行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做好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工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提供保障。市、县要成立以政府牵头,教育、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机构编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组成的教育布局结构调整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部门。

(二)明确部门职责。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主,各有关部门切实履行职责,密切配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教育部门要承担起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的牵头责任,做好义务教育中小学校的布局规划、工程建设、监督检查、评估验收等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要将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建设项目的审批和指导,及时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工作所需资金,加强资金管理,按照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国土资源部门要通过盘活土地资源等综合措施,合理保障教育用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做好学校建设的技术指导,依法履行安全监督检查职责,督促建设单位执行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机构编制部门要严格按照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校教职工编制,并监督教育部门使用好编制,确保配备的教职人员能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需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对学校教师人事管理实施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推动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3

为了加强和规范我校寄宿生的管理工作,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就进一步做好学校寄宿生管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责任意识

1、寄宿生管理的重要性。为切实加强我校寄宿生管理工作,保障我校学生的生命安全,促进我校学生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寄宿生在校时间长,他们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生活作风等都要在这个大家庭中培养、形成和发展,我校寄宿生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同时也关系到社会、家长对我校的评价。

2、配强力量,健全网络。学校成立以崔峰校长为主任,马喜曼为副主任,李建新、吕升堂,蒲志杰为寄宿生管理员的工作委员会。全力保障寄宿学生的健康与安全,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寄宿生管理队伍。建立“校长、分管领导、寄宿生管理员、班主任、值班教师”的寄宿生管理网络。

3、强化安全管理责任。计划制定寄宿生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度,落实领导带班制度,将安全管理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范畴,将寄宿生安全管理工作作为考核安全责任人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各成员分工明确,岗位到人,责任到人,形成由校长全面抓,分管领导主要抓,生管教师具体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配合抓的局面。

二、加强食堂监管,确保饮食卫生安全

1、办齐证件,规范流程。学生食堂要取得当地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食堂从业人员必须持有有效的健康体检证明,从业人员定期参加体检和卫生知识培训。从业人员在工作期间必须按要求穿戴工作服装。要建立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员制度,每天都要对供应给学生的食物要进行严格的卫生检查,把好采购关、清洗关、制作关。食堂物资要定点采购并索证、登记,食品要留验,杜绝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2、定期检查,严加防控。要定期对食堂进行检查消毒,要保持食堂环境通风与清洁卫生,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流行性疫情的传播。及时监测学校饮用水的水质情况,要符合卫生防疫部门的检测要求。使用符合安全标准的锅炉,并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禁止校内设小卖铺,严防“三无”产品和不合格的食品进入校园,严防各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改善膳食,收支公开。学校食堂由寄宿生管理员李建新负责管理。学校要管好用好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要根据学生的饮食习惯和营养需要合理地搭配膳食,制定科学的菜谱,提高饭菜营养价值。菜金的收支要建立“台帐”制度,按月在校务公开栏和食堂醒目位置公布寄宿生生活补助费收支情况,确保“专款专用,用好专款”,实行“阳光”管理,确保学生的每分钱都用在学生的伙食上。 4、完善设施,合理布置。在食堂或餐厅的醒目位置张贴教育部、卫生部颁布的《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和学校制定的《学校饮食卫生安全制度》及《卫生许可证》,计划合理张贴饮食卫生、用餐纪律、爱惜粮食等方面的提示语。

三、强化宿舍管理,创设和谐的生活环境

1、严格安全排查制度。建立学生宿舍日常安全检查工作制度,注重学校安全排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重点排查学生宿舍、楼梯走道、食堂餐厅、饮用水源、图书室、实验室、教室、配电室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的安全情况和安全隐患。要坚持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登记制度,排查后填写“中小学校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改表”,排查登记要注重每个细节,发现危房、灭火器材和照明设施损坏及其他安全隐患,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维修或更换;学校若无力解决的,要采取相应的防护、警示措施,并及时报告当地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及教育行政部门。

2、细化生管人员职责。我校将严格执行夜间巡查制度、值班登记制度、查铺登记制度。做好夜间的安全保卫及对突发事件做出应急反应,非寄宿生不得在学校留宿,出现擅自出走或擅自留宿的将及时报告,及时处理。寄宿生在学校规定的住校期间因病因事离校的,要履行请假手续。认真落实寄宿生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逐步改善生活设施,配足管理人员。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校舍建设投入,改善寄宿生的住宿条件,确保寄宿生宿舍区内有卫生间,寄宿生有洗澡、晒衣服的场所,有热饭吃,有开水喝。按照《天水市学校寄宿生管理工作实施细则(试行)》规定,配齐生管人员、配备简单医药箱。

4、将优化宿舍区的布置。宿舍区的布置要简洁大方,内容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具有浓厚氛围的宿舍文化。生管教师值班室将张贴《生管人员岗位职责》。宿舍公共区的醒目位置将张贴《寄宿生住宿规定》、《寄宿生卫生管理规定》、《宿舍用电用火管理制度》、《寄宿生周末乘车安全提示》等。宿舍物品摆放要做到“八个一条线”(口杯牙刷一条线、开水壶一条线、脸盆一条线、毛巾一条线、鞋子一条线、被子一条线、箱子一条线、杂物一条线),力求整齐有序。

5、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寄宿生开展安全知识讲座和逃生演练等安全教育活动一至二次,提高我校学生安全防范能力;针对宿舍的文化布置、环境卫生、物品摆放、学生行为等方面进行日评周比,实行动态管理,结合评比评选出星级寝室,并发星级流动牌;每周要安排好每天傍晚的活动,制定出活动安排表,将积极开展读书、歌咏、演讲、文体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同时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开放阅览室、电脑室,为我校学生成长提供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四、关爱学生,建立激励机制,实行人文化管理

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将学校制度管理和学生的自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号召学校领导、党员干部、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宿舍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生管老师要重视细化管理,从生活小事到学习,处处关注学生,关怀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宿舍大家庭的温暖。根据寄宿生的学科特长、兴趣爱好、学习习惯建立学习互助小组,利用自习课时间进行学习互助,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自由的在合作中获得提高和发展。

2、关爱特殊学生。对一些家境贫寒、留守儿童、残疾学儿要重点关注,同时号召学校领导和党员教师要开展“一帮一”结对子帮扶活动,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同时要求学校心理健康教研组,关心寄宿生的心理及时解决寄宿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加强家校联系。生管老师、班主任、科任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家庭生活,通过座谈会、个别谈话、电话随访等途径,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实际。建立“学校一学生一家长”之间畅通的联系方式,积极探索加强家校共同教育的工作机制。 五、认真总结,考评表彰

1、积极探索,认真总结。我校要积极探索寄宿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方法,推行人性化管理,努力营造安全有序、文明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及时总结经验和好的做法。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4

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个学校的办学效果。近几年,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利用教育资源,国家提出对农村部分地区中小学进行调整,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供需矛盾,节省了教育消耗。

一、奇台县×小学寄宿现状

×小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有在校生904人,住宿生406人,学生的入校年龄一般在六岁左右,90%都是农村生源。学校是由一栋旧教学楼改造而成的四层学生宿舍楼,楼内配备设施并不齐全。每个宿舍有二十多张床,没有桌凳。照明设施陈旧,以白炽灯为主,晚上宿舍光线暗淡。宿舍大小不一,大一点的宿舍可住四十多人,小的住十几人。每个宿舍所住学生各年级都有,每个宿舍都有舍长,负责督促本宿舍学生的内务整理和起居,舍长一般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学共有七位生活教师,三位是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岗而来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其余四位均是当地农民。学校的宿舍和食堂都是以商铺形式承包给私人管理经营,寄宿生食堂相当拥挤。

