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4-03 10:02:16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1

在信息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所需具备的诸多素质中,信息素质是其中的基本层面。什么是信息素质,国内外学术界尽管有不同的表述,但其基本一致的观点是:信息素质是指一个人的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意识、信息处理以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培养人才信息素质的最佳途径就是进行信息素质的培训与教育,即培养学生了解信息知识、识别信息需求、检索信息资源、分析信息含量、评价信息价值、有效利用信息、遵守信息道德规范的教育活动。

信息素质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信息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信息素质教育更有针对性,更富实效性。

一、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是信息素质的不断完善过程。

创新教育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信息为中介而进行的,没有信息,创新教育就无法实施。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信息、利用信息的过程。

1.创新意识发源于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创新意识的内容从广义来看,应该包括发现意识和发明意识两个方面。发现意识就是有意识地发现新事物新问题,发明意识是指自觉地进行创造新的事物,创造新的技术或方法的心理活动。而这两种意识活动都源于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感知和需求的能动反映,包括捕捉判断信息,并及时抓住有用信息的敏感力。一个具有敏锐信息感受力的人,可以从大量司空见惯的、甚至微不足道的事物和现象中捕捉到可利用的有价值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发现意识;同时,他还会将所获取的信息重新整合,使之产生新的价值,这就是所谓的发明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的人,才有可能在貌似平凡的事物中迸发出灵感的火花,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信息意识是其感知的来源。因为缺乏信息意识的人,就缺乏获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就不可能吸取新知识充实自己,也就不可能有多种知识的积累,更不可能出现新知识的火花和新观念的创新。

2.创新思维的训练要依靠信息源的指导。创新人才不仅具有创新意识、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知识不是完全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通过一定的训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图书、期刊、音像材料以及从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信息、数据库等)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要学会并自觉做到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自主的学习方式必须依靠正确的信息源的指导,学生只有具备了对信息资源的鉴别和选择能力,才能不拘泥于课堂的讲授,通过自主寻找学习材料,了解更多知识,发现更多值得思考的内容。

3.信息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是指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能力。它是多种能力的综合,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整合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等。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个体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有效地收集各种资料与信息,能熟练地通过阅读、访问、讨论、参观、实验、检索的方法。信息处理能力是指人们对于信息的阅读、存储和加工能力。信息技术的利用指的是对于网络、多媒体计算机、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存储与处理技术的掌握。信息整合和信息传播能力指信息主体通过对信息的分析与加工,重新生成新的信息,并将这些具有创新意义的信息传播给其他用户的能力。

上述因素都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能力与素质。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科学研究与数据分析更多地依赖于各种系统软件的处理。从自然科学领域到社会科学领域,各门学科的研究都不同程度上地依赖于人们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很难想象,一个连起码的信息技术都不会利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无所适从的人,能在科学研究上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观点。因此,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在学习或工作中有创新精神的人,其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显然会更胜一筹。

二、信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是培养信息素质的目标。创新与一个人的信息素质是分不开的。在信息社会里,谁的技术创新能力强,谁拥有创新型人才,谁就能赢得发展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取胜。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作为素质教育重要部分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应该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大学生素质教育,是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面教育,目的要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创新人才。素质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只是科学素质、技术素质、工程素质等方面,同时还必须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信息素质、文化素质等。信息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应当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创新型人才。

2.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对学生讲授基本的信息理论、认识各种信息源的特点及搜集方法、让学生学会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或研究方向,进行相应资料信息的采集、获取、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实现知识的扩展和学科间的交叉,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发展和学科间的联系,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创造力。信息素质教育不仅是培养用户的文献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用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主动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从信息素质教育的本质内容来看,它是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创新的能力。

三、信息素质教育推动创新人才的培养。

信息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人也是善于自主学习的人,而独立自主地学习正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基本素质。

信息社会要求人们不断地对付和处理各种新的挑战与危机,信息量的增加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对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以掌握新的知识。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使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划分成为历史,学习成为贯穿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这意味着学习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重要。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信息资源急剧扩张的情况下,知识老化周期加速,一个大学生无论他所学的专业知识多么现代化,多年以后,都会碰到相对应用领域而言的专业知识过时问题。据美国工程教育协会统计:美国大学毕业的科技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只有12.5%是在大学阶段获得的,而87.5%则来自工作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应主动地获取知识。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更需要主动地、独立地、个性化地获取信息,所以要求学生在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模式中,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即从“学会”转向“会学”。大学生只有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才能够主动地去获取各种信息,才能够不受时空的限制,顺利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能使信息素质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近十年,真正把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从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的。在很多高校,对作为信息素质教育重要课程之一的“文献检索课”重视程度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选课学生人数偏少、课程安排缺乏连续性、课程的投入与实验设施不能满足课程发展的需求。在部分高校实行的课程改革中,受冲击最大、压缩学时最多的公共选修课就是文献检索课。有些高校甚至根本就没有开设“文献检索课”。另一方面,由于受到总学分数、与其他专业和基础课程冲突的影响,许多学生虽然对文献检索课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最终仍只能放弃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改革相应的课程内容,重视对现代信息资源的介绍与利用,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放在培养创新人才的高度来把握。

