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2-14 12:33:07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1

总体实力机构设置有待加强

测量工作总体实力有待加强: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公司)现有测量工作人员130多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53名。有两个单位分别具有测量甲级和乙级资质,其它单位仅有丙级资质,这些单位曾经奋战在陕西和西北地质勘探一线,为行业发展和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地质测量工作相对于行业总体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比较滞后。由于种种原因,现有工程测量人员大多忙于常规的地质测量工作,对新理论、复杂工程条件下测量工作接触少,承担较大工程测量的能力和经验不足。机构设置不健全:多年来全局(公司)机关仅有1名测量主管人员,下属各队地质科有的设有测量主管有的没有,各野外分队(除测量分队外)仅有测量人员,没有测量技术行政管理组织,不利于单位测量工作长远规划和接序发展。总之目前地勘测量科研人员数量少,科技攻关能力弱,科技成果较少,难以适应公司“地勘立局,矿业兴局,多元发展”的工作需要。

对策

1建立管理体系更新仪器设备

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要建立自上而下“局、队、分队”不同层级的测量技术管理网络,根据不同单位规模和技术要求,赋予相应的技术(行政)管理权限,以便进行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交流和培训、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根据工作需要,更新仪器设备:相对于地勘其它设备,测量仪器设备投入费用并不大。只要局队重视,根据各单位工作性质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促使单位测量人员不断学习,使测量能力和水平与社会科技发展水平同步。

2配足工作人员加强培训

配备和充实足够的工作人员:各野外地勘单位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充足的测量人员。要把测量人才发展纳入局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从研究生、大学本科、高职、中专技校生中逐年补充优秀学员以充实队伍和培育新鲜血液,形成测量人才在学历、职称和年龄上的梯队结构。加强培训,提高广大测量工作者技能和水平:局队要制定测量人员培训提高计划,分批次分层次逐年提高测量人员专业技术能力。每年安排适量测量人员到高校及工程单位去学习和深造,更新测量人员知识和能力体系,并聘请高校教师、技术专家进行新理论和行业发展前沿动态讲座,拓展测量人员视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要认真落实局“5511”人才培训工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导师制”,技术工人“师徒制”,签定“导师(师傅)与学员(徒弟)培养责任书”,落实培训内容,在工作和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训学习,加强对测量工程技术人员专业技术继续教育的培训和考核,将培训考核成绩纳入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及工资定级等范围,逐年提高测量人员技能和综合素质。

3提高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2

1.1 评价理论 实证主义理论认为:凡事物总有数量,以测量数据作为分析判断依据,做出基本评价;不可测量的部分先转化为可测量的部分,再进行评价。目标分类理论:依据评价目标,先将评价对象分类,使评价明确具体,有针对性;便于根据评价结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与完善。知识构建理论认为:评价总是选择事物的某一进程,进行时间横断面的随机抽检分析,不必等相关知识与经验完备以后进行。社会需求理论:用来评价建设项目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科学发展理论:注重科学发展,相互衔接、融合配套和管理模式的选择与运行机制的构建。以人为本理论认为:项目评价的重点在于人的作为而非实物装备,注重对过程中团队的构成以及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等因素。

高职实训基地建设是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技能培养与就业导向,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和谐发展。对实训基地的结构与布局、设施与装备、数量与质量、管理与效益、规划与发展的评价,最终是对人的管理能力、创新水平和工作效能的评价。因此,评价的重点不是事物的数量,而是工作的质量;不是设备的多少,而是发挥的价值效应。上述理论在评价中配合应用,理论不能以偏概全,单一理论在实践应用中,有自身缺陷和盲区。

1.2 评价原则 实训基地的评价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训基地软件硬件兼顾的原则,在注意硬件数量的同时,更看重质量和效益;坚持内外结合的原则,实训基地的评价要看是否满足校内校外的需求。

1.3 评价形式 评价主体决定着实训基地评价的目的,财政部门通过评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质量与运行效益来判断投资目标是否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评价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实现情况;学校通过过程性监督评价任务的执行及完成情况,来判断实训基地建设能否满足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师与学生评价实训基地实用性、方便性和创新性。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选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不同的评价结论。要得到客观公正且切合实际的评价结论,需选用科学的评价理论,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成立评估专家团队,依据其评价理论的知识储备不同,评估专家应取长避短,各司其职。

2 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评价理论和原则,构建实训基地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3 评价过程

实训基地评价宜通过深入实训基地现场调查,听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汇报、查看实训基地过程文件资料、核查仪器设备数量、调查管理效能、观摩实践教学、座谈创新发展理念。做到全面掌握信息,写出评价报告。评价报告分会议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会议报告当面反馈给受评实训基地管理人员,进行及时的整改与提高。书面报告至评估结束后,评估专家比较分析评价意见,综合评分论定一般包括以下内容:评价过程描述、评价意见汇总、总结归纳成绩、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整改建议、指明努力方向。

4 实施效果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3-0228-01

《工程测量》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既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各项操作技能。特别是近年来,测量新技术尤其是3S技术的发展,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受到挑战,优化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从传统性教学向应用性教学转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适应发展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探索工程测量实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实训教学体系的改革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将工程测量实训教学分为:

课堂实习、课程实习、技能强化训练及顶岗实习四大块。课堂实习是指结合课程所讲内容进行的实习。如:讲完往返水准测量的观测、记录、计算后,就要进行往返水准测量的实训,实习一般为三人一组,香菇协作,轮流观测。课程实习主要是在课程结束后所进行的实习,包括普通水准测量实习2周和施工测量实习2周。测量技能强化训练,是在校内测量实习基地进行为期4-6周的综合实习,重点是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当中,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实习,要求学生到用人单位,在用人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技术员的外业及内业测量工作,以实现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零距离结合。为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技术工作做好准备。

二、工程测量实训环境的建设与完善

近年来,随着我院骨干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被评为中央财政重点扶持

专业,工程测量实践教学环境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训条件、实训设施得到了根本改善。工程测量实训教学环境建设包括测量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三个方面。

2.1 测量实训室建设

在实训室建设中,走“校企合作”之路,由中铁三局、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黑龙经

省地质勘察所、南方测绘有限公司捐资和学院自筹共同建设有“常规测量仪器室”和“数字一体化室”。常规测量仪器室拥有经纬仪、水准仪、罗盘仪等常规测量仪器百十台套;数字一体化实训室拥有全站仪20台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双频实时动态测量仪GPS RTK5台套、精密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扫描仪、绘图仪及各种数据处理软件等先进的实训设备。实训室建设保证了高水平创新型实训项目的开设。

2.2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建成有校园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平面控制网按照“从高

级到低级”的原则,布设一级导线网,在此基础上加密形成图根级导线网;高程控制网亦分以及布设,首级为四等闭合水准路线,在首级的基础上内插形成等外水准路线。网形的设计和网点的布设可以满足学生模拟工程实际进行实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中,与省内外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密切联系和合作,以签订协议

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建成一批满足教学和生产、科研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中铁三局集团有限、中国铁建、哈尔滨铁路局、黑龙江省地质勘查院、南方测绘有限公司、山西天测绘有限公司等。遍布全国各地的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满足了历届学生毕业综合生产实习的需要,同时也为工程测量顶岗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

