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2-10-19 03:46:24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1

学校发展需要有优秀的教师,优秀的教师成长和成名离不开先进的培养模式和管理策略。2008年开始,我校自主创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逐步构建信息时代下“教师自主发展”新模式,形成多元、开放、合作、互动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体系,打造我校教师在线学习研究共同体。

学校不断创设条件,加大投入,为实行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必要的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并不断健全组织机制,规范管理。2010年10月,在平台改版后,我们制定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的管理实施方案(试行)》;2011年1月,编写了《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使用手册》;2012年,细化了“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之“网络研修”的评分标准。

五年来,我们在以网络为平台的“教师自主发展”的实践道路上积极探索,完善使用与评价体系,寻找适合我校教师成长的网络研修道路,

二、课题引领,全员参与,互助成长

教育科研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师专业成长,教育科研是先导。

我校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集教育教学管理、教师自主发展交流、教学资源库等多功能于一体,实现教、学、研合一。该平台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学实践创新,立足于教育教学研究,鼓励教师发表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原创作品,主要体现在记录自身日常教学研究、教研活动、教育叙事、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等。

依托省级课题《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修”研究》,我们坚持“骨干先行,全员参与”。课题中心组成员作为网络研修的骨干教师,要求其主动自觉地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分享与交流中。通过网络研修骨干教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其他的老师也逐渐熟悉平台的使用,并积极参与到平台的讨论中来。平台新版运行两年多来(截止2013年7月31日),全校老师共发表1142篇原创博文、88篇读书笔记、298篇教学反思、408篇公开教学、4479篇集备记录、562篇教研记录、388篇考试分析和发表评论9171条等。

随着网络研修的深入,教师们在平台上不仅仅是分享、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悟,更能利用网络的优势,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跨越学科之间的差异,在平台上跟帖交流,实现了教研全天候,交流无距离。

通过网络校本研修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学校教研氛围浓厚,教师的专业成长迅速,一批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每年在省级、市级教学技能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

三、注重管理,及时总结,不断完善

为了可持续开展网络校本研修,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切实加强督促和管理。一是对积极参与网络研修并且成绩明显的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如每学年评选十名网络研修积极分子,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参与网络研修并从中受益;二是定期组织教科室人员监控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活动情况,统计汇总教师网上发文、跟帖的材料,并定期在教研组长会议上公布督促;三是依据“教师绩效考核量化管理办法”中对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情况进行量化打分,并把量化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2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小学教育始终是一个簿弱的环节,因为农村小学条件比较简陋,生活艰苦,学校中的老教师大部分都是2002年“民转公”的教师,这样的教育环境导致青年教师不愿意来,老教师年龄偏大,所以农村小学教育这些年发展的速度始终都非常缓慢,有的农村小学比城市小学慢十几年、二十几年。就拿我们临沭县玉山镇益海小学来说,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地带,位于临沭县城的最东端,比较偏僻,所以导致年轻教师不愿来,教师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缺少新鲜血液,并且我们学校的教师有有2/3的教师是“民转公”的教师(临沭县玉山镇中心小学教师调查情况:学校现有教师20人,其中“民转公”的老教师就有15人,大中专毕业的教师才5人),他们大多都停留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育方法,并且他们的年龄偏大,接受现代的知识水平比较慢,所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我校地处偏僻,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少,教师素质整体发展不平衡,教育观念相对滞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足,离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和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们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的意见》,针对以上情况,充分借助现代远程网络研修,打破地域差异,使农村的教师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农村小学的老教师接受知识慢,通过远程网络研修他们可以慢慢地学习,以达到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提高。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我们提出了“依托远程网络研修,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现状

远程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是要实现教师对传统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造。远程网络研修不但要成为学生成长的一个途径,更要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学校。提高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缩小城乡教育差别,网络研修是最佳的操作平台。

在分析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远程网络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同时,远程网络研修这种培训方式能够达到教师的全员培训,对于提高教师们的专业水平,特别一些老教师接受知识过程慢的形式有很大地帮助。

通过调查发现,不论是老教师还是年轻的教师,他们对于远程网络研修的方式还是非常赞同的,同时,我们也感觉到这种远程网络研修对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提高起到了积极地推进作用。这种培训方式不但为国家、为社会节省了大量资金,同时也为教师节省了更多地时间从事教学工作,真正地做到了为教师、为学生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理论基础

2011年暑假开始的山东省中小学教师全部进行远程网络研修,教师对于远程网络研修这种学习方法已经基本掌握,同时他们也感受到这种学习方式带来的好处,通过初步调查98%的教师愿意采用这种培训的方式。

四、研究目标

1.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活动,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研修方式,增强教师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其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提高和升华,实现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不断积累,教科研能力逐步加强,专业水平有效提高;通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经验与分享,形成教师群体教学优势,建立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籍此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管理发展目标:通过管理者的研究,教师知识的更新,不断创新各项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农村教师知识的更新、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3.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教师学习和利用现代网络的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同时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同时,为创建特色的学校奠定基础。

五、研究内容

1.提高教师运用网络的能力,达到与学科教学的研究学习。

2.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3.农村小学的条件简陋,他们外出学习的机会比较少,通过远程研修,使他们与更多专家和同行进行接触,达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4.通过远程网络研修,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能力,以达到最好的状态进行管理学生,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六、主要研究方法

本课题综合运用理论研究、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个案分析等方法。课题首先采用文献调查和比较研究,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法,获取教师远程网研修的需求,在开展教师远程网络研修的培训过程中,采用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

七、研究实施步骤

第一步:组织准备阶段(2012.1-2013.12)

1.成立领导小组。成立以中国教育改革研究员张孝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研究室、研究成员,分工协作进行课题研究。

2.调查与论证。进行问卷调查,论证实施的可行性。

3.师资培训。将主要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一些基本原理,明确目标、内容,掌握一些