信息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信息能力的综合培养,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方法,还要通过信息理论的指导,使他们能自主地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和传播信息。更重要的是学会利用信息,针对大学生的不同学科和不同学习阶段,要设置不同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不断变化而修改课程内容,使学生掌握最新的信息获取、评价和存储利用等能力,通过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力造就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和要求,成为信息时代真正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2

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思维指的是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于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下面从几方面谈谈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看法:

一、要恰当地选取教学方法和模式,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这就要求我们要创造性学习当代教育教学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条件。把课堂还给学生不是一句空话,也不能简单地看老师讲课占去了多少时间,主要看老师的讲课是否引起了学生心理上的注意,唤起学生多少积极主动的思考,是否创设了一个讨论、思辩、探究的环境,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挑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研究、探索、总结。创设思辩性的历史课堂,以自主活动和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结合每堂课的内容,每一堂课都让学生发挥创造思维的闪光点。教师指导学生正确进行批判性学习和进行反思性学习,敢于怀疑,善于肯定和否定,大胆提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等新学习方式的共同点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

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新教材丰富的直观生动的图片资料,动脑筋和活动与探究开发创造思维的潜能。例如第1课,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的洞穿里发现海蚶壳说明什么?在讨论课本两种观点的基础上,同学们经过讨论又提出了一些设想,有些很有道理,如他们可能走到很远的地方同那里的人换而来的。

三、开放性教学,以历史为主轴,有机地和比较自然地融合渗透多种学科知识。

培养学生从不同学科角度出发探索和思考问题,拓展其思维广度,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形成。过去,我们的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现在,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学科间要加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孔子时,孔子的几段言论刚刚在语文课本中学习过,让同学们抑扬顿挫地朗诵其言论,结合语文课上对孔子思想的介绍,配合历史课本上关于孔子的材料,更加全面丰富了孔子的形像,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比如:为什么孔子的学说在当时没有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今天有哪些可以借鉴?评价孔子的教育思想时,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如轻视劳动人民,鄙视女子等等。让学生突破定式进行拓宽式指导。通过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新颖性、难易适当的问题,实施可行的探究性课题,诱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当学生的思维局限于某一方面或不完整时,教师就要从多角度旁敲侧击,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多样性,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培养其独立探究,引导其质疑解惑。只有把学生引入开放思维的天地,才有创新。譬如在讨论战国百家争鸣的原因和对其评价时,学生想到的很多,虽然有些很幼稚,但讨论的很热烈,辩论的不可开交,课堂延续到课外,我让大家写小自己的观点。再如,活动课《寻找历史》,同学们发现了许多从古到今身边的感兴趣的“遗迹”或“遗物”。如讲圆形方孔钱时,同学们找来了许多古钱币,增长了知识,加深了印象。无论价值大小,从中却可以显现出他们无数创造性的闪光点。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3

20世纪的我国企业走的是一条以模仿为主的营销道路,多数企业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进入21世纪后,在国际竞争内化、买方市场形成的知识经济时代,营销创新成为企业营销的主旋律。营销创新源于创新型营销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成长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从教育源头抓起。高校是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地,而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又体现在专业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考核则是衡量课程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方式。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市场营销学的教学任务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市场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认识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加强企业营销管理的重要性,了解分析市场营销环境、研究市场购买行为、制定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组织和控制市场营销活动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培养和提高正确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管理问题的能力,以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营销管理工作实践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效地迎接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中将要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由此可见,创新是营销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而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应贯穿于市场营销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如何通过有效而灵活的考核方式监督和促进营销教学对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现有主要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

市场营销学的学科特点及教学目的,要求在其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这对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在很多高校,现有的考核方法中主要运用平时成绩(平时作业、出勤)、期末考试两种考核方法。这两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衡量学生对营销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但无论是平时作业还是期末考试,都是采用“教师问学生答”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

1.考核知识的范围有限。

受平时作业量、考试题量的限制,教师在布置作业和设计试卷题目时,一般会侧重于基础知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考核,因此很难全面地考查学生的基本理论、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营销综合素质。

2.考核的被动性较强,难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出于应付作业和考试,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考核,应付考试的突击学习行为越来越多,显然,“教师问学生答”的考核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继而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考核的环境有限。

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这两种考核方式都受到考核时间、考核地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能随时随地地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由此可见,“教师问学生答”的考核方式在考核知识的全面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现有考核方式中存在的不足,笔者提出发问式考核方式,力求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全面地检验教学的效果。

三、发问式考核方式的界定

发问式考核主要是通过评价学生提出的问题来考核学生学习水平的一种考核方式。发问式考核方式的基本特点是:学生只需要提出问题,不需要解答,但是这些问题必须是学生进行深入学习研究营销知识之后提出的。

