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审计认知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1:08

审计认知论文

审计认知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F239.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2-0129-04

一、引言

冲突是指被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机制之一,与相关各方可能存在冲突,内部审计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这些潜在冲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化解,势必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效果。所以,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

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一定的研究,研究主题涉及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二、文献综述

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少研究文献,研究主题涉及潜在冲突类型、冲突原因、冲突化解。

P于内部审计冲突的类型,不同的文献涉及不同类型的内部审计冲突,一些文献将冲突分为角色内冲突和角色间冲突[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9-11];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还有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本身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其必然会与被审计单位产生潜在冲突[15,17-18];一些文献以斯蒂芬・P.罗宾斯冲突理论为基础,认为内部审计冲突的原因包括沟通、结构和个人因素[19-21];还有一些文献认为,不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或工作方式也会影响内部审计冲突[12]。

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一些文献强调审计角色体验和审计知识输出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0-21];有些文献强调恰当的内部审计沟通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14,22-25];有些文献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内部审计冲突的化解作用[26]。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已经有一定的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进一步认知内部审计冲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化解还是缺乏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提出这个框架。

三、理论框架

尽管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但本文认为,既然冲突是双方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按冲突双方来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进行分类,可能更有利于认知这些冲突。另外,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化解可能存在一些共性措施,同时,还有一些针对特定类型冲突的化解措施。根据上述两个思考,本文的理论框架是首先以冲突双方为框架提出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类型,在此基础上,分析潜在冲突的化解的共性,基本情况如图1所示(实线部分),个性措施的情形较为复杂,本文不展开讨论。

(一)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之间存在冲突[9-11],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作为组织内部抑制消极因素的机制,具有确认和咨询两大功能,前者主要是发现消极因素,后者主要是协助找出消极因素的产生原因。内部审计咨询有两种情形,一是作为审计建议的推动机制,协助被审计单位及相关部门来实施审计建议,由于这种咨询是在确认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般称为后续咨询;另一种情形与确认没有关系,是应内部单位的要求作为一个独立项目来开展的咨询,这类咨询与特定的确认业务无关,一般称为独立咨询[27]。确认和咨询之间的潜在冲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二者对内部审计资源的竞争性需求,造成二者的冲突。内部审计资源是有限的,用于咨询业务的资源多了,能用于确认业务的资源就有可能减少,反之亦然。第二,咨询会损害确认的独立性。就后续咨询来说,虽然不影响已经完成的确认业务,且内部审计并未承担管理责任,但是经过咨询对特定事项进行改进之后,已经有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影子,今后内部审计部门如果再对这个特定事项进行确认,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就独立咨询来说,咨询的这个特定事项还未经历确认业务,在以后的工作中,内部审计部门如果要将该特定事项纳入确认业务范围,同样会具有自我检查的性质,独立性受到损害。第三,咨询可能损害确认的客观性。这里有两种情形,一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愿意承担咨询责任,担心陷入咨询业务中,所以,对于已经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轻描淡写,损害了客观性;二是内部审计人员由于某种目的,很愿意对某事项进行咨询,所以,夸大内部控制缺陷等问题,客观性同样受到损害。

(二)不同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同时服务于董事会和管理层而产生的冲突[1-8],现在,来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IIA倡导内部审计在职能上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行政上向CEO报告,内部审计部门是“一仆二主”。问题的关键是,这两位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产品需求可能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审计委员会可能更加重视内部审计确认产品,并且,这些确认是围绕组织高层治理、重要的内部控制、作为组织绩效的主要财务和非财务指标,通过这些确认业务,为审计委员会履行其职责提供可靠的信息。而CEO的需求可能不同,从确认来说,他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的持续可靠、业务经营信息的真实完整;同时,CEO可能更关注内部审计部门推动已经发现问题的整改,而不仅仅只是关注是否存在问题。在一些情形下,CEO如果认为某些问题较为重要,而内部审计部门在这个方面还有专长,即使没有确认业务,也可能要求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独立咨询项目。总体来说,审计委员会更注重确认业务,CEO更注重咨询业务,在确认业务中,审计委员会更关注与组织的中高层相关的确认,而CEO可能更加关注业务流程及业务信息的细节。这两类领导者对内部审计产品的需求存在差异,导致了内部审计部门难以完全满足其中一方的需求,或者是双方的需求都难以满足,从而导致内部审计部门与审计委员会或CEO的潜在冲突。

(三)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一 ――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组织内部跨部门间的冲突[15-16],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个职能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可能会有冲突,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内部审计无论发现何处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属于某职能部门的管理范围,这个问题的存在,表示该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不到之处,内部审计发现了问题,无疑是指出了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存在问题;第二,内部审计提出建议对某些问题进行整改,在很多情形下,这些整改会涉及到职能部门要修改相关的管理制度,如果相应的管理制度不能修改,则相应的内部控制缺陷可能仍然存在,而职能部门可能并不完全认同内部审计部门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在整改中存在认识差异;第三,如果被内部审计部门以一定的方式使其介入到内部审计取证或整改的相关事项中,可能会影响该职能部门本身的工作,从而可能导致该部门不配合。以上的讨论是以这些职能部门并没有作为被审计单位为前提,如果作为被审计单位,则是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四)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之二――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

前面的文献综述提到,一些文献认为内部审计冲突是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12-14],现在,具体分析这种潜在冲突。

由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应对消极因素的治理机制之一,其本身的属性就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发现问题,二是推动问题得到解决。上述两方面的工作,都与被审计单位相P,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就发现问题来说,内部审计部门既然发现了问题,就说明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也就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工作存在缺陷。从某种意义来说,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问题的绩效,也恰恰就是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证据,所以,内部审计有发现问题的激励,而被审计单位有掩盖问题的激励,二者存在冲突,这些冲突会表现为二者对缺陷是否存在的判断出现差异、对问题的定性存在差异、对问题的严重程度判断出现差异等。就推动问题得到解决来说,虽然有多方参与问题的解决,但是,被审计单位在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这可能牵扯到被审计单位一定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其他正常工作,从而使得被审计单位有对立情绪。

(五)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的共性措施――内部审计沟通和内部审计体制

以上分析了四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这些冲突不可能完全化解,但是,可以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些潜在冲突。这些控制措施分为两类,一是共性措施,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二是个性措施,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由于个性措施需要视具体情形而定,过于具有权变性,本文不展开讨论,这里仅讨论共性措施。根据现有文献和实践经验,一般来说,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对各种类型的内部审计潜在冲突都有控制作用,下面,对两种应对机制做具体分析。

内部审计沟通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单位及个人的交流,通过这些交流,相关单位及个人形成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进而形成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及选择相应的行为。一般来说,内部审计沟通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三种情形。

研究发现,理念决定行动,对内部审计有不同的认知,会影响其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的态度,进而会选择不同的行动。审计理念沟通就是内部审计部门通过适当的方式,宣传内部审计理念,让相关单位及个人正确认知内部审计,从而对内部审计工作及人员采取配合的态度。内部审计理念沟通的方式很多,内部审计章程、领导题词、座谈会、培训班、内部审计网站、进点现场会议等都能发挥宣传内部审计理念的作用,一些单位还有更加有效的方式。例如,让各业务部门的骨干到内部审计部门挂职,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对内部审计理念的理解更为透彻[20] ①。

