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时间:2022-04-20 03:15:24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是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系统做出系统的安排,通过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充分研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操作课程,并给予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机会,包括实习等方面,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关键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 财务论文 财务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把握地方特色 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日益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相较于社会的需要,学校财务管理专业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从塔里木大学的地理位置、生源特点、就业趋势等出发,结合新疆经济的发展趋势,探索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分析确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打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

关键词:财务管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

2008年,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那么如何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前中国仍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财务与会计没有实现分离,财务管理人员更多从事的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基础工作;其次,高级财务管理人员所具备的对企业资金需求的预测、筹措、投资、企业风险的识别与防范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而根据财务管理本科学生的生源基础、知识水平和在校的受教育时间,这实现起来相当困难。最后,不同地域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也有所不同,为使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不同地方的高校应结合本校学生的就业状况制定自己的培养目标。

一、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学生生源、毕业生就业渠道以及周围经济环境都有明显不同于内地高校的特点,作为一个新设专业,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务必要考虑其地域特色,从而建立起符合学校特点、适应学生水平、满足社会需要的特色财务管理专业。

1.适应生源特点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地处偏远,其生源结构与疆外一些高校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若盲目照搬内地高校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必然出现排异效应。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将这一因素考虑在内,因材施教,本着“大众教育”方针,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一般的财务管理专业应用人才,从而使目标定位与其生源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如此方能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真正有益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2.适应就业趋势培养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塔里木大学的生源以新疆考生为主,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在新疆就业。据塔里木大学学生工作处统计,自2003年以来,毕业生留疆趋势日益明显,2003年有大约43%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南疆,2008年以后,这一比例则扩大到80%左右,其中,相当一部分分布在基层的各个团场,为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将其定位于主要从事比较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能够下得去、干得好,社会评价高、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实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010年中央决定实施新一轮的对口援疆工作,这一重大战略举措将为新疆和兵团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那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岗位划分不明确、财务管理水平不高。新疆和兵团中小企业必将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在未来不断夯实管理基础、实现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严格资金管理的内部控制适度,拓展投资领域、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加强预算管理等。此外,这一战略机遇必将加速推进新疆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财务管理人员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环境,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要求将日趋提高。对此,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考虑企业的当前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适应时代要求,使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具有前瞻性,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归纳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基础,熟悉财经法规,能够熟练应用管理信息化的理念和技能,将管理、会计和金融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商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应用性、创新性人才,具有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构建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1.各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地方特色、本位特色。从中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都差不多,部分院校甚至照搬一些重点院校的课程体系,这是不尽合理的。须知不同的院校其生源特点有所不同,具体培养目标可能也有所区别。各高校特别是边远地区的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务必要考虑本校大部分学生的就业去向,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那么作为边远地区的高校,塔里木大学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方向等明显区别于疆外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重点关注。

2.各高校课程设置大都过分关注专业课,而忽视基础课的重要性,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对人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复杂的管理工作,它不仅仅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对他们的文学修养、品德素质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课程时要对基础课给予适当的关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利于学生非专业技能和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新疆地方和兵团输送人才,结合新疆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将来的发展前景,企事业单位要求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会计及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宽泛的知识面等,而这就需要通过相关的基础课程来培养。

三、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了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充分地发挥我校毕业生的专业特长,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在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上述问题,制定出适应自己的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层次:

1.公共基础课程。如前所述,开设公共基础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非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社科及自然科学方面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数学逻辑思维、计算机操作及外语写作表达能力,从而为其后续学习以及将来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公共基础课主要应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大学英语、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基础、大学语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等。

2.学科基础课程。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旨在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财务管理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西方经济学、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计量经济学、现代企业管理、财政学、金融学、市场营销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审计学等,从而使学生全面掌握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经济与管理方面的分析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的设置旨在通过系统的教授与指导,使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财务管理人员应有的专业素质。专业方向课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必修课包括:高级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报表分析、证券投资学、战略与风险管理、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税法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实践工作的基本能力。选修课包括:高级财务会计、电子商务、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保险学、预算会计、资产评估、经济应用文写作、会计信息系统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4.专业实践环节。相较于以上的文化理论课,专业实践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把握,同时实践过程中企业现状一定程度的展示,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思考一些专业方向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专业问题,可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在下一步更加努力的学习。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专业根据自身具备的条件和周边发展的实际情况,相应地安排了校内和校外两种实习方式。校内实习主要以实验的方式体现,包括会计学原理实验、会计信息系统实验(即用友u8的系列操作应用)、审计软件的应用、企业经营决策模拟(即手工和电子erp沙盘模拟)实验、以及校内毕业实习等。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性质的特殊性,校外实习则主要由学生自主联系进行。通过校外实习,使学习亲身体验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认识书本知识与现实的一定差异,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四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样一个完整体系的课程设置,有利于塔里木大学财务管理特色专业的建设,从而为社会培养出专业素质好、知识面广,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摘 要 目前,应用型转型的不断推进,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最直接体现其应用型的就是课程体系。鉴于此,本文将充分结合应用型转型这一背景,重新明确该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探索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 财务管理 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时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指引和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成为我国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目前,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如何有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问题,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与挑战,依照教育教学规律,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成果与经验同时,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试图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增强专业实务性、应用性,着力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考的背景

1.1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

高等教育在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国家基本呈现“二八结构”,即20%学术型教育,80%的技术技能教育。我国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将其定位于学术研究型,而毕业生大多数选择了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实务性工作,少数毕业生去往科研院所等继续开展研究性工作,其人才培养的规格与毕业生实际选择的工作性质有相违背,致使其培养的人才规格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能完全切合,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就业难的问题越发凸显。究其原因,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没能明确地界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常将其定位为着力培养能在企业、金融机构、政府职能部门等从事财务管理、会计及金融服务相关工作的人才,没能清晰地将其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区分,致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不具有突出的专业核心技能。因此,地方性本科院校应充分结合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重新明确财展芾碜ㄒ等瞬排嘌目标,并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促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充分就业的同时,推动区域、地方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1.2 区域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度相关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知识与技术创新作为两大主要动力因素,都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当更加贴近社会需要,进而才能充分利用先进知识,结合技术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同时促使经济快速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效果是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因此,区域经济应当与高等教育结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然而也存在人才数量、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内在矛盾,特别地,自扩招以来,更多的关注人才培养的数量,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结构与质量,没能较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下人才市场需求的规模与结构,人才培养的专业学科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不完全匹配。这就表明高等教育应当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立足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3 应用型转型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深入调整将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在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发展趋势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产业结构逐步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这一变化对人才质量和数量上的需求。财务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没能及时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升级做出相应调整,致使其所培养的人才规格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必然导致了失业与职位空缺矛盾的产生。由此可见,加快财务管理专业调整势在必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伴随产业结构的升级而进行优化调整。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应当充分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商业经营模式的升级,为解决新增劳动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人才保障。

2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社会急需大量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结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大多数毕业生主要从事各类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等实务工作,较少到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因此,应用型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即坚持“宽、厚、强、高、熟”的原则,培养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职业素养,熟悉会计法律法规、金融政策方针,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的基本知识与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具有财务筹资、投资和财务分析与预测能力,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与创业精神,能在中小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投资机构、政府部门及非营利组织机构等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技术进步的产物,应当结合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基于实体经济发展,融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在侧重学生财务理论与分析工具应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当重视其财务决策能力的训练。因此,在应用型转型背景下,按照“理论支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根据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掌握必须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外,还应进一步掌握经济、管理、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有关的知识,以增强对经济环境的预测能力和客户经营状况分析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制定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充分结合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构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三层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见图1)。

(1)构建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基本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当以公共基础课程为主,辅以部分专业基础课。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其综合性较强,其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将促进其心理承受和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交能力、组织和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只有具备了以上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课程设置上必须相对应的开设政治理论、哲学类、计算机、英语等课程。考虑到财会人员还经常与银行、税务、财政等行业或业务主管部门频繁交往,财会人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企业形象。因此,本专业在构建以“基本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时,也可设置法律基础、职业道德等专业基础课程。

(2)构建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包括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可设置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构成专业基础课程,如: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下转第79页)(上接第57页)观经济学、金融学、基础会计、统计学等,以保证学生专业基础教育。这类课程的设置应尽量实现与其它工管类相关学科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为后续的专业教育和职业方向奠定基础。本专业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并具有从事相关工作所需的核心技能,可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原理、投资学、中级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具有财务分析和预测、融投资业务、成本核算与控制及财务税务处理等专业核心技能。

