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人民教师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5-29 19:07:56

人民教师论文

人民教师论文例1

一、勤奋学习,严谨治学是教师履行社会职责的道德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要教师“不断提高科学文化和教育理论水平,钻研业务,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指明了教师应有的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开拓创新的品质。

正如加里宁所说:“教师们一方面要贡献出自己的东西,另一方面又要象海绵一样,从人民中,生活中和科学中吸取一切优良的东西,然后把这些优良的东西贡献给学生。”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杯水,教师本身应该有一桶水。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众所周知,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因此,教师要勤奋学习,严谨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教育理论和业务水平,以担负起党和国家、人民交给自己培育下一代的重任。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试想,一位教师如不勤奋学习,拥有渊博的知识,又怎能传道授业?如果教师不严谨治学,以严肃认真的态度钻研学问和高度负责的精神传授知识,又怎能为学生解惑?

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是教师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历史转变时期——改革时期。改革是振兴中华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积极改革,勇于开拓,讲求实效,已形成了一股潮流。因此,勇于探索已成为各行各业人员的重要道德规范,它要求教师做到:首先,教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把价值观念、竟争观念、信用观念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其次,勇于探索,要求教师成为立志改革和善于创造的人。教师只有积极投身于改革的实践,使自己成为立志改革和创造型的模范,那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开拓型的人才。第三,勇于探索,要求教师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具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一个逐步摆脱贫困,摆脱落后的阶段。党的十三大文件中多次指出:要始终不渝地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广大农村、山区以及边疆、海岛的教育事业还比较落后,教育环境更加艰苦,因此,要勇于开拓这些地方。

总之,教师只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率先垂范,才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出色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勤奋学习,勇于探索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选择了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就要有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的坚定决心。除了尽职尽责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更要适应社会和教育的新形势需要,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积极参加教学研讨活动,撰写好教育教学经验论文,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促进老教师,共同组成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共同把祖国的教育事业创造得更加辉煌。

有的教师整日哀声叹气,总是责怪学生蠢笨,孺子难教,何不想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天下唯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有的教师常拿人比人,嫌自己的工资不如其它行业的薪水,是否曾想到,自己的精神生活是何等的充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的万年根本大计。如今,“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口号已进入千家万户,教师的命运已经和祖国的前途紧紧地连在一起。教师把青春献给祖国,用自己的勤奋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换来了桃李满疆,换来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教师的一生是光彩耀人的一生。

人民教师论文例2

从参与指导物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来看,民办高职学生论文普遍存在以下问题。自己东西少,抄袭严重现代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下载各种信息的便利。从网络上搜集毕业论文相关资料成为可能,这样造成学生大量下载资料,大篇幅引用,而自己的见解非常少。复制率大往往造成毕业论文整体质量不高,严重制约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这对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消极影响。内容不规范,不符合要求一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尽管是自己独立完成,但是内容和结论,大多是课本或期刊早就存在的东西,这样造成文章内容陈旧,毫无新意。例如物业管理专业学生引用的物业管理方面法律或条例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近年来的物业管理法律或条例被引用的不多。学生论文整体布局不规范,缺少论文组成要素,尤其是参考文献书写不规范,不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重点内容不突出,有些论文还存在“跑题”现象。师生交流少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在理论上讲时间比较充裕,然而实际上这一学期学生大多在单位实习,甚至有少数学生还在外地实习工作,因此教师很难当面给予他们针对性指导,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少。交流的主要方式是邮件或QQ,这样论文中存在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只是在答辩前几天,学生才主动和教师进行面对面交流,这样造成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给予有效指导,所发现的往往只是毕业论文中的小问题,这对论文整体质量提高没有太大作用。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和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一致。但是,目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基本上采用普通高校毕业论文模式,强调毕业论文的学术性和理论性而忽视实践性。这样毕业论文就不能充分体现民办高职专业的职业性和岗位性要求,也不能体现民办高职学生的专业特长。由此,造成毕业论文选题普遍偏离民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凸显不出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也没有顾及民办高职学生实际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加大了学生撰写论文的困难度,也给学生草草了事、大面积抄袭他人论文提供了理由。民办高职院校生源因素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高中毕业生,甚至有些生源来自初中毕业生。在现行高校招生体制下,民办高职院校往往处在高考录取最后一个批次,在这一批次中学生分数比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具体表现在这部分学生文字处理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高,概括、归纳、总结及提炼能力欠缺,很难把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因此,民办高职学生撰写理论性毕业论文存在很大难度,一些学生为了毕业,只能抄袭、找人论文,应付了事。此外,民办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学生对进入民办高职院校学习心里不满意,没有个人职业规划,因此学习缺少兴趣和能动性,在毕业论文上表现为不主动联系教师,对教师提出的修改意见不能完全理解,甚至少数学生根本不理会教师的修改意见,原封不动上交论文。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管理因素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一般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然而,学生在最后一个学期把精力大多用在找工作或毕业实习上,放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和精力很少。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指导教师只能通过邮件、QQ、电话等方式与学生联系,不能面对面交流,这种方式使得指导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往往是学生难以理解教师的意图和要求,事倍而功半。此外,民办高职学生没有开题报告这一过程,学生往往不知道自己该搜集哪方面资料,教师也不能提前了解学生撰写内容。指导老师因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不稳定,师资水平不高,具有指导毕业论文经验的教师比例不高,也是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原因。民办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普遍不高,不能激起其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兴趣,表现为不能认真对学生毕业论文提出修改意见,往往是草草了事;民办高职院校师生比例失衡,教师承担繁重教学任务,一个教师指导几十个学生的毕业论文,在时间有限情况下,教师不可能对每篇毕业论文给予针对性指导;专业教师缺乏,不能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专业指导,往往是非本专业毕业教师指导本专业毕业论文,教师根本不能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有些专业教师自己都弄不明白,更不可能有效指导学生。