虽然×小学为加强学校寄宿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依据奇台县教育局关于寄宿学校管理的有关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寄宿生的管理并没有完全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实施,导致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寄宿制办学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的经验依据,加之政府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资不足,导致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相继出现,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一)寄宿生自理能力比较差,生活状况有待改善

1.生活技能方面

小学生不能合理的安排生活费用,他们经不住零食与玩具的诱惑,生活费用真正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并不多。在了解中发现,×小学学生普遍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不知道如何安全用电,不知道在突况下如何自护自救,也不了解防灾防险等安全保障知识等。有些低年级的学生不会整理床铺,不会打扫卫生,不会洗衣服和鞋袜,更不会整理内务。

2.生活习惯方面

×小学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饮食、锻炼习惯和科学合理的卫生习惯。有些学生晚上熄灯后不休息,早上不按时起床,导致错过早餐时间或导致上课迟到。有的学生饮食习惯不好,不吃早餐,不吃正餐,贪吃零食或暴饮暴食。在食堂里,饭菜浪费的现象相当严重。×小学实行“两周一清”校制度,寄宿生两周回家一次,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换洗衣物的习惯。

3.生活态度方面

前面提到,×小学实行两周一清校的制度,寄宿生90%都是农村生源,家里离学校比较远。寄宿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亲情有些缺失,面对亲情的缺失和枯燥单调的寄宿生活,性格上封闭内向,会出现消极的生活态度。另外,有些学生因在家有父母督促,他们勤快、讲究卫生。而回到学校后却一反常态,变得懒散,且个人卫生也没有在家里的时候好。再加上入校新生和低龄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寄宿期间情绪不稳定、易冲动。这一现象与已有研究的结果相类似。

(二)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

1.生活教师队伍任务过重,年龄结构不合理

×小学有406名寄宿生,但生活教师只有七位,生活教师数量远不能满足实际所需的数量,因此生活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理与照顾并不到位。据了解,×小学七位生活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以上,其中,三人是因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岗而来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其余四人是直接聘用的当地农民。这些生活教师虽然有充足的生活经验,但由于年龄偏大,精力不足,导致无法很好地完成生活教师的工作,使得学生在生活上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对于寄宿生而言,生活教师虽不直接从事课堂教学活动,但作为学生生活的直接管理者和指导者,他们却以很多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2.生活教师缺少岗位培训

与校长的沟通中发现,×小学七位生活教师中只有一位经过简单的岗位培训。这些生活教师只能照顾寄宿生的日常生活与起居,他们不具备培养寄宿生自理能力、独立性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关照学生的情绪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养成的能力。此外,教育主管部门也未能根据生活教师的职业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因而无法实现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3.政府支持不足,生活教师待遇低

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的相应的政策,也没有设定专门的生活教师的编制。社会对生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低,导致生活教师缺少工作热情,无法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生活教师的工作中。在与×小学生活教师的交谈中了解到,生活教师的待遇明显低于代课教师,但他们的劳动付出要远超代课教师,生活教师的待遇与付出不成正比,使生活教师没有足够的工作动力。另外,政府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生活教师考核制度,学校也很少给生活教师发放奖金等。生活教师的待遇得不到改善,工作效率就无法提高。

(三)学校、教师对寄宿生生活指导不全面

1.学校对寄宿生的生活指导存在空白

在与×小学寄宿生的交流中了解到,学校在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而部分学生所知道的生活常识大多是从家人或者课外阅读的书籍中获得的。很多刚入校的寄宿生,完全不知道在寄宿制学校应该注意些什么、该怎样去做,他们对寄宿生活一无所知。

2.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指导没有依据学生的需要

据了解,×小学生活教师对寄宿生的管理一般采用强制性手段,命令是他们最常见的管理方式。寄宿生在生活中犯了错误,作为生活教师应该耐心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一味地用强制性方式或方法责备、命令他们。生活教师一定要根据寄宿制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对他们进行指导。

3.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全面性

×小学对学生的生活技能、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等缺乏全面

的指导。学校在寄宿生的生活指导或教育方面更多的是在说:在学校不许做什么,却不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更不会关心寄宿生的生活,班主任对寄宿生的课余生活关心极少,学校也极少利用寄宿生的课余时间进行丰富多彩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外活动。这一点也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教师也很少对他们进行德育,没有用爱心去感化、启迪学生。

(四)寄宿生宿舍管理不严格

×小学虽然制订了寄宿生宿舍管理制度,但并不完善,没有顾及到宿舍生活的每个方面和细节,这就使得宿舍管理工作有时候会“无法可依”。而且学校在执行时也没有完全按照制度规定去实施,使得宿舍管理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另外,×小学也很少组织学生学习学校的宿舍管理制度,很多新入校的寄宿生对学校宿舍管理制度并不熟悉,因此,他们没有办法安全按照学校制度规定的去做。

三、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寄宿制学校获得国家政策支持有限

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是我国教育的一个大的改革,但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庞大、复杂的工程来说,我国的政策支持还远远不够。×小学校长告诉我们,国家政策鼓励建设寄宿制学校,当地教育局也要求将×小学建设成寄宿制学校,但政府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寄宿制学校所需要的实际资金。国家政策的支持有限,导致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教师队伍建设落后等,从而使得学校在寄宿生生活管理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二)教育主管部门没有意识到寄宿制学校建设的难度

寄宿制的办学方式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与探索阶段,所以,我们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对寄宿制学校办学的特殊性重视不够、研究不足、准备也不足。他们没有意识到寄宿制学校在建设与管理方面需要面临很大的困难与挑战,所以当出现问题,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束手无策。

(三)班主任不参与管理,生活教师工作热情不高

×小学的宿舍是承包给私人管理的,寄宿生的寄宿表现跟班主任的绩效考评几乎没有关系,所以,班主任几乎不参与寄宿生的寄宿生活管理,这就使得寄宿生的管理缺乏更大的力度。对很多生活教师而言,长时间繁重而单调的工作,与不成比例的工资待遇,使他们对工作产生了厌烦情绪,对学生失去耐心,疏于对学生的管理,不够尽职尽责。

(四)寄宿制学校学生入学年龄小

×小学寄宿生的入学年龄一般都是六七岁,而且大部分是“留守儿童”或“独生子女”,他们生活自理能力、环境适应能力都很差,进入寄宿制学校以后在生活上不会自己照顾自己,很多事情都依赖于生活教师。而×小学生活教师数量又远远不足,他们很难顾及到每一个学生的生活起居与情绪。这也加大了寄宿制学校对学生生活管理的难度。

四、加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寄宿制学校宿舍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国家的各项安全指标,宿舍的面积、朝向、通风、采光等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食堂的设计要能满足学生就餐需要。在×小学,学生宿舍人数多,通风及采光较差,各项设施大都不符合学校的宿舍要求。值得高兴的是,×小学正在努力完善这些设施,学校申请的宿舍建设费用已经通过,学校会利用这笔资金为寄宿生配备洗浴设施、图书室和运动场等,尽可能地为寄宿生提供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学校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寄宿生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小学应该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自己穿脱衣服,洗脸、洗手、洗脚,让学生学会叠被子,整理衣物等。其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自理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最后,学校应该多开展类似于“学会自理”等主题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会自理的兴趣。

