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微观经济新闻模板(10篇)

时间:2024-04-12 15:37:11

微观经济新闻

微观经济新闻例1

新闻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转变,大步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这个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被提出并确定之后,新闻业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导致的传媒业逐渐走向大众,被大众更加了解,新闻业也随之发生改变。从前的新闻业是由政治来指引,围绕着政治展开,而在新时期,在市场经济被高度重视的时候,新闻业的重心是否将从政治转移到经济上,是新闻业面对的首要难题之一。然后和政治一样,经济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方面,它是重点,却不是全部,若以经济为新闻发展的中心,则会像过去一样比较片面、笼统。在这个关键时刻,人文主义成了新闻业发展茫茫迷雾中的指明灯。跟随人文主义进行改革后的新闻业,以人为中心,从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工作与生活等多方面来进行对人文的关注。新闻传播开始对普通的个体进行关注,不再只是关于某一个人。

(二)人文主义促进了新闻传播观念的转换

对比20世纪和如今的新闻内容,最显著的感受就是如今的新闻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性,将新闻和读者放在了平等的地位。在这一改变过程中,“受众”的观念被提出,认为新闻的形式与内容应该根据群众的需要来决定,这是新闻业的改变中强有力的一笔。但改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20世纪80年代,受众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表面,主要体现为改变报纸的版块排列,增加互动内容等方面;到了90年代,才将传播者的姿态降低,和受众处于同等地位。观其发展历程,对“人文主义”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将“以人为本”的思想贯彻得越来越彻底,除了将传播者和受众放在同等地位,还能够把每个人当成独立的个体,正视每个人的权利,人文主义已经不断渗入新闻业。从根本上来说,新闻传播观念的转变就是从漠不关心,到无限关注“人”,将受众的需要放到最高的地位上,无处不体现着一种人文关怀。新闻已经能够走进群众生活,贴近群众,更能被群众所接受,都是人文主义促进了这种转变。

二、传媒新技术对新时期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的交互影响

新媒体是在传统媒体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数字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科学技术的推进,互联网以及手机的普及,新媒体逐渐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因其传播方式的高度自主性、广泛参与性、去中心化的互动性等特点,使广大民众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过程中,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虚拟生活方式,对新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新闻传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提出,2012年以来,中国新媒体用户持续增长、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而新媒体应用也不断推陈出新、产业日趋活跃,特别是微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活跃度极高的新媒体应用平台和信息传播空间并频频引发热点。微博、微信都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只要用户下载微博、微信软件并进行注册即可登录使用,再加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微博、微信的使用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而手机即时通信的移动化、碎片化和随时在线的特点,符合当代人们的使用习惯;微博、微信等媒体地出现在改变着大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等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微博的特性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和智力发展的需要,深受人们的追捧和喜爱。微博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都可以随时随地信息,更新迅速,交互性传播快捷、信息海量,成本低廉,而微信则融合了腾讯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使关注和分享性更强,再加上微信资费便宜,只花费很少的流量费用,并且支持语音、图片、文字等各种信息的发送,让受众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丰富有趣。“微”软件除具有网络媒介信息传播量大、速度快、超地域性等一般特点之外,还具有传播即时互动性强、高度自由性、信息内容与方式多样性、语言表达方式简捷性等特点。这使得新闻传播更具个人化,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并接受。在一定程度上,新媒体技术改变了新闻传播的模式,新闻传播又传播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微观经济新闻例2

然而,在各家媒体纷纷“亮剑”的态势下,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做出影响力,打出品牌,绝非易事。对广播媒体而言,只有将媒体浏览类节目融入广播特色,勇于创新和探索,才能做出优秀的节目。

选题有深度、有重点,凸显编辑意识

首先,新闻的选择与整理比信息的收集更重要

面对全国数百家重点报纸、网站泛滥的信息,如何筛选有用信息很考验编辑的“功力”。信息的筛选过程,便是观点的形成过程。《马斌读报》的主持人马斌曾说,他们对读报内容的选择条件是首先要有意思、有意义,要在大部分的观众群中引起共鸣。①地市级广播媒体在关注国际国内新闻信息的同时,往往将更多目光投向本市。例如关注菜价的时候,洛阳经济广播的《上班路上》就将直播间电话打到蔬菜批发市场和价格管理部门,连线管理人员和商贩播报菜价,分析菜价涨跌原因,给听众以更直观的认识。

信息获取以后,不是简单的复制和堆砌,而应该强调编辑意识。报纸、网站上的信息只是最基础的,编辑所做的工作远远多于那些内容。对于同一个事件,要将不同媒体、网站不同角度的报道进行综合,更全面地报道新闻事实。“打开广播看报纸,登录网站听新闻。”在洛阳新闻广播“报台网联动”节目中,每天邀请《东方今报》记者将采访的新闻事件采取“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对一些新闻事件播报结束后,还直接连线专家学者或者听众,给大家发表各自观点提供平台,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生动性。

第三,选题要有主次

当天浏览各主要媒体的重要信息,编辑要根据各条新闻的属性进行分类,挑选出关注度高的新闻,“再加工”成广播语言。对于重点突出的新闻,编辑要用心加工,尽可能详细地展现新闻细节;而对于速览式的新闻,可以一两句话带过,点到为止。用心挑选出当天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信息,作为重点推荐的头条,扣准听众最关心的话题,用内容吸引人。也可将同一类事件整合,做成串烧的形式,最后配以评论,强化听众的印象。2012年6月5日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的“媒体早读”栏目,就鸡蛋和大蒜价格持续上涨情况,通过“本台记者现场调查+《经济日报》分析+《经济参考报》解读+《新华每日电讯》提醒”的编排,使热点话题既展现了进行时的现场,又预测分析了未来价格行情的走势,令听众过耳难忘。

内容需要独特的观点和立场

新闻要有观点和立场,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亦是如此。在网络新闻泛滥的时代,传统媒体用于比拼的“手段”就是观点和深度。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浏览”得有所不同,才能规避同质化,赋予新闻以灵魂和旗帜。

