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1:23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1

一、当前小学德育基本状况

1.学生思想状况喜忧参半。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知识经济的突飞猛进,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左右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传统的伦理道德、审美情操在青少年头脑中的地位越来越脆弱,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部分青少年动辄离家出走,动辄打架斗殴,动辄跳楼自杀,可见小学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的前沿阵地,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2.教师思想认识不容乐观。教师既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指导者和传授者,也是学生思想灵魂的铸造者和传播者,教师应模范地履行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从调查和平时的了解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不能以身示范、严格要求,在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3.家庭教育工作亟待提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之师。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教育观念与小学保持一致,但仍有一部分家长德育观念亟待加强。

二、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使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加强”,结合小学德育工作现状,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正确处理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于首要的地位。在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德育的外延扩大了,德育与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更密切了,但如果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单纯地理解为搞一些活动,进而用这种所谓的“素质教育”取代小学德育工作,那么,小学德育就有可能被淡化。

首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只有认识清楚,才能把做好德育工作作为自觉的要求和行动的指南。在加强德育,努力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中,教职工普遍存在两种想法:其一,德育是软任务,难见成效,往往说说重要,忙时不要。其二,认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德育的力度和效果以及德育水平不如过去,容易留恋以往的德育。因此,对教职工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极为重要的。

其次,还必须在实施德育的内容上具有广度。一方面,在德育常规中我们加强领导,加强管理。在德育框架上,我们努力做到责任到岗、岗位到人。明确以遵纪守法、诚实关心他人、热爱等为小学基础道德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抓住契机,组织开展各项活动,使德育教育寓于活动之中。更为重要的一方面,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也应成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德育点、连接点、落实点的备课要求,切忌贴标签,使德育有意、有机地落实在教学活动之中,教育教学活动内容落实、要求明确,为人人都能成为教育工作者搭建舞台,开拓更广阔的空间。最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以促使和保证人人都能努力成为德育工作者。加强小学的德育,关键在于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我们一方面努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开展学知识、学理论、学技能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规范的,教师首先要规范,以教师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和考核的力度,开展文明组室、文明班级、文明教师、文明学生的评比,把德育效果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学期考核两次,直接与结构工资挂钩,以发挥考核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人人成为德育工作者成为现实。

2.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现途径

首先,搞好小学德育工作的前提和关键是教师自身道德的建设。首先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以加强师德建设为前提,师德建设不是可以一劳永逸的工作,必须长抓不懈。因此,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有一个不断加强师德修养的任务。

其次,重视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产生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再次,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是小学德育工作能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小学应对目前学生家长多数在外的现状时,应摸索出与时代相适应的联系形式,如建立学生家长通讯簿、校长热线等方式,多与家庭沟通,摸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与家庭一起纠正其不良风气。与此同时,小学要善于利用社会上思想道德风范的先进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也要善于运用社会上的反面典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各种形式的联动体系,小学德育工作才可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

最后,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小学德育工作的沃土。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束缚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的培养,作为基础教育改革时期的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才观。

3.提高认识,加大家庭、社会和学校德育形成作用的宣传力度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2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总之,《意见》是指导新形势下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文献,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坚决贯彻。而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力求克服八种不良倾向,即只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不重视思想品德教育,只重视小学德育不重视中学德育,只重视普通学校德育不重视职业学校德育,只重视学生德育不重视师德教育,只重视课内德育不重视课外德育,只重视学科德育课程不重视隐形德育课程,只重视校内德育不重视校外德育,只重视轰轰烈烈的德育活动不重视实际的德育效果等不良倾向,从而使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真正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真正能够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的需要,为二十一世纪我国的伟大复兴培养大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3

Abstract:Thisarticleholdsthatthe"opinion"istheguideinthenewsituationofChina’s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opromotemoraleducationandoverallqualityofeducationofimportantdocuments,whichputforwardtheinnovationofthetwenty-firstcenturymoral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inChinamustadheretothecorrectguidingideology,sub-Raisethelevelofmoral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ofthebasictasksandtogivenewmeaningtothe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themainchannelfortheimplementationofsecondaryeducationputforwardanewdemand,madeclearstrengtheningoftheprofessionalethicsofteachersinthesystemofthought,atthesametimestressedthattheAllsectorsofsocietytoprotectthehealthygrowthofyoungpeoplemustliveuptoresponsibilitiesandstrengthenmoral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mustestablishandimprovetheleadershipsystemandoperatingmechanism.

Keywords:thenewcentury;moraleducationinprimaryandsecondaryschools;reformandinnovation

前言

2000年2月1日同志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以下简称《谈话》)。《谈话》为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发展和小青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是从根本指导我国教育发展和青少年教育事业的历史性文献。根据同志的《谈话》精神,2000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个《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更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意见》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明确提出了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面临的紧迫任务;突出强调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社会共同努力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意见》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教育工作特别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心,对指导新形势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帮助认真学习和切实贯彻《意见》精神,本文试图通过《意见》与原颁布实施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作一比较,拟就《意见》的主体精神、创新思路作六个方面的粗略探讨。

一、创新性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意见》中针对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个不适应”,明确提出了“坚持七个必须”的正确的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和理论性,蕴含有极深的思想内涵,是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强有力的指针。其中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精神为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把学校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首次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全社会齐抓共管“共同做好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总之,“坚持七个必须”,实际上也就是创新性地提出了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七条基本原则,即:方向性原则、首要性原则、实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约束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协同性原则。坚持这七条基本原则,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就能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分层次地提出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过去,《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均是较概括地提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而《意见》则分小学、中学,中学又专门对高中、职业学校分别提出了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紧迫要求。这样就更有利于各级各类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践操作,更有利于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有利于克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

此外,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新增加了六个方面的教育内容,即社会常识教育、国情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同时新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目标要求,即“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正确认识当前存在的矛盾和困难,以及党和政府努力解决这些问题的决心和措施,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这些新增加的德育内容和目标要求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热点、难点等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实施德育提出了新的系统的要求

与《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比较,《意见》对中小学主辅渠道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新要求。

一是要加强“三课”建设和教学。“三课”即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和职业学校德育课。过去一般只提出了搞好“两课”建设和教学,《意见》新增加了职

业学校德育课,使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得到了重视和强调,也使中小学主渠道德育课的体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也更加系统。

二是首次提出了学科德育的要求。《意见》指出“德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其中要求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意“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首次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意见》提出,要将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提出了“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四育人”的德育概念和要求是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小学德育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是对过去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教书育人”、“整体育人”、“三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四是首次提出了德育活动课程的要求。《意见》指出:中小学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分别对校园文化活动、校外教育活动、校班的有益活动、业余党团校教育、改进教育活动手段等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尤其是专门对“社会实践活动”作了概念界定,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还对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提出了有力措施。这应当说是对同志“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①的正确理解和切实贯彻。对此,中小学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四、明确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出过一些要求,但《意见》则首次专门明确地提出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系统思想,这是我国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创新的一个重大举措。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明确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即“以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的规定,主动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广大教师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一指导思想和目标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应当准确地把握。

二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即“四要”: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必修课程”,二“要建立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制度”,三“要大力宣传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先进事迹和经验”,四“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要坚持并创新地运用这四种方式,我国的中小学师德教育工作就会卓有成效。

三是明确了中小学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保障措施,即“三个建立”一是“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制度”,三是“建立有效的教师职业道德监督机制”。这“三个建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创新机制,也是二十一世纪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坚持有效开展的根本保证。

五、强调指出了社会各部门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履行的主要职责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对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出了一些要求,《意见》根据同志关于“对教育事业,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②的指示,进一步强调指出“全社会共同努力,各部门通力协作,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并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主要职责任务。

