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6-29 19:44:20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1

作为人才发展规划的重大创新和突出亮点,启动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在部级人才发展规划中还是第一次。这些工程也是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其设计充分考虑了人才发展的全局,既突出人才发展的战略重点,又统筹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和不同层面,培养国内人才与引进海外人才并重,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工程体系。12项重大人才工程涵盖了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面,涉及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各支人才队伍,内容覆盖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财政部为12项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共核批了1000多亿元的新增经费。目前,各部门正把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与落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结合起来,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为龙头,引领和带动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格局。

在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的示范引领下,各地各部门也组织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工程或项目。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国家36个部委系统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150项,已启动83项;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划实施人才工程449项,已启动307项;各市(地、州、盟)计划实施人才工程3570项,已启动2388项……各级各类人才工程的实施,有力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由科技部牵头,主要是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科学家工作室,重点支持和培养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重点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建设若干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以及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批科技人才培养计划并不仅仅关注科研院所和大学里的科研人员,而是把企业的研发人员、技术人员也列为重点培养对象。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企业研发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较少,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例如在电信行业,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占比例只有0.3%,这对于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是一大瓶颈,应促进创新型人才向企业积聚。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有关学者研究分析16世纪以来1200多位世界杰出自然科学家,以及1900多项重大科技成果后发现,自然科学发明的最佳年龄段是25~45岁,峰值是37岁。这表明,谁拥有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英才,谁就能占领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当前,欧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把培育、争夺青年英才作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战略之举。目前我国两院院士中50岁以下的仅占2.5%,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平均年龄超过55岁。今后5年,我国将迎来高层次人才退休高峰。解决我国高层次人才队伍“青黄不接”问题,刻不容缓。

青年英才开发计划实着眼于人才基础性培养和战略性开发,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竞争力,包含“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未来管理英才培养计划”3个子计划。

为保障计划的实施,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成立由中组部牵头,、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参与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部际协调小组,负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实施计划;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给予支持,建立青年英才开发计划经费保障机制;由各子计划牵头单位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计划实施所需政策,细化人才选拔、培养、使用和经费管理等有关规定。

在地方,吉林省委组织部、团省委2011年11月1日联合召开新闻会,宣布正式启动实施“吉林青年人才培养计划”。计划由团省委牵头实施,利用3年时间,培养一大批行业领军、社会影响广泛的创新型、创业型和技能型青年人才,打造一支素质优良、服务能力强的青年志愿者骨干队伍,吸引一批业绩突出、富有创新能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初步形成各类青年人才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具体包括5个子计划。

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由国务院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编制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着眼于提高我国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竞争力,以培养开发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统筹不同所有制企业、不同层次、不同专业领域经营管理人才的开发,坚持知识更新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境内培训与境外研修相结合、整合优化现有培训资源与开发利用新资源相结合,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体系。该项工程包含企业领军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3个专项培养计划。

为保障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各专项培养计划要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不同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高水平教育培训机构的战略合作。推动培训创新,注重调查了解不同培养对象的培训需要,科学制订培训计划,创新设计培训内容,突出与企业经营管理紧密相关的专题性深度培训,满足差异化培训需求。强化岗位锻炼,积极推进培养对象跨企业、跨行业、跨地区的工作交流。落实经费保障,国家财政设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专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领军人才以外的人才培养、培训工作所需经费,由企业和培训对象个人分别承担。要加强组织领导,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由国务院国资委牵头,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工程实施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推进工作。

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由教育部等部门牵头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每年重点培训1.1万名中小学中青年骨干教师、5000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1500名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以及2500名学校优秀校长,力争在中小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该项工程所有项目已于2011年全面启动,包括“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民族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研修培训计划”、“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等。工程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督促检查、动态调整的方式,按年度组织实施。

为保障工程实施工,将实行教育人才优先发展、吸引优秀人才从教、促进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引导人才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鼓励青年英才脱颖而出、促进培养造就教育家、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支持民办学校人才发展等政策措施。工程所需经费由财政安排资金予以支持,每年共计9.4亿元。民办教育教师的培训经费可采取举办者自筹和政府适当补助相结合的方式。

文化名家工程

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由会同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印发,目的在于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成就突出、影响广泛的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的杰出人才,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该工程着眼于对成就突出的高层次人才的激励和资助,着力为他们创新创业创优提供良好条件,积极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文化名家的遴选从2011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到2020年完成工程目标,届时由国家资助的文化名家将达到2000名。文化名家工程实施方案还特别注意到与已经在宣传文化系统实施了8年的“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的衔接,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获得过本领域公认的国内外重大奖项的,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国家其他重大工程的,在推荐中可优先考虑”。

该工程明确了对文化名家的资助扶持办法。一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创作研究;二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三是资助扶持文化名家开展学习调研、考察采风;四是鼓励支持文化名家发挥智库作用;五是宣传推介文化名家优秀成果和先进事迹。

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虽然我国卫生人员总量在2009年已达778万人,但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医药卫生人才总量仍然严重不足。为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卫生部牵头启动实施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计划。

根据该项计划方案,各级政府要在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实施中发挥主导作用,相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开展工作,紧密配合;以区域卫生规划为基础,统筹配置区域内的卫生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行业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要以全科医师培训为重点,实行短期人才培训与长期人才培养相结合;把医学杰出骨干人才引进与培养,同医药卫生重大科研计划实施以及重点科研基地建设相结合,应注重德才兼备,强化其创新发展、学术引领、攻克难关,带动团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要推动建立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和全科医师制度。要把能力提高作为基层卫生人员培训的核心,加强基层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

方案明确,要探索建立医学杰出骨干人才荣誉制度;建设创新人才团队,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逐步实现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临床医师执业的必备条件;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通过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师在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全科医师,积极开展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目前,“”已引进1653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根据海外各类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拓展为创新人才长期项目、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创业人才项目、青年“”项目、顶尖人才与创新团队项目、外国专家“”项目、人文社科项目7个子项目,基本形成了覆盖各领域、各年龄段的引才体系。“”的实施带动了全国各地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的全力推进,各地纷纷推进各具特色的引才工程,形成了引进海外人才的新一轮热潮。

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实施方案》,该项工程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旨在打造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15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6800万人。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75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0%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该项工程采取分阶段、分步骤、动态调整的方式组织实施。2011年,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启动工程实施工作;2011-2015年,逐步落实各项工作,大规模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活动,推动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2016-2020年,全面开展工程的各项工作,进行中期检查评估,适时调整重点方向,力争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2020年,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