(3)构建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应以专业选修课程为核心,构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教学内容。为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了解财务管理研究前沿动态,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财务管理模拟实验、资产评估等课程。从整个宏观的角度,财务管理是关于资产的购置,资本的融通和经营中现金流量,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其运营流程涉及资本的投资、筹资及运营管理。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使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得到和谐的统一,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此外,在课外可组织开展创新活动,如模拟企业经营等各种技能大赛,推动财务管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竞争力。

4 结束语

当前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转型不断深入,财务管理专业只有结合地方、区域产业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当前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我国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是一门开设较早的学科,在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市场对于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但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发展这么多年来,体系存在着落后时展的状况,所以本文通过对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研究,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设置 问题解决

谈起财务管理专业,外界都只是想起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制作和审核,但其实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财务报表的制作和审核,还包括着税收申报和风险管理等。而相比于其他方面,风险管理在财务管理中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而对于一门财务管理学科来说,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从而使得资本效益最大化。当前,财务管理专业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这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但在这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的解决。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发展,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频繁,企业与企业在争夺市场份额的竞争中,不断的完善技术和产品的缺陷,同时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在市场竞争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财务管理专业的开设,是我国政府考虑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需要大量的专业的人才,能够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财务岗位中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降低我国由于财务管理的不规范或财务风险而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金融领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在风险控制上要求较为严格,一般而言金融涉及到的财务问题较多,容易在涉及多方的问题上出现无法控制的风险,从而严重影响了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金融领域对于我国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较为强烈。

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专业素质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种实际操作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实际技术的操作,熟练掌握这方面的能力,从而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能够独立掌握财务管理方面技能,拥有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对于理论要求也较高,在面对经济形势和问题中能够有自身的冷静判断,不仅是需要严谨缜密的思维,还需要能够独立的决断力。由于经济发展中,各种财务问题错综复杂,没有良好的理论和技能,很难以驾驭财务管理过程的方方面面,容易引发各种问题。通过确定好培养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才能根据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特色要求,从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二、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教授的知识存在着时滞性

财务管理专业由于不仅仅包括财务方面的应用知识,还涉及到其他很多方面的知R,所以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更新要求比较强烈,需要能够与时代的发展联系紧密。尤其是在财务管理专业涉及金融和会计等方面的时候,如果仅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的方式,将使得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存在着严重滞后性。

(二)传统教学方式的单调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所以包括的科目较多,不仅包括财务方面的知识,还包括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授过程中都是很单调乏味的,很容易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知识,仅仅是通过教材的讲解或者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也很难打动学生或者很难使得学生理解。

(三)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人才短缺

当前,在聘用教学人才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存在着经费紧张的问题,所以在高水平财务管理教学人才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水平,这是由于目前的教学体制的因素导致的,短期内不容易改变。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由于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所以相关人才需要拥有多年从事财务管理活动的教学人才才能够真正了解财务管理这一职业,而这种拥有从事财务管理经验的人才并不会有心思真正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行列中,只能通过聘请作为讲座教授的方式经常为学校举办一些讲座,但这些所谓的讲座很难对学生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当前经济社会对财务管理类人才需求较为旺盛,尤其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这种大量的人才需求导致教师人才短缺,很难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的财务管理人才。

三、改进财务管理专业的措施

(一)强化教材的时效性

由于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对知识的时效性要求较高,所以学校在制定相关的培养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时效性问题,需要及时更新教材知识,从而使得教材知识能够及时反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为学生培养出与时俱进的时代观。

(二)加强财务管理专业的操作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足的课程时间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培训。在这方面,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教学系统做出系统的安排,通过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充分研究做好相关的研究工作,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操作课程,并给予学生课外训练的机会。在这方面,学校需要为学生的实训提供相应的机会,包括实习等方面,只有充分的训练,才能够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引领下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普遍没有学习热情已成为日益突出的问题,其根源主要在于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诸多弊端,为此,分析现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问题,以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将其思想精华融入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中去,对构建适应当代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的专业课程体系,推进职业学校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改革 教为了不教 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学校

课程是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它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也因此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会对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关注度也大幅提高。市场经济发展急需新型财务管理人才,国家政策也推动着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学改革;而应用型高技能、高素质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新的课程体系。然而,目前职业学校还缺乏有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的不科学,专业特色不凸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合理,实训设备达不到要求、实训课时不充足、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欠缺、自我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毕业后难以有效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工作岗位要求,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这一切都表明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仍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迫使职业学校必须进行更深入的课程改革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我们需先反思当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课程改革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方法呆板、低效,且以师为本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常采用讲授型,讲授型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重视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过程,教师过多的讲解、演示,剥夺了学生的表达与思索,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启发、诱导、扶持的过程;学生以听讲、理解、记忆为主,实操为辅,学生养成了学习依赖性,不愿自己想象思索,其主体地位落空。不少学生不懂得在学习中质疑,在疑问中去查找、探究、验证和创新,只会机械地获取知识,死记“标准答案”,对知识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思维被束缚,学业负担加重,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虽完成了教学内容,但学生的学习收获并不多,显然,这种“教为了完成教”的单边教学信息传输方式,因其缺乏双边互动交流、轻视学生主体作用和学生职业情境体验过程、忽视学生知识的创造和能力的建构过程,加上学习组织以学生个人学习为主,各自为战,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缺乏相关融合,因此,这种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潜能,学生难以真正掌握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不能自学自励,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三)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课程评价不科学,忽视评价对学生的积极导向

传统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用一张考卷考核、评价所有学生成绩,从根本上忽略了学生的智能差异,这对学生既不公平,也不科学。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提醒我们:“不能单以考试成绩论优差,人人都可以成才,人才不只是科学家、明星,也可以是高技能劳动者”。为此,这种课程评价方式没有充分体现专业课程评价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导向性,且这种只重视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忽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体验发展的评价,容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情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

针对传统课程中的问题,需要教师创新职教理念,转变课程观念,树立正确的课程理念,即由“以师为本”转向“以生为本”,以“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为指导,对现有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对原来课程进行重大的创新和变革。以促进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的能力。

(一)合理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它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职业学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以“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理念为统领,以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对课程进行合理的配置,形成“多元整合、动态优化”的课程体系,要围绕职业能力构成要素或职业能力实现所需的知识与能力,设置各门课程。构建动态运行机制,注重吸取现行多种课程理念之所长,适时增删课程内容,将课程设置纳入按需增减、随机组合的动态变化之中,使其更贴近时代要求,以利于学生适应动态的职业能力,从而满足动态社会的多方位需求,不能像普通高等教育的财务管理专业那样,去追求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应将与专业实际应用联系密切的理论讲清、讲透和讲够,这要求教师能根据专业实际应用和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具体、准确的分析,掌握好“理论必需、够用”标尺,将渊源性原理以及纯理论的内容作适当删减。这既能增加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又能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课时有弹性。同时,在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时,既要遵循客观的教学规律,又要赋予其新的内涵,并考虑到学生特点,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突出他们的技能系统训练,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通过模块化组合教学的形式将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具体化,协调好模块之间关系,使之既具有逻辑性又富有弹性,并经反复教学实践检验,以促使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入手,明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设置的思路,提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

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方向特色

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从这些课程设置来看,会计基础课程设置过多,缺乏财务专业方向特色,没有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方向的定位。

1.2 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相脱节

首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忽略了知识的实用性、理论与实际的相关性,学生难以接受,更不能学以致用,因此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出现厌学情节。其次,课程内容与行业、职业应用技能相脱节,重专业知识体系,轻职业情境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再次,课程内容没有凸显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应用型特点,偏重专业理论的阐述,这增加了原本学习基础较弱的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了他们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1.3 案例素材不精当,职业特色不鲜明,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案例素材都是专业教师编写的,企业行业没有参与进来,因此,编写的案例素材与实际岗位工作过程匹配度不高,与经济生活也对接不上,由于缺乏规范、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因此,这些案例无法有效满足职业学校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无法点燃学生对今后自己职业岗位的激情,难以让他们有主动积极的职业姿态,有高度职业敏感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效果,也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更影响了专业课程的改革效果,导致教师和学生双方的教学积极性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影响了课程实施的效果。