《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其中要做到“三个加强”,即“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的领导”,“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管理”,“加强社区教育工作”。这样就能减少社会消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有效统一。

《意见》对新闻宣传、文化、广播电视、出版、公安、工商、司法、工会、妇联、共青团、综合治理、教育行政部门等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支持教育,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提出了要求,其中的主要要求是:“两个大力宣传”、“两个积极开展”和“四个加强”。“两个大力宣传”是“大力宣传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和教育思想,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积极开展”是“积极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积极开展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四个加强”是“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加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的治安管理”,“加强和改善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管理”。总之,就是要动员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我国广大青少年都得到健康成长。

六、强调指出了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的领导管理体制和必须实行强化的运作保障评估机制

《通知》、《若干意见》和《规程》都曾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管理问题作过一些要求,还曾在《规程》中明确提出了“中小学校的德育工作应实行校长负责的领导管理体制”。而《意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并创新地提出了领导管理体制和运作保障评估机制等系列问题。

首先《意见》站在国家命运和教育战略的高度严肃指出:“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而,必须切实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为此,《意见》明确指出了要建立实行和不断强化“一个体制”、“三个机制”。“一个机制”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校长负责的管理体制,“三个机制”是建立健全校内外共同关心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运

行机制、德育工作运作的保障机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这“一个体制”和“三个机制”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个管理系统,一个整体工程,缺一不可。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建立健全并实施强化之,就能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运作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4

一、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德育教学新观念缺乏认识

随着新课改以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推进,受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很多小学教育中缺乏对德育教学新观念的认识。很多学校和班主任普遍重视小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略了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并且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通常都认为德育教学新观念是在德育教学方法上的创新,但是德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是德育教学新观念的一部分,并且大多数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未对小学生进行深入教育,通常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看到和了解很多事情,很多小学班主任认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只是指出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不足,或者是在学生犯错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批评。实际上,信息来源的渠道广泛,小学班主任的德育教育需要不断对新观念进行认识和实施,跟随时代走,才能进一步推进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全面实施。

(二)德育工作开展过于狭隘

在新时代下,很多小学班主任德育开展工作过于单一和狭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应从基本的道德知识以及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思考能力出发,并且使学生能在道德问题上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目前,很多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内容过于局限,通常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教授,忽略了对小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导,造成德育教育与实际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不相符的现象。新时代网络环境下,很多小学生生活的常态离不开网络,并且小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非常活跃。而网络内容的包容性是极强的,其中有很多涉及道德评判的部分,有些道德评判是正确的,但是一些不良的道德评判会影响小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并且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未充分将德育教育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造成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没有真正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三)激励对策存在不足

新时代,小学班主任承担着教育指导以及组织学生学习的任务,其在工作方面还有待提升,其中激励对策存在不足是当前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所涉的激励目标上比较单一,并且存在着德育教育激励政策不足,加之记录过程不完善,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开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适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激励,很大程度上能够带动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积极性,并且能够使德育教育在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现阶段,很多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学当中是以自己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并且在教育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学习激励以及在行为表现上激励学生。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不集中,加之没有好的激励对策,导致学生未充分掌握好德育知识。

二、新时代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更新德育教育观念

在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在开展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大背景。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班主任应更新德育教育的观念。小学班主任传统的德育教育关键是建立在师生的权威关系之上的,通常是以上下关系命令式的口吻对学生展开德育教育工作,使很多学生被迫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这种德育教育观念使师生之间存在等级差别。在新时代下,很多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较强,小学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仍以传统的命令式口吻展开德育教育会使很多学生产生消极心理且自然会感到厌烦。首先,小学班主任应更新对德育教学的观念,建立与学生之间平等的关系,在学习和生活中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在新时代下开展德育教育的关键是平等和尊重。其次,小学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采用渗透式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教育思想,使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最后,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可以为学生实时分享恰当的案例,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爱国观念。

(二)加强班主任师德培养力度

在新时代下,小学班主任未正确意识到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且要以教书育人为主,在舆论信息面前要正确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学校应加强班主任师德培养力度,使班主任能在德育工作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学校要抓好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不断更新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思想观念。例如,学校可以定期为班主任开展德育培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渗透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道德内容,或者树立道德模范,并且让班主任在学习之后对自身德育教育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小学班主任师德的培养力度。同时,小学班主任要正确认识到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同时也是不断丰富自身人生经验的宝贵机会,并且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充满新的期待,在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找到新的前进方向,促使班主任与学生的教学成长更进一步。

(三)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5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素质如何,尤其是思想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我国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希望,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要使广大未成年人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将对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影响。在这种背景下,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若干意见》精神,结合落实国家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少年儿童思想素质,就成为我们教育与学校、教师当前应首要考虑的问题。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在发生着深刻变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在经济发展较发达地区的珠三角地区面临的一些状况。⑴、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少年儿童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同时,国际上一些不符合我国道德主流要求的价值观也在对我国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港台和西方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少年儿童的影响不能低估。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少年儿童的精神世界。同时,一些领域道德缺失,腐朽的社会现象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如“五加二等于零”的现象。一周五天的学校品德教育,不如两天的周末的家庭与社会的德育负面影响效果大。⑶、家长育子观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孩子做人教育的重视程度,导致家庭对孩子思想道德教育缺失。许多家长存在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观念,始终把孩子学科成绩放在教育第一位。⑷、学校是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审视学校德育工作,在已取得了一些德育工作经验和德育工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德育工作的“五种怪”现象,这一现象严重损耗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五怪现象”是指:①指虽然一直在强调德育工作要作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合力,但实际上,仍存在着德育工作学校孤军奋战,三方面相互脱节,未达到有机融合的问题。②指道德要求游浮于少年儿童认识水平实际.③指德育形式化,统一化,距离于少年儿童心理情感之外;④指德育内容远离于少年儿童生活实际。⑤指德育工作的视角成人化,脱离儿童的思维水平.这些问题都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要加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就必须在德育教育的主阵学校德育上,以德育的主战场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为抓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德育的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科学的教育。德育和其他事物一样,是有规律可循的,但这个规律不是简单的函数关系,用一个或几个公式能表示的。德育的规律涉及到主观与客观、外因与内因、传统与时代、顺序与阶段、前进与反复、差异与可塑、教师与家长、家庭与社会、途径与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复杂关系。我认为要解决德育的实效性,必须把认清学生特点与影响德育的诸多因素结合起来思考和实践,并从中找出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切入点、立足点和着力点。

当今世界,总体而言,呈现政治上的多极性,意识上的多元性,经济上的全球性,社会上的多变性,渠道上的多样性。在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特色、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学习型、创新型、和谐社会、反腐倡廉形成了全新的氛围。在校园,素质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升学竞争构建起纷繁多彩的激励与制约。在学生家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培训、家教形成了主流。这就是当今学生生存和发展的时空。诸多因素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格和言行,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综上所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影响学生德育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外部因素,二是内在因素,三是过程因素。外部因素是条件,内在因素是根本,过程因素是积累。反映在学生身上的特点是这三类因素的自然综合,而有效的德育应是这三类因素的积极整合。如何从学生的特点出发,积极激发三类因素的健康因子,从而塑造学生新的品格,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这正是实现德育实效性所要关注的实质内容。

小学德育工作就是要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奠定坚实的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教育者应当根据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形成规律和身心特点,关注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联系学生实际,从分析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入手,研究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符合少年儿童的认识水平,符合少年儿童的思维方式,符合少年儿童知情意行的范畴,符合少年儿童生活实际,重视生活中道德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校外各种课程资源,挖掘德育资源的潜力,进行道德教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连,必须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最终达到促进学生道德得知情意行统一的目的。