研究方法。

第二步:实施阶段(2012.2-2013.10)

1.2013年2-6月

(1)建立激励机制,营造远程网络研修的学习氛围。

(2)根据实验方案积极探索校本研修的组织、方法、途径等,进行专题式和教学式的校本研修,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原始资料,进行阶段性总结。

2.2013年7-10月

(1)“教学反思”的案例研究,在解决新问题中进行微型课题的研究。

(2)进行校内、外和远程协作学习的研究。

(3)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调整修订实验方案。

第三步:总结上报成果阶段(2013.10-2013.11)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3

几年来,我们依托国家教育行政院的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开展干部、教师各层次网络研修活动,建设网络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视频集体备课,建立名师工作室和QQ群等,开展网络研讨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干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一、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网络研修,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探索促进校长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从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中小学领导干部“职级管理”工作。2011年8月,又启动了第二轮干部“职级管理”工作。所谓“职级管理”就是以学校领导干部现有职务应承担的工作职责为基础,以领导干部培训、学校督导评估和班子考核情况为主要依据,对学校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能力作风、工作绩效等进行等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施职务任免等管理机制。我们以干部“职级管理”为手段,依托远程培训,开展网络研修,不断促进干部队伍专业化发展。

1.引进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远程培训,促进学校领导干部专业发展

从2009年起,我们与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联合办学,一是利用其优质、高端的网络培训资源,结合本市实际,精选培训内容,以网上视频必修课、选修课为主体,进行在线专题研讨、作业考核、成果提交为研修内容,开展学校领导干部全员网上自主研修。二是根据教育教学需要,针对具体问题,采取专题辅导、校长论坛、经验交流、现场会等延伸和拓展网络研修形式,强化岗位实践,为领导干部搭建展示的平台,使其在对比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促使网络研修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专业水平。三是在网络研修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组织优秀的学校领导走出去到国内名校进行实践考察、挂职锻炼,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等。

2.分层管理,优化培训模式,促进领导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一是为加强远程培训和网络研修的针对性和内容的实用性,我们把全体领导干部划分为责任校长班、教学校长班、后勤校长班、村小校长班等,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托管为主,地方培训中心自主管理为辅,建立“主题培训―实践历练―深化反思―总结提升―行为跟进”的模式,开展专题培训,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二是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强化领导干部的校本研修,建立“发现问题―提炼问题―专题研究―总结反思―解决问题―成果幅射”的模式,督促和引领每位领导干部树立主动研修意识,自主确定具体的研修内容,及时总结研修成果,突出校本研修的实效性。三是结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题研究及课题研究,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学领导力。

3.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网络研修考核机制,努力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为了便于评价领导干部的研修效果,我们以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校本研修和成果考查为评价指标,制定了《舒兰市学校领导干部培训工作考核评价细则》,加强培训的过程性管理和学习效果的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职级管理”督导评估指标之中。在研修过程中定期登记个人成绩,每月发一期简报,通报干部学习情况,平时抽查各校领导的校本研修手册,学年末统一收缴,进行量化赋分。通过网上学习、市级培训和校本研修,促进领导干部的专业发展,培养学习型、专家型校长。

二、以教师“两修三课”活动为载体,加强网络研修,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2008年开始,我们开展了舒兰市中小学教师“两修三课”活动,目前已经进行了一个半周期。“两修”是指教师为了增强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努力适应新课改需要而进行的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研修活动。研修内容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两修”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研修等级,以此来引导教师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各级名师。“三课”是指达标课、优质课和示范课三个课型,是建立在“两修”三个等级之上的,也是判断教师实际课堂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三个梯度。“两修”和“三课”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着内在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修”是前提、是基础,“课”是效果、是目的,“两修”是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三课”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说,修专业知识、修专业技能都是为了更好地设计、组织、实施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断增强课堂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师自主研修,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一是按照“两修三课”活动要求,教师制订学期研修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利用统一下载的“资源包”及学校指定的研修内容,通过“自学―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成长模式认真学习,并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反思、解决自己在教学中的问题。二是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边工作边训练,坚持不懈,练“绝活儿”。我们以“三字一画”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重点开展教师练功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性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成果展示活动,并召开一次“问题研究”成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等。教学“问题研究”基本功要同“共实践、深探究、展成果”活动结合起来,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三是加强了教师自主研修的组织与管理,各学校建立了教师自主研修的考核机制,建立教师研修手册,考核结果纳入教师的业绩评价中。

2.利用网络平台,参与各级各类远程培训,强化教师网络研修

几年来,我们利用“两修三课”活动载体开展教师自主研修和校本研修,同时,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远程培训,进行网络研修等。一是组织班主任教师参加“国培计划(2011)小学班主任”培训;二是组织中小学专任教师分期、分批参加“国培计划(2012)”――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培训;三是参加国培计划(2011)――县级培训机构培训者远程培训;四是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2011版)远程培训研修。通过网络培训、研修,极大地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网络平台建设,发挥网络研培优势,拓展教师专业化发展途径

近几年,我们加强了网络平台建设,先后建设了省网络视频系统、吉林市城域网和舒兰市视频双向系统,为开展多渠道网络研修提供了设施保障。

1.充分利用双向视频系统,开展网络集体备课和研讨活动,提高教研员、教师素质

一是开展远程备课活动,我们利用双向视频系统,面向全体学科教师进行分学科远程备课、集体备课等。每学期根据不同学科的需要,安排视频集体备课,全市中小学学科教师全员参加远程视频备课,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发挥了网络的优势。二是开展网络区域教研组研讨活动。我市在基地校“共同体”活动中,把发挥“共同体”名优教师作用,打造区域教研团队作为一项工作内容,各“共同体”将学科骨干教师调动起来,成立“区域教研组”,由共同体建立网络视频会议或QQ群,联合开展了网络学科集体备课、专题研讨等活动,同时,各共同体利用网络视频会议进行了交流经验成果。由于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各校间合作发展的意识越来越强,教师的专业素养有了明显的提高。