教师对问题的评分需要遵循以下两个评分原则:第一,在教材中能够找到答案的问题不得分。这一评分原则促使学生在课下非常仔细地学习和复习,并且认真思考,既注重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记忆,又注重知识的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并提出追问和质疑。第二,只要问题涉及课程知识结构、方法论或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而且该问题在教材上并不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并且在学界(或实践中)也有所争议,教师可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科学性、难易性及重要性适当给出分数,最高分数可以是满分。

发问式考核方式的优点在于:学生为了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然仔细认真地、系统地、广泛地学习市场营销有关的知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四、发问式考核方式的实施

发问式考核方法虽然能很好地弥补“教师问学生答”考核方法的不足,但由于考核的主观性较强,考核过程较复杂,所以发问式考核方法的有效实施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实施方式

发问式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可以在两种环境下实施:一是口头发问。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包括课堂教学和课下师生沟通)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正在学习的知识提出问题,在课下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学生提出置疑。二是书面发问。在平时作业或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提出问题。

2.实施过程

发问式考核方式的实施一般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学期初,任课教师做好发问式教学和发问式考核的启发工作。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而对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由任课教师回答的模式不是很适应,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学期初启发、激励学生主动的提出问题,并明确告诉学生问题的考核标准。

第二,学期初,任课教师做好学生发问式考核登记表。发问式考核体现在课程学习的每时每刻(课堂教学中、课下交流中、平时作业中、期末考试中),因此,必须在学期初做好考核登记表。>第三,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做好考核记录。发问式考核体现在课程学习的每时每刻,这要求任课教师必须随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好考核记录,从而为学生最终的综合考核提供有力证据。

第四,在学期末,做好考核登记表的汇总工作。

3.注意的问题

发问式考核方式的有效实施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其中任何一方的努力程度不够,都将阻碍该考核方式的顺利进行。

第一,教师方面。

由该考核方式的评分原则可以看出评分的主观性比较强,这要求任课教师在评分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相对较公正地给出评价。另一方面,该考核方式中要求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是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又是学术中没有定论的问题,这对任课教师自身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任课教师即要非常熟悉教材的课程体系,又要对营销领域前沿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4

要能进行发明性创新,要强调在个体全面发展基础上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素质,强调个性自由发展。高等院校的学习氛围浓厚,学生发展环境相对宽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自由发展,适合创新型人才的成长。但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也需要有一定思想理论的引导。在高校一、二年级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授课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理论性知识以及社会历史知识,而且以课堂知识为理论基础,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及政治素养上的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思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引导。我们在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需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引导,这就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品德保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新时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标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科技创新已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地创造和创新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发展得益于前人不断的创造与创新。在当今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民族素质竞争。教育对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具有基础性作用[3]。因此,他提出,我们的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面向全体学生,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3]。也提出,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4]。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5]。为了贯彻讲话精神,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1年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促进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技创新

很多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作纯理论知识课去上,认为学习的都是理论知识,用于应付考试足矣。于是,许多学生不重视课程学习,逃课旷课,有的学生虽然去上课,但是却不听讲,聊天、玩手机,做与课程内容无关的事,考试之前死背书,混个及格便觉得万事大吉了。不仅仅是学生,有的教师也对课程不够重视,上课时照本宣科,没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材料,课堂气氛沉闷,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教学,最多只能是让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有所了解,并无法使学生对所学理论进行联系实际的探讨,更不要说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改革创新,任课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才能真正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提供思想理论基础和品德保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技创新的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授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加强自身创新修养

老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授道理和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思想认识、理论基础以及丰富的知识储量,这样才能向学生讲道理、传授知识,解答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因此要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授课教师自身就必须加强思想认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使自身首先就具有创新精神。首先,授课教师必须自身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政治敏锐性,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文件精神,尤其是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项文件,领会其精神,并将其贯彻到平时的教学中。其次,授课教师必须自己具有完备的知识体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基础,并就自身所掌握知识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同时授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熟悉创新理论方法,能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具有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第三,授课教师必须拥有独特的个性品质,熟悉自身的特长,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能形成自身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课堂上能用自己的方法教授知识,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创新。

(二)改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改进、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三)实施个性教育,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原有知识基础,因人而异,为每个人创造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鼓励他们自由发展自身个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信每一个学生,并激发他们每一个人的创造潜能,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5

旅游人才培养离不开高校旅游教育。放眼世界,旅游产业已经走向国际化的高端发展道路。要想跟上世界旅游产业发展的脚步,就必须对旅游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以推动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我国的旅游教育还没能达到要求。最重要的落后之处在于对旅游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旅游行业是一个灵活多变、飞速发展的行业,仅靠传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很难在实际操作中做到更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学以致用才是关键。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争取学会自己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际操作中能随机应变,这样才是旅游产业的实际需要。如果过分重视理论而忽略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会导致整个学校的教育体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其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2、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尚未形成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环境的影响。所谓创新人才的培养,深究起来离不开拼搏向上,关注现实的人文创新。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人才培养这一环节起到不容置疑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对创新的尊重以及鼓励进而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中普遍缺乏创新人格养成的人文氛围和展示创新能力的活动平台,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沦为一句口号,难以落到实处。有些院校虽然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最终导致创新教育不能实施到位。

