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广东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10-01 10:55:39

广东教育论文

广东教育论文例1

《广东教育》1952年创刊,至今60年。

跨越两个世纪,完成一个花甲。这本期刊,能有这样的坚持,倚仗教育事业的发展。《广东教育》生长在教育园地,靠教育人扶持,为教育人服务,几代人的浇灌,让它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今天,编者、作者、读者,在《广东教育》创刊60周年之际,共同回味一起走过的路。光荣与梦想同在,甘辛与收获共存,彼此肝胆相照,都是为了一个愿望:表达教育的心声――《广东教育》永远的主题。

六秩回望,还有更多的希望:愿《广东教育》今后的视角更加多元和新锐,教育智慧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精致,以新鲜的思想,先锋的姿态让自己更加坚实和亮丽。

穿过60年沧桑岁月,广东教育杂志社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成绩斐然。自1952年《广东教育》创刊至今,历经60年的时光洗礼,几代杂志社人的辛勤耕耘,广东教育杂志社由当初的一种刊物到今天的八刊一年鉴(《广东教育年鉴》)一网站(南方教育网),已发展成为具有多元化出版方向、跨领域经营模式的综合性教育期刊社。

60年,广东教育改革发展历程精彩纷呈;60年,广东教育新闻宣传事业欣欣向荣。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正确领导下,广东教育杂志社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时刻牢记使命,忠实履行教育宣传的职责;始终坚持“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教育行业媒体的主导作用;始终坚持“传播前沿理念、关注热门话题、荟萃鲜活经验、贴近教育生活”,刊物质量不断提高,获得了“全国优秀少儿期刊金奖”“全国十佳学术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等光荣称号,在加快事业发展进程中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出色地担当了教育行业媒体的社会责任。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广东教育杂志社要保持教育期刊的领先地位,就要以60年社庆为契机,面对网络电子媒介的冲击和市场的挑战,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努力做到:

一是坚持正确舆论方向,造就优良的舆论氛围。教育宣传工作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内容。当前,教育是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首。广东教育杂志社要密切关注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难点,坚持把体现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事业的主张和反映广东人民的教育诉求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发挥主流教育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要将追求良好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作者、读者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积极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实现刊物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责任,从而坚持为我省的教育中心工作营造出优良的舆论氛围。

广东教育论文例2

一、论坛主题和成果

(一)研讨概况

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于2013年5月6-9日在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举行。由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指导,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台湾私立科技大学校院协进会、台湾私立大学校院协进会、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主办,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承办。论坛分四项内容:(1)5月7日全天研讨会,主题是“构建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机制”;(2)成立粤台技职教育联盟,共同签署备忘录;(3)5月8日粤台院校合作对接座谈会;(4)5月9日台湾代表参观考察广州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论坛当天一早,受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云贤的委托,省政府副秘书长江海燕在会见台湾代表团的时候表示,将进一步创造条件推动粤台教育合作。她希望双方都抓住目前粤台教育合作热情高涨的大好时机,利用好各自的积极性,包括调动台企参与的积极性,引进台湾优质的工程教育、职业教育资源,把广东建设成为粤台教育合作的示范区。这得到台湾代表团的热烈响应。

论坛开幕式由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张湘伟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广东省台办副主任蒋长芳,台湾教育部门技职教育负责人饶邦安,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董事长叶宏灯,华南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广州学院院长彭新一分别致词。这次论坛参与的人数最多。台湾代表团有36所高校的70多位校长和专家参加,广东高校有60所高校150多位校长和专家出席本次论坛。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有800多名师生参加本次论坛,和代表们一起分享交流成果。双方提交的论文共33篇。

魏中林充分肯定了论坛取得的成效。他说,经过多次交流互访,我们之间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培育了深厚的友谊。我对台湾教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之间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不同,但各有特点和优势,合作机会很多,互补性强,粤台双方的积极性很高。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在人才培养模式、产学合作、国际化等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工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他表示,两岸人民同文同种,心相系,情相依。广东省教育厅将继续积极推动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他相信,粤台高校能够创造更多更好的合作模式,从而提高各自高等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饶邦安代表台湾方面致词,他认为两岸的教育合作政策越来越开放。他表示将继续推动台湾高校与广东高校的合作。

台湾代表团团长、佛光大学校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荣誉董事长杨朝祥,广东工业大学副校长章云分别做了题为“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策略”、“建立多元化的海峡两岸高教交流合作模式”的主旨演讲。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东莞台商子弟学校荣誉董事长吴清基做了“加强两岸教育政策交流,追求两岸未来双赢”的报告。主旨演讲和报告的内容充满热情和期待。

在论坛闭幕式上,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院长、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指导委员会主任刘惠坚做了总结发言。他提出,广东正在致力于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战略(创建教育强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打造南方教育高地),国际教育合作、粤港澳台教育合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事实上,广东的国际教育合作已经有了突破,粤港澳教育合作已经迈出坚实的步伐,粤台教育合作已广泛开展,但这还不够。无论从台企在广东的规模及其转型升级要求的特点来看,还是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要求来看,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粤台工程教育、职业教育的合作。因此,粤台双方都应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粤台教育合作进程,把广东建设成为粤台教育合作的示范区。

(二)组建粤台职教联盟

为促进两岸(粤台)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地交流与合作,受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财团法人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共同成立粤台技职教育合作联盟(简称职教联盟),双方负责人共同签署了成立备忘录。

1.成立职教联盟。职教联盟领导小组,由粤台双方选派各自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学术社团负责人和职业院校及大学校长代表参加,负责相关政策制订与合作指导。下设联合办公室,粤台双方派员参加,负责制定组织规程、交流与合作规划、统筹组织落实规划项目。联盟成员由粤台两地职业院校和大学组成。粤台各推荐一位总召集人,协调各自事务,并向职教联盟领导小组提出政策建议和合作项目,由职教联盟领导小组审定,联合办公室落实。

・综述・ 加快推进粤台高等教育合作步伐 2.确定职教联盟功能。职教联盟为非营利平台。粤台双方将通过此平台整合双方资源,开展学术交流、师资培训、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学生交流、人才培养、合作办学等项目,并为联盟会员学校提供媒合、咨询、协调、辅导、互访活动等服务。

3.明确合作发展目标。为执行联合办公室的工作计划,双方在条件成熟时成立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服务中心,负责执行职教联盟认可的服务业务;推动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合作举办应用科技大学、旅游观光大学;探索建立粤台职业教育园区,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

在这次论坛上,粤台高校之间纷纷签署合作协议,分别有20多所学校互相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教师培训、教师互派、课程开发、科研合作、学生交流。

二、两岸(粤台)教育合作回顾与展望

粤台双方的高校或者从全局或者从学校的角度,对粤台教育合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合作建议。

(一)台湾专家的主要观点

杨朝祥回顾了两岸交流的特点:由保守到开放,由对抗到和谐,由竞争到合作,由单打独斗到互补互利,由各争其利到共创多赢,经济如此、教育文化更是如此。表1是杨朝祥制作的两岸教育交流政策发展一览表,从中可以看到两岸教育交流政策逐步开放的脉络。

表1两岸教育交流政策发展一览表

年月 两岸教育交流重大事项1987年 大陆颁发《关于对台湾进行教育交流的若干规定》1989年1月 大陆58所高校开始向台湾及港澳招收研究生1992年6月 台湾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学生交流活动作业要点》1992年7月 台湾公布《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1997年10月 台湾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采认大陆73所高校2000年9月 东莞台商子弟学校成立并招生2005年8月 大陆宣布台生就读大陆学校,学杂费比照大陆学生收费标准,并建立台湾学生奖(助)学金2007年4月 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闭幕,大陆宣布欢迎台湾高校来大陆招生,同时将对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提供必要的协助2010年3月 台湾采认大陆“985工程”高校等41所高校学历2010年8月 台湾“立法院”通过“陆生三法”修正案(续表1)

