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老年服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7:57

老年服务论文

老年服务论文例1

的中国特色。养老金服务。发展模式。

响应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措施,为人民服务。历史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酝酿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初)

这一阶段的养老服务主要体现在城市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的建设上,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赡养对象的基本生活问题。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养老机构。(1) 当时,新政权接受的福利机构主要用于接收和安置城市流离失所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内务部将其确定为一家社会福利机构,收养孤儿、老人和残疾儿童,这些儿童无助且无法维持生活。到1964年,国家福利机构在农村地区收养了7800名残疾人和老年人以及16500多名精神病患者1)。1956年,黑龙江省在拜泉县和兴华乡开设了第一家养老院,“为没有孩子的老年人提供了更好的药物简编(五保户)”[2]。两年后,全国敬老院大学收养了300多万五保对象人1。1978年,城乡只有8365家老年人和残疾人机构,收养了14万名老年人和残疾人,每1000人拥有0.17张社会服务床位4)

(II)探索阶段(从改革开放之初到老龄化社会早期)

1979年,国家应对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对福利机构实行改革开放,明确向退休孤儿和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老人开放,如科技人员、党政机关和公共机构,自费寄养。[1]1984年11月,全国城市社会福利机构整顿经验交流会正式提出了“社会福利社会办地区”,持续到2000年2月,《关于转发民政部等部门关于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的通知》(国保发[2000]19号)(以下简称国办19号文件),以市场化为基础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条鲜明的主线贯穿其中这一时期,大中城市的城市福利机构开始专业化,包括以收养老人为主的福利机构和以收养孤儿、残疾儿童为主的儿童福利院。然而,在县和市一级,大多数地方福利机构仍然是综合性机构,主要包括儿童区和精神病医院。中国养老床位从1978年的157000张增加到1999年的1024000张4]1988年,城市福利院的自筹对象达到17000张,占收养者总数的2.4%,比1984年增加了33%]1994年,养老院自费接待8000人,占当年345000例收养的2.3%4。截至2003年,全国共有1620家私营养老机构,6万张床位,4万多个服务对象,其中996家在民政部门登记,国家相关文件提出了“老龄产业”和“老年服务业”,强调需要“运作市场化”和“发展方向产业化”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中[11]。

(III)体系形成阶段(2006年十八大会议之前)

这一阶段,养老服务被正式提出为一种商业形式,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转发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意见发展的通知》(国银发[2006]6号)(以下简称国办第6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养老服务业的概念,明确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发展、市场推广的原则,积极支持以公通过私有制、私人公援、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鼓励社会基金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等方式建立养老服务业。以市场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业,也明确了政府的责任。2009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公司在明代特别实施了《基本养老服务体系试点》确政府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提供各类养老服务。同时,确政府应确保基本养老服务12]在此期间,政府开始从制度角度构建养老服务模式,并从整体上推进。2008年底,全国民政工作会议被更简洁地称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体系13]2010年11月,民政部大学召开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会议,明确提出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提供相匹配,免费、低补偿与有偿服务相结合,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是一种公共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声明被全国人大于2012年12月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采纳。国家建立健全了以家庭、社区、事业单位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进入法治化轨道。

(四)综合推广阶段(自中共十八大)

强调,中共十八大应积极响应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年服务和产业。此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三中全会19日都提出了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养老服务和产业。这一阶段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GBF)[2013]35号)首次以国务院的名义。2016年5月,主持中央政治局学习会,强调要推进养老服务体系、标准、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疗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了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顶层设计。2019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9]5号)(以下简称国办第5号文件),要求开放“堵点”,消除“最后一餐”,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二是市场发展方向坚定。2016年10月,主持召开深改组会议,呼吁开放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让广大老年人享受优质养老服务。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保发[2016]91号)(以下简称国办91号文件),明确了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区分公私机构,在价格管理、土地供应、投融资等方面实行分类担保。私营机构继续在发展中成长。2019年,全国38000家养老机构中有一半将是私营机构。第三,质量导向不断加强。2016年12月,要求将养老院的服务质量作为重点金融领导小组会议为人民办实事的内容,以医养结合为主要内容,全面提高素质。2015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发[2015]84号)(以下简称国办84号文件),强调医疗服务的有序共享,卫生养老服务资源,形成覆盖城乡、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综合连续的综合性、持续性的医疗养老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已提上日程。民政部和本田制定了《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民发[2017)第145号,并相继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等标准。同时,自2017年以来,民政、公安消防等国家相关部门启动了为期四年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继续转变政府职能。2018年12月,全国人大修订《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全面放开市场,转向强调事中事后监管,明确扶底责任。

不到30年,中国已经经历了在西方完成的数百年的老龄化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养老服务业必须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探索适合老年人口大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国情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经过长期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共的探索,中国初步形成了适应当前老龄化形势的养老服务模式,包括领导体制、战略定位、运行机制、文化机制、综合监管体系等基本要素,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一)党政领导体制和联合管理是养老服务模式的核心。

·

的养老服务涉及数千个家庭,是关系到民生福祉的大事,需要强有力的领导体系来保障和推动。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逐步从单一民政部门的职责上升为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建立了党委领导的领导体制,政府领导、社会参与和国家行动。该系统在养老服务发展模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养老服务长期由民政部大学领导和管理。其代表形式是城市社会福利院和农村养老院,反映出明显的部门行为和城乡分割等特征。2000年,中国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央政府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即民政部门推动的以老年人福利为重点的社会福利社会化升级为党委和政府的行为。2000年8月,中共中央公司和国务院在《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发展老年服务业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国办了第19号文件,该文件还要求各级政府政府应该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作为一件大事提上重要议事日程,予以高度重视。“各类社会福利机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数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指标列入各级民政部门的考核。此后,党和政府主导的养老服务发展模式开始形成。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这是《养老服务》一词首次写入党的文献,标志着养老服务上升到党的领导的高度。在中共十八大事件之后,这一概念进一步成为共识,并被系统所固定。在国发第35号文件中,国务院大学将48个具体的分工进行了梳理,并移交给了相关部门。在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各部门的职责得到了合理化。例如,民政部和卫健委分别负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政策,分工更加明确。2019年,国务院大学建立了以民政部为首的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

(二)战略定位是民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引擎。

的科学定位对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起着引擎的作用。在过去70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中国养老服务首先定位于民生事业,从救济性福利发展到公益性,推动了养老服务形式的发展通过市场手段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进而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这种双重定位跳出了养老服务本身。从民生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角度看待养老服务业也意味着我们不再从特殊对象入手,而是着力解决所有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从而更好地解决特殊对象的养老服务问题。

作为养老服务初期的代表性机构,是福利院和养老院的主要职责。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和对机构服务需求的增加,国家对福利院和养老院的性质进行了调整。1997年3月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指出,养老院位于“太平洋沿岸”,2010年10月颁布了《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将《敬老院》改为《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五保”支持服务组织,其特点是“公益性机构为农村五保提供支持服务”“。根据中央政府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福利院大多被认定为二级公益单位。同年在江苏无锡举行的全国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会强调了这一点。会议呼吁从公共福利的角度探讨促进现代管理发展的途径15]公共福利意味着公共利益和公共利益。当然,公共福利机构提供公共服务。另一种主要的养老服务方式,居家养老服务是从公益性的社区服务开始的。2000年,国家和民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城市社区老年星光计划》,并修建了“星光老年之家”,以提供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公共服务。基于居家养老服务、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共福利部门已经探索了居家养老补贴制度,并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和身体状况颁布了补贴标准。因此,长期以来,在与人口老龄化打交道之初,由机构和家庭组成的养老服务业大多被列为民生事业,并被视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此同时,

、政府和社会各界都从行业角度发现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巨大商机。一方面,对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从2000年的1.3亿增加到2007年的1.53亿,2019年超过2.53亿[4]。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供应机会。特别是作为一种基础设施,养老机构与房地产一样,有着漫长的产业链。因此,在养老服务出现的初期,它被视为一个产业,并被列为老龄产业的一部分,国家办公厅2006年的第6号文件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如果人们在2000年中国首次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老年人数量的增加,这种认识已经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自2019年

建成以来,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得到进一步肯定。国务院强调,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加大增加就业、扩大服务消费、促进内需、促进社会合理分工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第5号文件国办也将其作为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求大力推动养老服务业吸纳就业,并对相关人员给予社保补贴。这样,民生与产业统一,形成新的战略定位。老年护理服务业的发展包括两个角度:一是从养老供给的角度看,养老服务从以制度福利为基础发展到公益性服务和基本服务,再扩展到民生事业。第二,从投资角度看,养老服务是服务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到亿万老年人需求的刺激,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养老服务资源市场配置的运行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关键

