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儿童英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5:14

儿童英语论文

儿童英语论文例1

许多小学将要开设英语课。家长们关心的是:怎样才能使孩子学好英语?教师们关注的是:应该如何教小学生学习英语?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了解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并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多年来,外语教学研究人员一直都在不断探索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如何掌握语言的?语言习得的研究发现,人们掌握语言的过程,总是能理解的比能表达的要多。换句话说,人们所能听懂的,永远比能说的要多;而所能读懂的,又比所能写的多。我们能欣赏小说和散文,但我们自己并不一定能写的出来。另一方面我们读的东西越多,我们的表达能力也会越强。正如唐代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会讲母语?为什么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到了说英语的国家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其实无非是他们有大量接触语言的机会。所以我们说,学习语言,接触语言的频度比长度更重要。想一想我们自己的孩子在学习母语的时候,不到一岁就已经能听懂许多话了,到一岁多时,能逐渐断断续续地说出一点话,其原因就是,孩子有机会频繁地接触母语。所以,教学习儿童学习英语的时候,应尽可能地让他们多接触英语,而不必一开始就要求他们表达,或者非常正确的表达。这里说的“尽可能多的接触”,包括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要想让儿童尽快地学会英语,就要尽可能多地让他们接触英语。无论是小学三年级开始也好,还是更早或更晚一些,关键是接触语言的频度。但是学习外语和学习母语毕竟不同。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不一定非先在口头上说的很流利,才能接触文字。语言习得的研究证明,学习第二语言的儿童在能说的很好之前,就可以读得懂书面的语言。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读的东西一定要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而且越是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接近,就越容易懂。所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语言时不应该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语言的难易程度。心理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说法是“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也就是说,只要学生能了解的,就可以让他们听,让他们读。而且,还可以只要求学生理解,而不必立刻要求他们用说和写的方式来表达。因为人们发现,只要学生理解了听到和读到的东西,即使暂时不说不写,也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国际上有一种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叫“全部动作反映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就是让学生边听边做各种动作。只要学生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教师说摸鼻子,学生可以照教师的指令做,实际上也是在掌握语言。这种方法对儿童和初学者非常有效。 

有些人认为学习外语要越少越好,要“少而精”,而且凡是书上有的就都要详细的讲,一定要学生全部掌握。其实外语学习完全可以“泛而杂”。如果人们能够了解到在掌握语言的过程中总是理解的高于表达的,而且理解也是在掌握语言,这样就会放心地让孩子多见一些语言材料,无论是听的还是读的,而不必急于要求表达。在生活当中,尤其是大中城市中,每天都会接触到许多英语,比如。文具、衣服、道路标志、电器等上面,就有许多英语。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些,学生们就可能轻轻松松地学到许多英语。 

儿童英语论文例2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 Morning To You,Hello.Happy New Year.What’s Your Name.Let Us Sing 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 You Sleping?The Bus Is 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 this?It’s….This is….That’s….Is this…?Is that….Are these…?Are those…?These are….those 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英语论文例3

根据心理学理论,兴趣是儿童进行活动的主要动力。儿童的兴趣总是和一些积极、肯定的情绪相联系,它可以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可以降低儿童意志努力的程度,使其注意力较长时间集中在一定活动内容上,并能唤起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的欲望。有了兴趣,儿童就会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表现自我、完善自我。而缺乏兴趣的教学,尤其是单纯理智的学习,需要儿童付出更多的意志努力,把注意力长时间集中在单一的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兴奋性程度高、意志力薄弱、注意力易分散、转移的儿童来讲无疑困难重重。此外,由于理智性的学习缺乏一定的情景和趣味,儿童始终处在羞怯、惧怕说错的情绪状态之中,影响儿童丰富的想象,不能充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使儿童产生厌倦情绪,甚至形成恶性循环。幼儿期、童年期的儿童更多地需要借助于外在兴趣来唤起事物内在的、深刻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需要教师通过各种生动、形象、有趣的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在语言教学中应主要以语言本身的兴趣为主。各种游戏、全身性的反应活动、直观教具、录音、录相都是为了引起儿童对语言本身的兴趣,通过种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加深记忆。

为了唤起儿童的语言兴趣,往往又要依赖各种有趣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力求通过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丰富儿童对语言的认识、理解、想象,强化儿童对语言的记忆。同时我们看到在各种有趣的活动中,还会形成儿童良好的情绪、意志品质以及活泼的个性。

快乐活动性原则的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具有群体性、生活性,并依不同的身份、角色而变化。不同的群体,语言的特征不尽相同。儿童的语言必然带有童年期的特征,比如以单音节词为主,善长于韵律儿歌,歌曲。此外,由于儿童的生活是准成人化的,因此更多地喜欢富有幻想的儿童故事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童年期的儿童还非常喜欢游戏,在游戏中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所以利用儿童对角色游戏、角色语言最有兴趣这一特点来组织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

综上,快乐活动性原则,是儿童英语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时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快乐活动性原则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儿童期英语教学内容应当是儿童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经常接触的,易接受的生活常识、故事、歌曲等。在儿童英语教学中我们认为要将以上内容传授给儿童,还须在教学方法上贯彻快乐活动性原则,才能使儿童主动接受,变儿童外在的语言兴趣为内在的兴趣。

(一)歌曲、韵律儿歌法

根据儿童对歌曲、韵律儿歌、舞蹈非常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来带动儿童,提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授字母时,有ABC字母歌;教数字时有韵律儿歌One,Two,Three,Four;教颜色有与之相配合的歌曲Red,YellowBlueandGren的小诗WhatIsRed?教星期、月份有DaysofAWeek、TwelveMonths等等。还可利用歌曲教授日常用语。例如GoodMorningToYou,Helo.HappyNewYear.WhatsYourName.LetUsSingTogether或利用歌曲教授句型。如在教授“正在进行时”,我们可运用歌曲AreYouSleping?TheBusIsWaiting来引导与帮助儿童掌握并理解这一时态。如果再配上与歌曲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边唱边跳,效果会更好。

