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54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1

1. 前言 科技创新已成为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为量。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对我国来说,在科学技术和高新产业方面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中取得主动,要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要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要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加强科技创新和创新教育。特别是我国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封建文化传统和习惯,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创新的发展,虽然经解放后半个世纪的建设,已有巨大改观,但科学技术仍明显落后于先进国家,这正是加强创新教育迫切性的最主要原因。

我国的创新教育起步晚,发展比较缓慢。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普遍缺乏创造力,只有近15%的青少年具有初步创造力特征。创造力特征是指三项基本能力:探索能力、与新事物相关的想象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有关分析认为,过于严谨、思维定式、从众心理、信息饱和是创造性思维的四种主要障碍。这四种障碍在多数青少年头脑中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倾向将日益增强。由于中小学长期以来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各科教育互相割裂,学生的创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加强科技创新教育已是刻不容缓。

如何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以应对时代的挑战,是摆在所有中小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要深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应努力增强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固本强基工程。科技创新教育的号角吹的越来越响亮,全国各中、小学都对此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实施,但适合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甚少,一些书籍在理论上谈的多,实实在在能实施的少。在中学中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迫切需要一本浅显易懂、内容具体、容易推广并具有思维启发性的优秀教材。所以,对科技创新教育教材建设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及价值。

山西省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是一所由山西省教育厅直管的完全中学,学校领导对科技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在2006年国务院颁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之后就提出了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的目标。现在,我们忻州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已经是“山西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实验校,而且中高考的升学率也是名列前茅。开展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建设和开发适合中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教材,早已是想要尽早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组织了我校的一批省级优秀科技教师,组成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研究小组,从2010年就开始了这项研究。到目前为止,我们完成了“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并制定了“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2. 程序与方法

2.1 查阅资料,学习讨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课题组成员分头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习,并分析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发展趋势,审视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结合我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初期实践进行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经过学习讨论,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的教育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给中学生讲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含义和作用等,估计是起不到多少作用,应多以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教育较为实用,效果也应不错。不过还应进行试验后才可确定。

2.2 拟定方案,分组实验,观察效果。(1)分实验小组。选一个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中等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0~12人,每个组所教的科技创新技法和拟实现的目标一致,但采用的方法和教学材料内容不同。

(2)各组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第一组先讲创新理论,如什么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的作用是什么?在科技创新中会产生什么效果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讲述相关案例,进行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是可以用于教学的典型的科技创新的成功案例,可以是以往本校学生的创新项目,也可以是校外的。然后,设计一些实例,让同学们进行模拟案例进行创新技法训练。这些实例可以是以前有人做过的,也可以是以前还没有人做过的,可以是一件实物,也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完成前面教学内容后,在一个设定的现场进行实习,实习内容从选定课题到设计方案,从完成研究到撰写研究报告等。

第二组不讲创新理论,而是根据要培训的创新技法讲述案例并进行案例分析,接下来进行实例训练,最后完成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创新理论的讲述,其余都一样。

第三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案例分析,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实例训练,其余都一样。

第四组先讲创新理论,而后实例训练,最后现场实习。与第一组相比少了案例分析,其余都一样。

第五组只讲案例分析,然后就是现场实习。

(3)实验效果的观察与评价。从现场实习情况评估各组的教学效果和科学素质的提升情况。最后,再从参加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情况来评价实验班和其他班级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评价实验班各组的科技创新能力,并由此试验情况确定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3. 结果

3.1 实验班的选定。高中部61班的学生素质和学生学习成绩在所在年级都是处于中等水平,选为实验班。

3.2 分组情况。将实验班的学生按性别、学习成绩、实验课表现和任课教师评价等为参考,平均分为五个组,每个组约12人。具体分组情况如下:

第一组:赵斌、王一冰、李文杰、涛、冯子林、张浩宇、王婷、王一鸣、张宇婷、王成、郑娜、张毅博

第二组:智峥、乔子钊、周泽华、韩琛、袁龙、孟晓敏、杨洋、苏欣、李艳、张家宇、卢宇、王文炳

第三组:曲效鹏、邸吉廷、樊高宇、翟燕兰、刘柄宏、温雨雁、刘未未、李超、李美霞、张梁、高艳梅、刘昭融

第四组:李磊、唐晓燕、王晋、张小燕、程慧泽、李倩、赵卓慧、王旭锋、郝晓宇、刘琪、王琪淼、张哲源

第五组:李文才、段雨彤、冀拓、郭兰英、王斌、李肖君、申燕、武世雄、高源远、段成刚、武敏、郝国祺

3.3 考察结果。按照(2)的程序与方法,进行了设问法、列举法、自然现象探求法等创新技法的训练,并进行了查阅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的指导,然后在校园内、实验室、超市等地现场实习,最后依据(3)对各组进行了考察,结果是第一组和第二组各项指标考察结果相当,都比较好;第三组、第四组和第五组相当,但成绩次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在忻州市和山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实验班61班的同学们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第二组的智峥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大豆、豌豆、大米、小米中皂苷含量比较》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乔子钊同学的项目《冬季积冰鞋底防滑措施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韩琛同学与第三组的翟燕兰同学的项目《机械能守恒条件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李艳同学的项目《金山铺香瓜甜的原因》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一组的王一冰等八位同学的项目《加杨叶落叶前后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冯子林同学的项目《平抛实验装置的一种设计》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张毅博同学的项目《原平市农村小学办学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第四组的唐晓燕和程惠泽同学的项目《垃圾优化处理方案研究》荣获忻州市二等奖。第五组的郭兰英同学的项目《关于超市检票合理性的调查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三等奖。第四组的张小燕同学、第三组的邸吉庭同学和第一组的王婷同学的项目《龙爪槐落叶前后总黄酮含量研究》荣获忻州市一等奖、山西省二等奖。实验班61班全班的获奖数量占全校的60%以上,获一等奖项目数占全校的90%以上。

4. 结论 通过以上一系列分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4.1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不需要对创新理论详细讲解和深入研究,讲与不讲效果不明显,若讲还需占用时间,所以应取消。

4.2 在中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采用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效果最好。

4.3 创新理论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创新理论和实例训练相结合或只进行案例分析的效果不如前两者,但也比不进行任何训练要好的多。

5. 分析与讨论

5.1 创新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有点深奥,所以只做简单的介绍即可,再说,由于高考压力很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占用时间太多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反而得不偿失,所以在编写教材时应尽量避开。

5.2 既然案例分析和实例训练相结合的办法最好,在编写教材时应基本上采用这种编写思路。不过在案例和实例的选择上要达到精选。

6. 研究成果――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编写大纲 经过以上所述研究,我们初步确立了如下科技创新教育教材的编写大纲。

6.1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科技创新教育是独立于现有文化课教学,又建立在研究性学习和通用技术课程之上的一门学校自主发展的校本课程,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使中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再提升。

本教材将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一、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品质的塑造”的教学内容;二、关于“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的教学内容;三、关于“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的教学内容。

本教材既可以作为科学素质教育的教材使用,也可以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作为中学教育教学的教师参考书。

6.2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中学生的科技素质,培养科学创新精神,紧紧围绕学校工作目标,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工作根本。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合格人才。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敢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促进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本教材每一部分都力求做到浅显易懂,回避深奥的教育学理论,尽量以案例或实例启发和训练学生,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以落实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根本,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

6.3 教材编写原则。以体现时代性,实用性为原则。不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理论深度和探讨,力求浅显易懂,实用高效,学生喜欢,教师好用。以案例分析,实例训练,现场应用为主要内容。体现鲜明的创新意识和和创新观念,使学生从中获得尽可能多的益处。

6.4 编写目录。

第一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及创新品质的塑造

§1.1 敏锐的洞察力,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创新素材能力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2敢于开辟新径,大胆探索的勇气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1.3正确的创新动机,强烈责任感的培养

国内外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教育的对比,形势教育。

§1.4谦虚谨慎,合作精神的培养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二章 中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

§2.1设问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2组合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3置换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4移植法案例技及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5自然现象规律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6列举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2.7现明法案例及技能训练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第三章 中学生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写作

§3.1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的格式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2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前言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3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正文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4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摘要的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5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图标和表格的制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3.6科研报告及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及写作

案例1,案例2,案例3.分析,感悟。

实例素材1,实例素材2,实例素材3.尝试,体验。

自我训练。

说明:教材中所选案例和实例素材部分来自我校2006年以来的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作品和机器人大赛机器人创意作品(见附件1),剩余部分选自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和机器人大赛创意作品。

7. 展望 目前,我们这项研究已经被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BHA100068)“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提升研究”的子课题,不久将会完成教材的编写工作。