如果

将养老服务视为一个产业,市场配置资源是自然的。这既是养老服务业逻辑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养老服务模式在过去70年中探索和形成的关键。在这一时期,这不仅是总体环境的结果——中国从计划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民政等相关部门主动从社会化角度启动社会福利事业改革,主动向市场索取权力的结果。一方面,

全面放开了养老服务市场。一是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由社会福利机构进行的自费寄养长期以来被视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根据国家有关价格管理的法律、法规,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核定收费标准即使是私人机构也需要遵循这一程序。2000年,财政部和国家计委大学将民非登记的养老机构的收费改为物价部门备案,但大多数备案的收费都涉及社会福利机构,导致事实上的价格扭曲。中共十八大之后,国家对养老服务价格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放开了私营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养老机构自主定价。二是发挥供求机制的作用。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加强养老服务供给,及时推进供给侧改革,提高养老服务供给质量,尤其是土地因素。国家国土部规定,非营利养老机构享有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土地使用政策,并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营利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按照国家依法办理经营性用地有偿用地手续的规定,优先保障供应。明确营利性机构获取土地的方式,土地应通过租赁、转让等有偿方式提供。土地原则上以租赁为主,以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供应。另一方面,

应该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第一,确立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过程,也是计划体制下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民政部调整了其过去的建设、对象选择和服务管理职责,将重点放在决策、指导、组织、协调和监督上。2006年,国办发6号文件增加了为《三无老人》(1)和(2)提供安全服务的必要性生活困难的老人。由此,政府在养老服务发展中形成了宏观管理、统筹规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和保障的基本职责。二是改革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推进事业单位办医院,不触及所有制,重点用副医院搞活医院。然后实行承包制,转让经营权,努力实现自负盈亏,减轻政府负担。届时,我们将在建设过程中推动公营和私营企业、公营和私营企业以及BT、BOT和PPP,因此,现有政府保留所有权,社会主体拥有经营权和使用权。此外,还存在公私合作关系,以分享部分所有权,并充分转让经营权和使用权。即国办91号文件强调“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独资、合资、合作、合资、参股、租赁等方式参与公立养老机构改革”。第三,确保基本养老服务。长期以来,各级政府,特别是民政部门,限制“保基本”经营福利院和养老院。进入新世纪后,《保基本》增加了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容。2010年前后,它从“保基本”转变为基于服务对象的基本服务,强调需要为“五保”和“最后晚餐”对象、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服务。在中共十八大之后,用基本目标和基本服务确定“保基本”的想法已经澄清,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确保为赤贫老人和经济困难的残疾和弱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而且要按照基本生活水平为所有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基本服务。公共机构、公共建设和私人机构应发挥辅助作用。推进养老服务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建设,让更多困难老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四)发挥家庭作用的文化机制是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

·

强调家庭安全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养老机构的作用才得以凸显。如何为家庭找到合适的位置,发挥其在养老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一直是人们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西方家庭护理概念的引入似乎打开了新思路。1998年4月,中国老龄协会和中国老年学学会在

举办了一次关于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化养老金服务的全国研讨会,认为西方的家庭养老金是“与机构养老金相对的养老金方式”,“它是家庭养老金和社会养老金的结合,以家庭养老金的形式存在,基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网络,由国家制度、政策和法律管理提供保障”[17]也就是说,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基础的,这与传统的家庭养老不同,因为引入了社会化服务。这是现代社会对家庭功能的一种新诠释。这一发现很快被普及,因为它符合中国的依附传统虽然在执行过程中充满了误解,但这是对家庭的承诺。2008年2月,当全国老龄办和民政部大学出版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这项工作已经在全国各地开展了很长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

已基本理清了思路。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家庭,但传统家庭难以承担现代养老服务,需要落实家庭养老服务支持政策。一个是在社区建造旧的服务设施来支持家庭。这些设施因时间、功能和城乡不同分别被称为“星光老年之家”、“日间照料中心”和“蒂凡尼早餐”,但它们可以为住在家中的老人提供几项就近服务。民政部和财政部继续为这些项目提供财政支持。自2017年以来,它连续四年每年花费10亿元进行家庭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2019年5月,国务院执行会议要求进一步发展社区养老设施,并通过政府回购和租赁弥补旧社区养老设施的欠款。按照规定在新建小区建造的老年人护理设施移交给政府后,将免费或以较低的补偿用于社区养老的服务。第二,培育上门服务主体,支持家庭。当地政府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家政、生活护理、膳食援助等服务。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社区养老在全国拥有45000家护理机构和设施18]与此同时,财政部和民政部决定从2019年7月起免除社区养老和家政服务获得的收入的增值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以90%的降低率计入总收入。免征契税、土地使用费、耕地复垦费土地复垦费、土地闲置费等第三,实施《互联网+》扶持家庭。GF第35号文件明确要求“发展居家网络信息服务”,并强调“支持企业和机构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其他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国家发改、工信部、民政部等公司特别挑选了450个社区进行试点,并实施了《健康养老产业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该计划要求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智能硬件等信息技术产品,实现个人、家庭、家庭之间的有效联系,社区和机构以及卫生和老年护理资源。《互联网+》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家老人独立生活的能力。第四,努力支持护理假的家庭。在老年权益保障法地区倡导“常回家看看”之后,黑龙江、广西和杭州等10个省市通过了地方立法,为带老人的儿童提供护理假。

。随着养老服务的专业化,养老保险监管逐步从单一机构发展为综合监管。

首先是职业监督。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养老金是监管的逻辑起点。20世纪90年代,养老金服务开始被用作专业术语。根据知网搜索,1991年8月,刘长茂首次使用“养老服务”一词,并提出了“养老服务活动要社会化”[19]。作为一个官方术语,它出现在1998年早些时候。那么,多吉才让民政部部长指出,民政部“承担一定范围的养老服务工作”,并希望“为自愿居住的社会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20]当时,我们对养老服务的理解还比较简单。在全国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服务研讨会上,养老服务仍被解读为关注生命护理17]专业监管相对薄弱。直到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首次给出了专业定义。“养老服务业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的特殊生活需求。蒂芙尼早餐”。这时,专业监督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办8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做好老年人照护服务工作”,重点为老年人、重病、残疾和部分残疾老年人提供服务。《照护服务》养老服务的专业化表述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标志着养老服务真正开始走上专业化道路。相应地,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健等相关部门已经实施了老年人能力评估,并开始评估老年护理服务的绩效,明确了老年护理护士的专业能力要求,专业技能由原来的四个层次调整提高到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五个层次,重点引进医务人员、社会工作人才、行政管理人才。

的第二个观点是统一的监督。养老服务初期的监管重点是社会福利机构,主要依靠福利机构和敬老院机构的自我管理。除规章制度外,还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制约。直到1993年4月,民政部《部级福利院评定标准》(民福发[1993]6号),才有统一的行业监管福利机构。然后是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违反了这个部门的规定。农村养老院主要基于当时制定的“农村敬老院管理暂行办法”。随着机构形式的多样化和创办人主体的多样化,人们要求对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的呼声越来越高。2013年,民政部首次先后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将社会福利院、农村五保支持服务机构和私营养老机构统一纳入养老机构的管理,并对其资质条件、发证程序等进行了规定,对监督检查的方法和法律责任进行了界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性监督管理框架。标准是监管的工具。2006年,国办了第6号文件,要求组织或推动制定养老服务行业的建筑设施、卫生条件、质量标准、服务规范等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价和服务行为监督,推动养老服务业向标准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式启动,建筑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用于建筑设计、养老服务设施和设备的老年人。其次,它是软件的服务标准。民政部和国家标准委为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等部门制定并了一系列标准,以指导养老服务的专业运作。三是老年人前端能力评价标准。民政部通过试点形成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国办发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完善全国统一的老年人能力评价标准,统一开展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价,研究制定长期护理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建立健全老年人、残疾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完善连接家庭、社区、机构的专业化长期护理服务体系。

的第四条是依法监督。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散见于民法、家庭及其相关法律、刑法等各种一般法律中,对侵害老年人权益、不履行赡养义务的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另一部分是根据《宪法》精神和《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农村五保供养条例》、《光荣院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制定的《特别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范养老服务行为,惩罚违规者,以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员工和老年人依法享有权利。在此基础上,加强信用担保。二2019年10月,民政部《药品市场纲要(试行》中不诚实行为共同处罚对象清单管理办法,涉及养老服务机构和员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偏离公司章程规定的宗旨和经营范围,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通过非法集资或欺骗手段出售“保健”的活动,中国将逐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的不断深化,将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业迫切需要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因此,我国未来的养老服务模式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养老服务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是由中国庞大的老年人口决定的。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其对服务需求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为过。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需要,切身利益直接关系到我党长期执政的社会基础。由需求引发的供给将形成相应的产业链,跨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带动建筑、康复辅助、老年医疗、金融服务、信息电子、护理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服务业正随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比重的不断扩大而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事业的战略定位和引擎作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只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因此,全国党委领导、政府领导、相关部门联合管理、社会参与制度将进一步加强,基础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二)优质发展养老服务的目标更加明确作为一个与人们的感情密切相关的服务行业,