对于同样的问题,不同的立场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并不存在某种立场完全正确或某种立场完全错误。内部审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岗位性质不同,从而对于同样的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立场,这种由于岗位角色不同导致的立场不同,进而导致看法不同,一般需要相互从对方立场来思考问题,才能一定程度上得到化解。角色立场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多了解相关部门的工作,而相关部门也多了解内部审计工作,相互增加对对方的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在从自己立场思考问题的同时,也更多地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例如,一些单位开展内部审计部门人员与被审计部门人员的换位体验,就是角色立场沟通的典型方式[21]。

人际关系沟通就是内部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内部审计工作本身就是查找他人的工作缺陷,容易引起他人的对立,如果在工作中不注意方式方法,以教训他人的口吻说话,以钦差大臣自居,态度傲慢,很容易引起他人的反感。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他人接触时,要特别注意方式方法,以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潜在冲突[25-26]。

以上分析了内部审计沟通,内部审计体制是应对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又一重要制度安排。内部审计体制对内部审计效率效果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就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来说,内部审计领导体制会影响不同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也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内部审计组织体制决定了不同层级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资源配置,另一方面会影响内部审计权威性及人们对内部审计的认知,这些因素进而会影响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概括来说,内部审计体制是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制度基础。

四、例证分析

本文以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下面,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两个例证,以一定程度上验证这个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一)例证的基本情况

王旭辉等[20]介绍了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根据梅维维等[21]的介绍,中电控股有限公司也采取了基本类似的制度。审计角色体验制度是由审计部从业务部门挑选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进入审计部门,通过培训上岗后作为审计人员参与公司的审计项目,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再回到原来的部门工作。审计知识输出制度就是对新进员工、新聘任干部和技术人员三个层次进行内部审计知识培训。通过上述两种制度,在公司内部逐步形成了一种尊重审计、敬畏审计的审计文化氛围,被审计部门更加主动地配合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与审计部一同站在完善公司制度的层面审视本部门管理中是否存在漏洞。

(二)例证分析

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为什么能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呢?根据本文的理论框架,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内部审计沟通的具体方式,审计角色体验制度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人员通过亲自参加审计工作,一方面,更加深刻理解了内部审计理念,对内部审计有了正确的认知,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另一方面,通过亲自参加内部审计工作,会从内部审计立场来看问题,能够理解内部审计部门对问题的看法,这属于角色立场沟通。审计知识输出制度主要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审计知识培训,通过培训,消除人对内部审计的不当看法,树立正确的内部审计理念,这属于审计理念沟通。总体来说,上述两个化解内部审计冲突的方法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这属于本文理论框架中的应对措施之一。

五、结论和启示

清醒地识别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并设计针对性的化解措施是内部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梳理内部审计冲突及其化解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关于内部审计冲突类型及其应对的理论框架,并用这个理论框架进行例证分析。

内部审计冲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感知的对立或不一致。以冲突双方为框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包括四类:内部审计确认和咨询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职能冲突),不同的领导者之间的需求冲突(内部审计需求冲突),不同部门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冲突(内部审计性质冲突)。内部审计潜在冲突应对措施包括共性措施和个性措施,前者指对多数潜在冲突都有作用的措施,后者指只对特定潜在冲突有作用的措施。有效的内部审计沟通和恰当的内部审计体制是主要的共性措施,前者包括审计理念沟通、角色立场沟通、人际关系沟通,后者包括内部审计领导体制和内部审计组织体制。

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及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审计角色体验制度和审计知识输出制度,都属于增加内部审计有效沟通制度。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内部审计潜在冲突是内部审计价值的负面因素,虽然内部审计潜在冲突不能消除,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应对措施予以控制,在应对措施中,既要设计一些对多数冲突都有作用的应对措施,还要在此基础上针对特定的潜在冲突设计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 程新生,罗艳梅,游颖,等.基于角度冲突的内部审计研究回顾与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8):122-128.

[2] IIA Research Foundation.Internal audit reporting relationships:Serving two masters[R].2003.

[3] GRAMLING A A,MALETTA M J,et al.The role of the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in corporate governance: a synthesis of the extant internal auditing literatur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4,23(1):194-244.

[4] HASS S,ABDOLMOHAMMADI M J,BURNABY P.The Americas literature review on internal auditing[J].Managerial Auditing Journal,2006,21(8):835-844.

[5] 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Serving two master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udit committee internal audit oversight and internal audit activities[J].Accounting Horizons,2010,24(1):1-24.

[6] 罗艳梅,程新生.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角色冲突中的内部审计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3):35-42.

[7] 罗艳梅,程新生.双重委托关系下的内部审计实验研究――角色冲突、权力配置与内部审计行为[J].管理评论,2014(11):201-208.

[8] 刘敬辉.企业内部审计的角色冲突与协调[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3):85,88.

[9] 蒋芝花,刘蓉.内部审计的确证与咨询职能及其冲突问题研究[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07(1):9-11.

[10] 刘荣.内部审计独立性与增值的均衡分析[J].中国内部审计,2012(8):35-37.

[11] 阎栗,吴开兵.内部审计独立性成本收益模型及其推论[J].中国内部审计,2014(4):44-47.

[12] 何云.内部审计与单位管理部门间的冲突与规避[J].会计之友,2007(8):52-53.

[13] 何云.内部审计与管理层的深层冲突与关系重塑[J].财务与会计,2007(9):38.

[14] 符群力.关于落实内部审计整改意见的思考[J].新西部,2015(36):65.

[15] 游春晖,王菁,陈祥云.内部审计跨部门潜在冲突及其化解[J].会计之友,2011(10):55-56.

[16] 梅丹.内部审计跨部门冲突的表现、成因及应对[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4(11):81-87.

[17] ALLEN R D.Managing internal audit conflicts[J].Internal Auditor,1996(8):58-61.

[18] FOGARTY T J, KALBERS L P. An empirical evaluation of the interpersonal and organisational correlates of professionalism in internal auditing[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2000,30(2):125-136.

[19]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精要[M].郑晓明,葛春生,译.8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0] 王旭辉,时现,魏瑾.化解内部审计潜在冲突的方法[J].审计研究,2011(1):63-68.

[21] 梅维维,原静.基于“冲突三要素”. 理论的内部审计冲突化解研究――基于中电控股有限公司的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4(6):41-44.

[22] 蒋芝花,张小艳.论内部审计中的人际关系[J].交通财会,2007(5):72-73.

[23] 胡玉兰.沟通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内部审计,2007(6):72-73.

[24] 李永红.刍议内部审计有效沟通[J].商业文化,2009(11):27.

