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职业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1-21 15:22:31

职业教师论文

职业教师论文例1

1职业教师所须具备的职业素质

1.1熟悉一线,注重应用

有理论,会教学是高校教师队伍的一个必要条件。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又有不同于高等学校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它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基础理论适度够用的前提下,着重于实际运用。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近半数的是实践课,即使是理论教学其应用色彩也十分强烈。因而,熟悉一线,掌握并注重技术的应用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显著特征。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是理论或技术的“应用型”教师。无论是教授技术基础理论课还是教授技术专业理论课,着眼点都是“应用”。他们具有较强的将理论阐释浅白化通俗化的能力、较强的应用理论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1.2重职业道德,具有“关键能力”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无不重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品德风范感召学生。教师只有重视个人的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才能做好教书育人工作。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生产、管理、经营一线上的岗位。他们所从事的岗位要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所谓“关键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心理承受能力、合作能力、公关能力等非技术性的职业素质。“关键能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由德国企业界提出来的,“企业界欢迎的是技能和关键能力两方面都好的员工”。如何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如何培养关键能力?这几个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这项教育内容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提出了相应要求,即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必须是一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关键能力的群体。这个群体的高雅举止、优良作风本身就是一种足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巨大力量,使学生终身受益。

1.3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创新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所以需要有大量的知识来支持。正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的学生,一般都对未来充满憧憬,同时也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他们在与周边世界的接触中,产生了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吸引着他们去分析、去探索。面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要在告诉他们一些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此,教师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虽然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回答学生所有提问,但是,教师知识的渊博,一方面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师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1.4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育特点、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目前并不完善或不很清楚。教师进行教学实践,并无现成的经验和模式。研究先行,可以减少盲目性,少走弯路。职业教育教师应该能结合实践和亲身体会,善于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立即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修正。用研究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现今职业教育教师存在哪些差距

2.1素质有余而“职业”不足

2.1.1缺乏系统的先进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理论和理念

大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培训,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从事职业技术教育也是头一次。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和理念的接触比较少,而且这些理论的理念本身也处于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大家对职业教育这一新生事物知之寥寥。由于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指导,导致在工作中缺乏方向;有的教师靠自己对职业教育的主观理解来进行教学工作;有的甚至墨守陈规,以成人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那么工作效果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目标之间的偏差可想而知。可以说许多教师缺乏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特别是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理念。

2.1.2对课程的把握理论多于实践,而且理论落后于实践

由于许多教师对实际接触较少,在许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理论的阐述比重多于对实践的介绍。被动地陷入重理论轻实践的泥潭中。而多数职业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是对实践的总结。理论知识总是滞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理论知识是相对过时的、滞后的。

2.1.3对职业实践课程知之甚少,操作动手能力差

因为条件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事先亲自参加职业技术课程实践。关于实践的了解较少,而且落后于实践的最新进展。课程安排的时间紧迫,使得老师也没有充分的时间去第一线调查、联系、准备。往往就是和学生打打时间差,边摸索边指导。教师中有相关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就谈不上。

2.2对学生的特点了解不够,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和民办教育的兴起,职业技术学院的生源不足,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有的学校里既有高中生,还有初中生,中专毕业生,也有成人教育的学生。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基础特点复杂化和参差不齐。但一些老师还有些不太适应这一转变。在教学这一方面,体现出以成人教育或者以普通高校教育所要求的方法、内容、手段来教育学生,有的甚至采用高中教育的方式和套路。未能做到与时俱进。由于对学生的实际了解不够,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这些或那样的偏差。

2.3部分教师对职业二字有思想顾虑

职业技术教育主要培养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员工,毕业生主要从事技术性甚至有一些体力含量的工作。虽然目前许多企业都迫切需要这种类型的人才,但受到传统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上有人认为做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是蓝领员工,低人一等,比不上白领和金领等。这种思想不仅影响到学生选择职业院校和职业教育专业,而且有些老师特别是从普通高等院校转制过来的老师,对职业教育有一些思想顾虑,总觉得是培养蓝领工人,技术含量低,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上有些偏差,部分教师缺乏从事职业教育的荣誉感和相应的崇高责任感使命感,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态度并影响到他们的教学与管理的效果。

2.4教师结构不合理

理论教师偏多而实习实践指导教师不足。大部分职业技术学院都存在这种现象。不仅老师的知识结构上理论部分强于实践部分,而且从教师总量的结构上来看,合格的从事实习实践指导的老师偏少。即使有些专职实习实践教师也是转型和客串。这样势必影响到实习实践课程的效果。

3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3.1树立和强化教师的职业观念和职业意识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和内容。它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成人高等教育也有所不同。这些知识不学习是不会知道的。只有正确的理论和观念的指导才有正确的行动。我们应该鼓励教师加强关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的学习,树立起职业教育的观念,并不断强化这种观念。建议有关院校可以将职业教育的一些理论知识收集汇编后下发给师生员工学习,并纳入考核的范畴。