参考文献

[1] 陆久广. 实施科技教育战略推进科技校园建设[J]. 中国科技教育. 2013,4:6-7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2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思想又突破陈规的创造性成果。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 历史 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从1975年开始,特别是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申并强调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指导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 化建设事业,推动科技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原理实际上吹响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号角。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科技与生产力发展 规律 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出色继承和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概括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 经济 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重大突破,具有更大的解放思想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把本质上作为精神生产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当作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极大地改变了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它突破了以往对科学技术作用理解的局限性,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从生产力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如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它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当代

三、必由之路必须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

经济 体制改革是解放和 发展 生产力,科技改革是解放科技生产力。既然实践进一步证明 科学 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为了扭转我国科技体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中央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些重要举措都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邓小平反复倡导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改变了我国 工业 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 文献

[1][2][4][8][9][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第275页,第378页,第107页,第108页,第117页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3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整个国家现代化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重要标志。然而一个国家的发展更离不开政治理论的发展和现代化。作为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政治理论也需要不断的进步和创新,才能适应中国迅速崛起的大趋势。因此,本文试图从二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来探讨民族科技文化和政治理论的创新。

一、民族科技文化的内涵

从民族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属于民族文化研究的一部分,当然也包括文化研究的一般的三个方面。对其内涵的界定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从广义上来说,它是指由一个民族的全体成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从狭义上来说,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从科技文化的范畴来说,民族科技文化强调的是科技文化的民族性。每一个民族由于其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文化背景等使各个民族间拥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民族的科技文化是各个民族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它们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每一个民族都为丰富祖国文化的宝库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二、政治理论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一种实践活动。政治理论创新是人类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政治理论创新,是指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新的理性分析和理论解答,对政治主、客体及其实践活动过程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做出新的揭示和预见,对以往政治实践经验和现实实践经验做出新的理性升华。政治理论创新和民族科技文化有着辩证的关系。

三、民族科技文化与政治理论创新的关系

政治理论作为思想意识形态范畴的重要概念之一,其发展和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民族科技文化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思想渊源。根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理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也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过程,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1.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政治理论的创新作为社会意识,它与特定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政治理论的创新就是在吸纳历史上的优秀政治理论,吸收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先进文化成果,对它们进行去粗取精的筛选的基础上实现的,而民族科技文化作为生产力发展水平中最重要的因素――科技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其内容将直接反映在一个民族的政治理论之中。因此,民族科技文化理所当然成为政治理论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的内容直接影响到政治理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对政治理论进行创新的最重要素材之一。

2. 民族科技文化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支持

民族科技文化中的科技因素决定了其巨大的物质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决定了民族科技文化是第一文化。科技文化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条件,也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在新的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新的科学理论、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光缆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拓展了创新渠道。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为政治理论创新提供自由、民主、开放的交流环境。

3. 现有的政治理论成果正在推动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

在政治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有利于民族科技文化发展的理论成果,如科教兴国理论、人才强国战略、科学发展观等。这些理论正在深刻影响着民族科技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科教兴国战略思想和人才强国战略思想强调科技文化和科技人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将科技、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组成部分,通过提高中华民族的科技水平,实现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应指向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科技文化创新成果要生态化,要积极发展低耗能、高效率的科学技术,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和谐思想则要求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要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其他事业的发展服务。科学发展观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之,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政治理论的创新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政治理论的创新也为民族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发展民族科技文化的基础上,一定要大力提倡政治理论的创新精神。尤其在我国提出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更应该注重各个领域的理论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民族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4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庐阳区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者协会及相关学校。

庐阳区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主席:黄|

副主席:姜鸿杰刘芳王翠英

执行主席:殷硕景董召奎谷云岳彩莲

大赛执行:闫如成邹磊

大赛组织协调:王碧波尹亮鲍妮娜

“创新大赛”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共同协商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庐阳区青少年科普协会(区电化教育馆408室)。

二、大赛宗旨:建设节约型社会、创新型国家

三、大赛主题:《节约、创新、发展》,科幻画不单设主题。

四、大赛参加范围:庐阳区范围内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在校学生和民办机构辅导的学生。

五、活动内容:竞赛活动包括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展览、优秀论文评比和科学幻想画比赛等。

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面向所有中、小学生。

2)参加发明创造比赛的作品应是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评选委员会依据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项目。

3)科学论文要求青少年自己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参加科学讨论会的论文可以是中小学生在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评选委员会依据论文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评出优秀论文。