审计认知论文例2

近年来,我国的审计事业发展很快,向现代审计转型的任务很重,需要进行审计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课题很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审计科研工作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全省审计部门和审计科研工作者,要站在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审计科研工作,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工作措施,推动审计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必须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

始终坚持“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计实践”的宗旨,紧紧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在推动审计工作科学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审计实践服务、为审计中心工作服务”是审计科研的基本方针,是审计科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审计科研必须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落脚于应用,以服务为己任,以应用为动力,不断拓展研究领域,为审计事业发展谋划方案、研究对策、破解难题、探索思路,为各级政府和审计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与智力支持。

什么是审计科研工作的大局?从中长期看,就是要按照审计署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和审计科研所、审计学会相关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总体要求,认真总结审计发展规律,着力深化审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体系;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和审计实践需要,进一步突出审计应用理论研究,着力解决审计事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深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各相关领域的研究,重点研究财政、金融、企业、投资、民生、资源环境等主要被审计对象改革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拓展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世界审计组织和主要国家审计的跟踪研究,积极借鉴国外审计有益做法,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理论。

从当前看,各级审计机关应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和加强审计机关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增强做好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不断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更好地促进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我省经济发展和审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不仅为审计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也为审计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省各级审计部门要围绕这些社会各界、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从各地经济和审计的发展实际出发,选准科研课题,组织力量攻关,为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实现审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多做实证性、前瞻性研究,为推进审计工作出好谋、划好策。

二、必须牢牢抓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这个基础环节

重视和加强调查研究是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研究,就发现不了问题,科研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开展调查研究是提高审计理论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总结成功的经验是开展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要不断加强对审计领域宏观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在认真总结工作经验上下功夫。在组织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活动中,务必把调查研究与总结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握适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审计发展规律,要坚持应用理论重于基础理论的原则。当前要重点加强审计应用理论方面的研究,要深入审计实践,深入审计第一线,了解审计理论研究的需求,克服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对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组织研究,特别是要解决当前理论和实践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组织重点课题的攻关,认真组织重点课题招投标,严格结项标准,确保课题质量。

从事审计科研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拓宽信息渠道,但一定要坚持深入基层,求真务实,调查研究,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掌握第一手资料,深入加工提炼,形成真知灼见。否则,审计科研必然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只要做细、做深、做实调查研究工作,审计科研一定会切中矛盾要害,一定会形成真正有价值、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三、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进一步提高科研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审计科研工作,必须加强学习,提高审计科研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当前国内外财经形势的新变化和新发展,给审计科研工作者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加快更新知识。一是要加强审计理论学习,提高学术专业水平。“生有涯,而学无涯,知也无涯”。时代在发展和进步,人的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研究和认识还不深、不透,还有很多陌生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索。我们一刻也不能放松对现代财经理论的学习,要进一步刻苦钻研审计理论,只有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我们才能够做到看得更远、看得更清,我们的审计科研才能更加有针对性、前瞻性。二是注重相关领域知识的积累和整合,融会贯通。围绕审计中心工作开展科研是基本要求,扩大视野,避免就审计论审计的狭隘倾向,要进行“换位思考”,不断寻找分析和观察问题的新角度、新视野。优秀的审计科研人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专业上要“精”,知识上要“博”。要广闻博览,厚积薄发。要注重专业整合,要把相关知识形成网络,互为支撑,要能够“揉沙成团”、“撒豆成兵”,通过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实现见解、认识、认知的提升和裂变,通过多个知识点的有机整合,作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实际的理性判断。三是要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审计科研的研究成果最终都必须通过文字、文章表达出来。作为审计科研,其成果的评价固然不在于是否词藻华丽,也不在于篇幅长短,关键在于科研成果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能否用于实践,这是检验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准。但是,真知灼见若没有好的表达,就有可能被埋没。好的文章不是要故作高深、卖弄玄虚。审计科研文章说明情况必须简洁明了,分析问题必须一针见血,提出建议必须直奔主题。如果我们的审计科研在主题上能围绕大局,在方法上能深入调研,在建议上能切实可行,在文章形式上能通俗易懂,这样的审计科研成果最有可能得到决策层的关注、认可,最能够被采纳转化为政策和措施。

四、必须建立完善有利于审计科研工作的体制机制

各级审计部门要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确保审计科研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一是要加强审计科研工作的领导。以科研为先导,推动审计工作发展是新时期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级审计部门要继续高度重视审计科研工作,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领导,在研究上大力支持,在工作上统筹协调,切实把审计科研工作作为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特色。要在管理制度、工作职责、人员和经费安排等方面抓好落实,为审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领导干部要带头开展科研,增强调查研究意识,带头深入基层,多搞一些调查研究,多写一点调研文章,以此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切实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目前除省厅设有专职从事审计科研的机构,各地科研工作以兼职队伍为主。今后要结合各地实际加强审计科研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审计科研人才,鼓励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具备一定文字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干部开展科研工作。通过加强审计干部的业务培训和培养,制定培养规划和措施,保证必要的培训时间、经费和质量,促使审计干部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广泛涉猎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开拓思路、开阔视野,提升科研工作水平。三是要搞活审计科研工作。近年来,各级审计部门的有关业务处室围绕各地重点工作,认真开展课题研究,为各级审计部门领导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意见,效果十分明显。要继续发挥业务处室熟悉审计业务情况的优势,促进处室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充分发挥市县审计部门的作用,围绕全省重大问题,通过省市县之间协作的形式进行课题研究,在审计研究中反映基层的实际情况。积极充分协调社会力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及税务、金融、经济管理部门的联系沟通,发挥各自优势,协力开展审计科研。最终要加强审计科研成果转化,要通过文件转化、调研报告、座谈会、汇报会和简报等形式,推动课题成果为审计工作服务。四是要不断改进审计科研的工作作风。审计干部要形成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作风,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上。通过抓好审计内部管理,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工作效能,增强工作合力,使审计部门成为富有激情、富有效率、富有战斗力的队伍,更积极有效地开展审计科研。

审计科研和学会工作是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审计事业科学发展中提供着强大的智力支持。广大审计人员要进一步加强对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培养研究兴趣,提高工作乐趣,做到脑子动起来、笔头动起来、交流动出来、运用动出来,将审计实务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善于思考审计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勤于分析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事关审计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性课题,为提升审计理论研究层次和水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审计认知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国家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所实施的审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我国的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近年来,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与民主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逐渐亮相民众视野,其对国家政治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在对于揭示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总根源、从方向上与制度上不断推进国家审计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方面还十分薄弱,又具有滞后性等弊端,导致对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研究缺乏理论高度与实践经验,存在条框化、重复化、表面化和零碎化的现象,无法发挥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当着力促进国家审计理论研究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此,笔者将从以下几点对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简要探讨,并对其今后发展提出建议。

一、国家审计理论应当注重逻辑结构和层次

“审计理论结构是由构成的诸要素组合而成,而且诸要素之间有着合乎逻辑的内在联系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就是说,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并不是一个零碎的或只存在于层面的理论点的集合,而应当是一种针对国家审计知识而集中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科学化、体系化的理论认识逻辑链,简单的说,就是由各方面概念、认识所构成的、具有一定内部逻辑结构与强烈层次性的有机整体。

建立国家审计理论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的国家审计知识相关概念。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指导,唯有以国家审计理论为基础的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方能站稳脚跟,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对于国家审计相关知识的概念必须明晰。同时,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更要注意逻辑关系与层次的构建,以求建立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思维方式。例如,对国家审计重要性的问题追问就可以归结为三个层次:首先,为什么要有审计?第二,什么是国家审计?第三,为什么要有国家审计?如此设置,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层层递进,更容易建立起合理有序的理论逻辑体系,便于相关工作者对国家审计知识内容的消化理解,并有利于将理论转换为实践的指导,便于实践行为的开展。因此,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首先应当注重理论体系中所涉及的逻辑结构和层次问题。

二、国家审计理论应当以政治学为主体

笔者认为,国家审计最初的基本职能便是承担对国家运转过程中权利使用的监督职能,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管理和政治管理实现善治的目标。因此,国家审计的最终归结点应当是为国家实现“善治”的国家治理过程服务。由此看来,国家审计事实上是一门与政治相关的科学。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国家审计理论的建立应当以政治学为支撑或主体,以此形成国家审计理论基础。