(二)游戏法

运用游戏进行教学,是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例如,在复习动物名称时,我们可采用猜谜的方式,即根据一些动物的特征编成易懂易记的儿歌,根据它来猜是什么样的动物。如“鼻子象勾子,耳朵象扇子,大腿象柱子,尾巴象辫子”(elephant)。还可根据学生所听到的一些动物的叫声进行复习。如果教师在课下准备一些动物头饰,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做《我是谁》的游戏,即教师戴上某一种动物的头饰问“WhoamI?”学生回答“Youare….”如果教师能结合以上几种方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更好。通过游戏的生动性和竞争性,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充分发挥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既调节了学习的节奏,又锻炼了儿童的语言能力,在愉快协调的气氛中巩固了学到的知识,这种自觉参与实践的活动,对儿童英语教学尤为有效。

(三)情景法

1、直观教具

在教Whatsthis?Its….Thisis….Thats….Isthis…?Isthat….Arethese…?Arethose…?Theseare….thoseare…时,运用直观教具,例如实物、图片、简笔画等,会使学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的优势,在最短的的时间内获取知识。

2、用图片叙述故事

在教学中依据所学内容配备一些有趣,易懂的短故事,对培养儿童的实际运用能力,增强趣味性很有帮助。即根据故事内容画成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复述故事,这样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扮演角色

儿童好动、好奇、又能大胆在使用语言,因此扮演角色是创设情景、锻炼儿童听说能力的极好方法。如果根据不同的内容,创设一定的情景,再制做一些简单的道具,配上动听的音乐,让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会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例如:打电话、生日晚会、买水果、在动物园里、在百货商店、吃午饭、看医生、去学校、下课后等。

(四)全身动作反应法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斯·阿谢尔潜心研究20年而提出的“全身动作反应法”非常适合儿童英语学习。所谓“全身动作反应法”即: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性语言项目,然后让学生对这些指令性语言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种方法在开始阶段不一定要求学生在听完之后立即做出口头反应,允许学生有一段沉默期,只作出动作上的反应。这时学生的身体动作是表示理解的手段。这样,学生逐渐模仿教师的指令,由单词到词组再逐渐过渡到全句。学生大部分语言活动中以理解语言为主,这样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小,反而会说得轻松、准确。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步骤来达到全身反应法的目的。

1、教师清楚明了发出语言指令,并配以动作辅助说明,不要求学生立即模仿教师动作,只要静听,试着理解教师的意图。

2、教师发出语言指令,让学生做出动作反应,逐渐理解所授内容。

儿童英语论文例4

二、解决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困难的对策

虽然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在短时间内并不能够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改善,留守儿童问题真正从根本上的解决需要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打破,而这些需要经济、政策的不断磨合与改进,需要长期的不懈斗争与努力,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学校角度,发挥学校、教师在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英语学习动机。

1.加大政府投入和学校重视程度

首先,政府应当加大对于农村学校的投入,提高学校英文学习的设备、配置,丰富教师的教学,形成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另外,教师应当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英语在现今社会的运用,树立榜样,展示学生未来蓝图,引导学生确立理想及初步人生规划,使学生认识到英语学习是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改变学生“反正以后用不到”的想法与观念。其次,学校应当加大对英语教学的重视,增加英语教学工具和英语学习材料的的购置与配备,改变完全应试的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在重视英语读写的同时,加大对于听说的训练力度,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英语素质全面发展,进而产生价值认同感。

2.培养留守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首先,利用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新颖性和趣味性,增强学生内部动机。如,通过展示英文著作、歌曲、影视作品等展现英语学习的魅力,利用英语文化本身的吸引力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可以采用趣味性的与经常变换的形式,比如,采用游戏和模拟等方式,防止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其次,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启发式教学,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的渴望。运用教学技巧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求欲望。“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再次,要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师生关系之间的和谐和教师的专业姿态往往可以起到感召学生的作用,进而使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度向该教师所教的学科进行相应的情感迁移,引发外在学习动机。另外,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启发动机,制定具体学习目标,用充足的变式和不同的进度帮助学生会获得成功,帮助学生科学归因,进而获得自我效能感,增强内部动机。

3.使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感

首先,适当运用英语学习竞赛的方法,来激发留守儿童的英语的积极性。竞赛过程中,学生的好胜性动机和求成需要会增强,从而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但是使用要适度,过度的使用竞争也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造成氛围紧张。在竞赛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出适当引导,保障竞赛刺激动机的作用得以发挥。其次,应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评价要做到充分客观、公正和及时,且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特点,年龄特征和性格,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正确运用表扬与批评。反馈可用来提高具有动机价值的将来的行为,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错误并予以纠正,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评价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在学生记忆最为鲜明的时候指出错误,避免形成定势之后难以修改。

儿童英语论文例5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儿童英语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Children's

N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FENG Ruina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children can expose a whole new world of sou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written forms, and bring new cultural experience through English learning, its value is far beyo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elf. By researching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can enlighten us to think an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the aid of children's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tudy try putting forward three kinds of strategy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The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1 儿童母语习得理论

1.1 环境论

环境论强调环境和学校对语言获得的决定性影响。环境论有以下几种:

1.1.1 模仿说

阿尔波特(Allport)首先提出传统模仿说,认为儿童学习语言是对成人语言的临摹,儿童的语言只是成人语言的简单翻版。乔姆斯基(Chomsky)和其他一些学者强调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对模仿在语言获得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第一,如果要求儿童模仿某种与儿童已有的语法水平距离较大的语法结构,儿童不能模仿,他总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改变示范句的句型,或顽固地坚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儿童经常在没有模仿型的情况下产生和理解许多新句子,具有创新性,而且按语言能力的发展顺序说,理解总是先于产生,即在儿童能说出某类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该类句子,也就是说理解是产生的基础。