的质量目标是第一位的。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质的服务设施、优质的管理和护理队伍,离不开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服务模式。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多样化。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逐步进入老龄化后,我国老年人口的总体特征将发生变化。这些老年人经济状况良好,大部分享受养老保险,接受良好教育,对个性化养老服务和优质养老服务有强烈需求。因此,养老机构将不再是统一的,而是在强调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元化。因此,康复辅助治疗因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降低护理人员的劳动强度而受到欢迎和大力发展。二是护理队伍的快速发展。决定老年护理服务质量的是人,尤其是护理人员。由于个性化服务的特殊性,人文因素非常重要,而服务的质量护士的数量将是决定性的。政府和社会应大力培养和发展护士队伍,提高护士的待遇和社会认同。第三,原始居安的养育模式是成熟和定型的。原居意味着不破坏老年人的长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尽可能延长老年人在家庭中的生活时间。即使去养老机构,他们也主要选择社区内建的机构,远离社区(村)。只有这样,老人和他们的孩子才能感到更自在、更自在。这种养老金模式植根于传统文化,强化了家庭在养老金服务中的作用。它不仅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也是制度服务形式的重构。这样,老年人将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更优质的服务。

(三)政府、市场和社会协调的责任更加明确

市场机制已达成共识,认为其在老年护理服务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政府和社会只有依法履行职责,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政府将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督,通过评估,确定监督的基本对象和服务。人们将对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新的认识。过去,登记为私营非企业的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往往被视为市场主体。未来,作为社会服务组织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将回归本色——更加关注非营利组织。由于养老服务的半公共产品性质,特别是在农村或偏远地区,很难通过市场力量发展。没有政府的激励,市场主体不会也不愿意接纳极度贫困的老年人进入养老机构。这是政府和社会组织需要关注的地方。非营利社会组织如果不受约束,不仅可以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可以按照企业的方式获取利润,也可能没有发展的动力。这就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刺激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提供,而且要主动填补空缺,在失败的情况下共同努力。未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将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各自的责任界限,实现放松和密切合作。政府将提供资金保障困难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将根据老年人的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国办大学的第5号文件提出了这一建议。到2022年,在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的基础上,有效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更多的养老社会制度将陆续出台、成熟和定型,养老服务体系将不断完善。这些制度至少包括资金保障、机构管理、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人才队伍、智能养老技术等,尤其是资金保障制度。一方面,财政资金将委托给包括基本保障和基本服务,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另一方面,保险制度的试点护理将升级为全国性行为,以改善共享,使更多的老年人获得必要的养老服务资金。

(五)智能养老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不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大数据背景下,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发展养老服务,具有一举多得效应,可以延长老年人的独立生活时间,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和专业组织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老年人的需求,对于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精准服务.可以分散集成为产品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提高效益。同时,对于政府来说,它还可以加强有效地的社会管理,改善政策措施老年人护理服务的绩效。因此,“互联网+”作为养老服务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将成为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参考文献

[1][3][5]陈良瑾:《中国和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4年,第422-423、225和423页。

[2]毛泽东:《中国农村社会主义的高潮》,毛泽东作品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242页。

[4][6][9][1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17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年,第148-151页,第148-149页,第151页和35。

[7]王振耀:《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第12页。

[8]多杰·凯让:《救灾》,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第200页。

[10]严浩:《本田的发展趋势与前景》,社会福利,2004年第4期。

[11]本刊编辑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涵与实践原则》,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2]苏国:《关于“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宏观经济管理,2011年第2期。

[13]李学举:在2009年民政工作全国会议上的讲话,《中国社会报》,2008年12月26日。

[14]王辉:《新思路在新时代的老年护理服务》,福利中国,2019年第1期。

[15]夏洛克·窦玉沛:“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国社会报》,2010年11月12日,第1版。

[17][21]穆光宗、姚远:《探索全面解决中国特色老龄化问题的未来之路——全国家庭养老与社会化养老服务、人口与经济研讨会纪要》,1999年第2期。

[18] 民政部:《2018年民政发展统计公报》,2019年8月1日,mca.gov.cn/article//SJ/tjgb/201908/20190800018807. shtml,2019年8月20日。

[19]刘长茂:《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机制》,人口研究,1991年,第4期。

[20]多吉·彩让:《关于社会福利社会化的若干问题》,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1为了便于写作,本文将兴业银行和养老院(五包集中支持机构)视为养老机构。然而,在一段时间成立后在新中国,城镇福利院收养的残疾人、孤儿、流浪者和乞丐的比例很高。惠普主要解决低水平的食物、衣服、住房、医药和埋葬问题,因此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养老机构。

2(1)“三不”是指城镇居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他们不能工作,没有生活来源,没有赡养人人和受抚养人,或者有能力在赡养人、扶养人和确无生活。

自2017年2月6日起,国家信息化部、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有限公司联合《行动计划智能健康与养老产业发展(2017-2020》以来,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发展迅速,各地区先后推出了朝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泉州市老年人为调查对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的意愿和需求,包括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平台的认知情况,对智能设备公司掌握情况,以及智能家居养老服务的需求内容,然后对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前瞻性建议,以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优化性能.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顶级设计。

居家养老.埃尼油井法戈银行

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智能化与需求调查分析E 模式——采取 泉州 城市 像 这个 例如

陈 艳娟 吕 金布尔布尔 闽南 研究所 属于 技术学 自从 二月 6. 2017, 这个 部 属于 信息 技术 这个 部 属于 公民的 事务 和 这个 国家的 健康 和 家庭 计划 委员会 共同  这个 行动 计划 对于 这个 发展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健康 退休金 工业(2017-2020年)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模式 有 发达的 迅速地 和 每个 区域 有 接连 促进 这个 基于家庭的 退休金 服务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方面。 基于 在…上 这 出身背景 这 纸张 设计 A. 问卷调查 到 侦查 这个 意愿 属于 这个 老年人 在里面 泉州 城市 到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模式 包括…在内 这个 认知 属于 这个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站台 这个 精通 属于 聪明的 设备 和 这个 需要 对于 这个 所容纳之物 属于 衣冠楚楚的 基于家庭的 老年人 照顾 服务 和 然后 …制造的 统计的 分析 属于 这个 调查 数据

。根据国际通用计量标准,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共有870万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2.3万,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12.91%(数据来源:泉州市统计局网站),泉州市目前正处于老龄化社会阶段(国际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通常为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作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或地区标准)。据估计,到2020年,该市老年人口将达到124万,泉州市的老龄化人口正在增加。随着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发展,高山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缺口将越来越大。同时低质量养老服务的供给将促进供需矛盾的升级。因此,本研究以智能养老为出发点,研究泉州市区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需求,通过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升级,从而缓解泉州市养老服务业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调查问卷通过问卷星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分发给泉州市的老年人。共收到314份有效问卷。

泉州市老年人问卷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的收入和保险,第三部分是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第四部分是被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结果表明,泉州市脉的老年人占男性的42.04%,女性的57.96%。其中60岁以上占71.34%。从文化程度来看,49.68%的老年群体为大学生或以上。在生活方式方面,53.5%的老年人与配偶同住。虽然大部分老年人都能自己照顾自己,但也有很多老年人独居需要帮助,占19.5%11%。基于这一现实,我们可以大力推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然后通过信息平台和智能终端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所需的服务,从而减轻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压力。

(二)收入和保险情况

整理了问卷,发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群体在高收入和低收入方面人数最多月收入水平在中间两个年级的比例大致相同。其次,大部分被调查老年人的收入来自养老金,这也与他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密切相关。在整个调查样本中,相当一部分人在退休前没有正式工作,导致退休后没有养老金收入,不得不依靠子女的抚养。最后,绝大多数接受调查的老年群体都有保险。

(III)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表1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

