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1 16:33:44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1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重要的途径和方法是,大学生应当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积极组织开展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⑴

近年来,一些高校根据中央16号文件的上述要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改革中,增设了大学生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的内容。在这一尝试中,尽管一些学生取得了学以致用的一些成效,但为数不少学生仍是一头雾水,社会调研不得要领,撰写的社会调研报告的质量平平。导致这一问题直接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对大学生社会调研的指导流于形式。

以其昏昏,不可能使人昭昭。目前的实际状况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社会调研不屑一顾,不愿问津和涉足。他们尚无社会调研实践的经历,也从未撰写过社会调研报告,也就不太清楚什么是社会调研报告,为什么要进行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如何进行社会调研和撰写社会调研报告,往往习惯套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方式和要求来指导学生的社会调研实践活动,而不知道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这样驴唇不对马嘴的指导,不仅勉为其难,流于形式;而且南辕北辙,事与愿违,严重妨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的工作。

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问题,表面上看是为人师者没有尽职尽责,实质上是指导者原本就缺乏社会调研经验和能力而不胜任。其背后一个更深层次的重要原因,则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在思想认识上与中央16号文件的明确要求尚有差距,没有像重视学术那样,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的调研工作,致使教师也只重视理论或学术问题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问题的调查破解。他们从未搞过社会调研,怎么会有社会调研经验和能力?又怎么能指导好大学生的社会调研实践呢?

“学术至上”,天经地义。人们普遍认为,高校是学术研究的殿堂,教师最神圣的职责任务就是搞学术研究。学术成果如何成为评价教师的唯一尺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不例外;同时,是否具有先进学术水平的学术标准也随之成为评价科研成果的唯一的标准,社会调研报告亦是如此。人们并不晓得,社会调研报告的评价标准,不是学术标准,而是社会实践标准,即是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事实上,撰写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远比撰写高水平学术论文难的多,成功者凤毛麟角;无论学术论文水平多高,也仅具有学术价值而已;而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尽管没有什么学术价值,却因其具有社会实践与理论创新意义而具有相关的学术研究价值;能够撰写出高水平写学术论文的学者专家,不一定能撰写出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就像研究《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学术专家,能够撰写出相关的高水平学术研究论文,却写不出那样的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因此,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至少毫不逊色于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因为学术论文仅仅是社会调研报告这个“源”的“流”而已;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的创作者还有可能成为指点或引领当前社会实践的理论家,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的作者充其量也只能成为学术权威而已,两者之间有时竟然有天壤之别,犹如同研究思想的学术大家那样乾坤分明。

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对社会调研报告的理解却迥然不同。社会调研报告被看成是雕虫小技,是毫无学术价值的文字垃圾,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而热中社会调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则被看成,要么是不学无术的江湖术士,要么是不务正业的碌碌庸人。

由于受根深蒂固的“学术至上”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高校,十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学位建设及其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工作,出台了许多相应的扶植政策和举措,促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醉心于攻读高学位,撰写学术论著,以便尽快晋升职称,争做学科带头人,成名成家。这些本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前提。现在的问题是,不应就此戛然而止,而应当继续前进,用掌握的理论切实地去联系当前的社会实际,研究破解实践问题,推进理论创新。

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破解社会实践中的疑难热点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原本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客观要求、根本方法与基本经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与神圣使命。

1938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后,他又在随后不久的中,明确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工作者,必须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找到解决革命实践问题的新办法新策略,从而实现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的有机统一。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所需要的理论家是什么样的人呢?是这样的理论家,他们能够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解释历史中和革命中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科学的说明。我们需要的这样的理论家。”他特别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问题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 ⑵

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率先垂范的成功践行者。他撰写了一系列研究破解中国革命实际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社会调研报告,汇编成《选集》雄文四卷,尽管没有成为什么学术专家,却成为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和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飞跃的两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党的几代领导人对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又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了众多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心血与奉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不断研究破解实践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进行理论创新,成为今天党的理论工作者重要职责与光荣使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责无旁贷。

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领导者或许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党的创新理论的单纯传播者而已;至于理论创新,那是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事。他们或许并不十分清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不是单纯的一般学者,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当成为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者专家,还应当成为善于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破解某类社会实践疑难热点问题,总结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进而为党的理论创新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样才算胜任了党的理论工作者的全部职责,才堪称一名合格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没真正地运用掌握的理论去主动地联系实际,全面履行理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锻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中央16号文件明确要求地方和高校“采取有效措施,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挂职缎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⑶然而,一些地方和高校并没有把思想真正统一到中央文件的要求上来,采取切实措施予以具体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很差,他们社会调研能力的锻炼培养还无从谈起。

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高校,不仅没有出台什么鼓励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政策举措,更有甚者,就连党和国家制定的鼓励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特殊政策规定,也未予落实执行。这是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的另一个重要深层次原因。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中央16号文件确定的任务,鼓励引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锻炼提升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联合制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科【2008】5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第18条中明确规定:“教学研究成果和社会调研报告凡被有关部门采纳、发挥了积极作用的,应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这是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称评定问题明文规定的具体的政策。

在随后各地出台落实《意见》的文件中,虽然均承诺将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这一政策,但在个别地方职称评定的具体文件规定中,仅兑现了“教学研究成果”“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的政策;而用“和”字连接,与“教学研究成果”并列的“社会调研报告”,同样“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这一党和国家明文规定的政策,却只字未提而未落实和执行,导致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无论怎样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撰写过多少篇社会调研报告,也不管这些社会调研报告级别多么高,社会影响力多么大,在申报评审职称过程中一概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如此落实政策的潜台词是: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调研均是无效劳动,他们的社会调研报告成果都是毫无价值的文字垃圾,进而暗示他们应当断绝社会调研的念性。如此的政策引导,该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会有社会调研的积极性吗?没有社会调研,哪来的社会调研能力?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也就不足为怪了。

曾说: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此话今天仍然正确。在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社会调研实践中,教师无疑起着主导作用。要求学生做到做好的,教师应当率先垂范。这客观上要求教师首先要有社会调研的丰富经验和较高能力。然而,这样的经验和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通过攻读高学位或撰写学术论文能办到的,只能是在社会调研实践的不断探索中逐渐积累锻炼而成。很难想象,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社会实践,尤其是挂职锻炼,撰写过高水平社会调研报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够胜任指导其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撰写出高水平的社会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学生社会调研这一教改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抢先锻炼培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调研的能力。此事尽管十分重要和迫切,但如果当地职称评定的具体文件规定依旧不承认教师社会调研报告这样的成果,依旧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依据,仍旧不会有多少教师愿意去做这件对自己毫无价值的蠢事。

因此,只有将中央16号文件和《意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原则要求和职务聘任的政策规定,转化为地方职称评定文件的具体条款规定,核心的关键是不折不扣地全面落实执行党和国家有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调研报告”同样“应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依据”这一明文规定的具体政策,才能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鼓励引导他们深入社会实际调查研究,进而锻炼培养其社会调研能力,以便胜任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工作,从而根本上解决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流于形式的问题。

诚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消除误解,转变观念,认清职责使命,痛下决心,走出书斋,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深入社会,积极开展社会调研,下苦工夫,撰写出高质量的社会调研报告,在精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同时,成为研究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类实践问题的行家里手,尽快弥补指导大学生社会调研实践活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成为大学生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楷模和导师,得

心应手地去指导大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入大学生头脑工作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⑴、⑶《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第183页、第188页。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4]。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5];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6]。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查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7]。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