“新闻每天都会发生,说法当然各自不同。”对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来说,内容比拼只是一方面,观点和立场的比拼更重要。因此,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要做得出彩,就必须充分抓住这一点——重量级新闻的深度整合,加上独家厚重的新闻快评。②

例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的“今晨媒体观察”,北京新闻广播的《新闻故事》等,采用“观察”、“故事”等报道形式,来阐述一些有深度的内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网络文化看点》提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尽信网不如不上网”的理念。洛阳新闻广播的《洛广早新闻》节目不仅邀请本市专家学者、记者或听众对事件进行点评,还引入《老曹时事点评》节目,请著名媒体人曹景行对一些事件进行点评。

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的“世界媒体看中国”、河南新闻广播的《新闻657》“外媒看中国”节目,虽然选取的都是外国媒体的观点,但是对中国听众来说,“一样的新闻,不一样的视角”,收听后还是颇有收获的。

主持人包装要个性化,形式可以多样化

一档好的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自然不能缺少个性化的主持人。以往的读报节目甚至成就了一批媒体人,他们夹叙夹议、针砭时弊式的评论,加上诙谐精彩的语言,让其所代表的媒体有了自己的声音,甚至被打上了与众不同的个性标签,从读报节目中脱颖而出。③河北电台经济广播《建楼读报》的节目主持人建楼,不单单读报,而是通过读报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所办的节目成为一档优秀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河南新闻广播的主持人康言就是通过《网络全搜索》节目,使听众通过他的声音感知最新的网络世界;北京新闻广播的主持人立新,2012年开始采用“评书播讲”的方式播报午间读报节目《话里话外》,给听众以如在其中、如闻其声的生动感受,并且与听众互动,邀请听众短信参与,取得了不一样的效果。洛阳经济广播的《上班路上》、洛阳交通广播的《城市快车道》等节目也是集选、编、播于一人,充分体现“人格化”。这样筛选、编辑、播报的节目就明显带有主持人的个人烙印和气质,对新闻节奏的处理张弛有度,对新闻事件有主持人自己独特的看法,很好地彰显了个性和智慧。

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的形式并非一成不变,形式上的微妙变化也可以提升节目的收听率。洛阳新闻广播《洛广早新闻》的“报台网联动”就采取男女播报的方式,两人巧妙搭配,一人播报媒体事件的时候,另一人适时地补充或评论,活跃气氛。同时还开通短信平台、热线电话、微博参与,将听众的感言实时融汇到节目中,让他们对读到的新闻发表看法。

近年来随着微博的兴起,浏览微博类节目方兴未艾,为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增添了不少亮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的《网络文化看点》、中国高速公路交通广播的《微博热门话题》、河南经济广播的《微博随身听》、河南交通广播的《微博e+1》、河南信息广播的《非凡欢乐汇》等节目,每期节目主持人确定主题后,通过对微博有选择地浏览,使听众充分感知社会大众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这些节目的主持人除凭借自己的声音魅力外,还在节目中加入特效音响,很好地强化了听众的感觉和节目收听效果。

可见,只要在选题、编辑、观点和立场、主持人包装、节目形式等方面进一步努力,广播媒体浏览类节目就能更加贴近听众,成为受广大听众欢迎的节目。

注释:

①马哲:《读报节目从电视到网络的纵深发展》[J],《记者摇篮》,2009年第11期

微观经济新闻例3

把好时代脉搏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剧,特别是中国成为世贸组织正式成员之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逐步参与到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这对经济新闻的报道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新闻工作者以全球的视角看待经济现象,多角度、多层面挖掘透视经济规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写出反映时代变革与重大主题的新闻作品,从而为经济建设服务。

中国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党的新闻事业要求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报道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的新闻事实,为全党和全国工作大局服务。

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举办的全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奖――中国新闻奖的历届评选可以看出,那些把握时代脉搏,反映重大主题的作品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奖项。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三农”工作,大力实施惠农政策,将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此背景下,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却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被交通主管部门清理出局,记者抓住这一事实,以《中铁三局丢了宁夏市场》为题进行报道,该文作为经济类新闻,荣获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笔者认为,文章的含金量在于把准了时代脉搏,反映了重大主题。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在谈到新闻获奖作品时,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概括,“随着时代的脚步前进”。

善于开掘主题

很多专家、学者和新闻同仁,在谈论如何写好经济新闻时,普遍认为报道面狭窄、写法陈旧、堆砌数据等,是造成经济新闻枯燥、呆板、抽象、可读性差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上述因素固然存在,但主要原因是记者没有把微观经济现象放在宏观大环境下来考察,没有很好地结合形势挖掘出微观经济事件的价值和意义,只要去“粗”取精地进行思考,埋藏地下的富矿很易被挖掘出来。

笔者从事新闻采访工作已10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从事经济报道工作。平顶山市作为能源型工业城市,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全市依煤而建近20家发电厂,电力企业在运行中排放大量的粉煤灰、烟尘等废物,污染了环境。近年来,我国将环境保护、节能利废作为十分重要的工作来抓,“十五”以来,平顶山市新上250多家新型墙材砖厂,吃掉了大量粉煤灰,粉煤灰成了“香饽饽”,各家电厂生产的粉煤灰供不应求。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符合时代主题的题材,2007年6月,深入采访写出《平顶山粉煤灰产业年创产值13亿元》的消息,在《平顶山日报》一版头题刊发,人民网河南视窗、大河网等多家网站竞相转载。平高电器公司作为平顶山市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三大高压开关生产企业之一,多年来,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2005年以来研发的多种超高压、高压开关电器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年创产值30多亿元。在国家振兴民族装备制造业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成果显得十分有价值。笔者深入采访后,以《平高电气生产的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为题进行报道,该文同样在《平顶山日报》一版头题刊发,受到各方好评。事实证明,只有把握了时代脉搏,去“粗”取精开掘、分析经济现象隐含的价值,富有影响力的经济新闻佳作才能源源不断地见诸报端。

努力提高理论修养

经济新闻作为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内容,报道内容包罗万象,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客观现实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放眼社会,拓宽报道空间,反映各方经济信息,而做好这一切,不仅需要记者从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上找新闻,用宏观的、联系的眼光来审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变化,还要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形势,掌握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的经济方针政策和远景目标规划,同时,还要熟知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变化等经济信息。