(二)、小学德育教育问题根源

1、社会道德缺失,对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影响。

⑴、社会形态影响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导向的模糊和新的适用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复杂的社会情况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西方腐朽没落的生活观念的渗入和社会消极现象的存在,给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⑵、社会环境失调。学校是育人的殿堂,不但需要健康向上的内部环境,而且需要和谐净化的外部环境。社会上许多人把经济利益瞄准学校、学生,千方百计在学校周边巧设名目开设店铺、网吧和游戏机室。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周边环境令人担忧。学校周边的环境与学校育人要求很不协调。据了解,有许多无证录像室、桌球室、游戏机室和网吧遍布隐蔽的角落,校园门前的摊点驱之不去,还有的以私人营利为目的,出租不雅与低级趣味的书刊和各式各类的光盘。所有这些失调失控的环境,无疑对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和影响,这也是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之一。

2、家庭教育失当,使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大打折扣

据我区班主任工作的总结与调查分析: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一些家庭满足不了需要,铤而走险行为在极少数青少年中便时有发生;三是部分家庭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有些家庭成员沉迷于、和之中,给小学生带来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四是父母对子女疏于管理。在佛山地区,经济发达,外来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由于生计的需要,他们的子女大多数疏于管教,特别是孩子品行上的培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受不良风气的侵蚀。

3、学校教育的偏失,影响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

⑴、学校教育偏失。据不完传统计,佛山市各区学校办学情况存在的实际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学校办学思想不端正,育人观念不明确。60%以上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反映,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上级考核学校主要看升学率,学校考核教师主要看学科成绩。“一好遮百丑”,有些学校一周唯一的一节班会课和队会课也常常被“语文或数学课”占用。学生累、教师累,教育教学效果差。难怪有些学生发出“我要自由,还我假日”的过激呼吁。有的学校第二学期很少组织德育活动。由于片面的狠抓语数英的质量,德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很大程度的冲击和挤压,有的教师直言:“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学校德育工作弱化的根本原因。二是德育缺乏实效。大多数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不分年级高低,不管个性差异,一个模式,“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学校德育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新意和吸引力,德育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有些学生反映:学校校会缺乏新意,国旗下讲话形式多于实际,少先队活动很不正常,至于社会实践活动,一学年也难得搞一次。三是德育队伍形不成合力,学校各个学科和学校各部门不能协调开展工作,已设有的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成了挂在墙上的一纸空文,完成的状况堪忧。

⑵、德育评价失策。客观上德育状况及实效的评估难以操作,但主观上努力不够,至今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科学化的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就具体学校而言,在教师岗位责任制考核方案中虽有德育工作的考核条目,但在具体评估操作过程中,随意性较大,而且德育这一块在整个考核方案中所占的比重虽大,但学校领导还是以教学成绩来评价教师的德育考核。还有些学校领导反映,以往评选德育先进学校凭印象、凭上报的材料,比较少进行认真扎实的实效评估,评优的不公正也挫伤了一部分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积极性。

二、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策略

(一)、提升德育实效关键要走出误区

1、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首先要反思德育工作上的种种误区。

当前我区德育教学中,存在着些误区,归纳为“六重六轻”。

⑴、一是重“成才”,轻“做人”,德育与智育相脱离。在一些小学,存在着严重的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的现象,德育成了某一门课、某一些教师、某一个机构的任务,与智育、体育和美育相分离,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往后靠,忙起来不要”,德育与智育出现严重的分离现象。

⑵二是重课堂教学,轻亲历体验,德育与学生生活脱节。目前学校道德教育方法缺乏体验教育的基本途径,没有形成将课内所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体制,从而难以提高和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不利于学生知行统一的实现。

⑶三是重空洞说教,轻实践的效果,德育与学生兴趣背离。一些学生对德育不感兴趣,也不喜欢,这不是德育本身固有的问题,而是长期以来空洞说教盛行造成的恶果。

⑷四是重“认知”,轻“养成”,忽视养成教育。长期以来,一些学校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有些地方虽然抓了养成教育,但喜欢搞短期行为,注重用说教方式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⑸五是重硬性灌输,轻无形渗透,教育方法不当。从目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还存在着以灌输代替行为养成的现象,在德育工作中一味地实行硬性灌输,生搬硬套的多,“润物细无声”的少。

⑹六是重“大”道理,轻“小”环节,德育着眼点不妥。老子早就说过:“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细微之处见精神。小处最不经意,但却是最好的切入点。

(二)、多管齐下,提升德育实效

小学是未成年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理应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我以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德育实效,必须适应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多管齐下。

1、发挥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地位,形成做人为本、德育为首的共识,改变德育被动的灌输局面。

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长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成绩差,能力差将来或许是次品;但是如果学生的思想和德育教育有问题,那将来可就是危险品啊!试问次品与危险品对社会的危害大小可想而知的。因此,学校领导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并把这一观念贯彻教育全过程。要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让学生被动接受所谓的道德“灌输”的局面,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主动遵从道德规范。

2、把德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改变德育与智育的割裂局面。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场所,要充分发挥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一是要克服片面的德育观,摒弃把德育和智育分离的做法。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要发掘本学科的德育内容,进行有效的道德渗透。二是要进行德育内容创新,寓道德教育于学校教学全过程,使学生通过各类活动不断地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进而转变为行为习惯。

3、改进德育方法,把枯燥的道德要求变成无形的渗透,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课堂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要更加重视“渗透式”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引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陶冶学生情操。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道德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道德实践的体验成为知行统一的人。

4、加强师德建设,重视教师的身教,完善德育的评估和激励机制。

德育教育注重言传,更注重身教。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学校要有计划地对小学校德育工作者和教师进行培训,使他们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发现并培养一些优秀德育工作者,造就德育骨干,鼓励和支持优秀教师从事专、兼职德育工作。使教师不仅在学科知识上为师,更要在思想和人格上为学生的榜样。使学校、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成长同步。同时教育部门与学校要不断的完善德育的评估和激励机制,加强学校德育督导评估工作。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与可持续的发展。

5、整合学校、家庭和社区德育资源,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工作合力。

德育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学校德育教育是根本,同时要加强家庭和社会德育教育的辅助。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务劳动和家庭生活,了解每个成员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与家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培养热爱劳动、孝敬长辈、自立自强等品质。利用社区和小区、街道的德育教育资源,退休老干部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利用社区的思想品德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立社区宣传网路和宣传栏,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推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步伐。

6、进行德育模式的综合改革,形成变革传统德育范式的“抓手”和载体。

近几年广东各地持续开展“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对变革传统德育和智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改革力图实现以下几个结合:一是学校与社会、课堂与生活相结合,使各学科知识和道德素质在学生实践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二是知识学习、素质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提倡生活体验教育和城乡交流学习;三是社区服务、网络学习与基于社会资源的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四是科技教育、创新实践与创造发明相结合,通过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素养;五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教材建设相结合,把“创新”理念和道德要求有机地融合到学科教学中去;六是教学模式改革与考试评价改革相结合,使改革实验具有制度保证和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加强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1、认清形势,统一认识,确保德育的首要位置。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培养品德高尚,人格健全,素质优良的一代新人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尽管我们过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西方消极腐朽思想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给青少年学生带来较大影响。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从提高民族素质,事关国家安危的高度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更加自觉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到“以德治国”和“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上,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突出位置。当前,应把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当作中心工作来抓,掀起再动员、再学习、再认识、再提高的热潮,使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思想上定位。其次,学校要根据《意见》要求,结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小学德育纲要》等德育规章,解放思想,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计划,要从舆论宣传和制度建立切入,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同时,确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遵循教育规律,采取切实措施,坚决扭转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不良倾向。

