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新闻职称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55

新闻职称论文

新闻职称论文例1

一、冲突:在职业责任与社会道德责任之间

    新闻记者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社会角色,肩负着向社会及时告知讯息的重要责任。但是记者往往面对的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或突发事件,在及时客劝也报道与仁慈、侧隐的人类道德责任之间,在报道与被报道者之间,在报道者与广大接受媒体信息的受众之间,蕴含着复杂的伦理关系和道德冲突。这种职业责任和同情心的抗争,以及对此的评价和争论不会停止,也是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高级职称

    当新闻职业与社会道德责任产生冲突矛盾的时候,新闻从业者该如何抉择?”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而其次才是新闻记者。这是美国全国新闻摄影师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得斯的观点。大多数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社会道德责任高于新闻职业责任。被称为当今中国”最美丽的女记者”的曹爱文面对自身的职业要求,毅然选择了秉承一个普通人的人性,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努力救助一个生命垂危的落水小女孩。她的举动彰显了人性之美,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生命面前,没有什么更重要。高级职称

    二、陷落:新闻职业精神和道德责任的现实困境

    记者的职业角色使其拥有了某些因为这种职业而附有的特殊的权力,记者的社会角色又要求其在社会大系统中承担作为社会人的义务与责任。健就有可能在新闻实践中引出社会道德责任和职业责任的冲突。

    1.企业公关新闻真实性报道的影响

    涉及企业的正面新闻报道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这类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就受到了威胁。媒体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角色实践就必将处于矛盾和紧张的状态。这时,媒体和企业也都需要寻找一个共同进步的解决办法。企业应该注重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多挖掘内部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推荐给媒体,注重与媒体的交流。另一方面,媒体一定要坚持新闻价值优先,要保证客观真实的报道。让这种冲突矛盾,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得以解决。

    2.重大突发事件中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责任的冲突

    作好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应履行的社会责任,也是新闻业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闻媒体与新闻记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处理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新闻伦理冲突。

    (1)坚持实事求是与隐瞒事实

    面对着重大突发事件,记者首先应该真实客劝也向公众报道他们所面临的困难的和威胁。决不可以对事件采取避重就轻、避实就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不仅是对公众的知情权的一种不尊重,也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轻视。高级职称

    (2)坚持正确导向与强调新闻价值

    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新闻媒体不仅要报道新闻,更有责任引导舆论。媒体与记者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要紧紧围绕着党和政府对危机事件的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应该把坚持正确的导向与追求新闻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始终把坚持正确的导向放到第一位。

    (3)尊重生命价值与渲染恐怖气氛

    重大突发性事件,特别是灾难性事件往往与死亡、血腥、惨烈、残忍等联系到一起。西方新闻伦理强调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尽可能避免在文字和图片中直接表现"身体恐怖”。事实上,西方主流媒体就是对和伦敦地铁爆炸案这样的恐怖事件的报道,也很难找到血肉模糊、尸体横陈的内容或图片。高级职称

 3.记者的自身素质存在问题

    记者是人民的"耳目”、“喉舌”,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然而在多种角色和利益面前,记者经常陷人冲突、矛盾和迷茫之中。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不仅使媒体失去了信誉,而且给社会舆论造成了混乱,甚至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精神上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记者素质的缺乏是影响传媒宣传报道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媒体的记者素质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现象是不容忽视的。

    三、统一:新闻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的理想归宿

    1.客观辩证地处理职业责任和社会道德责任的关系。

    任何职业行为都不能超越社会公共道德,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理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因为记者是社会环境的监测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是公众舆论的引导者。当两者出现矛盾与冲突的时候,首一先应当维护的是社会道德。或者说,我们应该考虑每种选择可能带来的好的与不好的结果,权衡利弊的多少,去作出利益最大或损失最小的最佳选择。社会道德责任与职业责任的关系是可以协调的。

    2.努力促进两者的协调可以采取的措施

    (1)加强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社会公德意识。

    素质高的记者应有敏锐的洞察力,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传播给受众,记者要把真实性放在首位,这是对新闻职业的尊重和负责。作为记者,一定要以正当的手段获取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不可与法律相悖。另外,记者做人要正派,要坚持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钱,只唯真。为记者一定要有人本精神,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新闻职称论文例2

出精品,策划“杯赛”活动

要提高报纸质量,必须出精品。精品,就是高质量的产品。报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精品是报业发展的力量,是报业繁荣的主要标志,是报纸质量高低的试金石。出精品,必须有精品意识,利用企业报的版面资源,在做好新闻内容的同时,策划各种“杯赛”活动则是精品意识的具体化、形象化。

从1995年开始,中国长城铝业报社就策划了以每年为一周期的新闻作品征文、摄影作品征文、文学作品征文(我们称之为“三杯赛”活动)。“杯赛”活动以协办单位的名称或产品名称、商标冠名,如与氧化铝厂联办的好新闻、头条好新闻大赛,我们称之为“氧化铝(产品名)杯”好新闻大赛,与机械厂联办的摄影作品大赛我们称之为“机械杯”(产品名)摄影作品大赛,与碳素厂联办的称之为“碳索杯”(产品名)摄影作品大赛,与电解厂联办的称之为“雪山杯”(商标)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与热力厂联办的称之为“热力杯”(厂名)文学作品征文等。通过策划、实施“杯赛”活动,涌现出了不少精品。对于这些精品我们每年都评奖并开会表彰、发放奖金。其结果是一箭三雕:调动了记者、通讯员写好稿、拍好片的积极性;好消息、好通讯、好言论、好图片和优秀文学作品遍布各版面,美化、优化了各版面,提高了整体质量;征文作品成了上报好新闻的“主力军”和拿奖的“硬件”。在每年送往国家、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好新闻中.“杯赛”获奖作品占95%以上。获奖率也在100%以上。