具有一定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是记者观察和认识客观经济现象、分析问题、提炼主题的基础。同一个经济现象,在不同记者的眼里,就会有不同的感知结果,眼光敏锐的记者,能够发掘采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作品,而有的记者写出的稿件没有思想内涵,味同嚼蜡。艾丰在谈到经济报道时认为,搞好经济报道的基础是记者的素质。

微观经济新闻例4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001-01

首先,电视新闻节目是以播放新闻为主,这里指的新闻包括政治新闻、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内容上都是偏向专业化,一般都很难激起人们的兴趣,而现在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内容,除了重大新闻之外,其余的都是一些可有可无的新闻,而这些新媒体也有,且曝光速度更快,所以这两种传播媒介就有了矛盾与冲突。

1 电视新闻节目在新媒介出现的现代社会发展的困境

1.1电视节目过分依赖收视率,依赖观看人群,传播范围窄

电视新闻节目播出媒介主要是电视机,人们了解新闻是通过电视机才知道的,首先,人们看电视不是随时的,而且一般电视节目都有其固定的播出时间,而那个时间并不是每个人每天都有的,所以它的时间限制性就注定了其新闻的传播范围窄。电视节目的评比主要是依靠收视率,依来观看人群的多少,如果不利用新媒体技术,就将成为其发展最大的阻碍。

1.2新媒体技术传播范围广,信息更新快,具有较好的优势

以现代社会新媒体技术―微博为例,微博目前使用人群多,适用领域广,是信息时代新媒体技术的典型代表,微博上的新闻种类多,而且最大的优势是微博上的信息更新快,及时,大型新闻事件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让很多人知道。

1.3电视新闻节目内容不够突出,吸引力不足,同时缺乏创新

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需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从取材、采访到录制播出都是需要时间来完成的,其次,新闻不是每天都有的,家常理短的事不能叫做新闻,新闻的内容缺乏创新和吸引力,或者新闻获知渠道范围过窄,同时获知网上热点新闻速度较慢,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节目的收视率。

2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介融合语境中整合及创新发展的原因

2.1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很多企业都开始着手信息化管理,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电视新闻节目面临更大的困境,所以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电视节目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改变去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现在需要对媒体进行融合的原因。

2.2 迎合现代社会大众的需要

现在有更多的人更倾向于使用方便、快捷的新媒体,这其中的原因是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看电视,因此,在电视节目领域整合及创新两种媒体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需要。

2.3 电视新闻媒体业自身创新发展的需要

电视新闻业要想进行突破,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模式,在媒体融合语境中进行整合与创新,改变以往单一依靠电视来传递信息的方式,增进与观众的交流,促进电视新闻媒体业的发展,而新闻媒体业是一个传播学,它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也需要获取及交流信息的平台,电视新闻节目也需要在播出前告知时间及主要内容,根据播出后社会反响等来不断调整及完善自身,同时,获得新闻媒体业竞争的胜利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3 推动电视新闻节目整合及创新发展的措施

3.1 创新电视节目播放方式,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新观看渠道,实现新旧媒体融合

电视新闻节目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现代人的需要,因此在媒体融合的整合与创新中利用暴风影音等新媒体手段弥补其时间上的缺陷,把节目上传到网上,让人们利用网络观看平台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来调整观看新闻的时间,从而拓宽观看人群,实现随时随地观看的目的,摆脱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同时在创新方面可以使用一些网络词汇,如要报道某一社会问题询问人们的观点时可以用“元芳,你怎么看”等新网络词汇,为节目增添新的亮点。

3.2 协调好播出时间,在直播未播之前不要到网上

这个环节很重要,新闻媒体在整合中要注意时间的

分配问题,如果在直播未播出之前擅自放在网上,这就会降低收视率,那么电视的存在就岌岌可危了,媒体整合是需要两种媒体在互相存在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一方取代另一方。其次,在播出时也可以在网上一起同步直播,实现新旧媒体优劣互补,既方便他人,又能提高点击率和收视率,在创新上可以改变节目长度,因为电视直播是有广告时间的,所以在网上重播时可以剔除广告,缩短播放时间。

3.3 创新节目播放内容,利用新媒体渠道,获得新的热点话题,为节目增加影响力

新闻有想看的新闻和应该看的新闻之分,还有家长里短、世界奇闻等新闻,只要愿意去观察生活,其实新闻就在身边,只是新闻是否应该由电视节目播出还值得商榷,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在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对播出的新闻内容的筛选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被筛选掉的新闻其中有可能就有人们想看的新闻,那么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就需要利用新媒体手段来公布这些新闻,现在一打开QQ或微博、微信都有新闻提醒功能,这就是一种新的新闻传播手段,在被筛选掉的新闻中找出有一定价值的新闻不播出,只在新媒体上宣传,这就可以保证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容简介明确、具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新媒体搜集热门新闻,节目组在加以认证分析,采访,这样的新闻可以针砭时弊,增强影响力,也有利于替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行为,实现媒体的职责。

3.4 在节目手段上进行创新,在直播中增加微博、微信互动环节,加强与观众的交流

电视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中的整合可以在直播中增加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讨论,比如在播出有关社会道德的新闻时,以某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价值观为话题,通过新媒体让观众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观众在观看新闻的同时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像以前一样通过拨打热线电话来告知。

4 结论

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整合与创新是经济、社会、大众及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时代有这个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方式和手段,而现在要做的不是优胜劣汰,而是与时俱进,调和新旧两种媒体平台,拓宽新闻传播的范围,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实现共同发展。在创新上,实现电视与网络互补,拓宽新闻搜集渠道,利用网络词汇命名新闻标题,让新闻更贴近民心、贴近生活,同时也要注意时间的分配问题,在直播之前做好保密工作,但也要利用有亮点的新闻提前进行宣传,激发观众的兴趣,提高新闻节目的点击率与收视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媒体融合语境下的整合与创新。

