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模板(10篇)

时间:2022-07-27 08:15:37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1

一 高职教育背景下“小辅导员”制度的相关解读

(一)“小辅导员”制度提出的背景

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高职院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与中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生活方式截然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多数高职院校新生无法迅速适应这种转变。而按目前1:200的专职辅导员与学生数比,辅导员不可能对每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照顾到位,而身为任课教师的班主任,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身份给学生的压力,使得高职院校新生适应的引导工作成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为解决高职院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管理方面遇到的瓶颈,做好高职院校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引导工作,在高职院校新生班级配备“小辅导员”便应运而生。 (二)“小辅导员”制度的基本内涵 “小辅导员”制度,即在新生班级中配备一名专业相近、品学兼优、思想素质良好、能力突出的高年级学生辅助辅导员工作的管理制度。所谓的“小辅导员”,可理解为辅导员助理,辅助辅导员做好新生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2],帮助新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大学生活。

二 高职院校新生班级实行“小辅导员”制度的可行性 (一)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入学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经济上、情感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数“90后”的新生往往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巨大的转变。而学校组织实施的新生教育,往往内容上过于广泛,形式上过于死板,根本无法满足新生急于融人大学生活的需要。而“小辅导员”基于专业对口、年龄相仿、身份相同的优势,从学生中来,又服务于学生,能够迅速获得新生的认同感,并在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上极易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朋辈引导效应。“小辅导员”多数利用晚自习时间进行对口新生班级的新生教育,包括大学生活、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等方面的教育,并在课余时间深入对口班级的学生宿舍、进行个别谈话、召开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解决新生在适应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将了解到的新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反馈给新生班级辅导员,有助于辅导员开展针对性强的新生教育。 (二)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力

随着高职院校管理模式的变化、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无形当中也给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而在高职院校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恝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力[3]。首先,有利于增强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学生管理方法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小辅导员”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专职辅导员处理日常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使辅导员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决学生困惑,以及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增强专职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其次,拓宽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小辅导员”和专职辅导员一同参与学生管理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由单纯的注人型转变为师生双向渗透的互补型,增强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教改革的必然产物

现代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现代教育同时是一种主体性教育,充分肯定并尊重人的主体价值,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并发挥教育主体的能动性,使外在的、客体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主体自身的能动活动。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提倡以学生为教育的主体,高教改革也必然要从学生工作着手,为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行“小辅导员”制度创造了可行条件。“小辅导员”制度切实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以人为本理念和主体性理念,让学生参与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同时,使学生在开展“小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自身得到锻炼和发展,是学生由被动的接受性客体变成积极主动的主体,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 建立高职院校新生班级“小辅导员”制度

通过“小辅导员”制度的涵义,我们知道,“小辅导员”是由高年级的学生来担任的,虽然他们在参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管理方面存在年龄及专业结构的优势,但是,在社会经历及相关学生工作经验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小辅导员”在任职过程中存在职责模糊不清、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加以指引、缺乏学生工作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工作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实行“小辅导员”制度,必须建立在具备完善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聘任制度、科学而明确的角色定位、全面的培训制度和规范的考核和奖励制度的基础之上,对“小辅导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小辅导员”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一)建立合理的选聘制度,切实做好“小辅导员”的选配工作

“小辅导员”的选聘,是高职院校实行“小辅导员”制度的基础。不是所有具有学生干部经历的高年级学生都可以胜任“小辅导员”这一工作,只有建立合理的选聘制度,对初步人选进行严格的考察,才能将学生中的优秀人才挑选出来担任高职院校的“小辅导员”这一重任。关于“小辅导员”的选聘,首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前期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在高年级学生班级中广泛宣传新一届“小辅导员”的选聘条件,使“小辅导员”初步人选的确定有据可依。其次,人员选配实行双向选择。针对明确的“小辅导员”选聘条件,学生结合自身条件,可以向系部踊跃报名,也可以由学生思政工作者向系部推荐,通过这种学生毛遂自荐和学生管理人员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小辅导员”的初步人选。最后,面试选拔确定最终人选。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特点,结合“小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对符合条件的初步人选进行面试,通过面试的最终确定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小辅导员”人选。

(二)建立完善的培训制度,提高“小辅导员”的管理素质

“小辅导员”主要负责新生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对于还是学生的他们来说,既新鲜又陌生,同时也是一项严峻的挑战,要求“小辅导员”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同时拥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而培训是提高“小辅导员”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建立形式、内容丰富,日常学习和专题培训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全面提高“小辅导员”的管理素质。首先,“小辅导员”工作业务知识普及。作为新生班级的“小辅导员”,必须明确其工作职责、角色定位,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政策及相关规定,熟悉新生入学的相关程序、注意事项,掌握新生工作的特点、应急事件处理等。通过对以上内容的培训,使“小辅导员”在新生教育管理工作中更有目的性、针对性,达到更好的效果。其次,加强“小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生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能够以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切实做好“小辅导员”的工作。最后,“小辅导员”工作能力提升。“小辅导员”工作是否能够做好,取决于其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否得当。因此,在对“小辅导员”的培训中,必须让他们掌握学生工作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定期总结工作规律,交流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使“小辅导员”在工作能力上、业务水平上基本胜任该岗位。 (三)建立规范的考核制度,保证“小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

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教改革的必然产物,高职院校要在实际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小辅导员”的作用,除了建立合理的选聘制度和完善的培训制度外,还应配备规范的考核制度,做到培养与管理并重,对“小辅导员”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对“小辅导员”的考核,首先,实行定期考核。根据“小辅导员”在参与学生工作期间的具体工作表现和工作实效,对其进行定期考核。其次,建立完善的考评方案。考评方案可根据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设立相关的量化指标,完善“小辅导员”的考评工作。最后,成立考核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对“小辅导员”工作的考核,高职院校应设立由学生工作分管领导组成的专门的考核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以保障“小辅导员”的考核工作有序、公平且合理的开展,确保“小辅导员”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四)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激励“小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

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小辅导员”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者,而“小辅导员”的学生身份在其开展学生工作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学生的学习压力和工作压力,使得多数“小辅导员”的工作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针对这一问题,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合理的奖励制度,以激励“小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对在任期间,表现优秀、工作认真负责、所带班级学生或集体表现优异的“小辅导员”,给予一定的荣誉和奖励,并在学院的各项评先评优、入党推优、就业推荐中优先考虑,把“小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使“小辅导员”逐渐形成一种努力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的内在要求,并把这种内在追求作为规范自己在“小辅导员”工作中行为的动力,从而提高工作实效性。

四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营系“小辅导员”制度的实践与成效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根据学生工作的需要,从2009年开始在迎新工作中,引入“小辅导员”的管理模式,为每个新生班级配备了“小辅导员”,初衷是为了以减轻专职辅导员在迎新工作中的负担,辅助专职辅导员做好系迎新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0年,根据2009年“小辅导员”在迎新工作中取得的成效,结合我系学生工作实际和办学特点,出台了《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小辅导员”制度实施办法》,《办法》中明确了“小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选聘、培训、考核和奖励等相关规定。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完善,我系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小辅导员”的选聘与培训

我系“小辅导员”的选聘实行自主报名和学管人员推荐的双向选择模式,具体的条件要求:第一,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强,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系部保持一致,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第二,具有一定的沟通交流、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党员和院、系、班级学生干部等具有一定学生工作经验者优先;第三,学习成绩排名位于班级前十名,无挂科。系团委组织工作小组对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进行面试选拔,确定人选后,组织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和学习。第一,“小辅导员”的工作职责和角色定位;第二,院系的规章制度,与学生息息相关的政策和规定等;第三,新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注意事项、工作方法和应急事件的处理等。通过严格的选聘和培训,挑选出能胜任我系学生工作的学生干部担任“小辅导员”,为我系实施“小辅导员”制度奠定了坚实的人员基础。

(二)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小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我系“小辅导员”的聘期为一年,主要工作职责是辅助新生班级辅导员做好新生班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具体的工作职责:第一,协助新生班级辅导员做好新生的入学、军训工作;第二,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指导新生有选择地参加院系社团活动,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第三,定期走访新生班级和宿舍,加强与新生的交流和沟通,发挥桥梁作用,协助新生班级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第四,协助新生班级辅导员做好班级学生干部的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指导并参与班级工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第五,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促进班级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系“小辅导员”的考核和奖励

我系对“小辅导员”队伍实行规范化管理,特成立了由学生分管领导组成的考核小组,对“小辅导员”的工作进行考评。第一,每学期对“小辅导员”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聘期结束时进行总评;第二,考核小组根据“小辅导员”工作的量化指标,结合新生班级学生和辅导员的评价及其工作表现和成绩,作出考核鉴定;第三,考核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对于“小辅导员”工作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第一,每学期期末操行分加3分;第二,颁发“优秀小辅导员”荣誉证书;第三,在院系各项评先评优、入党推优、就业推荐中优先考虑;第四,对于第一学期的考评“不合格”的“小辅导员”,及时进行谈话了解,直至取消“小辅导员”资格,第二学期不再续聘。