出重量级作品,策划重点报道和连续报道

重点报道是提高报纸质量的突破口。重大活动报道要有高度、有创新。这类报道的策划,首先要对重大活动的背景和意义有准确的判断,然后再来确定报道基调、报道内容、报道规模。就企业报而言,就是围绕企业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实际运行中的难点和职工关注、关心的热点搞策划,突出重点,消化难点,聚焦热点。

2001年是长铝公司的创新年,我们精心策划采访创作了连续报道《共和国骄子长城铝》(上、下)、大通讯《创新总会赢》,追溯公司的发展史,用大量生动的事实,说明了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起到了很好的鼓动引导作用。为配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贯彻工作和中铝公司倡导的先进生产力在中铝公司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大讨论,我们及时策划了长篇通讯《来自长城铝的验证》,对长城铝这几年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和成绩进行了全面报道,使职工充分认识到中铝公司倡导的先进生产力在长城铝的实现方式和途径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效载体,长城铝的验证,从一个点上说明了中铝公司开展的这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反映企业新型劳模形象的长篇人物通讯《“金点子”点石成金》,不仅树立了张点这个长城铝新时期劳模的形象,同时也向劳模、职工提出了一个奋斗方向,要做技术型、知识型劳模。这篇人物通讯发表后,在公司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人们对劳模新特质的思考。我们抓住时机又策划了一系列评论员文章,评点“金点子”张点对技术的钻研精神、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和对事业无私奉献的主人翁精神,使张点的典型事迹被广大职工认可,出现了学习张点精神、钻研科学技术、敬业爱岗,为国企发展作贡献的“张点现象”。一时间张点成为新闻人物,而受到市、省、国家的重视,后被评为省劳模、全国劳模。形象策划使长城铝升起一颗耀眼的新星,系列策划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

点亮“眼睛”,策划言论

言论是版面的“眼睛”,是报纸版面吸引力之所在,它鲜明地体现了报纸在每个特定时期的舆论导向。要使每个版面都有吸引力,就要点亮每个版的“眼睛”,使每个版都“一闪一闪亮晶晶”。

在四个版点亮“眼睛”。一版策划了“本报评论员文章”;其他版面也策划了言论专栏,如二版的“百家言”、三版的“你说我说”、四版的“天地炉”。一版刊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主要结合公司发生的重大事件及出台的重要政策、重大举措而撰写,以引起职工的重视。二版的“百家言”针对生产经营、企业管理有感而发。三版的“你说我说”主要围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思想建设、法制建设等来讨论,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四版的“天地炉”主要是文学评论和人生感悟。一时间各版“睛光闪闪”,一片明亮。

围绕中心,策划好栏目

近年来,围绕企业的中心工作,我们还策划了一系列好栏目,如“企业明星谱”、“创业之光”、“百家言”、“主人翁”、“市场回顾与展望”、“校园晨曲”等,涉及生产经营、思想建设、文学创作等方方面面,为新闻宣传开拓了一方方新天地。第二版的“主人翁”栏目主要宣传生产一线的典型人物,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这个栏目反映了在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的先进生产者、“双文明”职工等先进人物,展示了他们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主人翁形象,树立了不少“一线”标杆。一线职工反映良好,他们说:“‘主人翁’让我们看到了身边的主人翁,很亲切,也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新闻职称论文例3

当代语境下的“报人”一词

在网络普及的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的语言状况了解社会整体的语言状况。通过百度输入关键词“报人”检索,对“报人”一词的使用情况做简要梳理:

1、没有发现称中国古代的办报活动的相关人员为“报人”的。

2、梁发是基督教的第一位中国传教士,也是第一个参加近代化中文报刊编辑、出版工作的中国人。1他可以成为最早的参与外国传教势力在中国办报活动的代表人物。梁发的故乡佛山市高明区计划为他建设“中国第一报人馆”。2中国人民大学编写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称梁发为“中华第一报人”。

3、早期的《申报》可以作为外国资本在华办报的一个代表。其主笔蒋芷湘几乎没有被人直接称为“报人”。1893年创办的《新闻报》第一任主笔蔡尔康在当今的一些学术论文中开始被称为“报人”。

4、《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创办人马礼逊没有被称为“报人”;《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创办人郭士力被称为“报人”只发现一次。《申报》创办人美查和《新闻报》总理汪汉溪也没有被称为“报人”。

5、“报人”的称谓被大量地用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人物上。《循环日报》创办人王韬被誉为是“中国第一报人”。3对梁启超的“报人”称法则更为丰富:“老报人”、“天才报人”等等。

6、黄远生、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民国时期著名的新闻人都被称作过“报人”。他们还经常被称为“名记者”。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著名记者也有被称为“报人”的时候。

7、当代也有报纸新闻工作者被称为报人的,但一般是用在资格较老的新闻人身上。

综上所述,“报人”的称谓使用情况比较复杂,但主要是用在维新派办报人物和民国时期著名新闻人上;且多用于有名望的新闻人,并带有明显的褒义性。

语言学认为,语义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稳固性和变异性”、“概括性和具体性”三个特点。4“报人”的含义也是如此。“报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从事报刊工作的人。但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一个称谓必然拥有特定的文化含义。汉语中,“×人”的构词形式来表示一种职业往往表现出尊重的含义。例如“学人”一词,就含有“在学术上有执着追求的人”的意思。

而探究“报人”一词的深意,我们必须要考察这一词最早高频使用的对象: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

作为“报人”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了维新运动。维新派创办了《外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强学报》《时务报》等一批有影响的报纸。考察当时主要报人的生平,可以发现他们有以下特点:

1、传统教育的背景和“入世化”倾向。梁启超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84年参与的“公车上书”也是在进京应试时发生的。传统文化对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那批报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一种“精英意识”上。