年月 两岸教育交流重大事项2011年1月 台湾公布《大陆地区学历检核及采认办法》和《大陆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核定134所高校计划招收2141名陆生2013年3月 台湾公布扩大采认大陆70所“211工程”高校学历2013年4月 台湾采认大陆191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及大学附设专科,并试办招收大陆专科毕业生攻读两年制学士班,当年在福建省和广东省18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毕业生

吴清基重点解读了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发展。1992年,台湾“立法院”通过《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赋予陆生来台就读、台生赴大陆求学的学历认证的法律地位;2010年9月,台湾公布“陆生三法”修正案――《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部分条款修正案,两岸逐步开始采认双方大学学历。2010年,台湾采认大陆“985工程”高校学历。2011年,大陆批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六省市学生可赴台攻读学位,赴台攻读学位和接受非学历教育的有11220人,2012年有15590人。

吴清基认为,2013年是两岸教育交流突破年,台湾再度采认大陆“211工程”高校学历,大陆增加湖北省和辽宁省的学生可赴台攻读学位。同年,台湾公布采认大陆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的学历,大陆开放专升本,同意台湾高校在福建省和广东省招收专科毕业生赴台攻读两年制学士班进行试点。

2013年首先在福建省和广东省的18所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进行专升本招生试点。福建省试点6所高校是福州大学、福建船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试点12所高校是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专科专业)。

从2010年3月6日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公布采认“985工程”高校等41所高校学历之后,2013年3月12日公布采认70所“211工程”高校学历,采认高校总数111所,涵盖了除医疗、公安、军事等院校外所有“211工程”高校。同年4月25日,台湾再采认大陆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191所学历。开放陆生赴台后,台湾核定陆生招生名额每年2141人(本岛2000人,离岛141人),2011年、2012年分别有928人、951人赴台攻读学位,但这两年都没有完成招生计划。在专升本方面,2013年台湾73所学校共计276个系招收955名大陆专科生,读两年制学士班。报名采用申请制,在这18所高职院校中,凡是参加2013年大陆本科插班生考试落选的考生都可以申请。

杨朝祥和吴清基就台湾的“三限六不”政策进行了检讨。“三限”是指,限制采认高等学校,仅认可学术声望卓著、办学质量绩优的大陆高校;限制来台陆生总量,招收陆生总量限制在全台高校招生总量的1%(约2000人);限制医事学历采认,限制大陆所有涉及来台医事人员证照考试和学历采认。“六不”是指,不加分优待,陆生来台就读考试均不给予加分优待;不影响台湾招生名额,陆生来台,另加招生名额,不影响台生升学机会;不编列奖助学金,台方不编列预算作为陆生奖助学金;不允许在学期间工作,陆生在学期间不得从事专兼职工作;不得在台就业,陆生停止修业或毕业后不得继续留在台湾;不得报考公职人员考试,大陆人员不得报考台湾公务人员考试和职业技术人员考试。

吴清基认为,陆生政策带有高度的政治性和复杂性,台湾各方难有共识,社会各界认识不一;台湾担心两岸交流加深会产生磁吸性效应,负面影响难料;陆生来台是整体政策一环,涉及大陆政策、社会安全、出入境管理、劳工法规,特别复杂;陆生来台议题需要两岸协商,包括招生宣传、招生区域、招生组织、招生方式,需加强双方各有关部门持续沟通。因此,妥协性与限制性的推动原则是必须的。他认为,开放两岸教育政策,双方反应均比预期要好。台湾原订“三限六不”政策因时空环境改变,正在全面检讨修正。因此,健全双方的互设机构,两岸高校建立策略联盟、教师交换教学和互访、学生互换和进修、校际合作科研,应该成为两岸努力的方向。

杨朝祥认为,台湾技职教育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共同推崇的良好典范,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为世人称道,尤其符合华人社会的价值观。两岸人才培养可以采取多种合作形式:一是短期交流,1年以内;二是“3+1 ”学制,大陆高校3年,加台湾高校1年;大陆高职院校(3年)+台湾二技学制(两年),这是未来可以扩大的一种合作模式;学士班与硕士班、硕士班与博士班之双联学制,这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杨朝祥认为,可以借鉴已成功创办10年的东莞台商子弟学校的办学经验,将东莞台商子弟学校办学模式拓展至高等学校,在大陆台商聚集地区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可考虑采取“筑巢引凤”的办学模式,即筑巢――开发一个大学区,引凤――引进台湾科技大学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实行产学合作,办几个特色技职学院。在政策法规层面,可按《民办教育促进法》,由台商独资办学。在台湾,技职教育办得最具特色,不仅有纵深,从高职、本科延续到科技大学的硕士班、博士班;且有广度,可提供上百种的专业类科,培育了“质精”、“量足”的各级专门人才,创造了台湾经济奇迹。大陆近年来大力倡导职业教育,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但因文化、地域差异,国外制度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本土化,还要避免出现“南橘北枳”的不良结果。台湾早期亦借鉴国外许多制度,经去芜存菁之后,创造了台湾技职教育模式。两岸同文同种,大陆可更直接借鉴台湾经验,推进职业教育“跳跃式”发展,以尽快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科技大学林海清、育达科技大学陈建民和陈建胜提出,两岸高等教育竞合发展,能够实现双赢。因此,要加大两岸专升本合作力度,加强校际沟通、招生宣传,方能达到预设目的。

(二)广东专家的主要观点

广东工业大学章云、庞龙斌、何秀成认为,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理应加快发展。他们引用一组数据表明,截至2012年6月,全省累计台资企业25014家,累计合同台资626.44亿美元,实际到位台资517.6亿美元。粤台贸易占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一。台商在粤投资已呈现“根深叶茂”的态势,并随着区域协调政策的发展,开始向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在高等教育领域,从 2008 年开始,广东高校启动学生赴台交换学习,至2012年,全省已有 30多所高校与台湾 60 多所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累计有1400 多名学生赴台湾高校交换学习。他们认为,广东作为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省,要敢于“先行先试”,促成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多元化、规模化。一是继续办好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二是共同筹资建立“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基金”。三是建立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交流的协调或组织机构。四是建立大学校长交流平台。五是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兼课,合作科研,允许和推动台湾教授来广东高校带研究生。六是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创办科技大学,把粤台合作作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来培育,使之成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合作办学可以依托广东的高校办二级学院,也可以参照粤港合作模式,亦可以由台企出资办学。

暨南大学宋献中提出,一要创新组织模式,建立大学联盟,推进粤台高校合作。建立粤港澳台大学联盟,这个联盟是基于各大学自身内部资源和发展需求的“合作共赢式”的联盟,其合作领域不仅限于硬件资源共享,还应包括学制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公共资源共享与共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二要抓住我国“2011计划”实施的机遇,将协同研究作为两岸(粤台)实质性合作的突破口。两岸(粤台)高校可以此为契机,集合相关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协同研究,并以此带动联合培养学生等工作。三是聚焦优势学科与共性学科,建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学科与知识体系。尽管知识的学科分类与体系起源于西方,在许多方面我们只是西方标准的遵从者和跟随者;但我们仍然在许多领域有机会成为标准的制定者与先行者,如对我们本土问题的研究,对本土化社会知识的构建,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其价值的创新等,是两岸(粤台)高校的共同文化优势,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湛江师范学院罗海鸥、邓逢光概括了本校与台湾高校合作平台构建的特点,“一营一坛一中心”,打造常态化的合作平台。“一营”是指湛台大学生夏令营,已连续几年被列入国台办的交流项目。该项目依托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由该学会组织台湾学生参加。每年7月初,由该学会会长带队到湛江师范学院开展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一坛”就是“教师教育高端论坛”,由湛江师范学院和台湾师范教育学会共同举办,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在湛江师范学院成功举办三届。“一中心”就是“海峡两岸教师教育研究中心”,是湛江师范学院与台湾师范教育学会理事长单位――台中教育大学共同成立的研究机构,同时在两校挂牌运作,为两校开展教师教育重大课题研究、研究人员交流合作提供平台。湛江师范学院在育人方面推进的“三协同”,即协同开办专业、协同培训师资、协同培养学生取得了初步成效。

