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时间:2023-12-19 11:29: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作者简介]朱翠贞(1971—),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张卫平(1972—),女,江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医药文化传播。(江西南昌330004)
[基金项目]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学融入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研究”(JC1438)
古今中外,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的一门科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实现阶段性的跨越,医疗机构有着过去无法提供的医疗技术服务,但在人文关怀方面却饱受批评。中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医乃仁术”四字足以彰显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底蕴。近年来,中医学人文精神也在淡化。
一、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成因
中医学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其“以人为本”的贵生思想、“仁爱救人”的崇高品格、“济世救人”的善行,“治未病”的养生术,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人文精神在医学本身、医者素质与行为的具体表现。[1]有观点认为当前中医学人文精神已“缺失”,我们认为是“淡化”,淡化的成因有下。
(一)社会转型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与当今的社会转型有着极大的关系。我国经济体制的变革引发人们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过去相比,物质利益首位、功利主义至上、享樂主义盛行、社会责任感弱化。社会转型期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包括从事中医工作的相关人员,在临床实践中,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忽略人文关怀,淡化了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属性。同时,患者因社会变化观念随之改变,加上信息不对称,在技术上和道德上对医务人员有过高要求,医方为自保,会弱化人文关怀。
(二)医疗卫生体制变迁
按说,中医单凭“望闻问切”,就比较有人情味。然而,每次面对病人,既要检验医生的专业技术,还要考核医生的经济核算能力,尽可能使自己和医院的利益最大化。我国当初卫生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趋势是政府逐步减少对医疗卫生支出,鼓励医疗机构通过临床医疗服务,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医疗机构则按国企改革方式,采取科室承包经营责任制和开单提成的做法,并对医护人员实施激励机制,导致医疗机构将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对病人时,不再以病人为中心,把创收和效益放第一,必然淡化人文精神。
(三)技术导向
西医传进中国后,用西医的科学标准来注释中医,认为中医不科学,中医地位日渐衰落。然而,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包容性。西方不承认中医的科学性,但中医渐渐接受了现代医学的技术,在“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之外,运用了多种技术。引进现代科学技术,对中医的医者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2]中医的医务人员大量运用技术,无形中会弱化中医学天然具有的人文精神。
(四)教育缺失
“人文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除了环境的熏陶、实践,还需教育。首先,国学教育的缺失。国学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却因近代东西文化碰撞中衰落,国学教育一度在我国各级教育退出,包括与国学无法切割的中医学教育。其次,人文科学知识教育的缺失。现在许多高校注重人文素质教育,但开设的人文科课程比例太少。中医院校在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也是如此。拿我们所在的院校为例,中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学时分配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占72%左右,通识课程占28%左右,人文科学课程又主要包含在通识课程的思想政治类课程中。
二、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意义
探究中医学人文精神的淡化,是要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一)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有益于医者个人素质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医者综合素质,而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专业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医者理性面对自身的内心世界,如何为人、做事、面对社会。人们普遍认为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是医患矛盾的原因之一,并因医方的强势地位,不太关注医者自身的压力、矛盾、困惑。实际上,每位医疗工作者除了是医方的一员,面对患者,还要面对自身的工作、生活及其他。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医者追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从中体验到追求真善美的崇高境界,并从灵魂深处获得幸福。
(二)有益于患方
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信奉“医乃仁术”信念,让患者在充满仁爱之心的医疗环境中,有益于病情的恢复,甚至有利于患者家属的身心健康。中国自古就把医学定义为“仁术”,晋代杨泉在《论医》中写道,“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并要求医者对病人要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做到“普固一等,皆如至亲。”“仁爱救人”不仅是中国古代医学崇尚的精神,也是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三)有益于中医药事业发展
从事中医的医者,除了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还需学习中医药文化,实践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张效霞先生曾指出:“研究中医药文化,就是以中国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以中医典籍、中医名家、中医文物、中医史迹为对象,研究中医理论与发展规律、中医名家学术思想、中医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名家风范……从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3]
(四)有益于推进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
人文精神,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它以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本身的发展为终极目的。[4]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不仅仅指向医方,还是全社会的。每个人、每个群体是被现行制度塑造的,又可以塑造制度。当今中国已不是传统的农业社会,现代中国的健康事业需要中医药有新的运行模式,这就需要在推进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过程中,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真正实现对人的关愛和尊重,构建和谐社会。
三、扭转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的途径
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现实意义,倒逼中医学人文精神淡化现状的改变。
(一)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西医进入中国后,才称之为“中医”。传统的中医学人文精神如前所述,“医乃仁术”是其精髓,“以人为本”、“仁爱救人”、“济世救人”、“治未病”是其具体表现。进入21世纪,如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发展中医药事业,也要拓展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理顺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融入科学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的核心理念。
(二)加大政府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力度
2016年底,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鉴于中医药的实际弱势地位,还需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度、财政上的大力扶持,协同相关部门及行业支持中医药事业,不断优化发展中医药的环境。
(三)倡导中医学人文精神教育
首先,加强中医学各层次的国学教育。因国学教育在中国的断层,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民众,也未能接受简单全面而系统的国学教育。中医学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只有掌握国学精髓,才能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学人文精神。中医院校的大学生、教师,医者及相关人员,都需接受一定的国学教育。其次,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学人文精神的相关课程。当前许多高校的通识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程,人文精神教育不完全等于思政教育,还要开设更多的人文类课程。再次,医者继续教育中要包含中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医者经常参加各种培训,但主要是技能层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人文精神的不同内容融入继续教育中。
(四)全面弘扬中医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R326 文献标识码:A
医学人文素养是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是提高医务工作者技能水平的前提保证,是当代医学生提高医德水平的重要的教育方式。正如“教育部、卫生部联合拟定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中也明确提出,培养既有精湛技术又有高尚医德的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重在自觉、贵在行动、功在“诗”外、难在升华。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力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是当代医学发展的理性选择、必然选择。如何培育、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确没有办法开“万能处方”,结合思想和工作实际对如何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出以下几点建设性意见:
一、从认识和态度上开启敬畏医学人文殿堂之门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对此,要有高度的自觉。即把提高医学人文素养化为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是“我要提高”,而不是“要我提高”,更不是“给谁提高”。从认识论的角度说,不开启这样的思想认识“闸门”,人文素养就会处于“自生状态”。因为一个事物的重要程度,往往是由它所处的地位作用决定的。对一个事物的重视程度、自觉程度也往往是由认识和态度决定的,现在是到了对医学人文与人文素养给予高度重视的时候了。分析认为,卫生人员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素质的高低和人才竞争力的强弱;从团队的意义上来看,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队伍形象的好坏和战斗力的强弱。对于一个从事医学事业的人来讲,人文素养也是关乎“定向、定性、定位”的问题。这一点已经被无数医学大师、大医用自己的人生礼赞和生命的强音做了生动的诠释。
医学先哲和白衣天使彰显的以爱心、双手、红十字为背景的医学人文精神是一部鸿篇巨制,犹如巍巍珠峰须仰视方能见顶。毫不夸张地说,医学、包括医学人文博大精深,正因为如此,如何理解人文素养和任何提高人文素养绝不是一个“教与学”的问题;医学人文的导师和先生不是别人,正是一代又一代医学前贤和今天苦战奋斗、拼搏奉献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白衣天使”!提高人文素养绝不是简单抽象的定义、概念能够解决的问题,除了其他因素外,还需要依靠我们自己的感悟和发现。
二、从树立精神理念上矗起人生的座右铭
相对于专业技术来讲,人文素养犹如一个“软件系统、软件工程”。尽管从严格地意义上说,任何比喻都可能是蹩脚的,但我们还是要打个比方:如果说人文素养是人的无形资产,那么,它的核心价值部分就是人文精神;如果说人文素养是一座金字塔,它的核心层就是思想、理念、精神。如果我们从人格化的视角看一所大学、一个企业、一所医院的话,那么,独具特色的企业精神、学校校训、医院精神就是它的灵魂。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思想有多远,路就能走多远”。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常说常新的古老的哲学命题,从提高人文素养的角度,需要树立人文理念、需要煅铸人文精神,这是一种狭义的“精神”,犹如人生的座右铭,是立志、是信念、是“灵魂”。澳大利亚墨尔本博士山医院著名心脏病专家林延龄教授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一位画家朋友为我写过一首诗:‘冠动脉图天地线,余辉苦短悲情牵;仁心华佗降人世,誓把良心还民间。’所以无论我当医生还是培训医生,我都坚持把良心还给老百姓,这是我一贯坚持的理念和目标。”可能有人会问:有没有人生的座右铭与提高人文素养、树立人文精神有关系吗?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既是提高人文素养、煅铸人文精神的一种方法,也是弘扬人文精神、展示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还是积淀人文素养、传承人文精神的一种方式和精神硕果。
值得注意防止的是,如果让座右铭停留在选择格言警句装点门面或标语口号上面,而不化做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精神情操、人生信条――灵魂,那就是自欺欺人,就毫无意义,甚至适得其反成为笑柄。
三、从长期实践和具体行动中谱写人文素养的华章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开启了思想认识之门,有了科学的态度,有了正确的理念或座右铭,并不意味着就具备了人文素养、树立了人文精神。更重要的一环还在于实践锻炼、行为养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人文素养、彰显人文精神。
著名胸心血管外科专家、曾任医院院长、北京市卫生局局长的孙衍庆行医六十载。他的理念是:“做医生要凭良心做事,道德是第一位的,为病人着想,取得病人的信任是职业对你的要求。”关于如何对待病人的感激,他是这样说的:“其实治病救人本是医生的职责所在,并不值得夸耀,可对患者来说,确实是关乎性命的大事。治好了病,他们就对医生充满感激。当医生能为病人做多少就做多少,医生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能给予病人极大的勇气和力量,一点努力都可以挽救病人的一生。要正确对待病人的感激,真正的医生还要敢于为病人担风险。” 他至今仍坚持出门诊,指导疑难手术,被人称为“用一生践行做良医的承诺”。
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无数先辈们为医学教育,为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树立榜样。“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院校,必须搞好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教育,重视医学课程设置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切实把医学人文课程作为医学生的必修课,夯实医学人文基础。把发扬医学人文精神视为医学生的知识架构中的重要部分,成为将来医疗实践中发挥知识力量和智慧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在临床上彰显医学与医学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特点和品格。防止出现‘在校该学不学而到临床补’的现象”。
马克思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是否可以这样说:行动一生,实践一生,追求一生,奉献一生,演绎的是伟大生命的“人文纲领”。
四、从爱心和责任上锁定人文精神的坐标
对于以救死扶伤为己任的白衣天使来说,爱心和责任心是点亮职业精神和人生境界的两只火炬,是支撑人文素养“大厦”、树立人文精神“丰碑”的“两根金梁玉柱”。
医务工作者为救死扶伤奉献爱心与责任心的感人事迹数不胜数,从抗非典一线到汶川救灾现场,从日日夜夜守护在医院、病房那忙碌而疲惫的身影,到玉树救灾前线,可敬的白衣天使就是这样在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诚心、专心、细心、热心――“菩萨心”去呵护生命和健康!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世间好语书说尽”的世间和书中,唯独把“白衣”和“天使”组合在一起用来赞誉医护人员的原因吧!正如赵美娟教授所说:医学的故事,一开始就是从心灵关爱层面讲起的,一开始就是基于人与人情感交流的需要,一开始就被笼罩在宗教普世情怀的终极关怀里。而我们说医学是“人学”,就在于它的向善、向爱、向美。借用十九世纪英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的名言“人是思想的产物”,我们不妨说“医学是爱的产物。”医生这个行业与众不同,其职责是“处置”生命,医生可以全力挽救生命,也可以轻易毁掉生命,因此责任重大。对生命,我们应怀有敬畏之情、悲悯之心,它比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医生的行医行为。
提高医学人文素养,促进医学回归人文。既是医学本质的要求,又是时展的呼唤。 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教育任重而道远,需要更多医疗卫生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去不断探索、总结、完善。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662
(作者:吴皓达,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冯丽华,黑龙江省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1.目前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在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被边缘化
不管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求[3]。因此,重新认识医学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2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人文社会类课程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为“两课”)。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选修课[4],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5]。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统性,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成为普遍现象。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教材建设发展也较滞后,很多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都没有规范的教材,这势必阻碍人文教育的发展,使得人文素质教育成为孤立于医学专业教育之外的一个封闭系统,导致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力的丧失。
2.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1 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2 医学人文教育关系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医学教育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卫生事业的状况和水平,现代科学技术和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滥用医学技术和人性化失落倾向,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主义的盛行似乎异化了医学的根本目的。综观医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没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知识,就不可能有医学的卓越成就;失去人文精神的医学必然导致医学目的的偏差和医学发展的滞后。
2.3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树立高尚的医德 医乃仁术,医学应该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6]。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生硬,说话的语气不当等所引起的医患矛盾 医患冲突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卫生服务质量。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和目标应该在于通过传授人文知识,铸造人文精神,形关怀能力,让医学生深层次理解“以人为本”在医学领域集中体现在对患者“生命与健康、权利与身心需求、人格与尊严”的尊重和关怀。
2.4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环境”模式转变,现代人类的疾病谱也发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等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疾病的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7]。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新的要求,要求现代高等教育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 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认真研究与实践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深刻的意义。
2.5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总之,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和教育质量需要政府和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与关注,需要来自学校、医院、社会的通力合作,方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人文精神的合格医学人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所提供的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关系到医患关系的改善,社会民生的和谐,更关系到医学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杜珍媛.医学教育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交融[J].高等教育研究,2009,26(4):43-46.