1.1.2 强化说

强化理论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的理论,认为语言的发展是一系列刺激反应的连锁和结合。斯金纳把儿童的语言获得看成是刺激―反应―强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对一个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就会得到成人的强化(口头赞许或物质上的满足),这就增加了子类似情景中做出的反应的可能性。成人的赞许往往是用话语表达,这些话语往往与特定情景相联系,因此人的话语就成为有区别意义的刺激。既是下一个反应的刺激,又是反应的强化因素,儿童就这样学到了语言。

1.2 先天决定论

先天决定论否定环境和学习对语言获得的决定因素,强调先天禀赋作用。乔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语言能力说认为:决定人类幼儿掌握说话的因素不是经验和学习,而是在于人的先天掌握语言规则的能力,即语言能力,这是一种能将头脑中已经具有的普遍性语法规则转换为母语语法规则的能力。

1.3 认识相互作用论

以美国心理学家斯洛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的一派主张从认知结构的发展来说明语言的发展。他们既重视先天因素,也重视后天因素,认为儿童的语言是在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之中发展起来的。

1.4 社会相互作用论

社会相互作用论把相互作用因素扩大到社会环境、认知发展、语言知识和先天成熟因素,是这些因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该理论把儿童及其语言环境看做是一个动态系统,认为儿童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该理论也重视模仿的作用,认为儿童可以通过模仿来推测语言假设。

从以上对儿童语言习得理论中可以看出,各个理论从某种角度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在教学中仍要把各种理论与自己的实际结合起来,博采众长,帮助我们在儿童英语教学中选择有效的方法。

2 儿童的英语学习

从儿童获得言语的过程来看,其获得言语的规律大致表现为:言语获得要具有正常的头脑,需要正常的语言环境,离不开模仿,依赖于认知的发展。儿童掌握母语和外语的规律虽说是一致的,但学习的途径却有很大差异。这具体表现为儿童母语和外语的学习差异,儿童心理和年龄特征方面的差异。

2.1 儿童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学习的差异

2.1.1 过程方面

儿童从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个母语环境中,因此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主要是通过习得(acquisition)这一途径,即它的学习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儿童在习得母语的时候通常并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一种语言,而只知道在自然的交际中或多或少地运用这种语言。因此这是一种不明显的、非正式的、自然的学习。

儿童掌握英语的过程则主要是通过学习(learning),即儿童是在一种有意识创造的外语环境中学习。这种学习必须通过成人或教师有意识的强化教导,儿童刻意地去模仿、记忆。因此,儿童掌握英语的过程是一种明显的、正式的学习。

2.1.2 策略方面

就策略而言,儿童习得语言以倾听策略为主,儿童总是在长时间的倾听才能开始咿呀学语。为此,母亲总是给婴儿唱儿歌,诵童谣,并不期望他们去理解意思,而是让其倾听语言节奏,感知语言的语调;在语言表达上,儿童采用的经常是电报式的话语,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语言资源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语言虽然笨拙,但他们乐此不彼。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由于儿童学习和英语的环境不同,学习的效果也就不相同。因此,教师要千方设计地创造、设计一些真实或半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儿童尽可能轻松、愉快、自然地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英语,让他们尽可能轻松、愉快、自然地在实际运用中掌握英语,通过听听做做、唱唱玩玩,尽可能的“习得”英语,积累一定的英语材料,然后逐步增加“学得”英语活动,帮助学生从不自觉、无意识地“习得”英语逐步过渡到自觉、有意识地学习英语。

2.1.3 干扰方面

小学阶段的儿童对母语的习得已经基本完成。对母语的学习从发音到书写,从外部语言结构到内部都趋于成熟,已经建立了一套使用母语的语言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在学习与母语完全不同的一种语言,必然要产生一定干扰,母语对儿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发音和语调上,英语学习是建立在一套新的、独立自主的言语系统的过程,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独立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刚接触外语时,儿童已建立了一套母语的语音系统,英语反应系统尚未建立、固定,英语语音,要想让儿童学习到准确的语调,必须进行强化训练。培养英语语感,与母语错开,不受母语语音习惯的支配和影响。二是语法上,儿童在组织英语句子时,常常会用母语的句子关系代替英语的句法关系。

2.2 儿童的心理和学习特征

儿童的身体、心理、智力方面都处于发展成长阶段,这既给外语学习带来了正面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教师要有效的开展教学,就必须了解这些特点。

首先,从情感上来看。儿童对于生活和学习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态度和认识,其学习行为主要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因此,儿童学习英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虽然母语的文化、系统已经建立,但尚未根深蒂固,对他们的英语学习产生的负面影响少一些,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要快得多、主动得多;就好像一张白纸好画画,就看教师怎样引导。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可塑性强了,自控能力却很差,不像成人那样能够自觉地学习,控制自己。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征不断变化方式,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师还要理由情感上的有利的一面,对儿童多加关心和呵护,注意情感上的变化,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其次,儿童天性好奇活跃。他们有自己理解问题的方式,指导如何自娱自乐。他们总是充满激情,乐于参与一切活动;儿童对于语言和文化持肯定的态度,学习兴趣比较容易激发;儿童的语言更具有交际特点,更多地依赖于自然环境;儿童比较喜欢动身、动脑、动手的做事情;儿童喜欢容易达到的目标等等。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3 小学英语教学的策略