广州美术学院黎明、林蓝、张幼云认为,粤台艺术高校既有相通之处,如追求传承创新,追求民族文化特色;又各有优势,如台北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等艺术院校在文化创意引领社会生活风尚上很有特点,广州美术学院在设计介入市场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双方若能取长补短,一定能在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双方建立全面、稳固的联盟关系,使师资交流常态化,学生学分互认,合作建立艺术专业人才库,共同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的专业教育,推动粤台相关产业发展。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凌靖波、肖萍提出,在提升教师创新培养能力方面,两岸高校可采取以下协同措施:一是互派优秀教师,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二是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计划地推动和发展两岸重点学科合作,提高各自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促进两岸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推动双方的经济转型。三是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合作,共建科技开发中心,共同申报和承担重大前沿性课题。四是两岸合作院校之间可在阅览室中通过授权的VPN账号访问双方高校图书馆,让师生共享双方科研资料和信息,提高科研水平,营造良好的科研合作环境。

广东教育论文例3

摘 要: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于2012年4月19日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论坛前后,广东高等教育考察团考察了台湾的技职教育。本文在比较分析大陆及其广东与台湾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粤台职教联盟、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建立联合培养模式、共同制定人才评价体系、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广东;台湾;职业教育;合作;建议

2012年4月19日,由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率领的广东高等教育赴台考察团参加了在台湾铭传大学举行的第七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探讨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及工程教育合作办学模式,同时宣读了广东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与台湾一批高校合作的共同声明。论坛前后几天,代表团分别访问了1所综合大学(铭传大学)和5所科技大学(台北城市科技大学、弘光科技大学、嘉南药理科技大学、树德科技大学、高雄餐旅大学),并与各校师生交流。广东参与这次访问的有25所高校的(其中本科3所、高职22所)书记、校长共35人,是历届粤台高等教育论坛交流规模最大的一次。台湾有24所高校的校长和高教研究专家共60多人参加论坛。

一、高等教育论坛成果

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该论坛由广东省教育厅委托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与台湾高等教育学会、东莞台商子弟学校、东莞台商育苗教育基金会联合主办,2005年在台湾淡江大学首次举办,以后每年轮流在广东和台湾举办。论坛的举办,推动了粤台高等教育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广东一直按照两岸经贸文化发展的政策来推动粤台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2006年4月,为了回应在首届两岸经贸论坛上宣布的促进两岸交流的15项政策措施,教育部决定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2007年4月,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发出共同建议,全面开展两岸各级各类教育的交流;推动双方在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丰富交流合作的形式与内容;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大陆方面欢迎台湾大专院校来大陆招生,并为此提供便利。2010年7月,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未来两岸在新能源及文化教育领域的合作形成22项共识和建议,其中第13项指出,“支持制定扩大两岸文化教育交流的政策,继续加强两岸高等院校相互招生的联系与协调机制,建立两岸学历学位证件查验及作业平台”。这三次论坛提出的教育重大政策,在两岸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史上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台湾宣布承认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2011年开始招收大陆学生。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政策逐步宽松。

国家和地方的教育政策,为粤台高等教育合作确定了具体的方向。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与台湾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广东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加强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创新粤台教育交流合作机制,拓展交流渠道,广泛开展粤台人才培养合作和学术交流。”近年来,粤台高校之间的交流已经非常活跃,取得了不少成效,如学生交流交换、学者互访讲学、通识教育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两岸关系研究等。两岸经过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的交流与合作,为第二个10年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广东省教育厅魏中林副厅长提出:“我们将把共建师资培训基地、联合办学、合作开发新专业、共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作为粤台深化合作的重点。”这已成为本次论坛双方的共识。正如他在闭幕式总结所说的,“本次论坛是粤台高教从交流走向有组织合作的一个转折点,我们将共同努力创造一些合作品牌,共促两岸高等教育发展”。也如东莞台商育苗基金会叶宏灯董事长说的,两岸和和气气地又坐在一起谈合作,必将开辟教育发展新天地。又如台湾佛光大学杨朝祥校长说的,我们要努力把两岸合作的“青苹果尽快变成红苹果”,让两岸学子学人共享“红苹果的甜美”。

“从坐而论道到起而行意义深远。”这是在访问台湾几所高校时魏中林副厅长反复强调的观点。两岸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根同源,血脉相承,由于特殊原因,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性,在高等教育领域同样如此,而且互补性强。因此,加强合作,必定双赢。两岸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而且要促进经济发展,通过人才结构的优化促进产业的升级。

这次论坛和访问,广东共有23所高校与台湾的13所高校签订合作备忘录或发表合作声明,其中广东有8所高校分别与台湾不同的两三所高校合作。合作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双方鼓励开展管理、教学、科研人员的互访交流,并为上述人员提供必要的协助;二是致力开展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师资培训、学生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三是交换图书资料和学校动态,互通信息,密切师生联系。这批学校将选择各自比较有优势的学科专业进行对接合作。

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及其特点比较

大陆及广东与台湾高等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不同。台湾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职业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基本完成了转型升级。大陆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中期阶段,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到了新世纪初的10年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且有待转型升级。因此,粤台职业教育发展有共性,也有差异。

1.高等教育发展比较

在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是与经济的发展转型相伴随的。1973年到1985年大学处于限制整顿期,大学从24所增加到31所,但专科学校从1961年的14所发展到1973年的63所,1984年发展到77所,这是专科学校最多的一年;1985年到现在高教处于多元开放增速期,大学与专科学校进行整合分类,2011年高校增加到163所,其中公办54所,民办109所;普通大学71所,技职类大学92所;在校生134万人(2010年)。在92所技职类大学中,科技大学46所,技术学院31所,专科学校15所。台湾学位充足,供大于求,教育层次重心逐步上移,专科学生约占四分之一。台湾用20多年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大陆从1998年到2010年,普通高校从1022所发展到2358所,增加1.31倍(其中高职高专从431所发展到1246所,增加1.89倍),平均3天增加1所(以净增学校算,因为有100多所学校被合并);在校生从359万人(含研究生18.5万人)增加到2386万人(含研究生154万人),增加5.65倍;高教毛入学率从9.8%提高到26.5%,从精英教育突进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广东从1998年到2011年,普通高校从43所发展到134所(公办85所,民办49所;本科56所,高职高专78所),增加2.12倍,平均一年增加7所(除去合并的高校,按净增计算超过7所);在校生从19.3万人(含研究生8043人)增加到161万人(含研究生7.76万人),增加7.32倍;高教毛入学率从8.2%提高到28%,到2020年将达到50%。广东也将用20多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再到普及化教育的任务。

2.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

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台湾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步的,大陆是从90年代开始发展。台湾比大陆起步早30年,而且转型成长很快。

台湾已经建立了与普通教育并重并立、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阶段的学程,包括专科学校、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普通大学附设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研究所五种教育机构,专科学校只占技职类的16%;有明确的务实致用的教育目标,2008年台湾技职教育课程大纲,以能力指标为发展轴线,对课程进行纵向衔接和横向整合,课程内容比较前沿,建立了较完善的学位授予制度和评鉴制度;师资较强,基本达到博士学位,大多数都有海外留学背景,且要有5年教学经验和4年产业年资(企业实践);办学国际化程度较高,在许多领域已与国际接轨,一些专业已经可以颁发国际工程证书;产学合作比较成熟,如2002年在全台湾设立了6个区域产学合作中心,分设在6所科技大学之中,由这6所大学牵头,在各区域内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协调产学合作的发展。这些经验值得广东借鉴。

