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医学生开题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2-03-23 04:17:32

医学生开题报告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1

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在本学科范围内,涉及的内容是与本专业相一致的,避免在以后的论文答辩中出现问题。②创新性,开题报告选题内容一定要新颖,一般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或者是尚未得出明确结论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也可以是已经得出结论,但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差异,在医学上,很多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不同种族不同地域的人群的发病率、患病率以及治疗等存在很大的差异。此外创新性还表现在对待问题自己独特的见解,以及技术方法学上的创新。③可行性,课题题目应适中,结合本科室的科研实力量力而行。三年制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要承担大量的临床工作,基本上没有单独的科研实践,论文选题范围太大,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很难按时完成。因此在选题时不要大题小做应小题大做.④实用性,临床医学研究生最终还是要面对患者,选题时多选择应用性课题,因此更要注重课题的实用价值,切忌一味追求偏、难、怪,应着力于服务于医学、服务于患者。选题是研究工作实践的第一步,需要研究者积极思考,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互相比较、多方论证的努力,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能力在其中都可以得到锻炼提高。

2 文献综述的撰写。

一般选题范围确定后,就进入收集资料阶段。研究生只有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才能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新技术和新发现,从而确定自己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切入点,并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文献综述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0,而是在对文献进行阅读、选择、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的研究状况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进行综合叙述后写成的文章,属于二次文献范畴。医学硕士研究生阅读文献量应该在50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占50%,近三年的文献至少占70%,遇到非常有价值的外文文章,最好将其全文翻译出来,对于阅读以及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书籍宜先看序言和目录,论著宜先看摘要和结果。医学文献综述一般分为四个内容: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动态、研究方法,目前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提出自己的意见等。整篇综述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避免大段引用原文,要在原文的基础上做出总结。文献综述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开题报告的质量,也是医学研究生科研实践的基本训练内容。

3 开题报告书内容。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2

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建立适应当代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为了适应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深圳大学医学部秉承“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展探索性基础医学综合性实验课程。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该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科研活动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和协作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5年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构建的背景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构建一方面在于我校大力倡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为了支持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学校设立了针对本科生的基金项目,如“大学生开放基金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校级项目”,学生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较强。2012以来,临床医学本科生累计承担开放基金项目236项,挑战杯项目129项。科研项目的支撑为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开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实施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医学部本科生早接触科研的教育理念。深圳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本科生采用双导师制培养,分别为基础医学导师和临床医生导师。导师制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很早接触了导师的科研团队,有很固定的科研场所,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在此背景环境下,2012年适逢我校医学部进行系统器官课程整合。在系统器官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也将基础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实验课整合为机能实验课,将部分机能实验学时减少,增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36学时,最终实现了基础医学实验创新实验课程的成功开设。

2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具体实施方法

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开设对象为二年级的临床学生。教师于放寒暑假前布置创新实验内容,学生根据自身感兴趣的课题或导师自主选题在假期内进行文献检索和实验设计,开学提交项目申请书并进行开题报告课堂讨论,确定方案后进行预实验和正式实验,并进行进展答辩。获取数据后,独立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进行结题答辩,并最终提交实验论文。整个过程以学生独立实践为主,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索性实验课程开展的时间贯穿一个学期,业余时间实验室均向学生开放。

在课程结束后,由学生担任主编和编委,将学生的实验论文编集成册,论文集内容包含:领导寄语、优秀开题报告、优秀中期报告、优秀结题报告、学生感想、花絮、学生论文展示和教师总结。论文集的制作目的在于展示学生的科研成果,实验教学的优秀成果可以期望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外,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能力,鼓励一部分优秀学生继续有目标地培养,并组织参加部级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

3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考核方法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答辩结合论文的形式,主要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论文写作规范性。成绩评定包括开题报告成绩(20%)、中期报告成绩(20%)、结题报告成绩(30%)和平时表现(30%)。

1)开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立项依据(20分);研究内容(20分);技术路线与可行性(20分);创新性(20分);总体规范性(20分)。

2)中期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20%),评分参考标准:实验进展(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3)结题报告(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答辩内容(60分);回答问题(20分);ppt格式和质量(20分)。

4)平时表现(总分100分,占总成绩30%),评分参考标准:主要考核学生参与度、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效果分析

现阶段,医学人才的培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终身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使学生掌握了医学文献的查阅方法,能够自主了解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一些医学相关的最新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提高了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此外,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打破了以课本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扭转了学生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验证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模式,培养了学生灵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良好的创新思维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进行科研活动时难免遇到困难和失败,学生必须不畏失败、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吃苦耐劳和持之以恒才能顺利完成实验,这对于培养学生将来在岗位上克服困难、不骄不躁的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是行之有效的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的途径。

5开设基础医学创新实验课程的不足之处

首先,由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在导师科研实验室完成,学生能否有效参与基础医学创新课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师对学生的支持。多数导师都很乐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科研场地限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对导师的科研空间进行了挤占,部分导师对本科生动手参与实验并不十分支持,导致部分学生只能观看或只是配合研究生完成实验。为此,我们需要建设独立的本科生创新实验室,以保证学生能够全天候自由开展实验。此外,由于创新课程以2-3人小组为单位,学生参与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态度和科研兴趣,部分学生参与度少,但却很难监管。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3

    今年以来,各地相继发生医生遇袭事件,将医患关系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针对这一现状,北京市与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医疗负性事件调查,已在顺义区医院试点,并首次引入澳大利亚医疗质量评价标准。

    所谓医疗负性事件,是指患者所受的损害产生于治疗过程中,并非产生于病人自身的疾病。早在2002年9月,卫生部就颁发了《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把辖区内发生的医疗负性事件进行汇总并上报卫生部。时至今日,不论从官方披露、媒体报道,还是从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认知角度看,仍然没有形成医疗负性事件报告的氛围和习惯。一组简单的数据对比就能说明这个问题:澳大利亚人口只有2000万,一年医疗负性事件报告有100多万件,而我国人口超过13亿,每年的相关报告却只有2000多件。

