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高校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30 11:40:10

高校教师论文

高校教师论文例1

师德评价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对被调查者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与家庭收入等人口学特征进行调查,第二部分从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职业立项、职业纪律与职业态度四个方面出发,根据评价指标体系的18个判断层分别设计18个问题。对每个问题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打分,其中“1”表示非常不满意,“2”表示不满意,“3”表示不确定,“4”表示较满意,“5”表示非常满意。

(二)样本选择与调查人员确定

选择湖南CS学院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该学院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湖南省高校学院的办学水平。该院的教师队伍涵盖各种年龄层次、学历层次与职称类型,具有代表性。在调查人员方面,主要选择该院的教师、学生、教育部门的管理人员与外部教育专家等。采用360度评价法,收集收集师德评价的相关数据。

(三)研究方法选取

在指标体系的验证方面,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指标体系的效度;在权重确定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19];在师德实证评价方面,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分析该院的师德水平。

二、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与说明

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用来客观测量高校教师师德水平,因此,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代表性等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原则,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反映高校教师师德的内涵与特征,体现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政治思想、职业理想、职业职责与职业态度四个项目出发选择评价内容,初步构建高校教师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二)信度与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信度测试用来检验对测试工具的有效性,本文使用内在一致性信度来检验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否可信。克隆巴赫系数是对内在一致性信度的测量,测试中每个项目的得分与总分的变化越一直,这个系数的值就越大。这个系数值越大,就越可以确信这个测试是内在一致的,或者是在测量同一事物,也就是每个项目测定的值的汇总。根据收集的数据,对其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计算结果可知,alpha系数为0.861,说明各问题内在一致性强,所设计的问题能准确地收集研究所需要的数据。2.效度检验。效度用来衡量测试工具是否能测量要测量的内容。本文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法对其效度进行检验,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各项拟合指数的结果都符合标准的要求,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很好,因此可以利用本文选取的指标来综合衡量与测度高校教师师德水平。

三、实证研究

本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教师师德进行测评。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的综合评标方法。该方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具体步骤如下:其次,确定评语等级论域。对高校教师师德按非常差(1分)、较差(2分)、一般(3分)、较好(4分)、非常好(5分)五个等级评分,由此构建的评语等级论域如下(见表4):再次,构建模糊关系矩阵。以U1为例,根据表4中的相关数据,则U1的模糊关系矩阵为同理,可得U2、U3、U4的模糊关系矩阵。第四,确定各判断层的权重。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项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通过对教育领域、社会领域以及教育智能管理部门专家的咨询与调查,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经整理与汇总,确定其权重,具体如表1所示。最后,进行模糊变换,得出评价结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为:由式(3)可知:该学院师德水平非常高的可能性为12.75%,较好、一般、较差与非常差的比例分别为18.40%、26.10%、27.70%与15.05%。按照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学院的师德水平较差。利用表4的数据以及表5与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分析师德水平较差产生的原因。政治思想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大部分教师政治思想觉悟较高,是非观念明确,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在职业理想方面,总体水平一般。主要是由于部分教师受到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过分追求个人价值与个人事业的成功,而对教育事业缺乏足够的热情与激情。对学生的关爱不够、部分教师不遵守学术规范以及大部分教师缺乏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与志向则是导致职业职责水平较差的主要原因。最后,职业态度水平差主要是由于服务意识与创新意识的缺失引起的。大部分高校学院都是从中职转型而来,部分教师墨守成规,躺在过去的功劳薄上,缺乏创新意识。此外,教育不仅是生产,同时也是提供服务,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教师的服务意识均不强。

高校教师论文例2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必须与教学研究紧密结合,搭建起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快速通道。教学方法的反思,必须要以课堂教学为核心,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理论认识。教学与反思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反应,在反思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接受效果中来反思自己教学方法的得失。目前在校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中国发轫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大众文化多元化取向,培养了学生个性化的审美需求;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培养了他们习惯借助于形象化媒介感知世界;大众文化的功利性引导培养了学生以功利主义眼光判断知识价值。如此诸多的变化,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通过教学方法不断反思,搭起现代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桥梁,而这个桥梁的搭建必须与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但我们同样遗憾地发现,这个结合并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研论文选题并不是来自教师自己的教学反思,而是一般意义上就理论谈理论,或者生搬硬套教育新理念,或者翻版成功经验。了,只是雨过地皮湿,根本解决不了自身教学反思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教研课题多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命题,教师自己命题往往很难通过。统一命题的结果是教师搞教研课题实际上等于在做命题作文,只要按题作答,做好启承转合就算完成任务。至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反思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要么搁置,要么自行解决。第三,教学方法反思限于肤浅化、琐碎化,而教学研究往往不能及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陷于一事一议的窘境。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有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学方法研究选题必须来自教师的教学方法反思,解决教师教学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并且在用于教学实践时,具有实效性。第二,抓住“两头”,改变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工作。一方面取消教研课题主管部门的具体命题,只划定范围,把具体命题权回归一线教师;另一方面转变目前官僚式单一纸制材料案头课题验收方式,辅以抽样实地考察验收。第三,鼓励教师将教学方法反思上升到理论高度,使教学方法反思问题的解决步入科学化、理论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