总之,本研究的主要影响和启示:通过高职教育背景下“小辅导员”制度的解读,揭示了高职教育背景下“小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和提出背景;并对高职院校新生班级实行“小辅导员”制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明确指出实行“小辅导员”制度是高职院校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力、是现代教育理念下高教改革的必然产物;对高职院校实行“小辅导员”制度作了探索研究,并在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本研究对高职教育深入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问题研究,加快其理论体系的完善,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对进一步推进高职院校“小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参考文献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2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3

学校心理辅导也称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20世纪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新观念,它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标志,逐渐受到心理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的关注。近十多年以来,在心理辅导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我国中小学心理辅导已初具规模。然而,目前从整体上看,我国大陆地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缺乏明确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换言之,从区域教育或整体管理角度看,学校在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上依然存在着随意性、盲目性,缺乏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实效性。另外,尽管各级各类学校均已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的保障。

从管理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发现我国大陆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心理辅导行政,导致了学校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其负责人没有明确的责权和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往往孤军奋战,没有吸引广大班主任和学科教师积极参与。

学校心理辅导行政是指根据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组织,选择合适的心理辅导教师,拟订切实可行的心理辅导计划,运用领导、沟通、协调等现代行为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方法,切实有效地执行,并评估其成效,以实现心理辅导的工作目标。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在学校心理辅导行政上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究。因此,本文回顾和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总结和吸纳国内外心理辅导行政经验,并对我们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新的展望。从而为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实践建设奠定基础。

一、国内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吴增强指出:“在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参与作用不可忽视,美国的一些州通过立法来支持学校心理辅导。”1946年通过的《乔治—巴登法案》(The George Barden Act)促使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一个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计划。1957年,美国联邦政府推出《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规定学校要推行辅导及评估计划,识别天才及迟缓的学生并因材施教,而大学也不断增设辅导训练课程,并给辅导工作提供专门的经费,这一法案极大地刺激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APA)下属的学校心理学分会(DPS)和国家学校心理学学会(NASP)制定了从事学校心理辅导的人员必须达到专业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心理健康研究者提出在学校建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school-based mental health center),由学校自己实施心理辅导。1970年,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率先在学校设立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全校学生、员工及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服务。1976年,弗吉尼亚州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逐步走上专业化道路。

基于学校心理健康计划的成功,1980年美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学校心理健康运动”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提供综合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协调、健康的学习环境。

20世纪90年代开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各种社区服务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加强了合作,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专业支持,加快了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1990年,全美32个州的中小学只有178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1993年约500个。1995年,美国联邦政府出资在加州和马里兰州成立了校本心理健康援助中心,并且提供资金帮助、教师培训、技术指导,有效地促进了校本心理辅导的发展。在政府的支持下,校本心理健康中心快速发展,1998年已经超过了1150个,到2000年,全美45个州有1400个学校心理健康中心。目前校本心理健康教育仍在不断地发展,追求整合的学校心理辅导将仍是美国中小学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美国,几乎每所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或学生心理辅导室,即使是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在所属的学区内也有这样的机构为学生服务。学校心理教育人员的职能形式日趋多样,职能范围也不断扩大和延伸,由最初的筛选者角色,发展到修复者角色和咨询师角色,以及现在的“工程师”角色。

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在美国的兴起和发展,广泛地影响了世界各国,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心理辅导也得到了很快的发展。1960年马来西亚出版了由教育部编著的《学校辅导服务》,以政府的力量推进心理辅导的发展。日本学校教育法则规定,心理辅导由地方教育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在初级中学设立学生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辅导;设立前途辅导主任,负责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他前途辅导事项。学校均制定周全的辅导计划,包括学生、学业的辅导重点,各部门辅导活动的计划等,并建立严密的组织网络和专门的学生辅导部。在人员配置方面,以中小学教师的兼职辅导和地方心理学专家的专职咨询相结合,调动一切力量,重视班主任的作用,发挥生活委员等学生干部的力量。

(二)我国台湾地区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现状

在我国,与大陆相比,台湾地区与香港的心理学研究显得更加成熟,在心理学的应用上也更加广泛,尤其是学校心理辅导的应用,显得更加完善。

樊富珉、古怡指出,“台湾地区青少年心理辅导走的是一条自上而下的道路。教育主管部门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从小学到大学有关学生辅导工作的法规、条文,确定行政组织、人员编制和聘用、工作实施目标及要点等,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保证了辅导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实。”刘华山曾指出:“台湾地区自1954年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经过了由教育学术团体倡导到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相应制度的过程,辅导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如今,一个从小学至大学各级学校纵向贯通的辅导体系已建立起来。在学校中,辅导内容涵盖了生活、学习与职业选择等各个领域,形成了辅导、教学、训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在台湾地区,中小学设有辅导工作推广委员会,委员会日常工作由执行秘书负责。委员会下设两个组织,即学生辅导中心和心理卫生中心,两个中心之下又分别设有生活辅导、教育辅导、职业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五个组具体负责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职责是收集并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举行咨询与个案会议;进行参观访问与调查工作;定期举行各种心理测验;与家庭密切联系,进行家访与召开恳谈会等;设计各级辅导方案,供有关教师参考实施。

依照法令,台湾各级学校均设有辅导组织及专职辅导工作人员。各个学校辅导组织的形态,是由学校行政首长根据对辅导工作的认识、学校的设备及学生的人数而决定的。所以,不同规模、不同地域、不同人文环境的学校,其辅导组织的类型各不相同。现以“国小”“国中”及高中辅导三级组织为例:

台湾的“国民小学”一般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全校的辅导工作。它由校长牵头,下设主任委员和执行秘书各一名,另有委员会成员3~4名,聘请专职辅导教师担任。委员会细分为资料、辅导、联络和特教组,相互配合,再由各科任教师、级任教师和年级主任等共同参与,推动辅导工作的开展。

台湾“国民中学”的辅导工作也由学校辅导委员会统筹安排。由校长牵头,下设推行计划委员会、特殊个案研讨会、就业辅导委员会和升学辅导委员会。这些委员会向校长负责,做好自己所承担的辅导工作。辅导委员会的实际领导为执行秘书,负责整个委员会的工作。秘书有一人,有的也有多人。执行秘书主要抓委员会下设的几个小组:行政业务组、生活辅导组、学生辅导组、职业辅导组、研究计划组和测验统计组。各年级导师参与生活、学业、职业三级活动。

台湾的高级中学辅导工作组织,依照台湾“教育部”1979年公布的《高级中学法》而设置。学校的辅导工作由专设的机构——辅导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校长兼主任委员,作为全校辅导工作的总负责人。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训导、总务、实习辅导及图书馆等处室主任,主任教官,主任辅导教师,教学、训育、管理、卫生、实习、就业等组长,各科教师代表若干名及辅导教师。辅导工作委员会设置专任辅导教师,以每15个班设置1人为原则,由校长聘请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担任,并由校长从辅导教师中选一人为主任辅导教师,负责规划、协调全校学生辅导工作。

二、我国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的展望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行政组织是一个围绕着组织目标,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开放多维的有机的整体系统。一般来说,行政组织主要包括以下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权责体系、法规制度、人员构成、物质因素。与行政组织一样,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也是由以上六大要素构成。鉴于美国和台湾地区的心理辅导行政建设经验,结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我们认为在我国大陆地区开展学校心理辅导行政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建设和努力的方向。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组织的最根本目标是从学生心理成长的角度,实施对学校辅导的管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全面而健康地发展。从具体的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学校心理辅导室来说,各自均有不同层次的工作目标,心理辅导行政需要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范、系统的组织目标体系,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序开展。

第二,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组织三级工作网络

在机构组织的建设上,可以采用“三级工作网络”的组织体系。在“一级工作机构”中,由教育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该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及考核工作;在“二级工作机构”中,各学区辅导中心、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在“三级工作机构”中,由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运行与实施。

第三,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的权责体系的建设

权责体系是学校心理辅导行政的核心要素之一,明确心理辅导室的核心地位和权责能够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认为应将心理辅导室作为学校的一个独立部门来设置,使之成为一个与教务处、政教处、科教处、总务处并列的处室。换句话说,心理辅导室主任可以确定为学校中层领导。这样做,有助于学校心理辅导室参与到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和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加强中小学心理辅导行政法规制度建设

法规制度的建设有助于心理辅导行政的可持续发展。法规制度的建设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指导性文件,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运行机制、管理办法、评估方案等;(2)教师队伍建设文件,如提高全体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的文件;(3)评估考核性文件,如学校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体系等。