提高民办高职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措施

人民教师论文例3

加入了WTO,我国国际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向何处去,如何办好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如何认识和看待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走向,这是民族教育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特点与优势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针、教育制度、教育管理、专业设置、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共同性。但是,民族地区的师范院校除了这些共同性以外,也具有自己的基本特点,其特点突出表现在民族性上。在办学宗旨方面,民族师范院校主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师资和人才。几十年来,民族师范院校一直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以为民族地区输送高质量的师资和人才为办学宗旨。原则上实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分配政策,对毕业生根据所学专业、民族和籍贯,尽可能分配到本民族地区、民族事务机关或民族学校工作。

80年代以来,民族师范院校又采取了定向招生和定向分配的办法,来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对师资和人才的需求。在教育对象方面,民族师范院校主要招收和培养我国少数民族学生为主。为了让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民族师范院校在招生中,一直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和适当降低分数线录取相结合的政策,并适当照顾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力求每年都录取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学生。此外,还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在培养目标方面,民族师范院校围绕民族地区实际,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民族地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师资。在马列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对各少数民族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进行发扬爱国主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方面,民族师范院校兴办了一些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文学、民族艺术、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经济等专业在内的民族学科,并设置了与此相应的课程,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国情的格局,这是民族师范院校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方面,民族师范院校有一支既懂母语、又懂汉语和外语的双文、双语甚至三语的少数民族师资队伍,他们大都来自民族地区,熟悉家乡的风土人情、有献身于家乡建设的热情,他们的作用是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无法代替的。

以上这些特点是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优势,也是民族师范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和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语言、宗教、居住地的特殊性赋予了民族师范教育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一般高等师范教育无法取代的特殊意义。它不仅仅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一种类型,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国民族政策的集中体现。

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来迎接新世纪挑战

我国加入WTO以后,对民族师范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教育市场将冲击现有民族教育体制,调配教师资源的压力空前加大,教育“边缘”产业备受挑战,催促确立相应的教育观念,召唤教育功能结构重组,人才素质要求更高,课程教材的矛盾日趋尖锐,德育将上升到更为突出的位置,迫使教育模式转型等等新问题都需要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领导认真思考,积极应对。

(一)坚持从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服务的办学方向,把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办成培养民族师资和各类人才的摇篮

民族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才。他们与民族地区有天然的血肉联系,易于在那里扎根工作,受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信任和爱戴,起到外地人和外族人不容易起到的独特作用。如,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地区的师资培养中,民族师范院校发挥着重要作用。民族中小学的教师都来自于民族师范院校,甚至民族地区的汉族中小学教师也有相当部分来自民族高等师范院校。民族师范院校的教师队伍,也有相当部分来自民族地区的高等师范院校,如以内蒙古师范大学为例,目前专任教师中,2/3毕业于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具有民族特色专业的教师,如民族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教师比例多达90%以上。所以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骨干力量。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办学思想、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办学模式的改革中,应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服务的原则。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民族地区两个文明建设中用得上,留得住。

(二)把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办成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

在我国,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任务,除了由民族学院和其他民族研究机构承担外,民族高等师范院校也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的重要基地。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应设立并完善相应的研究机构,如内蒙古师范大学设立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史研究所、民族教育研究中心等部门,并招收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哲学、民族经济、民族教育的硕士学位研究生。民族高等师范院校参与并撰写部级重大课题。如国家“九五”重点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史》、《蒙古学百科全书》等等。用民族语言文字编写、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学报多次获得部级、省部级民族类教学和科研成果。如赤峰民族师范高等学校几年来在蒙古族文化研究方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部论著获得部级奖,7部论著、8篇论文获省部级奖,35部论著、130篇论文获优秀论文奖。2000年,继内蒙古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该校又成立了自治区第三家“蒙古族文化研究中心”,现在已形成了以北方民族文化研究、蒙古学研究为龙头、群体攻关,多学科并举的科研新局面。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还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流。

在科技文化研究方面,民族高等师范教育不仅致力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科研成果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同时要致力于研究民族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医学、民俗等,为继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所做的贡献,以及进行民族政策、民族理论、民族宗教等研究为国家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民族高等师范院校还应在编写或编译民族语言文学教材,为民族基础教育领域双语教学和三语教学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为保存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人民教师论文例4

激励是高校人事管理活动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正确、适当的激励措施有利于使教职工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提高教学效率,保质保量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著名的激励理论

由于适当的激励措施能够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社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因此,很多专家学者都踏上了探究激励理论的路程。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一些著名的激励理论得到了认可:

(一)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是由马斯洛提出的,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成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其中,生理需求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这是人们为了维持个体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安全需求主要涉及到健康安全、职业安全、养老安全等等;社交需求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爱与理解;尊重需求主要是指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他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双因素理论又可称之为激励保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引发人们工作动机的行为有两方面: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只能够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会带给人们满足感,比如工作稳定性、工资水平、领导水平、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劳动安全保护条件等等。激励因素能够带给人们一定的满足感,比如工作本身的挑战性、职业的成长发展等等,激励因素运用得当,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三)公平理论。公平理论是由美国的亚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对自己的报酬的知觉和比较的认知失调,导致当事人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不公平感。在日常工作中,同事之间常常会不自觉的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付出了相似的时间、精力、能力之后,如果获取的报酬不一,则会对公平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到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