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将在装备制造、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海洋、金融财会、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防灾减灾、现代交通运输、农业科技、社会工作等12个重点领域,采取年度项目计划管理的方式,全面开展4项人才培养培训项目。

加强重大专项、重大工程、重大建设项目的衔接;加强对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培养培训力度,拓宽和完善非公有制单位专技人才进入“工程”的通道;将重点推进金融会计、社会工作、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与管理、工业设计制造、信息技术、人力资源管理等专技人才管理制度改革,做到队伍建设和制度改革相结合。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以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高技能领军人才,引领、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将重点实施技师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3个子项目。

计划实施方案提出,要为计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和技术支持。要发挥各部门优势,发挥各级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作用,共同做好组织实施工作。要建立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和推广先进工作经验。建立健全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的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性作用,带动行业、企业和社会等多方面加大投入,为实施计划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实际,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加快开发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定期高技能人才岗位需求预测信息。建立完善分层次的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由农业部会同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实施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重点扶持培养一批农业杰出科研人才,1万名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3万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10万名生产能手和农村经纪人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的实施,将坚持服务发展、引领示范、突出重点的原则。在专业领域方面,突出培养造就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紧缺的生物育种、动植物疫病防控、高效栽培养殖集成、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技术创新人才和农业资源开发保护骨干人才。在能力素质方面,突出培养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杰出科研人才,具有较高成果转化能力的农技推广人才和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生产经营一线人才。

该计划将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经费的主导作用,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扶持培养子项,由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保障;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培养、农村生产能手培养、农村经纪人培养等4个子项,由农业部等相关部委结合已有项目并纳入地方人才发展规划组织实施。

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牵头、人社部等9个部委参加的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将以提升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以下简称“三区”)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民生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计划地为这些地区输送和培养科教文卫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

计划实施分为教师、医务工作者、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5个专项,各专项实行行业主导、地方落实。利用各级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把计划实施与扶贫开发、经济开发、科技开发结合起来。以满足“三区”公共服务领域人才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才选派和培养工作,促进长期工作与短期服务、个别选派与团队选派、内部调配与外部支援等相结合。

该计划以国家确定的连片特困地区覆盖的县和省级贫困县及新疆兵团困难团场为基本单元,针对、新疆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实际,各专项可制订专门计划,实行相对特殊的组织形式和政策措施;参与选派和培养的人员主要是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工作等公共服务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以就近就便、本省调配的形式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内受援地。对人才资源和培训资源相对薄弱的省区,可依托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结对帮扶等渠道组织跨省支持;选派人员以全日制工作形式为受援地提供的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短期服务应设立必要的项目,并提出明确的目标任务;为“三区”培养人才要依托行业培训资源,安排到省会城市、中心城市有关单位参加脱产培训或岗位锻炼;将在“三区”领导创办社会事业的重点人才纳入培养范围,并给予政府购买服务、税收减免、简化登记程序等优惠扶持政策。

为保障计划实施,对选派到“三区”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将在职务安排、职称晋升、计算基层工作经历、研究生考试等方面,执行现有优惠政策。各专项牵头部门可根据行业人才特点,制定完善引导政策。对业绩突出、基层欢迎的优秀人员以及落实计划成绩突出的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并享受相应政策。中央和各级财政为实施各专项提供经费支持。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将通过发放工作生活补贴、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每年组织一批高校毕业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基层任职、服务和自主创业。选拔重点是30岁以下的应届毕业和毕业1~2年的本科生、研究生。

根据《方案》,到2012年,中央财政补助的大学生村官名额达到30万名,以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选聘计划,逐步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的目标。选聘方式将坚持学生党员优先、优秀学生干部优先、回原籍任职的优先。引导优秀大学生村官留村担任村干部,注重从大学生村官中考录乡镇公务员、选任乡镇领导干部,逐步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2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培训竞争优势的“重中之重”。“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资金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企业只有学会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挖掘内部的潜力,在有限的资金投入中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日益壮大的发展。“质量是生命,管理是灵魂”,管理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发展壮大的命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或听到某人在一个企业默默无闻或倍受失意挫折,但是,当他转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后,就变得踌躇满志,才华横溢。原因为何呢?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发挥出不同的作用,用人制度的差距是根本原因。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企业中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力资源的竞争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本文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如何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作用作一浅析。

一、技能人才的日常流程管理

这里讲的流程,就是一系列不断重复、有系统的行动或作业;始于投入,终于成果。一件产品或一项目完成了,就等于产生了一项成果。日常流程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选取最优先的流程;将工作流程书面化;建立日常系统;实施日常管理系统;检查流程是否稳定;建立标准化。

日常流程管理的好处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1.增加技能人才互相沟通的机会,使大家更加清楚自己的工作任务。2.技能人才及其主管都可以迅速了解到工作流程有无改善。3.人力资源部门可以以此为依据对技能人才进行工作培训。4.将日常管理系统所学到的内容应用于其他的工作流程。5.找出目标管理所定的重点工作流程加以改善。6.为企业的技能人才管理部门提供改善依据。7.帮助本部门保持工作成果。

日常流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画出最优先工作的工作流程图。按照工作的发展顺序,简明地叙述流程中的每一事件。有了这样一个流程图,一方面,每当发生问题时进行系统的分析;另一方面,这种方面方式对工作流程的叙述,可以使每位与流程有关或无关的技能人才都显而易见地了解工作的每一步骤。

二、制定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

个人发展计划的宗旨在于“为您在企业的将来做准备”。随着当前经济的变化,企业的业务也会持续的根本的改变。为了适应企业的这种变化,企业需要技能人才能够不断学习新的技能,并能以新的模式来思考企业营运。也就是说,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是企业对多变的未来的回应。

技能人才个人发展计划是协助技能人才发现专业性挑战及实现个人专长的契机,使技能人才的素质能符合企业的要求。通过个人发展计划,每位技能对自己目前所拥有的技能、兴趣及价值观进行评估,接着考虑企业的变化需求,使自己的特长及发展方向符合企业变化需求。每位技能人才需要设立自己的目标并与自己的主管或经理研讨一套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以发展自己可多运用的技能,把自己变成企业未来发展的一员。假以时日,持续不断的个人发展计划将帮助每一位技能人才适应多方面的工作。

虽然个人发展计划可以提供企业未来需要的工作技能,但是,它不是升迁的渠道。它提供许多可使个人、专业和财务上满足的契机,并帮助技能人才在机会降临之时为个人作好完全的准备。个人发展计划用来帮助所有技能人才达成事业规划和发展,但是在决定是否符合自己的时候,要明白自己目前身处何处?企业未来几年内会怎样演变?自己在这几年内的工作将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具有挑战吗?如果了解到企业未来的走向,则可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做好定位;如果正处在自己事业的十字路口,则可以通过询问“我下一步要做什么?”来得到答案。