[2] 邓传祥,张万仙.医学创新人才的内涵初探[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7,22 (1):85-86.
[3]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27(4):70-71.
[4] 吴萍,王晨,张欢,等.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现况调查和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3.
20世纪80年代,美国医学会医学教育委员会(CME)及英国医学委员会(GMC)提出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社会学教育。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MIME)公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提出7种核心能力,其中4项与医学人文素质有关。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制度规范都对医学生医学人文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人文教育存在明显的弱化和缺失。首先是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本科生教育大体学一点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学和社会医学等课程,研究生医学人文教育更是弱化或缺失的。在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存在着人文选修课相对较少且范围狭窄的问题,并且除政治哲学课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很少。西方的医学课程基本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和医学三大类组成,其中人文医学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美国多达20 %25% 。其次师资力量薄弱,授课的教师基本上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老师,普遍缺乏跨学科、跨专业背景,不具有较为系统的医学专业知识,师资结构不够合理,临床医师从事医学人文教学的较少,也导致理论联系临床偏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大多数学生对于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弱于医学专业课,仅仅是应付考试。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医学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医学人文课程属于附属课程,医学人文教育效果缺乏检验的手段,仅仅通过考试很难评价培养出来的医生是否具有医学人文精神。
2 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紧迫性
医学人文教育成功与否,对于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生、成为一名良医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其紧迫性随着医患关系日趋恶化而愈发凸显。高等医学的人文教育要始终把握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要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要维护生命健康的基本权利。正如钟南山院士所说:当前医疗情况下,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是什么?应是把医学人文精神转化为人文医学。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体现不是“态度好”,而是“想方设法治好病防好病”。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取向冲击医学人文教育,医疗服务商品化、诊疗手段物化、医患关系经济化、医学人性淡漠阻碍了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呼唤高水平的医学人文教育,必须通过医学人文教育促进医学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交叉融合。现代医学模式下医生角色由单纯的“医疗保健提供者”要转变成世界卫生组织所定义的医疗保健提供者、保健方案决策者、健康知识传播者、社区健康倡导者、健康资源管理者的“五星级医生”,要达到此要求任重而道远,医学人文教育在此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其紧迫性由此可见。
3 培养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医生是高等医学教育的重要使命
纵览中外医学发展史,医学的宗旨无一不是救人性命,祛除病痛,促进健康。中国古代医学家将医学视为仁术。药王孙思遂《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则说“无论至于何处,遇男与女,贵人及奴蟀,我之唯一口的,为病家谋幸福”。美国医生Trudeau E.L.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些都体现出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密不可分,医学人文是伴随着医学科学的出现而产生,深深植根于医学中,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相得益彰,没有人文的医学是没有灵魂的医学。对于从事医学职业的人来说,不仅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医德医风。对于正在校园学习的医学生,不仅需要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加强医学人文方面知识的修养,努力塑造从事医学专业的基本品行和道德规范。
4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充分认识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是“艺术”和“科学”的结合,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教育的日标形成。医学人文可弥补和修正现有的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和医学文化的缺陷。高等医学院校的领导要充分重视医学人文教育在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提高认识,把握医学人文教育的方向,营造医学与人文并重的校园育人氛围。医学院校的教师、医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将医学人文教育贯穿在教育过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医学生要有提高自身人文素养的觉悟,要重视人文知识的摄取和实践。
4.2改革医学人文课程体系建设
要切实制定切合医学教育实际的医学人文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医学人文课程建设与教学内容,改革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手段,重视教学中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要着力改变现在单一的由人文专业教师授课的现状,多举办名医大家讲座,以其从医的心路历程感染学生。
4.3加强医学人文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相辅相成、结构合理的医学人文教师队伍,专职人文教师要多了解医学相关专业知识,要与临床医师保持密切联系,关注临床实践中的人文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同时要建立一支以临床医师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8〕,开设专题讲座,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教学针对性,强化医学人文素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4.4加强医学生临床实践中医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医学人文素养是通过临床实践体现的,临床教师、医师在带教中要率先垂范,在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减少病人痛苦,外科手术如何减少病人损伤等,这不仅是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运用,更是一种关爱病患的人文精神的体现。医学人文教育还可通过专业人士和志愿护理人员的活动进行,如在医院或社区,艺术家和公众志愿者与患者一起,利用艺术、音乐或回忆疗法,以及健康运动等,将艺术与人文有机结合。临床实践中的言传身教、耳濡口染是医学人文教育以及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最为重要的环节。
4.5将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把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尤为明显,这也是现阶段医学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不等同于人文教育,但是我们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的医学人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也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重视生物因素的同时,把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来考虑,要注重对人类生命内在质量的关怀,关注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因此,医学教育也应该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学工作者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的思想,肯定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对健康的作用。医学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应该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得到应有的体现。
二、医学生应具有的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观感、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所从事的工作是与人打交道,履行的是救死扶伤的职责,就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人文素质,首先,要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包括历史、文学、法律、艺术、哲学、道德等知识。其次,要有人文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既要学有专长,又要有敬业精神,不但要学会做事,而且要学会做人,提高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再次,要体现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人文精神中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体验,着重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最后,具备医学人文素质。医学的服务对象是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群和个人,由此决定了医学不仅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人文价值。医学生必须强化对医学人文社会性质及医学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着眼于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全面应用心理、社会等医学人文知识和手段,培养学生参与医学诊治过程的能力,因此医学生必须具备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健康教育等专业内容的专业人文素质。
三、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传统专业思想的束缚
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专业教育思想影响,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表现为:
(1)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突出知识的积累,轻视能力的培养。
(2)课程体系不完善,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较混乱,开设的课程门数不多,而且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忽视人文教育和提高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课程直接相关的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的知识需求,造成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缺陷。
2.教学目的不明确,教育效果不明显
医学应该是一个以有生命的、有心理的、有情感的人为对象的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交汇渗透的综合学科。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往往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未能进行有机的整合,显得多、杂、浅,教学双方都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一些医学生人文底蕴薄弱,对待人文素质教育仍持敷衍与不以为然的态度,缺乏接受学习人文素质教育的强烈动机。
3.医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部分医学生忽视对人文知识的追求与学习,缺少自觉和主动学习精神,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认为人文素质对于医学生没有太大关系,对学校组织的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存有抵触情绪,抱着“被观众”参与态度。这种置身事外的心态往往有悖学校开展活动的初衷,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尤其是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学习上,忽视自身文、史、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
四、医学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1.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培养医学生不但要具有知识底蕴,而且要树立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权的观念,同时还要强化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能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具体问题。为此,首先,要适应模式的转变,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上应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倾斜。不但要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从整体上营造学生的人格,还要开设相交叉的医学人文素质课。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课程,为医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开设人文整合的思维模式,使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生活和医疗理念中。其次,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适合人文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研究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优势和不足,结合人的价值观、理想观、成就观做合理取舍和调整,确立人文教育的方向,整合人文教育内容,调整人文教育的方法。再次,是课程内容要体现医学专业特点,符合医学人才培养的规律。专业课的教学应寓人文精神于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医学与人文学科的内在联系,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人文
社会课程要结合医学专业特点,恰当涉及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安乐死等相关问题,使人文课程教学与临床实践结合,不但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教学中得到贯彻,而且能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使学生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发挥校园人文环境的作用,营造医学人文氛围
校园人文环境是一门隐形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中有重要的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学名人雕像、名言警句、格言、各种讲座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演讲、社团活动、书法诗歌是陶冶学生情操,升华学生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特别是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护士节”、医学生誓言、授帽仪式、授衣仪式等活动。实践证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人文氛围的校园文化,把我国传统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人本主义”精神结合起来,凝练校园文化精神,使之深入人心,是达到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3.重视社会实践和临床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空间
医学教育特点,决定了医学生必须参加课程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习过程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进行文化服务意识、医德医风、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医学专业优势,开展社会医疗卫生服务,如“医疗服务三下乡”“志工服务”“健康教育在社区”“义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不但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感,而且在实践中加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思考,增进对病人和生命的尊重和关爱,从而提高内在的人文素质。在临床实践中,培养学生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医疗卫生工作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实质,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唤起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人文情怀,领悟医学科学的人文价值,使个人价值在为社会和老百姓的服务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加强医学高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优良医德医风、精湛医疗技术、广博人文知识、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卫红,张怡,周起敬.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3B):243-244.