    数据反映了我国与一些发达国家在医疗安全文化上的差距。发达国家开展医疗负性事件报告,具有安全的报告系统,有利于及时获得情报信息并能及时处理,鼓励负性事件的报告而不是惩罚;在处理中,从以往的“发现罪人”转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总结经验,纠正偏差,有效避免医疗缺陷,保护医患利益,促进医学发展。近3年来,英国国家卫生部通过对医疗负性事件的分析研究,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使得近一半的医疗事故得以避免。

    我国医疗负性事件报告制度已经引入了近10年,但除了少数专家学者外,鲜有人对其研究使用价值高度认同。原因在于,尽管医疗负性事件很少由医护人员的失误造成,通常与管理、组织、技术、设备等问题相联系,一旦如实报告,相关组织和个人却会感到“不安全”。作为基层卫生行政部门,不但会严重影响自己的“政绩”,可能还要承担起影响当地社会稳定的“责任”;作为医院,不但担心失去市场份额,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面临诸多的“一票否决”;作为医护人员,不但影响到个人声誉,而且与其职称晋升、经济收入等直接挂钩。在这种情况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对医疗负性事件能少报就尽量少报,能不报就尽量不报。其结果,不仅无益于从根本上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更无助于改善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

    由此可见,这次北京市与澳大利亚医疗卫生机构联合开展医院负性事件调查,不仅要引进国外的医疗质量评价标准,更要引入他们在对待医疗负性事件报告中的“安全文化”。当前最为关键的是,与国际习惯相接轨,一方面,对报告医院和个人实行非处罚性管理,并给予适应的奖励,鼓励积极报告威胁病人安全的负性事件;另一方面,对不如实报告的机构和责任者给予必要的处罚。做好“奖”“罚”之间的加减法,才能走出医疗负性事件报告的困境。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4

我国病人安全立法的基本目的是为培育病人安全文化提供一种法律环境。病人安全文化强调病人安全和/或医疗差错信息的采集、公开、透明度、交流和利用。为此,必须公正对待“犯错”的医务人员,对主动报告病人安全事件的医务人员进行保护,鼓励匿名报告,实行报告者隐私保护,禁止攻击性地利用报告的信息,对非故意和非严重医疗损害的报告者免除行政处罚、行政处分和纪律惩戒之责[6]。简言之,培育病人安全文化需要摒弃侵权责任法強调行为人个人责任的传统思维,厘清我国病人安全立法与《侵权责任法》、《安全生产法》及其实施的关系,以及我国病人安全法立法与其他法律、法规,如《保险法》、《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关系,并在立法上有所突破。此外,域外经验说明,病人安全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全面支持。这一点立法上也应当有所体现。因此,我国病人安全法的目的、适用范围和内容,如规范病人安全事件、病人安全活动、患者安全评估系统等相关术语;病人安全事件自愿报告;自愿报告者的权利和保密保护;病人安全(网络)数据库建立的法律支撑;病人安全组织的认证和活动;政府支持等,是立法应考虑的主要方面。

病人安全事件的定义病人安全立法的目的是为在全国(或规定)范围内报告、收集、分析和反馈病人安全事件,防范病人安全事件提供必要的法律框架和制度安排。因此,准确定义病人安全事件等概念,对于病人安全立法十分重要。病人安全事件,根据南澳洲医院“事故管理系统”的定义,可分为17大类百余种[22]。①药物或静脉注射液差错,如处方、管理、配药、标签、输送问题,错误的给药路径、用药剂量不足等。②医疗器械、设备或用品差错,设计不当、不安全、不正确、很难使用等。③褥疮。④攻击行为,口头或身体攻击、威胁、咒骂、暴力等。⑤个人行为,自我伤害、潜逃、自杀等。⑥建筑物和附属设备、装置及周围区域,如功能不足、不安全的地板、淋浴水压力/温度过高等。⑦营养问题,如饮食没有要求、食物准备或交付等差错。⑧(医疗)文档,太潦草、条文含糊不清等。⑨临床管理问题,如诊疗程序中的意外受伤、不足移交、延迟诊断等。⑩医院获得性感染,如葡萄球菌、肠球菌、寄生虫等。輥輯訛跌倒。輰訛輥氧气/气体/蒸气输送差错,如不正确的速度、频率、路线、浓度等。輥輱訛污染危害,如生物、化学、辐射污染等。輥輲訛组织管理/服务,如床的分配、人员配备不足、监管不足等。輥輳訛安全,如违反保密、盗窃、没有足够的保安人员、没有ID徽章等。輴訛輥事故,病人泄漏热饮等。輵訛輥哨兵事件(又称“警戒事件”,概念上类似于我国的医疗事故),包括:诊疗对象或身体部位错;自杀;手术器物遗留体内,需要进一步手术;血管内气体栓塞、严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损害或死亡;溶血性输血反应;用药错误导致死亡;产妇死亡或严重并发症;婴儿遭绑架或被移交给错误的家庭,等等[22]。我国病人安全立法,客观上需要统一当前混乱不堪的术语、分类、标准和分析指标等。例如,传统上我国涉及病人安全事件的术语有:医疗事故、医疗纠纷、医疗过失、医疗过误、医疗差错、医疗错误、医疗不良事件,等等,给病人安全事件的统一报告和分析造成了混乱。此外,病人安全活动、患者安全评估系统等术语也应规范、统一。