第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教师培训的关键是要引导、鼓励和发动广大教师参与和投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提升教师的心理辅导理念和技能外,更要提高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效能感,以及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培训途径上可以采取多种途径结合,如相互听课、评课、个案研讨、学术沙龙等。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4

2020年工作的总体思路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致少先队建队70周年贺信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落实州党委十届五次、六次全会和自治区教育大会、自治区团委十三届四次及州团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

       聚焦少先队政治启蒙和价值观塑造主责主业,着眼构建党团队一体化传承红色基因的全链条,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在持续抓好新疆少先队“1211”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少先队改革,加强工作队伍和体制机制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始终听党的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宣传贯彻落实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一)持续深入学习宣传致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贺信精神。

1、广泛开展组织教育、自主教育、实践教育,帮助少年儿童持续深入理解对少先队员的希望和要求。用好形式丰富、感染力强的文化产品,引导少年儿童传承红色基因。

2、县(市)少工委要认真学习《关于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加强少先队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在此基础上组织少先队工作者进行学习,做好政策文件的贯彻落实和实地指导。

(二)加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少先队员教育引领。把打贏疫情防控阻击战作为对广大少年儿童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重大实践,积极宣传防疫阻击战中涌现的先锋人物和先进事迹,教育引导少先队员“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加强对传染病防护知识宣传普及,引导少年儿童理性乐观,遵守防控举措,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疫情解除前,各级少先队组织一律不组织各类聚集型活动。

(三)持续深化“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实践教育。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为统揽,落实团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用好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等生动的宣传教材,各级少先队组织要以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习爷爷教导记心中”学习宣传、“我是小小追梦人”等实践体验活动,从小种下制度自信的种子。

(四)落实每月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各县(市)少工委认真落实少先队组织每月统一开展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及时将自治区统一编发的活动课件下发,并以县(市)为单位,规定统一的时间段开展;同时做好少先队活动课的指导、督导,并按照时间节点及时向州少工委上报开展情况。

(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加强仪式教育,全州各级中小学校,要组织少先队员参加升旗仪式,注重入(离)队仪式程序的规范化,强化仪式教育;同时各县(市)用好微信平台,增加少先队相关知识、活动内容,加大其宣传力度。

二、建立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增强少先队员光荣感

(一)推动系统构建少先队员成长激励体系。

1、入队激励。各县(市)团委、少工委联合教育部门建立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工作机制。各级学校开展分批入队试点工作,以“六·一”、10月13日建队日等为时间点,有组织、分批次地吸收适龄少年儿童加入少先队,年内各县(市)要完成30%的试点工作(分批入队最长时间为二年级下学期),阿图什市昆山育才学校、阿合奇县团结小学今年必须实现分批入队,从源头培养少先队员的光荣感和组织归属感。

2、推优激励。各县(市)团委、少工委做好“推优入团”工作,细化工作方案,严格按照“推优入团”工作程序督促开展推优入团工作。

(二)建立少先队常态化荣誉激励机制。

1、开展争章评选。以“红领巾奖章”争章为主要抓手,开展少先队员日常教育引导,加强榜样选树宣传。各县(市)少工委要按照《红领巾奖章》实施办法,制定“红领巾奖章”细化实施方案,开展一星、二星、三星章评选;一星章由学校少工委颁发,二星章由县(市)少工委颁发,三星章由地州少工委颁发。今年克州实验小学、阿图什昆山育才学校、阿克陶县实验小学、乌恰县实验小学、阿合奇县团结小学等5所学校要做好“红领巾奖章”争章试点工作。

2、开展优秀少先队员、少先队集体荣誉表彰。按照自治区的统一要求,州、县(市)少工委联合党委教育工委、教育局开展2020年度县、州、区级“优秀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集体”“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评选表彰。

三、持续深入开展融情实践教育活动

(一)持续深入开展融情营活动。各县(市)团委、少工委积极与援疆省市对接,争取新一轮援疆项目的支持,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融情夏令营规模(冬令营、周末营)活动,特别是阿图什市团委、乌恰县团委要加强沟通对接,扩大融情实践活动范围;阿克陶县团委要积极与江西省团委对接,创新探索阿克陶县与江西省中小学校间插班研学融情活动;同时继续深入开展“你来我家吃馓子、我到你家吃月饼”、“我在城里(农村)有个家”等民族团结交流交往交融活动。

(二)继续深化书信手拉手活动。继续推进克州地区与疆内外各民族间少先队员书信手拉手活动,在原有城市学校基础上向乡镇、村级小学扩展;在开展去年书信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全州第十六届书信手拉手文化交流活动,扩大融情实践的影响力、覆盖力,进一步提高各族少先队员的交流交往交融。

四、落实“1211”各项工作,强化基础队建

(一)加强各级少工委建设。

1、加强县级少工委建设。一是各县(市)少工委于今年8月底前完成换届(阿克陶县除外)工作,落实“双主任”制度,原则上县(市)教育局副局长担任少工委主任,明确少工委职能,规范委员会建设和运行,选齐配强县级少工委。二是州、县两级团委或教育部门力争在年内配备专门的少先队总辅导员。

2、加强学校少工委建设。各县(市)学校在去年的基础上,对已经建立的学校少工委进一步完善规范,未建立于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学校少工委的组建,初中、小学实现学校少工委全覆盖,积极推动学校少工委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学校少先队工作。

3、加强少工委主任培训。州少工委加强对县级少工委及州直属学校少工委主任的培训,县级少工委加强对所辖学校少工委主任的培训。培训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线下轮训比例不低于30%。

(二)加强基础队建。

1、持续推进中小学基础队建,配齐大队辅导员,聘请优秀家长和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担任学校少先队校外辅导员。规范少先队入队仪式,严格执行每周1课时少先队活动课;规范各级学校少代会,落实每学年召开一次少代会;坚持工作到中队,全面深化活跃中队“五小”活动。完善少先队基础信息统计。

2、加大力度做好初中少先队工作,做好七年级第一学期全面建立健全少先队组织,规范举行建队仪式,开展符合初中生身心特点和需求的少先队活动。在九年级统一举行离队仪式,条件具备的可与入团仪式相结合。

(三)规范少先队标志标识的使用管理。

严格落实少先队标志标识的使用。各县(市)团委、少工委主动与相关部门建立工作协同机制,清理整治红领巾等少先队标志标识及名义、队员形象、队歌等用于商标或商业化使用,明确分级分类处置及属地负责原则,畅通举报渠道。严禁使用“红领巾”等少先队标志标识及名义注册企业,对已注册的分类处置。坚决打击对组织标志恶意玷污甚至政治诋毁行为。

五、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水平

1、加强辅导员队伍配备和管理。各县(市)少工委要逐步配齐少先队骨干辅导员队伍,从严管理辅导员履职任职,指导中小学校按要求建立规范的任职、履职、退出机制。各级团委、少工委联系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担任辅导员,探索建立辅导员资源库,探索制定辅导员称号等级评审实施办法及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

2、组建名师工作室。州少工委在原有的“雏鹰之家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基础上,重新进行梳理,从州、县(市)直属学校推选7名有2年及以上从事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州级名师工作室成员,做理论研究、辅导员(队委)培训、示范带动全州辅导员专业成长,发挥少先队名师工作室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3、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培养机制。州、县(市)两级团委、少工委要将辅导员培训纳入团干部培训体系,制定实施本级培训计划、新任职辅导员岗前培训工作方案,不低于35%的中小学大队辅导员参加县级及以上少先队工作培训。州团委、少工委继续实施“送学克州”——基层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工作,县(市)团委、少工委每年至少举办1期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要充分利用全国少先队辅导员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推动建立少先队活动课集体备课机制。坚持做好自治区、自治州鼓号队比赛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技能大赛等品牌工作。

六、推动开展校外少先队工作,聚焦少先队主责主业

推动校外少先队工作和少先队社会实践阵地建设。各县(市)要强化青少年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的共青团、少先队属性;推动各学校设立少先队角、队室。积极发挥“青年之家”在服务少先队工作中的作用。有条件的县(市)少工委积极推动建设校外少先队组织,有序开展社区建队工作,配备校外少先队辅导员,积极开展少先队实践活动。

七、加强工作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一)继续推动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机制。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督导中小学校落实党建带团建、队建情况,推动将少先队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教育工作领导机构,纳入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党建工作计划。

(二)落实各级团委全团带队职责。全州各级共青团组织认真履行全团带队职责,各级团委主要负责同志是少先队工作第一责任人,大幅提高少先队工作在各级共青团工作考核指标中的分值和权重,大幅提高少先队工作预算占本级团委年度预算安排的比例,推动团费支持少先队工作比例达到20%。推动县(市)团委和教育部门专门从事少先队工作的力量分别不少于1人。