2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理念

2.1 以实践为导向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当主动去人才市场进行调查研究,或者通过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毕业生的反馈,了解当下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要求,根据工作标准去进行学科设置。

2.2 基于职业能力本位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应用型本科的定位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课程建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所以课程体系建设就要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基础上。将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既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也有工作所需的管理能力,职业素养等综合职业能力因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整合课程资源,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全面培养,打造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3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改革方案

3.1 增设案例教学课程

在以往的传统授课模式中,以枯燥的理论说教为主,即使在教学中引入案例,也只是简单带过,甚至很多老师都是机械的读课本,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和市场的要求,所以在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开设单独的案例教学课,在学习完基本理论后,教师可以准备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知识独立地对案例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学生最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任课老师可以列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财务管理的应用实践,或者带领学生去企业进行实际调研,让学生感性的体会本专业的基本内容,了解岗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并能对职业发展有个初步的规划,使学生对财务管理有一个较为初步的认识,并及时与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活泼生动的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3.2 开发特色化校本课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为此,应用型院校的教师要探索构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专业课程教材教法和学法体系,根据学生生源素质情况、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在调查研究和对劳动力市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需要,采取多主体合作的方式开发校本课程,并从职业岗位的要求分析入手,以职业标准为轴心来编写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在教材编写逻辑上,按照专业课程的内在逻辑组成结构链,由简单到复,层层深入,使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深刻而有效。在教材编写形式上,注重学生的接受性、新颖性;在教材编写体例上,力求科学性、趣味性,在教材编写内容上,体现经济生活时代性、通俗性、实用性,注重学生的职业活动训练,便于学生领会和掌握,有利于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学习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使校本教材成为学生“营养之资”。

3.3 加强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依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认识――学习――体验”为路径,将大学四年按学期分为八个步骤,构建三个不同层次阶段的实践工程,即专业认识实践、课程学习实践和岗位体验实践。

在三阶段实践工程下,以通用知识和能力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教师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以企业业务流程为导向,构建专业认识实习、社会实践、会计模拟实训、ERP财务软件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沙盘大赛、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学年论文、微格教学、师范生专业实习、三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财务实习、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14个有针对性的实践项目,形成了集教学、交流、竞赛、科研、就业等功能为一体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教学,以实现岗位能力要求为标准,让学生在岗位和角色实践中真抓实做,保证其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实现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轨。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探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全面综合的财务管理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对学生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有全面系统的要求和深入扎实的培养。在财务管理相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通过综合的考核方式来强化对学生知识储备和解决系统性问题的能力提升。因此必须对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系统性改革,从而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和强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在教学实践和课程考核实践中,通过引入全面系统的考核方法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从而实现单一课程的考核和专业综合考核效果的有机衔接。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考核 考核方法改革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创办以来,无论是师资水平还是在校生规模都有了巨大的提升。年招生规模在一百人左右,分设两个财务管理本科班。同时在学院层面招收财务管理专业辅修二学位课程班,至今已经招生四届。从招生的生源质量到毕业生就业分配质量都在学院各个本科专业中较为突出,本科专业办学效果整体良好。根据教育部相关要求和兄弟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特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教学课程体系和完备的教学条件,以及先进的教学实践仿真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从课程考核角度看,根据专业要求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对传统的教学考核环节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同时突出了过程考核和全程考核的作用。

一、传统考核方式的不足和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目标

传统考核方式存在许多不足。以学期期末试卷考试的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既无法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无法通过考核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考核形式以闭卷考试为主,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科学考查。虽然闭卷考试形式已经使用了包括选择、填空、简答、计算、论述和综合案例分析等形式,但受到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和学院相关考试要求的限制,以及命题要求和标准答案的约束,导致这种考试形式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固化倾向和标准化倾向,以至于学生更多的看重应试技巧和僵化的复习方式,无法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也对教学形成一定不利影响。

二是过度看重理论学习,不能促进学生全面分析、综合运用和动手动脑的能力。通过闭卷考试,使学生最大的目标是追求卷面成绩,而闭卷考试形式导致试题往往只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里考查具有相对标准答案的理论性试题,一些开放性、综合性和动手动脑类型的试题无法进行标准化考核,导致学生学习更多的偏重理论学习和应试性学习,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的能力。

三是考核对学生学习的促进和影响短暂,不能保质学生全程的学习质量,也不能对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情况进行推进和深入。闭卷考试往往安排在学期期末,即使增加了期中考试环节也无法保证学生在整个学期期间保持持续的学习强度和参与度。很多学生都是在考试前突击准备,考试后抛在脑后。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保持扎实的基本功和全面综合的知识框架体系。

二、考核方法改革思路

经过近几年财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中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任老师进行的课程考核方案改革的尝试,以及财管管理教研室和教研室所在的经济管理系领导进行全面考查、深入分析、反复讨论和积极实践,对整个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考核环节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尝试,逐步形成了一套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大多数专业选修课程的课程考核方法,为全面提升财管管理专业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关于财管管理专业考核方法改革的主要思路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部财务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必修课程考核方案必修符合过程化考核要求。通过对已经在前期进行了过程化考试的教师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既符合整体要求,又能突出各门课程特性的过程化考核要求形式。并召开所有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师参与的讨论会,逐步形成了能够覆盖全部专业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指导意见。所有相关任课老师在学期之初就必须形成一套能够覆盖整个学期过程的考核方案。课程考核必须包含考勤、提问、理论小作业、课程大作业、分组大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讨论课、案例分析综合实验和期末综合测验等环节。每个相关环节赋予一定比例的分值,要求任课教师对每一名专业学生都基于所有环节的考核评价,并且将相关成绩进行公开,使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程度和差距。在具体环节中,课任老师可以根据自身课程情况进行具体安排设计,但必须突出应用型和实用性特点,重点考查和引导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所有课程考核方案必须在教研室层面进行讨论和推敲,特别是相同进度的教师要进行反复沟通和协商,力图达到指定意见的要求。

第二,相关财务管理课程之间进行考核方式的密切协商,从而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财务管理主干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十分突出了,在构建财管管理课程体系时这一问题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和安排。完整而缜密的课程体系为推动系统化考核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相同学期的不同课程和不同学期课程之间形成了有机体系,为考核方法改革的推进消除了体系上的障碍。由于在构建财务管理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过程中,全面参照教育部相关原则和兄弟院校采用的比较成熟的方案,同时结合中国劳动关系学院自身在劳动关系研究领域的特点和在工会财务管理研究的突出优势,形成了严谨扎实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这样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可以使相同学期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教研协商,共同制定适用于本学期的各个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方案细则。在实施过程中,彼此之间可以将各门课程的重点更加突出,同时也可以把其他课程与本门课程中相关联的部分运用更加综合和系统的考核方式来加以考核。同时将前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与后面学期课程的考核方案相呼应,实现课程学习的延续性和前瞻性。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以及对学期间的课程衔接问题进行了合理安排,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就要求任课老师之间进行密切配合,一方面需要前学期任课老师在突出本门课程重点的同事,照应后续课程,积极引导学生对未来学习课程研究方向的领悟和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同时也要求,后续课程的任课教师必须在授课和课程考核过程中,运用前面课程的相关知识,更加深入和系统的考核本门课程。最后,财务管理各门课程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既符合统一指导思想,又能够符合本科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特点的考核方式。财务管理专业中主干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任选课等名称都是根据课程在整个财务管理专业中的特点而制定的。同时每门课程也都具备相关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喜闻乐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的考核方式以促进教学。因此,就要求每一门任课老师都要认真安排和制定本门课程的考核方案,并通过教研室专门研讨会的形式,反复沟通,反复修改和完善。从而逐渐形成既符合本门课程特点又符合整个财务管理专业考核指导思想的考核方案,并进行教学和考核实践。

三、总结

通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财务管理教研室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已经基本完成。根据不同课任老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来看,整个财务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的考核方案改革都已经成型,效果良好。基本上避免各自为政,简单考核本学期本门课程的重点知识,而忽略了财务管理专业特点所要求的系统化和全面化问题。作为一种符合本专业特点的改革有必要在类似的专业中加以推广,从而促进应用型实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本文通过美国高校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设置的介绍,对比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与美国的差异,从中获得一些对完善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启示