3、创新人才培养所需的教学管理体制尚欠齐全

首先是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事实上,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对现代服务业人才的素质素养的培养,旅游人才在仿真的工作场景中更能激发奇思妙想,并产生出新的设计和方案。然后是教学方法偏重于填鸭式教学而忽略了引导探究。教师的填鸭式讲授使得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创新才能得不到展现,消磨了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新问题的激情。再有,教学内容偏重智力因素方面的考察而忽略了非智力因素考虑。非智力因素其实比智力因素对于培养创新型旅游人才更加重要。无论是对意志品格还是对心理情感而言。四是考核评价注重结果的好坏而忽视过程。长此以往造成很多学生疲于应付各种考试,缺乏主动提高创新意识、应变能力、整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时间和激情。

二、人才培养策略

1、构建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模式

(1)管理人才教育的思维创新

要时刻记住创新思维教育的新理念。我国旅游行业需要靠高校来输送人才。可以说,高校的旅游教育是决定我国旅游行业能否与世界接轨,逐渐走向繁荣的关键因素。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要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是其实际运用才是重点。也就是说,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提高,重点要突出创新能力,要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目的。高等院校在推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方面要多创新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2)专业知识结构改善

目前旅游市场的需要为考虑方向,注重知识结构的创新,中国旅游行业已具备一定的行业规模和发展。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相比是较落后的,所以培养出的人才难以跟上旅游市场的脚步。注重对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高校培养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就要主动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并且,对于特色教育的发展和完善这方面也是要特别需要注重的,发展旅游专业教育应结合学校本身的学科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创建具有本校创新知识结构的特色教育,使旅游管理人才能够顺应市场需求并以特色取胜。高校还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及行业动态,通过动态地调整,促使我国旅游管理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更稳固,使之不与市场脱轨。

(3)旅游管理人才多角度培养

通过对国际旅游教育发展现状的审视可以发现,努力培养并强化全方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旅游管理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之一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教师应将案例教学与实例讲解相结合,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逐渐养成一种创新意识的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将其积极应用于旅游管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活动中,需要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和目标。

2、高校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1)加强理论研究和推广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工作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我国需要有创新性管理人才来主导整个旅游市场。然而,满足这些因素的前提条件就是需要强大的理论基础来支撑,做到这些,中国的旅游市场才有可能走上正轨,并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旅游人才研究基础仍然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这些就需要广大的旅游基础理论研究者开展视野、创新思路。结合中国现有的理论成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创新型人才发展理论,这只是其一;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仅仅只依靠研究员发展理论研究工作,需要更多的旅游行业前沿工作者加入进来帮助旅游管理人才教育机构开展咨询调研、命题研究的诸多工作,鼓励那些旅游行业的龙头企业加大对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投入,科学有效的建立起旅游创新理论格局,为培育优秀的旅游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适应行业发展,转变人才培育观念

任何行业,人才是其发展的根本,没有人才的创新,该行业必将迅速凋零,淹没在时代的浪潮之中。旅游管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就更需要人才的创新,而创新的前提,便是观念的转变。目前中国的旅游市场还未到达峰值,接下来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来主导这一产业发展。特别是那些能够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分析目前旅游行业现状,以及产业升级过程中将会面临道德困境的创新型旅游人才。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构需要树立以学生素质培养及创新为首要目的的人才理念,还需要实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将教学与实际结合起来,建立动态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教学方式改变

旅游管理人才的培训模式需要加快改革,重新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育模式。在人才教育的模板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际情况的需求,有必要的整理出培训大纲,不能每一步教学都按设计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会禁锢在很小的一个范围里,而实际旅游行业中会有林林种种的问题出现,到时候这些人才无法解决问题,那所谓的创新型人才教育岂不是成为了一句空话。鼓励培训机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结合、理实统一的规划道路,改进教学内容和多元化教学手段以及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多角度全面的建立起旅游管理人才培训机制。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创设学习情景,启发学生面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与此同时,关于旅游管理的课程也是改革的一大重点,教学资源要倾斜于实践类课程,开展与企业的高效合作,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平台。

(4)设立奖励机制构建良好的学术氛围

学习需要良好的氛围。要想培养旅游管理创新型人才,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相当重要。在学校可以通过各种竞技比赛、举办讲座等来实现创新文化氛围这一中心。学生有更多空间来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比赛过程中赢得自信,收获乐趣。在课堂讲座中自由发表言论,拓宽思维,也可以从别人的观点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鼓励创新。创新首先应该受到尊重,学生的任何创新都应该得到应有的肯定。学校通过申请创新基金来鼓励老师和学生一起承接项目。对于表现突出的,可以适当给与奖励,比如增加学分,颁发获奖证书或者是发奖金,无论何种形式,旨在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气氛打好基础。