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要坚持终身学习。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追求至善的大文化背景下得到实现。所以有人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大约需要一生的时间,是言之有理的。教育新理念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推进器,因为教育新理念是渗透于教师观念形态的思想意识,它一旦在教师的心灵中扎下根,就会直接制约教师的教学动机、教学方法、教学风格、教学行为等等,也会对教师职业化道德人格产生直接影响。所以,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不在纷繁多样的教学改革中迷失自我。目前指导和影响基础教育进行的新课改的“三大理论”支柱是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有效教学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识不是被动地通过感官接受的,而是通过大脑根据自己的经验加工建构的;知识不是对本体论意义上的客观世界的发现,而是人经验世界的一种建构,一种创造,是人创造的产物,知识是生成性的;认识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认识不能准确无误地表征客观世界,没有绝对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功能是适应世界,并为建构经验世界服务的。它为我们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而多元智能理论则为我们全面评价学生,发现学生自身所具有的个性智能,并加以准确的肯定、鼓励和引导,认定学生个个是人才,个个能成才,给予了原则性指导。有效教学论则给我们如何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这“三大理论”支柱所形成的教育新理念,同样适用于高校教学改革。教学反思隶属有效教学论理论范畴,但是必须有“三大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使教学反思获得理论支撑,才能使教学反思的问题解决,具有理论纵深。以“三大理论”构成的教育新理念延伸为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探索: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开发非智力因素教学、加强师生互动式教学、学生自主体验式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教学评价主体由教师走向多维,评价形式由单一转向多元等等,纷至沓来。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如果没有在宏观上、深度上内化教育新理念,极容易迷失在一个个具体琐细的问题之中。高校教师的教学反思必须与内化教育新理念相结合,才能涵养出具有个性化的教育观与方法论。教学反思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划分不同类型,上文是以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划分教学反思类型。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反思划分为单元反思、单项反思、创新反思等等。单元反思是在进行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教学内容后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的目的是对单元教学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完成情况、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风格等多方面教学实践进行综合性反思,从中总结提炼出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为下一单元教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准备。单项反思,是教学反思实践中运用较普遍的一种反思方式,即教学中的某一单项内容进行反思,便于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贯彻情况,问题式教学实践情况、师生课堂互动情况等经验与不足的反思。创新反思,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深化教学改革的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没有成例,需要教师逐步探索,积累经验,所以更加弥足珍贵。不管哪一种类型的教学反思,都离不开教育新理念的指导,都必须在教育新理念的关照之下进行。否则教学反思必然陷于肤浅化、碎片化。因为就人的认识规律来说,教师掌握了教育新理念,只能说完成了对教育新理念的初步认识,这个新理念是否管用,是否能达到素质教育目的,还必须到教育实践中检验。每个教师在实践检验中,由于原有的学识水平、情趣爱好、表达习惯、教学风格的不同,必然使教育新理念的落实打上个性化的标签。这种标签是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西方有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得正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从肩负的历史使命出发,从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从自身专业化成长出发,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升华到理论高度。充满激情地主动内化教育新理念,使之成为自己个性化的教育观、方法论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教师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职业生涯的不断完善,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

高校教师论文例3

近年来,高校体育教学不断改革,体育教学目标也不断增多。但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手段不够新颖,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导致教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无法跟随时展脚步。许多高校学生反映,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无外乎跑步和做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内容枯燥,造成学习兴趣下降,甚至对体育课堂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不利于学生积极投入体育锻炼,相关部门和教师应该予以重视,探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

1.2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实践表明,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能力,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师师资力量匮乏的情况下,降低了对体育教师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导致当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能力和素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的空间。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不断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育锻炼意识,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建设和改革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3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体育教学方法中,体育教师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即学生的具体运动训练,而并为向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导致学生在体育训练过程中盲目而没有方向,甚至会出现错误动作反而不利于学生身体锻炼。体育课堂也受到天气等客观因素制约,例如雨雪天气时,室外课堂无法进行,教师和学生无法按照规定计划完成相关教学任务,导致教学体系出现断截,不利于体育教学有序开展。这些问题都应该是学校和教师在改善体育教学质量探究实践中应该考虑到的因素,及时发现问题并找出对策。

2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途径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面临发展与改进的重要阶段,针对体育教学发展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学校相关部门和体育教师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有效的解决,探讨解决措施。

2.1加强趣味性教学

当前体育教学方法还较为传统,学生参与性不强,如果能增强体育教学趣味性,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高校体育教学发展中,应该注重教学模式创新,改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兴趣爱好出发,将体育教学与学生兴趣爱好结合,增强体育运动项目的趣味性,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例如耐久跑等体育项目,可以通过游戏或竞赛等形式,改变耐久跑训练形式,增强趣味性,学生不仅在身体上得到了锻炼,在心理上也得到了放松,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做到劳逸结合。

2.2提升教师队伍总体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帮助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因而教师素质对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有关键性作用。针对当前体育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的现状,学校可以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思想教育,可以定期邀请国内知名院校体育专业的专家学者到学校讲学,进行学术交流和互动,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开拓眼界。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学校可以适当提对教师水平的要求,对在校体育教师可适当提升学历水平,通过参加专业考试等形式提升教师整体素质。此外,学校还应该对体育教师定期进行相关考核,以加强教师对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视,不断促进教师体育专业知识的储备。

2.3完善体育教学体系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理念的中心是以人为主,应该加强学生自身对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己认识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才能加强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对于高校体育教学体系,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具体措施就是对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课前教师准备、课堂学生表现、课堂教学进度以及课后反馈,都应该有一套完备的体系和制度,教师应该根据相关规划和制度制定课程内容,在保证课堂质量的前提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在制定相关体育教学体系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长远角度出发,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和综合素质考评,制定并完善体育教学体系,定期对体育教学效果进行考评,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改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

2.4建设体育文化

开展校园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建设体育文化对体育教学质量提升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优秀文化将决定学生未来发展道路,因此体育课堂中的体育文化业不容小觑。高校应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在锻炼身体的同时陶冶情操,通过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扩大体育教学的空间,加深体育教学的深度。

高校教师论文例4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为顺应这一需求,在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开展双语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成功与否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教师教学魅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对目前高校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1当前国内双语教学中教师因素问题分析