2、要进一步健全德育工作机制。

首先要明确地方党委政府领导组织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德育工作单凭学校自身的努力是很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协作和支持。其次,要明确德育工作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校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校长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国家规定的德育目标、内容和要求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落实。学校应该发挥党支部、工会组织的作用,培养好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德育工作队伍,切实办好家长学校,大力普及家教知识,密切学校、社会、家庭的联系,努力形成齐抓共管,整体联动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机制。再则,要确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彻底克服德育的任务由班主任、辅导员完成的偏见,强化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德育中的作用。

3、要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指出:“德育工作的实效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体现。”如何提高德育实效需要根据校情、班情和学情进行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我们认为要增强德育实效,首先,观念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要坚决摈弃赶时髦的应试教育、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教条主义的空洞说教。其次,在德育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六性”:一是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要根据《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区分不同年级,不同对象设置教育目标,分层施教,层次递进,避免“一刀切”的现象。二是教育内容的时代性。德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德育的内容也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只有不断注入时代内容,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因此,要紧扣小公民道德建设这个主题,充分利用德育资源配合教育教学。三是教育策略的开放性。开放式的社会每天都向青少年传播各式各样的信息,如果再用过去那种封闭式的德育方法,势必造成校内外“观念落差”的冲突,使学生无所适从,学校应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体验生活,陶冶情操。四是教育管理的民主性。教师在学生管理中应坚持民主的原则,多对话,多交流,少批评,少训斥,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为人师表,使说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管理,让学生自主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将德育要求内化为自身愿望。五是教育形式的多样性,要充分发挥课外活动的优势,把德育观念、德育要求、道德标准融化在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从中获得道德的教益。六是德育工作的持久性。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学校应该有计划、有步骤、有措施,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特别对后进生要紧盯不放,要紧扣小、细、实,严格要求,反复训练,日积月累,逐步形成规范,坚决杜绝“雨过地皮干”的短期行为。

4、要健全德育科研和督导评估机制。

德育科研在城乡结合部小学和农村小学还很薄弱。我认为学校开展德育课题的研究。中心城区小学每学期应该组织一两次大型德育观摩和交流活动,我镇应该抓:南庄中心小学、溶洲小学和吉利小学的德育教学的先进典型,然后以点带面在全镇十五所小学辐射。镇教育组和区教研室要根据当前我区、我镇的德育教育的形势,制定小学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估方案,并制度化地开展专项督导评估,将评估结果与荣誉、利益紧密挂钩,对应德育工作无力而造成学校管理混乱,学生品行不良的学校领导在年度考核时要“一票否决”。要建立竞争机制。对“德育先进学校”采取年度考核制,取消“德育先进学校”终生制。同时,学校也要相应制定德育工作评估方案,细化内容,强化督导,严格考评,考评结果要与教师评优、晋升、奖励挂钩。对德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学校和教师要给予表彰奖励。

5、要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城乡结合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引起重视,但品位不高。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认真规划,精心设计,落实经费,抓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和育人氛围的营造。当前,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的整治和管理,杜绝脏、乱、差。同时,要将现有的文化宣传阵地(橱窗、画廊、黑板报、广播、和校园网)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应有的作用。城乡结合部学校每年组织一次“文明校园”的评比,各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文明教室”、“文明办公室”、“文明睡室”的评比,以次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当前,由于社会正处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学校要努力探索并正确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明晰思路,科学决策,把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学校教育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主战场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导向作用。现行教育正进行着多方面、多层次的变革,对学校德育也提出了更多的和更新的要求。因此,要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我们认为:

1、注重身教发挥引导性作用

小学生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受到周围各方面有意或无意、直接或间接、积极或消极的种种影响,在这些影响因素中,教师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教师的影响力是其它教育因素无可替代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是道德规范的传授者,更是道德规范的身体力行者,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当今二十一世纪的学生来讲,他们主体意识很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渴望平等,敢想敢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不会盲目听从教师的说教,而比较注重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判定道德的价值和作用。即“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就是这个道理。反之,教师如果言行不一,将会导致学生“知而不信”。一个漫不经心的眼神儿,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一句冷漠、鄙视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心灵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例如:有一个学生,接连几次数学测验成绩不佳,他怯怯地拿着卷子找到老师:“老师,我真的想学好数学,可是……”。“你要是想学好数学,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孩子那刚刚燃起的上进火花,就这样被老师的讥讽熄灭了。曾有一位学生将自己班老师一天上课对话做过记录,发现竟有85%的话语都是对学生的责备和训斥。不言而喻,这样的身教怎能另学生们信服呢?难怪!现在有许多教育专家呼吁,允许教师思想与情绪不佳时暂不授课的建议。

德育工作就是心与心的交流,只有当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是可接受的、开放的、同情的、真诚的、帮助的状态时,学生才会将教师视为可信赖的人,才能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从而达到“身教胜于言教”的目标。

2、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地位

传统德育模式过于强调个人要服从既定道德的要求,没有把学生当作德育主体,没有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确定方法、手段,而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视德育为外在的、空洞的东西而加以排斥。因此,在当前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在德育教育中,要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要能有效的调动被教育者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道德需要。如:许多学生对拔河、团体操之类的集体体育项目感兴趣,除了运动本身带来的愉悦外,还因为这类运动能够充分显示个人的主动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因此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进行,这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又如:一学期向学生提出养成十个好习惯:微笑待人,每日为父母做件事,见人主动打招呼,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按规矩办事,说了就要努力做,用好每一角钱,集体事一起干,用过的东西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每一、二周提一个要求,突出一个主题评选“每周之星”,让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他们产生较强烈的道德体验,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行为。

3、立足课堂强化渗透性意识

传统德育模式的重大缺陷就是明显的形式主义倾向,即把教育目的挂在嘴上,以说教代替渗透,为德育而德育。教育心理学认为,如果学生时时知道或感到别人是在教育他,就会产生消极甚至抵触心理,因而很难产生深刻的道德体验,最终导致教育效果“打拆扣”。课堂是德育的主阵地,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结合,而且要选准学科教学与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最佳结合点,这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力保证。如:语文科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自我认识的观念和修养;数学科教师在教学时,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性,培养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社会,看待他人及自己,能将自己的情绪合理化,发展良好的认知品质;自然学科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探求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社会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尊重大自然,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体育科教学时,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纪律性、团结协作、机智果断、进取心和自信心;音乐、美术教学注重学生情绪的调控和行为调控等。各科的德育渗透没有固定的内容和模式,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结合本学科教学资源,挖掘和拓展教材,及时合理的运用生成的教学资源,淡化德育过程中说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4、坚持灌输,贵在渗透,重在实践

德育本身是一门科学,不仅有全面的内容,而且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德育成果要在学生的思想、言论、行为上显示出来,首先要向学生传授德育的道理。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的主要精力在于学习,德育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把教材内容素质化,做人教育课程化,应是学生德育灌输的基本途径。现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材中基本框架是六个方面:我与祖国、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与社会、我与大自然、个人修养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到青少年成长的顺序性、阶段性、反复性、差异性和可塑性等特点,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渐渐优化,帮助学生逐步提高道德的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智育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知之不多与知之甚多,知其然与知其所然,而学生德育要解决:信与不信,行与不行,果与不果的问题,两者的结合就是解决从不知到知,从知到信,从信到行,从行到果。基本做到了教材内容素质化,做人教育课程化。学校教育中,学生专项德育活动在时间上只能有适量的比例。真正把德育落到实处,大量的、经常的是要把德育渗透到其他各育、各科教学、各项活动、各方面的工作,直至学校的环境气氛之中。同时把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思想观念、教育准则、校风、学风、教风均以各种形式凸显在学校通道要处。在校内相关场合悬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古今中外的名人画像,使整个环境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德育的成果要在实践中体现,要靠实践来检查,靠实践来评价。确保德育的实效性,最终必须抓住实践这个环节。在社会实践中,要注意坚持多层次,形成系列化;树立辩证法,防止片面性;突出创造性,增强时代感。

