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作得失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05-14 16:26:06

工作得失总结

工作得失总结例1

时光如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已经结束,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感觉收获很多,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有所修正和提高,当然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和不足,这在以后的工作当中还需要克服,以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下面我就谈谈这一年我的一些收获及其不足:

一、深研《高考说明》新变化,明确教学方向。

当年的《高考说明》确定了地理高考的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地理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研究其变化,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地理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二、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学效益。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和参加全市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研究历年江苏省地理高考的走向和特点,力争做到教学不走弯路,高效地进行高三复习教学。不断研究高考命题专家的命题特点,我们在后期的高三地理复习中做到高命中率和高收益。

三、重视地理课堂教学,及时反馈作业。

我们深知有付出就有收获,所以在备课中体现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不仅备教学,而且备学生,充分理解学生在课后习题的作用,设计好练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然后,放手让学生探究,动手、动口、动眼、动脑。针对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的探究内容,学生在进行比较、交流、讨论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接着,学生练习不同坡度,不同层次的题目,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思维。最后,尽量让学生自己小结学到的知识以及方法。以求让学生具备地理解题能力。

四、注重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答题准确性。

准确、全面、灵活掌握考点基础知识往往是最能体现学生的解题素质,缺乏必要的知识,就谈不上进行一定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因此,能力源于基础。高考不可能脱离知识去考能力,高考题是对知识点的“抽样”,通过能力“组装”去解决问题。不掌握知识,便谈不上能力,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能力便成了空中楼阁,抛开基础知识,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这一年来我时刻都狠抓学生的基础知识,以此培养其答题能力。

这一年里我们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明确了复习时间的安排。做到教学有条不紊。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但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六、调整学生心理变化,适时引导和帮助。

高三学生压力比较大,一旦处理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我就利用了多种途径,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恐惧,如多抓学生谈心,拉近师生距离;多表扬,多鼓励;多向学生宣传“勤奋一些都能把地理学好”的思想,这些都能让学生树立信心,给学生减压减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七、分类归纳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归纳,集中讲评。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工作得失总结例2

其实,人生最重要的智慧在于:在前进的道途中学会总结。因为,总结的本身就是一种智慧的体现。擅长总结的人,定然会在漫漫人生的道途中得以发展,得到提升,这是每一个人毋容置疑的问题。

纵然你是经历过摔打与失败的人,但并不意味着你就会成功。只有那些善于从摔打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学会总结的人,才能站立起来,昂首阔步登上成功的阶梯。更有一种睿智的人,他们不但善于总结自己人生路上的一切过往,而且还善于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中吸取养料,将其中的精华珍视起来,使自己得以免疫,更快更好地发展自我。

下面,我们不妨以小王的人生失败而在后来走向成功的点滴为例,进一步谈一谈学会人生总结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我想,这是可以令人承服的。

小王从学校毕业后步入了社会,很快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可不久便把找来的工作弄丢了。后来,面对自己即将开始的第5份工作,心里很是不安,他不知道自己这份工作又能维持多久?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遇到了大学时一个心理学教授,于是便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教授问了他一些有关公司人际关系以及工作方面的表现等问题,未发现他心理有什么异常。教授继续问他:“你在公司里有没有得罪自己的老板呢?”他茫然地说:“没有啊!”“不过,有时侯我会将自己不同的意见直接说出来,这对公司是很有利的嘛。”教授说:“这就对了,问题或许就出在这里。虽然你一心为公司着想,但如果没有经过调查研究,不分场合,不讲究方式方法,领导又怎么能接受呢?或许,领导还会认为你在阐能,是不是有意和他对着干呢!”“啊,原来是这样啊,真是没有想到。”小王恍然大悟。

后来,小王还是会把自己的不同想法说出来,但不再采用以前一贯的方式,而是改变了策略,并经过事先的调查研究,且找准适当的时机说出来。结果,领导几乎每次都听取他的建议,有时还委以他重任啦,他第5份工作干得既稳定又踏实。

从此,小王在拼打中喜欢上了回头看,学会了对人生过往的总结,他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人生的方向和目标,成为了一个精明而智慧的佼佼者。

小王因工作问题,在人生中失败了4次,但不耻于请教教授帮助找原因,通过分析,找到了失败的症结,并学会了在总结中加以改进,让自己变聪明起来,很智慧地开始了人生成功的前行。对于小王来说,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既然如此,那么,对于行走在人生路上的人们又何况不是同理呢?

一个人经历过多少失败并不重要,但重要的是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总结。教训的获得能让我们成长,总结的获得能让我们提升。因为教训,我们会更智慧,因为总结,我们会更睿智,因为教训和总结,我们可以变得更聪颖,更能面对和适应工作和生活。

在人生的路上,工作包含艰辛,生活面临残酷,即便屡遭挫折甚至于莫大的失败,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不再继续,我们要学会总结,善于总结,勇敢的揭开灵魂深处隐匿的伤疤,清醒认识到伤疤造成的原因,保证自己的身体不会再多出相同的伤疤。

总结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让人们的认识得到提高,让精神得到升华,让人不再重复相同的错误,让人生前进一大步。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有一些人,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不善于甚至于不知道总结,因此,不断地重复着往日的错误,他们只能在原地呆傻地踏步不前,愚而无措,难以改变命运的洗刷。

学会总结是一种智慧。也许,我们天生就没有太高的智商,但我们知道去总结,知道总结自己,同时还知道去总结别人,去劣从优,吸取一切,积累一切有益的经验,融会我们的智商,丰富我们的智慧,成为一个易于生存的人。