在中国,双语教学是指除汉语外,用英语作为课堂主要用语进行学科教学。其目标定位包括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通过使用外语进行学科教学,增加学生运用外语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外语进行交流。(付承英,2004)国外双语教育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双语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2001年9月,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本科教育要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力争在3年内开出5%~10%的双语课程。2005年《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规定:“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双语人才,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双语教学,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其中包括双语教学师资、教学理念和模式、双语教学教材、学生外语水平等问题,制约着双语教学的开展。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如下:1.1双语教师师资不足,水平良莠不齐。对高校双语教学的资料调查发现,中国双语教学面临的严峻现实是,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一些具有国外留学经历的专业课教师能用流利的英语给学生讲授专业课知识,在双语教学方面相较于其他双语教师更有优势,他们拥有漂亮的英语发音、深厚的专业知识、恰当的教学方法,可以说他们是一批魅力无穷的老师,让学生从心里感到钦佩。然而,许多院校专业教师外语表达水平较弱,或发音不够准确,或英语和文化知识掌握不牢,虽然基本能够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课程内容,但是却难以在课堂上与学生及时互动沟通,无法吸引学生,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另一部分原本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由于专业知识不足,很难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其结果是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1.2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各有不同。目前在中国高校中进行的双语教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双语教学理念和模式也缺乏统一的认识。例如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母语进行授课,但是PPT、教案和教材是全英文形式,教师在授课中只对部分术语用英语解释。也有一些院校的双语课堂是由两个教师组成,一个中国教师,一个外籍教师,中国教师在课堂中是一个口译员,给外籍教师进行现场口译。双语课堂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有明显差异。当然这与学生的外语水平和接受程度有一定关系,同时也反映出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的理念比较含糊。1.3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双语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多元化课程,是教师魅力发挥的场所,教师应该尽自己所长,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给学生进行授课,说一句英语然后翻译一句汉语,课堂枯燥乏味。还有的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授课模式,既没考虑学生的互动参与,也没考虑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否能被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教学魅力是指在教学中由教师综合素质产生的并能够吸引学生努力完成任务和积极完善自己的一种感召力量。(李建忠、刘松年,2009)虽然双语教学的成功开展存在诸多的制约因素,可以看出其中教师教学缺乏吸引力是影响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塑造提升自身教学魅力对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双语教学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高校双语教师教学魅力的构建

双语教师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任,教学魅力不仅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也是影响学生素质的重要因素。对于教师魅力的构建,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论述。美国学者D.Lanston认为构成教师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技能及运用能力,个人特质及运用能力,对工作、对人、对自己的态度三部分。美国学者乔第12期(总第084期)2017年12月瑟夫•纽曼认为影响教师教学魅力的因素包括知识、教学技能和品德。双语教学对高校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扎实而全面的知识结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个人魅力四个方面融合成教师的教学魅力,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效果。构建教师的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提升双语教学质量的关键。2.1知识结构。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其全面素质的重要体现。教师的知识结构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素质的完善与提高,同时也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双语教学的特殊性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双语教学不同于外语教学,它是以语言教学为手段让学生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因此,双语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兼顾外语语言知识。扎实而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丰富的外语语言文化知识和运用能力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重要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课堂中灵活运用两种语言组织教学,把相关学科的概念、理论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在专业知识方面,双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理念和最新发展动态。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注重专业词汇和课堂用语的积累,在课堂中尽量做到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给学生足够的语言输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2.2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目前广大双语教师对于双语教学定义的认识是“用外语主要是英语作为课堂用语进行学科教学”,这就使得双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之间区分开来。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的双丰收”。(俞理明、袁笃平,2005)然而由于教师教学理念的差异,师生外语水平和学生接受程度的不同,双语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还是存在很大不同。据调查,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有三类:第一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全部英文讲课;第二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英文讲课课时占50%以上,其余课时用中文讲课;第三类课程完全使用英文原版教材,用中文讲课。(刘红、熊丽萍,2006)要想真正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理清教学理念,树立学科专业知识第一的教学理念,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同时重视英语能力与学科知识的双向渗透,确立英语作为媒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汉语与英语的比例分配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摸索尝试,积累教学经验,寻求适合自己本学科的教学模式。2.3教学技能。作为教师教学魅力的重要方面,双语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良好的中英文表达能力、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掌握运用以及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Baker(1985)指出:“双语教师除具有本专业知识外,他们必须具备授课的语言能力,这不仅包括语言水平,而且包括具备原语言知识以及文化理解的能力。”双语教学模式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融合两种语言的能力和丰富的跨文化背景知识,能用流利地道的双语传授知识、表达思想。教师魅力还体现在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和教学内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包括教学方法手段上的反思,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借鉴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营造双语教学环境,把学生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中心,真正实现学科知识获得和语言能力提高的“双丰收”。2.4个人魅力。双语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教学魅力的一个方面。教师需要在敬业精神、个人品质、性格气质、情商等方面不断提升自己,塑造自己的个人魅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把美带给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之一,要让学生每天看到一个具有敬业意识、注重个人修养和外表形象,把乐观儒雅带到课堂的教师,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吸收知识的精华。教师也要意识到,个人魅力不等于单纯的外表漂亮,它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和专业基本功来支撑。在性格、气质、知识基础之上,双语教师还要利用情商来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情商主要体现在教师是否风趣幽默、是否积极乐观、是否自信等。如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没有帅气的外表,但他用自己的经历和阅历以及高情商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拥有超级个人魅力的教师形象。

3结语

作为高校双语课教师,我们承担着改革的重任,肩负着国家的嘱托和希望,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通过构建自身教学魅力来提升双语课堂魅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双赢,让他们成为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人才,投入到各种工作岗位,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国家创造财富。

参考文献

[1]付承英.从学生调查表中分析双语教学存在的困难、问题和对策[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4(3).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1.