1.医学人文教育现状分析及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1.1 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低,我国的医学院校大约占总课时的8%,美国、德国为20%~25%,英国、法国、日本为10%~15%。基于我国人文教育的现状,人文教育在“渗透”上下功夫,挖掘授课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医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应用蕴涵丰富人文知识的医学心理学课程是弥补医学人文课程设置不足的有效途径。
1.2 知识结构单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医学院校学生主要以理科生为主,理科知识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占绝对优势;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历来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类课程多作为辅助课程或者选修课程开设。从而导致医学生总体人文素质不高、知识结构单表现为道德修养欠缺、沟通协调能力和心理承受力较差等。而医学心理学包含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对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人际沟通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单纯以讲授式为主,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不利于大学生素质的拓展及各种人文知识的培养。医学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案例分析、心理剧表演、现场心理咨询、心理学专题讲座、心理学影视赏析、团体心理咨询等方法向学生传授心理学和人文知识,弥补其他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
2.医学心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2.1 医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对医学生人格的影响学
习心理学知识有利于医学生确立辩证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现象是人世间最复杂的现象之一,心理学科学地揭示了这种现象的生理机制,探讨了大脑反映客观世界的各种形式,并揭示了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列宁曾经提出: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已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心理学对于心理现象的研究,对于意识的起源、发生和发展的研究,对于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的研究,都能进一步和具体地论证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等哲学命题,从而有助于我们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次有助于医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如对心理学基础理论和心理测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有利于他们辩证地看待人生,进而使他们能够有的放矢地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2.2 心理学基本理论中包含丰富人文精神
心理学的—些理论体系本身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如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心理学派强调对人本性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的自身潜能、关怀人的现实生活等思想行为反映了人文精神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达这方面的知识,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和谐、沟通的师生关系,在开放、平等参与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让学生体验到人文关怀;二是在教学中通过介绍有关心理学理论流派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以及组织心理学电影赏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心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并与生活实践、心理咨询治疗和医学临床相结合,让学生切实感悟到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提高其人文素养。
2.3 医学心理学有利于增进医学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健康。但是由于我们受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迄今为止,大多临床医护人员都还没有把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和疾病联系在一起,在临床上往往是把人当作一个有生命的机器,只见病、不见人,缺乏人文关怀。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通过对医学生进行有关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等方面知识的学习,结合实际病例和疾病进行讲解,使学生们真正了解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为今后走向临床实践后,能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影响病人的人文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增加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打下基础。
2.4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医学生人际关系的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中的医患沟通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而作为将来的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际关系可以说是人的人文素质和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学业的成功。因此,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既是医学生的人生重要课题,也是医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处理好医疗工作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但有关调查显示医学生的人际关系不容乐观,人际困扰的检出率较综合院校大学生高3。医学心理学课程具有丰富的人际关系教学的知识,如在病人心理与医患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将“医患关系”进行扩展,由特殊到一般,以换位思考的方式,由体验病人心理到体验人际交往中一般人的心理,向学生系统介绍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人际交往的原则和技巧。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学习心理咨询过程中人际沟通的一些方法,帮助学生了解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在人际交往中的应用,使他们学会有效的人际沟通,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5 医学心理学有助于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在医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医学职业的特殊性又使医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相关研究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我国医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人际交往障碍、情绪控制力差、学习障碍、生理与心理成熟不协调、社会适应能力差、自我意识不健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包括德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应能够帮助医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学会积极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充分发掘自身的潜能,培养乐观进取、不畏艰难、自信自律、诚实守信、友善合群、开拓创新的健全人格。
以诚待人,心术纯正。中国古代医家强调“泛爱众”,对待病人要普同一等,一视同仁,表现在医疗态度上,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都要作“至亲之想”。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之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以施恩者自居,更不得利用医疗职业谋财、猎色,充分体现了对病人尊重的思想。明代医生龚廷贤严厉谴责那些对于贵贱贫富之病人不能平等相待的医生,指出:“医乃生死所寄,责任匪轻,岂可因其贫富而我为厚薄哉?”