其一,审计理论是一门综合型理论,其理论知识不仅涉及审计本身,更牵涉了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而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政治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理论当以政治性为主要特性,政治学为主要表现方式。其二,政治学在国家审计过程中所发挥作用决定其在此领域具有着稳定性、基础性、间接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同时,政治学比起经济学、社会学等国家审计涉及的其他学科,更能使我们能够突破经济社会的表象看到国家审计监督职能运作过程中的实质。表面上,国家审计是直接对经济发展运行进行制约与监督,但事实上,国家审计关注的是“支配经济社会运行背后的公共权力及其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它主要对政府财政部门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方面进行监督,防止国家部门有关人员对职权的滥用与误用,对国家部门的行为进行制约、监督与必要引导。总理在讲话中曾经说过:“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落实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因此想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促进国家治理的进步,就必须让国家审计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也表明了,国家审计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政治。因此,国家审计理论的建构,其产生背景源于政治,发展过程离不开政治,因而国家审计理论体系当以政治学为主体。

三、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原则

关于国家审计理论体系构建问题,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理论界就进行过持久的探讨,讨论目光主要集中于国家审计及相关知识的本质、目的、作用、对象、范围、方法、准则和程序等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层面上。然而截至目前,关于这一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解决,学术界一直无法达成共识。对于许多问题诸如国家审计对象、国家审计目标、国家审计任务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研究,学者针锋相对,无法统一。对于此种现象,笔者认为,应当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对于大家基本认可的方面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完整体系,而对于大家无法达成一致的部分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求达成一致。在讨论过程中应当包容不同的意见,并对有合理性的观点进行理解与分析,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构建步伐加快与对其认识程度的加深。

四、国家审计理论应当注重体系研究

体系化是理论研究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国家审计理论作为一门错综复杂的学科,其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而完整的理论体系能够把这些有关内容按照一定的层次和结构有序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具有完整意义与指导作用的有机整体。体系的建立可使其涉及到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要素不再孤立,不再是简单相加排列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逻辑联系与层次关系。这种体系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国家审计理论的实践应用不再盲目,而是有了完整的体系进行指导与制约,更好地发挥了审计理论对审计实践的促进作用。

五、结束语

构建国家审计理论体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以足够的耐心与理智的思考对国家审计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刻更透彻的研究,促进国家审计理论体系的建立。

审计认知论文例4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6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114- 02

1 审计职业判断是审计过程的核心

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95)指出:在执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职业判断是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12)中也指出,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运用职业判断和保持职业怀疑。从审计实务的层面上看,审计判断在审计实务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充满了审计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但是,审计职业判断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审计人员在具备相当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不断地通过审计实践来丰富和改善。为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学生审计判断的训练。但是,面对初学审计的学生,审计教学中对于学生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和训练偏少,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和能力均不强。

2 审计教学中关注审计职业判断较少的原因

审计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关注较少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审计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严重。一方面,初学审计者要面对许多审计的专有名词和理论,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从应付各种考试(比如学校的期末考试、专升本考试,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的角度出发,片面强调要重点掌握各种专有名词和理论,以至于有些学生认为学好审计不过是“背书”。这种机械的知识记忆,隔断了审计知识本身的内在联系,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的意识。另一方面,审计教学中专业的实践安排很少,实训工作更是严重不足,学生也没有机会接受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

二是审计教学理念狭窄。首先,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方面,没有考虑审计学自身的专业性,片面地以会计论审计,审计学只是作为会计专业的一门课程,而像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则安排得较少甚至被忽视了;再者,忽略了企业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及人际关系的教学,即使是独立设置的审计专业,其学生的知识结构也单一。而审计职业判断本身离不了审计人员自身经验和相关知识的积累,落后的教学理念显然不能满足进行审计职业判断的知识积累。

三是审计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在教学上,由于缺乏审计专业师资队伍,审计学基本上由会计专业教师进行讲授,而这些教师既没有经过系统的审计专业培训,也没有相关的审计工作实践,在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实践上缺乏经验。因此,课堂教学就理论讲理论,就练习讲练习,理论与案例之间联系性不强,根本谈不上审计职业判断,只是“对错”判断和变通的简答题。

3 审计教学中应如何关注审计职业判断

一是应合理安排审计专业的相关知识。针对审计专业,应考虑与之相关的公共基础知识、职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公共基础知识要以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为主。职业基础知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职业判断的的前提是其职业知识范围的广泛。比如,审计人员一定要具备如下职业基础知识:一是会计和相关知识,包括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以及证券和资产评估等相关知识;二是国家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这是一名审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所必需的储备,比如公司法、经济法、税法等;三是企业管理知识,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审计,必须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知识,主要包括经济学、组织学、国际贸易等;四是信息技术知识,无论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审计技术不断进步的角度考虑,一名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如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计算机审计技术的运用等。审计专业的学生只有具备了以上学科的知识内容,才有可能运用多学科知识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判断的训练。专业知识应突出审计的特点,对审计理论、方法、程序、内容等进行系统的学习,并注意体现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为主。比如,审计职业判断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实现的,因此要在教学中,对审计职业判断的方法不断地学习、巩固。

二是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教育。首先,在教学中,应不断地让学生认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在会计报表审计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审计职业判断,审计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判断过程(张继勋,2002)。所以,审计理论的学习也应该是建立在增强审计职业判断的基础之上的。再次,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导致审计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比如,审计报告在其意见段中会使用这样一个术语“我们认为”,这就表明:审计结论是以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为基础的。既然审计意见是审计职业判断的结果,就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也就是说有可能出现判断的结果与事实不符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审计风险的存在。所以,从一开始学习审计,就应该意识到审计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到审计工作就是一系列的审计职业判断,让学生在认识领域里重视审计职业判断的锻炼,为以后从事审计工作打好基础。

审计认知论文例5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本文为2013年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品牌课程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研究成果

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董 超 辛金国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杭州 310037)

【摘 要】 本文在阐述审计理论研究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当前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等。

【关键词】 审计理论研究;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完善建议

如今,随着审计实务的不断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已经初具规模。我国审计理论研究已与发达国家有了相当的差距。为缩小这个差距,众多从事审计教学和科研的人员大胆借鉴西方审计教学研究的先进经验,不断对审计理论研究教学规律、教学模式进行探索。进而提出了案例教学法、模拟实验教学法等手段,试图改变审计理论研究课堂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学生对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文通过总结多年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反馈和前人的研究,寻求审计理论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给审计理论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

一、知识经济时代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重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审计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通过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随着审计环境发生了一些变化,审计理论研究也随之发展和完善,以及现阶段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这就要求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课程尽快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来作保障与支撑。

研究生的课程教学阶段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这就决定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应是知识传授与学术研究能力培养并重。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教学。就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为例,当前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中存在着一些共性的问题及误区,严重影响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教学方法改革,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方法。

二、当前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现状

为了探讨高校研究生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笔者对所在高校学习这门课的研究生就审计理论研究教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