[3]教育部.关于进—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Z].2005.

[4]李建忠,刘松年.教师教学魅力研究述评[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5]刘红,熊丽萍.高校双语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4).

高校教师论文例5

二、教育创新能力

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学校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够以多元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部分学校由于办学条件有限、缺乏健全的机制规范和资金条件、管理较片面、没有刚性的要求,造成教师对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创新,过于重视书本理论的讲述,轻视教学实践,不敢提出对问题的独特见解,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为了促进教师创新水平的提高,应更新教育理念,为教师创新能力提高创造条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构建平台;完善制度,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供保障。学校更要注重从细节做起,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建立一个素质水平高的管理团队,建立一套有效的运营体制,并促进其良好的运行。只有切实地提高教师的创新水平,才有助于高等学校的发展,才能够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在思想上做到高度重视,在行动上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抓好落实,就会收到好的效果,在教师创新能力培养上取得好的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生活内容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也发生着巨变,令人担忧的是,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成长。所以,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他们健康成长,教师职业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在授业解惑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具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学生的心理咨询者和健康指导者。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应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训练辅导,主要内容包括: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人格、培养学生在自我选择、自我成长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传授心理调节的方法;进行情绪教育;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总之,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独立人格的重任。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之余,还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应具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四、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猛进步,促使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重要内涵的信息化革命,快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全方位飞跃的主要推动力。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具备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深入探索和客观遵循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规律,科学发挥这门工具技术的实用价值和攻关效能,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专业型人才,不断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是一条必经之路。实际上,现代教育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因特网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渗透为基础,借助现代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形成的具有多媒体化、网络化、形象化、智能化等特征的开放式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拓宽了知识的来源,丰富了教学的手段,它借助声音、图文、动画等媒体信息的教学课件平台,向学生动态地展示运行独立、过程互动、内容生动的多媒体教学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随时对专业知识、学术困惑、科研难题、生活困扰等进行交流、解答和讨论,进而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提高沟通效率。

高校教师论文例6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未来与发展。高等学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师资队伍的竞争,只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教师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不断学习、勤奋钻研、坚持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否持续提升直接影响到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促进、不断转化的过程,“教”是教师履行岗位职责的过程,“学”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教学发展可以将“教”与“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使教师的职业充满活力。

(二)体现教师的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需要

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个个体,其社会属性表明他们具有追求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愿望,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成为被他人尊重、受学生爱戴的示范性人物。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不仅履行了学高当师、身正为范的光荣使命,还充分彰显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园丁精神。能够得到同行的认可、学生的尊敬,能够在专业领域内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让教师感到非常幸福。教师教学发展可以满足其体现社会价值和职业价值的需要,在不断追求个人进步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会逐步提升,职业理想和价值理念也将得到彰显。

二、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培养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培养大学教师的师范院校。高校在遴选教师时比较关注专业背景、学历学位、毕业院校、科研能力等方面。很多新教师没有师范教育学习经历,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系统的教学法训练,不懂得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更不能科学规范地组织好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根本不能满足复杂多变的高等教育教学的需要,职后教育和培训亟待加强。

(二)教师的评价导向存在偏差

重科研、轻教学是很多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题申请、职称评聘等竞争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普遍感觉到科研能力和水平受到的重视程度更大些。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非常出色,讲授的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但在竞争中并没有体现出优势。有些科研能力非常强的教师即使教学效果比较差,仍然能够在学校占据重要位置,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大学教师的评价导向存在偏差,科研项目级别、科研经费数量、SCI论文多少仍然是衡量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这种评价机制抑制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促使他们将精力转移到科研方面,导致教师教学发展遭遇困境。

(三)教师的职后发展模式异化

多数高校对于教师的职后发展非常重视,鼓励教师攻读学位、进修培训、参加会议、交流学习,侧重于教师学科知识的丰富和研究能力的提升。尽管有些学校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但这种教师职后发展模式的异化不仅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还影响了其教学积极性的发挥,不利于大学教师教学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策略

如何推进教师教学发展,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是教师培养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从政策引导、健全制度、搭建平台等三个维度进行强化。

(一)政策引导,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教师教学发展要想取得明显的效果,首先要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观念。只有领导重视教学、关心教学,教师才能感受到教学的重要性。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是一句口号,需要各级管理部门将其贯穿于工作始终,一切工作都围绕教学开展,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教学;各项资源优先投入教学,提高一线教师的地位,让广大师生感受到教学工作是一切工作的中心。教师只有潜心教学、乐于教学,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倾注更多的精力,才能产生自我发展、追求进步的愿望。因此,学校管理部门要制定明确的政策,确保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容动摇,使广大教师安心教学,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二)健全制度,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

教师评价在教师发展中发挥着杠杆的功能,健全和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处理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高校要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项目遴选中加大对教学水平的要求,强化教学成果的地位,建立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之间的对等关系。对于教学质量好、教学效果明显、教学成果多、备受学生好评的一线教师,学校要在物质上给予奖励,在精神上进行宣传,在项目建设和经费投入上给予倾斜;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让教师感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工作氛围的和谐,以激发其奋发向上的发展热情。同时,学校要以竞争为动力,打破平均主义,完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为教师创造健康、和谐、有利于教学名师脱颖而出的工作氛围。

(三)搭建平台,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要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为目标,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根据不同教师群体的特点组织开展教师培训活动,突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探索适应学生身心特征和课程要求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属性和教师个人的特点,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咨询服务。通过开展主题研讨、教学沙龙、讲座报告、观摩教学等丰富多彩的教师教学交流研讨活动,使教师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找寻到教学的精神家园,明确未来教学发展的方向。

高校教师论文例7

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标志着幼儿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有了系统的规定。“以幼儿为主体,提供适合的教育”,“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标准》不仅要求幼儿教师了解教育对象,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还要求教师根据地区、对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即具备课程创生能力。