3、发挥创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优势

(1)理论是实践的指导,要想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先得发展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

通过创新管理理论来带动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国对旅游管理行业的理论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经验尚浅,还有很多地方有待进步。理论服务于实践,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多样性和多变性,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才能适应应付各种突发状况。对于这样一个新兴产业,创新型管理理论是其长期健康发展的前提。在研究理论体系的同时应该注重实践,在实际操作中总结经验,进而来完善理论体系,所以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不可懈怠。只有坚持以创新管理理论为实践做指导,才能促进旅游行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并且促进旅游行业的整体发展。

(2)提升旅游行业整体经营策略要靠创新管理思维

经营策略关系到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经济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地对经营策略进行完善和更新,才能保证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经营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策略已经跟不上现代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从属性上来说,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如何迎合客户需要,为其提供专业意见及具体策划是服务的重点,值得令人反思。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不够开放。加上我国旅游管理方面的管理经验欠缺,所以势必要向国外旅游行业的先进管理学习。在引进国外先进思维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套。取长补短,开拓创新思维,从经营理念上提高,进而提升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6

根据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发展规划,未来几年内,在各行业中市场营销的从业人数需要大量增加。特别是在中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后,国外的企业将大举开进中国的市场,创办实业,开展各种业务。因此,形成了对具有较强的市场营销策划能力的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市场。如何培养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成为当前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数量上的滞后。目前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给存在着较大缺口。以商业行业为例,2007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商业产业活动单位为350.6万家。若按一家企业有一名本科营销或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计算,就需350.6万人。而我国这类专业的累计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国市场营销人才的供需矛盾可见一斑。

2.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1)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复严重。主要表现为:过去的学科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完整性和系统化,特别是强调每一门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实际上,各学校内部的课程由多个系部共同承担,而且各系部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沟通较少,结果造成了有些内容多门课程都讲,重复严重;另外有些内容任课教师认为应由其他教师讲,结果是谁也没讲;同时重复的内容还可能存在各门课程中说法不一的问题,造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困难和对某些知识理解的混乱。(2)课程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由于新知识没有得到快速的补充,毕业生认为学到的知识到了工作单位用不上;用人单位认为大学学习的某些知识还不如实践应用中的知识先进、适用,造成了学与用的脱节。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强烈要求在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不但要求学生掌握深厚的营销理论,更要求学生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目前,我国市场营销的教学还处于灌输理论的阶段,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营销实践。这既阻碍了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发展,也未能使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得到锻炼。正好与发达国家重视能力、淡化理论从而更加适应企业需要的营销人才培养方式相反。

4.实践环节的设置层面过低,课外培养环节不规范。从目前国内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看,认识实习、市场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学生动手实践或进行营销策划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加之实习实践环节中实习实践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另外,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看,课外的一切活动和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而目前各院校都忽视了文化氛围的教育意义,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精心设计,更为重要的是忽略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工作。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调动教与学双方积极性。创新能力实质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市场营销专业要努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构筑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只有以创新的精神、创新的途径与创新的举措,才能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不断跃上新台阶。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以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单一性为基本出发点,以知识的记忆和复现为基本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应试教育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传授和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并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根本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在课程上只讲重点、难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通过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另外,在实践环节及课外培养计划的安排上都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2.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倡导互动式创新型的教学方式。改革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每个学生得到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首先,应改变长期以来盛行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要倡导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要给学生留有自己思考的时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品质。其次,要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新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第三,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视课堂教学、轻视现场实践的观念,提倡崇尚实践、善于实践的教学观念。通过重视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来推进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培养教育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7

二、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疏离的原因分析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支撑。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往往过于关注科学研究或者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忽略了本科人才培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导向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各级考核指标体系中,科研是所有指标中最硬的,科研项目、研究论文、科研到款等业绩都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数字体现,并且无论是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决策,学科评估,还是高校对教师考评的达标、晋级等,都赋予了这些指标较多的权重。而本科教学则是这个指标体系中最软的,本科教学效果大多难以直接用数字来衡量。对高校和教师而言,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其产出难以与科学研究等硬指标绩效相提并论。二是教育模式上“重传授,轻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模式定位于知识传授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人才培养过程与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没有联系。教学与研究的相对分离不仅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失去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相对分离。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打破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隔离状态,真正把科学研究、研究性教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三是行政管理上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分而治之。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大多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管学科建设,教务处主管本科教学事务及本科教学改革,由不同的副校长分管,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管理上的藩篱导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之间资源割据、信息互闭,并且实践中学科建设不断挤占本科教学资源,而学科建设的成果往往偏重于科学研究,难以直接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形成学科建设轰轰烈烈,教学改革冷冷清清的鲜明对比。

