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炼化工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49

炼化工程论文

炼化工程论文例1

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模拟炼油厂项目是紧紧围绕北部湾经济区和广西石化产业等千亿元产业发展,基于广西经济社会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对技能人才尤其是石油化工类技能人才强劲的需求而建设的。模拟炼油厂的建设顺利解决了化工工艺专业学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分离,理论抽象与企业实践难的问题,又能开展企业员工技能培训。

一、化工工艺传统教学存在的关键性难题

1.专业知识抽象

近年来,就读技工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好,传统课堂教学理论过多,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这样的专业基础课兴趣不高。学校开设的化工单元实训课,学生虽能掌握单个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却无法实现对整套设备认知及训练。技工院校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需要的化工工业专业知识,要求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实训至关重要,但无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的单个性制约了化工工艺专业教学。

2.专业技术水平提高难

石油加工企业的生产是一个连续过程,管路设备中所走的都是高温高压和易燃易爆的物料,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因不具备操作设备资质,学生到企业只能看当班师傅操作,并不能实际操作设备。学生因缺乏相应的技能操作实践经历,毕业后仍需进行相关培训,既增加企业的成本,又降低了学校培养学生质量。

建立模拟炼油厂是解决化工工艺传统教学难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专业教学改革创新发展的基础,是在校园内再现完整的企业生产过程,无缝对接企业岗位的教学过程的首要条件。

二、企业生产设备真实再现,校园版的企业生产车间

1.模拟炼油厂微缩版的车间

模拟炼油厂以现代化石油常减压-催化裂化生产装置中催化裂化部分为原型,按10∶1左右的比例缩小,材质使用了304不锈钢材质、235A碳钢制框架喷涂工业色,配置原油预处理、原油常减压蒸馏、电柴精制、石脑油碱洗、催化裂化-产品分离、裂化产品稳定(含吸收系统、稳定)、罐区(含原油罐区、成品罐区)等硬件装置和DCS操作系统工艺仿真软件。此外,重视静设备、动设备、各种阀门。模拟炼油厂要服务于教学,需配有操作总控室和学生学习活动空间。

2.模拟炼油厂仿真运行安全

炼油厂生产特点是高温、高压、有毒及易燃易爆。模拟炼油厂建设首先考虑了学生实训的安全性,工艺管路不走物料,通过技术手段给出物料运行信号,送至中控系统由电脑处理,确保实训装置主体在常压、常温下运行,无各类安全隐患,无三废污染排放,保证了学生实训期间的安全。模拟炼油厂采用低压电源,用电安全性高。操作过程设置安全措施,作业平台有护栏,有防触电措施,转动设备有防护罩,高处有防坠落措施,现场有警示标志。

三、真实的炼油场景再现,模拟与现场装置互动实现

1.完整再现企业生产过程

模拟炼油厂所有的操作通过模拟生产工艺操作来实现,在DCS系统上完成,模拟参数送至DCS系统集散控制,部分现场阀在装置现场真实操作,工艺变化的参数为“模拟计算出”的参数,可进行石化生产工厂装置开停车、运行、故障处理过程中的调节、操作、监控的高仿真实训学习。所有软件模块都以真实工厂为背景,工艺流程,设备结构和自控方案都来源于实际,让学习者感受到是一个完全“真实”的工业生产环境。

2.超越企业实习的实训条件

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具有连续性,装置一经开工生产,极少出现开停工操作和常见故障处理,导致学生对该方面的技能掌握不足。模拟炼油厂提供了学生了解燃料油生产的整个工艺过程、装置设备布局和构造、操作工艺条件和指标、开停工实际操作、常见故障的处理方法及其操作等的机会。模拟炼油厂装置可以多次重复让学生实施开停工操作,处理一些生产中常见故障。学生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到企业工作后,其操作技能可能要比企业老员工要强,尤其是开停工和故障处理能力方面更强。

3.专业知识的具体化、影像化

学生到模拟炼油厂车间实训,能增加学生对炼油厂设备的整体认识,对设备的部件、构成有较为系统清晰的认识。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中,依托模拟炼油厂这一教学实体,使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在学生心中也有了实际的影像,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实训过程中,设备材质与构造的真实性,学生操作过程身临其境,专业教学由抽象化转向具体化,有利于消除学生对化工企业就业的畏惧心理,拉近了学生毕业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距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学生毕业后,到企业便能成为独立操作设备的合格技能人才。

4.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培训效益发展的双向互动

模拟炼油厂的建设不但用于石油炼制、化学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专业教学实训,还能实现技能考核鉴定、企业员工培训和技术研发,每年可培养培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人才1000人。

四、建立与模拟炼油厂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机制

1.模拟炼油厂下的开放式教学

化工工艺课程的教学很难从几张图样上让学生理解所有的内容,传统的课堂教学代替不了实践教学。模拟炼油厂肩负化工工艺专业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学校可以根据企业生产岗位的具体需求,调整化工工艺学教学内容,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特色,实现教学过程理论实践一体化。在模拟炼油厂的条件下,可引进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管理制度,并配合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实训校园工厂“真实”模拟实训。

2.模拟炼油厂下的学生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模拟炼油厂的课堂教学评价应以能力为评价核心,综合评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职业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考核应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可以根据企业生产的特征、职业评价模式,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品展示、成果汇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多元考核,通过相应的计算方式计量课程成绩。

五、培养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

在模拟炼油厂条件下,学校可结合地方化工企业、化工产品种类及人才需求情况,安排教师企业实践、培养成为专业的模拟炼油厂的“企业师傅”,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化工单元学习、化工生产岗位和能力培养等学习工作页,以模拟炼油厂为条件,创新带动石油炼制、化工工艺、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化工类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仪表安装与维护、化工制图、催化裂化工艺学、化工单元操作、过程检测仪表、石油加工工艺、DCS系统与仿真组态等核心课程实施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

参考文献:

炼化工程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的一种教学新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形成学生技能技巧的认知规律出发,使学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本研究通过对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炼焦生产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适合《炼焦生产技术》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训的框架,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1课程教学现状

《炼焦生产技术》是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一门理论内容多,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很多知识和设备如炼焦炉、交换机、推焦车、拦焦车、运焦车、熄焦车等都是初次接触到,对炼焦的工艺流程和设备原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理解。而传统的教法是学生先在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待课程进行到一定程度后,安排学生到昆钢集团焦化厂进行为期四周的实习。由于在未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之前,教师的讲解都是以课本为中心,学生没接触实物,很多理论知识显得抽象空洞,自然失去学习兴趣,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另外,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是由实习单位负责,与理论课教师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偏差,且现在的企业为确保生产稳定,基于安全考虑,实习单位不允许实习的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较好的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2《炼焦生产技术》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深入煤焦市场和企业调研,对炼焦车间主要岗位工作任务拟定工作任务表,根据《炼焦生产技术》课程特点,将课程划分为:焦炭及其性质、炼焦配煤和煤料预处理、焦炉炉体结构、焦炉机械设备使用与维护、焦炉的装煤、出焦、除尘、熄焦操作、焦炉的加热制度六大项目。通过与焦化行业专家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进行沟通、探讨,确定工作任务表,同时,对于各模块中涉及到的焦化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内容的调整。确定学生在完成上述工作任务过程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

经过与焦化行业实践专家一起讨论,归纳出炼焦工的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炼焦生产技术教学项目,共设置六大项目,涵盖炼焦车间主要岗位工作的主要任务及所需的理论知识,以项目作为知识、技能、素质培养载体,寓教于行,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使用“六步法”进行,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以焦炉的装煤、出焦、除尘、熄焦操作项目中焦炉推焦为例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进行说明。第一步,教师下达焦炉推焦任务书。要求学生进行查阅有关推焦过程的操作要求,推焦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头尾焦处理等问题。掌握推焦过程中推焦电流的变化与推焦阻力之间的关系,了解对出现焦饼难推时原因的查找和处理措施。第二步,决策推焦过程中的设备、具体步骤。教师与学生通过交流,确定对于每个炭化室的推焦时间、装煤时间的操作,对出现炭化室墙面变形的病号炉在推焦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进行规划。第三步,拟定推焦计划。通过与学生沟通后提出推焦计划,讨论并选定合适的推焦方案。在推焦计划中,重点检查学生推焦串序和循环检修计划方案,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第四步,实施推焦操作。学生按推焦岗位操作要求进行推焦作业,教师进行考核,考核学生在推焦过程中操作是否正确,有没有按要求准时稳推,有没有记录推焦时间和装煤时间,有没有出现焦饼难推或是二次推焦事故等。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考核。第五步,检查巩固练习。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强调在操作中的主要步骤及注意事项,联系实际生产中炼焦相关工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操作要求。第六步,教师对工作任务的计划、实施及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焦炉推焦过程进行总结性讲评,强化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4理一体化教学的效果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炼焦生产技术》中应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方案计划的制定,在从事职业活动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同时实践技能都有所提升。

5结语

作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炼焦生产技术》课程中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时非常必要的,师生双方的“教、学、做、思”融合在一起,是一种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炼化工程论文例3

1.1活动背景我科是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患者量多,病种多样。为更好地配合我院规范管理方针。促进护理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统一宣教标准,提升护理服务品质,骨科于2009年6月成立“品管圈”小组。

1.2活动目的统一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提高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的满意度。

