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42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1

“素质教育”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上是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1997年出版的《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第一次收入“素质教育”辞条,界定其为“中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决定实行的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全面发展”涵盖人的“身”与“心”的发展,具体而言包含人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等方面。

高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业务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等五个方面,即所谓“身”与“心”的全面发展教育。

二、特点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系统构建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属于理论导向的层面,重点是反思我们现行的单一性教育目标,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二是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包括课程知识体系与结构、课程实践、课程功能等多个方面,目标是大学生的“身”、“心”综合发展;三是对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涉及评估的内容、评估的方式、评估的标准等方面,确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探索素质教育外在环境体系,即校园文化、人文环境的建设。后三个体系从属于实践层面。四个方面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从微观角度讲,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身体和心理教育、文化教育、业务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等五个方面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综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身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载体,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业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

学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的研究有以下特点:

1.研究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就宏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构建的分类而言,前述四个体系的研究都有涉及。刘家贵、苏德银的《论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确立的理论依据》,论述其理论依据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规律、教育目的论等方面。卢铁光、刘大勇、宋玲《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针对农科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现状及特点,提出改革和优化农科大学生课程体系的途径与方法。张志华的《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评体系的构建》一文,以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考评体系为研究对象,多方面论述了考评体系构建的意义、依据、原则以及考核评估的方法,并进一步勾勒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考核评估体系的框架图。王瑛、谭宜忠的《大学生社团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指出素质教育需要借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联动、互补的多维教学平台进行,大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翼。文章对高校社团的重要作用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从学校、社团两个层面提出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就学科大分类而言,人文科学方面、自然科学方面的素质教育体系都有所研究。如张子林的《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教学体系探究》,对法律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林丽娅的《音乐疗法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兼谈大学音乐疗法课程体系的构建》,阐述了音乐疗法对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大学生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同时探讨了大学音乐疗法课程体系的构建问题。王世和的《大学生优秀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一文围绕体育素质教育,认为大学生优秀体育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组成主要有体育道德素质、体育人文素质、体育业务素质、体育创新素质等。

2.专业性较强,有明确的指向对象,趋向实践性。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明确,体系复杂而庞大,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相应的素质教育体系也不尽相同。如尚鹤睿的《医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的设计》,对医科大学生的素质从生理――心理、知识――能力及思想――道德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形成医科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维目标体系。郭明友的《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建》,围绕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随着职业技能培养的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而被迅速边缘化,应不断加强和提高,需要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和重建。钟采桑的《构建理工科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则探讨了理工科高校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从思想、课程、活动、环境、制度、阵地等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突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王文礼的《论地方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陕西理工学院为例》根据陕西理工学院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指出地方院校应紧密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构建文理渗透、覆盖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课,面向理工科专业学生开设“人文科学基础”课,面向文史哲专业学生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

单就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而言,这类研究涉及内容广泛,研究角度多样,研究成果众多。如张岂之先生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15年的两点感受》,阐明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涵,提出大学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与其他诸如德育、专业课等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关系。王丽平的《文化素质教育与大学逻辑》论文对中国大学进行了反思,指出文化素质教育是要保持大学逻辑、回归大学本身的大学改革。付卓荦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研究》论文,探讨了高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如权力结构失衡、管理模式单一、行政化管理突出等问题,阐明文化素质教育管理体制的架构要适应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开展的特点。罗吉平的《粤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方法比较》则比较当前粤港高校在文化素质教育方法上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与尚需改进的环节。陆艳清的《十年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综述》对近十年来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做了扼要的梳理,概括出相关研究论著主要涉及的内容,并指出这一研究领域的薄弱地带及今后研究的发展空间。

3.相关领域缺乏整合,新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在梳理上述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宏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中,以对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和对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思考为重点,视角广阔,但疏于对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素质教育外在环境体系的考察。如郭明友《论高职高专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建》、卢铁光等《农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与课程体系改革》等文,结合不同的受教育对象研究了多种课程体系改革。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李航《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研究: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等文章,根据专业特点研究了不同的教育评价体系。这一类论著很多,相较之下,对素质教育目标体系、素质教育外在环境、校园文化一类的研究文章寥寥数篇,有待深化扩展。

微观层面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偏重于对文化(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探究,其中又偏于理论内涵、意义、原则等阐述,对文化素质教育过程本身,以至有效实践等问题关注不够;身体心理教育及其体系、创新教育及其体系等方面研究成果有限,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响应国家的政策法令号召,提高全民素质所需,所以有较多研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的成果;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本身即为一项艰巨而庞杂的社会活动,难免有疏漏之处。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2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3

 

一、前言

当前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身心两方面得到发展,具体包括了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其中身体素质主要是体现人体体质水平的标志,是人体各种器官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素质、力量素质、灵敏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的能力表现。所以一个人体质的好坏,也体现了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基本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水平的基础。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速度、力量等有关练习项目及相关动作进行纠正,对练习方法进行探讨。

二、乒乓球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目的意义

(一)掌握和丰富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我国乒乓球运动在世界乒坛创造了长盛不衰的罕见历史奇观,有分析认为“专项身体素质是中国乒乓球队夺得整体优势的因素之一”,并有“乒乓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中国流”之荣耀,专项身体素质在乒乓球运动中具有重要地位。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研究逐渐被重视,这些研究,不仅探析训练实践经验,而且综合运用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学、运动技能学以及运动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来揭示其规律,从而促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实践更系统化、科学化。可见,不论对于乒乓球教学训练实践体育论文,还是乒乓球理论知识体系,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都是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全面、系统学习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的专修学生,完善乒乓球运动知识技能是必要的,此外因这一必要内容的综合性较强,还将促进专修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丰富其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有必要掌握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这将丰富专修学生对乒乓球运动知识和技能。