中日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喊出了“救亡图存”的口号。维新派报刊用大量篇幅向读者陈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谴责了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2、接受西方进步思想。王韬科举失利后在外国传教士麦都思主办的墨海书馆任中文校编工作长达13年,后又流亡香港从事此类工作5年之久,接着又游历欧洲。梁启超虽然早年没有出国,但“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5

3、办报活动的独立性。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进行社会改革,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而办报成了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途径,办报主体的目标明确。维新派有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立场,并以自办的报纸作为传播途径。

4、办报主体的非职业性。首先,维新派办报不以赢利为目。维新派的办报资金大多来自派内人士的集资,有的还接受了暂时投机于维新潮流的官员资助。6其次,维新派报人没有形成新闻理论体系,办报活动和政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民国时期的报人

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在新闻业务上有了“很大的进步”,新闻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应运而生。7比较著名的有黄远生、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这一时期的报人出现了以下几个特征:

1、职业化。这批报人开始把新闻作为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达到政治宣传目的的工具。以黄远生为例,他年方21岁时,便高中光绪甲辰进士。辛亥革命后,他弃官而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从1902年创办和主编《中国少年》周刊开始,直至1915年被害。8

2、政治独立。历数民国时期的知名报人,无不在政治上和当局保持着距离。张季鸾最先在报纸上披露袁世凯政府与五国银行团签订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而被捕入狱;1926年,林白水因其主办的《社会日报》刊发时评激怒军阀张宗昌的心腹政客,被张宗昌枪杀。9

3、兼顾经营。这一时期的很多新闻名家也是经营报纸的高手。黄远生创办《中国少年》,邵飘萍创办《京报》,林白水创办《社会日报》,张季鸾任《大公报》副总经理,等等。

“报人”的内在含义

“报人”发源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办报时期,形成于民国时期。这一词的使用频率可以看出“报人”在人们心目中的真正含义。结合维新派和民国时期著名新闻人的整体特点,我们可以归纳“报人”以下特征:

第一,深厚的学识。中国近代的几代报人几乎都经历过系统的传统教育,也接触了西学知识。从更广的视角来看,中国“办刊从业者”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部分。10

第二,独立的人格。民国时期的知名报人为了保持政治独立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供职于外商报纸的一些文人之所以很少被称为报人,原因在于他们的思想无法通过报纸自由的表达,他们只是外商投资过程中的一个赢利工具。

第三,入世的情怀。不管是维新派还是后来的名记者,他们都是希望通过报纸达到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目的。黄远生认为记者应该“为民情社会请命”。11

第四,敬业的精神。新闻工作是非常艰险的,民国的名记者们有的甚至为之付出了生命。邵飘萍自己说:“余百无一嗜好,惟对新闻事业乃有非常兴趣,愿终身以之。”

第五,经营的能力。既然把办报作为一种事业,报人有时必须自己来把握报纸的整体风格。一个报纸的领导人对报纸的整体水平和风格会产生巨大影响。■

注释

1、百度百科:梁发

2、《珠江时报》2007年5月15日

3、百度百科:王韬

4、《语言学概论》106页 邢福义 吴振国 主编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6月第1版

5、百度百科:梁启超

6、《略论近代报人的知识分子品格》邵茹波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8月

7、《中国新闻传播史》第168页 方汉奇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新闻职称论文例4

山东省枣庄电视台副台长兼广告中心主任张静参评副高级职称的10篇论文,竟然都涉嫌抄袭。其《县级电视台新闻节目之创新》一文是选择性摘抄《为县级台的电视新闻开张“菜单”》一文,《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连标题都未作改动,直接全文摘抄自1986年第4期《视听界》《浅谈电视新闻美学》一文(作者樊玉媛)。这些由中青报记者通过网络平台检索发现的抄袭论文,不仅堂而皇之地分别刊登于《现代视听》2009年的两期增刊上,而且张静还凭借这些论文评上了副高职称,并成了“2010年度枣庄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月21日《中国青年报》)。

用举报者的话说,“见过评职称抄论文的,没见过抄得这样明目张胆的。”对此,张静本人也承认写作时需援引一些权威的观点或论据时,“也会去借鉴一些权威的论文”。在教授、院士抄袭成风的语境下,笔者对张静已经“无语”,甚至不无同情感。一个主要业务拉广告的媒体人士,要评高职,要进步,必须有若干篇,否则就免谈。这种职称评审制度本身就是逼着一些人造假抄袭。

可悲的是,当下的出版环境为论文抄袭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一些刊物靠出增刊牟取不法利益,已成行业潜规则。与正刊不同的是,所谓增刊就是卖版面,为评职称急需者提供可交易的园地。如《现代视听》从2009年以后开始出版增刊。其常规刊一般只刊载20余篇论文,每篇在5000字左右。而增刊以1页的居多,数量可达100多篇,如2009年的第S2期增刊竟然267篇论文。由于“一手交钱,一手交版面”,编者为利益所驱,无暇顾及论文的质量,甚至连基本的审核程序都省略了。哪管它抄自何方袭自何处,一律“来文照登”,以至于所谓的增刊,成了抄袭者的巢穴,抄袭文字的集大成者。

新闻职称论文例5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单位,同一职称,其评定的要求有也都不一样。所以作者需要在什么级别的期刊上发表,也不能一概而论。因此,在评职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单位相关方面的要求。

由于对于作者晋升职非常重要,所以在期刊的选择上要一定要慎重,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假刊,套刊现象,让很多作者真假难辨,花了钱没评上职称,且错过评审时间。对此提出常见的职称问题,具体如下:

假刊指的是在新闻出版总署查阅不到的,各大数据库也没有收录情况的刊物。多为个人自己定义的刊名。套刊指的是一本刊物确实存在,新闻总署也查得到,知网已经全文收录,但又有相同的名字刊物出现,不过在任何数据库检索中找不到检索资源。电子期刊顾名思义就是电子类型的期刊,如果说电子期刊也是有纸质出版的,这都是混淆概念。作者千万要留心,提高警惕。