目前多数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成绩考评实行等级制,即将成绩计为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成绩合格者计2个学分。等级制成绩考核最大的缺陷是,没有将社会实践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作为量化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教师评阅实践报告具有很大的印象性和主观性,也无法充分发挥考评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有效引导学生确立努力目标,有的放矢,认真高质完成社会实践。为了更好地贯彻上述考核评价体系原则,我们应积极探索实施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更具量化性和客观性的百分制成绩考评。具体实施方案是:过程考核占60%,由社会调查实践开题报告(占20%)和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占40%)两大指标构成;结果考核即社会调查报告占40%,严格按三大量化指标合成总成绩。这三大指标涵盖了社会调查全过程的三大关键性环节,与我们对社会实践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管理的机制是密切配合的。如此,教师评分更客观,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也很明确,如果自己想做得更优秀,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为了加强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实施过程这一目前全员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最薄弱环节的质量管理与考评,贯彻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的原则,防止少数学生在个人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的组织模式下的“搭便车”行为,成绩考评中我们不仅将每个学生获取的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的重要性与最终社会调查报告同等看待,并且强调在这一指标的考评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即每个学生如果没有提交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或提交的调查资料纯属应付,质量过差,该项指标考评成绩低于24%,不论三项指标合成的总成绩如何,该学生社会实践最终成绩评定为不及格,需重新调查参加补考。

无论对理论教学还是对社会实践教学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始终是评价课程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解决的教学难题。本文系统总结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对解决目前社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中存在的一些关键性问题有所创新完善,以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河北科技大学课题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研究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

[2]韦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模式分析――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

[3]王克.以社会调查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以北京城市学院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1,(3).

[4]孔祥云.“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教学探索――以清华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

研究,2012,(4).

[5]朱敏.“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校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创新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3

关键词: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外实践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担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经费不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课外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探索适合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一、带领学生参观学习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批河北省有特色的红色革命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考察,进行体验式教学。红色革命实践基地包括,西柏坡、涉县赤岸村、易县狼牙山、白洋淀、保定城南庄、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改革开放实践基地包括,鹿泉县曲寨乡、韩村河乡、邯钢、曹妃甸等。在“走出去”活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实践展开理性思考。系列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了爱国热情,使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二、组织学生感知典范

1.听报告和观看红,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进行中,组织学生听取中国载人航天指挥中心副总指挥关于神州五号载人航天的报告、“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报告、新华社刘洪潮的形势报告、全国劳动模范张殿龙的报告、“两代会”代表关于“两会”精神的报告,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各种学术报告等。这些都使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建党伟业》、《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建国大业》等红以及《复兴之路》、《大国崛起》、《新时期的旗帜》、《光辉的历程》、《走近》、《邓小平》、《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重托》等纪录片。并请学生发表观后感,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学校建立了思政资料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文献资料。思政课教师精心筛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搜集的文献资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邓小平文选》、《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学习贯彻十精神专辑》、《理论热点18题》等。学生参与形式以读书会为主,每月举办一次,地点在基础部政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并做主题发言。另外,每周三举办“开放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读书场地及书籍。

3.鼓励学生热衷公益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热衷公益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内公益活动主要是主题宣传。致力于传播公益理念,倡导公益行为,培养公众公益习惯,营造一种充满公益的校园氛围。如节约校园行,主要宣传节水、节电,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学楼的长明灯和长流水现象。校外公益活动主要是“三下乡”。思想政治教研室和学生处积极配合,充分结合我校的优势和特色,组织了多次以“送医、送药、送健康”为宗旨的校外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健康检查、赠送健康资料、发放常用药品等。这些“卫生下乡”、“送医下乡”、“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问题开展。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指导学生调查研究

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先由任课老师拟定好调查报告若干选题,放假前给学生说明调查报告的具体要。在下学期开始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将学生修改好的调查报告提交给任课老师。由老师进行阅读和审阅并将评定后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内。参加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假期做报告,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从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中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民风。这样的感性体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活中有着很多在课堂和书本无法学到的东西,学生在假期进行调查工作的同时再结合三下乡活动作为辅助,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实际考查的基础上去撰写调研报告,这项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给予的一致好评。

总之,经过几年的努力,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初步探索出一套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从而充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4

作者简介:杨高(1967-),男,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1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研究”(编号:CJS11—054;主持人:扬高)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4-0028-02

一、开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研究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3号)指出:“大学生社会实践要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和方法。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从目标定位、教学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机制、活动形式、实践基地、运行模式等方面开展了研究。虽然国内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全面、系统地研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还是极少的。本文在对四川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和教学内容和要求,以社会实践为大课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以获取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体验,使主观世界得以改造,主体能力得以优化的教学方式或教学环节。其基本特点是把课堂教学的精髓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通过社会实践的养成教育,内化大学生做人的基本素质并外化为社会实践行为。社会实践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新形势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过程

(一)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涉及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课程。在《基础》课的教学中,用4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践教学1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6学时、课外实践8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概论》课的教学中,用72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课内实践10学时、课外实践14学时)分专题进行教学。在教学时间的安排分布上,理论教学学时体现在课表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体现在课表中。

(二)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内容与目的

社会实践的教学内容在班级课表以外的时间进行。课内实践的教学跟随理论教学内容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教学在寒假、暑假、节假日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

1.《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3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人生与人生价值观。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如《天那边》、《大爱无疆》、《钱学森》等其中之一,要求学生完成以人生与人生价值观为主题的不低于2000字小论文,帮助学生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观念纷杂、价值多元的现实,影响和困扰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难点问题。第二专题为道德品质。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如“人生重在奉献,人生重在索取”;“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生谈恋爱弊大于利”;“诚信使人受益,诚信使人吃亏”;“道德修养有助于个人成功,道德修养会妨碍个人成功”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教材内容,提高道德修养,锻炼自学能力、思辨能力、组织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锻炼心理素质,更加深入认识问题的本质。第三专题为法律知识。采取模拟法庭的教学形式,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之一案例,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法律素质,使其能运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来分析解决现实的法律问题。

课外实践以爱国主义、人生价值、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谐社会、青少年犯罪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2.《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形式、内容与目的。课内实践分5个专题教学,每个专题实践教学2学时。第一专题为思想。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世纪伟人—》,帮助学生了解和思想。第二专题为邓小平理论。采取电教教学形式,播放影视:《邓小平》,帮助学生了解邓小平和邓小平理论。第三专题为科学发展观。采取演讲比赛或者座谈会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家乡谈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践行科学发展观。第四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问题。采取辩论赛的教学形式,辩论“人民代表大会制是否优越于三权分立制”;“我国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能否实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优劣”;“中国改革开放的得与失”等之中的辩题,帮助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第五专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总体布局。采取办政治小报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运用党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方针和政策。

课外实践以居民消费结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谐社会之一为实践主题,学生自拟实践题目,在教师指导下实践,以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形式体现社会实践活动效果。

(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运行

《基础》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概论》课程的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时间18周)

每班级以6人—8人分为若干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践课题的选择、内容的分解、实践方案的设计、运行,最终形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教师参与1个小组的现场全过程实践活动。学生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在下学期开学第1周内交教师,教师在下学期开学第3周内完成评阅工作并最终形成本课程学生的总成绩。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教师社会实践主题与要求;学生填写社会实践课题调研及实施方案表;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课题内容分解与实践方案设计;教师参与学生实践;学生完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或论文;学生交齐社会实践资料;教师批阅,得出学生社会实践成绩