(三)加强少先队工作调研指导。州、县(市)团委、少工委要对标从严治党、从严治团,依托少先队名师工作室有效指导基层,切实解决基层少先队组织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州少工委将不定期采取电话督导和实地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州中小学少先队组织进行业务指导督导。

八、做好少先队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相关工作

积极配合自治区少工委做好第八次全国少代会代表推选工作。大会召开之后,州、县(市)团委领导机关、少工委要向同级党委汇报传达少代会精神,采取会议、文件、落实方案、工作指引等方式部署落实会议精神。发动广大少先队辅导员以及各级少先队工作者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贯彻落实会议要求。

共青团xx自治州委员会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5

二、工作重点:

以分层活动框架为重点,深入推进少先队特色建设。继续以全国少先队“xx”课题为抓手,深入推进“协和”文化框架下“xx特色文化”建设工作。

做好少先队活动课程全国试点工作,把本学期的少先队活动课程方案征集和评比工作等一系列工作做细、做实。

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夯实少先队工作基础,继续培养队员良好的礼仪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道德习惯,把善善志愿服务岗工作做得更好。

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业务水平。举行多种形式的交流会,以培训活动和同心圆俱乐部成员沙龙、辅导员中队少先队活动课辅导技能竞赛等方式,提高青年辅导员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具体措施:

(一)深入推进少先队特色建设

1.全力推进“xx文化”建设,推进“xx阳光智慧少年”争章活动,以“xx校园阳光四季交响曲”的夏秋冬三季交响曲活动为重点展开。

夏季:感恩生命交响曲(红色) 阳光感恩季

9月(感恩行动礼仪月)开展季子礼学院、尊师礼仪节、“争当好习惯善善”启动仪式等活动。

秋季:悦读生命交响曲(金色)阳光美读季

10月(领巾飘飘爱队月)少先队建队日十一三一年级队员入队仪式

11月(走近文学美读月) 以读书为重点,童诗、童话、童谣学习和创作为重点开展美读节活动。

冬季:智慧生命交响曲(银色) 阳光创想季

12月(哈利波特创造月) 开展科技节主题系列活动。

1月(欢庆新年迎新月)开展“元旦”主题联欢活动

2月(中国年味体验月) 开展寒假少先队七彩假日活动

(二)深入推进少先队活动课程全国试点工作

作为全国少先队活动课全国试点学校,本学期将继续全面深入做好一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研究和实施。

1. 组织全校辅导员学习《少先队活动课程纲要(试行)》内容。培训并指导辅导员有效开展好一周一节少先队活动课。下发本学期各年级的少先队活动课《计划书》。 开展全校少先队活动课评比活动,举行青年辅导员少先队活动课同题异构竞赛。 继续开展少先队活动课案例征集活动,将优秀的少先队活动课案例结集成册,初步形成学校少先队活动课校本教材。 在学区各年级设立的少先队活动课重点试点中队、试点中队辅导员中,开展试点活动研讨观摩活动,发挥试点中队的引领作用。 建立好少先队活动课督查评比机制,将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情况纳入《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班主任)评比》、红旗中队评比。

6.重点制定和实施各中队小干部少先队活动课的分层培训和每月例会制度。

7.按照以往惯例,开展各级中队主题观摩活动

承担:一学区(镇级观摩)

二学区(片区级观摩)

三学区(镇级观摩)

四学区(片区级观摩)

主题:按照《少先队活动课程计划书》内容,1-3年级开展少先队基础知识学习主题实践活动;4-5年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关键词展开主题队会。校、镇级活动时间:10月--12月;片区级活动时间:11月初。

校级中队主题活动要求:根据大队部每月教育重点、本中队特色文化、少先队活动课程要求自主选择,如期开好中队主题观摩活动。

(三)做好少先队常规工作,夯实少先队工作基础。

1. 精心安排好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讲话。

推荐组织好中队承担每周的升旗工作。一方面从细节处培养队员的荣誉观、集体观;另一方面也树立榜样,导行队员的德育实践和德育体验。学校已经具备做好心理健康咨询室的条件。本学期将扎实开展好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做好生命教育工作。加强小干部队伍建设。

结合少先队工作一日常规检查评比的开展,并通过大队部例会、队长学校指导小干部们开展自主管理,使大队干部在工作中获得历练。通过召开各中队小干部座谈会,了解小干部队伍现状、中队风貌等,增强小干部的服务意识、带头意识、责任意识。本学期少先队大队部继续以小岗位让小干部在角色体验中大胆创新,承担责任,锻炼能力。

同时,还要做好少先队小干部参与少先队活动课的组织、策划培训工作,培养自动化活动中小队。

做好少先队善善志愿服务岗工作。

(四)进一步提高辅导员思想、业务水平:

(1)提高全体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

本学期形成中队辅导员每月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制度,学期初进行辅导员工作培训。学期末开展辅导员,促进相互交流与学习。

(2)科学有效地发挥俱乐部、工作室作用。

本学期举行辅导员同心圆俱乐部沙龙活动2次;建立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机制,大队部指导工作室开展活动。为优秀辅导员搭建平台,为年轻辅导员创造迅速成长的条件。并帮助她们在各级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成长起来。

(3)加强学区大队辅导员的责任意识。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6

受前郭县教师进修学校邀请,教研员要宝甸乡小学英语教研会上做教学观摩课。接到这个任务时,坦率的说,心理压力很大,真的很担心。从1994年起,我开始从事小学英语教研员工作,这许多年来,也积累了许多教研心得,但毕竟是概念中的东西,分享给了一线教师,并没有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演示。已经离开课堂教学十多年了,自己能否将一些教学理念直接在课堂中演示出来呢?而且这次做课的是前郭县西片中心校,学生的英语素质、学校的教学环境都是什么样的呢?我和学生能配合到什么程度呢?难以想象。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决定,做好充分的准备,拼了。

【备课】

一节课的内涵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演示出来: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我做课的内容是PEP小学英语四年级下,《Is this your shirt?》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短语:

white sweatergreen skirt

brown jacketblue dress

yellow T-shirtred shirt

2.喜欢某些服装的搭配

I like the…with the….

3.与服装有关的相应动作

Put on your T-shirt.

Take off your jacket.

Hang up your skirt.

Fold your dress.

Wash your shirt.

Put away your sweater.

(二)研究教学策略:教授新单词时,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1.实物教学法:教授“jacket”一词时,拿出一件夹克衫,同学生对话,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图片演示法:教授“skirt”一词时,我拿出几张印有五颜六色花裙子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喜欢哪一个,鼓励学生开口讲英语。

3.生活激趣法:讲授“dress”一词时,我展示了一段贴近学生生活的芭比娃娃的舞蹈动画,优美的音乐、高雅的舞蹈、旋转的“dress”,给学生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比较猜测法:讲授“sweater”时,大屏幕上出现两个剪影,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一猜是什么衣服,调动学生的多项思维进行课堂英语学习。

5.韵律互动法:讲授“与服装有关的相应动作”时,打开录音机,让学生跟着节拍朗读,改变了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

(三)适时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小环节,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1.讲授“jacket”一词时,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之后,提问学生,“Do you have a black jacket?”用来评价学生是否真正掌握所学单词。

2.在单词全部学完之后,教师出示画有服饰的图片,只出示半张图片,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单词,用来评价学生的英语发音。

3.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奖励五角星,五角星多者获胜。

4.在屏幕上飘过各色裙子、衬衫、毛衣,让学生抢说所看到的服饰,评价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

【上课】

经过了半个月的准备,10月12日这天,正式上课了。虽然在备课时已经反复预设了各种可能,满以为胸有成竹,但当真正站在讲台上,面对着30多名学生和后面20多听课老师时,心里还是有些慌了。我立刻给自己加油,然后深吸一口气(以前只在课本上读过这句话,但它的含义在今天真正体会了),镇定,按预设的情境上课。BOYS AND GIRLS,CLASS BEGINS.