那么如果真的有职称需要,作者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去新闻出版总署查询备案情况,如果名字后面还有“电子版”字样,则要谨慎处理。如果自己还是不放心,可以寻求职称论文的帮助。据所知,大部分的职称机构都是免费给发表作者推荐刊物,并提供正规刊物的相关信息的。   

新闻职称论文例6

新闻与医学、法律等专业不同,没有非同寻常的深奥知识和复杂技能形成阻挡其他职业进入的保护性壁垒,新闻因为其大众化普遍性和尚未成熟的知识体系,专业化过程或许还没有走完。传播学者拉斯维尔和莱特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总结为: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遗产和娱乐,新闻业作为社会信息系统,在信息数字时代的运作确立其专业角色。新闻专业主义的理想来自自由主义的媒介理论。按照这个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的体系,是监督政府的第四种权力。它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客采取一种独立的、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树立的公众“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

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中“观点的自由市场”的提出,为新闻争取了自由讨论和出版的权利;安德鲁・汉密尔顿为曾格案件中舆论批评自由的滔滔雄辩,确定了抗拒政府压制民意的传统,还有那些在反抗《许可证法》、《印花税法》、《煽动法》等苛法的斗争中逐渐成长的独立性报纸,在走出政党操纵报刊的谩骂黑雾、在新式新闻事业中开始客观性报道原则的确定中,新闻自由开始闪现其特有的光芒。

从1833年本杰明・戴创办《纽约太阳报》开始,专业主义被煽情化的大众报业的洪流卷涌而下,直至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掌管《纽约时报》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家族企业传统和专业主义精神的结合成为美国新闻史上的别样风景。《纽约时报》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既遵循公共服务的观念,又秉承奥克斯家族的传统,绝非服务于某一利益集团。其所基本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则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新闻史学家们把便士报所代表的办报模式称为“故事模式”,而把1869年后的《纽约时报》称为“信息模式”。信息模式继承了故事模式注重“事实”的传统,并创造性地将这一现代新闻业指向扩展到更为广阔的报道领域,使客观报道方式得到加强和提高。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种客观性法则,特别是对新闻和言论的严格区分,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广泛的赞誉。其间顺势而出的广播、电视,乃至今日的网络、手机等媒体,也只是对其内容的补正与丰富。

具有专业意识的新闻从业者二百多年却从未改变对独立自由精神的渴望和追求。在历经煽情主义的极端――黄色新闻之祸后,随着1947年哈钦斯委员会的总报告《自由而负责任的报刊》,社会责任论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新闻职业伦理和准则进一步确立。由自由放任到自由约束,正是新闻专业主义核心的日臻完善之路,尽管关于新闻工作者是否称得上专业人士在美国的理论界一直争论不休。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建立构建逐渐完整的新闻专业主义。正如《美国新闻史》中所说,世纪之交的美国新闻业已日益成为科层化的机构,编辑记者与经营管理人员逐步分开。复杂的经营管理问题,如抢占广告和销售优势、革新机构技术、处理节节升高的投资费用、越来越激烈的劳资矛盾等等,导致了一支管理队伍的产生。这一现象与当时美国企业界的经理人员普遍形成一个阶层的趋势相一致。与经营管理专业化趋势相一致,新闻工作也日益专业化,形成独立的编辑和记者群体。

新闻专业主义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的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因此,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担负独特的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行为规范和行业标准。19世纪30年代,美国大众化报纸的滥觞标志着新闻业进入到大众化和商业化的时代,同时也表明,新闻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追求的行业成为可能。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规模的经营”使报纸一跃而成为庞大的产业组织,从而使职业记者成为一个较常态的行业。美国新闻史学家莫特认为19世纪70年代以后,独立报纸正式兴起。这一时期,独立报刊的共同特征大致反映出独立报刊思想的基本观点:第一、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后者。此时的独立报刊已具有一定的职业报刊精神和观念。这也是新闻专业主义最初的萌芽。

媒体在目前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硬新闻的式微,市场经济对新闻从个人到组织的侵蚀冲击,全球严肃新闻的娱乐化分量加大,大众文化工业的机械制造,新闻策划痕迹的日益明显,对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专业主义与市场理念会在冲突中寻找平衡和生存发展。

参考书目

1.《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美) 迈克尔・埃默里, 埃德温・埃默里, 南希・L・罗伯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职称论文例7

新闻人职业化的形成,是伴随着新闻事业和新闻媒介技术的进步而形成的,也是社会对新闻职业活动提出的新要求所致,是新闻职业群体不断适应社会要求的过程。

【喉舌】喉舌,在生理学上的原意,不用多解释,在社会语义的层面上,约定俗成的意思是说话和表达。喉舌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普遍理解为代表一定的社会组织或者集团通过新闻媒体及媒体人员信息和表达看法,并且力求让这些信息和看法成为受众的思想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力求贯彻到他们的价值选择行动当中去。在传统的无产阶级理论中关于“宣传鼓动”的概念使用十分广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喉舌就是“宣传鼓动”的通俗形象的表达。

喉舌的概念,虽然通常是指新闻媒体的性质和传播的方式,但在一定的语境之下,也可以专指媒体人员的性质和传播的方式。例如,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新闻媒体是”。“党报记者是”。当然,也有媒体是群众的喉舌百姓的喉舌的说法。但在新闻界,喉舌似乎更多的是指体现新闻媒体的所有者的意见和倾向,也就是体现话语权的执行者的角色,而并非原创者的角色。

朱基1998年给中央电视台的题词是:“群众喉舌,舆论监督,政府镜鉴,改革尖兵。”如果从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新闻工作的宗旨也是为人民服务来看,把“喉舌”和群众结合起来,把新闻媒体定位于“群众喉舌”,也是恰如其分的。