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仅仅靠先进仪器设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实训教学队伍,因此要将实训教学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从事工程测量教学的青年教师大多数是从校门进校门,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经验,很难掌握施工单位对新技术、新方法、新仪器的需要程度。有必要定期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去施工单位进修,以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来提高自身的水平;教师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参加一定的科研活动,承担一定的工程任务,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聘请或引进企业高技能人才“师傅”,来改善师资队伍的素质结构。高素质的实训队伍,除了具备优良的业务素质,还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如事业心、责任心、奉献精神、团队精神等。总的来说,这些措施对我院工程测量实训的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工程测量实训考核的改革---量化评分

实训成绩的评定不像理论考试那样有标准答案和严密的评定标准,难以量化评价。目前许多教师评定学生实训成绩,还停留在定性评价上,及时给出定量分数,也多半是主观评价,存在难以避免的弊病。如何公正客观地评价和反映学生测量实训课程成绩,是老师和学生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为此,我院在总结历年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实训成绩的量化评分。

4.1 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

工程测量实训教学量化评分指标的建立,是实现实训量化考核的基础,量化评分指标共有四大项:实习表现、完成任务情况、实习报告、技能考核。每一大项再细分,涉及到出勤、安全、纪律、组员合作、工作进度、技术方案、数据处理、图纸绘制、成果精度、仪器维护与保养、实训日志、各项操作技能等。

4.2 量化评分方法

在评分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实训评分时指导教师先根据各组组长任务完成情况和实习报告情况各占50%的评分方法,得各组组长分值,然后各组组长之间按照上述内容进行互评,最后得出各组组长的最后成绩;然后由各组组长对本组各组员进行评分,接着由非本组长对该组各成员评分,得出每个组员的评分成绩。整个评分过程,本着民主、公正、公开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始终跟踪监督指导。

此外,技能考核也与职业技能鉴定与考证制度接轨,我校将高级工程测量工的考核标准作为学生实训技能考核的标准,对学生逐一进行考核,得实训技能考核分数。考核合格者,发给国家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合格证书。对于考试不合格的学生,继续安排补考,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种考核办法,给学生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能力训练创造更多机会。

总之,高职院校工程测量课程实训教学改革,必须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这将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靳海亮.工程测量学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4

散打是武术搏斗运动的一种比赛形式,是两个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1989年被列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1993年被定为全运会项目和第二届世界锦标赛项目。随着各省市对全运会重视与投入的加大,散打运动作为武术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散打运动员的体能要求越来越高。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运动能力,它是支撑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技能作用的物质系统。没有体能作为支撑,技能就无法形成,而体能又是运动员的身体形态、身体技能、运动素质三个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相互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彼此制约、相互促进,每一个部分都影响着体能的整体水平。

一、体能训练的分类

现代的散打运动员,必须具备打满三局或五局的充沛体力,保证即使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技术的正常发挥也不受大的影响,可以说体能的好坏对散打比赛的成绩举足轻重。由于体能素质的分类很多,所以在体能素质训练时就有许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和手段。结合散打运动的实践,为了叙述的方便,我在这以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展开论述。

1.一般体能训练

一般体能指运动员完成长时间工作的总体能力。通常有两种方式发展一般体能,一是采用单一的练习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二是采用变换的练习进行长时间的训练,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前者可以很好的发展主要工作肌群及关节、韧带的疲劳耐受性,但总的负荷比较小;而后者则正好相反,总的运动负荷可以很大,但局部运动器官的负荷减轻。训练中应将两者结合运用。

发展一般体能训练负荷的基本特点是负荷量大,强度较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持续训练法、间歇训练法和长时间重复训练法。可以采用下列一些具体的方法:

2.专项体能训练

是指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按特定强度、质量要求长时间进行专项运动的能力。不同的专项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不同,训练方法也不一样。散打比赛的特点是每局打2分钟,局间休息1分钟,根据比赛性质不同,每场比赛共打3局。一场比赛下来,运动员的心率通常在180―190次/分,血乳酸浓度能达到16毫克分子/升左右。不停的移动、激烈的对抗和高强度的拼争,决定了散打运动的专项体能是以无氧耐力为主。因此,散打运动专项体能的训练方法,就以发展无氧耐力与有氧耐力的训练方法为主,通常是中长时间的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以及短时间的持续训练法。

3.专项耐力的训练

通常采用专项或接近专项的训练手段来发展。在训练实践中,可以采用下列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空击练习、打靶练习、坐庄练习。

二、体能训练应与实践结合

为了适应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需要,促进散打运动员体能的提高,使武术散打比赛更加精彩激烈。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于2005年4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体育大学举行了首次全国武术散打运动员的体能测试。体能测试项目为:9分钟跑和8米×40次抱沙人折返跑。武术管理中心颁布的9分钟跑与8米×40次抱沙人折返跑两项赛前体能测试项目和标准的实施,无疑是散打运动项目的一次革命。但这两项测试是否可以作为散打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测试标准还有待商榷。

三、体能训练应与实战结合

在散打比赛中,没有技术的保障,就谈不上良好的素质表现。因此,体能训练应更多地结合技术、战术的训练进行,体能训练不应与技战术分家,若不然,对中国散打运动的建设与发展将产生负面效应。技战术与体能,只可相对地说,不能截然分割开来。技战术若用得好,不仅能节省自己的体能,而且还消耗对方的体能,以备关键时刻之用。如以假动作诱敌或采取游击战法,与对手周旋,效果就显著得多。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技战术可以转化为体能,体能也可以转化为技战术。

拼搏取得胜利,必须有很好的力量耐力和速度耐力。耐力素质主要受心血管和呼吸系统机能水平的影响。耐力素质测试中包括一般性耐力测试和专门性耐力测试。一般性耐力测试能保证测量的可靠性和精度,缺点是不能反映专项运动技术运用时影响因素,专门性耐力测试在心理上对运动员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所产生的测量误差概率较大,在选材测量时要考虑这些因素。散打运动员的耐力水平,可采用2分钟或3分钟内发拳与出腿的次数,或者测固定次数与组数的发拳与出腿所花费的总时间等方法进行判别。

四、体能训练监控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体能训练要评价青少年机体恢复情况

体能训练不一定要追求高强度大运动量,持续的刺激不一定能够使青少年得到最快、最科学的发展,恢复与再生也应该是体能训练很重要的部分。生化监控除了即时判断体能训练中机体反应,还应该对训练结束休息或调整24h甚至更长时间以后青少年机体恢复状况进行评价与判断。这就需要教练员在体能训练中,把积极的恢复与再生作为体能训练的一部分。

2.将生化监控与训练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单纯地根据生化检测结果评价体能训练,缺乏事实依据,需要结合体能训练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只有把结果与训练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找出导致结果,特别是非正常结果的真正原因。同时,还需要对体能训练的方式方法、技术动作进行分析,因为影响生化结果的不仅仅是训练量和强度,还有训练组合、不同肌肉运动方式、神经系统等。

3.注意青少年运动员的个体差异

运动员在同样的体能训练前后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不同运动员的恢复也存在一定差异性。一方面是由于每个人的生理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每个运动员的肌肉运动方式、适应程度、有氧和无氧代谢能力、神经系统对肌肉系统的控制等都存在差异,训练结束后恢复的速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生化检测结果时,还需要结合运动员个体情况进行纵向比较与分析。

【参考文献】

[1]叶伟.散打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2]张瑞林.散打[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杨世勇.体能训练[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李杰.武术(散手)[M].人民出版社,1997

[5]李玉.浅谈中学生体育教学发展近况[J].山东大学学报.2001.18(6)