4)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5)创新方案设计的参加者是中学生,它要求青少年运用现有的知识、通过收集和检索获得的信息,经过调查、走访、分析、论证以及研究性学习,对重大现实问题可能设想的解决方案,或对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可能实现的新进步、新形态、新形式、新概念、新产品和新服务进行设计和创作。

6)竞赛类作品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2013年7月1日后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5、评审标准。作品按照自主选题、自己研究、自己撰写、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具体见《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章程》。

6、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六、活动要求: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领导,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和实施。要围绕主题,以立足普及、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创新实践为原则,广泛开展活动。

七、参赛要求

1、严格规范竞赛工作。坚持“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的“三自原则”,坚持“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的“三性原则”。

2、注重能力培养。注重青少年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基本能力的培养。倡导青少年主动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探索身边的科学问题。鼓励和发掘青少年质朴的原始创新意识。强调和提倡青少年主动发现、自主研究、自主创新。

3、作者人数规定。同一项目(竞赛项目)的作者不得超过两名,否则不予申报,两名作者的项目视为集体项目,集体项目按10%的比例参评。一个项目的辅导老师不得超过两名。获奖项目只表彰第一辅导员。

4、科幻画作品要求

1)作者要求:5—14周岁的少年儿童。

2)作品要求:

①、参评作品要求符合主题,充分体现科学幻想;

②、参评作品一律在规格为38M×54M纸或其它材料上绘制,不需装裱;

③、作品形式可以是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钢笔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电脑绘画等画种,作品风格及使用材料不限,但不包括非画类的美术品、工艺品;

④、参评作品仅限个人作品,即由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作品,不接受集体作品;

⑤、参评作品要注意构想的独特性、新颖性。抄袭他人作品,一经发现将被取消参评资格。

3)评审标准:按照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统一要求。

5、科技辅导员竞赛要求

1)每名申报者在一届大赛上,只能申报一项科技创新成果竞赛项目(包括集体项目)。

2)申报者所申报的项目必须是从当年7月1日往前推不超过两年时间内完成的。

3)申报书不能与研究报告等其他申报材料装订在一起,否则视作不合格申报。

4)科技辅导员创新项目应附说明项目原理、用途、改进点等的材料和项目实物照片。

5)查新报告:所有参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并说明自己的项目与他人的论文或项目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八、申报材料:

1、科幻画:科幻画原件、申报表一式2份,一张张贴于作品背面,一张用回形针附在作品上。

2014年9月15日前,科幻画申报材料、汇总登记表(同时报送电子版),逾期不接受申报。作品资料请自行留存,作品不退。

2、学生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3、教师竞赛项目:作品1份、申报书1份、查新报告1份(同时报电子版,每个作品建一个文件夹,文件名称:学校+项目名称)。

4、学生科技实践活动:作品1份、附件1份(电子版同时报送)。

九、专家评委:为了提高我区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水平,本届大赛由庐阳区科学技术协会和庐阳区教育体育局组织专家评审,并将邀请安徽省青少年活动中心、在肥科研院所专家和市科协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比赛进行评审。

评委会顾问:黄|(庐阳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姜鸿杰(庐阳区区委常委、科协主席)

刘芳(庐阳区区委常委、副区长)

王翠英(庐阳区政府副区长)

评委会主席:董召奎(庐阳区科协常务副主席、科技局局长)

殷硕景(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局长)

评委会副主席:岳彩莲(庐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

谷云(庐阳区科协委员、科技局副局长)

评审组组长:徐楠桔(省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组织成员之一)

郑军(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二室主任兼、安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

评审组评委:韩德民(安徽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

孙怡宁(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合肥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专家评委、安徽省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评委)

王刚(合肥市第一中学生物教研组组长、高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辅导员)

十、作品评审方式:采取专家评委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

十一、作品征集对象:庐阳区区域内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及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的所有在校学生。

十二、表彰奖励:区级竞赛根据不同项目设置作品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优秀社会实践奖,另设优秀辅导奖和优秀组织奖。

十三、奖项设置:

1、科技创新特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00名

2、科技创新一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社会实践):共150名

3、科技创新二等奖(包括科技论文、发明制作、科学幻想画):颁发获奖证书

4、科技创新优秀组织奖6名

5、优秀科技辅导员:中、小学10名

十四、活动依据:依据庐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庐阳区中小学科普工作考评标准》的要求开展本次活动。我们将庐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校的参与率作为对学校科普工作考评重要条件之一。

十五、工作日程安排:

1、筹备:2014年6月15日至11月30日;

2、2014年10月15日成立第六届创新大赛组织机构;