工作得失总结例3

唐太宗李世民关于镜子说过三句非常著名的话,第二句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所以,总结经验教训应首先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这里的历史,既有大历史,也有即将从事职业的小历史。人生短暂,精力有限,不可能事事亲历。通过对大历史上人与事的总结,能使自己掌握不少生存法则。而通过对即将从事职业历史上一些过来人的学习和总结,能更全面地了解这个职业的发展状况、工作规律、素质要求和从业技巧等基本业务常识,帮助自己少走弯路,少兜圈子,少摔跟头,进而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李世民关于镜子的第三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同事是人们提高工作技能的好老师,而且是非常称职的老师。对于同事所取得的成绩不应该产生忌妒心理,更不能把他们出现的失误或惨痛经历当作故事来读。正确的态度是认真总结、吸取同事的经验,尤其是他们之所以会失败的原因。因为智者,能以别人惨痛的教训来警示自己,而愚者,往往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去唤醒别人。同事今天出现的问题很可能就是我们未来会遇到的情况,既然有人踩响了前面的雷区,我们一般情形之下可以沿着他们走过的路放心前行。有人曾经描述借鉴他人教训的作用——等你什么时候能看别人惨败的经验,看得一身冷汗,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可见,学习别人的失败等于加速自己的成功。

工作得失总结例4

为了解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调研组在黎家坪村、石子岭村和江边湾村各抽取20户共60户失地农民代表从失地情况、人员结构、就业情况、家庭收支及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分折如下:

1、失地率较高。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有19户现为完全无地户,占总数的31.67%。被调查人员中失地前人均拥有耕地0.66亩,失地后人均拥有耕地0.27亩,人均失地0.39亩,失地率为59.1%。

2、失地农民年龄结构偏大,失地农民中的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被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共有人员232人,其中劳动力176人,占人员总数的75.86%。人员年龄结构情况为20岁以下的有56人,占总数的24.14%;20-3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30-40岁的有36人,占总数的15.52%;40岁以上的有104人,占总数的44.83%。劳动力的文化结构为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108人,占总数的61.36%;具有高中文化的52人,占总数的29.54%;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6人,占总数的9.1%。

3、在家闲赋的劳动力较多。被调查的176名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有32人,占总数的18.18%;经商的有36人,占总数的20.45%;务工的有64人,占总数的36.36%;闲赋在家的有44人,占总数的25%。

4、失地农民家庭收支情况

收入情况: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及物价水平的提高,失地农民现在的收入水平较征地前有了大幅提高,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工或经商收入,种、养殖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很小。调查的60户失地农民中,征地前年收入户均12066.7元,2009年年收入户均22666.67元(不含征地补偿款),较征地前年收入户均增加10599.97元。2009年的收入来源结构为种植业收入户均812.33元,占总数的3.59%;养殖业收入户均506.67元,占总数的2.24%;务工收入户均7880元,占总数的34.76%;经商收入户均7400元,占总数的32.65%;房屋土地出租收入户均3600元,占总数的15.88%;其它收入户均2466.7元,占总数的10.88%。

开支情况:失地农民用于生活性消费(含学费)开支占总开支的比重较征地前增加了12.28%。失地农户征地前年支出额户均9866.7元,其中生活性消费支出5733.3元,占总数的58.11%;生产性消费(含学费)支出4133.3元,占总数的41.89%。2009年年支出额户均17000元,其中生活性消费(含学费)支出11967元,占总数的70.39%;生产性消费支出5033元,占总数的29.61%。

5、除农村合作医疗外,失地农民的其它社会保障参保率较低。被调查的232人中,购买了养老保险的有20人,占总数的8.62%;享受农村低保的8人,占总数的3.45%;购买了失业保险的4人,占总数的1.72%;加入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24人,占总数的96.55%。

二、失地农民的生活现状

调研组以召开座谈会和入户走访的方式调查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调查发现,因人员从业情况不同及家庭因素原因失地农民的家庭生活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归纳为家庭经济富裕型、家庭经济一般型和家庭经济贫困型三类情况。

1、家庭经济富裕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经商,通过经商发家致富。他们有一定的经营头脑和原始资本,以城镇化建设为机遇弃耕从商,在城区从事开商店、搞餐饮、跑运输等生意活动实现了生产生活的转型,有些失地农民甚至在未失地前就已经涉足经商行业,他们每年都能赚到一笔较为丰厚的经营收入,家庭经济较为富裕,这部分农户约占失地农户总数的20%。

2、家庭经济一般型。这部分失地农民主要依靠务工和从事小买小卖之类来获取收益。失地后部分有知识、有技术、有闯劲的年轻人走上务工之路,他们在本地或沿海城市的工矿企业务工,年龄稍大的人则在城镇从事卖蔬菜、水果,开办小作坊之类的小本生意,虽然收入不是很高,但每月也有一份较为固定的收入,基本能确保全家每月生活所需,日子过得比较安稳,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57%。

3、家庭经济贫困型。这部分人员往往是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失地农民,由于再就业困难他们大多主要在家耕种剩余的田地或无所事事,收入来源不稳定且收入水平较低,加之部分家庭里有上学的和生病的,经济负担重,家庭经济比较贫困,这部分人员约占失地农民总数的23%。

三、失地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失地农民群体目前的生产生活较为平静安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和关注。