了解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特点,才能够更加明确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民办高校人事管理激励措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效果。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远远比不上公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精神文化需求优先。教师一直是榜样的象征,大多数民办高校教师自认为并不比公办高校教师差,非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乐于追求精神文化层面的东西,有着较高层次的理想和信念追求,对于很多民办高校教师而言,精神文化需求甚至较物质需求更为迫切。

(二)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我国历史的尊师传统以及社会对于教师的尊重使得教师十分关注自尊和荣誉,教师职称的评定历来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升职、评定职称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荣誉。相比于其他职业而言,教师特别关注自尊和荣誉,民办高校教师更甚。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群体非常关注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三)物质需求的精神丰富性。要想生存,就离不开物质,教师虽然非常重视精神文化需求,但是物质需求同样不同忽视。民办高校的薪资待遇、福利报酬也会影响到民报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的物质需求往往包含着尊重、结交、归属情谊等社会性需要相关的社会性因素。所以,民办高校教师的物质需求含有精神丰富性的特点,在实施激励措施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三、新形势下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之中的激励措施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报酬制度。民办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民办高校的优势和劣势,认识到民办高校教师的多重性和复杂性,深化教师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科学的报酬分配制度,增强教师工作的信心。

民办高校教师报酬应遵循“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在突出岗位、业绩、贡献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避免部分教师对报酬不满而影响到教学质量。这也是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的运用,而通过报酬激励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

(二)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一样,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他们大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般不会轻易跳槽。高校管理者应认识到这一点,通过良好的校园文化激励,增强人文关怀,使教师产生一种归属感。

教师群体的思想活跃、主人翁意识强,注重精神文化追求,他们对于学校的校园气氛及尊师重教的氛围比较敏感,因此,民办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切实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尊重教师的精神文化需求,建立校园文化激励机制。要建立宽松、和谐的校园文化,体现出高校教师的文化价值追求,完善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事之间关系融洽、互相帮助、互相鼓励。还可以通过高校学生评出一些优秀教师,作为教师效仿的典范,增强激励效应。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完善民办高校的岗位聘任制、绩效考核制、津贴分配制等都是巍峨实现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制定考核指标的时候,尽可能考虑全面,科学规划考核指标,全面反映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单项考核与全面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不定期考核相结合、自我考核与他人考核相结合、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结语

总之,民办高校教师有自身的特点和需求,要想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构建合理的激励机制,符合民办高校教师的需求,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统一的管理激励机制,才能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最佳激励。

参考文献

[1] 丁小兵.民办高校人事管理中优化激励机制的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07).

人民教师论文例5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民族8省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治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5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少数民族分布集中的贵州、云南和青海3省)所占国土面积约为全国国土总面积的2/3;2010年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约有1.1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8.49%[1]684。为了发展民族教育,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办了层次完整、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的高等院校,据统计,2013年全国在校少数民族学生176.88万人[1]712,2015年国家民委直属6所高等院校招生总数即达37051人[2]661。在民族地区高校(包括民族类院校)和具有少数民族预科培养任务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民族文化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组织和实施得好,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也能增强学生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国家认同。因此,探索高校民族文化类课程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互融式教学及其特点

所谓互融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专业特长的教师、学生、民族文化精英组合为一个教学团队,将课堂讲授、讨论与课外文化考察实践、文化调查和文化研究等多种教学方式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表现在: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挥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高校教师的专长。一门课程分成几个甚至更多模块,每位教师所教均为最为擅常、知识积累最为丰富、相关研究最为专业的板块,能够避免传统教学由一位教师教学,虽面面俱到,但知识不丰富、理解不透彻、讲解缺乏激情的弊端;另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教学中设定在规定的时间由学生针对具体课程内容进行阐述,讲述不同民族、地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化内容,并组织探讨。在实践教学环节,将博物馆、文化存列馆、旅游基地的民族文化讲解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节假日,组织民族文化调查组深入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文化考察,然后申报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等科学研究项目。丰富多样、实践性强、对学生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激发学生寻找到学习兴趣,激发主动学习的热情;再一方面是能够有效地将民族文化传承与高校教学有机结合起来。邀请民族文化精英进课堂进行文化展演、技艺传习,组织学生在文化存列馆讲解,利用节假日赴少数民族村寨进行文化考察,能够使少数民族的传统原生态文化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在教学工作中,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使用,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互融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我国民族分布状况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分布上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下,少数民族人口的流动频率加快,民族杂居现象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成份更为复杂,单一的由某一个民族居住在某一区域的情况已极为少见。反映在民族文化上,即某个区域的民族文化存在着多样性。而地方高校在进行民族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大致梳理,另一方面要针对高校所属区域内的少数民族文化进行重点关照。这种教学需求对民族文化类课程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民族文化涉及面广,文化内涵深厚,其学习和理解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理解不到位、泛泛而谈则可能出现偏差,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民族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组织一批具有不同民族背景、学科背景、研究背景的教师进行分工教学,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二)民族文化多样性在长期适应生存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中,我国的少数民族都形成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体现在生产生活、制度规范、行为方式、思想意识等方方面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核心要素,也是维系该民族意识的主要纽带。在社会发展中,各民族文化存在着整合的现象,但总体上来看,其独特性依然十分明显。多样性文化的现实情况决定了在进行民族文化课程教学时,必然需要对各民族的优秀或特色文化进行学习。而民族院校以及民族预科的学生以少数民族为主体,师资配备上少数民族教师也有较多的现实情况正好可以满足文化类课程互融式教学的需求。(三)文化类课程自身性质一般情况下,民族文化类课程都被划归于知识拓展类课程,相对于高校其他专业必修课程来说,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机动灵活性。同时,由于民族文化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制度规范等密切相关,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趣味性。这些性质需要有效地将作为民族文化主体的民族文化精英、学生以及专业教师组织起来,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将理论探索与现实体验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三、互融式教学的参与主体与作用发挥