3.2建立双师型、全能型教师团队

“双师型”是指一个教师同时具备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和工程技术人员职务任职资格,比如是讲师又是工程师、是教授又是高级工程师。在教师队伍总体上应该努力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除了文化基础课的教师之外,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起码应具有双师性质。各职业院校还应该鼓励教师全面发展,在自己的相关领域内拓展知识和技能。另外,职业院校的具体现实情况也要求教师是领域内的多面手全能型人才。因为各学校专业教师人才总体上来讲是匮乏的,在短期难以引进的情况之下,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和挖潜,可以弥补这一方面的空缺,并可以相应的节约支出。第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往往根据市场人才需求的变动在不断地进行调整,但万变不离其中。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是不会有多大的结构改变的,还有一些专业课程往往是领域内的知识点的一些变化和发展,老师们如果事先就进行了这方面的准备,可以做到未雨缪缪,在开设新课程时可以很快进入角色。

3.3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要注重从企业、产业部门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建立一支质量高的兼职教师队伍。让他们经过教师的基本培训,取得任教资格。他们更适于做技术实践课的教师,也可以做技术专业理论课的教师。本校专职教师在和兼职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中,可以不断充实完善自己。同时通过和产业部门的联系,为学生的实习锻炼开辟渠道,为学生就业拓宽信息来源。也可以宣传职业院校的学生和形象,借此提高知名度。

3.4探索教师职称评定的新方法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比如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政策,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来,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理论、技能)、科研双重压力之下,精力相对不济。也就往往疏于对知识、技能结构的梳理,传授知识、技能缺乏集成性,这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相当不利。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政策上应做到与科研成果同样对待。在评职称,申报相关成果奖时同样有效。

为了激发教师的进取精神,职业院校可以考虑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引导他们参加“双职称”的评定。实行两种职称评定时可交替进行。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理论课教师以偏重于教师职称系列为主。如教授—工程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以偏重于技术职称系列为主,如高级工程师—讲师型。职业实践课教师的待遇按与技术职称级别相当的教师职称级别来考虑,如一个高级工程师—讲师型教师,与一个教授—工程师型教师享有同等待遇。

参考文献

职业教师论文例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对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而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具有深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

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指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应当具备的道德品质,以及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理想、道德品质及道德修养等。所谓道德理想,就是指人们依据并结合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要求,激励人们向往、追求并力求实现的完美人格的高尚品德;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为;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个人在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等行为活动,以及教师自身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境界。对于教师来说,是指按照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所进行的锻炼、改造和提高,以及由此所形成的道德情操以及所要达到的道德境界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我国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总的来说,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道德的进步和发展。在教育领域,广大教师在工作中,把自己的学识、能力、宝贵时间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忠于党的教育事业,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无私奉献的好教师。但是,也有一些教师的行为与教师的基本道德大相径庭。

首先,缺乏学术诚信,剽窃别人科研成果,学术腐败。一些教师缺乏严谨治学的态度,缺少求真务实的学风,为了评职称,出成果,窃取别人的科研成果,滥造学术论文,这些剽窃别人劳动成果的行为,是当前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之一。如原浙江大学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论文造假、抄袭他人实验数据。

其次,以教谋私,搞“有偿家教”。有些教师利用本专业的优势开办各样的辅导班,此举本应无可厚非,但关键是本是课堂上完成的内容,却变成了教师课外辅导获取经济收入的手段,影响了正常的教学。

再次,乱收费,接受贿赂。有些教师自编讲义、自拟习题、试卷,高价向学生出售,增加额外收入。还有甚者,利用工作之便向学生索要贿赂,如在奖学金的评定中存在不公平的现象等。

第四,缺乏爱岗敬业,进取之心,得过且过。在市场经济大潮影响下,“跳槽热”“第二职业热”冲击着校园,教师不认真教学,教学成了次要的事。

第五,不尊重学生。有的教师高傲自大,目空一切,对犯有错误的学生,批评不顾场合,损害学生人格,伤害学生自尊心,不易被学生接受。

诸如此类教师的行为,极大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形象,给教师光荣的职业蒙上了阴影,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

教育是根本,教师在育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教师的道德建设尤为重要。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把师德师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在师德师风建设过程中,思想工作固然重要,但必须与科学的法制化管理相结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作保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对教书育人成绩突出者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等方面加以体现。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各单位和部分精神文明建设及教育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落实到师资管理的政策导向中。建立和完善监控机制,制定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对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批评和相应的处罚,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制”。

第二,师德建设还应取得社会的支持。新闻媒体要积极报道教师师德的先进事迹,形成尊师重德的社会舆论,批评教师中不良的道德行为,并建立社会监督机制,扬善惩恶,形成师德风范与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

第三,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教师的道德状况,是教师行为的反映和表现。在教师职业活动和生活中,如果善行得不到及时和应有的褒扬,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而逍遥自在,不受谴责,那么违规者会越来越放肆,还会引起其他一些职业道德自律意识不强的人起而仿效,以致恶性循环,污染社会风气。因此,建立抑恶扬善机制,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我国社会道德风气的根本好转至关重要。