课堂有条不紊的进行,消除了刚刚开始时的紧张,80%用英语授课,由于教学方法和图片都比较新奇,学生们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一切在正常进行着……听音、模仿、练习,创设不同的情境,鼓励学生想说、敢说、会说……

当讲到“T-shirt”一词时,为了发散学生英语思维,我提出用“T-shirt”一词说一句英语,而且不允许用相同的句子,学生们踊跃举手回答,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忽然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说了一句中国人和外国人都不懂的句子“What do you like,blue T-shirt?”这个句子从语法上来讲,没有问题,从意义上来讲,就很难解释了。经过短暂的思考,我马上说:Good,这个句子我们作为家庭作业,课后讨论一下吧。如此,有效地缓解了课堂的尴尬。

课堂最后,我们为学生展示了“fashion show”,通过灯片,展示了世界各国的服饰,给学生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引导学生用美好的情感去学习,去做事。最后以“唐装”定格屏幕,讲述大唐盛世,唐人街等中国典故,鼓励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的美好情感。

【课后】

课程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看着大家热情洋溢的笑脸,我知道,这节课成功了,在走下讲台的一刹那,腿有些发软,稍稍有些眩晕,我心里暗暗郁闷:真的老了。

【反思】

1.本节课体现了我们自行研究的“三听三说”教学模式(三听:听录音机说、听老师说、听同学说;三说:正确发音,反复训练,让学生会说,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说,引思激趣,让学生敢说)。

2.教学策略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新,理念新、思路新、手段新;活,教学方法灵活、把教材用活、把学生教活;趣:教学环节有趣、教学游戏趣味横生;实,教学目标落实、课堂训练扎实、教学过程真实;美:课件设计美、教学风格美、教学氛围美、教学感受美。

3.教学过程预设周密,师生配合融洽,生成度高。

4.教学内容,自然渗透情感教育,陶冶学生的文化修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润物细无声。

有待改进之处:

1.操练时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穿衣物,使课堂学习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更能体现英语学习的工具性。

2.评价语应该更加丰富一些。

在离开宝甸小学的时候,已经是中午十二点多了,回头看一看那一排排整齐的平房教室,孩子们纯正质朴的笑脸(脸上有那一抹天然的红晕),带着新奇的目光偷偷窥视你的眼神,弥漫着一种异样气息的课堂……这一切都触动了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这里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所接受的教育还是有一段距离的,那洋溢着弥香的快乐追求,在不断的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尽可能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回想起孩子们看到芭比娃娃时新奇的目光,那样的惬意、那样的享受、那样的快乐,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感觉到那些情感,像花开的声音,向我款款走来,带着欣赏、带着留恋、带着幸福和向往……

高校辅导员开展德育与心理工作的定位与构建

倪林英吕炜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结合高校辅导员同时开展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矛盾与优势,构建有效心理干预机制,以班级为载体,明晰目标,发挥各大学生组织主力军作用,来促使德育与心理工作有效结合,使高校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一步走向深入。

高校辅导员德育心理健康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他们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辅导员既要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和班级管理等,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的复杂性、多元化,使大部分辅导员又承担着心理咨询的重任,特别有些高校紧缺心理咨询师、人员配置不足情况下,辅导员顺利成章成为一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力军,承担起心理咨询的任务。所以高校辅导员同时兼任德育和心理双重工作,如何既要做好德育工作又要承担起心理咨询任务,在两角色中如何协调和定位,是高校辅导员思考和探讨的地方。本文试图从德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两者共性、异性等方面分析,从而构建良好的辅导员学生工作质量体系,在双重身份中定位好辅导员角色。

一、高校辅导员从事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者存在的矛盾

首先,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思想导师,也是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承担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奖勤助贷、党团学律二级心理辅导站各大组织指导、接受各职能部门下发各类通知,处理突发事情等,这些职责和内容使辅导员工作在思想教育中经常面临日常琐事困扰,辅导员忙于日常事物对学生干部起着上传下达作用,从而使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形成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关系。鉴于辅导员管理者身份,一旦出现问题,一般情况下都是辅导员主动找学生,奖励处罚、发展学生党员等各类事情都有严格的选拔程序,为做到公平公正,学生事务都进行公开公布。同时,为了对学生起到更好示范作用,辅导员采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环境熏陶作为主要思想教育手段,使得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呈现“公开性”。

其次,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力量。高校心理咨询资源出现资源配备不足,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比例为4001,香港5001,而内地高校100001。心理咨询模式发展不平衡,人员紧缺情况下,学校配置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来访者一般是心理障碍明显,精神疾病患者。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关系紧张、情感挫折、就业焦虑、宿舍困惑、环境适应等一般心理问题都交给了辅导员,因此高校辅导员成为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力量。从心理咨询角度来看,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是平等的,按常理,学生主动去寻求帮助,辅导员不会采用熏陶等手段来引导学生,采取更加客观评价,并为学生保密,从这个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心理咨询工作呈现“保密性”。

综述以上两点,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双重性,出现公开与保密的对立性,从而产生角色冲突。

再次,高校辅导员心理知识系统缺乏,心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高校辅导员并不是全部接受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知识的。专业不同、研究方向不一样,分门别类,在咨询与辅导过程中不能恰当运用心理学知识,给辅导员心理工作开展势必带来影响,在处理学生事故与问题时,不能恰当处理好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摆正不了双方位置,加上辅导员工作内容公开性,性格内向学生不易向辅导员透露心思与情绪,结果会影响心理问题的判断。

二、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辅导优势

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与心理辅导工作具有相近性,两者最终目的都为了让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并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将来更好适应社会做准备。个体内在动机、需要、价值观、态度等心理倾向的改变与协调在心理咨询与辅导效果中起着关键作用,而这些改变与协调受周围生活、社会环境等文化制约。在大学,这些制约条件认识,主要由德育思想政治工作来完成。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与辅导过程中,呈现很多优势,主要有,首先,辅导员信息量充足。辅导员长期在一线工作,每周都走访宿舍或班级,定期召开班干例会,通过班级、宿舍、学生干部等渠道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信息量充足。一旦学生出现异常情况能及时了解。其次,辅导员沟通畅快。高校辅导员一般为刚毕业学生,年龄层次、结构出现年轻化,与在校学生年龄差不多,接触事物、视野相近,更容易找到共同话题。一旦志趣各方面相投,辅导员成为了学生的贴心人,有什么心情容易向老师倾诉,从而及时疏导。再次,辅导员有工作形式主题优势。辅导员一般为高校各大组织如党、团、学、律等组织指导老师,经常要组织学生干部培训,辅导员可通过组织团体辅导等内容来训练干部,这就给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优势,个别学生遭遇到的心理不适有可能在团队训练中获得释放,从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且,辅导员具有笼络社会资源的优势。学生从大一到大三3年中固定辅导员,刚入校时,方便管理,建立了学生档案,这样,辅导员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学校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遇到突发事情,辅导员直接与家长取得联系,能够第一时间做好心理防范机制。

三、辅导员开展德育与心理工作的定位与构建

辅导员的双重角色与身份,即给辅导员心理工作带来优势,也存在不足,因此辅导员在实践中如何发挥优势,缩小劣势,使辅导员工作效益最大化,需要辅导员做好角色定位,使德育与心理工作有效结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首先,辅导员发挥自身工作优势,构建有效心理干预机制。辅导员具有与学生直接面对面工作优势,宿舍、班级、年级、学院、学校等学生工作都能够很好把握,因此可在宿舍设置专人关注宿舍成员心理状态、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年级培养一批朋辈辅导员做好年级防守并定时向辅导员报告情况、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随时排查跟踪心理弱势群体的四级干预机制,遇到情况严重者,及时向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汇报,通过建立宿舍、学院至学校的干预机制,严防死守,层层深入推进,使德育与心理工作有效结合。

其次,以班级为载体,年级为整体,明晰目标。以年级为整体,建立年级目标,如一年级推行适应性教育、二年级就业竞争力教育、三年级毕业就业教育,根据不同模块分别在各班级中开展主题活动,辅导员统一指导评比,最终既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又推动班级建设发展。

再次,辅导员统筹、发挥好党、团、学、律等学生组织作用。学生组织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主要桥梁和纽带,发放各类通知、组织各类活动,一般都以各大组织为核心,因此,学生组织在德育和心理工作中充当主力军作用。辅导员在指导学生组织工作过程中,可根据同学反应热点及常见的心理问题,让各大组织针对性开展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恋爱、就业焦虑等为主题讲座、报告、团体辅导、知识竞赛等,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网络微博、博客、报纸等形式建立宣传平台,激发积极向上氛围,引导学生正能量。

最后,加大对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知识培训力度。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培养素质人才模式需要,也是探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现实需要,高校辅导员既然肩负着关注和咨询学生心理工作重任,加大心理知识学习成为必然,因此高校相关部门应重视和加大对高校辅导员这支队伍的心理培训力度,鼓励辅导员通过考证、参加心理培训班等形式提高心理咨询与服务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涛,鲍静.中美比较视野下的我国高校学生事物管理新发展[J].江苏高教,2010,(5):131-132.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7