(二)提高身体素质水平,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无论以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终身体育教学观念还是能力教学的观念引导体育教育,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必备条件之一,但随着课程改革,技术课时精简,使其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论文的格式。幸而在专修课程中,学生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运动中发展身体素质,加之身体素质发展在不同练习手段中具有相通性,因此,乒乓球专修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可作为身体素质发展的优选途径,通过较大运动强度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体验克服困难带来的快乐,而且能培养顽强意志品质。

三、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方法

(一)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内容确定的依据

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确定依据有三个方面:一是根据乒乓球运动员机体能量代谢的特点,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竞技乒乓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平均值较低的耐力性负荷,随着负荷的持续时间增加,运动员依靠脂肪供能的比重就越快。乒乓球运动总的负荷强度较低不是因为负荷的时间短所致,而是由于休息一中等负荷一短暂的大强度负荷不断变化的结果。根据乒乓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可以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应采取相应的内容,以符合乒乓球比赛中的负荷强度:即在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内容应选择较低或中等负荷强度一短哲的大强度负荷的练习内容,并在练习的强度和量的安排组合上体现出来。

二是根据乒乓球运动项目的特点确定什么素质符合乒乓球项目。一项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乒乓球运动员应发展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其依据是:在乒乓球比赛中体育论文,对判断一反应一起动一移动一摆臂等要求快速,这就要求乒乓球运动员有良好的专项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而专项力量训练,对提高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的强度有帮助,它有助于发展专项速度素质。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依重要程度,可分为专项速度素质、专项灵敏素质、专项力量(爆发力)素质以及专项耐力素质。

三是要根据乒乓球运动主要技术动作特点对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内容进行确定。乒乓球运动技术动作主要有正手技术动作:拉、冲、挑、搓(削)等,反手技术动作:拉、打、冲、拨(推)、搓(削)等,以及与配合的各种步法移动。能很好地完成这些技术动作,就必需具备良好的专项速度、灵敏、力量以及耐力素质,要使专项速度、力量等素质真正符合每一项技术动作的需要,就必须注意在所选用的专项身体训练内容的动作结构、肌肉用力形式要尽力与之相似。乒乓球运动动作肌肉用力顺序是:从人体总重心的近端始发用力到远端用力终止。只有这样才能使专项素质练习发挥实际效果,才能更好地捉使技术的提高。

(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

第一、在乒乓球专项素质中耐力方面内容选择上,由于乒乓球比赛中每一项得失分过程中,运动员都有短哲的休息(拾球、发球等)时间,所以没有缺氧现象。因此在选择专项素质训练内容时,不必选择强度过大的项目。

关于耐力练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改善心脏一肌肉系统的功能,即:耐力跑和间歇饱。关于灵敏素质训练,要注意灵敏包括的两方面的速度:基本速度和反应速度。在进行基本速度训练时,采用20秒上下戴5分钟以上的训练。关于爆发力III练,要注意当爆发力的训练超过一定负荷时,就可以看出肌肉横断面的增长和肌纤维的增加。进行均衡性的训练是有效的,可以采用使肌肉收缩以对付阻力的训练手段论文的格式。

第二、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使用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繁多的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变成一个符合乒乓球专项身体训练规律,符合乒乓球运动实际情况,有序且有明确针对性的练习体系。在专项化程度的区分中,我们运用了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两个不同专项化程度的概念。所谓专项基础身体素质训!练,是指该素质练习方法在专项身体素质上能紧密围绕专项需要,能为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水平提高提供最直接的帮助。而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则是由乒乓球技术动作和战术要求构成的专门性素质练习。根据这两个不同概念可以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进行划分。(见下表)

表:乒乓球运动身体素质训练内容

 

素质项目

训练内容

灵敏性

1、运用步法接抛向不同方向的乒乓球

6、看手势做步法移动并做相应动作

2、多球练习的不定点摆速

7、两人持拍相勺击接旋转球

3、球台上两球对击游戏

8、交义步侧向跑

4、推一侧一扑手步法练习

9、左右摆速挥拍练习

5、多球推挡侧身攻练习

 

 

速度性

1、快速挥拍练习

2、沿球台边线滑步练习

3、沿球台端线左右跨跳练习

4、多球快速左右摆速练习

力量性

1、持重拍挥臂练习

2、持瓶转手腕练习

3、腿手绑沙袋击球技术训练

4、多球发力扣杀球练习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4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近年来,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对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美国于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美国学者博伊认为:“如果学生只局限于太狭窄、太技术化的知识,就难以具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应该把儿童教育成有仁义之心和关心他人的人,具有运用他们的技能为更大的社会目标服务的价值观念。日本教育界强调并加强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日本提出的现代人才素质要求中,将有高度教养和出色人品放在了第一位。韩国在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养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专门的教育与培养。由此可见,人文素质已成为新世纪世界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5