3、2014年11月18日上报作品;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5

一、活动内容:(青少年科技成果竞赛、优秀科技实践活动)

1、小制作、小发明:作品内容不限,要求是学生个人运用有关的科学理论知识制作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意义的实物作品。

2、创意设计: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实物的发明创造,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要写出设计的目的、原理(科学依据)、创新之处。

3、科学论文:指中小学生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观测)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4、科技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科普意义。

二、活动规则:本次竞赛是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选拔赛,具体竞赛办法见《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2010年12月修订稿),登录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服务平台查阅。

1、申报项目时,务必按照要求到网站下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标准申报表

2、查新报告: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应提供查新报告,其中技术发明要提供专利查新报告。查新报告的格式会在申报表中体现。选手必须自行对类似论文或项目进行检索,或请专业部门进行查新。

3、研究论文及附件资料:除填写申报书外,还应提交完/,!/整的研究论文,如果需要提交附件资料,复印件即可。

4、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申报者须提供完整的项目原始研究记录或实验数据。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6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思想又突破陈规的创造性成果。它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论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是把科学技术纳入生产力范畴的开创者,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系统考察近代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本原理。从1975年开始,特别是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重申并强调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以此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动科技事业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个原理实际上吹响了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号角。1988年,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国内外科技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的这个精辟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出色继承和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在概括当代世界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和重大突破,具有更大的解放思想作用。它突破了传统的生产力认识范畴,把本质上作为精神生产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当作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极大地改变了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它突破了以往对科学技术作用理解的局限性,强调了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它从生产力综合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谋划如何提高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指导思想。它使人们从更高层次上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效推动力量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江泽民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二、拨乱反正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邓小平从历史的高度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大刀阔斧地拨乱反正。他说,“要把‘文化大革命’时的‘老九’提到第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嘛,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嘛。”邓小平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把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就明确赋予知识分子以主人翁地位。

    邓小平主张,对于知识分子要爱护、要提供服务、使他们更好地为国家和人民贡献才智。他提出,“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回来。不管他们过去的政治态度怎么样,都可以回来,回来后要妥善安排。……希望大家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们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他提出要解决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他提出只要是人才,要容其缺点,放手使用。他提出对于科技工作者“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去钻研业务,搞好科研工作。”他提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以利于科技发展和人才成长。他提出“能不能把我国的科学技术尽快地搞上去,关键在于我党是不是善于领导科学技术工作。”进而要求全党“研究和掌握科学技术工作的客观规律,全面地正确地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等等这些观点和思想为我党和国家尊重、重用知识分子提供了政策依据。邓小平还高兴地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三、必由之路必须加快改革和扩大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技改革是解放科技生产力。既然实践进一步证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那么“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使生产力得到更大发展。邓小平指出:“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为了扭转我国科技体制结构严重不合理的状况,我国科技发展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原则。相继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的决定》,1993年,中央又提出了“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思路。这些重要举措都不断推进和深化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邓小平反复倡导要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在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大规模引进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缩小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打下了较好的技术基础,改变了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老化的状况,为后来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2][4][8][9][1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第275页,第378页,第107页,第108页,第117页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7-0005-02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它不是一个僵化的理论教条,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蕴涵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的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和人在科学技术上的自主创新能力,人在对生产力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我们必须以一种创新发展的眼光来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发展

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根据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在《资本论》和《经济学手稿1857―1858》这两部著作中,多次提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马克思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所起的重大作用,给后来的各国社会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人在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等论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8年邓小平在一次听取工作汇报的会议上说:“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正式形成。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它不是简单地重复革命导师关于生产力的理论,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当代社会实践所具有的新的规律性提出来的,这个规律就是世界科技尤其是电子信息、航天、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突飞猛进,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以后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并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突出了科技创新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环境、资源的发展压力和发展过程中受资源环境制约的瓶颈问题,以及由贴牌生产方式带来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严重缺乏的窘境,与当今时代,新能源、新材料、新科技尤其是战略性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的情况下,提出“自主创新,建创新型国家”并把自主创新、建创新型国家纳入十一五规划的建设发展重大战略举措。这清楚地表明,就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升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