2.利用网络平台,建设名师工作室,开展网络研修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5-0067-03

*本文系扬州大学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a1312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4-01-06

作者简介:丁月,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扬州,225002)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网络研修的内涵

网络研修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修模式,它是以网络协同学习平台为技术支持的教师自主研修活动的新方式,它不是对传统的教研和面对面的集中培训的取代,而是对传统的教师常规教研与培训的增容、延伸与发展[1]。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交流与互动、管理与评价,其中网络学习共同体虽是建立在网络资源基础上的一种虚拟的学习型团队[2],但却是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开展网络研修活动的主体。网络研修具有节省成本、时空自由、资源共享、系统开放、便于协作等优点,能够为教师的专业学习、专业反思、专业发展等提供多样化选择机会与方式。

二、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网络研修平台技术薄弱

当前,网络研修平台主要采用以下几类软件系统:CMS(内容管理系统),以内容储存和分享为主要功能的网站较多采用的系统;BLOG(网络日志),网络研修平台越来越广泛应用的软件系统,能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试听感受;BBS(网络论坛),是一种交互性强的信息服务系统。一些网站会选择其中的某种技术系统作为支撑,或者将多种软件技术集合在一起,虽然上述几种软件系统的价格不高,但其功能却有一定的局限,特别是在一些非盈利性教育网站中。由于这些软件系统不是专门针对教育开发的,因而并不能满足教师研修本身的特殊性要求。比如教师研修是一个集体性活动,而BLOG是“由个人管理的发表文章的系统”,通常是由个人提供某一话题的相关资源,如果将BLOG作为网站的技术支持系统,显然存在技术与需要上的矛盾,这也是当前许多网络研修平台无法有效组织活动的技术层面原因。在课件领域,许多教师喜欢使用灵活简便的PPT,但对于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教师,效果无异于“小黑板”,甚至还不如小黑板让人印象深刻,而对于可以制作精美PPT的计算机水平较高的教师,制作课件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教学效果不成正比。由此可见,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网络技术工具的缺乏限制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的建设。

2.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

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社区)是网络研修平台的核心,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经过有意识的设计,通过沟通、分享、合作来完成共同教学任务,以求互相促进的学习型集体。其中学习者主要指广大教师,助学者包括研修员、网络班主任、辅导者、学科带头人、教育专家等。网络学习共同体交互深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许多研修教师对其感受度与参与度较低,体会不到自己是在与其他网络学习者进行交流,只是单纯地作为浏览者从网站上获取信息与资源,下载所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试题等。虽然获取资源是网络研修平台的一个基本功能,但其更大的功能是通过系统有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人际交往,发挥群体动力作用。研修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学习共同体中每位成员的参与,相比于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提升教师人际交往能力、协作组织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此外,专家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引领不足。由于学习者和助学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不同,在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经常需要专业教育人员对该问题在一定高度上进行解释和指导,使得研讨能够顺利进行。而实际上,被邀请来的教育专家很少及时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帮助,当研讨活动遇到瓶颈时,往往被搁置或者烂尾,这些都严重削弱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3.网络研修评价与管理体系落后

创建规范的网络研修管理体系,是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运行的保证。当前学校网络评价与管理落后,管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教师网络研修缺少规范的评价制度。在一些教育网站上,网络管理者并没有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包括教师发表的博文、上传的教学资源等。因此参与教师不清楚自己在研修活动中的表现水平,长期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参与状态。其次,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有力的约束制度。参与行为处于一种无组织管理的状态,教师便自己决定参与的时间、地点、讨论内容、发言次数,部分教师甚至打游击战,网络上显示在线,但实际却在做其他工作,这些都是不利于网络研修活动开展的因素。由于缺少相关的问责制度,研修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参与者都是随机的,不存在明确的规范和要求,当辅导员的组织管理经验不足时,就无法使研修活动从理论上升到实践高度,或者无法灵活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导致集体研讨活动程序混乱、分工不明,甚至偏题。此外,教师网络研修缺少激励制度。教师参与多半是由于学校考核要求,只有少部分教师是出于对专业发展的考虑或自身兴趣,加之表现突出或积极的学校、教师团体或个人并没有受到相应的表扬或奖励,因而并没有形成一种常态化的教师网络学习与研修氛围。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质量的对策

1.开发综合性的网络研修技术系统

创建先进的网络研修平台和服务体系,是有效开展网络研修的物质技术保障[3],当前网络平台在架构时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第一,建设“教”“研”“修”一体化平台。“教”是指将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真实记录;“研”是指将教师的教学问题进行行动研究;“修”是指以教学评价和案例探讨为主的教师培训。教师可以通过平台以个人日志的方式将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问题、教学反思以及教学评价记录下来,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更深度、更广度的交流讨论和专业引领。第二,建设立体化教育资源平台。立体化教育资源是指以网络为载体,服务于所有参与者在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过程中各环节的教育资源。教师将自己的隐性智慧显性化,并通过校内网进行文件的互传、共享,帮助学校建立校内教育资源库。同时,学校还应与专门的资源库或其他校园网络建立资源联接,使得教师能够更加便捷地找到所需资料。第三,建设能够深度交流讨论的研修平台。教师的个人反思总结不仅能够帮助自身专业成长,对其他教师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研修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研讨的机会与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吸取他人的教学经验,对此,平台可以提供类似于QQ的聊天软件,方便在线教师进行一对一交流或小组讨论。