建立病人安全事件网络报告制度病人安全事件网络报告制度的核心是建设一个规范的报告网络,使医务人员、病人和利益相关人知道报什么和如何报。标准化的报告信息也为网络报告分析系统所必须。建立这样一种报告制度,使病人安全风险(因素)信息的釆集、分析、评估和反馈能用于防范病人安全事件,客观上需要全面地总结当前国内各种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统一术语、分类、标准和分析指标,从临床风险(因素)监测和预警、建设一个更安全的医疗系统的高度,解决报什么和如何报的规范性问题。为此,建议厘清当前国内医药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及执行情况现状,包括现行5种强制报告制度:①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报告制度;②医院感染事件报告制度;③药物不良事件报告制度;④医疗器械临床应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⑤血液制品和疫苗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还应进行效果和原因分析,如人员、报告内容、报告方法和信息反馈情况,以及对于促进病人安全的实效。重点弄清现行各种报告系统与病人安全立法中的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分析—反馈系统的相互关系,包括如何实现各系统间的对接、资源互补与共享等。在此基础上,建设我国规范的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制度:什么情况下应强制报告,哪些情况可自愿报告,如何鼓励自愿报告,报告表应如何设计,如何实现报告和分析指标的标准化,等等。总之,要解决谁该报、向谁报、报什么,如何报才能实现病人安全目标这一实际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借鉴:①美国志愿和机密性的病人安全事件报告(VoluntaryandConfidentialRe-porting)制度;②英国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和学习系统”(NationalIncidentReportingandLearningSystem)和按临床科室分类统一报告和分析指标的做法[23];③澳大利亚“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例如,前述南澳洲医院“事故管理系统”设计的病人安全事件报告范围涉及17大类百余种报告事项,对于设计出我国医疗安全事件报告制度、报告模型和分析模型,极具借鉴价值。2.3建立病人安全事件自愿报告制度病人安全事件自愿报告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为“一般来说,强制性报告系统是在鼓励那些玩数字游戏的个人和机构。如果此类报告工作变成与惩罚性措施或不当的公开透露联系在一起,那么就存在驱使报告工作成为‘地下活动’以及强化缄默与责备氛围的高度危险,而许多人都认为此类氛围正是医疗差错问题的核心所在。”[24]这就是为什么美国麻醉病人安全基金会(AnesthesiaPatientSafetyFounda-tion)之类的专业组织,对国立医学研究院(IOM)1999年关于建立“一个全国范围的强制报告系统(Manda-toryReportingSystem),规定由州政府负责采集那些造成死亡或严重伤害的不良事件的标准化信息”的报告,作出的是负面反应[25]。有鉴于此,到2005年,美国尽管已有23个州建立了对于严重病人损伤的强制报告系统,同年国会通过的病人安全与质量改进法案,仍然规定了建立一个以自愿报告为基础的联邦病人安全数据库(PatientSafetyDatabase)[26]。根据这一规定,医院对于严重病人伤害事件的报告属于自愿性,并在遵循有关分析差错和建议改进措施的合约的情况下,由病人安全组织负责收集此类报告。我国现行法律、法规规定了对医疗事故和重大医疗过失、医疗缺陷产品等医疗侵权事件,分别实行5种强制报告制度,鼓励的同样是“那些玩数字游戏”的人,强化的同样是“缄默与责备氛围”。而且,这5种强制报告制度覆盖的范围零散,远不及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制度那样周详。因此,除现行5种强制报告制度以外,有必要建立我国统一的病人安全事件自愿报告制度。

建立报告者匿名报告与隐私保护制度美国病人安全立法确立了“志愿和机密性的病人安全事件报告(VoluntaryandConfidentialReporting)制度”,旨在借助于自愿性的保密报告来监控病人安全。为此,该法规定这些病人安全事件报告将维持保密状态,且不能用于责任案件,从而免除了医务人员对于不断增长的医疗侵权责任案件的担心和恐惧[27]。报告者匿名报告与隐私保护制度的核心,在于必须公正对待“犯错”的医务人员,对主动报告病人安全事件的医务人员进行保护,鼓励匿名报告,实行报告者隐私保护;禁止医疗机构与病人(家属)之间的“机密和解”(ConfidentialSettlements),禁止签订所谓的“保密条款”(GagClauses)。研究证明“机密和解”和“保密条款”妨碍从导致诉讼的不良事件中学习,不利于重新设计卫生服务系统的各种要素[28]。因此,解决我国医疗侵权争议案中“机密和解”和“保密条款”等“捂盖子”做法带来的问题,也是我国病人安全立法中的待决事项。

建立病人安全数据库法律制度支持病人安全(网络)数据库的建设,是病人安全立法的核心任务。该数据库的建设应力求凸现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特征。在医学科技方面,一个有关病人安全事件和/或医疗差错分类报告与评估的病人安全数据库,针对报告进行科学分析的病人安全风险专家团队,安全事件和/或医疗差错信息统一的采集、分析和评估方法,以及快速的反馈和预警技术是必须的。在医学人文方面,应着力通过侵权法改革和法律制度创新,着力培育病人安全文化,包括病人安全技术文化。国际经验显示,一个理想的病人安全数据库应满足10个条件(即构成要件),除上文述及的以外,还包括:①应有政府、行业协会、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社区和患者等共同参与的法律机制;②应有一套统一的关于医疗安全风险的术语、分类、标准和评价指标,并且,这些标准和评价指标的选萃,充分考虑了临床各领域的特征[23,29];③国家、地方或医疗机构应有一个涵盖所有信息来源(含匿名报告)的关于病人安全风险(因素)的数据库,其中,国家数据库应涵盖医疗保健的所有领域;④应有一个在医疗机构、地方、国家和国际四个层面设置的关于病人安全风险控制优先事项(即因地制宜决定风险控制轻重缓急)的机制;⑤应有一个快速、准确的病人安全风险分析、评估机制,每一个医务人员应掌握各自专业领域内常用的病人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处理的方法与工具。因此,我国建立病人安全数据库法律制度,还应主要围绕这5个方面作出立法安排。与此同时,要有计划地发展我国病人安全科技,特别是发展卫生信息技术和医药风险评估技术促进病人安全,为病人安全法的运作提供科技支持。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构成要件的提出,综合参考了已有的研究成果。除以上各种国际文献外,还包括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医师协会同类研究的初步成果。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5