[6]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5

代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全县21.5万人,玉米面积25万亩,谷子5万亩,蔬菜2万亩,是代县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2009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三年来,通过健全制度、狠抓落实,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新思维、深入宣传,规范运作、强化管理,总结出了成功的工作经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年在全县11个乡镇共采集土样4100点次,共取得土壤养分化验数据34824个,其中大量元素27055个、中微量元素7386个、其它项目401个;初步建立起了土壤属性数据库,在主栽作物玉米上完成“3414试验”共30个,完成校正试验共70个;建立万亩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片18个,村级示范方88个;填写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15万份;组织供应配方肥10000吨;开展技术培训120期,测土信息及施肥方案上墙公示422个。发放技术资料8.8万余份。

1 测土配方施肥主要经验

1.1 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强力推进我县测土配方施肥

1.1.1 领导负责制

我县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县政府专门成立项目领导小组,县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多次调研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给予政策上的极大优惠、资金上的极大支持、措施上的极大保障。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骨干组成技术指导组,指导组狠抓技术培训、田间指导、检查督促和工作专题研究的全面落实。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不同土壤肥力、不同作物制定出配方施肥卡,保证农户的需求。各乡镇也组建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形成了一个领导有力、组织有序、协调配合的保障体系,确保了各项措施的落实。

1.1.2 技术培训例会制

从项目启动、作物播种、施肥、田间试验示范、样品采集、测产、配套技术组装等都以例会制形式固定下来。2009年4月份,在省测土配方施肥培训工作会后,我们及时传达了会议精神,以会代训,把县、乡农技干部作为中心技术员进行了培训,布置了前期准备工作。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县培训到乡,乡培训村,村培训到户的梯次培训法。经统计,全县三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期,培训61400余人次,培训乡镇技术人员35人次,培训农民技术骨干和科技示范户1365人次,培训农民60000余人次。通过较大规模的宣传培训,使广大农民普遍掌握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1.1.3 技物配套跟踪服务制

强化技术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乡镇农业服务中心配有“服务网点”,建有“服务窗口”,问有“咨询平台”,供有“销售台帐”。农技中心抽调农技干部20人,推行“定岗定责、包乡包任务”的“双定双包”工作机制;示范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抽出技术骨干,推行“定村、定点、定人、定任务”的四定责任制,负责协调、指导、示范推广工作。在技物配套跟踪服务中,做到“二落实”。一是面积落实。由项目村社抽出干部走村串户逐一核实示范面积,分户造册登记。二是配方肥落实。我们采取按项目乡镇的村登记核实上报的测土配方施肥的面积,以村为单位由乡镇服务网点统供各种配方肥,督促全部施用到田块。

1.1.4 检查督促反馈制

项目技术指导小组经常到项目区加强测土配方施肥的检查督促,发现问题,及时向县项目领导小组汇报,及时解决,严防走样,保证项目取得良好示范效果。

1.2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机制

1.2.1 测土配方施肥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

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一大战略,而测土配方施肥又是“生产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县委、县政府把沿滹沱河乡镇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进行建设,我们就把沿滹沱河乡镇作为测土配方施肥重点示范乡镇,有利于整合资源。

1.2.2 测土配方施肥与土地流转大户相结合

在规模流转的土地上示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是示范、推广的一个“亮点”,其影响力之深、带动力之大、辐射力之强。在规划布局时,我们把全县种粮大户作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大户,对全县测土配方施肥起到很好辐射带动作用。

1.2.3 测土配方施肥与优势产业相结合

三年来,我们主要在玉米、马铃薯、谷子、蔬菜等优势农作物上实施了测土配方施肥。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优势产业基地进一步扩大,产业链条得到了延伸,促进了产业升级,创新了推广模式。

1.3 创新思维,深入宣传,营造良好的测土配方施肥氛围

为把我县测土配方施肥抓到位,抓出实实在在的成效来,我们创新了思维,强化了手段,除普通化的墙体宣传、网络宣传、会议宣传、资料宣传、光碟宣传、声像宣传、流动车巡回宣传等形式外,还专门聘用了测土配方施肥宣讲员下乡宣讲,每年3月10日至4月10日,12月10日至1月10日宣讲员下乡巡回宣传2个月,在“科普活动月”中,把测土配方施肥作为重点加强了宣传。三年全县共发放宣传资料8.8万份,配方施肥建议卡15万份;测土配方施肥挂图1100份;刷写墙体宣传标语55条;科技赶集80次;召开现场会、观摩会34次;测土信息与施肥方案上墙公示422个;有条件乡镇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地方文艺、秧歌队宣传测土配方施肥,效果十分凸显,有效地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

1.4 规范运作,强化管理,促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全面开展

运作得体,管理有方,是搞好一项工作尤其是项目工作最为重要的。因此,在示范上突出了“广、精、能”三个字。一是示范区域要“广”。选择峨口镇、新高乡、峪口乡为重点示范乡。二是示范田要“精”。三年全县共建立玉米万亩示范园5个,千亩示范片18个,村级示范方88个。三是示范户要“能”。选择能接受新技术、能示范操作和能积极宣传的土地流转大户、种粮大户等能人为重点的示范户。在管理上突出“三专”。一是试验由专人负责;二是项目资金建立专帐;三是工作进度专题研究。在考核上突出“三挂钩”。一是试验、示范与推广挂钩;二是推广面积与配方肥施用挂钩;三是化肥质量与市场管理挂钩。

1.5 树立政府形象,锻炼土肥队伍

该项目从取样化验、制订配方、发放建议卡、农民培训技术服务等环节全部实行免费,深得民心,惠及了千家万户,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和好评,认为是政府为农民办的一件大好事、大实事。同时,从事该项目的土肥工作者,通过该项目的开展,得到了一个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使大家的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更新,尽管工作中可能有些失误,但也为今后的工作的开展吸取了宝贵的经验和财富。

三年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5万亩次,其中玉米推广应用面积52.2万亩次,平均亩增产21.5公斤,总增产1130万公斤,总增收2110.3万元;马铃薯0.5万亩,亩增产100公斤,总增产50万公斤,总增收50万元;谷子1万亩,亩增产15公斤,总增产15万公斤,总增收52.5万元;豆类1万亩,亩增产15公斤,总增产15万公斤,总增收60万元;蔬菜0.3万亩,亩增产200公斤,总增产60万公斤,总增收60万元,总增产1270万公斤,总增收2332.8万元。亩节肥1公斤(纯养分),总节肥550吨(纯养分),亩节本4.56元,总节本251.25万元,总节本增效2584.05万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指标体系不完善。由于测土配方施肥土样化验结果、试验数据仅为三年,所做的指标体系、配方推荐还不完善,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测土配方施肥作物单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目前只限于部分粮食作物,对指导全县的种植业生产有很大局限性,还有待于逐步完成。

2.3 技术推广人员质量和数量不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要求就是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科技素质,近几年代县没有招聘从事此项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由于退休离岗调动等原因,导致新一轮的农技推广队伍人员断层和知识老化,销售供肥人员水平更低,从数量和质量上都难以适应测土配方工作的发展要求。

2.4 经费不足。经费不足直接影响着项目实施的进度和质量,特别是采土经费的不足成为测土配方工作顺利开展的瓶颈。

3 结束语

3.1 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继续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土样采集化验和田间“3414”肥效试验和校正试验,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3.2 增加作物种类。在玉米、谷子、蔬菜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逐步延伸到红芸豆、水稻等作物上,使测土配方施肥达到全覆盖。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6