5、确保核心,坚持统帅,全面影响

针对现在有些青少年学生文明素质缺失的现象,学校教育应当确保德育的核心地位,坚持德育的统帅作用,让德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全面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德育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全过程、全方位地保证了德育的核心地位。德育是灵魂,是生命线,为了充分发挥德育的统帅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必须做到“四个先”:制定计划先考虑德育的要求;进行教学先确定德育的目标;开展活动先要落实德育的任务;总结工作先分析德育的得失。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学校既要有明确目标,又要有德育的具体内容;既要有总体的原则要求,又要有分阶段的具体要求;既要有专项的活动,又要有体现德育要求的各类活动。绝不能就事论事,但要就事论理;不搞任务观点,但有硬性要求。时时、处处、事事、人人都注意德育的统帅作用。德育就其工作、活动的安排而言,既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还要控制一定的时间比例。德育的影响在范围上是全方位的,在过程上是全过程的,在时间上是百分之百的时间起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四个不忘”,就是开展德育活动时不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行教学时不忘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布置任务时不忘激励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参加实践时不忘坚持政治方向和维护社会公德。

6、立足时代,弘扬传统,激发创新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集我国五千年文明的大成。考虑到当前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和国民素质的时代要求,在进行学生德育时,应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教育,以优化学生的素质。在具体的教育中,针对当今有些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差的状况,应特别培养他们经得起各种变化的考验的能力。任何事物的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人们就是在不断克服困难和战胜挫折的过程中成长和发展的。取得成绩,发展顺利而情绪高涨,是正常现象,但并不是可喜现象,关键是要看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的情绪和态度。高素质人的突出表现是“乘长风破万里浪”,善于在挫折中总结教训,在困难中坚信成功,在失败中看到希望。挫折教育应是德育教育中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人认为要经受住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比较难,至于成功和顺利的考验是没有问题的。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从某种意义上讲要经受住成功、顺利的考验,往往比经受困难和挫折的考验更难。对成功和胜利如果缺少修养,没有正确态度,往往会使人飘飘然,陷入盲目,对掩盖着的消极因素,对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对潜在的种种危机,缺少必要的认识和思想准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情况的变化,当问题真的来临,危机已经出现时,就会手足无措,一筹莫展,甚至一败涂地,从此一蹶不振。但是,千万不要忘记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要求学生找差距,找不足,找薄弱环节,提出新的要求、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精益求精,以提高学生适应能力。成功教育也是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利用综合评价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1、各门学科课程的渗透评价:

学生生活的主要时间在学校,学校的德育教育要寓于各学科教学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如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品德与生活(社会)、科学等学科,都可以结合各自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品德课也可引用这些学科中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最能直接培养学生德育的,非品德课莫属了,如何做到灵活地处理教材和整合教学内容,选好课程内容和活动的内容,在选择教学内容上,我们认为:要坚持把握好“有效性、针对性”的原则,所选的内容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⑴、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

⑵、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

⑶、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能力;

⑷、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共同发展。

2、利用班队活动进行评价:

采取召开全班会议、中队主题会及班级干部会议,听听学生说说自己的表现和想法,并帮他们找一找各自问题存在的原因。由班干组织同学一起参与到班级公约和学习制度的制定中来,采用民主选举的形式选出班干,再由班干自主制定班干工作制度,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约束自己,管治自己。我把它自称为“三自”班规,即自主选择、自信培养、自我发展。

3、采用即事激励导行的评价:

引导学生对身边和学校内外及国内外近期的偶发事件进行评价,如近期新闻人物、身边的一些不良现象等,通过组织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评议,使学生能从此人或此事中得到启示,从而学会辨别是非,引以为戒。

4、家庭评价:

在以往与家长联系或开家长会,常听到很多家长反映,学生在校听老师的话,可回家家长怎么说也不听,要求老师多帮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学生在学校表现好,这是他们的言行及时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肯定,而有的家长就缺乏这方面的关注和教育。因此说学生良好品行的形成,光靠学校老师的教育与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在家庭的言行举动是应该由父母监管的。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潜移默化影响着其子女。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及诸多影响小学德育教育的因素存在着,并且在不断发生变化,给小学德育实效性带来了新的挑战。只要我们能在思想上始终重视和坚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不懈的从思想意识上、从德育的社会环境和德育的主阵地、德育的主战场上抓好德育的实效性,不断学习和研究,同时辅之于德育的评价,结合各学校、不同学生的具体实际,就能探索出新形势下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的有效途径,就能增加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小学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注释:

[1]《提升德育实效关键要走出误区》----辜胜阻

[2]《综合评价方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中的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德育教育纲要》1994年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2004年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6

1.以身作则,用人格魅力熏染学生的行为

习惯的养成,很多人认为靠的是管,是约束,是限制,是循规蹈矩,是划地为牢,而实际上我们更应看重的是育,是教化,是熏陶,是春风化雨,是润物无声。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事,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记得刚教一年级的时候,我们班级的晨读一直纪律不好,教室里总是不静,干什么都有,我便试着用各种方法让学生把早晨的宝贵时间利用好,可是虽然纪律好,学习效率不高,仍然有同学桌面空空的发呆,哪怕一块橡皮也能默默地玩一个早晨,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长时间。一天我在办公桌前学习业务,突然眼前一亮,我可以把我的讲桌变成我的学习桌。从此开始,讲台上多了我的笔记,我的教育理论书籍,每天早晨,我不再站在讲台上监督同学,索性自己专心看书、学习,不出两天,同学们也知道拿出书来学习了,渐渐的,孩子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不管我在不在教室,他们都会“自习”了。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2.挖掘教材,让课堂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主战场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挖掘教材,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让德育渗透在教学之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从而实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班主任工作 )比如教一年级认数时,在学生认识和理解了整体“1”后,我先出示了一幅图,图上有一大筐苹果,说道:“一个一个的苹果放在了一个大筐里,是一筐苹果,所以也可以用‘1’来表示,我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能用‘1’来表示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说:“能,因为我们是一个班的。”“对,我们是一个集体。”我趁机说道:“我们51个同学像51个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地团结成一个整体,当然可以用‘1’来表示。”看到学生们微笑着互相注视着的眼神,我又问:“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就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都是——中国人!”学生们都异口同声的大声说。其中一个学生还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觉得一个国家也可以用‘1’来表示。”看到孩子们赞叹的目光,看到他们那油然而生的爱国之情,我笑了。使这些学生在感知整体“1”的同时,培养了集体意识,互爱精神,因为使其像兄弟姐妹一样紧紧团结成一个整体是我的心愿,而热爱祖国也是小学生们既朴素又需要进一步加深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情境就水乳交融地将德育渗透于数学课堂的教学之中。

3.整合资源,构建德育工作新格局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受到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整合各种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德育工作开放体系,才能促进德育工作顺利开展。

3.1以学校教育为主。在实际工作中,我以班主任工作为主,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和教材内在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准时收听学校聘请的校外辅导员定期做的报告。充分利用清明节、劳动节、儿童节、国庆节、重阳节等重大纪念日开展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热情。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7

前言:班主任是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担负着班级“设计师”的使命,又担负着“施工员”的重任。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舵手,是学生成才的导师,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班主任工作的核心是德育工作,德育工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班主任如何加强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环节抓起:

一、信任学生,真正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班主任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从而赢得学生的爱戴。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班主任教师要改善自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学生心灵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班主任教师只有真正掌握了学生在做些什么,想什么,才能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才会和谐。