每一次社会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变化都会带来财务管理教育的变革和发展。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条件、资本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都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一系列新的复杂的财务管理问题,如复杂环境下的资产定价、衍生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利用、跨国经营的财务管理、全球化趋势下的风险管理等应运而生。企业的理财环境正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对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挑战。由于西方国家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了数百年的历史,其教育体制既体现了对市场需求的高度适应又不乏规范。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世界著名大学培养了许多世界著名的财务学家,其毕业生也得到了所在国乃至世界财务管理界的普遍认可,这些学校在财务管理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已取得了较大成果,因此,我们拟从新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国内外知名大学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从中获得一些对完善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有益的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展开面向21世纪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

一、美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根据US NEWS最新美国大学商科排名,本文选取了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克萨斯大学、佛吉尼亚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整理和对比了这些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得出以下结论。

1.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不同。经过对资料的搜集,我们发现:美国各高校对所培养的财务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比较相似,例如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具体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从培养技能上来看,宾夕法尼亚大学强调培养“在财务工作方面要能担任风险资本运作、公司兼并与收购以及国内外的管理咨询等技能”;德克萨斯大学则强调“学生要掌握财务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工具及解决一系列财务问题的技能”。

从毕业生去向角度来看,美国高校将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定位较为明确,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在“资产管理机构、国际商业投资银行、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和法律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德克萨斯大学则强调培养的学生能在“非金融性公司、金融服务机构、能源公司及房地产公司”,而另一些高校则在培养目标中明确说明学生适于从事的工作。

2.美国高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较少,且存在一定差异。美国各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其主要特点是要求的必修课程数量较少。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纽约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专业必修课不超过5门,这些大学除了都设有公司财务外,其他必修课存在一定差异,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货币经济学与全球经济;德克萨斯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包括财务(金融)实习、投资管理和综合财务;纽约大学则包括金融市场基础。可见,美国高校在财务学的课程教学中倾向于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现代财务基础理论和方法,并就其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了特色化的基础必修课程。

3.美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多,覆盖面广。美国大学可供学生选择的专业选修课非常多,几乎涵盖了整个财务管理的各个领域,如公司理财、国际金融、投资学和证券等领域,并且融合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内容。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商业经济学,高级公司理财,投资管理,金融衍生工具,公司估价,国际金融,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融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学,市财政政策,固定收益证券,投资资金,行为金融学,风险资本与金融创新,兼并与收购,金融工程,金融监管研究等;德克萨斯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货币、银行和经济条件,货币和资本市场,财务(金融)高级主题,国际金融学的前沿研究,大公司财务计划和政策,中小企业财务计划和政策,银行和金融中介机构,国际金融,高级组合管理和投资分析:理论和应用,财务风险管理,证券分析,财务分析,房地产估价和投资,房地产融资与联合组织等;斯坦福大学的专业选修课包括商务经济学,高级公司理财,投资管理,衍生金融工具,公司价值评估,国际公司,房地产投资:分析与融资,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银行业,城市财务政策,固定收益证券,经费投资,行为金融学,风险资本与创新融资,买断与并购金融,公司重构,金融工程,金融自学辅导等。

二、我国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体系与美国高校的差异

我们搜集整理了我国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10余所高校本科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与美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

1.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程设置较多。在专业必修课程设置方面,与美国较少的专业必修课不同,我国高校的专业必修课都在8门以上。而且必修课程学生除了需要学习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课程之后,会计方面的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各大高校的专业必修课所包含和涉及的内容领域并不完全相同。例如,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会计学、初级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管理学、高级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学、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学、证券投资学、计算机财务管理学等;上海财经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分析与运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务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跨国公司财务等;东北财经大学的财务学专业必修课包括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等。

2.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选修课范围狭小。与美国大学庞大的选修课程体系相比,我国大学的选修课程有一定的局限性,各所高校没有将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全部领域如投资、证券、兼并与收购和国际金融领域的课程全部列入选修课体系,而只有一些管理学方面的课程,相关的经济学课程也较少。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将人力资源管理概论、企业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概论、经济法概论、税法、货币银行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上海财经大学将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高级财务会计、公司治理、审计学、金融市场学等作为专业选修课;东北财经大学将成本会计、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学概论、资产评估实务、高级财务管理等作为专业选修课。

3.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内容缺乏科学性。我国高校目前财务学课程内容较陈旧,未能及时体现与反映国内外财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先进成果,例如对于理论实务界较为前沿的计量金融、货币与资本市场、运营管理、投资学和财务(金融)专题讲座等课程均未开设,与不断变革的市场环境以及人才培养目标脱节。财务学专业课程内容庞杂,大多数教材作者只求全、厚、广,而忽略了知识体系存在交叉。如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相关内容存在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且知识体系间没有基础和高级的层次划分。

三、美国财务学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1.明确的培养目标至关重要。美国财务管理课程的培养目标大可概括为,为公司财务管理和分析、投资银行和财务咨询培养专业人才,让学生能够在各类企业财务部门及银行从事相关的财务工作。让学生获得在商业和投资运行方面、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方面,基本的经济和金融组织框架方面的一个综合的理解。通过这些明确的培养目标,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在结束本科阶段的学习之后能够具备哪些能力,并且今后能够活跃在哪些工作领域。同时,如果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期望恰好相似,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从以上现状分析可以看出,美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除将一些重要的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之外,另一些有分量的课程也会在选修课体系中出现,这与我国的重要课程集中在专业必修课程中的现状大不相同。在美国高校中,专业必修课程通常只有几门,学生可以全权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后续学习的课程,而在我国高校中,部分在美国高校中属于选修部分的课程直接被列入到了必修课程体系当中,学生即使不想修读,也别无选择,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加重学生的抵触情绪。

另外,我国高校选修课程的可选性也远远不如美国高校,在美国高校的选修课中,所涉及的每一个领域,例如管理、经济、投资和金融等可能有三至四门相关课程可供选择,但在国内大学,可能仅有一门与之相关的课程可供选择。多门课程的学习毋庸置疑要比一门相关课程学习所带来的效果要明显,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广泛,对于某一领域的理解更为深刻。

3.提供选课咨询是学生选课的关键。国内大学的选课系统中通常只显示课程名称,对课程整体的描述或与之相关的信息寥寥无几。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象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例如学生不清楚课程性质和内容,不清楚选修哪些课程会对日后的职业规划产生帮助等,这个弊端会使学生在选课时出现盲目选择的现象。在美国,像纽约大学和佛吉尼亚大学在学生选课前会安排一些导师或者小组来提供个性化的专业选课指导,通过解答学生对课程的疑问,并与学生探讨其所期望的发展方向,为学生的选课方案提供参考意见或进行指导。

4.专业方向细分有利于专业型人才的培养。美国高校在财务专业下设置一些专业方向,这样主攻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核心课程就集中在这一方向上。如密歇根大学以职业路线安排专业方向,一共分为一般财务、投资银行、公司财务、股票分析师、基金经理、销售与贸易、房地产、银行与保险、企业家等九个方向,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这九个方向分别设置核心课程、基本课程和推荐课程。德克萨斯大学在财务(金融)专业下分为六个方向:公司财务和投资银行、能源财务、投资经理、金融市场/银行、房地产、一般财务。

专业方向的划分不仅符合了市场的各种需求,更重要的是,明确的方向是学生快速、顺利地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关键。而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下并没有众多分支。学生在选课时分不清方向,缺乏主攻某一领域的意识,没有擅长的技能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阻碍了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脚步。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紧密结合。国外大学的一些教学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如纽约大学有专门的财务(金融)的独立研究项目作为专业选修课,这个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在财务(金融)领域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会有老师一对一的辅导,考评成绩合格即可得到相应的学分。

参考国外的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在银行、管理咨询公司、证券交易所等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中,缩短书本和实践的距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诸如筹资谈判、投资分析、财务分析等模拟实验室,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从而培养其分析决策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

综上所述,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和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学生发展方向是我国在财务学专业课程设置上需要借鉴的地方。让学生明确自己今后所发展的方向,并且为学生提供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才会为我国财务管理人才市场培养出优秀的专业人才。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浅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的几个问题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财务管理的工作就越重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财务管理专业范围的界定、财务管理的课程的实施与构想以及相关的方案与措施。