微观经济新闻例5

目前,我国正处于被称之为“新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时期,国家颁布的有关经济政策,权威部门以及专家对一些经济现象的阐释、分析和点评,市场化运作所孵化催生出适应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经济模式等,既是广大读者、基层经济组织以及单一经营者迫切关注的问题,也是众多媒体在经济报道中唱的重头戏。这也就是说,作为经济新闻的报道,尤其是作为重头经济新闻的报道,不但是新闻媒体适应读者需要而担负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而且是各媒体在市场运行中赖以生存的基础。换句话说,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桥”的作用,即沟通读者与政府、职能部门、学术单位以及提炼市场运行中所产生的理性思维之桥。那么,如何起到“桥”的作用,如何做好重头经济新闻的报道,笔者认为,要力求强化重头经济新闻的指导性作用,本着重头经济新闻重处理的出发点,对重点经济新闻要不惜版面。首先从视觉上提高读者的重视程度。其次,除了原汁原味地宣传国家及地方政府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决定,对一些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文章,从选题上、选角度上和操作性上,都要视传媒的受众对象进行积极的探索,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河南工人日报》刊发的《西部开发机遇难得》《企业兼并存在“黑洞”》《商标,不仅仅是个符号》《利率放开,谁有“便宜”赚》等文章,既有经济法规阐述,又有市场分析点评,从多方位、多侧面为读者提供了“需知、可知”的经济方面的政策和知识,这一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指导性作用,另一方面也保证和提高了一个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

把握好宏观分析探讨与微观直面报道之间的度

几年来,记者们写惯了一个企业、一个地区甚至一个产品的报道,经济报道常常是零打碎敲的,缺少社会性,视野不宽,内容不深,既没有多大权威性,也谈不上有其指导性。这一现状必须改变,做到写微观要体现宏观,写宏观不忘微观。

为了报道全省国企改革的现状,《河南工人日报》曾专设了《国企改革纵横》专栏,有侧重而不失全方位、有专指而不失代表性地报道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功。在稿子的写法上,既有宏观分析,又有微观表述,使文章有血有肉,力戒原来存在只空泛讲道理或只举例不分析的弊端。如所刊发的《燃烧的神火》《开着销售车闯入大市场》《安钢,而今迈步从头越》等稿件,不但使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了河南省国企脱困攻关的情况,而且对一些中小企业及一些其他类别的企业实施改革也起到了借鉴作用。

每年夏季,“冰”类食品(冰棒、冰淇淋等)是一个城市饮食消费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但记者以前写稿子,仅仅微观地、动态地报道这一行业,缺乏宏观性和力度,效果不好。大家发现了问题之后,都进行了全新的探索,一些媒体记者能够深入采访,在掌握微观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宏观思考,综合分析。像《河南工人日报》写出了《今夏,观“冰战”硝烟起》的文章,不但分析了市场,介绍了冰淇淋、冰棒的小知识,而且还向读者提供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使整篇稿子基于微观而得益于宏观,把记者往往看成的“小题材”做成了“大文章”,在读者中受到了好评。

从贴近上下工夫,努力向受众对象传达又快又准的信息。经济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信息活动,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是信息时代,这就注定我们的经济报道必须向传导信息上转化。传播大量信息是我们经济报道的主要任务,信息越新鲜,就越能受读者欢迎。基于这样的思路,各家媒体的经济报道,都追求其面宽、信息量大、社会影响好,如房改的报道、股票的报道、国企改革的报道等,都传播了许多经济信息。一些媒体还把报道的触角伸向私营企业、伸向路边门店、伸向一些曾被遗忘的角落,使经济报道基本做到了家家用、人人想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河南工人日报》刊发的《各大商场施绝招,顾客数量跳三跳》等文章。

经济报道要增加信息量,并不意味着细大不捐,每个信息都进行传播。传播要进行选择,怎样选择?笔者认为应把握两点:一是重要性,二是服务性。有一年,全国乡镇企业会议在商丘召开,一些媒体没有对会议进行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河南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乡镇企业走上国际合作舞台等内容作了报道,结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向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结合部靠近

经济报道的视角若只盯着生产单位,报道面就会愈走愈窄。经济报道面向社会,就要求我们跳出这个圈子,让经济报道由生产流通向消费这条线延伸。有人曾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就经济新闻而言,大约90%以上的人只关心同他们直接有关的流通报道。如铝厂增产一吨铝,读者觉得这对他们来说没什么关系,但这一吨铝做成了100台洗衣机投放到市场,他们就觉得这条信息有价值了。

这些调查告诉我们要多写经济与生活的“交叉稿”、“结合稿”。经济报道向生产与社会生活的结合部靠拢,也能使许多经济报道化硬为软,有利于对硬主题、硬题材进行软处理。一段时间以来,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的宏伟事业,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重大的硬性宣传任务,但《河南工人日报》将这“硬”化为“软”,记者通过深入调查,采写的《西部人才需求量将是空前的》《西部开发机遇难得》等文章,这一软化,不但让生产企业找到了商机,而且让普通民众、求职大学生从这一“重大工程”中寻找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微观经济新闻例6

笔者主张,财经媒体的记者要改变自己观察问题的角度,改变过去那种政治家的作派,把自己定位为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具体而言,就是要处理好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虚拟与真实、微观与宏观的关系。现在一些财经记者把自己打扮成政治讲解员,忽视了新闻的基本规律。比如,金融危机到来时,一些记者为了配合中央的某些政策,在沿海发达地区寻找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试图借助他们之口,表明金融危机并不可怕。从表面上来看,这也许是一件非常完美的财经新闻作品。但仔细分析,人们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政策宣传片。正因为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独门绝技,所以,他们才不会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记者不该用这样特殊的个案来说明东部沿海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更不应借用局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来说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全局。

记者不是不能讲政治,但是,记者必须尊重事实,遵从新闻客观规律。假如不顾当前的实际情况,为了鼓舞人心而传播虚假消息,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混乱,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被扭曲。媒体具有信息采集、储备、传播的功能,但是,媒体绝对不能掩盖事实真相,不能以个体代替整体。