(一)教师教师是课程组织、设计、引导与研究指导的主体。在互融式教学中,需要有一位教师对所开设的课程承担主体责任,再由责任教师将一批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民族背景和研究背景的教师组合成一个课程组。在课程内容设计中,课程组成员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别提出拟讲授的一个或数个板块内容,再由课程负责人统一协调整合成完整的课程方案。一般情况下,课程组成员是固定的,并分别承担不同课程的主体责任,这样不仅能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民族文化课程团队,而且有利于教师课程绩效的核算与分配。基于以上职责,对课程组教师自身素质方面有一定要求,即要求为对某一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某类文化具有一定知识积累,比较熟悉民族学、文化学、人类学、艺术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相关理论知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主要负责对所设计板块内容进行概述,引导学生对所设计板块内容进行讨论,用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教师在授课同时,组织对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成立课题组,指导学生深化学习,并分别参与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利用节假日参与文化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导申报实施挑战杯、创新创业计划等各类课题项目。授课教师还要依据学生综合表现对负责所指导课题组学生的课程成绩给予评定,并负责收集学生对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以便随时对课程相关环节进行修正。(二)学生学生是课程教学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相关课程内容讲述和实践的重要者参与者。在互融式教学中,教师组织不同民族背景、区域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对本民族、本地区的相关文化内容进行讲述;学生围绕授课老师提出的相关话题展开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供其他同学讨论和授课教师释疑。为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需要,学生还要在课外进行自主学习,收集材料,开展对感兴趣问题的研究。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兴趣组建课题组,课题组负责编制文化存列馆、博物馆、旅游实践基地相关内容的讲解词和具体讲解,每个课题组选择一个课题组织相关方面的学习和研讨。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和学习后,分别由相关教师带队利用节假日前往田野调查点进行田野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找出研究的问题,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为扩大民族文化的传承,以课题组为基础成立校级民族文化社团,为学生自主进行文化学习和研究服务。有意继续从事民族、文化和社会、管理等方面深造的学生则以教师科研助理的形式继续深化学习。(三)民族文化精英民族文化精英是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参与者。民族文化精英主要承担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将所掌握的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展示和传授给学生,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其二是利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辅助为师生进的文化实践,寻找、选择合适的田野基地。因此,对民族文化精英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其民族、文化知识积累、文化技能和社会资源等多项指标。在报酬方面,除颁发荣誉证书外,从课程组中支付一定的课程补助,田野文化实践指导则由带队老师以生活费的方式从各自科研课题中进行结算,以利于其工作的持续性开展。

四、互融式教学的实践效果

长江师范学院毗邻渝东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常年保持在30%左右。自2012年以来,学校“民族文化课程群互融式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组(以下简称“教改组”)在前期摸索和项目实施中,进行了数年的互融式教学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教师综合能力提升明显其一,课堂探讨式教学对于教师理论素养和知识积累要求很高,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课程组成员必须不间断地进行集中学习和研讨,该过程也是教师知识积累的过程。其二,在教学手段上,课程组教师必须同时掌握体验学习教学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因此集中观摩学习和探讨是提升课程组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三,在不断地田野文化考察中,教师和课题组收集大量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对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作用显著。互融式教学实施以来,“教改组”教师5人共获得文化类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出版《重庆世居少数民族研究》《乌江流域民族民间美术》等专著共6部;获得校级以上科研奖励8人次、教学成果奖3人次、教学能手2人次;2人获得博士学位。(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明显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效果显著,学生文化知识积累逐步提高;实践教学使学生所学文化理论、文化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的能力增强;民族文化精英参与课程教学,使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程度加深,传承文化的意愿和能力提升;学生在田野文化实践中体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收集相关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项目研究,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整体素质大大提高。2012年来,“教改组”教师共指导学生成功申报立项创新创业项目20余项、挑战杯项目15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指导学生民族文化类学位论文30余篇,其中校级优秀毕业论文4篇;指导14人成功考取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类研究生。(三)学生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意识提升在互融式教学中,学生不仅积累了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更透彻、运用文化理论看待民族文化现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分析文化发展趋势以及更高层面的文化整合更具合理性,而这些能力对于正确的文化认同意识、民族认同意识和国家认同意识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近3年来,“教改组”在授课学生中分层抽样共发放问卷300份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数据显示,受测学生民族认同意识明显增强的在95%以上,国家认同意识明显增强的为100%,中华文化认同意识明显增强的占87%。(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来,“教改组”指导学生共承担文化存列馆、实践基地等的讲解任务80余次,受益学生、老师和其他人员在5000人(次)以上;学生组建的社团“乌江文化研究社”组织文化展览、文娱活动、文化讲习班等各类活动合计20余次,参与者3000人(次)以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社会调查300人次以上,提交各种社会调查20余份;组织到社会福利院、贫困小学、社区进行义务服务工作10余次。以上活动取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2015年“乌江文化研究社”获得校级优秀社团称号。