二、民族地区对幼教人才的需求

笔者在民族地区幼儿园见习时与园长就“想要招聘什么样的幼儿教师”展开了讨论,都匀市某幼儿园的园长说:“我们想要打造的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类幼儿园。因为资金有限,我们需利用本地的一些少数民族资源来创设环境,幼儿活动中也会渗透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所以,我们希望新来的老师不仅理论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具备一定的地方民族文化知识”。可见,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和具备教科研能力对于在民族地区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三、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现状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贵州的一所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最先招收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校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是一所很具代表性的民族地区高师院校,每年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定数量的幼儿教师,本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情况如下:表中可见,公共基础课程所占的学分比例为26.25%,专业主干课占62.58%,通过访谈学生得知,公共基础课程中并未涉及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课程的学习。在《培养方案》中我们得知,实践教育课为31周,其中社会实践为1周,专业见习为1周,教育实习为8周,其他类课程中对教学技能课程较多、技能训练方面的课程较少。高师院校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设置了丰富的理论课程,但为学生提供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却少之又少,教学实习是其中一个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平台,但没有充足的时间的保证;这些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不论是普通的师范院校还是民族师范院校,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都基本一致,并未体现地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课程的设置也要求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新形势要求幼儿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方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成长,实现其专业发展,而课程设置中并未注意到这一点。

四、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针对本校的课程设置,笔者自编了一份《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的调查问卷,针对该院校大三的学生进行调查。对105位同学发放了问卷,回收了97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如表2:分析得出学生对技能课程的满意度的平均分为3.7036,属于偏高的水平;对理论课程的满意度平均分为3.2062,虽然较技能的平均分低,但也属于中等偏高的水平。笔者曾与学前教育学生谈论过相关的话题,他们觉得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都很69丰富,对自己的知识积累有很大的帮助。当笔者走进幼儿园时,发现黔南州的幼儿园所用的教材有几套,如贵州省《幼儿园发展适应性课程》,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从不同的教材中选择适合的内容来进行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课程创生能力。然而,在观摩的幼儿园活动中,教师的课程创生能力普遍偏差,很多活动的实施因教师不会利用资源进行创编而使活动的开展显得空洞而无力,幼儿也没有多大兴趣。

五、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学前教育课程设置的构建

(一)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通识课程中

学前教育逐渐走入全球化、多元化、国际化的大趋势中,学前教育的民族化也越来越引起国家的重视,罗世琴在很好地阐释了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融入通识课程的必要性,她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了自己的论点,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的“完人”培养目标决定其必须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需要通识教育进行理性的推广与普及”,[2]可见,在民族地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掌握少数民族文化更具有现实意义,例如民族音乐、民族游戏、民族体育、民族图样等可为学生提供课程情境,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从而传承和发扬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中开设“少数民族舞蹈“等课程,以充分体现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特色优势。

(二)加强培养学生的课程创生能力

向海英在博士论文《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中将学前教育课程创生能力定义为:“幼儿园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儿童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过程。”[3]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学生在主动探索、主动学习中获得成长和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其教育对象是3-6岁的幼儿,这时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非常关键的时期,更应该让孩子在主动探索中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美国的辛德尔(Synder.J)等人把课程实施取向归纳为:忠实取向、调适取向、创生取向。“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知识是个人化、情境化的,课程不是预先决定的,真正的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生的教育经验,形成于个体建构过程中。”[4]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悠久的历史,幼儿教师具备课程创生能力有利于更好地实施教学,能在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地方基于自身的专业特点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活动。这是对教师的挑战,同时对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课程创生能力可通过同课异构等多种途径进行,学校可开设与此关联的相关课程,例如“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课程。

(三)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

幼儿教师教学技能包括弹琴、唱歌、舞蹈、手工制作和教育教学的能力等七项技能,专业技能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可通过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操作的课程与时间的方式来进行,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成为必须;教育教学的能力可以通过设置技能训练课程加强学生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处于民族地区的人们从小就受本民族文化的熏陶,他们能歌善舞,舞姿优美,表现欲望强烈,民族地区学前教育课程可设置“本土民族舞蹈”、“幼儿民族音乐”、“民族、民间游戏”、“民族手工”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课程,让学生在不同的民族课程中感受不同民族的文化、具备一定的民族文化教学技能,为今后在民族地区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该地区孩子提供更好的指导与教育。

(四)提高学生参加实践实效性

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当中,并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才是真正地学到了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而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改进,才能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就是不断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为了保证其有实际的效果,时间必须有一定的保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真正了解实践中的幼儿教育是必须的,所以学校应适当延长实习与见习的时间。

高校教师论文例8

1.科研资源缺乏。当前高校之间生存与发展竞争加剧,在影响高校竞争力的各因素中,科研实力成为其中最重要的砝码。获批科研项目数、科研到款数、高水平文章等各项指标成为考核教师业绩的重要指标。教师的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收入等各项考核都直接与上述科研成果挂钩。青年教师由于刚走出校门不久,在实验室用房、科研项目、指导学生等各方面的经验存在不足,从而导致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在科研成果方面有所突破。但就目前国内高校的考核体系来看,没有科研成果,获取科研资源的机会就很小;没有科研资源,要想取得科研成绩就会更加困难。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而言,所承受的科研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2.教学经验不足。高校承担着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而稳定过硬的教学质量是一所高校长久发展的关键。作为高校教师的主力军,青年教师也正逐步代替老教师,勇挑教学重担。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学历层次高,普遍具有博士学位;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专业基础扎实,均接受正规系统的学科培养;创新能力强,大部分青年教师具有国外留学经历,在教学工作中能提出很多创新的想法和建议。但其自身所存在的劣势也很明显:很多青年教师博士刚毕业马上留校,直接由学生身份转为教师身份,多数情况下未经过基本的教学培训及助教阶段的锻炼就开始自己的教学生涯,因此在教学方法、教案准备及教学现场等各个环节较为生疏,经验不足,即使课前花费力气备课,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3.生活压力较大。高校青年教师所承受的生活压力也不容忽视。经过十几年的寒窗苦读,青年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时已接近而立之年,生活上正处于“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子女需要抚育”的特殊阶段,而工资收入低、消费水平高,尤其国内高昂的房价,都会造成青年教师生活负担沉重、心理压力大,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二、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培育的实践探索