笔者对三届研究生共40位学生进行了座谈调查,主要针对教学方法现状的满意度和期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对现在的教学模式,完全适应的占20%,基本适应的70%,不太适应的10%。其中,有30%的学生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50%的学生基本满意现在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改进,20%的学生选择极不满意,认为需要进行课程改革。针对完成这门课后所得收获的问题,其中,40%的学生选择“知识和理论学得多,专业能力训练少”,20%的选择“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基本平衡”,17.5%的选择“学了一堆可能无用的知识”,22.5%的选择“能力训练多于知识积累”。对何种教学方式更适合他们学习的问题,25%的学生选择了启发式教学,20%的学生选择了研究式教学,55%的学生认为讨论式教学更好。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此课程应该采用多媒体教学,配合最新的案例进行实例讲解,尽量的多采用师生讨论互动的形式。

总体而言,学生对目前的教学方式虽能适应,但是并不十分满意。学生普遍反映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抽象、深奥、偏难,故而不喜欢刻板迂腐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能与实际相结合的,课堂讨论、师生互动形式的教学模式。

三、目前审计理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审计理论结构复杂,出现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重复授课

针对审计理论研究这门课程的属性而言,要研究审计理论必须考察审计理论的组成部分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审计理论是一整套审计知识的集合,再加上审计术语晦涩,内容枯燥,理论纷繁复杂,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审计理论研究以语言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见长,学生对于审计理论研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削弱了学习的积极性。且研究生同学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审计学,有一定的理论基础,重复讲授课程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在学术上没有新的突破。如何让学生在本科层次上提升对审计理论的认识,把握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这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探索的。

2、教学内容滞后,理论研究没有前瞻性

针对教学内容而言,具有滞后性。众多高校依然保持以教材为中心的惯性,因为教材所提供的理论内容大都相对“稳定”,相对于发展变化着的实践来说,不能及时填补理论研究的空白,很难满足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的需要。课程教学内容是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高校教师习惯于依赖课本,理论研究的前沿性、国际性不足,学生思维得不到发散,难以创新。没有良好的审计理论基础,学生将来很难在实物操作中有深刻认识。

3、教学方法单一,学生被动参与

针对教学方法而言,目前我国高校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在“老师讲,学生听;考前背,考完丢”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气氛沉闷,学生学习也较为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影响了日后课题研究的能力。近几年来,高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只是在形式上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授课方式,但是其模式实质并没有改变,从原来的“一支粉笔”到现在的“一张幻灯片”,都是教师以主导,很少做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可见,传统的审计理论研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3] 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 (14)120-122.

[4] 李海生,范国睿.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7)59-63.

[5] 张雪梅.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1.究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

四、完善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相应对策及建议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

有效的审计实务是以健全的审计理论为基础的,而审计理论同样需要接受审计实务的检验。由于审计理论探究的枯燥乏味,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故我国高校可以借鉴美国哈佛大学的审计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传递出审计理论研究的要义。教师可在课前布置案例,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启发性,这样有助于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课堂上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学生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良性的互动使得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变成师生一起“大合唱”,学生不再消极被动,并由此总结出与之相对应的理论。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审计理论的理解,拓展了思路,且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考察、分析、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对于其今后的学术研究也大有裨益。审计案例教学步骤入图:

2、改变传统考核手段评定标准

对研究生教学,应着重培养创新能力。有效地开发思维潜能,不能再以单一的考核手段——期末成绩为评定标准。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的考试成绩包含了平时的出勤情况、作业质量,但仍然以期末成绩为主。这样会导致部分学生平时上课敷衍应付,到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失去了研究生教学的意义,与培养学术型人才的目标相违背。因而,对学生的考核不仅仅包括期末成绩,还要包括平时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分组讨论,读书笔记,课堂试讲,适当地增加随堂测试。同时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意识到这门课的重点在于主动积极地参与理论的探索与研究,为以后的审计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期末考试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取传统的闭卷笔试考试,也可以采取开卷考试(发散型题型为主)、小论文等形式。开卷考试与小论文都需要学生结合近期热点做大量准备,阅读中外文献,分析汇总,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3、发散学生思维,把握理论前沿动态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不拘泥于课本,结合国际动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可将一些重点文献或著作中的相关章节打印分发给学生阅读研究,及时把审计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带进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站在审计理论变革的前沿,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问题,在教学改革中逐步形成国际视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

同时要求高校教师与时俱进,根据审计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及时补充教材的空白或者更换新教材,做到教材新、案例新、理论研究方向新。

此外,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聘请校外企业导师,不定期地开展审计理论研究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正所谓教无定法,根据目前我国众多高校审计理论研究课程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适应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要求,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建立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把握学科理论前沿,不断改进审计教学质量是关键,并努力提升教师的业务实践能力,改变传统的考核手段,探索审计理论研究课程教学的最佳模式。

【参考文献】

[1] 唐益群,赵化,王建秀等.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J].教学研究,2012(1)36-38.

[2] 陈勇,钱旅扬.对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5)80-81.

审计认知论文例6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 技术采纳 创新扩散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复杂的信息系统实现会计信息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存放形式、生成方式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审计人员很难追踪会计业务,审计控制风险增加,经济责任审计业务频度增加,手工操作已很难适应审计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实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审计模式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审计模式上,通过评价控制会计信息化系统,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审计对象,建立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审计监督体系,以提高审计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审计信息化的目标。我国现阶段的审计信息化处于辅助阶段,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出现审计人员对审计信息化理解产生偏差,信息系统审计业务水平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等问题,导致审计信息化没有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真正能运用审计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很少。本文引入用户对新技术的采纳理论,研究我国审计行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审计行业信息化技术采纳模型,以此作为审计信息化推进的参考,帮助审计信息化取得更好的效益。

信息技术采纳理论

目前学术界对用户接受和使用IT技术中的用户行为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采纳模型TAM(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理性行动理论TRA(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计划行为理论TPB(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社会认知理论SCT(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和基于创新扩散的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OE(Technology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TOE)。本文研究过程中借鉴TAM和TOE中的一些因素,以增强审计行业信息技术采纳模型的理论解释能力。

(一)技术采纳模型(TAM)

TAM是由Davis提出的,主要应用于IT技术实际应用的采纳问题中。TAM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的实际使用是由行为意向决定的,而行为意向是由人们对使用行为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共同决定的,TAM模型如图1所示。Venkatesh等在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统一的技术采纳模型,指出决定因素还受到用户的性别、年龄、经验以及自愿程度等变量的调节。TAM模型被广泛用于预测组织内部对IT技术的接受、采纳和使用方面,但是TAM的核心变量并不能够完全反映任务环境的多变性,可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不受外界影响的情况,因此要对TAM进行扩展,将TAM与其他模型结合进行研究。

(二)技术组织环境模型(TOE)

创新扩散理论是Rogers于1995年提出的,用以描述技术创新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和过程。创新扩散理论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大范围的社会系统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怎样导致信息技术的扩散以及被社会个体接受的。在对经典的创新扩散模型进行批判的基础上,Tomatzky& Fleischer对创新扩散模型进行了扩展,提出了TOE模型,认为组织对一项创新技术的采纳受到技术本身特征、组织以及环境三方面因素的影响。TOE模型对信息技术采纳行为的研究比较透彻,考虑了内外因素和技术本身的特点。

基于影响因素的审计行业信息化技术采纳模型构建

在TAM中,态度作为一个中间变量,把感知有用性和易用性的影响传递到行为意向和实际使用。研究证明,没有态度这个中间变量,TAM模型的简洁程度更好,而解释能力并没有降低。鉴于TAM的开放性和良好的解释能力,本文以TAM为主,同时引入TOE中关于内外因素的分析,以弥补TAM在外部变量上的不确定、对组织缺乏关注等缺点,构建如图2所示的审计行业信息化技术采纳模型。