工作得失总结例5

20世纪60年代,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菲利普斯曲线的附加预期模型。我们知道,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一种此消彼涨的交替关系,认为市场如果是过度需求的,那么工资就会因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而上升,且过度的劳动力需求越大,货币工资的增长率也就越大,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过度需求又会导致失业率下降而逐渐趋向于零;反之亦然。然而,弗里德曼和费尔普斯在引进预期之后,否定了上述说法。

按照弗里德曼的模型,认为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没有根据的,尽管雇员和雇主在谈判中确定的是货币工资,但他们实际所关心的却是真实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由于工资合同是不连续的,因此雇员在谈判中所要求的真实工资必然受到其对未来整个合同期内存在的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影响。这样,弗里德曼便认为应该将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于是,在模型中他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把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货币工资变化率的一个附加变量。而如果在模型中进一步设定预期是充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一条在长期内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直线所对应的失业率便称为自然失业率(NRU)。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即通货膨胀将被完全预期到。

自然失业率假说应用了货币对就业是中性的古典假设,认为总需求的波动对自然失业率没有任何影响,自然失业率由供给方面的真实因素所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实际失业率,但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失业将返回长期均衡的自然值。在新古典模型中,即使总需求的波动未被预期到,连续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的联合作用也能保证失业率迅速回到其自然率水平,这样就产生了政策无效的结论,即总需求政策不能导致均衡失业率的变化。

与自然失业率一样,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也是通过附加预期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得到的。该失业率使得工人的目标真实工资与可行真实工资保持一致,其中可行真实工资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厂商加成得到,目标真实工资则通过工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得到。值得注意的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价格水平没有加速变化,而通货膨胀则是恒定的。

无论是自然失业率还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它们都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失业率,两者之间关键的差别在于其微观基础不同。弗里德曼所定义的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市场出清的概念,是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从而真实工资率结构的均衡联系在一起的。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由于决定于工人与厂商之间的力量对比,其微观基础显然应该与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联系在一起。

二、失业回滞模型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前的西方古典经济理论中,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一样,总是可以及时出清。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该需求缺口将迫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得需求上升供给下降,直到供求平衡为止。因此,只要实际工资可以灵活变动,且其变化没有下线限制,那么市场总是有能力通过实际工资的下调而消除失业人口,这样大规模失业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摧垮了古典理论这种自由市场可以自动消除失业的观点。

弗里德曼等人在利用附加预期扩展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中,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在给定市场结构特征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而实际失业率则是由一系列周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业。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等因素预期不正确,使得短期实际失业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预期将逐步调整和适应,实际失业率也就自动回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失业率总是固定在一个惟一不变的均衡水平,即自然失业率。

由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失业率的持续高涨,使得以费尔普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观点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惟一的、稳定的,当实际失业率上升时,均衡的自然失业率就会靠拢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总的来说,失业回滞理论的本质认为,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各种产生失业的因素,而且也部分地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而对自然失业率而言,它不仅取决于弗里德曼定义下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过去的市场均衡即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这种认为自然失业率依赖于其均衡路径的理论,就是失业回滞理论。

1980年,哈格里夫斯—希普提出了失业回滞理论的一个标准模型。即:

附图

附图

三、失业回滞效应

失业回滞效应是指由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而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失业回滞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它使得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呈同方向变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同时说明失业回滞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1年,莱亚德等人在《失业、宏观经济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书中利用价格—工资模型,对失业回滞所起的影响做了一些考察。在模型中,莱亚德从生产、总产量、总需求、预期需求、实际价格、实际工资等方面定义了封闭式经济下的价格、工资和失业方程:

附图

其中p、w、u分别代表总价格、总工资和总失业率,y[,d]、y分别表示实际总需求(假定在价格粘性下是外生的)和充分就业下的总需求,·u为总失业变化率,z[,w]表示其他因素如失业救济等对工资的影响,·[2]p=·p-·p[,-1]为总价格的二次变化率。

如果给定y[,d]、k、l、z[,w],那么以上三式就可以给出价格、工资和失业的时间路径。现在假定经济长期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状态,那么有·u=0、·[2]P=0,分别代入(7)、(8)式,得到长期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u[*]:

附图

将上式变形得到的z[,w]和u[*]的函数关系代入(8)式,

合并(7)式并消去实际工资w,即可得到·[2]p与(u-u[*])之间的关系: 那么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NARIU(u>u[*])且固定不变,那么·[2]p将为负,通货膨胀也就将下降。现在假定为了使失业率回复到u[*]水平,市场总需求开始上升,·u为负,这样就给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远大于由于u>u[*]而给经济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最终使得通货膨胀上升。

上面的说明还表明了另外一层含义,即由于回滞的作用,长期的失业均衡水平将更接近于其当期的实际失业率,而并非长期的NARIU。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来定义短期的NARIU(u[,s][*]),它表示当期内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失业率。于是,在式(11)中有·[2]p=0,得到:

附图

可见,短期NARIU是长期NARIU和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u-1的加权平均。如果我们如上面一样设定回滞系数在方程中占非常大的权数,即,那么短期NARIU就将更接近于u[,-1],而不是长期的NARIU。这就表明当期经济的均衡失业率更接近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

四、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

对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性,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欧洲、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失业率的计量分析,已经给予了肯定。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解释回滞是如何形成的,即上期的实际失业率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自然失业率,这就是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问题。费尔普斯最初在1972年将“回滞”引入到失业中时,便提出了“工会制度”与“边干边学”两个传导机制。之后,布兰查德、萨默斯、克罗斯、莱亚德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可能的传导机制。