3.1 创设如母语习得的环境,确保输入材料的趣味性

借鉴儿童母语习得理论,可以看出儿童习得语言总要有充分的语言材料,儿童习得母语具有理想的客观环境,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和兴趣。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同样也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非常好的习得环境,保证儿童所接受的语言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并适当借助手势、表情等身体语言来增强学习效果。所谓趣味性、多样性,指教学活动要借助各种直观、形象手段,寓教学实践于游戏、歌曲等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调动学生各种器官的功能,根据儿童的学习特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要积极动,教是要善诱,诱与动配合起来顺利完成实践活动。

3.2 运用强化说理论,优化英语教学法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模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其合理之处,反复模仿的目的就是“熟能生巧”。听说教学法就是行为主义的具体表现,听说教学法的成功同时也说明了外语教学中训练强化的作用,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模仿重复更为重要。其次,还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对儿童进行强化,全身反应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阿谢尔在60年代后期创立的一种外语教学法,该法创立的依据是儿童习得母语的表现。主要教学活动就是发命令和对命令作出反应。最初,教师向学生发命令,学生对发出的命令作出反应。如听到教师说“Everyone, touch your eyes”时,每个学生都去摸自己的眼睛,听到“Mary, run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your name”时,马力会跑到黑板前写下自己的名字。教师在发命令时,会用恰当的语音语调并拌以姿势和面部表情,使人得到一种愉快的感受。

3.3 借助母语自然习得过程,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

儿童在学习母语时,从不进行外界强加的训练,而是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大量接受并体验听的内容,从而自然地获得听的能力。因此,英语学习中采用隐性的教学方式,此促进自然习得的产生,尤其是听力的自然习得。

参考文献

[1] 王蔷.小学英语教学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儿童英语论文例7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二、对三种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都受到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比较强的一致性,如:它们都吸纳了支架式教学思想,认为要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恰当提示与指导;都强调教师的有效示范作用,主张在教学过程中直接示范与解释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都重视儿童对阅读理解策略的练习。但在一些方面它们又有不同。

第一,教学内容有区别。交互式教学模式的重点是对“总结”“提问”“阐释”以及“预测”等四种理解策略的教授,要求实现儿童对这几种策略的掌握和迁移应用;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则适用于各种不同的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但它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单个策略的学习和运用;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则主要以“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策略的综合及灵活应用作为教学内容。

第二,对“交互”的关注点不同。交互式教学模式重视师生间的对话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影响;直接解释教学模式主要侧重教师的指导和支架作用,强调了师生间的“交互”;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重点强调阅读者与文本的交互建构作用,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

第三,儿童在三种教学模式中的地位不同。与其他两种模式中儿童的主体性地位相比,直接解释教学较多地将注意力放在了教师身上,对儿童的关注较少,这也是它最大的不足之处。交互建构策略教学中儿童的参与讨论形式相对灵活,不同于其他两者的严格的教学程序和步骤。

三、给教师的教学建议

以上三种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是研究者针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而研究发展起来的,相关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研究表明,交互式教学在小学特别是四年级以上儿童的英语教学中有显著效果,对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有积极影响;直接解释教学也能帮助小学儿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促进他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交互建构策略教学可以使二年级的儿童更多地意识到英语阅读理解策略的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对我国儿童英语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深入分析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特点和规律,恰当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我国儿童的英语学习处在本族语背景下,儿童学习英语具有独特的规律和特点。有研究表明,汉语儿童英语语音意识的发展水平也对英语阅读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了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的发展过程,并受到了汉语学习经验的影响;作为初学者,儿童在开始学习英语阶段,“通常听和说的比重要超过书面语言,进而逐步增加书面语言的输入(即阅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与阅读学习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汉语儿童的英语口语词汇对英语阅读学习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教师在选用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要在儿童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语音意识和口语词汇的基础上,适时、适当程度地进行英语阅读的教学,并根据儿童阅读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二)教师的有效示范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有效示范是交互式教学、直接解释教学和交互建构策略教学这三种教学模式得以有效实施的一个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儿童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小学阶段,儿童学习英语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模仿,教师的有效示范有助于儿童阅读理解策略的学习。教师自身首先应该掌握阅读理解策略知识,并且要以“外显”、具体的方式将应用各种策略的完整过程示范给儿童。例如,想让儿童掌握“总结”的要领,教师就要对什么是“总结”和怎样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等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将自己是怎样进行“总结”的讲给儿童听。对于英语故事的阅读教学,教师可用when、where、who、what和how等引导儿童抓住故事内容。而“总结”其他类型文章的内容,怎样从文中寻找关键性的词汇、短语和主题句子以及怎样将这些词汇和句子“组合”起来,就成为教师示范的重要内容。

(三)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有效组织儿童讨论与练习

儿童英语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7-0281-02

1 研究背景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2012年2月)标志着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已经进入专业化阶段。其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此标准基本内容框架的三个维度之一,对幼儿园教师的发展、培养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注重保教结合,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是教师专业能力的灵魂所在[1]。以上表明,幼儿园教师在一日生活的保育中对幼儿进行适时的知识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我国幼儿园英语教育是一个热门话题。随着教育部对英语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位置的不断调整,儿童英语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教学,而是以游戏渗透兴趣的培养,此模式低龄化的态势已愈演愈烈,于是,“英语教师幼儿化,幼儿教师英语化”便成为目前幼儿师资需求的新动向,同时也造成了幼儿园师资良莠不齐,势必会出现“只教不育”或“只育不教”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儿童今后的英语学习潜力。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英语教学技能培养应该是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应该思考、研究的模式,是决定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瓶颈,影响了幼儿园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影响了办学的适应性和创造力。因此,本文就这一模式做一探讨,希望能为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为儿童英语启蒙教育的不断规范、走向成熟、成功等提供一些帮助。