来源:r

·

调查问卷B的整理情况见表1,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泉州市老年人对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一无所知,只有24.84%的人知道智能家居养老服务模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受访者使用的智能设备大多集中在智能手机上,对其他智能设备相对不熟悉。虽然老年人对智能手机和一些智能设备并不陌生,但他们会发现老年人并没有很好地掌握设备的使用方法。以智能手机为例,有些APP无法全部使用。人大老年人诞生于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再加上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速度相对较慢,导致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认知较低。虽然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掌握程度不高,但很多老年人愿意继续深化对智能设备的学习,因为智能设备确实能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便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四)受访者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调查了泉州市采访的老年人对智能家居护理服务的需求,如图发现60.51%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实时监控健康状况功能,57.32%的老年人需要智慧,居家养老服务可以提供智慧“订餐、沐浴和日常生活照料”功能,如“环游太平洋”、“SOS紧急救助”、“远程医疗会诊”、“文体娱乐活动”、“室内安装安全监寝服务”、“聊天解闷需要电话护理”、“远程视频”和“蒂芙尼早餐”

。根据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本次调查从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医疗照料服务三个方面总结了所需的智能养老服务。从表2可以看出,本次访谈的老年人群体中,精神慰藉的需求量最高,其次是医疗保健。目前,老年人与配偶同居或独居的比例不小,导致老年人缺乏精神慰藉。同时,他们担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有很多不便,孩子也不在身边,因此他们更迫切需要医疗保健服务。总的来说,这三个方面的需求都很高。B R

(I)改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目前,泉州市内的老人对智能养老服务存在诸多疑虑,仍处于观望状态。因此,政府需要在前期投入一定资金,建设相关的智慧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并与部分科研机构或高校合作,开发适合老年人接受和思考的智能养老服务维护养老服务平台,并加大宣传力度,在公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向老年人及其家人讲解科普知识,培训部分智能终端设备的使用,提高老年人对智能养老服务的需求。您还可以使用社区、公交车站和电梯中的公告板,通过显示屏滚动智能养老服务模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包括适当降低养老成本,定期体检,方便日常生活。例如,综合健康检查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准确方便的多种体检,同步上传数据到平台进行分析、显示和预警。通过移动APP客户端,亲属可以立即了解家中老人的健康状况,这既聪明又方便。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健康监控、安全围栏、智能导航等功能,实时监控老年人的安全,吸引更多老年人参与智能养老服务模式。

表2被调查老年人对智能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数据来源:从问卷调查中,

·

(II)不断优化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性能,以及从

泉州市老年人调查中获得的数据结果,泉州市应继续进一步发展智能养老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智能养老服务平台的良好运行。老年人想要获得的许多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和健康护理服务,都需要在智能养老服务平台上完成。一个功能完善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方便、价格低廉、确保老年人数据安全、不泄露老年人隐私、能够为泉州市内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针对目前的弱势局面,首先,政府需要站出来,在城市建设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的智能养老服务平台,开放信息孤岛,实现信息共享。其次,需要建立不同的功能中心。例如,研发中心负责不断开发新产品,以满足不同年龄段老年人的需求。数据分析中心负责老年人开展大数据观测,为老年人提供个性化服务。质量监控中心负责确保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等。最后,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需要形成包括周边医疗机构在内的综合系统服务平台,将第三方服务机构和保健中心纳入智能养老服务平台,让老年人能够自主选择服务机构,从而提供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三)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

·

首先需要立法和相关法律法规来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顶层设计的前瞻性,确保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在规范的法律环境中健康发展。首先,我们应该强调智能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其次,为了推动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方向顺利规范发展,政府需要并制定一套统一的标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三是出台政策,鼓励智能养老服务企业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鼓励泉州市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根据老年人实际情况不断开发新服务,最终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市场,深化养老服务机构改革,推动养老服务向市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参考了肖东的

[1]。哈尔滨市智能养老服务发展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大学,2018年。

老年服务论文例2

2.油田社区可以起到聚拢人心的作用对于老年人群而言,当离开工作之后,失去了组织的约束力,很容易出现人心涣散的情况,建成后的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具体情况开展一些老年活动,从而将人心再次的聚拢起来。例如,可以举行老年书画比赛、老年唱歌比赛、老年跳舞比赛等等活动,使得老年人的生活丰富起来,通过这些活动还带动了全民健身,促进老年人对于科学事物的重新认识,摒弃那些违背法律人伦的蛊惑。

3.发挥出政府的主导价值全面改革创新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开展油田社区卫生服务,增强老年人群对于预防疾病的能力,促进老年人群健康化,从而实现宏观大发展战略目标。同时,老年人群卫生服务体系要从根本上转变几个方面,由过去的主要以医院为主的向着社区卫生服务为主的改变。还有是以医疗为主要目的转变为预防为主的方向。还有更高层次的以疾病为核心的转变为健康为核心的体系。总而言之,要从根本上,随时随地的关心老年人群的晚年生活。

二、不断完善社会的保障体系,积极推动油田社区老年管理服务的社会化

1.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真正社会化的具体体现国家采取立法的强制性推行的一种企业以外的制度,从而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其中就有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企业和劳动人员依据国家法律所执行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义务。劳动人员和国家制定出的法律条件相互对应,所以,就应该由整个社会体系来为老年患者提供社会保险项目。油田社区可以依据国家对养老保险基金实现收支两条线并进的管理概念,全面推动养老金社会化的进程。医疗保险对于企业有着非常高的依耐性,从过去的劳动保障医疗体系来看,公司的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生病时所需要的金钱都必须由公司承担,所以,公司承担的医疗费用就会变得非常高,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盈利构成了损害。公司在体系改革进程中,多数国有企业因为常年亏损,资金链条不稳,所以,就出现了常常拖欠员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现象,最终导致这些退休人员没有办法得到自己应有的医疗保障利益。油田社区应该依据上述状况,从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准确的判断出需要实行的原则,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使得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体系增强,同时,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社会化进程的脚步也加快了。

2.凭借社会各界人士的资源和帮助,实现老年服务管理的社会化老年服务的管理社会化应该依据一定的社会进程来循序渐进的发展,老年退休人员,他们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供职于一家企业,所以,这些老年退休人员对于原公司都会有一种非常深厚的感情,纵然这些老年人群的医疗保险和养老金的社会化发放在绝大部分上都削减了对于原有公司的依赖性,但是这些老年人群在个人感情上依旧离不开公司。公司对于老年退休人员的一切虽然不再有关系,但是还是要对老年退休人员进行一些帮助和慰问。老年服务社会管理化需要社会大众的鼎力支持,油田社区要加强呵护和关心老年退休人员,尽量使得这些退休人员可以安心的过好生命余下的每一天。

3.加快社会服务业以及老年福利设施的建设,为老年人群提供切实可靠的居住条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的寿命大大的延长了,社会老龄化的急剧严重,导致家庭照顾老年人群的功能被无限的降低,这个时候,就需要社区为老年人群提供社会保障制度。进而,油田社区要不断的推进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老年人群的生活各方面要起到关心和照顾,不仅如此,还要满足老年人群的各项基本需求。同时,油田社区还要掌握好国家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从而对社会医疗资源进行重新定位和制定,将过去单位的医务室和里面的医疗人员转变成社区医疗卫生站,来服务老年人群,不仅如此,还要建立起关于老年人群卫生保健的信息评估和监测机制,定期的开展对于预防老年人疾病研究的工作,定期的组织一些老年文化娱乐活动,从而丰富老年人群的晚年活动。

老年服务论文例3

老年人口群体普遍需要家人或社会的扶助,始终是社会的势群体,随着中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加速,在人口老龄化与庭小型化过程中,城市“空巢”家庭与日俱增,老年人生活照料求增多与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的矛盾突出。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建立覆盖所有老龄群体的多元化老龄社区服务体系。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12998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l0.46%。。(按照国际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社会总人口的比重达到10%,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到2008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5989万,约占全国总人数的12%,其中65岁及以上老人为10956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3%。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特征是速度快,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进入老年型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远远快于发达国家。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将达到11.92%,比2000年提高4.96个百分点,届时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65岁及以上老年人。2020年以后老龄化程度继续提高,到21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比重将达到25%,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

(二)“空著家庭老龄人口大量增加

“空巢”家庭是社会学家在研究家庭生命周期模式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一般指无子女或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家庭而只剩下一对老年夫妇的家庭。当配偶一方死亡,老人单独居住时,家庭就从“空巢”期进入了消亡期。尽管社会学对家庭“空巢”期和消亡期有比较严格的区分,但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看,处在家庭消亡期的老年人与处在“空巢”期的老年夫妇所遭遇到的问题基本相似,可以将处在消亡期的家庭看成是一种类“空巢”家庭。这两种家庭中的老年人都是社会福利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伴随着生育率的急剧下降,导致家庭结构出现明显的“空巢”化趋势。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年中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20.09%。。在全国二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占13.41%。其中一人家庭户中,65岁以上单身老人户占27.71%-超过1/4。

由于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仍较森严,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有着差别巨大,城乡“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处境及解决措施同样存在很大差异。本文着重分析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社区服务建设建议。