三、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和考核

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和考核,就是将企业的营运计划与技能人才个人工作计划相结合的一种办法。企业营运计划揭示要达到的企业使命,在下一年度要做的事项,各分企业协助总企业达成营运计划的分目标。

因为一个人的价值观会直接影响其工作品质及工作经验,所以只讲求工作成果是不够的,也就是说,技能人才如何做(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要做什么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但要将工作要项列出来,而且要与主管确定如何徇工作绩效。每人的工作绩效应该依据对企业营运计划的贡献程度和个人的工作绩效而定。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及考核,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技能人才达成工作目标,也帮助达成企业营运目标,同时,也是决定薪资的要素之一,但不是全部,技能人才薪金如何,要考虑目前的薪水与担任同类工作其他同事薪水的比较;现职工作上尚能调整的空间。影响薪水的另一原因是企业的支付能力。企业必须考虑同行业、人力市场以及物价因素后,以企业财务状况决定调薪预算。

在进行技能人才绩效标的考核时,应注意以下事情:将考核的内容对技能人才做一个彻底的详尽的说明。对技能人才详细地说明考核的功能,评定的内容,评价的基准,评分方法以及评定后处理技巧。应设法排除评定者的各种偏差(宽大化倾向,主观化倾向,片面化倾向)。对评定结果的分析与平衡做一番检讨。灵活地运用评定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技能人才工作绩效目标及考核是个人发展与企业营运计划之间的桥梁。

四、激励因素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3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中国社会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基本卫生均等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在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促进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可以明确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助的能力,提高了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例如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监督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培养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了早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该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通过举办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机构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和专业性强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有利于提高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加强对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居民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保障

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农村居民对于计划生育的意识观念较弱导致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为了顺利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人口合理统筹,稳定计划生育低水平就必须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才能保障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2、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看中国有2.3亿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阻碍使很多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中,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发展机会而且危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所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使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有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3、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健康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城乡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建立,提高社会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完善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刻的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有助于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了解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4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开展,中国社会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就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公共服务水平还比较低,尤其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中国是人口大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尤其是加快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措施

为了更好的提高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基本卫生均等化,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做才能更好的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

在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职能作用,促进工作人员的优化配置,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以及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例如,建立职责明确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可以明确机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机构的工作效率。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建立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加强了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互助的能力,提高了机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步伐。

2、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社会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应该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医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提高基层卫生服务单位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例如增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卫生监督的能力,疾病预防控制的能力等。有利于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3、培养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为了早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应该加强对基层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机构通过举办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综合能力。机构还可以招聘一些高素质和专业性强的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才,有利于提高机构组成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通过加强对公共卫生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了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增强了公共卫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社会居民开始重视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所以,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于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重要保障

中国是人口大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非常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但是,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国家首先应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由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由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比较低以及农村居民对于计划生育的意识观念较弱导致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很大的困难。所以,为了顺利完成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做到人口合理统筹,稳定计划生育低水平就必须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只有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才能保障新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2、是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看中国有2.3亿农民工,由于受到城乡分割体制的阻碍使很多农民工徘徊于城市和农村中,不仅影响了农民工的发展机会而且危及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阻碍城市化发展进程。所以,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能够使农民工像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之中,有助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

3、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健康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助于城乡人口与计划生育保障体系建立,提高社会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保障社会居民的身体健康,进而完善了社会基本保障体系,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重要的健康保障。

三、总结:

本文通过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分析与研究,深刻的认识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措施,有助于快速实现人口与计划生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通过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了解到人口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5

抓好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会同庐山区玻纤基地参加科技部对基地建设整改工作答辩,与庐山区有关部门商榷拟在庐山生态工业园挂牌**国家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修改完善恒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科技孵化器材料,并与省科技厅、科技部进行工作沟通汇报。向省、市人民政府申请共青城市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为园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指导共青城市园区4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推荐金淞电器公司申报了省工业支撑科技计划项目。筹划向省科技厅申报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对武宁节能灯产业基地进行了调研。

推荐江西制氧机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申报省年度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其中:制氧机有限公司、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恒通自动控制器有限公司、白莲钢质制品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通过了公示,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取得进展。

(二)以申报科技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综合计划工作

一是培育创新型企业工作取得进展。*雷迪、巨石公司、同方电子、朝阳机械、山水光电等5家科技型企业经过市科技局的积极培育,已通过省工信委、省科技厅、省国资委、省总工会四家认定的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使我市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2家。

三是积极进行部级项目实施监理。会同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印发关于印发《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情况监督检查方案》的通知完成山水光电、奥盛、绿野食品等三家企业分别承担的多业务接入平台MSAP、高性能预应力镀锌钢丝的研发以及野生坚果剥壳机的研制与产业化三个部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的验收工作;完成山水光电、仙客来、泛美亚、富通化工4家企业承担的的20xx年度部级创新基金项目监理验收工作。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37-03