(一)学历

2016年5月毕业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完成了大学专科学历的所有学业,取得了大专文凭证书。

(二)资历

2008年至今从事测绘技术员工作。

二、专业理论水平

在测绘工作期间,系统而高效的学习了现代测量学、现代地图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工程测量学、GIS基础应用技能、数字地形图测绘技能、地理信息系统概论、遥感概论、卫星导航定位等专业课程,参与专业认知实习、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工程训练、地形图测绘实习、控制测量实习、摄影测量实习、工程测量实习、专业轮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专业实践环节,具备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地形图测绘、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工程施工放样、地图设计与编绘等专业技能等。

三、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

首先,本人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能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各项公益活动。对自己的单位充满感情,对事业充满信心。在这期间不仅仅注重自己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而且在工作中言行一致,作风端正,实事求是,团结同志,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诚实,工作认真,敢于负责,有担当意识,工作有开拓精神。

四、工作方面

自2008年9月至今,工作以来,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在工作中,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积累经验,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不断充实自己;遵章守纪,两年来,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不怕吃苦,不怕累,学习优秀员工的方法,认真完成了本岗位各项工作任务;团结同事,共同努力,同事关系融洽,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互相尊重。

五、工作总结

好钢需要千锤百炼,做事需要百折不挠。吃苦耐劳,踏实工作,不怕困难,勇于争先。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把自己放在生产第一线,积累经验,提升测绘技能,以具体的实践来促进我对侧护理论知识的巩固和再认识。

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爱岗敬业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为动力,以振兴和发展中国测绘视野为己任,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严谨测绘,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各项测绘工作任务。

二O一八年十一月六日

扩展阅读: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主要内容:1. 全过程参与三、四等水准复测与改造工程,获益非浅。2. 进一步熟悉国内常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取长补短。3.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同步提高。4.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 

本人于2000年12月评定为助理工程师,一直在广西第一测绘院从事测绘工作,2004年2月在第一国土测绘队任副队长。任现职以来,我努力钻研专业技术知识,在技术管理、生产管理过程中努力摸索和创新,先后于2001年至2002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四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程中担任藤海线、横檀线、桐扶线等16条三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作的技术负责人;于03年至04年5月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工程中担任第一国土测绘队测区负责人;于04年6月至今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1:500数字化地形地籍测绘工程中担任测区负责人。在一线锻炼的几年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在院部、总工办的直接领导下,我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得到了充实和提高,对整个测区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之,五年来自己在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很多有待提高的问题。现对几年来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一、全过程参与三、四等水准复测与改造工程,获益非浅。 

区内三、四等水准路线复测与改造工程周期较长,一般为20至30年,随着我区经济建高速度的加快,周期稍微缩短。由于有将近三十年水准丰富经验的的老测量员仍是这次复测与改造工程的主要参与者,在工作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本人作为技术负责人带队完成了藤海线、檀张线、横檀线等16条水准路线的复测与改造,全方位掌握了踏勘选埋、仪器与标尺检查、观测与数据处理等工序。熟练应用广西第一测绘院提供的《三、四等及等外水准记录程序SZJL01》和广西第二测绘院提供的《水准测量电子手簿数据处理程序SZCL_34》两个程序,并完成了16条水准路线的技术总结。

二、进一步熟悉国内常用数字化测图软件,取长补短。 

任现职以来,本人先后在几个测区担任测区负责人,由于每个测区使用的数字化测图软件不一样,如在北滘测区使用SZCT成图软件,在桥头测区使用GTC成图软件,加上之前在广州测区使用过的SV300、CASS4.0等成图软件。每一个软件都是在生产过程中慢慢 

完善起来的。在工作过程中,在熟悉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各软件的优缺点,对其进行改进,并能在测区范围内对作业人员进行培训,使各项工程能顺利完成,自身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了。

三、技术管理

在钻研专业技术知识、提高自身技术素质的同时,本人还努力探索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以促进测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先后在各测区制定队伍管理办法、质量管理办法等。率先在桥头测区执行“预定类别╳质量系数=分配类别”的质量管理办法,这样,产品质量与收入科学的挂钩了,整个测区产品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获得了十分挑剔的甲方监理的好评。

四、不断学习新知识,适应时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十分迅速,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经常进行不间断的学习和交流,就不能适应技术工作的需要,就要被淘汰。本人坚持学习和钻研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如应用Word完成文字处理工作及文字材料;应用Excel打印各种记录表格,完成工程信息的存储和分析处理,自学GPS、GIS及测绘新知识。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我院已建立了严格的管理体系,并且获得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家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认证的测绘单位。本人也在执行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提高了技术业务水平,并于2004年9月获得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内审员资格。新技术的发展使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同时也让我本人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 

以上是我近五年来从事的主要技术工作的情况,通过从书本上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从他人那里学习,再加之自己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有了较大的收获和进步。成绩和不足是同时存在的,经验和教训也是相伴而行。我将继续努力,克服不足,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一、个人简历

本人于2004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系统(GIS)专业,本科学历,获学士学位。自2006年4月至今在房地产交易服务中心从事房产测绘成果备案与房产图文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工作。于2010年4月获助理工程师资格。

二、继续教育及目前的学术水平

本人在工作中虚心好学、不懂就问,同时注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和技术规范的学习,主要有以下各项:

2006年:产权登记管理办法培训;2007年:房地产测绘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培训;2008年:《房产测量规范》培训;2009年:苏州市房屋权属登记面积计算规则培训;2010年: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培训。

随时间的增加,通过大量的备案成果审核与图幅修补测工作,本人的知识结构、业务素质、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自我抓基础、抓内功,抓实效工作,不断提高自我工作素质,使自己成为工作行家里手;注重自我工作作风的培养及业务能力的提高,着力提高工作效能。

三、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业绩

1、主要工作内容:本人按照自己制定的工作思路及各阶段性工作目标,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勤思考,并通过努力,千方百

计,不折不挠地开展工作:

(一)房产测绘成果备案工作。房产测绘是房产产权产籍管理的前置性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精确度要求很高的工作,关系到国家、房地产权属单位和房地产权利人的切身利益,因此房产测绘必须做到标识规范、数据准确。房屋建筑面积作为衡量房产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其测绘成果的准确、公平、合理与否,在业主中成为敏感性问题,所附带的责任亦越来越大。针对房产测绘市场测绘成果质量参差不齐,本工作规范统一了本市房产测绘标准,增强房产面积测绘透明度,对测绘成果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使测绘成果合法、真实、有效地反映房屋实际情况。对用于权属登记的房屋测绘面积,特别是共有建筑分摊面积,严格按照房屋报建、竣工验收图把关、审核,以确保作为房地产权属登记的测绘成果符合国家标准《房产测量规范》。

(二) 房产图文网络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与维护工作。房产图文网络系统是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与组织,以各种比例的航测图、测控网数据作为房地产产籍图库的来源,以此为基础对房屋相关属性信息进行索引与管理。本系统是由房产信息数据库系统以及建立在数据库系统之上的空间查询与分析功能组成,实现了图形与属性的有机结合,可以方便快捷地提取房屋的属性数据,同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地形图修补测、实时的房屋数据输入及更新以及灵活方便的打印输出功能,本工

作通过对系统图幅的修测更新实现了以图管房,以图管档的管理模式,使房产管理更加科学、实用和方便。

2、主要工作成绩:本人在任原职期间作为技术骨干,房产测绘成果共备案了商品房?,厂房?,私房?;图文网络系统修补测分丘图?;图文网络系统的楼盘建立?配图成果输出?。在其他方面,本人能够主动热情地帮助同事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新来的同事能在工作中加以指导,使其尽快适应自己的岗位。能够踏踏实实地完成领导交给我的各项任务,按照岗位职责,严格履行自己的职责。