1.3具体实施方案

1.3.1组圈方法由骨科一名护士长担任圈长,圈员共9名,他们分别是从各病区临床一线护理中抽取出来的,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50%为本科学历,30%为大专学历,20%为硕士学历。通过圈会讨论去决定各种功能锻炼相关护理文件。开会的频率为两周3次(单周的定在星期3,双周的定在星期3和星期5)。“品管圈”活动时间为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

1.3.2活动主题采用共识标准法。通过圈员脑力激荡讨论确定活动内容[2],统一完善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提升骨科功能锻炼宣教满意度。

1.3.3现况分析利用查检目前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统计结果见表1。

1.3.4活动目标通过“品管圈”活动在3个月内,统一完善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提升骨科在功能锻炼宣教的满意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骨科各项功能锻炼宣教的反馈机制。

1.3.5原因分析圈组采用概念图对骨科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不完整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功能锻炼宣教内容不完善、功能锻炼宣教流程不合理和欠缺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标准制作流程。

1.3.6活动对策

1.3.6.1对策一建立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标准和制定功能锻炼宣教流程

成立“品管圈”小组,第一步工作就是对功能锻炼的宣教文件内容作一次整体性的整理,完善各病程的功能锻炼步骤,并建立出标准化的功能锻炼宣教流程,让一切工作都按照宣教流程进行,有据可依。

1.3.6.2对策二及时组织本科室的护士进行相关文件内容学习。

在新的功能锻炼宣教相关文件内容及流程确定下来后,要先组织试点科室护士进行学习,并收集试点科室护士的意见,对不完善之处及时进行改善,以求达到改进的目的。

1.3.6.3对策三制定功能锻炼宣教反馈机制

组织全体“品管圈”成员对现行的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的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并对不合理之处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制定出新的功能锻炼宣教的整体指导单。最后还要对患者对功能锻炼宣教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反馈,如果达不到理想的宣教效果要及时组织“品管圈”成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分析,依此循环地进行,直到患者对功能锻炼内容的掌握情况达到满意为止。

1.3.7对策实施与检讨新版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于2011年10月1日起开始在试点科室试用。使用前由各科室护士长针对使用方法于晨会对护士进行培训,并组织护士学习完善后的功能锻炼宣教文件。试用过程中由“品管圈”小组成员定期对该病区护士进行意见调查,并从调查结果中不断改善。新版功能锻炼宣教全程指导单附有满意度调查表,骨科患者在出院前可直接对护士给予的功能锻炼宣教进行评价。

2结果

QCC活动后,骨科功能锻炼宣教文件整体的标准化程度提升至93%,现有文件标准化程度提升到97%.通过11月、12月份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析得出,11月、12月份患者满意度比QCC活动前提高了9.1%,对于宣教形式的满意度更有显著提高。

3讨论

炼化工程论文例4

工业革命发生200多年来,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使地球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创造、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使人类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但是,在各种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发生了众多的环境生态问题,引发了公害和污染,特别是温室气体的大量产生,使地球气候发生了变化,灾难性天气现象频发,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危害。另外,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使用,地球上各种有用资源逐渐枯竭,人类本身能否持续发展也成为了问题。有鉴于此,社会发展模式在观念上有了更新,要求产业部门在为人类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的同时,要善待地球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能源资源,为后代留下适当的生存空间,肩负起使文明社会持续发展的责任。可以这样认为,人类已经从过去单纯地追求工业文明逐渐地转向了同时追求生态文明,在发展观念上更为成熟,并且在各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有关生态文明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在追求生态文明的工程实践中,节能减排是重要的一环。我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就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做出了规范,引导我国工业生产走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之路。在过去30多年的大规模发展中,我国各工业部门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在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能源方面也都做出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无论从推广实施范围上,还是在技术水平上,与世界先进水平都还有很大的差距,对于实现工业生态化还任重道远。特别是规模在世界遥遥领先、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部门,更有责任开发新的生产方法和技术推进节能减排,为保护地球做贡献。

我国钢铁工业在世界同业中规模最大,粗钢产量已经连续十几年居世界首位,近年来已占到了全世界年产量的40%以上,2010年达到了6.2亿吨。我国在未来的十年中还将高速发展,国内市场需求将继续增加,因此国内粗钢产能将进一步扩大,产量也将进一步增加。由于钢铁工业是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在钢铁生产过程中进行节能减排,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构建循环经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钢铁工业是一个漫长的原料加工产业,从铁矿石始到钢材止,要经过多道工序,化学物理变化和生产方法多种多样。对于从铁矿石生产粗钢的长流程中的转炉炼钢过程来说,从1856年贝塞麦酸性转炉发明以来的150多年间,在方法、设备、技术、规模和操作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在国内外技术先进的钢铁企业中可以看到,转炉炼钢过程已形成了现代化的模式,体现出了人类的智慧和科学的力量,令人赞叹。

但是,仔细研究转炉炼钢的造渣原料准备和吹炼的过程,可以看出还存在着明显的非理性或是非科学的做法。申请人从建立节能减排生态化工业模式的角度经过多年的研究后发现,在“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这条工业链上,存在着生产方法上的错误和大量的资源能源浪费,其主要表现如以下所述。

(1)逻辑理论上的误区

1)现在氧气转炉炼钢使用石灰作为造渣剂,石灰不是天然矿物,是石灰石经煅烧生成的产品。从能量消耗的角度看,工业生产石灰的煅烧温度一般在1200℃左右,但石灰生成后必须降至接近常温才能往转炉料仓运输,而在转炉内又要升温到炼钢温度,这一过程浪费热能增加了CO2的排放。虽然国内外一些先进的石灰煅烧回转窑可以回收石灰降温过程的放热,但工业装置的余热回收效率一般都只有30~40%,而相当多的石灰煅烧窑又根本没有余热回收装置,因此可知能量的浪费不可小视。

2)石灰煅烧出炉后会很快吸收空气中的水和CO2,生成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在潮湿阴雨的天气和长时间堆放尤甚。石灰入转炉后又要吸热分解排放出所吸收的水和CO2,然后在转炉内升温到1000℃左右排出炉口。这个过程也要浪费能量增加CO2的排放。

3)炼钢去除铁水中的杂质元素是一个氧化反应过程,却不使用具有氧化性的石灰石而使用中性的石灰去造高氧化性渣,这也不符合逻辑。对照炼铁过程,虽然高炉内需要还原性气氛,但是却使用着具有氧化性的石灰石做造渣原料,由此可见炼钢过程没有理由不使用石灰石来加快转炉内的氧化过程。

4)几十年来,炼钢业界为加速化渣而研究如何得到高活性石灰,曾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许多工厂仍然为石灰化渣不好而困扰。石灰石颗粒的煅烧过程,从动力学上看其应该按照未反应核模型所指示的规则进行,即从表及里一圈圈地放出CO2成为石灰。石灰在生成的一瞬间活性最大,但当从外向里的传热持续进行、石灰石块内部都放出CO2烧成石灰的时候,表面已经生成的石灰肯定已经过烧,因此煅烧石灰过程很难生产出最高活性的石灰,石灰石块的分解模式与获得高活性石灰的要求有矛盾。即使是这种有限度的活性石灰,冷却后在转炉中再次加热时,由表及里还要再次被加热而更加过烧。因此可以断定,这种生产方式不可能得到最高活性的石灰参与化渣。

5)迄今为止的炼钢学理论都在叙述生烧石灰不利于化渣,但却没有给出“为什么”的理论解释。分析其中的缘由,其影响因素可以从相图上得到两个信息,一是组分,二是温度,如果能把这两者都控制在合适的区间内,渣系没有理由不熔化,而与石灰是否生烧无关。因此可知,所谓生烧石灰难于熔化,只是由于其中的碳酸钙分解时吸热,使其周围的温度降低到可熔化温度以下所致,如果炉内有足够的热量,即使生烧石灰中的碳酸钙分解时吸热,也能够保证石灰颗粒周围的温度在化渣温度以上的话,在转炉吹氧时剧烈搅拌的条件下,石灰颗粒表面可以急速更新受热,则不可能会影响化渣速度。所以化渣过程更值得关注的是炉内温度是否足够的问题。

6)担心用石灰石替代石灰会影响炼钢生产的理由还有,转炉吹炼时间很短,而石灰石转变成石灰需要时间,然后再化渣时间就更长了。事实上,碳酸钙在700℃之前就开始分解释放出CO2,在升温到达900℃之前就已经成为氧化钙,分解反应不是限制性环节,速度很快,因此在能够保证炉内前期温度的条件下,与铁水和熔渣接触的固体表面就不是石灰石而应该是石灰,不需要单独的石灰石转变成石灰的时间,石灰石在转炉中边煅烧边化渣,表面生成石灰后会立即与渣反应,生成一圈反应一圈,因这时的石灰活性最大,所以应该有利于化渣而不是相反,成功化渣的时间也会缩短。

(2)实际生产过程存在的不利于操作的现象

1)为生产石灰,炼钢厂需设石灰煅烧装置长期运转,即使外购石灰,别的工厂也要设石灰煅烧装置。煅烧石灰时会排放大量的粉尘和CO2,需设环保装置减排粉尘,长期消耗水、电资源;

2)煅烧石灰时很难控制石灰石的分解反应过程,不易得到炼钢所需要的高活性石灰,且生成的石灰要吸收燃料中的硫,降低了石灰在炼钢中的脱硫能力;