三、以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从学科建设的理论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练的学科方向为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带进课堂,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一流的学科基地为学生的研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结果就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从实践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各成系统,各有侧重,如何利用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探寻二者的结合点。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教育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这些内容看似不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但是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拓宽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综观国内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一般都有实力雄厚的学科资源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结合可以表现在,一是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淡化本科专业,活化专业方向,改变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综合设计。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扩大知识面。二是结合某个学科领域建设的突出成果,如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等,在更高的起点上设置和改造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特色专业。三是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课程改革。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程,充实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设新课程,并编写成教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的前沿性。

2.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科学研究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科研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为了培养锻炼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效结合。实现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遴选一批代表学科最新发展和学术动态前沿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项目或毕业论文题目,通过科研实践,本科生可以初步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二是构建实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平台,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和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等。有计划地加强教学科研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硬件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三是以“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竞赛活动为契机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以课外训练强化课内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邀请中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以科普性的语言传递学科前沿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五是开设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技能训练、数据归纳和处理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有所理解,了解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8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借以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探究传统培养模式的弊端,深刻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根据系统优化理论探求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途径和有效措施。

一、工商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还不太科学,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专业特色不够突出,培养的毕业生“千人一面”,与市场需求错位。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够全面

尽管近年来各高校普遍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但大多数的工商管理教育仍然停留在理论灌输和简单的案例讨论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归根到底是能力培养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工商管理教育,较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注重培养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进行分析的能力,而对培养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则不够重视;较为重视教给学生如何采取稳定可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对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则不够重视。

(二)企业家精神培养缺位

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它涵盖了企业家才能,同时又有着更多的内涵,如冒险精神、效率精神、诚信精神、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等,这些都是企业家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

有调查显示: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欧洲,每2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在日本,每36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企业家精神;而在我们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2]这个调查结果为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敲响了警钟。当前毕业生就业都倾向于到现有的大公司去任职,而不愿到小企业去工作,更不知道自己如何兴办企业。这与他们在校期间学校没有为他们作好充分准备不无关系。

(三)忽视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反应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变化是永恒的。企业经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环境变化的反应速度,所以有人认为如今是一个“快鱼吃慢鱼的年代”。“管理无定式”,究其原因就在于环境是随时变化的,因此对于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是企业和企业管理者关键的能力之一。反观我们的工商管理教育,只注重教给学生关于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如何运作、如何管理的知识,而没有重视培养学生对企业外部环境(如经济、政治、社会、法律等方面)发展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能力。而从实际情况看,大多数企业所遇到的重大问题都是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

(四)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关注不足

当前,两个互相联系并正在加速的趋势是:经济向服务型发展和企业向信息密集型发展,这种趋势对工商管理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财务、会计、营销、管理)都要应用信息技术,都要搜集、处理、传递和利用大量的信息。今后的商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要依据于信息技术。显然,在工商管理教育中,仅仅开设一两门信息管理与技术课程是不够的。

二、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

针对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各高校纷纷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1)创新意识培养,是指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新潜力,释放创新激情。(2)创新思维培养,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的方式方法,用来处理某种事情或事物的思维过程。(3)创新技能培养,是指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能力,包括信息加工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4)创新情感培养,是指创新的情感动力,包括独特的创新目标,为提高人类美学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而掌握创新技巧的热情。

结合专业特点,我们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应突出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培养自由精神和主体意识

高等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保护学生自由探索的热情,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自由精神与主体意识。自由包含了思想自由、个性发展的自由和生命价值得以充分实现的自由。自由探索的热情是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基础。

(二)培养竞争意识、协作能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之一,是市场经济的生命线,竞争能激活人的活力,是开拓创新的动力。竞争离不开协作。现代工业与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学科交叉、知识融通、技术集成”,这种特征告诉人们,发展需要超越个人知识的局限性。团队合作已经成为竞争取胜的必要手段。所以,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竞争意识、协作能力已迫在眉捷。

(三)培养多元的知识结构和复合的能力结构

从知识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既要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和较宽的学术视野,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科知识;既要具备生产运营、战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从能力结构上看,工商管理人才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必须是多元复合型人才。既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创业和实践应用能力,又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工商管理人才应具有立体交叉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复合的能力结构。

三、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创新型管理者。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铸造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使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具有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是刻不容缓的命题。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培养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求转变重共性、轻个性的教育观念,注重人才素质的特质性。传统的教育模式对所有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个教学计划,同一种教学方法,结果培养出的学生千人一面。其实,每个学生在知识结构、个性心理特征、兴趣和爱好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实践证明,某些独特的品质往往是其创新素质的表征。因此,强调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首先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大学应该更多强调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一种终身学习的兴趣,一种探索问题的意识。