1.目的及意义

本文为了解我校2010级―2013级学生身体素质情况,锻炼程度等基本状况,进行深入了解,从而进行有计划的训练,为开展一些有益身体健康的体育项目做准备。并通过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2013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价,找出规律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对全面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更新体育教学和健身观念,有效增进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身体素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文、理科与体育学院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体育学院相比文理科学院人数较少,体育学院的样本我们选取了从2009年到2013年的全部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综合成绩,并利用excel表格的公式功能计算出平均分;

理科学院我选取了土木工程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电气工程学院与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这四个学院,并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文科学院我选取了民族学与社会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与文学院这四个学院,同样随机抽样的方法,每个学院抽取200人,样本总量共800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体质健康调查方法的学习和其结果的了解,将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的体质健康与其进行对比,看出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2.2.2调查法

a、数理统计:将要用的数据进行统计整合

b、抽样法:分层抽样:针对4个文科学院和4个理科学院于2009~2013年体质健康成绩分别抽取200份样本。

随机抽样:文、理科学院学生成绩随机抽样。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结果

3.1.1数据的整理与统计

3.1.1.1表格概况

下表1-1是我校2009年至2013年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

3.1.1.2目的与作用

用以比较不同学科性质的学院之间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以及各自学院的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身体素质状况的变化

3.1.1.3抽样与统计方法

按照上文抽样方法得到的样本量比较大,利用excel公式对样本的平均成绩进行了平均分的计算,得到下表。(注:平均分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1-1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成绩一览表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2012学年均为83分左右,而2012-2013学年为88分,体育学院的身体素质状况为良好及优秀而文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均在72-73分左右,身体素质状况为合格。

3.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下图1-2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体育学院、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平均分随着学年增长的变化图。

1-2不同学院随着学年增长的身体素质变化的折线图

从上图可看出,体育学院学生从2009年到2012年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均在83分左右,而2012年到2013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大幅度提高到88分,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从2009年到2013年的变化幅度不大,均在72-73分左右。

3.1.2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对比

下图1-3是根据表格1-1制作出来的从2009年到2013年体育学院与理科学院和文科学院体质健康测试综合成绩的平均分的对比图

1-3不同学院之间体质健康测试平均成绩的条形图

由上图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这四个学年的体质健康测试的平均成绩,体育学院远远高于理科学院与文科学院,而文科学院与理科学院的平均成绩相差不大,身体素质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调查研究结论:

根据对2009-2013学年不同学院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统计对比和分析,以及对于2012-2013学年不同学院男女生跳远成绩的对比分析结果来看,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远不如体育专业的学生,身体素质状况仅为合格,而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为良好及优秀,说明经常性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魄,提高身体素质,我们要提高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加强体育锻炼。

4.2对于增强非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一些建议:

4.2.1从学校层次来说

(一)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以我校来说,体育课为每周一次,而且只有大学一二年级开展体育课程,三四年级没有体育课程,在一二年级的体育课程中,一年级为基础的体育素质锻炼,二年级为按兴趣选择体育项目进行训练,在二年级的课程中身体素质练习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延长体育课程的学年时间,延长至大学三年级,而且加大身体素质练习在教学时间上的比例。

(二)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竞技类的比赛

学校应该鼓励开展体育竞技类的比赛,增强同学凝聚力,培养活力,强身健体,而体育竞技多枯燥劳累,应该增强比赛的趣味性,打破原来单一的跑步、跳远、跳高等传统项目,加入如老汉推车,三人两脚等普及性高,趣味性强,参与度高的项目比赛活动。

(二)加强体育场馆等基本设施建设

拿我校来说,现在建有体育场、篮球馆、篮球排球场、后操场、舞体馆、羽乒馆,基本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只是场地的开放时间有限,场地的容纳量有限,而我校学生数量庞大,建议延长各体育活动场馆的开放时间,并提供体育器材(如网球拍、羽毛拍等)的租借服务。

4.2.2从学生个人来说

保持合理的饮食,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规律。

大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心智年龄各方面趋于成熟,由于距离家较远,受到父母的管制和约束较少,大学的管理模式也不像中学时代的严格和苛刻,不少学生喜欢喝酒吸烟,饮食不规律,熬夜打游戏,上网,唱歌等,不合理的作息习惯和规律对于身体体质的危害较大,我们学生自己要自觉养成合理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早睡早起生活作息规律。

(二)加强体育锻炼,积极参加户外运动

由于现在交通通讯工具的发达,大学校园里出现了大量的“宅男”“宅女”,他们吃饭叫外卖,有些外卖甚至可以送到寝室宿舍里,购物靠淘宝,终日呆在屋内不进行运动与锻炼,导致身体素质越来越差,作为中国新一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有蓬勃的气质和活力,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如每天跑步,和同伴打球,爬山踏青等户外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坚,刘立清,韩飞.中美两国学校体质健康研究现状的比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86.88硕士学位论文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6

1 前言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学校体育在增进学生的健康、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诸多的改革,制定并实施了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然而应当看到,体育对人的教育意义,除了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的作用外,它对培养人文素质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往往侧重于生物学方面的意义,而忽视了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作用。本文试图就学校体育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进行探讨,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参考。