3)石灰容易吸潮,因此在运输和保管过程中都需要采取特别措施防潮,因此要增加防潮设施和工作量;

4)石灰结构疏松,在转运过程中因摩擦碰撞会产生大量的粉末而不能使用,要增加筛分设备去除粉末,且石灰利用率低;

5)石灰在称量、下料过程中还会产生粉末,投入转炉的瞬间粉末会被炉气带走,加重转炉除尘系统负荷,且进一步降低石灰利用率;

6)石灰称量后入炉,产生的粉末会被炉气带出,所含的H2O和CO2要挥发,因此实际入炉的氧化钙量不易准确控制,从而影响炉渣碱度和脱磷硫效果;

7)石灰比石灰石价格高,因此炼钢成本增高,随着能源价格、人工费用的上涨和碳税、能源税和环境税费的征收,石灰和石灰石的价差还会增大,这部分成本还要增加;

8)石灰对转炉的冷却能力不够,因此需加入冷铁料以求热平衡,当废钢不易采购时,要把铁水铸成铁块浪费掉能量之后再加入转炉,无论是自产铁块还是购买铁块,本质上都浪费了能源。同时铸铁设备的运转也消耗能量、需要人工,因此增加了成本;

9)若采用铁矿石增加对转炉的冷却强度,因铁矿石中含有SiO2等,则必须增加石灰加入量和渣量,因此也增加了转炉生产能耗和成本。

为什么迄今为止氧气转炉炼钢前期造渣,选择石灰作为原料而不是选择石灰石,在炼钢的历史文献中还没有查到明确的说明,只看到在空气底吹转炉冶炼中加入少量的石灰石,利用其分解出的CO2增氧的记载。对此合乎逻辑的推测是,在过去使用空气(底吹或侧吹)转炉炼钢的阶段,炉内的热量不足,如果直接加入石灰石在炉内分解吸热,则难以使炉温升高到出钢温度,所以只能把石灰石在炼钢炉之外煅烧,然后再把石灰投入转炉以减少吸热。但转炉炼钢采用纯氧吹炼以后,炉内反应产生的热量已经富余,为此还要加入废钢等冷却剂降低炉温,出钢前如果温度过高还要加入石灰石或白云石降温,所以造渣已经没有理由必须使用石灰了,而应采用氧气转炉可以接受的、更为合理的方法,也就是可以直接把石灰石加入氧气转炉,边煅烧边造渣,省却浪费热能污染严重的煅烧石灰过程。即使是为了利用转炉炼钢中富余的热能去熔化废钢,也不应该在此之前浪费热能污染环境,熔化废钢可以使用电炉去做,在电炉炼钢方面,已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试验报道。

为了在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申请人经过2年多的实验室研究,于2009年4月申请中国发明专利,提出了“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新方法,一改自托马斯转炉发明以来的130多年、氧气顶吹转炉发明以来50多年间所采用的在石灰窑中煅烧石灰、然后把石灰送往炼钢转炉作造渣剂的生产模式,而把石灰石直接加入氧气顶吹转炉,在炉内烧成石灰做造渣剂,使复杂的生产过程简单化,从而消除“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过程间的资源能源浪费,并减排粉尘和CO2。不仅如此,在转炉吹炼前期,石灰石中分解出的部分CO2会参与铁水反应,产生燃料CO,因此可以增收转炉煤气。2010年4月、5月,在河北省的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武安鑫山钢铁公司分别成功地进行了工业试验,结果证明了这一炼钢方法安全有效可行,之后为顺应市场变化又在武安兴华钢铁公司和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为保证冷铁料加入量而添加焦粒升温的工业试验,也取得了成功。申请专利的“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新方法,于2011年1月获得了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授权。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已准备在2011年3、4月份采用新方法进行正常生产,从而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采用新炼钢方法规模生产的企业。

申请人所提出的新方法和迄今为止的生产方法的区别如图1和图2所示。由比较可见,新方法过程短,节能减排,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增收CO,优越性明显,是一种气候友好型的先进生产模式。采用这一方法将在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产生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效益,减缓地球环境恶化,造福全人类。

图1现行炼钢方法从石灰石转变为炼钢渣的过程

图2新方法从石灰石转变为炼钢渣的过程

上述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实验室研究已经进行了4年多,工业试验也逐步开展,迄今为止已经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成果。

(1)对现在氧气转炉炼钢采用石灰做造渣剂存在的逻辑理论问题和生产中存在的明显矛盾进行了深入探讨,明确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必要性;用比较法考察转炉炼钢时“石灰+废钢”和“石灰石”两种投料模式吸热量的差别,进行了热平衡估算,结果表明采用“石灰石”模式吹炼时炉内的热量足够;在实验室中采用差热分析方法,测定比较了CaO和CaCO3从室温升温至1400℃的吸热量;测定了CaCO3分解成CaO后搁置在20℃、湿度为30%的条件下,重量随时间增加的情况,确认了石灰会吸收水分和CO2;对可能地影响因素进行热平衡计算,确认了转炉中加入石灰石的吸热量约为加入石灰时吸热量的2倍。

(2)在实验室中进行了1100℃和1400℃下石灰石的煅烧试验。结果表明,石灰石颗粒度为20-40mm的尺寸下,石灰石的失重随时间延长而增加,1400℃下的失重增加速度比1100℃时大得多,1400℃下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在5分钟左右就可以分解近80%。采用静态恒温法研究了石灰石颗粒在1100℃下的失重现象,并且根据未反应核模型原理,计算比较了不同粒度的球状石灰石颗粒的分解速率和分解层厚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急速加热过程中,大粒度石灰石颗粒的分解速率大于小粒度的,粒度越小单位时间内分解掉的反应层厚度就越大。

(3)在出钢量分别为40吨和6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里,进行了用石灰石代替或部分代替石灰、全铁水或少量加入废钢的工业试验,证明前期吹炼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化渣快、脱磷效果好,石灰石用量折合为石灰,可以减少约20%。在出钢量分别为35吨和60吨的氧气顶吹转炉里,进行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按照现在生产模式加入冷铁料,添加焦粒增加转炉热量的工业试验,证明可以得到前述同样的效果。

(4)采用热力学方法计算讨论了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时,分解出的CO2与炼钢初期铁水中元素反应生成CO的可能性。结果表明,标准状态下,在1200-1600K之间,CO2与铁水中[C]和[Si]反应生成CO的标准自由能的变化都呈负值,反应可以自发进行。这一结果在60吨氧气顶吹转炉试验中得到了验证,从而为今后继续研究优化,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利用分解的CO2为吹炼前期供氧,并生成CO加以回收奠定了基础。图3是60吨转炉用石灰石代替部分石灰试验中得到的炉气中CO随吹氧时间变化的情况。

图3. 转炉吹氧冶炼过程中炉气成分变化

(5)对于迄今为止的“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方法和申请人提出的新方法在热能消耗上的差别进行了计算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吨钢消耗55kg石灰计算,后者比前者节能约86240kJ以上/吨钢, 减排CO2约51kg/吨钢。用新方法生产粗钢,按2010年我国6.2亿吨粗钢产量中85%产自于转炉来计算,我国炼钢行业一年能够节能约4.54×1013kJ以上,少排放CO2 约2.70×107吨。石灰石直接入炉造渣模式节约的能量,约占转炉内铁水中元素氧化放热的8.6%。由此可知,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条件下,新方法应该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可观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在工艺上的优越可以归纳列举如下。

1)石灰石进货、上料管理比石灰简单;

2)石灰石加入转炉后分解出的CO2具有氧化性,可作为氧化剂强化前期炉内供氧;

3)石灰石分解会使渣-铁面上维持较长时间的低温,有利于吹炼初期铁水脱磷;

4)石灰石分解的瞬间,石灰具有最大的活性,是炼钢最理想的活性石灰原料,这时石灰与炉渣接触,化渣速度加快;

5)石灰石比重大,块度更小些也不必担心会被转炉炉气带出,入炉后急剧受热还会开裂增大表面积,加快烧成与化渣;

6)如果铁水成分合适,能实现全铁水操作,可以减少炉前装废钢铁料等候时间3分钟左右,提高作业率;

7)减少废钢使用可以减少钢中混入有害元素的含量,有利于优质钢冶炼;

8)对于原来需要自铸铁块供给转炉冷铁料的企业,可以不用再铸铁块,减少相关浪费;

9)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利用程度增大,分解出的CaO参与固定渣中酸性组分,一部分CO2可参与炉内氧化反应,与碳、硅等反应生成的一部分CO可供回收;

10)有利于实现清洁生产。

申请人在长期的研究中,已经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这项工作中国首创,将产生巨大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值得关注。在理论研究和实验室实验、工业试验中都取得了值得瞩目的成果,并且很快就有钢铁公司采用这种方法规模化生产,从而把这项研究推进到了相当深入的程度,也能够借此展示出新炼钢方法的先进性。在已经进行的研究工作中,一部分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一些成果待发表,都是世界第一次的研究工作,已经发表的报告和在国内的学术交流在同行中引起了很好的反响。但是由于这项研究开展的时间还短,还有很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还有待发现和认识,还要回答工业试验中所观察到的和提出的新问题,还要对此方法的实施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探索,因此还有非常多的工作要去做,还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以保证这项气候友好技术的研发工作能够继续进行下去。

采用新方法生产,炼钢厂可以不添加任何设备,不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只是进行吹炼前期工艺的调整,在铁水足够的炼钢厂可以实施全石灰石、铁水+少部分冷铁料炼钢。由于许多钢铁公司设计之初就是考虑使用15%左右的冷铁原料,因而现在实施全石灰石造渣炼钢条件不足,那么可以采用一部分石灰石代替石灰,也可以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减排效果。此方法的实施,对于钢铁业的清洁生产将会产生极大的带动,将提高业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术水平,改变对钢铁厂的规划设计思路,有利于建设资源循环性的钢铁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 .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的讲话.2009.09.22

[2] 中国广播网.中国宣布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2009.11.省略/newszh/yaowen/200911/t20091127_505677615.html

[3] 贾庆林.切实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工程.求是.2011(4/24):1-4

[4]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2007.