大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专科学校是主体,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跨境合作活跃,实训环节做得比较好,正在探索、拓展从中职到高职、到本科衔接的多种人才培养途径;同时也在探索高素质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致力于提高教育质量。但在职教体系中,应用型本科只在部分学校部分专业进行试点,而且内涵界定尚不明确。

3.高考生源比较

从生源的情况看,两岸都出现人口出生率下降局面,高等教育生源不断减少,高校发展面临生存危机。

在台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育龄妇女有偶率降低、未婚及晚婚日趋普遍,加上育儿资源与支持性环境不足、养育子女成本太高等原因,导致台湾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在少子化情势下,台湾中小学校生源不断减少,学校规模日益缩小。根据2010年台湾“教育部”的“国民中小学历年暨2011—2026学年度学生数推估”,到2026年台湾中小学生数将比1996年减少二分之一以上。2008年出生人数跌破20万人,高教发展将出现严重危机。在社会少子化、高等教育市场国际化的环境中,技职院校相对于普通高校的招生压力与年剧增,少数技职院校面临招收不到学生而要停办的危机。

大陆的高等教育生源也在下降。中国教育在线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称,由于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大陆高考生源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值1050万人,之后开始下降,2009年1020万人,2010年下降到946万人,2011年下降到933万人,这一态势将延续至2017到2020年前后。生源数量下降,给高校招生与生源质量带来了直接影响。高中毕业生不断出现即放弃高考、放弃报到等现象。一些地方的本科和专科院校,分别有10%到30%左右的学生放弃报到。部分省市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很低,2011年广东省3B线200多分也有机会被录取。而生源下降的同时,高校招生计划仍在缓慢增长。2008年到2010年,大陆高考平均录取率快速增长,已从2008年的57%增至2010年的69.5%,2011年达到72.3%,其中有8个省市的录取比例超过80%,有的省市已超过85%。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过去的生源大省也出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山东省高考录取率达到80%,湖南省81%,黑龙江省突破90%。广东是教育人口大省,录取率也较高,2009年71%,2010年78%,2011年81%。生源减少还有其他原因。2008年至2010年,大陆出国留学人数分别增长了24.4%、27.5%、24.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高中毕业出国人数。伴随生源减少,生源质量呈下降趋势。广东省的生源也将在三四年后下降。生源减少已成为两岸的现实问题,成为高校面临的共同挑战,对台湾来说,其本土已无生源拓展。而大陆不然,高考生源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而中职毕业生占高中阶段毕业生近一半,高考生源尤其是高职以及未来的应用型本科生源完全可以向中职毕业生拓展。这一改革将促进中职提高教育质量。而对台湾高校来说,大陆必定是最理想的生源地。

三、深化粤台合作建议

粤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不同,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也不同。2011年,广东GDP为5.3万亿元,是台湾的1.8倍。但从人均GDP来看,广东2011年为7819美元;而台湾1989年为7558美元,1990年为8124美元。 广东人均GDP是台湾80年代末的水平,仅从人均GDP来看,广东落后台湾20年。高等教育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所以台湾高等教育发展比广东走快一步,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水平较高,其资源会出现过剩。广东可以借用台湾这方面的优质资源,先行先试,发展本省高等职业教育,从而促进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台湾也可以开发大陆的生源,以保持一定的高等教育规模,避免高等教育萎缩;通过交流与合作激发高等教育的活力、提升办学水平。所以,粤台合作,必定双赢。

1.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促进会,组建职教联盟

跨境合作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快速提高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统筹推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广东应加快成立粤台职业教育合作推进委员会,通过民间社团组建粤台职业教育联盟,并建立合作项目指导委员会,组织协调双方合作项目的实施。建立粤台教育发展基金,制定粤台企业捐赠教育文化项目免税政策,引导企业支持粤台教育交流与合作。

2.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合作开办应用科技大学

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必然要求教育转型升级。目前,广东职业教育正从以数量增长为主的外延扩张模式向以质量提高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转变。加快构建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已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广东既要引进优质的研究型大学资源,也要引进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在两方面推进合作:一是开展广泛的合作项目;二是引进台湾优质的技职教育资源开办应用科技大学,借此提高工科专业比例。广东要把粤台合作作为本省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来培育,使之成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的特色。

3.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建立联合培养模式

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广东应先行一步。争取教育部、国台办、省台办、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支持,粤台职业教育合作进行先行先试,让民间社团参与,制定粤台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框架及合作项目规划,重点开展师资培训、科技研发、教学管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学生交换、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图书馆和博物馆交流等项目。例如,与台湾的大学合作,在广东高等职业院校建立工程类、工商类、餐旅类、文化创意和学前教育等方面的师资培训基地。2013年在广州举办的第八届海峡两岸(粤台)高等教育论坛期间,可以考虑举办台湾技职院校展览,使广东考生了解台湾高等教育,吸引考生报考。推动粤台合作建立以台商在粤企业为桥梁的“校—企—校”三方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分学段的本科和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4.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制定人才评价体系

两岸经济合作使双方的企业和产品走向世界各地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两岸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互认,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标准的一致,对于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和企业的人力资源选拔具有重要意义。台湾的工程师认证已经加入了《华盛顿协议》,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贯通职业教育体系内各层次。他们认证的主要内容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即科学素养和从业能力,从而形成理论学习与职业资历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未来两岸合作企业的从业人员将需要更高层次的职业技能,本专科毕业生逐步成为主流。因此,借鉴台湾的经验,合作建立统一的工程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很有必要。

5.建立粤台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机制,联合开展区域文化研究

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有明显的差别,人文学科的对话与合作,应从人文学科自身的特质出发。加强两岸大学的人文对话与人文合作,有助于构筑和维系两岸长期稳定的和平局面。建议成立粤台合作的人文学科学术研究机构,由两岸学者合作编写历史、文学、语言、宗教等领域的教科书,合作组织海峡两岸有关民间文化和地域历史传统的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建立民间性质的“两岸人文学科发展基金”。例如,两岸学者合作开展研究两岸客家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型文化遗产、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共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是兼具文化积累、学术创新、遗产保护与利用等多重意义的工作。这类工作可以首先在台湾和粤东地区展开。

6.争取跨境合作办学审批权,率先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教育论文例4

记者从广东省环境保护厅了解到,根据广东省“十三五”环保工作的需求,广东将会在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环境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培养、完善环境教育学科体系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并将继续积极搭建多种类型的高水平国际环境教育学习与交流平台,为广东储备更具国际视野的环保科技创新型人才队伍,及提升全省环境保护人才队伍水平。

据介绍,通过多年的努力,广东省环保部门不断推动环境科教体系建设,目前,省内高水平、多层次的环境科教平台正在逐渐丰富,如省环保宣教中心联合了华南师范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就绿色公民教育、生态文明公众教育、广东环境教育基地创建模式等一系列课题共同开展研究;联合了中山大学发起成立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搭建广东环境教育政府咨询、科学研究、教育实践和公众服务平台;联合广州大学发起成立广州环境教育学会,还与台湾环境教育学会签订粤台环境教育合作协议;与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和广东省环境保护学校签订宣教合作协议,以及与中大、华工、华师、暨大四大高校的环境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扶持广东青少年环保科技创新和环境教育发展等。

可以说,这些环境科教平台的搭建与日渐成熟,都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环境教育理论研究、环境教育从业人员能力培养、环境教育学科体系实现良好的“生态循环”。据透露,下一步广东还将会就环境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拓展方面和各相关高校和学术、科研机构建立更进一步的合作。

环境教育升级“全民化”