2.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研修互动机会

研究表明,教师更关注诸如观课评课、主题研讨这样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4]研修平台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增强教师的参与积极性,提高网络交互深度:第一,丰富网络听课评课方式。教师先在现实课堂中进行听课评课,做好记录,再将其拿到网络平台上进行讨论交流;将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共享,教师进行网络观摩和网络评课;基于名师教学视频进行专家同步点评。其优点是,既不会打扰现实课堂的正常教学秩序,又增加了教师听课评课的机会,使得普通教师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及更多的交流伙伴。第二,增加网络集体备课的频率和效率。网络集体备课不同于教师单独备课,它的特点是统一性、超前性、完整性,同时还具有普通集体备课所不具有的灵活性的优点,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提高备课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网络集体备课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很高,组织者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设计合理的备课程序,同时加强备课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提高网络研修的专业引领水平。在教师陷入实践僵局的时候,需要专业性的研究人员从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打破自己专业视域上存在的局限,更好地适应新型教学模式。

3.建立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

多元的网络研修保障机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建设:第一,建立网络研修评价机制。网络研修活动效果的评价不仅需要总结性评价,还需要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时间、参与次数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形成性评价依据教师的参与状态、学习方式以及研修过程中表现出的主动性、创新性等一些不可量化的指标。第二,建立网络研修约束机制。每位教师的登录次数、浏览时间、上传资源数、发表日志论文数、回复评论、参与课题数等都可以通过软件系统转化成分数汇总到网络终端,并自动将其与所在学校或科室相匹配,网络管理者对于得分低的学校进行通告,以此督促学校加强管理。第三,建立网络研修激励机制。一方面可以采用奖励的方式,如对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小组、个人给予物质奖励或公开表彰,如博客之星、协作组之星等荣誉称号。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如课件比赛、讲课大赛、基本功大赛等,同时对前几名颁发奖励证书。这些奖项或表彰都可以转换为教师继续教育的积分,作为学校考核的参照。第四,建立网络研修管理机制。在此过程中需要落实校长责任制,发挥校长领导力,校长不仅是研修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还是研修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将学校教师网络研修的发展水平视为校长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期促进网络研修早日成为教师常态化活动方式。

参考文献:

[1][3]马立,郁晓华.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

[2]朱旭东.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54.

[4]关晓明,蒋国珍.教研员引领的网上教研活动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9).

Issues with and Solutions to School Teachers’ Network Research and Training

DING Yue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5

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教育部2013年推出的示范性远程培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以教育技术信息化为基础,以走向校本服务为目标,研修内容涵盖义务教育阶段各科目,研修时间跨度长达一年之久,是一种迥异于以往的国培项目,是教育部深化中小学教师培训模式改革的重要探索。作为一种新的培训模式,它将网络研修的优势与校本研修的优势进行整合,既强化双方优势,又避免两种研修模式独立运行所存在的劣势,使1+1产生远大于2的效果。

一、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培训目标大致经历了传授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等阶段。培训的内容主要包含专业能力知识和公共课程。如教材教法过关、聚焦课堂、师德师风、心理健康、公共安全等。在培训方式上主要有短期集中面授、校本培训以及新世纪以来的远程培训。从总体上看,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两者的培训质量和实效性要高于远程培训,但亦非令人十分满意。集中培训需耗费较多的经济投入与时间成本,培训经费是集中培训组织者面临的第一道问题,工学矛盾则会压抑培训参与者的积极性。校本培训立足学校,志于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问题,较为有效节约培训成本和解决工学矛盾问题,是一种参与式、同伴互助式的培训模式。校本培训的局限在于它是相对封闭的,是小团体之间智慧火花碰撞,该培训模式存在教育理念更新缓慢、专家引领不足、课程资源稀缺等不足。远程培训模式是互联网+培训的有益尝试,它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专家讲座、视频等生成性资源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学员通过网络跨越时空与地域限制,可重复研习,在网络上完成作业和开展教研活动,受众量大和经济性是其最大优势,其劣势在于它是一种“空”对“空”的培训形式,对学习欲望不强的学员约束力不足,容易“出现学习资源打开着,人却不在电脑前”的现象。在培训工作推进困难境况下,既要考虑培训承受能力,扩大培训数量,又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网络培训与校本培训的对接成为培训模式创新的探索方向,其创新路径就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的整合,该整合旨在推动网上研修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教学实践结合的混合式学习,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和教师专业自主发展。这也是教师培训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

二、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施情况

2013年,教育部启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项目,建设网络社区,从各省选出50000名左右教师,通过一年左右的时间,进行不少于80学时的专项培训。培训学科共22个学科。其中小学品德与生活等9个学科,初中思想品德等13个学科。本次研修采取分阶段的形式进行:第一阶段为培训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培训方案的细化和完善、培训平台功能优化、培训课程资源整理等。第二阶段主要是通过集中和线下的培训方式对该项目的培训者进行培训,旨在提高各地区培训者对整合培训模式的了解和运用,以指导本地区学员开展研修活动。第三阶段为全员远程培训。由学员组建群组在网络平台开展课程学习、在线研讨、在线问答等活动;围绕网络上的研修心得在线下进行基于教师个体经验的备课、团队互助的协同备课和课后反思性备课等三次备课,并围绕三次备课和上课,跟进开展计划研讨、备课研讨和分工观课评课等教研活动。第四阶段为项目总结反思阶段。各地区各学校做好培训总结,研究此类研修模式之弊益,深入探索培训模式创新之道。2014年,教育部完善和创新网络研修,依托网络社区,从相关省份选出50000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不少于120学时的线上线下培训(80学时线上学习+40学时线下学习),重点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创新远程培训模式,形成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提高校本研修质量,促进教师学用结合,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2015年教育部将继续实施该项目,拟通过建设示范性网络社区和教师工作坊,对80000万名教师进行专项培训和培养400名工作坊主持人,引领40000名各地骨干教师教研员进行工作坊研修,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