(二)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创新创业类课程

在课程体系上,从学生应有的管理知识、能力、素质来总体优化设计,进行工商管理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时,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素养的新型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对学生实行分流培养;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破现有课程的界限,注重系列课程的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构建“能力主导型”管理系列课程的新体系,引入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与地方经济特色相结合的课程,比如《中小企业创业管理》《三国演义与孙子兵法》《商务沟通》等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改革方面,精选教学内容,吐故纳新,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在传授经典内容的同时,必须渗透现代管理的观点和方法,为现代管理适当地提供展示的窗口和延伸发展的接口。

(三)创新教学方法,提倡体验式教学等现代管理教学方法

因循守旧的教学方法无法适应现代工商管理的要求,难以培养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以人为本”、“彰显个性”和“鼓励创新”的社会背景下,用人单位更注重大学生的协作与沟通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掌握与运用知识能力。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高校学生越来越注重在接受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到教学及实践活动之中,通过亲身体验享受获取信息的乐趣并培养专业情感,同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现有教学模式基础之上,进行大胆创新,转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形式,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并被主动掌握,这就是新型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要求,有目的地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去亲身经历,从中形成认知和领悟,并成为具有团队协作、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与传统式教学相比,不是简单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是将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融合与统一,从而形成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综合创新。

(四)打造创新型师资队伍

教育能否为新世纪培养出理想的创新型人才,教师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创新型人才需要具有创新型的教师来培养。创新型教师要具有如下特征: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真挚的教育情感;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具有创造性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能力;具有远见卓识,善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和喜欢学生求异、创新,等等。工商管理专业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对理论有深入的研究,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要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成为一个卓越的课堂组织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能调动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五)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

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使学生长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弱于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出现极强的求同现象。要想打破这种“趋同现象”,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一是要从注重结果评价转化为注重过程评价,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历程、情感交流与理解沟通而不是知识的增减,更关注教学的互动过程而不是教学的知识授受结果,更关注师生在情境中参与的程度而不是结果的正误;二是要由单一的评价标准转化为多元化评价标准,在学习评价上,采取包括课堂观察、测试与练习、学生作品评价、学生体验与反思等多元化评价标准,着重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多元化评价更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统一评价的基础上表现出一定的弹性,从而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空间。

参考文献

[1]姚正海.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17~18.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9

论文摘要: 现代 社会 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该文论述了现代 企业 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创新型;培养 在知识 经济 时代 ,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标准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企业对人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如: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团队精神、活跃的创意思维、积极的 学习 态度、乐观的年轻心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两个素质:第一,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或者以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应该是不仅掌握知识较多,而且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 除了这些要点之外,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中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当代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即企业家们最看重的“潜力”。这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论文摘要: 现代 社会 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该文论述了现代 企业 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 论文关键词:现代企业;人才;创新型;培养 在知识 经济 时代 ,现代社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要求已经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将是一个企业腾飞的源动力。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才标准,进一步更新观念,确立面向未来的人才观,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 1. 人才标准的新变化 知识经济时代,一些企业对人才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如: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谐的团队精神、活跃的创意思维、积极的 学习 态度、乐观的年轻心态。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两个素质:第一,迅速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比掌握较多已有的知识更为重要;第二,更重要的是能否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进行创新。这就是说,我们不能用过去的标准,以掌握知识量的多少或者以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人才。所谓“创新人才”,应该是不仅掌握知识较多,而且善于学习新知识,并善于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的人才。 除了这些要点之外,从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中还可以发现,创新人才的优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事业心、进取心、责任感、协作精神、团队精神。当代创新活动主要表现为集体性,需要协作精神,与人相处的能力格外重要;同时创新人才的特征也体现为独立思考、敢于冒险、敢于怀疑和具有挑战精神等等,即企业家们最看重的“潜力”。这表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反映的是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2. 企业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有的人认为,对于传统产业特别是垄断性行业而言,创新人才的需求不像新兴行业那么迫切,然而,笔者认为,此类行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该行业一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无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窗口部门,光靠现有的运营模式将是很难适应的,其结果必然是逐渐被淘汰,所以,同样需要在管理、制度、运营方面进行创新,不言而喻,这些方面的创新都要通过创新型人才去实现,因此,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当务之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确立创新人才全面人才观 必须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是分层次的,创新人才也绝非同一规格。这就是说,创新人才既包括高级人才,也包括一般人才,他们具有知识经济时代创新人才的共同特征,

创新人才培养论文例10

1996年,一个国际研究机构在一份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的历史条件赋予我们的任务。站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面对着知识经济爆炸性的影响,我们不得不承认,创新,正以其巨大的威力和想象不到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及意义