记者注意到,广东省环保部门除了与省内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展开了多层次的深度科教合作外,还通过“绿色创建”、种子教师、志愿服务下基层、自然学院等项目,将环境教育融入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及和谐社区管理中,不断推动广东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及环境教育普力度的升级。

其中,以倡导“在自然中学习,向自然学习,为了保护自然学习”为宗旨的自然学院自今年6月宣布正式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目前,广州大学附属小学、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小学、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六马路小学的学生已分别在海珠湖湿地、华南植物园体验了“自然学院”的部分课程。对此,体育西路小学林雁校长深有感触:“自然学院的课程让青少年们在大自然中学习,潜移默化地使他们增长了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唤起了对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据了解,“自然学院”将在广东省内多个环境教育基地和自然保护区设置分校点,通过开展一系列青少年春秋游、社会实践、亲子课堂等公益自然环保体验和自然知识课程,提升学习者的自然感知力,更直接地了解环境问题、学习环保生态及人文科学知识、主动反思保护环境与践行绿色生活的价值,在享受自然乐趣的同时,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同时,该项目还将通过“种子教师”计划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一定水平的环境教育导师与讲解员,并积极发展高校志愿者作为课程助教,促进广东环保志愿服务相关工作的开展等。

创新“多样化”接轨国际平台

据了解,近年广东积极打造各类青少年环境保护活动品牌,接轨国际环境教育平台,也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并通过多项创新推动着广东环境教育向多样化、国际化和时尚化转变。

广东教育论文例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飞速发展,广东农村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8.3%,比1980年的降低了20个百分点[4]。这表明人们的收入除了用于必须的日常支出外,还有较多份额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和投资。珠三角地区金融业发达,投资渠道多元。广东居民的投资对象从简单银行储蓄扩大到基金、股票、债券等,投资领域也扩展到房地产、教育和医疗保险等领域。自1994年广东省政府提出“科教兴粤”战略以来,广东的教育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1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增速减缓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额的绝对数量虽有提高,但相对数量不高,且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表1和图1)。在1995—2009年期间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教育支出额均维持在每年300元左右,2009年的支出额为296.7元,远远低于同期发达省市人均教育支出额800元左右的水平,甚至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偏低,其支出形成的投资力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1.2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农村居民自2000年以来的教育文化等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004以来下降更为迅速,至2009年教育等支出占比仅为5.9%,大致回落到1991年的相对水平。从整体上看,广东比江苏、浙江等发达省市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都要低。2000—2009年江苏、浙江农村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年均值分别为12.9%、11.5%,同期广东的这一指标值仅为8.8%。显然,在居民家庭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原本不高的广东农村教育支出占比反而下降,这一现象应当引起警惕,因为它将影响广东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转型。

2文献综述及其评论

2.1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解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目前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在内生经济增长框架内,通过刻画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以深入剖析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则集中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表现出的差异性,如刘晔等[5]利用1996—2006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析中国中东西不同地区的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异性,而郭庆旺等[6]通过构建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两阶段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揭示不同公共教育政策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显著性的差异促进作用。城市偏向的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是城乡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决定因素[7],这就需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8]。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学者们选取的样本、研究方法及研究区域存在差异,但都得出相似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形成的教育投资与经济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育发展滞后将对经济发展构成瓶颈制约。因此,各地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注重教育与经济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2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在认可教育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重点自然就落在居民家庭教育投资总量的增加上,而家庭教育投资支出与收入密切相关。多数学者从居民收入或消费结构视角分析研究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关系。杨明等[1]基于广东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表明,居民对教育的需求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相应增长,即家庭人均收入越高,家庭教育支出也越大。而罗楚亮等[9]从教育收益率的角度分析,提出教育收益率随着收入等级的提高而下降,教育支出更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由此可见,学者对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的相关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有待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论证。

2.3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研究

关于教育投资比例的研究则聚焦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增加上。当前研究多从居民教育支出的增长率远高于收入增长率、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收费的快速增长等视角给出了教育支出占比增加的解析。如杨汝岱等[2]认为高等教育改革造成家庭教育支出大幅上升,也改变了家庭对于未来教育支出的预期,导致居民消费的各个组成部分中,食品、衣着等基本消费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而教育支出比例逐年上升。任兆璋等[3]运用动态消费模型对广州市1993—2000年城镇居民教育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2001—2010年广州市城镇居民的娱乐文化教育支出比例均在12%以上,且呈递增趋势。显然,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趋势预测的教育支出占比的增长趋势与现实严重不符,亦难以解析当前教育投资支出占比出现下降的趋势。总之,学者们对于教育投资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投资支出的增加原因及其趋势判断、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教育支出的差异性、以及区域间支出差异的实证分析等领域,而近年来少有学者关注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事实上,以往的研究中,无论是政策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重心都放在家庭教育投资绝对量的增加上,而很少有文献提及教育支出的占比下降问题,其深层原因更是难以得到关注。尽管有些研究涉及到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政府教育支出的关系问题,但从时间上看还需进一步跟进,应分析最近几年出现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笔者拟对198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并纳入通货膨胀和居民的居住支出等因素,解析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成因,以此对近年来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额减少及政府教育支出等公共政策作更深入的反省。

3农村居民教育支出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学者们主要关注到的因素有:政府教育支出、家庭收入、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教育需求等,而较少关注到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的挤占以及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而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等因素难以计量,笔者主要分析家庭人均纯收入、通货膨胀、家庭居住支出和政府教育支出对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影响。

3.1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人均消费支出是人均纯收入的函数。随着广东省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高,虽然物价指数也在增长,但名义收入增长带来的收入效应明显,家庭消费支出受收入效应的影响也相应提高;同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居民消费结构得到优化,居住、医疗、教育等支出呈现增长态势。然而,家庭支出的各个方面并不同步增长,有快有慢。2004—2008年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9.6%,2009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06.9元,实际增长了10.7%[4]。而同期教育支出增长却十分缓慢,因而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出现下降现象。从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用于家庭必需消费支出的比例还比较大。农村居民在收入的绝对数量相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消费支出对家庭的必需消费支出有较大挤占影响,另外教育消费支出具有一定的刚性,因而虽然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收入正相关,但不同收入水平的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具有累退性质,即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家庭总消费支出额越高,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却越低。

3.2通货膨胀对教育支出的影响

家庭教育投资建立在家庭教育支出上,而教育支出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一部分。通货膨胀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居民对经济增长态势的判断影响其消费支出结构,并且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会加速通货膨胀。为避免通货膨胀时的货币贬值,居民很容易受通货膨胀预期影响而加大当期的消费支出。在既定收入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上升,教育成本也随之上升,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大,教育支出产生的收益要在较长时间内才能见效,是未来收益的贴现值。因此,在一定的时段内,教育支出的比例会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而减小。相反,在通货紧缩时,居民储蓄倾向上升、平均消费倾向下降,选择减少即期消费。由于教育支出的远期收益大,且教育支出发展方向趋于多元化,家庭在通货紧缩时一般会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教育支出占比也相应上升。

3.3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

随着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房价上涨过快,致使居民的居住支出上升较快。2006年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在政府的诱导下,农民将大部分收入投资于住房。这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居民的教育支出。广东农村居民居住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上升较快。广东农村居民人均住房消费支出占比在2008年达到20%,即使2009年的居住消费支出比2008年的下降了约1.9%,居住支出占比仍达18.8%,比2000年的14.3%提高了将近5个百分点[4],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的情形下,如果住房支出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收入增速,住房支出势必挤占居民的其他支出,尤其挤占具有长期投资性质的教育支出。2000—2009年广东农村家庭居住支出与教育支出分别占总支出的比例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4]。