青年教师的能力与素质将直接决定着高校的未来发展。因此,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工作应该作为高校教师队伍培育与建设的重要环节。

1.完善机制,提升科研能力。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高校做好计划、发展规划和相关联的管理机制。建立完善的机制才能保障培育计划的顺利实施。第一,高校应该规范明确激励制度,建立起以人文关怀为出发点,并以个为基础的激励机制,在考核、聘任等各环节中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量身制定标准,给予青年教师适当的成长期,不搞一刀切。第二,面对青年教师科研资源缺乏、难出成果等现实问题,可以在引进之初就根据团队需要遴选合适人员,引进后可由团队统一安排实验用房,协助团队负责人指导学生。第三,鼓励、引导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项目,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为其指导申请书的撰写。第四,鼓励、要求青年教师积极参加老教师的科研项目,在项目中学习、进步。第五,学校、学院搭建平台,多组织学术交流会,以方便青年教师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学术水平。我们学院举行过多场院内交流会,教师们都对自己最新的研究进行交流,会后学院教师纷纷表示收获很多,发现很多的院内合作可能性,学术交流会效果很好。

高校教师论文例9

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研究对象,在山西省某农科高校发放调查问卷总计200份,收回176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回收率达到87%.

(二)研究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该量表由德若伽提斯(L.R.Derogatis)编制于1975年,包括10个因素(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强迫、恐怖、偏执、敌对、精神病性和其他),共90个题目。被试结合自身实际,将每个题目进行对照,选择符合程度从1到5不等的选项。该量表经过多年的临床应用,在国内已经建立常模[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步骤

第一,选取研究对象,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第二,整理调查问卷,剔除数据有缺漏的无效问卷,并将有效问卷录入数据库。第三,使用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频数分析结果

1.总分及总均分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总分的平均值为147.75,标准差为44.96,总均分的均值为1.64,标准差为0.50。按照总均分的分布情况来看,73.6%的青年教师处于正常的心理健康水平,有26.4%的青年教师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1.8%出现轻到中度的心理问题,4.6%则出现中到重度的心理问题.2.各因子分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各因子分布的总体趋势和总均分的分布趋势一致,但其分散程度上又存在不同(见图1)。从结果看,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这两种因子的分布相对分散,出现问题的人员比例均超过30%,其中表现出轻度以上人际关系敏感问题的为32%,表现出轻度以上强迫症状的则达到48.9%。其他有问题的因子比例按降序排列依次为抑郁28%,躯体化24.7%,敌对24%,焦虑21.7%,偏执17.7%,精神病性14.3%和恐怖13.2%。在这九个因子中,被检测出存在中度到严重心理问题的前三个因子是强迫10.9%,抑郁6.9%和焦虑5.7%。

(二)差异分析结果

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专业差异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样本在婚姻状况中的“其他(离异或丧偶)”类别人数仅为1,无法代表该类别的总体情况,因此研究仅就已婚和未婚两种类别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两者也不存在显著差异。

2.工作岗位差异

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在躯体化、强迫、偏执、敌对、总均分和总分这六个项目上随着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呈现明显的差异。其中,强迫和敌对两个项目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躯体化、偏执、总均分和总分则是在0.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教师岗和管理岗的青年教师在以上六个项目均有明显的差异,且管理岗位教师的得分明显偏高,而教辅岗和教师、管理岗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则没有明显的差别.

3.职称状况差异

不同职称的青年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0.05的水平),但在其他项目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差异分数为:抑郁因子的F值为3.289,P值为0.040,敌对因子的F值为3.229,P值为0.042。中级职称的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上得分明显比副高级的得分多,而初级和副高级仅在抑郁这个因子上存在明显差别,且初级大于副高级的得分。

(三)常模比较结果

研究将各维度因子分与1986年的全国常模和2006年的大样本分别进行差异比较,发现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在调查样本与1986年常模之间没有出现差别,但却与2006年的大样本出现了显著差异,而其他的因子及总分在两次比较时均出现了显著的差别,且显著性水平达到了0.01。

三、结果的讨论

(一)频数分析结果的讨论

1.总分及总均分的结果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在农科高校的青年教师群体中大多数人(73.6%)心理健康水平良好,但仍有26.4%的人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进行疏导和调整。这一研究结果与张才安(2012)对湖南省多所高校青年教师的研究结果(超过1/3的青年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基本一致。这说明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不容乐观。根据了解,高校教师不仅承担着日常的教学任务,同时也担负着科研和职称晋升的压力。82.65%的高校教师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个小时,有时甚至会持续到晚上12点,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往往会感觉疲累,日积月累就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2.各因子分的结果讨论