二、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班主任教师应从单纯的思想建设者变为心理护理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班主任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班之“主”的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笔者的做法是:

1.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由于受不同的家庭、社会影响,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班主任抓德育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脉搏,对症下药,把“心理医生”的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

班主任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本班一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同学们都责备他。笔者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笔者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笔者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班主任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三、精心策划主题班会

主题班会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笔者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学期,笔者策划了许多主题班队活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四、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中,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

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

五、与时俱进,探索德育新方法

班主任要根据新时期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与时俱进,探索新的方法:一是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的模范行动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学生,因为学生不仅听其言,而且观其行。班主任只有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以情感人。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学生的德育工作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生病的学生,班主任应该关心照顾,组织学生送温暖,给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把做思想政治工作同解决学生实际困难结合起来。三是建立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德育工作要逐步规范化、制度化,要量化管理,建立一套完整的德育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逐步完善量化管理制度,其主要内容是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等,建立学生操行评分制,每日根据学习、生活各项活动的情况总结评分并加以奖励、惩罚,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两者紧密结合,把规章制度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做好德育工作提供机制和制度上的保证。

六、需要班主任的关怀、激励和爱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师和学生之间也不应是对立关系,也不能不分彼此。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为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所以关爱是基础。

一个挚爱学生的班主任,自然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自然会博得学生的信任和爱戴,就会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同时,理解与沟通必不可少,还需要无时无刻的激励教育,“多激励、少批评”要求班主任善于发现学生的自身优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激励学生积极上进。

总之,班主任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先行者,班主任要经常去点燃学生心灵中求知的愿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培养他们健全的、积极向上的、勇于参与竞争的思想意识。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博大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真正给学生精神上的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8

(一)思想品德课在小学德育系统工程中的地位

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对思想品德课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以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作了具体阐明。同时,国家教委还集中力量编写了系列教材。遗憾的是,在贯彻落实过程中,有的人口头上承认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中却把它作为软任务;有的教师厌教,因而影响学生厌学;有的教师未能正确处理好思想品德课与班主任、少先队工作的辩证关系,往往把思想品德课这门具有特殊地位的学科当作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工具,处于从属地位。这就极大地贬低了它应有的地位和削弱它的德育功能。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课的地位作用。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所谓“重要途径”,既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一般途径。而是占有重要地位。众所皆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削弱德育就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德育目标多途径、多渠道。除思想品德课教学外,还有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和各学科教学等等。这些基本渠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共同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但是,必须看到思想品德课在诸渠道中处于特殊地位和起着其他途径所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思想品德课以课堂教学为基本形式,遵照自身的教学大纲,以比较系统的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直接地向小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每一个道德观点、道德观念的教育都是一场“阵地战”、“攻坚战”,像钉子入木那样,牢牢地在学生头脑中扎根,并引导学生相应地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主任和少先队工作着重及时抓住学生现实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灵活性强但欠系统。各学科教学虽含有思想品德教育因素,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适当地联系学生思想实际,没有象思想品德课那么直接、系统。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的臆造,而是有着不容否认的客观依据。

还要强调指出:思想品德课设置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基础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奠定思想基础。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很重视在小学开设不同名称的道德课,所不同的是,它们是资本主义思想体系的基础,而我国的思想品德教育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那种把思想品德看作是一种软任务,将它贬低为为班主任工作服务的一种手段,无疑是扭曲了思想品德课本来的真实面目。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功能是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即系统作用于环境的能力。同任何事物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功能是固有的,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只有充分认识其本身固有的内在的功能,才能在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收到预期效果。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的一种教学活动,它与任何学科教学一样,具有全面育人的功能,但由于思想品德课在学校德育中的特殊地位,在实现教学的全面育人功能中它又承担着自身固有的独特功能。《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思想品德课“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这是思想品德课最显著、最突出、最主要的功能。现实表明,小学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教育。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体魄,促使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协调充分的发展。对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更为重要的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五爱”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勇敢、勤劳、节俭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的能力”。总之,《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功能,既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历史赋予的重任,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特殊规律和运用

(一)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特殊规律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任何事物都按其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运动着,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否则就会碰钉子、受挫折,甚至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思想品德课教学同样必须遵循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才能确保教学质量,发挥其应有的独特作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与他系统之间复杂的矛盾运动的过程。教与学之间是这一过程的基本矛盾。这对矛盾的开展和解决一刻也离不开教学载体--教材。在教师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内化为道德情感;进而形成道德观念,相信真理性的教材内容;然后在教师指引下通过学生主观努力,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转化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由此可推断出: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相互促进、相互转化,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固有的特殊规律。

知,是指认知、知识、知道。这个“知”,对于思想品德课来说就是道德认识。情,是指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爱憎的态度和体验。它是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所内化的道德情感。积极情感的形成,不仅深化了认知,而且有利于转化为信念。信,即相信,相信教材真理性的道德观念、道德观点,是知、情的“合金”。这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关键的一环。信念的萌发既加深道德认知,增强道德情感,又将成为付诸行动的强大推动力。意即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行动的一种能力,是知、情、信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即行动、实践。在坚强意志支配下,将道德观念、观点付诸实际行动,形成知行统一。这是衡量思想品德课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可见,知是情感的产生、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情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不可缺少的心理活动的环节;信是以知、情为基础所形成的较为坚定的道德观念,是学生道德规范形成的核心。行是归缩、目的、立脚点。意志是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直至形成良好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学生有了坚定信念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反过来又促进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深化。可见,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既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它必然受着诸多客观规律所制约。如注意规律、认识规律、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相统一等规律同样支配着思想品德课教学。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指导学生道德行为都必须胸中有全局,站在理论的高度,全方位地把握教学规律,方能胜利地完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历史使命。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的具体运用

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看不见,摸不着。但人们可以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教学实践表明,“激情、悟理、导行”三部曲(或三步骤)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特殊规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1、激情。激情指的是激感。是学生萌发学习兴趣、内驱力启动的必备前提和基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夫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心情振奋,心扉敞开,内驱力启动,学习动机必然易于确立。同时,少年儿童具有好奇心、追求新颖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特点。用“愉快教育”手段撞击童心,必然能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学伊始,应精心设计,创设童心情境,展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因人、因教材特点而异,形式多种多样。小品、讲故事、直观演示、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电教手段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形式。如讲授“怎样穿着才算美”一课,先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学生珍珍和她表姐如何教她打扮去参加“怎样穿着才算美”的讨论会的小品。矛盾由此展开,全体学生身临其境,思维活跃,兴趣盎然,从乐趣中开始探求美的道德观念。

2、悟理。悟理即领悟真理。要求学生提高道德认识,并内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明确观点,初步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为达此教育目标,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置若干个问题(矛盾)逐层推进。即把矛盾作为一根红线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形成激疑一求疑一解疑的过程。如,在《珍珍穿着》的小品演完后,教师逐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①珍珍的打扮美不美?②为什么说珍珍表姐的打扮用在珍珍身上就未必美?③鲜艳、时髦能不能与美划等号?④小学生的穿着打扮怎样才算美?怎样不算美?这些问题象投石激浪,学生情情骤增,举手争先发言。教师从中因势利导,适当点拨,间中穿插音乐伴随穿着表演。最后教师归纳板书“质朴、自然、大方”,并略加解释。矛盾展开至解决,高潮迭起,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紧张、兴奋和欢乐之中。从而让学生在愉快体验中获得“穿着美”的道德真理。