三、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

首先,培训理念创新。培训理念在培训系统中起方向性指引性作用,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培训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培训效果。一方面,传统的培训大多采取单一的集中、远程或校本的培训模式,割裂了这三种培训模式的关联,在发挥这些单纯培训模式的优势时也难以避免的陷入自身局限性的困扰,无法克服培训模式本身携带的矛盾。网络与校本的结合,打破长期以来困扰网络培训的质量不高和校本培训的引领性不足的问题,它是一种新的理念,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实用性、持续性。另一方面,以往的培训更加注重“培训”,或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或以提升教育教学技能、课题科研技能等强调教育技术技能为主的培训,即“授之以鱼”或“授之以渔”。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更加注重“研修”而非“培训”,即以学员自我体悟为主的 “内生式的研修”,强调在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下,学员自我修炼、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发展,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培训方式的融合。在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议题,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通过网络研修社区和教师工作坊的形式,将研修教师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构建起学习共同体。通过大力推动教师网上和网下研修结合、虚拟学习和现场实践结合,推进高等学校、培训机构与中小学结对帮扶,引进优质培训资源,直接将最新知识理念、学科前沿知识传给一线教师,又通过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打开校本培训封闭之门。

再次,培训实效的突破。培训实效是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生命。教师能够通过参加培训使自身教育理念与时俱进,使教学技能更加丰富,使自身更加专业化成长,这样的培训才是有实效的,才能够持续发展。没有实效的培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投入的财政经费和参训教师的时间精力常沉没在这些无效的培训之中。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具有较强的培训实效,是因为它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培训模式。问题是事物的矛盾所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将这些教学问题提出来,向共同研修伙伴或者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优秀专家的视频课例,认真学习,认真反思,不断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是一种聚散灵活现学现用的研修模式,易于达到理论学习探讨与教学实践互动相结合,教师需求差异与个性化专题研究相匹配,培训学习与教学应用无缝对接的效果;更加注重理论渗透、注重实践过程、注重针对性、注重应用、注重后续跟踪指导。参加研修的教师表示,以往校本教研,大都属于“粗放式”“草根式”的教研,缺少规范和打磨,收效甚微。而参与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教师必须经历结构化、规范化的研修打磨过程,强化校本、师本、生本问题的筛选,聚焦问题针对性地开展研讨,提高了研修教师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捕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研修教师得到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研修效果。

最后,培训团队的壮大。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作为新的培训模式,其试行和推广必然仰赖于强有力的组织力量。该模式主要由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等三个并行并进的模块组成。最重要是学科模块,该模块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的落脚点。学科模块中包含指导专家组、学科指导组和研修组。这些组通过工作坊的形式将专家、指导教师和学员融汇在一起,开展网上交流、讨论、质疑、分享经验、同伴互助、表达困难、获取指导和网下实践、反思、自主学习、行为跟进等活动。随着研修活动的开展,研修团队也随着参与研修人员的增加而不断壮大,从而引领和带动更多的新手参与研修。

当然,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还处在探索阶段,在实施的过程中难免还存在一些问题。1.区域发展不平衡。发达地区因经费充足,项目实施较为顺畅,欠发达地区则进展缓慢。城市设备充足,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基础也较好,开展有声有色,农村教师受限于设备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动力等因素,进展缓慢。2.工学矛盾依然突出。参加研修的教师大都是各个学科骨干,都承担较重的教学任务和行政任务,在教学与研修的冲突中常因无法分身而顾此失彼,导致学员积极性不高。3.研修平台在实际培训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如浏览器版本过低或过高导致平台无法打开、视频不能观看、作业评论不能提交、上课录像无法上传等,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员的学习积极性。研修平台管理功能也需优化,研修平台因功能不完善,无法督促学员学习,学情统计困难,需大力改进平台的相关技术。

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经费投入,积极创造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教育改善生存状态,提升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教育公平不只是针对学生,对教师同样不可或缺,教师需要通过培训等形式的继续教育来促进专业发展。对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而言,接受培训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机会。贫困地区教师的调训率和参训率明显低于城市发达地区,许多城市教师一年内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多达数次,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从业多年依然未参加过培训,造成城市地区教师培训“倦怠感”和边远贫困地区教师培训“饥饿感”的困境。加大对边远贫困地区的培训经费投入,改善当地培训硬件条件,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在边远地区落地生根,充分发挥其“普惠性”,让培训事业发展成果惠及更多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这正是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模式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二)推动培训机制创新,激发研修团队活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是内驱力与外驱力相结合的培训。校本研修推动整个研修团队不断自我审视、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提升,通过研修团队内部唤醒推动个体研修活力。网络研修则为研修团队提供丰富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便利的学习方式,为校本研修提供更高的平台,更宽广的视野,从外部引导和推动教师研修向更高水平发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能否有机整合关系到该培训模式的成败。这就需要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过程中完善制度安排和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基层首创精神,将基层首创之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并使之制度化以进一步促进研修方式整合。管理模块、学科模块和技术支持模块的各部分是互相关联协调,不可分割的整体,任一模块的缺失都会影响培训效果。专家指导组、学科指导组、研修组和学员之间必须构建有一套相互协调、灵活高效和良性向上的运行机制,确保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科指导的传帮带作用。研修团队中各个角色的定位要进一步清晰,并制定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研修进展顺利。此外,在培训中需要建立管理员、指导老师、学员的评优评先体系,通过激励措施,激活研修个体的正能量,让个体研修活力竞相迸发,让培训的正能量充分涌流。

(三)完善教师考核评定标准,缓解工学矛盾。教师工作量是衡量教师工作情况的重要尺度。教师工作量除了应该包括常规的教学、备课、作业批改、自习辅导、行政事务等方面的外,可将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研活动纳入工作量统计,教研活动是对日常教学过程、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教学管理的探讨、研究、反思和提升。有效的教研活动能够诱发教师研究兴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学校改进教学活动和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大有裨益。反之,教师只能依靠个体力量支撑其成长,整个学科乃至学校都会因为缺少研究团队和教学实践研究而难以得到质的提高。通过学校管理的科学化,将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纳入工作量统计,赋予教师有更多的空档时间用于研修,才能有效减少工学矛盾,提高教师研修积极性,提高研修质量。