(一)用户的行为意向

根据TAM理论,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用户对信息化的行为意向直接影响到他对信息系统的接受。在审计行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用户的行为意向对信息化的实际使用有积极的影响。

(二)用户对审计信息化的感知有用性

感知的有用性与用户对信息化的行为意向呈正相关关系。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只有使用者认为使用审计信息系统等信息化手段可以有效的帮助他完成审计事务处理时,才更主动积极的使用信息系统。同时有用性也会产生学习兴趣,积极掌握信息化基础知识,从而对感知易用性产生积极作用。

(三)用户对审计信息化的感知易用性

感知易用性有利于感知绩效的增加,使用户在同样的情况下完成更多的工作和任务,感知易用性与用户对信息化的行为意向呈正相关关系,同时感知易用性的增加对感知有用性有直接的正向影响。

(四)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技术特性。技术特性一般从四个方面考虑,包括优越性、相容性、复杂性和可察性、可试验性。优越性是指审计人员要使用的信息技术相对于审计现有技术的优势能够被用户感知的程度,与最终的使用正相关。相容性是指潜在用户认为信息化与其需要、过去的经验等相适合的程度,即将采用的信息技术与审计行业现有技术基础的匹配程度,与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均呈正相关。可观察和可以试验的信息技术会更快得到采纳。审计项目多样性造成审计信息系统的复杂性,导致其与用户最终的采纳负相关。

2.用户特征。用户特征包括年龄、性别、人格或性格方面的特征,用户的行为意向受到用户自身的能力、创新性、自愿程度、社会经济状况、传播特点的影响。

3.组织因素。鉴于审计信息化的长期性,高层领导人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资金支持上,还要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高层领导的态度、积极参与的行为与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均呈正相关。审计信息化对操作人员有比较高的业务知识和计算机技能的要求,因此用户的培训非常重要。用户培训与用户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均呈正相关。

4.环境因素。政府政策环境是影响技术采用的重要因素。国家审计署曾多次强调指出“计算机审计是当今审计工作的发展潮流”,“必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研究审计的思路和方法”。政府的大力支持对审计行业信息技术采纳的行为意向起到积极的作用。主观规范是指“个人执行某种行为时,其重要关系人是否同意他的行为,亦即个体从事某一行为所预期的压力”。主观规范越高,行为意向越高。

综上所述,本文借鉴TOE模型对TAM进行了扩展,引入优越性、相容性、领导人员态度与行为、组织经济类型、政府政策和主观规范等作为外部变量,分析了审计行业信息化过程中技术采纳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技术采纳模型。文章较多借鉴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因为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对于影响技术采纳的很多因素并没有采用,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实证研究以及跨文化比较分析。

参考文献:

审计认知论文例7

公司会计盈余有着长长的生产链,受着诸多因素影响。审计是该生产链的最后一道工序,审计师相当于质检员,审计质量影响会计盈余质量。但是,审计师的审计质量并不整齐划一。一般认为,大事务所由于声誉机制与深口袋效应会更加注重其审计质量的提高。即大小事务所审计质量存在差异,且前者质量更高。对此,投资者能否感知呢?这是一个既关乎投资者理性,又关乎证券市场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献回顾与假设提出

理论分析认为:大事务所具有声誉机制,审计失败时客户流失与声誉价值损失也更多;大事务所还具有深口袋效应,审计失败时利益相关者要求的赔偿往往也更多。声誉机制与深口袋效应迫使大事务所致力于审计质量提高。但是,审计质量却是难以评估的。这不仅在于审计的产品——审计报告,已被格式化且绝大多数是标准无保留意见,还在于曝光的审计失败也较少见。通常,研究者只能以盈余管理程度、非标审计意见的准确性或概率等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研究这些替代变量与大事务所的相关关系。大体上,这些研究获得了大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的经验证据。

若果真大事务所审计质量更高,对此,投资者能否感知呢?国外经验研究结论基本上是肯定的。我国经验研究结论是不一致的,有肯定与否定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虽然中国证券市场历史较短,投资者散户化特征也较明显,但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投资者理性等还是可以预期的。理论分析与经验研究显示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对此,我国投资者应能够感知。

事务所规模的大小划分,典型方法是以是否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区分。国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指德勤、安永、毕马威和普华永道等会计师事务所。20世纪90年代末指“五大”、2002年后指“四大”(为叙述方便统称“四大”)。为此有假设一:相对于“非四大”,投资者认为“四大”的审计质量更高。

近两年,我国本土事务所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合并联合浪潮,展开了规模化运动。为深入研究本土所,再把“非四大”分为“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并有假设一推论:相对于“本土大所”,投资者认为“四大”的审计质量更高,以及假设二:相对于“本土中小所”,投资者认为“本土大所”审计质量更高。

二、研究设计及数据

1.研究模型

为检验投资者对“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审计质量差异的感知,以研究会计盈余与个股年持有回报间关系的报酬模型为基础。报酬模型中,会计盈余对个股回报的解释能力,表明了会计盈余的价值相关性,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所以,在报酬模型中增加事务所规模变量、事务所规模变量与盈余的交互项。通过考察交互项的系数是否显著为正,即可考察投资者对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质量差异的感知。具体地,为检验假设一、二,构建模型(1)、(2)。

R=α+β1E+β2E·Big4+β3Big4+控制变量+ε (1)

R+α+β1E+β2E·Top10+β3Top10+控制变量+ε(2)

2.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R,个股年持有回报。计算公式为∏(1+Rj)-1。其中,Rj为当年5月至次年4月的考虑现金分红再投资的月个股收益率。

(2)解释变量。E,会计盈余。计算方法为当年净利润与上年末总资产商,即总资产报酬率。选用总资产报酬率可使资不抵债公司包含于样本中。Big4,“四大”。公司当年审计师是“四大”时,Big4取值为1,否则为零。Top10,“本土大所”。公司当年审计师在“非四大”中排名前10名时,Top10取值为1,否则为零。排名依据A股客户总资产。

(3)控制变量。Size ,公司规模。以上年末总资产自然对数作替代。Lev ,公司偿债能力。以上年末公司负债总额与总资产商作替代。Eff,公司经营效率。以上年末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商作替代。Ind1~Ind21,公司行业。以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为基础,把制造业(C类)再依第一位代码细分为十个行业,与其他行业构成22个行业。综合类上市公司为基准组。Year2~Year4,数据年度。样本数据包含2001年~2004年共4个年度。2001年为基准组。

3.数据来源及样本

研究所需的数据,除会计师事务所名称手工收集于上市公司年报外,其他均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CSMAR数据库(2006版)。本文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使用Stata 8.1软件。各年度的样本及事务所聘任情况见表1。 

三、实证检验结果

1.“四大”与“非四大”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第(1)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对经由“四大”审计的盈余给以更高评价。假设一得到经验证据支持。

2.“四大”与“本土大所”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2)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感知到“四大”与“本土大所”审计质量差异,并对经由“四大”审计的盈余给以更高的评价。假设一推论也得到经验证据支持。

3.“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的审计质量差异

 

表2的第(3)列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投资者能够感知两者审计质量的差异,并认为“本土大所”审计质量更高。假设二也获得经验证据支持。