悟理是教学过程重要步骤,抓好了有利于导行奠定扎实基础。从我们教学实践正反两方面看来,需要注意四点:第一,要有趣味性。教学中的趣味性,既是少年儿童心理特征的需求,也是“愉快教育”的手段和目标的需要。因此,教师的设疑和语言表述以及引用材料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要有科学性。趣味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否则为趣味而趣味,投学生不健康的所好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表现。科学性要求:①知识、观点要正确。②事例要科学准确。③事实与观点应吻合。④设置的问题要规范,符合时代精神和学生接受能力。⑤板书内容要与教学目标、课题相一致。第三,要有针对性。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论是设疑、解疑,还是引用材料都应从学生思想实际、知识经验的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若脱离学生的实际,不仅无助于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也难以开拓学生思维,师生双边活动难以进行。教学上“启而不发”,教师唱独角戏,往往是由此而产生。第四,要有教育性。教育性即思想性,这是本门学科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在宏观上,可根据形势要求和学校每月思想教育中心调整教材顺序;还可适当增删教学内容。在微观上,充分挖掘教材思想性,增强教育效果。如讲授率领红军过彝族地区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时,应升华到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高度。同时,教师应以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感染学生,熏陶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情理交融。

3、导行。导行就是在悟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道德行为。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愉快教育”不仅要求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从乐学中求发展,而且通过学生自己勤学获得真理,享受着成功的欢乐。倘若缺乏道德行为的体现,必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成为空洞的说教,那就会丧失本门学科的生命力,违反设置这门学科的初衷。

如何指导学生道德行为?我们着重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第一,运用观点,辨析是非。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在悟理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让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9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

二、小学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发挥德育教育活动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

三、分析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强化意识理论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浅析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措施研究

【摘要】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时期,是孩子非常重要的性格和素质成长时期,班主任工作则是小学教学中极其关键的特殊教师群体,除了日常要担负起孩子们的主科(语文或数学、英语)教学以外,还要对班级进行全面管理和学生德育培养负责。树立良好的德育素养是小学生整体教育的基础目标,是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通过班级管理探讨分析出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总结出德育培养的策略与方法,不断创新建立健全有效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天天按照规章制度逐一进行管理并指导和检查,凭借多年的任劳任怨工作,风风雨雨也无法阻挡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将班主任教学管理工作由学校制定了学生教学财产管理制度、学生教学设施维修管理等重要的安全大事,确保学校学生班主任管理工作始终朝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努力工作争取做一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管理兼小学教学教师。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德育;重要意义

一、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创新改革现状

分析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易出现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问题的对策,使小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强化措施意识,充分发挥小学班主任的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改进的班主任管理工作方法,不断提升小学班主任工作管理学生学习的效率。本文结合班主任德育管理工作培养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人生价值观等,班主任仔细观察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采用因地制宜地班级管理教育方法理念,不断创新开展小学生的思想德育和人文关怀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

第一,共同探讨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问题,班主任要经常鼓励小学班学生开展班集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实践教育活动,培养小学学生在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中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小学生管理工作应采取科学合理方法管理班级日常教学质量为基本前提。

第二,结合传统灌输式来管理学生及班级学生的自身行为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效果,认真思考学生、家长、班主任老师之间的沟通缺少交流现象,班主任应按照学生个性差异及想法制定班级管理工作任务,认真考虑到学生心声及真实想法,从源头改善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的主要原因问题对策。小学生即将面临高考的压力学习,班主任在管理过程中以学生的表现作为重要管理目标,对于学生的成长要采用创新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调整班级管理策略,确保小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与服从班级管理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使学生不断提升身心健康素质,班主任教师应高度重视现阶段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合理管理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兼顾不同差异化的学生应采取不同优势的管理方法特点,小学班主任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适应管理、服从管理。

第三,师生互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奠定基础的起航阶段,需要班主任耐心的指导并引发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及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教学模式引导过程,班主任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精进小学教学知识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方式,激发学生正能量精神,构建开放式新理念教学新范式。不断开拓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强化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计算机技术进行实践教学操作,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逐步完善小学教学水平的创新思想理念方法以及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意识,从而完成小学教学的学习任务。

二、小学班主任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及意义

首先,小学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工作,要比学生学习成绩更为重要,首先小学教师要身正为范教会学生如何学做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才能坚定正确选择学习方法的目的和途径,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从人格标准行为上都是优秀的,品学兼优的。但是小学这一阶段的学生性格特别不容易掌握和控制,这就需要班主任老师灵活掌握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缺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的单独辅导和管理,从而使班集体学生整体素质及德育表现达到优秀的水平。

其次,通过一系列安排,从而调动教学长工作的积极性,明确工作任务和要求,依照校委会及政教处的安排,负责分管的领导一周内除日常督查外,至少要对男女生教学进行一次不定期的检查,并及时签阅教学管理人员上交的各种表册,包括“男女生教学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通风情况记载表”、“教学室内地面、桌面消毒记载表”、“教学内外空气消毒记载表”、“教学室内外安全检查情况记载表”、“教学监控情况记载表”等,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并协调后勤整效果。

再次,小学生的成长教育阶段来说,德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人生正确观的启蒙作用。国内有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对小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究其是把德育教育工作变成日常工作融入到班集体管理中,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效果的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找到具体的解决办法,进而加强了班主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实践教育对策及作用。依据小学德育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计划要求,采取因地制宜的培养计划开展小学生的教学目标实施。小学班主任在德育活动中通过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的“教”与“学”为目的进行整体教育目标的德育工作基础。

总之,针对班级里不同的学生特征制定出具体实施的德育计划,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小学生德育主题班会,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促进了小学生的德育品质,大大增强了班集体的班风凝聚力与学习氛围。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做好小学班主任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综合教育性,从而对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做出最大的贡献。

三、小学班级融入德育发展的现状原因

对于小学生的不同因素环境的影响,小学班主任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差异,抓住学生最佳的德育时机,规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小学班主任要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解决遇到的学习和生活的种种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

(一)小学班级创新管理教育现状因素

随着高等职业类院校的教育改革发展,研究小学班级教学存在的理论问题及对策。近几年在社会需求的角度下发现,前提是小学教师专业的基本功一定要过硬,要想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专业技能加强,随着职业院校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教育改革,在通过课程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实践实习操作演习等形式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检验。小学生正走向成熟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的觉醒。他们渴望教师更加公正地对待自己,尊重他们的选择。因此,班主任必须加深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贴近学生及时进行思想沟通,确保班主任管理方法能够得到运用。既能满足了学生的期望,而且还能有效地履行了自己班主任管理班级、学生的职责任务。小学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管理班上的学生能够遵守学校的纪律、努力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并得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

(二)优化小学班主任教师专业课程的新颖结构

以小学教师就业为向导,依据小学班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的进行系统科学化的培训及培养模式,完善学生、师生考评和管理制度体系,对小学班级的技能实用性与学生就业选择标准进行直接挂钩,使小学班级毕业的学生从理论上达到标准,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教学过程,打好小学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活动的基本功基础。全面熟悉小学教育教材的课本知识,进行操作性的创新小学生教育教学方法模式,准备好实习前的所有工作。小学班级的学生应以学习为榜样,以技能高超的学生为典范,共同探讨小学生心理问题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情况,班主任或辅导员要时刻激励小学班级的学生进行班级集体教育精神,让小学班级的学生在校期间养成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好风气。

(三)小学班主任融入德育教育的现状问题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德育班级管理中,究其主要现状问题有:一是小学班主任德育培养班级管理目标不鲜明,使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没有得到学生精神层次的收获;二是小学班主任德育机制落后,而且要有实施的制度机制管理,小学班主任在开展活动时,及时端正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三是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少。小学班主任在实践活动中启发学生教与学认同感和德育的教育目的。