四、论文情况

1.《GIS在房地产中的应用》独著,内部交流论文;

2.《房产测绘的差错控制》独著,内部交流论文;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7

根据疗养院人才的特征,成才规律,坚持梯级、协调、多样、动态等原则优化人才结构,使之形成竞争、互补、感应、传承等效应,要注意以下几个比例关系。

1)优化医、护、药、技、工各类人才在整体人才中所占比例。

2)优化高、中、初各类层次技术人才与总量的比例关系。

3)优化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学历、学位人才与人才总量的比例关系。

4)优化老、中、青各年龄段人才的构成分布。

5)优化不同特点和不同能力人才的比例构成。

2采用科学的、符合实际的方法对人才进行预测

1)预测各专业人才占结构总量比例及科学分布。其中关键是预测人才各专业科学发展前景,预见新专业出现,适

应本单位专业发展和专业群体转移规律。

2)对本单位未来各层次人才比例关系进行预测。预测一定时期内人才由下一层次向上一层次转移的数量,以及因年龄等原因退出相应层次的数量。

3)预测年龄结构,包括在一定时期内各层次人才达到规定离退休年龄及转业、调出等减员人数,以及除去减员要素后的年龄结构状态。重点预测目标期内处于“最佳年龄区”人才的数量及期望目标值。

4)预测人才学历结构。学历预测应考虑未来发展对于学历层次要求的变化,保持不同学历人才的合理比例。发展人才应加大本科以上学历技术人员的比例。

5)预测人才需求总量。依据所承担的疗养任务与未来发展规模,以及专业人才队伍现状,对人才需求总量进行预测。

3用科学预测、突出重点、质量第一、动态平衡的原则,对人才进行规划

1)分析人才队伍现状,明确单位发展与专业人才发展协调一致的基本思路和规划期人才建设的奋斗目标。

2)人才培养计划,包括年轻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中青年重点培养对象及培养方向等。

3)人才结构调整计划,包括各层次人才比例关系和各专业人才比例关系的调整目标,以及具体步骤方法。

5)人才使用计划,包括学科带头人的选拔、领导班子调整配备、技术职务晋升等,都应有具体的计划安排。

6)人才培养保障计划,包括专项经费安排,与人才培养直接有关的技术装备购置等,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1]。

4采取德才兼备、注重效能、服从大局等原则强化人才个体结构

通过强化人才个体结构,使之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优秀的创造能力和过硬的外语水平。

5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等完善人才培训机制

1)加强个人专业学习指导,强化训练检查督导,组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共同课目学习,普遍提高知识水平。对拔尖人才、必需专业、新推项目等,采用请专家带教或课题指导、开展专科人才集训,择优进行重点培训。

2)实施培训时,既要考虑当前专业的需要,还应考虑到人才事业发展建设的长远需要,注重组织学习与人才关系密切的康复医学、疗养医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为将来造就一批高质量的中高级人才科技骨干积蓄力量、打好基础。

3)在加强人才全过程中的检测、诊断、疗效评价、健康鉴定、追踪观察以及疗养文书填写记录等基本功训练的同时,积极开展社区医疗、营养、功能检查、职业伤病康复等专科培训,提高专科技术和开展新项目、研究新课题的能力。

4)对高等院校新毕业学员,初、中级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的教育培训,以在职学习培训为主;对拟晋升职级者、新开展专业骨干、新的贵重精密设备安装前操作人员培训,以外送高级专科进修为主。

5)尽力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培训提供支持,树立学习典型,奖励和重用长期坚持、学有专长、成果显著者;另一方面,与大专院校、研究所和各种学会、协会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开展横向合作,争取多方面的支持。

6)随着疗养体制编制的调整改革,呈现出人员结构多元化、教育背景多样化的特点,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培训机制。

6疗养院人才的管理

1)坚持年轻化、协调配备、任人唯贤、高标准、严考核、慎决策、择优录用的原则,选拔思想品德优良、智能结构完善、组织能力强、治学作风严谨、勇于开拓创新、善于团结协作、具备带教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2)以人才系统考核为标准,坚持注重实绩、能级层次、性量结合、结果兑现等原则,按不同考核目的和对象确定考核内容和重点。采用述职报告、答辩评分、成果汇总、考试测验、技能考核、素质测评等方法,对人才进行年度考核、任期考核与晋升考核。

3)人才管理者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具备爱才、识才、用才、育才等能力[2]。

参考文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8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配方肥施用到田为目标,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切入点,以培训宣传、示范展示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整村推进方式,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度,着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到位率,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在35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区县,组织1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采取面对面培训、建立“一村一站、一户一卡”、设立配方信息公示牌、创建示范区、配肥站、配方肥连锁经营配送等有效推广模式,深入农户与田间,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免费为400万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施用配方肥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一)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在继续抓好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蔬菜、果树、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年、2006年、2007年启动的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要分别达到全县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80%和70%以上,2008年、2009年启动的项目县分别达到50%以上和30%以上。同时,为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到位率达到80%以上。

(二)增加配方肥施用量。配方肥用量占化肥总用量比例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示范片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果树、蔬菜、蔬菜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示范园配方肥面积不低于60%。

(三)着力抓好示范带动。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整村推进,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园和示范户建设仍是今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重点。项目村示范面积不少于50亩,2005-2007年启动的项目县6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2008年启动的项目县3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2009年项目县1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在100个粮食、50个油料及特色作物高产创建镇乡、10个蔬菜重点区县的蔬菜基地、标准果园创建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数量占化肥施用总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全市选择3350个种植大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中,巩固续建项目区县各100户、新建项目区县各50户。

(四)提高技术普及率。各项目区县要按照“一村一专栏、一户一卡”的要求,上墙展示测土信息和施肥建议方案。在春耕和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讲解和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五)提升服务能力。*市测土办将在年内组织开展2-3次区县技术干部培训。每个项目区县要积极参加国家高级肥料配方师培训,每年至少举办2期以上基层农技人员和肥料经销商技术培训班。

(六)巩固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各地要继续开展对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采集化验土样的服务工作。继续做好10个以上的测土配方施肥田间“3414试验”和同田对比试验,建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3个,调查农户施肥情况100户,确定部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5个,每个项目镇乡建立3个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继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系统录入和数据库建设,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配方施肥推荐方案查询库。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工作。

三、重点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市《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细则》及项目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一)强化“示范片”到村。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组织实施,以区县为单元,确定示范村建设个数,制定村级示范片建设规划,确定示范区建设地点及范围,合理布局示范地点,细化示范片建设内容。建成的村级示范片要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其中,标牌要明确标明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和责任人员。

(二)狠抓“配方肥”下地。市农委将在春耕和秋冬种备肥期间,针对当季作物,分别制定大春和小春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方案,并通过市农技总站信息网、信息简报等载体及时*市测土施肥配方信息。市测土配方施肥办公室要按照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组织专家对各地制定的肥料配方进行综合汇总,科学确定全市主要农作物的“大配方”,为肥料生产企业生产供应提供参考。

(三)实施“培训”进田。根据农民需求,通过“田间课堂”和田间巡回指导,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行“建议卡”上墙。积极推行测土信息、配方上墙制度,方便、简捷、有效地推广科学施肥知识,使广大农民能够直接“按方”购肥、施肥。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技赶场、现场会、墙体广告、互联网等广泛进行宣传普及,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宣传态势。