注:*、**、***分别表示10%、5%、1%水平上显著(双尾);括号中是t值;截距及控制变量结果未报告

四、结语

本文基于会计盈余与个股年持有回报间关系的报酬模型,将为我国A股上市公司提供审计服务的事务所分为“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三个层级,就投资者能否感知各层级间审计质量差异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投资者能够感知到“四大”与“非四大”、“四大”与“本土大所”、“本土大所”与“本土中小所”间审计质量差异,并对前者给以更高的评价。即投资者认为“四大”、“本土大所”、“本土中小所”三个层级间审计质量存在层级差。

研究在提供投资者对不同规模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经验证据同时,可解事务所是先“做大”还是先“做强”的困惑。“做大”并不意味着放弃“做强”。在投资者更认同大事务所审计质量的背景下,选择“做大”可向投资者传递审计质量提高的决心与行动。研究也可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总体目标的落实提供经验证据支持。研究结论也潜在地呼吁我们对当前这一轮的事务所合并浪潮给以更多包容与肯定。

参考文献:

[1]DeAngelo, 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3):183~199

[2]Dye,R.. Auditing standards, legal liability and auditor weal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3 Vol.101:887~914

[3]Teoh,S.H.and T.J.Wong. Perceived auditor quality and the earnings response coefficient[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April):346~366

审计认知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99-02[ZW(N]

[作者简介]高景丽(1972―),女,四川大邑人,硕士,绵阳师范学院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会计教育。

审计学是会计、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会计专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审计课程教学中很大程度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传统的审计教育在教学计划上一贯重视理论性教学,轻视实践性教学,很少安排甚至没有安排实践性教学课时。教学内容上以理论为主,少有实务技能的传授,很少甚至没有专门的实践基地。然而,审计学又是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特点是实践性、操作性强。市场要求的会计、审计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他们不仅要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较强的业务操作能力。如果学生只接受单一的审计理论教育,而忽视实务技能的培训,则难以在毕业后很快适应工作需要。针对审计教学改革的需要,一些专业软件公司已开发出一系列审计教学软件,促进审计教学贴近实务。高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引入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实验课,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本文以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为例,探讨审计教学软件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的运用,提出思考和建议。

一、青蓝公司审计教学软件的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

为进一步促进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实验”教学的发展,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与长沙青蓝软件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了《会计综合实验(实训)系统软件》,其中包含审计实验系统软件初、中、高级实验。初级部分的设计是按课程知识点设计题目,分练习和考试部分。系统支持可按照《审计》教材中的各个实验单元、章节任意开启练习或考试模式,教师可实时了解学生的实验进度以及考勤状况。这部分是理论与实验的衔接,强化实验前所必备的知识。

中级实验是对审计课程知识的全面、综合、直接的实验,该部分以某一个上市公司两年的财务数据为背景,结合该企业背景资料、财务制度、人力结构、公司政策以及三年的各类账、证、表等,让学生根据这些详细资料进行“现场审计”。按照审计准备、实施实质性程序、终结审计的程序进行,最后出具审计报告。教师可实时控制实验进度、最终的审计实验结果能提供教师人工评分和系统自动评分两种模式。主要模块为:审计准备阶段、控制测试、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生产循环审计、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货币资金与特殊项目审计、审计终结工作。高级实验则是提供一套数据实现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跨课程综合实验。

二、审计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及课堂设计

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围绕审计教学软件设计的实验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专业技能。审计实验课的开设需要一定的课堂学时,需纳入专业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学分等总体考量。一种方式是开设单独实验课,与理论课同一学期开设。另一种方案是实验课作为理论课一个环节开设,这样审计课程的总学时适当增加,同时适当精简理论课内容。

下文以青蓝软件为例阐述审计实验课堂设计。利用该软件开设的实验课既可分小组进行,也可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初级实验适合独立操作,中高级实验适合分组,每组学生人数5名以下为宜。例如,在审计证据这一部分讲授基础知识后,学生对形式多样的审计证据并没有形成直观认识,可以开设2学时的相应内容的初级实验课,由每名学生独立操作。教师课前登陆系统进行初始设置,导入学生学号,选定实验内容、级别、班级等,并开启实验。学生通过电脑登陆服务器,进入教师所选定实验,同时系统在教师端生成考勤数据。初级实验的内容是题库,以选择题为主,在操作界面上可点击调出相关的仿真原始凭证。学生可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调出相关各种单据,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什么条件下这些单据形成证明力,成为审计证据。做完十几题后,实验系统给出自动评分,作为实验成绩的参考,实验结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写出实验报告。这堂实验课的主要目的并非完成几道题,而是在实验过程中使学生通过调阅凭证单据获得对审计证据的直观认识,为实务学习打好基础。这堂课教师引导的关键在于围绕系统提供的单据,让学生认识具体的审计证据,这也是理论课不能达到的效果。

上述实验课的设计实施中,我们看到实验课能够与理论课形成互补,巩固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兴趣。

三、审计实验的教学效果反馈及初步评价

作者使用青蓝审计软件,在会计专业学生学习审计的时候,同步开设审计学理论部分初级实验3个、审计实务中级实验2个。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比较高,通过实验能很快发现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欠缺,主动地去巩固和提高。从课后的实验报告中看到:几乎全部学生认为实验课是有用的;有的学生认为审计的应用性很强,仅从书本学习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从查找错账的过程中认识到审计工作需要耐心细致,也需要技巧和团队合作;有的学生认为基础知识扎实是开展工作的重要前提,实验课可以推动自己进行主动学习。有学生写道:“你说了,我忘记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理解了。”

从实验课的教学反馈信息中,我们认为学生都能在实验课上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实现从记忆到理解应用的深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找到自身欠缺处,由被动式学习变主动式学习,有的学生认为找到了学习的感觉。审计课程本身难度较大、枯燥,实验课对突破课程教学难点有所助益。学生通过实验课初步体会到审计工作的开展思路,认识到基础知识包括先行课程的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会反过来促进理论知识学习,知道理论知识为什么而学,怎样才算牢固掌握。

总体而言,恰当运用审计教学软件开设审计实验课程,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学生的满意度较高。

四、对审计教学软件教学运用的思考和建议

从青蓝软件的教学运用及反馈中,可以获得对审计教学软件设计和使用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在软件设计上,侧重审计学原理和实务的结合。青蓝软件中有些倾向于理论的初级实验可以精简省略。现代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软件设计应该进一步突出风险导向思维。

在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方面,引入更贴近实际案例的数据,增强实验的仿真性。综合性实验的难度较高,在进行实验时由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完成,并引导学生通过分工合作提高效率,体验合作对审计工作开展的重要性。

课堂学时有限,审计教学软件的实验实训开展的时间应不受限于课堂学时。通过校园网络建设提供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寝室利用课外时间也可进行审计实验操作。审计实验的时间地点扩展到课堂内外,学生方可获得充分的练习,而不是匆匆进行,草草结束。

软件设计中增加审计工作底稿填写的练习内容。审计工作底稿是审计工作的重要文档,是审计证据的载体。青蓝软件的中级实验包含工作底稿的填写,但工作底稿的形式还比较单调,应该结合实验内容设计更多样的工作底稿让学生填写。当学生结合实验动手填写工作底稿后,就能理解工作底稿的重要性,并获得填写工作底稿的技能。有的实验报告可以采用审计工作底稿的形式。