【无冕之王】无冕之王和喉舌一样,同属于比喻。比喻生动形象,便于理解和记忆,但是其内涵和外延往往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无冕之王现在成为新闻记者的专有代称名词了。

为什么全世界都公认为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王?这和记者的职业性质有密切的关系。按照西方的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新闻记者是一种社会权利的体现者,这种权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话语权”,不是絮絮的私语,而是代表公众的表达。记者有传递信息和表达意见的极大权利,而又没有行政官职意义上的名分和权力,因此就被视为无冕之王。

在有的情况下,无冕之王甚至可以决定有冕之王的命运。例如美国轰动一时的“水门事件”中,《华盛顿邮报》的两位记者引发了尼克松总统的辞职。在中国,对于记者是无冕之王一直是有明显体现的,特别表现在权威媒体记者的典型报道和舆论监督报道两个方面。由于批评报道的威慑作用,社会上还流传了“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这也是对无冕之王的一种民间描述。

【社区记者】社区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名词,原意是指包括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范围的地域、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一定类型的组织的社会区域。目前媒体使用的社区概念和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不尽相同。媒体使用的社区概念,一般是指城市里的某些大型住宅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里的大型住宅社区逐渐增加,社区的人口集中、设施齐全,根据不同的居民成分,形成一定的文化氛围,构成一个小型的社会。既然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当然会受到媒体的关注,社区居民也有自己相应的信息消费的需求,例如喜欢看什么电视频道、喜欢订阅什么报纸等等。针对社区的文化和新闻信息需要,许多媒体开辟了社区专版、频道等等,特别是面向市场的报纸和都市频道,更是依托于社区提供服务,推销自己的新闻产品。在这种背景之下,专门针对社区从事采访报道的记者也就应运而生。

社区记者基本属于社会生活类记者,贴近和反映社区居民的生活,但社区记者并不仅仅为某社区服务,也同时向社区之外的受众传递城市社区的各种信息,例如治安信息、就业信息、消费信息、房产信息等等。社区记者一般出现在较大的城市和较大的媒体。

【战地记者】战地记者,顾名思义就是在战争地带进行采访报道的记者。这是一个很有历史的名词。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都曾经担任过战地记者,例如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在古巴、印度等担任战地记者,采写了大量战争报道。著名作家海明威,也曾是战地记者,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新闻报道。

战地记者与普通记者在职业上具有共同性,就是采访报道新闻,但也有鲜明的特点。战地记者是在十分危险的环境中采访报道战争和与战争有关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工作环境艰苦、危险、困难和种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对于记者综合素质的要求非常高。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新闻专业素质,例如责任感、新闻敏感、采访技巧、写作方法、行动和通讯能力等等。二是战场所需要的军事化的素质,例如强健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勇于牺牲的精神,以及对于战争和军事问题的透彻理解和把握。

战地记者的构成并非一成不变的,无论擅长从事什么新闻报道的记者,一旦进入战争的实地报道领域,就自然成为战地记者。根据目前的情况变化,大的世界性战争并未发生,但局部战争、冲突、骚乱时有出现,新闻记者经常会到现场进行采访报道,也具有与战地记者相仿的工作性质和职业要求。

【职业记者】职业记者是以新闻采访报道为职业的新闻记者,相对于业余采访新闻报道的人而言。职业记者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为了适应早期报纸出版的正规化、定期化的要求而产生的。报纸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有专门从事新闻报道相关工作的人员,以及由这些专门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

职业记者所需的新闻工作素质和技术,是随时代而发展的,后来由于新闻媒体的增加,记者队伍的扩大,又产生了专门的大学新闻专业教育,培养职业记者。但是,由于新闻报道对于社会阅历和实践的特殊要求,媒体仍然是培养记者的主要阵地。

在发展中,职业记者也由开始的综合记者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出现了专门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等等各个专业方向的记者。在不同传播介质的媒体,还有特殊的要求,例如电视媒体的摄像、主持、播音等等。

【通讯员】通讯员一般是指新闻媒体专门组织起来的为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和报道的人士。通讯员根据媒体的性质分布在一定的领域,例如《健康报》的通讯员主要分布在医疗系统。通讯员的称谓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媒体,会有所变化。例如,都市类报纸和频道一般将提供信息的人称为“报料人”或者“新闻线人”。而机关报性质的媒体,则一直沿用通讯员的称谓。

市场类媒体的报料人和机关报通讯员的来源,也有所不同,市场类媒体的报料人一般分散在社会读者当中,而机关报的通讯员则主要分布在各地的宣传机关和媒体。市场类媒体一般根据报料人提供的信息的新闻价值给予经济报酬,而机关报性质的媒体一般不采用有偿服务方式,而是作为各级宣传机关的一项日常工作。

通讯员一般会更多地参与到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而报料人一般不会参与采访写作过程。在提供的信息类型方面,报料人和通讯员也有很大的不同,报料人一般是根据市场类媒体的要求,提供以社会新闻为主的具有可读性和为大众关注的信息。而机关报的通讯员则根据媒体的要求,提供反映当地党政机关中心工作及典型经验和人物事件的信息。

【卧底记者】卧底本来是一个罪案侦查中的术语。记者卧底采访是指为了某种特定的采访任务,记者参与到一定的组织机构和社会活动中去,暗中搜集新闻素材用于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采访工作状态。

在新闻媒体,并没有固定的卧底记者职位,一般被视为一种采访状态和方式。卧底记者出现的原因在于,在某些敏感新闻当中,如果记者以公开身份进行采访,会受到当事人的拒绝,甚至会发生危险。为了获取某些关键证据,记者就采用改变身份的方式进行搜集新闻素材的活动。

目前,卧底采访已经成为一些媒体常用的办法,央视《经济半小时》曾经报道过记者卧底配合公安部门侦破重大“花边假币”案。不久前,《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卧底揭露南宁传销内幕、亲历千人聚餐壮观场面等等。