中国的财经记者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的政治关系。但是,财经记者不能把自己打扮成政治家,试图通过财经信息进行政治说教。中国财经记者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太懂政治,不太懂经济。在制作财经新闻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财经新闻的基本规律,把“这一个”当作了经济的整体。其实。从微观经济到宏观经济,并不能实现“惊险的跳跃”。记者要学会解剖麻雀,并且实事求是地向公众展示整个过程。宏观经济报道同样需要从细节入手,不要试图借助于微观的新闻细节,来说明中国整体的经济状况。

财经就是生活。无论是虚拟的经济还是现实的经济,无论是宏观的经济还是微观的经济,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人的活动。仔细记录每一个人的行为,或者选择披露某些人的观点,就是财经频道最好的定位。

很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缺少这样的财经报道。财经媒体五颜六色,花里胡哨,这说明财经类报道的制作人心态浮躁,缺乏历史的使命感和现实责任感。

微观经济新闻例7

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黄坤明亲自点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对于这样一个抽象的体系,用什么样的传播手段和宣传方式才能让群众自觉接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杭报集团策划了“我们的价值观——大型报网互动思辨论坛”。通过报纸报道、网络视频、嘉宾访谈等组合形式,就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进行访谈讨论,以事论理,让专家、市民共商共议,求索、普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于论坛深入浅出,互动参与,手段多样,突出时代感、大众化和地方特色,有效推进了群众性社会主义价值观讨论。在此基础上,杭报集团又推出 “我们的价值观”主题核心词公开征集活动,进一步引导读者的参与热情和对价值观的深入思考。

我们还抓住新闻事件带动价值观讨论,使之具象生动。杭城“最美妈妈”吴菊萍徒手接住了从高空坠下的女孩妞妞,杭报集团各媒体第一时间将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宣传结合起来,把“最美妈妈”吴菊萍作为一个典型、一种象征,通过生动而深刻的报道,推动了关于价值观的对话与讨论,加深了人们对杭州这座城市价值观的认识。

此外,杭报集团坚持媒体的精神导向追求和社会责任,不断推出各类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努力宣传、普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时代化。杭州日报发起“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组织市民到千里之外的甘肃荒漠植树,倡导“一座城市的集体爱心”;都市快报秉持以“生活因温暖而美好”理念,积极举办各类公益活动,强势推出“公益中国”、“浙江慈善榜”等品牌栏目,成立“广济之舟”志愿者联盟,开展为贵州贫困山区孩子提供“免费午餐”等公益活动。

——以民为本,推进经济新闻大众化操作。经济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社会稳定和民心向背,但经济报道往往容易做得艰涩生硬,导致百姓看不懂、不愿看。“经济新闻大众化”操作就是切实加强对经济现象、经济政策的解读,让经济新闻通俗易懂,贴近百姓,有用且实用,积极发挥媒体传递主流资讯、粘合社会力量、助推经济发展的作用。

微观经济新闻例8

目前,许多报纸的经济报道中的突出问题是工作色彩过浓。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有其深刻的思想根源的,特别是与狭隘的新闻功利性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强调报道的宣传功能,在选择报道对象时,往往习惯于从领导角度、从职能部门的工作角度去衡量新闻价值,进而取舍稿件。由于站在工作角度去报道复杂的经济现象,便忽视了经济生活、经济活动中丰富多彩的内容,而只去报道工作方式、工作进程、工作成效、工作经验等,致使报纸上充满了这样的一些报道:一是工作部署式报道,比如某地出台了什么工作方案,希望达到什么目标;二是生产进度式报道,这类报道往往从简单的因果关系出发,报道某单位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效益或获得了什么结果;三是工作经验类报道,这类报道大多列出一二三四几条来,一条之后加上一段工作过程的叙述和一两个具体的例子。这样一来,便造成经济报道面窄、内容浅而平、可读性差的不良后果。

要消除这些弊端,关键在于转变观念。按照新闻学的观点,报纸的基本职能是传播信息,是反映社会舆论、引导社会舆论。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把本应通过传播新闻信息来实现的指导性,变成了用发号施令来代替指导性,严重影响了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社会效益。要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和社会效益,我们就要改变从领导工作的角度、业务部门的角度采编新闻的做法,要站在社会的角度、群众的角度来报道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丰富多彩的经济活动与经济生活,并把要宣传的观点融入新闻事实的载体中,通过具体形象与理性思辨相交融的丰富信息来实现它的指导性,变“工作进行曲”为“社会大合唱”。

二、放眼社会,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人们的经济活动涉及到方方面面。经济新闻作为人们经济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也需要形成纵横相交的结构。因此客观现实要求新闻工作者扩展自己的视野,放眼社会,拓宽报道空间,包容各方经济信息,扩大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放眼社会,就要注意从宏观与微观的交叉点上找新闻。还要努力调整宏观经济现象与微观经济活动的报道比重,用宏观的、联系的眼光,重新审视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以新的视角、新的思想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形势。对国家和当地政府制定的经济方针政策和远景目标规划,对经济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变化等经济信息应及时分析报道实施后所产生的影响,以引导各地把握时机,调整经济战略,在竞争中不断壮大和发展。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再次下调之后,《河南农村报》及时进行报道,不仅稳定了广大储户的情绪,使他们对此保持冷静态度,同时也引导乡镇企业等部门抓住大好时机,加大投资力度,拓展经营活动。这样的报道就很受人欢迎,因为它对各界群众都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和启发。

三、贴近生活,提高经济信息的服务性

经济活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豫西某地有麦收之后娘家人瞧闺女的风俗,时兴送两把扇子消夏,十多年间扇子由大蒲扇到洋折扇,再到吊扇、台扇、落地扇,现在还有人送空调。这中间蕴含着许多经济新闻的分量。经济活动的广泛性,要求我们通过一种“折射”的方法,透过社会现象,对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问题,从经济的角度加以报道,以增强经济新闻的群众性。这样一来,经济报道反映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扩大了读者范围,拉近了编读之间的关系,提高了报纸服务质量,就一定会引起广大读者的普遍关注和浓厚兴趣。1999年春天,笔者收到一封农村读者的来信,表达了他自己在新的一年里的困惑。于是,报社领导就策划了大型经济报道《去年洒下伤心泪,今年种什么》,报道得到普遍好评,还被评为1999年度的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这篇报道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回答了农村读者的疑问,拉近了报纸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微观经济新闻例9