费尔普斯认为,工会力量保护了就业者的利益,使得厂商企图通过降低工资来扩大雇用量的行为大大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只有当经济高涨时,一些不受工会保护的劳动者才会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加入到就业队伍中来,而一旦加入进来之后,他们就会维护这个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工资的上涨压力,使得工会成员和非工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这样,当实际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会因此而改变,从而使得自然失业率也随之下降。

阿罗在1962年的文章《边干边学》中指出,在生产与学习过程中,由于生产更多的物质资本品而积累的更多知识,使得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会有所提高。那么,当实际失业率较低时,将会有相当多的工人在工作和在职培训中积累更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全体就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而无意中促使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减少,从而降低了自然失业率水平。

1986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在《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一文中归纳了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高失业率伴随的是物质资本积累的减少,而资本积累的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的持续高涨,自然失业率也将上升。当然,对于这一传导机制,布兰查德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很难得到支持的。

工作得失总结例6

按照弗里德曼的模型,认为将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的菲利普斯曲线是没有根据的,尽管雇员和雇主在谈判中确定的是货币工资,但他们实际所关心的却是真实工资,而不是货币工资。由于工资合同是不连续的,因此雇员在谈判中所要求的真实工资必然受到其对未来整个合同期内存在的通货膨胀率预期的影响。这样,弗里德曼便认为应该将实际工资变化率与失业率联系起来。于是,在模型中他用预期的通货膨胀率扩展了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把预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决定货币工资变化率的一个附加变量。而如果在模型中进一步设定预期是充分的,那么就可以得到一条在长期内是垂直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直线所对应的失业率便称为自然失业率(NRU)。在自然失业率水平,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通货膨胀率与预期通货膨胀率相等,即通货膨胀将被完全预期到。

自然失业率假说应用了货币对就业是中性的古典假设,认为总需求的波动对自然失业率没有任何影响,自然失业率由供给方面的真实因素所决定。总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短期的实际失业率,但随着人们对通货膨胀预期的调整,失业将返回长期均衡的自然值。在新古典模型中,即使总需求的波动未被预期到,连续市场出清和理性预期的联合作用也能保证失业率迅速回到其自然率水平,这样就产生了政策无效的结论,即总需求政策不能导致均衡失业率的变化。

与自然失业率一样,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NAIRU)也是通过附加预期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得到的。该失业率使得工人的目标真实工资与可行真实工资保持一致,其中可行真实工资由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厂商加成得到,目标真实工资则通过工人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得到。值得注意的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的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其正确的含义应该是价格水平没有加速变化,而通货膨胀则是恒定的。

无论是自然失业率还是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它们都是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对应的失业率,两者之间关键的差别在于其微观基础不同。弗里德曼所定义的自然失业率是一个市场出清的概念,是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从而真实工资率结构的均衡联系在一起的。而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由于决定于工人与厂商之间的力量对比,其微观基础显然应该与劳动力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联系在一起。

二、失业回滞模型

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之前的西方古典经济理论中,大规模的失业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劳动力市场与商品市场一样,总是可以及时出清。根据古典经济学原理,失业意味着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该需求缺口将迫使实际工资水平下降,使得需求上升供给下降,直到供求平衡为止。因此,只要实际工资可以灵活变动,且其变化没有下线限制,那么市场总是有能力通过实际工资的下调而消除失业人口,这样大规模失业的现象就不会出现。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彻底摧垮了古典理论这种自由市场可以自动消除失业的观点。

弗里德曼等人在利用附加预期扩展基本的菲利普斯模型中,提出了自然失业率概念,认为自然失业率是劳动力在给定市场结构特征和信息不完全情况下供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失业率,而实际失业率则是由一系列周期性因素所引起的失业。由于人们对未来通货膨胀等因素预期不正确,使得短期实际失业率有可能高于或低于自然失业率,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人们的预期将逐步调整和适应,实际失业率也就自动回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因此,从长期来看,失业率总是固定在一个惟一不变的均衡水平,即自然失业率。

由于上个世纪70、80年代西方国家失业率的持续高涨,使得以费尔普斯为代表的一些新凯恩斯主义者对理性预期学派的上述观点提出了疑义。他们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相反,由于受前期失业率的影响,自然失业率将会不断地发生变化;既然自然失业率是可变的,那么由此得到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值也应该是多种的,而不是惟一的、稳定的,当实际失业率上升时,均衡的自然失业率就会靠拢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总的来说,失业回滞理论的本质认为,失业不仅取决于当前各种产生失业的因素,而且也部分地取决于过去的失业情况,而对自然失业率而言,它不仅取决于弗里德曼定义下的当前劳动力市场、商品市场的结构特征和不完善情况,也取决于过去的市场均衡即实际失业率的变化情况。这种认为自然失业率依赖于其均衡路径的理论,就是失业回滞理论。

1980年,哈格里夫斯—希普提出了失业回滞理论的一个标准模型。即:

附图

附图

三、失业回滞效应

失业回滞效应是指由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而对各宏观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前面我们已经讲到了失业回滞对自然失业率的影响,它使得自然失业率和实际失业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呈同方向变动,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同时说明失业回滞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1年,莱亚德等人在《失业、宏观经济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书中利用价格—工资模型,对失业回滞所起的影响做了一些考察。在模型中,莱亚德从生产、总产量、总需求、预期需求、实际价格、实际工资等方面定义了封闭式经济下的价格、工资和失业方程:

附图

其中p、w、u分别代表总价格、总工资和总失业率,y[,d]、y分别表示实际总需求(假定在价格粘性下是外生的)和充分就业下的总需求,·u为总失业变化率,z[,w]表示其他因素如失业救济等对工资的影响,·[2]p=·p-·p[,-1]为总价格的二次变化率。

如果给定y[,d]、k、l、z[,w],那么以上三式就可以给出价格、工资和失业的时间路径。现在假定经济长期处于稳定通货膨胀状态,那么有·u=0、·[2]P=0,分别代入(7)、(8)式,得到长期无加速通货膨胀的失业率u[*]:

附图

将上式变形得到的z[,w]和u[*]的函数关系代入(8)式,合并(7)式并消去实际工资w,即可得到·[2]p与(u-u[*])之间的关系:那么如果实际失业率高于NARIU(u>u[*])且固定不变,那么·[2]p将为负,通货膨胀也就将下降。现在假定为了使失业率回复到u[*]水平,市场总需求开始上升,·u为负,这样就给经济带来了通货膨胀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远大于由于u>u[*]而给经济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最终使得通货膨胀上升。

上面的说明还表明了另外一层含义,即由于回滞的作用,长期的失业均衡水平将更接近于其当期的实际失业率,而并非长期的NARIU。为了说明这一点,首先来定义短期的NARIU(u[,s][*]),它表示当期内与稳定的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失业率。于是,在式(11)中有·[2]p=0,得到:

附图

可见,短期NARIU是长期NARIU和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u-1的加权平均。如果我们如上面一样设定回滞系数在方程中占非常大的权数,即,那么短期NARIU就将更接近于u[,-1],而不是长期的NARIU。这就表明当期经济的均衡失业率更接近于上一期的实际失业率。

四、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

对于失业回滞现象的存在性,一些经济学家通过对欧洲、美国20世纪70、80年代失业率的计量分析,已经给予了肯定。而接下来的问题是要解释回滞是如何形成的,即上期的实际失业率通过什么途径影响自然失业率,这就是失业回滞的传导机制问题。费尔普斯最初在1972年将“回滞”引入到失业中时,便提出了“工会制度”与“边干边学”两个传导机制。之后,布兰查德、萨默斯、克罗斯、莱亚德等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各种可能的传导机制。

费尔普斯认为,工会力量保护了就业者的利益,使得厂商企图通过降低工资来扩大雇用量的行为大大受到限制。一般来说,只有当经济高涨时,一些不受工会保护的劳动者才会由于劳动力的短缺加入到就业队伍中来,而一旦加入进来之后,他们就会维护这个就业机会,从而减轻了工资的上涨压力,使得工会成员和非工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缩小。这样,当实际失业率下降时,劳动力市场的结构会因此而改变,从而使得自然失业率也随之下降。

阿罗在1962年的文章《边干边学》中指出,在生产与学习过程中,由于生产更多的物质资本品而积累的更多知识,使得所有劳动力和固定资产在生产最终产品时的效率都会有所提高。那么,当实际失业率较低时,将会有相当多的工人在工作和在职培训中积累更多的劳动技能和知识,这样就提高了全体就业人员的劳动素质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而无意中促使了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减少,从而降低了自然失业率水平。

1986年,布兰查德和萨默斯在《回滞和欧洲的失业问题》一文中归纳了失业回滞的三个传导机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内部人—外部人模型。高失业率伴随的是物质资本积累的减少,而资本积累的减少对劳动力市场形成冲击,降低了对劳动力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失业率的持续高涨,自然失业率也将上升。当然,对于这一传导机制,布兰查德认为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是很难得到支持的。

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而导致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个传导机制与“边干边学”基本类同。劳动者在失业期间将会失去通过劳动而维持和提高自身技能的机会,尤其是长期失业的劳动者,其技能的萎缩与劳动力市场的无效供给是混合在一起的,因此对于厂商来说,宁愿雇用那些长期处于工作状态的工人,而不愿雇用失业工人。另一方面,在一个高失业率的经济环境中,一些有能力的失业工人很难通过获得工作或提升来显示其才能,这样厂商就会因为无法挑选所需要的工人而减少其雇用量,于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总需求就会减少。可见,高的实际失业率导致了人力资本积累的减少,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上充斥无效的供给和“惰性”的需求,最终引起自然失业率的上升。

第三个传导机制是由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关系给出的。从极端的角度来看,工资总是由从业人员即内部人与厂商谈判得到,而外部人在这个谈判中不起任何作用。内部人所关心的仅仅是如何维护自己的工作,而不是保证外部人的就业。这样,当劳动力市场不存在外部冲击时,任何已有的内部人就业水平都会通过内部人的工资调整而得以维持;而当劳动力市场出现外部冲击时,例如一个反向冲击,使得总就业量下降,于是一部分工人就会失去其内部人地位,那些仍在业的内部人将会通过工资调整来维持由于外部冲击而新形成的低就业水平,而外部人就无法使得工资降低以重新就业。这样,就业率和失业率在冲击后没有向冲击前的水平回归的趋势,而是体现了冲击的轨迹。因此,由外部冲击而引起的高的实际失业率,通过内部人的控制,使得自然失业率同样沿着冲击轨迹而上升。

另外,莱亚德、克罗斯等人在分析失业周期的时候发现,高失业率造就的不仅是更多的劳动者失去工作,而更重要的是造就了失业期限的延长,使得长期失业者的数量增加。而一个人的失业经历在其工作寻找中有着逆向的作用,如果他长期处于失业,那么他就很难再回到工作中来。这意味着在一次严重的经济收缩之后,由于结构性失业问题恶化,高失业率将会停留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对于平均失业期限的影响,除了宏观经济状态之外,政府的失业救济水平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失业救济水平高,平均失业期限就长;反之亦然。

【参考文献】

[1]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6,HysteresisandtheEuropeanUnemployment

Problem.NBERMacroeconomicsAnnual.