关键词:财务管理 专业课程 资源整合

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指南,把财务管理纳入了管理学二级学科本科专业目录,根据这一指南,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个专业,以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上已取得很大的发展,但各院校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各方面上仍存在很大的差异,争议也一直伴随的整个发展的过程,其原因不外乎是对财务管理学科范围的认识与理解不一致所导致。探索如何构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应遵循的原则,是现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专业范围的界定

财务管理专业应把它限于经济学还是管理学,是最近几年来学术行业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经过对国内、国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调查中发现,国内大部分高校把这一专业设在经济学院下面的金融系,或者设在管理学院下的会计系等;而国外大部分设在管理学院下的金融系。

从原理上看,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专业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金融专业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核心内容是货币经济学和国际金融相连的问题。早期金融学研究的核心是资产定价与各方面的资源配置,包含投资学和单位财务两个部分。财务管理学在研究资源配置时,需要借助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运筹学、会计等各种分析管理工具和理论概念,需要收集各种信息,以便在各种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的方案。如果要对某项财务事项作出选择,如资本开支、资本结构、兼并和收购、风险分析等都必须有可靠的信息数字来源作为支撑,要想达到既定的目标,实现价值的增收,就必须在日常中收集、积累有用的经济信息。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研究范围应与金融学研究一致,由金融市场、投资管理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组成。这三者相铺相成,投资学只有通过公司财务活动才能真正和实体经济发生关联,而公司价值又只有通过金融市场的交易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判断。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实施设想

根据上面的分析,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有赖于金融学、经济学体系的全面发展。而教学的最关键环节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因此,应该从师资培养制度的建立、教学环境等各方面实施构想。

2.1、师资队伍培养制度

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取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学校制度应该鼓励教师的积极性,充分调动教师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应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再次,学校应该为教师建立实施创新教学的环境,如模拟教学、社会实践,学术探讨等方式来鼓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进课程的进展中来。

2.2、创新培养环境

学校应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既懂管理又懂教育规律的教育管理队伍;建立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估体系,以营造一种活跃、开放、宽松、和谐以及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制度应该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而出发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

2.3、建立师资培养制度

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学科,永远是一门实践的学术,是为实践目的而非研究目的而存在并发展的。财务理论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更要服务于经济活动。因此,应建立完备的师资培养制度,让教师尽量的接触到最新的行业发展方向,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现今,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资源建设上,大部分学校仍然是各自为政,学校独自编写教材出版教材,独自开发各自多媒体教学软件。这一方面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和浪费,另一方面也很难满足教育资源的质量和教学需要。在现今的信息时代下,任何一门学科的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这种方式也严重不适合当今时代的发展。故而各个高校间应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开展校际间的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和优势互补,从而得到共赢。在利用彼此间的教学资源时,应博采众长、互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翻印。教育部开展的“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为各个高校间教学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各个高校应以此为契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新思维、师资,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整合多方教学资源,从而实现教学资源由“自给自足”到开放共享的转变。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构建与实施,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是师资水平。好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传授给学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总量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教师只有在知识掌握、信息总量等方面加强,在价值权威上的优势已不再那么明显。教师除了应有服务意识,责任观念,更要掌握多种专长和能力,才能成为“授人以渔”的“人生导师”和学科建设的“总设计师”。

3、结束语

以上所述,在信息化的时代里,把财务管理课程和相关的几个问题联系在一起,从师资培养制度的建立、创新培养环境、建立师资培养制度等方面来实现实施构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集新思维、师资,新技术、新方法于一体整合多方教学资源,进而实现教学资源由“自给自足”到开放共享的转变。希望以上的分享更够帮助更多的教师培养社会未来需要的相关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更多的贡献。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文章摘要】

文章认为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是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学生难以较快胜任财务管理工作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建议,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文章分析了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确定了课程体系建设应满足工作岗位需要、避免不必要重复,加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兼顾地区和行业特点等原则,并提出了具体课程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既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专业人才。经调查发现,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满足工作岗位要求。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实施有不尽合理之处,大多数高校课程并没有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进行设置。

1 根据工作岗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关于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有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从市场需求角度进行论述,如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取决于人才市场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第二种观点从就业领域和工作类别的角度进行阐述,如崔莉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投资、评估、企业理财、金融投资、财产保险、建筑工程造价、财务分析方面、财务会计等方面的工作;吕立伟、张周等认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是能在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的专门人才。第三种观点则从能力角度进行阐述,如朱开悉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目标是具备“宽、厚、强、高、熟”,专业能力素质要求高的财务管理专业的执业人才。第四种观点从工作性质等角度进行论述,2012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提出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培养能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财务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学者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认识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如第一种观点提出了符合市场需求的本质要求,但缺乏市场具体形态的描述,不便操作;第二种观点提出了具体工作类别,但提出的国际化等要求过高,难以实现;第三种观点抓住了能力这一要点,但“宽、厚、强、高”很难做到;第四种观点综合了市场要求,素质、知识和能力及工作性质等,较为全面,但提出的能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目标超越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能力,不切实际。

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市场需求其实质就是来源于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这些可能的就业及发展岗位有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工作岗位。人才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满足这些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

2 根据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

2.1能力结构

关于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要具备的工作能力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杨克泉认为财务管理人才应具有娴熟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业务操作技能, 并且精通企业理财之道, 具有全面的谋划运筹能力[7]。葛文雷,吴丽贤,常珊珊认为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掌握语言表达能力、财经写作能力、经济分析能力、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能力、财务分析能力、资本运作能力等专业技能。朱传华认为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沟通能力、分析能力、谋划能力、业务能力、决策能力等[8]。李文静则认为财务管理岗位应该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计算机操作、信息获取及分析、财务处理、金融管理等能力。刘其冰认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会计核算、税务筹划以及实践应用等业务技能。以上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要求。但是都是比较宽泛、抽象的概述,没有进行概括和总结,缺乏层次感,不便指导课程体系的设置。

综合以上各个学者的观点以及结合具体的工作岗位要求。可以将财务管理工作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技术技能是指使用信息化等技术按照企业财务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工作标准等完成财务工作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与财务工作相关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包括与上下级及税务部门、银行、客户、证券等沟通和协调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能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及经营状况,从而合理调整财务资源、制订财务管理制度,并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或作出决策的能力。

不同的工作岗位要求具备不同的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除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理财部经理、融资部经理等领导岗位外,其他工作岗位都是毕业生可能的选择,而从事领导工作也必须掌握其他岗位的技术技能。因此技术技能是所有工作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成为应用型本科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人际技能对于所有的工作岗位都非常需要,也是做好每一个岗位具体工作的技能之一。概念技能是财务工作领导岗位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学生毕业后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也成为本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三种能力都需要培养,但重点应注重技能的培养。

2.2 知识结构

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所要求的技术技能、概念技能和人际技能,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结构。

技术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技术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的知识机构包括账务处理方面的知识、财务分析方面的知识、融资方面的知识、投资方面的知识、全面预算等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成本计算等成本会计方面的知识、公司战略与风险方面的知识、税收筹划等税务方面的知识、财务软件等方面的知识等。

概念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概念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是在掌握技术技能所需要的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熟悉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经济分析、企业管理理论、经济法、财经写作知识、风险管理等知识及其收集与分析方法。

人际技能所应具备的知识。人际技能要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至少包括语言表达、逻辑思维、行为科学、激励等方面的知识。

3 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3.1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很多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是会计专业的简单复制。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目的只是为了招生人数,其开设的课程基本是会计专业的课程,再增加几门会计专业没有的课程。比如是针对财务管理课程用双语教学等等。有学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大多数珠三角地区独立院校的实践课程设置始终在会计学专业框架下;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只有一些会计专业的实验室,如专业会计综合实训室,会计信息化实务实验室等,并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的投资、融资等建设实验室及实训课程。

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理论色彩太浓。现有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虽然定位于应用型本科,但是开设的课程体系中没有针对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如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岗位之一,但是经过网上对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150多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课程;又如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的思想、理论和方法,不需要掌握每一个理论的推导过程,而几乎所有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大学都开设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理论性色彩太浓;再如,很多高校在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管理学课程,传授管理历史、理论和规律,而对财务管理工作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内容很少涉猎。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有课程体系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不够,课程之间存在交叉重复。如《财务管理》课程中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投资的基本理论、项目投资、证券投资、现金管理、存货管理、利润分配、财务分析、财务预算、杠杆原理、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与《管理会计》、《证券投资学》、《财务会计》、《财务分析学》等课程重复。