[8] 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研究报告.省略/

[9] 王欣.地球愤怒了[N].钱江晚报,2010.12.22(C8)

[10] 谷志郎著,李宏译.钢铁冶炼.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11] 王新华主编.钢铁冶炼-炼钢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2] 曲英.炼钢学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4

[13] 奥特斯著.倪瑞明等译.钢冶金学[M].冶金工业出版社.1997

[14] K.爱歇尔著.底吹碱性转炉炼钢法[M].杨树棠,王国章合译.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4

[15] 段玉震.节能型活性石灰回转窑系统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55-61

[16] 冯云,陈延信.碳酸钙的分解动力学研究进展.硅酸盐通报,2006(3):140-154

[17] C.Cheng,E.Specht,G.Kehse.Influences of the origin and material properties of limestone on its decomposition behavior in shaft kilns.Zkg International,2007,60(1):51-61

[18] 李远洲,范鹏,沈新民,黄永兴,张萍.固体石灰在转炉渣中的溶解动力学初步研究.钢铁.1989 (11):22-28

[19] 乐可襄,董元篪,王世俊,王海川,钱共,颜钦中,包精忠.石灰石煅烧活性石灰的实验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1(2):101-103

[20] Y.T.ZHAO,et al.The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1(12):745-746

[21] 孟金霞,陈伟庆.活性石灰在炼钢初渣中的溶解研究.炼钢.2008,24(2):54-58

[22] 金晓光.石灰质量对炼钢石灰消耗影响分析.金属世界.2008 (3):30-31

[23] 孙希樵.碱性电炉炼钢用石灰石作渣料.铸造.1978,4(2/6):57-60

[24] 梁永安,苏鹤洲,肖次火.电弧炉石灰石快速炼钢工艺的实践与研究.炼钢.1992, 10(5/6):35-39

[25] 谯明成,王代洲,胡茂会,张珉,张敏.电弧炉全程石灰石快速炼钢工艺的试验研究.炼钢.1994,8(4/6):21-24,10

2.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项目的研究内容有:

(1)石灰石入炉后急速煅烧、化渣的过程机理与数学模拟

炼钢转炉中直接加入石灰石的化渣过程与现行的加入石灰化渣的过程不同,包括一个石灰急速煅烧的阶段,这是研究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过程的关键问题,虽然已经在工业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理论上和实验上都有更深入的工作要做,要确认石灰石急速受热升温时碳酸钙存在的极限温度、这种条件下碳酸钙的分解模式、分解的同时与炉渣反应的可能性,比较石灰石分解后与炉渣反应的速度和石灰与炉渣反应的速度,考察碳酸钙分解产生的CO2对炉渣和铁水的氧化作用,然后用数学方法模拟这一过程进行求解,讨论石灰石和石灰入炉化渣模式的不同。

(2)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氧枪枪位的控制理论和操作方法研究

石灰石加入转炉后在短时间内需要充足的热量进行分解以参与造渣,一般情况下铁水所具有的物理热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在短时间内提供需要的化学热就与铁水中元素的氧化放热速度、也就是与氧气喷枪的枪位控制有密切的关系;另外,炉内氧气射流的冲击和对渣/铁的搅拌,可以破坏分别处于渣-铁-气三相中的石灰石的表面附面层,促进热流接触石灰石表面以加速煅烧过程,从而可以加速生成石灰化渣。与此有关的系列理论和实际不同形状大小的转炉的吹炼控制方法都有待于研究。

(3)石灰石分解逸出的CO2在转炉内的行为解析模拟与增收转炉煤气的研究

石灰石颗粒在转炉内应该按照未反应核模型指示的规则一圈圈地烧成,CO2的分解也是逐渐的、连续地进行。这部分CO2在渣-铁-气三相中的行为和在吹炼初期产生的氧化作用、CO/ CO2随温度和时间的变化模式都值得进行深入地研究;另外,如何控制吹炼过程,使氧化反应过程生成的CO浓度尽可能地高,尽可能地增加转炉煤气回收量,还需要在理论上详细的探讨,在方法上需要细化。为了理清这其中相互关联的关系,需要采用数学方法进行模拟和解析。

(4)石灰石加入量与炉渣碱度、脱磷效果关系的调查研究

工业试验发现,与采用现行方法的铁水+大量冷铁料、用石灰造渣炼钢的对比炉次相比,采用铁水+少量冷铁料、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炉次中,石灰石的加入量折合成石灰减少20%左右也可以取得同样的脱磷效果,并且终渣中SiO2浓度降低,炉渣碱度升高,对此有一系列的疑问产生:是由于石灰所含水分并且石灰粉末被炉气带出导致这种结果,还是由别的原因造成,需要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讨论,并且需要进一步在工业试验中查证,同时还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一系列的实验来考察石灰石煅烧-造渣过程的影响,进行定量的研究确认。

(5)溅渣护炉过程对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热平衡的影响及操作合理化研究

溅渣护炉过程会使转炉内丧失大量的热能,过去对这方面研究不够而有所浪费。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需要吹炼前期有足够的热量,而溅渣护炉过程如果耗能过多,则会减慢石灰石在转炉内的分解速度而于生产不利。为了合理地分配冶炼过程的热能,需要对溅渣护炉过程的热损失量进行测定研究,明确溅渣所必须的时间与出钢温度的关系,炉温上升速度与溅渣结束炉衬温度、铁水温度、冷铁料数量和成分的关系,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确定最佳的控制方案,并且在工业试验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操作规程。

(6)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前期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解析模拟

用石灰石造渣炼钢与用石灰造渣炼钢相比,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为了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过程有深刻的理解,以及将来对这一生产过程实行计算机自动控制,需要在前人对石灰造渣炼钢过程解析的基础上,明确石灰石造渣的一系列特点,然后用数学方法建立模型,连续地勾划出吹炼前期炉内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变化的过程,揭示各组元的行为和变化规律,描绘多组元相图中炉渣成分、温度的变化曲线,探讨最佳的运行途径,并由此确定合适的控制模型与要点,以供将来实行计算机动态控制参考。

(7)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方法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和验证

如前所述,相对于“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的工艺流程来说,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的节能减排前景是显而易见的,但对于不同的煅烧石灰方式、不同的转炉炉型、不同成分的铁水、不同的操作方式,还会有不同的结果,从而需要对不同模式的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计算分析,以利于比较。在工业推广中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模式,需要具体的分析和验证,其结果可作为优化生产模式的参考。

研究目标是:

在理论上,明确氧气转炉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物理化学问题,对迄今为止人们对这一方法存在的误解和没有考虑过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解释;在工艺上,明确用石灰石造渣炼钢过程出现的工艺问题的解决方法,为实际操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对比现行的用石灰造渣炼钢方法,对用石灰石造渣炼钢方法的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和验证,作为优化生产模式的参考。最终把这种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广开来。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

(1)石灰石入炉后急速煅烧、化渣的过程分析。其中确认石灰石急速加热升温时碳酸钙存在的极限温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在这种条件下究竟与炉渣反应的是碳酸钙还是氧化钙,需要验证明确,还有在炉内复杂条件下石灰石边煅烧边化渣的过程解析能否清楚也是关键问题。

(2)氧枪枪位的控制研究。严格地来说,不同的转炉炉型和吹炼阶段,对枪位的要求不同,枪位设定要考虑炉内的气-液搅动、氧气流速度和动能、提高反应速度对供氧的要求、对炉衬的保护、氧枪的特性等。为了解析这些复杂的问题,首先要取几种典型的炉型和氧枪进行解析,结合工业试验的结果进行数学模拟,确认氧枪枪位的控制要点。

(3)增加煤气回收控制的方法。石灰石分解逸出的CO2对于提高吹炼初期炉内的氧化性肯定有利,从而自然要产生反应产物CO。但CO2/CO与温度关系密切,而温度又与氧枪枪位、吹炼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工业试验、调整枪位的同时,关键是初期吹炼温度的控制,因此要兼顾研究对于脱磷的影响。

(4)查明渣中SiO2浓度降低的原因。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终渣中SiO2的浓度有所降低,原因可能是由于加入石灰石的收得率比石灰高,但也有可能是由于前期[Si]在生成SiO2的过程中以SiO的形式随CO-CO2气泡逸出,在穿越渣面时没有被熔渣吸收。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都表明有这种可能,因此需要进行实验室实验以确认是否有这种脱硅现象存在。