五、互融式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互融式教学虽然存在着很多优势,但其实施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或者简单化、形式化,应注意以下问题。(一)互融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体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首先,必须要有一支在学科专业、文化背景、研究领域等方面既有区别又能互补的教师队伍,如果不能满足条件勉强上马,其所能达到的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其次,必须要建立一批实践教学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类型最好多样化,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化馆、博物馆、旅游景点、文化公司、文化产业基地等是最好的选择,实践教学是互融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后,要有一批可持续发挥作用的田野调查基地。在基地选择上要注意代表性,不同民族、不同特色、交汇共融的文化都应有所体现;最后,课程组教师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经费进行支撑,以教学推动科研、以科研支撑教学,最终实现良性循环。(二)互融式教学不是简单的将教学工作分配给教师、民族文化精英或者推给学生有效的互融式教学需要师资力量与资源的整合,从而形成具有优势竞争力的课程群,使学生接受到更丰富和专业的指导;在学生方面主要是尽可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在社区方面是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探寻一条校地合作的新路子。因此,互融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体系,需要教师集中学习研讨下的合理分工合作;需要学生及学生社团在教师主导下配合完成相关的教学实践任务,在某些层面甚至需要学生及学生社团围绕教学实践任务创设性地开展实践活动;也需要实践基地和田野调查基地提供一定的学习实践环境。在互融式教学中,一定不能将其简单化、模式化,那种将教学工作简单分工给课程组教师、“一分了之”的做法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将教学任务简单的推给民族文化精英和学生或“一推了之”的做法更不是题中之意,甚至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三)互融式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进一步拓展和完善的空间互融式教学是一项全新的探索工作,虽有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一方面,在课程群进一步建构与融合方面,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群值得进一步探索;另一方面,学生融入互融式教学的途径、方式方法和及其评价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此外,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方面也有待完善和提高。在以后工作中,“教改组”将在这些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和总结。

作者:莫代山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

人民教师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7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205-03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知识越来越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1]。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实践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决定着新疆未来的发展程度。加强和改进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新疆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促进自治区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少数民族经济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如何提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塑造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队伍的整体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也是党的政治思想宣传者,其言行会给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然而,这支队伍在新的形势下,无论是数量与质量都没有达到社会及学生对其的要求。这只队伍的现状是学历层次普遍较低、年龄与职称结构欠合理、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和科研能力薄弱、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缺乏等。面临新的形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以积极姿态,自觉并主动地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胜任所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从而达到培养大批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的,是形势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和学生们的期待。

一、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高素质的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面貌、业务水平、教学艺术和方法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大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理论功底、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结构、良好的科研能力和独特的人格魅力、高尚的思想境界、良好的行为表现,而且还应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素质,造就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首要因素在于教师自身不懈的努力。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其基本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深刻认识到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事业对自己的要求,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欠缺、能力的不足、思想境界的差距等等,从而体会到提高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强烈愿望。也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才能亲身体验到并尝试着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难题,不断总结教学的经验和技巧,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境界。

二、加强少数民族教师队伍的思想建设和教师的专业思想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思想是搞好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加强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思想教育。

一是要培养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专业兴趣,使少数民族教师确立热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态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在与大学生的交往中发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注意体验思想政治工作成功后的喜悦,并在对教学活动的不懈探索中寻求乐趣,努力消除新疆部分少数民族教师中存在的为教学而教学的情况。

二是要树立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抱负,立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岗位上有所成就,使自己的教学达到有深度、富特色、受欢迎、高效益,努力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成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最欢迎的课程。

三是要巩固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专业信念。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应对自己能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树立信心,克服畏难情绪,在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客观和公正,力避由于否定性评价导致其畏难、悲观情绪的加重,要鼓励和引导该教师摆脱不自信的阴影,更要为他改进教学提供参考性意见,要避免把学生评教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

四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使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物质待遇、职称评定、学术交流等方面不差于其他专业教师,从而增强其职业认同感和队伍稳定性,要适当减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其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在提高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的需要。

三、有效开展各类形式的培训和高学历教育,提升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高校、学生等对该专业重要性的认同[2]。尽管国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很高,但长期以来,新疆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其他专业课相比中常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新疆各高校的有关部门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建设,解决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制不明确和部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存在的学科归属不明确、“专业不专”、教学被边缘化现象。

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保证,新疆高校必须把提高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新疆高校的有关部门应根据学校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少数民族教师培训计划,统筹安排培训专业,使学校的少数民族专兼职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都能得到培训的机会。学历高低虽不一定与个人的能力大小成正比,但一般情况下,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是反映一支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发展可能性的重要标志[2]。针对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学历及职称均普遍较低的问题,新疆高校应采取积极措施,鼓励在职少数民族教师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选送少数民族教师参加各种进修班,以便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理论素养。特别是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应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专门课程的培训,使他们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系统、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同时,要把培养少数民族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之一,充分发挥这些教师在教学改革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新疆高校应在经费上拨出专款支持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利于他们开拓视野,增强见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技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和职称评定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影响着其工作积极性和职业责任感。因此,新疆高校在考核和职称评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大多数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受汉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的影响科研成绩一般等特点,注重考核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打破职称评聘中的论科研成果的观念,使有能力、够条件的少数民族青年教师能及时解决职称问题,以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的良性发展。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新鲜血液的输入是不可或缺的捷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少数民族人才力度,注重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高师德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青年学科带头人。同时,一方面要搞好人才引进的后续工作,解决其后顾之忧,另一方面要安排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伍中个别成员的出口问题。