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少先队辅导员作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受团组织的委托,担负着用社会主义思想团结和教育少年儿童的重任。当前矿区各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基本都有班主任兼任,且都担任着重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在抓好班级管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投入精力主动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对于辅导员来说,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这从一定程度上导致少先队活动的开展模棱两可,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滞后,少先队工作的空间、时间、活动资金受到限制,辅导员的地位、待遇等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这种状况,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建设好一支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少先队工作,提升少先队教育水平,推动少先队工作社会化的关键势在必行。现就如何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谈几点意见:一、严格选拔,源头把关多年的实践证明,只有高素质的队伍,才会有高质量的工作。因此,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完善辅导员聘任制度,严把“入口关”,切实将那些热爱少年儿童、热爱少先队工作、作风正派、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和优秀青年选拔到少先队辅导员岗位上来。对于各类辅导员坚持每学年聘任一次。新学年伊始,面向全体教师通报设岗情况、部署竞聘定员实施意见,原任或拟任辅导员根据要求撰写竞聘报告,确定时间召开辅导员(班主任)竞聘上岗现场会,竞聘会上个人宣读竞聘报告,由学校领导、管理人员及原任辅导员组成的评委会,对所有参聘人员的报告并结合该同志工作实绩,分定性和定量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优胜劣汰,由学校和矿团委审议通过定员定岗,并联合下文、颁发聘书予以认定,从而调动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责任心,进而强化了队伍,为少先队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一个优秀辅导员,不仅需要较强的理论知识和组织活动能力,而且还需要相当广博的学识,甚至在某些活动项目上要有过硬的本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立足实际需要,面向未来需求,以加强辅导员自身修养,提高少先队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为重点,采取年级段递进培训和辅导员资格层面培训相结合,注重加强辅导员的培训工作,为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打好坚实基础。建立辅导员培训档案。学校始终重视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把其列入了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同时建立健全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计划和个人培训档案,每学期或每学年对辅导员的培训次数、培训内容以及培训作业、取得成果均记录个人档案,作为推优树先的考核依据。这样做既能促使辅导员自觉学习、进步,又便于了解辅导员的成长情况,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也是我校少先队工作档案化管理的重要环节。丰富培训内容。近几年我们遵循少先队辅导员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辅导员或拟聘任辅导员进行以辅导员基本素质要求、少先队工作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少先队工作基本方法和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而对于在职中队辅导员进行以学习少先队工作新理论、掌握少先队工作新方法和新技能,提高少先队教育及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少先队工作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对于富有少先队工作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资深辅导员,采取主题研讨进行工作创新,创造机会让他们参加上级组织开展的团队素质教育活动,并鼓励他们参加函授或刊授学习,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对于学校大队辅导员则支持其到名校、重点校参观、实地考查,以求用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创新活动来丰富和推进我校少先队工作。拓宽培训渠道。在辅导员的培训渠道上,我们没有拘于形式。采取以会代训、开展活动、交流学习等方式,对辅导员进行培训。为提高辅导员信息报道水平,聘请矿宣传科编辑进行知识讲座;为提高中队辅导员队活动设计水平,组织开展少先队主题活动设计竞赛,并组织了优秀中队队活动观摩;为提高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组织开展“辅导员新世纪读书榜”、举办辅导员读书班、开展读书研讨会、举行读书竞赛评选以及少先队科研大比武等活动,来丰富辅导员的知识。为相互交流,取长补短,组织举办了辅导员工作经验交流会;为提高辅导员个人素质和基本技能,每学年都要组织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书法绘画比赛和元旦书画展评等技术比武活动,切磋技艺。为开阔视野,提高辅导员的组织能力和组织水平,每年暑假都要组织优秀辅导员和优秀学生干部进行夏令营活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此文明坚持让大队辅导员每学年外出培训一次,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借鉴创新性少先队活动,力求引领和提升我校少先队工作新局面,近几年分别赴北京、威海、济南、泰安、肥城参加了各类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班。这些培训方式使辅导员学到各种技能,获得多种信息,得到全方位的锻炼。三、建章立制,严格管理。制度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少先队辅导员能否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缺乏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是不行的。少先队辅导员的业绩如何体现,也需要一个科学、公正的考评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克服以往辅导员工作中干与不干、 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现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目标管理体系,确保少先队工作落到实处。目标管理体系即岗位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首先我们制定明确了各级各类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工作要求,然后按照少先大队工作思路各中队拟定学期中队工作计划,最后对各中队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再进一步完善充实少先大队整体工作措施,从而使各中队辅导员工作重点突出,工作目标明确。具体工作中,少先大队注重加强“布置检查和总结、使用和培养、数量和质量、考核与奖惩”四个环节的管理。这样做既有效地解决以往工作中出现的人员不到位、目标不明确、责任不到人、工作推诿扯皮的现象,又调动和激励了广大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体工作得以健康发展。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管理体系,保证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只有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制度体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才能更好地实现工作目标。首先我们通过培训学习让全体辅导员明确了从事辅导员工作应具备的政治理论条件,达到人人熟知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日常工作要求是什么;其次将各项要求形成制度,做到人手一册,比如:《辅导员必备素质要求》、《辅导员工作实施细则》、《辅导员工作考核标准》、《文明中队考核细则》等,对照标准和细则,对每位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实施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月度津贴相挂钩,辅导员月度津贴实施浮动,按月度个人得分情况,奖优罚劣。三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检查考核体系,充分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工作制度的落实。要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把各项工作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必须加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体系,抓好落实。我们主要采用了政教处检查督导、少先队大中队干部检查考核、学生群体评议反馈三大体系,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接收来自多渠道的督导促进。我们的做法是:学校少先大队抽调各中队优秀学生干部,成立了一日值日班长和红领巾值日值班队伍,每天分固定岗和流动岗检查督导各中队全方位工作;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不定期抽查各级部工作开展和落实情况;月度辅导员工作例会上中队辅导员要汇报工作的布置和落实情况。在动态管理上采取一天一检查一记录,一周一考核公布,一月一汇总一兑现辅导员月度津贴,并颁发月度竞赛流动红旗;在静态管理上采取每学期组织一次辅导员互评、少先队员评教活动,评教结果分定量、定性、满意率三项予以认定,并将评教结果反馈给辅导员教师本人。每学期工作业绩考核情况,少先大队都将记录备档,既要作为推优树先的条件,还要作为每学年辅导员竞聘上岗的重要依据。四、落实待遇,提高地位多年来,我们特别重视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培养教育,也十分关心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问题,因为我们知道这些问题是广大辅导员特别关心的问题,处理力度的大小,直接关系到辅导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能力的正常发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不但理解、尊重、依靠、关心、信任广大辅导员,在政治上给予关心,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帮助,而且尽可能地创造一些有利条件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对辅导员的付出给予充分认可,体现劳而有为。一是重视发现、大力宣传优秀辅导员的事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红领巾广播站等有效载体,宣传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业绩,增加辅导员工作的透明度和优秀辅导员的知名度。多年来,凡是受到上级组织表彰奖励的各级各类辅导员,我们都要及时拍摄录像在矿闭路电视予以报道,拍摄照片在宣传栏予以张贴,撰写稿件在校红领巾广播站对其工作业绩予以宣传,力求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增强辅导员个人的知名度,提升辅导员工作的荣誉感,体验少先队工作的成功感,有力地调动了辅导员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抓好辅导员待遇的落实。学校大队辅导员是按照副教导主任的条件进行配备、管理和使用的,享受相应的政治、经济待遇,定期参加校务会,每周兼自然课4节,目的是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展少先队工作;中队辅导员由班主任兼任,除班主任费外,还享有一定的津贴费;在评选先进、评定职称、申请学科带头人时,辅导员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能力、水平和实绩均纳入了测评依据;辅导员节假日组织开展少先队活动的,我们创造条件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了适当的工作补贴;对于少先队辅导员撰写的少先队工作文章和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级报刊、新闻单位发表或获奖,学校少先队辅导员负责或辅导的集体、个人获各级教育部门共同表彰奖励,均与同一级别的教学论文和成果同等对待,受到上级团组织表彰的优秀辅导员或先进个人,与同一级别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享受同等的政治荣誉和经济待遇;三是注重优秀辅导员的表彰奖励,关心优秀辅导员的成长。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特别注重选树工作典型,并定期进行表彰。对他们做到了既有有精神上的鼓励,又要有物质上的奖赏,让其有为就有名,有为就有利,力求有为还有位,为从事少先队工作的辅导员创设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当工作先进是件好事,所以人人都想当。多年来,我们搞这项工作时特别慎重,处理不好会起反作用,不但会打击辅导员个人积极性,还会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导致工作的不健康发展。每每有机会选典树标,我们既发扬民主,又要结合工作实绩,还要高度集中,确实将推出的人选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对推出的各类典型既要表彰,进行物质上的奖励,还要进行跟踪培养。迄今为止,我校小学部中层管理人员都有过中队辅导员工作的经历,且都受到过公司“优秀辅导员”的荣誉表彰,获公司级“优秀辅导员”荣誉表彰的中队辅导员,现在已经有六人分别担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以及学科带头人,小学部现有党员10人,其中9人是在从事中队辅导员工作时光荣加入党组织的。综观他们的成长过程,关键是少先队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个良好的同等的发展空间。五、加强联系优化环境重视第二课堂、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第二课堂辅导员、校外辅导员是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支队伍具有强大的潜力,是少先队组织新鲜血液的注入者,是少先队工作社化的生力军。因此,在巩固学校大中队辅导员队伍的基础上,一直在创造条件不断壮大这支辅导员队伍,调动家长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积极性成立了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网络,整合社会教育力量,共同参与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培养。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拥有第二课堂辅导员20人,校外辅导员16人。同时正着手完善各中队、雏鹰假日小队的志愿辅导员配备工作,创设良好教育氛围,形成巨大合力,增强少先队工作的力度和活力,推动学校少先队工作再上新台阶。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领导是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的关键,学校领导对少先队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决策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败。因此我们首先按照团队工作的需要并结合学校实际,成立了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学校团队工作领导小组,并经学校校务委员会研究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德育工作计划,然后按照“政治稳定、业务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总要求,完善优化少先队辅导员,体现教育与管理、教书与育人、培养与考核的有机结合,建立健全了少先队辅导员队伍。有了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建立健全了组织队伍,少先队工作的开展就如鱼得水,人员配置、制度建设、金支持、时间供给、空间调整等一系列问题迎刃而解,为少先队工作搭建出一座宽裕的平台。经过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少先队全方位工作也有大幅度提高,得到了上级有关组织的认可和表彰,先后荣获山东省雏鹰行动示范化学校、泰安市少先队工作先进单位、泰安市“十佳”道德教育示范学校;,连续7年获公司级团队工作红旗单位,20xx年公司少先队素质教育现场会在我校成功召开,20xx年少先队素质教育活动被评为为矿十件新风之一,20xx年成功组织承办了集团公司第五届鼓号操大赛,02-03年中学生通讯社、齐鲁少年小记者站在我校相应建立,现任大队辅导员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荣誉称号。在新的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它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工作,绝非急功近利能见效的,这需要我们长远规划,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研究,继承以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良传统,积累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经验、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把这支队伍建设成为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战斗集体。使少先队辅导员队伍真正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的教育队伍,成为是少年儿童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8