要建创新型国家,就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科技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要把增强科技创新意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把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战略,贯穿到现代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的科技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体制和科技创新机制的大力推进机制。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自主创新、建创新型国家”巳是十一五建设计划的战略思想,也是中国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必须放在自己的力量和科学技术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如果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中一味地引进、照搬,自己的创新发明很少,或缺乏自己的创新能力,这绝不是长久之计,也不可能有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实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强调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思想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和其他方面维护自己的,提升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地位,使国家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不受别的国家控制或支配,在政治、经济、科技方面不受别的国家封锁、禁运。自主创新思想对促进经济、科技等方面的良性快速发展,能充分显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并能强化中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的战略地位,带动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自主创新思想不仅表明了在发展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依赖别人,不受外国控制,发展起来振奋起来,把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办好,使生产力发展跃上新台阶,获得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自主创新把创新的主体从国家扩大到社会全体成员和社会组织以及各个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团体。通过自主创新,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提升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并在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尖端技术方面处于或领先于世界先进水平。尤其是当今时代,世界各国发展都面临资源、环境压力的情况下,通过自主创新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在节能、环保、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主体性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尖端技术的自主创新作用。无论是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要肩负自主创新的责任和生力军作用,通过自主创新来改善民生,发展民生科技。不但要研究开发高新技术,建设大型科技工程,还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市场的实际需求,面向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社会人群的需求,提供社会市场和人民群众需要的先进的适用技术,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提供科技服务、技术支持和物质保证。

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引进技术与借鉴学习相辅相成,并不矛盾。自主创新强调只有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通过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才能在高新技术、尖端技术、核心技术上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和技术专有权。正确地把自主创新与争取外援辩证统一起来,表明在提倡自主创新的同时,并不排斥在借鉴、学习、吸收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这才是对自主创新正确、全面的解释。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8

中小型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我国现有的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且由于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成长环境等的不完备性及企业自我生存能力的缺乏性,其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化根源于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持续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在各力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非正式到正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上特点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恰符合自组织理论中对自组织系统的定义。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开放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971年,德国生物学家M・艾根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该理论中包含了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机理,常被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它突出了超循环结构形式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超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关系联结多个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1969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建立协同学理论,其对自组织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揭示了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都是从微观层面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下文正是运用这两个理论的观点来归结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在远离平衡态(产生危机)时,通过系统内某个参量(内生变量)的变化,自行地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成长)。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变革的内生成长动力的分析如下。

1.初创期。超循环理论中定义的“催化循环”可看作自催化或复制单元,每个自催化或复制单元都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指导自身的复制,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帮助。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藕合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本身特征决定了这类企业的关键催化剂是核心技术。而初创期的首要任务是核心技术的培养或者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许可权。随着产品多样化和技术细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地位,必须拥有相对优势的技术。最初可选择利用外力,走技术合作或直接引进之路,企业内部要注重技术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形成及向核心产品的转化的过程。

2.发展期。协同学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子系统相互协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而外在表现,正是由于系统内部诸多子系统相互协同的结果。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内部,协同表现在多个层面上。首先是部门间的协同,如生产部门需要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来改善生产模式、研发新产品。其次是人员间的协同,每个员工无论职务高低,要各尽其能,彼此间良好合作,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最后是物流、信息流的协同,构架适当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各部门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降低实物存储量。

3.成熟期。协同学认为在子系统的合作行动过程中边界范围内会建立起某种广义的“场”即序参量。序参量往往是竞争过程中认可的一种观念、思想、范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它从无到有地变化,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在复杂的系统中,所有子系统都受序参量的支配,系统整体演化的过程受序参量的主宰。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企业文化这一要素逐渐被放大,从其他子系统和变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序参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力,它强调通过微妙的文化渗透和企业精神的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企业文化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继续发展的保障,使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像从散射光变成激光那样,指向相同的方向,产生无限的威力,足以克服中小型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4.蜕变期。协同学认为系统分为众多的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它们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附近时,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这种慢变量役使或支配快变量的情形,将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中小型科技企业历经发展,规模越来越庞大,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原来对企业创新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核心能力逐步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消极因素。此时系统内各部分的差异化达到最大,导致企业远离了平衡态,处于临界点附近,把握正确的慢变量将使中小型科技企业走向更高层的有序,这个慢变量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认清自身技术和信息优势,在优势领域加大研发,争取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以获得技术基础上的竞争垄断地位;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要牢牢把握知识的孵化、生产、管理和共享过程,扩大科技知识存量,提高科技知识的更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9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深刻总结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经验,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新形势,提出了许多关于“创新”的重要论断,形成了十分丰富的、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其主要内涵有:一、创新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二、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三、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这些创新思想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

一、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理论

(一)在改革动力论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动力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创新精神,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思想,提出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的观点。江泽民同志面对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历史任务和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创新动力论。他的著名论断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他指出:“抓住机遇,努力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赋予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更大动力。创新动力论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学说。

(二)创新进一步揭示了改革动力的实质

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出发提出了“改革的性质是革命”的观点。他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性变革。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而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革命的实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是用新的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形态的飞跃。既然如此,那么改革也应该具有“破旧立新”的性质,所以改革本身是“破”与“立”的统一,改革的实质是创新。离开了创新,改革将毫无意义。

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发展,在本质上也是体制和制度以及其他方面的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实质上也是创新取得的成果。他说:“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如果没有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坚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改革,锐意创新,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能有今夭这样大好的局面吗?还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生命力。

(三)深化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的思想观点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著名的南巡谈话中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是说,在社会发展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范畴。解放生产力不等于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必要前提,不解放生产力就无法发展生产力泼展生产力是解放生产力引起的结果。

解放生产力直接指向的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教体制、科技体制等具体体制,着重解决的是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矛盾,邓小平改革动力理论充分论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他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直接指向的对象是生产力本身,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分不开。发展生产力必须要有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改善和劳动对象的扩大。通过发展教育和科技,以及对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解决生产力内部的矛盾,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改革为发展生产力提供了条件和可能。邓小平说:“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由之路”。“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但如何发展生产力呢?江泽民创新动力论为这个问题提出了更充分的理论依据。创新思想主要指向的是在改革的基础上创造各种新的体制和制度,创造新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创造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工具以及新的产业和分工,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正如江泽民指出的:要勇于创新,“推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向前发展。“我们进行体制创新,就是要不断完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各方面的体制。“我们进行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改革的观点,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的本质要求。

二、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对外开放的理论

(一)提出把“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外部条件,我们必须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现代文明成果,“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同时也指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他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根据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了在对外开放中的自主创新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只有在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全部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顺利建成功。 “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国外关键技术,把自主创新与必要引进结合起来。 “要引进先进技术,但必须把引进和开发、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优势。”“把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的更高水平。这些论述丰富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内容。

(二)提出自主创新是摆脱我国技术落后的必要条件

邓小平认为,我国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要摆脱落后局面实现现代化,光靠外援是发展不起来的。他指出:“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在技术引进过程中,尖端技术不可能从国外直接拿来。即使有些可以从国外引进,但我们不进行学习、吸收和消化并进行新的创造,最终我们在科技上还是会受制于人。他说:“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并强调:“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必须依靠自己,必须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别人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

(三)提出只有进行自主创新,才能后来居上,实现民族富强

江泽民指出:“世界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通过技术创新后来居上的成功范例。据估计,战后日本仅用60多亿美元就吸收了欧美国家用200。亿美元花了80年时间开发出来的两万多项新技术。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在广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创新,并使之‘旧本化”,技术发展从主要依靠国外引进技术转化为着重开发具有独创性的自立技术,更加重视基础性、开拓性的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在一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日本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正如江泽民所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时,当然不能跟着别人亦步亦趋,或者一味依赖外国的现成技术,而必须进行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创造口,只有这样才能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技术和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三、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一)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基础上提出“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跨越”的论断

邓小平以其深邃的战略眼光,洞察和分析了20世纪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深刻认识了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第一位变革作用。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1988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表明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为我国发展科技和教育,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邓小平还提出了“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关于“如何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侧重于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体制改革来认识,而没有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到依靠科技创新的高度来认识。

当今时代,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以综合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新科学技术革命正迅速发展。江泽民认为:“信息化是一场带有深刻变革意义的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他指出: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革命性突破。二十一世纪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发展的跨越”的论断,大大丰富了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二)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面对新世纪,能否抓住机遇,勇于创新,有力驾驭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是事关祖国富强、民族昌盛的大事。因此,江泽民指出:“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大力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尽量缩小同发达国家在科技发展水平上的差距。抓紧重大课题的攻关以及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前沿的探索和创新,“力争在有条件的领域实现突破,力争在基础科学上有所发现,在技术上有所发明,努力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四、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一)提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邓小平早就敏锐地觉察到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才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关键问题。1977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年5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又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江泽民也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进一步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问题,说到底还是人才问题。发达国家正在全球范围内争夺人才。培养不好人才,使用不好人才,留不住人才,我们的事业就很难向前发展。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二)提出加强人才资源建设的特殊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只有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才能变人口负担为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邓小平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上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江泽民更强调人才资源建设在今天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和时代紧迫性。他指出:“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的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者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