(四)是升级平台技术,提升研修质量。网络平台是开展网络研修的重要载体,是教师开展网络研修的聚集场所。网络平台的用户使用体验直接关系到教师参加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必须加快平台改进升级,破解平台兼容性、便捷性、实用性、交互性不足的问题,提升网络平台使用的满意度。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改变教师的研修理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减少操作失误,增加平台使用兴趣感和愉悦感。通过平台技术的完善与学员自身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促进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有机整合,提升教师研修质量。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37-04

一、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党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主要阵地。党校课程是党校教学、培训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党员各个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特点。随着多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高校课程已经形成了包含政策法规解读、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能力培训在内的多种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校级党校和二级党校(学院)的分级建设模式,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党校的教学效果。然而,高校党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党校课程建设方面带来了新契机,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丰富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个性化,交流互动更加广泛深入,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使得 “网络党建”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校应当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因此,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构建网络党校,围绕高校党校建设进行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程的实施,对高校党校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

高校党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党校教育培训的效果,发挥高校党校教育职能,也是适应时展趋势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党课主要以课堂、讲座等讲授的形式开展,在实施意义、实施方法、课程内容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有研究者从党课课程化改革的角度对党校新的教育培训模式[1]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训班的教学,开设了党课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研究者以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党校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探讨了党校课程的建设方法论,分析了党校课程建设的模型,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要求,把课程体系归纳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保健五大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不同模块,每个模块还可以包括若干专题[2]。朱俊英等人结合党校培训实践[3]总结了党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并提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五个方面的课程体系。总体看来,各级党校围绕党员教育、培训建设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但是可利用率、可共享率不够理想,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党校课程学习形式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灵活度和个性化程度有限。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党校党课教学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调查表明,全国党校系统的远程教学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推动党校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建设[4]。不少研究者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研究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开发[5] [6]。围绕高校网络党校的课程建设,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党校教学水平提出策略与建议[7]。也有研究者针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和结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个包括学习引导帮助系统、理论学习、资源学习、时政热点分析、在线辅导以及考核体系等内容的“主导-主体”型网络课程结构[4]。何莉辉从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角度,确定了适合网络学习的党课教学活动,提出了适合大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党课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8]。北京市教育工委建设了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高校教师党员的在线学习系统,其中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主要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包含在线课程学习与测试等核心功能。北京市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地址: http:///cms)主要为高校教师党员提供时事新闻、学习园地、支部在线、专家观点、影视精品、生活导航在线学习空间。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校网络党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较少,并且偏重于宏观论述与经验总结。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主要围绕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网络党校系统建设展开,更加关注网络技术的实现与应用。已投入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学校需求,尤其是师生面临校内校外多个系统,用户体验有限,系统间数据互通难度大。党校课程根据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更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互动与共建共享的技术日益成熟,更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建设中予以适当的考虑。

三、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党校的基本任务是承担各级党员与干部的培训轮训,开展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等。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发展目标,网络党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党校完成基本任务,缓解工学矛盾,促进高校党员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实力。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党校的教学任务进行,根据党校的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

2.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对象

高校党校的培养对象是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由二级党校(学院)集中培养,开展教学、培训、实践活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分散性,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难以完全按照集中学习的形式开展,各个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工作领域相差较大,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网络党校课程更应该侧重于为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

3.高校网络党校课程构建原则

(1)坚持高校党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党校是专门进行党员干部培训的组织,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服从于党校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旨,满足党的建设与事业的需要,课程计划、内容的建设与实施都要围绕党的发展进行;另一方面要适应党员干部的成长规律,满足党员干部对岗位工作与能力提升的需求。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能够融理论与实际工作为一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党员干部往往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构建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又能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

(3)普适与定制相结合

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党校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撑,可以为党员干部提供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同内容的学习支持。因此,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党员干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从党校课程内容设置的角度来看,网络党校课程既要设置体现普适与定制的特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员权利义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基础知识作为每个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开展。结合学校党建特色,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可开设定制的选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员开设不同种类的党性修养的课程,针对干部开设提升管理能力的课程,对教师开设提升教学能力的课程,增强实用性。通过普适与定制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符合高校党校培养原则、体现学校特色、适应学员要求、内容动态更新、学习方式灵活的课程体系。

(4)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少生成性的内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取得个人发展,同时还要与其他人交流与协作,还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经过不断的累积与发展,形成丰富的集体智慧。这些生成性的内容可以与预设的课程进行整合,既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又能充分体现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4.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网络党校课程的目标、对象以及构建原则,本研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以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三种课程形式为核心,以资源库为支撑,形成三种课程形式相互转换的课程体系结构。

(1)网络党校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

必修课主要是按照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员开设必须学习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这类课程由党校进行统一计划和设置。课程中可进行测试、作业、讨论等学习活动。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学员的类型,自动导入课程学习列表,无需学员进行选课。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与线下面对面的课程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并且有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

选修课是根据高校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性锻炼、能力训练、文化修养等内容,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上更贴近工作与生活实践,更具有时效性,例如,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开设“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专题班。这类课程主要由党校进行设置和管理,可适当给予二级党校部分开课权限,以体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课程活动主要以作业、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学员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自行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可以根据采取网络学习、或与面对面的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根据本门课程的目标最终反馈到个人的总体学习成绩中。

公共课是针对全体学员开放的课程学习内容。这类课程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时事要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党校和二级党校均可以开设这类课程,课程的内容可以充分鼓励学员分享资源,体现共建共享的思路,课程活动主要以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公共课主要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展开,学员无需选课,仅需收藏公共课,便可以在课程列表中查看。课程评价无严格的要求。