【新闻民工】新闻民工是借用民工一词,形容某些记者的生存和工作状态的调侃性用语。随着近年来媒体的发展,对于新闻工作者的需求急剧增加,加之媒体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媒体,一般都采用全员聘用制的方式招聘记者编辑等新闻工作者,有别于传统体制的“铁饭碗”、“终身制”,以增强活力。但是,由于有些媒体用人制度不完善,对于新闻工作者的劳动保障做得不够好,使得一部分新闻工作者感到缺乏有力的保障和安全感,就借用早已存在的民工一词,冠以新闻二字,组合成新闻民工一词,在网上和私下表达某种忧虑。

【新闻线人】新闻线人,又称眼线,最早是都市类报纸借鉴罪案侦探线人而对以隐蔽形式提供新闻线索的人士的称谓。其基本职能与通讯员有共同之处,主要是在一定的范围内,承担与媒体的信息沟通作用,但是更强调隐蔽性。

目前,一般市场类媒体愿意在一些新闻高发领域和机构里设置新闻线人,以及时获取新闻线索。新闻线人一般采用隐蔽的方式提供新闻线索,这是与通讯员的不同之处。有的媒体将新闻线人称之为“信息员”、“情报员”等等,其实名称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其实质:公开还是隐蔽、提供信息的出发点、获取报酬渠道。目前,已经出现新闻线人职业化的趋势。

【职业报料者】报料是一个娱乐新闻常用的名词。通常是指有人将名人的行踪和奇闻异事等等披露出来,进行炒作,引起轰动效应。职业报料者,也是随着媒体的市场化进程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它的主要特征就是有专门的人士来提供新闻线索,并以此为职业,从媒体获取报酬。职业报料者的活动往往并非个人行为,而是可能有一个组织在搜集一定范围的新闻线索,以弥补新闻媒体新闻触角的狭隘。因为新闻线索大量地存在于民间,只要有人有意识地打听和搜集,即使不是职业新闻记者,也有可能获取到有价值的线索或者信息。

现在,很多媒体都开通了“热线电话”等等信息平台,而且依托这类信息平台以及私人关系逐步形成了一个报料者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人,也逐渐熟悉了相关媒体的新闻信息需求,加之可以从媒体获取报酬,这种在媒体市场化背景之下双方的利益需要,就有力地助推了职业报料者的产生。一些职业报料者往往周旋于不同的媒体之间,持所谓的“猛料”待价而沽。

【讲故事】讲故事,一般是指增强新闻报道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也就是在新闻事实当中尽量发掘其故事性因素,以此吸引受众。讲故事也叫故事化,最早是市场类报纸为了提升媒体的可读性和市场效应而创的,后来逐步被新闻界所接受。大学新闻教育在坚持比较严肃的新闻采写传统的同时,也对讲故事一类比较生动形象的新闻表现方式表示出很大的兴趣。

讲故事的新闻,比较多地体现在社会新闻当中,由于社会新闻本身所具有的情节离奇、易传易记、生动形象等等因素,使得社会新闻天然就具有故事性。这种故事性新闻,被早期的都市报发现,并大力突出,采用新闻追踪等等接近章回小说的形式,使得新闻报道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大为增加,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毋庸讳言,新闻报道在讲故事的同时,也有走偏方向的趋势,一些媒体和记者,为了突出故事性,任意扭曲新闻事实的真相,有的更是直接制造了具有轰动效应的假新闻。例如子虚乌有的某某明星结婚、巨蟒吞噬士兵等等。这些杜撰的消息,故事性一般都比较强,但是新闻的真实性完全丧失了。

【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一般是指对于新闻事实的感知度和敏感性。由于新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这种事实必须经过人的意识的感知和判断,才能成为新闻报道的材料,从人的心理规律来看,人对于客观世界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后天的教育和习惯,包括专业素养。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一种基本的职业敏感,就像医生对于疾病的敏感、警察对于犯罪的敏感、厨师对于口味的敏感一样。新闻敏感对于不同的媒体记者和不同国家的媒体记者又是存在差异的。例如青年报和老年报、机关报和市场报的记者的新闻敏感、中国记者和美国记者的新闻敏感是有所不同的。

新闻敏感除了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认知本能之外,主要来源于学习和实践。接受新闻专业知识的教育,在新闻媒体从事新闻实践,是增强新闻敏感的主要途径。近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新闻实践的重要性,倾向于认为新闻敏感,更多地是从新闻实践当中得来,而不是从书本和黑板上得来。

【细节】细节一般是指事物貌似琐细而事关重大、虽非恢弘显著却形象生动,一旦描摹表现出来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分。在文学创作中,细节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但在新闻报道当中,由于新闻的基本表述特点是简洁明了,细节的地位似乎就不如在文学中高。不过,除了简单的依靠概述即可表达清楚的消息体裁之外,细节对于新闻叙事的可读性、形象性、生动性等等,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各国新闻界,在报道较为细致或者复杂的新闻之时,普遍会将新闻事实的细节充分地展现出来,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这就要求在新闻的形象和现场等方面,画龙点睛地表现其细节。例如,报道2001年美国的9・11事件,恐怕没有比利用飞机撞毁世界贸易中心大楼一瞬间腾起火光的现场细节更具有表现力的了,有的媒体在电视和文字报道中,突出了当时在现场的民众惊恐的眼神和夺路狂奔的现场细节,如果没有这些新闻细节,9・11事件的报道肯定会减弱效果。

【职业责任】职业责任一般是指各种不同职业的人士,都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就是服务于社会和公众的责任。比如教师要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职业责任,医生要承担救死扶伤的职业责任,警察要承担执行法律的社会责任。对于社会管理者――官员,国家还专门制定了“问责制”,即追究失职的责任人。