2 当前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紧迫性

新世纪,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给现代人带来了巨大的享受和自由。但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人一味追求物质生活与享受,而忽视了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在中国,当前青少年一代均为独生子女,家长在为子女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外,更是对他们的文化课学习成绩寄予了极大的希望。而忽视对下一代各种生活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关心他人、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以及良好品质与精神等的人文素质培养。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现代化建设首先要求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仅只是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更是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各项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国内学者认为,人文素质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人文知识,二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既是构建在人文知识之上,也隐含在人的各种社会实践之中。人文素质“涉及的是人自身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社会属性方面的问题。它通过观念意识、品德情操、心理性格的价值取向和文化修养的外显而展示个人”,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从价值功能上看,体育的作用亦在于优化人的心理与人格、关切人的生存与价值,增进人的自由与幸福,表现在关怀人生实现和促进人的发展;从价值评价上看,体育的评价标准更注重精神、民族、主体等。因此,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作用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存在着“重理轻文”;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就学校的体育教育而言,也只注重生物性的体质增强与技能掌握,而忽视人文性的学生个性与道德精神等的培养。当前人文素质培养之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体育教育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上,体育是在具体的身体运动之中,学会与他人的交往合作、协调配合、遵守规则、参与竞争。同时,学生又是在克服身体困难中,实现超越自我、增强意志、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因此,与其它学科相比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为直接、具体,并是在身体的运动之中实现,是身体与心理发展的统一体。体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中,具有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3.2 增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相关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的成就除了一定的智力因素外,更大程度上是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意志力、进取心、自信心、自我控制力、自我激励、人际关系、处事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等。心理学的研究进一步表明,在人的成长成才过程中,非智力因素起着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体育是一项具有按一定规则参与竞争;通过意志努力超越自我;与他人合作争取胜利;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等特点的教育活动。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不仅能够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与配合,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更可以在意志努力和复杂的情感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荣誉感以及自信心等多种非智力因素。而这些非智力因素正是人文素质的主要组成部分。

3.3 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人们普遍认为,科技教育紧密地同逻辑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条理性与求同性,这是一切正确思维的基础。人文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却紧密地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联系,它保证思维的求异性与创造性,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所以,在体育教育中注重对思维的启发,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3.4 有助于美育教育的实施

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中就指出,“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之德,欲达此理想,于上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美育不仅是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欣赏运动之美(即审美),在实践中感受运动之美(即美感),更能够让学生体育运动中创造美,实现自我完美的追求。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对学生美育教育的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3.5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

完善的个性是人文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学校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仍然存在,加上学生中主要以独生子女为主。这就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个性发展的不足和弱点。体育运动要求参与者在一定的规则规范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教师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竞争中,在通过意志努力克服自身生理障碍中,实现自身的价值。这对于学生个性的拓展与完善有着独特的作用,这也是室内教学和理论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4 学校体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4.1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是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模仿练习的方式。这种单一的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注重的是学生动作技术的掌握和体能的增强。而忽视了学生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同伴之间的交流,以及个性发展等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因此,应改革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加强教与学双方的互动。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性、创造性,锻炼其意志、培养其情感、铸造其性格、熏陶其审美观的多种体育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4.2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中的主导性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在体育教育中贯彻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主导性的作用。因为,首先,教师只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才能在挖掘学生潜能的同时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价值;第二,教师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对所学的行为、意识做出正确的评判和引导;第三,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意志、责任感、爱心等各人文素养,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4.3 加强学校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学校体育理论课应是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应改变以往许多学校只在雨天临时安排的状况,而应将理论课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有计划地安排。结合理论课的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将学生在实践课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意识等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这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一条重要途径。

4.4 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

按规定学校每天都应安排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和家长往往过于强调学生的文化课学习,而使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难以得到重视和保障。尤其是中小学的毕业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大多被占用。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学生自我为主的活动,小伙伴共同进行竞赛和游戏,可增进相互的交流。大多数学生也会在可能产生的冲突中学会处理和解决矛盾的方法。共同兴趣爱好也能使学生形成以体育活动为中心的社会小群体,根据社会学理论,小群体是个人通向社会的一座桥梁,也是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因此,重视和保障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

4.5 完善学校体育竞赛活动,吸引全体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5)12—0135—03

[作者简介]历叶红(1979—),女,湖南怀化人,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

近年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整体改革的方向,就是注重体育素质教育。把保健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精神等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等。但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安全素质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人类体育活动中,通过不断总结形成了更高更深层次体育精神素质。全社会素质教育体系中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大学体育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形成健康体育素质观念的社会责任中担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大学体育素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体育素质的特征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体育知识素质、体育技能素质和体育精神素质等几个方面。体育素质教育是大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为社会提高素质更高、更全面的人才。一般来说,大学体育素质具有以下特征:

(1)综合性。体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强体,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和改善机能,而且可以促使智力得到发展。良好的体育素质,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树立公民意识和法制观念。也可以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自信,从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在培养体育素质的过程中,要以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为手段,促使学生在完善的体育知识素质和科学的体育技能素质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并使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各方面得到综合发展与提高。

(2)时代性。体育素质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体育精神。人类通过长期的体育实践和体育理论研究形成了相对的稳定的体育知识体系。在长期的体育锻炼中,发现和形成了良好的体育技能,这些体育技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技巧和锻炼方式也是相对稳定的。作为对体育更深层次的体育精神需要长期的沉淀和升华,体育精神素质才得到的延续、巩固和规范。随着的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素质的内涵也会形成时代特征的内涵和意义。(3)渗透性。体育素质会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系统专业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今后的身体素质和技能素质。而体育精神更能发生辐射,渗透到学生今后的学习、科研、工作中,从而促进体育精神的发展。

2体育素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体育素质教育在树立大学生终生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深远的意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应该基于大学生的特点和每个高校的状况,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育精神,建立面向未来、面向社会的体育素质教学系统。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素质培育仍然存在以下不足的地方。