课程设置操作性不强。首先没有针对“应用型”设置专门的实训课程,如没有针对基础会计学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其次每一门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侧重于对概念、作用、原理以及决策工具和分析工具等知识的介绍,对于实际工作的流程、方式方法则一笔带过,没有对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重点、要点、难点及注意事项等知识进行介绍,更没有完整的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流程,也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要领,学生学完一门课程以后也就很难动手操作。

区域性、行业性没有妥善解决。现有的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没有针对该高校所在地区的经济特色设置有特色的课程。

3.2课程体系设置原则

满足工作岗位需要。满足工作需要即将满足财务管理工作岗位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根据工作岗位需要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和知识,并据以确定课程体系。融资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重要岗位之一,要求学生掌握融资的基本理论、方法、程序等,相应地需要开设企业融资理论与实务、投资学等课程。

课程内容有效衔接,避免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开设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之前,首先要开设基础会计学,让学生掌握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程序后,然后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学习如何运用这些理论与方法解决企业日常的财务问题,从而使课程之间有效的衔接。为了提高教学的效率,必须避免课程之间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如现金流量表的编制放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所得税会计可以放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

课程设置要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开设操作性的课程。对于一些课程而言,在课堂上无法有效的实现实践内容,就可以在该课程结束后,设置实践周,由实训指导老师提供真实的财务等资料按企业实际运行要求进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在基础会计学课程的结束后开设基础会计实训实践周,让学生模拟企业做一套简单的账。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专业课程内容要兼具理论性和操作性,在课程内容、结构安排上可以理论作为先导,将实际操作流程为主线,并以实际案例及评析为支撑,以能力拓展训练作为巩固与扩展。

兼顾地区特点和行业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一般是为地区或行业经济服务,所以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地区或行业经济的特点来开设一些选修课程。比如在以服务业和旅游业为主的城市,开设一些旅游会计和酒店会计之类的选修课以及所在地区的经济历史、人文等课程,供学生根据可能的就业岗位进行选修。

3.3课程体系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除公共课程外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以及集中实践性教学课四个部分。

专业基础课就是指本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西方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经应用文写作、企业管理学和基础会计学。

专业课程是根据财务管理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开设的核心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有:中级财务会计Ⅰ、中级财务会计II、财务管理学、成本会计、会计信息化实务、投资银行学、管理会计、投资理论与实务、融资理论与实务、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网上银行与网上报税、资产评估学、审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行业会计、财政学、专业会计综合实训。

专业选修课程是为了扩展专业的知识面,满足服务地区或行业需要,开设的一些课程,包括企业会计准则专题、货币金融学、海南经济概览、企业设立与运行管理等。

集中实践性教学。具体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训、企业财务会计岗位实训、企业投资和融资实训;在第二学期以及第四学期开设暑假社会实践课程。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职业导向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本文从阐述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明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入手展开研究,对山西工商学院与太原学院以及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地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比较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融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数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本文就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构建作一探讨。

1 研究背景

山西工商学院的前身,是始建于1986年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学校。2004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成立山西工商职业学院。2011年经国家教育部考察和评审升格为省内第一所民办本科高等院校。学院建有13个实验实训中心、86个多专业仿真模拟实训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5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5个。

2009年招收财务管理专业三年制大专班,2011年财务管理专业申报本科成功,2012年开始招收四年制财务管理本科。历经20余年的发展与创新,积淀了丰厚的基础。随着我国财务管理相关学科的发展和理财环境的变化,应该如何设置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已成为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普遍关心的问题。

2 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列为工商管理学科下的一个本科专业并规定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3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综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

3.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方向选修课、实践教学课程五大模块组成。

开设公共基础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判断分析能力。开设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为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奠定专业基础。通过专业课程的一些学习,可以更好地促使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专业必修课是通过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方法、原则、实务技术和熟悉财务管理运作规律。专业选修课是根据个体的兴趣和特长,社会需求的差异化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密切程度来设置它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在未来职业领域内的才能。实践课程,其有助于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水平。

3.2 山西工商学院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在开设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过程中,各大院校针对学校特色和基本一致的培养目标。山西工商学院目前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下表所示:

3.3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比较研究

不少高校为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设置课程体系上各有特色。为此,本文将山西工商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与山西大学商务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太原学院2013级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主要是从公共课及基础课的设置和专业主干课的设置(如表2所示)两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结果如下:

3.3.1 公共课及基础课的设置趋于一致。

公共课的设置大致包括三部分,即思想政治课、工具技能课、文化体育课。(1)思想政治课: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法律基础等。(2)工具技能课:如计算技术、计算机基础、网络及其应用等。(3)文化体育课: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财经应用文写作、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体育等。

学科或专业基础课一般开设财经专业要求的必修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一些有关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课程,如西方经挤学、管理学、统计学、基础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货币银行学、经济法等。

3.3.2 专业主干课设置的侧重点不同。

专业课一般包括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有的院校将专业选修课进一步细分为专业限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专业选修课相对于专业主干课涵盖范围更广,主要包括与财务管理相近专业如会计、金融、管理、财税等专业课程,而突出专业特色的专业主干课的设置中,各校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其中,山西工商学院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突出财务和会计两个方面,太原学院体现财务、会计和金融三个方面。

4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建议

通过对三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相关比较研究,现在针对山西工商学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4.1 公共课

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增设“大学语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以及“形势与政策”。同时,可以采取“课堂+网络+实践”的多元化教学,从而实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也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农村社会调查、城市社会调查以及专业调查等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另外,要下大力气研究大学数学、语文、计算机等课程的应用性教学,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其专业针对性,使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进行有效衔接。

4.2 提升实践教学

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在全校内选拔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跨专业参与企业仿真综合运作课程的实习,增强学生的综合决策力与执行力。另外,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学校要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后工作状况的跟踪调查,并邀请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通过毕业生的具体实践工作效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4.3 注重专业方向的细分

在设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模块时,学校可结合本校的办学优势、师资实力、专业社会就业需求差异化等因素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应用方向。为避免学生在选修时更多地依据个人兴趣,随意性较大。可以根据财务管理第一门课程的导读以及与专业老师的交流,同时安排专业调研或实习类课程,让学生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在本专业中的志趣与特长,由此选择今后职业的方向。

4.4 增设人文素养课程

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不仅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非常需要专业以外的其他综合知识,如对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历史背景等的了解,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等。因此,除上述谈到的专业课程体系外,还需设置非专业类的有关人文、地理素质教育等相关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复合化的特征。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基于“3+1”培养模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为适应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3+1”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由通识能力培养模块和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两大部分构成。通识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公共实践课、素质与能力拓展课;专业能力培养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践课。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3+1”培养模式 通识能力 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三类,不同类型的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学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3+1”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本科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养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学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统学习理论和实践知识,第四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一般培养模式相比,财务管理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长了学生参与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

一般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的时间通常为3.5年,只有近半年时间到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而“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校学习和实践的时间为三年,到相关单位进行专业综合实习的时间为一年。显然,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时间缩短,走进社会参加专业综合实践的时间延长。

(二)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3+1”培养模式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论学习和实践安排更加紧凑

适应“厚基础、宽口径、强核心”的人才培养要求,在可能的情况下对相关理论课程或实践项目进行适当整合,同时,前三年要适当加大周教学工作量,保证在三年内完成财务管理专业的全部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践项目的教学。

(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更强

据调查,用人单位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时,首先关注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其次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三关注的是应聘者的职业素质,最后关注的是应聘者的学历。“3+1”人才培养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通常应明显优于一般培养模式培养的本科生,其就业竞争力更强。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

“3+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首先取决于该模式下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高低的影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又取决于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及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