国家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精髓在于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加紧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各省、学校都以立项的形式在部分专业开始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好多学校分到一杯羹,其实,很多学校、老师只是当作争取经费的项目在做,申报前领导、教师并没有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是不是简单的“3+1”模式?几年过去了,好多项目总结验收完成任务了,研究成果颇丰,可学生培养质量到底如何?社会效应又如何?研究生有了学术型和专业型,职业技术学院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本科生应该怎么定位?大多还在学术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综合型的探索。但从社会层面以及用人单位反馈来的信息,却总是与我们培养的目标要求距离甚大,毕业生到企业后需要培训再上岗,短期内不能给企业创造多少经济价值,所以工资待遇偏低,短期内也不能加薪,毕业生往往选择跳槽走人。很多学生“有业难就”、“有业不就”的现象,直接反映出目前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是项目,是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导向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贯彻落实关键是要解放思想,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教师更是责任重大,我们不仅真正理解和认识其内涵其实质,还要积极宣传推动,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争取条件、创造条件,营造环境,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仅是工程教育的事,更是中华民族振兴大业的需要,如何能够让中国的工程师“卓越”起来,是我们共同努力的方向。随着学科交叉、高新技术的渗透,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时期,培养和造就出能够满足现代工业技术要求和各领域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工程师,已成为现代工业乃至其他应用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现代工业技术水平整体实力提升,将制造大国升为制造强国,需要大量优秀的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才能实现。面向工程、面向世界,面向实践,这是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则,为此,我们认为通过“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建设,最大的成果不仅仅是强化了少部分学生的工程素质、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作为培养未来工程师的高等学校领导和老师们从传统观念走了出来,培养和鼓励毕业生进入生产第一线,摆脱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包袱,向工程前辈们学习,在学中做,做中学,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现代工程师应该的贡献。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立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提出“高等工程教育如何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工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1]工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是实现为经济发展培养应用性高级技术人才的核心。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应该通过工程教育中培养理工结合的各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着力打造适应未来以原始创新为主的和致力于解决行业的具体问题“未来工程师”。即使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工程师,仍然需要继续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实践和创新,才能成长为真正“卓越”的工程师。可见,人才培养必须改变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教授给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力比简单的灌输学习更重要。过去,我们的工程教育模式深受前苏联等诸多国家的影响,现在我国作为世界制造第一大国,更需要在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的同时,主动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2]。国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必然与相关产业或行业发展目标密切相关,随着不同时期建设重点的不同,人才培养应当随着市场需求的变换而及时调整,企业的需求决定着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层次结构、就业取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应是金字塔结构,即小部分是真正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大部分应该是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普通工科院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应该怎么定位?专业情况不同、培养对象不同,不可能照搬照抄,项目完成了,是不是人才培养就达到目标呢,十年栽树,百年育人,更不可能等这些专业实践成功了,再去推广其检验。应该充分认识到,“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是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要贯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在三十多年前,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改革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创造了奇迹,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改革应该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总体要求,不同的学校、专业应该结合自己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的资源优势,围绕社会、行业需求,实质性的推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个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教师(不仅仅指专业教师)组成的教育团队,以学生为本,强调能力和人格养成,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强产学研合作为背景的校企互动型工程教育,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面向不同领域、层次又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高等工程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要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观念”的指导思想。

三、开展实质性校企互动合作,共同发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作用

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教育环境,需要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建立起与社会、与企业沟通的渠道,以实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在过去的本科“卓越计划”教学实践中,比较注重加强校外教学实践环节,但,在目前经济形势下,由于企业和学校直接利益的兼容性弱,企业缺乏参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内驱力[3]。作为本科学生,人数众多,整块时间内全部直接下到企业学习和实习,显然很难实现,而且来实习的学生不是企业的员工,企业管理上存在顾虑,怕担风险,不愿承担责任,不敢安排学生到生产一线;加上刚刚接触专业的学生适应具体生产环境需要过程,很难顶岗作业,企业还要无偿提供学生食住,积极性不高。学生在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实习方式只能限于观摩、讲座,缺乏系统有效的生产实习指导,无法真正实现职业岗位与教学零距离对接,严重影响了技术技能型培养任务目标的具体落实。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不能注重实践教学形式,要从教学效果出发,应该通过实质性校企互动合作,进一步拓展学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功能,合理发挥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作用。在确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落实校企合作的各个教学环节,共同探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评价标准;把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训练作为校外实践基地的重要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水平,从基础上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把企业引进校园,加强校企的实质性互动,依托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整合双方学科、科研、教学与产业资源,共建集专业实践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实践、创业训练于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有效载体;让企业深入参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工程,把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安排到学校,介绍新的技术装备,新的工艺方法,使学生不仅能了解行业企业的现实生产、研发工作、技术改造情况,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以产学研项目为基础,营造“工程教育环境”,强化卓越工程师计划、CDIO摸式、职业技能证书考级等“企业情境”要求,通过“做中学”,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通过拓展学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的平台功能,建立校企融合的新型综合性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工程教育、创业教育相结合,全面规划并实施大学生专业技能训练计划、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竞赛计划、大学生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等,让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社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学到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本领,有效提高其工程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前就能接触到生产实际,拉近与企业的距离,到了社会能“做事”并且能“做成事”,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了企业、学生、学校的“三赢”。

四、全面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确实有效地提高工程实践教学质量

实施“技术技能型培养计划”,方案再好,过程为真,效果为据,核心在于务实,成败在于落实,关键在于教师。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受传统学科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不一致。不可否认,在现有的高校考核模式下,我们教师的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所谓的科研上,有部分教师为评职称而写文章,为谋经费而搞课题,而研究内容并不是学科前沿和生产实际,研究成果并不具有应用价值,也不具有原创性,自己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形成功利思想、浮躁心态,认为理论性教学可以吃老本、实践教学缺乏能力又辛苦,对实践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教学管理不尽力尽心,造成“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践中的一大瓶颈。许多学校为建立校内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制定了制度、采取了措施,强化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取得一定成效。但,我们不得不认识到,正如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教师内在素质的提高并不能短期实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学术造诣,具有很强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的优秀教师,同样需要培养,必需建立“教师―工程师”工程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高校在完成未来工程师的培养教育工作,毕业生还需要在企业定位教师“深造”才能成为真正“卓越”工程师,青年教师同样不能缺少长期的“深造”环节。通过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专业教学中理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同时可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和科研水平,让青年教师到企业“真刀真枪”锻炼,扎扎实实了解企业实际,提供教师获得工程的经历,使教师加强个人技术技能,让有能力、有自信教师在讲授工程理论同时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榜样。在此过程中,学校可以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的实习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指导工作,以弥补目前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经历教师的不足。

五、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把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改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

在普通本科院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实践中,“3+1”模式的“1”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其实可以灵活把握,“1”在“4”中可以分散解决,可以充分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各学期实践环节、教学环节(甚至暑期)实施有针对性的工程训练,更重要的是应该把工程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改人才培养计划的全过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优质资源,将强化训练与潜移默化有机结合起来,实践证明职业精神、技术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样,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我们应该有整体设计、整体实践的统一认识,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人格养成各项人才标准以及相应的知识能力大纲落实到具体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加大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加强考试方法和评价方式改革,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标准得到具体落实。细节决定成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许多老师往往都片面地理解成职业技术学院的模式,只要在“1”中强化一下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工程训练内容、实施顶岗实习似乎就是全部工作了。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3”即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起到主战场作用,立足于具有设计、管理水平的高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从剖析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内涵入手,在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4]。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标准,组织课程教学团队,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将创新工程教育理念、行业发展状况、企业工程实际、国际先进经验融入到理论进行中,完善课程体系,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小班制等授课方式的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应试模式,着重教学效果,将“知识、能力、人格”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课程教学环节中[5]。我们体会到,任课老师不仅要是讲好承担课程的专业内容,更要让学生了解上下游课程、实践环节与该课程的关系,使得学生能够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环节中,把握所学课程的知识构架和目的作用,与其他教学环节的知识点形成链接,承上启下,学习巩固,不断理解,为最后的完成专业理论学习、综合实践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以专业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和培养环节设计,课程教学的改革,形成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