第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师德师风建设中,要注意归纳、挖掘、提炼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真人、真事、真心、真情的典型材料,大力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典型的好思想、好作风、好经验、好方法,努力营造尊重先进、学习先进、追赶先进、争当先进的校园氛围,进而带动校风学风的建设。要树立典型,表彰先进,把树立典型与培育优秀的教师群体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既抓典型又抓群体,以典型带群体,以群体育典型,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达到宣传一个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从而树立正气、凝聚人心,使整个教师队伍形成了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五,完善职业道德的载体建设。职业道德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没有一定的载体,活动难以开展,教育难于落实。这种载体包括场所、设施和器材等方面。如教师不准打麻将,应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就必须有教工俱乐部、歌舞厅等活动场所;不随地吐痰、乱抛乱扔,就应设痰盂和垃圾通道等。载体建设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为大家喜闻乐见,容易收到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第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自觉进行道德修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担负着“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更加重要。我们一方面要加大宣传普及力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会议、板报、墙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像扫除文盲、法盲那样扫除“道德盲”;另一方面,要对初登讲坛的新教师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开展讲座、介绍先进人物的师德经验、专题演讲等活动,倡导职业道德新风,使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人心,自觉成为广大教师行动的指南。

参考文献:

职业教师论文例3

压力的概念最早是取自于物理学和工程学(STRESS一词由structural,engineering,systems和solver这四个词拼合而成,即结构工程系统解算程序/语言),指的是将充分的力量用到一种物体和系统上,使其扭曲变形。20世纪初,压力的概论才出现在医学界,表示人体的过度负荷,在生理学和医学领域,stress被译为应激,心理学领域除译为压力、应激之外,也译为紧张。坎农(WalterB.Cannon)把压力定义为斗争和逃避的综合症,他的学生,加拿大生理学家,现代压力研究的先驱之一雪莱(HansSelye)继承了他的理论,首先将它引入了社会科学领域深入探讨,此后压力这一名词,广泛地被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把压力理解为一个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负担过重的状态。但从专业角度来分析,由于人们研究内容不同,立场观点各异,研究工作的侧重点和目的不尽相同,使得对压力概念的界定缺乏一致性的看法。纵观以往的研究成果,我们大体可将其归纳为以下三大类[2][3][4]。

1、压力是机体对情境的整体性反应

这是医学和生理学界对压力的早期认识。所谓压力,指个体面对刺激时,为求重新回复正常状况所做的反应;不论外界的或身体内的变动,虽有其特殊之处,都会引起个体的整体性反应,凡有这种反应,即称为处于压力之下。1936年,雪莱提出压力是机体对环境需要的一种反应,是由许多有害因素产生的一般适应综合症(generaladaptivesyndrome,简称GAS),他强调身体反应的非选择性(non-selectivity)和非特殊性(non-specificity)。后来,康农(LeviKaga发展了雪莱的观点,提出了“心理社会刺激与失调论”(PhychosocialStimuliandDisorder)以及“压力和成就下降”模式(StressandPerformanceDegradation)。这些以反应为基础的压力模式强调身体机能和生化反应,均把压力看作研究的依赖变量,强调压力是对压力源作出的反应,而不认为压力来源有何重要性,亦未涉及个人认知、评估的探讨。

2、压力是使人感到紧张的事件或环境

这种观点偏重于把压力看作对机体发生作用的社会与物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心理社会刺激、自然灾害、战争、工作中的冲突等对个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带有干扰和破坏的性质,如果干扰和破坏超过了个体的适应能力,就会产生适应不良的现象,引发病变。所以,此种观点均把压力作为研究的自变量,强调压力来源的重要性。

3、压力是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此种观点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即环境有变动,将会对个体形成一种要求,但个体并非完全被动地反应,而是采取主动的方式适应环境的要求。认知学派Cox&Mackay(1973)和Lazarus(1976)提出“压力相互作用”理论(TransactionalModelofStress)。他们把压力定义为个体察知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表现的心身紧张状态。他们指出压力发生于个体无法应对或调节、个体觉察可估价一种有威胁的情境之时,并不伴随特定的刺激或特定的反应,这种评估来自对环境需要的情境及个体处理这些需要的能力或应对机制的评价。这种观点的研究取向,不仅考虑了雪莱提出的整体性反应和Holmes等人提出的压力源指标(stressindex),同时兼含Lazarus和Laumier提出的个人认知评价系统。到目前为止,多数学者都在此观点下进行着有关压力的各种实验研究。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压力的完整定义应为:由已知或预知的事件引起,可能对个体造成身心上的不适应,从而使机体处于高度激起的状态。上述定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压力事件(压力源),个体对压力事件的认知、评估,由压力事件引起的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压力源,即作用于人身上的压力,它首先应是中性的,并不会引起个体的压力反应,只有当个体对此进行认知评估并内化后,才能使事件变成压力。

(二)教师职业压力研究概述

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来源于对工作压力的研究。

卡普兰和康伯(Caplan&Cobb)认为工作压力与工作的特征有关,工作压力是由工作环境对个人造成威胁的任何特性引起,包括过分的工作要求或不充分供应。弗农依指出工作压力是个人的能力及其可运用的资源,在环境需求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现象。毕尔和纽斗在综合文献之后,指出工作压力是指与工作有关的因素和工作者发生交互作用,因而改变工作者的身心状态以致失去正常功能。古柏(Copper)和荷认为工作压力是表示环境对个人的直接影响,与个人对压力源反应的现象。考恩(Kahn),沃尔夫(Wolfe)和魁姆(Kahn,Wolfe&Quinm)等人研究发现,占全国样本三分之一的被试曾有过与工作相关的心理压力。但总归起来,他们对工作压力的研究“包含两大方面,压力情境和压力反应”[5]。