凤鸣小学目前现任的校外辅导员有100余人,既有学校聘请的学校校外辅导员,也有班级聘请的中队校外辅导员。校外辅导员队伍涉及社会的各个层面,有原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同志、淄博市委书记刘慧晏同志、淄博市副市长段立武同志、周村区区委书记王树武、教体局局长余中兴同志等,也有亚足联中国部部长刘劲松、上海教科所博士生导师蒋鸣和、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奥数培训基地主任黄森磊、淄博国际语言学校主任李传义、市少年艺校常务副校长杜祥君等,以及各社区、企业、村两委、妇联等德高望重、关心青少年成长的热心人和志愿者。多元化的校外辅导员队伍为向学生全方位、多渠道渗透德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校外辅导员的聘请已成为凤鸣小学德育管理的一项常规工作。

2 校外辅导员的支持和厚爱,开创德育教育新天地

2.1 榜样示范,激发斗志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一直是校外辅导员所关心的问题。学校借助他们在社会中的模范性和榜样性,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实施思想品德教育。

2.2 专家讲座,丰富知识

学校借助校外辅导员行业的特点,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内容的讲座:与交警队联合开展的“交通法规记心中”交通安全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交通安全知识,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爱学习,讲责任”专题讲座,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培养了学习的积极心态;“火灾逃生”讲座,学生懂得如果遇危险情况该如何应对,提高了自救自护的能力;“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安全知识讲座,使学生明白了生命的珍贵,应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法律伴我同行”法制教育讲座,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做到学法、知法、守法、护法,并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丰富多彩的讲座既武装了学生的头脑,也完善了学生的人格。

2.3 特长培训,增长才干

学校充分发挥“兴趣爱好型”校外辅导员的优势,在学校和基层中开设各种特色班。例如,在学校开设的“凤鸣书苑”,得到中国书法协会会员牛国泰老师的指导;在齐鲁少年报记者纪晶老师的帮助下,成立小记者站;在市少年艺校常务副校长杜祥君老师的辅导下,建立凤鸣合唱团等;在亚足联中国部刘劲松部长的鼓舞下,学校的“足球俱乐部”蒸蒸日上。在基层开设的特色班,主要依靠中队校外辅导员的力量,对兴趣爱好相同、家离得近的学生组成小特色班,利用周六日进行辅导。这样既调动了校外辅导员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学生周六日干什么的问题,应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3 优化校外辅导员队伍管理,确保德育教育常青

学校注重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对教育的热情,积极完善管理中的不足,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德育教育常青。

3.1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学校成立校外辅导员工作室,由德育处具体负责。构建班级―校级两级校外辅导员管理网络:班级中队辅导员主要由班主任负责组织联系沟通,使热心学校教育的家长主动参与学校管理;校级校外辅导员由学校负责聘任,通过建立“爱心助学基金会”让更多的社会人士支持学校教育。

3.2 注重沟通交流,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学校通过定期召开校外辅导员座谈会,向他们汇报学校工作,听取意见,交流情况,并指导他们开展工作;通过六一节、新年等重大节日给校外辅导员寄发汇报信的形式,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以便更好地进一步指导学校工作。

3.3 密切家校结合,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9

1.中国少年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进一步加强少先队工作,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长期以来,我省少先队组织在党的领导和共青团的带领下,在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立足江苏发展实际,坚持实践育人途径,广泛开展“雏鹰争章”、“手拉手”、“新世纪我能行”、“弘扬三创精神,做新一代江苏人”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少先队活动,用正确的思想启迪少年儿童,用科学的知识充实少年儿童,用生动的实践锻炼少年儿童,用先进的典型激励少年儿童,为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全省少先队工作,是服务“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发展大局,培养具备高尚道德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一代江苏人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需要。

二、当前少先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3.少先队事业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省少先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对少年儿童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以竭诚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开展体验教育,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作用,引导少年儿童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少先队团结、带领和服务少年儿童的能力和水平,增强少先队组织在少年儿童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形成多方参与、协调一致、共同努力的少年儿童工作机制,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4.少先队工作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当前,我省少先队工作的主要任务是:(1)教育引导少年儿童从小树立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思想品德更高尚的新一代江苏人。(2)教育引导少年儿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打好知识基础,树立钻研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成为科学知识更丰富的新一代江苏人。(3)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进开放意识和世界眼光,成为眼界思路更开阔的新一代江苏人。(4)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精神,培养创造思维,发展健康身心,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创业创新更有本领的新一代江苏人。

三、不断健全中小学少先队工作“三纳入”体系

5.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格局。要在各级各类中小学校中建立和健全少先队组织,确保少年儿童都能参加少先队的组织,接受少先队的教育,参与少先队的活动,受到少先队文化的熏陶。

6.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划和管理范畴。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少先队工作纳入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之中,纳入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范围。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要参与同级少先队工作委员会工作,与共青团组织的分管领导同志共同担任少工委主任。要和共青团组织共同在市、县(市、区)少工委设立少先队总辅导员,并给予与其工作职责相应的待遇。

要把中小学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教育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按照不低于学校中层干部的标准配备大队辅导员并给予相应待遇,要选聘优秀班主任或优秀青年教师兼任中队辅导员。要认真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少先队辅导员培训制度,鼓励和支持辅导员参加少先队业务培训,积极实行辅导员任职资格培训。

要把少先队基础建设作为学校整体发展规划的一部分,建好少先队队室、鼓号队,积极创办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网站和少年军(警)校、少年科学院等阵地。

7.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少先队活动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保证每周有相当于两课时的少先队活动时间,还要充分利用晨会、夕会及节假日、寒暑假开展形式多样的少先队活动。要支持少先队组织全面实施《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独立自主地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大力倡导学校少先队教育特色,开展富有特色的少先队校本活动。

要把少先队教育科研纳入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倡导教育科研部门与少先队工作学会共同开展少先队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设立专职或兼职的少先队教研员。

8.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办学质量的评估标准。要把少先队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督导评估范畴,作为学校综合性督导评估的具体内容。在评选“和谐学校”和示范学校时,要把学校团队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团委、少工委要定期评选少先队红旗大队和优秀中队;要严格按照少先队先进集体的创建标准,定期评选“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

把辅导员工作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估体系之中。辅导员的工作量要折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辅导员在少先队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应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同等对待,并把它作为教师聘任、职称评定、评选先进、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少工委要定期联合表彰“江苏省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江苏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和“江苏省十佳少先队志愿辅导员”。教育行政部门表彰的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辅导员应有一定的比例。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少先队辅导员,共青团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人事部门,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的指导和支持,积极推动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具有少先队特色的“雏鹰争章”活动的健康发展。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要记录少先队员参与少先队活动的情况及收获,形成正确的素质评价导向。