2 儿童英语教学技能内涵解读

2.1 英语言语技能 合格的学前英语教师要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能运用规范的语音进行正确示范,掌握丰富的词汇并能随机灵活运用[2]。学前儿童英语教学属于语言的启蒙教育,此时的儿童胜似一张白纸,没有任何先期基础,而且正处于模仿期,教师的语音、语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规范的英语语音、较强的口语应用能力应该是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

2.2 儿童英语教学理论知识 合格的儿童英语教师需要了解和掌握儿童英语教学理论知识,了解儿童英语教学法的主要流派和各自的优缺点,以便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实践、创新、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相关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都涉及到儿童英语教学。比如Lenneberg提出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Felix提出的语言认知结构(Language-specific cognitive structure)等。国内外比较流行的儿童英语教学法主要有全身反应法(TPR)、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体教学法(The Whole Language Approach),自然拼读法(Phonics)、浸入式教学法(Immersion)等。

只有掌握了儿童英语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各种教学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从实际出发,根据儿童的心理、生理等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各种流派的理论加以综合分析和运用,采取“博采众长、整体优化、为我所用”的态度,探索儿童英语教学规律,不断提高儿童英语教学质量。

2.3 儿童英语教学基本技能 儿童英语教学基本技能除了体现在教师的基本功方面,如教师的英语专业水平、教态(含组织教学用语、讲解用语、评价和鼓励性用语等)、板书设计(含黑板、白板、挂图、吹塑纸、剪贴画等)、教案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也体现在游戏教学、歌曲教学、简笔画教学、故事教学等方面,要求教师发挥自身才能,展开形式多样、活泼新颖的教学活动,培养激发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儿童的听、说、读的能力。

3 儿童英语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英语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语感和初步使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通过学习英语,培养儿童的智力、社交能力、情感和运动技能,培养儿童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3],这也是培养儿童英语教师的依据。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应该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3.1 三维度的课程设置相结合 根据本校多年来的办学经验,笔者认为学前专业学生英语教学技能培养要从三个维度进行。首先是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课,包括《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游戏教学》、《幼儿简笔画》、《钢琴》、《声乐》、《舞蹈》等,这些课程是幼儿教师的必修课,有助于幼儿教师系统地掌握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熟练掌握幼儿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

第二个维度是学生3到4年不间断的英语基础教学,包括《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语音》及《英语口语》等能提高学生英语基本功的课程。在此基础上,增开《儿童英语教学法》,此课程是“理论+实践”课,可以认为是催化剂,促使本专业学生了解并掌握关于国内外语教学理论和我国儿童英语教学发展趋势与动态,训练学生的儿童英语教学技能。

3.2 实践、模拟课堂、技能竞赛相结合 教育实践是师资培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促进职前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不仅要具备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说、唱、弹、跳、画等基本技能,还得理解、熟悉幼儿的心理、生理习惯,具备观察儿童的能力并能照顾幼儿的方方面面,学会与小朋友相处,学会儿童语言,做小朋友的“知心姐姐”。而这些都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只有与幼儿零距离接触,才能体会到这个工作艰辛、乐趣,才能真正了解这个职业,逐渐培养热爱幼教事业的意识。比如三段式实践教学模式,即大一认知实习、大二见习、大三顶岗实习,能够让学前专业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接触实际,促使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推动力。

模拟课堂是校内实训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英语教学法》的实践课程。通过布置实训任务,设置情景,让学生备课,设计板书、教案,查阅资料,分析授课场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教学技能独立或分组展示。通过师生互评,相互学习和改进,努力使学生展示的每节课凸显特色,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同时,举办各种教学技能大赛能为学生提供教学技能训练和展示的机会,提供职业技能训练交流的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更加重视提升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

4 结语和讨论

为了适应市场实际需求,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中融合英语教学技能的培养是必要的。既避免了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只教授英语而缺乏保育理论和技能,又避免传统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教师无法教授儿童英语,也就是说,此培养模式正好能够适应目前“英语教师幼儿化,幼儿教师英语化”这一现象。节约了培养成本,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增加就业竞争力和办学活力。此培养模式也会带来“多米诺效应”,教师在日常保育生活中逐渐渗透英语知识,帮组幼儿在游戏、唱歌、跳舞、讲故事中随时学英语、随时用英语,避免了单纯课堂中的“为了学习而学习”的现象,从而提高儿童的英语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再者,随着英语高考模式的改革,语言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应该是今后选拔人才的标准之一。传统的英语教学势必会受到挑战,而把儿童学英语的兴趣扼杀在摇篮里几乎成为常态,也就是先前许多学者在研究的“幼儿英语小学化”现状。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渠道之一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幼儿英语教学技能的专业师资,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这是本文的研究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研制背景、指导思想与基本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12(7).

儿童英语论文例9

中英文化有显著差异,而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导致两种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总会存在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交际障碍。因此,具备一定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儿童英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成功儿童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

(一)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无论是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角度,还是从英语教学需要的角度,或是从社会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文化教学都是英语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学习行为呈现如下阶段性:意识、关注、反应、实践和互动。文化意识培养是文化教学的首要。奥尔森根据皮亚杰和柯尔伯格的理论,将文化之间的学习分为不同阶段,其中与儿童相关的阶段为:"3 _ 8岁,儿童可以意识到与自己不同的文化;;9一10岁,儿童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般的认识;11一14岁,儿童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中的内在逻辑,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只要按照其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统筹安排,儿童学习英语文化是完全可行的。

针对儿童英语教学,文化意识培养应主要指两个方面:1.培养对受各自文化影响产生的英汉语言差异的意识,初步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2.培养对所涉及语言文化现象进行初步思考的能力。对于儿童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培养实质上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让儿童通过与语言相关的各种体验活动,从具体的语言、对话交往等刺激中形成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儿童英语教学作为学习者一生中英语教学的初始阶段,与语言配套的文化教学显得十分必要。儿童英语教学 目的是以激发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初步英语交际能力为重点的,文化意识培养不仅是教学中必须考虑的一个要素,同时也是促成上述目标顺利实现的手段。在这一阶段文化意识培养对儿童英语学习以及儿童综合文化素质提高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提高儿童英语学习兴趣和成效。