[2]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7,HysteresisinUnemployment,EuropeanEconomic

Review,February/March.

[3]Blanchard.O.J.andSummers.L.H,1988,BeyondtheNaturalRateHypothesis,American

EconomicRe-view.May.

[4]Cross,R.(wd.).1988,Unemployment.HysteresisandtheNaturalRateHypothesis,Oxford:Basil

Blackwell.

[5]Cross,R.,1995.TheNaturalRateofUnemployment,Reflectionson25Yearsofthe

Hypothesi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6]Hargreaves—Heap,S.P.,1980,ChoosingtheWrongNaturalRate:AcceleratingInflationandDeflation

EmploymentandGrowth?EconomicJournal,September.

[7]Layard,R.Nickell,S.andJackman,R.,1991,Unemployment,MacroeconomicPerformance

工作得失总结例7

在这里,我表达我对工作失职、疏于监管、对下属要求不严、对业务掌握的不精不透,并给相关当事人造成了一定损失的无比愧疚心情。首先我作为一名科长,我的职责就是贯彻执行国家、省、市、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组织实施落实上级相关的法规政策,做好各项程序落实监督管理及指导工作。

近期因我们具体工作人员,因业务不熟、责任心不强,而使申报业务出了重大失误。给我们工作及当事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分析其原因有下面几点:1、本人在思想没有重视此项工作,平时也很少过问;2、没能及时安排必要的学习培训,而使我及我们的工作人员对业务不精甚至不透;3、平时对下属要求不严,办事程序疏于监管。

对于我在工作上的管理监督失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的主观方面疏忽,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所致。我这样的工作错误给当事人造成了一定损失,给领导以及我们地区的工作形象上抹黑,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此,我向当事人、领导及同志表示深深地歉意。并郑重地向你们说一句:非常抱歉,我错了!我此项工作管理监督的失职,是我工作以来这么长犯下的非常严重的错误。错误的发生,充分地说明我在思想上、政治意识上存在严重欠缺,在监管方面上存在严重疏忽,在工作上怠慢。

总而言之,我工作管理监督失职的原因种种,然而我的工作管理监督失职已是不争事实,我并不想说出其它种种缘由来掩盖我的错误。此次我这项工作管理监督失职,归根结底是我主观方面犯下的严重错误。

以后,首先我要与我们相关责任人尽全部努力,采取补救措施,全面逆补当事人的损失,其次要进一步认真总结这次事件前因后果,引以为戒,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全面完善我们的工作,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公司工作失误检讨书二

大家好!

本人2017年2月16日担任安徽省巨龙清洗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职。

几月来,我认真反思,深刻自剖,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了深深地愧疚和不安,在此,我谨向各位领导同事做出深刻检讨,并将我几月以来的思想反思结果向各级领导、同事汇报如下:

自工作以来一直对自己放松要求,工作作风涣散的必然结果。经过最近的反思,我对自己这些月的工作成长经历进行了详细回忆和分析。记得刚上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时时处处也都能遵守相关规章制度,从而努力完成各项工作。但近几月来,由于工作逐渐走上了轨道,而自己对单位的一切也比较熟悉了,尤其是各位同事对我的关怀和帮助在使我感到温暖的同时,也慢慢开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反而认为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公司总体业绩不断下滑!同事之间感情不断在分支;在我本公司发生这些事;使我不仅感到是自己的耻辱,更为重要的是我感到对不起巨龙对我的信任,愧对巨龙的关心。

工作得失总结例8

一、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存在状况

进入21世纪以来,失业问题仍然一直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宏观经济问题,“难就业、就业难”的局面从未

真正改善过。与城镇失业登记率相比,调查失业率更能真实地反映失业情况。实事上,国家统计局已经从2005年开始做调查失业率的试点,每半年都要进行一次调查统计。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国家统计局“调查失业率”的专家组成员曾湘泉教授曾表示,3年来统计局的“调查失业率”均超过20%,2008年第4季度更高达24%,是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城镇4%登记失业率的5-6倍。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性质分析

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分为3种:总量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率与结构性失业率。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结构性失业率相对较高,因此,自然失业率也应高于西方国家。但是,自然失业率再怎么高,也不可能达到20%以上。

实际上,作为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失业人员具有流动性。在我国社会经济中,有一部分工作岗位空缺是事实,但是绝对不可能有几千万个工作岗位空缺。在自然失业状态下,失业现象虽然是长期的,但失业人员是经常变换的,有些人因结构性调整被抛向了失业者队伍,有些人因找到工作而转入就业者队伍。但在我国失业者队伍中,大量的失业人员属于停滞的失业人口。

因此,我国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总量性失业,即社会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引起劳动力的全面过剩。

三、我国失业问题的原因探析

考察我国近10年内的工资状况,并将其置于国际间比较,可以发现,我国的工资水平明显偏低。

从表1中看,工资总额在我国GDP中所占比重很小,一直徘徊在11%左右。而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普遍都在54%-65%,美国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近年来一直稳定在50%左右。即使与同属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巴西等国相比,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也是较低的。