(六)开展“示范县”创建。2010年,市农委确定江津、铜梁、开县、梁平和南川为首批范区县,开展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创建工作。各示范区县要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编制创建方案,把拓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配方肥施用比例、示范区建设、服务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探索有效推广模式和工作机制。

四、工作分工

按照“市级创机制,区县级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市农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探索有效工作机制,创新推广方式。根据国家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制定*市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市级活动,监督检查各地组织实施情况。

区县农业部门:细化落实“普及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各方面力量,突出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千方百计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和配方肥下地。

五、市级活动安排

(一)召开春耕现场会。市农委将于2月下旬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组织与会人员参观冬季作物油菜、蔬菜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现场及配方肥连锁经营点,同时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启动仪式,安排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各区县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开展“普及行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安排部署。

(二)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在春耕、秋播季节,市农委将组织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会同区县及镇乡技术人员广泛开展针对农民施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2010年大春配方施肥指导意见。根据各区县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组织市级专家制定并*市主要作物配方信息、配方施肥指导方案和配方施肥分区建议简表,引导各区县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分区配方施肥技术模式,指导农民“科学、经济、环保”施肥。

(四)开展效果评价活动。市农委将于10-11月,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粮油果菜等农作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调查与评价工作,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的成效、技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五)召开工作会议。市测土办将在年内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交流各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验,组织观摩考察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现场。同时,宣传展示五年来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效。

(六)举办技术培训。按照国家测土办的统一要求,举办市级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数据管理培训班,重点解决数据处理、应用和管理问题,加快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的大量数据和技术成果分析汇总进程,为全面深入推进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七)交流配方肥生产供应经验。根据全国测土办的统一要求,*市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信息,组织企业和区县参加十二届肥料双交会,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和连锁经营,交流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的典型经验,加强农技推广部门与企业的对接,促进配方肥生产与应用。

(八)检查验收项目执行情况。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监督检查,督促项目规范实施。对2008年启动的项目县(场)进行化验室检测质量抽查考核和年度检查验收,对2005-2006年启动的项目区县进行三年结题验收,对2007年启动的区县进行地力评价检查验收,接受农业部对2006-2007年项目县进行抽查验收。

(九)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在春、秋两个关键时节,组织开展以“大地之春”和“金色之秋”为主题的测土配方施肥集中宣传活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六、保障措施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9

1 取得成效

1.1 更新了垦区耕地土壤信息

2008年以来,金光中心站按技术规范划分采样单元,制定土样采集方案。严格按照样品采集技术规程进行采样。项目组技术人员共在13个农场115个分场(队)采集土壤样品4470个,植株样品308个。通过测土配方项目的土壤测试工作,相当于把项目管辖的垦区土地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对土地的基本养分信息和肥力状况有了比较完整的掌握。通过地力评价工作,我们对缺失的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进行了挖掘补救,二普资料中很多图件都是手工绘制的30年前的耕地土壤信息,存在较多的不足和滞后。通过整理项目中收集和测试出的最新数据信息,运用最新的管理软件进行信息的添加补充,最终建立项目管区完整的耕地信息管理系统。

1.2 配备了土壤检测硬件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金光中心站完善建设化验室237.8m2,购置土样前处理器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紫外火焰光度计、高速离心机、纯水器等一套先进的检测仪器设备,采用自治区土肥站统一培训的分析方法,对全部采集样品进行检测,检测结果一并录入了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4470个样品pH值、水分、全氮、有机质、有效磷、有效硫、速效钾和缓效钾等12个测试项目的测定工作。通过测试工作开展,垦区职工有了自己的一套测土设备和测土人员,对长期开展耕地肥力监测创造了条件。

1.3 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通过实施测土项目,中心站在项目管区已初步建立了固定的示范平台,4年来共辐射带动项目辖区(包括园地、相邻农村)的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达7.9万hm2,其中示范片面积达1.28万hm2,示范片配方肥施用覆盖率达95%以上。据统计,项目管区各农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4年来累计新增经济效益3782万元,平均每667m2节本增效达42.35元。其中,甘蔗38.03元、柑橘65.04元。

1.4 促进了农业规模种植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金光中心站结合各农场土壤肥料施用情况和试验示范结果,根据各种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甘蔗施肥配方2个,2009年和2011年3次印发年度作物施肥配方建议卡各3.76万张,发放到示范农户手中,并采用“一对一”指导模式对种植示范大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技术组成员到各示范片巡回指导施肥。把复杂的施肥技术简单化,为广大垦区职工扩大承包经营种植甘蔗规模解除后顾之忧,促进种蔗承包大户的增加和甘蔗生产的发展。据统计。金光农场种植甘蔗1.3 hm2:以上的专业户达1535户,占职工岗位数的38.4%,耕种的甘蔗面积达2.2万hm2 ,占全耕地总面积的86.3% ,其中承包6.7 hm2以上的种蔗大户达547户。

1.5 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金光中心站以测土配方施肥作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切人点和应用平台,综合良种良法,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管区各农场甘蔗含糖量平均增加0.51%,锤度增加0.5,折含糖分增加0.32%。

1.6 初步建立了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中心站在项目管区农场农业部门集中技术力量,充实技术队伍,成立推广服务队,并进行相关技术培训。据统计,2008年至2011年金光中心站共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班44次;培训技术骨干1592人次;培训职工11956人次,发放培训资料15920份,召开现场会16次。通过测土项目一系列的培训工作,我们在测土项目的13个农场培养了一批能接受新知识,既懂测土技术又精于栽培管理的技术队伍。初步建立了面向垦区职工的土肥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2 主要做法与经验

2.1 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从2009年开始,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连续3年被列入农场工作会议内容。领导小组先后5次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在土样采集、试验示范、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等关键时期,领导小组亲自检查督办,确保了项目实施各个环节责任到位,工作落实到位。另外,中心站加强了技术推广指导的专业力量,由领导小组指定分场主任积极配合技术指导工作和协调工作,从而保证了测土配方工作领导力量和技术力量。

2.2 实行合同管理,严格项目实施

中心站严格按照农业部、财政部对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要求,对项目实行合同管理。与各项13家合作单位签订了项目实施合同。明确项目任务、补贴内容,确保项目实施严格规范。

2.3 落实技术规范,精心组织实施

2.3.1 认真做好土壤样品采集和农户调查。由于土壤样品采集和农户施肥调查工作任务紧、工作量大。中心站认真收集本县的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然后选择土壤样品采集点,确保取点的代表性和科学性。同时调动有项目内参加过技术培训的技术人员,合理分工,落实责任。严格按照样品采集技术规程进行采样,确保了土样采集的可靠性。4年来,共采集了4238个土壤样品,并完成采样点所覆盖的农户施肥调查。

2.3.2 切实抓好化验室建设和土壤样品的化验检测。本中心站严格按照项目建设要求。首先着手规范化验室的建设工作。为了提高项目县化验员的素质。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区土肥站举办土壤检测技术培训班。2010年土肥化验室接受了区土肥站组织的测土配方施肥化验室的检测质量考核任务,按时上报检测结果。所有考核项目全部合格。