学生与教师要求完成下表所示内容

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学时以《概论》课14学时为例分解如下:教师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说明相关要求、注意事项,学生选择需要完成的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计2学时;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调研分组、任务分解工作。学生收集资料,做好调研方案、表格的填写工作计2学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进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计4学时;教师与从事实践的学生随时沟通,了解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进度及具体情况,作出指导工作计2学时;教师收集学生实践报告,对比实践方案设计以及报告各项量化指标,详加分析,给出实践成绩,并分析取得的成绩,指出不足改进之处工作计4学时。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运行机制的保障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是否能顺利运行,依赖于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按照现时高职院校招生情况,每年将新进2500—3000名3年制高专学生。要确保如此数量的一年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环境、特色,因地制宜建立起大量能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社会实践教学的爱国主义基地(博物馆、纪念馆等)、法制教育基地(如法院、监狱、戒毒所等)、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地、社区基地、现代企业基地等,支撑社会实践的教学。能将各专业课实习实训基地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相结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最有效地途径,也是社会实践环节教学得以实现的最有力地保障。

(二)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必要的经费。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提供必要经费。”高职院校要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经费投入。“按全校在校生每年生均10-20元的标准划拨课程建设经费,并争取逐年有所增加。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教研、教师培训、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料购买等。”[1]课程建设经费的使用要确保用于诸如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重点实践项目的调查报告、等社会实践教学环节方面的支出。

(三)以多元化考核体系取代现行一般考试考核方式。学生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10%)、社会实践成绩(50%)和期末考试成绩(40%)三部分构成进行综合评定。如下表: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一个突破口和关键点,是课堂教育的一种延伸,是了解国情的一种拓展,更是提高学生能力的一种载体。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1]之后,《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又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更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和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完成基本理论教学环节的基础上,继续实施并穿插完成社会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受社会、贴近生活、了解世界意义重大,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知与行统一的作用明显。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它的有序和有效开展必须紧密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以保证课程实践环节目标任务的完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作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专业课的实践环节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具有一些特有的特点。

(一)政策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也是国家方针政策宣传的战略高地。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心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切身边的人和事,特别是要关心一些关系国计民生、涉及百姓生活、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问计社会,问计大众,全面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深入调研国家政策实施的效果和结果,从中更深刻地感受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导向性,提高对国家方针政策的认同感,使国家方针政策深入每一个大学生的思想中。

(二)社会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走入社会,在参观、访问、调研、考察等活动中了解、探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把握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构建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养成关注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从而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维护社会进步、承担社会义务、服务社会需要的公民意识。

(三)多样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教学依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逻辑,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拓展到整个社会,改变以往单一的“灌输式”学习方式,使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参观、访谈、问卷调查、个案调查等多种形式开展课程实践教学,使学校与社会、教学与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拓展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多样性。

二、基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设计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活动过程的简化和抽象,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一种稳定的结构形式”。[2]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突出实效性,强调实践性,力求多样化,使课程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相互补充,互为依托,最终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

(一)课程实践环节的主题与大纲

课程实践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主题定位于“了解社会,了解国情,践诺责任,奉献社会”,使学生通过课程实践环节既能从实践层面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又能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履行大学生的社会义务,成为一个有志于社会发展的青年一代。

课程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纲和目,是一门课程的灵魂。“高校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纳入整体教学计划,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要求、形式内容、方法途径、时间要求、成绩考评、工作量计算、奖励机制、组织、领导等有关政策做出明确规定”。[3]同样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大纲也应从课程实践目标、时数、形式、内容、要求、考核等方面加以明确,制定规范的学业标准,与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同等对待,给予学分,从而指导课程实践正常开展,保证课程实践达到预期效果。

(二)课程实践环节的形式与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通过走访谈话、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以团队活动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通过学生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到鲜活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去感受、加深、升华书本中的知识内容,加深对所学习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消化、认同,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能力的目标。

就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环节的内容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教学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通过学生团队具体讨论做什么、怎么做,分工设计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选取个案等,撰写行动计划,并最后组织实施,在实践环节结束后撰写团队调查报告、个人感想、体会、总结,完成整个实践教学环节。

(三)课程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课程实践环节的组织与实施是课程实践的核心环节。因此,首先,要明确开展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要意义和方式方法。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积极参与并认真完成,并通过介绍社会调查技巧、展示实践报告样板、强调问卷设计要求等方式对实践过程中的各方面技能要求、调查方法、论文撰写等进行培训,使学生对课程实践的活动内容有全面了解,为正式开展课程实践做充分准备。其次,要明确课程实践的时间安排和过程管理的具体环节。强调课程实践是教学计划的一部分,贯穿于理论教学过程中,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有相应学分;明确以团队的形式开展课程实践,可以自由组队或以寝室为单位,每个团队一般为4―6人;要求每个团队应有明确的选题。学生既可从任课老师的参考选题中选取课程实践的题目,又可结合课程性质和内容自主选题,无论选择哪种选题都必须经任课教师批准后方可实行;规定任课教师对课程实践实行全过程管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手册》为载体,要求学生第一步落实实践选题、确定实践主题、明确实践对象、设计实践形式,第二步做好访谈提纲、问卷设计、个案选择等工作,并通过全班PPT汇报、教师个别辅导和材料批改等方式做好调查前准备工作,第三步是根据具体的调查对象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获取第一手资料,第四步是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一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调查报告(内容可包括调研问卷数据统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研究对策、调研过程、卷首语、编后语等)。在完成上述步骤后,每个团队把实践手册、调查报告及其调查过程中的佐证资料一并上交任课老师。

(四)课程实践环节的考核与评价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的组织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估制度。有效的评估既可以反映课程实践的真实情况,又可以表现出课程实践的实际与既定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课程实践成绩评定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手册》、社会实践报告及其调查过程中的佐证资料为基本依据,根据大纲规定的课程实践论文的撰写要求、评分标准进行评阅,将学生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并计相应学分。同时,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可由学校相关部门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成绩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效力,并与评定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挂钩。

(五)课程实践环节的深化与拓展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立足于校园,面向社会各行各业,对于促进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和感受社会现状,锻炼学生实践课题设计和实践报告撰写能力,引导学生培养团体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归属感、义务感、责任感等意义重大。因此,为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课程实践成果,可以通过课堂交流,让学生讲述在课程实践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中了解更多大家所共同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身边人的讲述更切实地感受社会现状;可以运用展板、网络等途径展示优秀调查报告,使更多的学生从中了解更多的来自第一手调查资料的校园、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并从中掌握调查报告撰写的基本技巧,做到一举多得。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又需要有相应的科学制度和资金保障,同时离不开专业而敬业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觉配合,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作和宽容,这是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实践教学取得成功的保障。

参考文献: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6

摘要: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在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中构建并创新了以“全员参与、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全程质量监控,指标完善的成绩考评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这对于解决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概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1-0018-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高校逐步探索出一些初见成效的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这些教学模式及其学理基础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基于课程理论教学的、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直接组织指导的、学生以课题组形式全员参与的、不主要依托于社会实践基地的低成本分散社会调查模式,是符合目前多数高校实际教学条件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也是需要进一步创新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主方向。这一模式能否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教师的组织指导,以及社会调查质量的有效监控与考核评价。特别是后一个方面,目前探索出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仍存在论述简略语焉不详,不具有可操作性,尚难以有效解决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等问题,这是目前有效构建高校思政课全员性社会实践教学模式亟须解决的一个关键性课题。