(三)提高生活教师的选拔任用的标准及待遇

一名合格的生活教师,不仅要负责好学生安全,管理好宿舍卫生,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孩子们的生活。生活教师一定要心中有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儿女去看待。因此,学校应根据生活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选拔,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生活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在学校提高生活教师选拔标准的同时,政府也应依据具体情况设置生活教师编制,提高社会对生活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肯定生活教师的劳动价值。此外,政府应该增拨或从现在有的教育经费中划出一部分专项基金,适当提高生活教师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安于自己的岗位。

(四)加强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能

×小学在寄宿生管理制度方面依然不够完善,因此,学校要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使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有据可依。充分调动政教处、年级组长、班主任、生活教师等各方面的力量,保证每个细节都不出现纰漏,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自律性。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和完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将学生自我管理与学校各行政部门和教师结合起来,发挥自我管理的最大效能。

(五)丰富课外生活,重视宿舍文化建设

寄宿制学校多采用封闭式管理,寄宿生的生活十分单调。所以,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组织兴趣小组,充分利用学校各项基础设施,充实学生的课外生活。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爱好和生活习惯,给学生创造发挥自我特长和天赋的空间。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陶冶美的情操,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小学在加强宿舍卫生监督,强化卫生管理的同时,还应制定奖惩分明的规章制度和切实可行的评估、考核方案。组织多样化的以宿舍为单位的竞赛活动,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审美情趣,优化价值取向,从而营造自然大方、朴实明快、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达到宿舍文化的教育净化的目的。

总之,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要把提高寄宿制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同时也需要政府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寄宿制学校的基础设施,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让寄宿制学校真正成为寄宿生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2]李自天,王军.寄宿制学校管理实践的探索[J].现代校长,2006(5).

[3]陈帅.农村寄宿制小学生活指导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4]杨兆山,姚姿.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探索,2012(6).

[5]牛海旺.寄宿制小学管理方法探析[J].华夏教师,2011(2).

[6]邱学礼.农村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7]吴拉,朱丽莎.浅析当前寄宿制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11(10).

[8]杨子晚.如何办好一所寄宿制学校[J].人民教育,2007(2).

[9]张英华.撤点并校背景下寄宿制学校的安全管理[J].教学与管理,2012(4).

[10]杨润勇.关于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

[11]徐勇.农村寄宿制学校应重视宿舍文化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9(8).

[12]叶敬忠,潘璐.农村小学寄宿制问题及有关政策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8(2).

[13]贺武华,琚成明.透过孩子眼睛看农村寄宿制小学:办学现状及发展建议[J].教育学术月刊,2012(7).

[14]龚婷.农村寄宿制学校制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1(5).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5

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总书记、总理、刘延东国务委员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去年11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意见》,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工作作出部署。省政府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决定在做好85个国家试点县工作的同时,把其余44个县列为省级试点,实现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覆盖。为圆满推进这项工作,省政府还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列为2012年省政府工作10件惠民实事好事和20项重点工作之一。

(一)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青少年的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综合实力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期和黄金期,营养是保证正常发育成长的重要基础。关心、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或地区)也都把学校供餐,作为保障和提高青少年健康水平的重要方式。当前,我省一些农村贫困地区和民族边疆地区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学生营养不良引起体质下降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实施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切实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对提升广大青少年身体素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

(二)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目前,我省上下正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的部署,深入开展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群众工作为内容的“四群教育”主题活动。我省有535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其中寄宿制学生就有300多万人,这些学生一日三餐都在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非寄宿制学生虽然不住校,但需要在学校吃午餐。让这些孩子在学校吃上营养、可口、卫生、热乎的饭菜,是每个父母最急切的渴望,也是每个家庭最殷切的期盼,更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一件大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正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认真开展群众工作的具体体现,是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必然要求。对于进一步培养和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是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体现

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是省第九次党代会确立的奋斗目标,为今后一段时期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的具体部署。去年的今天,总理在网上与网友交流时,网友问道:“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总理用“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作为心中关于幸福的标尺。我们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正是一项让学生舒心学习、教师安心执教、父母放心工作和让人民群众对未来树立信心的幸福工程。

二、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工作

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农村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把这件利国惠民的实事做实、好事做好。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共同推进的合力

要坚持加强统筹,协同推进。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机制和政策平台,统筹规划,周密安排;积极协调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以及企业、基金会、慈善机构以及所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汇集各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要坚持地方为主、分级负责。省级重在统筹,主要负责统筹制订工作方案和推进计划,统筹规划国家试点和地方试点,统筹安排资金使用,统筹改善就餐条件,统筹食品安全管理和指导工作。市级重在协调,负责指导和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县级重在落实,负责制订本地区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实施方案和配餐指南,因地制宜地推进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实施。

(二)认真实施国家试点,建立长效机制

我省有85个县列入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试点,这一政策将使我省383.21万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在校吃饭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省纳入国家试点县(市、区),要按照国家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好此项工作,积极探索营养食谱、供餐模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温暖送到每一个农村孩子、每一个农村家庭,使他们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6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1]。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2]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3]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使家庭中儿童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4-6]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广西等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留守儿童问题较普遍的省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本研究对江苏、湖南和北京地区的四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与走读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生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县乡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本文以这些访谈资料和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农村小学寄宿制本身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讨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从政策问题确定到政策瞄准、实施中存在的偏离与不足。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在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例如在北京市某县教委,负责农村小学寄宿部管理的有体美科、综治办等多个科室,这些科室分管小学寄宿部的食堂宿舍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考评等多项业务。在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检查时,几个科室会制定出各自的考评标准联合检查,或者在需要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时,会由业务科室主牵头协调各科室。除此之外,部门之间很少针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交流和沟通。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滞后。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而目前农村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处于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

第一,重制度轻细节。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要保证学校的有序运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根据制度责任到人。在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从每天休息和上课时间的班主任与生活教师交接制度,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和后勤人员的保障制度,到每周寄宿生放假回家时的家长接送签到制度,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管理制度制定中涵盖了各个生活细节。制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按照其内容来执行来管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行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繁多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够自始至终严格落实下去。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日常秩序的安宁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来说,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本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初级目标,但在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这已经成了学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使得学校在管理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过于追求结果使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在寄宿生人数较多的学校,维持晚自习的秩序是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自习时间并没有太多需要集中强化的内容,而任课教师在工作一天之后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在晚自习时间讲授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和教室的秩序,很多老师在晚自习期间给学生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和练习,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增加了压力而真正的边际效率却很低。很多学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寄宿生是不允许说话的,生活教师为了快速制止学生说话往往采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如对说话的学生进行体罚。江苏省某乡中心中学甚至对寄宿生实行“无声化”管理,即从晚自习下课到第二天起床整个过程中都不允许学生讲话。从表面上看,学校安静有序,学校所追求的结果的确是实现了,但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一些老师已经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弊病,班主任普遍反映晚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有时甚至是做重复的练习,这种学习效果并不好。但是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这种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第三,重“管”轻“育”。如果说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是问题的表象的话,那么重“管”轻“育”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更谈不上享受素质教育了。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为了看管好学生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都在一套规定好的模式之内。每天要上晚自习做作业,没有娱乐活动;晚上睡觉不能说话、不能外出;看不了电视;等等,这些都让小学生觉得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