目前高校对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通常存在两种极端,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会计类专业,一种认为财务管理属金融类专业,但两种定位均有待推敲。财务管理专业是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进行调整时设置的,属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又有一定的联系。会计主要是对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等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后的核算和监督,而财务管理除了对企事业等单位的财务活动的结果进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评价外,还要对各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事前的预测、决策、计划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懂会计核算,所以说会计是财务管理的基础。现代企业的财务活动已不仅局限于日常供、产、销等资金运营活动,经常要通过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活动和资本运作活动,所以,现代财务管理人员必须熟悉金融市场法规,掌握证券、期权期货等资本市场运作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场运作能力。所以金融相关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是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综上所述,财务管理专业是与会计学、金融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对独立的专业,着力于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资金调度、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评价、税务筹划,又能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从企业外部金融市场进行投融资、资本运营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理财人员。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

据调查,目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业单位(尤其是中小企业)及政府部门从事理财工作;到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部门从事审计、资产评估、财务咨询等工作;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理财工作。

综合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范围,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基层,具有较强的职业体验,具有现代金融环境下的融资、投资、财务策划与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熟悉财经法规,能在企事业单位、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投融资、会计、财务咨询工作,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能熟练解决理财工作实际问题,具有较强适应性和竞争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为实现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着重抓好学生的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识能力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能力,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资料查阅、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理财能力、会计业务处理能力、金融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一)通识能力培养课程体系

1.公共基础课。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体育、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军事理论、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计算机基础及VFP程序设计等,公共基础课主要在大学前四学期安排。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关于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探讨

摘要:21世纪市场竞争激烈,各大高校急于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从江西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着手,剖析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建议与方案,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奠定基础。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设置

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核心[1]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执业素质能力结构要求的确定。在就业方向与岗位存在较大交叉与重叠的前提下,财务管理专业在知识、素质、技能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明显高于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但纵观各大高院,把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基本类似于会计学专业或像金融学专业,有些不伦不类,缺乏自己的专业特色,以致于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找不到自己的择业方向。

一、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江西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主要由以下几类构成:公共基础课由数学、英语、政治和体育四大类课程组成;[2]专业公共课包括宏微观经济学、管理学;专业基础课包括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成本会计、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企业管理,经济法、市场营销、国际贸易、金融市场学、项目管理、保险学、经济法、税法、国际金融、金融工程等。专业选修课包括:资产评估学、高级财务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税务筹划、公司价值评估、保险规划等。从课程体系设置所涵盖的学科和出发点来看,基础课程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学原理、经济规律,以培养学生逐步适应后续专业教育的能力和素质。专业课程在于让学生熟练掌握较为系统全面的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相关辅助课程在于拓宽对财务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应变能力。

总体上说,财务管理专业经过 13 年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但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规范、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方法手段落后等问题依然存在,总体忧大于喜。甚至有学者指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走入了困境。财务管理业与会计学专业、金融学专业在技术、职责、职能、岗位等边界越来越模糊,使得财务管理专业两头受到挤压,生存环境堪忧。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特色

财务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对会计、管理金融等学科的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但不等同于几门课程的拼凑,容易给学生造成财务管理专业不过是一门偏向“会计”的“金融学”专业,或者是偏向“金融”的“会计学”专业的印象。

(二)缺乏“双师型”教师

大多数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师都是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所执教,他们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运用实践上统一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在企业的具体实践运用和指导无从谈起,更没有在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历,更别指望如何带出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了。

(三)课程大纲趋同化

由于财务管理专业在有些高校属于新设专业,在开设课程时没有结合自身高校的特点盲目跟风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也大多数由会计或金融专业老师转入,造成没能处理好“应该”开什么课和“能够”开什么课的问题,财务管理教师大多从金融专业和会计专业转入财务管理专业,因人设课的现象普遍存在。

(四)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江西大多数高校缺乏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对于实践课程开设的比例也不高,让学生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标准,实践性课程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

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方案

(一)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相关课程

首先,强调会计学知识的重要性,不仅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基础是会计学,而且,拓宽了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3]其次,根据会计准则、财务通则与金融学关系的重大变化,增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管理等课程;通过以上调整,突出了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与内涵,理清了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边界。再次,注意财务管理基础与中级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的划分,使之财务管理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中级财务管理的一般方法密切关联;而高级财务管理则主要强调特殊业务的财务管理。最后整合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三者之间的内容,其中,管理会计中的资本支出决策的分析、评价与存货的计划与控制归入财务管理

(二)形成独立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体系

虽然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涵盖了会计、金融、管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但不能忽视其自身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要结合地方的资源和环境,以服务对象为基本内容,以公司财务管理筹资、投资、资本运作和资本收益分配为核心内容来构建课程体系框架。

(三)围绕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和岗位需求来建设课程体系

人才市场上高级技工的需求缺口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校模式化培养与社会选择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大学本科教育已经转化为“普及教育”,本科大学生已逐步成为一般性的专业人才。因此,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层次应该定位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同时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体系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四)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特色化

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一门与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均有交叉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以设置的课程很多,要突出特色,必须围绕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分析,并根据各校的学科、专业优势等来设置课程。例如,江西高校可以设置一些以中部地区发展为市场背景下的财务管理课程等。此外,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普通高校,可以设置一些注重学科交叉和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特色课程,如模拟沙盘、特色案例分析等。

(五)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社会对具有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这对高校培养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也要求财务管理专业教师有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为了加强培养财务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各大高校可以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或利用寒暑假期让老师走入企业增加相应的实践经验,组织相关财务管理专家进入校园交流等方式。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探索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只有结合各大高校的办学特色和自身的办学优势,才能更符合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21世纪人才发展的需求。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摘要: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关键词:高职财务管理专业 职业资格证书 课程体系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很多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都在探索如何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以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但是,受固有教育理念的影响,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注重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职业教育的针对性的现象,从而导致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的脱节,“双证融通”很难在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

早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就明确指出:“要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因此,将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进行衔接,既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专业课程体系,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2 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反映了劳动者为适应职业劳动需要而运用特定的知识、技术和技能的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不同,学历证书主要反映学生学习的经历,是文化理论知识水平的证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的具体要求密切结合,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个交叉型、复合型专业,它不像会计专业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那样有直接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所以,要选择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高考扩招以后,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已经突破200分的底线,其生源素质可想而知。高职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无论在广度还是在深度上都非常有限,其考试能力也远逊于本科生,因此,在选择职业资格证书时,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水平,其门槛和难度都不能太高。

第二,要选择含金量高且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总体而言,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财政部门的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要高于初级,因此,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以后,应首先选择取得初级会计资格,参加工作后再冲刺中级会计资格。对于会计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可选择考取助理理财规划师或初级经济师。就就业前景而言,拥有初级会计资格将比考取初级经济师更有优势。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大体有以下5种:即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资格、中级会计资格、助理理财规划师、初级经济师。这些证书的管理部门、报考条件以及考试科目,如表1所示。

3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

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是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职业资格证书之间的连接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和作用内容。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构建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资格标准为核心,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做到两者的有效融通。

3.1 按照“全面、实用、够用”的原则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是学好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石,也是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关键。从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相适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来看,可划分经济管理、会计、金融和法律等4个能力模块,按照“以全面为基准、以实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设置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金融学基础、财政学基础、经济法、税法、基础会计、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基础、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作为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2所示。

3.2 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构建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整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制定出专业核心课程,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是构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遵循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我们认为,可将“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或公司理财)”、“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成本管理学”和“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确定为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对应情况,如表3所示。

3.3 循序渐进地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在开设与职业资格证书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时,要考虑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并结合高职学生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课程开设的顺序,如表4所示。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摘 要: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要求,建议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进行课程设置,并在借鉴四所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

财务管理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在微观层面应掌握对企业财务活动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应具有分析和利用经济环境、金融市场的能力,能够捕捉企业发展机会。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与时俱进地思考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一、课程体系框架

为了支撑财务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专业基础课需硬而实,能够构筑坚实的知识基础;专业必修课应准而精,真正扎实支撑核心能力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宜多而活,足以建设人才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这一课程设置思路下,财务管理所有专业课程可以归为四类: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环节。其中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的经济知识和管理知识,并据以分成经济知识模块和管理知识模块,其中经济知识模块包括基本经济知识、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管理知识模块包括企业管理知识和会计知识;专业核心课是体现专业特征和支撑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课程,如投资学、财务管理等;专业方向课是体现和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课程,方向一是加强对学生会计核算以及审计能力的培养,方向二是深化学生对金融环境、金融工具等把握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跨方向选课,增加学生的选择多样性。