企业宣传和媒体新闻报道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功效上的区别。企业宣传虽然也报道一些时效性强的新闻,但其注重点在“宣传”。宣传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宣传企业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典型事例,弘扬企业文化等等,首先不是看时效性、新闻性的强弱,而是看宣传效果的大小。

媒体新闻报道虽然也承担着大量对党委政府方针政策等的宣传职能,但其注重点在“新闻”,注重取材的新和引起公众注意的程度,以及由此引起的观念的冲突和社会思考。

1.2 价值取向的不论文联盟同。企业宣传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坚持通过宣传追求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在对内宣传上是“多报喜少报忧”,在对外宣传上更是“只报喜不报忧”,总是选取企业工作的闪光点向公众披露,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美誉度。

媒体新闻报道在价值取向上,始终在追求最大的公众利益。媒体对企业既报喜更报忧。

1.3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不同。企业宣传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字功底,而且要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等情况,善于从新闻事件中发现企业的“闪光点”,只有这样,才能把企业宣传与新闻工作有机结合,增强企业宣传的可信度和传播效果。

媒体新闻报道工作人员要求在新闻理论、新闻规律的掌握及应用、新闻挖掘、写作技巧等方面具有一定造诣,而对社会生活各领域则要求广闻博见、涉猎广泛。

1.4 新闻报道的载体不同。目前,大部分大中型企业都有自己不公开发行的内部报刊,也有企业借助社会媒体提供的载体进行新闻报道。媒体新闻报道则必有载体,或报纸,或电视,或广播,或互联网等。

2 实用性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企业的通讯员向报社提供稿件,必须按照新闻规律办事,采写的企业新闻必须符合新闻的基本原则,即内容重要性、时效性和距离性。新闻的重要性不在于对企业有什么宣传价值,而在于新闻事件本身包含多少社会价值。新闻事件所包含的新闻价值,主要是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决定的,而这种重要性则体现在社会影响、社会价值、社会的震撼力上,而绝不是仅仅局限为对企业的宣传价值上。时效性是新闻价值的必备要素,也是新闻根据的必备要素。新闻如鲜鱼,愈新鲜价值愈高。距离性即人们关心的新闻首先是与个人关系较大、距离较近的人与事。

新闻稿件仅仅符合新闻的基本要素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媒体每天的容量有限,到底哪篇稿件能够“胜出”,还要看它的价值和分量,越有实际利用价值的稿件越能吸引受众的眼球,也越受媒体的喜欢。

据了解,企业新闻的读者主要是三类人群,一类是党政机关综合管理和经济管理部门的公务员,一类是企业家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还有一类是消费者。这三类人群虽然对于企业新闻的关注角度不同,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用。其中党政机关的公务员侧重于通过企业新闻了解经济发展态势、企业发展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为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参考;企业管理者希望了解同行的发展动向、市场变化及商机等等;消费者则希望了解与投资、消费等日常经济活动相关的信息。可以说,读者要求媒体能够提供快速、有针对性的企业新闻报道,从而对经济现象、经济问题有一个真实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判断和决策,并从中获益。

美国著名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每个人在自己的大脑中都有一张社会地图,人们利用这张地图来寻找发展的方向。为了保证这张地图的正确性,人们会利用社会雷达来监测环境,不断地修改社会地图。作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就是人类所利用的最重要的雷达,它要不断地告诉人们,前方哪儿有岩石和暗礁,帮助人类安全地航行在社会海洋上。所以说,只有那此能帮助读者进行经济决策和参考的企业新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报道。离开了实用性,企业新闻就失去了基点。

3 实用性是报刊决胜市场的现实需要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至今仍在刊发企业“宣传”稿件的机关报、行业报均出现了发行量下滑、影响力削弱的势头。

传播学理论告诉我们,报纸发行量的大小与其功能的强弱是个循环链,它们互为因果。试想,谁愿意购买一张由发行者热情推销但实际上毫无用处的报纸呢?尤其是在传媒市场相对“饱和”、读者消费日趋理性的今天,人们对信息媒体的选择必然越发挑剔。有人说,目前报纸追求可读性已经不够了,要追求必读性,可以说切中要害。

正因为如此,如今,很多传统媒体都在向市场化媒体转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提高新闻稿件的“含金量”。

企业必须适应媒体发展的趋势,多为报社提供对广大读者开卷有益的实用新闻。

4 怎样写作实用的企业新闻

通讯员要提高稿件的“命中率”,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是从站在受众角度选题。不同的新闻媒体有着不同的读者群,但无论什么性质的新闻媒体都希望得到读者的关注和青睐,都希望有一个广阔的读者市场。因此,满足读者需要是所有新闻媒体的一个基本原则。作为企业的宣传报道人员应该了解广大读者需求,掌握不同读者群的思维方式,或者说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转贴于论文联盟

从读者的视角观察新闻事实、分析新闻事实、采撷新闻事实。

二是在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下功夫。宏观指的是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微观则指企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成就等等,我们企业新闻的内容要想吸引读者关注,必须走宏观和微观相结台的路子,即宏观报道体现出微观的变化,微观报道符合宏观政策背景。这就要求,通讯员在采写企业新闻时一定要体现出自己对某个事实的内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分析、判断、预测,体现出“一叶知秋”的特点。

微观经济新闻例10

国内的时政新闻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之所以会成为主流媒体的专营品,主要是由国家政治制度决定的。时政新闻涉及到党和国家、军队重大时政活动或重要领导人动态,具有重大的新闻价值和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和敏感性。2014年8月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中,对“时政类新闻信息”做了专门说明:“包括有关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社会公共事务的报道、评论,以及有关社会突发事件的报道、评论。”该界定与宣传部门、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的观点完全一致。国内的时政新闻向来有两个舆论场:一是主流舆论场。通过主流平台、渠道报道传播的时政新闻,通常要求有一致的口径,属于意识形态专属领地。一般自然人不允许擅自时政类新闻信息,广电媒体的新闻及新闻类节目生产不允许搞制播分离。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报道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必须严格遵守宣传纪律,要反映党、国家和军队的政治立场、政治主张、政治观点及重大战略决策、重大举措等重要内容,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中央保持一致。二是民间舆论场。时政新闻永远是民间最感兴趣和津津乐道的东西,特别是这个依旧由男权主导的商业社会,政治与仍是“有闲阶层”茶余饭后最惬意的消遣品,通常以“小道消息”及社交、人际的方式传播。