二、城市“空巢”家庭增多的原因分析

家庭的“生长”和“缩减”是个自然的进程。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核心,信奉“多子多孙”、“承欢膝下”的观念,所以传统家庭的“空巢”期很短甚至没有“空巢”期。但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城市的“空巢”家庭日益增多,大城市尤为明显。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家庭户中“空巢”家庭的比例,上海为29.37%,天津为28.20%,北京为25%,均达到或超过了1/4,如果加上有65岁以下老人的“空巢”家庭的数量,这一比例将更为惊人。中国城市“空巢”家庭日益增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

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城市人口走向高龄化,为“空巢”家庭增加创造了前提条件。建国以来,我国医疗卫生水平日益提高,城市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逐步延长。目前我国60岁老年人的平均预期寿命为l8年,而平均预期带病期约为l3年。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得老年人陷入“空巢”期的几率上升,意味着长期的、潜在的经济需求以及照料和福利的需求增加。

(二)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和核心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中传统大家庭慢慢解体,“核心家庭”成为家庭构成的主要方式。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旖,进一步降低了形成传统家庭类型的可能性,加快了家庭核心化的速度。在城市家庭中,独生子女已十分普遍。当家庭中唯一的孩子外出就读、就业或成家另立居室后,家庭马上陷入“空巢”。

(三)社会变革导致城市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变化

工业化、城镇化不仅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人均收入提高,也改变了城市单一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不断延伸,时间逐渐延长,业缘关系日渐强化,从而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缘关系淡化,推动代际分居的趋势加强。同时,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子女搬离父母,进一步促使“空巢”家庭的产生。

三、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精神慰籍,孤独感严重

大部分城市“空巢”家庭的老年人远离工作和同事,家庭中又无最亲密的子女陪伴,再加上城市邻里之间的关系较乡村淡漠,行动不便、观念保守的老年人与社会的接触逐渐减少,有的“空巢”家庭老年人甚至几乎与正常的社会生活隔离。孤独感和消极的情感体验降低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会降低老年人抵御身体疾病的能力。

(二)家庭照料资源减少,生活面临不少困难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因生理机能退化,越来越需要生活照料,需要投入更多人力资源,而“空巢”家庭造成的家庭照料资源减少,使得老年人的这一需求难以满足。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老年人,这一问题尤其严重。一些老年人难以使用交通工具,不便上街购物,部分老人连卫生或饮食作息等基本自我照顾环节也感到困难。如果再遭遇疾病,身边缺乏子女悉心照料和陪护的“空巢”老人非常容易陷入无助甚至危险的境况。由于城市中家庭空间越来越封闭,不少子女由于工作压力大,问候和探望父母的次数少,甚至导致了不少独居的老人病死家中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事例。

(三)收入水平降低,保障不足

“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失去劳动能力带来的收入保障。根据北京市2003年的一项抽样调查,享受“低保”的老人中有3/4是“空巢”老人。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照料、疾病和保健等方面的费用将不断上涨。由于大部分城市“空巢”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之间通婚,在一段时期内将面临一对夫妇供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孩子的状况,“空巢”家庭的供养资源也正在减少,供养力在下降。因此,“空巢”家庭养老的供给和需求矛盾较其他家庭更加突出。

四、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空巢”家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将不断增加,而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层次不断提高,“空巢”家庭保障功能与老年人的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将加剧。在这种情况下,社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家庭承担社会化居家养老功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

(一)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概念

“社区服务”在本文中界定为在政府的倡导下、在社区范围内实施的具有福利性和公益性的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主要面向社区中的弱势群体成员及其家庭,一般为无偿或低偿提供。‘‘老年人社区服务”就是指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满足老年人需求的社区服务。

(二)老年人社区服务是解决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老年人社区服务是对家庭养老功能缺损的有效弥补,是老年人愿意接受的照料方式。

中国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和“孝道”观念根深蒂固,一方面大部分的子女即使没有时间和能力照料父母,也不愿将其送入社会养老机构,害怕被指责为“不孝”:另一方面即使社会养老机构能够提供较为完善的老年人照料,大部分的老年人也不愿住入养老院,很多老年人形成了“去住养老院的老人,不是无儿无女就是子女不孝”的观念,这种观念短期内无法强行扭转。即使思想开放的老年人,在家庭照顾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多不愿离开家庭和熟悉的社区环境,搬入到一般远离市区的社会养老机构中去。离开了家庭和社区,老年人很少得到亲人和邻里之间的体贴照顾,加上生活氛围变动大,尽管身边部是同龄人,还是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另一方面,在社会养老机构中入住的老人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对老人的行动也有一定的限制,很多老人被迫改变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这挫伤了老年人的尊严,也给老年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和不愉快。

总体而言,尽管社会养老机构能弥补家庭保障功能的弱化,为“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提供一些老年照顾和服务,但难以克服不能给予老年人真正的精神慰籍这一巨大缺憾。即使是在瑞典、瑞士等西方国家,愿意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也只有5%。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部分城市老年人的物质保障已经不是主要问题,他们不一定必须生活在子女身边,但需要能够独立地、有尊严地在自己熟悉的环境或愿意生活的地方继续生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老年人社区服务就成了解决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社区服务建设的建议

城市“空巢”家庭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区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照料;(2)卫生保健;(3)精神慰籍:(4)参与社会活动。

1.生活照料

生活照料是“空巢”家庭老年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几乎任何年龄段的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社区应该建立完善的老年生活照料服务体系。由于“空巢”家庭是纯老年人家庭,所以生活照料服务所提供的内容需非常广泛,主要可分为家务类、个人护理类和其它服务类。其中家务类点要有清洗和大扫除、洗衣服、协助购物、做饭等:个人护理类主要有协助移动、洗澡、穿衣、上厕所、吃饭、监督锻炼和服药等;其他服务类主要有带老人外出、送餐、帮助制定活动计划和家庭支出计划、提供各方面的信息等。

2.卫生保健

老年人的卫生保健需求较多,对于出行和就诊都有较大困难的“空巢”老人,加强社区卫:生保健服务建设尤为迫切。可以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或老年卫生保健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常见病预防、小病就诊、大病急救等服务,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去老年人家中巡诊,为他们进行体检,建立医疗跟踪档案,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对于那些病情稳定、出行不便、可以在家里打针吃药的老年病人,社区可组织护理人员上门承担病人的护理工作。

3.精神慰籍

老年服务论文例4

我是07社工班的学生巩鲜妮,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 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与实证分析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重庆市部分社区进行了走访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地域代表性。最后,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老年服务论文例5

一、选题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的老龄化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的一个普遍的趋势,老年人养老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也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国家。截止2014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1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5.5%,其中65周岁以上人口为1.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1%。预计202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我国老龄化的的程度正在日益加重。与加快的老龄化速度相比,我国养老服务供给却相对滞后。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解决好老有所养的困境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面前,居家养老服务问题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日益完善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从养老方式来看,家庭养老仍是我国最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家庭中的每位子女仍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为老人提供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服务,也就是说子女是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246”变成了“241”,即现在的每个中年家庭要赡养四个老人,养老负担正在逐渐加重。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也已经或即将步入老年,而且这些家庭中的一种特殊家庭一失独家庭的老人,从生理和心理上更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关怀。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完善服务型政府的功能,提出了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为目标的健康老龄化战略。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政府做为公共服务的单一供给者,由于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制约和其有限的能力,其服务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那么,如何解决民众日益增长的基本需求与政府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不断开拓视野、开放眼界,积极实现公共服务的社会化。政府在购买养老服务方面,需要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丰富、优质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找到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

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涉及的是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因其自身优势,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优势也越来越明显。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也就是充分协调了政府和社会组织间的合作关系。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要求政府与各类社会组织开展合作,根据不同种类的公众需求,以需求为导向,鼓励各种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中来,从而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新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和供给方式的多样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作为社会织参与到政府社会事务管理中来的一种理念与方式,逐渐在我国全国范围推广实践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政府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2013年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2013年9月30日国务院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在中国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力度,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效合理的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体系和供给体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公共服务需求日趋多样化和精细化,中国各地政府幵始探索如何实现角色转换,从提供公共服务成为公共资源协调者。2013年10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明确提出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为破解养老难题、拓展消费需求、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财政部等四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通知明确,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立比较完善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推动建成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出,政府已经把养老服务放到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实际上,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早已在我国国内多地兴起,只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的定义,而且没有像当前这样被重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面,各国的学者都己做了较多的研究,但是,公共服务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政府购买的类别也涉及到医疗、就业、社会工作、体育等诸多方面,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将政府购买的范围缩小到社会组织提供养老服务这一层面。当前,国内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还很少,有关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研究更少,本文力求通过这一研究,为这一方面的理论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文章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出自http://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322898.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我国近几年来,社会组织的发展非常迅速,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地位也是越来越高,人们对非营利组织也是非常关注,学者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是越来越深刻。但是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和西方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非常滞后的,在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地位一般都是处在从属的地位,直接提供物品和服务的机会非常少,或许也正是我国在养老方面的种种不足,才正好使得社会组织在这个领域最为活跃,各个养老服务的项目都有比较有影响的非营利参与其中。探讨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养老服务的项目中的合作,为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研究非营利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现实意义来看,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传统的依靠家庭照顾为主进行养老的形式很难维持,而当今我国更是有越来越多的独居、失空巢老人、失独老人等更多类型的老人需要政府来提供服务。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型的提供养老服务的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缓解了社会的养老压力,而且促进了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为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虽然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本文的切入点是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不同模式,以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为例,了解目前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研究购买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完善我国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政策,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论文通过对不同购买模式购买过程与结果的分析与研究,为完善政府在该领域的购买活动而献计献策,为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模式的研究和改进都有重要意义。