职业责任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来说,具有行业特色,这主要体现在对其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和表达的观点负有相应的责任。业界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有一些明确要求,例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实行舆论监督,报道新闻和发表言论要对国家和公众负责,及时传递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信息,反馈公众对于法规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其中包括违反新闻纪律和新闻基本原则所要承担的责任,等等。

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做出规定,今后凡是报道假新闻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媒体,总编辑要向公众做检讨。新闻媒体人员的职业责任,和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基本上是吻合的,只不过更强调个人的自律和道德因素。

【职业道德】所谓职业道德,一般指从业人员在履行本职工作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包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以及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通常表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自律或者软性制约,而非强制性规范。由于人们从事不同的职业,就产生了不同的职业规范和要求,例如教师不能误人子弟、医生不能见死不救、警察不能徇私枉法等等。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将制约规范的重点放在:必须忠实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出于各种目的杜撰假新闻。不能利用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新闻信息的便利条件谋取私利,例如山西矿难死人事件中,有记者领“封口费”,“有偿不闻”,受到公众和社会的严厉批评。在当前社会风气受到钱权交易侵蚀的背景之下,在新闻活动中坚持高尚的职业道德就显得更加必要。

【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应该是表达某种状态和情景下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处境、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怀。“人文”的概念一般认为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由于翻译的关系,“人文”的定义具有一定的漂移性,它与“人道”、“人文主义”、“人文思想”有近似的意思。基本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民本”思想相当。特别是在新闻界,一般都具有约定俗成的理解,如果用中国风格的语言来表述,可以理解为 “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正在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职业行为的思想指南。一方面,这是由于当今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世界观是建立在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之上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新闻传播的宗旨和终极目的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关心人的生存状态特别是最新的生存变化,提供最新的事实和环境变动的信息,并以此改善人的处境和命运。所以,人文关怀正在成为新闻界的一种基本的价值观念。虽然其表述方式和较早的提法“为人民服务”等等有所不同,具有某种时尚性,但其中的精神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红包】送红包本来是中国民间馈赠的一种,一般出现在婚丧嫁娶等礼节活动,后来又为商界所用,作为物质待遇和报酬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当今新闻人眼中,红包的概念,传递的意义与以上有所不同,主要是指的当事人或者当事组织机构为了宣传报道自己,为自己评功摆好,或者避免宣传报道自己,为自己隐瞒缺陷,而赠送给新闻媒体相关人员的财物。红包对于新闻媒体人员是一种腐蚀剂,它扭曲了新闻的本来面貌,败坏了记者队伍的风气,值得新闻界警惕。

【封口费】封口费即被新闻媒体批评揭露的当事人,在一定阶段,比如事先、事中、事后给报道者提供的堵塞负面报道的红包或各种利益输送。封口费的确存在于现今的新闻报道活动当中。

新闻职称论文例8

大家好!

今天在这里参加我局的专业技术职称竞聘演讲,首先感谢组织为我们提供这样一个平等竞争,展示才能的机会。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__,19__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__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____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10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__年,我接受了开办《____》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100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20__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__*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__*新论》一书中发表。20__年撰写的论文《浅谈____*精品》和《____*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____影视》刊物和《中国____》一书上发表,20__年撰写的论文《精品__*》和《主持人____》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____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

三、严于律已、诚实守信、做好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遵守职业道德,虚心向老同志学习,遇事多思考、多请教,团结和带领大家做好各项工作。用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做人宗旨与大家建立起和谐的工作氛围和深厚的友情,促进广播电视工作的开展。

新闻职称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一、窃听门事件经过

2011年7月4日,英国《卫报》头条曝料,英国著名小报《世界新闻报》在2002年非法窃听失踪少女米莉·道勒及其家人的电话,干扰警方破案。消息一出,英国上下舆论哗然。根据报道,在米莉·道勒失踪后,该报曾雇人侵入她的电话语音信箱,并删除部分信息,给警方女孩还活着的错觉,误导了警方破案,结果6个月后发现女孩已经被人谋杀。

《世界新闻报》的母公司为国际新闻公司,是传媒大亨默多克的新闻集团英国分支。7月10日,《世界新闻报》出版了最后一期,用头版的“谢谢,再见”几个字,终结了168年的历史。

窃听门事件并没有因为《世界新闻报》关门而告终。这起丑闻牵涉了多达3870人,除了新闻集团的高管外,从社会名流、警方官员到政界要人均有牵连,甚至英国现任首相卡梅伦也牵涉其中。最后,前《世界新闻报》主编安迪·库尔森因涉嫌窃听在伦敦被捕,卡梅伦同时还因为与默多克过从甚密被非议。

二、窃听门事件暴露了监管机构的失职

作为媒体监管重要机构的英国媒体投诉委员会(即The Press ComplaintsCommission,下文称PCC)在处理窃听门事件时的失职,也受到连续不断的质疑和批评。

早在2006年8月,《世界新闻报》的皇室新闻记者古德曼和他雇佣的私家侦探穆尔凯尔因窃听查尔斯王储的通讯秘书和副官,以及威廉和哈里王子私人秘书的电话被捕。

2009年,英国《卫报》爆料曝料称,不少明星和政界人士都有理由相信,自己遭到了窃听。由此PCC对《世界新闻报》进行了调查,在当年11月公布的调查报告称“除了这家周日小报告诉过他们的情况外,没有证据窃听有扩散化的迹象”;“除了古德曼和穆尔凯尔外,没有证据表明其他人也有电话窃听的行为,也没有证据表明《世界新闻报》的高管知道古德曼和穆尔凯尔的窃听行为”。调查报告认为《卫报》所报道的这家小报涉及大量的窃听行为都无法证实。2011年的窃听门事件的曝光了PCC当年的调查报告的结论。

PCC是1991年由英国报刊行业发起成立的行业自律机构,专门负责受理公众对报纸及杂志报道内容的投诉,以其《行为准则》为依据,协调解决投诉者和报纸或者杂志之间的争端,在规范新闻行业行为和道德水准、维护公众利益的同时,保护新闻自由。它既是英国报业的全国性新闻仲裁机构,也是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新闻自律组织之一。

PCC的工作方法是为自认为受到媒体骚扰的人提供24小时热线电话服务,投诉主任在编辑和投诉者之间进行调解以解决争端,投诉委员会不对违反职业操守的报刊实行经济制裁或罚款。根据PCC的规定,任何报刊的内容一经判决违反了守则,该刊物就必须以醒目的文字刊登PCC的判决全文。为避免司法争端,没有哪家媒体敢于拒登PCC的裁定。

成立二十年来,PCC在改善英国媒介生态方面的努力曾受到过各方肯定。但再次来临的窃听门事件将它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这个自律性组织的工作受到了公开的质疑。发难的人中有英国首相卡梅伦,他说PCC缺乏效率和公众信任,暗示其应该进行改革或被一个新的机构来代替。

媒体从业者对PCC也多有指责,早在2009年11月,媒体评论员罗伊·格林斯莱德在卫报网站发表评论文章《PCC的选择:取消,维持现状还是改革》。他在评论中引用了英国王室法律顾问和国际著名人权律师杰弗里·罗伯逊的话说,PCC声称它提高了新闻业的道德水平,实际上,它没能做到这一点。窃听门事件暴露了PCC早已存在的监管问题。

窃听丑闻曝光后,PCC主席巴斯科姆对世界新闻报的行径作了批评,并声称PCC将进行必要改革,通过加强监管来应对变化,以保证公众对媒体监管的信心。不过巴斯科姆本人看来是不能领导这场改革了,在非议声中,她于7月29日辞去了PCC主席职务。不过,即使她的辞职也并没有能平息公众对PCC存亡的质疑,有舆论认为,PCC确实走到了生存还是死亡的十字路口。

三、PCC监管失职的原因

(一)调查取证不到位

PCC在2009年对世界新闻报窃听行为的调查结论之所以出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司法权力。

英国著名律师马克·路易斯说,PCC除了说“窃听是可悲的”以外,对窃听问题无所作为。他们说他们没有司法权来要求记者交出证据。

7月29日,《卫报》针对PCC主席下台的社论《窃听门调查:没有回答的问题》也认为,PCC不是一个合格的监管方,它既没有有效的调查手段,也没有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

PCC主席巴斯科姆在7月5日接受BBC采访时说,世界新闻报对她撒了谎,并且还承认在2009年的时候被世界新闻报误导。在主持人的诘问下,巴斯科姆说他们当时没能掌握世界新闻报窃听的证据,而PCC未能掌握窃听证据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像司法机关那样取证。

新闻职称论文例10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1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10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01年,我接受了开办《****》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100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志们:

大家好!

今天,之所以参加演讲,一方面表明我对这次改革工作的拥护和信任;另一方面,通过这次演讲,锻炼自己的能力,展现自己的有限才华。我相信,通过这次竞聘活动我们会对自己有一个更全新的认识,有利于今后的工作。我今天竞聘的是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

首先介绍自己的简历。

我,叫**,19**年出生,1983年参加工作,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6年从事播音工作,1990年通过考试调入**市广电局,17年来,一直从事采编播工作,先后担任过播音员、主持人、记者、编辑等工作。1999年获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现任****主任。

我之所以竞聘编辑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职称,我认为我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具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爱岗敬业的精神。

我衷爱所从事的新闻工作,对工作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从事广电工作以来,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从事哪项工作,都力求把工作做好、做实,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大家的认可。

二是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具备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工作技能。

从事广播电视工作以来,从播音员做起,踏踏踏实实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多年来虚心向老同志学习新闻专业知识,先后多次到省、州台进行业务培训,在10多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实践,不但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目前,不仅在播音岗位游刃有余,对采访、撰稿编辑等工作也应对自如,同进还能熟练的进行非线性编辑制作,做到了采、编、播、制作于一身,多次成功完成了重大会议、重大节目的播音、采访、编辑、策划工作。主持和开展了社教部的各项工作,按时完成了各项宣传报道任务,特别是2001年,我接受了开办《****》节目,我经过认真的思考,把节目定位在面向农民,服务三农上,创作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服务群众的农业科技节目。在节目播出六年中,先后为农民朋友创作了100多期农业科技节目,深受农民的喜爱。

三具有从事新闻工作的敏锐性和判断能力,取得了较多的专业成果。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以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自身努力,不但具备了政治的敏锐性和鉴别力,而且具备了从事新闻工作的敏感性,能够准确的捕捉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并进行认真的采访,深入的报道。有许多作品先后在省州获奖。2009年我撰写的论文《浅析电视***创作》,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发行的《***新论》一书中发表。2009年撰写的论文《浅谈*****精品》和《*****浅析》获第二届全国农业电视论文一等奖和三等奖,并在《****影视》刊物和《中国****》一书上发表,2009年撰写的论文《精品***》和《主持人****》在省州听评会上获奖并在《****传媒研究》刊物上发表。并有幸参加了全国新农村建设电视节目采划会,得到专家的指点。

我选择今天的竞聘,一方面我觉得参与本身就是自我价值的体现。另一方面,我认为自己具备了中级专业职称的业务能力,目的就是无悔于最初的选择。给自己创造更广阔的空间,充分发挥潜在的能力,为新闻宣传工作多做一份贡献。

如果这次竞聘成功,我将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不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

一、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综合素质。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活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所以今后要做好这项工作,就要不断的加强学习,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积累经验,增强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此,多次获得了局先进工作者。

二、发挥专业技能,努力创作精品,服务受众。

广播电视宣传工作是,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群众的纽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发挥专业特长,深入基层,进行有深度的采访和报道,多反映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多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弘扬社会主旋律,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多创作、贴进生活、贴进群众、贴进实际的精品佳作,丰富我们的自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