笔者在承担“概论”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基于从理论上厘清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完善西安外国语大学近年来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初步建立了具有良好运行机制与实效的全员性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

一、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

社会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基本制度保障。我们认真贯彻“05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实践教学规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必修环节,探索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分别考核的教学制度和培养方案,社会实践教学单独设立2个学分,学生成绩不及格,需按统一补考安排重新进行社会调查并提交调查报告方可获得学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规范开展和师生的重视。

这一教学制度的优越性在于:第一,在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基础和组织指导主体两个方面都将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了一些高校实行的校外社会实践主要由学生会、团委负责,思政课一线教师脱离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的弊端,强化了社会实践教学的课程性特征;第二,师生在一学期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已充分熟悉,便于更有效地组织与全程指导学生开展实践;第三,实践教学的开展时间长,更能保证教学质量。因此,虽然我们设立学分而无实际学时,学生主要利用课余时间和寒假完成教学任务,但一学期理论教学期间的社会调查开题论证,寒假开展社会调查,开学两个月写作实践调查报告,足以保证学生能合理安排时间接受较高质量的社会实践培养。

二、确立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结合的组织模式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教师与本科生的比例一般在1:400至1:600之间。如果每个学生独立开展调查,任课教师势必负担沉重,难以对每个学生的调研进行有效指导,这是多数学生分散社会调查实践模式质量不高,容易流于形式的重要原因。我们探索的优化策略是分散调查与分组研究相结合,适当集中调研选题,求真务实,质量优先,兼顾数量,优化指导,质量和数量获得最佳平衡,保证学生全员高质量地开展社会调查实践。

这一组织模式的具体运行机制是,教师在每年秋季课程理论教学开始起,用一个月左右时间,让学生在自然班范围内3至5人自愿结合成调研课题组。组合的原则是,按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分为城市和农村(包括城乡结合部村庄)两种类型调研环境组合,分别适合选择不同性质的调研课题。教师统一发放课题组申报表组织登记。课题组申报时,学生要亲笔签名,并登记寒假期间的长居地或计划调研地(城市具体到区县,农村具体到村庄)。申报后经教师审核确认,不得随意变更。课题组成员寒假在调研开题报告指导下,严格到登记的调研地独立开展调研。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调研资料,共同撰写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这是我们强化对社会调查全程质量监控严格把关的第一步。具体调研地的事先选定,能够较有效地解决以往分散调查模式中部分学生弄虚作假,从网上或其他途径抄袭自己根本不可能去的调查地的调查报告蒙混获取学分的现象。诚信认真和实事求是是做好社会调查的思想基础,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培养的基本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成立课题组并预先登记调研地,我们向学生强调申报时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考虑,申报后严格执行。如果社会实践教学结束后个人提交的调查资料获取地与课题组申报表中不一致,将视为弄虚作假,成绩按不合格处理。

三、注重从选题到调研报告撰写的全程指导

课题组成立后,教师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2课时,专门就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和选题、调查方法、收集调查资料的规范、开题报告和调查报告撰写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指导。指导以社会调查指南的形式同时供学生参考学习。

(一)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结合的选题指导模式

以往在指导社会调查实践的过程中,一些不合格参加补考的学生就问我们:老师,我们写这么多调查报告有什么用呢,老师会认真看吗?学生的反馈让社会调查指导教师深思。如果学生觉得调查报告没什么用,教师至多就是评个分数,不会认真看,就不大可能认真去做,也谈不上高质量,至多为了获得学分。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会调研在实践育人、课程建设、师生科研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综合价值,并有效加强对调研的指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开展社会调查教学改革。每学期教师指定八个以内选题方向和范围(应适合两种类型的调研地和课题组),学生在此范围内自主凝练更具体明确的调研选题。在不断征集调研选题和检验调研成果的过程中,教师逐年发掘其中一些做得优秀的调研选题展开长期追踪调研,可以积累一批认识省情、国情的有价值的第一手调研资料,并从中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认识国情,分析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的能力,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为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和工作能力。

这一选题指导模式是一种集中选题方向与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模式。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题,有两个弊端会严重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第一,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大二学生,没有经过基本的科研训练,他们通常只能提出一些比较宏大的研究领域,而不是一个有明确研究对象和问题意识的调研课题。选题不科学,下面的一切调研工作高质量完成的前提就不存在了。教学中,一个教师每届要指导400至600名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单是对每一个学生的选题都严格把关和指导,至少需要一两个月时间才能完成和学生沟通交流并最终确立科学选题的工作。以往分散社会调查模式之所以会流于形式,质量和实效性谈不上,选题这个关键性指导工作就是一个很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这一教学现状促使我们积极探索集中选题方向这一改进和解决策略。第二,学生自主选题,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通常会十分分散,即使部分优秀学生能提出一些很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选题,以单个学生的调查能力和条件,其调查样本的范围、数量和深度都非常有限,很难对课题作深入调研。这样的课题即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至多在实践育人和课程建设两方面发挥价值,科研和社会价值则很难凸显。教学中面对学生较为单薄的调研成果,我们常对好的选题颇感惋惜。因此,为了更充分地发挥社会调查实践教学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价值,我们探索在研究型教学理念指导下,集中选题方向,引入集体调研制开展调研。遍布各省城乡各地的数百名学生共同做几个方向的调研课题,汇小流而成江海,这个价值潜力是不可小视的。只有学生觉得调研很有价值,教师确实很重视,才会认真去调研;只有教师觉得调研有价值,而不只是在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才会发自内心下功夫去指导。师生缺乏内在驱动力,单靠硬性的实践教学制度去约束,是一种最基本的消极约束,难以解决社会实践教学提高质量和实效性的根本问题。只有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有效提高和良性互动,才能真正给社会实践教学注入生机、活力和价值。

(二)严把课题调研开题报告质量关

科学的调研选题确立后,课题组根据指导要求,共同撰写课题调研开题报告,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课题研究对象内涵外延的科学界定,调查方法的选择及与其相适应的调查具体内容的设计,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对课题研究对象的理解往往是模糊的,凭主观想象的,通常不会从学理上给予科学的界定,这会直接造成调查具体内容设计偏题甚至离题,严重的会造成整个课题调研的失败。我们要求学生在寒假前一个月完成开题报告并上交,教师批阅后利用课程理论教学时间对一些比较严重的共性问题专门指导,并将批阅后的开题报告下发,让学生进一步完善后,指导寒假实施调研。科学而规范的开题报告是我们全程指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又一个关键性环节。这个环节的教学工作做好了,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的指导工作就基本结束了,寒假只需按照开题报告的调查设计,实事求是地认真实施就可以了。

(三)加强调研报告撰写阶段的指导

寒假结束后,课题组综合组员独立调查获取的调查资料,用两个月时间,在五一假前共同完成调研报告并统一上交。在此期间,我们设立社会实践指导咨询办公室,每周一任课教师轮流值班,接待学生咨询撰写调研报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是全程指导学生社会调查实践的最后一个辅助性环节。我们在课题组成立之后已经对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作了专门指导,这一环节学生面临的问题基本就较少了。学生上交调研报告后至6月中旬,教师完成社会调查报告的评阅和成绩登录公布工作,历时九个多月的“概论”课社会调查实践教学工作就基本结束了。

四、创新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全程质量监控机制

大学生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高质有效开展,受三大关键性环节的影响和制约,即开题报告的科学论证,在开题报告指导下诚信认真开展实地调查收集资料,以及社会调研报告的撰写。首尾两个环节都在校内进行,教师都能在教学进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实施严格的质量管理。假期校外社会调查实地实施过程这一关键性中间环节如何确保质量就成为一个关键课题。