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对学生来说,寄宿制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集中营”。很多学校只看到表面的秩序和安静,并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学校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不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

第一,生活教师。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将生活教师定位为保姆式管理员,各个学校在招聘生活教师时会经过一些面试,但是聘用的标准和条件却很低。学校为节约成本一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民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学校对生活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完成基本职责,生活教师的奖金与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挂钩,卫生搞好了就是合格的生活教师,而对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并没有要求。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一些素质比较低的生活教师缺少细致照顾学生的动力。

第二,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不同地区对教师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相对于走读部来说,农村小学寄宿部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需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而这些现有的评价体系都没有涉及,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考察的只是实在的可量化的业务水平。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还缺少足够的激励机制。农村小学寄宿部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但是在教师的待遇上,同一所农村小学的寄宿部和走读部采用的是同等的标准,对寄宿部教师的激励不足。对于承担责任较重的班主任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因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也往往由于激励不足在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责任心和耐心。

3.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困难

第一,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县乡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为了增加学校财政收入,有的学校寄宿条件并不完善就匆忙上马开始招生。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在湖南省某乡中心小学,县财政本身存在很大困难,无法对学校给予更多投入,学校身处公用经费不足的尴尬处境还要解决部分教师的自筹工资。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把教师宿舍楼改成了学生宿舍。更多的学校存在资金不足、住宿能力饱和的情况,学生床铺拥挤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由“一村一校”的格局变为中心小学的一个理论上的优势是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能。但实际上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的集中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同样无法正常开设,学生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素质教育无法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生活太单调,缺少娱乐活动和设施。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进一步学习和培养,有的寄宿生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单调生活而逃学。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在规划学校发展时,他们的思路都局限在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上,很少考虑学生教育管理和软环境的改善。

第三,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不同地区生活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普遍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和负担。在江苏省某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每位生活教师要负责大约50名学生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穿衣到洗衣看护、夜间巡查,工作内容简单但强度很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生活教师夜间巡查常常是三班倒、连轴转。而在北京市某县的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的总体比例是23个老师照料2000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岗的生活教师工作负担重,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漏洞。

三、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设施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资金困难、设施条件不足虽然是各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是管理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寄宿生的生活和成长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往往是给予资金支持搞工程建设,而在学校的管理上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2006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9]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10]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湖南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强调学校的建设项目规划,将建设工作纳入到校长的目标管理考核中,重点抓学校的工程建设。江苏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先顺序也是重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危房改造开始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政策制定层面看,上级部门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真正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政策时难免缺少针对性。在有些情况下,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学校负责人对政策的主观理解以及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作为政策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寄宿生及其家长,他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又与政策设计的本意存在一定差距。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例如,在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补贴由财政纳入预算发放,而有些地方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个别学校迫于资金短缺甚至挪用学校的杂费收入或者变相向学生收费。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围绕农村寄宿制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寄宿生和他们的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最直接和深切的感受。在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中,寄宿生家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上。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比村教学点有很大改善,但因为寄宿要额外增加费用,一些走读生家庭无力将子女送到离家较远的中心校住宿,住在山区的走读生不得不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有些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将村教学点全部撤掉,低年级甚至学前班学生都需要到中心学校上学,距乡镇较远的村庄里低年级学生也不得不寄宿。而在没有专门配备生活教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有些低年级和学前班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生活照顾和安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家庭由此而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劳力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乡中心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是课程表上的“形式”,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和现代化教育是不相匹配的。

四、结语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在寄宿生生活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往往与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而学校在工作中忙于筹措资金对完善管理缺乏动力。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EB/OL].(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06-02-09)[2007-01-03].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7

一、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农村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寄宿制小学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农村地区一种主要的办学方式。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多种社会和政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1]。2005年初,教育部的《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04年全年我国撤减小学3.17万所,初中973所,共计减少4万多所中小学校,[2]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瓶颈,解决了由此产生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和“普九”工作的深入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实现“两基”计划的一个主要措施,其建设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从2004年至今,全国共新建、改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400多所,“两基”计划完成后,中、西部23省、市、自治区将新建、改扩建寄宿制学校7727所,增加寄宿生204万人。[3]

除了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之外,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和生活照顾上存在的问题也推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输出使家庭中儿童的生活方式、教育方式都发生了变化,“留守儿童”现象和问题的出现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需求,原本由家庭分担的照顾、教育子女的职能正在向学校转移。在很多场合农村小学寄宿制被当作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剂良方。[4-6]针对目前全国普遍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倡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各地纷纷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列为关爱留守儿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湖南、湖北、江苏、四川、广西等农村劳动力输出较多、留守儿童问题较普遍的省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更是得到了高度重视。

无论是政府工作还是社会舆论都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给予了很多支持与肯定,而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却少有深入的研究,因此,那些鼓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政策设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又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成了政策分析和研究的盲点。本研究对江苏、湖南和北京地区的四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寄宿生与走读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对学校负责人、班主任、生活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县乡教育部门的有关负责人进行半结构访谈,获得了大量定性资料。本文以这些访谈资料和调查结果为基础,通过分析农村小学寄宿制本身的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讨论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中从政策问题确定到政策瞄准、实施中存在的偏离与不足。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本身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出现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是乡镇的中心小学,除了学校自身的管理之外县教育部门还会直接负责,在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一)县乡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县乡管理存在断层与真空。农村小学教育在条块体制上由县乡部门负责,很多乡镇在机构设置中没有专门牵头负责教育工作的部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只能直接由县教育部门出头。在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上,县级教育部门往往是分头负责,多头管理。例如在北京市某县教委,负责农村小学寄宿部管理的有体美科、综治办等多个科室,这些科室分管小学寄宿部的食堂宿舍建设、经费投入和教师考评等多项业务。在对寄宿制学校进行检查时,几个科室会制定出各自的考评标准联合检查,或者在需要为学校配备硬件设施时,会由业务科室主牵头协调各科室。除此之外,部门之间很少针对学校的管理进行交流和沟通。县教育部门只负责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检查考评和对学校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并不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对问题的解决处理,而周期性的走马观花式的检查也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中存在的真正问题。

(二)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

1.学生管理方面

管理水平滞后。寄宿制管理的内容很多,范围很广,特别是小学寄宿制管理更有其特殊的方面。而目前农村小学的寄宿制管理还处于看管的低层面,处于保证学生“不出事”的低要求上。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水平滞后可以概括为三点:重制度轻细节,重结果轻过程,重“管”轻“育”。

第一,重制度轻细节。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要保证学校的有序运行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制度,根据制度责任到人。在寄宿生的日常管理中,从每天休息和上课时间的班主任与生活教师交接制度,学生宿舍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堂卫生和后勤人员的保障制度,到每周寄宿生放假回家时的家长接送签到制度,农村寄宿制小学在管理制度制定中涵盖了各个生活细节。制定制度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按照其内容来执行来管理,但在学校的实际运行中,由于主观因素的影响,繁多的管理制度很少能够自始至终严格落实下去。