四、支持少数民族教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的科研和教研工作,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坚持教学与研究紧密结合的原则,走“研究课题从教学中来,研究成果回到教学中去”的道路[3]。一个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上,而应在教学实践中对各种理论与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以及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教师只有对教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在研究的层面上去讲解,才能说服学生,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

一是少数民族教师要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要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集体教研和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整体研究力量的作用,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效果。

二是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课题项目进行单独评审,并与自治区社科联合作开展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质量。自治区各高校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门设立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科学研究,特别要加强对教学中和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的研究。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工作量、业绩挂钩,提高教师从事科研、潜心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课教师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知识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队伍整体素质。

五、大力开展国内外教学经验、学术交流和社会实践活动

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横向交流,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走出去,到其他高校学习先进的教学与科研经验,参加学术研讨会。而且,还应为他们创造较多的出国考察的机会,使之更好地了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差别,了解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了解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这对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是十分必要的。通过上述做法,使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了解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否则难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必将导致课堂教学空洞、乏味。为此,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深入社会,到企业、事业单位和农村中开展调查研究,了解问题,掌握丰富生动的具体材料,这既有助于科研,又有助于解决学生头脑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六、充分发挥教研室在中青年少数民族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不断学习,应本着全面规划、规范管理、普遍提高、重点培养、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的原则,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体系[4]。教研室在青年教师培养上具有便利的条件和得天独厚的优势。老教师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知识底蕴比较丰厚,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是提高他们综合素质的良好途径。老教师不仅应传授青年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先进的教学经验,而且应对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给予更多的指点,帮助他们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在科研上带领青年教师共同研究、探索。青年教师应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把他们当成自己的良师益友,充分把握各种机会发展自己,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总之,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少数民族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关系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件大事,在实践中必须深刻认识到其重要意义,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与途径,并努力去实践。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队伍建设面临难得的机遇。作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少数民族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理论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2007-08-31)[EB/OL].http://.cn/policy/txt/2007-08/31/content_

8777444.htm.

[2] 吕亚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刍议[J].法制与社会,2009,(7下):256.

[3] 王雪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J].教师教育,2007,(20):51.

[4] 文静.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优化的主要途径[J].民营科技,2008,(4):101.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teacher's quality of

the Xinjiang Minority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 Bu Li Zi Jiang・Sha Wu Ti

人民教师论文例7

2行业院校思政课模式的初步探索

全员育人、全方位教育、大德育已经是思想政治教育界共识。思政课教育仅有课堂教学这个思政教育的主渠道是不够的,人文课程、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网络思政教育等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思政课教育教学延伸扩展的重要途径和形式。

2.1改革思政课课堂教育教学行业企业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为了更好地服务民航、服务社会,中国民航大学作为培养民航行业专门人才的高校,高度重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体制上安排了民航业界参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成立中国民航大学人文与思政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吸收民航高级管理人员和聘请的民航客座教授参加”[3]。学校聘请了民航局公安局长、航空公司法律顾问等行业部门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为客座教授来校讲课和举行讲座,行业的参与满足了民航行业和学生的需要,可以把民航行业对所需人才思想道德的要求融入思政课教学。提高教师联系行业实际的能力。有计划地安排思政教师赴所在行业实践和调研,将所获得的行业案例运用于教学。对新引进教师进行上岗前行业知识培训。思政课老师开展对所在行业的专门研究,如民航职业道德和人才培养研究、思政教育与民航文化建设相结合探索研究、民航强国战略研究、民航发展史研究,等等;现在正在进行民航文化系列研究和思政课教学民航案例选编。吸收学生参与老师的课题调研。这些实践、调研、培训和专门研究,丰富了思政课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民航,关注民航,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使命感。教学增加行业内容。思政课结合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和所在行业需要,教学内容增加了民航职业道德、民航文化等。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用改革开放以来民航快速发展的巨大成就解说理论的正确,结合教材科教兴国战略,讲如何实现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飞跃。增加民航案例教学,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把空难事件和“返航事件”等作为案例,进行民航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适应民航行业需求。建立行业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有可为。建立了国航、东航、天津民航机场、周邓纪念馆等思政课实践基地。学校规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实践课时30学时,由概论课老师指导大二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对调查和报告进行评比总结。其它三门思政课实践课时各10学时,主要形式有参观、演讲、辩论、读书交流、热点问题座谈、撰写社会问题研究论文、撰写勤工助学实践报告、杰出校友访谈等。此外,学校团委每年暑假组织学生去民航单位实践,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天津“大运会”等服务。这些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民航行业,热爱民航,献身民航事业;开阔眼见,了解认识社会,激发责任感。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思政课改期末一次考试考核为多次多种考核:论文(占10%)、平时(占10%)、实践(占30%)、考试(占50%)。下一步准备与辅导员合作,把行为表现也纳入考核。注重实践课考核,实践成绩占到30%;而社会调查则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考核。

2.2思政课教师开设人文选修课思政课教师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大量人文类选修课,在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的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选修课分三类,思想文化类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哲学思想评介、当代国际关系等;民航文化类有民航概论、民航发展史、民航企业文化等;文学艺术类有欧美文学欣赏、美学与艺术、书法艺术等。专业课也有育人功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一个专业过硬、品行高尚的老师就是影响学生人生的一面旗帜。专业课在“授业”中也要“传道”,在“传道”中也要“解惑”,要“教人做人”。学校要求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教书育人,每年召开思想政治教育研讨会,推进全员思想政治教育。