文化作为英语教学有机组成部分,能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素材和语境,使英语学习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并摆脱单调的符号学习的形式,变得真实并充满生活气息,从而提高儿童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英语语言学习本身也是文化学习的重要手段,英语的交际实践可以给予儿童尝试跨文化交际的亲身体验。将儿童英语教学与文化意识培养结合进行,不仅能提高儿童英语交际能力,而且符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这一最终目标需要。

2.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英语学习习惯,降低母语负迁移作用。

中国儿童在汉语环境中成长,已经初步成为具有本族语言和文化身份的人。汉语语言和文化会对英语学习带来负迁移作用,导致中国式英语出现,“越是初学者,受到母语文化的干扰也就越大”。但如果能在儿童开始接触英语时逐步引人对应文化知识,培养文化意识,让儿童学会对不同的语言现象加于关注和思考,养成良好语言学习习惯,将有助于降低母语语言和文化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3.有助于使儿童英语教学趋向完整。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语言能力培养、忽视文化教学的倾向源于对文化与语言密切关系的忽略。这让儿童只学到了语言表层的知识,而潜伏于语言符号中的文化信息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日后语言交际障碍。只有在教学中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让儿童接触到全信息的语言,才能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完整实现,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教学。

4.有助于提高儿童综合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是认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促进语言教学的同时通过儿童英语教学打开了一扇窗,让儿童接触到更多的感知和认知模式,扩大视野,增强理解事物的灵活性和多维性。

(三)儿童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

儿童英语教学目的中针对听说、读唱、拼写等项目指标都有比较明确的描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是,就语言文化教学而言,这一目标框架缺少了相应的细化措施。虽然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将文化意识的发展纳人了教学目标,但它主要还是围绕语言本身的教学来制定的,文化意识培养没有达到其在语言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在没有大纲约束和指导的情况下,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教学仍然没有得到真正实现。

二、儿童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策略

(一)在英汉文化间架构桥梁,具体直观地体现语言文化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内容熟悉程度直接影响学习者对所学东西的感知”。儿童在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和文化时,不会主动地去感知目的语独有的文化信息。在可以与外语教学结合的文化教学模式中,跨文化模式更适合儿童阶段英语教学:跨文化模式的出发点是不同文化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和共性。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已有的母语文化体验,在两种文化之间搭起一座桥梁,从熟悉的母语文化知识人手,将儿童的注意力引向目的语文化刺激,帮助他们对其进行感知和理解。

通过将英汉文化的关系纳人教学并进行有意识的比较,能让儿童注意到英语文化息,并联系母语文化和个人体验进行英语语言和文化的学习。比如,在学““uncle”,“aunt”两个单词时,通过对比汉语中的“伯、叔、舅、姑、姨”,可以让儿童体会到英语称谓语使用和家庭观的不同。只有通过贯穿于语言学习的文化比较,才能对让儿童对两种文化和语言差异有形象、深人的了解,逐步具备文化意识。

跨文化教学模式应用到儿童英语教学过程中时,应结合儿童的语言学习需要、认知、情感发展水平和已有的母语文化经历、经验,从与儿童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主题人手,尽量采用形象具体的实物呈现方式介绍英语文化。在进行文化比较时,还应注意到英语内部英美语言文化差异,英语在美国和英国形成许多各自的特点,如果缺乏这一意识,在理解和表达时同样会产生错误。

(二)合理使用现有英语教材,形成文化主题的螺旋式反复

传统儿童英语教学存在忽视语言文化学习的现象,但同时被忽视的还有文化学习层次与教学阶段的相关性。文化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受到学习者年龄影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培养同时应该注意到这一规律。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认知水平、文化经验不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组织就不能是简单的文化知识堆积,而应该在教材基础上进行文化主题筛选,在不同教学阶段对同一主题展开螺旋式推进,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文化意识的发展。比如,“家庭(home )”是一个普通却又重要的概念,儿童英语教学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这一文化主题。针对不同年龄儿童,这一文化主题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活动上应该做不同层次的侧重。年幼的儿童初次接触英语文化,这时的教学可以结合教具讲述一些适龄的英语小故事,让他们了解中外家庭的共通特性,比如家的安全保护作用,这也吻合小龄儿童的语言、智力及心理水平。对于年龄较大的儿童,可以以家庭文化差异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让儿童了解英美家庭特征。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来进行“家庭树(f11ily tree )”活动,藉此让他们了解中西家庭结构差异。“家庭”的概念在前一阶段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得以扩大和深化,活动中对语言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儿童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应该在现有英语教材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以语言内容为表线,文化主题为暗线,交织作用,对语言及其文化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组织。

(三)创造文化氛围,通过体验式学习促进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结合

儿童英语论文例10

引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我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并且研究多以学习、介绍和借鉴西方学者的理论为主。中国学者引进国外的理论并在某些方面进行实践探讨。

在中国,对于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语言教育专家们的态度与看法是见仁见智。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国际交流的普遍性,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显示出其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争相学习英语,各级各类学校,从大学到小学,甚至有些幼儿园,都把英语列入必修科目。家长对英语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提高,生怕自己的孩子错过英语学习的黄金期,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纷纷把孩子送入英语培训班和培训学校。可以说,时代的发展导致了社会上儿童英语培训班和英语培训学校的出现和壮大。那么,到底英语学习是否存在所谓的关键期?儿童英语习得过程中,如何看待母语的正负迁移作用和效果?