第二,重结果轻过程。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安全、日常秩序的安宁是学校工作中的首要任务。对于小学教育尤其是寄宿制小学的教育来说,确保学生的校园安全本应是学校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初级目标,但在绝大多数寄宿制学校,这已经成了学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使得学校在管理中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过于追求结果使管理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在寄宿生人数较多的学校,维持晚自习的秩序是老师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学生在完成一天的学习之后晚自习时间并没有太多需要集中强化的内容,而任课教师在工作一天之后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在晚自习时间讲授新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学校和教室的秩序,很多老师在晚自习期间给学生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和练习,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增加了压力而真正的边际效率却很低。很多学校,晚上宿舍熄灯之后寄宿生是不允许说话的,生活教师为了快速制止学生说话往往采用一些最简单的方式,如对说话的学生进行体罚。江苏省某乡中心中学甚至对寄宿生实行“无声化”管理,即从晚自习下课到第二天起床整个过程中都不允许学生讲话。从表面上看,学校安静有序,学校所追求的结果的确是实现了,但是这种过于极端的方式完全忽视了学生的自身感受。

在农村寄宿制小学,一些老师已经发现了学校管理中的弊病,班主任普遍反映晚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长时间的学习有时甚至是做重复的练习,这种学习效果并不好。但是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目前的管理模式来看,这种现状短期内很难改变。

第三,重“管”轻“育”。如果说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中“重结果轻过程”是问题的表象的话,那么重“管”轻“育”就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学校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它所采用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人数多且年龄小、自律性较差,因此学校往往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在“看管学生”的低层次上,确保学生“不出事”。这种角色定位和“无为”的教育思想使得学校在工作中倾向于选择机械、保守的管理方式,不愿或不敢做一些对学生成长有利但管理成本较高的尝试,寄宿生得到的是看管而不是真正的教育,更谈不上享受素质教育了。寄宿制学校里老师为了看管好学生而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活动都在一套规定好的模式之内。每天要上晚自习做作业,没有娱乐活动;晚上睡觉不能说话、不能外出;看不了电视;等等,这些都让小学生觉得寄宿制学校生活单调。学生对校园外世界的了解受到限制,在学校里没有机会和条件补充更多课外知识,有些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完善的人格发育也受到了负面影响。班主任和生活老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理上的沟通,在成长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足。

学校生活单调,老师对学生的看管多于深入的教育和沟通,学生难免对学校生活产生厌倦,有的学生甚至会逃学。对学生来说,寄宿制学校给人的感觉是“集中营”。很多学校只看到表面的秩序和安静,并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学生的发展,学校为了管理而管理,而不是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教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生活教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评价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方面。

第一,生活教师。有的农村寄宿制学校没有为寄宿生配备生活教师,而配备了生活教师的寄宿制学校在对生活教师的聘用、考核标准上也并不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普遍将生活教师定位为保姆式管理员,各个学校在招聘生活教师时会经过一些面试,但是聘用的标准和条件却很低。学校为节约成本一般以低工资聘用当地农民做生活教师,这些生活教师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管理素质,只能忙于日常劳动而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学校对生活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只是完成基本职责,生活教师的奖金与学生宿舍的环境卫生挂钩,卫生搞好了就是合格的生活教师,而对他们的爱心、责任心并没有要求。在这种考核制度下,一些素质比较低的生活教师缺少细致照顾学生的动力。

第二,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农村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标准仍然与学生的学习成绩挂钩,不同地区对教师和教育的评价体系普遍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相对于走读部来说,农村小学寄宿部的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需要为学生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责任心,而这些现有的评价体系都没有涉及,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对寄宿制学校任课教师考察的只是实在的可量化的业务水平。寄宿制学校对任课教师还缺少足够的激励机制。农村小学寄宿部教师的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内。但是在教师的待遇上,同一所农村小学的寄宿部和走读部采用的是同等的标准,对寄宿部教师的激励不足。对于承担责任较重的班主任来说,他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班主任老师因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管护力不从心,也往往由于激励不足在工作中缺少持久的责任心和耐心。

3.农村寄宿制小学面临的困难

第一,财政困难。财政上的困难是学校负责人普遍认同的学校发展建设中的最主要问题。缺少有力的财政保障和支持导致农村寄宿制小学陷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在县乡财政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农村小学的运行需要自筹资金,学校不得不为筹措资金动脑筋、想门路,在收费标准不甚明确和规范的情况下,兴办寄宿制学校成了很多农村小学的生财之道。为了增加学校财政收入,有的学校寄宿条件并不完善就匆忙上马开始招生。这种条件欠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实施中也会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在湖南省某乡中心小学,县财政本身存在很大困难,无法对学校给予更多投入,学校身处公用经费不足的尴尬处境还要解决部分教师的自筹工资。由于条件所限只能把教师宿舍楼改成了学生宿舍。更多的学校存在资金不足、住宿能力饱和的情况,学生床铺拥挤是常见的现象。

第二,教学师资不足。财政困难连带的一个问题是师资不足。由“一村一校”的格局变为中心小学的一个理论上的优势是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能。但实际上在师资不足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的集中对学生的教育质量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农村寄宿制小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同样无法正常开设,学生娱乐活动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素质教育无法实现。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普遍反映学校生活太单调,缺少娱乐活动和设施。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无法进一步学习和培养,有的寄宿生甚至因为无法忍受这样的单调生活而逃学。但是对于寄宿制学校的负责人来说,资金的问题已经屏蔽了他们对学校其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在规划学校发展时,他们的思路都局限在争取更多资金投入、加强基础建设上,很少考虑学生教育管理和软环境的改善。

第三,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不同地区生活教师的工作量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普遍感受到了工作中的压力和负担。在江苏省某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中,每位生活教师要负责大约50名学生的生活,从早上起床、穿衣到洗衣看护、夜间巡查,工作内容简单但强度很大。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生活教师夜间巡查常常是三班倒、连轴转。而在北京市某县的寄宿制学校中,生活教师的总体比例是23个老师照料2000个孩子的日常生活。农村寄宿制学校生活教师人手不足,在岗的生活教师工作负担重,必然会带来工作上的漏洞。

三、中央和地方的有关政策设计与实施

随着中央和各地教育政策的调整,农村寄宿生的数量总体上逐年成上升趋势。各地区和有关部门都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但是政策的设计和执行与寄宿制学校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并不相符。

(一)政策设计问题范围存在偏离

农村寄宿制学校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资金设施和学校管理两个方面,资金困难、设施条件不足虽然是各地区学校普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但是管理中的问题更加突出,与寄宿生的生活和成长关系更为密切。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在制定政策时首要考虑的往往是给予资金支持搞工程建设,而在学校的管理上缺少有力的制度约束和保障。

在加强农村义务教育方面,中央政策更多从财政和资金方面入手。例如,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逐步建立起中央和地方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2005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70多亿元,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8]2006年,将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9]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中央从2004年起将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投入财政资金100亿元,帮助西部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10]

在中央政策的影响下,各地所制定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相关政策也集中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两个方面。在湖南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在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强调学校的建设项目规划,将建设工作纳入到校长的目标管理考核中,重点抓学校的工程建设。江苏省某县地方教育部门对农村学校发展的优先顺序也是重点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从危房改造开始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办学条件。农村寄宿制学校硬件条件不够完善,资金困难是各地学校普遍面对的主要困难,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问题和困难并不止于此,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学校的管理环节中。而各级教育部门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显然缺少足够的认识,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相关政策都没有专门涉及学校的管理体制。

(二)政策执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从政策制定层面看,上级部门很难发现寄宿制学校真正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政策时难免缺少针对性。在有些情况下,好的政策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偏离,学校负责人对政策的主观理解以及学校各方面客观条件的限制都会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作为政策最直接利益相关者的寄宿生及其家长,他们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又与政策设计的本意存在一定差距。

