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研究

时间:2023-03-16 10:39:55

摘要:随着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浪潮的不断推进,旧工业建筑改造型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与大力支持。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出现了客流量少、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其无法在城市中发挥公众教育、传播工业文化等作用。

关键词: 旧改型博物馆 室内空间

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研究

旧工业建筑凝结着城市工业文化的历史与记忆,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工业遗产保护与改造浪潮的背景下,我国旧改型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从参观者的视角对馆内部分设计进行评价和优化,能够减少参观者在馆内的“博物馆疲劳”现象,满足参观者在馆内的心理、行为需求,创造出更加舒适的馆内空间环境,使参观者愿意在馆内久留,从而激发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活力,对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教育、社会文化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2]。

1旧改型博物馆概述

旧改型博物馆,即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博物馆。博物馆作为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主要模式之一,一直在城市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3]。它是集收藏、展示、传播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公共建筑,能够将城市历史文化等特色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对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深入研究,使其变废为宝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扮演好“城市展馆”的角色。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对于“旧改型”的概念定义还很少,但是在少数论文中,“旧改型”概念已经出现,且多为将旧工业建筑改造为文创园的相关设计研究。其中,李琦认为,“旧改型”便是旧建筑改造,简称“旧改”,但是其中的“旧”,只是指旧工业厂房、仓库,不研究其他类型的旧建筑改造[1]。肖振扬认为,“旧改型”即旧工业建筑改造型,可以从旧工业建筑和研究对象两方面对其进行定义[2]。本文中提到的“旧改型博物馆”即旧工业建筑改造型博物馆。

2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目前,我国的旧改型博物馆数量日益增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类建筑的设计与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在其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馆内空间设计难以体现其旧工业历史文化特色,难以吸引参观者;空间中的各方面设计缺乏对人心理、行为的思考,导致参观者在馆内参观时身心疲惫,从而产生“博物馆疲劳”等问题。本文从空间功能、交通流线、尺度、材料、光环境、景观及形象可识别性6个方面来探讨现阶段旧改型博物馆现状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空间功能空间功能设计是空间设计的重点。功能是否合理,是评价建筑空间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旧改型博物馆的不断发展,馆内空间所需承担的功能也越来越多。现有的旧改型博物馆,其空间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来,建筑原有内部空间具有进深大、挑高高等特点,在其内部进行功能划分时,难免会产生功能划分不合理、不全面、较大矛盾冲突等问题。例如,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内部往往空间只注重藏品的展示与商业用途部分,而忽略了服务于参观者的基础功能部分,导致在空间功能设计时未能充分考虑参观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缺少人性化的思考,从而导致参观者在馆内空间易产生疲劳感、不适感,不愿久留。

2.2空间交通流线馆内不同的交通流线是连接各区域的“桥梁”。旧工业建筑原空间内部面积、体量大,且空间形状多为单一的矩形,所以对交通流线的规划设计需要更加慎重[3]。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内部交通流线存在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交通空间与其所在整体空间比例失调,交通空间过于庞大,导致参观者很容易出现疲劳感。另外,部分交通流线比较复杂,导致参观者疲劳的同时,还容易发生迷路、重复参观展厅或者遗漏部分展厅等现象。

2.3空间尺度空间尺度的感知是空间中的人们以自身尺度为参照物,与空间中整体或局部物体的尺寸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的行为感受。旧改型博物馆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来,而旧工业建筑通常具有面积大、体量大、挑高高等特点,所以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在改造设计时,容易由于设计不当,造成内部空间、物体尺度过大,给人一种空旷、无趣、疲惫感。

2.4空间光环境一个好的光环境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于基本照明的需求,还可给人舒适的心理感受。所以,光环境设计对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优化设计来说非常重要。其中,自然光是使人类感到最舒适的光,是最理想的照明光源。而旧工业建筑内部空间通常门洞、窗洞较少,较为封闭,不利于采光通风。目前,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内部空间由于自然光采光不足而主要依靠人工照明,使馆内空间光环境效果大打折扣,给人以压抑、憋闷感。