微博、微信等网络传播和社交工具的兴起,为人们议论时政提供了极其广阔自由的场所,几乎所有的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及舆论生成都源起于网络,主流媒体的新闻专属领地实际上已被突破。近年来,政府对时政新闻信息的行政监管由传统媒体向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延伸,如采取微博实名制;严打散布谣言、传播虚假信息、非法网络攻关等网络犯罪行为。最高人民法院也了《关于审理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网络上发微博、微信捏造虚假恐怖信息应承担法律责任。目前各大网站微博基本上实行了实名制,而微信作为一个熟人网络交流平台和私密性传播空间自然也不可能成为法外之地,此番国信办的《即时通信工具公众信息服务发展管理暂行规定》,主要是对服务提供者的资质要求和对公众账号、转载时政类新闻设限。《规定》明确提出,新闻单位、新闻网站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非新闻单位开设的公众账号可以转载时政类新闻,其他公众账号未经批准不得、转载时政类新闻;即时通信服务提供者从事公众信息服务活动,应当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即时通信工具服务使用者按照“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这一系列措施就是要从源头上规范时政类新闻的互联网传播。

近年来,国家在证照、资质、竞争规则等方面赋予广电、党报等传统主流媒体诸多优先权和倾斜政策,鼓励其以时政新闻为优势积极向互联网新媒体空间拓展,但是,如此多的政策利好之下,传统媒体在互联网上的时政新闻作为仅限于开办官网、微博、微信、客户端,总体思维仍脱不开身在主流、以自我为中心及政策依赖的定势,实际上是以应用者或用户身份对互联网平台及业务的单向式进入。如今很多传统媒体在与互联网媒体进行优劣势比较分析时还将“新闻采访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将面对新媒体竞争时的弱势心态表露无疑。商业新闻网站虽然没有获得“新闻采访权”,事实上已具备了很强的新闻原创能力,通过博客、微博、演播室、相关分析软件等方式实现了大量内容的自采,如新浪除了时政新闻外,80%~90%的内容都是自采。①因此,传统媒体的时政新闻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传统媒体思维深入新媒体腹地的盲目自负、眼高手低,实为许多国内主流媒体的通病。

时政新闻“生意”的政策与市场逻辑

国内的时政新闻具有双重属性:一是政治属性。特殊国情及现行政治制度下,时政新闻的政治性被强化而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并为主流媒体独家专营;二是经济属性。传媒市场化条件下,时政新闻被纳入主流媒体整体运营之中,事实上已具有经营性。从传媒经济视域看,时政新闻的经济价值直观地体现为传播价值和广告价值,也隐身于以成本支付和消费的方式纳入社会经济循环。

时政新闻之所以成为“生意”,有其特殊的政策与市场逻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从政策理论来看,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媒体由单纯的宣传单位转变为集宣传喉舌、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新主体。党的十六大做出了改革文化体制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决策,从理论上确认了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领域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为时政新闻在传媒运营中成为最具传播价值的经营要素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政策理论依据。国家在传媒体制内将时政新闻定义为公益性事业,但多年来传统媒体的整体运营一直处于事业产业混营状态,时政新闻实为主流媒体经营范畴内的一个子项,而且是最具商业广告价值的内容产品。二是从实践来看,这些年来传媒业市场化改革、产业化发展及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实际情况表明,时政新闻作为特殊的意识形态产品已成为主流媒体“垄断”专营的媒介内容产品。如早在2006年有关论坛上的央视《新闻联播》26.6亿元的品牌价值及持续十多年的广告标王营销就是明证。2014年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更是不再矫情地回避时政新闻的产品属性和经济属性,而是“在商言商”,将自己定位为“政经类新闻产品”“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实际上是确认了自己“互联网时政内容供应商”的企业角色。三是从经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作用无处不在,主流媒体必须将时政新闻当作“生意”来做,通过获得市场上的成功来更好地履行其喉舌、公共职能,有效提升舆论引导力及媒介影响力。诚如喻国明教授所说,“当传媒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时,它作为产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重”,“一切政治上的成功都是以经济上的成功为前提,市场上的弱势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边缘化”,“今天的媒介,无论承担什么政治责任,如果没有市场的成功,就谈不上政治上的责任和对群众的影响力”。②四是从完全商业化的媒介市场环境来看,主流媒体的时政新闻时刻要面对各大门户网站、微博、即时通信工具等强大对手的白热化竞争,不论是从维持媒体日常运作还是一般从业者养家糊口的生计来说,它实际上都已成为一门“生意”。

时政新闻所背负的新闻理想、时政情怀与商业诉求、市场压力之间的乖离,使时政新闻及其从业者成为一个矛盾体。主要体现为两个冲突:一是新闻观的冲突。做时政新闻必须自始至终坚持“主流新闻观”,即把发挥喉舌功能和公共服务功能放在第一位,承担把握导向、引导舆论和弘扬主流价值观等宣传任务,但同时,时政新闻又被一些媒体精英和社会精英寄予了新闻改革和回归传媒独立社会角色本位的期待,其中也掺杂了新闻报道的纯客观性标准、“中立把关人”等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成分。尽管这些年来随着新闻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现代新闻意识的提升,主流新闻观里也汲取了一些新闻专业主义的有益因素,但两者毕竟是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因此,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生产运营过程中时常会不可避免地在新闻立场、素材处理、价值评析等方面产生矛盾冲突。二是功能诉求的冲突。目前的时政新闻有两张“面孔”,即传统媒体面孔与互联网面孔。也可以说是新的媒介格局中时政新闻的两种传播平台及呈现方式,前者如传统报业、广电等主流媒体,后者如新上线的“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客户端,均为独立运作的传媒主体。但是,不论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兴主流网络媒体,其时政新闻运作总体上仍然是主流与市场结合、公益与商业混营的二元模式,主体人格亦呈多重状态,在实际运营中难免会在盈利与非盈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陷入矛盾纠结。