普通本科院校实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观念创新,坚持与地方经济发展交融互通、和谐共进,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兼融会通、校地互动、注重基础、突出应用的“社会回应型”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具有各行业特色的“技术技能型”工程人才培养之路,努力成为“现代工程师的摇篮”。

参考文献: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7

林业规划设计调查工作作为林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对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意义重大,能够为林业的发展提供生产建设方案。但由于我国林业规划设计调查技术的落后,给我国的林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因此,创新林业规划设计调查工作方法,成为了当前我国林业生产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1 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的基本内容

林业的规划和设计包括3个部分,即林业的调查、规划和设计。林业调查工作根据不同的调查内容可以分为四大类,即一类调查、二类调查、三类调查和专项调查。在林业的生产、建设工作中,之所以要进行林业调查工作,主要是为了熟悉森林植物的各种信息,并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在林业中可砍伐树木的数额限度。同时,通过林业调查掌握所在地区内森林的覆盖率和森林的经营方案,为制定与之相符的森林规划设计奠定基础。林业规划的目的是为林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保证林业发展的持续性。对林业进行规划的前提是以一个宏观的思维详细分析森林的发展情况。根据规划内容的不同将林业规划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通常情况下,林业的规划主要有5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以及产业规划和行业规划等。林业规划以林业调查为前提,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发展方向。林业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有效落实林业规划的内容,林业设计通常利用图表的形式展现林业规划内容,从而使林业规划内容更加生动、直观。林业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2个部分,具体包括初步设计和作业设计。

2 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对林业规划设计调要性的认识

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在对森林的利用和保护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林业管理中,林业管理人员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没有意识到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对林业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致使林业工作的领导人对林业生产、建设下达的工作指示缺乏实际的可行性,再加上林业管理中管理思想的落后,导致在林业的生产、建设上很难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对有限的林业资源进行利用和保护。

2.2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在我国的众多行业中,林业可以说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行业,在林业方面工作的人员较少,这也导致国家不太重视对林业的投资。由于林业工作与其它行业的工作相比,在工作条件和内容方面更加复杂,对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的要求较高。但由于国家对林业工作的不重视,致使我国在林业管理工作中,缺乏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林业工作人员不仅要面临非常重的工作量,而且由于长时间在野外,工作环境恶劣,很多时候经常因为资金不足无法更新设备,影响了林业工作的正常进行。为保证林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的生活需求,确保林业工作的正常开展,国家必须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力度,从而为林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2.3 缺乏专业型技术人才

林业工作与其它工作相比,存在着工作环境恶劣、工资水平低以及工作内容强度大等劣势,这也是为什么在林业行业很难找到高水平、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原因所在。没有足够的人才做保证,要想确保林业工作的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就变得非常不现实。

3 解决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培训

一方面要在林业系统的内部开展招聘工作,保证挑选的工作人员是一批具有高度责任心,并且专业技能高的优秀人才,提高林业系统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此同时,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从而激发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知识和方法。为保证林业工作人员能适应信息时代林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加强对林业工作人员的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新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的发展跟上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时,还要在林业管理过程中,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加大对林业工作的投入力度

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进行,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为前提。林业中设备运行的情况以及技术水平等因素,都会对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效率产生较大影响。要想在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中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就必须投入巨额的资金。由此可知,加大对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资金投入,是保证林业工作正常运行的关键所在。除了设备和技术的更新需要资金的支持以外,为保证改善林业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提高林业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为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留住人才,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3.3 创新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技术

我国现有的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技术比较落后,限制了我国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了提高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必须创新林业规划设计和调查技术,使林业工作人员通过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林业规划设计工作,保证林业规划设计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3.4 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8

第一,“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机融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将工作放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司(局)际协调会议机制,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列为“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子项目,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列为国家一级竞赛,争取到了青年专场职业技能鉴定、青年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等优惠政策,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直接抓好400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命名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训或鉴定基地、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等途径,将工作纳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发挥大钢、汽车、开发区等行业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业内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活动,既推动了青工战线团的建设,又扩大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还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青年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措施。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针对青年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培养措施。各地各企业团组织普遍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基础环节来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双证”培训、“学分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青工网上技校培训等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要求,层层抓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了大赛在评价、认证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组织青年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推荐青年技能人才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初步构建青年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着眼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建立了推动工作的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了工作项目。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培育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比如,在技能培训方面,有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在技能竞赛方面,有“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鉴定方面,有“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在典型培养方面,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等。各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服务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实现了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等部门,开发了一些企业急需的职业和工种标准,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三是强化了活动阵地。在沈阳建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好团内培训阵地、企业培训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为青年职工学习技能、成长发展提供了阵地依托。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凝结着各级团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同志们、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为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第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在决定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作为企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理论设计向实际产品的转化,严重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当前我国“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早晚要出问题。劳动者个体作为真正的经济动力之源,如果其生活质量能获得较大改善,能够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一定会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不仅身处企业生产前沿,还承受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效提升青年职工的效率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要着眼于青年职工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企业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的深刻转变,都对企业的工种结构、岗位要求、人才标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括青年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企业青年的成长需求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价值取向上,青年职工在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目标的实现,更加希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群体结构上,随着企业内部青年职工的日益分化和青年劳动力进城入企务工,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青年职工分层明显,在发展预期、具体需求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活动选择上,青年职工更愿意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使他们有所收获的组织和活动,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往往根据兴趣、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交往方式上,青年职工喜欢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多。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它的实施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满足自身渴望发展、渴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评价,形成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有助于在青年职工中消除分化和隔阂,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青年、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是需要整合。*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以及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可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保持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在党和群众之间,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和党之间,没有自己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把青年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应尽责任和价值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动员方式、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有效地联系、覆盖青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动员方式难以牵动青年的利益期望,一些企业团组织难以有效地提供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青年特点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等等。如何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青年的广泛认可、拥护和支持,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团组织的客观依存度和心理认同度,是企业共青团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新时期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一个工作产品,因其“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工作产品在青年中的“市场营销”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参与和对青年的服务,促进了团组织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团的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在一些企业扭转了团组织边缘化的趋势,为企业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规律的把握要有新水平