2.5空间景观对旧改型博物馆室内景观部分进行合理的设计和运用,可以起到调节馆内微气候、美化环境、划分空间、活跃氛围及提升舒适度等作用,从而提高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活力。从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内对景观应用的现状来看,很多馆内的景观设计未将馆内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只是将景观元素简单堆砌起来,景观与馆内环境呈现出分割状态,未充分发挥景观元素的作用。

2.6空间形象可识别性当空间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则其可识别性较强。这些特征可能来自于空间形象、氛围等要素,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在改造之后空间形象呈现出“千馆一面”的效果,与普遍的博物馆并无太大区别,缺乏内涵,未能将其旧工业建筑原有的工业历史文化特色体现出来,空间形象可识别性不强,不能给参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3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的意义

很多旧改型博物馆由于设计不当等原因,缺乏“人性化”思考,导致馆内空间人流量少、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致使无法很好地向人们传达其原有工业历史文化特色。从参观者的视角对馆内部分设计进行评价和优化,能够减少参观者在馆内的“博物馆疲劳”现象,满足参观者在馆内的心理、行为需求,创造出更加舒适的馆内空间环境,使参观者愿意在馆内久留,激发出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活力,对博物馆充分发挥其教育、社会文化职能具有重要的意义[4]。

4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优化设计策略

4.1完善空间功能

4.1.1注重参观者的实际需求,提高馆内空间功能复合度、灵活度关注参观者对旧改型博物馆内部空间的实际功能需求,充分考虑不同参观者的各种社会活动需求,从而对馆内空间功能进行查漏补缺,根据参观者需求合理安排馆内空间新功能,尤其注重服务型功能,如休憩、餐饮、咨询、领票等。同时,需做好馆内功能的转换设计,提高馆内空间功能复合度、灵活度,使馆内空间能够承载更多的社会功能,提高参观者在馆内的舒适度、体验感,从而能够更好地留住参观者,提高旧改型博物馆内部空间的活力。

4.1.2做好功能区域划分设计,避免功能空间矛盾冲突由于空间功能复杂多样,而馆内空间有限,所以同一空间内大多承载着不同的空间功能。这时就要对同一空间内的功能分区进行优化设计,避免空间功能区域之间发生冲突。不同的功能区域之间可利用不同的元素进行适当的分割,主要方法有2种:一是利用实体物,如栏杆、屏障、植物等,可以做到既不完全阻隔人们视线,还能够对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很好的分区划分;二是利用不同的界面材质,在引导人们区分功能区域的同时,可以起到增加室内界面趣味感、美化环境等作用。

4.2优化空间交通流线

4.2.1简化交通流线对旧改型博物馆内部空间交通流线进行简化设计,尽量缩短较长且无趣的交通流线,各空间之间设置最短交通路径,以满足参观者的就近心理特点。尽量使游览路线明确唯一,避免出现迷路、重复、遗漏等现象,减少参观者的体能消耗[5]。

4.2.2设置空间标识及休息区域将明确的空间标识设置到重要的交通节点及人流的集散点,更好地引导参观者出入各功能空间,减少人流交叉,提高参观者的导向感,避免发生参观者迷路、游览路线重叠混乱等现象。在交通流线上设置适当的停留、等候区作为参观者的休息区域,可以设置座椅等休息设施供参观者休息,减少参观者疲劳感的同时可以加强参观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参观者在馆内的舒适度,进而提升馆内的空间活力。

4.3平衡空间尺度

4.3.1合理划分大型空间合理划分馆内大型空间,使其更符合人的使用需求。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种方向进行划分。横向上,即对空间平面进行划分。硬性垂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较为明确,如实墙。柔性垂直界面对空间有界定作用且不完全隔离,如栏杆、柱廊、玻璃、植物等。柔性垂直界面比硬性垂直界面更加灵活、通透,并且在设计两种界面时,需考虑与原工业建筑的契合度。纵向上,即对空间高度进行设计。过低的高度会使人感到压抑,而过高的高度会使人感到空间的冷漠。旧工业建筑普遍有着非常高的挑高,所以在对其改造而成的博物馆进行空间高度的改善设计时,首先可以利用隔层、楼梯等进行横向分割的方式。还可以利用空间内的相对高度,即平衡空间高度与其地面的比例关系,来改善空间高度过高给人带来的不适感。