(5)建立溅渣护炉参数与转炉热平衡关系的数学模型。溅渣护炉的操作参数是影响吹炼过程热平衡的主要方面,不同的炉型和喷枪喷吹氮气的速率对溅渣操作结束时的内表面温度影响不同,拟根据典型的工业试验炉型和喷枪喷吹参数、实际溅渣结束时的温度变化,结合生产工艺参数,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最优化求解。

(6)描绘多组元相图中炉渣成分、温度的变化曲线。吹炼初期渣中组元一直在连续的变化,拟使用三维软件编制出能反映多组元变化的立体图像,根据前期渣-铁反应的物理化学过程解析模拟,分别描绘出用石灰造渣和石灰石造渣两个过程的变化曲线进行比较。

3.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特色是:

用工业生态的观点研究早已成熟的、有链接关系的两个生产过程,发现了在“煅烧石灰--氧气转炉炼钢”这条工业链上,存在着过程复杂化和资源能源大量浪费、污染环境的现象,然后根据冶金学的基本理论,在炼钢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出了一种将原来的两个生产过程合二为一的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地消除上述的浪费和污染。这一方法可有效地节省能量,减少CO2的排放,并且在炼钢生产过程中把石灰石中分解出来的一部分CO2自然地加以利用,并可以生成CO当作能源加以回收,理顺了传统的炼钢生产过程间被扭曲的链接关系,科学且低碳,因此将给中国乃至世界带来巨大的经济、环境效益,是中国冶金界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贡献。进一步的基础理论研究,将有利于消除产后期以来对氧气转炉炼钢初期造渣使用石灰石的误解,并对这一新方法的操作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指导,从而有利于推动炼钢方法的转型和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破坏。

创新突破点如下:

(1)对托马斯碱性转炉炼钢法发明130多年来的添加石灰造渣的操作方法和氧气转炉炼钢法发明50多年以来的操作方法进行了变革;

(2)可以消除炼钢造渣原料石灰准备阶段产生的大量粉尘污染和能源浪费,减少CO2排放,炼钢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利用资源能源、减排粉尘,理顺生产过程间被扭曲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3)可以澄清过去炼钢学教科书中的一些不确切的观点和概念,揭示石灰石用于氧气转炉造渣炼钢的合理性,理清一些被扭曲的逻辑关系,完善炼钢学的理论和炼钢操作;

(4)发现氧气转炉炼钢使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能够提高碳酸钙的应用价值,其中氧化钙用于造渣,分解出的CO2会参于铁水中杂质元素的氧化反应,反应生成的CO可以回收作为燃料和化工原料,因而能够更充分地利用石灰石这种自然资源。

(5)将更新钢铁生产系统的设计理念,过去认为氧气转炉炼钢一定要加入大量冷铁料作为冷却剂,设计时炼钢能力要比炼铁能力大20%左右,而采用石灰石造渣炼钢,除采用一部分自产废钢外可不用其他冷铁料,炼铁能力略低于炼钢能力即可。

(二)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

1.工作基础

本项目工作已经进行了4年多,其间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氧气转炉采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做了大量的基础实验和理论探索,在所有结果都证明这种方法可行后,提出了发明专利申请并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授权,与一些钢铁公司合作进行工业试验,在不同条件下的工业试验都取得了成功。在这一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已培养3名本科生毕业,1名硕士生毕业。近两年多来,已发表及已投稿被录用将要发表的论文共有9篇,多次在国内的钢铁冶金会议和钢铁公司介绍过研究进展,在与同行的讨论中,了解到不同条件的炼钢厂的许多现场问题,然后在实验室进行研究,促进了研究工作的深入。

本人有长期的现场和研究工作经历,对国内外氧气转炉炼钢生产的发展历史和生产方式都非常熟悉,并且在长年的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和经验,熟悉各种高温炉、高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以及化学分析的操作。能够选定这项世界第一次进行的、有重大意义的创新课题,并且在过去4年多的研究中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同时发现了一系列的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推动了本项目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了本人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方面的创新能力,为下一阶段的深入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工作条件

有2×22m2的研究室可作研究人员的工作房间,本学院公用实验室有各种形式的高温炉可做各种高温实验,高温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操作人员经验丰富。本人与国内若干钢铁公司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可以推动需要进行的工业试验。已经具备一些基本的数值模拟研究设施和模拟用商业软件,可用于数学模型研究和编程开发。

3、个人简介

李宏,男,1954年11月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

1970~1973年在江苏省徐州钢铁厂当炼钢工人,1973~1976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学习,1976~1979年在江苏省徐州钢铁厂当炼钢技术员和炉长,1979~1982年在北京钢铁学院炼钢专业读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留校工作。1986~1987年在日本东北大学选矿冶炼研究所进修,1993~1994年在日本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波崎研究开发中心进修,1994~2000年在日本东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重机部从事中国钢铁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2005年获日本东北大学金属前沿专攻工学博士学位。主要技术工作和科研工作经历如下:

1980~1994年,参加了中日两国政府间合作项目“含铌、锰、磷及其他元素生铁冶炼技术的共同研究”和“攀枝花复合矿物中所含稀有元素有效利用的共同研究”,主要承担的研究内容有:包头铁水提铌、铁水脱磷脱硫及渣-铁反应平衡、氯化挥发法和湿法处理攀枝花炼钢炉渣提取镓和钒、渣中微量镓的化学分析方法等。

1994~2000年,在三菱商事株式会社重机部工作,从事国内钢铁工程项目的技术交流、谈判及建设工作,参加的主要工程项目有:1)宝钢三期:焦炉三电、矿石破碎设备、原料码头、炼铁中心试验室、1580热轧和1550冷轧;2)武钢2250热轧;3)鞍钢:1780热轧、三炼钢RH、矿渣公司破碎设备、大型厂改造、冷轧镀锌线;4)唐钢薄板坯连铸连轧。其中,从技术交流、谈判到现场施工、试车、投产、验收,完整地参加并组织了鞍钢1780热轧生产线的建设工作。

从2000年~现在,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与国内若干大中型钢铁公司合作,从事关于洁净钢冶炼技术和连铸坯缺陷控制的研究;另外开展了钢中夹杂物的凝聚理论及控制、大气中CO2固定与利用、节能低污染冶金技术开发方面的研究工作。为了减少钢铁生产过程对自然界的污染和理顺炼钢过程的逻辑关系,节能减排,于2006年开始研究在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问题,迄今已经在基本理论和工业试验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正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

从1987年~现在,在国内外杂志、会议上发表上述相关研究领域的论文80余篇。其中关于转炉冶炼、高温状态的渣--钢反应、有价金属综合利用、节能减排方面的文章有20余篇,这类文章大多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表,其中有一些是师从于我国著名冶金学家林宗彩教授、周荣章教授和世界著名冶金物理化学学家水渡英昭教授时的研究结果;2000年后,与我国著名冶金学家曲英教授合作进行研究,发表了一些有关高温余热利用、生态冶金方面的文章;2010年后发表的关于氧气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方面的论文已有5篇,另外还投出了4篇这方面的论文已被录用,将在2011年内发表。

迄今为止,已经获中国发明专利10余项,中国实用新型专利4项,其中包括已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关于本项目的1项发明专利和1项技术延伸的实用新型专利。著作方面,2000年从日本归国后受托翻译的《钢铁冶炼》、《炉外精炼》,已分别于2001年和2002年由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其后参编高等学校教材《钢铁冶金-炼钢学》,于2007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在书中独立编写了第二章《炼钢基本反应》。

(2)王丽华,女,高级工程师

近年来关于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方面的研究成果

已发表部分:

[1] 李宏,曲英.一种在氧气顶吹转炉中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方法.中国专利:ZL200910082071.X.申请日:2009.04.21,授权日2011.01.19

[2] 李宏.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技术.金属世界,2010.7,No.4,6~8

[3] 李宏,曲英.氧气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节能减排初探.中国冶金,2010.9,59~62,(中国金属学会会刊)

[4] 李宏,郭洛方,李自权,宋文臣,李永卿,严鹏程. 转炉低碳炼钢及用石灰石代替石灰的研究.第十六届全国炼钢学术会议文集,2010.12,116~120(获评优秀论文)

[5] 郭洛方,李宏,李自权,严鹏程,董大西,梁孜,王恭亮,张红卫,李胜利.转炉炼钢过程CO2向CO的转化与煤气再生回收.2010中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发展大会论文集,第Ⅱ卷,2010.12,中国北京:828~832,美国科研出版社(Scientific Research Publishing,USA)(ISTP收录)

[6] 李自权,李宏,郭洛方,严鹏程,董大西,梁孜,王恭亮,张红卫,李胜利.石灰石加入转炉造渣炼钢过程的行为初探. 炼钢. Vol.27(2011),No.2,33~35,55.(核心刊物)

已投稿即将发表部分:

[7] Wenchen Song,Hong Li,Luofang Guo,Pengcheng Yan,Yongqing Li,Jia Feng.Analysis on Energy-saving and CO2 Emissions Reduction in BOF Steelmaking by Substituting Limestone for Lime to Slag.2011可再生能源与环境材料国际会议-上海,已录用待发表(EI 收录)

炼化工程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数据在炼油企业统计中的运用已不再是单纯地把数据作统计分析或总结上报,而是运用这个数据分析炼油企业发展的瓶颈,找出工作的问题所在,以指导炼油生产的实际工作。达到炼油企业信息共享,数据共享,数据快速传达从而使炼油企业向更好、更健康的方面发展。