疫情报告是传染病监督管理中最基本的重要内容,及时准确地向疾病控制中心报告疫情是每个医生的职责和义务,是防止传染病暴发和疫情蔓延的重要环节[1]。为防止医院传染病漏报,自2012年1月起我院采取了新的传染病管理制度,加强医院对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监控管理,有针对性采取措施,从而减少了医院传染病漏报的发生。本文分析了近2年来,我院传染病漏报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10――2011年传染病出院病人12485份病例。

1.2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诊断标准为依据,由专职疫情责任人查阅12485份病例,凡患者在住院期间确诊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在法定时限内,相关医生仍未上报的为漏报。

2 结 果

在12485份病案中,确诊传染病1864例,已报1842例,漏报22例,漏报率为1.2%。

3 漏报原因讨论

3.1 综合医院的领导及全体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管理的意识淡薄,重治轻防。个别医生不能熟练掌握各类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病种及报告时限,以致造成漏报。

3.2 首诊医生对传染病疫情不够重视,报卡意识不够强 ①对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报告时限模糊不清,造成漏报、迟报。②有个别医生即使已电话通知其补报,医生仍存在迟补现象,造成个别传染病报告卡难以在传染病防治法所规定的时限内上报。③由于医生临床工作太忙,个别医生有忘报、误报或字迹填写潦草,项目不完整等现象,造成漏报、误报。④有些医生在开检查报告单时,忘记填写“初诊”,造成初诊为传染病的病例漏报。

3.3 某些医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发现传染病即转入专科诊治,将疫情报告的工作随之推向专科。既不能执行首诊报告负责制,也不能认真履行法定报告人的义务,造成传染病报告卡漏报。

3.4 医生对需要专科的病人,于转入科室相关医生病例交接不够完整,初诊医生开检验单,待检验结果呈阳性时,接诊的医生不是初诊的医生,报卡的责任未能明确由谁执行,造成漏报。

3.5 个别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字迹不清,缺项、漏项,工作单位现住址填写不详细,14岁以下儿童没有填写家长姓名,发病日期和诊断日期填写不符合逻辑等,造成传染病报告卡误报、漏报。

3.6 相关辅助科室(医学影像科、化验室、放免室)工作不认真,责任心不强。主要表现在漏登阳性报告单或报告单填写项目不全,使查对困难。造成传染病漏报无法补报。同时未严格执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单交接制度,造成个别阳性报告单遗失或报告单因字迹不清晰等原因退回重写后,未能及时送回科室,造成漏报。

3.7 专职疫情责任人员对医院制定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不够,奖罚制度不兑现,不能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

4 对 策

4.1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领导重视 医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传染病疫情领导小组,结合医院实际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定》、《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奖惩制定》,并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4.2 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对各科室医生、新上岗医生、进修生和实习生进行定期传染病法律法规等相关知识培训,了解掌握各种法定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报告要求和报告流程。邀请疾控中心专家或科室主任讲解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加强医生对各种传染病的认知。每次培训后进行书面考试,通过多种形式强化业务知识,增强报告意识,提高疫情报告自觉性[2]。

4.3 加强对化验单的管理 由医务科和感染管理科共同参与,做到化验单填写和登记规范化。凡对传染病诊断阳性的化验单由专人送到专科诊室,收发签字,弥补了因化验单项目不全和流失而造成的无法补报的状况;同时首诊医生要做好此类病人转诊的导诊工作,以防出现无主化验单而转向无法补报的另一局面。

4.4 增加监督检查频次 医院传染病专职疫情责任人每日定时核对阳性化验单,堵塞漏报,监控检查全院住院及门诊的传染病疫情报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做到奖报罚漏。

4.5 定期反馈 疫情报告责任人采用简报、网络及张贴公示等多种方法,将每月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情况反馈给临床医生,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提高医生的报告的准确性。

4.6 法律意识宣传 提高认识、增强疫情管理的意识,做到人人参与,防止结合。配合健康教育,利用板报、咨询等做好传染病的宣传,以充分认识疫情管理的必要性。

4.7 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制度

切实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管理人员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如整改不力,经核实,通过医院的局域网向全院通告批评,同时建立严惩的奖惩制度,与经济挂钩,如:每漏报1例甲类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200元,每漏报1例乙类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100元,每漏报1例丙类或其它传染病扣罚当事人奖金50元等,并且年底表彰传染病报告优秀者,做到奖罚分明。

4.8 在门诊医生和住院医生的工作平台,嵌入传染病报告卡,让医护人员在第一线可以及时上报。

4.9 利用医院设立的传染病发热、肠道传染病专科门诊室,对可疑患者进行化验检查,以防止传染病的漏检漏报。

5 效果与讨论

5.1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及奖罚方案经过实施,我院传染病登记漏报无法补报的现象已降到历史最低点。医生传染病报告率由实施前的90.12%提高到97.25%,漏报的传染病可补报率由86.13%提高到99%,实际登记漏报率由3.6%降为0.41%,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5.2 我院实施传染病管理的实践证明,在综合医院完善传染病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增强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法制观念和定期对医务人员培训是做好疫情管理的基本保证[3]。所以只要真抓实管理,疫情漏报现象是可以消灭的,其中感染管理科的监督检查指导起了重要作用。但要提高临床医生报告的自觉性,降低其漏报率,还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