(一)调查过程质量监控的困境

在教师带队组织的学生专项集体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有效对其进行直接指导和质量监控,但受师资力量、实践经费、实践基地和学生安全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一实践形式通常是经过选拔的优秀学生的专利,广大学生无缘参与,难以成为一种全员性实践模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寒暑假自主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模式,有利于实现全员参与式社会实践教学,但由于教师在学生实地调查过程中的“不在场”,其质量监控与实效性始终是一个很难有效解决的关键性课题。

一些高校在加强社会调查过程管理的实践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常的方案是,要求学生填写统一发放的“实践材料内容表”,内容包括照片、视频、问卷、访谈记录;或者规定社会调查实践报告中必须有一部分内容是调查过程描述,包括调查时间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照片等。这是目前笔者所见最具可操作性的代表性解决方案。这类方案仍然无法摆脱的缺陷是,其本质上仍主要停留在记录与考评经过学生加工的“调杏过程记录或描述”这一实地调查质量间接证据的阶段,仍无法更直接更真实更有效地监控学生的实际调查深度与质量。因为,让学生描述调查过程,或在统一发放的表格中汇报登记调查相关资料,学生足不出户也可以描述得绘声绘色,弄虚作假无法杜绝。我们在以往指导和评阅社会调查报告的教学实践中看到,不少学生在“调查过程描述”部分动辄言自己调查了多少个省,获得了成百上千份问卷,显然不很真实;部分学生根本没有按照开题报告论证寒假认真实施调研,截止提交调查实践报告的前三四天才着急想起给教师打电话发邮件,咨询原开题课题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能不能另换课题;更有的学生根本没想过咨询教师就擅自变换调研课题应付交差了事。后两类学生交上来的社会调查报告,都有详细的调查过程描述,报告正文部分都有翔实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绘制有形象直观的数据分析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教师单凭报告本身评价,看起来都是扎实认真充实的社会调研。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农村义务教育现状调研等类大学生最熟悉、网络唾手可得的课题是弄虚作假的重灾区。教学实践证明,“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的解决方案很大程度地上已流于形式,并不能有效监控学生实地调在过程这一关键性环节,基本上起不到保证与提高实践质量和实效的作用,效果并不理想。

(二)实施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这一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其实并不复杂。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地开展社会调查认识中国国情的先驱与代表,他对社会调查过程及其成果的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学生在开题报告指导下深入实地调查并收集调查原始资料,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笔者认为,这一过程及其收获的调查资料成果,比学生利用调查资料写成的最终社会调查报告还重要。我们并不应该将教学的焦点放在绝大多数是第一次受到系统而严格的社会调查训练的大二学生,能在基于有限调查样本的社会调查报告中深刻分析什么社会现状,提出什么好的对策建议,解决什么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懂得眼光向下看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用科学规范的社会调查方法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去认识社会,获取“社会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态度怎么样,是不是诚信认真扎实地去做了,最直接最重要的反映不是经过他们加工汇报的“调查过程记录或描述”,或调查单位签字盖章的证明材料,而是他们获取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这正是解决学生自主分散调查过程监督和质量管理难题的关键点所在。学生调查的态度、深度和质量怎么样,比较每个人的调查原始资料,优劣就判然分明了。

在近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中,我们在一开始的社会调查制度与理论方法的系统指导中就明确要求学生,整个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要完成并提交三个作业,即开题报告、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和社会调查报告,并高度重视,将社会调查原始资料成果作为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评定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关于社会调查原始资料的数量要求,我们具体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两种主要调查研究方法,规定了每个学生调查完成后要上交的最低标准;至于调查资料成果的质量管理,开题报告已完成了调查问卷设计和访谈提纲制定这些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调研过程只是实施过程。通过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调查原始资料成果,对学生假期自主分散社会调查过程实施严格管理和质量监控,是我们近年探索的改进与提高社会调查实践教学质量和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创新举措,也是充分挖掘发挥社会实践教学四个方面综合价值的重要载体。原生态的调查原始资料的提交要求,不仅有效“逼着”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并原汁原味地做好资料记录,有效提高了实践育人的效果,同时,其中涌现出的一些优秀调查原始资料成果,指导教师可在以后的实践教学中进一步规划跟踪调查,积累资料长期存档。教师教学中可作为榜样与标杆展示调查成果,引导大家向这些优秀学生看齐;科研中可充分发掘利用,发挥其学科建设和科研价值。限于篇幅,此处仅举一例学生认真实践后的感悟:日本文化经济学院2012级杨阳(化名)课题组在做陕西农村老人养老现状的调研后写道:做问卷调查时,我们亲自去调查对象家,亲眼看到了每一位老人的生活状况,我们收获颇多……对我们自己,这次实践活动是个锻炼,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学到的都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我们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真的增强了!

五、完善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完善社会调查实践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我们总结教学经验认为,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调查实践考核评价体系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更加注重过程考核;对个人的考评与对课题组的考评相结合;评价体系指标完善同时不失简洁高效,客观公正,具有量化可比性和可行性特征。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7

我院始终把社会实践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来抓。接到团中央和团省委的文件后,院团委立即进行了认真研究,领会精神,精心策划,确定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方案,并及时向学校领导做了汇报。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各系(部)要充分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要各系(部)认真筹划组织。多次与各系(部)团总支研究今年的实施方案及其他具体问题。院团委校于6月中旬向全院各有关单位下发了《关于组织200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提出了四点具体要求: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扩大规模,加强建设;立足需求,讲求实效;注重宣传,扩大影响。引导我校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全面开展起来。

为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投身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我们从5月底6月初开始,就利用网络、板报、橱窗、广播、海报等多种形式对今年暑期实践活动进行了详实、细致的宣传。从号召广大同学投身暑期社会实践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集中组队的报名流程,再到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社会实践报告的书写方法、我校今年暑期社会实践的总结评比办法,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我校往年暑期社会实践所取得的成绩都做了形象、具体、生动的介绍和说明,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从6月中旬开始,又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社会实践方案征集活动,既集思广益,又发挥了主动性。放暑假前,各院系又分别召开了动员会,对每个在校生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结合往年的经验,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为使今年我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性更强,目标更加明确。按照团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团委组织召开了会议,对今年我院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前期准备及调研工作向我院系(部)团总支进行了部署。要求团干部们要紧密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农村政策宣讲”这三个主要内容,结合我院具体实际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从学生内部及学校外部两个方面深层次的发掘信息,进一步把社会实践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有的放矢。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对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组队方案、工作流程、团队守则、后期总结评比等都做了详细说明。

二、重点突出,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明显

今年是我院改革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当前,全国上下正在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特别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动员组织广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和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并进而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校今年继续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为统揽,以“服务社会,完善自身”为宗旨,以“经风雨,见世面,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为目的,以“传承五四报国志,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积极动员、鼓励、组织全校广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走与实践相结合的成长、成才之路。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扬“五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习进步的实际行动,在实践中认识国情,提高素质。 ·英语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电大社会实践报告 ·电视台社会实践报告 ·建筑社会实践报告

·假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报告表格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2000字社会实践报告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突出科学发展观实践服务、农村政策宣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结合我校和学生的实际,广泛开展科技支农、企业帮扶、文艺演出、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在不断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坚持原有特色,并不断扩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点、面结合,灵活多样。在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不论是各实践团队还是个人,他们围绕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主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形成全面细致的整体实践成果。