时政新闻改革走向及其互联网模式

2014年4月,部长刘奇葆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一文,对媒体融合的背景、目标、路径、方法进行了全面阐述。2014年8月18日,中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勾画了蓝图,并将打造新型主流媒体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4年7月22日,上海报业集团东方早报的新媒体项目――“澎湃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总投资超2.8亿元,先于中央的“指导意见”出台。作为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成果,其“专注时政与思想”和主打“政经类新闻产品”的主张,全新的互联网商业媒体思维和现代股份制企业的制度构架,似乎要为“新型主流媒体”率先提供某种范式。

首先,媒体定位。“澎湃新闻”上线以来,从其定位陈述和市场表现可以看出,它绝非将传统主流媒体搬到互联网上,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媒体”,这个“新”至少有四个涵义:一是新闻。“澎湃”的总体定位是“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向都市中高端人群推送原创的、互动的、严肃的、有思想和价值观的原创新闻和政经类新闻产品,并宣称要成为“中国时政第一品牌”。其产品定位是:新闻追问、新闻跟踪、最便利的分享、清晰简洁的内容架构,共有49类专栏,无不涉及民众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甚至很多属于敏感事件。二是新兴媒体。“澎湃”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媒体,从项目策划、版式设计到上线运作都贯穿了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方便用户参与、满足用户个性化的要求为出发点,目前“澎湃新闻”已全面覆盖网页版(http://)、客户端(苹果App Store,安卓市场)、wap网页版(),还开通了微博与微信账号,形成了对网民网络信息传播关系网络的全覆盖。三是新制度。“澎湃”项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模式,设置公司的组织机构、产权结构、分配和激励机制及管理制度,真正做到了新项目新机制。四是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澎湃”把专业新闻团队与网民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了新的新闻生产方式和开放式新闻聚合平台,并要成为“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如澎湃App设计了“提问”和“跟踪”两大功能,通过帮助读者发问和便于读者对感兴趣的主题及相关内容进行长期跟踪阅读,让媒介与读者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③虽然这些功能创新能否成功还留待于市场和用户的检验,但无疑顺应了互联网新媒体技术发展的潮流和未来时政新闻生产运营的趋向。

其次,产权结构。“澎湃”项目在资本构成上吸纳文化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共同进入,在制度安排上采取股债结合、核心团队出资持股的结构安排。项目总投资量超过2.8亿元,其中,上海东方报业控股性出资1.213亿元(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130万元,上海报业集团增资1亿元);绿地集团出资1亿元;联想弘毅资本出资2000万元;核心管理团队出资4000万元,约占20%左右。④这种多元股权的“混合制”产权模式,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份制企业治理结构模式,尝试从资本价值和产业层面解决传媒国企新媒体项目的产权结构问题,触及到了文化传媒业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国资控股、社会资本参与、核心团队激励明确和强化各投资主体及利益共同体的责权利关系,特别是核心管理团队股权激励可以说是重大突破,让每个核心团队成员都“当家做主人”,将新闻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或自己的“生意”。这对传统主流媒体深化内部分配激励机制改革和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其三,运营模式。一是版式设计。主页左侧庞大的内容方阵中,可供用户选择性订阅的有“一号专案”(司法案件报道)、“及第行”(房地产报道)、“10%公司”(上市公司)、“自贸区邮报”(以自贸区报道),以及“纸牌屋”“人事风向”“中国政库”“绿政公署”“知道分子”等49个专栏,名称别致而时尚,给人以内容琳琅满目的感觉,颇有视觉冲击力。同时,所有的新闻报道都打上了“澎湃新闻”的标识,强化其辨识度及品牌效应。二是盈利模式。上海报业设计的模式主要有两种:通过优质原创内容吸引流量,靠海量用户来获取广告收入;面对窄众人群,以高度专业化的内容和精准服务获得用户付费收入。目前“澎湃”项目的盈利方式主要靠前者。三是营销方式。“澎湃”项目从策划到上线运作走的都是比较典型的互联网产品营销路线,如上线前期用微信公众号在媒体圈发消息,通过微博大V们议论转发预热造势,酝酿和提升公众期待值,用发刊词成功引爆公众话题,时政内容主要靠反腐报道赚得大名,“打虎记”栏目里不断爆出各种级别老虎的“猛料”,深得当前反腐形势之“天时”和拥有互联网时政新闻牌照之“地利”,迅速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澎湃新闻”项目运作模式无疑对时政新闻改革走向提供了一种具有借鉴意义的范本,未来“澎湃”的时政新闻“生意”能否做得好也直接关系到该范本是否具有普遍推广价值。关键取决于三者:一是如何保证优质时政新闻内容的持续高产和供给;二是如何开展持续有效的互联网新闻产品营销、媒体形象营销及品牌塑造;三是如何积极探索形成卖内容、卖广告、卖服务的多元盈利模式。

“澎湃”范式并非独创,也没什么新意,基本上是照搬互联网商业媒体的运作模式,如今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和新闻改革需要这种突破性案例,更何况互联网新媒体是完全市场化领域。“澎湃”要与商业网络媒体和其他主流网络媒体进行竞争,无论形与神、内在与外在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络媒体,否则鸡与鸭争,双方很难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目前“澎湃”仍处于烧钱期,与常态化日常运营不一样。上线犹如办婚礼,其基调是大手笔消费、浓烈、爆点频出;而常态化运营则是居家过日子,基调是冗长、琐碎、枯燥、绚烂归于平淡。当开办费烧完之后就是严冬期,是否还有新钱可烧,如何熬过可能很漫长的不挣钱时日,则是无法回避的事。

(作者单位:山西省广播电视协会)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郭全中:《媒体转型中需要思考的七大问题》,《新闻与写作》,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