参考文献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6

卫生技术评估(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HTA)的定义有很多,传统的卫生技术评估是指评价卫生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社会性[1]。而在2002年,国际卫生技术评估机构网(theIntern-ationalNetworkofAgencies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INAHTA)认为,卫生技术评估是一个多学科的政策分析领域,其评估的内容包括:卫生技术的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有效性(效能、效果和生存质量)、经济学特性(成本-效果、成本-效益、成本-效用)和社会适应性(社会、法律、论理),通过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为各层次的决策者提供合理选择卫生技术的科学信息和决策依据,对卫生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与淘汰实行政策干预,从而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有限卫生资源的利用质量和效率。

1国内卫生技术评估发展情况

在国家政策和医院制度方面,要求开展评估,以保证采购质量和资金的有效利用。如《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2010)4号,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采购论证、技术评估和采购管理制度,确保采购的医疗器械符合临床需求。20世纪70年代,HTA起源于美国,之后该理论在全球各国迅速发展,目前已被全世界普遍应用。HTA在医院层面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思路:①检索全球各机构已的卫生技术评估报告,借鉴相关成熟结论,为决策提供依据;②开展有针对性的卫生技术评估,传统HTA需要大量数据支持,因此数据的完整性和巨大的工作量对HTA报告的质量和效率形成障碍,不利于医院开展。2005年,丹麦卫生技术评估中心(danishCentreforhealthtechnologyassessment,DACEHTA)首次提出Mini-HTA的概念,该方法主要通过对5个方面的问题评价,进而快速形成评价报告,提高管理效率[2]。利用引文索引方式在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发现,自2005年提出mini-HTA理论后得到大量引用[3-8]。该理论得到不断丰富并评价其报告质量,其文章被引数量如图1所示[9]。

2卫生技术评估报告

目前,获取HTA报告的渠道很多,如各国和各机构的网站等。INAHTA成立于1993年,为非盈利组织,至今已有32个国家的55个机构加入该组织,其覆盖北美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澳洲。各机构的报告在结构、语言、数据来源等方面不尽相同,为规范报告内容和可追溯性,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和通用性,INAHTA制定了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从基本信息、HTA的必要性、HTA的实施步骤、背景环境以及HTA报告的影响方面作出规范[10]。INAHTA于2007年第二版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相比于2003年的第一版,第二版对问题条目进行了适当整合,并且对数据来源和撰写要求进行了补充和细化,增设了评估背景等相关问题。与此同时进一步关注人文关怀、经济性和对评估相关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的深层次考虑[11]。2007版卫生技术评估报告清单见表1。INAHTA通过规范HTA报告内容和结构,使得各机构的报告趋于一致性,可提高报告的可读性。尤其在规范中提出非英文报告应添加英文结论,提高了流通性。该组织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促进应用。

3微型卫生技术评估

传统的HTA评估内容和关注重点主要针对重大疾病负担和需求,往往需要获得大量高质量证据,耗费大量时间。对于需要快速决策但资源有限的医院而言,开展综合性的HTA存在诸多困难,且不符合医院决策的现实需求。可以借鉴DACEHTA提出的mini-HTA方法论,开展适合医院的快速评估。该方法共设计了26个问题,涉及基本情况、技术层面、患者层面、医院层面、经济层面等5个方面,其具体问题见表2。医院在开展Mini-HTA时应遵循的原则:①制定评估问题清单(可参考表2),同时根据各医院的自身特点对评估清单的项目进行删减,最终形成适合医院的评估清单;②成立评估小组,小组成员构成要包含多个部门,如医院管理层、执行部门、使用科室、相关部门或机构等,以保证评估的质量;③执行评估,形成高质量的Mini-HTA报告,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随着该理论的不断丰富,国内外多家医院开展相关评估,可以相互借鉴[12-18]。

4实际应用案例

某医院计划采购7台间歇性充气压力装置,针对此项目进行mini-HTA分析。评估内容包括技术特性、临床安全性、临床适应性、临床有效性、经济学特性、社会和伦理适应性6个维度,参与人员包括临床专家;信息科、医保办、设备科等管理专家。评估结果为建议先购买1~2台,再对采购的设备开展卫生技术评估,进而得出是否需继续购买[19]。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健康中心对是否应该使用安全器械,以减少工作人员与血管内注射相关的针刺伤害开展了Mini-HTA。针刺伤是医院工作人员感染风险的重要来源,可导致多种病毒感染,此类伤害的一部分与血管导管的插入有关,使用安全器械可极大降低这种风险。但通过临床效果和成本进行评估,结论为投入过大并不一定能取得显著效果,故不建议采购[20-21]。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7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从20xx年开始启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在建立的33家adr监测单位中有18家乡镇级以上医疗机构、6家药品生产企业、9家药品经营企业,这些adr监测机构都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从事药品不良反应上报工作,同时建立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机构。各监测单位在明确职责和加强组织建设的同时,逐步确定并完善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建立健全了adr报告制度,初步形成了我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工作的组织构架,为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充分发挥了医疗机构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中的突出作用,保证了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良性运行,使我市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在完成计划指标的同时,数量逐年提高。其中:20xx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0例,20xx年36例,20xx年87例,20xx年204例。

二、存在的问题

1、医疗机构报告adr数量和质量有待于提高。目前,我市大多患者处方用药是经医师处方得到的,adr报告也都来源于医疗机构。由此可见,医疗机构不仅是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adr产生和防治的主要场所,还是adr监测与报告的主要场所。医疗机构报告的adr病例显然与实际上发生的adr数量相差很远。一方面医疗机构考虑自身利益,担心报告adr带来负面影响,让患者误会是医院的治疗水平有问题。另一方面医生把adr混同于医疗事故,以为adr就是医疗事故或者用药失误,害怕卷入医疗诉讼而在报告时顾虑重重,怕惹火上身,或者错误地认为出现了adr就表示医师的医疗水平差,因此,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我市只有**市第一人民医院1家医疗机构通过电子报表报告adr,其它医疗机构不是没有微机,就是没有连接网络,目前各医疗机构的不良反应报告都是由各县(市)局、分局、**区由市局安监科负责将医疗机构纸报adr用电子报表上报。在医疗机构adr纸报表中,不使用规范性语言,填写不全、字迹不清等问题,给电子报表和adr关联性评价带来难度。