(四)科学管理小学班级差异性实践活动

首先,提升小学班主任的管理水平,必须采取科学的管理措施。班主任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过程中,班主任应采取有效的艺术交流技巧语言,无论是暗示性语言、批判性语言还是鼓励性语言因结合学生实际个性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班级管理对策措施。

其次,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小学班级,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从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级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抓住学生最佳的时机,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实践活动,客观地分析学生学习中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疏导的培养目标工作。

四、小学班主任融合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措施研究

(一)创新课堂吸收班主任德育教学实践经验

首先,小学教学开拓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应用,通过微课视频制作课程教学的应用实践,以不同形式的微课、慕课、多媒体教学课堂等在线学习方式,解决小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师行动导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公式及的应用领域,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运用微课的新颖特点,提高和展现辅助教学课程的全方位角度应用能力,结合微课设计教学模式提升小学生认知课程的重点掌握部分内容的方法。

其次,通过小学教育学科的深入专业道德素质品质教育管理目标的充分实现,使小学班级的管理工作具有有效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班干部管理水平。在小学班主任的带动鼓励下,结合本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进行教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效果来提升小学师生共同提高素质品质修养的实效性,从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教育实践高效目标。

再次,应用微课教学课程中的软件学习,不断提升小学生整体应用能力的技巧学习方法。随着微课的形式步入教学研究的现状下,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着“微课”的教学理念,从而逐步促进了小学教学水平的质量。引领小学教育教学课程运用先进的“微课”教学平台达到小学教学的创新模式。将“微课”教学方法通过网络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课堂观摩中,有助于小学生学习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意识,从而达到小学教学的高效效果。

(二)科学合理的小学班主任德育管理

首先,小学教师结合实际工作培养表达能力标准,鉴于在小学生教育实践工作中,培养小学教育学生的表达技能课程,提高小学教师表达能力的表现形式,完成普通话水平培训及测验达到国家测试水平二级甲等水平以上,针对招收的个地区的学生而言,结合工作实际采用科学有效地教学手段才能使语言培训得以提高。在小学班级集中管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思想等行为自觉约束。小学班主任通过探讨学生的心理和突发事件的处理问题时,积极发现并鼓励小学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学习,让小学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促进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认真努力地完成班集体的综合教育实践任务。

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语言基础。对于小学或高中的语文学习情况也是各有不同,高职院校结合了当地方言实际矫正的教学方法,将幼师专业学生在入校阶段就系统分析出不同类型的学生个别差异性,分析总结出培养小学教师实际表达表现能力提高的具体教学方法,结合各地区的学生进行矫正表达基础练习,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达到全面达标普通话测试的标准水平。

再次,小学班主任必须优化创新德育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德育管理机制,因地制宜地兼顾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小学班主任要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从德育管理实践活动教育上,班主任还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进而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技能,小学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核心人物,率先为范为学生做好师德榜样,通过安全、诚信、挫折感、情绪管理、意志等多方面主题德育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个性差别区别式分层德育疏导的德育培养目标工作。

总之,针对小学班级的班风建设进行系统化的培养与建设,班主任通过小学教育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在班主任实践工作中全面体现系统化的教育学习管理目标计划模式,最后通过成绩和班级管理效果来检验小学班主任培养学生及班集体的教育管理实效。

(三)小学班主任具备德育创造能力

第一,优化创新小学生德育实践活动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整体核心目标,通过耐心的德育工作疏导,将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到日常工作、学习、实践活动中,搭建良好的师生互动沟通,小学班主任应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色去分析、去解决德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第二,科学有效地解决学生间产生的不同矛盾及心理问题,从而规范了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实践方法,优化创新德育实践活动方法,多采用互动类型的德育交流形式,要多了解、关心班级中每位学生,通过沟通理解帮助,充分发挥以学生自身学习为主体的作用,主动地参与到德育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信任和依赖班主任的同时,将德育思想融入到学生的脑海当中。

第三,发挥教师引导能力,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在班级讲授理论课程的同时,编排添加完成小学课程教学内容拓展理论教材,只有搭配课下精心设计符合本教学内容的学习内容,才能在课上讲授并指导、指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中就牢牢记住了所学的知识内容,打破了教师只讲而忽视了学生听不懂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将灵活的教学方法搬进课堂,搬进家庭养成终身自学、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也熏陶了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德育情怀。

第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为学生今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在小学学生成长阶段的实践教育过程中,班主任针对班集体的管理效应常出现的工作问题进行了经验总结,其培养目标是兼顾小学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采用不同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计划安排,结合小学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因地制宜的多元化综合性的班级管理实施计划,该计划是结合不同的学生而度身订造,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小学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思想政治及道德素养品质,从而提升和注重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活动有效性。班主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小学班级学生管理的帮扶、团结、集中思想教育管理的价值作用。

总之,分析了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运用多元化实践探索思维去创新激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鉴于小学阶段是小学生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时期,班主任则是小学教学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特殊教师群体,班主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关系到班集体的全面教育发展。

注重德育班级管理应与时俱进、不断优化创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理念,小学班主任应把德育班级管理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使小学整体教育工作推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而提高学生的德育实效性。分析小学班主任在德育理念与德育实施过程中不断创新与挑战的国家教育改革发展需求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玉会,薛克听.浅谈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有效结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6,18:57+40.

[2]薄杨毅.谈小学语文教师作为班主任的管理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0:26-28.

[3]黄颖娟.浅谈班主任德育工作.西部皮革.2017(10):162页.

小学德育工作论文例10

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每一科文化都有它自己的式样,其组织的力量有它自己的独特的安排。”优化的校园环境,总是以它的特有的象征符号向学生潜在地或公开地灌输着某种思想、规范和价值标准。这种教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能绕开意识的障碍,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虽滴水击石,润物无声,却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明确的指向性,让学生“近朱者赤”,进而造就校园群体的共同特征和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校园内,学校要根据社会对人材的需要,遵循高品位的原则,使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要让学生处于其中时感到“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所以在校园文化的具体布置时,做到高标准、高品位,多一点精细,少一点粗放,绝不能随便。

二、要重视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他们乐于学习别人的榜样,因此,以先进人物的榜样对学生进行教育,对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具有良好的作用。德育着眼于素质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应从做人楷模身上学起是最有效的。因此,开展向榜样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应当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

三、多用表扬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

表扬对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起着强化的作用。如何运用表扬的方法,应从五个方面来考虑:(一)教师的表扬,应反映学生真正的进步和成绩,表扬必须是可信的;(二)当学生对自己的进步认识不足和缺乏信心时,教师更应该多运用表扬的方法;(三)教师的表扬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四)表扬应有针对性,要引起共鸣,有启发性;(五)表扬应多肯定学生的努力。

四、有针对性进行自我教育法

今的德育工作往往只注意探讨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方法,不先研究如何使学生掌握自我激发的方法。思想品德教育只有在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要求时,即有了自觉性时才是有效的。因此,教师必须运用这个方法,激起学生的进取心,提出品德行为的具体要求,指出学生的缺陷和弱点,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教育。

五、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全员参与

德育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乃至物质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要推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学生的思想问题不是单纯靠课堂教学能够解决的,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配合和支持,不断拓宽德育的渠道,才能收到良好效果。建立与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一体化,有利于充实德育工作的内容,丰富德育工作的手段,拓宽德育工作的渠道,壮大并加强德育工作的队伍。我们知道,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在内容、方法方式以及教育主体上,都是各有特点,难以相互替代的。如果将它们协调,取长补短,就必然会产生多渠道总体化教育影响的整体效应,从而保证德育工作的最优效果。

综上所述,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当代青少年的特点、按照党对青少年一代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探索教育青少年的新途径,大力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做到全社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齐抓共管,使德育途径和手段发挥更强大的德育功能,提高德育实效,为培养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