课程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活动、课程评价等功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是三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限制与区分,选修课经过不断的建设,可以成为必修课;公共课中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成为选修课。部分公共课和选修课,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公共课,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2)网络党校课程资源的建设

网络党校课程资源以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格式呈现,可以直接观看,也可引用到课程中使用。按照党校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分为红色影视、学习讲座、实践案例、网络课程四种,如图2所示。课程资源主要由党校和二级党校管理员进行,普通用户也可以上传资源,由管理员进行审核后。资源库中的资源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分享,如图3所示;还可由管理员进行推送,形成良性资源传播与共建共享模式。

(3)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模式

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分三级管理,党校、二级党校与系统管理员。党校管理可以对三种课程类型进行设置与管理,拥有最高权限;二级党校管理主要针对选修课和公共课,体现课程的分级建设特点,使得课程更具灵活性;系统管理员主要针对课程系统的功能进行设置,为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保障。

用户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并根据用户的类型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以及党员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为用户提供定制与推送的功能,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个人的课程学习页面如图4所示:

5. 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建议

(1)建立课程学习资源更新机制。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两大载体,课程内容需要多种形式的资源,课程活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设计,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围绕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其次要建立起资源建设与更新的机制。

(2)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党校由于目标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网络技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个性化学习。高校党校的学习者专业范围广,更需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更好地支持学习者将工作、生活与党校学习紧密联系,促进个人发展。

(3)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网络党校课程学习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学。

(4)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在网络党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占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促进新型学习模式及其技术在党校学习中的应用。

网络党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实现网络党校工作的核心之一,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党校建设,组建研究与工作小组,做好技术与网络安全保障,统筹部署,多方合作,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发展提供有效、便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章嫦华.高校党校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与经济.2011(9):18-21.

[2]刘培勇. 党校课程建设的方法论及模型分析[J]. 发展论坛. 2012(5):69-71.

[3]朱俊英,林宇宏. 关于党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索[J].教学实践研究.2014(3):209-210.

[4]唐小煜, 陈小健, 邝素馨, 林芸. 高校网络党校教学布局与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41-1342.

[5]杨晓晖,石强,赵鹏远. 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9.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7

论文摘要:作为市一级的教研部门,网络教研的组织应当以QQ为互动群组、以博客为个人空间、以UC为研培基地、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形成以学科团队为主体、以解决学科问题为主题、以多元统一为教研主线的四位一体的区域性网络研修格局。

当纷繁的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是方便、快捷和高效。这不能不让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者深思,是否教育也正在悄然地走进网络?行走在网络中,我们能找到海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真切地交流,我们还可以拥有自己的空间记录自己成长的足迹……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那份不可抵挡的诱惑,我们似乎已经眺望到不再遥远的辉煌。我们确定:网络——必定给教育、教学、教研带来新的生机!那么,作为市级教研部门,我们又该如何利用网络优势,有效地开展区域性网络研修呢?

一、首先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要网络做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我们要的是网络所能带给我们的真实价值,我们要网络为教学研究服务,为教师成长服务。这也就决定了在“网络教研”的范畴里,我们选择了“网络”作为“教研”的一个载体、一种工具。通过网络将教研的内容、方法、过程以及效果,更广泛地传递于一线教师与专业研究人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使平时很难实现的不同层面上的沟通成为现实,作为一种“转换器”加强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帮助教师将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

二、接着要寻找一种方案:我们如何应用网络

网络所囊括的媒介、软件异常丰富,我们要更好地应用网络开展教研,就要对各种网络工具进行选择,既要考虑到应用效果上的恰如其分,也要考虑到技术操作上的简单易行,不能让应用网络成为开展教研的负担。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选择了大家非常熟悉的腾讯QQ、BBS教育论坛、Blog教师博客,以及多数人了解的新浪UC视频课堂,构建“四位一体”的网络研修模式。

1.以QQ为互动群组

以QQ为互动群组,在平日教学中做即时性的交流,也就是谁有问题、谁有反思、谁有困惑、谁有经验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发到群组里,与群友共同商讨、共同交流、共同分享。甚至“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在线集体备课,其基本方式是:由一名备课的发起教师在群里提前做好集体备课的通知,在约定的时间由备课的参与者在群里集体备课。主要讨论一节课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重点、难点的突破”。[1]

2.以博客为个人空间

以博客为个人空间,撰写教师个人日志,写教学反思、工作日记、学习心得、问题思考和经验论文等,其他教师可以随时浏览、评论,真正实现跨时空的教师间的交流。

3.以UC为研培基地

以UC为研培基地,将群组与博客中发现的问题、争论的热点以及课堂教学中的焦点等进行整理,组织集中研讨或集中培训,在有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拿具体的课例到大厅里播放视频文件,帮助教师解决问题、提升理念、提高新课程的实施能力。

4.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

以教育论坛为研修中心,以上三种形式的交流最终服务于论坛,在论坛中分学科、定主题、分阶段进行坚持性研究,留下教师成长的足迹,留下问题解决的策略,留下学科教学的经验,让网络研修一路走好。

在确定了上述四种网络工具后,我们相应地开展了各个层面的技术培训,送指导下县、送课到乡、送技术到个人,使广大教师能够运用好四种媒介,各扬其长,互补其短,为教研工作最大限度地提供服务扫清技术障碍,同时也明确使用思想,为有效开展网络研修走好第一步。

三、最后是明确一个主题:何为有效网络研修

1.主体——学科团队

市里建立一张由6个小网共100人组成的大网。市、县二级教研员,每个中心校以上学校一校一个网络教研骨干,每个县就是一个小网,每个学校的每名骨干就是网上的一个点。对这个点(骨干)进行培养,市、县达成培训思路的共识:培养一人,带动一科,激活一片。以金字塔的形式,层层递进、蔓延开去。