2.1大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体育精神的缺乏

当前在大学中大学生心理承受压力在下降。传统应试教育重视了知识灌输、轻视知识的灵活运用,造就了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机器。大学生在体育领域中也将这一不良做法延续下去,对起体育素质的提高造成很大的障碍,导致一些大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准下降,当遇到挫折时,缺乏超越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将体育精神物质化正是这种背景下所形成的。在体育中只重视名次、不重视参与就是大学生体育精神缺乏的表现。“金牌至上”正是将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反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各种体育理论研究对我国体育课程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在精神教育问题上进行学理层面的专门研究比较少。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略了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等体育精神上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避挫折的行为。

2.2目前学生健康安全教育不足

和国外的健康安全教育开展程度相比,我国健康安全教育无论是内容、形式和手段都相对简单。健康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开展,只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缺乏足够的实践和应用。我国每年有不少学生发生意外事故伤害和死亡。但是,这并没引起我们很多人的重视。传统体育教学强调技能和体能。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要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意识教育。造成学生注重技能的掌握,但健康教育意识薄弱。在教学实践中,“健康第一”的理念被“安全第一”替代。学校为了确保学生安全,将那些具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运动项目被无情的抛弃。安全健康教育是体育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该得到重视和运用。在体育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对学生的安全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仍然被不少人忽视,对于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把它作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上认识到提高我国学校的健康安全教育的急迫性。

2.3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不全面

体育课传授体育知识的重要时间,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重要形式。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系统地、有目的教育活动,把体育知识传输给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对大学生是否能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强调文化知识传授与运动体验相结合,强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最终,通过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学习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通过体育课传播体育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由于教学安排不合理,使得学生的体育知识掌握不全面。在体育教学过程来看,体育课在内容的安排上,重运动技术的传授、轻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提高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水平。体育理论教育是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理论知识,才能更好地提高体育运动技能。传统的体育教学也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的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要把体育理论知识的教育延伸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拓宽体育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为学生提供全面的体育知识。目前获得体育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如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看电视、观看体育比赛等等。但是大学生在并没有意识到这点,往往忽略了通过这些实践来获取相关知识。依赖于传统的通过教学方式获取相应知识,缺乏自主学习体育知识的能力。所有这些导致了部分大学生体育知识素质很难提高,也导致了其体育知识结构不完善。

3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3.1用建构主义观点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模式思考

我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长期以来深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属于应试教育。体育教育存在着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进行学习,而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或者是为了达到某中目的,比如获得金牌等。物质注意色彩非常强烈。在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中,应当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大学体育教育也应体现时代特点,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方式。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以提高大学生体育素质为目标,采取全新的体育教学教育方式.建构主义教育观点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者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环境的设计,环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种有利于自主建构知识的良好环境。二是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自主建构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要求学习者应具有高度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就要靠自主学习策略,包括启发式、自我反馈等等策略。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一套有效的体育认知学习理论,并形成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有创造性的活动。比如设计一个趣味体育游戏,组织一场排球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体育的素质教育,不仅加强学生课堂教学,同时也加强学生的课外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提高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辅助手段。因为大学的学生有比较高的文化素质,并且自立活动能力比较强。这些课外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最终使学生的体育素质得到更好地提高。

3.2加强学生的健康安全教育素质

体育课程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具有活动性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还需要大量的课外体育活动为其服务。大量的体育活动实践是导致在体育教学中比较易发生意外伤害的重要原因。当然造成意外伤害的因素很多,有些的偶然因素造成的,有些是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采取措施进行预防的。这需要大学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健康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接受系统的安全健康知识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健康教育观。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安全健康的身体锻炼方法。要时刻强调“安全第一”的理念。从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逐步树立健康教育的理念。同时,也要为学生要提供一个有利于体育活动和学习的健康环境。在教学实施中,要把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尤其是那些关于常见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和实践操作更要作为教学重点进行介绍。在讲授健康教育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式讲解,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当中去。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增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和方法。避免刻板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果。可以结合常见突发意外事件进行教学,如溺水的自救、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等。它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通过活生生的案例来加强健康教育能力的训练。

3.3大学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途径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影响了大学生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渗透力很强。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培育才能达到目的。健康的体育活动氛围可以激发大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并在体育锻炼中达到精神升华的教育效果。尤其是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将极大地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通过提升大学生积极锻炼的意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达到培养体育精神素质目的。大学是为社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需要健康的体育精神素质作为支撑,但体育精神素质的培育需要冲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形成人人重视体育精神培育的氛围。并形成常态化的素质培养机制。大学应该细化体育精神的内涵,真正有效地培养大学生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并非口号和标语,需要大学生身体力行。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真正的体育精神。体育精神可以利用极具影响力的传媒、通讯工具和体育明星效应等可以在更新和更宽的空间内展开。通过多元化的途径维持体育精神培养。作为大学生而言,体育精神素质是大学体育教育和体育实践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体育实践过程中的体育意识形态、体育精神形成要体育运动活动本身更重要。体育运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挫折和劳累,是磨砺和锻造体育精神素质最好的因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而且更有利于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尤其对于大学生而言,良好的体育精神素质是体育运动的核心价值所在。

3.4加大体育物质基础设施建设

大学体育离不开完善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因此培育大学体育素质首先要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随着改革的深化。完全依靠上级财政拨款来发展校园体育基础设施已经很难做到。大学多渠道筹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大学对校园里面的体育项目设施可以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进行适当的经营。充分利用大学体育教师人力资源优势,以及学校闲置场地开展一些市场化运作,在这些项目的选择上可以选择那些传统项目以及学生参与性高的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合理运用各种资源而达到较好回报。在这个过程中,要采用多种经营方式来提高体育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开展相关体育活动。比如体育教师办各类培训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保证学生体育活动需求的前提下,对一些学校的体育场馆实行转租、外包等多种经营形式来提高体育设备实施的利用效率。同时,通过创收进一步扩大体育设施数量和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育设施。为大学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高创造良好的平台,为培育大学体育素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4结束语

在体育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加强学生的体育知识素质水平和健康安全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重视学生健康安全素质方面的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较好地掌握体育运动技术、健康知识、更重要的目的在使学生提高意外伤害事故的生存能力。并进一步培养良好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体育活动不仅能使人的身体素质提高、也能够使精神素质得到改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传授体育的专业技能和专项技术、而且要将体育技术教学与体育精神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国家培养素质全面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01):82-85.

〔2〕马卫平.当前对学校体育认识的误区〔J〕.体育学刊,2011,(01):75-78.

〔3〕刘纯献.体教结合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1,(03):74-77.

〔4〕杨雷等,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实施体教结合的障碍及其路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08):98-101.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8

作者简介:张亚男(1981-),女,黑龙冈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讲师。(辽宁 阜新 123000)张慧慧(1982-),女,辽宁锦州人,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测绘系,讲师。(辽宁 沈阳 1101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理论研究课题“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提升研究”(项目编号:GXDJ2013-B03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4-0197-02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既是学生党员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一所高校综合能力的精炼表现;既需要学生党员本身的内在修养,又需要良好的校园氛围熏陶。所以,对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现状和成因进行分析对学生党员的强化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高校学生党员应具备的理论素养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评价是高校学生党员的重要指标。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一系列要求,其中基本要求就是对大学生党员的基本素养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里,大学生党员应具备以下几种基本素养。

1.较高的自身思想素质

学生党员的自身思想素质包括身心素质和政治思想素质。而身心素质又是指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一名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全神贯注投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中,不但要有健壮的体格,还要有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坦然面对即将到来的各种困难,并且圆满完成各项工作。而与此同时,对其政治思想素养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自觉抵制历史以及西方等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都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关心同学,服务社会。更要主动并强烈抵御拜金思想、利己主义等一系列非无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反对腐败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总是不断赋予党的先进性以新的内涵,对广大党员理论素养也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2]

2.丰富的基础文化底蕴

在十中强调,高校学生党员应注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之余,要增强自己的人文修养,使自己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道德涵养。事实上,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全党特别是高校学生党员的学习,因为,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改革开放伊始,党中央就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善于从各方面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去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争做全方位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

3.过硬的专业素质

社会在不断进步,时代也在不断前进。当今社会是一个急需专业性创造人才的社会,我们必须从社会的角度去强化自己的素养。学习新文化则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学习新技能也是我们人生的必经之路。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作为当代大学生党员,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提高专业水平,才能在高校以及今后的社会上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时代的进步,就必须让自己拥有过硬的专业文化素质。

4.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中明确表述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使命,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领导地位确定了党员不仅应该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而且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领导艺术和组织协调能力,具有崇高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样,才能带领广大学生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伟大而艰巨的任务。[1]

二、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现状

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提升,是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关键所在。面对当前复杂纷繁的国内外形势,以及各种思想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深刻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深化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和党性观念。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忽视政治理论学习,能够关注时事政策的变化但缺乏对党的基本理论的系统把握。其主要表现为:

1.入党动机趋于世俗化

转型期的社会对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影响,部分学生党员入党动机趋向世俗化。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党员入党的动机只是为了自身能够更好地在高校以及今后的社会中发展,只是为了自己以后所谓的“仕途”能够更加通畅。现如今,很多党员入党的动机不再是为了祖国的更好发展,不再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2.组织观念不够强烈,模范带头作用不够

部分学生党员组织观念不够强烈,对党员身份和主体地位认识不够,一些党员在学生中的模范带动作用不够。党的十报告提出“以增强党性、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健全党员立足岗位创先争优长效机制,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这为高校学生党建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心,有关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的一系列因素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的重点。

3.学习缺乏主动性,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

一些学生党员学习缺乏主动性,对理论学习是被动接受,不够关注时事;在面对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时,缺乏理性的观念、正确的认识、政治的立场,容易感性判断,导致共产主义信念不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不牢固。对于高校学生党员来说,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学会主动学习国家时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员的现状却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对社会热点问题漠不关心,做事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缺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三、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现状的成因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探索学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3]每年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党员人数超过全国发展的三分之一,但是学生党员理论素养偏低,这一问题应该受到高校党建工作者及高校所有党员的高度重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如下:

1.入党动机不纯,政治思想不成熟,党性观念薄弱

现在有许多大学生入党的动机不纯,抱着入了党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有更好的发展的想法才去入党。入党带有功利性、投机性,入党之后,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入党。由于入党动机不端正,导致自己的党员先锋作用不强,对共产主义的信念不坚定,没有强烈的组织纪律性,从而学习上不思进取,对党组织造成不良影响。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员的义务和宗旨,甚至有些党员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对社会问题和国内、国际大事一概不理,认为那都是与自己无关的。

2.学习态度松懈,理论水平不高,自身认识不清楚

部分学生党员在入党之后学习态度松懈,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以及对自身党性思想的要求不高,只注重于学习专业知识。即使他们在入党前对党的理论知识有了初步学习,但在入党后就放松了自己,未能继续深入系统地学习,导致其政治素质、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始终停留在较低水平,对党的宗旨、理想也仅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进而使这部分学生党员缺乏对其他同学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党员的先进性在他们身上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对党的信念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也不够坚定,因此不能时刻提醒自己应在同学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更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4]

3.社会不良风气和意识形态的影响

社会风气即社会群体的风尚习气,是指人们集体惯有的偏好和行事习惯,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是社会群体意识的外化和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对大学生党员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高校是大学生党员乃至所有大学生步入社会的阶梯,也是高校学生价值观、事业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时高校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以及党性思想没有稳定的基础,很容易受到外界社会的干扰,意识形态被扭曲。

4.基层党组织教育力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名党员,接触最多的就是基层的党组织,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但是很多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理论素养教育不够,也不够重视,更没有建立完善的系统和教育机制。这对于刚刚入党的新党员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为这些学生党员本身应有的理论素养就不高,对自己的要求无法做到高标准,就会偏离一名真正优秀党员应有的轨道。随着学生党员的不断扩大,党支部对于党员的再教育日益松散,无严格规定的理论学习制度,学生党员既不清楚理论学习的要求,也没有参加理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或处于停滞状态。[5]所以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以有利于对党员进行管理、有利于党员参加党组织活动为目标,科学合理设立基层党组织,配备齐整负责人员。[6]

四、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理论素养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学习需要形成分层次、分阶段的体系,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党的理论知识以及国外先进理论也需要以不同的载体和丰富的教育形式向学生展现,通过学习促进理论素养提升,建立学生党员考评和监督机制,及时检验和监督党员教育培养效果,使理论素养提升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构建并拓展学生党员素质提升实践平台,在实践中砥砺党性,以实践育人的视角促进党员理论素养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建立全新的体系,适应新社会新时代的要求,完成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工作,培养出能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使命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明.论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素质现状与培养方法[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12):75-77.

[2]刘光峰,曾以林.关于高校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问题调查分析[J].党史文苑,2006,(22):36-37.

[3]郝艳萍.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探索[J].党政论坛,2012,(10):58-60.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9

2研究对象与方法

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与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共267人,其中教授31人,副教授78人,讲师87人,助教37人,教育行政干部34人样本覆盖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安徽、山东、河南、陕西、辽宁、黑龙江、北京、上海等12省市的46所高等院校研究采用文献资料分析、面访调查、座谈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其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其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

3.1高校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体系的探讨

研究表明,身体显性因素与身体隐性因素共同反映着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水平,可将其归于身体素质类。心理因素与个性因素是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的两个主要内容。体育认识因素和体育实践意识可统称为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基础与体育道德实践因子描述的是大学生体育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状况,属于体育道德素质。体育基础知识素养和体育人文知识素养集中体现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水准,可概括为体育文化素质。运动技术能力与学习锻炼能力明显反映的是学生体育能力发展水平,可归纳为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修养与体育审美倾向因子,形成了大学生体育审美素质的主要内容而个体行为习惯和社会行为因素则体现了大学生综合体育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本身也以体育行为素养的新姿成为这一素质体系中的新成员。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人是自然、心理和社会的统一体这一观点,将上述8个素质加以进一步概括,可分为3个基本层面。一是生理层面,指的是身体素质类二是心理层面,主要指体育心理素质类三是社会层面,涵盖体育思想素质、体育道德素质、体育文化素质、体育能力素质、体育审美素质与体育行为素养。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的这一相对合理结构,揭示了大学生体育素质系统的多维复杂、纵横交错的内容构成,展示了21世纪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与优化的演进轨迹

3.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

3.2.1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组成分析

根据现代教育学、人才学及素质教育论的有关理论,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与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之间存在着一种严密而合理的逻辑对应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揭示。

与大学生体育素质结构相匹配,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应地包括身体素质教育、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体育道德素质教育、体育文化素质教育、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与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等8个方面。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类体育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仍有必要依据素质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对上述8个方面逐一进行详细分析。

第1类: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素质教育在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含义,既特指运动训练学意义上的运动素质发展,也泛指解剖、生理学意义上的学生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适应能力、身体耐受能力以及身体抵抗疾病能力等方面的提高。身体素质教育是依据大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提出来的,它体现着体育素质教育与其它学科素质教育相区别的本质特征,即体育素质教育具有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身体素质的独特作用。

身体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发展运动素质、增强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提高身体耐受能力等5个方面。身体耐受能力是指人体承受高强度、长时间地持续劳动的能力。它作为未来社会高压力、强竞争特征对人才素质的特殊要求,应被合理纳入身体素质教育内容之中。不言而喻,身体素质教育是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最为核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着体育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功能。

第2类: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意志品质、培养体育兴趣与需要等个性倾向以及自信心等自体育心理素质教育包括提高智力品质、培养体育情感与我意识,同样,体育心理素质教育是大学生综合素质。

第3类:体育思想素质教育

体育思想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终身体育意识、快乐体育思想、健康教育思想、体育参与意识、体育消费意识、体育法规意识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良好的体育思想素质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前提条件。因此,加强大学生体育思想素质的培养应贯穿于体育素质教育的整个过程。

第4类:体育道德素质教育

体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对学生体育道德认识、意志和行为的教育和培养。倡导良好的体育道德,是当前倍受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在高校体育中加强学生体育道德素质的培养必定成为体育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5类:体育文化素质教育

体育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提高学生在体育哲学、体育史学、体育理论等社会科学、体育生物科学、运动医学等方面的知识修养。知识的内化表现为人的知识文化素养。因此,体育文化素质教育要以掌握知识文化为手段,以培养知识文化素养为目标而有序、系统地展开。

第6类:体育能力素质教育

体育能力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运动能力、技术能力、学习能力、锻炼能力及自评自控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提高体育能力素质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完成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综合品质,在体育素质教育体系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地位。

第7类:体育审美素质教育

体育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指的是提高学生对体育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方面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爱好与情趣等。体育美是体育赖以存在与发展的基本特质之一。充分挖掘与表现体育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审美素养是体育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8类:体育行为素养教育

体育行为素养教育主要指的是要通过体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及人际交往行为等。良好的体育行为素养是大学生其它体育素质高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因此,将体育行为素养教育纳入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不仅是理念上的突破,而且是实践上的需要。第3,在内容组成上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组成吸纳了古今中外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众多优秀思想与改革成果,并创造性地将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经验推向了高等教育领域,将一般素质教育成果移植到了体育学科素质教育范畴,因而表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高度统一。

3.22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体系研究通过以上体育素质与体育素质教育对应关系分析,以及各类不同体育素质教育具体内容的研究,依据前述3个层面素质结构的分类方法,我们可进一步将8类体育素质教育归纳为3个层面:一是生理层面素质教育,主要指身体素质教育;二是心理层面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三是社会层面素质教育,包括体育思想、道德、文化、能力、审美与行为素质教育等6个方面。至此,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可以加以展示。

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相对完整体系具有以下5大重要特征

第1,在指导思想上体现出全体性、全面性与主体t性高等学校体育素质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面向全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体现出全体性特征;其内容体系涵盖体育素质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全面性同时,高校体育素质教育指向“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体育能力、个性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反映出高度的主体性特征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上述3个特征与素质教育的一般特征完全吻合,符合广义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与基本思想。

第2,在产生机制上反映出客观性与时代性^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内容的产生来自于广大高校体育界人士对大学生体育素质发展趋势的客观判断与瞻前考虑,反映了新世纪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培育的时代要求,因此该结构具有客观性与时代性。

大学生身体素质论文例10

 

1.前言

由于我国已经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由于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观念影响。导致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许多中小学把体育课当成副科,甚至有些学校到期末复习阶段就停止上体育课,“让”出时间给其他科目。受中小学这种不良因素的影响,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他们轻视体育课,不喜欢体育锻炼,大多数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终身体育意识淡薄,这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最终会随着大学生的毕业,而影响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所以笔者通过谈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以此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者和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

2.高校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地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体育健身的行列来,《纲要》中规定:“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他们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高校体育能够为大学生走入社会进行终身体育运动提供良好的知识准备,这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必不可少的条件。

2.1高校体育对学生自身健康及终身体育习惯的影响地位

毛泽东同志在他所写的《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可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学生时代是人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使一些先天发育不良的弊端修正过来,通过体育锻炼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相反如果不注意体育锻炼,不但会影响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甚至关系到祖国未来现代化的建设。大学体育应抓住这个良好的契机,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每一节体育课,应该把如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向学生讲授健身知识,教导学生掌握技能技巧,提高身体素质。指导学生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信心。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如肥胖、视力不良、心血管疾病、失眠等严重干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状况。所以无论从长远角度还是近处着想都需要高校体育要抓好,抓准。高校体育具有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为学生身心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职能和义务。

高校体育除了正常教学外,可以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高质量的教学比赛,在比赛中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比赛,逐渐提高每一名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免费论文参考网。

2.2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当今,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使命,高素质的人才应是体魄强壮、身体健康的。高素质的人才必须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为基石,没有良好的身体就不可能胜任大强度的工作任务。高校体育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同时,高校体育还渗透着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思想文化素质的培养,是一门融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免费论文参考网。

我国现在提倡素质教育,我们提倡的素质是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素质教育的非常重视关于学生“做人”的教育理念,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高校体育教育作为身体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尤其是在现今社会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现代高校体育已经过去单纯的强身健体和单纯的传受技术动作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其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和创新意识,陶冶情操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如果我们高校教师都能脚踏实地的执行这个政策,那我们的下一代一定会多出许多杰出人才,这就从实质上体现了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素质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2.3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建设和谐社会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大家常说大学校园是半个社会,他不再是初级教育阶段的三点一线。免费论文参考网。从你踏入大学,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同乡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以此造成精神压力很大,高校体育可以使大学生不再有升学及考试的压力,他们可以放松自己的紧张细胞参与运动,尤其是集体运动项目可以起到调节人的情绪、增强同学间友情的效果。运动体育还可以使学生形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团结进取精神,养成良好自尊自信的习惯,所以说高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人际关系中,建设和谐社会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的社会已全面奏响了“和谐”的主旋律,愿全民健身计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以及全社会都会带来“和谐”。让全民健身与素质教育及奥运同行;让华夏儿女都具有一个健康的体魄、高素质的品质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

[2]胡娜.试论全民健身计划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01).

[3]平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J]. 中国体育报 , 2006,(11).

[4]朱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教材[M].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