三、本文研究涉及的主要理论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也称混合福利经济理论,它是20世纪年80代在福利国家危机的背景下以及对福利国家的批判中产生的新兴的理论范式。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福利来源的多元化,既不完全依赖于市场也不完全依赖于政府,强调政府不再是社会福利事业唯一的供给者,其他社会主体也应作为提供者参与到社会福利事业中来,它企图冲破国家和市场的绝对主义藩窝,寻求福利国家未来发展的最佳路径。该理论的代表人罗斯在《相同的目标、不同的角色一国家多福利多元组合的贡献》一文中详细阐述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内涵,之后很多学者又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福利多元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强调福利的提供主体多元,社会福利的提供主体可以是政府、营利机构、非政府组织,也可以是家庭与社区等,并强调各提供主体的相互配合和功能互补。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与接收者在提供福利服务的过程中对于福利的责任感和认同感都得到了加强,同时提高了福利主体的参与性和福利的可持续性。福利多元主义还强调分权和参与,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福利提供者,要求减少政府在社会福利直接供给的角色。认为政府要通过降低福利供给领域的进入门揽,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多元福利的规划和提供,甚至福利消费者也可以和福利提供者共同参与决策,提高福利的供给数量和供给效率。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推进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它的理论模式是平衡众多福利提供者的力量,避免国家和政府的过度供给而使福利接受者产生福利依赖公共管理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论文。这就迫切要求我国政府及社会组织采取福利多元化主义策略,由国家、市场、社区、家庭、民间非营利组织共同承担福利责任。在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探索实践中,社会组织提供的服务通常以社区福利服务的方式出现。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主要是以社区为依托,大力支持鼓励民间非营利性组织、志愿者和市场参与居家养老基础的福利提供,有利于拓宽养老的资源渠道,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WiseMedia

所以,我国在现阶段制定多元供给主体的社会福利政策时,落脚点应该直接放到社会组织上。福利多元主义为改善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参与主体、运作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本文在界定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与其理论基础之后,以北京市个别区县和街道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个案,提出政府购买服务的三种模式及其特点,并对居家养老这一领域的形式性购买和委托性购买两种模式进行分析,在肯定其所取得的成效时,也指出了这两种模式中尚待改进的地方。而契约化购买模式做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理想化模式,也是我国政府最想达到的目标,目前在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中完全实现。所以,本文最后提出了实现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最优模式的策略选择,即如何实现政府购买的契约化,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并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不断地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

五、写作提纲

致谢5-6

摘要6-7

ABSTRACT7

目录8-11

1引言11-16

1.1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1.1.1研究背景11-12

1.1.2研究意义12-13

1.2研究内容与方法13-14

1.2.1研究内容13-14

1.2.2研究方法14

1.3创新之处14-16

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6-24

2.1理论基础16-18

2.1.1福利多元主义理论16-17

2.1.2公共产品理论17-18

2.1.3社会支持理论18

2.2文献综述18-24

2.2.1国外文献综述19-21

2.2.2国内文献综述21-24

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相关概念及模式的分类24-31

3.1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相关概念24-25

3.1.1政府购买养老服务24

3.1.2养老服务24-25

3.1.3社会组织25

3.2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过程中关系主体界定25-26

3.3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模式的分类26-28

3.4契约化购买的内涵与意义28-31

3.4.1契约化购买的内涵28

3.4.2契约化购买的意义28-31

4北京市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31-43

4.1委托性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32-35

4.1.1海淀区购买服务模式的特点34-35

4.1.2海淀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缺点35

4.2形式性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以北京市西城区月坛街道汽南社区为例35-38

4.2.1形式性购买的特点37-38

4.2.2形式性购买的缺点38

4.3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38-43

4.3.1购买行为“内部化”38-39

4.3.2购买标准不明确,政府责任较为模糊39

4.3.3政府缺乏足够的谈判能力,购买成为单向合作行为39-40

4.3.4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效果评估40-41

4.3.5理念有待创新,认识有待统一41-42

4.3.6社会组织承接能力弱42-43

5国外部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经验与启示43-50

5.1国外发达国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介绍43-47

5.1.1美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社区自治与商业化老年社区43-44

5.1.2英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社区照顾44-46

5.1.3日本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互助养老46-47

5.2国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启示47-50

5.2.1完善的法律保障,充足的物质保证47-48

5.2.2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承担了一部分社会服务责任48

5.2.3政府购买服务内容多样化48

5.2.4购买流程规范,监管体系完整48-50

6完善我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的对策建议50-55

6.1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服务购买流程,推广契约化购买模式50-51

6.2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购买过程的合理性51

6.3建立多方责任关系,购买服务立足于契约关系51-52

6.4加强监督,建立合理的评估机制52

6.5提升公民公共参与意识,鼓励志愿者队伍建设52-53

6.6提高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拓宽资金来源渠道53-55

7结语55-56

参考文献56-59

学位论文数据集59

六、目前已经阅读的主要文献

[1](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吴爱明,夏宏图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2]Allenwalker.SharingLong-termCareBetweenthefamilyandthestate~EuropeanPerspective,whoshouldcarefortheelderly?SingaporeUniversityPress.2000

[3]HillelSchmid.OrganizationalandStructuralDilemmasinNonprofitHumanServiceOrganizations[M].HaworthPressInc.2004

[4]NicholasE.Flores.Non-paternalisticaltruismandwelfareeconomics[J]JournalofPublicEconomics,Volume83,Issue2,February2002

[5]陈成文,孙秀兰.社区老年服务:英、美、日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10(01)

[6]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

[7]丁安祥.南京鼓楼区居家养老社会化[J].社会工作(上半月).2009(3):8

[8]范炜烽,祁静,薛明蓉.政府购买公民社会组织居家养老服务研究--以南京市鼓楼区为例[J].科学决策2010(4):19-30

[9]冯俏彬.我国政府购买服务实践与政策建议[J].中国财政2014(13):28-30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网站

[1l]胡宏伟,孔静怜,严晏,王剑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析与战略设计m.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⑴

[12]敬乂嘉.中国公共服务外部购买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7(02)

[13]李军鹏?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学理因由_典型模式与推进策略[J].改革.2013(12):17-29

[14]刘红芹,包国宪.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的管理机制研究--以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理论与改革.2012(1):67-70

[15]刘立峰.养老社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2)

[16]刘晓玲?深圳社会工作发展模式分析[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0(2)

[17]吕普生.政府与公民社会组织在养老服务供给中的合作模式研究:基于北京市宣武区三种合作方式的分析[J].科学决策.2009(12)

[18]倪咸林.政府购买服务有哪些误区[J]?中国决策.2014(4):80-82

[19]钱海燕,沈飞.地方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支出效率评价--以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例[J].财政研究.2014(3):64-67

[20]瞿振雄.中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2010(5)

[21]任晓娜.社区居家养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11):209-210

[22]宋艳波.视角下的机构养老新模式探讨[J].地方财政研究.2014(8):67-70

[23]王浦劬,莱斯特萨拉蒙.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2-41

[24]王清,港泽钦.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创新研究[J].科学决策.2010(4):31-40

[25]许玲琳,赵挺.政府购买:社区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上海市G街道社区服务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6]许小玲.政府购买服务:现状、问题与前景--基于内地社会组织的实证研究[J].思想战线.2012(2)

[27]许云.从政府包包到政府购买--中国社会福利服务供给的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09(7):101-105

老年服务论文例6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的数据,重庆2010年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为333.41万人,占总人口的11.56%,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502.4万,占总人口的17.4%,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1]。20l1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已达11.57% ,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9%,西部第一,全国第五[2]。如何切实地解决重庆市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问题,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和探索。总结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省市养老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结合重庆市老龄化现状,社区养老成为解决重庆老龄化问题的一个新趋势。由此,笔者对重庆社区养老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和创新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和参考。