1.学校在政策执行中的困难

学校在执行上级政策时遇到的困难和发生的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与学校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有关。例如,在义务教育实现“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后,有些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补贴由财政纳入预算发放,而有些地方资金来源渠道不稳定,个别学校迫于资金短缺甚至挪用学校的杂费收入或者变相向学生收费。在有些地区,有关主管部门为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了政策和物质上的支持,但是学校的财政困难使这些便利措施无法落实。

2.寄宿生家长对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

围绕农村寄宿制学校各项政策的实施,寄宿生和他们的家庭是最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对政策的实施效果有最直接和深切的感受。在中央和地方的各项政策中,寄宿生家长反映的问题集中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上。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在有些地区成了教育部门的政绩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集中、优化了教育资源,农村寄宿生家庭的教育成本却因此而增加了。学生寄宿之后上学距离延长了,家庭需要额外支付交通费、食宿费以及承担道路交通上的安全风险。贫困地区的寄宿生家庭虽然可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和生活费的减免,但是由于有其他费用支出,学生寄宿增加了农村贫困家庭的负担。学校布局调整后中心学校的教学条件虽然比村教学点有很大改善,但因为寄宿要额外增加费用,一些走读生家庭无力将子女送到离家较远的中心校住宿,住在山区的走读生不得不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上学。

有些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时将村教学点全部撤掉,低年级甚至学前班学生都需要到中心学校上学,距乡镇较远的村庄里低年级学生也不得不寄宿。而在没有专门配备生活教师的农村寄宿制小学,有些低年级和学前班学生家长为了孩子的生活照顾和安全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家庭由此而面临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劳力负担。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本意在于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资源的集中效能,让农村学生享受优质、全面的教育。但是在学校布局调整之后,乡中心学校所容纳的学生大量增加,在设施不足、师资有限的情况下,素质教育无法实施,音乐、美术等课程只是课程表上的“形式”,学校无力为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娱乐活动。对于农村小学寄宿生和家长来说,素质教育及有关课程的不足与他们的需求和现代化教育是不相匹配的。

四、结语

随着农村社会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学龄儿童数量减少,留守儿童普遍增加,这些都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条件,农村居民对高质量基础教育的渴求也对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来说,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出现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尽管寄宿制学校尤其是农村的小学寄宿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弊端。寄宿制学校往往面临财政困难、本身管理水平滞后,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更多地强调提供资金支持、进行项目规划和工程建设,对学校自身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重视不足,缺少有效的政策规范。在寄宿生生活中所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往往与学校的管理有直接关系,而学校在工作中忙于筹措资金对完善管理缺乏动力。要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农村教育体系中不仅成为学生的校园,而且是家园、乐园,政府和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更多的政策规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1-05-29)[2007-01-03].

[2]教育部.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发展事业状况报告[EB/OL].(2005-03-02)[2007-01-03].

[3]教育部.教育部要求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切实解决边远山区学生上学远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6-06-13(1).

[4]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6):19-25.

[5]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河南教育,2006(5):10-11.

[6]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河南教育,2006(5):11-12.

[7]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工作的通知[EB/OL].(2006-02-09)[2007-01-03].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8

二、制定寄宿制学校安全管理制度

我校经过深入调研,统一制定了泾川县黑河小学寄宿制学校《宿舍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宿舍管理教师岗位职责》、《寄宿生家校联系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制度》、《校车接送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从各环节、各时段明确了工作要求,实行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流程,为寄宿制学校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我校还制订了校舍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卫生防疫等各种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严格落实了岗位责任制和启动、运行、监督机制,职责明确,落实到人,把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落实安全责任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关键

寄宿制学校,尤其是新入学的低龄儿童,很难适应集体生活,对他们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责任重于泰山。要让家长安心、放心,使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校长、教师就必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热爱学生、保护学生、全心全意为学生安全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尽心尽力尽责地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首先,要建立安全责任机制。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具体责任人,班主任、职员为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体系,构成安全责任人人负,人人身上有责任的管理机制。其次,要明确安全责任内容。每学年一开学,班主任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协约,保证责任书的签订“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把安全工作责任落到实处。第三,要检查安全责任效果。学校要定期进行安全责任内容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确保责任书的签订不流于形式,责任书的内容落实到点到面到位。[2]

四、建设一支高效的安全管理队伍

“生命不保,谈何教育。”家长将学生交给学校时最大的担心是安全问题,小学寄宿制学校最大的压力也是安全问题。就要求我们必须时时牢记安全,事事做到安全,人人提高安全意识。我校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构建起了以教导主任、总务后勤主任、教研组长、值周领导、值周教师、班主任、生活老师为骨干的安全管理队伍,构建起了“教学、生活分管校长――分管领导――教导处――宿舍管理员、班主任、值周教师――寝室学生干部”的五级安全管理网络,并与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寄宿生在校期间各个环节、各个时段的安全管理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形成了学生在校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保障体系。我校成立了寄宿生管理领导小组,规范了相关会议制度,定期召集值班教师、住宿生、寝室学生干部、室长交流情况,对宿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我们注意充分发挥学生自治机制的效能,学生参与了学校的全程管理。特别是对寝室干部规定了明确的职责,依据职责开展工作。在校园里,从早操到就寝,从课间操到晚自习,从教室到宿舍,从食堂到厕所,从学校到家里,到处都有学生参与管理的身影。学生自主管理强化了学校管理工作,为学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五、强化安全教育是做好寄宿制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

寄宿制学校的安全教育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预防安全事故的前提和基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重点做到四抓:一是抓计划。学校的安全教育要有计划性,每年初学校要根据上级全年安全宣传教育的部署,结合学校寄宿制的实际和季节变化,制定年度安全教育计划,做到周周有活动,天天有教育。二是抓重点。学校要抓住每年的重点时段、重点活动对学生进行主题安全教育。如安全教育日、法制教育日、安全宣传周、宣传月,以及上级部门安排的重点活动。平时要抓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如个人卫生、饮食卫生、日常生活、课余活动安全知识等。三是抓特色。安全教育要切合学生年龄特点、学识水平,把宣传法律法规与贯彻学校安全制度相结合,把普及安全知识与课堂学科教学相结合,把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创造出特色的教育活动。四是抓平台。安全教育要有载体,有平台,才能把教育内容深入学生心中。学校要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开展安全教育,做到每月不少于两节主题安全教育课,学科注意渗透安全知识内容。在教学区、生活区分别开辟安全教育专栏,定期更新安全教育内容。

六、完善综合治理机制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9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最早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2004年公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强调“以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为突破口,加强西部农村初中、小学建设”。根据教育部门公布的数字,2004-2007年间,中央财政已为此投入100亿元,建设学校7651所,惠及学生约200万人。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优先满足留守儿童住宿需求。”10多年来,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本文从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存在问题入手,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更好地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提出对策。