2.3建设校园文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育与学生党建相结合。思政课注重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派出思政课老师为学生上党课;要求入党的同学思政课成绩必须合格。同伴教育有着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要求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起示范作用,在思想品德上起表率作用,在学风、校风建设中起引领作用。举办各种人文讲座。思政课教师在学校推出了“天问大讲堂”人文社科系列讲座,有学术报告如大学精神、语言与文化传承、收入分配、民航强国战略、十报告解读等,也有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中日关系、南海问题、两岸关系、恐怖主义、青年成才等。讲座很受学生欢迎,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建立了法知网、易航网、启航网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内容丰富,服务学生,栏目新颖,情系民航,受到学生喜欢。思政课依托学校BB网络系统建立了网上课程学习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和特点,在交流中释疑,在探讨中解惑;建立了文字音像资料的供老师交流备课的网上资料室和学生学习的网上阅览室,点击超过光顾传统图书期刊阅览室。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学校每年举办辩论赛、演讲赛、歌咏赛、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活动内容结合行业实际。人文学院派出思政课老师为各种学生活动担任评委,为学生社团担任指导老师。近年来,由思政课老师指导的学生获得天津市高校辩论赛冠军等各种奖项二十余项。建设蕴含行业文化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道路命名选用国内各大机场名字,校歌创作抒发民航豪情,校徽设计凸显民航元素,校服设计融入民航徽记,校园宣传栏、标语牌等无不展示民航风采,陶冶学生民航情怀。

2.4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校外思政课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思政课老师多次捐款救助生病、困难学生。2009年思政课党支部开展了老师帮助学生的“一帮一”活动,即思政课每个党员教师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最少帮助一名学生。正如有的受到帮助的学生所说:“老师的帮助与指导让我收获颇丰”、“老师的关心帮助终身难忘”。思政课老师成为学生信赖的良师益友,很多学生在思政课程结束后,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仍然与老师保持着联系,经常就一些感兴趣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和老师探讨,就自己适应工作岗位、个人发展、恋爱、人际关系等问题征询老师意见。人文学院思政课党支部2007年、2012年被天津市教委评为先进党支部,获得了多项荣誉。

人民教师论文例8

0 前言

音乐无国界,钢琴音乐作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它起源于欧洲,但是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钢琴音乐已经流行于全世界。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文明古国,其自身有着悠久的民族音乐文化,通过与钢琴音乐的融合,能够更好地向世界展现出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提升世界对我国民族音乐的认识。从钢琴音乐传入我国以来,我国的音乐人才已经创作出许多的民族钢琴音乐,并且在世界钢琴音乐史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当前我国民族钢琴音乐体系的构建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今后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该要做好民族钢琴音乐体系构建,不断丰富我国民族钢琴音乐形式,从而实现我国民族钢琴音乐文化的繁荣。

1 多元化理论下民族钢琴音乐体系构建策略

1.1 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

民族钢琴音乐要想实现多元化发展,就需要不断吸收我国多样性的民族音乐,从而增强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水平。但是在以往的钢琴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重视,导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影响到民族钢琴音乐的进步。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进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时,虽然都涉猎到中国民族音乐,但是与本土民族音乐的介绍相对较少,这样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感受不到钢琴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降低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应该要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找到更适合本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增强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的认识,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能够将更多的民族音乐融入其中。教师在教学时,还要积极构建完善的钢琴课程体系,真正实现钢琴民族化教学,在教材的选用、教学曲目的确定以及演奏技能上更要突出民族钢琴音乐的特色。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民族钢琴音乐学习环境。

1.2 提升教师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

教师在进行民族钢琴音乐教学时,应该要提升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达到教学目标,为学生今后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在传统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大部分比较重视外国经典钢琴作品的讲解,从而忽视了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无法更好地了解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也就不能够将钢琴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的融合,从而降低我国钢琴民族音乐的发展质量。提升教师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质量,首先,就要增强教师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重视民族音乐的多元化,了解各个民族音乐的特点,这样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游刃有余,给学生介绍更多的音乐知识,满足他们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需求。其次,要努力实现音乐教师教学思想的多元化。钢琴音乐教师在教学时不仅需要有比较高的专业技巧,同时还要有着比较高的音乐文化素养,在思想上能够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吸收百家文化之长,汲取我国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为学生创建更加宽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调动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今后的创作中将钢琴与民族音乐完美融合,促进我国钢琴民族音乐更好的走向世界。最后,教师要实现授课形式的多元化。钢琴技巧的提升不仅需要学生的日常练习,同时也需要教师的良好指导。教师可以采用欣赏式、讲座式以及比赛式的教学形式来讲解钢琴音乐知识,调动他们学习民族钢琴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拓展多元化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

当前我国还有许多的民族音乐文化没有被充分开发出来,这样就导致大量民族音乐资源文化的浪费,不利于我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高校作为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教师应该要不断丰富其多元化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给予学生更多的民族钢琴音乐学习指导,让他们认识到民族钢琴音乐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为我国今后民族音乐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拓展多元化民族钢琴音乐教学理论,教师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制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有更多的学习兴趣,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文化魅力。教师也要积极推动相关理论知识的构建,如要加大对一些民族音乐的调研研究,分析出这些民族音乐的特色,并结合这些特色来探讨相应的发展理论,找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发展空间,为我国钢琴民族音乐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理论保障。在教学理论研究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情感培养,让他们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在学习时可以将民族情感融入其中,这样既能够提升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的理性认识,又可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满足他们的钢琴音乐学习需求。