审计实务工作中使用的是通用审计软件,通用审计软件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设计,具有强大审计功能。国产的审计软件正在发展中,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AO)、审计之星、用友审易等软件已有广泛应用。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选择具有较好代表性、较强通用性的审计软件进入审计教学,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将通用审计软件作为教学软件使用,要通过实验模块的设计体现其教学功用,与教学需要和教学条件衔接。

参考文献:

审计认知论文例9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 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 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 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 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 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 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 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 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 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 潘颖. 《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 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审计认知论文例1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指向生态经济,环境审计也是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江西是个生态大省,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江西在“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下,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实行环境会计、环境审计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审计要在保护环境,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保护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对环境问题进行有效治理的措施就是实施环境审计,合理制定环境审计评价指标。但目前江西的环境审计现状不容乐观,笔者认为,江西实施环境审计的障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环境审计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研究相对滞后

环境审计的开展,理论应先行,但从目前的情况看,理论相对滞后,不是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在实践中总结不成体系的理论。江西省的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寥寥无几,能结合实际去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及理论研究状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虽然是1998年审计署组织了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但由于环境审计的学科独特性,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严重滞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展。

据笔者调查,目前江西省所有的高校中都没有开设环境审计的课程,对环境审计开展专题研究,在江西省的省级课题立项中,也没有专门的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而且审计人员也鲜有将环境审计的内容融入日常审计工作中。

(二)对环境审计重视程度不够

同开展环境审计工作较早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环境审计工作差距明显,审计机关内部以及社会有关方面,包括相当数量的审计人员在内,尚未充分认识到环境审计的意义及发展前景。这种状况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

当前,江西经济转型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人们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淡薄,环境审计尚未被社会所公认。一是对环境形势严峻性认识不足,没有从宏观大局上去研究和思考环境审计,这将极大地影响到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二是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从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增长方式改变、维护经济安全、推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充分认识开展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影响了环境审计的深入开展。

江西是革命老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青山绿水,如要在拥有金山银山的同时拥有绿水青山,就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并能自觉接受环境审计的监督,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审计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讲,环境审计是审计研究的新领域,在刚刚起步阶段,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人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所以首先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二、环境审计立法缺失

(一)未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目前,尚未制定具体的环境审计实施办法以及对审计结果的评价标准,这对环境审计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

环境审计客体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前面提到的审计是否遵守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特定主体造成的排污和生态影响进行评估,审计环境报告所披露的环境责任、环境费用和环境风险,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环境审计信息的真实、公允。

虽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保护法律、环境保护行政法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一些相关的环境保护政策,但针对环境审计的实务,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怎么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绿色贸易以及污染责任保险等一系列的问题,虽然制订出台了高污染、高风险的产品目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的环境核查标准,但环境审计如何介入,如何干涉?审计出的结果如何应用等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审计的意义。

(二)环境保护立法不健全

自《环境保护法》1989年修改至今近20年。面对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与实际情况脱节,覆盖领域不全,存在着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如缺少土壤污染、生物安全、遗传资源保护、核安全等。而据报道,中国的入侵物种占世界危害性入侵物种的50%。《环境影响评价法(草案)》第四条曾规定,“制定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区域开发、产业发展、自然资源开发的政府规范性文件,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即将一定类型的政策列入环评范围。这本来可以成为我国纳入政策法律环评的契机,但最终被以“缺乏可操作性、缺乏经验、立法条件尚不成熟”等理由而在正式立法中删除。

由于法规、政策的实施作用范围广,影响深远,一旦有误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环境法律配套滞后,不易操作、原则性规定多,影响了法律的贯彻执行。在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公众参与,却没有明确参与范围。大项目或污染重的项目,各级政府可以重视把关,中、小型建设项目却不在“评价”之列。而这些中、小项目不可能都建在园区,有些甚至紧挨居民区,却没有明确标准规定公众参与范围,使基层环保部门难以操作;许多新的制度与理念未能体现。排污权交易都没能在法律中规定;对当前环境问题针对性不强,缺少一部专门约束政府行为的环境法律。如地方保护问题等;环境法律法规中的处罚力度弱,缺乏强制手段,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擅自开工建设的,由有权审批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限期补办手续;逾期不补办手续的,可以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008年颁布的《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规定,由负责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环境影响登记表的环保部门责令限期补办手续;逾期补办手续,擅自开工建设的,责令停止建设,可以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没有建成,或者未经验收或者经验收不合格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环保部门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可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①如此处罚力度,对于大的项目犹隔靴搔痒,客观上甚至有鼓励违法之嫌。

(三)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有关环境审计的体系尚未建立,这不仅仅是江西的问题,也是全国普遍性的问题,环境审计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审计机关的审计的时候也是无法可依,这也是导致实施环境审计很大的障碍,如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内容和方式;环境审计体系的基本模式;环境审计报告等内容的环境审计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等方面都没有相关的规定,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建立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使环境审计合法化、标准化、成熟化。

三、环境审计人员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及教育培训机制

(一)审计人才培养中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

目前还缺乏一支由复合型专业人员组成的环境审计队伍,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现有审计人员绝大部分是财会、审计专业或经济类专业毕业,他们也未全面涉及过环境审计。他们的专业背景中没有相关环境的知识。

根据调查江西各高校的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没有开设环境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识学习,导致审计人员真正到了审计的岗位上缺乏环境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真正在工作中就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培养体系培养不了环境审计师,虽然现在高校大兴学分制,可以选修这方面的课程,但从调查的情况看,对于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课程大多数高校没有,即使有,对于这类专业性太强的科目,也很少有同学选修。

(二)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

环境审计的实施对审计人员的技术性、专业性和综合性要求很高,要求审计人员要有经济学、统计学、工程学、法学、化学、医学和环境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现状是目前绝大部分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是会计、审计、财务、经济法等学科。由于我们短期内不可能改变传统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适应环境审计,要加紧对现有审计人员环境知识方面的后续教育和培训,使其增加环境经济学、环境工程学、环境法学等多方面知识,成为既懂财会又懂环境科学的环境审计人才。但目前江西对环境审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机制不完善,没有相关的培训机构,审计部门也没有组织类似的学习活动,而现有审计人员大多出身财会,缺乏系统的环境审计知识,因此必须组织培训班,使审计人员拥有环境知识和相关知识,成为具备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通才,为环境审计人员队伍提供有利条件。所以,应从现在开始起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配备一批环境审计专业人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需要。

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将工业发展融入生态保护中,探索生态工业模式,力争建一个全国性生态经济示范区,相信环境审计在这个目标中应大有作为,针对环境审计在江西的实施障碍,对症下药,扫清障碍,相信江西不仅能拥有金山银山,还能拥有绿水青山。

【参考文献】

[1] 陈淑芳,李青.关于环境审计几个问题的探讨[J].当代财经,1998(9).

[2] 陈思维,王晨雁.《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的启示[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7).

[3] 陈正兴.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4] 傅东.试论环境审计[J].浙江经专学报,1997(4).

[5] 广东环境审计课题组.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审计[J].广东审计,2003(2).

[6] 耿建新,房巧玲.环境审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J].审计研究,2004(2).

[7] 黄飞.我国环境审计现状、问题与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5).

[8] 蒋玮.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9] 刘长翠.企业环境审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0] 刘家兰,王恩山.浅谈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J].会计之友,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