二、具体课程设置经验借鉴

具体课程设置可以借鉴在本专业具有明显发展优势高校的课程设置,这里以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为参照,进行比较分析。

复旦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金融计量分析、营销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营管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投资学、国际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工程、期权与期货、金融实务、保险学、中国金融市场、基金管理、固定收益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管理会计、审计学、高级公司财务。

中国人民大学:必修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财务分析、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本运营、全面预算管理、计算机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选修课程包括保险学、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期货贸易、成本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另外必选课程包括财会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制度与内部审计、证券投资学、资产评估、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任选课程包括高级会计学、国际会计、会计制度设计、会计专题、审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专题、集团公司内部核算、纳税筹划。

上海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学、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分析与预算、公司财务、财务工程学、税收筹划、财务决策支持系统、跨国公司财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公司治理、管理咨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企业价值评估、个人理财、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管。

东北财经大学:必修课程包括金融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专业导论、公司理财、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基础、财务分析、财务模型分析与设计;选修课程包括金融市场学、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会计、审计学概论、财会职业道德专题、资产评估实务、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资产评估准则、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专业文献阅读、资产评估案例分析专题、当财前沿问题专题。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共同点体现在:(1)必修课程设置方面,各高校普遍将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跨国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作为必修课程,同时在必修课程里普遍设置金融学的部分内容,但具体课程有所差异。(2)选修课程方面,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纳税筹划等课程在多个高校的选修课程中出现,管理类课程是选修课程的一个重要构成,除了战略管理在多个高校开设之外,其他管理类课程差异较大。不同之处体现在各个高校由于发展历史、发展目标的差异,具有不同的课程设置理念:复旦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特别重视学生的金融基础,金融学相关课程设置的非常细致,而企业管理、会计和专业核心课程比重偏低;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则特别重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核心专业课程在必修和选修中均占据绝对优势,其中,中国人民大学除了重视核心专业课程的比重外,会计类相关课程的设置比重也非常突出;东北财经大学则非常重视对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把握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在选修环节设置了专业文献阅读和理财前沿问题专题。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论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摘 要:针对国内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分析,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 年)》相关文件汇总精神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规范与要求,结合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以实现培养出满足所处区域市场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设置,应用型

论文项目来源及编号: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JB12381S)

教育部在2012年9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三条中明确提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以及学科发展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高等教育需求;应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校办出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通常开设的财务管理专业,应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要求,充分分析课程体系现状,结合自身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满足服务地区市场对人才需求,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1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截止到2012年4月24日,教育部公布的全国403所民办普通高校中,民办本科院校为87所。通过对87所民办本科院校分析,除了少数几所特殊专业性本科院校外,超过95%以上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且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为41所,其中,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及西北地区分别为1、9、16、4、5、0及6所,占所有民办本科院校的47.13%。

目前,通过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分析得出以下三个方面情况。

1.1 课程设置缺乏专业特色

财务管理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具有经济、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是培养主要学习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问题的基本能力。

虽然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计划)都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课程设置上很难体现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一是课程设置偏向会计学专业,大部分课程是以会计学专业要求的课程为主,对于财务管理专业涉及的课程主要为《财务管理(学)》(或分为初、中级)与少数院校设置《高级财务管理(学)》等专业课程,没有具体对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进行细化和深入开设相应课程来支撑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课程设置偏向金融学专业,强调金融学涉及证券投资相关课程,以此来代替财务管理专业本身要求的内容。如此以上课程设置使得财务管理专业失去了其自身应拥有的课程体系来实现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就难以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培养目标和要求,更不可能实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因此,这也是大多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没有同时开设会计学、金融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的原因所在。

1.2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一方面没有完全实现在时间和内容上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理论实践前后衔接等效果。对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安排在时间上混乱,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在哪个学期开设各有不同,甚至出现学科基础课中没有完整体现必须开设的必修课程有哪些,以及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不规范等主要问题。

另一方面,课程对应教学大纲过多强调理论内容,对实践课的要求相对较弱,而“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课堂和理论,更需要实践课程的强化。如此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到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适应。

1.3 课程设置名称混乱

通过对国内41所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计划)调查分析,针对同一门课程,各院校在课程名称上不一致,如专业核心课程《财务管理》名称存在“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学”、“公司财务”等课程名称。另外,涉及专业相关实验实训课程名称设置更加混乱,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各院校使用不同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这些实验实训设备及软件不同造成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学目的差异,从而带来同样实质内容的实践课程名称设置不同。

2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善建议

针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结合此类院校定位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具体设置和调整财务管理专业时,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促使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设置后付诸实施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此需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时,势必要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素质教育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根据自身条件和区域市场人才需求实际,将人才培养方案(计划)涉及的课程结构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育课程等平台和相应模块,而且每个平台(或模块)均由若干个课程群组成,按相同或相近学科构成。即每个课程群教学组都是以学科为基础、课程群为核心构建,充分体现人才培养方案(计划)目标要求和应用型人才定位,如图1。

图1 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体系

2.1 公共基础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同其他专业一样,都必须符合《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必须包括思想政治与教育和通用基础课两大模块,而且各模块涉及相应课程应在整个培养期间内逐步深入,成为专业教育平台各模块基础并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作用。

1.思想政治与教育模块

该模块培养要求和目标主要是实现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身心健康、良好的思想品德。此模块主要涉及包括军事、军事理论、安全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式与政策、职业生涯规划、德育实践、健康教育、体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课程。

2.通用基础课模块

通用基础课模块是为财务管理专业教育平台提供学习基础,具体来说一般包括有语文(主要指财经应用文写作)、英语、高等数学(如微积分、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等内容课程。

2.2 专业教育课程平台

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设置重点不仅表现在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学习,还应在此基础上,由易到难、在时间上体现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逐步深入,这就需要课程设置能够在时间上形成循序渐进的推进开展。此平台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和内容上逐步深入可以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及专业实践课程四大模块,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在时间上通常贯穿于前三个模块中涉及相应理论知识课程后随之开设的实践课程。

1.学科基础课程模块

对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按照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介绍,应以经济学与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会计学为商业语言,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达到执业需要为目的的课程体系。因此,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应涵盖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管理学等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的课程。

(1)与经济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2)与金融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

(3)与会计学有关课程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税法等。

(4)与管理学相关的学科基础课程一般主要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司战略、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学等。

通过以上课程设置,有利于拓宽专业的知识面,并为后续专业必修课和方向选修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设置奠定较为宽泛的专业基础。

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关键所在,是专业教育课程平台的基本内容,其设置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财务管理专业知识。

为了全面深入反映财务管理专业,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应设置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或公司财务、公司金融)、资本市场(或金融市场)、财务分析、投资学、专业英语等主要核心课程。

3.专业方向选修课程模块

专业方向选修模块是为了扩大专业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开拓专业视野,培养创新能力以及适应人才流动和择业需要而设置的。民办本科应用型院校应根据具体实际条件和区域市场需求设置适用应用型选修模块。

此模块主要满足培养出人才能够从事实务工作的需要,具体课程设置可根据 目前市场的执业方向来设计,如培养出的人才希望从事与会计、审计相关的职业,可开设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资产评估、咨询与签证服务、内部控制等课程;如果希望从事与金融相关的职业,可开设投资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证券市场与证券投资分析学等课程。

4.专业实践课程模块

专业实践课程设置必须在公共基础课程、相应学科基础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之后。此模块主要是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具体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校外实习。

(1)专业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开设认识(或手工做账)实训、财务会计实训、财务管理综合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实训、审计学实训等,分别安排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含成本会计)、税法、审计学等课程开设之后。

(2)专业综合技能训练。在这部分应开设手工会计综合业务实训、会计电算化、ERP模拟实训、毕业设计,分别于财务会计及所有专业核心课程之后。

(3)校外实习。校外实习课程安排在上述所有模块完成之后,此部分内容有效实施需要校企合作以及实习基地的建立。

上述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平台+模块”体系设置中,“厚基础”专业培养通过公共基础平台的搭建奠定,旨在培养人才具有全面素质;财务管理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拓宽了专业知识,培养了人才关键能力,同时也突出了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形成了“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其中,专业方向选修课程设置,满足不同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式、职业生涯设计方面差异所提出特殊要求,为人才自我设计和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因此,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科学、合理设置“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在结构上与人才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一致,符合此类院校培养财务管理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