1、教师职业压力现状研究

首先对教师职业压力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学者荷礼柯夫(Kyriacou)和苏利夫(Sutcliffe),他们调查了英国综合中学教师的职业压力,发现综合中学教师感受“很大”职业压力的比率,在1/5至1/3之间。美国教育学会于1967年对公立学校教师的调查发现,78%的教师有“些许”或“相当”多程度的压力。“费斯勒和托米(Feithler&Toker,1982)在对教师的研究中,发现有16%的教师处于高压之下,76%的教师处于中、低压之下。”[6]来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研究也同样证实教师工作是一种高压力的职业。我国台湾地区在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表明,台北市中学教师有相当大的职业压力。我国杭州市教育研究所和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最近分别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进行调查,也得出同样的结果,中小教师职业压力大,有近四分之三以上的教师表示“当教师越来越不容易,压力很大”[7][8]。尽管目前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仍是少数,但这足以说明现代社会教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

2、教师职业压力因素研究

综合文献,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压力因素的研究上面,多侧重于压力源的研究,对压力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

压力源主要是可能是由于生理的、社会的、或是心理的,包括期望和理想从而引发压力反应的事件或条件。教师职业压力主要来自于学生行为、学校管理、教师工作量、教师的角色冲突、同事关系等方面。国外学者对教师职业压力源的研究侧重于学校内部的压力事件上,如荷礼柯夫和苏利夫认为教师职业压力有四个因素,即学生的不良行为,工作条件差,时间紧张和学校风气不正;克拉克经过因素分析编制教师职业压力因素问卷(TeacherOccupationalStressFactorQuestionnaire),得出教师职业压力的五个因素是专业的缺乏,校长和教师间专业的关系,同事关系,班级教学和常规指导,工作任务繁重;西克恩和柯夫编制教学事件压力量表(TheTeachingEventsStressInventory),将教师职业压力归结为暴力和学生常规,行政管理过死,专业的工作要求和教学的功能四个方面;荷若克则认为教师职业压力包括四个因素:个人的安全感,学校管理的紧张,专业的功能和教学的功能;伯格(Bog,1990)提出教师职业紧张的五个因素分别是学生、工作负荷和时间、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学校文化特质。另外对教师的相关研究也涉及到一些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零星内容,如“教师工资的下降”,“师生比和教师工作时间的增加”,“教师培训的相对减少”,“学生的攻击行为和教师健康”以及“社会影响”等。[9]

我国台湾地区对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和国外的研究结果大相径庭,造成教师职业压力的因素集中表现在教师的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工作负荷,角色因素,教学要求和学生行为等方面。

大陆地区关于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很少,直接进行教师职业压力的研究则更少,多数间接地概述了事实上的教师职业压力,如教师的职业倦怠(冉祥华,1995),教师的苦恼与需要(贺斌,1985),教师角色危机(曹军红,2001),教师心理健康等。而且综合看来,大多侧重于定性的研究,定量研究很少。如陈云英等人(1993)通过译著发现教师压力的五种因素:任务不明确、互相冲突,任务负担过重,组织的相互影响,对大众承担的责任,缺乏参与机会;姚爱萍(1998)从理论上分析造成教师精神压力的四种因素: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偏见和贬抑,教师的自我发展标准过高,紧张的教学工作过程;刘启珍(1998)也通过例证分析得出教师心理压力的因素包括多重角色,社会对教师的过高要求,教师强烈的成就动机与动机受阻等;赵淑君(2001)认为教师不良心理产生的根源是教师工作特点带来的压力,教师角色本身带来的压力,社会竞争带来的压力,此外还有社会生活压力,个人抱负与现实反差带来的刺激等;王秀丽(2001)分析教师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有四个因素:学生行为,工作负荷与时间压力,工作中的竞争,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相背离;另外教师感受最大的压力是考试压力(冯伯麟,1996);陈永明(1999)指出造成教师社会压力的六方面原因。

辽宁师大硕士研究生马超首先对我国小学教师心理压力进行直接研究,他通过因素分析得出我国教师心理压力的五个因素,即工作负荷,学生不良行为,职业认同,时间和资源匮乏以及教师评估,形成24个题目,并对辽宁沈阳市五个城区的341名小学教师进行调查,制定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小学教师心理压力常模,但他对不同个人背景(如性别、年龄、教授科目等)在压力因素上的差异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职业教师论文例4

二、多方努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

(一)全方位管理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

要培养高素质,强职业技能,高职业素养,职业适应能力强的英语师范专业毕业生,不仅需要该专业教师对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的重视,更需要学校的相关教育教学部门的多元管理,从目标,质量和训练强度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1.严格规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计划及标准并使之系统化。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不是短期的训练能够达成,应该是有计划,有秩序,循序渐进的系统化培养过程。制定长期的训练标准规划,可以采用分阶段目标进行训练考核。如对入学的新生进行以扎实英语语言基础为目标的专业技能培养训练,而大二的学生则侧重以强化教学基本功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对于毕业班的学生应该是以训练学科教学技能为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为辅的技能训练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从而保证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2.拓宽思路,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有效规范的训练方法贯彻实施计划。理论联系实际,课内外训练相结合,集体训练和个人辅导相结合,范例训练和创造训练结合、单项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结合等方法进行,并通过举办各种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训练效果加以考核和激励,促进训练计划的实施。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着力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教学能力。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不是纸上谈兵,只有实践动手才能真正让学生领会,理解并最终内化掌握下各种技能。校内主要可以通过加强微格教室的建设,可以使学生的系统训练得到更好的实践和检验,在微格教室创设的仿真环境中进行教学实践,逐渐夯实职业技能。另一方面应该开拓各类校外实训基地,提高学生在真实教学环境下的执教机会与频率,学生的职业技能得到全面检验。