实际上正是我国过低的工资水平,使得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形成相互约束,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中。由低工资水平所造成的低收入水平,严重抑制了内需,在外需也受约束的情况下,产量受总有效需求约束,同时,劳动需求相应地受产量约束,劳动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造成大量失业的存在,从而使得低工资水平得以维持,形成“恶性循环”(见图1)。

多年来,经济学家一直喊着“扩大内需”,可人们却不敢花钱,主要因为大部分人工资太低。以在劳动力中占较大比例的农民工为例,经调查,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大都在每月600元-1200元;2008年经历过一次工资大幅度上调后农民务工收入人均月收入也才为1196元。对于我国大部分家庭来说,工资是家庭总收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低工资形成低收入,必然导致低消费。在以生活必需品为主要内容的较低层次消费领域,以贫困人口为代表的庞大低收入群体的存在,使市场容量受到很大限制。联合国2006年按照贫困线每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计算,我国的贫困人口为23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在中高层次的消费领域,我国的市场潜力更是十分广阔。小汽车、住房、通讯、电脑网络、教育、旅游、文体卫生、环境保护、第三产业的发展等方面,我国与较发达国家相比,都还有很大差距。也就是说正是在这些方面,我国存在巨大的潜力和商机。但要把潜力变成现实生产力,首先要开发的是消费力。

尽管我国外贸出口量出现连年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速持续10多年达到10%以上的主要拉动力。然而,一方面由于作为人口超级大国,我国劳动力规模十分庞大;另一方面欧美国家频频出台措施对我国商品出口实施配额限制,我国政府在进口国家的要求或压力下,也常常实施“自动”出口配额机制,因此,外需并不能完全弥补内需不足的缺口。在加工贸易领域,由于市场参与者过多,形成过度竞争,加剧加工贸易低附加值的问题,以至于我国加工贸易环节在整条产业链的利润总额中只能拿到10%左右,也是我国劳动力间接输出受约束的例证之一。总有效需求不足,致使我国自1998年以来商品市场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中。

在总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厂商的产量决策受有效需求约束,并非单纯依据利润最大化目标做出。因此,产能过剩问题出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被大量闲置;大批劳动力找不到工作,出现较严重的总量性失业。虽然消费需求不足的同时,我国的投资率保持在高水平上的连年增长,但是,长期过低的消费率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社会产品价值得不到实现,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利用。大量劳动力的闲置,使得过低的工资水平得以维持下去,恶性循环由此形成。

我国当前失业状况实际上是和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中的凯恩斯失业均衡相符合的。非瓦尔拉斯均衡理论下,经济行为主体优先进行数量调整,而非调整价格。假设家庭效用由商品消费D、货币持有量M、劳动供给L共同决定,家庭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厂商生产函数是Y=F(L,K),厂商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P和W分别为价格水平与工资水平,T为税收,I为投资,X为出口需求。

家庭行为:

相对于瓦尔拉斯均衡模型,家庭行为与厂商行为各自增加了一个约束条件。家庭在劳动市场上的劳动供给受到一个数量约束,记为LS;厂商的产量受到对商品的有效需求的约束,记为D+I+X。初始状态下的工资水平W0过低,通过家庭行为的约束条件一,即预算约束作用使得家庭的商品需求D过低,在投资与出口之和不足以弥补D过低所导致的需求缺口情况下,厂商的有效产量或说实际产量受总有效需求水平(D+I+X)约束,低于利润最大化下的最优产量,形成约束条件三。厂商的有效劳动需求通过生产函数间接受到总有效需求约束,家庭的劳动供给又受到厂商有效劳动需求约束,形成约束条件二,因此,实际就业量低于劳动市场出清时的均衡就业量,总量性失业产生。劳动市场上大量失业的存在,使得过低的工资水平W0得以维持。

四、当前失业问题的解决对策

由以上分析知,要打破由低工资诱致的恶性循环,有3种方案:增加出口;增加投资;提高工资。3种方案都能增加总有效需求,从而增加有效劳动需求,提高就业量,其中,提高工资是通过增加消费需求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从世界市场的容量来说,各国都开始重视以出口来带动经济发展,生产过剩不断加剧;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的就业,越来越倾向于动用各种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来保护本国市场。我国以贸易大国的姿态崛起已经给许多贸易伙伴带来压力,不断遭遇贸易摩擦。由此,大规模扩大我国出口,困难重重,几乎不可能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2007年已高达66.2%,远超过主要经济体欧盟、美国、日本20%左右的水平。高外贸依存度是和高外在风险联系在一起的。一旦世界市场上出现经济冲击或经济危机,将快速波及到高外贸依存度国家,并产生较严重的影响。因此,即使能够实现大规模扩大出口,也将势必提高我国外贸依存度,增加我国经济运行所面临的外在风险,而这一风险已经很高了。

1998年以来,我国的投资率(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高位上继续走高,经初步测算,2004年已经达到43.9%。1998-2004年我国的平均投资率为39.2%,几乎是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的2倍,是世界上投资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比一些国家历史上处于类似发展阶段时也要高一些,如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的投资率大体在30%-35%。投资应是以消费为最终落脚点的。我国消费率长期过低,导致长期过高的投资率失去最终消费需求的支持,形成生产能力过剩。因此,如果继续大幅度提高我国投资率,将会使加剧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这是不现实的。