3.4政府教育支出对居民教育支出的双向影响

从全社会来看,教育投资收益具有正外部性。为促进教育的发展,提高全民素质,政府推出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如九年义务教育的学杂费全免、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进行大力整治等,推动农村教育发展。另一方面,政府还直接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支出,从总量上提高教育的支出水平。政府教育支出极大地减轻了家庭的教育支出负担,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明显的收入效应。这是因为政府教育支出有效降低了家庭相关支出成本,相当于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而居民会把增加收入的一部分用作教育支出,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加。然而,从总体上看,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的快速增长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可能弱于替代效应。由于政府教育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管理不到位等现象[10],政府教育支出增长的替代效应明显,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弱化,加上通货膨胀和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居民将更多的收入投资于其他领域,以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伴随政府教育支出的增加而下降。

4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的计量分析

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受到人均纯收入、政府教育支出、家庭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广东人讲实际的文化等因素影响。

4.1家庭教育消费支出模型

已有的实证研究表明,居民的教育支出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家庭教育支出额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而提高,且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递减,即收入水平越高,教育支出额的增长幅度越小[11]。笔者以广东农村居民家庭相关数据做计量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额反而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以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为因变量(y),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自变量(x)进行分析(其中x>0),有二次函数模型(1)通过检验。y=0.17x-1.827×10-5x2-80………………………(1)t(11.4)(-8.1)(-3.5)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t统计量通过显著性检验,且方程拟合优度达到93.3%。对模型(1)两边求倒数,得教育支出水平对收入水平的边际倾向,dy/dx=-3.7×10-5x+0.17,令dy/dx=0,得x=4679.8,也就是说家庭人均纯收入约等于4680元时,广东省农村居民家庭教育支出水平达到最高。x<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相反,当收入超过4680元时,dy/dx<0,家庭教育支出水平随着收入提高而下降。这是因为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到一定水平时,可以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他方面的支出,如增加旅游支出等。广东农村家庭的人均纯收入在2005年已经达到4690元,此时的教育支出达到最大值;2005年以后居住支出、医疗保健支出等都有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支出有所减少。由d2y/dx2<0可知,居民教育支出额的增长速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农村低收入家庭的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高于高收入家庭,教育投资的支出弹性有差异,这与广东省农村不同收入水平家庭的教育支出现状相吻合。

4.2模型修正

模型(1)主要考虑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忽略了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政府教育支出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特别是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以年均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的同比增速甚至达到47%[4]。政府的教育支出可能影响家庭的教育支出。引入政府教育支出变量,对模型(1)进行修正,得到模型(2):y=0.122x1-0.657x2-37.58………………………(2)t(17.39)(-10.83)(-2.56)其中,y表示家庭教育支出,x1表示家庭人均纯收入,x2表示人均政府教育支出,t检验均通过,方程拟合度达96%,模型有较强的解释力。从方程(2)的系数可以看出,x1系数为正,即政府投资支出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家庭人均纯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12%。同理,x2系数为负,即家庭人均纯收入不变时,家庭教育支出随政府支出的增加而减少,政府教育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家庭教育支出将减少66%左右。2000年以前,由于家庭人均纯收入不高,但增长较快,此时政府教育支出能极大地减轻家庭的教育负担,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的收入效应突出。2000年以后,政府教育支出增长很快,由于政府教育支出结构和体制不够完善,其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不显著,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家庭教育支出增长较慢,且家庭教育支出占比下降。

4.3教育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的计量模型

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不仅总量增长缓慢,而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比在近年来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多学者采用最为成熟的AIDS模型研究居民消费行为,该模型是1980年由Deaton和Muellbauer引入价格因素创建的理想需求系统模型[12],其线性形式为:wi=i+βiln(y/p)+∑γijlnpj,其中wi代表某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p是价格指数,y是总的消费支出,pj是某消费品价格。由于教育消费支出的价格不易量化,故不考虑价格因素,而以Working-Lese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问题[13-14]。多数学者用此模型描述商品的消费份额关于总消费支出对数的函数关系,即线性恩格尔曲线函数。Working(1943)[13]和Leser(1941)[14]的经验研究表明:商品支出份额和总消费支出对数之间的线性函数形式对许多经济和时间区间数据都拟合得比较好,实证文献将Working-Leser模型设定为如下形式,即w=+βlny,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总消费支出。现将这一模型改进,得到半对数线性模型:w=3.026lny-0.009c-5.272……………………(3)t(11.8)(-7.7)(-4.1)其中,w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消费支出的比例,y表示农村家庭教育支出,c表示政府人均教育支出,模型拟合度为89.5%,t检验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δ<0.001。模型(3)中家庭教育支出对数lny的系数表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与家庭教育支出额呈正相关关系。显而易见,家庭教育支出增多,其在总支出所占比例就增大;家庭教育支出减少,其在总支出中所占比例就随之下降。结合模型(1)和(2)的分析,近年来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总量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即是说,广东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额减少,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也就下降。模型(3)中政府人均教育支出的c系数显示,政府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呈负相关关系。这与模型(2)的分析结论一致。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这是当前政府教育支出体制和家庭消费支出结构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占已在前面作描述性统计分析。由于CPI的数据变化频繁,如采用年度数据计量,将带来极大的误差,因此,笔者不对通货膨胀影响广东农村居民教育支出进行计量分析。另外,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还受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家庭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广东人讲实际、求实惠)等,由于难以定量研究这些变量的影响,因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只能是众多归因的部分解释。

5研究结论及其政策含义

笔者展开的探索性研究得出:当广东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提高到4680元后,教育支出增长缓慢且教育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下降;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随通货膨胀的上升而下降,且受通胀预期的影响;农村家庭居住支出增长迅速,对家庭教育支出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替代效应明显,收入效应相对弱化。广东农村家庭教育支出现状堪忧。为了顺利推进广东文化强省战略,促进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优化,早日实现广东新农村与和谐广东的建设目标,广东必须千方百计加大农村家庭的教育支出。

5.1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

社会各界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工作,引导农民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兼顾消费支出的短期与长期效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尽快完善教科文卫消费的配套设施,引导农民加强教育文化支出的意愿;合理诱导农民的住房消费观念,让农民知晓住房不是奢侈品,避免住房建设中的攀比现象;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可以考虑推出农村地区的保障性住房,并进一步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15],使农民愿意分配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支出。

5.2切实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上升速度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工作,切实改善农民工的生活待遇;出台优惠政策以鼓励农民创业,继续加大政府对欠发达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16];政府应多管齐下,应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打击投机,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提高农村居民的真实收入,延缓家庭教育支出随收入增加而下降的拐点出现。

5.3完善政府的教育支出机制,发挥政府教育支出的乘数效应

广东教育论文例6

广东省政府原副秘书长、教育厅厅长江海燕同志撰写了著作《全球化与教育现代化—以广东省教育现代化为例》,作者运用全球化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深入剖析教育全球化思想以及教育全球化现象,并以此为理论基点,以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全球化背景下广东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现状、问题、战略以及措施进行了论述。作者以广东多年教育现代化发展领域的实践为基础,反思了多年来广东教育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如战略规划、制度设计等)和实践应用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优质均衡发展时期的广东教育现代化学术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广东进一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率先在全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广东式改薄:优质均衡条件下“创强争先建高地”    

2005年,广东省政府印发《广东省教育现代化建设纲要实施意见(2004-2010年)》,首次提出在广东“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之后,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试行)》和《关于加快推进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为广东全省各地区、各个中小学校在条件层面的均衡发展方面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目前广东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正朝着缩小地区教育差距、区域内部校际差异,形成区域各具特色的“高位优质均衡”方向发展。    

2013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简称“教育创强”)。“教育创强”是广东调整教育现代化战略部署,务实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举措。因为广东区域教育发展极为不均衡,当2015年前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时候,经济相对落后的粤东西北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薄弱学校和地区存在。    

广东教育论文例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养是大学生们的理想信念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信仰教育。从政治信仰这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问题出发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内容和体系。政治信仰教育的成效与当前的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关系,不断研究新的环境、采用新的对策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接班人。

1当今环境下广东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特点与成因分析

以广州医科大学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选取了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商学院等几间学校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了广东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态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和态度、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态度等内容。

1.1高度认同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但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现象 80%的广东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高度认同,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广东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认知度高,②广东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的认同感深。但是,少部分广东大学生仍然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现象,一些大学生认为实现共产主义仅仅是一个设想,理论上可行,现实中根本实现不了或实现的可能很渺茫。

1.2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信心,但仍感到前进中缺乏动力 85%的广东大学生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信心,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表现:①广东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度较高。②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度较高。但是,少数广东大学生在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时,表现出思想上的动摇,主要体现在对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方面的认识不足,受到西方政治思潮的影响,

1.3对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仍存在一些疑虑 88%广东大学生认同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取得的成绩,表示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且因而积极向党组织靠拢。①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认识和态度。②关于广东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的认识和态度。③广东大学生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态度。

2当今环境下广东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当今环境下广东大学生政治信仰存在问题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既有宏观的社会原因,也有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2.1国内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对大学生无疑是一大冲击影响。如全球化的影视、网络信息等各种信息都渗入到学生当中,弱化我国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认同。国内的如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趋利性、""、"钱权交易"腐败现象等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此外,对于广东大学生来说,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也是影响其进行政治信仰选择的其中一项因素。调查发现广东大学生的务实性比较重,相对内地省份大学生显得较为重视物质性。

2.2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当前广东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并努力建设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①实效性不高。②对政治信仰教育新载体的运用不足。③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化、职业化和稳定化。同时,家庭的政治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3网络文化的消极作用 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好奇心、新鲜感使得网络中的信息在大学生接受和专递特别快,期间既有好的,自然也有大学生无法分辨的负面消极的东西。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大学生政治实践行为的缺失。

2.4大学生自身原因 青年时期,好奇心与求知欲旺盛,自我意识强烈且自尊好胜,极具可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增加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不可预测性、突变性和复杂性。

3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广东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内容、探索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新途径。

3.1完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内容

3.1.1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信仰、拥护党的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和事业、并且能以此作为目标,在行动中做到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努力前进。

3.1.2理论联系实际 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教育,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完善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内容,树立正确的社会政治立场和正确的世界观;完善理想信念教育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治教育,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

3.1.3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容 要求教师既要系统地传授政治信仰教育的相关理论,又能贴近社会和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形势政策,加入社会实践的相关事例内容,引导大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和热点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剖析。

3.2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 ①要与时俱进,切合实际地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目标。②要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运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大化地达到教学目标。③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队伍的水平。教师要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为大学生分析社会矛盾和思想困惑提供科学的理论思维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真正做到引领作用。另外也要提升教学水平和因材施教的能力。

3.3实现奖励育人、资助育人、关爱育人的政治信仰教育目标 表彰奖励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培养祖国的优秀人才,树立典型,产生影响。同样,大学生中的困难补助、学费资助、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服务等都可以灌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

3.4营造正能量的校园文化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①深入开展校风建设。通过校风建设,在校园树立坚定信念,培育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②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大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3.5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拓宽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 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促使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使大学生增长才干、培养毅力、陶冶品格,增强自身对于社会的责任感。

3.6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灵活实现政治信仰教育目的 政治信仰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对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减少网络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把网络建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性外在环境。利用网站、微信平台、网络微博、QQ 群、网络论坛、网络聊天室等新媒介,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不断拓展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当然,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途径也包含保障体系的建立,健全政治信仰教育机构和大社会环境的构造也一样重要。

参考文献:

广东教育论文例8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资本、土地和劳动之后,知识成为了又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之一。我国坚持实行“科教兴国”的战略,表明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多少是衡量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重要指标,此外,教育的投入也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研究教育投入的经济效益、发挥教育的经济作用,则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所在。

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教育投入和产出的比值。了解教育的经济效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的经济贡献作用。本文就广东省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算和研究,希望为“人才强省”战略提供参考。

二、理论基础

马克思指出,教育具有消费和生产的两重属性,首先教育必须以消费物质资料为基础,反过来生产又能受到教育的促进作用。因为教育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能力的劳动者,而劳动者素质水平的提高又会影响到物质水平的生产,所以教育具有潜在的生产性,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就是所谓的教育具有经济效应。

舒尔茨第一次系统的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他认为在新经济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重要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劳动者可以不断地学习进步以及掌握更高水平的劳动技能,并通过自身技能的提高促进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三、教育投入量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从理论分析得知,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下面用数据进行验证。

第一,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程度到底如何?

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年鉴(2016),我们选取了2006-2015年广东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与实际地区生产总值,来研究广东省高等教育水平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从数据可以看到,广东省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2006年共100.86万人,到2009年增加至133.41万人,再到2015年已达185.64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7.01%。这段时间内,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也不断上升,从2006年末的2.66万亿元增长至2009年末的3.95万亿元,再到2015年末已增长至7.28万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82%。假定变量X代表高校在校人数,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建立回归模型,运用Eviews6.0得到回归结果,回归方程如下:GDP=C(1)*X+C(2)+u。结果显示X的系数为2.96,通过了在1%水平下的显著性检验;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68,表明广东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

第二,教育的贡献率―基于菲德模型。本文运用菲德模型,计算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把广东省2006~2015年共10年的财政教育投入作为衡量教育系统投入的指标,回归方程中用E表示;选取相应年份的地区生产总值(GDP)来表征经济系统的产出,用Y表示;国内投资则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代替,用I表示;劳动力以广东各年度各年末劳动力总量表示,回归方程中为L。通过查阅广东省统计年鉴,我们得到广东省在2006年的GDP为26587.76亿元,2015年已经增加到72812.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从2006年的7937.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0031.2亿元;财政教育投入从2006年的392.6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40.7亿元;就业人数从2006年的5250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219万人。

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和可靠程度,在利用菲德模型之前,我们首先以2006年为基准对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教育投入、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这些变量进行不变价格处理,并得到dY/Y、I/Y、dL/L、dE/E、E/Y,具体结果如下:dY/Y=0.00337+0.3271(I/Y)+0.1453(dL/L)+3.9156(dE/E)(E/Y)

R2=0.7153说明模型的总体拟合水平较高,相关参数也通过了一定水平条件下的显著性检验。(I/Y)的系数为0.3271,表明广东省在这10年间的固定资产投资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每增加1%,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就会增加0.3271%;(dL/L)的系数为0.1453,意味着广东省在这些年间的就业人数每增加1%就会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速度增加0.1453%;(dE/E)的系数为3.9156,说明财政教育投入每增加1%,GDP增长率就会增长3.91%。基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的投入对广东的经济增长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和财政教育投入相比,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以及就业人数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会更小。

四、基本结论

第一、广东省财政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积极的。相对于劳动力或者资本产出,教育产出的弹性更大,即财政教育投入比劳动力或者资本具有更高的回报率。所以通过增加财政教育投入所实现的经济效益,比通过增加劳动力的供给或资本的投入更为显著。

广东教育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4-0083-02

1 引言

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主要通过教育投资形成,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证分析进行。McMahon通过对东亚经济全面调查后发现:人力资本投资在东亚经济高速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东亚的突出成就关键在于发展了小学和初中教育,每个层次的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差异。盖莫(Gemmel,1996)通过研究发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分别与最穷和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关系更为密切,而高等教育对经合组织国家的经济增长更为重要。Bassanini&Scarpetta在2001年以经合组织国家1971-1998年的数据为样本,以工作年龄个人人均GDP为被解释变量,以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为解释变量,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每提高1%,人均GDP增长0.57%。