当前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大多集中在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等方面,而中到重度心理问题的表症则更多的是强迫、抑郁和焦虑。这与张才安的研究结果(更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三个方面)基本一致[4]29,但又略有差异。研究发现农科高校青年教师在强迫问题上有突出表现,例如,超过50%的人表现出“忘性大”、“担心自己的衣饰整齐及仪态的端正”,而将近40%的人都会“感到难以完成任务”,或者“做事必须反复检查”。这种突出表现说明在农科高校中将近1/2的青年教师可能具有过于追求完美、谨小慎微等不良个性,也可能正承担着较大的工作压力,感受到长期的思想紧张和身心疲劳。众所周知,农科高校的学科覆盖门类较少、各学科之间的实力发展并不均衡,其享有的关注和资源也有所差别。在这种情况下,学科之间甚至学科内部都会存在激烈的竞争。青年教师们往往为追求卓越的表现而严格要求自己,最终出现强迫症状以及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他心理问题。

(二)差异分析结果的讨论

1.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及专业差异结果讨论

在本次调查中,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与婚姻状况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不同[3]307,[4]31,[11]212,在年龄方面的差异分析结果也与张虎祥(2008)的结果不同。以往的研究者在这些变量上都调查出不同程度的差异,但本次调查却并未有所表现。这一结果可能是因为研究选取样本的数量较少、分布比例不均。在本次调查中,女性被试远远多于男性被试,年龄31~35岁的人数大于另外两个年龄段的人数总和,已婚人士也远远多于未婚者。这一分布情况虽然能直接反应被调查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人员构成,但同时也可能对数据结果产生影响。另外,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存在专业与学历方面的差异。这有可能是因为学历、专业等因素对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综合性的影响。在调查样本中,44.4%的博士学历教师集中在农科类专业(如农学、动物科学专业等)中,剩余的分散在其他专业里。虽然高学历者承担着较重的工作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他们同样享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如丰厚的财力支持、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优秀的人力资源),两个因素综合作用下,高学历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低学历者便没有了差别。

2.工作岗位差异结果讨论

在高校中,教师岗位和管理岗位有截然不同的工作职责,农科高校亦然。调查涉及的管理人员以分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为主。这个岗位需要每天处理大量的、与学生相关的事宜,工作时间长、工作压力大。除此之外,其他的管理人员也需要处理日常的琐碎事务,甚至还要应对某些突发事件。相比较而言,专任教师的工作就比较自由和分散,而且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这种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上的差别导致管理岗位的青年教师在部分因子上得分明显偏高,表现出身体各部分的不适、做事反复检查与确认、经常烦恼、想摔东西,甚至责怪他人制造麻烦等症状。对此,农科高校应当积极关注管理人员的心理状况,采取适当的措施为他们排除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职称状况差异结果讨论

在农科高校中,副高级职称的青年教师在抑郁和敌对两个因子方面优于初、中级职称教师,这个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截止到2012年,在全国普通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副高级别的占据14.75%,中级的占52.79%,初级的为23.15%。按照这个人员比例,能够在40岁以内取得副高级别的职称(职务)的教师已经走在了同龄人的前列,心理压力较小。这一类人不会过多感受到“孤独”、“苦闷”、“担忧”和“前途没有希望”,更加不会“容易烦恼和激动”、“不能控制地大发脾气”,甚至产生“想打人或伤害他人的冲动”。相比较而言,初、中级职别的青年教师则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在这些心理问题上表现得也更加明显。因此,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适当多关注初、中级职别的教师,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地疏解。

(三)常模比较结果的讨论

SCL-90量表于1984年引入中国、1986年建立国内的首个正常人常模。此后近30年的心理健康研究中,部分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些合并常模或者新的全国常模,这些常模或者来自往年的文献资料,或者来自某个特殊地域、特殊群体,有较强的针对性,却不具备足够的代表性,很少被后续的研究所采纳。到2006年,有研究者从全国21个省市抽取1890人的大样本进行调查并得到了相关数据,发现当时的样本与20年前有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强迫、恐怖、躯体化、精神病性以及总分等方面显著增高,焦虑、人际敏感却显著降低。这说明全国人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本次研究发现,无论与哪个年代的常模相比,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因子得分均普遍增高,对应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下降。这个结果又一次验证农科高校内部的竞争正变得日益激烈,许多青年教师在教学评估、项目申报、成果发表、职称晋升等工作压力和结婚生子、养家糊口等生活压力的双重挤压下正变得身心俱疲。社会各界以及高校管理者应当深切意识到这一点,并且及时做好应对准备,设置或引进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来疏导、排解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问题,调整其心理健康状态,使其恢复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上来。另一方面,高校的心理健康研究者们也应当尽快编制一份关于高校教师的标准化常模,以更加客观的数字作为农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科学依据。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第一,多数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良好,少数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是强迫、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第二,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别、年龄、学历、专业及婚姻状况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管理岗位的教师在躯体化、强迫、偏执和敌对四个因子上显著高于专任教师;中级职别教师在抑郁、敌对两个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副高级职别,初级职别教师在敌对因子上得分显著高于副高级。第三,农科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表征明显: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的其他因子分及总分均比1986年全国常模有显著增加;全部因子分及总分比2006年大样本显著增高。

高校教师论文例10

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诚信既是一种义务,也是对自己每一项行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关注的回报。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加强对干部师生的诚信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诚信教育意义

高校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而且涉及千家万户。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应把诚信教育变成通识教育的一部分,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等全方位的工作中。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乃至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其身正,不令而行。学校开展诚信教育,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必须首先要有诚信的德行。他们的榜样和示范是引领大学生走进诚信道德大厦的路标。他们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不论在教学科研工作中,还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都应当忠于职守,热爱本职,认真负责,老老实实,决不能敷衍失职,虚华浮夸,弄虚作假,得过且过。诚信既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高尚人格。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魅力是教育者不可或缺的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因为人格的力量是无穷的,是主动具体、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资源。每一个领导干部和广大教职工决不能为了追逐名利而弄虚作假,而应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来教育大学生,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来感召大学生,以诚信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来启迪大学生,通过潜移默化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培养一批又-#tt具有诚信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他们的以身作则,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身教重于言传,身教高于言传。