1.4 构建完善的民族钢琴音乐实践环节

民族钢琴音乐的学习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实践,这就需要高校为其构建完善的民族钢琴音乐实践环节。学生在这样的实践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在情感的把握上也会更加准确,技巧处理上更加娴熟,从而逐渐形成自身特有的演奏风格。在进行音乐实践时,既可以是校内钢琴音乐实践,也可以是校外实践。例如,校内的民族钢琴音乐演奏会、音乐会以及学术交流音乐会等,校外的如学校间的音乐交流会、民族钢琴艺术下乡活动、钢琴艺术进社区等实践形式,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践,可以更好地了解民族钢琴音乐,同时也能够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为钢琴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在世界音乐交流会中,这些民族钢琴音乐会显得别具一格,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能够丰富世界钢琴音乐形式,使其在钢琴音乐史上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因此,在今后的民族钢琴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好地学习民族钢琴音乐知识,为今后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2 总结

钢琴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实现教学的多元化,同时还要保证钢琴教学的民族性,让学生对民族钢琴音乐有着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他们学习民族钢琴音乐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将我国多元化的民族音乐与钢琴音乐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民族钢琴音乐作品,增强我国民族钢琴音乐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周民,周萍.音乐人类学视域下的高校钢琴教育的文化性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137-139.

人民教师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142-01

一、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理论化不足

民间舞蹈教师舞蹈理论与实践系统化与理论化的不足,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首先,从民间舞蹈的起源来看,民间舞蹈最早源于民间,是人们自发组织并得以延续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尽管在漫长的民间舞蹈发展过程中,许多民间舞蹈得到了更好地改进与创新,但是仍然存在着系统化与理论化缺失的问题。其次,从民间舞蹈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来看,许多民间舞蹈教师最初往往是出于对舞蹈的喜爱,他们对于系统的舞蹈理论知识接受甚少。在长期的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舞蹈教师对于舞蹈理论与实践的系统化与理论化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民间舞蹈教学的最终教学效果。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师,应当能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努力加强民间舞蹈理论的学习,更好地进行民间舞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将民间舞蹈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民间舞蹈的整体把握,进而促进其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注重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

鉴于民间舞蹈教学活动作为一项需要教育者与学习者共同投入大量劳动进行知识构建与行为构建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当在实际的民间舞蹈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法的多元化探索。同样地,这也应当是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此外,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除了具备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外,还应当将自己的视野逐渐放宽,从诸多学科的教学中汲取教学经验,注重多元化教学方法的选择。例如,可以通过从语文教学之中“移植”意境教学法等等,通过不同优秀教学法的结合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长期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惰性,这样会直接影响到其日后的学习与生活。由此可见,民间舞蹈教师应当加强对不同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比不同教学方法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不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更好地增强学生对民间舞蹈的魅力的理解,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时代性

中国民间舞蹈跨越数千年流传至今依然盛行不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不断孕育着时代精神。民间舞蹈是生命律动的呈现,直接反映了中国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蓄的精神力量,并逐渐发展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民间舞蹈的时代性还体现在其具有浓郁的现代民族性特征。从众多流传已久的民间舞蹈来看,民间舞蹈往往是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是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民间舞蹈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对于民间舞蹈的继承与发展,则是对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尊重和爱护。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新时期具有更为浓郁的现代特色。我们的民间舞蹈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理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作为新时期的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持一颗“创新”之心。只有创新,才能够真正符合民间舞蹈的时代性特征。例如,在民间舞蹈备课阶段,我们应当从目前社会发展中较为优秀的舞蹈曲目入手,结合民间舞蹈教学目标,从学校、学生及教师自身的经验入手,进行积极的创新。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中国民间舞蹈的精髓,同时更好地融入到民间舞蹈的学习与发展中去。时代性,作为现代舞蹈教学的一个突出特性,作为现代民间舞蹈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其给予高度的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对学生起着深远的影响。如果民间舞蹈教师能够将目光着眼于民间舞蹈的时代性,那么学生将会在潜移默化中遵循教师的预设规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新鲜的教学体验。

人民教师论文例10

[1]杜威着,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商务印书馆.1958 年,P46

[2]阮忠英.初中几何教学策略浅谈[J].理科爱好者,2009(2)

[3]胡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几何教学[J].信息技术与应用,2008(4).

[4]吕月霞.杜威的“从做中学”之我见[J] .教育新论,2009.5

[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P185

[6]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P184

[7]尚晓青.DGS 技术与初中几何教学整合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8]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P11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左晓明等.基于 GeoGebra 的数学教学全过程优化研究[J],2010,P101

[1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P102

[12]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P132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07

[2]毛杰,杨明春着.成长的阶梯:贫困山区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余文森,刘冬岩.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6]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J],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7]黄婧.当代教师人格浅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2(8):313

[8]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7) :3-7

[9]肖秀萍.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评述[J].中国教育期刊,2002,(5) :57-60

[10]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

[11]俞英.特级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一个本土的案例[D].万方数据:华东师范大学,2007

小学数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张静波等主编.信息素养能力与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李晓东.小学生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86-187.

[8](英)苏·考利.教会学生思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10]陈铁梅.美术教育的真谛[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4

[11]刘淼.作文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