关于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探讨,国内学者唐祥来通过借鉴Barro的研究方法和观点,采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Lucas生产函数,选取29个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作用差异的显著性。实证表明: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结构差异,高等教育对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中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作用显著。韩宗礼(1990)依据不同教育程度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估算出我国1964-1987年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为36%。申屠利芬将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两类,采用柯布―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浙江省职业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探讨,发现与正规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呈显著的正作用。沈永跃(2009)选取了2000-2007年河南省教育发展和经济增长相关指标的数据,对河南省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河南省经济增长与教育发展呈中度关联。

综合上述文献可见,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或者在同一地区,不同层次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

为此,本研究以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教育层次来探讨教育发展在广东省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

2 模型的建立

1982年,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灰色关联分析(GRA)是对系统中各因素间关联程度的量化比较,实际上是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

由于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使得教育与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得复杂化,而用来反映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不完备,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设有m个时间序列{x(0)1(t)},{x(0)2(t)},…,{x(0)m(t)}(t=1,2,…,n)。n为各序列的长度即数据个数,这m个序列代表m个因素(变量)。另设定时间序列{y(0)1(t)}(t=1,2,…,n)为母序列,而将上面m个时间序列称为子序列。关联度是两个序列关联性大小的度量。一般来说进行灰色关联分析需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分析序列。本文中以经济增长为因变量,亦即参考序列y0,自变量xi为比较序列,xi可以取平均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程度(初等、中等、高等)的人口比重。

②将变量数列进行无量纲化。由于统计得到的原始数据,由于数列单位不同或者量纲不同,为使各因素之间具有可比性,首先将参考序列y0和各比较系列xi的原始数据作初值化处理,消除量纲。

③求差序列、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公式如下:

差序列:Δ0i=|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小差:Δminminimin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两级最大差:Δmaxmaximaxk|y0(k)-xi(k)|,k表示时间,通常k=1,2,…,n

④计算灰色关联系数。公式如下

γy0(k),xi(k)=Δmin+ρ•ΔminΔ0i(k)+ρ2Δmin

⑤计算灰色关联度。

γ(y0,xi)=1n∑nk=1γy0(k),xi(k)

⑥结果评价。根据各个数据列所计算出来的关联度,即各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联大小,评价与比较变量关系最密切的变量,并对每个因素与比较变量的关系进行排序,找出因变量变化的主要和次要因素。

由于反映教育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的有关指标的统计口径不同,是造成许多文献研究同一问题但得出的结论却不一致的主要原因。而灰色系统理论着重研究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难以解决的“小样本”、“贫信息”等不确定性问题,对数据的要求可以是任意分布。因此,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分析方法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 实证研究

3.1 指标选取及说明

(1)因变量指标。现有研究经济增长的文献中大多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或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巴罗,1995和李子奈,2002)。本文将经济增长作为因变量,以2001-2007年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指标。主要是因为国内外研究这个问题的文献中没有同样的统计口径,笔者也没有找到更好的指标选择。

(2)自变量指标。本文以教育发展水平作为自变量。用来测量教育发展水平的方法很多,通过对目前研究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用受教育年限法来度量教育发展水平。首先将劳动按学历层次进行分类,共分六类:未上过学(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包括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大学专科(包括普通大专、高职高专、成人大专)和大学本科以上。其次,确定每种学历层次的受教育年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上六类受教育年限分别限定为2年、6年、3年、3年、3年和4年,但鉴于统计资料的可得性,把大专学历及其以上分为一个层次,教育年限为4年。基于统计数据的来源,我们将采用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作为教育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再辅以初、中、高等受教育人口比重指标作为补充。计算方法如下:

x1:平均受教育年限=(未上过学人口×2+小学文化人口×6+初中文化人口×9+高中文化人口×12+大专以上文化人口×16)/总人口

x2: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初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3: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高中文化人口/总人口

x4: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大专以上文化人口/总人口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一个地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的影响存在差异,笔者希望通过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广东省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教育对广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排序,以此来分析广东省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2 数据来源和处理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是笔者根据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查得2001-2007年广东省GDP数据列y0(单位:亿元),另外由2002-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计算得到6岁6岁以上人口受教育水平的4个指标x1,x2,x3,x42001-2007年数据见表1。

表1

年份

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受教育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xi(k)%受初等教育人口比重x2(k)%受中等教育人口比重x3(k)%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x4(k)%

国内生产总值(GDP)y0(k)亿元

20018.1939.9814.093.8810647.70

20028.2237.7813.835.1511769.73

20038.1436.4813.465.0713625.87

20048.2538.1313.905.1916039.64

20058.4840.4115.405.8122366.54

20068.5342.0615.095.7026204.47

20078.7643.4616.316.4631084.40

3.3 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的数据处理软件是DPS11.50统计软件,在处理过程中取ρ=0.5,得到如下关联度矩阵,见表2。

表2

关联矩阵x1x2x3x4y0

x110.964130.962610.740570.64385

x20.9638110.958330.723270.62466

x30.960850.9567610.736650.63202

x40.666480.648540.671310.67368

y00.643850.626390.640680.733711

结果显示γ01=0.64385,γ02=0.62639,γ03=0.64068,γ04=0.73371。

4 结论及展望

总的来说,广东省的教育发展水平(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是比较高的,达到0.64385。从受教育程度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来看γ04>γ03>γ02,说明广东省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与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关联程度最高,达0.7337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受中等教育次之,受初等教育最小,但中等教育发展水平、初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灰关联度也较高,两者之间差距不大。可见,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非常接近,高等教育是现阶段广东省内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文章虽然从战略的角度对广东省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并发现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趋势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十分接近。广东省现有普通高校153所(包含本科、高职、独立学院和民办学校),其中高职院校88所,占所有高校的57.5%,自[教高]16号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类型以来,高职教育在广东省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计量高职教育广东省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参考文献

[1]LUCAS 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 ou rna 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

[2]RAMPHELEM, ROSOVSKY H.New report on higher education in develop ing countries:educated peop le are no luxury,they’re essential[J].In terna tiona l Higher Educa tion, 2000,(20).

广东教育论文例10

略论唐诗中的“饼”及其文化内涵

新疆博州蒙古族饮食习俗与女性角色

云南红河地区彝族传统服饰的类型及其图纹探究

壮族服饰文化研究的新视野——《壮族服饰文化研究》评介

论阴阳五行说与服饰色彩

中国—东盟发展研究

泰国地方传统知识收集与整理研究

中国-东盟商贸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近代泛北部湾开放港埠外贸结构的嬗变——以广西港埠为例

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广西加工贸易

南宁发展研究

南宁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

香港职业教育事象及其启示

构建促进中职英语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后评价构想

基于延承传统文化的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从“蚁族”谈起

越南语基础阶段教学法探讨

校企合作打造高效顶岗实习联合管理模式

联合办学高职院校发展问题探讨

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建设探析

中国—东盟保税物流形式及人才培养

广西南宁加强与泰国产业合作的思路

广西在“10+1”和“9+2”区域合作中的作用

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问题探讨

职业教育研究_示范建设

高职示范性项目建设过程监控策略研究

职业教育研究_课程建设

高职文秘专业行动课程开发研究——以《秘书实务》为例

略论高职文秘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初探

职业教育研究_教学探讨

试析机电一体化复合人才与自组织教学

浅谈形态构成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绿化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教学方法探析

高职文秘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职业意识培养

职业教育研究_实训建设

广西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职业教育研究_就业指导

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

台湾的开发与饮食文化的变迁

从“豆”之演变初探中国古代的饮食技艺

广西壮族服装的分析与欣赏

苗族服饰文化溯源

高职教育职业指导课程标准研究

高职《装饰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课堂理论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服装结构制图制板与工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从概念入手解析外汇与汇率教学中的难点

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与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整合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与语文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