4.3.2利用细节设计平衡空间尺度可以利用细节,如设施、材料等细节要素的设计,来平衡参观者对于空间的尺度感。例如,可以调整面砖的尺寸,面砖尺寸越大,空间整体尺度显得越小。在大空间中融入亚空间、天桥、挑台等部分,还有景观、装饰吊灯、顶棚等设计细节,都可以调节参观者在空间中的感受,平衡参观者对空间的尺度感。

4.4调控空间光环境

4.4.1注重馆内自然光的引入将自然光引入馆内空间,可以营造出敞亮、明快、怡人的室内自然光环境。馆内的自然光采光方式主要可分为侧面采光和顶面采光,可在旧工业建筑改造方式的基础上在室内顶面或侧面开采光口,还可以根据当地的光照角度、强度等调整采光口的大小、形状,使馆内空间得到自然光照的同时,形成独特的光影变化效果,赋予空间更加丰富、生动的形象,激发参观者的兴趣,提升馆内活力。

4.4.2发挥人工光照的辅助照明作用在馆内部分空间,需要用到人工光源来辅助照明。例如,重点展品区若使用自然光照进行照明,则强烈的阳光可能会损伤藏品,这时便需要使用人工光源进行辅助照明。可通过调整灯光的亮度、色彩、角度等因素来使其达到最理想的照明效果,满足人们空间照明需求的同时打造丰富的灯光体验,丰富空间光环境。此外,还需注意避免产生炫光,减少视觉疲劳现象,使参观者愿意久留。

4.5充分发挥景观调节作用

4.5.1合理运用景观元素,充分发挥景观作用景观在室内空间中可以发挥出划分空间、美观环境、调节微气候、活跃氛围等作用,在对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优化设计时,应注重合理运用景观元素,丰富景观层次。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形态、色彩、生长周期,故其在空间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所以要根据不同室内空间对景观元素的需求进行设计,使景观在馆内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改善馆内环境。4.5.2打造自然景观,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室内环境大部分旧工业建筑通常具有门洞、窗洞较少的特点,所以由其改造而来的博物馆其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相对较差,不利于植物生长。部分旧改型博物馆在馆内布置“假植物”来代替自然景观,导致不能在室内空间中运用植物来发挥调节微气候、带给参观者自然情趣等作用。因此,在对旧改型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尽量在馆内空间中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采光及通风环境,为打造馆内自然景观创造条件。

4.6增强空间形象可识别性

4.6.1整体布置在对馆内空间进行整体布置时,首先需要尊重旧改型博物馆所处地周边的历史文化建筑及环境,使馆内与馆外环境相互渗透、融合,防止参观者从馆外进入馆内产生一种突兀感,增强参观者对室内环境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对馆内空间形象留下深刻印象。4.6.2细节规划细节规划便是从色彩、材质、纹样、灯光及小品等方面来增强馆内空间形象的可识别性。将这些元素与旧工业建筑所具有的独特的工业历史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丰富空间层次效果的同时,将现代元素与工业历史文化特色完美融合,从各个细节方面尽可能还原不同工业建筑内的操作和生产流程,增强该空间形象的可识别性,进而激发参观者对旧工业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5结语

旧改型博物馆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来的公共建筑,具有公众教育、休闲活动、传播工业历史文化等作用。随着旧改型博物馆数量的不断增加,部分馆内空间出现了客流量少、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本文从参观者角度出发,遵循参观者在馆内的心理及行为需求,对馆内空间进行“人性化”的评价、优化设计,希望能够解决“博物馆疲劳”等问题,真正做到为民所用,提高参观者的舒适度,提升旧改型博物馆的空间活力。

参考文献:

[1]李琦.旧改型文化创意产业园配套设施的规划与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15.

[2]肖振扬.基于环境行为学的旧改型文创产业园空间设计研究[D].鞍山:辽宁科技大学,2021:9.

[3]王建芯.《传承与超越—旧工业建筑到“再生型”博物馆的改造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0:50.

[4]王合丽.基于环境行为关系理论的博物馆环境空间设计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1:29.

[5]周婧景.从“博物馆疲劳”概念出发:参观博物馆的影响因素、检测方法与改善建议[J].中国博物馆,2018(2):64-72.

作者:颜语嵩 张国峰 单位:辽宁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