(二)通过校本研习,提高学生教学实战技能

利用网络媒体的优势,收集各类优秀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视频及各类讲座材料,结合专业教师积累的各类趣味教具,PPT,教学反思,各类教学材料,以及校外优秀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等材料,进行资源的整合,形成系统成套的课程资源,上传至学校网站供学生参阅下载借用,并鼓励学生动手制作教具,创新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实战技能。

(三)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促进和保障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质量

1.建立教师负责制,落实各个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自我管理与监督。每个教师负责一定名额的学生从大一到大三的各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按阶段监督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情况,并做出适时的辅导,确保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训练无断层、顺畅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地掌握各项技能。2.阶段化举办各种教师职业技能比赛,检验训练效果,促进训练的积极性。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小学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目标,举办各种职业技能比赛,对优秀者进行奖励。如大一可举办语音口语大赛,大二可举办英文板书,简笔画,课件制作等比赛,大三可举办片段教学,说课等职业技能大赛,加强学生对职业技能的重视。

(四)与实习基地实行校校互动,共同培养的合作机制

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的合作紧密度越高,越能够促进高职英语师范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在加强学生到小学进行认知实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顶岗实习等等锻炼外,还应该定期安排高职教师到小学挂职锻炼,授课并参与小学教研活动,加强与小学一线教师的研讨及交流,从而获得最一线,最前沿,最符合小学英语教育特点及现状的素材和观念,运用于校内的课程教学及课程实训。邀请一线小学英语优秀教师参与指导本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过程及实践,实现校校的实质性合作。

职业教师论文例5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开展教师职业教育理论阅读学习活动的对策

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理论阅读创造条件,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施:

1、设立职业教育学科馆员,专人负责职业教育教学

相关图书文献的采编与参考咨询工作为了针对性地为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帮助,高校图书馆设立“学科馆员”。专职与某一个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以其作为服务对El单位,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服务桥梁,相互沟通,主动为服务对象有针对性地收集、提供文献信息服务。高职院校按照往往按照专业大类设置“学科馆员”,如我校设置了船舶、旅游、港口、航海等方面的学科馆员,而针对于教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理论学习研究需要的“职业教育”学科馆员。则很少去关注。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的阅读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也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应该重视“职业教育”学科馆员的设置与培养工作,与教务处、科研处、高教所等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职能部门建立联系,为教师职业教育教学点改革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学科馆员应熟悉所负责的职业教育教学相关馆藏资源的分布情况,深入各教学单位与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开展调查,收集意见,并积极推动藏书资源建设,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提供定题检索与参考咨询服务工作。

2、做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理论研究

图书资料的采编与导读工作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各地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相关图书资料。高职院校要制订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图书采购计划.不断跟踪职业教育研究的动态,通过网络图书电子商务平台检索采购相关的图书资料。不断丰富馆藏资料。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研究的内容具有个性化,图书出版信息的来源也呈现多元化,图书馆要为用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可以开展“教师点购图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鼓励教师自由点购自己需要的教育教学研究书籍,并享受优先借阅的权利和乐趣,“职业教育”学科馆员负责收集读者的点书要求,采购教师所需的图书,一旦图书采购送达后及时通过电话通知点书者来馆办理借阅手续。要做好职业教育文献的收集工作。职业教育研究的许多文献除了通过书店采购渠道获得外,更多的是通过学术团体的会议材料发放途径获得大量灰色文献,包括一些会议论文集、院校信息资料以及相关的教学改革光盘等。学校应该出台教师参加学术会议的相关规定,一方面要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学术会议,另一方面应要求参会教师通过各种渠道传达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信息,并将会议材料递交图书馆。高职院校参加的各个学术团体数量很多,各个学术团体定期组织举办学术研究活动。如论坛、学术年会等。每年各个部门教师参加学术和等获得的会议资料汇总起来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因此学校图书馆应在教师巾聘任职业教育文献征集员,聘请一些校内的学术团体联络员担任文献征集员,征集职业教育相关的会议资料等灰色文献。图书馆要积极宣传文献征集采编工作,形成文献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职业教育教学研究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活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关于职业教育的学术期刊和学术论著数量不断增多,各学术期刊刊登的职业教育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也大幅度提高。一方面在海量的职业教育文献中,良莠混杂。需要进行知识导航;另一方面处于改革期的职业教育的相关研究发展也比较快,不断涌现许多热点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职业教育立交桥问题、高职院校招生改革问题等等,如何让老师们能够关注职业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找到高质量的学术文献,是高职院校图书馆导读工作的重要职责。高职院校图书馆及学科馆员,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高教研究所(室)、科研部门以及教育督导(质量监控)部门等合作,聘请教育研究人员定期研讨,跟踪职业教育研究动态,定期编辑出版《高职教育动态》。将最新的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相关文献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介绍给教职员工,引导教师阅读学习。要根据学校办学实际情况,为学校教育发展以及教师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定题检索与咨询参考工作,服务学校的教育改革重点.服务教职员工的教育科研工作。如为教师的重大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文献检索,通过图书馆馆际交流、互借系统获得更多相关文献。