同志指出:“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因此,如何培养教育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发挥自身能力,积极创新进取,就成为新时期教育问题中的重要环节。所谓创新,顾名思义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创新能力即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综合能力。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决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不应该是按部就班、墨守成规地遵循前人轨迹。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探索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出新构想,发现新规律,不断实践、不断开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创造性成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的创新教育就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独立自主思考、探索新问题,发现、研究新事物,从而掌握其内在规律的能力,为将来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教育应培养具有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人才。”我国的《高等教育法》中也有相关方面的规定。从而以法律强制力的形式奠定了创新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不可动摇的地位。哈佛大学校长在北京大学讲坛上也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这足以体现创新教育是造就新时代人才的途径,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革命性力量。高等教育应担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培养大批具有开拓性思维的人才为目标,真正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基地。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等学府是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其精尖的设备、丰富的资源、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为大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大学生正处在青年中期,良好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洞察力,是发明创新的有利条件。然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墨守成规,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模式受限制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一般人在5岁的时候具有90%的创造力,在7岁的时候有10%,到了8岁以后却仅剩下2%了。在中国,这个问题更是普遍存在。曾经有一个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在黑板上画了个圆,然后分别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进行提问,那代表什么?小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有的说是太阳,有的说是月饼,有的说是圆圆的脸蛋……中学生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个圆,而大学生的表现却更是令人费解,个个面对黑板,眉头紧锁,毫无结论。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纵观历史的长河,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重形式、轻实质,森严的科举制度钳制了思想的发展;而现今的应试教育又磨掉了孩子太多的天资和想象,所有的灵感、悟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经验”的不断丰富,已经消磨殆尽了。学生们习惯了呆板的解答问题,习惯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习惯了规规矩矩地做事、答题,甚至出现了不敢贸然作答的谨慎心理,正如在上述例子中看到的大学生一样。与思维受束缚处境相同的还有想象力。大学生往往容易受其十多年所受教育的影响,想象能力严重受限,更由于畏惧错误、害怕失败等心理因素,不敢贸然进行大胆尝试,更无法将创造性的想象付诸实践,导致了现今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二)缺乏创新的兴趣及不断尝试,不断探索的毅力和勇气

现今的大学生往往不满于现状,大叹“生不逢时”,颇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意味。但是真正树立目标去改变环境的寥寥无几,即便有了目标,付诸行动的更是屈指可数。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良好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学生娇生惯养的习惯。害怕困难,畏惧失败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障碍;家长的溺爱更是导致他们安于现状的性格特征,从而直接导致他们没有勇气挑战未知领域,在遇到挫折时更缺乏坚持的毅力。这点突出的表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一旦遇到一点困难,就不知所措。在联合国主办的“世纪儿童夏令营”中,中国的少年多数不堪重负,在家长的疼惜声中半途而废。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美国的父母面对自己高烧、生病的儿女,仅仅是给予些许言语上的安慰,并鼓励他们独自坚持到终点,从而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中国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早在孩童时代就已经输给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二,对创新的理解有误。很多大学生觉得“创新”就是大发明,大创造,是发明家的工作,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关。这样的理解无疑给自己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了一个大障碍。事实上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各大高校普遍开展的“挑战杯”“创业竞赛”“设计大赛”等均是创新的体现。从获奖的同学身上折射出的正是当代诸多大学生梦寐以求的创新光彩。第三,缺乏创新氛围。当代中国的学校一面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一面大力强调学生的应试能力。面对这样的大环境,学生们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学得更多,接受得更多”而不是“如何想得更多,理论联系实际,有所创新”。缺乏创新氛围的校园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潜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因素。

(三)高校建设自身存在问题。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

表现在:第一,现行的教育制度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考分已经成为衡量学生“优秀”的核心标准。建立在这种思想上的教育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导致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强。第二,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定位也不正确。当代学生学习基本上是对课本的理解、记忆,对学习目标的定位也停留于接受业已存在的真理、知识。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老师在学生培养中能否起到积极主导的作用也构成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大因素。在很多高校,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较弱,在教育过程中未能起到良好的引导、启发作用,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模式赋予了大学生很强的书本学习能力,但是在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实践环节,中国的大学生却明显处于弱势。有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在走上一个工作岗位前要有四年的适应时间,而国外的同龄人却只需要4个月。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形成,新世纪对人才的更新、更高的要求,都对高等教育在教学方法、培养模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一切都说明,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大学生,改变教育理念是先导,要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教师想,学生听”的教育方式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形式,真正把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教育目标所在。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众所周知,教师是课堂上的主导,不仅起到传授知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维,带动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索、创新。唯有具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思考、求知的道路上步步前行,真正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这个层面上说,充分发挥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主导作用,成为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关键。

(三)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构建创新培养体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正确的理论只有在实践的不断验证中才能发挥其应有的光芒,才能不断完善。同样,创新能力也只有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得到不断提高。在现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将目光投向了有实习经历,有社会实践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内的学生干部相比普通同学,更是成为了就业大潮中的幸运者。因此,从大学时代,就应该注重对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实现从实践到创新的转化。

(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当然,除了大学生的自身塑造外,高校也应该高度重视为学生的成长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内部学习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学手段设备,加强校园内治安管理;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注重科研,加强实践力度,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各类竞赛等,为同学们提供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创新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