淡泊名利,清廉淳正。中国古代名医以“仁爱救人”为崇高目的,注重自身道德修养,淡薄名利,坚持欲救人而学医者可,欲谋利学医者不可的胸怀,在医疗实践中表现了清廉淳正的优良品质。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明代医学家李中梓著《医宗必读》,指出作为医生须做到:“宅心醇谨,举动安各;言无轻吐,目无乱视;忌心勿起,贪念罔生;毋忽贫贱。毋掉疲劳;检医典而精求,对疾苦而悲悯”。三国时董奉,“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病愈者,使栽杏一株,如此数年,计十万余株。”造就了令人称道的“杏林春暖”的医德佳话。
二、优秀传统医德规范对构建当代医患关系的启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强调的一个道德规范,以善为标准,追求诚信的正当,也是中国传统诚信观的特点之一。当今医疗实践中,医患关系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医患之间的信任,其关系形式是诚信关系。从患者角度讲,应充分相信医方,包括思想和技术上的信任。只有充分相信医方,才能自觉地配合医生,真实详细地反映病史、病情,严格遵守医嘱,为医生正确诊疗,尽早战胜病痛,恢复健康打下基础,否则容易造成误诊或影响疗效,从而进一步加深不信任,使医患关系恶性循环,也使患者本身的利益受到损害。从医方角度讲,应该正确看待医患关系,充分信任患者。医患关系有契约的性质,体现在双方在伦理和法律地位上的独立性和平等性,但不能将医患关系归结为单一的契约关系。因此医方应充分信任患者,以诚相待,兢兢业业为患者服务,以真诚热情的服务取信于患者。反之,如果认为患者对医学一无所知,人为将患者置于不平等的被动服从地位,忽视患者心理、社会、家庭等一些非技术性因素影响,滥用权力、草率诊治,势必造成医患关系的扭曲,医患矛盾的突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条件的变化,人们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细化,“经济人”的身份被广泛认同,传统医患关系从较为朴素的人伦关系逐渐被物化关系占据主导地位,在成本与趋利原则的支配下,医疗越来越演变为可购买的商品,围绕健康与疾病的需求,医患关系具有了经济合同关系的性质。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将医患关系定义为经济合同关系,对于确定医患关系平等、公平、合理性方面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这种定性是不够全面和完善的。医患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关系基础之上又应超出经济关系的范畴,既包括经济交往一面,更渗透着人道主义、福利公益、人文关怀的一面。单纯强调医患关系的经济关系一面,必然导致医患之间讨价还价,以及医疗行为的极度商业化,相伴随道德层面遭受谴责的“以医谋私”行为就难以避免,这也是当前一些医院和部分医务人员过分强调经济指标和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做出一些违背医德基本原则事情的深层原因。
医学是通过研究各种因素(包括衰老、疾病、暴力伤害等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努力防御这些因素,并纠正已造成的影响,从维护生命过程的一门科学和技术。医学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的状态。
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医学人文,有学者提出它是研究医学人文领域不同学科的集合,包括哲学、神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与研究医学的科学技术领域相对应。前者关涉对医学与医疗实践目的、意义与价值的理孵,而后者关涉医学的知识及其应用。也有学者对医学人文的定义更为宽泛,包括与医学相关的法律、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实际上应称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利益、需要及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近几十年来,由于临床检验学及辅助检查技术和设备的快速发展,使疾病的诊疗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但由此也使少数医师不问病史、其至根本不进行物理体检,完全依赖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治疗。如果医学仅仅局限于医病而不看人,就使医学脱离了临床,更脱离了人文,就容易受到以主观医疗为中心、自我主义的医学文化的影响,容易误诊误治,甚至引起医疗纠纷。医学人文要求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思想、信仰、经济状况、对自身疾病治疗目标的要求等因素,征得患者的配合,尽量让患者在医疗活动中不受伤害,且获益最多。在与患者沟通的同时,还能促进医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提高。所以,医学应该回归人文。
临床医学活动的基本医德原则是最优化原则,指在诊疗方案中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效果的决策。最优化原则的主要内容是:疗效最佳;安全无害;痛苦最少;耗费最少。如果医者不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不考虑其民族信仰、习性等因素,就会使病员病情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甚至人财两空。医疗行为不仅是针对某一疾病本身,而是针对广大不同个体的人,因此,必须了解广大患者对医疗过程的感受、副作用、疗效、习惯、依从性等问题的反应,以便筛选更适合的诊疗方案。这就要求医学回归临床。
一、社会公益
社会公益支持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前提条件所谓“公益”,顾名思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中所获得的利益。离开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医疗机构或单个患者势单力薄,如无源之水,迟早会枯竭。国家对社保和新农合的普及。使广大下岗、退休、农民等低收入群体有了基本医疗保障。
加之有各种不同的慈善基金会、新闻媒体等公益部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捐资赠物,关注弱势群体,扶持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等,使”小病不看,大病不治”的现象已明显减少,广大群众生活质量和寿命明显提高。有了这些帮助,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才有了存在的前提条件。
二、预防医学
预防医学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重要手段预防医学就是充分发挥人体自身抵抗力,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预防机体病变的医学,也即中医所称“上医治未病”。
如上世纪在全世界范围接种“牛痘”疫苗,使死亡率极高的“天花”病已经灭绝。曾经广泛传播的乙型肝炎,由于乙肝疫苗的普遍接种而得到控制。做好预防工作既减少了今后治疗疾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免去r疾病所带来的病痛,甚至是生命,相应地延长了整个社会的人口预期寿命。由此可见,预防医学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重要手段。
三、医疗防治方案
医疗防治方案的规范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重要保证规范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作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大社会效益和获得最佳秩序为目的。例如,近10年来,美国心脏病学会等机构首先提出的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他汀类调脂治疗二级预防方案,在全球规范普及应用后,现在城市人群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病率明显降低从循证医学的角度,从同样疾病不同个体的表现和同样疾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反应中总结共同的规律,规范所有疾病前期或疾病期相同的预防、治疗措施,以获得最多人群的最大效益。所以,医疗防治方案的规范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重要保证。
四、诊疗技术的创新
诊疗技术的创新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主要表现方式创新是指创造和发现新东西。它包含三种形式:发现、发明和革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通过不断创新来实现的。创新不仅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保护和传承文明的主要动力。医学也是一样,如果没有1774年应用体外电刺激对心脏的研究,没有1850年Hoffa和证实电流可以终止窜颤的研究,没有1862年Walshe电刺激治疗心脏骤停的尝试,就小会有今天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起搏器存在。因为有心脏冠状动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等领先的介入技术的创新,才有现今的脑动脉介入、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支架置入术、肠道血管介入术等各医学专业的发展。这些技术让上世纪70年代医师柬手无策的心肌梗死、脑梗死、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疗变得非常简单,安全。因此,创新是医学回归人文、回归临床的主要表现方式。
综上所述,要使广大群众都能够对抗各种有害因素(包括衰老、疾病、暴力伤害等)对人体生命过程的影响,尽可能维护人体的结构和功能,尽可能保持正常自然的状态,社会公益支持、医学预防、医疗防治方案的规范和诊疗技术的创新四方面的发展均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0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2-02
有句外国医学名言是 这样说的,“Treatment is more about restoring the peace of mind than about producing a cure.(医学治疗的宗旨不只是要治疗疾病,更要助人心安。)”。我们中国也有句名言“医者父母心,急患者之所急.”这当中都包含着医护人员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对病者的人文关怀古来有之,当今世界经济快速迅猛发展,医学也跟着进步,护理人文关怀也越来越凹显出其重要性。我们的先人虽然注意到了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但始终没有提出相关的理论来。
1.护理及护理学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发展
1.1护理的定义。护理的概念是随着护理科学的不断变化而发展的,nurse这一概念来源于拉丁语,原为养育、保护、照料等意。护理学的创始人南丁格尔(FlorenceNightingale,1820~1910)1859年认为“护理是使病人置于能接受自然影响的最佳环境”。当时的护理主要是为了满足社会对急性病患者的需要。1943年SisterOlivia认为“护理是种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包括照顾病人的一切,增进其智力、精神、身体的健康”。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人、环境、健康、护理的认识,美国护士M-arthRogers在生态学家Newnan和Fitypatrick理论的影响下,认为应该重视人是一个整体,提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1966年美国VirginiaHenderson认为“护理是帮助健康人或病人进行保持健康或恢复健康(或在临死前得到安宁)的活动,直到病人或健康人能独立照顾自己。”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对护理下的定义“护理是诊断与处理人类对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其内容是护士对病人现存疾病的状态和潜在健康问题评估,依据护理理论确定护理诊断,应用护理程序这一科学的护理方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并对效果进行评价。这一概念提出护理要作为医疗的合作伙伴,而不是仅执行医嘱,护理的发展不再是注重疾病,而是在重视疾病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人的整体护理,注重护理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以上各项护理定义各有其重点,也有一定局限性,是与历史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我们可根据时代的进展对护理下定义,因为护理的内容、目标、对象等总是不断变化的,护理的内涵也总是依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着。但护理的任务和目标却是可以确定的。护理工作的任务就是帮助患者 ,恢复健康;帮助健康的人,促进健康 。护理目标就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