3、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职业教师论文例6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应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各学科相互交融,因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1.2具备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思想

作为教师应具有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灵活思维。教师应经常审视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作风是否符合一名教师的准则和规范,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的要求,应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3具备敏锐的信息素养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更准确的信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①有强烈获取新信息的意识;②对信息具有较强烈的敏感性,能够迅速、准确地对信息进行选择;③能高效地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④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更透彻。

1.4个性心里,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鲜明的人格,是思想、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可以将个人的一部分生活化特质折射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以诚相见。通常生活化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接近,更容易展现个人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作出积极的反应。学校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反映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2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2.1基于职业院校教师持续发展要求,应具备“学习型”职业素养

作为从事职业的教师应构建自己善于学习、博与专相结合的多层次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其它知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它知识是层次。

2.2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应具备“双师型”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能更好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基于职业院校教师学术水平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具备“研究型”职业素养

打造“研究型”的师资团队既是院校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走势也是向着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发展。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职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办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更新的能力,培养直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研究型”的能力和素质,即在教学中要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锻炼和培养自身职业分析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1构建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

学校应制定措施保证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教师的不断再学习,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培训机制,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再进修,提高学历与知识水平;鼓励在职的教师多申报教学与科研课题,通过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到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将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考核档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政策保证。

3.2“校企交流,人才互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通过校企联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每年可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同时把企业一线优秀的技术骨干调到学校任教。通过校企联合,良性互动,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通过交流,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通过调研分析,把实践锻炼中的收获有计划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以充实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3实施“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3.3.1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教师的发展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的最高层次,其特征是不断进取和创新。只有发展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型教师。所以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改革和建设,主动承担课题,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设计、改革和开发能力。

职业教师论文例7

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作为青年教师来讲,在内心深处一定要树立一种科学的人才观念,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才,并以此为方向,开展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不能一直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此外,还应该认识到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的重要性,能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身的学科知识。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之中,教师还应该能够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服务。要严格的要求自己,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教育教学的基本素质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有前瞻性、有目的性的向学生来传达和讲解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来讲,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要由衷的热爱钻研科学知识,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深入透彻的了解,能够认真的备课和讲授,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做到良好的组织,对教学的结果能够做到科学有效的检查,要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并在这种意识的指导下开展自己的教学工作。

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化教学手段多么的发达,在当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要依靠语言来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从这个角度来看,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的教学成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与他们的个人修养、道德水平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间接地对整个社会的文明和风尚也有着影响作用。教师的这种依靠口授来进行的工作特点,决定了他们必须扎扎实实的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或者说语言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能够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还能够引人入胜,吸引听众的兴趣,使对方在自己的引导下高效的开展学习。[1]

积极有效的交流能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并不是单单面对在课堂上听讲的学生,还必须要面对学校的领导、办公室的其他同事、学生的家长等等。如何积极有效的处理这些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对于教学的成效发挥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交流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师要做到从内心深处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很好的尊重学生的家长,可以团结同事,善于与他们进行合作等等。

健康的生理和心理

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者也是青年教师能够顺利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注重通过多种手段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从而率先垂范的指导学生,完成教学工作。

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关注青年教师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趋向于白热化发展,人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这些压力往往给正常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作为青年教师来讲,更是如此,由于入行不久,薪资水平并不理想,面临着极其大的生存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教学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学管理者来讲,必须要注意到这个方面,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薪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另一方面来讲,青年教师对于教学工作往往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在实际教学经验上却非常缺乏,所以他们也往往需要一些有经验的老教师的指导和关心。总体来讲,管理者要真切的关注他们的生活,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为青年教师解决实际问题,要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鼓励他们创新,使他们对本职工作、对学校能够产生一定的归属感,然后以百倍的热情积极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去。[2]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改善职业素养的培养环境

环境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决定性作用,青年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也与周围的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相关的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改善教学的大环境,以此来为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种教学大环境主要包括全校范围的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人文环境,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等。一个有着良好的校风和和谐自然的人际环境的校园对于提升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作用。

加强自主能动性,充实和完善自我

职业教师论文例8

二、小学语文教师要有浓郁的文化底蕴

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要有高度解读课文内容的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俯视,立足于课文最高点对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释义,做到这些必须要教师具备浓郁的文化底蕴做基础。然后根据小学生实对知识认知的实际程度,恰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的深入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形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些过程是非常必要的。若语文老师自身比较传统化,一般就只能进行阐述式的阅读方式,之间不会加以释义。部分语文老师,由于对必要环节的疏忽,还会造成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误解和误读。要作为一名成功的语文教师应该是综合素质很高,知识很丰富的。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有“文”,但很多语文教师缺乏“文”的味道,此“文”就是文化底蕴。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让我深刻的领悟到:小学语文教学要以为学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为目的,还要在整个语文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加强自己的文化素养,充实的自己的文化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放弃读书,甚至不写作,已经是很平常的事。由于文化时代的不断进步,教师队伍所蕴含的文化成分也越来越少,逐渐被外界说成“没文化”一族。所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是势在必行的,应该落实到每一个工作的细节上,力求做到真写、真读、真做。