大家知道,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本质基因”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本质基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回顾总结多年来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三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第一,加强领导是重要前提。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工作布局中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投入了多少资源,形成了什么导向,对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青年职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工作实践再次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实践结果是不同的,这也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个别单位当面讲认识很深刻、很到位,回去以后要么不讲不干,要么敷衍了事地提一下。反过来,有了荣誉、称号等则当仁不让,能要多少就要多少,恨不得他一家包了圆。我们是一个组织,作出一个决策是很慎重的。我以前讲过,是否推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我们研究、论证了两年,在得出它具有“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有效促进团青互动等结论后才下的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不搞强迫命令,但对某些不良习气和作风是深恶痛绝和坚决反对的。同时,在认识还可以的情况下,还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十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泽指出:“不能执行的领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格的。”我认为,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是否重视、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包括在座诸位在内的做得好的绝大多数单位和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做得不够理想的单位能够加强领导、尽快整改。总之,希望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始终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这一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青年有利、对共青团有利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第二,广泛参与是重要基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离不开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职工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和发展愿望,是企业共青团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工作实践的推动者。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需要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尊重企业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职工的能动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手段,单一地借助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变量。因此,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发青年职工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之与企业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帮扶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为尊重、集聚青年职工智慧和愿望的“市场选择”,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职工普遍参与之日,就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功之时。

第三,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政策,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生命线。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我们工作的利益依托和群众基础。政策的受益面越大,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越坚实。换句话讲,没有国家良好的宏观政策,没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绝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在这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优化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政策宣传咨询、协调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第四,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机制建设,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保障环节。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意义重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机制的保障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增强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加强机制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各个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功能上互补。其次,要突出机制建设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最后,要力求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建立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机制群,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种以“正反馈”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模式,激发各种工作要素的活力,使工作成为一个能动和谐、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系统,能够能动地离开原有状态,走向新的状态。在这方面,青年文明号活动就已经形成了类似机制,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深化推进的措施要有新发展

在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下一步,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坚持下去,同时,鼓励各地各企业团组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让更多的青年职工参与进来,使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受益;同时,又要注重优化工作的供给结构和产出结构,一方面为青年职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类型结构、等级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实现较好的结构效益。二是要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巩固和拓展的关系。既要抓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深化和拓展,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进行职业鉴定等途径,推动工作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拓展。三是要在工作对象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帮助青年职工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又要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形成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抓好“蓝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又要在“灰领”、“白领”等职业领域探索工作路径和经验。既要遵循“累积效应”规律,注重加强普通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四是要在工作阵地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所有和所用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团内教育培训阵地,又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企业职工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一批青年技能实训基地和鉴定站(所),实现工作阵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既要依托传统职业教育网络,又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手段,依托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虚拟阵地,开展远程培训等工作。既要建好、用好、管好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其他区域探索建立新的示范基地,逐步实现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合理布局。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9

服装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所要求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是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范畴.是指以艺术与工程师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将对高校管理部门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准确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

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述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中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要具有高度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科学和人文素质;既具备从事服装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的数学、自然科学等基本理论,又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获得服装产品的设计、生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服务意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的初步能力;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和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操作技能,具备选用适当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解决服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能够胜任服装设计与工程的相关技术工作,达到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能力要求,可以获得见习服装工程师技术资格。

二、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努力培养艺工服装人才。

1.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应具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较丰富的人文知识;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热爱所从事的工作,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良好的观察分析、认识事物现象或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了解相关科学及技术发展历史,熟悉哲学及系统工程方法及应用,培养良好的适合自身特点,具有个性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为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检查自身的发展需求,能够制定并实施自身职业发展计划。

2.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

能够跟踪服装工程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及信息获取、知识更新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协调能力,熟悉服装设计与加工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具备综合运用经济、工程管理等知识和方法,进行工程项目组织管理的能力;熟悉数据处理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够独立进行服装面料的各项试验,能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够进行服装面料的选择、设计和二次开发,能够参与根据不同的面料功能进行选择性的服装设计与制作。熟悉服装的加工技术与工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和较强的创新意识,能够及时捕捉时尚元素,能够参与服装设计与加工整体过程的相关评价,具有判断力和创意,能够提出比较专业的独立技术见解。能够及时了解服装产品生产制造的先进技术以及技术发展趋势;熟悉服装产品的生产流程,具有较强的在服装产品生产一线从事工艺设计、产品检验和解决服装产品生产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外语应用交流能力,能顺利地阅读和翻译外文科技资料,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可进行专业技术交流;掌握与专业相关的常用计算机软件,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工程问题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部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具备应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突发事件的能力和领导意识,并采取恰当的措施,确保项目或工程的顺利进行。

3.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同步进行,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先进的、适用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改革教学方法。

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其涉及的知识领域很多,因此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尤为重要。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不取决于知识的多少,而应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各知识点的结合与运用。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是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各类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要采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并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知识共同传授给学生,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要充分体现艺术学科与工程学科知识的有机的结合。

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知识之外,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追求能力培养的全面性,组织和安排跨学科的实验教学和竞赛,以及开展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使大学教学成为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摇篮。基于艺工服装人才培养的要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工程修养,根据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国家产业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方法进行改革,建立与本专业相适应的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课程,最大限度

4.按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机制,引入市场概念,与产业无缝衔接,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增设新的教学内容,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校企合作,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快与企业接轨。

邀请企业资深的专业人士参与到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有目的到企业去实践、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了解自身学习的目的,并将这二种模式,贯穿于所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课程作业,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评价,并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让企业了解学生和他们的作品,使学生有机会被企业认同,另一方面让课程学习变得具有实效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推动力。

5.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引入各类师资力量,促进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如《创意成衣设计与制作》,教师可以在一个教学主题下进行整体教学规划,有效地进行课程内容的穿插,有艺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设计,由工程技术类教师完成创意成衣制作,并将该课程与企业合作,学生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为企业设计成衣,可以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完成成衣制作。

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教师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能运用专业知识得心应手地解决教学问题的能力。能熟练操作常用信息工具软件,对所教学科有一定的理解和驾驭能力。能根据学科和学习者的特点,设计本课程教案的能力;利用网络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等。

现在,老师的职责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而更多的是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与学生相互了解、影响、激励和鼓舞。教师要经常了解最新教学动态,精选、收集网上适合教学的信息资源,作为教学的有效补充,增加教学信息量,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课件系统制作课件,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教师要鼓励带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顺利进行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形象化的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学间互助合作学习的精神。教学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具备获取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注重学习研究现代教育学、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需要。

三、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②课程设置过于细化、教学内容和模式陈旧。③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④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⑤企业对学校的支持不够,学校解决学生的实践、实习场地有一定的难度。