1.2护理学的定义。目前对护理学概念尚无一致公认的标准定义。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护理学有了很大进展,对护理学的认识逐步提高。1981年我国著名学者周培源说:“护理学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顾英奇说:“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医疗有密切的联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护理专家林菊英说:“护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护理理论逐渐自成体系,有其独立的学说和理论,有明确的为人民服务的职责。”究竟怎样定义护理学呢?许多护理学者提出不同的定义,但都认为护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最近有些护理学者认为“护理学是研究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应用性学科[1]。它以自然科学和会科学为基础,是医学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2]。”我认为此定义比较准确的说明了什么是护理学。护理的对象是人,护理学本质属性就包含人文性,它是研究并最终服务于人的科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复合体[3]。护理学的研究目标是人类健康,不仅是病人,也包括健康人;研究内容是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及技能。护理学的任务:①建立有助于康复的物质和精神环境。②着重用教授和示范的方法预防疾病。③为个人、家庭和居民提供保健服务。联合国主管卫生工作的专门机构-一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1977年提出了一个战略目标:“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1.3护理学的发展史。护理学的产生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护理学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息息相关。护理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他主要经历了自我护理(远古时代)、家庭护理(古代)、宗教护理(中世纪)、医院护理(中世纪末)、近代护理(19世纪中叶)、现代护理(20世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现代护理是南丁格尔创建的科学护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20世纪护理学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其发展可概括的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有病就是不健康,健康就是没有疾病”阶段,此时护理的特点就是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护理只是针对于疾病的治疗,护理工作以执行医嘱为主,且形成一套规范的工作程序。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成为这一时期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此时的护理教育没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为护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致命弱点是只关心病人局部的病症,以协助医生消除病人身体上的病灶为目的,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因而护理从属医疗,护士成为医生的助手,护理研究领域十分局限,束缚了护理专业的发展。
二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新的健康观:“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而且是在心理上,社会中良好的适应状态” ,标志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形成。医学的指导思想为“以病人为中心”,护士与医生的关系转变为合作性的伙伴关系,护理从单纯执行医嘱的被动方式转变为主动应用护理程序,对病人实施身心整体的护理满足病人各方面的需要,如生理、心理,而不单纯的是疾病的治疗。以病人为中心的阶段,正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院的护理现状。此时,护理学已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脱离了类同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改变了护理的内容和方法,但护理的研究内容仍局限于病人的康复,护理的工作场所限于医院内,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三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今)。1977年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已成为各国健康保健人员的努力方向,护理从附属于医疗的技术性职业转变为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专业,1977年WHO提出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成为护理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护理的范围、对象和内容都将有很大的扩展。护理的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病人,扩展到健康、亚健康的人,扩展到生命全过程的护理,也从个体护理扩展到群体的护理,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家庭和社区,扩展到有人的地区,护理教育趋于完善。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是我国护理发展的方向。护理学已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综合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的独立的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应用学科。
1.4 我国护理学的发展。早期的中医药学与护理学密不可分,医学与护理学合二为一,密不可分,“三分治,七分养”,是我国古代对医学与护理学的关系所做出的高度概括。中医把人体看成作是统一的有机体,并把人的健康与内在心理状态和外在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中医药学为护理学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技术基础。在祖国医学中有关护理理论的技术记载就颇为丰富了,如我国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但当时并没有专门的护理人员,大多都是由大夫担任护理工作,一人任两职。前后,由于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定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外国人可自由出入中国。我国近代护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护理的影响,随西医和宗教的传入开始。 当时的护士大多是外国人,由于当时社会的需要,更多的中国人去学习护理并成为护士,但那时的护士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并不能算得上是严格意义上的护士。随着社会的发展,护士教育纳入国家正式教育系统,护士队伍壮大,护理教育体制日趋完善,护士晋升制度和注册制度的建立,护理出版物增加 ,护理研究日益发展都促进了我国护理学的发展。
2.人文关怀
2.1人文的概念。“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而又很难确切指陈的概念,“人文”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及其意义、人的理想和人的命运等等密切相关。 英语中人文即是humanism, 从概念上讲,可以这样认为,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人文一词的中文,最早出现在《 易经 》中 贲卦 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宋 程颐 《 伊川易传 》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人文原来是指人的各种传统属性。我国《辞海》称:“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现在大都采用辞海中的解释。
2.2人文关怀、人文主义、人文精神。关怀(caring,又称关心、关爱、关怀照顾等)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4]。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5]。一句话,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6]。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人文主义是以人为本位的 世界观 ,集中体现为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注重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意义尤其是人的心灵、精神和情感。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精神,它形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立在人性论、人文主义倡导的个性解放、个人自由思想和关心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高科技时代不断融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包括科学精神、伦理精神、艺术精神)而逐渐成熟起来。护理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它所崇尚的人文精神是一种以尊重为核心的人道伦理意识和精神。虽然这其中包含了护理学科的知识和技术、护理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素养等内容,但人道主义的伦理意识和精神最重要。因为护理技术的正确应用、护理程序的有效实施、病人身心需求的合理满足等等,都需要护士的人道伦理意识作为前提,尤其是当护士单独从事某项服务时更需要良好的伦理意识加以保证,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要以人道和美德作为后盾”一样。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与我们现今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理念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因此,有专家称,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是整体护理的内在动力,而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和应用。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个人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个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7]。人文素质要求现代医护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高尚的道德感、积极而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良好的沟通技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8]。
3.护理人文关怀