〈2〉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形式多样。今年我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工业、农业、商业的各个行业领域。有深入厂矿进行生产实习的,有深入偏远山区进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农村进行科教、医疗卫生、法律宣传的。有进行科技考察的,也有进行社会调查的,有开展文化服务的,也有开展技术服务的,还有从事支教扫盲服务的,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专业学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在所学学科范围内进行社会实践,而是做了许多探索性的尝试,思路更加开阔。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有从事市场营销调研的,也有从事产业结构分析的;也有到工厂学本领练技术的,也有为企事业单位开发软件管理系统的,丰富了大学生专业知识以外的其它行业的技术本领。

〈3〉基地建设更加巩固和完善,基地数量不断扩展。

·社会实践报告的大纲格式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高中社会实践报告 ·超市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最新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实践总结报告

三、工作扎实,成果显著

2007年的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同学们都能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持久地开展实践,在深入了解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有深度的探究,获得可贵的一手资料。通过缜密的组织、认真扎实的开展实践,使社会实践活动实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同学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通过读书、阅读报刊、走访、座谈、听报告等方式,结合对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及理论著作的学习,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认识更加深入。

2.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广大同学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通过深入社会,了解社会,了解我们民族发展的历史,了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结合神六飞天、08奥运的伟大成就,使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为祖国腾飞而奋发读书的理想更加明确,增强了建设祖国,为社会做贡献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通过实践活动,使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了体现,树立了青年一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远的山区,还是繁华的都市,大学生们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给实践单位及更多的干部、群众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们通过认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展现了自身的素质,很好的体现了一名青年大学生的价值。

4.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大学生独立处世的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他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面对社会更加自信。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22-02

长期以来,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任课教师一直不断探索课堂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真正适应大学生的特殊性,只限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远远不够,必须向实践环节找出路,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才能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理论的理解和接受。

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而实践性更是其生命力之所在。马克思主义突出的实践性,决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应用性,其教育教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来进行。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基本理论、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实际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深切感受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气息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

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是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空泛讲授和一味灌输的倾向,使很多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生硬枯燥,有些学生对这种强行灌输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认知屏障。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除了取得学分的工具性价值外,很难发挥其育人功能。引入社会实践环节,能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思维,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从学校课堂走向社会课堂,从而强化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接受,增强信心,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是是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载体。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外部社会环境影响下形成的,客体的因素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客体因素的影响是通过社会实践与主体相联系,达到主客体的相互协调与平衡,主体获得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认识经过转化,然后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变为实际的思想品德行为,并坚持下去,成为习惯。大学生大多从学校到学校,接触社会的面相对狭小,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通过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亲身经历受到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自觉树立起符合社会需要的良好道德品质。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近些年来,有关学者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情况进行了典型调查,同时对浙江省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进行了普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且参与上缺乏广泛性。目前在许多高校中,都开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但是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他们认为与专业课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环节可有可无。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分队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而对学生个体的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表现为点上轰轰烈烈,面上鸦雀无声。

二是财力上,缺乏充足的经费保障。任何一项活动的开展都必须有经费的投入做保障。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看成是一件费力花钱不讨好的事,“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舍不得投入,敷衍了事。这样不仅影响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降低了社会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性。

三是实施上,流于形式,缺少实效性。从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开展的情况来看,一些学校或教师往往并没有把社会实践教学认真落实,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有社会实践的形式而无实际的内容,有活动的开展而无实际效果。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找门路做一次社会调查,不提出具体要求,特别是寒暑假的社会实践,只要有组织证明(公章)即可,随意性很大;即使有组织的参观访问,也未能从结合专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有的学生甚至把社会实践等同于旅游观光等。

四是方式比较单一,缺乏自主性和创新意识。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少数几项常规性的活动。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的工作有待深入。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中,学校统一组织与安排的痕迹太重,学生往往缺乏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许多实践活动的开展被框在固定的模式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受到抑制,不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五是评价方法不规范,缺乏激励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是与其本质特征和功能相适应的,应当突出多元化和开放性的特点。然而,有些高校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评价的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即评价偏重于结果,把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例如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社会实践材料等作为评价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等的评价。更缺乏对学生在实践中所表现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作出的综合评价。

三、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若干思考

1.将社会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根据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方案和教学内容,学校教务部门要将社会实践教学作像对待专业实习一样纳人学校的课程体系,统一部署,有规定的学时学分要求,有完整的阶段和课表安排。同时教育主管部门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办学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确保实践教学落到实处。

2.建立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精心选择实践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范围很广,整个社会都是实践基地,这就要求从本地本校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和实践教学实际需要,以学校名义与有关地区有关单位正式签约,建成相对固定的各具特色实践教学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与法制实践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基地、企业改革实践基地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强调动手、动脑和亲身体验。根据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和探索适应各高校和各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倡导学生参加志愿社会服务等公益活动;组织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访问;以及充分利用和参与形势政策报告会、重大纪念日活动、有关部门组织的演讲、辩论、知识竞赛和座谈讨论以及校园媒体开展社会实践等。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依据学生不同的学科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

3.集中实践教学与分散实践教学相结合。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往往会遇到经费不足和缺少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以及学生人数较多等问题。在安排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集中是指统一联系实践单位,以学生自然班为单位进行集中参观或考察,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而分散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让学生以个人或分成若干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调查结束后写出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并组织大家交流;二是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调查题目自行完成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4.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的传统考核办法,加大对知识运用能力和行为表现考核的力度。调查报告或论文是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评定学生社会实践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但更应体现过程性原则,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品德修养、团队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等,评价方式应注重多样性。形成一个个体―学校―社会的综合评价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技能。有些学生实践成果获得全国、省、市等有关部门的奖励,或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或在国内外有关杂志上,也可作为成绩评定的依据。

5.建立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流于形式,各省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活动的经费有数额的规定,而条件好的学校,应加大对这项经费的投入。学生处、团委可专门拨出部分学生活动经费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专项活动费。各院(系)也可适当支付学生实践费用。有了经费保障,才能资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及社会考察活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社会实践提供生动、丰富的专题资料和典型实例。同时也才能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的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另外,要将大学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科学整合高校人、财、物等资源,促进社会实践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金洲,戴金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李立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9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2-0228-02

为了跟踪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厅分别开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跟踪调查,从部分高校抽取样本进行研究,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是其中之一。在调查的700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中,发现学生对于社会实践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在讲座、演讲、竞赛、体育活动、参观考察等诸多日常活动形式中,40.2%的学生选择了最喜欢社会实践。在问及学生对学校的社会实践工作是否满意时,18.6%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在问及学校最应该加强对学生哪方面的培养时,31.53%的学生选择了实践能力。这一连串的数字都给了我们一个信号,艺术设计专业的同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强烈的需求,他们希望学校能够给他们搭建一个平台让他们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当中来。为了满足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需求,黄河科技学院团委认真策划、组织了以“实践与创新结合增长才干,知识与品德共促建功社会” 为主题,以“永跟党走 建功中原”为口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笔者在参与和组织实施了这一系列活动中,感悟颇多,在此,就如何组织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理清思路,认清形势,深刻认识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1.暑期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对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注重大学生的生活体验,尊重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依据大学生的志趣、才能、资质和特长,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参与技术改造、工艺革新、先进适用技术传播,为经济社会发展献技出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弘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规范和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提高创业技能,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二、精心组织,加强管理,讲究实效