结论

从卓越工程师的培训计划,看培养艺工服装人才所需的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艺工结合的人才培养,尤其是复合性的、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最关键的措施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按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和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知识单一的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性的艺工结合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专业教师配置,将有艺术类和工程技术专业教师以及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共同承担,努力培养学生全方位的设计思维能力和综合的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立体的教学模式,以满足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的要求。

当前高校艺工服装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如服装设计教育与服装制造产业的结合不够,缺乏具有双师型的大学教师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艺工服装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方世杰.张伟等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J].吉林教育,2010.01

[2] 葛田田.艺术设计教育现状分析[J].艺术探索,2007(3)l76-77

[3] 熊顺聪.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J].职教论坛,2010.04

技能人才工作计划例10

第一,“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有机融入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青年技能人才是技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始终将工作放在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去设计、去把握、去推进。充分利用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司(局)际协调会议机制,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列为“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子项目,将“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列为国家一级竞赛,争取到了青年专场职业技能鉴定、青年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等优惠政策,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直接抓好400家重点联系企业,通过命名全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培训或鉴定基地、深入企业调研指导等途径,将工作纳入企业人才培养工作格局。发挥大钢、汽车、开发区等行业团组织和青年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开展业内经验交流、工作研讨等活动,既推动了青工战线团的建设,又扩大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覆盖面。各级团组织还适应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形势,大力培养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青年技能人才,积极参与新职业、新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国家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二,不断完善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措施。我们在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针对青年特点,创新工作方式,不断强化培养措施。各地各企业团组织普遍把技能培训作为工作基础环节来抓,对青年技术工人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其中“双证”培训、“学分制”培训、校企合作培训、青工网上技校培训等方式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按照“层级推进、相互衔接、规范运作”的要求,层层抓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发挥了大赛在评价、认证技能人才等方面的特殊作用,为优秀青年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搭建了舞台。广泛开展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突破了比例、资历、年龄、身份等限制,畅通了青年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将促进青年技能人才合理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树立了一批先进典型,组织青年高技能人才带徒传技,推荐青年技能人才走上重要工作岗位,开展同业技术交流,为青年技能人才发挥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三,初步构建青年技能人才工作服务体系。构建服务体系,形成长效机制,是做好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要求。各地各企业团组织着眼于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统筹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初步建立了推动工作的服务体系。一是培育了工作项目。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每个环节都培育了相应的工作项目,比如,在技能培训方面,有青工技能培训“学分制”;在技能竞赛方面,有“振兴杯”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在技能鉴定方面,有“青年职业技能鉴定周”等活动;在典型培养方面,有“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技师”评选活动等。各个项目既独立存在,又服务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整体工作,形成了协同推进的工作态势。二是完善了评价机制。注重对青年技能人才进行较为全面、综合的评价,实现了团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的有机结合。特别是有的企业团组织联合人力资源等部门,开发了一些企业急需的职业和工种标准,有力地服务了国家技能人才评价工作。三是强化了活动阵地。在沈阳建立了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发挥了示范基地在青年技能人才培养中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各地各企业积极加强活动阵地建设,统筹利用好团内培训阵地、企业培训阵地和社会培训阵地,为青年职工学习技能、成长发展提供了阵地依托。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三年来取得的可喜成绩,凝结着各级团组织、劳动保障部门和其他有关方面同志们、朋友们的辛勤劳动。借此机会,我代表团中央书记处,向为推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付出辛勤劳动、作出积极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就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进一步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要有新高度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成功实践,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新的形势下,深入做好这项工作,要求我们对其地位作用的认识有新的深化和提高。

第一,要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大家知道,当前,我国已进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进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都需要我们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力,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战场。在决定企业发展及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要素中,人才资源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尽管近些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当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企业改革发展的需求相比,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的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素质水平亟待提高。作为企业价值重要组成部分的技能型劳动者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短缺会严重阻碍理论设计向实际产品的转化,严重影响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当前我国“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相交织的关键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产生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贫富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穷人经济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消费者中穷人太多,富人太富,早晚要出问题。劳动者个体作为真正的经济动力之源,如果其生活质量能获得较大改善,能够拥有一个可以预期的良好发展前景,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一定会增加和谐因素,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不仅身处企业生产前沿,还承受着不断增加的发展压力。“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共青团组织正确把握我国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经济建设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正确决策、具体举措和生动实践。深入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帮助青年技术工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素质,有效提升青年职工的效率价值,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企业和国家的竞争力,为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可以帮助青年职工提高经济收入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第二,要着眼于青年职工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动,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等方面的深刻调整,企业治理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竞争方式的深刻转变,都对企业的工种结构、岗位要求、人才标准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包括青年技能人才在内的广大企业青年的成长需求和环境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一些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在价值取向上,青年职工在希望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同时,更加关注自身目标的实现,更加希望得到社会和企业的认可;在群体结构上,随着企业内部青年职工的日益分化和青年劳动力进城入企务工,不同层次、不同条件的青年职工分层明显,在发展预期、具体需求等方面的群体差异性显著增强;在活动选择上,青年职工更愿意选择符合其自身兴趣爱好、能够为他们提供服务或使他们有所收获的组织和活动,在工作之余,他们还往往根据兴趣、需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想方设法提高自身职业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在交往方式上,青年职工喜欢用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交流,获取信息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渠道增多。这一切都给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它的实施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提升技能素质和水平,更好地适应工种和岗位要求,满足自身渴望发展、渴求成功的愿望,从而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智慧和潜能,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帮助青年职工增强自信心,对自己所处的环境形成良好的评价,形成一种开拓进取、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生活;有助于在青年职工中消除分化和隔阂,形成主流化的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促进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促进青年、企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三,要着眼于共青团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地位作用的认识。社会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现象,但社会越是分化,越是需要整合。总书记曾指出:“要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各种力量良性互动。”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带来的思维方式的转变,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各种关系以及当今我国社会的政治伦理观产生着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能够“牵一发动全身”、具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党群关系。可以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要求,社会利益群体多元化格局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对处理党群关系提出了新课题。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保持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对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意义重大。在党和群众之间,充分发挥社会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党和政府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共青团和党之间,没有自己的利益。充分发挥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维护青年合法权益的作用,把青年紧紧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为党作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共青团的应尽责任和价值基础。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共青团的组织设置、动员方式、服务手段、运行机制等方面出现了一些不适应。比如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组织设置模式不能有效地联系、覆盖青年,一些企业团组织的动员方式难以牵动青年的利益期望,一些企业团组织难以有效地提供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和青年特点的工作产品和服务等等。如何在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获得青年的广泛认可、拥护和支持,提高青年职工对企业团组织的客观依存度和心理认同度,是企业共青团面临的严峻考验。“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充分考虑了新时期党团关系、团青关系的建设和发展,是企业共青团组织实现服务大局与服务青年有机统一的生动实践。三年来的实践表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一个工作产品,因其“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优势,有效地突破了传统工作产品在青年中的“市场营销”瓶颈,有力地促进了青年的参与和对青年的服务,促进了团组织与青年的密切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了团的自身建设和职能作用发挥,在一些企业扭转了团组织边缘化的趋势,为企业团组织做好党的青年群众工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二、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规律的把握要有新水平