三、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名副其实的真人形象

职业教师论文例9

一、课程学时重复性问题为了加强会计师资力量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应鼓励自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生员有两类:职专类考己的专业任职教师,走出校门到相关的行业、企业去兼职锻生和普通高中类考生。绝大多数职专类考生在职专时学过炼;教师自己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建设一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会计课程,而高中类考生和少一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等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关部分职专类考生没有接触过相关知识,也就是说,同时进人键,会计专业尤其不能例外。会计专业学习的学生专业基础相差甚远。我认为可以从两个

三、教材问题途径加以解决。第一,按照两类生员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教材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优秀的教材能够提高学课程和学时;第二,规定免修但不能免考。生的学习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目二、专业教师问题前,各高职院校使用的会计教材有以下两种情况:高等会计职业教育的鲜明特点,在于它的职业性。怎样1.高职专科使用现有本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校原有本体现这一特点,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而绝大多科会计专业,则大多数学校在给自己的高职院校的专科学生数情况下,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技术又取决于任上课时选用的教材基本上和本科生一样,只不过在讲课时做课教师。

因此,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教师,如果没有一些删减或降低一些难度。这样造成的后果是教材和学生不从事过企业会计实务工作,那他在职业教育这方面是欠缺能很好地协调,学生在预习时不知道该看什么,该掌握哪些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重要区别就在于:普通教育是基内容。而且,一本教材有自己的前后顺序,有自己的体系,讲础知识传授在先,实践实习过程在后。而职业教育则强调实课时如果跳着讲、挑着讲,势必造成知识体系的不连贯、不畅践与基础并重,甚至实践课的学时应多理论课时。这就要求通。这样做,教师讲课费劲,学生听课也不容易。会计教师必须是身兼两职:教师和会计师,即国家教育部门2.高职专科使用专科类会计教材。如果学院是新成立的或会计专业是新设置的,那么教材很可能是从各出版社买进的,可能出现不尽适用的情况。针对以上状况,学校最好是组织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情况和专业建设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内容、案例,做到特点鲜明、重点突出。如果学校不具备自编教材的能力,在购进教材时应该舍得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详读、研究,做到优中选优,而不是盲目购买。

四、课程设置和考试方法问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毕业后能立即就业。这就要求它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要紧跟社会经济环境、经济形势的发展。教育部的有关文件指出: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职高专实际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根据上述文件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都设置了与经济有密切联系的会计专业,课程安排大多模仿会计本科设置。其实,很多高等会计职业教育定位在专科层次上,学历水平比本科教育低,学习时间也比本科教育短。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不应该模仿本科教育,可以少设置一些专业课程,如只设置《会计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其他如《国际金融》、《国际贸易》、《高级财务会计》、《西方会计》、《税务会计》则可以不设置或开设课时量较少的专题。这样,我们把较多的时间用来讲专业核心课,让学生有一技之长,可以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采用传统的试卷测试显然不很适合。超级秘书网

那么,怎样才能考核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呢?解决案例和大作业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如,考查《会计原理》时,可以布置相关企业的背景资料,给出若干必备条件,让学生有所选择地使用,从凭证到帐簿,再到报表,每个学生的选择和实际操作都会有所差别,但可能都正确。除此以外,学生课余时间对会计知识的认知、理解和探讨,都可以作为考试成绩的参考。那种期末卷面成绩一锤定音的考试方法最不符合会计职业教育的特点。

五、会计诚信教育贯穿高等职业教育始终高等会计职业教育与会计本科教育相比,更注重实践技能,但这并不等于忽视对学生的会计理论教育和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后者。只有夯实理论和技能基础,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水平。我们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具体的、简单一些的会计实务工作,接触帐务和金钱的机会多。因此,在学期间,要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除了学习《会计法》以外,更多的引进国内外的相关案例教学,会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

职业教师论文例10

教师的劳动不仅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能满足教师个人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而教师具有两方面的基本价值.即教师劳动满足社会需要时的社会价值和满足劳动者自身需要时的个人价值。

“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作为客体和教师劳动对于教师主体需要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最大程度地调动起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需要在以下几个价值层面取得平衡。

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仍在搞应试教育。尤其是完全“以考试论英雄”的中小学教育,更是实实在在地开展着应试教育。其实老师们不是不想开展素质教育,而是国家目前的考试制度没有引导素质教育,而在引导应试教育。这就使教师处于两难境地。他们在“戴着镣铐跳舞”。

二、优秀和平庸之间

近些年来。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2002年全国普通高中、普通初中和小学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72.9%,90.4%和97.4%.普通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占19.7%,小学教师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33.1%.普通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8%。

但是,目前我国教师仍然比较辛苦.尤其是中小学教师。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调查提出.教师的目平均工作时间为9.67小时。从现实来看,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时间要多于9.67小时。他们既缺乏良好的读书生活环境,也没有时问读书,仍然用大学期间获得的知识去应付课堂学习。以至于一些教师缺乏教学艺术。课堂教学索然无味。另有个别教师素质不那么高,有的只修文凭,不修本领.只重职称,不重德行;甚至有的教师,智能素质太差,讲课中常常出错。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掌握运用多媒体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增加课堂教学中的科技含量。但据凋查,目前。几乎三分之二的教师觉得他们一点也没预备好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或仅仅略有预备,几乎三分之二(65%)的教师在电脑进入教室之前从未使用过电脑。