3.1护理人文关怀的提出及发展。护理人文关怀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后现代时期正式提出来的。在美国精神病学家和内科学教授Engel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影响下,护理学者开始反思自身的专业价值、地位及研究领域等内容。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鉴于她们丰富的人类文化学与精神心理学知识背景和专业价值观,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并将护理学拓展到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为本的人文关怀的发展阶段。Watson在她的著作《护理:关怀的哲学和科学》中首次应用了“人文关怀”这一词语。她将哲学以“人自身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引入到护理学“关怀弱势人群的生命健康”的内涵之中,揭示了护理学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核,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价值”为本的人文关怀理念包含着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关怀。
3.2护理人文关怀概念的内涵、核心内容。护理人文关怀是一个复合概念,是哲学与护理学的有机结合,是人文关怀理念在护理学科的具体运用[9]。护理人文关怀也即是人文护理,是文化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10],简单说是指护士将所学知识内化后,发自内心的给予病人的情感付出,以及对病人的同情理解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和关爱[11]。具体来说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以人道主义的精神对患者的生命与健康、权力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真诚关怀和照护。即除了为患者提供必需的诊疗技术服务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患者的身心健康需求,体现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是一种实践人类人文精神信仰的具体过程。护理人文关怀的核心内容主要包含有五个方面:理解患者的文化背景、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协调患者的人际关系、满足患者的个性需要[9]。
3.3我国护理人文关怀进展及发展趋势。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使人类对健康与疾病概念的认识更为理性,更加全面。护理学作为一门逐步发展成熟的独立学科,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化的实践过程中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集中体现就是护理人文关怀。护理人文关怀是社会发展和护理学科进步的产物。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护理人文关怀工作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较快,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我国人文护理发展趋势一、护理实践的发展 社区护理:下世纪护士将从医院走向各级初级医疗保健场所; 健康教育:护士在健康教育中扮演关键性的角色 ;各专科护理 :面对和管理更加复杂和危重的病人。二、护理教育的发展 教育层次:扩大高等护理教育规模,提高护理教育层次和增加护理教育的多样性形式; 课程设置: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三、开业护士的培养 护理管理的发展:现代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护理研究的发展:出于广泛深入开展的阶段,我国护理人员的科研素质和意识有待提高; 护理理论的发展:应用护理理论,检验和发展护理理论 。
总之,人文护理是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国家,都必须人文护理。现在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人文护理即是以人为本的护理[12]。我国的人文护理才刚开始起步,我们要以虚心、诚恳的态度,刻苦耐劳的精神,向别的国家学习。我相信人文护理将在我国迅猛发展,人文护理的前景将是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2]张静平.现代护理学.第一版.人民军医出版社.北京,2004,3-6.
[3]何宇芬,谭斌.浅谈临床护理队伍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1407-1408.
[4]段红梅.人文关怀体现护理质量提高[J].临床合理用药,2009,2(2):93.
[5]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008,02:11.
[6]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4(3):5-7.
[7]宣扬,申正付.医学生人文素质缺陷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7,(4):16.
[8]袁耿清.医用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2l2.
[9]计慧明. 护理人文关怀新进展.现代护理报:2009.
[中图分类号] R-0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2(b)-0051-04
Statu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XIONG Wei GUO M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lin Medical University, Jilin Province, Jilin 13201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of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in Jilin City,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order to provide medical support for promoting human development, building "green medicine" system and harmonious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Jilin City. Methods 774 clinicians in 8 general hospitals of Jilin City were enrolled for survey from June to December 2014. Questionnaire was used for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he questionnaire included two parts of general inform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 Humanities quality of doctors was scored and the related factor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The scoring rate of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in Jilin City was 75.3%. Different titles, job category, concerns of organizati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tinuity had influence for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score,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oncerns of organization, occupational stress and humanities education continuity we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do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P < 0.01). Conclusion Doctors humanities quality in Jilin City is below average level (
[Key words] Doctor; Humanistic quality; Status investigation
医生人文品质是指医生经过规范化的教育培训而形成的,能通过医学人文服务行为所体现出来的,内在的专业特征[1-2]。随着现代医学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没有疾病,而必须是生理、心理、社会的适应状态,其中,心理在健康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医学本身的自然科学研究,更应该关注医学工作者及社会对医学工作者的价值态度。在这方面,医学伦理学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而医学人文精神自然成为了医学伦理学的核心问题。
自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将“医师人文关怀素质”的要求纳入了医学教育的七个基本核心后,国内对医学人文教育的关注度也随之提高[3-5]。与此同时受医学人文培养模式及人文教育效果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就医需求与医学服务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众多群众对医学服务的“失人性化”表示出强烈不满,甚至对医生人文品质也提出了质疑[6]。因此,了解掌握临床医生人文品质现状,通过统计学分析找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相关因素,进而了解医学人文教育的效果,这对全面提升医学服务质量、促进医学人文教育模式及构建“绿色人文”医学管理体系都是十分必要的[7-9]。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方便抽样法,2014年6~12月抽取吉林市8所综合性医院774名临床医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选取标准:①所在单位为三级综合性医院;②具有执业医师证;③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以上教育经历;④在岗的临床从业医生;⑤愿意参加本调查。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本研究所需资料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收集整理。问卷由一般资料问卷及医生人文品质评价量表两部分内容组成。医生人文品质评价量表[10],是通过详细查阅医学人文相关文献、词典及对现有研究领域结论反复论证及结构化访谈等方式进行条目采集,后经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及统计验证所形成。评价量表包括道德与品性、知识与理论、认知与感悟、责任与情感、行为与能力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信、效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量表各因子总方差解释率为60.243%。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882,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864~0.786,量表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6;重测信度显示,总量表Cronbach α系数值为0.927,各维度Cronbach α系数值均>0.7。一般资料问卷,包括职务、职称、性别、学历、政治面貌、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人文教育程度等内容。
1.2.2 资料收集 本研究在与调查对象所在管理机构沟通并取得同意的基础上,由经过培训的组员现场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74份,回收有效问卷731份,有效率为94.4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的731名临床医生中,男352名,占48.2%,女379名,占51.8%;专业工作年限1~25年;其他基本情况见表1。
2.2 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得分情况
结果显示: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均分为(3.41±0.49)分,人文关怀品质总得分率为75.3%,提示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现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责任与情感、认识与感悟、道德与品性、行为与能力、知识与理论。见表2。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情况
表2 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各得分情况(分,x±s)
2.3 影响调查对象人文品质因素分析