一.儿童进行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依据

1.关键期学说

20世纪50年代,一位神经心理学家w.Penfild得出结论,语言的习得与大脑发展有关。60年代一位心理语言学家Lennerberg在其代表作《语言的生物学基础》(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一书中提出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关键期理论是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最佳阶段是5—12岁,一旦错过了这一关键期,生理条件发生变化,二语习得将变得事倍功半,语言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永远也难以达到本族语的熟练程度。一直以来,关键期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年龄”被许多学者认为是决定能否取得英语学习成功的主要因素,全社会似乎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英语学习必须从娃娃抓起,越早越好。依据主要有二:一是儿童听觉更加灵敏,口腔肌肉更加灵活,大脑还有发育的余地;二是儿童心理障碍较小,不会因发音错误而觉得面子扫地。

2.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皮亚杰认为学习是儿童进行发明与发现的过程,教育的真正目的并非增加儿童的知识,而是设置充满智慧刺激的环境,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这意味著我们在教育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要把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

皮亚杰还认为认知发展是呈阶段性的(2—7的孩子属于前运算阶段,此时的儿童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出于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的儿童其认识和解释事物的方式与成人是有别的。因此,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才能让儿童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也不会扼杀儿童学习的欲望和好奇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儿童早期有能力学习并接受第二语言学习,幼儿教育是可行的,但应符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特征。幼儿学习英语的优势在于语音语调。然而只有老师给儿童提供足够和准确的语言输入时,儿童的生理优势才有意义;只有老师了解并善于引导儿童时,儿童的心理优势才能得以发挥。

因此,有人认为Lennerberg的关键期理论是针对母语习得而言(靳洪刚,1997:94)

二.迁移理论的两重性

迁移是多种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它存在于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学习当中同样也存在于语言学习过程中(姚梅林,吴建民,2000:1)。对学习起到积极和正面的促进叫“正迁移”,对学习起到阻碍作用叫“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迁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母语迁移可来自语音、词汇、语法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其实,在从母语到目的语的习得过程中,正迁移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负迁移。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源。Cohen(1998:205)在谈到母语和二语思维时,把母语思维当作学习策略对待。

Ellis(1994:151)认为,所有的自然语言中,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核心规则。也就是说,尽管人类语言千差万别,但仍有其共同的地方。汉语属汉藏语系,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上差异很大。根据语言类型学,汉语属分析性语言,用语序、复合词及虚词等手段表达语言逻辑;英语属词形变化复杂的屈折语。但汉语和英语之间确实存在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之处可以在语音、句法和语义等方面促成正迁移的实现。

1.母语正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上

目前,无论汉语或者英语都使用国际音标。汉语音标也使用元音和辅音,只不过汉语被分为三个范畴——声母、韵母和调子。汉语中的声母就相当于英语中处于音节开头的辅音,韵母就相当于英语的元音。如:汉语中“大树”(da shu)、“美丽”(mei li),其中“d”、“sh” 、“m”、“l”都是开头的声母,相当于英语中对应的辅音 “d”、“∫”、“m”、“l”;“a”、“u”、“ei”、“i”就相当于英语中的元音。

(2)句法上

汉语和英语在基本结构上相同,如陈述句、否定句、特殊疑问句、感叹句、被动语态等,所以中国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些句型。

仅就陈述句而言,汉语和英语之间有五种基本句型相同(黄传庆,1996:114):

①S+V+Predicate

e.g. I am a teacher.

我是老师。

② S+V(+adverbial)

e.g. We work hard.

我们努力工作。

③ S+V+O

e.g. He studies English.

他学习英语。

④S+V+ indirect O+ direct O

e.g. I sent him a letter.

我给他发了一封信。

⑤ S+V+O+C

e.g. He teaches us to study English.

他教我们学习英语。

(3)语义上

英语和汉语在语义上也存在着许多共性。

①同形异义词。英语单词“black”有许多表达意义,其中有四个和汉语的一样。

a. 黑色——颜色。如:a black clothes ( 黑色的衣服)

b. 黑暗——没有光。如:a black house (一间黑屋)

c. 秘密——sectet。如:black list (黑名单)

d. 坏(指心肠)、狠毒——immoral (不道德)。如:the black art ( 魔术;妖术)

②同音异义词

英语: The earth revolves on its axis. (地球)

It fell to earth. (地面)

汉语:木锨是一种农用的工具。

老杨真实一把好木锨。

③同形异音字

英语:I am practicing drawing the bow.

He has been bowed with age.

汉语:人参(shen)、参(can)加;长(chang)短,长(zhang)大

2.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主要表现

(1)语音方面

主要出现在口头语篇中。虽然很多中国人的英语很流利,但多少都会带一点Chinese accent,不像本族使用者那样纯正地道。这是因为受到了母语发音方式和规则的负面影响而导致的。从语言系统看,英语是一种主要依靠语调来区别字义的“语调语言”(intonation language),而汉语则属于以声调区别字义的“声调语言”(tone language)。

例如:A: 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inema with me tonight?

B: Sorry? ( )/ Sorry

如果用声调说“Sorry”表达的意思是“I didn’t hear you . Could you say that again, please?”但如果用降调说“Sorry”,显然意思是委婉拒绝。而汉语就主要用声调来区分字义,如“妈(ma)和马(ma),虽然字音拼写是一样的,但声调的不同直接导致汉字字面意思的差异。

(2)词汇方面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负迁移最常见。我们经常会在学生低年级阶段的作文里发现类似下面这些词语的表达:money bag (钱包),big student(大学生), watering chicken(落汤鸡)。不难看出在词语的表达上,学生在选词时受到了汉语词汇表达的影响。

再比如,龙在汉语中含有褒义色彩,是威武、刚毅以及帝王的象征,如龙袍,还有中国人常说自己是龙的传人。父母期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大有作为,称为望子成龙等。而在西方人眼中,dragon是神话中浑身乌黑、长着翅膀、张牙舞爪的怪物,常常给人带来灾难和不幸。因此,在交流中不要想当然地以母语文化去理解英语词汇,以避免产生误解,导致交流不畅。

(3)语法、句法方面

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其表现是:英语主要以词汇为纽带,汉语则主要以逻辑为纽带;英语造句主要借着连词、关系代词等形式骨架,汉语造句则主要凭借隐含的逻辑将句子的各个部分统一起来。由于汉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语法不像英语那样要求在人称和数的变化、名词单复数,因而对中国学生来说汉语语法负迁移在学习英语时很容易出现。因此中国学生很容易出现从汉语语法规则推导英语语法表达,从而产生了语法上的负迁移现象。比如下面一些因为汉语语法、句法负迁移而产生的不正确表达:

①They are my friend.

②She like watching movie.

③Mr. Wang teach us English last year.

④I go shopping tomorrow morning.

⑤His body is very healthy.

⑥I’ll go to the street tomorrow to buy some clothes.

(4) 文化习俗方面

文化负迁移主要表现在社交场合,它指的是学习者在实施言语行为时,因为对目的语文化缺乏了解而按母语的文化习惯进行交际,从而产生了不符合目标语文化习惯的言语行为。下面是一些例子。中国人很含蓄,当被人赞扬时,总是客气地说“哪里,哪里”,若按字面译成“where, where”可就要闹笑话了。外国人面对赞扬,通常是说“Thank you”表示接受。中国人在交谈中会谈及对方的年龄、职业、收入、婚姻家庭状况及物品衣服的价钱,但如果对西方人问“How old are you? ”、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dress?”对方肯定会生气地回答“It is none of your business.”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在干涉隐私,非常粗鲁的行为。

三.二语习得对外语教与学的启示

1. 合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

可以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的共同性,积极发挥汉语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可以大大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中国学生都是在母语先入为主,并且根深蒂固的前提下进行外语学习的。这种情况下,对于母语,应端正态度,不是要努力摆脱它,而是要思考如何更好利用它为外语学习提供方便。

2. 努力克服母语的负迁移

对于母语的负迁移,在教学中就必须着重强调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告诉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犯错很正常,有错才说明二语学习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另外,要认识母语负迁移的作用,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英语思维,从而减轻母语思维的影响。

教师应选择真实的语言材料,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让学习者更多的接触目的语环境。同时,应该把文化教学纳入外语教学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语言输入,输入的越多则越能帮助学生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语言表达习惯。

3. 二语习得中的年龄因素

从理论上讲,二语习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其中既有内在的先天因素,也有外在的环境因素。关于“外语学习是否应该越早越好”这一问题,目前国外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普遍认同一下几种观点:1)如果说低龄儿童在学习外语方面较青少年和成年人更具优势,那么这种优势仅仅局限在语音方面。2)虽然儿童有可能习得地道的发音,但其前提是要大量接触第二语言,如果儿童倾向于保持自己的母语水平,则较有可能无法习得地道的发音。3)成年人在二语习得的初始速度上要快一些,但儿童通常在最终成效上要优于成年人。4)儿童在自然环境及语境嵌入式交际中表现出更强的优势,而青少年和成年人则在正规的教育环境或语境缺乏式交际中表现出优势。5)儿童习得地道的语法能力的年龄(大约15岁左右)晚于习得地道发音的年龄(大约6岁左右);成年人也有可能在口语和写作中达到较高的语法水平。6)高质量地浸入式外语学习比在低龄阶段开始学习外语更加重要,这是外语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总之,低龄儿童确实在语言习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年龄自身并不独立构成优势,这个优势只有在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时才能发挥出来,如教师的质量、教学的条件和方法、学时的投入、学习者的主观因素及其学习能力等。

4. 我国儿童学习外语所受到的制约

第一,从社会环境来看,英语在我国仅是一门外语,它既非官方语言,也非大众日常使用的语言。英语学习者除课堂之外,接触或使用英语的机会极其有限。幼儿在习得母语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模仿、练习、(对错误语言的)纠正、(对正确语言的)强化以及儿童与成人或儿童与儿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但我国儿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缺乏这样的自然环境。第二,从教学环境来看,虽然浸入式教学是儿童英语教师追求的目标,但受到师资水平的制约,我国目前大部分幼儿园都不具备实行浸入式教学的条件。不得当的教学方式就无法为儿童提供“习得”外语的环境。第三,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儿童语言发展必须依靠一个可以实际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互动,学习适当的语音、语义、语用和语法。如果仅让儿童鹦鹉学舌般地掌握部分语句或歌谣,而无对话、交流的语境,这种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第四,幼儿的学习能力受到其自身生理、智力、认知等条件的限制,要想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必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而儿童教育的重心是维护儿童的身心健康,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幼儿阶段开展英语教学往往会事倍功半,在小学阶段开始学习英语也许更具科学性。

四.结语

因此,虽然我国的儿童英语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产业,但在“外语学习是否越早越好”这一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家长、教师和社会都应该对儿童英语教育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更加理性的认识。如果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不考虑具体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条件,那么盲目地进行幼儿教育不仅会造成巨大的教育浪费,而且还会给儿童今后的英语学习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同时儿童外语的教与学以及二语习得的正负迁移等问题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展开探讨和深入研究的。

[参考文献]

[1]Cohen, A. D.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M]. London: Longman, 1998:205.

[2]Ellis, Rod.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1994:151,213.

[3]Lenneberg, E.H. 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New York: Wiles and Sons, 1967:57.

[4]靳洪刚. 语言获得性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94.

[5]李健淑、杨嘉宜. 学前儿童英语学习现状实证研究[J]. 广东科技,2012,6 第11期.

[6]王振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85-88.

[7]杨文伟. 从迁移理论看儿童英语学习[J]. Crazy English Teachers 2010, (07):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