四、积极建立全社会关心少先队工作的新机制

9.着力加强少先队活动的项目化建设。各级科技部门要支持少先队开展各种少儿科普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各地少年科学院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推动一批科技馆、科研院所等作为少先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各级教育、农业部门要对农村少先队“争当文明小使者”、“争当科技小能手”活动给予指导和支持。各级体育部门要支持少先队建立红领巾体育社团,开展“中华少年小甲A”足球游戏活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各级教育部门要指导和帮助少先队组织按照《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要求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认真做好少先队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培训工作。

10.积极推动少先队工作进社区。各级民政、教育、科技、文化等部门要与共青团和少先队密切协作,积极参与社区少工委的建设,共同活跃社区少先队的活动。各级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积极参与所在社区的少先队组织建设;创造条件在节假日向社区少先队组织开放校内活动设施;鼓励教职员工在节假日、寒暑假开展“辅导员向社区报到”活动,参与社区少先队的工作。

11.不断壮大少先队志愿辅导员队伍。要把少先队志愿辅导员纳入志愿者的整体管理体系。各有关部门都要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在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优秀青年人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热心少年儿童工作的社会人士中推荐、选派、招募少先队志愿辅导员,支持和协助少先队做好志愿辅导员的培训、使用、管理和考评等工作,力争实现城市学校每个中队、农村学校每个大队和每个城市社区都至少有一名志愿辅导员。

12.大力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各级文化部门要结合编制落实“全省未成年人文化建设项目”,加强校外少儿文化设施的建设,有计划地组织创作一批少先队文化作品,引导少年儿童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对少年儿童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和网络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对学校周边的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管,净化学校周边环境和少年儿童上网环境。各级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和其它社会组织要积极为少先队事业发展提供广泛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少年宫(家、站)、体育场(馆)、影剧院、素质教育基地、爱国主义阵地等场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面向少年儿童,服务少年儿童,配合少先队开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充分发挥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引导功能。

13.切实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经费保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少先队工作的投入力度,按照财政分级负担的原则,将必要的少先队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学校必要的少先队工作经费要从学校公用经费中列支。

五、切实加强对少先队工作的领导和指导

14.把少先队工作作为事关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局的重要任务,加强领导和指导。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的要求,以少先队活动为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支持少先队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

小学一年级辅导员例10

目前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分布及从事年限都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特点,学历主要为硕士,而职称则基本集中在中级,占比78%,同时参与调查的辅导员中有达到71%的人会选择通过继续提升自己的学历(学位)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及专业研究能力,以期实现职称上的晋升。

2.工作学习情况

目前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普遍偏多,这是辅导员行业的通病。带班人数在200人以上的占87%以上,按照教育部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配备比例不能低于1∶200,现实情况和规定相差很远。从认识上来看,体现出辅导员工作的典型特征――琐碎而繁杂,从对具体分管的工作选择来看,70%的人认为除了党建、奖助贷、心理、就业等分管的工作之外,还做了其他工作,87%的人认为自己的大部分精力花在日常管理和分管的工作,反而对于辅导员核心工作――思想引领,只有19%的人认同。

3.认知感受

(1)您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

辅导员队伍对现在工作的认知感受程度是较低的。首先,从工作压力来看,所有的人都觉得工作有压力,无一人觉得压力小或无压力。其次,从工作满意度来看,大多数人感觉一般,占比高达58%,从对前途的信心来看,仍然是大多数人感觉一般,占比51.6%。再次,从对工作的认同度来看,87%的人选择“担任辅导员期间,尽职尽责”,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选择,没有表明面向未来的任何想法,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辅导员处于观望状态,对自己的职业没有较好的规划,没有明确的认识和想法,或者说很多辅导员对这份职业失去信心,这份职业没有让他们看到希望,但在现有的岗位上,仍具有相当的责任心。

二、 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问题

基于对辅导员队伍目前现状分析,辅导员队伍建设仍然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

1.岗位职责不明确,辅导员工作压力大

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不明确是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普遍现象。首先,辅导员是高校学生价值引领者,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政治引领、道德引领和文化引领,这与《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辅导员的岗位职责界定是一致的。现实的问题是辅导员不仅要完成这些分内的工作,还要完成众多“分外工作”,而这些工作大多是事务性的工作,花费了辅导员的大部门时间和精力,造成了辅导员价值引领与实际工作内容之间的错位。其次,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的职责定位不够明确,因为都是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在各自工作的职责和侧重点上,应该加以区别,目前辅导员和班导师之间职责和关系比较模糊。

2.职业发展途径不清晰,辅导员职务职称晋升压力大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这也决定了他们的主要发展途径是以专业技术职称或管理干部的身份发展与晋升,但是现实的问题是辅导员的职业化发展出现瓶颈。由于高校辅导员大部分时间是在处理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服务的繁杂工作,少有时间顾及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自身没有多少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课题,而这些指标在高校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时是不可或缺的,使得辅导员在职称评审时处于劣势,取得高级职称更是难上加难。此外,目前很多高校辅导员是无行政职级的,有个别高校为辅导员设置了科级行政职级,还有个别高校则是享受科级待遇而没有行政职级,相对来讲,辅导员的职务晋升空间是很有限的。面对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少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比较迷茫,职业的归属感不强,从而影响辅导员的队伍的稳定发展。

3.社会认同度较低,对自身工作认知感受度不高

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然而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并不直接为学生授课,也非学校专职行政管理干部,社会支持系统内在认同高校教师身份时往往少有涵括辅导员的,出现了明明具有双重身份的高校辅导员在社会支持系统里面身份尴尬的局面。同时,由于高校在执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政策时,尚存在着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得辅导员在职业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对个人职业前景产生迷茫和困惑,对自身工作的认知感受度不高。

4.政策不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国内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主要体现在科研和教学实力上,教学和科研是学校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从2000年以后,国家出台了很多针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供了政策保障。但目前仍有很多高校在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处于“重使用轻建设”,侧重于维护校园稳定,学生安全管理,处理突发事件等方面,对于辅导员的第一要求就是把学生管好不出事,并未将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提升辅导员专业素质能力等系列问题作为比较重要的问题来思考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机制不完善。

三、 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鉴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特殊性,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深入细致研究的基础上,向学校建议:

1.坚持“下不松口、上不封口”的两口论

在进入高校这个大门时,考察对象是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申请辅导员岗位,因此学校也按照辅导员的标准来考察申请人员,对于那些想先进大门,再进小门的“曲线救国”者,则坚决予以堵死,做到“下不松口”。在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实际操作中,对于表现优秀,工作需要调整到行政岗位的辅导员予以支持;对于考上博士研究生,专业对口的辅导员,待毕业后确因工作需要,可以申请做专职教师,做到“上不封口”。坚持“两口论”观点,既可以保持辅导员队伍相对稳定,也可有效解决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职业发展途径不清晰问题。

2.防止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职业化与年轻化并重

在课题组进行调查中发现许多辅导员都有职业倦怠的现象。所谓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辅导员年轻时对工作一般都充满激情,和大学生年龄相近很容易沟通,深受大学生喜爱。但是随着年龄增长,结婚生子,孩子的教育,父母赡养等一系列问题的出F,辅导员容易进入职业倦怠期。如何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实现“三化”并驱,学校需在“充分考虑辅导员职业化和年轻化并重”认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防止“代沟”现象的出现。我们设想,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辅导员在做到10-15年的时间,如果岗位需要、自己申请、考核合格可以申请转岗,定能有效缓解辅导员长期压力下而产生的情感、 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3.完善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标准

按照文件规定“辅导员具有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在我们的调查中,辅导员非常看中这句话。既然辅导员是教师,就非常看重职称评审。但是教师的标准是课堂上教书育人,主责在课堂教学。辅导员虽然是教师,主责在课余学生管理。在职称评审仍然非常注重高水平的学术文章和研究课题的情况下,辅导员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上仍处于一定的劣势,取得高级职称更难。我们设想,如果制订一套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办法,设定符合辅导员工作实际的评审标准,当然也需要管理方面的论文和学术水平,这样可有效提升辅导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的针对性与通过率,那么就不需要再科级、处级辅导员这样“行政化”的方式。总之,辅导员评审职称非常有利辅导员队伍思想稳定,制订完善辅导员职称评审系统标准是大势所趋,改革必然。

4.辅导员队伍的来源需要多样化

在o导员队伍管理上,我们一度过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专业”毕业生,上级文件也是这么要求的,他们也确实在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专业建设的推进,它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在和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缺少“专业气息”,显得“不接地气”。在我们党历史上,党和国家领导人、等都担任过政治辅导员,他们都是理工科出生,他们的辅导员工作一样做的很优秀。因此,应根据专业需求,招一些不乏政治素质好,专业技能硬、组织能力强、专业相近的毕业生担任辅导员,对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发展和“话语权”更具有积极意义,这样的辅导员也更受学生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