一、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寄宿制学校已经成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一种办学模式。然而,正如所有迅速发展的事物一样,发展太快,容易产生诸多问题,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也不例外。本文仅从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和学校管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学生管理亟待完善。学生管理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中问题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方面。学生管理是整个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核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生管理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和生活管理两大方面。教学管理属于正常教学秩序下应有的管理,此处不予赘述。这里我们把问题的焦点放在生活管理方面,也就是非正常教学环节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生活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所耗用的时间比非寄宿制学校平均每天要多3~5个小时,客观上占用了许多教师的非工作时间。学生生活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容易被忽视。根据有关机构对目前在校寄宿学生的观察和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问题。试想一下,一个六七岁的孩子能不想自己的爸爸妈妈吗?时间一长,部分学生出现孤僻,对亲人冷漠等问题。二是学生就餐条件较差,营养跟不上。由于大部分的寄宿制学校地处边远,交通不便,处于经济最不发达地区,加之当地政府财力有限,投入的经费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导致许多学校学生伙食标准较低,许多学生营养不良,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三是学生管理中的安全意识亟待加强。由于学生年龄偏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丢东西、打架、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成常有之事。女生宿舍的安全管理问题更加迫切。

(二)教师管理亟需跟进。农村寄宿制教师管理是该类学校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环,然而,现有的教师管理方式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教师队伍缺乏必要的稳定性,师资队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有人说寄宿制学校的老师是“吃人饭,干牛活”,教师已经超越了原有之意,成了集保姆、父母、师父等功能于一身,毋庸置疑,责任比以前大多了。所以,很多教师都拼命往乡镇、县城调动。二是教师待遇需进一步提高。虽说现在搞了绩效工资改革了,农村教师工资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相比乡镇、县城学校的教师待遇还有一定的差距。三是教师的培训非常缺乏,特别是外出学习机会很少。很多教师,教了一辈子书,没出去学习、培训几次,更缺乏与别的学校的教师交流,所以时间一长,老观念、老思路很难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学校管理亟需加强。一是学校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如安全、文娱活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等缺乏明确制度规定。二是学校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有待落实。如有些管理岗位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楚,有些职责没有落到实处,空有文件,无人执行。三是生活老师配备不齐,生活老师的岗位职责需进一步完善。四是学校经费管理亟需加强,经费投入不足现象突出。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造成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

(一)基础差,底子薄。一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大多地处经济、文化和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偏远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造成学校硬件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盲目建设,迅速兼并其他村小带来了学校校舍拥挤、配套设施跟不上等问题。二是师资短缺,教师身兼数职,管理起来力不从心。教师分工重叠,有的教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分管学校后勤、安全等工作,到头来就是教师样样都要管,又样样都管不好,顾此失彼现象时有发生。三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大规模建设也是最近十年才发展起来的,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善,如医院、安全、卫生等配套不健全;软件建设更是缺乏,如专业的生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保卫人员、医疗人员更是匮乏。

(二)重建设,轻管理。政府在寄宿制学校建设方面可谓投入较多,据重庆市披露的数据,从2006年至2010年共建成2200所寄宿制学校,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现有在校学生规模196万,占到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规模63%。这些寄宿制学校的建成,为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是,寄宿制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成了地方政府的硬任务、硬指标,更有甚者成为了政绩工程,一些不需要或缺乏论证的项目也盲目上马。而建成之后的管理由于资金的缺乏,很多必要的配套设施、师资队伍的配备、学校的管理等都跟不上建设的步伐。目前,学校和教师对提升寄宿制管理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大部分学校还没有或者还没来得及思考如何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怎样才能办好寄宿制学校,怎么才能让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仍是沿用以前的学校管理模式。

三、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的对策

(一)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后续建设的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继续加大财政投入,鼓励社会各界爱心企业和个人捐助,积极筹措各方面资金,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食堂、澡堂、厕所、保健室、开水房等生活用房的建设,完善和配套农村寄宿制学校设施设备,从学生的住宿、饮食、日常生活服务以及教学设备等方面加快建设,以满足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的要求,以标准化的硬件设施服务于社会,充分发挥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教学功能,力求让学生家长满意、让社会大众满意、让政府放心。

(二)建立健全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管理是提高寄宿制学校办学效益的关键。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科学、合理、有效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很有必要。一是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生活、卫生、安全、文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加强学校校舍、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配置、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预警体系和经常性检查机制,完善饮食、卫生、生命安全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种突发性事故的应急预案,杜绝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各类责任事故发生。二是建立学校管理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校长负责制,校长依法担负起全面管理学校的责任,对学校日常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明确学校各部门参加寄宿制学校管理工作的职责,形成管理人员具体抓,各部门共同管的管理网络,做到人人各行其职,各负其责。三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寄宿制学校的正常运转。在科学核算寄宿制学校运转成本的基础上,将运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同时积极支持寄宿制学校小农场和勤工俭学基地建设,按照学生规模,无偿为寄宿制学校划拨小农场和勤工俭学场所,结合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基地,统筹建设,其获取的收入,应主要用于补助学生的生活,降低寄宿学生生活成本,为努力改善寄宿生的生活创设条件。

(三)加强寄宿制学校日常管理。一是加强生活教师等教职工管理。按照标准,适当增加学校的后勤教职工编制,配齐学校后勤管理人员、学生生活辅导员、医务保健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工作,确保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非常辛苦,要建立完善的教师管理机制,使每一位教师在寄宿制学校能安心工作。二是加强贫困寄宿生补助资金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审批、使用、发放制度,健全管理机构,做到专人负责、专款专用、专帐管理、收支分帐、按期公示、按月拨付、审核,自觉接受学生和社会监督,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杜绝挤占、挪用和贪污;要定期对补助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配合审计部门搞好审计,审计结果要进行公示。

参考文献

[1]周楠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0,(1):104-105.

[2]杨清溪、赵慧君.当前我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反思[J].中国农村教育.2010,(4):50-53.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例10

××区××中心小学××*

××区××镇面积157平方公里,是××区面积的一半,人口近5万人。全镇现有中小学校24所、中小学生6592人,占人口13.2%。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6年××区委、区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教育强区的战略构想。如何实现区委的战略构想?笔者作为长期在基层小学工作的教师和人大代表,下面以××镇为例(该镇是××唯一的老区镇、典型的山区镇)谈谈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和集中办学的一些思考。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必要性

1、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顺应农村客观形势变化、满足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当前,农村人口形势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一是农村人口结构上,随着计划生育效应的显现,农村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小学适龄儿童急剧减少。近5万人口的××镇2005年小学适龄儿童仅353人,2006年小学适龄儿童也仅390人(不含炼化一体化拆迁安置户子女),只相当于峰值期的37%,这一水平在今后一个时期将长期稳定。二是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负担不断减轻,农民渴望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比以前更加强烈。这些变化,亟需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适应性转变。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通过集中优势资源,为农民子女提供优质教育,符合广大群众的愿望。三是随着外出经商、务工的青壮年农民不断增加,其留在家中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农村社会问题。目前,××镇农村青壮年外出经商、务工人员达2116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803人,父母单方外出的1313人),留守子女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农村学生二分之一强属“留守孩子”。而根据现在的趋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镇农村“留守子女”数量不但不会减少,还会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让青壮年农民安心外出经商务工,将对建设新农村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由于基础教育点多线长,政府投入有限,小学教育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衡,多数农村小学举步维艰,设备极其缺乏。以计算机为例,××镇21所小学3956个学生,现有计算机230台,其中中心小学70台,村级小学160台,分布在6所小学,全镇生均只有0.058台。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使每一份有限的资源都用在教育的刀口上,促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进而带动初中、高中教育的协调发展。

2、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改变农村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现状,提高义务教育水平的必然选择。××区××镇的教育现状:一是校点多规模小。××镇人居十分分散,长期以来,为普及义务教育,在村和部分村小组兴办了村小和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截至2005年底,全镇共有小学21所,其中100个学生以下的学校5所,占24%;最少的一所小学只有56人,最小班额为6人。学校布局分散,严重影响了教育投资效益的发挥。2002年以来,各级政府先后投入资金765多万元,改造12小学校d级危房11035平方米,新建校舍16694平方米。但由于学校较多,资金有限,目前全镇小学尚有d级危房6所3720平方米,同时尚欠历年危改资金467万元。二是导致教师既超编而工作量又大。从教师编制来看,2005年底,全镇小学共有教师289人,学生3956人,师生比为1:14,高于城区小学的师生比。从教学来看,“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农村小学规模小生数少,但班数不少,教师工作量大。部分小学不得不采取“包班教学”或“复式教学”方式,一个教师包揽了全班各学科的教学任务,因而,除了能开设语文、数学课程外,其他课程难以开全。部分小学没法完成义务教育规定的各科教学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对农村小学无异于一句空话。三是教学手段落后和教学时间不足。由于村级小学投入有限,教育设备严重缺乏,教学仍旧局限于“一支笔、一本书、一个黑板”。加上农村学生居住分散而且路途较远,上课时间得不到保证,新课程改革难以实施,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落实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和农业税的全面取消,政府公共服务的工作重心发生了重大转移,其主要职能转变为抓“三基”,即抓基本国策、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农村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中的基础,应该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中之重。但农村小学布局过于分散,从根本上制约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有效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但从目前××镇农村人口素质来看,由于村级小学教育质量低,势必造成广大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偏低,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创办农村优质教育,让农村孩子享受城镇孩子同等教育待遇,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因此笔者认为,应从××山区村落分散的实际出发做好规划,整合××教育资源,有计划地逐步撤并办学规模小的村小,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集中力量办好寄宿制小学,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农村发展寄宿制小学的优越性

目前,全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已经风风火火地开展起来,我市永春县在建设寄宿制小学方面已取得比较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农村寄宿制小学的举办,化解了农村教育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推动了城乡教育和谐发展。

1、解决教育投入效益低下的问题。教育投入效益的提高是通过发挥教育资源的整合效应而实现的。一是整合了教育投资。撤并规模小的小学,实行集中办学后,能够集中资金投入寄宿制学校建设,使有限的资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镇清美、汶阳、芦朴三所小学共有18班420位学生,三所小学的危房1650平方米。××区2005年对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在三村的区位中心汶阳村选址建新校舍,很好地把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三校实行集中办学后,将投入资金165万元,建成一幢四层较高标准的教学楼(宿舍楼待建),汶阳小学新建校舍一旦建成,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将得到根本改善,不但满足清美、汶阳、芦朴三村教育需要,还将惠泽下炉、世上两村学生200多人,同时一举消除了下炉小学的危房。二是整合了学校资源。通过集中办学,既提高了学校的资产总量,又提高了教室、食堂、运动场、仪器设备图书的综合利用率。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学生420人,三校18班平均班额仅23.3人,实行集中办学后按12班开设,平均班额达35人。三是整合了师资。目前,汶阳、清美、芦朴三所小学共有教师30人,师生比为1:14,三校均没有音体美、英语、自然专职教师。集中办学后,只需教师25人,可减少教师5人。同时,通过优化组合,教师各尽其才,既实现了教师专业化、教学专科化,又解决了音体美及英语等学科师资短缺的矛盾。

2、解决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难的问题。集中办学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搭建了新型平台。学校旺盛的人气、优化的师资、齐备的设施条件、使音体美得以开齐,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课程得以开课,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得以全面实施,为提高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了条件。同时,学生生活、学习都在学校,生活自理能力得到了培养。

3、解决农村孩子和“留守学生”就学难的问题。一是解决了青壮年农民的后顾之忧。××区很多青壮年夫妇外出经商、务工时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干脆带在身边上学,既费事又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解决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读不起书的问题。农村一部分弱势群体,如孤儿和没有生活来源的残疾夫妇,他们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国家实行“两免一补”后,家庭贫困学生无需缴纳任何生活费用,可以全免费上学。三是实行集中办学后,杜绝了部分偏远教学点隔年招生的现象,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正常入学。

4、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缺乏教育公平投入的有效机制,重“锦上添花”,轻“雪中送炭”,加上学校布局分散,农村小学之间的办学条件差别十分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加强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让农村学生享受城镇学生同等的教育待遇,并且实行生活补助,这是继减免农业税后农村受益面最广、最直接、最公平的一项改革。这项改革有效缩减了城乡教育差别,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正和社会和谐,实现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目标。

三、××区××镇发展寄宿制小学实行集中办学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科学规划,强化政府引导。一是实行分步推进。政府要把发展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采取分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办法,避免因集中办学引起学龄儿童辍学和教育质量下降。二是充分尊重民意。不论是并校寄宿或是集中办学,都要求镇和学校组织干部、教师,深入村组、农户,召开村组干部、村民代表和学生家长座谈会,宣传政府的政策,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达到基本统一干部群众的思想,确保撤并校的顺利实施。三是加强组织领导。政府专门成立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区××镇2005年秋小学生3956人,2006年秋3436人,2007年2694人,2008年2358人。其中2007年生数减少最多,以后基本上稳定在2300人左右。按分步推进原则,建议从2006年秋起用四年左右时间完成××镇小学布局调整任务,把现有的21所小学调整为4所,保留7个教学点。调整规划为:

2006年秋(保留19校):撤清美、芦朴小学,并入汶阳小学。

2007年秋(保留10校3个教学点):撤世上、下炉小学,并入汶阳小学。撤白潼、秀溪、小坝、燕山小学(四所学校约230个学生)并入中心小学。土型、樟脚、寨后三所小学高年级学生120人并入前欧小学,三所内山

小学保留教学点。

2008年(保留6校5个教学点):撤松园小学,并入中心小学。撤邱后小学,五社小学高年级学生43人,并入驿坂小学。黄田小学高年级学生37人并入前欧小学,黄田保留教学点。

2009年(保留4校7个教学点):路口小学高年级学生47人,溪西小学高年级学生40人,并入驿坂小学,路口、溪西保留教学点。

保留校点的基本情况:

⑴保留的四所小学为:中心小学、前欧小学、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中心小学和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汶阳小学和驿坂小学位于教学片中心,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但要为路途远的学生提供寄午。中心小学宿舍楼在建,预计2006年8月完工,但学生食堂还要进行二次装修,其他生活设施也还要投入资金添置才能使用。前欧小学宿舍楼已建,也存在与中心小学同样的问题。

⑵选择前欧小学为寄宿制学校,不选樟脚小学为寄宿制小学的理由:前欧小学已具备寄宿制学校的基本条件,该校2005年列为区危改项目校,已建成一幢四层32间的师生宿舍楼,可供约150个学生住宿。学校有三层18间教室、40台电脑室,围墙、水泥球场、机井等。学校在324国道旁,交通方便,樟脚、寨后、土型三村已通公交,可以直达该校。而樟脚小学现有两层教学楼和教师宿舍楼各一幢,围墙不完整,没有水泥球场,20台电脑大多无法使用。作为寄宿制小学,还要投入几十万元建设学生宿舍楼,完善围墙等相关设施。

⑶保留的七个教学点为:路途比较远的内山五所小学分别为土型、樟脚、寨后、黄田、五社。办学条件比较好且可开成班的两所小学分别为路口、溪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