一流的教育.一定要有一流的师资作保证。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大规模普及教育之初,在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往往难以求得一种平衡.于是不得不牺牲质量以满足教师数量方面的需求。这样.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保证。这时期,即使教育界再强烈要求增加待遇、提高地位。大量不合格教师充斥教学领域的现象也必定使这些要求难以兑现。教师不可能取得与医生、律师等专门性职业同等的社会地位。正因为教育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才需要我们通过增强教师教育专业自的方式去加强这种专业性,而不是像有些教育管理者所做的那样,千方百计直接干预和控制教师的每一项工作,结果导致专业性的进一步削弱和丧失。

三、理想与现实之间

教师的劳动是一种复杂而繁重的脑力劳动.因为要教育一个人、转化一个人都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过程教师经常要超越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对教育工作花费巨大的精力和心血。一个优秀教师的劳动付出和由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常常是不相等的。这需要教师有很高的精神境界.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执著的追求。对教师工作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乐此不疲。矢志不移。许许多多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

但是。教师也是一个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发展,也要在服务于别人的同时而为.自己谋福利。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表达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而教师的经济地位历来就比其他一些职业.像律师、医生、商人、同级别的行政干部都要低。一些特别落后的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收人还要更低一些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更低。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教师纷纷转行,或从事第二职业.或举办各种学习辅导班。赚取一些额外的劳动所得。

更让教师难以接受的是.时下的职称评定中.请客送礼之风大行其道.教师们不得不在搞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去研究请客送礼的为人处事之道.否则.有的教师尽管业务能力很强.科研水平较高.却因为所谓的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屡屡被刷下来。在这种社会风气下.教师们能搞好教育教学吗?

四、较高期待和较低待遇之间

国家对教师任职资格有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已经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教师的社会角色期望历来也是比较高的。社会认为,知识分子应是社会的良心,是国家精神家园的守望者.他们不但以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而且对整个社会能够产生持久而深刻的人文关怀.对周边环境产生高品位的文化辐射。似乎教师在道德上应该是正人君子.知识上应该饱学多识.工作上应该兢兢业业.与人交往应该和蔼可亲.为人处世应该公正公道。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更应该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但是,“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实的角度。我们没有任何先验的和经验的理由来证明知识分子必定比其他人,比如工人、农民、白领甚至小痞子更具有道德上的优先性。倒过来反而可以找到一些相反的例子”。教师与普通人一样也是道德上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道德完人。期望教师成为道德完人也是对教师道德的一种幻想。教师和普通人一样只是一个追求完善的“常人”.是一个具有多种个性和生活方式的多面体。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与给予教师的社会地位却很不相称同其他吃财政饭的行业相比,教师的投入是最大的,收入却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的收入都低于同期参加工作的其他人员.这里还没有计算教师收入的含金量.而且,教师还要从中抽出一部分购买教学参考资料。即使是高校教师,其经济收入与他们付出的劳动应获得的报酬距离也不小。目前北京高校教师的平均月工资为1320.89元.而他们期望的平均月收人为3568.97元。调查显示,三成教师有跳槽的打算或想法.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打算跳槽的原因.依次为发展机会、收人、住房和职称这四个主要方面。而45岁以下的教师跳槽时.第一考虑的因素仍然是收入。

教育行业与其他行业的待遇差别.主要是与公务员的待遇和与其他垄断行业相同学历人员的待遇比较.都能反映出教师的待遇较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在“庆祝2003年教师节及纪念《教师法》颁布十周年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教师待遇的差别.造成了优秀教师向教育战线外流动.贫困地区教师向富裕地区流动.一般学校的优秀教师向重点学校流动.形成了“马太效应”。2001年至2003年苏北一所全国重点中学平均每年流失近20名教师.其中多为青年骨干教师,也有部分年纪较大、资历较深的特级教师提前退休,南下一些重点中学任教苏北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专科教高中、中专教初中、小学请l临代”的现象。连正常的教学要求都不能达到.如何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

五、良心和利益之间

在目前的教育领域.存在着良心与体制对立问题现行的招生体制、教育评估体制、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等。都迫使教师昧着良心去做那些明显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事情“素质教育”、减负“等词语已成为教师们调侃时的用语。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工作.然而我们所采取的手段却类似于加工厂里的流水线.用一个统一标准去要求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用统一的模式去塑造他们。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中.教师的敬业精神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称赞然而,教师越是工作辛苦。学生负担就越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宁愿放弃提高自身素质和自己休息的时间.与学生打“消耗战”、“疲劳战”在练习上,唯恐漏了一种题型,少了一种解法,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题目也要练上若干遍.顾不得思考这是不是无效劳动。为了班级的荣誉.违心地不让一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参加统考。明明知道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且,近几年来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滑坡的趋势却越来越明显,教师打、罚学生的现象接连不断.教师借各种机会公开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学校要在假期举办学习辅导班。补课现象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且收费相当高。一件事情超过了限度。其积极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教师由于教学工作忙。升学压力大,对学生的爱心、耐心也在逐渐消失。教师侮辱学生人格的事情也时有发生教师的这些社会行为.都是危及其社会地位的潜在因素。若任其发展,必将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