2.3.1 单因素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的技术职称、职务类别、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及人文教育持续性对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存在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不同特征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得分的比较分析(分,x±s)
2.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以总得分为因变量,以调查对象的人口学资料为自变量,在进入标准α=0.05、剔除标准β=0.1下,对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关切度、职业压力及人文教育持续性3个变量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主要因素(P < 0.01)。见表4。
表4 影响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注:“-”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3.1 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体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率以及5个维度的得分率均低于80%,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其中,相对较好的为责任与情感及认识与感悟,这可能与北方地区民众朴实豪放、重感情、重孝道、敢担当的民族特征有关。在本研究中,知识与理论得分率最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国内的发展起步较晚,一些先进的理念、知识大多先是经由国外而后是内地发达地区,最后才被传播到北方地区,造成了北方地区医学人文教育理念及教育管理机制相对滞后。教育理念的落后、教育模式的不规范及后期实践教育的缺失,医学人文教育也自然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限制了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的整体提升。
3.2 医生人文品质的影响因素
3.2.1 技术职称 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随着医生技术职称的变化,而显示出较大差异(P < 0.01);医生人文品质总分与医生技术职称成正相关,技术职称越高,其人文关怀品质越高,这可能与其执业经历及职场阅历有关。那些具备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医生,一般其临床工作时间较长,年龄相对较大,心性也较为成熟,并且大多具备关怀亲人和他人的诸多切身体验。而在长期的临床工作实践中,在外部教育影响下他们的业务素质、服务能力及人格品质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医生人文关怀价值取向和自觉的人文关怀行为更是逐步趋于稳定[11]。这也间接地证明了,医生人文品质必将经历对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与体会、长期临床实践活动中的感悟与反思,才能得以逐步完善及提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培养过程。
3.2.2 职务类别 调查结果表明,医生人文品质总得分,随着医生职务类别的不同而出现较为显著的差异(P < 0.01);科室主任的得分明显高于普通医生,这可能与其职业经历、岗位职责及职场阅历有关。专业的胜任力与信心是医生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专业关爱所必须具备的素质,而专业胜任力在这里多指个体所具备的业务知识、专业能力与工作经验[12]。作为学科团队的带头人及领导者的科室主任,就其业务能力、经验水平及综合素质都高于普通医生,故其与普通医生相比,必将具备更高的职业的认同度、敏锐的关怀感知及更积极、主动的关怀行动倾向。
3.2.3 组织关切度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关切度较高的临床医生,其人文关怀品质总分明显高于组织关切度较低的医生(P < 0.01),并且组织关切度与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呈正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组织关切度能让员工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从而激发工作热情、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关切度越高的员工责任心及自我约束力越强,工作积极性及临床服务技能也会随之不断提升。在组织关切度的影响下,员工的人格品质及价值观也慢慢发生变化,这种积极的变化会让医生对患者的体察与感悟越来越清晰,并做出自觉的人文关怀行为[5]。
3.2.4 职业压力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医生人文品质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职业压力(P < 0.01),其与医生人文品质得分呈负相关,即随着职业压力的升高,医生人文品质呈下降趋势。资料显示,国内超过六成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的作息、饮食,巨大的精神压力,使我国医生的健康状况“非常糟糕”。据最新的我国医生生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几乎全部医生都处于无规律的生活状态,83%的医生中午不能按点吃饭或只能飞快吃饭,97.49%的医生每晚平均睡眠低于8 h,96%的医生曾在工作中憋过尿[13-15]。在自身已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面对日益加大的职业压力,使得医生在面对患者时出现焦虑、烦躁等负面情绪,甚至有时面对患者的询问会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等情况[16],这些都影响着医生对于患者的人文关怀,即医生在自身情绪不是最佳的状态下,再去面对疾病缠身的患者,会无形中增加医生的焦虑感,导致其工作状态下人文品质的下降。
3.2.5 人文教育持续性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人文教育持续性也是医生人文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P < 0.01),长期接受人文教育的医生其人文品质得分较高。该结果进一步证明了医生人文品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会是经过短暂的教育培训就能获得的,这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及不断的实践磨练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在人文领域,经验永远比理论对人的影响大[17]。人文养育不仅在于不停地进行理论教育,更在于不停地进行经验解释和给予良好经验的唤醒。科学教育的问题主要是“头脑”的认识问题,而人文教育的问题则主要是“心灵”的认识问题。停止人文养育、无视人文积累,这必将导致人文精神的倒退[18-20]。
3.3 展望
医学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成为人类的一项重要实践形式和内容。医学的社会化决定其内在的人文性。医学人文素质在涵盖人文素质共性的同时,由于医学本身人文属性的独特视角,主要体现在医疗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包括对患者生命、需求、人格以及尊严的关心和尊重。而医学人文发展的基础在于医学人文教育。文献对于人文教育并没有公认的概念,字面理解就是培养医学生人文素质,通过医学人文知识的学习、临床实践、言传身教以及校园文化,使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医学专业技能,更能集仁心、仁术为一身,成为具备医学人文素养的医务工作者,最终目的在于不仅使医学生能够从患者的角度深刻理解、同情其疾病,更能清楚了解医疗服务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国外的医学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欧美更注重将人文教育融合到医学科研和医疗实践中,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强化医学生的医学素养。同时,对于从事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师要求不但具有专业知识,而且应是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具备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重成就。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相对单一和薄弱,从事教育的教师专业也较单一,缺乏实践体验和人文知识底蕴,很难将人文知识与医学实践相结合,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国不仅要完善医学人文教育,更应该注重加强建设人文教育的师资队伍。
吉林市地处我国内陆北方边陲,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受地理位置等众多自然因素的限制,地区经济、教育、卫生等行业的发展步伐一直较为缓慢。而落后的医学人文教育理念、不规范的教育模式等因素,都对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地区医管部门应对此类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大对医生的组织关切度,积极探讨医生的减压渠道与措施,及时更新人文教育理念,制订规范性的人文教育方案,同时,加强对医生人文教育的管理与监督,以促使吉林市医生人文品质的快速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瑛,袁伟,陈俊国.构建医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的调查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1,31(2):207-208.
[2] Wu Y. Caring Behaviors Inventory:A reduction of the 42-item instrument [J]. Nurse Res,2006,55(1):18-25.
[3] 熊伟.“绿色人文”体系视角下的医院和谐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2,5(32):472-474.
[4] 熊伟,郭敏,兰利莹.医生人文关怀品质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28(5):79-82.
[5] 修燕,张拓红.患者感知医生服务态度量表的开发[J].中国卫生统计,2013,6(30):862-864.
[6] 欧旭江.超过六成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N].南方日报,2014-06-10(B02).
[7] 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高等教育研究,1999,3(6):17-20.
[8] 吴冰.医学人文关怀的制约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56-58.
[9] 龚礼敏,张雅丽,章丽丽.护理见习期观察反思教学法对医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5,30(1):12-14.
[10] 高青,许翠萍,褚梁梁,等.新医改下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干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1):3810-3811.
[11] 巩莹,张瑞丽,李惠娟.临床护理教师的角色模范对学生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J].中华护理教育,2011,8(8):358-360.
[12] 胡晓群.在外科护理学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9):53-54.
[13]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1-52.
[14] 刘亮,葛明.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J].当代医学,2013,19(6):123-124.
[15] 诸葛慧香,胡建伟.加强护生人文关怀教育树立护理新理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0(9):14-15.
[16] 贾娟娟,赵国玺,郑长花.人文关怀在护理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3):755-757.
[17] 李怀东.医学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5(4):111-112.
[18] 王一方.临床医学人文:困境与出路――兼谈叙事医学对于临床医学人文的意义[J].医学与哲学,2013,8(9):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