1 社区养老的概念和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颇多,角度不同,分类不同。就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吴杰(2009)认为社区养老是指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平台、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政府合理引导下的家庭、个人、市场、社区、非营利性组织共同参与的多元养老体系[3]。陈元刚(2009)在文献总结的基础上,指出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 也不是社会养老, 而是将社会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 在社区中在家养老[4]。虽然目前对社区养老的定义没有一个标志性概念,但综合现有对社区养老概念的界定,笔者认为学者们普遍所指的社区养老实质为“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即老年人居住在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中,同时以社区为平台和载体,居家享受社区提供的各类服务。

2 相关理论及对研究的启示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涉及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具有跨学科性,其中用得比较多的理论有:

①需求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5]。借鉴该理论,研究者们对社区老年需求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如谢金姚(2009)将老年人需求分为日常照料需求、医疗保健需求、文化娱乐和精神慰藉需求、社会参与需求[6]。吴杰(2012)将养老服务需求划分为基本需求、扩展需求和高级需求三个层次 [3]。邓旭(2013)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将社区提供的服务供给归结为四个方面:保障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社区服务、保障老年人社交正常的综合性社区服务、保障老年人有一个可以有所奉献的平台的服务、为老年人提供交友平台的服务[7]。

②社会嵌入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嵌入在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并通过这一特定的社会关系网络获得社会资源[8]。依据该理论,老年人应当进行积极老龄化行为,融入到社区之中,既成为社区服务的需求方,也成为社区服务供给的主体方,从而老有所用,老有所乐。

③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社区是老年人除家庭外晚年生活的第二大主要场所。该理论强调老年人与社区及其他人进行互动交往,这样才有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

④福利多元理论。福利多元主义主张,社会福利服务的提供者是多元化的,不仅仅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家庭和社区等部门都可承担。该理论对构建多元化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借鉴。

⑤社会分层理论。由于资源分配和拥有的不平等,导致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形成社会分层。依据该理论,老年群体内部也由于对资源的占有不同而呈现出分层现象,不同经济条件的老年人有不同的养老需求。因此,对老年群体应该依据经济条件等开展差别化研究[5]。

3 相关实证研究

3.1 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状况

对重庆市社区养老需求的研究以社会学、心理学、人口学为主, 在研究方法上以一定规模的抽样问卷调查为主,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卡方检验, Logistic 模型分析,聚类分析法,有序Probit 模型回归法。有研究者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

①基本生活需求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口最基本的生活有保障,但不是很稳定。

②文化娱乐需求方面,大部分老年人(占调查人数75.3%)老年人都有自己喜爱的活动和需求。

③精神需求方面, 老年人对于精神慰藉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加,但服务供给还不够[9]。有研究者在对重庆市主城区的五个社区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社区医疗服务方面呈现出供给小于需求的特点;社区养老生活服务方面供给量明显偏小,甚至大多数社区尚属空白;社区文化和娱乐服务方面供给量相对于前两项要大很多,有部分项目如室、老年健身设施和场地服务有供给大于需求现象[3]。由于各研究者所罗列和调查的老年服务需求内容存在一定差异性,因而其结论也不完全一致。但总的来看,重庆市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差距大,严重不均衡,供给小于需求,供给与需求在内容上不相匹配。

老年服务论文例7

人口老年化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工作的模式,影响了经济发展和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方向,老年人市场将成为各个企业竞相争夺的内容。人口老年化同样应该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心和内容,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更替因素,考虑不同老年群体对老年社会工作要素的要求和影响。从变化的老年群体更替角度研究老年社会工作的变化,将有利于加深社会工作者对老年群体更替问题的认识,也有利于推动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与老年群体之间关系

老年群体是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对象。老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就是老年群体,因此老年群体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对象。老年社会工作人员要充分考虑不同老年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要求,要积极了解老年群体的生活背景,了解其经济能力、文化教育水平、老年人思想观念、权益意识和实际养老需求等重要内容,老年社会工作要从老年群体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的工作理念和服务模式,并要多样化老年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实际服务需求,以老年群体为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和工作核心。

老年群体满意度是衡量老年社会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老年社会工作就是要实现老年人安度晚年和欢度晚年这一重要目标。老年群体是具有差异化的,这种差异化不仅仅体现在经历、需求、认知水平和经济实力等方面,同样也体现在社会心理和地区环境等方面。因此老年社会工作的成功和服务质量需要充分考虑这种差异性,并要根据老年群体满意度对老年社会工作质量进行评价,促进老年社会工作个性化发展。

老年群体更替的变化和差异化

我们可以从理论角度和数据角度对老年群体的变化和差异化进行分析:

从理论角度来看,按照生命历程理论,我们可以将老年群体按照生命历程对其进行划分,可以根据其生活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对其进行划分,不同生命阶段的老年群体是有差异的。按照动态老龄化理论,老年群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老年群体成员的组成将会随着时间不断调整,并不断的持续更新,因此老年群体的特征也在不断变化中,无论是个体方面和群体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异质性。

从数据角度来看,从2010年开始,出生于建国后的人群将逐步进入老年期。由于建国后,不同老年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存在差异,因此不同年代的老年人具有完全不一样的特点。根据2008年我国综合社会调查研究数据分析可知,可以发现出生于1940-1949年、1950-1959年和1960-1969年三个年代人口群体的不同特征。从数据分析情况看, 40、50、60年代人群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呈现出教育水平、健康水平、经济收入、科技水平、参与意识等越来越高的趋势。

老年群体更替对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影响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基础转变到理念指标。老年群体更替直接影响到老年社会工作的要素和内容,对老年社会工作形成倒逼作用,促进老年社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近年来,老年群体规模不断增大,社会和相关部门不得不重视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同时,由于老年群体性质的变化,要求老年社会工作模式和服务类型发生改变,对老年社会工作的个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有亚文化理论、连续性理论、生理学基础或者是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构成了老年社会工作的基础工作理论,但是随着老年群体的更替,老年社会工作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理念指标,如发展大局理念、人的理念和需求定位理念等等,如人的理念指标认为,我国老年群体性质的变化表明老年人已经不是崇老时期的特殊群体,而是社会中的平等一员,老年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参与性日益增强,他们不再仅仅是边缘化的群体,而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年服务论文例8

一、老龄化与养老需求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强,加之持续的生育率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延长的共同作用,中国成为老年人口数量最多和增长最快的国家。未来几十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将从成年型转向老年型,并向高龄老年型发展(国务院,2001)。

但是,在老年人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我国既往的老年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一个核心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因其内容和形式的弹性不足和功能单一,2005年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仅为17487万人(沈君彬,2006)。另外,因新中国成立后由单位一手包揽人民需要的单位制解体后,单位养老保障瓦解,而国家政府相应的养老保障制度又未能及时健全建立,致使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加之当前我国家庭结构取向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核心化趋势,家庭承担的赡养老人功能进一步弱化和外移,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需要(台恩普,2004)。

鉴于以上背景,为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促进社区建设,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我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推行“社会福利社会化”,将养老事业推向社会,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发展养老事业。

二、社区照顾养老政策

我国制定的《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以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将老龄化需要及养老问题纳入到国家政策、社会发展规划之中。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中,除了对家庭养老为中心进行强调,并要求政府增加对养老设施建设、机构养老服务的投入之外,还提出了“大力发展社区老年照顾服务”的目标(关信平,2004),通过在社区建立综合性、多功能的服务设施,对社区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点服务,就近解决养老需求。

2000年2月,各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明确在我国提出了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福利政策。在养老方面,坚持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发展方向,而国家则为这些发展事业积极提供财政资助。由此,在原有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两大基本方式之上,我国开始了社区养老的建设。

民政部之后从2001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发行福利筹集的福利金,绝大部分(约40至50亿元)用于资助城市社区的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活动场所和农村乡镇敬老院的建设,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福利金的资助为手段,充分依靠区、县政府的组织领导,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大力挖掘社区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为社区照料提供载体,为老年人活动提供场所。

其后又于2005年2006年分别出台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进一步强调社区养老政策,并明确规定各地要按照建立以国家办福利机构为示范、以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机构为骨干、以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以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的总体要求(刘晓梅,2008)。

三、社区养老政策概念背景

与西方“反院舍照顾”运动的发展和社区养老的提出(吕新萍,2005)不同,我国社区养老政策的提出和发展具有我国具体的政策历史、文化、价值背景。

正如前文所说,面对我国社会老龄化的严峻趋势,以及“未富先老”的社会问题,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达到政府、社会完全负担养老的目标(李晓华,2005);在我国由政府一手包办福利向市场经济发挥作用转变的过程中,政府力图逐步从以往完全的社会福利提供角色中一步步退出来,强调家庭作用,引入社区概念,而社区也能够起到连接家庭和政府的过渡作用(李晓华,2005)。