一、数据统计在炼油企业的构建

炼油企业发展到今天,都在设备装置等硬件上下功夫,当然不可否认,这些设备的更新对于炼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如何利用数据进行有效地监控,合理安排炼油企业资源的使用,从目前来看,是炼油企业急待解决的问题。以我公司下某炼油厂为例探讨数据统计的建立:

1.数据统计信息化在炼油企业的构建。炼油厂要建立健全数据统计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大致要包括数据的收集处理,存储传输,管理服务等流程。这个系统化的工程力求为炼油企业的工作进行分析,对炼油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疏理。以便方便传输、查找、分析和应用。所以,对于炼油企业内部的数据,不论是生产方面,不论是管理方面,不论是成本方面,不论是节能环保方面,不论是人力方面,不论是经济方面,不论是效益方面都要完全覆盖在这个数据统计信息网中。通过这个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以立足炼油企业内部的实际,找出问题所在,对于炼油企业产品的质量,外部的经营环境,服务的质量高低,百姓的口碑,客户群对企业的态度等进行比对分析,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并将数据共享,在平台下进行传输管理和统计应用。

2.优化炼油企业数据信息。优化炼油企业的数据信息,特别是优化炼油企业的排产系统,利用数据信息有利于炼油企业制定规划,制订企业采购计划,制订企业生产计划,预算企业设备产生的利润,制订企业油品计划,制订原油盈亏计划,模拟炼油生产过程以及炼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等都有重要意义。数据的分析和应用能够使炼油企业在生产原料采集的时候就考虑到整个企业生产的全局。通过数据的优化计算出制订计划的情况,让炼油企业各个部门之间达到最优化的配合,使得炼油企业生产设备既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够更好地提高炼油企业的利润。

3.炼油企业数据库的建立和应用。炼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需要的数据是大量的,也是分散的,要将这些数据信息有效地整合,并且安全地管理和重组,之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和应用,就需要数据库的建立。对于炼油企业来讲,应该利用局域网络建立企业的数据库,涵盖炼油企业人事和财务,原料引进和销售、设备管理和应用,能耗和减排,成本和利润等诸方面大型的数据库,下气力挖掘炼油企业的所有信息资源,将下面各个部门的信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要求进行收集,归纳,整理,储存,为炼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提高依据。目前炼油企业可以在下面几方面建立本企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ES专家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些高端的数据仓库系统,可以在分秒之间即能协助企业决策者制订长期规划,发展决策,生产计划等,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务,当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规划的准备性和科学性。建好后的数据库,让炼油企业大量的、有价值的、有序的信息在企业内部共享和流通,为企业领导和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数据统计在炼油企业的应用

1.数据在炼油企业生产中的应用。炼油企业通过统计企业内部的固定资产数量,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统计,统计包括固有资产的价值、资产的净值和资产完全价值,然后对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得到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值,然后根据数据结论进行生产,此举可让炼油企业在保持资产总量的基础上实现固定资产的全面增值。数据统计的应用,可以在炼油企业生产的成品上进行统计,如统计原油,企业的半成品产量,成品产量(对于成品的数据应用要充分考虑到影响炼油企业设备产品生产能力的设备的数量、工作时间和生产效率等因素,否则会造成统计不准确的情况出现),成品的销售量(对于炼油企业产品的销售量的数据应用,要参照往年企业产品销售的数据,然后做出下一年企业产品销售的预算)为炼油企业的生产提供数据。经过这些数据的分析对比和应用,使炼油企业对产品的销售过程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

2.数据在炼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应用。数据统计在炼油企业管理中的另一个应用途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在炼油企业中,人力资源是灵魂,是保证炼油企业高效运转的保障。人力资源的管理与企业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建设关系密切,作用巨大。而数据信息化就可以极大地提高炼油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力度和效率、质量。作用大,效果明显。传统的人力资源统计仅仅能对炼油企业的某一个部门的人力情况进行集中统计,而不能对同一部门中分工有异,职位不同的人统计出来。而实现了现代化的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则完全可以对同一部门中分工有异,职位不同的人统计出来,有助于分析。而且经过资源的共享,平行部门间的人力情况也可以进行数据的查询,分析和调用。从而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动管理、立体管理。

3.数据统计在炼油企业节能降耗方面的应用。节能降耗是炼油企业生产的难点之一,对于这方面的管理,更是离不开统计数据的支持。通过采用对比分析数据的方法,可以提高炼油企业效能的利用率水平,还能够在第一时间把节约的能耗突显在数据上,使得炼油企业的利润率计算起来更为迅速、更加准确。有了数据的有效应用,就能够更有效、更合理地进行节能降耗,提高炼油企业利润。要将数据的情况与炼油装置的能耗状况和装置节能状况联系起来,让数据反映装置工作实效,以便解决炼油企业的环保问题,体现数据应用的价值。

三、结语

总之,炼油企业除了加强硬件建设以外,还必须在管理上下功夫。特别是在数据统计的建立和应用方面进行科研攻关,让炼油企业这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变得强大起来。本文从数据系统的建立和应用两个大的方面谈了个人的几点看法,希望,对数据在炼油生产、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炼油企业的节能减排三个方面的阐述能对炼油企业数据应用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秀军.关于加强数据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炼化工程论文例6

(二)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综合设计性、有创新意义的实验项目,学生4人一组,根据实验题目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设备、拟定实验程序、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以“减重法测定铁矿石的还原度”实验为例,每个学生分工不同,有的负责高温还原炉的设计与选择,有的负责实验方法的确定,大家共同完成实验过程、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等工作。在共同完成一个实验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传统实验中学生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

二、多手段并用,改善实习效果

(一)多媒体辅助实习冶金工程属于高温高压行业,具有较高的危险性。同时,冶金企业受到企业效益和生存、发展的制约,接收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断下降,实习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为此,安排有现场经验的教师采用冶金工艺流程软件进行辅助实习。软件包括烧结、高炉炼铁、转炉炼钢、二次精炼、连铸、电炉炼钢等工序。例如,高炉炼铁部分包括高炉本体、冷却系统、煤气净化系统、喷煤系统、热风系统、上料系统、渣铁系统和高炉冶炼原理等部分,既能让学生宏观掌握高炉炼铁整个过程,又能把握高炉内微观反应细节,提高了认识和理解的深度,也克服了实习所受到的时间与空间限制。

(二)网络辅助炼钢实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是由国际钢铁协会举办的钢铁行业世界性模拟生产技能竞赛。学校自2011年开始组队参加国际网络炼钢大赛。先进行校内选拔赛,优胜者再参加国际比赛。把这种模拟训练过程引入实践教学,通过对炼铁和炼钢过程进行全面模拟,理解原料和冶炼过程中工艺参数选取、产品指标优化等,深化了学生对钢铁生产的认识,树立了创新意识、成本意识和团队意识,弥补了生产现场不能动手操作的不足,使网络模拟成为培养冶金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辅助方式。

三、通过毕业论文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一)毕业设计过程网络化管理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中最后一个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论文,可以使学生四年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撰写科研论文归纳能力融合在一起。在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学生必须独立工作,主动学习,了解课题相关的学术前沿,接触先进科学仪器,从而培养科研创新能力[10]。学校自主开发“材冶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双选系统”,教师确定题目课题、学生选择题目、选择导师、教师选择学生、下达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答辩申请等各个环节都在系统中进行,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监控与指导,保障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毕业论文。

(二)精心选择课题,保证一人一题,独立完成冶金工程专业教师都具有比较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涉及研究方向包括高炉炼铁、炼钢及连铸、有色冶金、冶金过程节能环保、冶金用耐火材料、冶金物理化学、冶金过程仿真计算等。教师从生产实际和科研内容出发,及早酝酿课题,在第七学期末提出毕业设计课题,保证一人一题,写出详细毕业论文任务书,要求三年内毕业论文题目不雷同。这就使得学生必须独立开展查阅文献、撰写开题报告、设计实验方案等工作,从根本上杜绝抄袭论文的可能。课题完成过程中,学生独立开展文献调研、实验方案制定、实验设备准备、实验过程及数据测量、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及讨论和毕业论文撰写等工作,培养独立科研和撰写论文能力,注重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启发。

四、科研训练贯穿始终

(一)实行导师制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即本科生入校后就选定某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在学完基础课后跟随导师参与实验室工作,和研究生一起参与科研项目,直接和大四时的毕业论文环节衔接。由于参与课题的时间长,对课题理解加深,投入精力增多,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课题,争取本科阶段撰写专利、,促使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项目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等各级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设置校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立项,其成果以或申请专利发明为主要验收指标,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及创新能力,学生在撰写科研项目申请报告、实验研究及结题报告等过程中,科研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炼化工程论文例7

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学校系统体育学习的最后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终身健身意识和锻炼习惯的最佳时期。然而,学生在接受了长达若干年体育教育之后,能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者并不多见。这不仅对学校体育提出了各阶段体育教育如何衔接的问题,更是对大学体育提出了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教育学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从教育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作一研究,了解影响他们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学校因素,旨在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为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成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为大学体育教育实现与终身体育的接轨提供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就高校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及影响因素等对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08级、2009级的各1000名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大学生体育态度与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问卷2000份,收回1936份,回收率96.8%,其中有效问卷1921份,有效率为96.1%。其中男生1147名,女生853名。数据采用office2003下的excel办公软件和spssl7.0进行数据统计的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分析