(三)提出要培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小学生科技创新论文例10

中小型科技企业主要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活动。我国现有的科技型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竞争力弱,且由于政策法规体系、区域创新网络、成长环境等的不完备性及企业自我生存能力的缺乏性,其整体状况令人堪忧。

中小型科技企业是一个多层次、开放的、动态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化根源于其内部结构与外部力量的持续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并在各力量的相互影响下形成一个非正式到正式、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上特点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恰符合自组织理论中对自组织系统的定义。

一、自组织理论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开放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低级有序走向高级有序。1971年,德国生物学家M·艾根提出了超循环理论。该理论中包含了较为完整的自组织机理,常被用于研究复杂系统演化的内部机制。它突出了超循环结构形式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超循环系统是通过循环关系联结多个自催化或自复制单元构成的复杂系统。1969由德国物理学家H·哈肯建立协同学理论,其对自组织理论的最重要贡献,就是揭示了自组织的内在动力机制。超循环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都是从微观层面上回答了系统自己走向有序结构的基本问题,下文正是运用这两个理论的观点来归结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内生动力。

二、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内生动力分析

中小型科技企业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能够在远离平衡态(产生危机)时,通过系统内某个参量(内生变量)的变化,自行地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成长)。结合自组织理论,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生存、发展、壮大、变革的内生成长动力的分析如下。

1.初创期。超循环理论中定义的“催化循环”可看作自催化或复制单元,每个自催化或复制单元都具有双重催化功能:指导自身的复制,为下一步反应提供帮助。超循环就是由这样的自催化剂或自复制单元通过功能的循环藕合而联系起来的高级循环组织。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本身特征决定了这类企业的关键催化剂是核心技术。而初创期的首要任务是核心技术的培养或者提供创新产品与服务,从而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许可权。随着产品多样化和技术细分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中小型科技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竞争地位,必须拥有相对优势的技术。最初可选择利用外力,走技术合作或直接引进之路,企业内部要注重技术开发,创造宽松的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加速核心技术的形成及向核心产品的转化的过程。 转贴于

2.发展期。协同学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所谓协同就是系统中子系统相互协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或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而外在表现,正是由于系统内部诸多子系统相互协同的结果。在中小型科技企业内部,协同表现在多个层面上。首先是部门间的协同,如生产部门需要根据销售部门的销售业绩来改善生产模式、研发新产品。其次是人员间的协同,每个员工无论职务高低,要各尽其能,彼此间良好合作,有强烈的团队意识。最后是物流、信息流的协同,构架适当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以确保内部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各部门的反应速度,最大限度降低实物存储量。

3.成熟期。协同学认为在子系统的合作行动过程中边界范围内会建立起某种广义的“场”即序参量。序参量往往是竞争过程中认可的一种观念、思想、范式,在系统演化过程中,它从无到有地变化,指示出新结构的形成。在复杂的系统中,所有子系统都受序参量的支配,系统整体演化的过程受序参量的主宰。在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后,企业文化这一要素逐渐被放大,从其他子系统和变量中脱颖而出,成为企业的序参量。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力,是中小型科技企业最主要的生产力,它强调通过微妙的文化渗透和企业精神的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理性的、韧性约束。企业文化是中小型科技企业继续发展的保障,使个人愿景和企业愿景,像从散射光变成激光那样,指向相同的方向,产生无限的威力,足以克服中小型科技企业进入成熟期后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4.蜕变期。协同学认为系统分为众多的快变量和慢变量,慢变量只有一个或少数几个,它们在系统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系统走向有序,到达临界点附近时,将出现少数慢变量支配多数快变量的情形,这种慢变量役使或支配快变量的情形,将成为人们通过少数变量把握有序演化过程的重要工具。中小型科技企业历经发展,规模越来越庞大,经营的业务越来越复杂,原来对企业创新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核心能力逐步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消极因素。此时系统内各部分的差异化达到最大,导致企业远离了平衡态,处于临界点附近,把握正确的慢变量将使中小型科技企业走向更高层的有序,这个慢变量就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涵盖了多个方面:其中技术创新的关键是要走自主创新之路,要认清自身技术和信息优势,在优势领域加大研发,争取成为技术标准的制定者,以获得技术基础上的竞争垄断地位;知识创新的最终目标是使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为学习型组织,要牢牢把握知识的孵化、生产、管理和共享过程,扩大科技知识存量,提高科技知识的更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