这样一来,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关键就落到提高实际工资水平上了。要提高中等收入阶层的工资水平,大力培育我国的中产阶级,发掘中高层次消费市场的市场潜力。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提高以农民工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收入低下阶层的工资水平,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原因有以下方面:第一,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早已超过国际警戒线,低收入群体的工资绝对水平与相对水平都太低,增长十分缓慢。以农民工为例,2005年《中国经济周刊》调查了解,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农民工工资大都在每月600元-1200元,中西部地区还要低些。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对农民工的低工资也深表吃惊,他援引一份珠江三角洲地区务工者收入的调查资料说:“这份调查显示,该地区进城务工者的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根据当地的生活水平,这样的收入只够一天吃四碗炸酱面!”第二,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者。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通过计算得出结论,2000-2004年,城镇20%的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由81.3%下降到64.1%,即近5年来,城镇高收入群体每增加1个单位的收入,用于不消费的份额从18.7%上升到35.9%;同期内,城镇20%的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由88%提高到95%,这意味着5年来,低收入群体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收入,用于不消费的份额从12%下降到5%。因此,提高低收入者工资水平,更有利于拉动内需,扩大社会消费总量。而且,低收入群体在我国总就业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额。

参考文献:

1、潘士远,林毅夫.中国的就业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学家,2006(1).

2、吴磊,余道先.低工资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效应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6).

3、周培元.我国失业原因和就业对策探索[J].东南学术,2005(3).

工作得失总结例9

《请给我们结果》一书里面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通俗易懂的话术,让读者深刻的体会到“结果”的重要性!结果才是价值的体现!

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案例是来自同一起跑点的三个人(同样的学历、同一所学校)可是出了社会后,由于做事的方法不一样所获得的待遇和价值也不一样!以前那种“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工作方式,会被激烈的竞争所击垮!企业要的是什么?就是员工所带来的价值!而员工的价值就体现在“结果”上!举个例子:一位合格的销售人员的价值不是他的客户量和工作态度来决定的,最终的价值体现就是客户成交量,这不仅仅是员工对企业价值的体现,也是自身能力价值的一种体现!要的就是“结果”!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

戴尔的成功案例、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乔伊·拉德的成功案例、摩托罗拉的失败案例、蝴蝶定律都告诉我们想要获得成功,结果很重要,专注很重要,执行力更重要。

麦当劳公司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43岁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查理·贝尔曾说过:明天的总裁就在今天的这些平凡员工中间产生:“人生也是如此,发牌的是上帝,不管是怎样的牌,你都必须拿着。你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求得最好的效果。”查理·贝尔的成功不是偶然,他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专注结果!

我们做上司交代的事情,不仅仅当做一个任务来完成,不仅要做对而且要做好做出成果出来。我们要明白上司或者客户的真实需求!当你听明白别人的话,你讲一句话就够了;当你不清楚别人的话,讲千言万语也是无用功!

在这里分享一个简易的上中下时间管理方法。

以时间上来分:“上”指上午或刚上班时;“中”指中午或午间休息后;“下”指下午或下班前半小时。

以人来分,“上”指上司;“中”就是指自己或者平行的个人和或者单位;“下”就是指下属或客户。

以管理的行为来分:所谓的“上”就是要做确认的工作;“中”就是要做追踪的工作;“下”就是做总结汇报的工作。

案例说明如下:

》》早上(上班后十分钟)确认(上中下人)上司与平行单位和自己的交办事项,并传达给相关下属与单位。

》》中午(午间休息后)追踪早上(上中下人)所交办的事项,重新凝定完成顺序。

》》下午(下班前半个小时)总结汇报一天(上中下人)工作并向上司或者平行单位报告、传递讯息,同时提前询问上司明天有何重要事情嘱咐。

这是很多成功企业家与管理者常用的方法,公司希望每位员工能够利用这样的简易管理概念来管理你的工作,相信你的部门管理会越来越轻松,每天下班后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愿这种概念能让你工作、生活快乐每一天。

曾经有位老师这样对他的学生说:当我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如果成功了我会把它当成成品;如果失败了,我会把它当作作品!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一帆风顺,当我们面对失败的时候不是迷失在失败中,每一次的失败都是将来成功的积累。爱迪生为了寻找灯丝,实验了数千种材料;

工作得失总结例10

对结果负责,着力创造工作价值

“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做好做坏,是能力问题。”很多人会认为只要我去做了,就没有责任了。其实完成任务的本身只是一个过程,而我们工作需要的是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工作过程和得到结果区分开来,工作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因此,我们必须要转变工作思维,不再是满足于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更加注重结果、注重创造工作价值。

心态决定结果,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端正工作态度,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是取得良好工作有结果的保证。心态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认真做事既是对公司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书中九段秘书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做工作、做好工作和把工作做到最好之间的差别。说到根本上,就是心态问题,只有对工作充满热情,保持积极心态,才会在工作中保持思考力和创造性,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能力。

有结果就胜过没有结果,要重视行动的效率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结果来自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一定是没结果的。书中小和尚摘苹果的故事告诉我们,执行是最基本的东西,想要结果,先要行动。执行就是要结果,一个不是很完美的结果也远胜过没有结果。不要盲目的追求完美,先要行动,用行动来修正我们的结果。所以,对于领导交办的工作,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做出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不断在行动中进一步磨练自己、提高自己。

始终锁定责任,不断增强责任意识

“始终锁定你肩上的责任”。书中将责任比喻成猴子的“责任理论”使人回顾自己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细节,很多工作我们没做好或者做的不够完美,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工作能力,也不是因为我们缺乏创新思维,而是缺少责任意识和承担责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