受到我国传统“孝道”、“赡养父母”价值观的影响,我国社会中对于老年人的照顾都是以家庭为主;同时,政府也大力倡导家庭照顾作为养老政策的中心(陈树强,2002)。在社区照顾提出的过程中,有学者认为,社区照顾的最终落脚点、关键点是支持家庭照顾的服务,“现在养老的主要问题不是家庭是否需要放弃其责任的问题,而是科研做些什么来支持和使家庭能够继续提供照顾的问题”(吕新萍,2005),由此,在我国政府提出社区照顾的养老政策的过程中,其内涵仍是遵循了传统的家庭照顾取向,社区在这里,仅仅是作为一种家庭的外部非正式支持系统,起到辅助的作用,并没有被赋予实质的照顾含义,提出社区照顾的目的,是为社区中的家庭提供一定的支持、共同分担责任。

由于院舍照顾存在的服务质量与提供质疑,人际关系疏离化影响,老年人自我形象削弱(吕新萍,2005; 钱宁,2004)等问题,使得“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在对于养老照顾的讨论中逐渐受到关注。以“正常化”为目标,从个人的价值和需要出发提供服务,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主要核心(钱宁,2004),而社区作为由社区居民有机组成的团体组织,被认为比传统的院舍照顾更能够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需要提供服务,并帮助老年人通过在社区中发挥作用,从而在其所熟识的环境中定位个人价值,提高老年人参与的自发性和社区居民的互。

四、城市社区养老实施成效与问题

经过几年的政策推广与实践,我国的社区照顾政策已经有了初步的实施成效,通过“星光计划”我国在主要省会城市社区、地级城镇社区中共建成22221个“星光老人之家”,为继续发展居家养老、社区照顾提供载体(沈君彬,2006);各地也纷纷以街道为试点,有社区向家庭推出居家养老服务,收到社区群众的欢迎,同时我国社区养老政策实施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社区养老只有空壳,没有实质。以“星光老年之家计划”为例,大部分“星光计划”项目只设置了室外健身场所和文化活动室。同时,“星光计划” 设施闲置率较高, 即“ 空壳” 现象明显存在(高灵芝、杨洪斌、胡旭昌,2003)。“星光老人之家”成“综合服务区”现象时有出现,一些地区违背《实施意见》中的有关产权归属的规定将“星光老年之家”变成社区其他活动用场所,有的甚至出让给其他单位。而相对的,对于星光老人之家所需要为社区老人提供的服务并没有发展到位。

其次,已有的社区照顾服务专业性低,难以满足老年人需求,并面临长期照顾的挑战。目前社区养老的运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居委会干部对工作的热情与自身的素质,同时在笔者对广州市素社街道社区照顾的调查中,了解到,相关社区照顾机构所聘请的社区服务人员,多是社区下岗再就业人员与特殊困难家庭人员,他们大多数没有照顾老人、医疗服务、心理服务的经验,更没有专业的服务理念和管理知识。能够做的只是按部就班的做一些日常事务。在社区中,老人照顾机构成为了社区安置就业,解救再就业问题的有力途径,却忽视了老人照顾服务本身对专业性的要求。同时,一些老人由于身体疾病等原因面临长期照顾的需要,而社区由于其非正式性和服务提供机制而无法满足老人长期接受照顾的需要。

另外,社区照顾仍难以受到文化认可。老人在参与社区照顾中变现冷淡,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仍停留在家庭养老阶段,并认为没有子女照顾是羞耻的,不愿意参与到社区照顾之中;同时由于社区老年群体差异化以及个人生活方式和观念问题,使得老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难以适应。

五、社工视角对社区养老政策实施的讨论

面对我国目前社区照顾养老政策推行中的问题,在解决过程中,首先应该正视“社区”的意义和作用。如上文所述,目前我国的社区照顾中,仍将社区认为是家庭的辅助,目的是为了支持家庭照顾,这就使得社区照顾并非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进行发展,无法发挥社区照顾本来的含义,从而难以满足社区养老需求。

从社会工作角度来看,社区,作为一种基本工作方法,其所谓的社区,并不是一群建筑的组合,而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周沛,2002)。这一定义在强调社区中居民的互动关系,对社区的认同、归属感,以及在社区事务中的能动性。理论上的社区照顾包括 “在社区内照顾”和“由社区来照顾”两方面,这就是说社区不仅仅应作为硬件设施、家庭帮助服务的提供者,更应发挥其本身的能动性,从人文关怀、社区互动的角度提供养老照顾服务。

其次,在社区照顾中应引入“活跃理论”观念,发动老年人共同参与,发挥个人价值作用,提升老年人的自我认识,体现社区照顾的积极作用。在对我国目前的养老政策的研究中,可以看到仍是以消极否定老人社会角色的“撤离理论”为主,而老年社会学中“活跃理论”则认为老年人若能够保持较为活跃地参与社会事务,其社会作用仍能得到发挥,大众也将认同老年人的社会作用(Birren & Bengtson, 1988);学者周家华则指出在老化过程中老年人应尽量维持个人在青中年养成的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社会价值观和社交生活,在精神和心理上与社会保持接触,有一定的活跃的社交生活,以此维持一种幸福的晚年和开朗的心境。以这一理论为依据,借鉴西方国家社区养老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我国社区照顾可以在已有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基础上,吸收社区老年人参与活动,促进老年人的社区参与,发展老年人的社会功能。

同时,社区工作需要综合专业合作,提供更完善的社区照顾服务。要落实社区照顾政策,无法单独依靠街道社区力量,针对社区老年人更多的护理及长期照顾需求,精神健康发展,社会参与需要,可以通过专业机构合作、活动设计和探访服务活动等方式来完成,结合不同专业的力量对社区老人提供服务,以切实尊重老人的需要,实现社区照顾养老政策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树强,2002,《老人日程生活照顾的另一种选择――支持家庭照顾者》,《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第3期。

[2]高灵芝、杨洪斌、胡旭昌,2003,《“星光计划”项目“空壳”现象分析》, 《社会福利》,第4期。

[3]关信平,2004,《社会政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国务院,200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人民网(http://.cn)。

[5]李晓华,2005,《社区照顾模式与我国养老方式选择》,《理论学刊》,第140期

[6]刘晓梅,2008,《中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展开与重构》,《第三届全国社会福利理论与政策研讨会论文集》。

[7]吕新萍,2005,《院舍照顾还是社区照顾?――中国养老模式的可能取向探讨》,《人口与经济》,第150期。

[8]钱宁,2004,《“社区照顾”的社会福利政策导向及其“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思想战线》,第6期。

[9]沈君彬,2006,《星光计划"运行的实践与思考――以社会福利社区化为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第12期。

老年服务论文例9

■《美国老年人肢体残疾患病状况及趋势:对中国老年阶段残疾的启示》

发言者: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Man Guo

背景和目标 这一研究旨在探究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的流行趋势,调查与美国老年人相关社会政策和方案,从而对中国老年人的残疾晚年提供潜在的借鉴指导作用。

方法根据美国国家调查数据,回顾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美国老年人的残疾趋势。根据国家2006年社区调查,提出了最近美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残疾趋势,及主要社会人口群体之间的差异。

结果现有数据表明,高龄人、妇女和只具备最低限度教育的人,身体残疾情况相对严重。

结论和推论调查当前美国老年人身体残疾流行趋势有助于深入了解两国老年人残疾问题的政策和研究。

■《论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的社会政策和实践》

发言者: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Lesley Chenoweth

背景概述论文概述了澳大利亚有关残疾人及家庭的社会政策和规定。作为联邦制国家,澳大利亚分别由联邦和国家制定政策和法律,包括直接或间接针对残疾人及家属和相关服务性措施。联邦法律明确规定反对歧视残疾人,国家法律规定应为残疾人提供相关的服务性工作。联邦法律及政策为残疾人提供收入保障系统,并支付伤残抚恤金、护理津贴,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及信息。国家负责为残疾人提供住房支持服务、家庭支持和临时托管照顾服务、社区咨询及娱乐服务。这些服务通过政府相关残疾部门承办给非盈利组织和私立机构。

论文核心内容不同领域政策和政府的协调困难,这种协调能确保残疾人获得持久而适当的支持。社会福利改革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为农村及偏远地区提供服务。在劳动力短缺情况下,残疾人服务的持续性。

■《论香港老年残疾人照料状况》

老年服务论文例10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