大学生在高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论语·子路》中强调,言必行,行必果,即讲话一定要有信用、不食言,行动一定要善始善终、践行诺言。许多大学生对诚实正直、守信履约等诚信道德的基本范畴,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因此,在大学生中加强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加强诚信教育,首先是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增长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讲诚信是人的一种道德品质,对大学生的成人成才、塑造完美人格乃至成就一番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有了诚信,就能科学地对待自己和一切客观事物,成为一切力量之所在,对于他们人格的健全与升华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次是有利于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在历史与现实中,人们总是把诚信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在社会交往中,如果一个人缺乏应有的诚信品德,不讲信誉,也就意味着背离了做人的道德标准,也就很难成就一番事业,人生价值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实现。学校教育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诚信品德的教育,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诚信是大学生成人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第三是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讲求个人信用的需要。人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例如大学生向银行贷款是为了完成学业的需要,是保证学习生活的需要。道德需要是建筑在高度自觉的、完全自律的、依靠内心信念来满足的一种需要,也是为他人着想、为社会着想、认真履行合同的义务和责任来体现的一种需要,这正是我们在大学生中值得提倡的一种信用的需要。

二、深刻领会诚信教育要求

首先,各级领导于部要讲诚信,要做出表率,做事要做实,不要务虚名。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一言一行与社会诚信紧密相连,一定要提高素质、转变作风、改进工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落实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把师生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勤政为民,多为师生办好事、办实事、办得人心的事,为师生谋取实实在在的利益,坚决克服形式主义、。要使领导干部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在各级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和考核等环节上,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从制度上保证真正能发现和使用那些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政绩突出而不事张扬的人,认识和淘汰那些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弄虚作假的人,真正做到绝不能让投机取巧、夸夸其谈的人如愿以偿,也绝不能让勤勤恳恳、踏实工作的人吃亏。

其次,广大教职工要讲诚信,要遵纪守法,廉洁从教,敬业爱生,教人求真,勇于创新,与时俱进。教职工要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以高尚的诚信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率先垂范,做好表率。教职工应当是诚信的典范,他们的工作以育人为本,而育人之本就是诚信。我们常说的为人师表,这不只是赞扬教职工,更是给教职工的一种责任,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教职工必须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大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只有这样,才不会失信于大学生,才能在大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人格。教育大学生诚信是关系其健康成长的一辈子的大事,更是关系到能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大事。要使教职工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把诚信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认真制定《教职工行为准则》和《教师师德规范》,把教职工的诚信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聘任、评优奖励、评聘晋级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

再次,大学生要讲诚信,要尊敬师长,遵章守纪,诚实学习,诚实做事,自尊自律,学做真人。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其造福社会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校期间给大学生打下良好的诚信根基,不仅可以使之受益终身,更是我们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讲诚信,关键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实际上是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教育。

三、认真贯彻诚信教育原则

学校在开展诚信教育中,要认真领会以下原则:一是学校要把生动活泼的诚信教育活动与扎扎实实的日常工作相结合。要通过各种方式、途径和载体,努力营造出浓郁的活动氛围,才能对师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同时,活动的开展又要紧密结合学校的实际,要力求诚信教育活动的可持续性、渐进性和实效性。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切实地提高师生的诚信素质,又能使学校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基础道德教育相结合。要把诚信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和为人民服务的教育结合起来,努力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三是要把诚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和特色活动相结合。结合学校方方面面工作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形成诚信教育的特色和经验。四是要把学校教育和社区、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诚信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校内,还要通过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形式,与社会道德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努力扩大诚信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影响力,提高诚信教育的整体效益。

四、切实把握诚信教育方法

第一,要营造舆论氛围。学校要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对师生进行诚实守信、践诺守约的思想教育。要结合学校和师生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加强师生的诚信教育。例如,张贴有关诚信的名人名言,宣传诚信美德的故事,在学习上经常注意表扬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平时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的学生,在评三好学生等问题上让老实人不吃亏等,引导大学生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形成讲诚信者人人夸、不讲诚信者遭鄙视的校园道德风尚,使大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情操上得以陶冶,诚信品质得到升华。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我们的学校教育就会更有实效,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就能得到更好的确立和巩固。

第二,要加强环境建设。一是要把诚和信作为学校行为的基本准则,规范学校管理部门自身的活动,特别是直接与大学生相关的工作绝对不能作假,对大学生的承诺要真正兑现,这是引导大学生诚实做人的基础。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必须给大学生一种诚实待人的印象,除了规定的收费(例如物价部门核准的学费、住宿费等)要如实向学生公布外,其他的收费(例如体检费、军训费等)也应有规范明确的费用标准,学校在招生简章中的承诺一定要能够真正兑现。二是要注意解决教书育人环节中的具体问题。对于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和要求,例如教学检查中大学生希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愿望,学校不能抱着敷衍的态度,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否则,就会失信于大学生。总之,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一点一滴做起,优化大学生成人成才的育人环境。

第三,要提供制度保障。学校在办学理念上要牢牢坚持诚信原则,在教学活动中要加大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力度,在师德教育中要强化诚信的育人品格。要建立健全评优公示制度、奖项申报制度以及加强学术活动的舆论监督和建立举报奖励制度等,使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与允许做什么、不允许做什么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师生形成良好的诚信观念和学术道德。例如,在学校奖助贷补减等工作中,一律实行公示制度。学校可以实行个人发展综合考评制度,每年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评价,把考察大学生的诚实信用等资质作为其中重要指标。例如,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如实记载大学生诚信情况和诚信素质的发展情况。在大学生综合测评和各种评优中,要把诚信建设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辅以污点消除制度,对大学生偶尔犯的小错误,可以将功补过,并在档案上消除,以体现学校管理上的人文关怀和宽容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