研究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因素,首先要研究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是:需要—动机—行为—效果—行为的持续和反复一习惯,锻炼行为的产生是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一步,而锻炼动机又是锻炼行为发生的动力,动机则来源于个体的需求。从锻炼行为到锻炼习惯,关键是锻炼行为的保持,锻炼的行为使人产生愉悦,满足,胜利等良好的情绪体验,激发继续锻炼的内驱力。

2.1.1 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与持续时间

调查显示(表1):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次数1-2次的学生最多,男女生分别达42.3%和58.2%,学生课外体育锻炼不超过3次的比率过大,达到50.2%,说明学生课外锻炼不够积极;男女生在锻炼次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女生课外锻炼比男生更不积极。另外由于我院2009级实行早操制、2008级实行俱乐部课外活动制,学生周活动0次一下学生较少。而女生周活动次低于男生的原因是女生较男生重视体育分数之结果。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时间结果显示(表2),33.4%的学生每次锻炼的时间在1小时以下,距离每天活动一次,每次1小时以上的标准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下的学生中女生多于男生,锻炼时间在1小时以上的学生中男生多于女生,从锻炼的持续时间上看男生要强于女生,这除了与男女生的生理心理差异有关外,还有可能与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匮乏有关。

2.2 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2.2.1 同学因素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

调查显示: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最重要因素,其原因为在校大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因此他们力图通过各种人际交往去认识世界,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各种需要,体育活动方式便成为大学生交友的重要载体;其二,由于大学生在大学活动中主要是以班级集体为学习单位,以宿舍作为生活单位,因此,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最主要对象,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

2.2.2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第二重要因素。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大体可以分成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课余训练,有组织指导的活动,另一种是课外学生自主的体育锻炼,无组织的活动。目前多数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自我锻炼的习惯和能力,因此仍需要有人组织、指导,大多数学校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由于没有合理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大学生的课余体育活动表现出随意性、无序性、无系统性和无科学性。“无人组织指导”是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又一重要制约因素;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通过组织课余训练,经常与兄弟学校进行体育竞赛交流,展示学校的体育风貌,学校对课余训练比较重视,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参与指导,虽然这只涉及到少部分学生,但是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学生中的体育明星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其他学生来到运动场地,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2.3 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文化氛围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第三重要因素,一个学校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等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五个方面,即体育教育功能、促进智力功能、情操陶冶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和社会实践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是教育功能,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满足大学生愉悦身心的需求,提高和丰富大学生有关体育的基本知识、身体锻炼的基础知识和运动训练的专业知识,大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结果进行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的能力。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和运用体育与卫生保健知识、技术、技能的大课堂,同时也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为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2.4 体育教师

教师是系统化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主要因素,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对工作的态度用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要胜任本职工作,出色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体育工作综合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2.2.5 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因素

从1999年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阶段,办学规模扩大,扩招加速,使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崛起。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用十年、几十年才走完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历程,中国高等教育在短短的几年内就实现了近几年,面临着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数量剧增,而受国家教育投资、学校体育投入资金和学校的校园面积所限,使原本不足的体育场地设施更显不足。场地器材等物质条件的缺乏一直是影响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问题由于目前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对薄弱,尽管正逐步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然而在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设施的配备上相当长时间内难有大的改善,存在着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客观事实,严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是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大障碍。

2.2.6 学校重视程度

校领导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校领导对体育的认识程度以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态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他们的决策直接影响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对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也起着较大的作用。学校领导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必然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体育工作予以大力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条件,鼓励和提倡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良好的氛围。

2.2.7 体育教学因素

有关体育教学因素的内容较多,本文仅从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方面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三方面的体育教学因素对大学生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分别排在第七、第八、第九位(表3),体育教学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程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2.2.7.1 体育课考核方法

课程考试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兴趣和体育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量的实际情况证明,采用合理的考试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明显改善,激发了学生课内外学与练的积极性,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体育锻炼的开展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高校体育考试的现状是:部分项目重复考试;高难度的竞技项目太多;理论考试内容很难与学生的锻炼习惯、实际需要相结合。且考试方法大都采用教师对所任课班级学生直接考评的方法。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客观上存在实施考试标准不一致,出现过松或过严的现象,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的教学热情,严重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已势在必行。

2.2.7.2 体育课教学内容

调查中显示,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部分体育运动项目一直低水平重复开设,而且内容的层次性与递进性不明显,教学内容单调、乏味,部分学生厌学思想严重。在体育课教学中,以往比较重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和身体素养的提高,许多高难度的竞技项目让许多学生望而生畏;理论教学偏重于原则、原理等抽象内容的传授,教育学生科学地参加锻炼比重太少,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掌握不足,不能科学有效地指导自我锻炼。

2.2.7.3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进入教材和学生的门户,是教学实践、整个教学结构所依赖的基础,“它不仅涉及到教师具体的观念意识、教学策略、组织、手段等,而且还牵涉到学生、学校的背景因素”。好的教学方法能创造并赋予教材以魅力和维持一种富有情趣而又有动力的学习气氛,并通过学生心理中介把体育锻炼的兴趣内在化,从而形成自己的心理内容。教师首先应该用丰富新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运用体育理论解决他们自身的实际问题。

2.2.8 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程度

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而大学班主任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就很小了,表5表明:所有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因素中,班主任因素最不具影响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负有指导学生、关心学生的职责,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什么会形成如此大的反差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义务教育时期,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关系密切。而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缺乏交流,难以建立密切的关系,使许多学生难以适应。应根据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交流、沟通方法,例如可以多组织班级活动,尽量让学生感觉到辅导员、班主任是他们中的一员,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大家很容易敞开心扉,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有利于做好工作。

3、结论与建议

3.1 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周次数偏少、每次锻炼的时间偏短。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课时量,开设健康教育课,使大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价值,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3.2 大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大多集中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类和长跑。体育教师选择教材时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体育选修课。

3.3 同学影响因素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最主要因素,因此,体育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况下学习,培养学生创新务实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3.4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是形成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重要因素,不仅要重视运动队的训练,而且要照顾到大多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需求,加强课余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

3.5 体育文化展示了人类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将渲染人们的思想,对人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体育文化是学校开展课外体育锻炼的一种依托,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

3.6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形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学中不能只重技术、技能的传授,应增加对科学锻炼的方法、手段的传授,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辅导。

3.7 大学生非假期体育锻炼的地点以学校运动场地为主,学校应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课外体育活动的条件,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增加器材购置,现代化、艺术化的体育设施能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3.8 体育课考核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不大,不要试图仅仅通过体育课这个单一渠道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邱梅婷,贾绍华,陈琼霞,蔡瑞广,王留东,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87-89

[2]上海教科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高校扩招三年大盘点,教育发展研究,2002,(9):5-17

[3]王元华,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实践与探讨,浙江体育科学,2002,24,(5):48-50

炼化工程论文例8

引言

在钢铁联合企业中,炼钢不仅是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实现产品质量的起点,也是按合同组织生产和物流策划的源头,炼钢在钢铁厂内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由于炼钢具有工序多、高温、连续、快节奏以及紧凑的特点,解析炼钢各工序的时间匹配关系,发现时间匹配性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优化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简化工序流程提供依据。

1、工序间时间匹配关系

1.1炼钢生产流程

一炼钢生产单元主要配置有三座转炉、三台RH、两台LF炉、两台CAS和三台连铸机及两条模铸线,双重精炼处理钢多,物流复杂。二炼钢生产单元主要配置有三座转炉、两台RH、一台LF炉、137一台IR一UT和三台连铸机,LF炉利用率低,转炉、精炼和连铸基本可实现一一对应的生产关系。图1为转炉一连铸工序流程图。

一炼钢典型工艺路径工序时间如表l所示。从表1看出,ICC路径和ZCC路径钢水的过程时间都在80分以上,其差异主要是由精炼方式不同造成;受传送路线长的影响,3CC单处理路径钢水的过程时间要比ICC和ZCC路径延长20分钟以上;3CC双处理路径钢水过程时间在180分钟以上,是单处理路径钢水过程时间的两倍以上,其中在不同工位上的传送和等待时间长是重要原因。

单处理路径基本上都有如下关系:t、一。

3二炼钢时间匹配关系

二炼钢典型工艺路径各工序时间见表2所示。从表2看出,同样是钢水在工位之间的传送,出

钢后钢水达到精炼的时间大于20分钟,远大于精炼结束到连铸之间的时间,出钢后的等待和传送时间偏长,说明精炼与连铸匹配紧凑、精炼与转炉匹配宽松。为实现钢水多炉连续浇注,目前经验炼钢生产管理主要采取的是提早出钢的保险策略,而不是从整个流程或冶炼开始时刻的调整来实现工序之间时间的匹配。SCC路径的钢水过程时间70分钟,4CC路径和6CC路径钢水的过程时间在S0分钟以上,这种差异主要是由精炼方式不同造成。

对于4cc路径,主要的问题是转炉冶炼周期大于连铸时间,打破了工序间的匹配关系,连续浇注炉数受到影响,拉速不宜在目前基础上提高,生产能力受到限制,需要降低冶炼周期来满足工序时间匹配关系;对于scc路径,冶炼周期和浇注时间差异很小,流程最紧凑,钢水耗能最小,但当浇注的大断面宽度时,可能出现冶炼周期大于连铸时间,只有通过减少冶炼周期或降低连铸拉速来保证多炉连浇:对于6CC路径,ts一T