为确保社会实践取得实效,学校团委在坚持以往重点组队、分散实习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加大了学院的参与力度,团队的指导力度。通过学生自组、学院审核、学校指导三个步骤,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学院审核掌控的主动性,学校宏观指导的针对性,力求将社会实践工作落到实处。

1.分层次确立团队,完善全面考核机制。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和扶持力度,校团委针对学生申报的团队进行了统一审核,确立了A、B、C三类团队,分别是校级、院级、个人三个层次。校级团队由学校团委直接负责,分派教师,联系服务地,监管实践工作的具体进展情况。院级团队则由各个学院具体负责,一般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较为灵活的组织。校团委要求各个学院为此类团队配备专业的指导老师,具体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后期调研报告的形成。此外,还有一类是由个别学生发起,因兴趣和爱好而组建的小型团队。此类团队不受专业的限制,机制更为灵活,多数团队最终提交调研报告或者工作总结,作为社会实践的活动成果。

2.印制介绍信、社会实践鉴定表,重视学生个体引导。社会实践活动仍采取分散实践和重点组队的形式进行。学校团委为每一名在校学生印制了介绍信和社会实践鉴定表,学生持介绍信就近就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固定单位进行实践的同学还必须让单位填写鉴定表,学校要求学生提交调研报告的同时也上交社会实践鉴定表。学校团委与教务处联合,学生调研报告与实习报告相结合,充分把握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社会实践的引导。鼓励大一新生体验社会、参与社会;引导大二学生将社会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通过实践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强调大三学生更有针对性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为顺利就业创业打下必要的基础。

3.搜集调查报告题目、印发调查报告写作要求。为确保社会实践活动更有针对性,校团委结合各专业情况以及当今社会的热点制定了哲学、经济、法律、社会学、管理学、教育等方面的社会调查报告题目70个,题目本身的设计结合了学生的自身情况,从小处着眼,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也融入了一些具有专业特点的题目,更具有针对性。学生也可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拟定题目,学院进行统一备案。为确保社会实践报告的质量更高,学校团委为每一位同学还印发了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三、不断总结,开拓创新

近几年,黄河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不断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使育人合力大为增强,取得一定的实效。其做法是:

1.将学生科研课题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完善课题申报,提高专业技能。在学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校团委联合教务处、就业办加大了对社会实践的支持力度,在社会实践纳入学生学分的基础上,就业指导教研室也对《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后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结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将其进行了整合,针对性更强,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列入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与此同时,将学生科研课题与社会实践内容相结合,鼓励学生在申报科研课题的同时,将社会实践作为检验真知、提供论证的重要途径,通过社会实践完成科研报告的有效部分,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2.与党团员争先创优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共同进步。为认真贯彻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精神,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国情党情,将社会实践内容与学校“党员做先锋,文明伴我行”和“学党史校情,做文明学生”等相关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召开学生党支部会议、主题团日活动等,将创先争优,树立先锋模范作用融入到学生意识中来,通过社会实践这一有效途径,进一步挖掘先进优秀学生典型,通过经验交流、巡回报告等形式,展示学生社会实践成果,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3.与服务对象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结合团省委基层调研,有针对性开展服务活动的精神,联系学校实际情况,学校团委充分发挥了学院分团委、团总支的能动性,在组建团队之前,与帮扶对象取得联系,通过调研走访,做出有针对性地服务计划,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实践活动具有加强的社会意义。校团委还充分利用基层挂职团干的资源优势,通过他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地需求,掌握实地考察资料,为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

黄河科技学院艺术设计系师生“基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意衍生品研发与实践”为课题的社会实践团队受到朱仙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与协助,镇政府专门安排宣传部吴委员及相关的同志与团队小组一起进行座谈与交流,又特意安排小组成员到朱仙镇当地采访年画社社长第六代传人张继中先生。该团队被《开封日报》以专题报道的形式系统、全面的介绍整个实践过程。消防宣传服务队社会实践团队积极使用微博新媒体,对团队的实习过程用微博进行全程直播,得到了众多博友的关注和评论。中青在线、大河网、光山县县委网、信阳热线网、河南郏县电视台、郏县政府官网、团省委网站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有效地推广了学校社会实践的工作经验。同时,也受到了团省委的肯定,学校多次被评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黄河科技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和河南省中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秉承“为国分忧、为民解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宗旨,主动融入和服务于中原区经济建设,坚持面向地方、面向社会、面向民生,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尊重教育规律。暑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突出学习、宣传和实践,规模大、效果好,总体呈现出主题鲜明、服务有力、实效明显三个特点,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对于广大青年学生拓展素质、提高能力意义重大,对于传播文明、服务发展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大一思政社会实践报告例10

中图分类号:F0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46(2013)01-0029-07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开宗明义就将“科学发展观”列为指导思想之一,成为大会主题的有机组成。通过对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十年奋斗历程的回顾,《报告》提炼出这其中最重要的成功经验就是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并明确“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提升了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如此,科学发展的观点还深入贯彻到全篇,由此成为十《报告》的重大思想亮点。为此,对于《报告》相关论述的聚焦,实有助于对十会议精神的深入领会把握。而要深入认识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有必要紧密结合《报告》文思的两大结穴所在:一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另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之一也是至为根本的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质言之,党的健康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这才是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自强不息、不断创造辉煌的康庄之路。

一、科学发展观是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伟大实践应运而生的最新理论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而十《报告》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新的阐释。《报告》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强调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鉴于《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实践追溯到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进而指明这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蕴含于这段论述的历史眼光、理论范式同样可适用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溯源。

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与新中国缔造者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思考,比如,实现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论,以造福人民为取向的发展价值论,以及发展途径的具体实践,等等,[1]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理论作了可贵的探索。然而,革命方式与经济建设的错结,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基于对时代背景的准确判断,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借鉴,毅然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进行现代化建设,为新时期中国确立了战略思想。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观在新时期就此破题。

面对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同志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从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地推向了21世纪。也正是在新世纪初期,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其主题仍是促进发展。在庆祝中国共产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应在不损害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建设。此时虽无“科学发展观”之名,但是科学发展观实已呼之欲出。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义”,又正视多年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激化了经济社会问题,促成了科学发展观应运而生。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第一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着重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翌年初,国内经济出现了投资偏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中央及时作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决策;5月,要求“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转化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能力”。宏观调控在年底即初见成效,这进一步坚定了党中央推行科学发展模式的决心。

进入2005年,“十五”时期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已成定局,党中央积极酝酿制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民生建设与化解矛盾,又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任务目标。这一时期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党的十七大在2007年10月的胜利召开做好了思想和理论准备。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这一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特别是揭橥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精要:“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而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七大还将科学发展观正式写入了。

为此,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日臻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且这一理论成果经受了从十六大以来十年工作实践特别是十七大后抵御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检验与证明。根据十七大的部署,从2008年9月起,全党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分批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样就为科学发展观被党的十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铺平了道路。需要补充的是,党的十不仅在大会《报告》上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而且将此写入十修改的《》。正如同志强调的那样,是党的总章程、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规矩,[2]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势必促进全体党员同志深刻理解把科学发展观列为党的指导思想新组成的重大意义,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长过程的回顾,以下要点有必要加以揭橥:首先,科学发展观同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递进发展。的发展思想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作了理论铺垫,邓小平的相关理论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发展论述则成为科学发展观的直接思想来源。在此基础上,以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继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为把握战略机遇期,积极回应新世纪新阶段实践新课题的成果。毋庸置疑,科学发展观借鉴吸纳了西方当展理论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重视经济数量增长、经济发展方式陈旧和质量效益较低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由此一改国际一度盛行的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成为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思想利器。

其三,科学发展观理论不断完善扩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明显区别于片面发展观的是,科学发展观不仅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除了经济、社会领域,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部署还涵盖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军事国防建设、外交工作,以及党的建设等诸多领域,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新的行动指南。

其四,科学发展观的真理性、指导性已为全党全国人民广泛认同和普遍接受。科学发展观提出后,经受了实践的检验,赢得了广泛的共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越来越为全党全国人民所深入理解和深刻领会,[3]科学发展观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已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二、党的十八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

集中阐发,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承继十六大以来的理论、实践成果,《报告》是继十七大报告后又一份将科学发展观列为通篇主题的党代会政治报告。检索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十《报告》共出现17处,尽管就数量而言,它比十七大报告少了4处(另一关键词“科学发展”,十《报告》比十七大报告少了7处),但这并不足以否定“科学发展观”作为《报告》高频词的事实。更为重要的是,该《报告》在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作出进一步的集中阐发,并且提出了新的实践要求。

承接十七大报告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部署,党的十对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了及时总结。《报告》既充分肯定此项活动取得了重要成果,同时又指出工作存在的许多不足,涉及科学发展观的就有:“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

在总结过去十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对科学发展观作出了新的历史定位。《报告》强调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报告》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双重界定,进而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由此将科学发展观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在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的基础上,十《报告》强调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为此,《报告》对全党提出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主要为“四个必须更加自觉”: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随后,《报告》首次明确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要求全党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展要求,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

在专论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领域,以及党建方面,《报告》又明文述及科学发展观。这其实是党的十对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新的具体要求。在第四部分“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着重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是十《报告》相较于十七大报告的一个特色内容。更具理论新意的是,《报告》将发展是硬道理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衔接。在具体论述中,《报告》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显然,相关论述较十七大报告相关部分倡导的“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更为深入一步。

《报告》第九部分“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延续了十七大报告“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以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十七大报告在相应部分明确主张:“切实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又进一步要求:“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兵者,国之重器。中国人民是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历来是党的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的坚定捍卫者和忠实履行者,而科学发展观为强国强军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十《报告》相关论述高度浓缩了十七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且因为科学发展观在十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势必然进一步牢固地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以及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报告》第十二部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该报告最后一处明文标举“科学发展观”的部分。《报告》强调“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除了“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要求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分明是党中央对全党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又一次部署。联系科学发展观,不难领会该部分标题“科学化”的理论来源,这从另一方面揭橥了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党建的工作思路。

《报告》明确运用“科学发展观”(包括“科学发展”)关键词来指导各方面工作的,仅见于经济发展、国防军队建设与党的建设,我们或可据此窥见党的十对这三项工作的特别重视。当然,就实质内容而言,《报告》有关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绝不仅限以上所述。党的十六大以来确立的科学发展观实践、理论成果,特别是理论内涵、基本经验与做法,在十《报告》得以延续与发展。相较于以往,《报告》阐发的科学发展观更具有理论延续性、现实针对性与理论自觉性的特点,从而将科学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三、用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全面提高

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执政兴国、谋求社会发展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充分吸取了晚近世界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奉行片面发展观导致政权丧失的殷鉴。科学发展观一经提出,自然成为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必须认真贯彻执行的政治路线。另一方面,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保障着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也成为当务之急。加强党的建设,原本就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有机组成。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党的建设,自十七大以来已成我们党的自觉意识。从党的十七大“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到十“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显见得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朝着科学化的方向大踏步迈进了。

十《报告》充分肯定过去十年特别是近五年工作以来“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内容涉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思想理论建设、党建改革创新,以及党内民主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同时,《报告》也清醒地指出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其中有关党建的就有:“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十号召:“全党一定要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报告》第十二部分对党的建设作出专论,全面系统地阐发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党建的新思路,标题即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严正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注意:这是《报告》第二次提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四大考验”(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与“四大危险”(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罗陈,充满了忧患意识。对此,《报告》着眼于“两个提高”,即“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进而凸显要“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对比十七大报告,不难发现“这条主线”增加了“纯洁性建设”的内容,这既是近年查处重大贪腐案件所得的启示,同时也进一步揭示了新时期加强党建的科学内涵。

根据《报告》全面加强党的“五大建设”的构想(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建设“三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设定,该《报告》后文有关党建的八点论述大体可归并为以下四类,具体表述更是有了明显的新进展,尤其值得重视:

首重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报告》在坚持十七大倡导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升一步,强调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进而提出了“政治灵魂”的概念,重申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特别是要求“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报告》对共产党人理想信念、道德力量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为党的思想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加紧扣科学党建的核心内容。

突出宗旨意识,推进作风建设。十七大阐发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并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成功对接。十《报告》加以继承,进而将它单列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程的重要方面。其中既包括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也涉及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风气、等作风建设内容。宗旨意识的强调与作风建设内容较十七大报告相关条文的前置,彰显了十加强党建的新思路。

发展党内民主,强化组织建设。《报告》从增强党的创造活力的目的,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高度,从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入手,充分肯定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进而提出了从建立民主政治氛围到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扩大党内基层民主等一系列举措。除了发展党内民主,加强组织建设还要靠制度来加以保障,包括推进民主本身也需要制度建设。为此,党的十提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均成为党建科学化的有力抓手。

反腐倡廉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报告》将反腐工作单列,并新增出“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条文作为压阵,足见十把反腐倡廉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前所未有地申明了党纪的威严。《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提出了“防控廉政风险,防止利益冲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等新论断,特别是指出“既严于利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论权力大小、职位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惩不贷。”宣示了党惩治腐败的极大决心。在此基础上重申党的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一定要自觉遵守,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强调“严肃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认真处理”。这既是为了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增强党的战斗力,同时也就自然地建成并强化了反腐“防火墙”。四、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

的思想保障

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所作的庄严承诺,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宏伟蓝图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标志。承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对全面建成小康总体目标的设定,党的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同时,《报告》深情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频频期盼与召唤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十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藉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践行科学发展之路。

正因为深入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十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进而充实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思路。在经济建设方面,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经济发展建立在更多依靠扩大内需、优化结构、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基础上,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物质基础。

在政治建设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在文化建设方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社会建设方面,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公共服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很好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经济建设着眼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等举措,凸显了以科技进步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发展动力观。政治建设与社会建设,前者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后者旨在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共同彰显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在发展部署中的强调,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再加之经济、社会建设与政治建设齐头并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宛然可见。当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得以形成落实,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胜利在望,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也是为期不远了。

除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报告》论述军队国防建设、国家统一大业、促进人类和平发展与加强党建等部分,也贯注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军队国防建设与党建方面的科学发展观精要,前文已揭。在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方面,党的十深刻指出:“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继续张扬“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发展道路多样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包容互鉴”观点,与“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共赢”主张,继续宣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既而释放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的最大诚意,从而持续将科学发展观贯彻于中国和平发展国际战略。

国家的统一直接关系民族命运的兴衰。完成祖国统一同继续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三大历史任务,也是其中影响大局、至为关键的一项。我们党坚信:“全体中华儿女携手努力,就一定能在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事实上,无论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推进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祖国统一,还是积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最终都可归结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道,被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正如《报告》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烈的理想和夙愿。”从我们党长期奋斗的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就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己任。经过90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历史证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明了这一要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其指导我们完成党的十布置的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就自然彰显出来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