2.3.3 积极开展田间肥效试验和示范点建设。根据区站统一部署要求,4年来,金光中心站安排实施甘蔗田间试验94个:其中包括甘蔗小区试验、对比试验以及肥效监测试验。同时金光中心站共在管区内甘蔗种植面积较大的农场建立试验点和对比示范区,安排配方施肥示范样板。试验示范户全部进行合同管理,奖罚分明,确保了实施效果。4年,累计在甘蔗种植面积较大的金光、良圻、北耀、龙北、龙州试验站、先锋等农场、站、所安排布置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田肥效对比示范方66个次;按方施肥面积7.89万hm2,其中示范区面积1.28万hm2,总增产7191.7万kg,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纯量)742t,总增产节支4284.5万元,示范效果十分显著。通过示范引导、职工观摩,让职工深切体会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实际优越性,在甘蔗施肥时做到心中有数,乐于接受。

2.3.4 努力搞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按照要求, 金光2008召开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工作会议上。对“田间调查与土壤样品采集”和“野外调查”进行技术培训。随后开展土壤采样化验、农户调查、图件收集及矢量化等工作,2011年9月,组织专家研究了耕地地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确定了项目管区测土配方旋肥项目地力评价指标分4个准则层。12个评价指标。并选派人员参加了自治区2008年度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汇总和管理系统软件培训班,确保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扎实推进。目前,图件矢量化及地力信息录入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其它工作也已进入核实阶段。通过搞好地力评价工作,摸清垦区耕地土壤资源状况,才能为种植业合理布局、培肥改良土壤、优势农产品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等提供科学依据。

2.4 创新工作思路,抓好培训宣传

2.4.1 培训内容通俗易懂。金光中心站充分发挥队伍年轻,点子活的特色优势。在测土配方技术培训内容上下功夫,首先,将复杂的技术理论简单化、“傻瓜”化,简化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内容,用直观的图片,简练的文字,做成PPT课件然后给职工上课,寓教于乐,提高学习兴趣,让职工群众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让更多的农场职工认识并自觉接受测土配方施肥。

2.4.2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4年来,我中心站在培训上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和播放影像资料等方式进行培训,并与现场实物展示以及现场问答的方式结合起来,让农场职工参与进来、互动起来,手把手指导,面对面交流,提高示范效果。在培训班上,经常会有参加培训职工结合自己生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争相向技术人员提问的场面。

2.5 发放施肥建议卡 跟进技术服务

2.5.1 用配套技术为建议卡发放铺路。金光中心站在汇总化验及田间试验数据基础上,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针对采样地块实际,通过“大配方、小调整”的途径为职工制定施肥建议卡;4年先后发放了细化施肥建议卡37150份,覆盖甘蔗种植面积95%以上;此外,为了使技术指导服务贴近甘蔗生产实际,中心站技术团队经过试验筛选,将更多切实有效的技术作为配套引入到测土项目中,包括病虫防治和科学施肥合理灌溉集成配套技术等,加强指导效果,推动全管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的开展。

2.5.2 努力拓宽渠道进行技术交流。金光中心站通过QQ群建立网上测土配方交流平台,让项目辖区13家兄弟单位的测土人员保持沟通和联系,能在第一时间将最新的宣传培训课件传送到他们手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宣传培训的力度、速度和广度。其次,积极开展“一对二”技术指导服务,每个技术人员负责与两家合作单位联系,把中心站技术人员与合作单位之间用“一对二”的方式进行工作对接。主动与合作单位联系,开展技术服务,强化沟通协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落实。

2.5.3 做好跟踪服务。中心站通过定点设置监测试验地块,逐步了解土壤养分动态变化情况,为调整施肥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同时还开展农户施肥情况以及相关信息的调查工作,对野外调查、农户施肥状况调查、实验室测试分析、田间试验示范和动态监测的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及时掌握施肥中存在的问题,为调整肥料结构,指导合理施肥和加强肥料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2.6 加强项目资金管理 确保专款专用

4年来,中心站在资金管理和使用上都严格按照农、财两部的《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办法》操作,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要求,防止资金被骗取、挤占、截留和挪用,确保专款专用。

3 项目展望

3.1 建立测土长效机制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不是简单的技术规范,它是由一系列理论、方法、技术、推广模式等组成的系统工程。而且土壤的养分状况也随着种植制度、耕种方式、施肥方式的改变而处在变化中,所以测土配方施肥又是一项长期、不断发展的工程。所以要求我们的测土配方工作要在变化中不断推进,建立测土长效机制。

3.2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

3.2.1 完善甘蔗施肥指标体系。今后一段时间,需要继续开展“3414”田间肥效试验工作,促进测土配方施肥规范化和标准化。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甘蔗施肥指标体系,就必须摸清甘蔗需肥规律,结合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才能最终建立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针对性更强的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

3.2.2 覆盖更多垦区特色作物。目前金光测土项目涉及的作物仅限甘蔗等经济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决策系统软件提供的施肥建议方案仍有进一步扩大的空间,若能将施肥指标体系建立扩大至如:木薯、剑麻、茶叶、香蕉、木瓜、八角等垦区内种植面积较大的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在垦区将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

3.3 扩大测土成果运用空间

3.3.1 土壤培肥改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金光项目管区部分农场土壤酸化较严重,不但影响作物对养分的有效吸收,而且过高的酸度还造成土壤中不利作物生长元素释放。导致作物减产和污染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的试验和大田试点作为探索,逐步筛选和总结出一整套可操作性强而且行之有效的酸良技术。此外,有机质含量偏低现象也要求我们今后必须将有机质提升也将列入改土议程。

3.3.2 配方肥的开发和推广。在配方肥的制备和推广上,金光中心站目前甘蔗施肥指标体系尚有待完善的空间,所以跟制定针对性更强,更科学合理的甘蔗配方肥还需要在土肥专家的指导下针对性开展工作,为科学出配方提供依据。

测量实训技术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G8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8-1143-03

女子冰球运动诞生于19世纪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发展十分缓慢。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女子马拉松、女子足球等项目的兴起,女子冰球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兴起,从90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在规模、格局、技战术以及比赛节奏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当今世界女子冰球运动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比赛节奏加快,身体阻截日趋频繁,从而对训练过程的管理和训练效率的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建立训练监测制度,能使教练员及时获得运动员健康状况、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等方面信息,从而对训练过程施加控制。训练监测体系由训练水平检测、比赛活动监测和训练活动监测三部分构成,其内容包括健康状况和机能状态诊断以及技战术训练水平、比赛负荷、比赛活动效率、训练负荷、训练活动效率的评价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课题是训练过程监测的综合性研究,主要研究对象为我国国家女子冰球队,也借鉴其他一些冰球技术和训练理念先进国家的经验,包括加拿大队、芬兰队、美国队、俄罗斯队、瑞典队、德国队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查阅和网络查询,收集国内、外女子冰球运动训练体系、年周期训练结构、训练过程管理、训练和比赛活动监测等方面资料和研究成果,然后进行归类和对比分析,揭示其基本特点和规律。

1.2.2观察法利用观察法通过对2005年中国女子冰球队参加的比赛临场统计,获取必要的数据,包括运动员进攻次数、推进速度、射门次数、得分手段、防守效率、身体接触次数以及动作次数。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揭示发展趋势,制定我国女子冰球训练监测体系。

1.2.3实验法根据国家队的需要,在争得国家队教练员同意的基础上,将获取的训练理论研究成果和先进训练方法、手段,在国家队实施应用,通过应用前和应用后检验指标的对比,对应用的效应做出评价,逐步进行推广。