2、认识不到位。许多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虽然开展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但对于大多数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来说,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单位负责人、医护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甚至包括有些专业人员对adr缺乏正确认识,对其危害性了解不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认为,adr是用药过程中出现的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没必要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展这项工作,对上级的要求也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还有的认为,adr是临床用药错误所致,怕影响单位的名誉和经济效益,以致不敢或不愿积极主动地搜集、分析、上报本单位发生的adr。

3、配备的专职或兼职人员责任心不强。《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开展adr监测的单位应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基础扎实的人员来承担。一些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领导对此不够重视,将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当作一般的事务性工作,让一些非专业人员或对相关知识一知半解的人员从事专(兼)职adr工作。随着adr监测工作开展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这些人员难以完成这一使命。

4、把adr混同于药品质量问题。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adr。有的医务人员、质量负责人、驻店药师对adr事件是否是由药品质量问题引起的不能肯定,怕闹笑话而不敢报告。因此,被通报了adr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adr报告人员一定要及时上报,把adr与药品质量问题正确区分开来,提高大家对adr的敏感度和上报意识。

5、药品生产企业报告adr的积极性不高。药品生产企业不愿报告adr报告是由于医药代表在医院做临床时,只注重药品的销售情况,而不去了解药品的adr发生情况,这是医药代表不懂药品的相关知识,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因,没有医药代表对药品发生adr的了解反馈给企业,企业也就不知道在临床上发生了adr,有的药品生产企业即使知道药品发生了adr,也不愿报告,一是 怕影响此种药品的销售,二是怕引起患者的索赔和纠缠。

6、药品经营企业对报告adr认识不足。药品批发和零售企业不愿报告adr的原因,一是药品批发企业adr报告专(兼)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二是药品批发企业的领导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adr报告这类小事;三是药品零售企业的驻店药师没有发挥他们的作用,药品零售企业对非处方药的销售量很大,驻店药师应多询问患者服用药品的感受,及时将患者服用药品出现的adr及时报告上去。

7、adr报告的范围小。从20xx年至20xx年所上报的报告中,基本全部是化学药品发生的adr,只有6例疫苗发生的adr,没有一例是中药或中成药发生的adr,不是中药或中成药没有adr发生,而是发生了adr没有上报,这也是我们的中成药在药品说明书上几乎没有标注adr的缘故。

三、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提高认识。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采取多种方式,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监测管理办法》,大力宣传adr的危害性及监测报告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认识,引起他们的重视,让他们认识到adr报告和监测是一项体现社会效益的工作,明确开展adr报告和监测是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监管,健全机构。我们应经常对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强化医疗机构、药品生产、经营企业adr报告和监测意识,增强其责任感,并着重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提供支持。由于adr报告和监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科学客观地分析和评价收到的adr信息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而adr的确认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这就更需要既拥有丰富知识又有强烈责任心的人才来担当重任。因此大力培养相关人才,我们责无旁贷。可以通过印发adr相关知识资料、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以及鼓励自学等形式培养人才。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掌握adr报告和监测网络设置、人员配备、制度落实等细节,并着力分析和解决adr报告和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定期通报辖区内adr报告和监测情况,并对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开展不力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及个人按照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

3、加强督导,完善报告adr制度和程序。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组建专业人员组成的adr监测小组,负责adr监测的相关事宜,建立adr监测报告制度,制定adr报告程序。

4、强化“可疑就报”的原则。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实施adr监测与报告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adr信号,以便正确应对。因此,尽管报告的adr可能没有详尽的因果关系可供判断,但只要认定某种药物确实会产生adr,做到“可疑就报”,相信随着信息的日积月累,必定会从中发现许多规律性的东西。监测adr、评价药品与adr的因果关系是研究adr发生规律、减少adr的重要环节。但是,这需要大量adr原始报告的积累,这些报告是发现adr信号、寻找adr规律的基础。adr因果关系固然重要,但过分强调因果关系,尤其在报告之前就强调因果关系,势必会限制报告的数量和速度,很可能导致原始报告的积累不足,反而使得adr因果关系难以确定。

5、扩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范围。在现有的专(兼)职监测网络的基础上,扩大监测网络的范围,现有的监测网络只局限于市、县级医疗机构、生产企业、一部分药品批发企业建立了adr报告专(兼)人员,在此基础上把药品零售企业、林业局、镇医疗机构、诊所也建立adr报告专(兼)职人员,对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提高报告adr的范围。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8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卫生监督情况

1、医疗机构:

各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的报告,设有兼职管理人员,各门诊科室、住院部各科室设置门诊日志、住院登记本、传染病登记本,首诊医生发现疫情时及时填写了传染病报告卡,由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报告卡的收集、登记、直报工作。但个别乡镇医疗机构存在漏报、漏登记现象。

2、疾控机构:

配备了专职疫情报告管理人员,完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通过网络直报疫情,成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每日对疫情进行动态监控,定期做出疫情分析报告。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在明显位置设置危险生物卫生标志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标志,建立生物安全责任制,建立相关安全操作规程。

二、医疗废弃物处置情况

1、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建立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有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齐全,设立了医疗废物暂存点,医疗废物交由县垃圾处理机构同生活垃圾一并处置或自行焚烧处置,相关人员采取了一定的卫生防护措施。因我县无医疗废弃物专用处置设备及机构,医疗废物处置不符合相关规定。

2.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个体诊所:

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医疗废弃物以自行焚烧处置为主,并做有登记,个别乡镇卫生院及大部份个体诊所、村卫生室,未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制度,无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无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医疗废物暂存点与生活垃圾同处一处,甚至有的单位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放在一起。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防护设施不全,有的医疗单位医疗废物暂存点存放大量医疗废物,不及时进行处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基本能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设置了兼职管理人员,相关培训记录、医疗废物登记较为齐全,但医疗废物暂存点不规范,相关人员卫生防护意识较差,未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包装。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

三、学校、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情况

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均成立了相应的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有专职或兼职教师负责传染病的防治和疫情报告工作,大部分学校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课报告制度,有学生晨检记录和因病缺课情况登记,统计,有学生病假登记,部分学校环境整洁,建立了相应的清扫和消毒制度。但发现存在一定问题:部分学校,尤其是乡级中小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不健全,有的虽然建立了晨检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因病缺勤追查登记等制度,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使疫情报告不及时,不能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还有些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力度不够,使教师和学生不能了解更多的传染病防治知识,部分学校教室和宿舍通风不良,没有严格执行清扫消毒制度,极易造成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针对存在问题的单位,卫生执法人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分别给予了责令限期整改和行政警告。通过专项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了被监督单位负责人在传染病防控方面的法律意识,为下一步扎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打下了基础。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针对检查存在的问题,今后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继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宣教,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机构负责人的法律意识,达到知法、懂法、守法。县级及乡镇医疗单位要尽快建立传染病处置工作制度和传染病自查制度,完善相关记录,建立医疗废物产生地医废处理工作流程,使用符合规定的包装物和包装容器。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9

近年来、随着大中型医院的放射科的影像检查设备的性能提升,每天的拍片数也不断增加,读片医生的报告专业的工作负荷也在每日剧增。并且伴随着医疗影像的胶片减少,通过影像显示器进行判断,读片报告的撰写工具的普及,放射科的读片环境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

使用电脑工具撰写报告当然是正确的,但相应的这种方法是否能够兼顾“高效率”,对于放射科的医生来说,对于报告撰写工具的效率问题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为了正确且高效的制作读片报告,也有一些医院放射科采用口述录音和语音转换员(听读录音文件,转换为文档的工作人员),可是优秀的语音转换员的培养、留住培养的人才、以及所花费的大量人工成本等,成为科室应用的一个难题。因此,由读片医生自己使用连续语音识别引擎,高效地撰写高质量的工具,在各方面都具备相当的吸引力。

“语音识别”可完成大量工作

顺天堂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练马医院放射科的尾崎医生在使用了约8个月语音识别软件后,说道其感受:“在以前工作的医院,因为有优秀的语音转换员,自己基本不用键盘输入撰写报告,加上对语音识别软件性能的怀疑,所以,未曾有过自己亲自使用电脑撰写的想法。后来,来到现在的医院赴任,实际使用软件习惯后,感觉在性能方面基本不逊色于语音转换员。”

医院放射科安排三名全职医生、两名兼职医生的人员编制进行读片。每月超过3000件的报告,采取双重确认管理制度(每份报告需两位医生确认),故尾崎医生每天也需要读片100件以上。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的读片报告撰写工具和放射科影像系统诊断报告语音识别系统「AmiVoice Ex Rad是供全院医生使用的。尾崎医生提到:“我不会盲打,使用语音识别只需要花费键盘输入五至十分之一的时间就可以完成一份报告,即使使用键盘熟练的医生,也只需以往一半的时间,从报告撰写的效率性来说,如果没有语音识别软件,每月撰写3000件以上的报告是不可能的”。

基本能正确识别语言的混合表达

在实际的临床现场中是否能使用,以及是否可以极大地提高业务效率,对包括专业术语的连续语音识别率是关键的判断标准。内置专业性强的医疗行业词库,对口音、语调、语速的适应性是为了保持高识别率的必要条件。作为日本的医学用语的特有表达方式,医生之间的会话、病历、读片报告的记录里,日语和英语的混合表达被普遍使用。如果无法很好的进行这类混合表达的语音输入转换,而要进行人工修改,反而减低了业务效率。

尾崎医生说道:“例如,两肺里无tumor和Consolidation(参照图1),不仅有日语的专用词汇,还混合了英语,对于这类医学用语表达如果无法识别转化,作为软件也就没有了使用价值。另外,如果无法识别日式英语发音也是件麻烦事。Amivoice软件的最新版本,已能正确识别这些混合语音。”

AmiVoice软件内置词库,仅单纯X射线/CT/MRI/血管造影/核医学的所见报告的单词就有约3万5千个。并且,英语表达方面,比如“tumor”这个词语、「ちゅもあ「ちゅま「つもる等读法都能登记。不仅能识别英语地道母语发音,对日式发音的识别率也非常高,在某医院的放射科的统计数据表明该软件达到98%的识别率。目前,日本国内已经有660家以上的放射科导入此软件。

尾崎医生补充说道: “屏幕(见图2)话语开始鼻韵音造成“も”字的识别,这些也无需误识别的修正作业,作为助词来处理即可。语音识别的最差情况是――大量读片工作到傍晚,由于疲劳所造成的声调抑扬变化、饶舌等原因使得误识别的增加。”总体来说,尾崎医生给予语音软件“识别率很高”的评价。

预设诊断报告模板,进一步提高效率

为提高撰写报告的效率,使用预定义的模板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无异常患者的报告撰写,这是非常高效有用的方式。可以语音调出预设模板,对显示出来的报告案例,只需语音指示即可快速创建报告。

“我们已经登记了20例报告模板,例如,发出“头部MRI正常”语音指示,调出《头部MRI/MRA检查无异常》的患者检查报告的例文,在此基础上追加所见、删除多余内容来完成报告,比从头开始撰写报告效率要快很多。检查结果,无病变的或手术变化的报告只是简单的将内容修正。像这样的一些报告在撰写时使用模板是非常有效的。”尾崎医生说道。