2、分析讨论

2.1时间关系比较

表3为不同生产单元同钢种工序时间比较,可看出,一炼钢冶炼周期小于二炼钢,说明二炼钢

的生产节奏慢,而从铁水供应看,一炼钢的铁水优先。二炼钢的精炼周期和钢水过程时间都小于一炼钢,说明二炼钢流程匹配和物流更简化。

2.2快速炼钢

快速炼钢生产是以连铸连续生产为保证,通过加快各工序之间的生产节奏,减少钢水在各工序

的等待时间,最终减少出钢后的能耗、降低出钢温度、减少0B及其造成的钢水质量问题,快速炼钢有利于节约能源、减少消耗、提高质量。快速炼钢生产对炼钢的生产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生产的均衡和稳定、采用模型化的炼钢调度系统、钢包智能化管理等。二炼钢有条件实现转炉、精炼、连铸一一对应的工序匹配关系,有利于实现快速炼钢生产,钢水的过程时间有下降的空间。

3、结论

(1)一炼钢基本满足流程匹配要求。大批量生产双处理钢种时,LF处理周期大于RH处理周期,同时需要2台LF精炼设备,RH和LF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

(2)二炼钢需要降低转炉冶炼周期,满足4CC流程匹配要求;二炼钢6CC的拉速有提高潜力。

(3)同出钢记号比较,二炼钢的精炼周期和钢水的过程时间都小于一炼钢;与2005年比较,两个炼钢单元的精炼周期缩短,但钢水的过程时间增加。

(4)有必要在炼钢推行以炼钢调度模型为核心、以连铸恒拉速为基础的快速炼钢生产管理,改变目前经验炼钢生产管理的状况,达到降低能耗、减少消耗、提高质量的目的。

· 参考文献:

炼化工程论文例9

1. 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内容

体育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为基本特征。随着体育的不断社会化、娱乐化和终身化,现代高校体育既要注重增强体质的前期效益,更要着眼于将来对“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体育应在充分注意体现现代体育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满足个人兴趣和爱好,启发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讲究体育教育的科学性。

我国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的年龄阶段。在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日趋成熟和稳定。对体育也由中小学阶段单纯的兴趣、爱好和热情的感性认识,逐渐转向对体育的意义、价值、功能的理性认识。但就人体生长发育全过程而言,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仍然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主要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处在一个动态的调节过程中。由中小学阶段的波动性调节转为主动的自我调节。其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波动性最大的时期,因此,对其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和形成,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

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从概念上讲,是人在一生中逐渐形成的不易改变的体育锻炼行为。而从内容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②懂得体育锻炼的一般规律;③掌握体育锻炼的原则和方法;④了解自身的特长和弱点(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锻炼的自觉性)。

2. 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习惯

(1)向学生传授体育锻炼的基本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使学生懂得怎样锻炼,懂得为什么这样锻炼,懂得今后怎样安排锻炼。因为体育锻炼是严格遵循人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规律,运用各种身体锻炼方法,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来发展体育、增强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科学的体育锻炼赋予人们以健康、欢乐和满足,反之,不仅不能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还会出现许多不必要的偏差,甚至给身体带来危害。高校体育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最终逐步克服“不愿锻炼”和“不会锻炼”等不良现象。

(2)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体育锻炼动机就是造就强健体魄的重要组成因素,甚至可以说是“锻炼过程之核心”。因此,着意培养和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其工作目标是把大多数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我练”转变成毕业后的“我要练”的自觉行动。

动机的培养是把长远的工作要求和眼下的学习要求变成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激发是侧重把已形成的锻炼动机调动起来,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从心理的角度去理解,培养是激发的前提,体育教师在培养和激发学生锻炼动机的过程中,应力求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①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②选择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要有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锻炼的欲望和积极性;③充分利用体育课中的检测结果,提高学生的锻炼热情和激发上进心。

(3)加强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心理学认为,意志是自觉确定目的,并选择手段,调节行动,以克服各种困难,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在意志行动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稳定行为特征。意志的个体差异很大,有的人意志坚定,有的人则意志薄弱,而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意志品质上。体育锻炼是一个自我锻炼、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果不是自觉自愿,别人是无能为力的,加之体育锻炼总是伴随着克服自身的惰性,战胜各种苦难才能达到预想的结果,如果不具备好的意志品质,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十分困难。学生在校期间,往往迫于教师的压力和考试的压力,即使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的人也得咬牙“拼”一下。然而这种压力一旦解除,锻炼的“动力”也随之消失,终身的锻炼也就无从谈起了。

(4)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国外的研究中,通常被称作“学会学习”,也就是说在依赖较少人帮助的情况下可以自己进行独立而有效学习的能力。包括:①自觉态度的形成和自觉性的加强,即了解并体会到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学习自信心、责任心及主动性的不断加强;②学习方法和技能的掌握,即不仅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技能,也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的锻炼方法与技能;③理解力的不断提高和自我锻炼习惯的养成。本文讨论的话题是终身体育锻炼,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时间较短,人的一生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又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自学能力的培养对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5)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力是进行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创造力的强弱受三种因素的影响,其一是创造意识,即创造的意图、愿望和动机;其二是创造思维能力;其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原则的掌握。人的创造意识越明显,创造思维越活跃、创造方法越多越熟练,创造能力就越强。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就体育教学而言,应抓好以下几点:①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一个人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是紧密相连的。要不断地给学生授以有变化而且能激发起新异感的锻炼方法,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联系。②提倡发散思维。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密切联系,是创造思维的中心。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和独特三个特征。流畅是指思维活跃,灵敏迅速、流畅少阻;变通则指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独特指不受前人之约束,能对事物持有独到见解。学生通过在校期间对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对体育锻炼原则的理解和认识,对自我检测和评价知识的掌握,达到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的工作,创造性地运用和选择锻炼的方法和手段。只有如此,才能谈及终身锻炼的可能。

3. 结束语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和实施,培养高校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任务在高校体育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还是为了使自己能在这个地球上生命延续的时间更长久,终身体育锻炼无疑是最好的方法。本文的讨论只是抛砖引玉,目的是为了唤起全社会的教师都来重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全社会的大学生都能自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张人俊,张玉国. 简论健康教育学[J].

教育研究. 1990(12):45―47.

[2]王福兰. 近十年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研

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22

(07):59―62.

[3]李 详. 学校体育学[M]. 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1.

[4]邓先强. 论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J].

体育学刊,2000(02):79―80.

[5]王建平. 健康教育:世纪的呼唤[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6]刘 彦. 我国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

炼化工程论文例10

一、理念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所有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当其冲的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理念文化建设既是深层文化建设,也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

首先,深层次理念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切入点。企业文化建设从整合理念开始,如果一开始不触及深层文化,那么行为文化建设的中层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表层文化就会陷于无序、混乱和矛盾状态,不够明晰。

其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核心职能。企业文化研究会最重要的目标方向就是塑造企业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塑造的过程也是企业文化理念整合和提炼的过程,对此,企业文化研究会应该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按照企业文化体系形成阶段的要求开展工作。

再次,深层文化理念整合提炼是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研究的突破口。我们只有把理念整合提炼做到位,其他工作才能水到渠成。

二、故事更新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

宣传是有目的有组织地影响以及改变公众的态度、观点和行为的传播过程,企业理念不能缺乏诠释。任何一种企业理念只有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教育才能达成共识和发挥出它的作用,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宣传职能才能实现。

我们要保持企业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执行人的情况下保持理念的一致性,就必须做好理念故事化,从企业内部挖掘出一些能够反应公司理念的案例来教育和激励员工,最好是反映基层员工的案例。

一方面,我们要始终保持“质量第一”的方针,鼓励全体会员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寻求好的事迹、好的人物,典型引路。

另一方面,我们要深入基层,发现亮点,宣传典型,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来源于基层、服务于基层,这个过程是挖掘典型的过程,是培育典型的过程,是宣传典型的过程。挖掘典型要事迹过硬、典型意义突出、群众认可;培育典型要联系指导、及时整理、丰富内涵;宣传典型要深入报道、增强影响、理念故事化。

三、活动筹划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职能

企业文化研究会的管理成效如何?取决于研究会的养护功能,即活动筹划。

企业文化活动的策划分年度、月度进行。

年度活动的策划主要是方案的确定,宜结合公司年度战略提炼主题,不同层级人员进行头脑风暴论证,制定活动计划书。

月度活动的策划以小型活动为主,时间跨度小,内容、形式单一,要明确活动的目的、步骤和程序,做好充分准备。创意需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的智慧,共同研究讨论,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新颖高效的活动。

企业文化活动的总结提高。对活动而言,要不断总结、反思,做到既有一定的模式,又有突破和创新,而非一直在一个套路中打转。要使活动充满活力,一定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摸索,与时俱进,这样的活动才能凝聚人心,汇聚人气。

四、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

课题研究是企业文化研究会的专业职能,要多向员工学习,多进行调查求证。课题研究可分为年度课题研究和月度问题研究。

年度课题研究是研究撰写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选择课题提出新思路、新对策,对企业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指导作用,选择的课题往往是年度的热点、重点并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