2结果与分析

2.1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必须对训练过程施加控制。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由训练水平检测、比赛活动监测和训练活动监测三个方面组成,包括运动员健康状况评价、身体素质和技能状态评价、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训练和比赛负荷评价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评价(图1)。

2004/2005赛季,课题组根据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体系内容和2004/2005赛季比赛活动日程(图2),对国家女子冰球队的训练实施了监测,制定了年周期训练监测计划。该计划包括健康状况诊断、身体机能诊断、技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评价、训练负荷评价以及比赛效率评价6个方面,从而建立起了我国女子冰球训练监测体系,为教练员控制训练过程,修正训练计划(包括训练内容、各类别训练比例以及负荷量和负荷强度等),提供了必要的客观依据。

2.2女子冰球运动训练监测的方法与评价标准根据诊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我们将健康状况评价分为阶段检查、日常检查和随机检查三种形式。阶段检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医学临床诊断,对运动员的健康状况和机能状态做出评价,时间安排在准备期一般准备阶段开始、专项准备阶段和年周期训练结束。诊断内容包括X光胸透、尿常规和血常规、肝功、心电、脑电、最大吸氧量等。检查由专科医生进行。日常检查是在一次或者一系列训练课后,通过队医对运动员负荷的反应、恢复及健康状况进行评价。随机检查则是在训练中完成一次或者一系列练习之后进行,这种检查能使教练员及时、快速地掌握运动员负荷过程中机体各系统的变化。

2.2.1身体素质评价主要采用测试法冰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是建立在一般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一般身体素质发展不高,专项身体素质也很难达到高水平。身体素质评价包括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两部分。为评价一般身体素质,采用了8项测试:陆地30米跑(速度素质)、综合测验(灵敏素质)、三级跳(下肢速度力量)、负重深蹲起(下肢绝对力量)、卧推(上肢绝对力量)、引体向上(上肢相对力量和力量耐力)以及12 min跑(一般耐力)。专项身体素质测试内容有:原地起动30米滑行(专项速度和速度力量)、原地起动54 m滑行和折线滑行(专项速度耐力)以及围绕球门“8”字滑行(专项耐力)。

实践证明,建立身体素质测试制度,不仅能为教练员提供必要的信息,及时掌握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对身体素质的发展做出正确的评价,而且可以激励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国家女子冰球队2004/2005赛季一般身体素质测试评价。通过测试,初步制定出我国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标准(表1和表2)。

2.2.2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主要通过教育观察法为避免观察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我们对每一项观察指标都制定了操作定义,以避免评价人在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根据优秀运动队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等级评价法,即将运动员完成的技战术行动,依据效率划分为完成并制造有利时机、完成但没有制造有利时机、没有完成但没有造成严重失误、没有完成并造成严重失误4个等级。然后将观察所得综合出数据,通过计算求出技战术行动量、密度、质量、不足以及效率系数等指标积分。技战术行动量是在一场比赛中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密度是在1分钟时间内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质量为正、负总分间的分差,不足则是通过总负分评价技战术存在的缺陷,效率系数是利用正分相加除以正负分总和所得商数评价行动效率,其公式:

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比传统的两级评价法更为客观,可以为教练员提供大量的技战术训练信息,特别是通过积分指标的分析可以评价出每一名运动员或队每一项技战术行动的水平,如射门、传球、接球、运球和运球过人以及抢球、阻截等。表3是个人技战术行动评价标准。

为给国家队教练组提供更多的信息,针对邀请赛暴露出的问题以及2005年世界女子冰球锦标赛和2006年冬奥会资格赛面临的对手,课题组还从30多小时的录像资料中编制出国家队在邀请赛5场比赛中出现的严重失误及失分典型场次分析以及德国队、日本队、瑞士队、挪威队、法国队的阵容和技战术特点等典型场次录像资料4.18 h。同时针对各队特点,组织陪练队模拟比赛,并根据冰球比赛特点设计出多种特殊场面, 其中包括3打5;6打5;6打4以及4打6和5打6。

2.2.3训练活动监测是以评价训练负荷和训练活动效率为基础训练负荷评价主要是根据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包括训练日数、训练课次数、日平均训练时数以及训练的紧张程度(单位时间内完成技战术行动的数量和速度等)。训练负荷的大小决定于量的数量指标(小时、分钟、公里、公斤等等)和强度(心律次/分钟)。为了更有效和更客观地评价负荷的大小,按照训练的平均心律和时间,建立了等级评价法,将负荷强度根据心率划分8个等级,强度等级乘以负荷量(分钟)为总负荷分,根据总负荷分即可评价出最大负荷、次大负荷、大负荷、中等负荷或小负荷。

比赛活动监测是以评价比赛负荷和比赛活动有效性为基础。比赛负荷决定于比赛的数量。资料显示,加拿大、美国、芬兰、德国、瑞典等国家优秀女子冰球运动员每年约进行50~60场比赛,其中全国性比赛20~25场,检查赛和友谊赛18~20场,国际比赛14~18场。比赛负荷量的评定从赛前准备活动到比赛结束一般按3 h计算。优秀女子冰球队年周期训练比赛负荷量应保持180 h,最少不低于150 h。

比赛活动效率评价同技战术评价一样,主要采用观察法。评价的内容包括进攻总数、有效进攻数、编队进攻数、编队进攻有效数、快攻数、快攻有效数、阵地攻数、阵地攻有效数、有效进攻率、有效防守率以及射门次数和有效射门数等。据芬兰、俄罗斯等国家研究,优秀女子冰球队技战术指标平均每场比赛进攻80次以上,其中有效进攻40~45次;快攻24~26次,其中以射门结束不少于14次;防守效率50%以上;射门40~50次,有效射门不低于55%,射门命中率保持15%以上。

3结论

1) 冰球是一项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运动项目。随着训练和比赛的强度及密度的不断加大,加强对训练过程的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通过2005年一年的实践,基本建立起了我国女子冰球运动员训练监测体系,并首次采用了技战术训练水平等级评价法,为教练员控制训练过程,修订训练计划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并获得了外教的好评。

3) 女子冰球运动员训练监测体系由健康状况评价、身体素质和技能状态评价、技战术训练水平评价、训练和比赛负荷评价以及训练和比赛活动效率评价8个部分组成。实践证明,该体系的实施,为实现我国女子冰球运动的科学训练提供了保证。

参考文献:

[1] СПЕЦИАЛЬНАЯ ФИЗИЧЕСКАЯ ПОДГОТОВКА ХОККЕИСТОВ.М.П.Шестаков А.П.Назаров Д.Р.Черенков.СпортАкадемПресс[M].Москва,2000,105-122.

[2] ХОККЕЙ. В.П.Савин.φизкультура и Спорт.ГоскомпечатиСССР[M]. Москва,1992,103-130.

[3] COACH DEVELOPMENT PROGRAM.INTERNATIONAL ICE HOCKEY FEDERATION,2001.

[4] IIHFINTERNATIONALCOACHINGSYMPOSIUM,1998.

[5] COACH DEVELOPMENT PROGRAM. CANADAGUIDELINES FOR 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2000.

[6] ОСНОВЫОБУЧЕНИЯИТРЕНИРОВКИЮНЫХ ХОККЕИСТОВ.В.А.БыстровТерра-Спорт.ISBN 5-93127-095-7 ,2000.

[7] INITIATION PROGRAM. LessonManualACANADAGUIDELINES FOR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

[8] INITIATION PROGRAM. LessonManualBCANADAGUIDELINES FORINSTRUCTORSOFINITIATION PROGRA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