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8:51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1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帮助小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为小学生成为具有责任、爱心、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而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价值,从“活动课”体验入手,让活动融入课堂,寓教于乐,组织与实施“活动―体验―明理―内化―导行”的活动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德行,带给小学生品德生长的力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实际,摒弃“灌输德育”的教学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求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新模式――活动课模式,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德育,真正做到“以生为中心”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课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对课堂教学活动课各环节进行整体安排,明确构想“教什么、怎么教、教结果”,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与实施活动课,让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课,让小学生在活动课动手动脑,体验学习,完成明理,内化导行。

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模式可以看出,教师基于学生生活,通过“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让学生在活动课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三维目标。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活动为中心,用活动设计和活动体验组成课程教学框架,用活动交织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层面。其中,设计活动主题,按照各单元教学内容扩充或压缩制定,兼顾小学生实际情况,让小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持续发展;明确活动目标,教师需要在每节活动课中,规划设计学生学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经验、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元化设计活动课目标;做好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好活动课教学方案,做好活动课教学分析工作,如,活动环境考察、学生思想状况等。学生做好在活动课中搜集资料、社会实践等准备,激活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探索活动课,调动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组织活动实施,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达到明理、内化体验,实现情感、思维到行动的转化,帮助学生内化导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回归生活:创设情境,构思体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因素,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从小学生生活背景出来,针对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对话交流,相互探讨,表达自我意见和看法,教师在活动情境中,注重小学生情感交流,组织品德与社会活动,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小学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构思小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感受活动,理解活动,增强活动体验性,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基本认知。

如,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中的“家庭万花筒”,为了让小学生对家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传统家庭模式,笔者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给小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引出“家”的概念,创设活动情境(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家的定义,说一说家是什么样的,家像什么;活动情境(2):给学生播放《红楼梦》视频,让学生说说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模式;活动情境(3):说一说自己心目中“传统家庭美德典范”,如《郑氏家范》《孟母三迁》等;《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让小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体会和父母的良好感觉,学习和父母的沟通技巧,笔者给小学生创设活动情境(1):家庭调查,让小学生调查和父母的沟通状况,思考自己家庭情况;活动情境(2):阅读诗歌――《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活动情境(3):给父母写一封信。《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为了创建文明家庭,让学生感受创建文明家庭的快乐,创设活动情境(1)实战模拟,4位小学生临时组建家庭,将文明家庭创建计划、困惑、方案进行演习,为创建文明家庭铺好路。在本单元中,“家庭万花筒”“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三课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每一课中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构思体验,让小学生真正感受亲情,关爱家人。

(二)活用活动:参与引导,激活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创设情境,构思体验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和活动相互作用,活用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引导活动,激活小学生体验,小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小学生品德情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体验效果。在活动课中,教师需要以活动点燃课堂火把,以活动为引领,激活学生体验,提升小学生情感,让品德与社会课燃烧,让学生在活动课中认识、感受、体验,让课堂活动变得“言之有物”,拉近小学生和品德、社会的情感关系。

如,《难忘的校园生活》中,笔者设计“成长记录”活动,真实记录小学生的难忘瞬间,给小学生展示自己班级的集体照,让小学生找一找照片中的自己,让小学生在回忆的时候,引导小学生畅谈感受,激发小学生情感;装扮“展示台”,呈现小学生难忘的“第一次”,小学生回忆从自己进入小学,经历过的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难忘,将其贴在黑板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第一次;细览“风景线”,给小学生呈现出校园内的“风景线”图片,引导小学生回忆学校运动会、春游等画面场景,讲一讲自己和班级的故事,和班级一起成长,回味上学期间在班级中的感人情境,然后让学生填写“收藏夹”,打开自己的记忆匣子,回味自己难忘的校园生活。在本课中笔者创设“成长记录”“展示台”“风景线”“收藏夹”等系列活动,绘制“我的小学生活档案卡”,激活小学生学习热情,真正体会校园是自己学习、交往、生命成长的乐园,激活小学生令人难忘的校园体验,体会小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价值引导:讨论交流,内化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小学生讨论交流参与活动的看法,从深层次思考品德、社会,做好活动课价值引导,促进小学生从活动认知、活动情感转化为内在思想,获得真正体验,强化活动课体验,促进小学生品德思维发展。

如,《园丁赞歌》中,笔者设计“老师,让我悄悄走进您”的活动,让小学生自己设计采访记录,具体参与活动,记录被采访老师小档案、采访话题、精彩回放、真情感言,然后让小学生漫游“知识窗”,走进“活动角”,搭建“师生心桥”,通过跟踪采访老师日常,深刻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采访记录后,组织小学生交流先进老师的感人事迹,从平凡老师的事迹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的无私奉献,懂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和老师应真诚交流,主动理解老师,也告诉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误会,但人无完人,信任和宽容才是美德。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联系自己老师的事迹,唤醒学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思想情感,增强师生情感。

(四)固化行为:外转导行,强化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小学生从感受活动、参与活动、分析活动、践行活动,在活动中逐渐改变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对小学生实施一体化转化教育,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情感到思维、思维到行为的转化,有效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高活动课品德教育质量。同时,在活动课中,也要注重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促进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活动-体验”高效课堂,从课堂、课外的延伸,避免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和频率,形成品德教育合力,让品德活动课真正“动之有效”,真正在“小课堂”中展现“大德育”,收获德育教育“踏雪无痕”的效果。

如,“诚信真可贵”中,经过“故事屋”“评议箱”“聪明谷”三大活动,让小学生感受诚信的价值,深化诚信意识,交流“小调查”,展开“小讨论”,深化诚信意识,理解诚信行为,指导诚信行为,讨论“金点子”,减少失信后果,让小学生充分交流,寻找弥补失信的办法。最后,为了促进小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行为,真正践行诚信真可贵,举办“争当诚信小使者”活动,让小学生以故事、名言朗诵、小品、签名、合唱等活动形式,真正做到诚信待人。在具体活动中,(1)小学生收集诚信名言,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养心莫善于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学生集中排练小品,如,小学生编排“诚信是金”“诚信应考”等;(3)制作诚信树,发动学生签名,声明诚信做人。通过搞活“诚信”主题的活动,利用学生实践阵地,在活动中渗透行动,在行动中养成,让小学生亲历活动,参加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践行良好时机,让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真实表现自我,养成良好习惯,固化良好行为,强化活动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是活动课的主线,“创设情境,构思体验”是活动课的准备,是基础,“参与引导,激活体验”是活动课的主体,是过程,“讨论交流,内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实施,是内化,“内化导行,强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延续,是升华,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升活动课教育质量。

小学生德育应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建设活动课,增强小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在活动课中,教师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增加小学生德育体验机会,让小学生入情入境,置身情境,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激感,在活动中养成,在养成中规范,促进小学生智慧生长,品德生长。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2

一、建立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管理体制是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一)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3

1. 建立新型的思政课教育体制

作为政治课教师,我们在不断探索新型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体制,这种体制的具体内容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时事教育、学校日常思想教育工作、校外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课堂教学与班主任、政教处、共青团(少先队)干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学校的德育任务。

具体做法是:

(1)制订思想政治(品德)课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订“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2)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3)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2. 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1)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尝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3)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4)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3. 建立知行统一的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1)理论知识考试评定:把每个学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分数平均作为一学期政治科、思品科的理论知识成绩,然后根据这个成绩做定性评价,90分以上为优,70分-89分为良,60分-69分为及格,59分以下为不及格。

(2)行为表现考核评定:由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班长、团书记组成评委会,根据思想政治(品德)课向学生提出的行为要求及《守则》、《规范》内容,制定行为表现考核标准。采取自评、小组评、最后评委会总评的办法,给学生评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4-01

活动是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形式,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小学品德课程是小学教育阶段尤为关注的课程,这就需要开展各种品德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成为感化小学生心灵,培养小学生丰富情感,端正小学生价值取向,端正学习态度的有效教育途径。那么如何使小学品德课成为小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能动性强的课程呢,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基于品德发展的现状以及教育趋势,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丰厚理论,采取多样化的品德教学途径极大性调动小学生的参与激情,最终使小学生品德课程教学活动充满生机。

一、创建和谐的品德活动氛围促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基于对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探究,发现儿童在自由的、没有约束的氛围内,能够心情愉悦地主动性追求认知和学习。课堂是链接教与学的桥梁,是学生进行求学认知的主阵地,更是开展品德教学活动的空间,它的教学建构、开展模式、活动场景等如何运作,直接关系着学生对于品德教学活动是否乐于接受、主动性参与、热情迸发,更关系着品德教学目标是否能够直接有效实现。因此,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突破原有的教学方法,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的优点为小学品德教学活动开拓教学思维空间和余地,最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为主要教学模式去创建宽松、活跃和和谐的教学活动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愿意去参与品德教学活动。

例如:在进行《我是中国人》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教师打乱以往整齐的课堂桌椅形式,让学生们把桌椅围成两个大半圆圈形式组成两个A和B学习队,教师向学生提问“从哪些方面看出我是中国人”,请AB两队的学生进行自由性讨论和发言10分钟,而后教师让两队分别选出5名代表成员进行发言。这样的学习氛围极大地考虑了学生学习和感情需求,学生们开心地配合教师进行品德教学活动,并热烈参与“我是中国人”的主题讨论中,以往不敢发言的学生都变得积极主动性的参与,而以往积极主动的学生变得更加善辩。最后双方分别派出5名代表,从外形、饮食、生活习惯和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回答。值得注意的是双方互为竞争对手,你追我赶地争先恐后回答,并以每次能够回答得多而为自己喝彩。通过这样的小学品德教学氛围的建构,极大地迎合了小学生身心成长和学习特点,极大地把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调动起来,敢于反驳、敢于提出自我观点,从而使品德课程深入人心,也培养了小学生高尚的品德,使爱国、爱集体、爱家思想融化为学生的一种素养。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品德课外活动促学生乐于参与性

从诸多的品德课外教学活动来看,故事品德教学活动最为普及也最为有教育功效,开展故事观后感活动可以诱发道德情感,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品德教学活动。无论是讲故事还是看故事形式都能够引起小学生对故事内容情节和人物情感共鸣,进而在情感上会受到感染形成一种反思,最终会使自己的思想认知得到一定程度的升华。这就需要小学品德教师采用讲故事或者看故事的形式,以满足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需求,特别是教师选取一些内涵深刻,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去感化学生心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形成一种教育方式促使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规范自己的言行。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为教学手段,成为小学生开阔其视野的平台,借助于这个教学手段小学生通过接触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件,从而在思想受到触动和启发,与自身的言行形成参照和对比,最终在思想上获得新的认知。

例如:在进行《诚实守信》的品德教学活动中时,教师以观看故事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把社会上一些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有失诚实守信的小故事给予学生们观看,让学生们明白不诚实守信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造成的不良性后果,而后让学生针对故事中的不诚实守信行为应该怎么去纠正从而形成好的影响。由于这些小故事就发生在学生的身边,很容易地挑动其学生的情绪,学生们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而且这些意见和建议富有建设性打动了大多数学生的心声。通过这样的故事性品德教学活动,小学生在故事中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根据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情节对自己形成相应的映射,对于正确的言行会认同并继续坚持,而错误的言行会反思不当之处并寻求正确的解决问题办法,使小学生在思想上能够深化认识,在行动上给予激励或者纠正,最终使小学品德课程富有成效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目的。

三、结语

如何以“活”导“动”,提高小学生参与品德课程的积极性,发挥小学品德的教化作用,为其他教学活动奠定思想根基,这就需要众多品德教学工作中扎根于品德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实践促教学,以教学促教育,从而使小学品德课程成为品德教育的前言阵地,成为小学生品德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5

一、模拟生活,让学生获得体验

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例如,在教学“他们需要关爱”前,我布置学生模拟自己见到过的残疾人,为上课做好准备。学生非常感兴趣,有的演盲人——用手帕把自己的眼睛捂住,有的演一只手或者一只脚坏了的残疾人——用红领巾把自己的手或者脚绑住。这节课上,很多同学真实地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残疾人”的不方便,从中体会到作为一个残疾人,是多么不幸啊!从这里我看到了体验所带来的收获,虽然这收获可能很细微,相信经过努力,它一样会成为“燎原之火”。

二、走进大自然,让学生学会实践

在教学中,我除了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活动外,还根据本课程的特征,放飞学生,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实践,在生活中学习。如教学第二册第12课《别把花草弄疼了》时,组织学生到附近的社区、街道及校内的绿化区进行调查,了解树木的管理生长情况,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组内分工,每个同学负责不同的工作。学生们在活动中团结合作,用许多办法了解到了小组所关心的问题,找到了种养花木的方法和知识,并从中了解到花草树木对我们人类的功劳非常大,是人类的好朋友。在教学《怎样才凉快》一课时,要求学生分组去调查2011年以来本镇的断电断水情况,从而了解到国家水电的缺乏,增强了学生节约水电、爱惜资源的意识。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视角和他们一起去体验、去观察、去发现、去探究,才能使他们愉快的、有创意的生活。 转贴于

三、在讨论中学会交流

讨论活动能使儿童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而在《品德与生活》课上的讨论,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需要讨论的话题。教师应当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讨论,防止形式上的讨论。《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教学《我们的学校》时,参观完校园,我就组织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小朋友,你们在参观校园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参观得仔细、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参观的过程作为铺垫,学生讨论时就有话可说,有的小组在老师的指点下还作了简单的记录。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有时让他们推选代表,有时则给各个组的组员编好号码,轮流代表小组发表意见。讨论,是《品德与生活》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我们在教学时,要合理地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交流,充满自信。从而,回归生活,在生活中得以应用,参与讨论活动。

四、发现生活素材,整合活动资源

学生是课程资源的主体,“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挖掘、提炼课程资源。如执教三年级上册《我想要我能要》一课,为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思想,我让学生用表格体现。课堂交流时,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几位学生完成的表格,用实物投影出示,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要的物品中哪些已经买了?如果全都买下,会花多少钱?你所买的东西花了多少钱,占全家每月收入的多少?结果发现,有位同学的购物计划竟然超过了600元,占全家月收入的70%。这可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而其购物清单中有一部分是目前根本不需要的,如自行车、名牌运动衣等。紧接着,教师引导大家探究:是不是“我想要”的东西都能要呢?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之后终于澄清了认识。

其实,《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性极强的课,它以浅显的社会公德、生活常识为基本内容;以教育学生养成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为主要目的。课程资源来自学生的生活,问题的解决也回归学生生活,这样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了现实的问题,更有助于其道德品质的发展。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6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相关,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爱好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青岛地区使用鲁教版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经过新课程改革的推动,教学模式逐步发展。原先的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吸纳多媒体教学的支持,仅仅以教材和习题作为教学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现已逐步被多媒体教学模式所取代。思想品德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侧重以图文并茂的课件作为教学主讲的基础,教师针对每堂课设计的文字、图片,收集的视频资料,提出的问题以及学生自己准备的资料借助多媒体软件进行展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加,而且教师引导学生以小品模拟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类似情景,在现场表演的气氛中能够强化对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熏陶。多媒体的成功应用促进了青岛地区思想品德教学改革的发展。但新的问题也会随之产生,就学习的内容来说,学生用眼睛看的多了,笔头表达问题的能力却下降了。为了解决这样的教与学的困惑,许多学校安排老师去有鲜明教学特色的学习观摩学习,比如去杜郎口中学观摩他们的富有特色的教学稿教学。学习他们的校本教材,即每堂课前发放专门制定的讲学稿,学生人手一份,在充分预习后,课堂上按照学习目标的指导参与主题讨论。讲学稿还配有专项习题,习题以客观选择题和开放讨论题两种类型为主。目前,一些学校正在普及多媒体教学与杜郎口中学教学稿模式的综合应用,让学生不仅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以期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从青岛地区思想品德教学模式改革的现状来看,其成果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原先学生上课时因为教学模式的枯燥,难免兴趣不足,甚至有些同学处于青春期阶段,本身存在一定的叛逆心理,硬性的教育很难深入学生的内心。通过以上教学模式的应用,学生获得了反思的机会,在多媒体的视觉和听觉带动下,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

1.从小品模拟向真实场景过渡

教师为从实践角度磨练学生的道德修养,结合课程的内容设计小品模拟活动是不可或缺的。为达到更佳理想的教学效果,让学生亲身感受现实场景,有助于给予学生更直观、更真实的教育,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重新审视自我。现如今初中生的生活条件大多比较优越,从课堂中语言和肢体表达到付诸行动需要质的跨越。模拟场景的教育和现实生活仍然存在差距,学生虽然能在小品表演中把握道德准则,但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能够主动做出积极的行动离不开真实环境的感染。例如,在讲述“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时,学生能够理解保护环境、植树造林的重要性,而真正让学生参与植树活动则是对学生的一项考验。

2.发挥学生的主导角色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帮助学生走出青春期的误区,以先进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武装头脑。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对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仅仅是教师担当教学的主导角色,学生参与主题讨论和小品表演,虽然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仍然比较有限。针对当前教学模式的发展,教师应注重给予学生担当主角的机会,由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见解,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便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程度。

3.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伴随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程度也会逐渐提高。此时,单纯依靠课堂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不同时期遇到的社会问题都会考验他们的思想品德,都会使学生有所感触。社会的课堂是历练学生道德情操的有利时机,教师应注重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为学生创造广阔的互动交流机会。例如,讲解“依法享有财产权、消费者权”,课堂讲解和练习带给学生的感受可能不够深刻,当学生和家人参与消费时,就有可能受到不合理消费的触动。学生及时与师生交流,展开互动讨论,有助于掀起更广泛的学习热潮。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举措

1.开展思想品德社会实践

经过课堂多媒体资料、校本教材、学生小品模拟演练后,教师应适时带领学生参加思想品德社会实践,为学生创造现场实践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平时教学和练习与现实环境的不同。社会实践的频率可采取以单元为单位,每个单元的课程讲解结束后,教师设计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学生参与实践后探讨自身的收获。例如,在讲解“让生活充满阳光”一单元时,教师可与学生共同参观高雅艺术和文化展,或是参观图书馆、科技馆,参加先进性的社会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高雅文化、健康生活的意义,摒弃生活中的不良思想和行为。

2.锻炼学生设计主题活动

以往每个单元的主题讨论和小品演练活动主要由教师策划,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思考和落实。为发挥学生的主导角色,教师可选取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章节,由学生负责开发主题讨论和演练活动。考虑到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主题设计和开发,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按照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设计一项主题讨论活动。小组学生经过互动配合,在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的过程中逐步凝结思想成果,提高道德情操。此后,每个小组作为主讲,和全班同学探讨本小组研究的主题,教师负责提供指导和分析,从而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

3.建立网络互动交流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博客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教师可专门开通思想品德课程的博客空间,供师生交流和传递资料,以实现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师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都可以作为讨论的课题,学生的心声表达也可分享给大家。经过广阔的互动交流,学生思想品德修养的水平也会持续提升。

四、总结

青岛地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近年来成果显著,值得其他地区学习借鉴。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想,净化心灵,使学生充分融入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中来尤为重要。相信随着教学模式的继续发展,思想品德课程将会不断绽放新的光彩。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76-02

我国小、中、高教学中,常以教师、教材、课堂三者为中心,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使下就形成了以知识主动呈现、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1]。随着科学技术和国际先进教育模式的快速发展,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极大的弊端,严重阻碍青少年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在这种背景下,活动课应景而生。所谓活动课,《教育大辞典》中给出了明确的解释,是指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小学品德活动课不仅能丰富、拓展教育教学方式,而且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儿童人格品质及道德修养的创建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实中,活动教学表现出许多不尽人意之处,造成课程的理论设计与现实收获存在差距。特别是,当下社会道德问题频发,成人世界的怪象让儿童耳濡目染,已影响到小学生健康人格品质的养成,新形势对小学品德教育有了更大的寄望与托付,并提出了更高和更严格的要求。

对活动教学与小学品德课的研究,国内诸多学者、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胡重光[2]详细介绍了传统教育与活动教育之间的异同;肖海平等[3]阐述了体验式教学的优点,认为这种教育模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程广文等[4]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了教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两面性,如果不正视这种两面性,活动教学将表现得不尽人意,进而提出需要在理论上充分认识这种两面性,把握活动教学的基本要求;张琰[5]在其硕士论文中论述了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必要性,并阐述了目前活动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综上所述,学者、教师们已认识到小学品德活动教学的重要性及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文中很少给出问题的具体解决办法,以至于活动课的成效没实现和达到其设计价值。

本文笔者通过多年的小学品德教学实践,结合问卷调查,总结了小学品德活动教学课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达到了提高教学成效的目的,使活动教学的设计价值得以实现。

1.小学品德活动课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

课堂小环境专指小学品德课堂,它是少年儿童步入学校后德育的主要方式,对塑造儿童的人格及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儿童品德的培养离不开其所处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大环境对其品德养成提供的外部供给。

理论上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对儿童品德的培养应当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但现实情况是儿童处于社会大环境中的时间要远长于小学品德课堂,品德养成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要远超课堂环境。这样一来,社会就成了他们的第一课堂,但问题接踵而至。当下,社会道德问题频发,随处可见不文明、不道德,甚至道德败坏的事情,儿童对这些事情基本没有辨别能力和是非观念,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难免会养成坏习惯,有的时候家庭也成为了一个推波助澜的工具。例如,在进行少儿交通知识普及的过程中,所有小朋友都知道“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准则,但在模拟过马路时,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红灯强行通过,下面截取了一部分师生对话,以供揣摩儿童的内心世界。

师:(对闯红灯的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为什么要闯红灯?

生1:马路上没车,平时和爸爸妈妈在马路上没车时也闯红灯。

生2:这么多人一起闯,我不怕。

生3:我是看见有人走了,就跟着走。

师:(对未闯红灯的小朋友)小朋友们,你们看见这种情况应当怎么办?

生4:红灯停。

生5:我也想跟着走了,平时回家过马路等红灯太久了。

由师生对话可见一斑,社会环境对儿童的行为举止的养成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特别是从学生5的回答中可见不良行为的传播方式与影响力。

1.2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的冲突

现在国家和社会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诚然,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并不存在冲突,但教育模式却很难统一。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引导下,学习成绩,特别是计入升学统计的成绩分数仍然是学生、教师、家长、学校最为注重的教育成果,我国的小学、中学教育仍很难脱离应试教育的影子。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品德教育可谓困难不少。从小学生角度来讲,家庭与学校给他们的主要压力还是学好语文、数学(外加小学英语),以至布置许多课堂和课外作业,造成小朋友没有多余的时间自由思考,发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从教师的角度讲,语文、数学这类主课依旧是学校考核他们的标准,班主任在权衡班级发展情况时,依旧把语、数放在第一位,以至于时间冲突时可以挤占品德课;从家长的角度讲,孩子能顺利进入理想中的上一级学校,语数成绩更显重要,他们自我的认为小孩品德的良莠不齐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甚至起初还非常自信能把握小孩的性格和品德的发展;从学校角度讲,教委考核它们的指标依旧是升学率,这就造成学校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资源向应试教育倾斜。

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已广泛影响到儿童的品德教育。

1.3 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冲突

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的冲突表现在两个极端。第一个极端为教师一人霸占整个品德活动课堂,充当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沦为被动的接受者,这样一来活动课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并无二法,整个过程并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并不能起到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实践的作用。造成这一极端的主观原因是教师的懈怠,照本宣科是最节省备课时间与精力的惰性教学方式;客观原因就是品德活动课堂需要设置活动类容较多,工作量较大,要求授课教师的能力较高,而就现目前来看,多数学校无专职的品德教师,大多由其他的学科教师兼任。

另外一个极端是活动课过程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品德活动课是引导小朋友在活动中获得经验和体验,是儿童直接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习得的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但有的教师由于认识不到位,在活动课中过分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忽视了自己在活动中所扮演角色的责任。这样带来的结果便是学生虽参与了活动,并且进行了独立思考和探索,但他们没有教师的引导,成了无头苍蝇,这样的课堂很难说会收到成效。

2.提高教学成效的方法探讨

形势倒逼改革,面对错综复杂的小学品德教育教学环境,作为人民教师,应当努力排除困难,让小学品德活动教育落到实处。

2.1解决课堂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的冲突关键在于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社会环境对学生性格和行为成长的影响,善于利用社会正能量事件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利用反面事件引导学生远离并自觉抵制假恶丑,可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开展主题活动,让小学生自由发言、分组讨论、各抒己见。有效途径是与家长联动,双管齐下对学生做好榜样与实践教育。例如,可以设置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小朋友品德教育中来,通过设置一些趣味活动,并将品德教育融入活动中,这样一来可促进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二来可引发家长对儿童品德教育的重视。

2.2从小学品德教师自身解决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模式的冲突出发,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每周两三节课的教学时间,课前认真策划、组织活动,使活动课内容有意义、学生有兴趣,活动中有参与、活动后有收获。同时,要坚决反对挤占正常授课时间,要向其他老师、学校、家长说明小学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不好是次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这句话虽然不能完全苟同,但我完全赞成个人品德的好坏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反面教材马加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成绩优秀,但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因琐事与同学积怨,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最终使得多个家庭为之悲恸。

2.3要解决教师本位与学生独立思考间的冲突,主要还是要认识到小学品德活动课,其教学方式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主题活动,教师的角色应是指导者、支持者、引路人、合作者,学生应当是活动中的主人翁。活动中学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教师在学生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是首位的。但也不能过分干预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可直接参与到所创设的活动情景中,扮演一个角色,不以教师的口吻来讲话,而是以平等的对话、行为来打动、启发学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季丹丹.小学品社课活动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胡重光.构建21世纪我国小学课堂教学新模式[J].教育探索,2003,(8):26~27.

[3]肖海平, 付波华. 体验式教学: 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 教育理论研究, 2004, 1: 9~11.

[4]程广文,宋乃庆.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J].教育学报,2007, 3(4):35-38.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8

一、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

“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的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在开学初,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召开政教主任、班主任、团总支书记少先队辅导员、政治思品教师联席会议,根据思想政治思品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容,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校本学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中心,制定“四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计划。计划包括:本学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思想政治品德课哪些内容作为本学期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品德课怎样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进行教学,向学生提出哪些行为要求;政治思品课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少先队组织,共同开展哪些教育活动,内容、形式、目的是什么,谁牵头组织等。

二根据计划安排,各教育渠道做到目的统一、内容统一、行动统一。

三学校德育领导小组负责监督“四位一体”教育教学计划的实施,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共同搞好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四位一体”教育教学管理体制,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思品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利于学校整个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形式,是把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学生撰写小论文、专题讲演会、英模报告会等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地对学生进行“知行统一”教育的教学结构形式。

一思想政治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下功夫,恰当运用实际材料讲清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懂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必须逐步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实际问题,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言行,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组织学生搞好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实践。教师组织学生到社会做调查,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思想政治课授课之前或授课之后,师生坚持向社会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实际。把调查上来的材料运用于课堂,进行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讲清知识理论,学生弄懂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组织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定期召开小论文宣读会。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促进学生知识、能力、觉悟三统一的重要一环。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和宣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运用思想政治课学到的理论、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小论文,定期宣读小论文,是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四上好思想政治品德活动课。思想政治活动课是和政治课有联系的,但又是不同于思想政治课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它是围绕思想政治课的有关内容或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观点指导下开展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适当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富有教育性的活动,如主题班会、讲演会、知行统一汇报会、小论文宣读会、知识竞赛等活动。

三、建立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体综合评定制度

对思想政治品德课进行整体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德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不仅要在教材内容、教学管理体制、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而且,必须在考试方法上进行改革,打破单一笔试、一张考卷定成绩的考试制度。思想政治品德课“四位一体”的知行统一综合评定制度,是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师、班主任、政教处和共青团少先队干部组成“四位一体”的评委会,把学生知识理论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情况综合起来,评定学生政治课思品课的学习成绩的制度,它包括理论知识考试评定和行为表现考核评定。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9

关键词:中职德育;德育生长点;品德成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03-03

德育生长点是以德育课程为基础,镶嵌在其中的能引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共鸣,从而提高道德品质的内容。只有实现每一课的德育生长,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目标。故此,在每一课中寻找德育生长点,利用体验教学法等方法和形式,激起学生在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上的共鸣,让德育生长点成长起来,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德育生长点的确立

德育生长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确定:一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学参考中,明确提及的,如在《商品和货币》框题中指出的“建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德育目标。二是教师根据教学实际,经过深思熟虑提出的,如在《商品和货币》中确定的“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并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

德育生长点确定后,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德育生长点的内涵。例如,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中,教师必须首先确定,何谓正确的金钱观?其次,作为中职学生,在没有独立的经济收入之前,对待金钱应该持什么态度?第三,成为职业劳动者后,拥有了自己的劳动收入,对待金钱又应该持什么态度?通过对社会名人当中坚持质朴生活的例子进行介绍,提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应该是中国人的道德基因,应当传承下去。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实现品德成长

目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很多,例如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景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等。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来促进德育生长点的实现,达到令学生品德成长的目的。在进行教学环节、活动设计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过程性评价的作用。下面就以《商品和货币》(2课时)教学设计为例,进行说明。

(一)设计思路和方法选择

“商品和货币”是《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中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品的基本知识、货币的基本知识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属于经济常识范畴,既要学生掌握常识,又需要确立德育生长点,实现德育成长。笔者认为,商品部分的德育成长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商品、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货币部分的德育成长点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功观。

为达到以上目的,可以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结合设立学习小组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二)活动准备与实施

1.活动准备

本课为2个课时,准备的活动有:商品的自述、辩论赛。

“商品的自述”活动设计:以学习小组(6~8人一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扮演成一件商品,以自述的方式讲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在生活中我们对该商品应抱有何种态度。商品选取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对象,诸如手机、电脑游戏、零食、书籍、潮流服装、饭堂餐饮等。各小组以抽签的方式得到一件商品的自述展示。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该商品的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和产生的价值等内容。

“辩论赛”活动设计:辩题――正方:金钱是万恶之源;反方:金钱不是万恶之源。该辩题曾是往届大专辩论赛的决赛辩题。之所以采用辩论的活动形式,是因为辩论能将真理越辩越明,并且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关注;而确定此辩题的理由则是:该辩题与货币的内容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通过激烈的论辩后,主动接受正确的金钱观。为使教学活动取得预期效果,应将辩题提前告知学生,并辅导学生进行辩论准备。

2.活动实施

“商品的自述”活动环节:教师导入,确定各小组代表人选――学生代表扮演并“自述”――学生自由发言评论――教师小结。活动安排在教师讲授完商品的含义等内容之后。

“辩论赛”活动环节:教师导入,按课前安排将学生分为两个阵营――辩论――成员小结――优秀辩手颁奖――学生总结――教师小结。活动安排在教师讲授完货币的定义和基本职能等内容之后。

每一次活动,需要让学生先发言,先评论,应让学生主动进行表达,并且畅所欲言,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在学生展示和辩论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好笔记,为活动小结中的点评做准备。

・教学教法・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绽放

(三)德育生长点的绽放

1.正确认识商品、正确认识人的劳动、尊重人的劳动、尊重劳动价值

通过“商品的自述”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展示,使学生主动接受商品是劳动产品这一概念,并由此生发出以下德育内涵:①商品是物质的,是客观的,为满足人的需要而诞生,是不具有主观意识的;②商品是人类智力和体力的结晶,任何商品都应该珍惜;③商品既然反映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就应该杜绝假冒伪劣商品,首先自己就不能参与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这是对自己智力和体力的不尊重。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成功观

通过“辩论赛”这一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学生的赛前准备、赛中激智等方式,使学生以主角、参与者的身份获得正确的金钱观:①金钱是商品社会的流通手段、商品的价值尺度;②金钱购买的是商品,不能购买的东西还有很多:生命、时间、青春、家庭和睦、学习能力等,说明金钱在很多事情上是无能为力的;③金钱本身不具有好或坏的特性,是人内心的贪欲使人走向道德和法律的边缘;④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爱之有节。通过对金钱观的深化,教师提示学生,衡量人生成功与否不应该局限于拥有财富的多少,成功的定义应该多元,应该具体,应该个性。

以上德育生长点拓展出来的内容,可以称之为一种绽放。这不仅仅是内容上的拓展,这种拓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共鸣为特点,除了教师设计的拓展内容,学生肯定还有更具智慧的课堂生成,通过主动参与,学生的智识、情感都被点燃了,这正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四)活动评价

根据学生分小组活动的情况,可以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活动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自评

组评

师评

①对小组工作的态度和贡献

A.在小组工作中起到核心作用,不遗余力地投入到小组工作中,为小组工作出谋划策,尽心尽力

B.能关心小组工作,提出自己的想法,较好地完成分内工作

C.偶尔关心小组工作,有时能提点建议,但是不够主动

D.对小组工作不闻不问,如同局外人

②对个人承担的任务

A.能圆满地完成分给的任务

B.基本完成分给的任务

C.勉强完成分给的任务

D.没有完成分给的任务

③与小组成员合作情况

A.能主动与小组成员沟通,主动关心合作者,善于作出必要的让步

B.偶尔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对别人关心不够,能作出必要的让步

C.经常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很少关心别人,很少作出让步

D.一直有意见或工作不协调情况,从不关心别人,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④品德成长情况

A.能将课堂上自己的正确品德观念,主动实践在生活中

B.能发表正确品德观念,并在生活中基本做到

C.错误观念得到纠正,但还没有体现在行动中

D.不认为自己观念错误,我行我素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首先确定了德育生长点。为了通过德育生长点实现品德成长的目标,教师设计了两个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和学生一起体验价值观、道德观的共鸣,这就是德育生长点的绽放。教师根据设定的德育目标,在整个过程中起了德育“引路人”的作用。通过对评价表中学生品德成长状况的评价,来反映课堂的实效,也促进学生的进步。

三、让德育生长点绽放在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通过体验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研究性学习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避免了德育生长点成为教师空洞的说教。

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重对德育生长点的发掘,要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德育绽放,必须在设计时就深思熟虑。这不仅需要教师本身拥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情怀,还需要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使学生既学得知识,又获得品德的成长。

活动设计不是花哨的点缀,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环节,活动设计应该围绕着德育生长点开展。设计前要思考:每一个活动是怎样让德育生长点绽放的?如何让学生的德育成长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德育生长点是每一课的德育目标,绽放是对目标的细化和拓展,德育生长点必须成为教学设计或者教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四、“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都绽放”教学理念的意义和价值

让每一个德育生长点都绽放这种教学理念,确立了德育为先的地位,融合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是对传统授课方式的一种改进,是针对中职生德育课困境作出的有利调整。德育生长点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德育课堂中的主角和价值所在。

作为一名中职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道德意识成熟的人,才能驾驭先进的技能,进而获得成功的职业生涯;也只有品德正直、善良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为社会带来和谐,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实现百年期待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教学方法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亮.体验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3]刘旭东.对教育与生活关系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8).

小学品德与生活论文例10

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应该与生活紧密联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活动课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形式,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和道德实践。课堂活动从形式分类,可以分为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其中集体活动包括群众性活动和小组活动。按课堂活动范围分类,可以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具体来说,课堂活动可以采取以下形式: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

一、有效性课堂活动设计

1.小组讨论

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讨论都具有有效性,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部分的讨论是有意义的,组织学生讨论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讨论主题要有意义

课堂讨论的主题要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致,讨论的结果要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讨论的过程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特定的问题,明确立场和观点,增强情感体验。教师要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主题都适合讨论,譬如学生早已明白,在教材中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就缺少讨论的价值,还有一些带有主观意味的主题也不适宜作讨论的话题,例如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类的问题,教师应该选择具有争论意义的话题。一节课中的讨论题以1~2个为宜,讨论的时间教师也要做到收放自如,以5~10分钟为宜。讨论前教师要介绍相关的背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

1.2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思想品德教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较为密切,应该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只有学生认为学习的内容是真实的,学生才能更好吸收内化课程内容。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认知的起点,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以往部分认识和经验是消极的、错误的,应该改变这些想法,帮助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让思想品德教学成为学生自主建构发展思想品德的过程。为此,教学活动要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能脱离实际。要充分利用社会素材,特别注重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让真实的事件更具有教育的意义。

1.3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

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小组讨论的非常激烈,小组内每名同学都参与其中,但是也有小组讨论热情不高,达不到讨论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分组工作,注意每组的人数以3~5个人为宜,人数过多不能保证每名同学有机会发表观点,人数太少又不能推动讨论的激情。教师要依据学生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知识基础、思维活跃程度、语言表达能力等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吸取对方的优点,打破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障碍,促使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丰富学生的思维。总之,每个小组的组织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组讨论的效益。

2.课堂辩论

辩论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对于学生们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增强辩证思维的能力,培养逻辑性思维。辩论的目的在于通过辩论,形成对问题客观全面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辩题必须和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联系,辩论前要让学生进行充分准备,对于有明确指向的辩题,辩论后教师要给与指导,辩论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辩论的秩序。

二、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原则

1.坚持科学的态度,转变教学思维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只注重教师传授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课堂活动也很少涉及,这就导致了教师对学生关注不够,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大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记住了知识点,思想政治课就算学好了。这种学习方式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前进的阻力。《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尽快走出传统教学的误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注重联系实际,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置于广阔的社会现实中。充分了解和把握新课标的思想精髓,倡导探究式学习,让初中思想品德课活起来。

2.开阔思维空间,解放学生

新课标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和导向,如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学生政治素养,重视生活实践,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紧跟上新课标的发展思路,开阔思维空间,教学中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转变身份和角色,充当好教学的总导演、协调者和促进者。问题由学生提出,让学生去讨论去解决。通过这个过程,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

三、小结

在新课标要求下,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具有方向性,教师要转换思想观念,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教师要细致挖掘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精髓,利用社会热点问题,让思想品德课程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和现实性。教师要改变以往思想品德课在学生中的印象和地位,让思想品德课变得生动鲜活,具有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赵奇.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性初探[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5:57-58.

[2]谢丽卿. 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目标的思考与实践[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3:59-61.

[3]薛家平. 初中思想品德有效课堂教学的五个基点[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0: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