大家知道,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认识规律、遵循规律、运用规律,是坚持求真务实的根本要求。只有把握规律、抓住本质,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本质基因”和企业改革发展的“本质基因”有机结合,才能切实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性和针对性。回顾总结多年来共青团工作特别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三年来的实践,我认为有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和把握。

第一,加强领导是重要前提。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领导是否重视,对这项工作的认识程度如何,在工作布局中把它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投入了多少资源,形成了什么导向,对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实施及成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实施以来,在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干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政府部门和企业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青年职工的热烈欢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可以说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工作实践再次表明,在大体相同的客观条件下,不同的主体,其认识程度和实践结果是不同的,这也是工作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工作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任何时候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如此,我们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但也有个别单位当面讲认识很深刻、很到位,回去以后要么不讲不干,要么敷衍了事地提一下。反过来,有了荣誉、称号等则当仁不让,能要多少就要多少,恨不得他一家包了圆。我们是一个组织,作出一个决策是很慎重的。我以前讲过,是否推出“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我们研究、论证了两年,在得出它具有“量化、通用、受益面广”的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青年职工的参与率和受益面,有效促进团青互动等结论后才下的决心。而实践证明,“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我们不搞强迫命令,但对某些不良习气和作风是深恶痛绝和坚决反对的。同时,在认识还可以的情况下,还有执行力不强的问题。执行力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说:“在未来十年内,我们面临的挑战就是执行力。”《执行》一书的作者拉里·博西迪泽指出:“不能执行的领导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合格的。”我认为,执行力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思想是否重视、认识是否到位的问题。所以,我希望包括在座诸位在内的做得好的绝大多数单位和同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暂时做得不够理想的单位能够加强领导、尽快整改。总之,希望青工战线广大团干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把“青工技能振兴计划”作为企业共青团工作的支柱性项目,始终摆上突出位置,切实把这一对国家有利、对企业有利、对青年有利、对共青团有利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第二,广泛参与是重要基础。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离不开广大青年职工的积极参与。当代青年职工有着强烈的参与诉求和发展愿望,是企业共青团的行为主体。他们既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工作成果的享有者,也是工作实践的推动者。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需要企业、行业、职业院校的参与和支持,更需要充分尊重企业青年的主体地位,发挥青年职工的能动作用,而不能仅仅依靠“单向度”的行政手段,单一地借助外部效应或引入外生变量。因此,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激发青年职工的主体意识,引导青年职工积极参与,集中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之与企业党政支持、社会力量帮扶相互促进,从而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成为尊重、集聚青年职工智慧和愿望的“市场选择”,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青年职工普遍参与之日,就是我们的工作取得成功之时。

第三,政策支持是重要条件。政策,是“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生命线。在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过程中,政策的受惠群体就是我们工作的利益依托和群众基础。政策的受益面越大,我们工作的群众基础就越广泛、越坚实。换句话讲,没有国家良好的宏观政策,没有劳动保障部门的大力支持,“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绝不会有今天这样一个局面。在这方面,各地区、各企业团组织积极争取劳动保障部门支持,做了大量工作,优化了青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政策环境。在当前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大背景下,我们要通过积极努力,争取在微观层面上进一步形成具体政策和配套措施;同时,积极争取党政领导支持,在政策宣传咨询、协调落实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使“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和青年职工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为工作开展提供相适应、可持续的政策保障。

第四,完善机制是重要保障。机制建设,是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的保障环节。着眼于工作的持续发展,在组织领导、动态管理、评价考核、激励约束等方面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意义重大。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发挥机制的保障功能和作用,首先要增强机制建设的系统性,加强机制建设的整体规划,使各个机制在空间上并存,在功能上互补。其次,要突出机制建设的针对性,针对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起到“对症下药”的效果。最后,要力求机制建设的实效性,建立结构合理、作用明显的机制群,推动工作持续健康发展。“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是一个系统工程。我想我们能否通过深入研究,建立起一种以“正反馈”机制为核心的系统动力学模式,激发各种工作要素的活力,使工作成为一个能动和谐、自主调节、自我发展的自组织系统,能够能动地离开原有状态,走向新的状态。在这方面,青年文明号活动就已经形成了类似机制,可以为我们的思考和研究提供借鉴。

三、对“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深化推进的措施要有新发展

在过去三年的工作实践中,青工战线各级团组织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工作,形成了很多好做法、好经验。下一步,要把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做法坚持下去,同时,鼓励各地各企业团组织大胆创新,努力开创新的工作局面。下面,我再强调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在坚持统筹兼顾上下功夫。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方法上的具体体现。实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涉及方方面面,需要我们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做到统筹兼顾。一是要在工作目标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规模和结构的关系。既要努力扩大培养规模,提高规模效益,让更多的青年职工参与进来,使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受益;同时,又要注重优化工作的供给结构和产出结构,一方面为青年职工提供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使青年技能人才队伍的类型结构、等级结构、能力结构、人文结构和年龄结构得到优化,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实现较好的结构效益。二是要在工作领域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巩固和拓展的关系。既要抓好“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在国有企业的深化和拓展,又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向非公有制企业,实现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各类企业中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积极探索与行业协会的合作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联合举办技能竞赛、进行职业鉴定等途径,推动工作向现代服务业和新兴行业拓展。三是要在工作对象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普及和提高的关系。既要帮助青年职工培育与产业、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技能素质,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又要加强青年农民工的技能训练,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形成与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既要抓好“蓝领”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又要在“灰领”、“白领”等职业领域探索工作路径和经验。既要遵循“累积效应”规律,注重加强普通青年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更要注重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各类人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四是要在工作阵地上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所有和所用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团内教育培训阵地,又要积极整合资源,依托企业职工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建立一批青年技能实训基地和鉴定站(所),实现工作阵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既要依托传统职业教育网络,又要积极应用各种先进手段,依托网上青年技能培训学校等虚拟阵地,开展远程培训等工作。既要建好、用好、管好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指导协调和管理服务,又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在其他区域探索建立新的示范基地,逐步实现示范基地在全国的合理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