特别在团体体检的读片报告的撰写时,灵活运用报告模板,可有效提高作业效率。通常,因为团体体检读片时无异常的人很多,为加快速度提前准备好几个读片报告例文,医生将检查结果做个记号,事务人员对应记号输入例文,将检查结果交给体检者。这种情况下,其实只需利用语音识别工具的例文,无需手工作业,即可高效的作出检查报告。

医学生开题报告例10

中图分类号:R9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78-02

1 城市死因监测

为统一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严格质量控制,确定营口市中心医院等70家医疗机构为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单位。针对我市整合后签发单位工作开展情况,及死因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死因监测工作的要求,举办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规范了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操作、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报及确定根本死因的规则,为更好的开展死因监测工作奠定了基础。

1.1 新生儿死亡报告:按照《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核查本地妇产、妇幼保健医疗机构的婴儿活产数和死亡数,与妇幼保健部门、公安局的出生数和死亡数进行漏报核对。同时,抄录分娩登记台账、出院登记簿、筛查登记簿中的自动出院、转院(含放弃治疗)、<2500克的低出生体重儿、先天畸形、双胞胎、及Apgar评分<4分危重婴儿的名单,并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进行足月结局追踪,对漏报和追踪死亡病例,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补报。

1.2 死亡报告管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辖区公安局调取死亡登记明细,与民政、殡葬部门死亡数据进行核对,分乡镇、街道整理出未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名单,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召集村医、计划生育干部、居(村)委妇女主任及死亡者家属座谈会,核实当地死亡数和死亡原因,由街乡居委会(村委会)盖章证明,对漏报死亡病例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了补报。

1.3 死亡率分析:全年站前区、西市区、老边区、鲅鱼圈区共报告死亡人数为5200人,粗死亡率575.13/10万,选择世界人口进行标化,标化死亡率为972.02/10万;其中男 3065人,粗死亡率676.49/10万,标化死亡率1150.73/10万;女2135人,粗死亡率473.32/10万,标化死亡率812.72 /10万;新生儿死亡20人,死亡率2.43‰。期望寿命为76.61岁,其中,男性为74.36岁,女性为78.99岁;死因顺位前3位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43.86/10万(653.26/10万)、127.63/10万(164.41/10万)、26.99/10万(27.57/10万)。

2 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

全市70家死亡签发单位,开通《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系统》的62家、未开通8家,未开通的占11.43%;开通网络并进行网络直报得42家,网络直报率为60%。其中站前区为99.93%、西市区为96%、老边区为99.83%、鲅鱼圈区为100%、大石桥市为86.01%、盖州市为33.83%。除大石桥市、盖州市外,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审核率均达到了省要求的95%。

3 存在的问题

3.1 《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不规范

我市各签发单位在签发死亡证明过程中均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死因报告不规范,将所有死因都写在一起,不分主次;只提供脏器衰竭、高血压等不能作为根本死因的描述;死因诊断不明;无医生签名、不盖单位公章;不能提供死者身份证号码和家属联系方式;医生字迹潦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市死因监测质量和及时上报。

3.2 部分签发单位未开通网络直报系统、未上报死亡数据

全市70家死亡签发单位,网络直报率为60%;开通网络未直报死亡卡片20家,其中鲅鱼圈区1家、大石桥市2家、盖州市17家。

3.3 死亡漏报率高

以2008和2009年全人群和出生人口平均人口数为基数,按照国家全人群平均粗死亡率6‰、婴儿平均死亡率8‰进行估算,我市全人群死亡应报告14066例,网络报告6984例,漏报7082例,漏报率为50.35%;婴儿死亡应报告189例,网络报告20例,漏报169例,漏报率89.42%。同时,站前和西市两区2007-2009年DeathReg系统显示,在家中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构成比分别为54.16%、49.54%、54.44%,平均构成比为52.63%。死亡人数最多的地点不是医院病房,而是居民家中。在家中死亡人数比例的居多意味着死亡漏报的机率增大。

造成全人群死亡漏报率高的原因一是市卫生局、公安局和民政局联合下发的《营口市死亡医学证明书管理规定》未能得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尤其是盖州市、大石桥市及鲅鱼圈区的殡葬机构仅凭民政部门开具的简单死亡证明而未见死亡医学证明书就将尸体火化。二是部分偏远农村存在土葬风俗,居民家中死亡后直接土葬,造成死亡漏报;三是民政部门未能有效发挥部门作用,部分回族居民死亡后,按照民族习俗到清真寺开具相关证明后直接土葬。需要对死者销户、报销丧葬费、个人保险等其他事宜时,有部分家属才返回到医疗卫生机构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签发程序“倒置”不符合文件要求。同时,也存在部分家属土葬后,由于种种原因,长时间不开死亡证明书销户。

造成婴儿死亡漏报率高的原因一是出生后的危重、畸形婴儿家长放弃治疗,在家中死亡,其死亡信息无法获得;二是出生后危重儿在家死亡后,由于还未来得及到派出所上户口,按农村风俗直接土葬或丢弃他处,很少火化。

3.4 老边区死亡人数增加

根据营口市政府规划要求,2010年老边区实行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导致往年死亡而未销户口的住户集中在2010年销户。同时2010年正值村民公选村主任和全国人口普查等因素,造成公安部门提供的死亡数据(1397人)远远大于卫生部门掌握的死亡数(706人)。

4 改进建议

4.1 加强死因签发单位的指导和管理,严格按照《营口市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规范(试行)》要求,对于开通《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未上报死亡卡片的单位,要督促其上报数据,并与上交死亡医学证明书数量核对。对于未开通的,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指导其开展网络报告工作。各死亡签发单位卡片填写质量完整率不低于95%、报告及时率不低于95%。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及时率不低于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