2.主题——学科问题

网络教研是一种多主体参与的活动,而多主体的交叉点就是学科教学,只有围绕学科教学的难点、疑点、盲点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才能让网络教研具有生命力。因此,我们以学科为单位,确定研修主题,研制研修计划,解决学科教学中的问题,在帮助教师学习、反思、研究、对照、实践、提升的过程中,实现区域教师专业化成长。数学学科按内容领域确定第一年的研究主题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统计与概率怎么教?”语文学科从教学板块入手,研究不同类型的“阅读课怎么上?”科学学科则从教学策略的角度研究探究性学习,综合实践学科研究基本教学模式,英语学科则把主题定位在教师的教学技能上,还有幼儿领域的幼小衔接的主题。总之希望广大教师能对号入座,结合自己学科的需要来参与网络研修。

3.主线——多元统一

我们的整体思想是“以团队为主体,以因特网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根本”。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多元统一”的主线,四位网络工具的一体化;市、县、校三级团队的一体化;天、地、人三网的一体化。

以数学学科为例: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网络远程研修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虚拟班级为单位,按学科统一编班,每100人编为一个班级,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2名指导教师。在专家团队和班主任、指导教师指导下,通过视频授课、文本学习、在线研讨交流、提交作业、互动评论等方式,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学习为一体,以解决自己面临的真实教学问题为目的的教师专业发展方式。

一、研修环境 建立校园网并能实现宽带上网。4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中级水平,35岁以下的教师最好能达到信息技术高级水平。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和良好的网络环境,为开展远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健全制度 为加强对远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远程研修的实效性,需制定《远程研修平台使用手册》、《班主任手册》、《指导教师手册》、《学员手册》、《班级制度建设》等,对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参训学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学员在收看视频的基础上,在网上阅读相关文章,完成相关专题要求的作业,提交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反思总结,作业由指导教师进行批阅,学员在网上与指导教师及其学员之间进行论坛交流。集中研修阶段,安排专家与学员互动,邀请课程专家,在线集中解答学员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学员进行网络在线互动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过程中,班主任把常规班级建设和管理的经验用于远程研修学员班级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对班级学员的调研,根据每位学员的专业兴趣,将学员分成若干学习研讨小组。在研修活动中,班主任和指导教师重点抓了视频学习、文本学习、提交作业、在线研讨交流、参与评论等五大环节的管理,通过远程研修解决学员教学中的现实问题。

在集中研修阶段,每个班级每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在岗实践研修阶段,每3周提交一期学习简报,由市专家组进行筛选、编辑,对优秀简报在网上进行交流。

在研修过程中及时提供和反馈各区县、乡镇远程研修的基本情况,每学习一个模块总结一次。培训结束后,对远程研修的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对在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区县、乡镇、指导教师、班主任、管理人员和优秀学员,进行表彰奖励,对远程研修工作效果较差的区县、乡镇在全市进行通报。

五、研修考核 为确保远程研修取得实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促使教师积极主动的研修学习,对学员在研修阶段的考核分为五个部分,满分100分。其中网上观看视频20分,作业考核20分,网上与专家互动、交流、发贴评论20分,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叙事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提交)20分,个人工作室建设20分。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9

2.选题得当。本次研修,教务处根据学校教师的特点及需要,选择了教学研究这个主题,学习载体是中国大学MOOC网,课程选择的是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汪琼教授开设的《教师如何做研究》,本课程于2019年8月4日至9月30日开设了第一期,选课总人数达12464人,结业人数383人,其中获得优秀证书人数190人。有了第一期开课的成功,第二次开课课程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3.学习方式灵活。本次研修采用网上自学方式,教师可在网站主页下载手机APP,将课程放在手机或平板上随时学习,学习方式灵活,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这种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更加适合学校教师,这也成为保证本次网上研修成功的重要因素。

4.研修成果显著。

(1)网络研修开辟了一条我校教师零距离接触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通道。

专家们高屋建瓴的思想、严谨治学的态度和执着探索的精神,对前沿教育理论的阐述,精辟独到的分析,生动鲜活的课例,让老师们深受启发、大开眼界,学到了许多优秀的研究方法。使我校教师对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2)网络研修使我们找到了一条便捷的网上学习、交流渠道。

大家在网上研修中畅所欲言,自由地研讨,激发了老师的兴趣,唤醒了每位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必将有力地提高我校教师的专业才能和科研能力。

个人网络研修总结例10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本学期,学校为了拓宽教学研究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为做好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切实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管理,学校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列入教师量化日程。由校长***总领全局,常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负责组织实施。开学初,学校制订了《**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中心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奖励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基本要求》,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和以**为网络教研技术指导小组,有序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二)齐抓共管、营造氛围

1、根据网络教研工作计划,学校统一安排,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每周安排网络教研日。

3、认真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网上研讨之前,要认真学习相关的高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及其他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每位教师应上网积极发言,在网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所表达的观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三)取得的效果

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下,使得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网络教研跨越了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探讨。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以来,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均在自己的博客建立资料档案,并且将自己的优秀论文、案例、教研经验等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与广大同仁分享。其中***老师的博客被评为我校优秀博客。

2、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

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班级的管理困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更加喜欢网上交流,结交网友,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事业!

二、校本研修

(一)领导重视,狠抓校本研修。

我校领导以向学习型学校迈近、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校本研修的理念,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正常运转。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各个教研组并负责一门学科,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率先示范、业务精干的领导队伍,才使我校校本研修活动一呼百应,成效良好。

(二)扎实开展,落实校本研修。

1、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为了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扎实开展起来,学校认真制定校本研修计划,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让他们在校本研修活动当中承担教学研究,以努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2、长远规划,分段实施

开展校本研修,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师中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形成自主学习能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和浓浓的学习风气,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学校集中研修的内容主要有: